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2902A - 光学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光学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2902A
CN102112902A CN2009801305466A CN200980130546A CN102112902A CN 102112902 A CN102112902 A CN 102112902A CN 2009801305466 A CN2009801305466 A CN 2009801305466A CN 200980130546 A CN200980130546 A CN 200980130546A CN 102112902 A CN102112902 A CN 102112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plug
connector shell
optics
plug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05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2902B (zh
Inventor
下津昭浩
新井昌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2112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2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2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29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82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rods, pins or balls to align a pair of ferrule ends
    • G02B6/388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rods, pins or balls to align a pair of ferrule ends using rods, pins or balls to align a plurality of pairs of ferrule e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 G02B6/381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containing optical and electrical condu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04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the coupling comprising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holograms
    • G02B6/4214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the coupling comprising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holograms the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 having redirecting reflective means, e.g. mirrors, prisms for deflecting the radiation from horizontal to down- or upward direction toward a devi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19Mechanical fixture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the elements relative to each other in the couplings; Alignment methods for the elements, e.g. measuring or observing methods especially used therefor
    • G02B6/4228Passive alignment, i.e. without a detection of the degree of coupling or the position of the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46Bidirectionally operating packag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9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the light guide being disconnectable from the opto-electronic element, e.g. mutually self align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15Cables for special applications
    • G02B6/4416Heterogeneous cab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外壳、杠杠和锁定部分。所述外壳容纳端子。可旋转地与所述外壳相连的杠杠被构造为可在确立装配到相应连接器的初始阶段的第一位置与完成其装配的第二位置之间旋转。能够将所述杠杠锁定在第二位置的锁定部分可滑动地与所述杠杠的主体部分相连,并且被构造为在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之间滑动。所述杠杠设置有被构造为将锁定部分锁闭的定位锁闭部分。所述定位锁闭部分设置有凹入锁闭部和凸出锁闭部,该凸出锁闭部被构造为弹性移动,以便与凹入锁闭部相配合或者分离。

Description

光学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光学连接器,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在连接操作时自由度得到提高的光学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子器件或装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或汽车导航装置,为了使得壳套的总尺寸降低而显示器屏幕的尺寸增加,壳套通常被构造为可收缩的。在这种情况下,挠性印刷电路和导线被布置为使其通过枢纽部分的内部,该枢纽部分允许一个壳套与另一个壳套枢转连接,使得信号可通过平行传输方式传递。
虽然信号传输速度可以随着图像分辨率的增加而提高,但是由于增加枢纽部分的内部大小存在限制,因此在实际上不可能布置具有较大宽度或直径的导线。此外,在采取对策防止电磁干扰(EMI)时,导线的宽度或直径会变得更大。
在这方面,能够通过连续传输方式传输大量信号的光学传输方法是一种优异的EMI对策,如在日本专利申请No.11-84174中所述的方法(参见图9)。如图9所示,光学元件部分870被构造为容纳光学模组(包括光发射元件和光接受元件),并且其通过连接元件841与连接器外壳811相连。连接器外壳811设置有:凹槽形引导部分814,该部分814被构造为允许图中未示出的插头与插入其中的光纤(图中未示出)的前端相连;以及配合壁部分818,该部分818被构造为与插头的前端相配合。此外,在配合壁部分818的壁面上形成的引导突起831与插头中所形成的一对配合孔相配合,使得插头在插入后位于合适的位置。
光学连接器设置有夹持部件821,该部件821可旋转地与连接器外壳811相连。夹持部件821的前端可旋转地安装于旋转轴813上,该旋转轴813被构造为从配合壁部分818的侧面突起。夹持部件821设置有伸长的板状臂部件822,该部件822被构造为从夹持部件821的前端向后延伸。此外,锁闭部分827与臂部件822的后端相连,以便与插头的后端相配合,并且操作位置825与锁闭部分827的后端相连。
当插头与光学连接器相连时,夹持部件821从图9的示意图所示的姿势旋转,以便提升操作位置825,使得引导部分814的上表面打开。随后,将插头从引导部分814的后侧插入其中,使得插头的前端面与配合壁部分818的壁面紧密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紧密装配引导突起831以与插头的配合孔配合从而对插头进行定位。最后,当夹持部分821旋转以降低操作位置825时,光学连接器返回到呈现图9的示意图所示的姿势。由于这种构造,锁闭部分827与插头的后端相配合,并且插头被锁定在与光学连接器相连的状态。
然而,根据常规的光学连接器,由于通过紧密装配引导突起831以与插头的配合孔配合来对插头进行定位,因此操作者可能难以进行连接操作。通常,当与光纤相连的插头连接到光学连接器时,引导突起831和配合孔被设计为具有极小的大小公差,因为插头侧的光路相对于光学连接器侧的光路的定位要求非常高的精密度。因此,操作者移动插头以使得引导突起831插入到配合孔中这样的操作需要高的精确度,从而难以进行。
此外,当向引导部分施加不必要的较大力时,引导突起831可能破坏。近年来,随着光学连接器微型化的进展,引导突起831也变得微型化。因此,当操作者用操作器改变插头的姿势或方向时(例如将引导突起831与插头的配合孔进行配合时),引导突起831可能由于操作器所施加的力而被破坏。
此外,由于插头相对于光学连接器移动的方向只局限于一个方向,因此连接操作的自动度较低。此外,由于引导突起831被构造为向后延伸,因此必须从引导部分814的后侧将插头插入到引导部分814中,以便使引导突起831与插头的配合孔相配合。这样,(例如)在诸如电子部件(例如IC)等其它部件安装在位于小型电子器件中的光学连接器的后侧的情况下,(例如)操作者可能非常难以将插头从后侧插入到引导部分814中。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常规的光学连接器所遇到的问题,并且提供一种具有这样的构造的光学连接器,该构造为:在与光波导相连的插头的前端部和连接器外壳的邻接部分的后端部中的任一者内形成具有倾斜侧部的凹入部,所述连接器外壳被设置为与插头的前端部相配合,并且在前端部和后端部中的另一者内形成具有圆弧形端部的凸出部,使得插头的前端部与连接器外壳的后端部彼此形成多点接触,从而使光学连接器具有高的耐久性,以及操作时的良好操作性,同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小的尺寸以及简单的结构进行制造。结果,可以以容易、精确的方式将插头相对于连接器外壳进行定位。
因此,本发明的光学连接器包括:被构造为其上安装插头的连接器外壳,所述插头具有与其相连的电缆,所述电缆内形成有光波导,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设置有具有后端部的邻接部分,该后端部被构造为与插头的前端部相配合,前端部和后端部的任意一者内形成有具有圆弧形端部的凸出部,并且前端部和后端部中的另一者内形成有具有两个倾斜侧部的凹入部,所述倾斜侧部沿彼此相对的方向倾斜,当前端部与后端部配合时,所述圆弧形端部和倾斜侧部在两个或多个接触点彼此形成点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光学连接器中,前端部和后端部上分别形成有平型部,并且前端部的平型部能够与后端部的平型部在一个或多个接触点形成点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进一个实施方案的光学连接器中,凸出部呈圆形或扇形,并且凹入部呈能够允许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其中的三角形或梯形或大体V字形。
在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案的光学连接器中,前端部适合于通过压向后端部而与该后端部相配合。
