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1757B -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1757B
CN102141757B CN201010551105.8A CN201010551105A CN102141757B CN 102141757 B CN102141757 B CN 102141757B CN 201010551105 A CN201010551105 A CN 201010551105A CN 102141757 B CN102141757 B CN 1021417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sion forc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bracket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511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1757A (zh
Inventor
星野高志
饭岛知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41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17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17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17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一种转印装置包括:环状转印带,该环状转印带包括一次转印部和二次转印部,在一次转印部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转印带的外周面上,在二次转印部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被转印部件上,转印带从一次转印部向二次转印部移动;转印部件,在二次转印部处被转印部件夹在转印部件与转印带之间,并且转印部件将显影剂图像转印至被转印部件;包括弹性部件和张力施加部件的张力施加单元,张力施加部件利用弹性部件的弹性力推压转印带,向转印带施加张力;以及衰减部件,在张力施加部件沿张力施加部件推压转印带的方向或相反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移动时,该衰减部件使衰减力作用在张力施加部件上。

Description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05-316320中,为了消除因记录介质的厚度在中间转印体上造成的振动的影响,当要将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厚纸上时,咬合宽度调节部预先减小咬合宽度(其通过中间转印带和二次转印带的抵压而限定的),从而减少振动的生成。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2003-195596中,向用于驱动感光体的定时带施加初始张力的惰轮(idler pulley)具有经由弹性部件固定至外壳等的结构。当驱动系统中的除了感光体以外的其它被驱动部分处出现负荷变化、振动等时,该弹性部件充任负荷变化、振动等传播至感光体的传播路径中的衰减器,从而缓和该负荷变化、振动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被转印部件进入二次转印部而造成的在一次转印部处转印带的振动的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有关的转印装置包括:环状转印带,该环状转印带包括一次转印部和二次转印部,在该一次转印部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所述转印带的外周面上,在该二次转印部处所述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被转印部件上,所述转印带从所述一次转印部向所述二次转印部移动;转印部件,在所述二次转印部处,所述被转印部件夹在所述转印部件与所述转印带之间,并且所述转印部件将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被转印部件;张力施加单元,该张力施加单元包括弹性部件和张力施加部件,该张力施加部件利用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推压所述转印带,向所述转印带施加张力;以及衰减部件,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沿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推压所述转印带的方向或相反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移动时,该衰减部件使衰减力作用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上。
在与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有关的转印装置中,所述衰减部件被设置为,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沿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推压所述转印带的方向移动时,使衰减力作用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上。
在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有关的转印装置中,所述衰减部件的回弹性小于10%。
在第一或第二方面中,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可以是通过接触所述转印带的内周面向所述转印带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辊。
