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402A -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3402A
CN102193402A CN2011100428400A CN201110042840A CN102193402A CN 102193402 A CN102193402 A CN 102193402A CN 2011100428400 A CN2011100428400 A CN 2011100428400A CN 201110042840 A CN201110042840 A CN 201110042840A CN 102193402 A CN102193402 A CN 102193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er
mentioned
developer roll
elastic caoutchouc
b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284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3402B (zh
Inventor
足立克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93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4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34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4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er regulating means, e.g. structure of doctor bla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装置。显影装置(2)中,通过显影辊(26)承载在显影槽(61)内收容的显影剂(60),并输送到感光鼓(32)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刮片(67)与显影辊(62)压力接触地被设置,并限制显影辊(62)所承载的显影剂(60)的层厚。该刮片(67)具有弹性橡胶部(671)和支承部(672)。该支承部(672)包括:固定部(6722),其形成为与显影辊(62)的轴线平行的板状,并被固定在显影槽(61)上;和插入部(6721),其与固定部(6722)相连,且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的内部。该插入部(6721)具有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接近弯曲部(6721a)。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调色剂使形成在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以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从显影装置对形成在像承载体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供给作为显影剂的成分的调色剂进行显影,而形成作为可视图像的调色剂像,进而将调色剂像转印到作为转印介质的记录纸等上,并对被转印到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由此形成牢固的记录图像。
近年来,随着彩色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普及,对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也要求小型化、低价格化。
根据这种状况,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显影装置,结构简单且可小型化的非磁性单组分显影方式很有用,目前也正在开发其改进技术。作为非磁性单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有以下两种方式,即:使作为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辊与像承载体接触来进行显影的接触显影方式;从与像承载体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的显影辊向像承载体供给显影剂来进行显影的非接触显影方式。两种方式显影装置自身的构造都类似,具有紧凑的特征,但有时显影辊的材质不同。
在接触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中,为了得到显影区域内的均匀接触,由具有导电性的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显影辊。尤其作为像承载体使用感光鼓等刚体时,用弹性部件构成显影辊是从防止因接触状态的不良导致的损伤的观点来看也有效。另外,在由橡胶材料构成的显影辊的情况下,作为用于在显影辊表面形成显影剂层的层厚限制部件,采用橡胶制刮板、由金属轴构成的辊型刮板、金属板单体的刮板等。其中,由金属板单体构成的刮板能够以低成本提供,所以广泛应用。
在非接触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中,显影辊需要精密地保持与像承载体之间的间隙,所以多采用由金属等刚体构成的辊、管。这是由于与橡胶辊相比,在表面的研磨精度提高、与驱动轴表面的偏心的抑制方面很效果。另外,还举出由于是非接触所以无需担心因接触导致对像承载体产生损伤。作为用于在显影辊表面形成显影剂层的层厚限制部件,也可以与上述接触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的情况同样地构成,但从与显影辊表面接触来限制显影剂层的层厚的层厚限制部中的接触稳定化、防止对显影辊产生损伤的观点来看,多采用橡胶制的刮板。作为橡胶制刮板,列举有将层厚限制部和支承层厚限制部的支承部全部由橡胶材料单体构成的结构和将层厚限制部由橡胶材料构成且支承部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构成的结构。
作为层厚限制部件的层厚限制部中的对显影辊表面的抵接方式,列举有使层厚限制部的周缘部与显影辊表面抵接的边缘抵接方式和使层厚限制部的底面的中央部与显影辊表面抵接的面抵接方式。
在边缘抵接方式中,层厚限制部以对显影辊的抵接压力的分布为尖的分布的方式与显影辊表面线接触,所以能够将形成在显影辊表面的显影剂层薄层化(参照日本特开2001-13781号公报)。但是,在边缘抵接方式中,对于与显影辊表面抵接的层厚限制部的周缘部的形状以及抵接位置的精度敏感,所以无法在显影辊表面形成均匀的显影剂的薄层。
在面抵接方式中,与显影辊表面抵接的层厚限制部的接触面的表面精度以及抵接位置的精度的影响比较平缓,能够在显影辊表面形成均匀的显影剂层。但是,在面抵接方式中,层厚限制部的与显影辊表面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对显影辊的抵接压力,在与显影辊的轴线平行的中心线附近高,随着从中心线朝向外方而降低,成为宽的压力分布。这样,对显影辊的抵接压力的分布为宽的分布是由于因厚度均匀的板状的层厚限制部与圆筒状的显影辊抵接而产生的层厚限制部的弹性变形量的不同引起的。
近年来,对高品质的图像形成的要求提高,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的小粒径化正在推进,伴随此形成在显影辊表面的显影剂层的厚度也需要薄层化。在面抵接方式中,由于对显影辊的抵接压力的分布为宽的分布,所以难以将形成在显影辊表面的显影剂层的厚度薄层化。例如,通过使层厚限制部的与显影辊的抵接压力上升,而能够将形成在显影辊表面的显影剂层的厚度薄层化,但此时,层厚限制部的与显影辊表面接触的接触区域变宽,进而在整个区域变为压力高的状态。因此,对形成在显影辊表面的显影剂层施加的压力变得过度,构成显影剂层的显影剂劣化,而存在导致发生图像缺陷的问题。另外,若在显影辊表面的全部区域变为压力高的状态,则容易产生支承显影辊的显影装置的框体的变形等,根据用于避免的强度提高对策等,有可能提高成本。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日本特开2001-112230号公报中公开了将由弹性橡胶材料构成的层厚限制部的形状制成半圆弧等的凸形状。这样的凸形状的层厚限制部中,层厚限制部的底面中的凸部与显影辊表面抵接而形成显影剂层,所以对显影辊的抵接压力的分布变为尖的分布。因此,在层厚限制部的与显影辊表面接触的狭窄的接触区域部分,能够提高抵接压力,所以在防止显影剂的劣化等的发生的基础上,还能够将在显影辊表面形成的显影剂层的厚度薄层化。