在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案的光学连接器中,锁定部件以其姿势可改变的方式与连接器外壳相连,并且该锁定部件被构造为能够锁定插头。锁定部件包括弯曲部,并且设置有:可延伸/可收缩部分,该部分被构造为随着弯曲部的弯曲程度的改变而延伸或收缩;锁闭部分,该部分被构造为通过可延伸/可收缩部分的延伸/收缩而与连接器外壳相配合或相分离;以及压制部,该部分被构造为能够随着可延伸/可收缩部分的收缩而将插头压向后端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案的光学连接器中,插头被安装在连接器外壳上,使得其下表面与连接器外壳的上表面相对,并且锁定部件设置有插头压制部,该压制部被构造为能够将插头的上表面压向连接器外壳的上表面。
在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案的光学连接器中,电缆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并且插头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此外,连接器外壳设置有光学连接部和电学连接部。这样,当插头被安装于连接器外壳上时,插头侧光学连接部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分别与光学连接部和电学连接部相对。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连接器,在与光波导相连的插头的前端部和连接器外壳的邻接部分的后端部中的任一者内形成具有倾斜侧部的凹入部,所述连接器外壳被构造为与插头的前端部相配合,并且在前端部和后端部中的另一者内形成具有圆弧形端部的凸出部,使得前端部与后端部可以彼此形成多点接触。由于具有这种构造,因此可以以容易、精确的方式将插头相对于连接器外壳进行定位。此外,既可以获得容易开锁的性能,又可以获得可靠的锁定性能。因此,可以提供这样的光学连接器,其具有高的耐久性,以及在操作时的良好操作性,并且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制造,从而具有简单的结构。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结构和操作的组织和方式连同其另外的目的和优点,可参照下列详细描述并结合附图来最好地理解,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元件,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混合连接器的立体图,其示出锁定部件打开并且混合电缆在连接之前保持在原位的状态;
图2为图1的混合连接器的立体图,其示出锁定部件关闭,并且混合电缆已经连接的状态;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插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4A至4F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插头外壳的前端部和连接器外壳的邻接部分的后端部的配合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其中图4A至图4D示出在不同接触点彼此接触的插头和连接器外壳,并且图4E示出凹入部,图4F示出其中仅设置有一个凸出部和一个凹入部的例子;
图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混合电缆的连接端部与插座连接器的光学连接部和电学连接部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示意性侧面剖视图;
图6A至6G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将插头紧密组配以与插座连接器相配合的的操作方式的侧视图,其中图6A至6D为示出其一系列操作的图,图6E为图6B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6F是图6C的“B”部分的放大图,并且图6G是图6D的“C”部分的放大图;
图7A至7F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将插头紧密组配以与插座连接器相配合的的操作方式的侧视图,其中图7A至7D为示出其一系列操作的图,图7E为图7C的“D”部分的放大图,并且图7F是图7D的“E”部分的放大图;
图8A至8C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解除插头的锁定状态的操作方式的侧视图,其中图8A至8C为示出其一系列操作的图;和
图9为根据现有技术光学连接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发明可以易于是不同形式的实施方案,在附图中示出,将在本文中详述,特定实施方案,但是应理解所述公开被认为是本发明的原理的示例,并且不意欲限制本发明为所描述的形式。此外,在图中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各元件的结构和移动的方向的表述方式(如上、下、左、右、前、后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些表述方式在所述元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是合适的。然而,如果对元件的位置的描述发生改变,应当认为这些表述方式也相应地改变。
参照图1-2,作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光学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通常以附图标记1表示)被安装于诸如图中未示出的电路板等板块的表面上,并且起到连接作为电缆的混合电缆101的混合连接器的作用。
在本说明书中,混合电缆101是集成有光波导和后面所述的导线151的组合式电缆。具体而言,混合电缆101为这样的电缆,其中诸如挠性印刷电路等挠性平板状电缆通过粘结方式层压在带状光波导的一个表面上,从而形成集成体,或者为这样的电缆,其中导电图案形成在带状光波导的一个表面上。
此外,插头外壳130与混合电缆101的端部相连,并且插头120(此时,插头连接器为混合连接器的相应部分)形成在该端部。另外,通过紧密组配插头120以与插座连接器1相配合,从而使混合电缆101与插座连接器1相连。
此外,本发明的光学连接器用作将光波导与其相连的连接器。因此,应当注意,光学连接器并不一定是用于与集成有光波导和导线151的组合式电缆相连的混合电缆,只要其能够连接具有光波导的电缆即可。然而,在本实施方案中,为了便于阐释,将光学连接器描述为由混合连接器构成,其中该混合连接器能够与作为集成有光波导和导线151的组合式电缆的混合电缆101连接。
虽然并不特别限制混合电缆101的使用目的,但是该混合电缆适用于(例如)个人计算机、手机、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或汽车导航装置。具体而言,该混合电缆特别用于这样的电子器件或装置,其中壳套被分为多个部分,并且相邻的各分支部分可旋转式地彼此相连,使得混合电缆被安装为通过可旋转地连接相邻的分支部分的枢纽部分的内部。此外,混合电缆101能够借助于光波导以连续传输方式传输信号,并且其为一种优异EMI对策,因此适用于大量信号的高速输送。另外,插座连接器1适用于安装在布置于电子器件或装置的壳套内的板块的表面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用于解释插座连接器1、混合电缆101、插头120和其它元件的各部分的结构和移动的方向的表述方式(如上、下、左、右、前、后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些表述方式在插座连接器1、混合电缆101、插头120和其它元件的各部分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是合适的。然而,如果插座连接器1、混合电缆101、插头120和其它元件的各部分的位置发生改变,则认为这些表述方式也随着插座连接器1、混合电缆101、插头120和其它元件的各部分的位置而改变。
插座连接器1设置有连接器外壳11和作为弹性锁定部件的锁定部件21,外壳11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一体化地形成,锁定部件21由诸如金属或合成树脂等可弹性变形的材料一体化形成,并且与以姿势可变的状态与连接器外壳11相连。可以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加工(如弯曲和压制)来形成锁定部件21。此外,锁定部件21能够通过使其近端(图1的下端)与连接器外壳11的远端(图1的左端)可旋转地连接而改变其姿势,从而使得其在如1所示的作为第一位置的打开位置(用于将插头120安装在连接器外壳11上)和图2所示的作为第二位置的关闭位置(用于锁定插头120)之间旋转。
锁定部件21为大致矩形的中空板状的部件,并且包括:被构造为沿短轴方向(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杆部24和第二横杆部25;以及一对被构造为沿长轴方向(竖直方向)延伸的伸长的带板状挠性部22,使得第一横杆部24和第二横杆部25的两端彼此相连。挠性部22起到作为可延伸/可收缩部分的作用。
第一横杆部24设置在锁定部件21的近端,并且一对作为连接部分的安装腿部分23的远端沿短轴方向与第一横杆部24的两端相连。各安装腿部分23沿着与第一横杆部24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使得其远端借助于连接器外壳11的旋转轴13与连接器外壳11的近端可旋转地相连。即,可以认为安装腿部分23借助于第一横杆部23与挠性部22的一端相连。另外,作为插头压制部的第一压制部24a(其被构造为朝第二横杆部25延伸)的远端在第一横杆部24的与一对挠性部22相连的部分之间连接。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虽然设置有两个第一压制部24a,并且将其构造为伸长的带板状部件,但是也可以将其构造为宽板状部件,并且可以设置有一个压制部或三个或更多个压制部。
第二横杆部25设置在锁定部件21的后端,并且作为锁闭部的一对锁闭臂部分27的近端沿长轴方向与该后端侧面的两端相连。如图1所示,各锁闭臂部分27在侧视图中呈大体U形,并且沿着远离第一横杆部24的方向延伸向下弯曲,使得其远端部27a朝向第一横杆部24引导,以便与连接器外壳11相配合或相分离。即,可以认为锁闭臂部分27借助于第二横杆部25与挠性部22的一端相连。此外,在图2所示的关闭位置,远端部27a被锁闭,从而与作为连接器外壳11的锁闭部的突起15a锁定。另外,作为插头压制部的第二压制部25a(其被构造为朝第一横杆部24延伸)的近端在第二横杆部25的与一对挠性部22相连的部分之间连接。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虽然设置有两个第二压制部25a,并且将其构造为伸长的带板状部件,但是也可以将其构造为宽板状部件,并且可以设置有一个压制部或三个或更多个压制部。
此外,沿着远离第一横杆部24的方向延伸的板状操作部25b的近端与第二横杆部25的比其与锁闭臂部分27相连的部分更靠内设置的部分相连。虽然操作部25b是锁定部件21的姿势改变时由操作器操作的部分,但是如果不是必要的话,该操作部25b可以合适地省略。
此外,被构造为向下侧延伸的板状压制部25c的近端与第二横杆部25的两个第二压制部25a之间的部分相连。压制部25c为与插头外壳130的压制部130c接触的部件,并且将插头120压向连接器外壳11的顶端。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虽然设置有一个压制部25c并且将其构造为具有较窄宽度的部件,但是可以将其构造为具有较大宽度的部件,并且可以设置有两个或多个压制部。
此外,如图2所示,各挠性部22在侧视图中呈大体狗腿状,并且设置有在图3所示的关闭位置时弯曲从而朝上突起的弯曲部22a、与弯曲部22a的两端相连的平板状或直线状平直部22b、以及将弯曲部22的两端与第一横杆部24和第二横杆部25相连的连接部22c。由于挠性部22呈侧面形状,并且由弹性材料形成,因此其能够弹性扩张或收缩。即,由于挠性部22的两端之间的距离能够延长,因此可以增加第一横杆部24和第二横杆部25之间的距离。具体而言,当在关闭位置时朝下压制弯曲部22a时,弯曲部22a的弯曲度降低,因此,在其两侧的平直部22b之间的角度增大,结果,挠性部22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增加。即,挠性部22随着弯曲部22a的弯曲程度的变化而扩张或收缩。