而且,所述张力施加单元还可以包括第一托架、第二托架以及第三托架,该第二托架附接至所述第一托架,以不会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架沿推压所述转印带的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相对移动,该第三托架沿推压所述转印带的方向以及相反方向与所述张力施加辊一体地移位,所述衰减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托架与所述第三托架之间,并且在所述张力施加辊沿所述张力施加辊推压所述转印带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衰减部件通过被所述第二托架与所述第三托架压缩而使所述衰减力作用在所述张力施加辊上。
而且,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可以连接至所述第一托架,而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可以连接至所述第三托架。
在第二方面中,所述衰减部件可以被设置为,以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沿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推压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方向移动时,通过被压缩而使衰减力作用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上。
与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有关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上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转印装置;和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该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形成要转印至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显影剂图像。
与当张力施加部件沿推压转印带的方向和相反方向移动时,衰减力在该张力施加部件正沿推压转印带的方向移动时起作用并且还在该张力施加部件正沿相反方向移动时起作用的结构相比,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保持张力施加部件在转印带松弛时跟随转印带的能力的同时,抑制了由于被转印部件进入二次转印部中而造成的在一次转印部处转印带的振动。
与仅在张力施加部件正沿与推压转印带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使衰减力作用在张力施加部件上的结构相比,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抑制了由于被转印部件进入二次转印部而造成的在一次转印部处转印带的振动。
与衰减部件的回弹性大于或等于10%的情况相比,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抑制了由于被转印部件进入二次转印部而造成的在一次转印部处转印带的振动。
与当张力施加部件沿推压转印带的方向和相反方向移动时,衰减力在该张力施加部件正沿推压转印带的方向移动时起作用并且还在该张力施加部件正沿相反方向移动时起作用的结构相比,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抑制了图像中的图像质量缺陷。
附图说明
将参照下列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有关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图。
图2是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有关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结构图。
图3是例示了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有关的张力施加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例示了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有关的张力施加单元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5A和5B是例示了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有关的、在记录纸进入二次转印部时中间转印带的形状变化的示意图。
图6A和6B是例示了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有关的张力施加单元的一部分触靠衰减部件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A是例示了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有关的张力施加辊的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的图。
图7B是例示了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有关的张力施加辊的位位置变化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有关的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与本示例性实施方式有关的、形成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第一处理部10A和第二处理部10B。在前视图中,第一处理部10A设置在左侧。第二处理部10B可附接到第一处理部10A和可与第一处理部10A分离,并且设置在右侧。第一处理器10A和第二处理部10B的壳体由多个框部件构成。
控制部13设置在第二处理部10B内部沿垂直方向(箭头Z的方向)的上侧。控制器13包括对从计算机发送至其的图像数据应用图像处理的图像信号处理部。控制部13执行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的驱动控制。电源单元230设置在控制部13下面。电源单元230将从外部接收到的AC电流转换成DC电流并向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提供电力。
