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2558A -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2558A
CN102102558A CN2010105761941A CN201010576194A CN102102558A CN 102102558 A CN102102558 A CN 102102558A CN 2010105761941 A CN2010105761941 A CN 2010105761941A CN 201010576194 A CN201010576194 A CN 201010576194A CN 102102558 A CN102102558 A CN 1021025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main body
eccentric shaft
control
described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761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梶浦干弘
山田吉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02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25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015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 F01L13/0021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by modification of rocker arm ratio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47Camshafts
    • F01L1/053Camshafts overhead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015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 F01L13/0021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by modification of rocker arm ratio
    • F01L13/0026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by modification of rocker arm ratio by means of an eccentr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015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 F01L13/0063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by modification of cam contact point by displacing an intermediate lever or wedge-shaped intermediate element, e.g. Tourtelot
    • F01L2013/0073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by modification of cam contact point by displacing an intermediate lever or wedge-shaped intermediate element, e.g. Tourtelot with an oscillating cam acting on the valve of the "Delphi"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820/00Details on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sing valve gear arrangements
    • F01L2820/03Auxiliary actuators
    • F01L2820/032Electric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变气门装置,其实现摇臂的轻量化,同时提高向控制轴的组装性。控制轴(24)由根据内燃机状态被旋转控制的控制轴主体(25)和设置在从该控制轴主体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的控制偏心轴(26)构成,具备:摇臂(15),其筒状基部(15a)摆动自如地被控制偏心轴所支承;以及摆动凸轮(7),其通过利用从摇臂传递来的摆动力进行摆动而使进气门进行打开关闭动作,在控制偏心轴的两端沿径向形成有一对阴螺纹孔(26a),在控制轴主体沿径向贯通形成有一对螺栓穿进孔(25a),控制偏心轴利用穿进所述螺栓穿进孔并旋拧进所述阴螺纹孔的一对螺栓(29)而被固定到控制轴主体。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可以根据作为内燃机气门的进气门或排气门的升程量或工作角(气门打开期间)等内燃机运转状态进行变化。
背景技术
如以往所公知的那样,通过对控制轴进行旋转控制而经由摇臂使内燃机气门的工作角或气门升程量可变的可变气门装置,要求使所述摇臂的摆动支点大幅变化,来扩大内燃机气门的所述升程量等的工作控制范围。
因此,在下面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可变气门装置中,将控制轴成曲轴状形成一体,并使其旋转中心和摇臂的摆动支点之间的距离大幅变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47083号公报