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连接部22c弯曲为在关闭位置时向下突起。由于具有这种构造,可以减小插座连接器1的高度大小,而无需改变弯曲部22a的弯曲度,由此,可以降低插座连接器1在关闭位置时的高度。此外,连接部22c不一定弯曲为向下突起,而是可以弯曲为向上突起。然而,当无需降低高度时,连接部22c可以不形成为弯曲状,而是平型状,在这种情况下,关闭位置时的插座连接器1的高度大小增加了弯曲部22c的弯曲部的高度尺寸的数值。此外,弯曲部22a在关闭位置时可以弯曲为向上突起。在附图所示出的例子中,虽然弯曲部22a设置在第一横杆部24和第二横杆部25之间的大致中心处,但是弯曲部22a可以设置在靠近第一横杆部24的位置处,或者靠近第二横杆部25的位置处。此外,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弯曲部22a。即,不一定设置平直部22b,并且只要为挠性部22设置至少一个弯曲部22a,就可以为挠性部22提供延伸/收缩功能。
由于具有上述构造,因此在图2所示的关闭位置时,锁定部件21能够通过从其上侧和后侧将插头120压向连接器外壳11,从而以将插头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精确定位的状态锁定插头。此外,当操作者使用操作器向下压制弯曲部22a时,锁定部件21的整体沿长轴方向延伸,使得锁闭壁部分27的远端部27a的锁闭状态解除。因此,容易解除插头120的锁定状态。
在俯视图中,连接器外壳11为具有大体矩形的板状部件,并且设置有沿长轴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部12,以及后端壁部15,该后端壁部15在连接器外壳11的后端沿宽度延伸,以便在其两侧连接侧壁部12。连接器外壳11还设置有引导部14、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这些部分沿长轴从连接器外壳的远端至后端以串联方式布置。旋转轴13附连在侧壁部12的远端附近,并且锁定部件21的安装腿部分23可旋转地与旋转轴13相连。
相对的侧壁部12在其远端通过引导部14相连,而其在中间通过沿宽度方向延伸的隔离壁部35相连,以便将光学连接部16与电学连接部17隔离。
此外,在后端壁部1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附近(即在相对的侧壁部12的后端表面上)形成有作为锁闭部分的锁定突起15a。当锁定部件21位于关闭位置时,锁闭臂部分27的远端部27a与锁定突起15a相配合,从而使得锁定部件21与连接器外壳11锁闭。结果,插头120被锁定。此外,由于锁定突起15a的上表面被构造为朝后侧向下倾斜的锥面15b,从而使得远端部27a能够在上表面上容易滑动。此外,锁定突起15a的下表面侧的凹入部被构造为凹形锁闭部15c,使得远端部27a能够被牢固地锁闭。锁定突起15a可以形成在相对侧壁部12的侧面上。
引导部14设置有作为引导面的平型上表面,以及作为定位部分的邻接部分18,该邻接部分18被构造为从上表面向上突起。邻接部分18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壁状部分,并且一体化地形成在引导部14的前端。作为邻接部分18的定位端的后端部18a与插头120的前端部130a(即插头外壳130的前端部130a)相对。
此外,在邻接部分18上形成有从后端部18a向外突出的扇形的凸出部31。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虽然凸出部31呈中心角为约180度的扇形(即大致半圆形),但是对凸出部31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即,只要凸出部31具有呈大致圆弧形的圆弧状端部31a以及至少一部分存在于其两侧的平型部18b,则凸出部31不一定呈现半圆形或扇形,而是可以呈任意形状。此外,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虽然平型部18b呈直线型,但是其不必呈现为严格意义的直线,而是可是光滑曲线。此外,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虽然设置有两个凸出部31,但是凸出部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三个或更多个。
另一方面,在插头120的插头外壳130的前端部130a内形成有被构造为与凸出部31相配的凹入部131。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虽然凹入部131向前端部130a开口,并且呈现为具有两个倾斜部131a(其相对于平行于插头120的长轴方向的直线以彼此相对的方向倾斜)的三角形或大致V形,但是对凹入部131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即,只要凹入部131向前端部130a开口,并且具有至少以下部分(存在于其两侧的平型部130b,以及相对于平行于插头120的长轴方向的直线沿彼此相对的方向倾斜的两个倾斜侧部131a),从而允许凸出部31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其中,则其不必呈现为三角形或大致V形,而是可以(例如)呈梯形,并且可以具有任意形状。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虽然设置有两个凹入部131,但是凹入部13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三个或更多个。此外,凹入部131的数量不一定对应于凸出部31的数量。例如,凹入部131的数量可以以以下构造而少于凸出部31的数量,所述构造为两个或多个凸出部31被插入到一个凹入部131中。
当邻接部分18的凸出部31与插头外壳130的凹入部131相配合时,安装于连接器外壳11上的插头120可以以高的精度被引导到预定的位置。因此,能够以高的精度将插头120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进行定位。此外,插头120为在平面图中呈大致矩形的薄板状部件,并且当插头120安装于连接器外壳11上时,其下表面与连接器外壳11的上表面相对。
此外,光学连接部16为将光转移到混合电缆101的光波导中的部分,并且被构造为能够在其内容纳作为光接收/发射控制器件(未示出)的光学器件(如控制IC 71等)的凹入部分,该光学器件设置有后面所述的光学半导体器件72(例如光接收元件和光发射元件)以及用于控制光学半导体器件72的控制电路。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凹入部分的上表面被由诸如玻璃等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薄板状密封板41密封。
此外,光学连接部16内容纳有光学端子61,该光学端子61由诸如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并且与光学半导体器件72或控制IC 71相连。光学端子61设置有作为板式连接部的尾部63,使得该尾部63从连接器外壳11的侧面向外突出,所述尾部63通过焊接等与在板的表面上形成的连接垫相连。
此外,电学连接部17为与混合电缆101的导线151电学连接的部分,并且其被构造为能够在其内容纳由诸如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的电学连接端子51的凹入部分。电学连接端子51设置有接触部52和作为板式连接部的尾部53,使得该尾部53从连接器外壳11的侧面向外突出,其中所述接触部52形成在电学连接端子51的自由端附近,并且弯曲为朝上侧凸出,并且所述尾部53通过焊接等与在板的表面上形成的连接垫相连。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插头的分解立体图。虽然混合电缆101为呈伸长的带状的薄板部件,但是图3只是示出了其前端附近(附图的左端)的一部分。此外,由附图标记102表示的连接端部分从其前端表面102b形成在预定长度的范围内。
在混合电缆101的下表面,由诸如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的多根线(例如6根箔状的导线151)以预定的间距彼此平行地布置在混合电缆101的绝缘层上。此外,其它的绝缘膜覆盖在导线151的下侧面上。此外,绝缘膜在连接端部102被除去,使得导线151的下表面暴露出来。
另外,具有较大宽度的连接垫部分152形成在各导线151的远端。在混合电缆101与插座连接器1相连的状态下,各连接垫部分152形成在与容纳于连接器外壳11的电学连接部17中的电学连接端子51的接触部52相对应的位置处。另外,位于布置有连接垫部分152的范围内的部分起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的作用。虽然连接垫部分152可以布置为任意形式,但是优选的是,其以曲折形式布置,或者沿混合电缆101的长轴方向串联布置,如附图所示的那样。由于具有这种构造,因此可以布置多个连接垫部分152,而无需增加连接端部102的宽度,结果,可以抑制插头120的宽度大小的增加。
此外,在连接端部102的比连接垫部分152更靠近前端设置的部分处,形成有作为插头侧光学连接部的光路转换部分161。光路转换部分161设置有起到镜面作用的斜面162,并且能够以大致直角改变从光波导输送的光的方向。即,光路转换部分161将沿混合电缆101的轴向延伸的光路改变为沿垂直于混合电缆101的下表面延伸的光路。由于具有这种构造,因此通过光波导输送的光能够从混合电缆101的下表面朝向下侧发射,并且从下侧入射到混合电缆101的下表面的光能够被引入到光波导上。在混合电缆101与插座连接器1相连的状态下,光路转换部分161形成在与容纳于连接器外壳11的光学连接部16中的光学半导体器件72相对应的位置处。
插头外壳130包括被构造为沿混合电缆101的轴向延伸的矩形框状部件的插头壳体121,以及被构造为沿混合电缆101的轴向延伸的矩形板状部件的插头顶板126。插头壳体121为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一体化形成的部件,并且设置有一对沿长轴方向延伸的侧壁部124、被构造为与侧壁部124的前端彼此相连的前横杆部122以及被构造为与侧壁部124的后端彼此相连的后横杆部123。此外,沿厚度方向渗透通过插头壳体121的矩形开口(由附图标记125表示)具有由侧壁部124、前横杆部122和后横杆部123限定的外周。
侧壁部124的厚度方向的大小大致等于混合电缆101的连接端部102的厚度方向的大小。此外,当使侧壁部124的内侧表面124a与混合电缆101的连接端部102的侧表面102a紧密接触时,混合电缆101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由侧壁部124决定。
另外,前横杆部122起到插头120的被定位部分的作用,并且被构造为呈矩形截面形状的矩形板状部件,其设置有作为被引导表面的平型下表面,和作为定位端的前端部130a。此外,凹入部131形成在前端部130a内。当插头120安装于连接器外壳11上时,前横杆部122用作被引导部分,凹入部131与连接器外壳11的凸出部31相配合,而前端部130a与连接器外壳11的邻接部分18的后端部18a相对,并且前横杆部122的下表面与连接器外壳11的引导部14的上表面相对。此外,前横杆部122的下表面被形成为与侧壁部124的下表面齐平。另外,前横杆部122的后端表面与混合电缆101的连接端部102的前端表面102b紧密接触,从而确定混合电缆101的轴向位置。此外,前横杆部122的厚度方向的大小基本上等于侧壁部124的厚度方向的大小和插头顶板126的厚度方向的大小之和。
后横杆部123为呈矩形截面形状的矩形板状,并且设置有平型上表面,该表面被构造使得其上表面与混合电缆101的连接端部102的下表面紧密接触,从而使混合电缆101从下部被支持。后横杆部123与侧壁部124相连,使得其上表面与侧壁部124的下表面处于相同的表面。因此,从其后侧来看,插头壳体121的后端表面呈大致U形。
另外,插头顶板126为大致矩形的薄板状部件,并且通过与插头壳体121相连而固定,使得开口125从其上侧被封堵。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虽然插头壳体121和插头顶板126形成为彼此分离,但是插头壳体121和插头顶板126可以一体化地形成。此外,优选的是,插头顶板126起到阻隔板的作用。例如,其优选被构造为由金属板形成的结构、通过用合成树脂在金属板上模制而获得的结构,由包含金属层的层压复合板形成的结构,或者由其中诸如金属或碳等导电材料混合在合成树脂基质中的导电复合材料形成的结构等。
此外,插头顶板126的长度(即其长轴方向的大小)基本上等于插头壳体121的从前横杆部122的后端表面至后横杆部123的前端表面测量的大小。另外,插头顶板126的宽度(即其短轴方向的大小)基本上等于插头壳体121的从一个侧壁部124的外表面至另一个侧壁部124的外表面测量的大小。