在第一处理部10A内部垂直方向的上侧,色调剂盒14V、14W、14Y、14M、14C以及14K沿水平方向并排地以可去除方式设置。色调剂盒14V、14W、14Y、14M、14C以及14K容纳有第一特定颜色(V)、第二特定颜色(W)、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的色调剂(显影剂)。第一特定颜色和第二特定颜色从除了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以外的其它特定颜色(包括透明色)中选择。在下面的描述中,在要区别V、W、Y、M、C以及K的情况下,利用附加至标号末尾的字母V、W、Y、M、C以及K中的任一个来进行描述,而在不要区别V、W、Y、M、C以及K的情况下,省略字母V、W、Y、M、C以及K。
在色调剂盒14下面,与色调剂盒相对应地,沿水平方向并排地设置有六个图像形成单元16。图像形成单元16用作与各色调剂相对应的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的示例。曝光单元40也设置在色调剂盒14的下面。曝光单元40用作各图像形成单元16的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的示例。曝光单元40被设置成,从上述控制部13接收已经经过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根据色材调制数据来调制半导体激光器(未例示),以及从这些半导体激光器发射曝光光L。更具体地说,将与各颜色相对应的曝光光L照射在下面将描述的感光体18(参见图2)的表面上,在感光体18上形成静电潜像。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单元16各设置有感光体18,感光体18被驱动以沿箭头A的方向(图2中的顺时针风向)旋转。绕感光体18设置有格栅电晕管充电器20、显影装置22、清洁刮板24以及擦除灯26。该格栅电晕管充电器20是对感光体18充电的电晕放电型(非接触静电型)的充电器。显影装置22利用各颜色的显影剂(色调剂),对通过从曝光单元40发射来的曝光光L而形成在感光体18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清洁刮板24清洁感光体18的表面。擦除灯26在转印之后将光照射在感光体18的表面上,对该表面进行除电。格栅电晕管充电器20、显影装置22、清洁刮板24以及擦除灯26以该次序从感光体18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与感光体18的表面相对地设置。
显影装置22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6的侧面(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图中纸面右侧),并且构造成包括显影剂容纳部件22A和显影辊22B。显影剂容纳部件22A充填有包括色调剂的显影剂G。显影辊22B将充填到显影剂容纳部件22A中的色调剂移到感光体18的表面。显影剂容纳部件22A经由色调剂供应路径(未例示)连接到色调剂盒14(参见图1),并且提供有来自色调剂盒14的色调剂。
如图1所示,转印装置30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6的下面。下面对转印装置30的细节进行描述。在第一处理部10A的下侧,转印装置30的下面,沿水平方向(箭头X的方向)并排地设置有其中容纳片材P的两个大给纸盒48。片材P用作被转印部件的示例。可以通过给纸盒48大量容纳片材P。因为两个给纸盒48具有类似结构,所以仅对一个给纸盒48进行描述,而没有给出另一给纸盒48的描述。
给纸盒48可从第一处理部10A抽出。当将给纸盒48从第一处理部10A抽出时,其上放置在给纸盒48中设置的片材P的底板51根据未示出的控制部的方向下降。由于底板51下降,因而用户可以再补充片材P。当将给纸盒48附接至第一处理部10A时,底板51根据控制部的方向上升。送出辊52设置在给纸盒48的一端侧上方。送出辊52将片材P从给纸盒48送出至传送路径60。送出辊52触靠放置在上升的底板51上的最顶部位置中的片材P。将防止多重送出片材P的分离辊56设置在送出辊52的沿片材P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下面,简称为下游侧)。将多个传送辊54设置在分离辊56的下游侧。传送辊54向下游传送片材P。
设置在给纸盒48上方的传送路径60在第一折返部60A处将从给纸盒48送出的片材P折返至相反侧(图中左侧),然后在第二折返部60B处将该片材P折返至相反侧(图中右侧)。由此,传送路径60延伸至二次转印部T2,其介于二次转印辊62与支撑辊42之间,下面将进行描述。
在第二折返部60B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校准器(未例示)。该校准器校正传送的片材P的倾斜等。在校准器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定位辊64。该定位辊64用于匹配中间转印带34上的色调剂图像的移动定时与片材P的传送定时。
从第一处理部10A的侧面延伸的预备路径66被设置成与传送路径60的第二折返部60B合并。从与第一处理部10A相邻设置的外部安装的大容量堆积部(未例示)传送的片材P沿预备路径66通过并且进入到传送路径60。
在二次转印部T2的下游侧设置有向第二处理部10B传送已经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P的多个传送部70。这些传送部70设置有绕未示出驱动辊和从动辊卷绕的多个带部件。驱动该驱动辊以旋转,使得这些带部件转动。由此,将片材P传送至下游侧。
传送部70的下游侧从第一处理部10A延伸到第二处理部10B。通过传送部70传送的片材P被设置在第二处理部10B中的传送装置80接收并且进一步向下游传送。在传送装置80的下游侧设置有定影单元82。该定影单元82利用热和压力,将已经转印到片材P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该片材P。
在定影单元82的下游侧设置有传送部108。该传送部108向下游传送从定影单元82传送出的片材P。在传送部108的下游侧设置有冷却单元110。该冷却单元110冷却定影单元82已经加压和加热的片材P。该冷却单元110包括:上侧传送单元112、下侧传送单元114以及冷却部120。该上侧传送单元112设置在上侧,而该下侧传送单元114设置在下侧,片材P的传送路径60夹在该上侧传送单元112和下侧传送单元114之间。该冷却部120形成有冷却被传送的片材P的散热器。
上侧传送单元112被构造成包括环状受热带116和多个辊部件118。该受热带116触靠片材P的其上形成图像的一面,并且从该片材P吸热,接着传送该片材P。辊部件118触靠受热带116的内周面,并且驱动/支撑受热带116。受热带116可移动以沿图1的逆时针方向循环。
