CN102200085B - 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 - Google Patents
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00085B CN102200085B CN 201110058780 CN201110058780A CN102200085B CN 102200085 B CN102200085 B CN 102200085B CN 201110058780 CN201110058780 CN 201110058780 CN 201110058780 A CN201110058780 A CN 201110058780A CN 102200085 B CN102200085 B CN 10220008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ickpedal
- pedaling
- pedal arm
- pedal
- star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在脚蹬起动踏板的上方具有罩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罩的设计自由度。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具有:覆盖发动机单元E侧方的壳体(31)、使发动机(23)启动的启动轴KS、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脚蹬臂(120)、设置于脚蹬臂(120)的另一端部(129)的轴部(127)、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轴部(127)的脚蹬起动踏板(130)和覆盖车体侧面的侧罩(54),其中,设置于所述另一端部(129)的轴部(127)指向所述侧罩(54),并且具有大致垂直于所述脚蹬起动踏板(130)进行转动的面(M)的轴线(L),所述脚蹬起动踏板(130)设置有向所述轴部(127)的根部(126)的方向进行弯曲的台阶部(13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利用启动马达启动机动两轮车等的发动机。作为公知的技术有:如果向该启动马达提供电力的电池的电力减弱,则不能够启动发动机,所以,利用配置的脚蹬起动踏板向发动机的曲轴给予转动力,而使发动机启动。
在专利文献1中,使脚蹬臂的长度部分的中心线偏心,以使其从脚蹬轴的轴中心偏移,该长度部分与向脚蹬轴进行安装的安装部一体形成,相对于脚蹬臂的长度部分的中心线垂直,并且在将含有脚蹬轴的轴中心线的脚蹬臂安装部的剖面作为底面的柱状内,提出了将折叠状态的脚蹬起动踏板进行收起的脚蹬起动踏板机构,而能够紧凑地收起脚蹬起动踏板。
专利文献1 日本实开昭58-102773号公报
但是,在脚蹬起动踏板的上方具有罩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相互干涉,在脚蹬起动踏板与罩之间有必要具有充分的间隙。与专利文献1相关的脚蹬起动踏板在支承脚蹬起动踏板的轴部的上部具有向下方按压脚蹬起动踏板的弹簧,以保持脚蹬起动踏板为展开状态或收起状态,由于轴部从脚蹬起动踏板的上面大大地突出,所以对罩的形状有限制,而存在降低设计自由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状况而开发的发明,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该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即使在脚蹬起动踏板的上方具有罩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罩的设计自由度。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具有:发动机单元(E)、覆盖发动机单元E侧方的壳体(31)、从壳体(31)突出并能够转动地被支承且使发动机(23)启动的启动轴(KS)、由启动轴(KS)支承一端部(121)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脚蹬臂(120)、设置于脚蹬臂(120)的另一端部(129)的轴部(127)、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轴部(127)的脚蹬起动踏板(130)和设置于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方并且覆盖车体侧面的侧罩(54),所述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的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另一端部(129)的轴部(127)指向所述侧罩(54),并且具有大致垂直于所述脚蹬起动踏板(130)进行转动的面(M)的轴线(L),所述脚蹬起动踏板(130)设置有向所述轴部(127)的根部(126)的方向进行弯曲的台阶部(132)。
另外,本发明特征在于,所述轴部(127)的顶端(128)被设定为与所述进行转动的面(M)大致相同的高度。
另外,本发明特征在于,在侧面来看,沿着侧罩(54)设置有所述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边(136)的延长线(N)。
另外,本发明特征在于,具有主支架(200),该主支承架(200)设置在与所述脚蹬臂(120)的转动轨迹(D)重叠的位置,并且在支起状态与收起状态之间能够转动,限制部(125)与所述脚蹬臂(120)一体形成,所述主支承架(200)在收起状态下并且在使所述脚蹬臂(120)进行转动时,所述限制部(125)与所述主支承架(200)抵接,并且限制所述脚蹬臂(120)的转动。
另外,本发明特征在于,所述脚蹬臂(120)具有在中间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124),所述限制部(125)被设置在所述另一端部(129)侧的所述弯曲部(124)的附近。