插头顶板126的后端表面起到插头壳体130的压制部130c的作用,使得当锁定部件21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压制部130c与压制部25c紧密接触,从而将压制部130c压向连接器外壳11的远端。因此,插头120的整体通过锁定部件21而被压向连接器外壳11的远端。
当插头顶板126通过与插头壳体121相连而被固定,从而使得插头顶板126的前端表面与前横杆部122的后端表面紧密接触时,完成插头外壳130的组装。在这种情况下,开口125的整个表面和侧壁部124的上表面被插头顶板126所覆盖。此外,当插头壳体121和插头顶板126一体化形成时,插头顶板126最初就与插头壳体121相连。在组装后的插头外壳130中,前横杆部122的上表面与插头顶板126处于相同的表面。
另外,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虽然插头外壳130包括插头壳体121和插头顶板126,但是混合电缆101可以仅牢度地固定在插头壳体121上,而不采用插头顶板126。
图4A-4F示出插头外壳130的前端部130a与连接器外壳11的邻接部分18的后端部18a的配合状态。
首先,对图4A至4D所示出的例子进行描述。在该例子中,连接器外壳11的邻接部分18的后端部18a形成有两个凸出部31,并且该凸出部31呈大致半圆形。此外,在插头外壳130的前端部130a形成有两个凹入部131,并且该凹入部131呈三角形。此外,凸出部31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各凹入部131内,以与其相配合。
如上所述,当插头120被安装于连接器外壳11上从而使插头120被压向连接器外壳11的远端时,插头外壳130的前端部130a与连接器外壳11的邻接部分18的后端部18a相配合,使得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实现定位。
在这种情况下,凹入部131呈三角形或大致V字形,而凸出部31呈半圆形。因此,即使插头120和连接器外壳11处于在连接器外壳11的宽度方向上稍微失配的位置关系时,如果插头120相对于插头外壳11向前移动使得凸出部31插入到凹入部131内,凸出部31的圆弧形端部31a也会沿着凹入部131的倾斜侧部131a滑动。这样,可以自动校正在连接器外壳11的宽度方向上的失配关系。即,由于能够彼此配合的凸出部31和凹入部131分别呈半圆形状和三角形,因此,即使在凸出部31插入到凹入部131中时粗略地将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进行定位,也可以自动诱导它们彼此配合,使得插头120和连接器外壳11彼此精确定位。
采用这种方式,在插头120相对于旨在安装在其上的连接器外壳11定位,并且插头120与连接器外壳11的相对位置固定的状态下,如果以微观水平观察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的配合状态(如从图4A至4D理解的那样),则前端部130a和后端部18a处于它们在多个接触点彼此接触的多点接触状态。
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左侧凸出部31的圆弧形端部31a与左侧凹入部131的两侧的倾斜侧部131a形成两点接触,而右侧凸出部31的圆弧形端部31a与右侧凹入部131的两侧的倾斜侧部131a形成单点接触。即,前端部130a和后端部18a处于它们在三个点彼此接触的三点接触状态。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彼此三点接触,因此可稳定地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
即,虽然插头120被压向连接器外壳11的远端,并且插头外壳130被压向邻接部分18,但是由于如上所述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彼此形成三点接触,因此插头外壳130不能向邻接部分18(图中为上部)进一步移动。此外,插头外壳130不能在连接器外壳11的宽度方向上(附图中左右方向)相对于邻接部分18移动。另外,插头外壳130不能相对于邻接部分18倾斜(旋转)。即,当假设连接器外壳11的长轴方向为X轴方向,其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并且其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时,由于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彼此形成三点接触,因此使得插头外壳130不能沿X轴方向、Y轴方向移动,并且不能沿Z轴方向旋转。
另外,在图4B所示的例子中,左侧凸出部31的圆弧形端部31a与左侧凹入部131的两侧的倾斜侧部131a形成两点接触,而右侧凸出部31的圆弧形端部31a与右侧凹入部131的两侧的倾斜侧部131a形成单点接触。即,与图4A所示的例子相似,前端部130a和后端部18a处于它们在三个点彼此接触的多点接触状态(三点接触状态)。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彼此三点接触,因此可稳定地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
即,与图4A的例子相似,由于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彼此形成三点接触,因此使得插头外壳130不能沿X轴方向、Y轴方向移动,并且不能沿Z轴方向旋转。
另外,在图4C所示的例子中,左侧凸出部31的圆弧形端部31a与左侧凹入部131的两侧的倾斜侧部131a形成两点接触,同时右侧凸出部31的圆弧形端部31a与右侧凹入部131的两侧的倾斜侧部131a不接触。然而,右侧凸出部31的右侧平型部18b与右侧凹入部131的右侧平型部130b相接触。这样,前端部130a和后端部18a处于三点接触状态。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彼此三点接触,因此可稳定地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
即,与图4A和图4B的例子相似,由于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彼此形成三点接触,因此使得插头外壳130不能沿X轴方向、Y轴方向移动,并且不能沿Z轴方向旋转。
由于在制造插头120和连接器外壳11时,大小误差在实际中是可不避免的,因此在实际上不可能在前端部130a和后端部18a之间实现理想的互相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案中,前端部130a设置有凹入部131,其向前端部130a开口,并且具有至少以下部分:存在于其两侧的平型部130b,以及相对于平行于插头120的长轴方向的直线沿彼此相对的方向倾斜的两个倾斜侧部131a。后端部18a设置有凸出部31,其具有至少以下部分:存在于其两侧的平型部18b,以及呈大致圆弧状的圆弧形端部31a。此外,前端部130a和后端部18a处于三点接触状态,在该状态中,倾斜侧部131a和/或平型部130b与圆弧形端部31a和/或平型部18b形成三点接触。采用这种构造,即使在存在一些尺寸误差时,也不能使得插头外壳13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沿X轴方向、Y轴方向移动,并且不能绕Z轴方向旋转。因此,可稳定地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
如上所述,可以得知,当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在三个或更多个接触点处于多点接触状态时,使得插头外壳13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不能沿X轴方向、Y轴方向移动,并且不能绕Z轴方向旋转。因此,可稳定地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即,在本实施方案中,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只需形成三点接触状态,在该状态下,倾斜侧部131a和/或平型部130b与圆弧形端部31a和/或平型部18b形成三点或更多点接触。由于具有这种构造,因此可以稳定的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
此外,通过使其形成多点接触状态,可以降低大小误差的影响。由于大小误差被设定在可容许的范围内,因此在单点接触的情况下,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可能在最小大小误差的情况与最大大小误差的情况之间显著不同。然而,在多点接触的情况下,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可以由多点的平均大小误差决定,因此总是由常规的大小误差决定,从而改善了稳定性。
为了获得最佳的效果,当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在四个或更多个点形成多点接触状态时,可以更稳定地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即,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只需在三个或多个点形成多点接触状态,从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的稳定性的角度来说,优选它们在更多的点处形成多点接触状态。
例如,在如4D所示的例子中,左侧凸出部31的圆弧形端部31a与左侧凹入部131的两侧的倾斜侧部131a形成两点接触,同时右侧凸出部31的圆弧形端部31a与右侧凹入部131的两侧的倾斜侧部131a形成两点接触。此外,左侧凸出部31的左侧平型部18b与左侧凹入部131的左侧平型部130b相接触,同时右侧凸出部31的右侧平型部18b与右侧凹入部131的右侧平型部130b相接触。即,前端部130a和后端部18a处于它们在四个或更多个接触点互相接触的状态。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彼此形成四点或更多点接触,因此可更稳定地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
另外,当插头120长时间连续地压向连接器外壳11的远端时,可考虑在凸出部31的圆弧形端部31a和凹入部131的倾斜侧部131a接触点部位可能发生变形的情况。结果,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可能改变。当考虑圆弧形端部31a和倾斜侧部131a变形时,优选的是,前端部130a的平型部130b与后端部18a的平型部18b相接触。与圆弧形端部31a与倾斜侧部131a之间的接触相比,前端部130a的平型部130b与后端部18a的平型部18b之间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接触。因此,由接触产生的压力/单位面积较小,这样,在前端部130a的平型部130b与后端部18a的平型部18b之间接触的情况下难以发生变形。因此,即使在插头120长时间连续地压向连接器外壳11的远端时,也可以稳定地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只要前端部130a的平型部130b与后端部18a的平型部18b之间相接触即可。
接下来,对图4E所示的例子进行描述。在该例子中,凹入部131呈梯形,而不是三角形或大致U字形。此外,设置有两个凸出部31,而只设置一个凹入部131。此外,两个凸出部31均被插入到凹入部131内。
另外,左侧凸出部31的圆弧形端部31a与凹入部131的左侧倾斜侧部131a形成单点接触,同时右侧凸出部31的圆弧形端部31a与凹入部131的右侧倾斜侧部131a形成单点接触。此外,右侧凸出部31的右侧平型部18b与凹入部131的右侧平型部130b相接触。采用这种方式,前端部130a和后端部18a形成三点接触状态。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彼此形成三点接触,因此插头外壳130不能向邻接部分18(附图中的上部)进一步移动。另外,插头外壳130不能相对于邻接部分18沿连接器外壳11的宽度方向(附图中的上部)移动。此外,插头壳体130不能相对于邻接部分18倾斜(旋转)。即,由于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彼此形成三点接触,因此使得插头外壳130不能沿X轴方向、Y轴方向移动,并且不能沿Z轴方向旋转。因此,可稳定地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