下侧传送单元114被构造成包括环状传送带130和多个辊部件132。传送带130被设置成,使得其外周面与受热带116相对,触靠片材P的下表面并且将片材P挤压在受热带116上,传送该片材P。辊部件132触靠传送带130的内周面,并且驱动/支撑该传送带130。传送带130可移动以使沿图1的顺时针方向循环。
在冷却单元110的下游侧设置有舒展(decurling)处理单元140,该舒展处理单元140将片材P的卷曲整平。在舒展处理单元140的下游设置有排出辊198。该排出辊198将一面形成有图像的片材P排出至附接至第二处理部10B的侧面的排出部196。在要在片材P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将片材P传送到设置在舒展处理单元140的下游侧的反转单元200中。
在反转单元200中设置有反转路径202。在反转路径202中设置有分支路径202A、纸张传送路径202B以及反转路径202C。该分支路径202A从传送路径60分支。纸张传送路径202B将沿分支路径202A传送的片材P向第一处理部10A传送。反转路径202C将沿纸张传送路径202B传送的片材P转向相反方向,执行折返传送,将该片材P的正反面反转。利用这种结构,将已经通过反转路径202C折返传送的片材P向第一处理部10A传送,接着进入设置在给纸盒48上方的传送路径60,并且再次传送到二次转印部T2中。
接下来,对转印装置30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该转印装置30被构造成,包括中间转印带34、六个一次转印辊36、驱动辊38、张力施加辊41、支撑辊42、多个支撑辊44以及衰减部件59(参见图3)。触靠感光体18(参见图2)的中间转印带34用作环状转印带的示例。一次转印辊36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4的内侧,并且将形成在感光体18上的色调剂图像交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上。驱动辊38通过未示出的马达驱动。张力施加辊41构成用作张力施加单元的张力施加单元50,其向中间转印带34施加张力。支撑辊42设置成隔着中间转印带34与二次转印辊62相对。下面将描述的二次转印辊62用作转印部件的示例。下面将描述的衰减部件59使衰减力作用在张力施加单元50上。
中间转印带34是环状部件并且绕六个一次转印辊36、驱动辊38、张力施加辊41、支撑辊42以及多个支撑辊44卷绕。中间转印带34包括六个一次转印部T1和二次转印部T2,在六个一次转印部T1处,相应的一次转印辊36从感光体18转印色调剂图像(显影剂图像),而在二次转印部T2处,二次转印辊62将一次转印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P上。中间转印带34将色调剂图像保持在其外周面上,并且通过驱动辊38移动以按箭头B的方向(附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从一次转印部T1转动至二次转印部T2。
一次转印辊36各设置成与相应图像形成单元16的感光体18隔着中间转印带34相对。供电单元(未示出)将极性与色调剂极性相反的一次转印偏置电压施加至一次转印辊36。通过这种结构,在中间转印带34的一次转印部T1处,对形成在感光体18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一次转印。同时,清洁刮板46与驱动辊38隔着中间转印带34相对设置。清洁刮板46的远端部触靠中间转印带34。该清洁刮板46去除循环移动的中间转印带34上的残留色调剂、纸粉等。
通过供电单元(未例示)将极性与色调剂极性相反的二次转印偏置电压施加至二次转印辊62。二次转印辊62在二次转印部T2处将片材P夹靠在中间转印带34上,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P上。利用这种结构,通过二次转印辊62将已经交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上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已经沿传送路径60传送至该二次转印辊62处的片材P上。
接下来,对张力施加单元50和衰减部件59进行描述。
如图3所示,张力施加单元50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4的内侧。该张力施加单元50包括:张力施加辊41、螺旋弹簧53、支撑托架55、以及另一托架和螺旋弹簧(未例示)。触靠中间转印带34的内周面的张力施加辊41用作张力施加部件的示例。设置在张力施加辊41的一端侧的螺旋弹簧53用作弹性部件(回弹部件)的示例。支撑托架55支撑张力施加辊41的一端,利用螺旋弹簧53的回弹力沿箭头-X的方向推压中间转印带34,并且用作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的示例。另一托架和螺旋弹簧设置在张力施加辊41的另一端侧,并且支撑该张力施加辊41的另一端。
更详细地,如图4所示,张力施加单元50包括第一托架57,其纵向沿箭头X的方向。在第一托架57的箭头X方向中心附近的上部设置有沿箭头Y方向(与中间转印带34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突出的圆柱杆状支撑轴部57A。这个支承轴部57A由未示出的主体经轴承61支撑。因而,第一托架57可以绕支撑轴部57A的轴线摆动。在下面的描述中,将张力施加辊41利用螺旋弹簧53(参见图3)的回弹力推压动中间转印带34的方向表示为-X方向,将张力施加辊41被中间转印带34向后推的方向表示为+X方向。
螺旋弹簧71的一端附接至第一托架57的+X方向端部附近的下部。螺旋弹簧71向下拉第一托架57的+X方向端部。螺旋弹簧71的另一端附接至底板(未示出)。
在第一托架57的+X方向端部处可旋转地设置有辊63。辊63由于螺旋弹簧71的推力而触靠设置在第一托架57的外侧的凸轮65A。凸轮65A可与可旋转地设置的继动齿轮(relay gear)65B一体地旋转。该继动齿轮65B与设置在驱动用马达67处的驱动齿轮67A啮合。因此,第一托架57在马达67运转时在X-Z平面内绕支撑轴部57A的轴线摆动。设置在张力施加辊41的相对侧处的托架(未示出)不摆动。如果中间转印带34偏移至在轴向(箭头Y的方向)的一侧,则马达67被驱动,并且第一托架57通过凸轮65A摆动。由此,张力施加辊41在X-Y平面内移动,中间转印带34返回至相对侧。
在第一托架57的+X方向端部(第一托架57的与设置张力施加辊41的一侧相对的端部)附近的上部处设置有圆柱杆状轴69。该轴69(其纵向为箭头Y方向)在其另一端部处延伸至张力施加单元50。轴69的端部贯穿第一托架57突出至外侧。第二托架73(其纵向为箭头X方向)与第一托架57相邻地设置。轴69的所述端部穿过第二托架73中的长孔73A。绕轴69的所述端部(从外侧)装配圆管状支撑部件79,并且凸轮部件77附接至轴69的所述端部。该凸轮部件77用于释放张力施加辊41。当要更换中间转印带34时,必需将张力施加辊41释放(开)。这时,用手转动凸轮部件77,并且凸轮部件77具有将张力施加辊41移动至释放位置并保持张力施加辊41的功能。长孔73A具有沿箭头X方向的纵向。
