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4210B -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4210B
CN102194210B CN201010515973.0A CN201010515973A CN102194210B CN 102194210 B CN102194210 B CN 102194210B CN 201010515973 A CN201010515973 A CN 201010515973A CN 102194210 B CN102194210 B CN 1021942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section
image
processing
processing time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159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4210A (zh
Inventor
木村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4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42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4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42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00General purpose image data processing
    • G06T1/20Processor architectures; Processor configuration, e.g. pipelin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11Improving printing performance
    • G06F3/1215Improving printing performance achieving increased printing speed, i.e. reducing the time between printing start and printing en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37Print job management
    • G06F3/1244Job translation or job parsing, e.g. page banding
    • G06F3/1247Job translation or job parsing, e.g. page banding by conversion to printer ready forma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75Print workflow management, e.g. defining or changing a workflow, cross publish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78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dopt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1282High volume printer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Advance Control (AREA)
  • Multi Processors (AREA)
  • Microcomputers (AREA)
  • Logic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计算部,其基于输入打印作业的图像信息的像素数量和所述输入打印作业的处理内容,计算通过重构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一处理时间段、以及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二处理时间段;以及启动部,其根据具有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和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中的较短时间段的处理模式,启动多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由控制器控制。称为动态可重构处理器(以下简称为“DRP”)的绘图处理器安装于控制器中。DRP通过中央处理器(CPU)的控制来实现各种涉及图像处理的功能。
CPU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或重构处理模式启动DRP。当DRP例如被构成为多个级时,CPU使每个DRP以流水线处理模式实现单个图像处理功能。因此,当图像信息被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时,用单个DRP执行单个图像处理。随后,当该单个图像处理终止时,用另一个DRP执行下一图像处理。另一方面,在重构处理模式中,当图像信息被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时,CPU依次切换单个DRP的图像处理功能,因此单个DRP执行图像处理。
例如,文献(1)公开了涉及上述流水线处理模式的技术。文档(2)公开了涉及在可编程逻辑电路中包括的电路重构的技术。
[文档1]日本特开2002-215593号公报
[文档2]日本特开2002-0267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计算部,其基于输入打印作业的图像信息的像素数量和所述输入打印作业的处理内容,计算通过重构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一处理时间段、以及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二处理时间段;以及启动部,其根据具有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和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中的较短时间段的处理模式,启动多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DRP:dynamic 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利用上述结构,可以根据流水线处理模式和重构处理模式中的具有较短时间段的处理模式来启动多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DRP)。