利用本发明,在脚蹬起动踏板的台阶部上方形成的空间,收容有所述轴部的一部分,由于能够减小轴部从脚蹬起动踏板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量,所以能够确保侧罩与脚蹬臂的轴部之间的间隙,能够提高侧罩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利用本发明,如果打开脚蹬起动踏板,则由于脚蹬臂的轴部顶端与脚蹬起动踏板的上边为大致相同的高度,所以能够提高在同时踩踏脚蹬起动踏板和脚蹬臂的轴部的顶端时的踩踏感觉。
另外,利用本发明,由于脚蹬起动踏板的上边沿着侧罩,所以能够确保侧罩与脚蹬起动踏板的上边整体之间的间隙,能够更加提高侧罩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利用本发明,由于仅在主支架支起时,才能够踩下脚蹬起动踏板,所以,由脚蹬起动踏板所进行的启动操作成为能够确实按照顺序的操作。
另外,利用本发明,由于降低脚蹬起动踏板和支承脚蹬起动踏板的脚蹬臂的轴部的位置,能够更加容易确保侧罩与脚蹬起动踏板和脚蹬臂的轴部之间的间隙,能够更加提高侧罩的设计自由度。还有,由于能够缩短脚蹬臂的限制部与收起状态的主支架的距离,所以,在脚蹬臂的转动量少的阶段,就能够使限制部与主支架抵接,能够有效地进行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本实施例相关的机动两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图1的机动两轮车后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3是图1的脚蹬起动踏板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图1的脚蹬臂的俯视图;
图5是图1的脚蹬起动踏板的仰视图;
图6是与本实施例相关的机动两轮车后部的主支架收起时的放大侧视图;
图7(A)是收起时的脚蹬起动踏板机构的局部省略俯视图,图7(B)是展开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3 发动机 31变速机构壳体(壳体) 54侧罩 120脚蹬臂121后端部(一端部) 124弯曲部 125限制部 126轴根部(根部) 127轴部 128顶端 129前端部(另一端部) 130脚蹬起动踏板 132台阶部 136上边 200主支架 D转动轨迹 E发动机单元 KS启动轴 L轴线 M面 N延长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加的图面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提到的前后左右和上下的方向的描述如果没有特别的记载则是与车辆的朝向一致。另外,图中的箭头F表示车体前方,箭头U表示车体上方。
图1是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动两轮车1的左视图。
该机动两轮车1的车体架2由前架3和后架5构成。在前架3的前端设有转动自如地支承操作把7的头管3a,轴支承前轮9的前叉11与操作把7连结,前架3在头管3a的后方朝向斜下方延伸,在中途弯曲并且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后,与后架5结合。在该前架3后部支承有燃料箱13。后架5的前端与前架3结合并且在后方朝向斜向上延伸,在中途弯曲并且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到后端。在后架5的前部,上下能够摆动地支承有发动机单元E的前部,在发动机E的后端轴支承后轮15。而且,在后架5的前部上方支承收容盒17,在收容盒17的上方设有乘车用座19。另外,后架5的后部与发动机单元E后部之间插入有左右一对后缓冲器21。
车体架2和发动机E的一部分被树脂制的车体罩50覆盖。该车体罩50具有:前罩51,其覆盖头管3a的前方;腿护板52,其覆盖驾驶者的脚的前方;踏板53,其与腿护板52的下部连接,并且驾驶者放置脚;左右侧罩54,其覆盖踏板53的侧面;底罩55,其覆盖这些侧罩54的下边缘54a之间;主体罩56,其与踏板53和侧罩54的后部上方连接,并且覆盖车体后部。
由于侧罩54连续地覆盖至踏板53的侧面和车体后部上方的主体罩56的下边缘56a,所以,其下边缘54a在使踏板53的下方朝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后,在后述的变速机构箱31的前部进行弯曲并向斜上后方延伸,并且与主体罩56的下边缘56a连续。
发动机单元E由发动机23和变速机构25构成。
发动机23是水冷发动机,其曲轴CS的轴线在车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缸体部27的缸体轴线进行大的前倾至大致水平方向。
变速机构25是干式的无级变速机构,其对发动机23的曲轴CS的转动进行无级变速并且向后轮15传递,与曲轴箱(未图示)的左侧连接设置,并且收容在向后轮15左侧方延伸的变速机构箱31中。变速机构箱31的后端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向其右方突出的后轮轴32,后轮15与后轮轴32连结。由此,曲轴CS的转动经由变速机构25向后轮轴32传递,后轮15转动而使机动两轮车行走。
进气管33与发动机23的缸体部27的上侧连接,该进气管33向上方延伸,而与由后架5支承的节流阀体35和空气滤清器37连接。排气管39与缸体部27的下侧连接,该排气管39向下方延伸后进行弯曲并且向后方右侧延伸,与配置于后轮15右侧的消音器41连接。
而且,在变速机构箱31的左侧面设有用于使发动机23启动的脚蹬起动踏板机构100,在变速机构箱31的下部,经由主支架托架42安装有用于使车体停止的主支架200。
图2是与本实施例相关的机动两轮车1后部的放大侧视图。