第二托架73被构造成包括第一侧壁部73B和第二侧壁部73C。该长孔73A形成在第一侧壁部73B处,并且将第一侧壁部73B设置成与第一托架57平行。第二侧壁部73C从第一侧壁部73B的一端部,向箭头Y方向的相反侧成直角弯曲。第二托架73不能相对于第一托架57沿X方向相对移动。
在相对于第二托架73的-X方向侧设置有第三托架85,第三托架85的纵向为箭头X的方向。该第三托架85被构造成包括:第一侧壁部85A、上壁部85B,以及附接部85C。第一侧壁部85A被设置成与第一托架57平行。上壁部85B从第一侧壁部85A的上端部,向箭头Y的方向的相反侧成直角弯曲。附接部85C从上壁部85B的+X方向端部(向下),向与箭头Z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在附接部85C的上部中形成有贯通孔85D。螺旋弹簧53的+X方向端部固定在该贯通孔85D处。螺旋弹簧53的-X方向端部固定至固定部57B,该固定部57B设置在第一托架57的-X方向端部处。
滑动部件75设置在被第一托架57、第二托架73的第二侧壁部73C以及第三托架85的第一侧壁部85A所包围的区域中。该滑动部件75由固定部75A和滑动部75B构成。该固定部75A通过螺丝部件81固定至第一托架57,该固定部75A具有在Y-Z平面的字母U状截面。该滑动部75B(其纵向为X方向)保持在固定部75A处,并且可沿+X方向和-X方向移动。
在滑动部75B的相对中间的+X方向侧,第三托架85的第一侧壁部85A通过螺丝部件81固定至滑动部75B。同时,在滑动部75B的相对中间的-X方向侧,支撑托架55通过螺丝部件81固定至滑动部75B。在该支撑托架55的一端部处形成有通孔55A,作为张力施加辊41的旋转轴的轴41A穿过通孔55A。轴承83绕轴41A(从外侧)固定,张力施加辊41穿过该通孔55A,并且轴承83被保持。由此,张力施加辊41被可旋转地支撑。由于处于拉紧(拉开)状态(相对于自由长度延伸)的螺旋弹簧53做收缩(缩短)的力,沿-X方向的推力作用在张力施加辊41上。
在第三托架85的、附接部85C的相对于贯通孔85D的下侧且相对于附接部85C的-X方向侧处,设置有衰减部件59。该衰减部件59形成为矩形体形状,并且由具有如根据JIS K6255限定的回弹性(抗冲击性)小于10%的材料构成。作为衰减部件59的示例,可以提到来自NaigaiRubber Industry Co.,Ltd(内外ゴム株式会社)的HANENAITO(ハネナイト,注册商标)。
如图6A所示,衰减部件59被第二托架73的第二侧壁部73C与第三托架85的附接部85C夹着,以使不脱离。该衰减部件59可以固定至第二侧壁部73C或附接部85C。响应于张力施加辊41沿张力施加辊41(参见图3)推压中间转印带34(参见图3)的方向(-X方向)的移动,衰减部件59在第二侧壁部73C与附接部85C之间被压缩,使衰减力作用在与张力施加辊41一体地移动的第三托架85上。
接下来,对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进行描述。
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图像形成处理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当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单元处于工作状态时,将已经通过控制部13施加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转换成各颜色的色材灰度级数据,并且串行地输出至曝光单元40。在曝光单元40处,发射与各颜色的色材灰度级数据相对应的相应曝光光L,对已经被格栅电晕管充电器20(参见图2)充电的感光体施加扫描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22使在感光体18(参见图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作为各颜色(第一特定颜色(V)、第二特定颜色(W)、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而可视,由此执行显影。
接着,通过一次转印辊36V、36W、36Y、36M、36C以及36K,将已经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6V、16W、16Y、16M、16C以及16K的感光体18上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顺序交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上。通过二次转印辊62,将已经交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上的各颜色的彩色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从给纸盒48传送来的片材P上。通过传送部70将已经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P传送至设置在第二处理部10B内部的定影单元82。
接着,通过定影单元82,对片材P上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加热并加压,由此定影到片材P上。已经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P通过冷却单元110。在冷却单元110中,片材P在被夹在受热带116与传送带130之间的同时传送,并且通过冷却部120冷却该片材P。已经冷却的片材P馈送到舒展处理单元140,并且整平片材P中出现的卷曲。接着,通过排出辊198将已经整平了卷曲的片材P排出至排出部196。
如果要在未形成有图像的非图像面处形成图像(双面打印),则通过切换部件(未示出)将片材P馈送至反转单元200。已经馈送至反转单元200的片材P沿反转路径202传递并且被反转,馈送到设置在给纸盒48上方的传送路径60中,按上述顺序在背面形成色调剂图像。
接下来,对转印装置30的衰减部件59的操作进行描述。
如图5A所示,当片材P的前端进入(推进到)二次转印部T2中时,中间转印带34接收因输入片材P而产生的负荷,并且中间转印带34在二次转印部T2处的移动速度降低。结果,张力施加辊41与支撑辊42之间的中间转印带34从初始拉紧状态(虚线34A所示)变成松弛状态(实线34B所示)。因而,如图5B所示,张力施加辊41向拉紧中间转印辊34的方向(-X方向)偏移。