但是,难以将由弹性橡胶材料构成的层厚限制部以高的表面精度模具成型加工为凸形状,所以无法在显影辊表面形成均匀的显影剂的薄层,因此,无法高品质地显影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而,在为了进行对显影辊表面的抵接压力、接触区域宽度的变更,而变更层厚限制部的形状的情况下,为了将层厚限制部的表面精度维持在高的状态,还在成型加工用的模具的修正上还具有费事以及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均匀的显影剂的薄层形成在显影剂承载体上并高品质地对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以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为一种显影装置,其利用显影剂对旋转自如地设置的像承载体所承载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其特征在于,具备:收容显影剂的显影槽;显影剂承载体,其旋转自如地设置在上述显影槽内,且以其轴线与上述像承载体的轴线平行的方式面对上述像承载体被配置,用于承载在上述显影槽内收容的显影剂并输送到上述像承载体;层厚限制部件,其与上述显影剂承载体压力接触地被设置,并限制上述显影剂承载体所承载的显影剂的层厚,上述层厚限制部件具有:弹性橡胶部,其形成为板状,并被设置成在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轴线方向两端部间与上述显影剂承载体面接触;支承部,其具有弹性,并支承上述弹性橡胶部,上述支承部包括:固定部,其形成为与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轴线平行的板状,一端部被固定在上述显影槽上;插入部,其与上述固定部的另一端部相连,且被插入到上述弹性橡胶部的内部,并具有向接近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方向弯曲的接近弯曲部。
根据本发明,显影装置通过显影剂承载体承载在显影槽中收容的显影剂,并输送到像承载体,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层厚限制部件与显影剂承载体压力接触地被设置,并限制被旋转驱动的显影剂承载体所承载的显影剂的层厚。该层厚限制部件具有:弹性橡胶部,其形成为板状,并被设置成在显影剂承载体的轴线方向两端部间与显影剂承载体面接触;支承部,其具有弹性,并支承弹性橡胶部。支承弹性橡胶部的支承部包括:固定部,其形成为与显影剂承载体的轴线平行的板状,并被固定在显影槽上;插入部,其与固定部相连,且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的内部,该插入部具有向接近显影剂承载体的方向弯曲的接近弯曲部。
这样,由于在层厚限制部件中与显影剂承载体接触的弹性橡胶部形成为板状,所以与形成为凸形状等复杂的形状的弹性橡胶部相比,成为表面精度高的部件,因此能够在显影剂承载体上形成均匀的显影剂层。进而,在支承弹性橡胶部的支承部中,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的内部的插入部具有向接近显影剂承载体的方向弯曲的接近弯曲部,所以从插入部到弹性橡胶部的与显影剂承载体接触的接触面为止的距离沿着接近弯曲部连续地变化。由此,介于插入部和显影剂承载体之间的弹性橡胶部的厚度沿着接近弯曲部连续地变化,所以根据该厚度的变化,能够使弹性橡胶部对显影剂承载体的抵接压力变化。因此,能够将弹性橡胶部中对显影剂承载体的抵接压力的分布变为与接近弯曲部相应的尖的分布。因此,在弹性橡胶部的与显影剂承载体表面接触的狭窄的接触区域部分,能够提高抵接压力,因此在防止显影剂的劣化等的发生的基础上,还能够在显影剂承载体上形成均匀的显影剂的薄层。由此,显影装置由于从形成有均匀的显影剂的薄层的显影剂承载体输送显影剂而对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所以能够高品质地显影静电潜像。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上述插入部中,沿着与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有多个上述接近弯曲部。
根据本发明,在支承部中的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的内部的插入部中,沿着与显影剂承载体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有多个接近弯曲部。由此,由于能够将介于插入部和显影剂承载体之间的弹性橡胶部的厚度根据接近弯曲部而连续地变化的部分设置多个,所以能够将弹性橡胶部中对显影剂承载体的抵接压力的分布成为根据多个接近弯曲部而具有多个峰值的尖的分布。因此,层厚限制部件能够在显影剂承载体上形成更均匀的显影剂的薄层。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上述插入部还具有向背离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方向弯曲的背离弯曲部,上述接近弯曲部和上述背离弯曲部交替地连接。
根据本发明,插入部还具有向背离显影剂承载体的方向弯曲的背离弯曲部,接近弯曲部和背离弯曲部交替地连接。由此,在模具成型加工层厚限制部件的情况下,在将构成弹性橡胶部的弹性橡胶注入到接近弯曲部和背离弯曲部而成型时,能够将施加到各弯曲部的负荷变为均等。因此,由于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内部的插入部为表面精度高的部件,所以层厚限制部件能够在显影剂承载体上形成更均匀的显影剂的薄层。
另外,本发明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像承载体,其承载静电潜像;潜像形成部,其在上述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其是技术方案1所述的显影装置,利用显影剂对形成在上述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利用上述本发明的显影装置来进行显影,该显影装置能够通过潜像形成部在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并在显影剂承载体上形成均匀的显影剂的薄层。因此,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形成防止图像不均等图像缺陷的发生的高品质的图像。
本发明的目的、特色以及优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以及附图将变得更为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刮片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4A~图C是用于说明弹性橡胶部的与显影辊接触的接触面上的刮片线压的分布的图。
图5A和图5B是表示弹性橡胶部的与显影辊接触的接触面上的显影剂的附着的情况的图。
图6A、图6B、图7A、图7B、图8A以及图8B是表示刮片的构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构成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大致包括以下部分而构成,即:原稿读取部(以下,有时称为“扫描部”)10、图像形成部30、供纸部20、排纸部40。原稿读取部10配设在供纸部20的垂直上方,排纸部40配设在垂直方向上的原稿读取部10和供纸部20的中间部。
图像形成部30包括:被设置成能够围绕轴线旋转的像承载体即感光鼓32、作为带电部的带电单元34、作为曝光部的激光扫描单元33、作为显影部的本发明的显影装置2、作为转印部的转印单元36、作为定影部的定影单元38,作为清洁部的清洁单元37、作为去电部的去电装置39。带电单元34以及激光扫描单元33相当于潜像形成部。