优选的是,所述计算部进一步基于切换DRP的图像处理功能所需要的时间段来计算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
利用上述结构,与不具有上述结构的情况相比,改善了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比较精确性。
优选的是,所述计算部计算如下的第一计算值,所述第一计算值是在通过将输出像素的数量乘以由DRP的功能对每一个像素的处理时间段而获得的值中的最大值,并且所述计算部通过将所述第一计算值乘以所述输入打印作业需要的功能的数量,而计算第二计算值作为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
利用上述结构,与不具有上述结构的情况相比,改善了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比较精确性。
更优选地,当包括所述流水线处理模式的初始时间段时,所述计算部进一步基于要进行图像处理的页面数量和由所述流水线处理模式启动的DRP的级数,来计算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和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
利用上述结构,与不具有上述结构的情况相比,改善了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比较精确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计算部,其基于打印作业的图像信息的像素数量和所述输入打印作业的处理内容,计算通过重构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一处理时间段、以及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二处理时间段;以及启动部,其根据具有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和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中的较短时间段的处理模式,启动多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DRP),并且,所述图像形成系统还包括:输出装置,其将所述打印作业输出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形成装置,其根据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输出的图像信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利用上述结构,可以根据流水线处理模式和重构处理模式中的具有较短时间段的处理模式来启动多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DRP)。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2是控制器的框图;
图3是示出图像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的图;
图4是动态可重构处理器(DRP)的框图;
图5是重构处理模式下的图像处理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6是示出处理时间表的图;
图7是流水线处理模式下的图像处理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8是示出CPU的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计算式的示例的图;
图10是示出当重构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具体示例的图;
图11是当重构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当流水线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具体示例的图;
图13是当流水线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计算式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15是示出当重构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另一具体示例的图;
图16是当重构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另一示意图;
图17是示出当流水线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另一具体示例的图;并且
图18是当流水线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另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的示例的图。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装置1、预处理装置3、缓冲装置4和5、后处理装置6、控制器10、以及输出装置20。控制器10包括图像处理装置12。
图像形成装置1基于控制器10的控制,在记录介质7(例如记录片材)上根据图像信息形成图像。例如,打印机充当图像形成装置1。图像信息从图像处理装置12输出。记录介质7可以是塑料,其材料没有限制。
预处理装置3将其上还未曾打印图像的记录介质7馈送到图像形成装置1。预处理装置3将记录介质7保持为绕卷成卷状。后处理装置6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1馈送的记录介质7,并且将记录介质7绕卷成卷状。缓冲装置4和5消减记录介质7在预处理装置3和后处理装置6中的馈送速度与记录介质7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馈送速度之间的差异。通过缓冲装置4和5,保持对记录介质7的恒定张力,并且控制记录介质7的松弛。