脚蹬起动踏板机构100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启动轴KS,其被作为箱体的变速机构箱31轴支承,且贯通该变速机构箱31的内外;转动传递机构110,其由配置在变速机构箱31内侧的多个齿轮构成,将启动轴KS转动向曲轴CS传递;脚蹬臂120,其设置在变速机构箱31的外侧,将作为一端部的后端部121固定于启动轴KS;脚蹬起动踏板130,其被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在作为脚蹬臂120的另一端部的前端部129的轴部127,能够在车体前后方向折叠收起。
脚蹬起动踏板130位于变速机构箱31的前部,并且接近所述侧罩54。这是由于,作为具有脚蹬起动踏板130的初始位置程度的高度而确保启动轴KS的转动角度,并且确保脚蹬起动踏板130和启动轴KS的距离,即使以较小的踩踏力也能够使启动轴KS转动。
另一方面,在脚蹬起动踏板130和脚蹬臂120的轴部127的顶端128与侧罩54的下边缘54a之间确保间隙V。这是由于,在发动机单元E在上下摆动时,脚蹬起动踏板130或脚蹬臂120的轴部127的顶端128避免与侧罩54的干涉。
如图2所示,转动传递机构110具有:固定于启动轴KS的脚蹬驱动齿轮111和任何一个均被变速机构箱31轴支承的第一中间齿轮112、第二中间齿轮113和脚蹬从动齿轮114。配置于脚蹬驱动齿轮111前方的第一中间齿轮112与脚蹬驱动齿轮111啮合,第二中间齿轮113与第一中间齿轮112同轴连结,位于第二中间齿轮113的前方并且配置于与曲轴CS同轴的位置的脚蹬从动齿轮114与第二中间齿轮113啮合。
启动轴KS与变速机构箱31之间设置有没有图示的复位弹簧,向启动轴KS施加作用力,以使脚蹬臂120保持为启动轴KS的前方且为大致水平方向。另外,脚蹬从动齿轮114是所谓的插入式(飛び込み式)的齿轮,通常,位于离开曲轴CS的位置且与曲轴CS不连结,但是,在踩踏脚蹬起动踏板130的方向的转动、即侧面看为逆时针转动的情况下,脚蹬从动齿轮114接近曲轴CS并且与曲轴CS连结。
由此,仅在踩踏脚蹬起动踏板130的情况下,脚蹬从动齿轮114与曲轴CS连结,而将启动轴KS的转动向曲轴CS传递。另外,在踩踏后,脚一旦离开,则脚蹬臂120被上述的复位弹簧的作用力的作用而返回初始位置。
图3是脚蹬起动踏板机构10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在脚蹬臂120的后端部121设置有:具有锯齿形并与启动轴KS嵌合的轴孔122、与轴孔122和脚蹬臂后端面连通的狭缝123和与狭缝123垂直的螺栓孔BH,启动轴KS嵌入轴孔122,组装于螺栓孔BH的安装螺栓140被紧固以使狭缝123变窄,由此,脚蹬臂120的后端部121被固定于启动轴KS。
虽然脚蹬臂120从启动轴KS向大致前方延伸,在其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具有弯曲部124,并且在弯曲部124的前方朝斜下方延伸。因此,前端部129的位置比后端部121和弯曲部124低。在弯曲部124的前下方设置有限制部125。在脚蹬臂120围绕启动轴KS转动时,该限制部125与后述的收起状态的主支架200抵接。
在脚蹬臂120的前端部129设置有作为轴部127的根部的轴根部126。
如图4所示,根部126具有左侧平面部126a和后侧平面部126b,两平面部之间成为圆倒角的形状。
而且,如图2和图3所示,在轴根部126的上方设置有指向侧罩54并且向斜前方延伸的轴部127。在轴部127上转动自如地安装有脚蹬起动踏板130。
如图3所示,脚蹬起动踏板130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脚蹬部131和从脚蹬部131下方弯曲并且被偏置的台阶部132。
如图5所示,所述的脚蹬臂120的轴部127和大致相同直径的轴孔133贯通台阶部132的中央部,通过该轴孔133与脚蹬臂120的轴部127嵌合,脚蹬起动踏板130被脚蹬臂120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另外,脚蹬起动踏板130的台阶部132的底面形成有与脚蹬部131的中心轴134垂直的限制面135,该限制面135与所述的脚蹬臂120的轴根部126滑动。
返回图3,在脚蹬臂120的轴部127的顶端128,垫圈150由未图示的夹子固定。垫圈150与脚蹬起动踏板130的台阶部132之间插入按压弹簧160,脚蹬起动踏板130的台阶部132被按压在脚蹬臂120的轴根部126上。
而且,脚蹬臂120的轴部127的中心轴线L,与在使脚蹬起动踏板130转动时包含成为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边136的轨迹的面M大致垂直,脚蹬臂120的轴部127的顶端128被设定为与该面M大致相同的高度。还有,如图2和图3所示,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边136的延长线N沿着侧罩54。
另外,如图2所示,主支架200具有:在地面能够接地的左右一对的脚部201、连结该左右一对的脚部之间的连接部202和从左侧的脚部201向后方延伸的操作部203,并且被支承在变速机构箱31的下部,以在如图2所示的左右一对脚部201在地面接地的支起状态与图6所示的左右一对的脚部201从地面离开的收起状态之间能够转动。
如图6所示,主支架200在收起状态在侧面看设置在与脚蹬臂120的转动轨迹D重叠的位置,操作部203的顶端为了避免与脚蹬臂120抵接,而从车体向外侧方向(车体左侧)弯曲。另一方面,由于在收起状态限制脚蹬臂120的转动,所以,其操作部203的脚部201侧设置在车体附近的位置,以使与所述的脚蹬臂120的限制部125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在将脚蹬起动踏板130收起或展开时,如图3所示,在固定于脚蹬臂120的轴部127的顶端128的垫圈150与脚蹬起动踏板130的台阶部132之间插入压簧160,由于在脚蹬起动踏板130的台阶部132的底面与脚蹬臂120的轴根部126之间产生适度的摩擦力,所以能够以低价并且简单的结构保持脚蹬起动踏板130为展开状态或收起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将脚蹬起动踏板130围绕脚蹬臂120的轴部127周围转动时,脚蹬起动踏板130的限制面135在具有左侧平面部126a和后侧平面部126b的两个部位的平面的脚蹬臂120的轴根部126的周围滑动,并且在平面彼此紧密接触时,转动被限制。