带电单元34、激光扫描单元33、显影装置2、转印单元36、清洁单元37以及去电装置39按该顺序在感光鼓32的周围从感光鼓3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被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光鼓32为圆柱状。感光鼓3的形状不限于圆柱状,例如也可以为圆筒状。
显影装置2为单组分显影装置,其利用由调色剂构成的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剂,对形成在感光鼓32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由此形成调色剂像。对显影装置2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与显影装置2一同构成图像形成部30的带电单元34,使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带电。激光扫描单元33对已带电的感光鼓32进行曝光。转印单元36使通过显影形成的可视像即调色剂像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张上。转印单元36例如由电晕充电器(corona charger)实现。定影装置38使被转印的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纸张上。更详细地说,定影装置38具有在内部具有加热源38c的加热辊38a和与加热辊38a的表面部弹性地抵接的加压辊38b。清洁单元37具有清洁刮板37a,将在由转印单元36进行的转印动作后残留在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的调色剂利用清洁刮板37a刮去而除去,使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变得干净。去电装置39对利用清洁单元37清洁之后的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进行去电。
原稿读取部10包括第一稿台玻璃11a、第二稿台玻璃11b、复印灯单元12、原稿供给部18。在第一稿台玻璃11a载置原稿。从原稿供给部18向第二稿台玻璃11b供给原稿。复印灯单元12从载置在第一稿台玻璃11a上或被供给到第二稿台玻璃11b上的原稿中读取图像信息,并将所得到的图像信息输出给未图示的图像处理部。原稿供给部18向第二稿台玻璃11b供给原稿。
复印灯单元12包括复印灯12a、第一反射镜12b、第二反射镜13、第三反射镜14、光学透镜15、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单元16。复印灯12a是对第一稿台玻璃11a上载置的原稿或者被供给到第二稿台玻璃11b上的原稿照射光的光源。第一反射镜12b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像向预定的方向偏转。第二反射镜13以及第三反射镜14使经第一反射镜12b偏转后的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像进一步向预定的方向依次偏转。光学透镜15对经第三反射镜14偏转后的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像进行缩小,并使CCD单元16进行成像。CCD单元16为光电转换元件,对通过光学透镜15成像的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像进行光电转换后,作为电信号向图像处理部输出。
原稿供给部18包括原稿纸盘19、供纸盘51、定位辊53、原稿排纸盘17。原稿纸盘19中载置原稿。供纸盘51将原稿纸盘19中载置的原稿向原稿输送路Rt1供给。定位辊53临时保持经供纸辊51供给的原稿,估算好时机来供给到第二稿台玻璃11b上。向原稿排纸盘17排出读取图像信息之后的原稿。
供纸部20包括供纸盒21、手动送纸盘23、第一供纸辊22、第二供纸辊22a、定位辊31。供纸盒21中收容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张。手动送纸盘23中载置记录纸张。第一供纸辊22将收容在供纸盒21中的记录纸张向第一输送路供给。第二供纸辊22a将载置在手动送纸盘23中的记录纸张向第二输送路供给。定位辊31暂时保持记录纸张,并估算好时机来供给到图像形成部30。
排纸部40包括排纸辊41和排纸盘42。排纸辊41将利用图像形成部30的定影装置38定影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纸张排出到排纸盘42。排纸盘42收容由排纸辊41排出的记录纸张。
图像形成装置1作为图像形成(以下,有时称为“印刷”)模式,具有转印模式(以下,有时称为“复印模式”)、打印模式以及传真模式。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操作部的操作输入、来自个人计算机等外部主机装置的打印任务的接收,从上述的印刷模式之中通过后述的未图示的控制部来选择对应的印刷模式。
上述印刷模式之中,在复印模式的情况下,如下述那样形成图像。使用者将原稿载置在原稿读取部10的第一稿台玻璃11a上,并向供纸部20的供纸盒21或手动送纸盘23供给记录纸张,进而通过未图示的操作面板的条件输入键输入印刷张数、印刷倍率等之后,当操作操作面板的开始键时,开始转印(复印)动作。
当操作开始键时,未图示的主驱动马达启动,未图示的各驱动齿轮旋转。接着,供纸部20的第一供纸辊22或者第二供纸辊22a旋转而将记录纸张送(供纸)到第一输送路或第二输送路,到达一对定位辊31上而被捕捉。通过该定位辊31,记录纸张为了使形成在感光鼓32的表面部的调色剂像的前端部即图像形成开始部到达设有转印单元36的位置的时刻、和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预定区域到达设有转印单元36的位置的时刻取得同步,而被暂时停止。另外此时,记录纸张的前端部被定位辊31均匀地按压来进行记录纸张的前端位置的校正。
另外,在原稿读取部10中,复印灯12a点亮,复印灯单元12朝向图1的纸面沿从右向左的方向即箭头C的方向开始移动,由此开始对原稿的曝光。从复印灯12a照射到原稿的照射光被原稿反射而成为包含原稿的图像信息的反射光。来自该原稿的反射光经由第一反射镜12b、第二反射镜13、第三反射镜14以及光学透镜15入射到CCD单元16。由此,将原稿的图像信息作为光学信号进行读取。
作为光学信号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通过CCD单元16被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到图像处理部。在图像处理部中,在针对所输入的图像信息设定的条件下进行图像处理,进行该图像处理后的图像信息作为打印数据被发送到图像形成部30的激光扫描单元33。
而且,在图像形成部30中,通过带电单元34,使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的一部分在感光鼓32的整个轴向上以规定的电位带电,进而通过感光鼓32旋转而使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整体以规定的电位带电。已带电的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通过感光鼓32的旋转依次移动到下一个工序。
在激光扫描单元33中,虽未图示,但利用沿旋转方向具有多个反射面的多面反射镜(旋转多面镜)以及各种光学系统,将从半导体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根据从图像处理部输入的打印数据进行偏转并照射到感光鼓32上。由此,激光对通过带电单元34带电的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进行扫描,在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形成静电潜像。
然后,通过显影装置2将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向旋转的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供给。调色剂根据形成静电潜像的电位间隙附着在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由此,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化(显影),形成调色剂像。
