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4283B - 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4283B
CN102094283B CN2010105832650A CN201010583265A CN102094283B CN 102094283 B CN102094283 B CN 102094283B CN 2010105832650 A CN2010105832650 A CN 2010105832650A CN 201010583265 A CN201010583265 A CN 201010583265A CN 102094283 B CN102094283 B CN 1020942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ed
parallel
weaving
warp
form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832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94283A (zh
Inventor
角谷和人
上岛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dako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94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42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942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428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7/00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 D03D47/40Forming selvedges
    • D03D47/48Forming selvedges by inserting cut end of weft in next shed, e.g. by tucking, by blowing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11/00Selvedge shedding mechanisms not forming part of main shedding mechanism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JAUXILIARY WEAVING APPARATUS; WEAVERS' TOOLS; SHUTTLES
    • D03J1/00Auxiliary apparatus combined with or associated with looms
    • D03J1/04Auxiliary apparatus combined with or associated with looms for treating weft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5/00Industrial
    • D10B2505/02Reinforcing materials; Prepre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且廉价的织入边形成装置,关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帘织部分,该织入边形成装置能够稳定地形成经织入的纬线的端部配合纬线的间隔(密度)而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织入边。用以编织包括帘织部分(1a)的橡胶加强用织物(1)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包括具有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的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该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配置在经线列的侧方以对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2a)进行织入,在该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织入边形成装置包括限制装置(20),该限制装置在经线方向上的至少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且在包括织宽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经线(3a)的经线列的一部分中限制经线(3)的开口。

Description