输出装置20基于用户的操作生成用图像形成装置1在记录介质7上形成图像的打印作业。输出装置20通过网络NW将该打印作业输出到图像处理装置12。例如,个人计算机用作输出装置20。控制器10接收从输出装置20输出的打印作业。控制器10将打印作业转换为光栅型图像信息,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使用该光栅型图像信息形成图像。控制器10将图像信息输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应当注意,控制器10可以被构成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
图2是控制器10的框图。如图2所示,控制器10包括打印作业接收器11、图像处理装置12和图像形成装置接口(I/F)13。
打印作业接收器11接收从输出装置20输出的打印作业。图像处理装置12将打印作业接收器11接收的打印作业转换为光栅型图像信息,并且对图像信息执行各种图像处理。图像形成装置接口13将已执行了各种图像处理的图像信息输出给图像形成装置1。
图3是示出图像处理装置12的硬件结构的图。图像处理装置12包括:CPU 32;RAM 33a和RAM 71至76,如S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动态RAM)、SDRAM(同步DRAM)或者NVRAM(非易失性RAM)、DDR2SDRAM(双倍数据速率2SDRAM);ROM(只读存储器)33B,如闪存;HDD(硬盘驱动器)33c;类似菊花链的连接到PCI Express总线的动态可重构处理器(DRP)61至66;以及外部接口(I/F)31。CPU 32和DRP 61至68通过PCI Express总线而彼此连接。
当CPU 32作为计算机接收了打印作业时,CPU 32将打印作业转换为图像信息,并启动DRP 61至66。CPU 32载入存储于存储装置33(例如ROM 33b或HDD 33c)中的给定程序,并根据给定程序执行计算,从而实现DRP 61至66的启动。应注意,所述给定程序可以是根据稍后描述的流程图的程序。所述给定程序可以存储于便携式存储介质(例如CD-ROM),并提供到CPU 32。
图4是DRP 62的框图。因为DRP 61、63至66具有与DRP 62相同的结构,所以将省略其描述。DRP 62包括控制单元62a、图像处理单元62b、直接I/O(输入/输出)接口62c、高速总线切换器62d、PCI接口(I/F)62e、以及RAM接口(I/F)62f。
控制单元62a基于来自CPU 32的控制而工作。图像处理单元62b基于控制单元62a的控制而重写PE(处理元素)处理矩阵62b-2,并实现各种图像处理功能。与要实现的图像处理相关的电路存储于图像处理单元62b中的电路存储单元62b-1中。PE矩阵62b-2是动态地重构电路的处理元件。
直接I/O I/F 62c从DRP 61接收图像信息,并将图像信息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62b。直接I/O I/F 62c向DRP 63输出利用图像处理单元62b执行了各种图像处理的图像信息。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直接I/O I/F 62c将图像信息从DRP 61经由DRP 62发送到DRP 63。结果,利用DRP 61至63中的每一个,对图像信息顺序地执行图像处理。
高速总线切换器62d对控制单元62a或图像处理单元62b与PCI I/F62e或RAM I/F 62f之间的信息通道进行高速切换。PCI I/F 62e向连接到外部的其它电路发送信息/从连接到外部的其它电路接收信息。RAMI/F 62f向RAM 72发送信息/从RAM 72接收信息。
图5是重构处理模式下的图像处理装置12的功能框图。图6是示出处理时间表的图。
CPU 32包括处理时间计算单元32a以及启动控制单元32b。处理时间计算单元32a和启动控制单元32b由基于稍后描述的流程图的程序实现。
处理时间计算单元32a基于输入打印作业的图像信息的像素数量,来计算通过重构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一处理时间段、和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二处理时间段。如果有必要,则处理时间计算单元32a逐页地分割图像信息。
启动控制单元32b根据具有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中的较短时间段的处理模式来启动DRP 61至66。图5示出第一处理时间段短于第二处理时间段的情况,所以通过重构处理模式来启动DRP 61至66。
在图5中,DRP 61至66实现颜色转换处理单元、过滤处理单元和放大处理单元。通过来自启动控制单元32b的控制信号顺序地切换颜色转换处理单元、过滤处理单元和放大处理单元。
例如,当图像信息输入到DRP 61至66中的每一个DRP时,DRP 61至66首先实现颜色转换处理单元。因此,对图像信息执行颜色转换处理。当完成了对图像信息的颜色转换处理时,在经过了给定切换时间之后,DRP 61至66实现过滤处理单元。在给定的切换时间内将执行了颜色转换处理的图像信息存储到对应的RAM 71至76。
接着,对存储于RAM 71至76中并已经执行过颜色转换处理的图像信息执行过滤处理。当完成了对图像信息的过滤处理时,在经过给定切换时间之后,DRP 61至66实现放大处理单元。在给定的切换时间内再次将执行了过滤处理的图像信息存储到对应的RAM 71至76。
接着,对存储于RAM 71至76中并已经执行了过滤处理的图像信息执行放大处理,然后将已经执行了放大处理的图像信息输出到CPU 32。
存储装置33包括图像信息存储单元33x以及处理时间表存储单元33y。由上述的ROM 33b或HDD 33c来实现图像信息存储单元33x和处理时间表存储单元33y。图像信息存储单元33x存储图像信息。从CPU 32调出图像信息,并将图像信息发送到DRP 61至66中的每一个。
处理时间表存储单元33y存储处理时间表。如图6所示,处理时间表由各个图像处理(例如,颜色转换处理、过滤处理等)所需要的处理时间段L、输入相关标志、以及输出相关标志等构成。例如,图6示出:对于颜色转换处理,每一个像素需要三个时钟。而且,图6示出“OH”是开销。开销是在完成单个图像处理之后直到下一图像处理开始为止的图像处理功能的切换时间。图6示出:作为在颜色转换处理完成之后直到可以开始过滤处理为止的开销,需要200个时钟。应注意,各个图像处理所需要的处理时间可以利用计算出的值作为设置值,或实际测量值。
图7是流水线处理模式下的图像处理装置12的功能框图。DRP 61至63以及DRP 64至66分别由三级构成。单个电路板包括DRP 61至63,并且另一单个电路板包括DRP 64至66。DRP 61和64是第一级,实现颜色转换处理单元。DRP 62和65是第二级,实现过滤处理单元。DRP 63和66是第三级,实现放大处理单元。因此,对从CPU 32输出的图像信息,首先利用DRP 61执行颜色转换处理,然后利用DRP 62执行过滤处理,再然后利用DRP 63执行放大处理。对输出到DRP 64至66的图像信息也执行相同的图像处理。因而,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顺序地执行图像处理。应注意,可以任意地改变安装在单个电路板上的DRP的数量。而且,电路板的数量不限于如图7所示的两个。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12的操作。