但是,所述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由于使所述控制轴成曲轴状形成一体,因此,无法从控制轴的轴向组装摇臂。因此,沿径向将所述摇臂的基端部分割,并在组装时用螺栓连结固定两分割部。因此,使摇臂整体的重量(惯性质量)增加,有可能使高速旋转时的工作性能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现有的可变气门装置的技术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控制偏心轴的两端,沿径向形成有一对固定用孔,在所述控制轴主体,在两个所述固定用孔所相对的位置沿径向贯通形成有一对穿进孔,所述控制偏心轴利用穿进所述穿进孔并旋拧进所述固定用孔的螺栓而被固定到所述控制轴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不会增加摇臂的重量而容易将其安装到控制轴。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简要纵剖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气门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可变气门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是表示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可变气门装置的控制轴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纵剖面图。
图6(A)、(B)是本实施方式的可变气门装置的最小升程控制时的作用说明图。
图7(A)、(B)是本实施方式的可变气门装置的最大升程控制时的作用说明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变气门装置的主要部分纵剖面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变气门装置的主要部分纵剖面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变气门装置的主要部分纵剖面图。
标记说明
3-进气门(内燃机气门)
4-驱动轴
5-驱动偏心凸轮
7-摆动凸轮
8-传递机构
9-控制机构
15-摇臂
15a-筒状基部
15b-第一臂部
15c-第二臂部
16-连接臂
17-连接杆
24-控制轴
25-控制轴主体
25a-螺栓穿进孔(穿进孔)
25b-第一切口面
26-控制偏心轴
26a-阴螺纹孔(固定用孔)
26b-第二切口面
27-油供给孔(第一润滑油通路)
28-突出部
29-螺栓
29a-头部
29b-轴部
30-轴套(定位部件)
31-电动促动器
32-电动马达
33-滚珠丝杠机构
34-环状通路(第二润滑油通路)
35-油通路孔(第三润滑油通路)
37-电子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述。在该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是将可变气门装置适用于V型六气缸内燃机的单排三气缸的进气侧。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所述内燃机01为通常的结构,其具备:气缸体04,其在内部旋转自如地收容曲轴02,并且在气缸膛内滑动自如地收容有活塞03;气缸盖05,其配置固定在该气缸体04的上端,并利用盖罩06封闭该气缸体04的上端;以及在该气缸盖05的上端部针对每个气缸设置的进气侧气门装置07以及排气侧气门装置08,在所述进气侧气门装置07设置有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可使进气门3、3的气门升程量和工作角可变的可变机构。
如图1~图3、图6(A)、(B)及图7(A)、(B)所示,具备所述可变机构的进气侧气门装置07经由图示以外的气门引导件滑动自如地设置在所述气缸盖05,其具备:打开关闭进气口1的每一气缸的两个进气门3、3;沿内燃机前后方向配置的内部中空状的驱动轴4;一对摆动凸轮7、7,其经由配置在各进气门3、3上端部的从动部件即各旋臂6、6使各进气门3、3进行打开关闭动作;传递机构8,其将驱动轴4的后述的驱动凸轮5和摆动凸轮7、7之间连接,将所述驱动凸轮5的旋转力转换成摆动运动并作为摆动力传递给摆动凸轮7、7;以及控制机构9,其使该传递机构8的姿态可变,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对于各进气门3、3的气门升程量及工作角进行可变控制。此外,所述工作角是指进气门3、3打开的期间。
所述进气门3、3,由气门弹簧10向封闭进气口1的各开口端的方向进行施力,所述气门弹簧10弹性安装在被收容于气缸盖05上端部内的大致圆筒状的缸膛底部与气门杆上端部的弹簧座3a之间。
所述驱动轴4,在外周设置有所述驱动凸轮5,并且,由设置于气缸盖05上部的五个轴承部(未图示)支承而旋转自如。此外,经由设置在驱动轴4一端部的图示以外的正时链轮从内燃机的曲轴向所述驱动轴4传递旋转力,从而,驱动轴4向图6(A)、(B)的顺时针方向(箭头方向)进行旋转。
所述驱动凸轮5包括:形成为大致圆盘状的凸轮主体5a、以及与该凸轮主体5a的外侧部设置成一体的筒状的轮毂部5b,所述驱动凸轮5通过穿进在该轮毂部5b上沿径向贯穿设置的销孔内的固定用销11被固定在所述驱动轴4上。此外,该驱动凸轮5配置在所述摆动凸轮7、7的一端侧,并且,所述轮毂部5b隔着凸轮主体5a配置在与摆动凸轮7、7相反一侧的位置。因此,所述凸轮主体5a侧经由隔垫2位于摆动凸轮7、7侧。所述凸轮主体5a,其外周面形成为偏心圆的凸轮轮廓,轴心Y从驱动轴4的轴心X向径向偏移规定量。
如图1以及图6(A)、(B)所示,各所述旋臂6,其凹状一端部6a的下表面与各所述进气门3的气门杆端部抵接,并且,其另一端部6b的球面状下表面与被保持于在气缸盖05上形成的保持孔1a内的油压气门间隙调节器13的球面状头部抵接而被支承,从而使各所述旋臂6以该油压气门间隙调节器13作为轴支点进行摆动。此外,旋臂6在中空状的大致中央位置上旋转自如地支承各摆动凸轮7进行抵接的辊14。
如图1及图6(A)、(B)所示,各所述摆动凸轮7呈大致相同形状的雨滴状,在基端部侧一体形成有嵌套在所述驱动轴4外周面的圆筒状的凸轮轴7a,各所述摆动凸轮7经由该凸轮轴7a以作为摆动支轴的所述驱动轴4的轴心X为中心摆动自如地被支承。此外,各摆动凸轮7在基端部和前端侧的凸轮尖部7b之间的下表面分别形成有凸轮面7c。该凸轮面7c形成有:基端部侧的基圆面、从该基圆面向凸轮尖部7b侧圆弧状延伸的斜面、以及从该斜面与凸轮尖部7b前端侧所具有的最大升程的顶面连接的升程面,该基圆面和斜面、升程面及顶面根据摆动凸轮7的摆动位置而与各旋臂6的辊14的外周面的变位位置进行抵接。
此外,该各摆动凸轮7被设定为,所述凸轮面7c向升程面侧移动而使进气门3、3进行打开动作的摆动方向与所述驱动轴4的旋转方向(箭头方向)相同。因此,由于所述驱动轴4和各摆动凸轮7之间的摩擦系数,而使各摆动凸轮7向升程的方向旋转而产生转矩。因此,提高了各摆动凸轮7的驱动效率。
进而,所述驱动凸轮5侧的摆动凸轮7,在隔着所述凸轮轴7a与凸轮尖部7b相反一侧的位置一体地突出设置有连结部7d,在该连结部7b,向两侧面方向贯通形成有与后述的连接杆17另一端部连结的连结销20所穿进的销孔。
此外,各所述辊14配置为从各旋臂6的上表面突出的状态,由于与旋臂6、6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较大的间隙,因此,能够防止在动作过程中各所述旋臂6、6与各摆动凸轮7、7的连结部7d或连接杆17的另一端部17b之间的干涉。因此,即使是各摆动凸轮7上升到最高位置,也能够防止这种干涉。