具体地说,如图(7A)所示,通过限制面135与后侧平面部126b紧密接触,俯视来看,成为不能逆时针转动的收起状态,如图(7B)所示,通过限制面135与左侧平面部126a紧密接触,俯视来看,成为不能顺时针转动的展开状态。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脚蹬起动踏板130的展开状态或收起状态的定位。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脚蹬臂120的轴部127的顶端128被设定为与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边136进行转动的面M大致相同的高度。换言之,顶端128存在于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边136的大致延长线N上,并且,由于脚蹬臂120轴部127的中心轴线L与在使脚蹬起动踏板130转动时包含成为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边136的轨迹的面M垂直,所以,在使脚蹬起动踏板130转动而成为展开状态时,轴部127的顶端128与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边136为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能够提高在同时踩踏脚蹬起动踏板130和脚蹬臂120的轴部127的顶端128时的踩踏感觉。还有,轴部127的顶端128作为脚蹬部131的一部分起作用,能够稳定踩踏,而提高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脚蹬起动踏板130上设置有从脚蹬部131向脚蹬臂120的轴根部126的方向(下方)弯曲的台阶部132,脚蹬臂120的轴部127与形成于该台阶部132的轴孔133嵌合,由于脚蹬起动踏板130能够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脚蹬臂120上,所以在脚蹬起动踏板130的台阶部132的上方产生能够收起压簧160和插入压簧160的轴部127的空间,能够减少轴部127从脚蹬部131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量。
因此,如图2所示,即使在侧罩54的下边缘54a设有缺口等,也能够确保侧罩54与脚蹬臂120的轴部127的顶端128之间的间隙,能够提高侧罩54的下边缘54a和形成侧罩54的形状棱线54b的设计自由度。即,能够提高侧罩54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通过设有如上所述的台阶部132,由于明显使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部形状和下部形状不同,所以能够防止脚蹬起动踏板130的误组装。另外,即使上下相反地进行了组装,也由于脚蹬起动踏板130与脚蹬臂120相碰,而能够防止误组装。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主支架200被设置为在收起状态并且在侧面看是与脚蹬臂120的转动轨迹D重叠的位置,由于主支架200的操作部203的脚部201侧设置在与车体近的位置,以使在收起状态与脚蹬臂120干涉,所以,在使脚蹬臂120转动时,凸起状的限制部125与脚蹬臂120抵接而限制转动。因此,仅在如图2所示的主支架200支起时,才能够踩下脚蹬起动踏板130,而能够确实地按照顺序进行启动操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侧视中,由于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边136的延长线N是沿着侧罩54,所以能够使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边136的整体与侧罩54的下边缘54a的距离大致一定,能够容易确保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边136的整体与侧罩54的下边缘54a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更加提高侧罩54的下边缘54a和形成侧罩54的形状棱线54b的设计自由度,即,更加提高侧罩54的设计自由度。还有,由于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边136的整体与侧罩54的下边缘54a之间的距离大致一定而确保间隙,所以,能够提高在展开或收起脚蹬起动踏板130时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发明形态中,由于脚蹬臂120从弯曲部124在前方朝向下方弯曲,脚蹬起动踏板130和支承脚蹬起动踏板130的轴部127的位置降低,所以,能够更加容易确保侧罩54与脚蹬起动踏板130或脚蹬臂120的轴部127的顶端128之间的间隙V。因此,能够更加提高侧罩54的下边缘54a和形成侧罩54的形状棱线54b的设计自由度,即,更加提高侧罩54的设计自由度。另外,在比弯曲部124更靠向后方,由于脚蹬臂120大致在前后方向延伸,所以能够加大脚蹬臂120的转动角度。还有,由于能够缩短脚蹬臂120的限制部125与收起状态的主支架200的距离,所以能够在脚蹬臂120的转动量少的阶段就能够使限制部125与主支架200抵接,而能够有效地进行限制。
如上所说明的那样,利用本实施例,能够以低价且简单的结构将脚蹬起动踏板130保持为展开或收起状态。
利用本实施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脚蹬起动踏板130的展开或收起状态的定位。
利用本实施例,能够确保侧罩54与脚蹬臂120的轴部127的顶端128之间的间隙,能够提高侧罩54的下边缘54a和形成侧罩54的形状棱线54b的设计自由度。即,能够提高侧罩54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利用本实施例,能够提高在同时踩踏脚蹬起动踏板130和脚蹬臂120的轴部127的顶端128时的踩踏感觉,能够稳定踩踏而提高操作性。