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所使用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由无梭织机编织的织物的织边组织之一,存在以下的织入边,该织入边是将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向后续的纬线所引入的经线开口内折回,使该端部与后续的纬线一起折入至织物中而成的。作为形成该织入边的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此外,将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向后续的纬线所引入的经线开口内折回的动作称为织入。再者,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也被称为空气打折机(airtucker)。
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以配置在经线列的两侧方的织入头为主体,各个织入头具有用以使纬线折回的织入喷嘴。而且,通过从该织入喷嘴喷射出的喷射气流,将已引入的纬线的两端部向经线开口内折回,以此进行织入。
然而,在无梭织机所编织的织物中,存在像用作加强橡胶材料的芯材的橡胶加强用织物(以下称为“橡胶加强用织物”)那样,包含纬线密度非常粗疏的编织部分(以下称为“帘织部分”)的织物。作为橡胶加强用织物的一例,可列举轮胎帘布织物。
对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帘织部分,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质量考虑,要求经织入的纬线的端部配合纬线的间隔(密度)而大幅地描绘出弧线,并成为沿着经打纬的后续的纬线的状态(参照图1)。
参照图7进行详述,织口(即将引入的纬线的束缚点)54在从打纬时至下一周期的打纬时点为止的期间内,向经线方向移动与纬线密度相当的量。在帘织的情况下,纬线密度(纬线的间隔)非常粗疏(例如1根/英寸),与纬线密度大的普通编织相比,经线的进给速度非常快,换言之,每一周期的移动量非常大,因此,织口54在一个周期内,从打纬位置45(也称为打纬点,其指筘的打纬部(将纬线打靠至织口的部分)的最靠前位置。(以下同)向经线送出方向大幅移动。而且,因为经线的开口以织口54为起点而打开,所以随着织口54的移动,经线开口的起点43b的位置也会成为向经线送出方向离开打纬位置45的状态。
如此,在帘织的情况下,因为先引入的纬线与对接下来引入的纬线进行打纬时的打纬位置45之间的间隔大,所以欲使已折回的纬线的端部42c的前端部成为沿着后续的纬线的状态,纬线的端部42成为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形状较为理想。
然而,对于现有的使用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来形成织入边的织机而言,在编织橡胶加强用织物的过程中,难以稳定且漂亮地形成如图1所示的织入边。其理由如下所述。
1)如图7所示,对于现有的上述织机而言,如纬线的端部42b所示,在多数情况下,不会成为折回的纬线的端部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状态,而是成为以下状态,即,从与织入的纬线相连的部分起立即弯曲,并呈锐角地折回。
详细而言,当通过空气喷射将纬线的端部42c向经线开口内折回时,纬线的端部42c强烈地倾向于以其束缚点(经线开口的起点43b)为支点而发生弯曲。因此,纬线的端部42c不会成为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状态,而是在经线开口的起点43b处立即折回(参照图示的纬线的端部42b),从而无法获得所需形状的织入边。
2)如上所述,在帘织的情况下,因为经线的进给速度快,所以在纬线打纬后的经线开口发生反转的过程中,与织入头31相连的纬线的端部42c成为以下状态,即,在经线方向上的离开经线开口的起点43b的位置,与经线列的最外侧的经线交叉。即,对于普通编织而言,每一个周期的织口的移动量极小,因此,纬线的端部大致位于开口的起点附近,但在帘织的情况下,因为织口的移动量大,所以直至经线开口反转至束缚纬线的程度为止,在经线列的最外侧的经线的位置,纬线的端部42c成为通过离开开口的起点43b的位置而与织入头相连的状态。
在此情况下,如图7所示,随着反转后的经线43的开口运动,与织入头31相连的纬线的端部42c由最外侧的经线提向上方或按向下方而成为绷紧的状态,该部分的张力上升,并且成为从织入头31侧抽出纬线的端部42c的状态。而且,此成为阻碍形成所需的织入边形状的要因。
此外,作为包括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帘织部分相对应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的织机,存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现有技术。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设置从织物侧向筘侧喷射空气的喷嘴,通过来自该喷嘴的喷射空气将经织入的纬线的端部推回筘侧,从而稳定地形成帘织部分所需的上述织入边。
然而,对于该现有技术而言,必须设置如上所述的喷嘴以及用以供给空气的机构(流体供应管、电磁开闭阀等),并且还需要用以对该喷射进行控制的装置,因此,用以形成织入边的装置结构变得复杂,并且装置成本变高。而且,因为依然会产生由最外侧的经线引起的纬线端部的位移,所以无法稳定地形成所需的织入边形状。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03-1661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公开公报2009/0025816A1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织入边形成装置,对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的帘织部分,该织入边形成装置能够以简单且廉价的结构来稳定地形成如上所述的织入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以如下方式构成织入边形成装置。