如图1~图3以及图6(A)、(B)所示,所述传递机构8形成为多节联杆机构,包括:在驱动轴4上方沿内燃机宽度方向配置的摇臂15、连接该摇臂15和驱动凸轮5的连接臂16、以及连接摇臂15和所述一个摆动凸轮7的连结部7d的连接杆17。
所述摇臂15包括:被后述的控制偏心轴26摆动自如地支承的一端侧的筒状基部15a、以及从该筒状基部15a的外表面向内燃机内侧两叉状大致并行突出设置的第一臂部15b、第二臂部15c。
所述筒状基部15a,在内部轴向上贯通形成有支承孔15d,所述支承孔15d与后述的控制偏心轴26的外周保持微小间隙而被嵌合支承。
所述第一臂部15b,前端部形成两叉状,在该两叉部之间经由连结销12旋转自如地连结所述连接臂16的后述的突出端16b。此外,连结销12由设置在一端部等的卡环12a能够防止所述连结销12从突出端16b的销孔脱出。
另一方面,所述第二臂部15c,在前端部的块状部15f设置有升程调节机构21,并且,在该升程调节机构21的后述的枢支销19上旋转自如地连接所述连接杆17的后述的一端部17a。此外,在所述块状部15f的两侧部沿横方向贯通形成有所述枢支销19可上下方向移动的图示以外的长孔。
此外,所述第一臂部15b和第二臂部15c彼此朝向摆动方向以不同的角度设置,并配置成沿上下错位的状态,第一臂部15b的前端部与第二臂部15c的前端部相比以稍小的倾斜角度向下方倾斜。
所述连接臂16具备:较大径的圆环部、在该圆环部的外周面规定位置突出设置的所述突出端16b,在圆环部的中央位置形成有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所述驱动凸轮5外周面的嵌合孔16a。
各所述连接杆17通过压制成形而形成一体,横断面大致形成为コ字形状,为了实现小型化,其内侧弯曲形成大致圆弧状,并且,一端部17a经由穿进销孔的所述枢支销19与第二臂部15c的前端部连结,另一端部17b经由穿进销孔的连结销20与所述一个摆动凸轮7的连结部7d旋转自如地连结。该连结销20,其一端侧的凸缘20a与隔垫2的外周缘适当抵接而被止脱。
此外,由于该连接杆17针对每个气缸仅设置一个,因此,可以实现结构简单化,并且实现轻量化。
此外,利用该连接杆17使摆动凸轮7的连结部7d被提升而使进气门3、3提升,由于受到来自辊14的输入力的凸轮尖部7b相对于摆动中心配置在连结部7d的相反侧,因此,能够抑制各摆动凸轮7产生倾倒。
所述升程调节机构21具备:所述枢支销19,其配置于摇臂15的第二臂部15c的块状部15f的所述长孔;调节螺栓21a,其从下方旋拧进在所述块状部15f的下部内朝向所述长孔贯穿设置的调节用阴螺纹孔;以及锁定用螺栓22,其其从上方旋拧进在块状部15f的上部内朝向所述长孔贯穿设置的图示以外的固定用阴螺纹孔。
而且,在组装各构成部件后,通过由所述调节螺栓21a调节在所述枢支销19的长孔内的上下位置,来调节摇臂15的另一端部15c与连接杆17的一端部17a之间的长度,由此,对各进气门3、3的升程量进行微调节,在该调节作业结束时,通过紧固所述锁定用螺栓22,将枢支销19的位置固定。
如图1~图5所示,所述控制机构9具备:与驱动轴4的上方位置平行配置的控制轴24、以及旋转驱动该控制轴24的促动器31。
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控制轴24构成为主要包括:内部中空状的控制轴主体25;以及控制偏心轴26,其沿轴向配置在该控制轴主体25的侧部,且由一对螺栓29、29固定。此外,各所述螺栓29为一般的螺栓,其构成为包括:六角状的头部29a、与该头部29a一体设置并在前端侧的外周形成有阳螺纹部的轴部29b、以及与各所述头部29a的轴部29b侧的根部一体设置的凸缘状的落座部29c。
如图4、图5所示,所述控制轴主体25,在内部轴心方向形成有后述的第一润滑油通路即油供给孔27,并且,在外周面的与各气缸相对应的位置朝向径向突出设置有一对第一突出部28、28。
该第一突出部28、28形成为圆筒状,朝向控制轴主体25的轴向以规定间隔与控制轴主体25一体设置,其各自的突出长度L设为相同,并且,各前端面28a、28a形成为平坦状。该各突出部28的突出长度L、L主要决定控制轴主体25的轴心P与所述控制偏心轴26的轴心P1之间的偏心量α,该长度L、L根据车辆的规格或尺寸等任意地设定。
此外,所述控制轴主体25,在与各所述第一突出部28、28对应的位置上,沿直径方向贯通形成有穿进所述螺栓轴部29b、29b的一对螺栓穿进孔25a、25a,该各螺栓穿进孔25a从所述控制轴主体25的径向贯通各突出部28的内部轴心而形成。
进而,控制轴主体25,在各所述螺栓穿进孔25a的所述螺栓头部29a侧的孔缘分别形成有底面为平坦的矩形凹槽状的第一切口面25b、25b。该各第一切口面25b作为所述螺栓29的各落座部29c落座的座面发挥作用。
所述控制偏心轴26,由于旋转自如地支承所述摇臂15的筒状基部15a,因此,其形成为轴向的长度为各所述突出部28、28之间的长度的杆状,在两端部贯通形成有旋拧进在各所述螺栓轴部29b、29b的前端部形成的阳螺纹部的固定用孔即一对阴螺纹孔26a、26a,并且,在该各阴螺纹孔26a、26a的一侧孔缘侧的外周面形成有各所述突出部28、28的前端面28a、28a进行抵接的矩形凹槽状的平坦的第二切口面26b、26b。此外,所述阴螺纹孔26a、26a不需要必须贯通。
此外,在各所述突出部28、28的前端部即螺栓穿进孔25a、25a的前端部和所述控制偏心轴26的各阴螺纹孔26a、26a的突出部28侧的前端部内分别连续地形成有大致同径的圆筒状槽,并且,在该圆筒状槽的内部配置有筒状的定位部件即轴套30、30。如图4所示,该各轴套30、30,在控制轴主体25上经由各突出部28、28安装控制偏心轴26时,其轴向的大约一半部分预先嵌合压入各所述突出部28、28的圆筒状槽内,之后,将控制偏心轴26侧的圆筒状槽嵌合到突出的部位30a、30a而进行定位。
此外,在所述一侧的突出部28内的螺栓穿进孔25a的内周面和所述轴套30的内周面与螺栓轴部29b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油供给孔27连通的第二润滑油通路即环状通路34,并且,在控制偏心轴26的内部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环状通路34连通的第三润滑油通路即大致T字状的油通路孔35。
所述油供给孔27的上游端与向内燃机滑动部等供给润滑油的图示以外的主油道连通。所述环状通路34的上游端在所述油供给孔27开口,并且,下游端在所述油通路孔35的上游端开口。
所述油通路孔35具有:在控制偏心轴26的内部轴向形成的轴向孔35a、以及在该轴向孔35a的下游端在径向分支的分支孔35b,所述轴向孔35a的上游端缘由球栓体36封闭,另一方面,所述分支孔35b的两端在形成于所述筒状基部15a的支承孔15d内周面的环状槽15e形成开口。
所述促动器31包括:被固定在气缸盖05后端部的电动马达32、以及将该电动马达32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所述控制轴24的减速器即滚珠丝杠机构33。