图8是示出CPU 32的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图。图9是示出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计算式的示例的图。
当CPU 32中的处理时间计算单元32a接收到打印作业时,处理时间计算单元32a从打印作业选择中所必要的处理(例如,颜色转换处理、过滤处理以及放大处理等),并且,在参考处理时间表存储单元33y的同时,如图8所示地计算重构处理模式的第一处理时间段(步骤S1)。通过图9所示的表达式(1)来计算第一处理时间段。根据表达式(1),将处理时间段L1至L3分别乘以要处理的像素数量P1至P3,其中处理时间段L1至L3各自表示每一个像素的处理时间段,要处理的像素数量P1至P3各自表示对于各个图像处理功能要处理的像素的数量。然后,将相应的开销加到相乘的结果。所有相加结果的合计值作为第一处理时间段Y1。
然后,处理时间计算单元32a计算流水线处理模式的第二处理时间段(步骤S2)。第二处理时间段由图9所示的表达式(2)来计算。根据表达式(2),将处理时间段L1至L3分别乘以要处理的像素数量P1至P3,其中处理时间段L1至L3各自表示每一个像素的处理时间段,要处理的像素数量P1至P3各自表示对于各个图像处理功能要处理的像素的数量。然后,从相乘的结果中选出最大值。将选出的最大值乘以DRP的级数(例如,3倍)所得的值作为第二处理时间段Y2。即,第二处理时间段Y2基于花费最长时间的图像处理。
接着,处理时间计算单元32a判断第一处理时间段是否短于第二处理时间段(步骤S3)。当处理时间计算单元32a判断出第一处理时间段短于第二处理时间段(在步骤S3中为“是”)时,启动控制单元32b通过重构处理模式启动DRP 61至66(步骤S4)。另一方面,当处理时间计算单元32a判断第一处理时间段长于第二处理时间段(在步骤S3中为“否”)时,启动控制单元32b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启动DRP 61至66(步骤S5)。
这里,将参考图10到13来描述上述步骤S3到S5的处理的具体示例。
图10是示出当重构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具体示例的图。图11是当重构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示意图。图12是示出当流水线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具体示例的图。图13是当流水线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示意图。
例如,在图10所示的颜色转换处理中,处理一个像素所需要的时钟数量是3个时钟。在此情况下,输入相关标志是“0”,因此,即使将输入像素数量乘以“L”(即,3个时钟),处理时间段也为“0”。然而,因为输出相关标志是“1”,所以将输出相关标志和输出像素数量“100”乘以“L”(即,3个时钟),从而处理时间段为300个时钟。相似地,过滤处理的处理时间段为300个时钟,并且,考虑到放大因子1.3(即,输出像素数量与输入像素数量之比),放大处理的处理时间段为650个时钟。结果,重构处理模式的第一处理时间段为1850个时钟。
另一方面,在图10中,颜色转换处理的处理时间段为300个时钟,过滤处理的处理时间段为300个时钟,并且放大处理的处理时间段为650个时钟。因此,处理时间段的最大值是650个时钟。结果,流水线处理模式的第二处理时间段为通过将最大值“650个时钟”乘以3而获得的1950个时钟。
因此,重构处理模式的第一处理时间段短于流水线处理模式的第二处理时间段。因此,DRP 61至63按重构处理模式工作。相似地,DRP64至66也按重构处理模式工作。
根据图11中所示的重构处理模式,切换DRP 61的功能,从而实现图像处理A1(例如,颜色转换处理)、图像处理B1(例如,过滤处理)、以及图像处理C1(例如,放大处理)。相似地,切换DRP 62的功能,从而实现图像处理A2、B2、C2。切换DRP 63的功能,从而实现处理A3、B3、C3。DRP 61至63并行地工作,因此在最初的300个时钟的处理时间段内完成图像处理A1至A3。
接着,在经过了200个时钟的开销之后,将DRP 61至63的图像处理A1至A3切换到图像处理B1至B3,并且在接下来的300个时钟的处理时间段内完成图像处理B1至B3。相似地,在经过了200个时钟的开销之后,将DRP 61至63的图像处理B 1至B3切换到图像处理C1至C3,并且在接下来的650个时钟的处理时间段内完成图像处理C1至C3。因而,如图11所示,如果处理时间段的总和是1850个时钟,则完成图像处理A到C。
另一方面,根据图11所示的流水线处理模式,其中每一级DRP的处理时间段最长的图像处理C的处理时间段“650个时钟”为计算处理时间段的总和的基础,因此通过将处理时间段“650个时钟”乘以3而计算出处理时间段的总和“1950个时钟”。在流水线处理模式中,当前一图像处理没有完成时,不会开始下一图像处理。例如,图像处理B1等待,直到图像处理A1完成。相似地,图像处理C1等待,直到图像处理B1完成。由于这样的等待,当放大因子是1.3时,流水线处理模式的处理效率比重构处理模式的效率下降得更多。因此,与其中DRP并行工作的重构处理模式的处理时间段的总和相比,流水线处理模式的处理时间段的总和可能会增加。根据重构处理模式,可以解决由于流水线处理模式中的处理时间段的波动而导致的等待。
相反,当将图10中所示的放大因子“1.3”修正为图12中的“1.1”时,通过与上述说明相似的方法,第一处理时间段Y1为1750个时钟并且第二处理时间段为1650个时钟。因此,流水线处理模式的处理时间段的总和短于重构处理模式的处理时间段的总和。此时,DRP 61至63按流水线处理模式工作。DRP 64至66也按流水线处理模式工作。
更具体地说,当DRP 61至63如图13的重构处理模式所示地并行工作时,处理时间段的总和是1750个时钟。另一方面,在流水线处理模式下的处理时间段的总和是1650个时钟。此时,即使在流水线处理模式中产生上述的等待,考虑到重构处理模式的开销,流水线处理模式的处理效率比重构处理模式的处理效率改善得更多。因而,当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顺序地执行图像处理时,与其中切换DRP 61至63的图像处理功能的重构处理模式相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完成图像处理。因此,通过根据需要来切换两种处理模式,有效地执行图像处理。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4是示出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计算式的另一示例的图。图14所示的表达式(3)和(4)与上述图9中所示的表达式(1)和(2)的不同在于,进一步考虑要处理的页数N和流水线级数D。