即,本发明的织入边形成装置被用在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该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是用以编织包括帘织部分1a的橡胶加强用织物1的织机,其包括具有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的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该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配置在经线列的侧方以对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2a进行织入。而且,织入边形成装置30的技术要点在于:包括限制装置20,该限制装置20在经线方向上的至少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且在包括织宽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经线3a的经线列的一部分区域中限制经线3的开口。
此外,所谓“筘的最靠前位置”,如上所述,一般是指被称为“打纬位置(打纬点)”的位置,该位置为筘的打纬部(与纬线接触地将纬线打靠至织口的部分)的最靠前位置。参照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2进行说明,所谓筘的最靠前位置5,是指筘4(变形的筘6)的打纬部6b的最靠前位置,即筘4前进至虚线位置为止时的打纬部6b的位置。
再者,所谓“限制经线的开口”,是指在上述一部分区域中,限制经线列由于开口运动而上下地分开,以此,使上述区域中的经线开口的起点3b的位置总是维持在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防止随着由经线的进给所引起的织口的移动,使经线开口的起点3b向经线送出方向离开筘的最靠前位置。
此外,所谓“筘的最靠前位置的附近(位置)”,是指向织口侧离开不与筘接触的筘的最靠前位置5的位置,该位置是打纬时的上一次引入的纬线的位置与筘的最靠前位置5之间的位置。但是,更较佳的位置是尽可能地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的位置,即,在限制装置20与筘不发生接触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5的位置。
再者,所谓“至少筘的最靠前位置的附近”,是指不仅包含限制装置20仅存在于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以限制经线3的开口的情况,而且还包含以下情况,即,限制装置20存在于包括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的经线方向的特定范围内,在该范围中限制经线3的开口。例如,在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限制装置20的限制经线开口的部分上构件21、下构件22在沿着经线方向延伸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纬线的间隔内,限制经线3的开口。
即,在本发明中,亦可设为以下结构:所述限制装置20包括构件21、22,该构件21、22设置在织入时的上一次引入的纬线2b与所述筘的最靠前位置5之间,并在橡胶加强用织物1的厚度方向上隔着所述经线列而相向。此外,限制装置20仅存在于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的例子虽然未图示,然而可列举以下的例子,即,在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由沿着织宽方向延伸的一对棒状构件隔着织物来限制经线的开口。
亦可设为以下结构:所述织机是具有包括变形筘齿6的筘4的空气喷射式织机,该变形筘齿6具有用以形成纬线引导槽8的凹部6a,所述筘4的织宽方向上的端部的筘齿由平筘齿7形成。
此外,亦可设为以下结构:所述筘4中的由平筘齿7形成的部分被设定成在织宽方向上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以下。
通过限制装置20限制包括织宽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经线3a的经线3的开口,因此,可使经线开口的起点3b持续地位于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使用图2进行说明,即使织口14随着织布的卷取向送出侧相反侧移动,因为在限制装置20的存在范围内,经线3的开口受到限制,所以可使经线开口的起点3b持续地位于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结果成为以下状态:即使纬线的端部2a在经线开口的起点3b折回,其也会在离开织口14的位置折回,因此,成为大幅地描绘出弧线的状态。以此,织入边成为所需的形状。
再者,通过限制经线3的开口,与织入头31相连的纬线的端部2a在打纬后的经线3开口的过程中,不会被经线列的最外侧的经线3上提(或下压),因此,可防止由此引起的在形成织入边方面的阻碍,从而可稳定地形成所需的织入边。
通过将包括变形筘齿的筘4的端部的筘齿设为平筘齿7,根据以下的理由,可容易地设定限制装置20在经线方向上的位置。