所述电动马达32由比例型的DC电机构成,通过来自检测内燃机运转状态的电子控制器37的控制信号进行驱动。该电子控制器37对于来自:检测内燃机转速的曲轴角传感器、检测吸入空气量的空气流量计、检测内燃机水温的水温传感器以及检测控制轴24的旋转位置的电位计等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进行反馈,并通过运算等检测出当前的内燃机运转状态,而向所述电动马达32输出控制信号。根据由电动马达32旋转驱动的促动器31,能够不受内燃机油温等的限制,而谋求迅速的切换响应性。
所述促动器31,经由控制轴主体25对于控制偏心轴26进行正反旋转控制,根据该旋转位置经由所述传递机构8等,对于所述进气门3、3的气门升程量(工作角)从微小升程至最大升程进行控制。
下面,对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可变气门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例如,在内燃机的怠速运转时等的低速旋转区域,通过来自电子控制器37的控制信号,使电动马达32旋转驱动,利用该旋转转矩并经由滚珠丝杠机构33,例如图6(A)、(B)所示,使控制轴24被旋转驱动至逆时针方向的规定位置。因此,控制偏心轴26成为相同位置并从驱动轴4向下方稍微移动。由此,传递机构8整体以驱动轴4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移动。因此,各摆动凸轮7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辊14的抵接位置变得靠近凸轮面7c的基圆部侧。
因此,当伴随驱动凸轮5的旋转而经由连接臂16推起摇臂15时,则经由连接杆17提起摆动凸轮7的连结部7d,而使摆动凸轮7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该升程被传递给旋臂6的辊14而进行气门升程,但该升程量及工作角变得充分小,成为微小升程、工作角。
因此,在内燃机的低速旋转的轻负荷区域,各进气门3的气门升程量变得充分小,由此,使各进气门3的打开时期延迟,从而消除了与排气门的气门重叠。因此,由于改善了燃烧性能等,从而能够获得降低油耗和内燃机的稳定旋转。
接下来,当内燃机运转状态变为低中速旋转的中负荷区域时,利用来自电子控制器37的控制信号经由电动马达32,使控制轴24从图6(A)、(B)所示的一侧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控制偏心轴26也旋转到相同位置,而接近该驱动轴4。
因此,摇臂15和连接臂16等传递机构8整体以驱动轴4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各摆动凸轮7、7也相对地向顺时针方向(升程方向)转动。
因此,当达到打开气门时的峰值升程时,则摆动凸轮7的升程被传递给旋臂6的辊14而进行气门升程,使其升程量及工作角增加而成为中间升程、中间工作角。
因此,在这样的内燃机的运转区域,各进气门3的气门升程量及工作角变大,实现降低油耗和提高转矩。
进一步,例如,在变为内燃机高速旋转的高负荷区域的情况下,当利用来自电子控制器37的控制信号并经由滚珠丝杠机构33,而电动马达32使控制轴24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则如图7(A)、(B)所示,控制偏心轴26也向相同方向转动,移动至与驱动轴4最接近的位置。
因此,传递机构8整体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各摆动凸轮7、7也进一步相对地向顺时针方向(升程方向)转动。因此,当成为打开气门时的峰值升程时,则摆动凸轮7的升程被传递给旋臂6的辊14而进行气门升程,此时其升程量及工作角进一步增加,而成为最大升程、最大工作角。
因此,在这样的运转区域,气门升程量及工作角成为最大,与排气门的气门重叠增加,并且,打开时期充分延迟。其结果,可以提高进气填充效率,能够确保充分的输出。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控制偏心轴26可以从径向通过螺栓29、29被安装固定到控制轴主体25的各突出部28、28,因此,其安装作业极其简单,并且,由于整体结构也很简单,因此,制造作业也变得容易,从而可以实现降低成本。
而且,如上所述,控制轴24由于在控制轴主体25上安装有控制偏心轴26而可形成为偏心量α变大的曲轴状,因此,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将摇臂15分割形成,因此,能够抑制装置重量增加而实现轻量化,并且还可实现小型化。这样,由于能够实现装置的充分的轻量化,因此,使内燃机的所述高速旋转区域的驱动性能变得良好,此外,由于能够实现小型化,因此,使装入装置的发动机室内的装载性变得良好,并且,提高了布局设计的自由度。
此外,由于各所述螺栓29的头部29a与控制轴主体25的第一切口面25b的凹槽内以嵌合的状态进行抵接,因此,从控制轴主体25的突出量减小。因此,在这方面也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大幅提高了装入发动机室内的装载性。此外,由于所述头部29a的落座部29c与凹槽状的第一切口面25b抵接,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
此外,由于将被供给至油供给孔27的润滑油,经由所述环状通路34和油通路孔35强制性地供给到所述环状槽15e,因此,能够对所述控制偏心轴26的外周面和摇臂15的筒状基部15a的支承孔15d之间进行充分润滑。其结构,能够使所述摇臂15总是顺畅地进行摆动运动。
此外,由于利用各所述突出部28、28或控制偏心轴26的内部来形成所述控制偏心轴26与筒状基部15a之间的润滑机构,因此,能够实现润滑机构的简单化,在该方面也变得易于进行制造作业。
此外,由于将控制轴主体25的各突出部28、28的各前端面28a、28a以与所述控制偏心轴26的第二切口面26b、26b抵接的状态利用螺栓29、29进行紧固而固定,因此,所述第二切口面26b、26b与前端面28a、28a之间的压接力增强,能够获得充分的密接性即密封性。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从所述环状通路34和油通路孔35之间的润滑油泄漏。
此外,各所述螺栓29、29,由于其落座部29c、29c稳定地落座于所述控制轴主体25的第一切口面25b、25b,因此,能够提高螺栓29、29的轴力,从而提高所述控制偏心轴26的安装强度。
此外,由于利用各所述轴套30、30进行控制偏心轴26相对各突出部28、28的定位变得简单,因此,使该控制偏心轴26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其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去除了所述控制轴主体25的各第一切口面,在此设置一对凸台部38、38。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共同的部位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具体的说明。