接下来,对图4F所示的例子进行描述。在该例子中,凹入部131呈大致三角形或大体V形,但是三角的顶点或V形的谷部发生弯曲。另外,仅设置一个凸出部31,同时仅设置一个凹入部131。
另外,凸出部31的圆弧形端部31a与凹入部131两侧的倾斜侧部131a形成两点接触,同时凸出部31的右侧平型部18b与凹入部131的右侧平型部130b相接触。采用这种方式,前端部130a和后端部18a形成三点接触状态。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彼此形成三点接触,因此插头外壳130不能向邻接部分18(附图中向上的方向)进一步移动。另外,插头外壳130不能相对于邻接部分18沿连接器外壳11的宽度方向(附图中向上的方向)移动。此外,插头壳体130不能相对于邻接部分18倾斜(旋转)。即,由于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彼此形成三点接触,因此使得插头外壳130不能沿X轴方向、Y轴方向移动,并且不能沿Z轴方向旋转。因此,可稳定地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
如从图4E和图4F理解的那样,前端部130a设置有凹入部131,其向前端部130a开口,并且具有至少以下部分:存在于其两侧的平型部130b,以及相对于平行于插头120的长轴方向的直线沿彼此相对的方向倾斜的两个倾斜侧部131a。后端部18a设置有凸出部31,其具有至少以下部分:存在于其两侧的平型部18b,以及呈大致圆弧状的圆弧形端部31a。此外,前端部130a和后端部18a处于三点接触状态,在该状态中,倾斜侧部131a和/或平型部130b与圆弧形端部31a和/或平型部18b形成三点接触。因此,应当注意,可以适当地构造凸出部31和凹入部131的形状和数量,只要其满足上述的构造要求即可。
参照图5,对混合电缆的连接端部与插座连接器光学连接部和电学连接部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详细描述。
由于在插头120与插座连接器1相连的状态下,插头外壳130的前端部130a与连接器外壳11的邻接部分18的后端部18a相配合,因此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在混合电缆101的轴向和宽度方向上固定。因此,如从图5中理解的那样,在插头120与插座连接器1相连的状态下,插头120的光路转换部分161设置在容纳在插座连接器1的光学连接部16中的光学半导体器件72正上方的位置。此外,相对于混合电缆101的宽度方向,插头120的光路转换部分161设置光学半导体器件72正上方的位置。由于具有这种构造,因此混合电缆101与插座连接器1彼此光学连接。
即,由光学半导体器件72的光发射表面发出的光从混合电缆101的下侧入射到其上,由靠近光路转换部分161的后侧设置的斜面162反射,在以大约直角改变其移动方向的同时被引入到对应于光发射元件72b的芯部,并且沿着混合电缆101的轴向通过芯部传输。另一方面,沿着混合电缆101的轴向通过芯部传输的光被靠近光路转换部分161的后侧设置的斜面162反射,在以大约直角改变其移动方向的同时从混合电缆101的下表面向下侧发射,并且由光学半导体器件72的光接受表面接受。
此外,插头120的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设置在插座连接器1的电学连接部17的正上方的位置,并且使各连接垫部分152与容纳在电学连接部17内的相应电学连接端子51的接触部分52电接触。
图6-7示出通过紧密装配插头120以与插座连接器1相配合而将混合电缆101与插座连接器1相连的方式的说明。首先,如图1所示,将插座连接器1的锁定部件21移动到打开位置,使得插头120位于连接器外壳11上方。在这种情况下,插头120的下表面(即连接垫部分152的暴露表面)被设置为使其与连接器外壳11的上表面相对。同时,插头120的前横杆部122设置在连接器外壳11的引导部14的正上方,并且插头120的后横杆部123设置在连接器外壳11的后端臂部15的后上侧。
随后,将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降低,使得其与连接器外壳11紧密组配。在这种情况下,将插头120降低,使得插头外壳130的前端部130a设置为比连接器外壳11的邻接部分18的后端部18a更靠近后侧,同时各凹入部131与相应的凸出部31相对。当将插头120置于连接器外壳11上时,将插头120朝向连接器外壳11的远端移动,以进一步被压制。采用这种操作,如以上参照图4所示,插头外壳130的前端部130a与连接器外壳11的邻接部分18的后端部18a相配合,并且确定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凹入部131与凸出部31相配合,使得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在三个或更多个点形成多点接触状态。结果,以高的精度在混合电缆101的轴向、宽度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确定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1的位置。
应当注意,在将插头120移动设置在连接器外壳11的上方之后无需将插头120降低。例如,将插头120移动,以设置在连接器外壳11的后侧,使得插头120的下表面大致平行于并且稍微高于连接器外壳11的上表面,然后将插头120向连接器外壳11的远端移动。结果,插头外壳130的前端部130a与连接器外壳11的邻接部分18的后端部18a相配合。此外,当将插头120放置在连接器外壳11上时,插头120被压向连接器外壳11的远端,使得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如参照图4所述的那样固定。在这种情况下,锁定部件21无需如图1所示的那样移动到打开位置。相反,锁定部件21可以位于其与连接器外壳11的上表面重叠的位置,如图6A和图7A所示的那样。
此外,例如,插头120可以以向上倾斜的位置被设置在连接器外壳11的后侧上,使得其呈插头外壳130的前端部130a向下倾斜取向的姿势。在这种情况下,将插头120移动,使得其前端部130a向下倾斜移动,并且前端部130a从上部与连接器外壳11的邻接部分18的后端部18a倾斜配合。然后,插头120被放置在连接器外壳11上,此后,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以类似于上述的方式固定。
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在将插头120与插座连接器1配合时,可以适当地选择插头120的姿势和移动方向或锁定部件21的姿势,因此可以在操作时提供高的自由度。例如,即使在诸如电子部件等其它部件安装在插座连接器1的周围时,通过适当地选择插头120的姿势和移动方向,也可以容易地进行紧密装配插头120以与插座连接器1相配合这样的操作。
此外,由于能够彼此配合的凸出部31和凹入部131分别呈半圆形和三角形,因此,即使在凸出部31插入到凹入部131中时粗略地对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进行定位,也可以自动诱导它们彼此配合,使得插头120和连接器外壳11彼此精确定位。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紧密装配插头120以与插座连接器1相配合这样的操作。
另外,凸出部31呈圆形或扇形,而不是像针那样的细长状,因此即使其具有微小的大小也难以被破坏。因此,在紧密装配插头120以与插座连接器1相配合时,凸出部31或其它部件不能被破坏。
此外,当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固定时,作为插头120的插头测光学连接部的光路转换部分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被放置为分别与连接器外壳11的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相对。另外,当前横杆部122的下表面与引导部14的上表面紧密接触时,插头120的厚度方向上的位置被确定。另外,插头120的前端部130a与连接器外壳11的邻接部分18的后端部18a相配合。此外,插头120的后端附近的侧表面与连接器外壳11的向后配合突起臂相配合。因此,可以稳定地保持插头120与插头外壳11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具有这种构造,因此即使受到意外的外力之后,该位置关系也不会受到干扰。
随后,将锁定部件21的位置从打开位置改变:具体而言,沿附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沿旋转轴13将锁定部件21旋转,使得锁定部件21到达插头120上方的位置,如图6A和图7A所示的那样。当从该状态进一步旋转锁定部件21时,锁定部件21的位置变得如图6B和7B所示的那样,锁定部件21的锁闭臂部分27的远端位置27a连接器外壳11的锁定突起15a的上表面(即锥形面15b)紧密接触,如图6E所示的那样。
当由操作器进一步旋转锁定部件21使得锁闭臂部分27向下移动时,远端部27a沿着锥形面15b滑动,从而使得锁闭臂部分27以远离旋转轴13的方向(附图中向右的方向)移动。然后,具有弹性性能的挠性部22扩张,使得弯曲部22a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得弯曲部22a两侧的平直部22b沿着图6C中的箭头α所指的方向弹性移动。此外,如图6F所示,当锁定部件21的锁闭臂部分27的远端部27a与连接器外壳11的锁定突起15a的顶点部分紧密接触时,挠性部22处于其最大扩张状态。如从图7C和7E所理解的那样,在这种状态下,由于锁定部件21的压制部25c比插头外壳130的压制部130c更靠近后侧,因此,压制部25c可以不干扰插头外壳130。
另外,当从如图6C和7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旋转锁定部件21,使得锁闭臂部分27进一步向下移动时,获得图6D和7D所示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远端部27a与锁定突起15a的顶点部分分离,从而插入到锁定突起15a的下表面侧上的凹入锁闭部15c中,如图6G所示的那样。另外,由于弯曲部22a由于弹簧的恢复力而恢复到其最初形状使得弯曲部22a两侧的平直部22b沿与箭头α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挠性部22收缩,从而恢复期最初形状。此外,远端部27a与锁定突起15a的下表面相配合。由于具有这种构造,因此锁定部件21在图6D所示的关闭位置时锁闭到连接器外壳11上,使得插头120被锁定。
另外,由于使挠性部22扩张并收缩,从而恢复其最初形状,因此压制部25c沿与箭头α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得如图7F所示,压制部25c与插头外壳130的压制部130c形成紧密接触,并且压制部130c由于作为弯曲部22a的弹簧力的驱压力而被压向连接器外壳11的远端。因此,插头120的整体借助于锁定部件21被压向连接器外壳11的远端。结果,由于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在三个或多个点处于多点接触状态,因此可以稳定地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
另外,由于借助于挠性部22的可扩张/可收缩性能,锁闭臂部分27的远端部27a受到沿着朝向旋转轴13的方向(附图中的向左方向)施加的力,因此远端部27a与锁定突起15a的下表面之间的配合范围变得最大,从而提高了锁定可靠性。此外,当锁定部件21移动到关闭位置时,与图6D所示的例子相似,挠性部22的连接部分22c与侧壁部12的上表面紧密接触。然而,连接部分22c也可以不与侧壁部12的上表面紧密接触。
采用这种方式,如图2、6D和7D所示的那样,插头120通过与插座连接器1紧密组配而被锁定,从而将混合电缆101与插座连接器1牢固连接。
此外,当如图2所示,锁定部件21移动到关闭位置时,插头120通过第一压制部24a和第二压制部25a向下被压制,使得插头120的下表面被压靠在连接器外壳11的上表面上。结果,插头120变得不能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移动,并且插头120与插座连接器1完全配合,使得混合电缆101与插座连接器1相连,并且混合电缆101与插座连接器1处于光学和电学连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混合电缆101的连接垫部分152从上侧压制电学连接端子51的相应接触部52。结果,电学连接端子51发生弹性变形,以施加弹簧力,使得接触部52借助于该弹簧力被压向连接垫部分152,因此,牢固地维持了接触部52与连接垫部分152之间的接触状态。