利用本实施例,能够防止脚蹬起动踏板130的误组装。
利用本实施例,仅在主支架200支起时,才能够踩踏脚蹬起动踏板130,而使脚蹬起动踏板130所进行的启动操作成为能够确实地按照顺序进行的操作。
利用本实施例,能够容易确保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边136的整体与侧罩54的下边缘54a之间的间隙,而在能够更加提高侧罩54的设计自由度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在展开或收起脚蹬起动踏板130时的操作性。
利用本实施例,能够更加容易确保侧罩54与脚蹬起动踏板130及脚蹬臂120的轴部127的顶端128之间的间隙V,在能够更加提高侧罩54的设计自由度的基础上,能够加大脚蹬臂120的转动角度。还有,能够在脚蹬臂120的转动量少的阶段就能够使限制部125与主支架200抵接,而能够有效地进行限制。
还有,上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理所当然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改变。
Claims (5)
1.一种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其具有:发动机单元(E)、覆盖发动机单元(E)侧方的壳体(31)、从壳体(31)突出并能够转动地被支承且使发动机(23)启动的启动轴(KS)、由启动轴(KS)支承一端部(121)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脚蹬臂(120)、设置于脚蹬臂(120)的另一端部(129)的轴部(127)、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轴部(127)的脚蹬起动踏板(130)和设置于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方并且覆盖车体侧面的侧罩(54),所述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的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另一端部(129)的轴部(127)指向所述侧罩(54),并且具有大致垂直于所述脚蹬起动踏板(130)进行转动的面(M)的轴线(L),所述脚蹬起动踏板(130)设置有向所述轴部(127)的根部(126)的方向进行弯曲的台阶部(13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127)的顶端(128)被设定为与所述进行转动的面(M)大致相同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侧面来看,沿着侧罩(54)设置有所述脚蹬起动踏板(130)的上边(136)的延长线(N)。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主支架(200),该主支架(200)设置在与所述脚蹬臂(120)的转动轨迹(D)重叠的位置,并且在支起状态与收起状态之间能够转动,限制部(125)与所述脚蹬臂(120)一体形成,所述主支架(200)在收起状态下并且在使所述脚蹬臂(120)进行转动时,所述限制部(125)与所述主支架(200)抵接,而限制所述脚蹬臂(120)的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蹬臂(120)具有在中间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124),所述限制部(125)被设置在所述另一端部(129)侧的所述弯曲部(124)的附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68874A JP5555519B2 (ja) | 2010-03-24 | 2010-03-24 | 鞍乗型車両用キックペダル機構 |
JP068874/10 | 2010-03-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00085A CN102200085A (zh) | 2011-09-28 |
CN102200085B true CN102200085B (zh) | 2013-03-20 |
Family
ID=44660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1005878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0085B (zh) | 2010-03-24 | 2011-03-11 | 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555519B2 (zh) |
CN (1) | CN102200085B (zh) |
TW (1) | TWM41817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07897A (zh) * | 2013-09-12 | 2014-01-15 | 陆光华 | 一种摩托车起动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99851A (zh) * | 2015-11-23 | 2016-05-25 | 重庆秋航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两轮机动车启动总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311553Y1 (zh) * | 1964-09-25 | 1968-05-20 | ||
JPS5928130Y2 (ja) * | 1978-09-27 | 1984-08-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始動用キツクア−ム |