即,该凸台部38、38一体地设置与隔着控制轴主体25设置的各所述突出部28、28径向相反一侧的位置,并形成与各所述突出部28、28相同的大致圆筒状,且在内部轴向上贯通形成有螺栓穿进孔25a,并且,外端面38a、38a呈平坦状形成,使所述螺栓29、29的落座部29c、29c进行落座。
此外,各所述螺栓29、29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形成为其长度要比第一实施方式长出与各所述凸台部38、38的轴向长度对应的量。
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去除了第一切口面而设置各所述凸台部38、38,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进一步提高了控制轴主体25的刚性。
因此,能够抑制旋转过程中的所述控制轴主体25的扭曲变形或挠曲变形,并且,能够增大各螺栓29、29的紧固力,因此,提高了螺栓轴力,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控制偏心轴26的安装强度和密封性能。此外,其它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图9表示第三实施方式,其中,将各所述螺栓29、29从控制偏心轴26侧向控制轴主体25侧穿进而连结。
即,所述控制轴主体25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设置有一对凸台部38、38,并且,在该凸台部38、38和该凸台部38、38侧的控制轴主体25的内部轴向贯通形成有固定用孔即阴螺纹孔38a、38a。此外,在各所述突出部28、28的内部轴向形成有螺栓穿进孔25a、25a。此外,所述阴螺纹孔38a、38a不一定必须贯通。
另一方面,所述控制偏心轴26,不是在两端部的内部贯通形成阴螺纹部,而是沿直径方向贯通形成有螺栓穿进孔26c、26c,并且,在该两端部的图中下部分别形成有所述螺栓29、29的落座部29c、29c落座的平坦矩形的第三切口面26d、26d。由于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同一标记并省略说明。
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将各所述螺栓29、29从驱动轴4侧穿进控制偏心轴26的各螺栓穿进孔25c、25c,并旋拧进所述控制轴主体25的各阴螺纹孔38a、38a来安装控制偏心轴26,因此,各螺栓29的头部29a、29a不会从控制轴主体25大幅突出。其结果,能够获得各螺栓29带来的充分的轴力,并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径向的小型化。此外,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10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与各所述实施方式相比,所述摇臂15的筒状基部15a沿轴向形成为稍长的两叉状,并且,改变了第二、第三润滑油通路的结构。
控制轴主体25,在间距较长的两个突出部28、28的中间位置还一体地设置有一个第三突出部39。
该第三突出部39,其外径比所述其它的突出部28、28稍小地形成,并且,在内部轴向上贯通形成有与所述油供给孔27连通的作为第二润滑油通路的油孔40。此外,该第三突出部39,其前端面39a平坦状形成。
另一方面,控制偏心轴26,在轴向的外周面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所述第三突出部39抵接的底面为平坦状的嵌合槽26e,利用各所述螺栓29、29的紧固力使所述第三突出部39的前端面39a以压着状态抵接到所述嵌合槽26e的底面。与所述两突出部28、28的较长的间距对应,控制偏心轴26的长度形成得较长,并且,在其内部轴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第三润滑油通路即油通路孔41。
该油通路孔41形成为包括:沿径向贯穿设置的中央的大径孔41a、以及从该大径孔41a的下游端成八字形状分支的分支孔41b、41c。所述大径孔41a的轴向的长度较短地形成,在与所述油通路孔41连续连接的状态下连通。另一方面,各所述分支孔41b、41c,上游端从大径孔41a的两侧开口,并且,下游端41d、41e在所述摇臂15的筒状基部15a的两叉部的各内周面分别开口。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同一标记并省略说明。
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从油供给孔27供给到油孔40的润滑油,从大径孔41a向各分支孔41b、41c分流并被强制性地供给到筒状基部15a的各两叉部的内周面和控制偏心轴26的外周面之间。因此,使这两者26、15a之间的润滑性良好,从而使摇臂15能够始终进行顺畅的摆动运动。
此外,由于所述第三突出部39的前端面39a和控制偏心轴26的嵌合槽26e的底面较强地密接,因此,能够提高密封性能,能够抑制从油孔40和大径孔41a之间泄露润滑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所述控制偏心轴26一同而较长地形成所述筒状基部15a的轴向长度,因此,提高了摇臂15和控制偏心轴26之间的强度平衡,并且,能够抑制摇臂15在摆动过程中的轴向倾倒。其它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适用于排气门侧,此外,作为减速器不限定于所述滚珠丝杠机构33。
此外,作为控制偏心轴26相对所述控制轴主体25的固定机构,不限定于所述螺栓29,例如也可采用铆钉等手段。
以下,对从所述实施方式把握的所述技术方案以外的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说明。
[技术方案a]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润滑油通路,其沿所述控制轴主体的内部轴向形成;
第二润滑油通路,其按照从该第一润滑油通路向所述控制轴主体的外周面开口的方式形成;以及
第三润滑油通路,其形成在所述控制偏心轴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连通,
从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经由第二润滑油通路及第三润滑油通路的润滑油被供给到所述摇臂与控制偏心轴之间的滑动部。