此外,可以适当地调整压制插头120的第一压制部24a的压制力与压制插头120的第二压制部25a的压制力之间的平衡。即,可以将第一压制部24a的压制力设定为等于第二压制部25a的压制力,并且可以将任意一种压制力设定为比另一种压制力更强。
例如,可以将第一压制部24a的压制力设定为强于第二压制部25a的压制力。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靠近旋转轴13(其为锁定部件21的旋转中心)设置的第一压制部24a的压制力更强,因此可以增加用于压制插头120的整体的压制力,而无需提高由操作者施加的力(如下所述,当将插头120解锁时需要这种力)。即,可以增加压制力,而无需增加解锁操作的负荷。此外,由于用于压制靠近光学连接部16的部分的压制力较强,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加连接可靠性。此外,可以将第二压制部25a的压制力设定为比第一压制部24a的压制力更强。
如图8A-8C所示,以下对将插头120解锁使得插头120从插座连接器1中移除的操作方式进行描述。如图8A所示,需要对插头120进行解锁,以便解除插头120与插座连接器1的配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用操作器向下压制锁闭臂部分27的弯曲部22a。采用这种方式,当弯曲部22a的顶点部分沿图8B的箭头β所指示的方向移动时,弯曲部22a发生变形,使得各弯曲部22a两侧的平直部22b以箭头α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挠性部22扩张。结果,锁闭臂部分27的远端部27a沿远离旋转轴13的方向(即图8B的箭头γ所指示的方向)移动,使远端部27a与锁定突起15a的下表面分离。即,锁闭臂部分27的远端部27a与凹入锁闭部分15c之间的锁闭状态得到解除。
此外,由于压制部25c沿箭头γ所指示的方向移动,因此压制部25c与压制部130c分离,并且使插头120解除了其整体借助于锁定部件21被压向连接器外壳11的远端部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当操作者用操作器沿图8B中的箭头δ所指示的方向移动操作部25b时,锁定部件21沿旋转轴13以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锁闭臂部分27向上移动。采用这种操作,如图8C所示,使得插头120解锁。
如上所述,由于仅通过向下压制弯曲部22a就将锁闭臂部分27的远端部27a与凹入锁闭部分15c之间的锁闭状态解除,因此可以容易地解除插头120的锁定状态,从而极大地改善了解锁性能。此外,即使在提高由锁闭臂部分27施加的弹簧力以改善锁定可靠性时,由于仅通过向下压制弯曲部22a就将锁闭臂部分27的远端部27a与凹入锁闭部分15c之间的锁闭状态解除,因此远端部27a和凹入锁闭部分15c不会被磨损,从而能够提供高的耐久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已经对电缆被构造为集成有光波导和导线151的混合电缆101、并且连接器被构造为具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的混合连接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然而,电缆可以被构造为仅包括光波导,并且连接器可以被构造为仅包括光学连接部16。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已经对凸出部31形成于连接器外壳11的邻接部分18的后端部18a上、凹入部131形成于插头外壳130的前端部130a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凸出部31可以形成于插头外壳130的前端部130a上,并且凹入部131可以形成于连接器外壳11的邻接部分18的后端部18a上。即,凸出部31可以形成于连接器外壳11的邻接部分18的后端部18a或插头外壳130的前端部130a中的任一者上,并且能够与凸出部31配合的凹入部131可以形成于后端部18a和前端部130a中的另一者上。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案中,插座连接器1包括:被构造为其上安装插头120的连接器外壳11,所述插头具有与其相连的混合电缆101,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具有后端部18a的邻接部分18,该后端部18a被构造为与插头120的前端部130a相配合,前端部130a或后端部18a中的任意一者上形成有凸出部31,该凸出部31具有圆弧形端部31a,同时具有存在于前端部130a或后端部18a两侧的平型部130b或18b;并且前端部130a和后端部18a中的另一者上形成有凹入部131,该凹入部131具有两个沿彼此相对的方向倾斜的倾斜侧部131a,同时具有存在于前端部130a或后端部18a两侧的平型部130b或18b;并且当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相配合时,所述凸出部31两侧的圆弧形端部31a和/或平型部130b或18b以及凹入部131两侧的倾斜侧部131a和/或平型部130b或18b彼此形成多点接触。
因此,可以以容易、精确的方式将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进行定位。此外,当插头120安装于连接器外壳11上时,可以适当地选择插头120的姿势和移动方向。另外,即使在凸出部31插入到凹入部131中时粗略地将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进行定位,也可以自动诱导它们彼此配合,使得插头120和连接器外壳11彼此精确定位。因此,能够以高的自由度容易地进行操作。另外,由于在前端部130a与后端部18a之间形成多点接触,可以降低大小误差的影响。所以,能够以高的精度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
此外,圆弧形端部31a和/或凸出部31两侧的平型部130b或18b以及倾斜侧部131a和/或凹入部131两侧的平型部130b或18b彼此形成三点或更多点接触。由于具有这种构造,因此使得插头外壳130不能沿X轴方向、Y轴方向移动,并且不能沿Z轴方向旋转。
此外,凸出部31两侧的平型部130b或18b以及凹入部131两侧的平型部130b或18b彼此形成单点或更多点接触。由于具有这种构造,因此可以长时间稳定地保持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的位置和姿势。
此外,凸起部31呈圆形或扇形,并且凹入部131呈能够允许凸起部31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其中的三角形或梯形或大致V形。由于具有这种构造,因此即使在凸出部31插入到凹入部131中时粗略地将插头12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1进行定位,也可以自动诱导它们彼此配合,使得插头120和连接器外壳11彼此精确定位。另外,由于凸起部31呈圆形或扇形(其即使在具有微小的大小时也难以被破坏),而不是像针一样的细长形状,因此当将插头120紧密装配以使其与插座连接器1相配合时,凸起部31或其它部件也不能被破坏。
另外,锁定部件21以姿势可变的状态与连接器外壳11相连,并且该锁定部件21被构造为能够锁定插头120;并且锁定部件21包括弯曲部22a,并且设置有:挠性部22,该挠性部22被构造为随着弯曲部22a的弯曲程度的改变而扩张或收缩;以及锁闭壁部分27,该部分27被构造为通过挠性部22的延伸/收缩而与连接器外壳11相配合或相分离。由于具有这种构造,因此既可以获得容易解锁的性能,又可以获得可靠的锁定性能。因此,即使在锁闭臂部分27与连接器外壳11重复进行配合并与其分离时,锁闭臂部分27和连接器外壳11也不能被磨损,从而确保了高的耐久性。
另外,混合电缆101为其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的电缆。插头120设置有作为被定位部分的前横杆部122、作为插头侧光学连接部的光路转换部分161以及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作为定位部分的引导部14、光学连接部16以及电学连接部17。此外,当将插头120安装于连接器外壳11上,引导部14与前横杆部122相配合,并且光路转换部分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相对。
由于具有这种构造,因此插头120的整体尺寸减小,从而能够以极其简单的方式对混合电缆101进行布线操作。此外,插头120能够确实地配合,从而使其与混合电缆101获得可靠的光学和电学连接。此外,由于混合电缆101通过层压光波导和导线151而一体化地形成,因此无需以独立的方式装入光波导和导线151,从而使得布线操作较简单。
虽然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但是应当想到,在不偏离上述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设计出各种改变形式。

Claims (31)

1.一种光学连接器(1),包括:
被构造为其上安装插头(120)的连接器外壳(11),所述插头(120)具有与其相连的电缆(101),所述电缆(101)内形成有光波导,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具有后端部(18a)的邻接部分(18),所述后端部(18a)被构造为与所述插头(120)的前端部(130a)相配合,
所述前端部(130a)或所述后端部(18a)中的任意一者内形成有具有圆弧形端部(31a)的凸出部(31),
所述前端部(130a)或所述后端部(18a)中的另一者内形成有具有两个倾斜侧部(131a)的凹入部(131),所述倾斜侧部(131a)沿彼此相对的方向倾斜;并且
当所述前端部(130a)与所述后端部(18a)相配合时,所述圆弧形端部(31a)与所述倾斜侧部(131a)被构造为在两个或多个接触点彼此形成点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前端部(130a)和所述后端部(18a)分别具有平型部(130b,18b);并且
其中,所述前端部(130a)的平型部(130b)能够与所述后端部(18a)的平型部(18b)在一个或多个接触点形成点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凸起部(31)呈圆形或扇形;并且
其中,所述凹入部(131)呈能够允许所述凸起部(31)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其中的三角形或梯形或大体V字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其中,所述前端部(130a)通过压向所述后端部(18a)而与所述后端部(18a)形成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其中所述前端部(130a)通过压向所述后端部(18a)而与所述后端部(18a)形成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锁定部件(21)以其姿势可改变的方式与所述连接器外壳(11)相连,并且该锁定部件(21)被构造为能够锁定所述插头(120);
其中所述锁定部件(21)包括弯曲部(22a),并且设置有:可延伸/可收缩部分(22),该部分(22)被构造为随着所述弯曲部(22a)的弯曲程度的变化而延伸或收缩;锁闭部分(27),该部分(27)被构造为通过所述可延伸/可收缩部分(22)的延伸/收缩而与所述连接器外壳(11)相配合或相分离;以及压制部(25c),该部分(25c)被构造为能够随着所述可延伸/可收缩部分(22)的收缩而将所述插头(120)压向所述后端部(18a)。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插头(120)被构造为安装在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使得所述插头(120)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器外壳(11)的上表面相对;并且
其中,所述锁定部件(21)设置有能够将所述插头(120)的上表面压向所述连接器外壳(11)的上表面的插头压制部(24a,25a)。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锁定部件(21)以其姿势可改变的方式与所述连接器外壳(11)相连,并且该锁定部件(21)被构造为能够锁定所述插头(120);