JPS6132138Y2 (zh) * | 1981-05-21 | 1986-09-18 | ||
JPH0660613B2 (ja) * | 1983-10-11 | 1994-08-1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キツク式起動装置 |
JP2638909B2 (ja) * | 1988-03-31 | 1997-08-0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キックレバー装置 |
JP2694908B2 (ja) * | 1989-01-13 | 1997-12-24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キックスタータ装置 |
JP2832623B2 (ja) * | 1990-01-17 | 1998-12-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三輪車の吸気通路配置構造 |
JPH09209882A (ja) * | 1996-01-31 | 1997-08-12 | Suzuki Motor Corp | キックスタータレバーのペダル格納構造 |
JP2005105825A (ja) * | 2003-09-26 | 2005-04-21 | Honda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 |
CN201031758Y (zh) * | 2007-04-05 | 2008-03-05 |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脚启动装置 |
JP4755637B2 (ja) * | 2007-11-14 | 2011-08-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キック始動式自動二輪車 |
CN201416502Y (zh) * | 2009-04-28 | 2010-03-03 | 增城市海利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启动杆 |
-
2010
- 2010-03-24 JP JP2010068874A patent/JP555551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3-07 TW TW100203992U patent/TWM418175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03-11 CN CN 201110058780 patent/CN10220008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07897A (zh) * | 2013-09-12 | 2014-01-15 | 陆光华 | 一种摩托车起动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555519B2 (ja) | 2014-07-23 |
CN102200085A (zh) | 2011-09-28 |
JP2011202548A (ja) | 2011-10-13 |
TWM418175U (en) | 2011-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878293B2 (en) | Steering shaft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 |
CN101254806B (zh) | 两轮摩托车的燃料泵配置结构 | |
US7413046B2 (en) | Snowmobile | |
CN102725193A (zh) | 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 | |
US9638156B2 (en) |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CN101152890B (zh) | 摩托车的后轮悬架装置 | |
CN102200085B (zh) | 鞍座型车辆用脚蹬起动踏板机构 | |
JP4188641B2 (ja) | 二輪車及び二輪車のリヤアーム | |
CN103009998B (zh) |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 | |
CN105658511B (zh) | 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 | |
JP4929662B2 (ja) | 苗植機 | |
JP5313861B2 (ja) | 作業車 | |
CN104002914B (zh) | 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 | |
CN102612462B (zh) | 车辆的车速传感器配设结构 | |
CN100528676C (zh) | 低踏板式车辆 | |
ES2610985T3 (es) | Vehículo del tipo de montar a horcajadas | |
US7650955B2 (en) | Swing arm support structure of vehicle | |
JP5129773B2 (ja) |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制御装置 | |
JPS6235639Y2 (zh) | ||
CN102733958B (zh) | 跨骑式车辆 | |
US8215438B2 (en) | Motorcycle | |
US11999436B2 (en) | Leaning vehicle | |
EP4372244A1 (en) | Power unit | |
CN101850828B (zh) | 机动二轮车 | |
TW200302182A (en) | Ignition key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