而且,由供纸部20的定位辊31估算时机,来将应形成图像的记录纸张供给到感光鼓32和转印单元36之间的转印位置上。在转印位置上,通过转印单元36将形成在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
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纸张,被输送到定影装置38,在通过定影装置38的加热辊38a和加压辊38b之间时被施加热以及压力。由此,记录纸张的表面部的未定影调色剂熔融而被固定并定影在记录纸张上。定影有调色剂像的记录纸张,通过排纸部40的排纸辊41被排出到排纸盘42。
另外,未被转印到记录纸张而残留在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的调色剂,通过清洁单元37的清洁刮板37a被刮去、回收。通过清洁刮板37a刮去了残留的调色剂的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在移动到配置有带电单元34的位置的中途,利用去电装置39去电。感光鼓32的外周面部在无需去电的情况下,也可以不通过去电装置39进行去电。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原稿,由使用者载置在第一稿台玻璃11a上并以停止状态读取图像信息,但也可以在通过原稿供给部18供给到第二稿台玻璃11b的状态下读取图像信息。此时,原稿被载置在原稿读取部10的原稿纸盘19上。
若这样原稿读取部10的原稿纸盘19上载置有原稿的情况被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到的情况下操作开始键,则原稿供给部18的供纸辊51旋转,将载置在原稿纸盘19上的原稿供给到原稿输送路Rt1。供给到原稿输送路Rt1的原稿,通过被设置在原稿输送路Rt1中的定位辊53被捕捉,进行原稿前端的定位之后,在规定的时机被输送到设有作为原稿读取位置的第二稿台玻璃11b的位置。复印灯单元12保持停止在作为原稿读取位置的规定的停止位置的状态下,对输送中的原稿进行曝光。因该曝光得到的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如上所述地作为原稿图像被读取。这样读取图像信息后的原稿被排出到原稿排纸盘17。
在上述打印模式时,原稿读取部10不动作,而是根据从个人计算机等外部主机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来形成图像。而且,在传真模式的情况下,根据经由通信线路输入的图像信息来形成图像。
(显影装置)
图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2的构成的图。显影装置2包括:收容显影剂60的显影槽61、作为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辊62、设置在显影槽61的内部并搅拌输送显影剂60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搅拌输送部件63、64、65、调色剂供给辊66、作为层厚限制部件的刮片67。
显影槽61例如由硬质的合成树脂等构成,是外观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在显影槽61内的显影剂60是由调色剂构成的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剂。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剂,采用了以聚酯树脂为主成分并通过粉碎法制作的、体积平均粒子直径为7μm的调色剂。
显影辊62被设置成在显影槽61内旋转自如,且承载收容在显影槽61内的显影剂60并输送到感光鼓32。显影辊62面对感光鼓32,被配置成其轴线与感光鼓32的旋转轴线平行,并且被显影槽61主体的框部支承。显影辊62的旋转方向是与感光鼓32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辊62由铝构成,并通过喷沙处理而成为直径16mm、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3~0.5μm。另外,显影辊62以145mm/秒的圆周速度围绕轴线被旋转驱动。
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搅拌输送部件63、64、65被设置成在显影槽61内旋转自如,各自的旋转方向是与显影辊62相同的方向。在显影槽61内,第一搅拌输送部件63和第二搅拌输送部件64主要发挥沿旋转方向搅拌以及输送显影剂60的作用。第一搅拌输送部件63和第二搅拌输送部件64构成为包含旋转轴部和从旋转轴部向半径方向外方突出的多个叶片,其叶片例如利用PET等树脂形成为薄板状。另外,第三搅拌输送部件65是利用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的螺旋桨状的旋转部件,主要发挥沿轴向搅拌并输送显影剂60的作用。
调色剂供给辊66被设置成在显影槽61内旋转自如,其旋转方向是与显影辊62相同的方向。调色剂供给辊66是沿芯轴周围设置有圆筒状的例如聚氨酯泡沫等多孔性弹性部件而成的,并通过将显影剂60吸附在表面的空孔中的同时滑动摩擦显影辊62,而将显影剂60向显影辊62供给,并且在显影后对残留在显影辊62上的多余的显影剂60进行清洁。
另外,在显影槽61内的第二搅拌输送部件64和调色剂供给辊66之间设置有中间壁部件69。中间壁部件69是例如由合成树脂等构成的平板状的部件,其沿显影槽61的长度方向(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从显影槽61的底部起竖立设置。而且,在中间壁部件69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70。通过这样的中间壁部件69,在显影槽61内形成显影剂60从第二搅拌输送部件64向调色剂供给辊66的流动。
刮片67与显影辊62压力接触地被设置,并限制被旋转驱动的显影辊62所承载的显影剂60的层厚。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刮片67与显影辊62压力接触时的按压力被设定为15gf/cm(14.7N/m)。对于该刮片67,利用图3以及图4A~图4C来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表示刮片67的构成的剖视图。此外,图3是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的剖视图。图4A~图4C是用于说明弹性橡胶部671的与显影辊62接触的接触面671a上的刮片线压的分布的图。
刮片67包括弹性橡胶部671和支承部672。弹性橡胶部671形成为板状,并被设置成在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两端部间与显影辊62的表面面接触。这样,在刮片67中与显影辊62接触的弹性橡胶部671形成为板状,因此与形成为凸形状等复杂形状的弹性橡胶部相比,表面精度高,因此能够在显影辊62上形成均匀的显影剂层。
作为构成弹性橡胶部671的材料,能够列举聚氨酯橡胶、硅橡胶等。而且,弹性橡胶部671优选为其硬度按JIS A硬度被设定为65°~85°,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75°~80°。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橡胶部671被设定成厚度为1mm、从与显影辊62表面接触的接触面671a到支承部672的固定部6722为止的距离为0.8mm、与垂直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的方向对应的长度为8mm。而且,在弹性橡胶部671中,在显影辊6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形成有切口部671b。该切口部671b使显影辊62表面所承载的显影剂60被旋转输送到接触面671a时的进入变得顺畅。关于该切口部671b的形状以及大小,考虑显影剂60的物性、显影辊62的尺寸等来适当设定即可。
支承部672形成为具有弹性的板状并支承弹性橡胶部671。作为构成支承部672的材料,只要满足具有弹性且能够承受对弹性橡胶部671进行模具成型加工时的加热,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出磷青铜板、不锈钢板、铍铜板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672由厚度为0.12mm的磷青铜板构成,固定部6722的长度被设定为25mm。