使用图2进行说明,为了形成所需的织入边,较佳为尽可能地使经线开口的起点3b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5。因此,较佳为尽可能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5地设置限制装置20。
然而,在筘齿完全由变形筘齿6形成的筘的情况下,在使筘位于最靠前位置的状态(图2的虚线的状态)下,限制装置20的限制经线开口的部分(以下也称为“限制部分”)成为进入至筘的凹部6a内的状态,因此,无法目视凹部6a的底部的打纬部6b与限制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难以把握筘的最靠前位置5与限制装置20的限制部分之间的距离。
因此,若将筘4的端部的筘齿设为平筘齿7(参照图6),则可不受筘齿遮挡地目视筘的最靠前位置5即打纬点与限制装置20的限制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可容易地将限制装置20的限制部分设定成尽可能接近打纬点的状态。但是,将筘4的端部设为平筘齿7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容易调整限制装置20在经线方向上的位置,所以在本发明中并非为必需的结构。因此,筘齿亦可全部为所述变形筘齿6。
使筘4的由平筘齿7形成的部分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以下,此以,可获得上述效果而不会阻碍纬线的穿行。参照图6进行说明,在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由变形筘齿6的凹部6a形成的纬线引导槽8原本用以引导纬线的穿行,若不存在该纬线引导槽8,则其功能会受影响。换言之,若平筘齿7的所设范围过大,则其成为阻碍纬线的穿行的要因。因此,发明人进行认真研究后,结果已知:若平筘齿7的所设范围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以下,则在设想的编织条件的范围内,可实现大致良好的投纬。由此,通过将平筘齿7的所设范围设定为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以下,可获得上述效果而不会对纬线的穿行造成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限制装置的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限制装置、筘、织入头、经线以及织物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限制装置的周边部的(a)俯视图以及(b)侧视图,并表示筘处于最靠前位置的状态。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限制装置的周边部的(a)俯视图以及(b)侧视图,并表示筘处于最靠后位置的状态。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限制装置的周边部的(a)俯视图以及(b)侧视图,并表示筘正在从最靠后位置向最靠前位置移动的状态。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的筘的立体图。此外,省略了限制装置20。
图7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织入头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橡胶加强用织物
1a:帘织部分
1b:平织部分
2:纬线
2a:纬线的端部
2b:上一次引入的纬线
3:经线
3a:最外侧的经线
3b:经线开口的起点
4:筘
5:筘的最靠前位置(打纬位置、打纬点)
6:变形筘齿
6a:凹部
6b:打纬部
7:平筘齿
8:纬线引导槽
9:上部構件
10:下部構件
11:侧部構件
12:筘夹
13:筘座
14:织口
15:切断器
16:投纬喷嘴
20:限制装置
21:上构件
21a:限制部
21b:安装部
22:下构件
22a:限制部
22b:安装部
30:织入边形成装置
31:织入头
32:织入喷嘴
32a:第一织入喷嘴
32b:第二织入喷嘴
33:安装孔
34:狭缝
34a:狭缝的底
34b:引导面
35:纬线端把持喷嘴
36:纬线释放喷嘴
38:纬线端把持孔
41:橡胶加强用织物
42:纬线
42a:纬线的端部
42b:纬线的端部
42c:纬线的端部
43:经线
43b:纬线开口的起点
45:筘的最靠前位置(打纬位置、打纬点)
54:织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图1~图6所示的例子是将本发明应用于用以编织橡胶加强用织物1之一即轮胎帘布织物的无梭织机的例子。
所谓轮胎帘布织物,是指用以制造作为橡胶轮胎骨骼的胎体层的橡胶加强用织物,如图1所示,其包括纬线密度非常粗疏的帘织部分1a、和纬线密度比帘织部分密集的平织部分1b这两个纬线密度彼此大不相同的编织部分。将橡胶材料涂布至轮胎帘布织物1的帘织部分1a,以此制造胎体层。