根据本发明,当利用所述螺栓的紧固相对于控制轴主体连结固定控制偏心轴时,则由于螺栓轴力而使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的开口端的孔缘和与所述开口端对接的第三润滑油通路的开口端的孔缘成为密接状态,因此,使两个相对开口端之间的密封性良好,能够充分地抑制润滑油的泄漏。
[技术方案b]如技术方案a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在形成于所述控制偏心轴内部的两个固定用孔中至少一个固定用孔的内周面侧形成。
[技术方案c]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轴主体的外周设置有向径向突出的一对第一突出部,并且,在该各第一突出部的内部分别形成有所述穿进孔。
根据该发明,由于控制偏心轴的两端部在与各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前端缘抵接的同时被支承,因此,可以利用该各第一突出部的突出量任意地设定所述控制偏心轴相对控制轴主体的偏心量。
[技术方案d]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轴主体的各所述穿进孔的所述螺栓头部所位于的一侧的外侧孔缘形成有相对于各所述穿进孔的轴线正交的平坦状的第一切口面。
可以将所述第一切口面作为螺栓头部的落座面利用。
[技术方案e]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控制偏心轴的固定用孔的所述控制轴主体侧的开口端形成有外周面相对于所述固定用孔的轴线正交的平坦状切开的第二切口面。
由于在将控制偏心轴螺栓固定在控制轴主体上时,利用该螺栓轴力,使各所述突出部的前端缘与平坦状的第二切口面成压着状态进行抵接,因此,可以使该部位的密封性良好。
[技术方案f]如技术方案a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轴主体上,在所述两第一突出部的控制轴主体的轴向中间位置,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偏心轴的轴向大致中间位置抵接的单一的第二突出部,
所述摇臂,其基端部形成为两叉状,两叉部相对于控制偏心轴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轴向两侧位置被支承而摆动自如,
在所述第二突出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
所述第三润滑油通路,从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的下游侧的开口端侧向控制偏心轴的内部以两叉状分支形成,并向所述摇臂基端部的两叉部方向延伸形成。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摇臂的基端部形成为两叉状,因此,能够提高强度,并且,由于基端部整体的轴向长度增加,因此,能够抑制摆动过程中轴向的倾倒。
[技术方案g]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轴主体的穿进孔与控制偏心轴的固定用孔之间横跨安装有筒状的定位部件。
根据该发明,在将控制偏心轴组装到控制轴主体上时,通过预先将各定位部件的一部分利用压入等穿进配置在例如各所述穿进孔,然后,只要将控制偏心轴的固定用孔与各所述定位部件的突出端对合卡入,则容易进行所述控制偏心轴的定位,容易进行组装作业。

Claims (10)

1.一种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驱动轴,其传递旋转驱动力;
控制轴,其由根据内燃机状态被旋转控制的控制轴主体和设置在从所述控制轴主体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的控制偏心轴构成;
摇臂,其将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摆动运动,被所述控制偏心轴支承而摆动自如;以及
摆动凸轮,其利用从所述摇臂传递来的摆动力进行摆动,而使内燃机气门进行打开关闭动作,
在所述控制偏心轴的两端,沿径向形成有一对固定用孔,在所述控制轴主体,在两个所述固定用孔所相对的位置沿径向贯通形成有一对穿进孔,
所述控制偏心轴利用穿进所述穿进孔并旋拧进所述固定用孔的螺栓而被固定到所述控制轴主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润滑油通路,其在所述控制轴主体的内部轴向形成;
第二润滑油通路,其按照从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向所述控制轴主体的外周面开口的方式形成;以及
第三润滑油通路,其形成在所述控制偏心轴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连通,
从所述第一润滑油通路经由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及所述第三润滑油通路的润滑油被供给到所述摇臂与所述控制偏心轴之间的滑动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在形成于所述控制偏心轴内部的两个固定用孔中至少一个固定用孔的内周面侧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轴主体的外周设置有沿径向突出的一对第一突出部,并且,在各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内部分别形成有所述穿进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轴主体的各所述穿进孔的所述螺栓头部所位于的一侧的外侧孔缘、形成有相对于各所述穿进孔的轴线正交的平坦状的第一切口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偏心轴的各固定用孔的所述控制轴主体侧的开口端、形成有外周面相对于所述固定用孔的轴线正交的平坦状切口的第二切口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轴主体,在两个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控制轴主体的轴向中间位置、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偏心轴的轴向大致中间位置抵接的单一的第二突出部,
所述摇臂,其基端部形成为两叉状而形成两叉部,所述两叉部相对于控制偏心轴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轴向两侧的位置被支承而摆动自如,
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