支承部672包括固定部6722和插入部6721。固定部6722形成为与显影辊62的轴线平行的板状,一端部被夹持部件71、72夹持并通过螺丝73固定在显影槽61上。
插入部6721是在支承部672中与固定部6722的另一端部相连,并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内部的部分。而且,插入部6721具有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接近弯曲部6721a。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近弯曲部6721a的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形状为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半圆弧形状。更具体来说,接近弯曲部6721a的半圆弧状的半径被设定为0.5mm。
这样,由于支承部672中的插入部6721具有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接近弯曲部6721a,所以从插入部6721到弹性橡胶部671的与显影辊62接触的接触面671a为止的距离沿着接近弯曲部6721a连续地变化。由此,介于插入部6721和显影辊62之间的弹性橡胶部671的厚度沿着接近弯曲部6721a连续地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厚度为1mm的弹性橡胶部671,将从弹性橡胶部671的接触面671a到支承部672的固定部6722为止的距离设定为0.8mm,邻近弯曲部6721a形成为半径为0.5mm的半圆弧状,因此,介于接近弯曲部6721a的最接近显影辊62的部分和显影辊62之间的弹性橡胶部671的厚度为0.3mm,其周边部分的厚度在0.3~0.8mm的范围内连续地变化。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刮片67中,由于介于插入部6721和显影辊62之间的弹性橡胶部671的厚度沿着接近弯曲部6721a连续地变化,所以根据该厚度的变化,能够使弹性橡胶部671对显影辊62的抵接压力变化。
因此,能够将弹性橡胶部671对显影辊62的抵接压力的分布如图4A所示,成为与接近弯曲部6721a相应的尖的分布。从而,在弹性橡胶部671的与显影辊62表面的窄的接触部分上,能够提高抵接压力,所以在防止显影剂60的劣化等的发生的基础上,还能够在显影辊62表面形成均匀的显影剂60的薄层。由此,由于显影装置2由形成有均匀的显影剂60的薄层的显影辊62输送显影剂60并对感光鼓32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因此能够高品质地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防止图像不均、底面发乌等图像缺陷的发生,能够形成高品质的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2中,通过利用刮片67限制显影辊62表面所承载的显影剂60的层厚,而在显影辊62表面上能够形成显影剂(调色剂)60的附着量为0.5~0.7mg/cm2的均匀且薄层化的显影剂层,带电量也能够调整为-10~-15μC/g的范围内。
另外,能够通过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刮片67,在显影辊62表面形成均匀的显影剂60的薄层,是通过观察弹性橡胶部671的与显影辊62接触的接触面671a上的显影剂60的附着状态而能够确认的。图5A以及图5B是表示弹性橡胶部671的与显影辊62接触的接触面671a上的显影剂60的附着的状态的图。
如图5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刮片67中,在弹性橡胶部671的接触面671a中,接近弯曲部6721a的最接近显影辊62所对应的部位以厚度变为最小的状态均匀地附着有显影剂60,其显影剂60的附着量少。由此清楚地知道,与接近弯曲部6721a的最接近显影辊62的部分对应地,弹性橡胶部671对显影辊62的抵接压力提高,由此,能够在显影辊62表面形成均匀的显影剂60的薄层。
相对于此,利用图4B、图4C以及图5B说明现有技术的显影装置中的抵接压力的分布。在现有技术的显影装置所具有的刮片167中,对支承弹性橡胶部671的支承部1672来说,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的插入部1673不具有接近弯曲部。因此,在现有技术的刮片167中,弹性橡胶部671对显影辊62的抵接压力的分布如图4B所示为宽的分布。因此,在现有技术的刮片167中,难以对形成在显影辊62表面的显影剂层的厚度进行薄层化。这是根据观察采用现有技术的刮片167时的弹性橡胶部671的接触面671a上的显影剂60的附着状态后的、图5B的结果即可清楚。
此外,在具有刮片167的现有技术的显影装置中,形成在显影辊62表面上的显影剂层是显影剂60的附着量为1.0~1.5mg/cm2的厚膜,带电量为-5μC/g的低值。
而且,在采用现有技术的刮片167时,通过使弹性橡胶部671对显影辊62的抵接压力上升,而能够将显影辊62表面上形成的显影剂层的厚度薄层化,但此时,如图4C所示,弹性橡胶部671的与显影辊62表面的接触区域变大,进而整个区域变为压力高的状态。因此,对形成在显影辊62表面的显影剂层施加的压力变得过度,构成显影剂层的显影剂60劣化,会发生导致发生图像缺陷的问题。另外,若在显影辊62表面的全部区域变为压力高的状态,则容易产生支承显影辊62的显影装置2的显影槽61的变形等,根据用于避免的强度提高对策等,有可能提高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2中,如上所述,能够将弹性橡胶部671中对显影辊62的抵接压力的分布变为与接近弯曲部6721a相应的尖的分布。因此,在弹性橡胶部671的与显影辊62表面接触的窄的接触区域部分,能够提高抵接压力,因此即使不在弹性橡胶部671的整个区域使抵接压力上升,也能够在显影辊62表面形成均匀的显影剂60的薄层。因此,能够防止显影槽61的变形等,且防止显影剂60的劣化等的发生,进而能够在显影辊62表面形成均匀的显影剂60的薄层。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2中的刮片67是在将设有接近弯曲部6721a的支承部672安置的模具内,以熔融状态注入构成弹性橡胶部671的橡胶材料,并在加热加压状态下进行成型加工而制作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2中,限制显影辊62表面上所承载的显影剂60的层厚的刮片不限定于图3所示的刮片67。利用图6A、图6B、图7A、图7B、图8A以及图8B,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2所具备的刮片的其他形式。
图6A是表示刮片77的构成的剖视图。图6B是表示刮片78的构成的剖视图。此外,图6A以及图6B是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6A所示的刮片77是与上述的刮片67类似的构成,除了支承部772中的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内部的插入部7721的形状不同之外,与刮片67相同。刮片77的支承部772中的插入部7721是与固定部7722的另一端部相连并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的内部的部分。而且,插入部7721具有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接近弯曲部7721a。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近弯曲部7721a的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形状是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半椭圆形状。更具体来说,接近弯曲部7721a的截面形状形成为短轴与固定部7722平行的半椭圆形状。由此,根据接近弯曲部7721a,能够将弹性橡胶部671中对显影辊62的抵接压力的分布变为更尖的分布。因此,在弹性橡胶部671的与显影辊62表面的窄的接触区域部分,能够提高抵接压力,所以在防止显影剂60的劣化等的发生的基础上,还能够在显影辊62表面形成均匀的显影剂60的薄层。