图1~图6所示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是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其在经线列的给线侧的侧方及给线侧相反侧的侧方,设置有具有多个织入喷嘴32的织入头31、和作为限制装置20的上构件21及下构件22。此外,设置于给线侧的织入头31及限制装置20、和设置于给线侧相反侧的织入头及限制装置呈左右对称,且基本构造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给线侧的织入头31及限制装置20,省略给线侧相反侧的织入头及限制装置的说明及图示。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织入头31为块状的构件,其配置在与经线列的经线开口相邻的位置。织入头31通过安装孔33而固定于未图示的织机的边撑支架等。在织入头31的经线列的相反侧设置有切断纬线2的切断器15。此外,图1表示筘4对纬线2进行打纬后的状态,经打纬的纬线2依靠于筘的最靠前位置5,通过切断器15使该纬线2与投纬喷嘴16内的纬线断开。
在织入头31中形成有接纳经打纬的纬线的端部2a的狭缝34。狭缝34在经线的送出侧(以下也仅称为“送出侧”)、经线列侧以及切断器15侧这三侧形成开口。而且,对织入头31进行配置,使得当从送出侧观察时,狭缝34的底面34a位于织口31的跟前。在织入头31中的与比狭缝34靠送出侧的狭缝34相连的部分,形成有上下地张开的引导面34b,使纬线的端部2a容易进入狭缝34。
再者,织入头31包括:纬线端把持喷嘴35,其将进入至狭缝34的纬线的端部2a暂时系留在狭缝34内;纬线释放喷嘴36,其从狭缝34内喷出所系留的纬线的端部2a;以及织入喷嘴32,其将从狭缝34内喷出的纬线的端部2a喷入至经线开口30内并使该端部2a呈环状地折回。
此外,织入喷嘴32包括在编织帘织部分1a时进行喷射动作的第一织入喷嘴32a、和在编织平织部分1b时进行喷射动作的第二织入喷嘴32b。
关于在编织帘织部分1a时进行喷射动作的第一织入喷嘴32a,在织入头31的织物侧的侧面上,隔着狭缝34而上下各配设有两个(共计四个)该第一织入喷嘴32a,从而形成织入喷嘴32a群。同样地,关于在编织平织部分1b时进行喷射动作的第二织入喷嘴32b,在比织入喷嘴32a靠送出侧相反侧处形成有织入喷嘴32b群。此外,本发明以编织帘织部分1a时的织入为对象,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通过第一织入喷嘴32a进行织入。
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限制装置20在图示的例子中,构成为隔着织物1使截面呈L字形的上构件21及下构件22在上下方向上对称地相向。以下,详细地说明限制装置20,但仅说明上下对称的上构件21和下构件22中的上构件21,省略与下构件22相关的说明。
构成上构件21的部分中,在经线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作为限制经线3的开口的限制部21a而发挥作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作为安装部21b而发挥作用。
限制部21a在经线方向上,在织入开始时的上一次引入的纬线2b的存在位置(图1的纬线2b与筘的最靠前位置(打纬点)5之间延伸,该限制部21a具有大致与纬线间隔相同的经线方向的长度。而且,限制部21a配置成以不使限制部21a的筘侧的端缘(前缘)干扰最靠前时的筘4的程度,尽可能地接近最靠前位置(打纬点)5。
再者,限制部21a沿着织宽方向,在包含经线列的最外侧的经线3a的范围内,向经线列内侧延伸。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限制部21a所延伸的织宽方向的范围与编织端相距约10mm。
上构件21及下构件22通过安装部21b、22b而安装于织机的固定部分,例如固定于未图示的边撑装置的边撑引导件等。
接下来,参照图3~图5说明对纬线的端部2a进行织入的情况。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各图(b)中省略了织入头31的细部。
图3表示以下状态,即,由筘4将纬线2打纬至最靠前位置(打纬点)5,且纬线的端部2a被织入头31的狭缝34系留。此外,在图3(b)中,纬线的端部2a表示为连结点A与点B的想像线。再者,虽然由实线表示经线3,但实际的经线具有一定程度的粗度。
通过纬线端把持喷嘴35及与纬线端把持喷嘴35相向地形成纬线把持孔38来将纬线的端部2a系留在狭缝34内。即,在对已引入的纬线2进行打纬之后,若通过切断器15使该纬线2和与投纬喷嘴16相连的纬线断开,则通过从纬线端把持喷嘴35喷射出空气,纬线的端部2a的前端部分被喷入至纬线把持孔38中,并通过该喷射空气的作用而保持在纬线把持孔38内。
图4表示以下状态,即,筘4从图3的状态向最靠后位置后退,经线3上下反转,且织物1向进给方向前进。从打纬起经过规定的期间之后,纬线端把持喷嘴35停止空气喷射,并且纬线释放喷嘴36开始空气喷射,通过纬线释放喷嘴36的喷射流,从纬线端把持孔38(参照图2)中抽出纬线的端部2a,从狭缝34内喷出该纬线的端部2a。然后,第一织入喷嘴32a群开始空气喷射,通过第一织入喷嘴32a群的喷射流,将纬线的端部2a喷入至经线开口内,使该纬线的端部2a呈环状地折回。
图5表示以下状态,即,纬线的端部2a折回,且筘4从最靠后位置起前进。此外,在图5(b)中,从点B起省略了之前的纬线的端部2a的图示。已折回的纬线的端部2a与后续的纬线一起经打纬,并与后续的纬线一起折入至织物1,从而织入结束。
如图3~图5所示,随着织物1的进给,纬线的端部2a大幅地描绘出弧线。即,纬线的端部2a并非从与织入的纬线2相连的部分呈锐角地弯曲,而是由最外侧的若干根经线从内侧经线的位置(点A)开始弯折并缓缓地描绘出弧线,同时弯曲。如此,根据以下的理由,纬线2的端部2a成为描绘出弧线的状态。
对于经线列而言,因为通过限制装置20限制开口,所以即使织口14随着织物1的进给而移动,经线开口的起点3b也总是维持在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而且,当进行织入时,限制装置20中的限制部21的前缘位于与刚刚引入的纬线2的位置相距约纬线间隔的一半多的位置,在限制装置20的存在范围内,经线开口的起点3b被限制于该位置。因此,即使纬线的端部2a在经线开口的起点3b处折回,因为该折回位置(向投纬方向将朝向予以反转的位置)离开织入的纬线2的位置,所以不会成为在与织入的纬线2相连的部分呈锐角地弯曲的状态。