所述第三润滑油通路,从所述第二润滑油通路的下游侧的开口端侧向控制偏心轴的内部成两叉状分支形成,并向所述摇臂的基端部的所述两叉部方向延伸形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轴主体的穿进孔和所述控制偏心轴的固定用孔之间横跨安装有筒状的定位部件。
9.一种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驱动轴,其传递旋转驱动力;
控制轴,其由根据内燃机状态被旋转控制的控制轴主体和设置在从所述控制轴主体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的控制偏心轴构成;
摇臂,其将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摆动运动,被所述控制偏心轴支承而摆动自如;以及
摆动凸轮,其利用从所述摇臂传递来的摆动力进行摆动,而使内燃机气门进行打开关闭动作,
在所述控制偏心轴的两端,沿径向形成有一对穿进孔,在所述控制轴主体,在两个所述穿进孔所相对的位置沿径向贯通形成有一对固定用孔,
所述控制偏心轴利用穿进所述穿进孔并旋拧进所述固定用孔的螺栓而被固定到所述控制轴主体。
10.一种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驱动轴,其传递旋转驱动力;
控制轴,其由根据内燃机状态被旋转控制的控制轴主体和设置在从所述控制轴主体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的控制偏心轴构成;
摇臂,其将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摆动运动,被所述控制偏心轴支承而摆动自如;以及
摆动凸轮,其利用从所述摇臂传递来的摆动力进行摆动,而使内燃机气门进行打开关闭动作,
在所述控制偏心轴的两端,沿径向形成有一对固定用孔,在所述控制轴主体,在两个所述固定用孔所相对的位置沿径向贯通形成有一对穿进孔,
所述控制偏心轴利用固定机构的轴力并经由所述穿进孔和所述固定用孔而被固定到所述控制轴主体。
CN2010105761941A 2009-12-16 2010-12-07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Pending CN1021025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4628/09 2009-12-16
JP2009284628A JP5119233B2 (ja) 2009-12-16 2009-12-16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2558A true CN102102558A (zh) 2011-06-22

Family

ID=44141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761941A Pending CN102102558A (zh) 2009-12-16 2010-12-07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67936B2 (zh)
JP (1) JP5119233B2 (zh)
CN (1) CN10210255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1403A (zh) * 2012-02-23 2013-09-1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可变气门装置和其控制轴与促动器的连结结构
CN104379885B (zh) * 2012-07-12 2016-12-0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13644B2 (ja) * 2008-11-26 2013-10-09 株式会社オティックス 可変動弁機構
WO2012105509A1 (ja) * 2011-01-31 2012-08-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WO2017197044A1 (en) * 2016-05-10 2017-11-16 Eaton Corporation Modular rocker ar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88972A1 (en) * 2005-06-28 2006-12-28 Hitachi, Ltd. Valve operating apparatu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012761A (zh) * 2006-02-02 2007-08-0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用于内燃机的气门操作装置
JP2008144618A (ja) * 2006-12-07 2008-06-26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可変動弁装置
US20080184946A1 (en) * 2007-02-06 2008-08-0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djustable valve drive device of engine
CN101363336A (zh) * 2007-08-10 2009-02-1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操作气门机构
US20090188454A1 (en) * 2008-01-30 2009-07-30 Hitachi, Ltd. Variable valve actuation apparatu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0005U (ja) * 1982-11-01 1984-05-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JPS6072906U (ja) * 1983-10-25 1985-05-2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カムシヤフトとタイミングギヤの取付装置
JPS63171602U (zh) * 1987-04-28 1988-11-08
JP4136827B2 (ja) * 2003-08-22 2008-08-20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トラックの荷台構造
JP2005204444A (ja) * 2004-01-16 2005-07-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715764B2 (ja) * 2007-02-06 2011-07-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可変動弁装置及び調整方法