图6B所示的刮片78是与上述的刮片67类似的构成,除了支承部782中的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内部的插入部7821的形状不同之外,与刮片67相同。刮片78的支承部782中的插入部7821是与固定部7822的另一端部相连并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的内部的部分。而且,插入部7821具有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接近弯曲部7821a。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近弯曲部7821a的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形状是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倒三角形状。由此,根据接近弯曲部7821a,能够将弹性橡胶部671中对显影辊62的抵接压力的分布变为更尖的分布。因此,在弹性橡胶部671的与显影辊62表面的窄的接触区域部分,能够提高抵接压力,所以在防止显影剂60的劣化等的发生的基础上,还能够在显影辊62表面形成均匀的显影剂60的薄层。
图7A是表示刮片79的构成的剖视图。图7B是表示刮片80的构成的剖视图。此外,图7A以及图7B是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7A所示的刮片79是与上述的刮片67类似的构成,除了支承部792中的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内部的插入部7921的形状不同之外,与刮片67相同。刮片79的支承部792中的插入部7921是与固定部7922的另一端部相连并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的内部的部分。而且,插入部7921中,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多个接近弯曲部7921a、7921b、7921c沿着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以及插入部7921从固定部7922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设置。各接近弯曲部7921a、7921b、7921c的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形状是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半椭圆形状。更具体来说,各接近弯曲部7921a、7921b、7921c的截面形状形成为短轴与固定部7922平行的半椭圆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接近弯曲部7921a、7921b、7921c间的间隔被设定为1mm。
这样,通过在插入部7921中设置多个接近弯曲部7921a、7921b、7921c,而能够将介于插入部7921和显影辊62之间的弹性橡胶部671的厚度根据接近弯曲部连续地变化的部分设置多个,因此,能够根据多个接近弯曲部7921a、7921b、7921c,将弹性橡胶部671中的对显影辊62的抵接压力的分布变为具有多个峰值的尖的分布。因此,刮片79能够在显影辊62的表面上形成更均匀的显影剂60的薄层。
图7B所示的刮片80是与上述的刮片67类似的构成,除了支承部802中的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内部的插入部8021的形状不同之外,与刮片67相同。刮片80的支承部802中的插入部8021是与固定部8022的另一端部相连并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的内部的部分。而且,插入部8021中,将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多个接近弯曲部8021a、8021b、8021c沿着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以及插入部8021从固定部8022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设置。各接近弯曲部8021a、8021b、8021c的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形状是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倒三角形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接近弯曲部8021a、8021b、8021c间的间隔被设定为1mm。
这样,通过在插入部8021中设置多个接近弯曲部8021a、8021b、8021c,而能够将介于插入部8021和显影辊62之间的弹性橡胶部671的厚度根据接近弯曲部连续地变化的部分设置多个,因此,能够根据多个接近弯曲部8021a、8021b、8021c,将弹性橡胶部671中的对显影辊62的抵接压力的分布变为具有多个峰值的尖的分布。因此,刮片80能够在显影辊62的表面上形成更均匀的显影剂60的薄层。
图8A是表示刮片81的构成的剖视图。图8B是表示刮片82的构成的剖视图。此外,图8A以及图8B是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8A所示的刮片81是与上述的刮片67类似的构成,除了支承部812中的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内部的插入部8121的形状不同之外,与刮片67相同。刮片81的支承部812中的插入部8121是与固定部8122的另一端部相连并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的内部的部分。而且,插入部8121中,将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多个接近弯曲部8121a、8121b、8121c以及沿背离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多个背离弯曲部8121d、8121e,沿着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以及插入部8121从固定部8122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并交替地连接。各接近弯曲部8121a、8121b、8121c以及各背离弯曲部8121d、8121e的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形状是短轴与固定部8122平行的半椭圆形状。
由此,在对刮片81进行模具成型加工的情况下,将构成弹性橡胶部671的弹性橡胶注入到接近弯曲部8121a、8121b、8121c以及背离弯曲部8121d、8121e而成型时,能够使施加到各弯曲部的负荷变得均匀。因此,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内部的插入部8121为表面精度高的部件,所以刮片81能够在显影辊62的表面上形成更均匀的显影剂60的薄层。
图8B所示的刮片82是与上述的刮片67类似的构成,除了支承部822中的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内部的插入部8221的形状不同之外,与刮片67相同。刮片82的支承部822中的插入部8221是与固定部8222的另一端部相连并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的内部的部分。而且,插入部8221中,向接近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多个接近弯曲部8221a、8221b、8221c以及向背离显影辊62的方向弯曲的多个背离弯曲部8221d、8221e沿着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以及插入部8221从固定部8222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并交替地连接。各接近弯曲部8221a、8221b、8221c以及各背离弯曲部8221d、8221e的从显影辊62的轴线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形状是倒三角形状。