其中所述锁定部件(21)包括弯曲部(22a),并且设置有:可延伸/可收缩部分(22),该部分(22)被构造为随着所述弯曲部(22a)的弯曲程度的变化而延伸或收缩;锁闭部分(27),该部分(27)被构造为通过所述可延伸/可收缩部分(22)的延伸/收缩而与所述连接器外壳(11)相配合或相分离;以及压制部(25c),该部分(25c)被构造为能够随着所述可延伸/可收缩部分(22)的收缩而将所述插头(120)压向所述后端部(18a)。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插头(120)被构造为安装在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使得所述插头(120)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器外壳(11)的上表面相对;并且
其中,所述锁定部件(21)设置有能够将所述插头(120)的上表面压向所述连接器外壳(11)的上表面的插头压制部(24a,25a)。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凸起部(31)呈圆形或扇形;并且
其中,所述凹入部(131)呈能够允许所述凸起部(31)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其中的三角形或梯形或大体V字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锁定部件(21)以其姿势可改变的方式与所述连接器外壳(11)相连,并且该锁定部件(21)被构造为能够锁定所述插头(120);
其中所述锁定部件(21)包括弯曲部(22a),并且设置有:可延伸/可收缩部分(22),该部分(22)被构造为随着所述弯曲部(22a)的弯曲程度的变化而延伸或收缩;锁闭部分(27),该部分(27)被构造为通过所述可延伸/可收缩部分(22)的延伸/收缩而与所述连接器外壳(11)相配合或相分离;以及压制部(25c),该部分(25c)被构造为能够随着所述可延伸/可收缩部分(22)的收缩而将所述插头(120)压向所述后端部(18a)。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插头(120)被构造为安装在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使得所述插头(120)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器外壳(11)的上表面相对;并且
其中,所述锁定部件(21)设置有能够将所述插头(120)的上表面压向所述连接器外壳(11)的上表面的插头压制部(24a,25a)。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其中,所述前端部(130a)通过压向所述后端部(18a)而与所述后端部(18a)形成配合。
22.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其中,所述前端部(130a)通过压向所述后端部(18a)而与所述后端部(18a)形成配合。
26.根据权利要求所述25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锁定部件(21)以其姿势可改变的方式与所述连接器外壳(11)相连,并且该锁定部件(21)被构造为能够锁定所述插头(120);
其中所述锁定部件(21)包括弯曲部(22a),并且设置有:可延伸/可收缩部分(22),该部分(22)被构造为随着所述弯曲部(22a)的弯曲程度的变化而延伸或收缩;锁闭部分(27),该部分(27)被构造为通过所述可延伸/可收缩部分(22)的延伸/收缩而与所述连接器外壳(11)相配合或相分离;以及压制部(25c),该压制部(25c)被构造为能够随着所述可延伸/可收缩部分(22)的收缩而将所述插头(120)压向所述后端部(18a)。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插头(120)被构造为安装在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使得所述插头(120)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器外壳(11)的上表面相对;并且
其中,所述锁定部件(21)设置有能够将所述插头(120)的上表面压向所述连接器外壳(11)的上表面的插头压制部(24a,25a)。
29.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连接器(1):
其中,所述电缆(101)包括混合电缆,该混合电缆内层压有光波导和导线(151);
其中所述插头(120)设置有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
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11)设置有光学连接部(16)和电学连接部(17);并且
其中,当所述插头(120)被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1)上时,所述插头侧光学连接部(161)和所述插头侧电学连接部(153)分别与所述光学连接部(16)和所述电学连接部(17)相对。
CN2009801305466A 2008-06-11 2009-06-11 光学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12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2371A JP5014266B2 (ja) 2008-06-11 2008-06-11 光コネクタ
JP2008-152371 2008-06-11
PCT/US2009/047003 WO2009152303A2 (en) 2008-06-11 2009-06-11 Optical connec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2902A true CN102112902A (zh) 2011-06-29
CN102112902B CN102112902B (zh) 2013-11-27

Family

ID=41010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054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12902B (zh) 2008-06-11 2009-06-11 光学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49202B2 (zh)
JP (1) JP5014266B2 (zh)
KR (1) KR20110029147A (zh)
CN (1) CN102112902B (zh)
WO (1) WO2009152303A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13810A (zh) * 2011-07-11 2011-10-12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光纤光缆管理的光纤适配器装置及光纤光缆管理机箱
TWI655469B (zh) * 2015-05-01 2019-04-01 林雨晴 光學模組及其固定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14266B2 (ja) * 2008-06-11 2012-08-29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光コネクタ
JP5290074B2 (ja) 2009-07-13 2013-09-18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光コネクタ
JP2011022198A (ja) 2009-07-13 2011-02-03 Molex Inc 光コネクタ
JP5410872B2 (ja) * 2009-07-27 2014-02-0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ハイブリッドコネクタ
EP2646864A2 (en) 2010-11-30 2013-10-09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Field-installable fiber optic connectors and related cable assemblies
EP2646865B1 (en) * 2010-11-30 2018-07-11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Field-installable fiber optic connectors and related cable assemblies
CN104319505B (zh) * 2014-11-17 2018-01-19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印刷电路板插接治具
JP2016109819A (ja) * 2014-12-04 2016-06-2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コネクタホルダ
KR102137704B1 (ko) * 2015-06-17 2020-07-24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광전 하이브리드 커넥터
WO2017200882A1 (en) * 2016-05-18 2017-11-23 Canon U.S.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motely engaging and disengaging a connector
JP6316463B1 (ja) * 2017-01-24 2018-04-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ユニット
KR102316623B1 (ko) * 2017-03-27 2021-10-21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광전 커넥터
JP7185450B2 (ja) * 2018-09-06 2022-12-0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付き基板
US11852872B2 (en) * 2022-04-12 2023-12-26 Cloud Light Technology Limited Optical fiber splice with adjustable sleev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7181A (en) * 1983-11-17 1988-08-30 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mpany Electrical/lightwave connection arrangement
JPH1184174A (ja) * 1997-09-12 1999-03-26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内蔵型コネクタヘッド
US20030031421A1 (en) * 2000-11-09 2003-02-13 Teradyn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fiber optic connection
CN1714307A (zh) * 2001-08-31 2005-12-28 泰拉丁公司 用于通过包含精确约束原理使制造缺陷和配合不对准最小化的光学连接器插芯
WO2007091733A2 (en) * 2006-02-09 2007-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hotoelectric convert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and external waveguide
WO2008015862A1 (fr) * 2006-07-31 2008-02-07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Connecteur permettant de connecter un composant électroniqu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88539A (en) * 1991-10-10 1993-02-23 Langdon Enterprises, Inc. Quick attach/detach connector