通过图14所示的表达式(3)来计算第一处理时间段。根据表达式(3),将处理时间段L1至L3分别乘以要处理的像素数量P1至P3,其中处理时间段L1至L3各自表示每一个像素的处理时间段,要处理的像素数量P1至P3各自表示对于各个图像处理功能要处理的像素数量。然后,将相应的开销加到相乘的结果,并计算所有相加结果的合计值。此外,通过将所计算出的值乘以每一级要处理的页数(即,N/D)而获得的值为第一处理时间段Y1。
通过图14所示的表达式(4)来计算第二处理时间段。根据表达式(4),将处理时间段L1至L3分别乘以要处理的像素数量P1至P3,其中处理时间段L1至L3各自表示每一个像素的处理时间段,要处理的像素数量P1至P3各自表示对于各个图像处理功能要处理的像素数量。然后,从相乘的结果中选出最大值,并且计算将选出的最大值乘以DRP的级数(例如,3倍)而得到的值。此外,将计算出的值乘以每一级要处理的页数(即,N/D)。相乘的结果与通过将处理时间段L1和L2分别乘以要处理的像素数量P1和P2而获得的值的总和为第二处理时间段Y2。应注意,将处理时间段L1和L2分别乘以要处理的像素数量P1和P2而获得的值称为“初始时间段”。
此外,下面将参考图15到18来描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具体示例的。
图15是示出当重构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另一具体示例的图。图16是当重构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另一示意图。图17是示出当流水线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另一具体示例的图。图18是当流水线处理模式较为有利时的另一示意图。
例如,在图15所示的颜色转换处理中,处理一个像素所需要的时钟数量是3个时钟。在此情况下,输入相关标志是“0”,因此,即使将输入像素数量乘以“L”(即,3个时钟),处理时间段也为“0”。然而,因为输出相关标志是“1”,所以将输出相关标志和输出像素数量“100”乘以“L”(即,3个时钟),从而处理时间段为300个时钟。相似地,过滤处理的处理时间段为300个时钟,并且,考虑到放大因子1.3(即,输出像素数量与输入像素数量之比),放大处理的处理时间段为650个时钟。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例如,将每一级要处理的页数“30”(=“90”页/3级)乘以上述图像处理的处理时间段的总和。结果,重构处理模式的第一处理时间段为55500个时钟。
另一方面,在图15中,颜色转换处理的处理时间段为300个时钟,过滤处理的处理时间段为300个时钟,并且放大处理的处理时间段为650个时钟。因此,处理时间段的最大值是650个时钟。然后,将每一级要处理的页数“30”(=“90”页/3级)乘以通过将最大值“650个时钟”乘以3而获得的1950个时钟。结果,流水线处理模式的第二处理时间段为59100个时钟。
因此,重构处理模式的第一处理时间段短于流水线处理模式的第二处理时间段。因此,DRP 61至63按重构处理模式工作。相似地,DRP64至66也按重构处理模式工作。
根据图16中所示的重构处理模式,切换DRP 61的功能,从而实现图像处理A1(例如,颜色转换处理)、图像处理B1(例如,过滤处理)、以及图像处理C1(例如,放大处理)。相似地,切换DRP 62的功能,从而实现图像处理A2、B2、C2。切换DRP 63的功能,从而实现处理A3、B3、C3。DRP 61至63并行地工作,因此在最初的300个时钟的处理时间段内完成图像处理A1至A3。
接着,在经过了200个时钟的开销之后,将DRP 61至63的图像处理A1至A3切换到图像处理B1至B3,并且在接下来的300个时钟的处理时间段内完成图像处理B1至B3。相似地,在经过了200个时钟的开销之后,将DRP 61至63的图像处理B1至B3切换到图像处理C1至C3,并且在接下来的650个时钟的处理时间段内完成图像处理C1至C3。因而,如图16所示,如果要处理的页面数量是90,并且处理时间段的总和是55500个时钟,则完成图像处理A到C。
另一方面,根据图16所示的流水线处理模式,其中每一级DRP的处理时间段最长的图像处理C的处理时间段“650个时钟”为计算处理时间段的总和的基础,因此通过将处理时间段“650个时钟”乘以3而计算出处理时间段的总和“1950个时钟”。此外,将每一级要处理的页数“30”乘以1950个时钟,然后将相乘的结果加到初始时间段“600个时钟”。因而,如果在流水线处理模式中,要处理的页面数量是90,并且处理时间段的总和是59100个时钟,则完成图像处理A到C。即,与DRP并行工作的重构处理模式的处理时间段的总和相比,流水线处理模式的处理时间段的总和可能会增加。
相反,当将图15中所示的放大因子“1.3”修正为图17中的“1.1”时,通过与上述说明相似的方法,第一处理时间段Y1为52500个时钟并且第二处理时间段Y2为50100个时钟。因此,流水线处理模式的处理时间段的总和短于重构处理模式的处理时间段的总和。此时,DRP 61至63按流水线处理模式工作。DRP 64至66也按流水线处理模式工作。
更具体地说,当DRP 61至63如图18中的重构处理模式所示地并行工作时,如果要处理的页数是90,则处理时间段的总和是52500个时钟。另一方面,在流水线处理模式下的处理时间段的总和是50100个时钟。因而,当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顺序地执行图像处理时,与其中切换DRP 61至63的图像处理功能的重构处理模式相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完成图像处理。
因而,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计算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时,考虑初始时间段和要处理的页数。结果,在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比较中,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比较精确性比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比较精确性改善得更多。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要处理的页数增加时,上述图像处理C所需要的处理时间段增加。结果,与图像处理C所需要的处理时间段相比,在图像处理C之前执行的图像处理A和B所需要的处理时间段相对地并且趋于零地缩短。另一方面,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忽略了初始时间段和要处理的页数。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与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相比,第一处理时间段和第二处理时间段的计算并不复杂,而是简化的。