JP2009047083A (ja) * 2007-08-21 2009-03-05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US8459219B2 (en) * 2007-08-10 2013-06-11 Nissan Motor Co., Ltd. Variable valve device
JP5188998B2 (ja) * 2009-01-23 2013-04-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5312301B2 (ja) * 2009-11-26 2013-10-0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88972A1 (en) * 2005-06-28 2006-12-28 Hitachi, Ltd. Valve operating apparatu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012761A (zh) * 2006-02-02 2007-08-0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用于内燃机的气门操作装置
JP2008144618A (ja) * 2006-12-07 2008-06-26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可変動弁装置
US20080184946A1 (en) * 2007-02-06 2008-08-0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djustable valve drive device of engine
CN101363336A (zh) * 2007-08-10 2009-02-1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操作气门机构
US20090188454A1 (en) * 2008-01-30 2009-07-30 Hitachi, Ltd. Variable valve actuation apparatu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1403A (zh) * 2012-02-23 2013-09-1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可变气门装置和其控制轴与促动器的连结结构
CN104379885B (zh) * 2012-07-12 2016-12-0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39102A1 (en) 2011-06-16
US8667936B2 (en) 2014-03-11
JP5119233B2 (ja) 2013-01-16
JP2011127457A (ja) 2011-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46578B2 (en) Valv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305946B2 (en) Variable valve operating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8601989B2 (en) Variable valve gea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2102558A (zh)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US8061315B2 (en) Variable valve actuating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control shaft for variable valve actuating apparatus
JP5088240B2 (ja) エンジンの動弁機構
CN103256088A (zh)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JP4668257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機構
JP4106012B2 (ja)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CN101372908A (zh) 内燃机的可动阀装置
EP1956201B1 (en) An adjustable valve drive device of an engine and mounting method therefore
US7055476B2 (en) Valve actuation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0209861A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2006291913A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2004360466A (ja)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JP2013024124A (ja)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US20090235885A1 (en) Variable valve actuating apparatus
JP5197399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6001388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CN214404327U (zh) 可变压缩比机构润滑结构
JP2009281164A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2006207407A (ja)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CN203035282U (zh) 液压间隙调节器
JP2005248929A (ja) 動弁装置の潤滑構造
JP2013170554A (ja) 可変動弁装置及び該可変動弁装置の制御軸とアクチュエータの締結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