由此,在对刮片88进行模具成型加工的情况下,将构成弹性橡胶部671的弹性橡胶注入到接近弯曲部8221a、8221b、8221c以及背离弯曲部8121d、8121e而成型时,能够使施加到各弯曲部的负荷变得均匀。因此,由于被插入到弹性橡胶部671内部的插入部8221为表面精度高的部件,所以刮片82能够在显影辊62的表面上形成更均匀的显影剂60的薄层。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以及主要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有的点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的范围是权利要求书所示出的,并不限定于说明书正文中。而且,权利要求书所属的变形、变更全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显影装置,利用显影剂对旋转自如地设置的像承载体所承载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其特征在于,具备:
收容显影剂的显影槽;
显影剂承载体,其旋转自如地设置在上述显影槽内,且以其轴线与上述像承载体的轴线平行的方式面对上述像承载体而被配置,用于承载在上述显影槽内收容的显影剂并输送到上述像承载体;
层厚限制部件,其与上述显影剂承载体压力接触地被设置,并限制上述显影剂承载体所承载的显影剂的层厚,
上述层厚限制部件具有:
弹性橡胶部,其形成为板状,并被设置成在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轴线方向两端部间与上述显影剂承载体面接触;
支承部,其具有弹性,并支承上述弹性橡胶部,
上述支承部包括:
固定部,其形成为与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轴线平行的板状,一端部被固定在上述显影槽上;
插入部,其与上述固定部的另一端部相连,且被插入到上述弹性橡胶部的内部,并具有向接近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方向弯曲的接近弯曲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插入部中,沿着与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有多个上述接近弯曲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部还具有向背离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方向弯曲的背离弯曲部,
上述接近弯曲部和上述背离弯曲部交替地连接。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像承载体,其承载静电潜像;
潜像形成部,其在上述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其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利用显影剂对形成在上述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CN201110042840.0A 2010-03-01 2011-02-21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4575 2010-03-01
JP2010044575A JP4932014B2 (ja) 2010-03-01 2010-03-01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402A true CN102193402A (zh) 2011-09-21
CN102193402B CN102193402B (zh) 2013-10-30

Family

ID=44505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284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02B (zh) 2010-03-01 2011-02-21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11870A1 (zh)
JP (1) JP4932014B2 (zh)
CN (1) CN10219340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9981A (zh) * 2014-02-18 2015-08-19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502071A (zh) * 2015-09-07 2017-03-15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设备、处理盒、以及成像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0091A (ja) * 1994-07-19 1996-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一成分現像装置
JP2000310906A (ja) * 1999-04-27 2000-11-07 Hokushin Ind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用ブレード
JP2001013781A (ja) * 1999-04-27 2001-01-19 Hokushin Ind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用ブレ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使用方法
US20030175052A1 (en) * 2001-06-27 2003-09-18 Katsumi Adachi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448803A (zh) * 2001-12-25 2003-10-15 夏普公司 显影设备和成像设备
JP2005301076A (ja) * 2004-04-14 2005-10-27 Murata Mach Ltd 現像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48993A (en) * 1973-05-03 1974-11-19 Xerox Corp Supported developer blade cleaning
US4241691A (en) * 1978-08-30 1980-12-30 Monsanto Company Doctor blade holder
JPH0642117B2 (ja) * 1984-07-11 1994-06-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ブレード装置
JPH01140174A (ja) * 1987-11-27 1989-06-01 Mitsubishi Petrochem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用ブレード
JPH0486860A (ja) * 1990-07-31 1992-03-19 Toshiba Corp 現像装置
JPH04317084A (ja) * 1991-04-17 1992-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層規制ブレード
JPH0511584A (ja) * 1991-07-03 1993-01-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一成分系乾式現像装置のトナー薄層ブレード
US5218412A (en) * 1991-12-09 1993-06-08 Xerox Corporation 180 degree rotating cleaning blade holder
SE468390B (sv) * 1992-01-02 1993-01-11 Trellex Ab Transportbandskrapanordning samt dithoerande skrapblad.