图像处理不限于上述的图像处理。例如,图像处理可以是旋转处理、JPEG(联合图像专家组)展开处理、色调修正处理、色调再现控制处理、网屏处理等。例如,可以针对每一个打印作业或者针对每一个页面执行处理时间计算处理(图8中的步骤S1和S2)和基于计算结果的模式判断(图8中的步骤S3到S4)。
当针对每一打印作业执行图8中的CPU 32的操作时,CPU 32确定在产生打印作业时在打印作业中的图像处理的全部内容(例如,颜色转换处理、过滤处理等),并将打印作业中包括的页面划分为组。当针对每一页面执行图8中的CPU 32的操作时,CPU 32在即将打印各页之前确定各页是否对应于与流水线级对应的多个连续页中的一页,并且,当确定了各页不对应于与流水线级对应的多个连续页中的一页时,切换图像处理。
例如,当CPU 32接收到如下的打印作业时,该打印作业包括放大因子是1.3的具有90页照片的目录,并且随后包括放大因子是1.1的具有90页照片的另一目录,如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DRP 61至66按重构处理模式工作,并打印从第一页到第90页的页面。然后,DRP 61至66按流水线处理模式工作,并打印从第91页到第180页的页面。特别指出,当打印具有相似样式的大量页面时,从重构处理模式和流水线处理模式中选择更高速的处理模式,并打印这些页面。
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是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而提供的。其并非旨在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许多变型和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适用于所构想特定用途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型。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计算部,其基于输入打印作业的图像信息的像素数量和所述输入打印作业的处理内容,计算通过重构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一处理时间段以及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二处理时间段,
在通过重构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下,利用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
所述重构处理模式使多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中的每一个通过以相同次序依次切换图像处理功能实现不同的图像处理功能,并且对图像信息执行多个图像处理,并且
在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下,利用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
所述流水线处理模式使所述多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中的每一个一次实现单个图像处理功能,并且通过将所述图像处理已经完成的所述图像信息输出到下一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而依次对所述图像信息执行多个图像处理;以及
启动部,当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短于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时,所述启动部根据所述重构处理模式启动所述多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而当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等于或短于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时,所述启动部根据所述流水线处理模式启动所述多个可重构处理器,
其中,在所述流水线处理模式中,直到先前的图像处理已经完成才开始新的图像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所述计算部进一步基于对所述动态可重构处理器的图像处理功能进行切换所需要的时间段来计算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所述计算部计算如下的第一计算值,所述第一计算值是在通过将输出像素的数量乘以所述动态可重构处理器的功能对每一个像素的处理时间段而获得的值中的最大值,并且所述计算部通过将所述第一计算值乘以所述输入打印作业请求的图像处理的功能数量,而计算第二计算值作为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当包括所述流水线处理模式的初始时间段时,所述计算部进一步基于要进行图像处理的页面数量和由所述流水线处理模式启动的所述动态可重构处理器的级数,来计算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和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
5.一种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计算部,其基于输入打印作业的图像信息的像素数量和所述输入打印作业的处理内容,计算通过重构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一处理时间段以及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二处理时间段,
在通过重构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下,利用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
所述重构处理模式使多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中的每一个通过以相同次序依次切换图像处理功能实现不同的图像处理功能,并且对图像信息执行多个图像处理,并且