这时,如图6B所示,第三托架85相对于第二托架73沿-X方向相对移动。从而,衰减部件59被第二侧壁部73C和附接部85C压缩,衰减力作用在第三托架85上。张力施加辊41与第三托架85一体地移位,并且如图5B所示,在张力施加辊41沿-X方向的移位(过冲)被抑制的同时,张力施加辊41触靠中间转印带34并跟随。因此,中间转印辊34在一次转印部T1处的误定位减小。
在图7A中,针对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图G3)、作为衰减部件59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4与张力施加辊41的振动的-X方向与+X方向两侧的比较例的情况(图G1),以及未设置衰减部件59的情况(图G2),例示了张力施加辊41沿箭头X方向的时间与位置之间的关系。符号Δt1表示当第一片材P已经进入二次转印部T2中的时间段,Δt2表示在二次转印部T2处没有片材P的时间段,而Δt3表示第二片材P正进入二次转印部T2的时间段。进一步地,tA表示第一片材P的后端正离开二次转印部T2的时刻,而tB表示第二片材P的前端正进入二次转印部T2中的时刻。更进一步地,W1表示在图G1中当存在片材P与不存在片材P时张力施加辊41的位置差(位移量),W2表示在图G2中当存在片材P与不存在片材P时张力施加辊41的位移量,而W3表示在图G3中当存在与不存在片材P时张力施加辊41的位移量。图G1、G2以及G3示出了初始位置的偏移。通过利用激光位移计87测量张力施加辊41沿箭头-X和+X方向的位移,来进行对张力施加辊41的位置的测量,如图7B所示。
如图7A所示,从作为比较例的、其中衰减部件59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4和张力施加辊41的振动的+X方向和-X方向两侧的情况的图G1,可以看到,根据存在或不存在片材P的张力施加辊41的位移量W1比没有设置衰减部件59的情况的位移量W2和将衰减部件59设置在一侧的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位移量W3小得多。因此,在使用图G1的比较例结构的情况下,当片材P的前端进入到二次转印部T2中并且中间转印带34松弛时,张力施加辊41未设法跟随中间转印带34从而中间转印带34保持松弛,这导致正转印到片材P上色调剂图像中断。而且,在图G1的比较例结构中,尽管中间转印带34的振动较小,但诸如因中间转印带34的松弛而造成的拍动等的二次问题变得显著。换句话说,利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看出,因为位移量W3大于比较例的位移量W1,所以在中间转印带34松弛时张力施加辊41跟随中间转印带34的能力强。
而且,在图7A中,当将作为比较例的图G2(未设置衰减部件59)与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G3比较时,可以看出,特别是在被框F1包围的范围(恰好在片材P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部T2之后)中,尽管在片材P的前端进入时的初始冲击在任一情况下不能被吸收,但在随后的振动中,比较例的图G2比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G3具有更大的振幅。换句话说,可以看出,利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振幅小于比较例的图G2中的振幅,通过衰减部件59获取振动衰减效果。从图7A还看出,在被框F2包围的范围(在从二次转印部T2排出片材P的后端时)中,也获得了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衰减部件59的振动衰减效果。
因而,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于衰减部件59仅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4和张力施加辊41的振动方向的一侧,使振动衰减,因此对张力施加辊41的位移的抑制减小,衰减部件59在将衰减力施加至张力施加辊41的同时跟随中间转印带34的位移。因而,从二次转印部T2向一次转印部T1的振动传播减小。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于衰减部件59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4和张力施加辊41响应于片材P的进入(步进输入)而初始移动的方向(-X方向),因而,使衰减力在中间转印带34和张力施加辊41产生振动之后的初始半个周期期间起作用。由此,与衰减部件59设置在相反方向(+X方向)处的情况(在振动产生后经过半个周期时间段之后产生振动衰减的情况)相比,可以从更早的时间段开始进行衰减。因而,在更早阶段抑制中间转印带34在一次转印部T1处的振动。
在图3中,在张力施加单元50处,当中间转印带34向轴向(箭头Y的方向)的一个方向偏移时,马达67被驱动并且通过凸轮65A摆动第一托架57,中间转印带34返回至相对侧。这里,即使第一托架57摆动,张力施加辊41与衰减部件59之间的定位关系也不改变,不改变衰减效果。
本发明不受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限制。
一次转印部T1不是必需在六个位置处,而是可以在一个位置处或者在为两个或更多个位置(除了六个位置以外)的多个位置处。进一步地,张力施加单元50不必包括用于通过马达67来摆动第一托架57的机构。还进一步地,衰减部件59可以仅设置在相对于第二托架73的第二侧壁部73C的+X箭头方向侧。更进一步地,衰减部件59的形状不限于矩形体形状,而是可以包括弯曲面。

Claims (6)

1.一种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包括:
环状转印带,该环状转印带包括一次转印部和二次转印部,在该一次转印部处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该转印带的外周面上,在该二次转印部处所述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被转印部件上,该转印带从所述一次转印部向所述二次转印部移动;
转印部件,在所述二次转印部处,所述被转印部件夹在所述转印部件与所述转印带之间,并且所述转印部件将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被转印部件;
张力施加单元,该张力施加单元包括弹性部件和张力施加部件,该张力施加部件利用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推压所述转印带,向所述转印带施加张力;以及