JPH0950183A (ja) * 1995-08-08 1997-02-18 Bando Chem Ind Ltd 一成分系乾式現像装置のトナー薄層形成ブレード
JP3247285B2 (ja) * 1995-11-06 2002-0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71301A (ja) * 1995-12-20 1997-06-30 Seiko Epson Corp 現像装置
US6078770A (en) * 1997-05-07 2000-06-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amount regulating elastic blade and developing device and apparatus unit using the same
JP3316437B2 (ja) * 1997-12-05 2002-08-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一成分トナーの現像装置
US6813466B1 (en) * 2000-07-03 2004-11-02 Eugene Francis Kopecky Cleaning blade system for electrophotography
USD482508S1 (en) * 2002-08-12 2003-11-18 Flexible Steel Lacing Company Faceted cleaner blade for conveyor belts
JP2006209010A (ja) * 2005-01-31 2006-08-10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936481B2 (ja) * 2009-08-31 2012-05-2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464858B2 (en) * 2010-03-12 2013-06-18 Cabin Creek Inc. Conveyor belt scraper and system for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0091A (ja) * 1994-07-19 1996-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一成分現像装置
JP2000310906A (ja) * 1999-04-27 2000-11-07 Hokushin Ind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用ブレード
JP2001013781A (ja) * 1999-04-27 2001-01-19 Hokushin Ind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用ブレ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使用方法
US20030175052A1 (en) * 2001-06-27 2003-09-18 Katsumi Adachi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448803A (zh) * 2001-12-25 2003-10-15 夏普公司 显影设备和成像设备
JP2005301076A (ja) * 2004-04-14 2005-10-27 Murata Mach Ltd 現像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9981A (zh) * 2014-02-18 2015-08-19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849981B (zh) * 2014-02-18 2019-11-22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
CN106502071A (zh) * 2015-09-07 2017-03-15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设备、处理盒、以及成像设备
CN106502071B (zh) * 2015-09-07 2020-10-27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设备、处理盒、以及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80382A (ja) 2011-09-15
CN102193402B (zh) 2013-10-30
JP4932014B2 (ja) 2012-05-16
US20110211870A1 (en) 2011-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8698C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US7570899B2 (en) Charging roller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827086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mechanism
JP2013050528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02B (zh)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3173083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55992B2 (ja) クリーニング部材、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527080A (zh) 显影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US931700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cleanerless system
JP2000250289A (ja) 静電写真式プリント装置用の部材、クリーニング及び帯電システ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現像方法
CN100456170C (zh) 色调剂输送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673072B (zh) 调色剂用尽检测及显影设备、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0555108C (zh) 显影装置及包括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726250B2 (ja) クリーニング部材、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7874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73084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583522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18187A (ja) クリーニングブレード、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2837823U (zh) 鼓盒
JP5380468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176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KR100341787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4354733A (ja) 転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73081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74068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