在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下,利用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
所述流水线处理模式使所述多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中的每一个一次实现单个图像处理功能,并且通过将所述图像处理已经完成的所述图像信息输出到下一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而依次对所述图像信息执行多个图像处理;
启动部,当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短于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时,所述启动部根据所述重构处理模式启动所述多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而当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等于或短于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时,所述启动部根据所述流水线处理模式启动所述多个可重构处理器,
其中,在所述流水线处理模式中,直到先前的图像处理已经完成才开始新的图像处理;
输出装置,其将所述打印作业输出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以及
形成装置,其根据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输出的图像信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6.一种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计算部,其基于输入打印作业的图像信息的像素数量和所述输入打印作业的图像处理的处理内容,计算通过重构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一处理时间段、以及通过流水线处理模式执行图像处理的情况所需要的第二处理时间段;以及
启动部,其根据具有所述第一处理时间段和所述第二处理时间段中的较短时间段的处理模式,启动多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
其中,取决于所述处理内容,通过切换单个动态可重构处理器的图像处理功能,所述重构处理模式执行多个图像处理;并且
其中,取决于所述处理内容,通过使所述多个可重构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实现单个图像处理功能,所述流水线处理模式依次执行所述多个图像处理。
CN201010515973.0A 2010-03-19 2010-10-18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Active CN102194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4585A JP5552855B2 (ja) 2010-03-19 2010-03-19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10-064585 2010-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4210A CN102194210A (zh) 2011-09-21
CN102194210B true CN102194210B (zh) 2015-06-10

Family

ID=44602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5973.0A Active CN102194210B (zh) 2010-03-19 2010-10-18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73713B2 (zh)
JP (1) JP5552855B2 (zh)
CN (1) CN1021942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51327B1 (ja) * 2012-03-22 2012-10-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3218527A (ja) * 2012-04-09 2013-10-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グラフィックス描画装置
JP6435826B2 (ja) * 2014-12-09 2018-1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データ処理装置およびデータ処理方法
KR102305470B1 (ko) 2015-02-13 2021-09-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영상 처리 채널을 통해 병렬로 영상 신호 처리를 수행하는 영상 신호 처리 장치
WO2019021344A1 (ja) * 2017-07-24 2019-01-3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23009354A (ja) * 2021-07-07 2023-01-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演算処理装置および演算処理方法
CN115062329B (zh) * 2022-08-09 2022-12-20 深圳致星科技有限公司 隐私计算、隐私数据和联邦学习的流水计算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33885B1 (en) * 1997-11-24 2002-08-1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ipulating bitmap raster data using a modular processing pipel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13314B2 (ja) * 1998-02-12 2005-01-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3684901B2 (ja) * 1999-03-02 2005-08-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3832557B2 (ja) * 2000-05-02 2006-10-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プログラマブル論理回路への回路の再構成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2002026721A (ja) 2000-07-10 2002-01-25 Fuji Xerox Co Ltd 情報処理装置