衰减部件,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沿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推压所述转印带的方向或相反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移动时,该衰减部件使衰减力作用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上,
其中,所述张力施加单元还包括第一托架、第二托架和第三托架,该第二托架附接至所述第一托架以不会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架沿推压所述转印带的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相对移动,该第三托架沿推压所述转印带的方向以及相反方向与所述张力施加单元一体地移位,
所述衰减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托架与所述第三托架之间,并且
在所述张力施加单元沿所述张力施加单元推压所述转印带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衰减部件通过被所述第二托架和所述第三托架压缩而使衰减力作用在所述张力施加单元上,
其中,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托架,而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三托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衰减部件被设置为,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沿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推压所述转印带的方向移动时,使衰减力作用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衰减部件的回弹性小于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是通过接触所述转印带的内周面向所述转印带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衰减部件被设置为,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沿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推压所述转印带的方向移动时,通过压缩变形而使衰减力作用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上。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以及
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该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形成要转印至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显影剂图像。
CN201010551105.8A 2010-01-29 2010-11-16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1417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9294A JP5477023B2 (ja) 2010-01-29 2010-01-29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19294 2010-0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1757A CN102141757A (zh) 2011-08-03
CN102141757B true CN102141757B (zh) 2014-12-31

Family

ID=44341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1105.8A Active CN102141757B (zh) 2010-01-29 2010-11-16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40550B2 (zh)
JP (1) JP5477023B2 (zh)
CN (1) CN1021417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5244B2 (ja) * 2012-02-21 2016-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579169B (zh) 2013-09-27 2018-01-09 Gkn烧结金属有限公司 行星齿轮架组件及有关制造方法
JP6639108B2 (ja) * 2015-05-28 2020-0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WO2021033121A1 (en) * 2019-08-20 2021-02-25 Landa Corporation Ltd. Apparatus employing pressurized fluid-based dancer for controlling tension applied to a flexible memb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74876A1 (en) * 1998-07-21 2000-01-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hotoreceptor belt control apparatus for printer
JP2007057699A (ja) * 2005-08-23 2007-03-08 Ricoh Co Ltd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
JP2007171282A (ja) * 2005-12-19 2007-07-05 Ricoh Co Ltd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81933A (ja) * 2007-05-14 2008-11-20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42963A (ja) * 1986-04-15 1987-10-2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60437A (ja) 1995-12-13 1997-06-20 Hitachi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690577B2 (ja) * 2001-04-27 2011-06-01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制振性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制振性部材