JP2687859B2 (ja) * 1993-12-28 1997-12-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路変換方法
EP0713111A1 (en) * 1994-11-15 1996-05-22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Sealed multiposition fiber optic connector
DE19537089A1 (de) 1995-10-05 1997-04-10 Abb Research Ltd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m Pulversprühen
US6805493B2 (en) * 1996-03-12 2004-10-1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ing partial large diameter alignment features
JP3331409B2 (ja) * 1999-08-02 2002-10-0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光電複合型コネクタ
JP3741911B2 (ja) * 1999-10-19 2006-02-01 日本オプネクスト株式会社 光素子アレイ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139307B4 (de) * 2001-08-09 2006-05-18 Anatolij Zlatschewskij Vorrichtung zur trennbaren Verbindung von Komponenten, Modulen und Blöcken einer elektronischen Apparatur
US6736546B2 (en) * 2001-08-31 2004-05-18 Teradyne, Inc. Optical connector ferrule designed to minimize manufacturing imperfections and mating misalignments by incorporating exact constraint principles
DE10154834A1 (de) * 2001-11-08 2003-05-22 Daimler Chrysler Ag Stecker und Steckeraufnahme für ein optoelektronisches Steckersystem
JP4338960B2 (ja) * 2002-11-19 2009-10-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のロック機構
JP4167939B2 (ja) 2003-05-28 2008-10-22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集積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1737A (ja) * 2003-12-19 2005-07-07 Tomoegawa Paper Co Ltd 光学接続構造
JP2005333019A (ja) * 2004-05-20 2005-12-02 Sony Corp 光コネクタおよび光通信装置
JP2006162834A (ja) * 2004-12-06 2006-06-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伝送路一体型オス型コネクタとメス型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れらを嵌合した光電気混載コネクタとそ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JP4483577B2 (ja) * 2004-12-28 2010-06-1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接続部品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06220717A (ja) * 2005-02-08 2006-08-24 Hosiden Corp 光ファイバ接続部品およびこれを使用した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JP4830607B2 (ja) * 2006-02-09 2011-12-07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光電気変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外部導波路
JP4730274B2 (ja) * 2006-09-29 2011-07-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結合器、光コネクタ及びレセプタクル型光伝送モジュール
JP5014266B2 (ja) * 2008-06-11 2012-08-29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光コネクタ
JP5410872B2 (ja) * 2009-07-27 2014-02-0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ハイブリッド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7181A (en) * 1983-11-17 1988-08-30 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mpany Electrical/lightwave connection arrangement
JPH1184174A (ja) * 1997-09-12 1999-03-26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内蔵型コネクタヘッド
US20030031421A1 (en) * 2000-11-09 2003-02-13 Teradyn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fiber optic connection
CN1714307A (zh) * 2001-08-31 2005-12-28 泰拉丁公司 用于通过包含精确约束原理使制造缺陷和配合不对准最小化的光学连接器插芯
WO2007091733A2 (en) * 2006-02-09 2007-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hotoelectric convert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and external waveguide
WO2008015862A1 (fr) * 2006-07-31 2008-02-07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Connecteur permettant de connecter un composant électroniqu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13810A (zh) * 2011-07-11 2011-10-12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光纤光缆管理的光纤适配器装置及光纤光缆管理机箱
CN102213810B (zh) * 2011-07-11 2013-03-20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光纤光缆管理的光纤适配器装置及光纤光缆管理机箱
TWI655469B (zh) * 2015-05-01 2019-04-01 林雨晴 光學模組及其固定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49202B2 (en) 2013-05-28
WO2009152303A2 (en) 2009-12-17
US20110091163A1 (en) 2011-04-21
JP2009300546A (ja) 2009-12-24
WO2009152303A3 (en) 2010-02-11
CN102112902B (zh) 2013-11-27
JP5014266B2 (ja) 2012-08-29
KR20110029147A (ko) 2011-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2902B (zh) 光学连接器
US8740477B2 (en) Hybrid connector
US8801299B2 (en) Hybrid opt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able for use with hybrid opt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plug for use with hybrid opt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7507103B1 (en) Electrical component latch
US9417414B2 (en) Optical connector for a card including concave and convex guide portions
US839841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hell member with a holding portion and a release portion connected by a connecting portion
US9379467B2 (en) Optical connector having a press-fit guide portion
EP1885026B1 (en) Connector easily adapted to miniaturization
US837676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hell with a holding portion and a releasing portion
JP2007305537A (ja) コネクタ
KR20150101020A (ko) 광커넥터플러그 및 광커넥터리셉터클의 체결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체결 및 해제방법
CN105556357A (zh) 光连接器、光传输模块以及光连接器用插头
US7938651B2 (en) Substrate connector
US9033590B2 (en) Connector with optical and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connectors and electronics apparatus utilizing same
CN102365569B (zh) 光连接器
EP1798583B1 (en) Optical transmission module
EP4321965A1 (en) Connecting device
TWI824607B (zh) 光連接器系統
US7300311B2 (en) Pin holder structure of input/output plug
JPS612142A (ja) 接点保護構造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EP1811610A1 (en) Pin holder structure of input/output plug
WO2007069296A1 (ja) 光導波路用コネクタプラグ
JP2010045724A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7

Termination date: 2016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