JP2002215593A (ja) 2001-01-18 2002-08-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ータ処理装置
JP4088763B2 (ja) * 2002-06-13 2008-05-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及び該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に適したハードウェア/ソフトウェアロジック並びにキャッシュ方法
US7263602B2 (en) 2002-08-16 2007-08-28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rogrammable pipeline fabric utilizing partially global configuration buses
JP2005293184A (ja) * 2004-03-31 2005-10-20 Seiko Epson Corp 再構成内容決定システム、管理用サーバ及び情報処理装置、再構成内容決定システム制御プログラム、管理用サーバ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並びに再構成内容決定システム制御方法、管理用サーバ制御方法及び情報処理装置制御方法
JP4405884B2 (ja) * 2004-09-22 2010-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描画処理回路、及び画像出力制御装置
JP2006140601A (ja) * 2004-11-10 2006-06-01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862910B2 (ja) * 2009-03-26 2012-01-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制御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33885B1 (en) * 1997-11-24 2002-08-1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ipulating bitmap raster data using a modular processing pipel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98085A (ja) 2011-10-06
CN102194210A (zh) 2011-09-21
JP5552855B2 (ja) 2014-07-16
US8773713B2 (en) 2014-07-08
US20110228293A1 (en) 2011-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4210B (zh)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JP5287297B2 (ja) データ処理回路、省電力方法、省電力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及び機器
JP454334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とプログラム
JP2009208315A (ja) 印刷ジョブ制御装置、印刷ジョブ制御方法、印刷ジョブ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1110808A (ja) 印刷装置及びその処理方法
JP2010000629A (ja)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及び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08020480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image forming program
JP2007157121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レビュー表示方法
CN100356395C (zh) 一种能够避免打印越界错误的打印控制方法
JP504684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CN105812607A (zh)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JP20043263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76651A (ja) 印刷制御装置及び印刷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0188598A (ja) 印刷装置、ドライバープログラム、印刷システム
JP2010181999A (ja) 印刷システム、印刷装置、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70552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76622A (ja) 印刷装置
JP20080067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JP2008124851A (ja) 出力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処理を実行するためのデータ構造
CN102196117B (zh)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JP2019005947A (ja) 表示装置
JP2004072391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JP20072035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780126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H111048A (ja) 印刷制御方法および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