JP2003140474A (ja) * 2001-11-06 2003-05-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95596A (ja) 2001-12-26 2003-07-09 Ricoh Co Ltd 感光体駆動装置
JP2004287083A (ja) * 2003-03-20 2004-10-14 Fuji Xerox Co Ltd 像担持体の駆動装置
JP2005316320A (ja) * 2004-04-30 2005-11-1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5266A (ja) * 2005-02-25 2006-09-07 Ricoh Co Ltd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454158B2 (en) * 2005-08-25 2008-11-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ccommodation spaces
JP2008076449A (ja) 2006-09-19 2008-04-03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74876A1 (en) * 1998-07-21 2000-01-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hotoreceptor belt control apparatus for printer
JP2007057699A (ja) * 2005-08-23 2007-03-08 Ricoh Co Ltd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
JP2007171282A (ja) * 2005-12-19 2007-07-05 Ricoh Co Ltd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81933A (ja) * 2007-05-14 2008-11-20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58648A (ja) 2011-08-18
US20110188890A1 (en) 2011-08-04
JP5477023B2 (ja) 2014-04-23
US8340550B2 (en) 2012-12-25
CN102141757A (zh) 201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62192B2 (en) Transfer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392001B2 (en) Transfer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062209B2 (en) Transfer device with coaxial rotating cams
CN102169308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16017036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141757B (zh)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080193173A1 (en) Belt unit, transfer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998950B (zh) 带驱动装置
JP59873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014326B2 (ja)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US20120263500A1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CN10184690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H04159911A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
JP20120883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30230846A1 (en) Alig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JP5024309B2 (ja) タンデム型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10126688B2 (en)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EP2037332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12292B2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tact control of process units
CN101359201B (zh) 带式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带部件传送方法
JP2005107053A (ja) カラ−画像形成装置
JP668645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6257344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20181947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79068A (ja) 支持体のスキュー除去システムと除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