再者,纬线的端部2a在打纬后的短时间(例如,直至筘到达最靠后位置为止的时间)内,纬线的端部2a的前端部分由织入头31的纬线把持孔38所保持,因此,随着织口的移动,纬线的端部2a成为向织口侧相反侧绷紧的状态,与纬线2的其他部分相比,越是位于经线列外侧的部分,则越向织口侧相反侧移动。从该状态起,随着空气喷射喷嘴35停止空气喷射,纬线的端部2a不再受到保持,其后,如上所述,纬线的端部2a在离开织口的位置折回,以此成为以下状态,即,由经线列的最外侧的若干根经线从内侧经线的位置(点A)起开始弯折,并大幅地描绘出弧线。
接下来,说明搭载有本发明的织入边形成装置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特别说明筘4的较佳实施方式。
图6表示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的较佳的筘4的一例。此外,省略了限制装置20的图示。筘4包括具有用以形成纬线引导槽8的凹部6a的多个变形筘齿6、配置于织宽方向的两端的多个平筘齿7、配置于筘4的两侧端的侧部構件(装饰齿)11、以及上下地保持这些构件的上部構件9及下部構件10。筘4通过筘夹12固定于摇摆的筘座13。此外,在图6中,表示了筘4的给线侧,省略了给线侧相反侧的图示。
如图2所示,变形筘齿6在按压纬线2的打纬部6b的上下具有山状的突出部,这些突出部形成凹部6a。该凹部6a在多个变形筘齿6沿着织宽方向排列的状态下,形成图6所示的纬线引导槽8,从投纬喷嘴16喷出的纬线2通过空气流在纬线引导槽8中穿行。
为了使纬线的端部2a稳定地形成弧线,限制装置20对于经线开口的限制位置较佳为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打纬点)5,因此,较佳为在不与筘4接触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近所述最靠前位置5地设置限制装置20。但是,若在限制装置20的存在范围内,完全由变形筘齿6构成筘齿,则如图2所示,在筘4处于最靠前位置5的状态(筘4处于虚线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限制装置20的限制构件21、22成为进入至凹部6a的状态,因此,无法目视凹部6a的打纬部6b与限制构件21、22的筘侧前缘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难以尽可能地使限制装置20接近所述最靠前位置5。
因此,在从筘4的端部起且在织宽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将筘4的筘齿设为平筘齿7(参照图6),可不受筘齿遮挡地目视筘的最靠前位置5即打纬点与限制构件21、22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可尽可能地使限制装置20接近打纬点。
此外,一般认为在空气喷射式织机的情况下,若平筘齿7的设置范围过大,则会对投纬造成不良影响。关于该范围,可根据投纬条件等考虑各种大小,但发明人进行认真研究后,结果已知:若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左右,则不会对纬线2的穿行造成影响,可实现大致良好的投纬。因此,平筘齿7的设置范围较佳为设为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以下。
在图1~图6所示的例子中,筘4的两端部的平筘齿7的设置范围设为与位于筘4的两端部的侧部構件11的内侧相距4mm左右,其小于所述限制构件21、22的织宽方向的尺寸(10mm)。换言之,筘4上的平筘齿7的范围无需与限制构件21、22的存在范围相同,只要在使筘4位于最靠前位置5的状态下,可目视限制构件21、22的筘侧前缘与筘的打纬部6b之间的位置关系,则亦可像本实施例这样有所不同。
此外,如上所述,有效的是使限制装置20的在最靠近筘侧限制开口的部分、即本实施例中的限制构件22、21的筘侧前缘尽可能地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打纬点)5,但作为该筘侧前缘的位置的设定部件,例如可考虑以下的部件。
即,将限制装置20固定于织机的固定部的固定部件设为能够在经线方向上调整位置的支架等,从而使限制装置20在经线方向上移动而设定限制构件22、21的筘侧前缘的位置。再者,准备经线方向的长度不同的多个限制构件作为限制构件22、21,根据这些限制构件与安装位置之间的关系,选择筘侧前缘最接近筘的最靠前位置(打纬点)5的限制构件。如此,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将限制装置20固定地安装在织机的固定部上,还包括能够在经线方向上调整位置的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表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轮胎帘布织物所代表的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的无梭织机的例子,但不限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的无梭织机,还可应用于编织包括密度不同的两种编织部分的织物的其他无梭织机。此外,这里所谓的“包括两种编织部分”,是指不限于仅由该两种编织部分形成织物,还包括存在密度不同的其他编织部分。

Claims (3)

1.一种织入边形成装置(30),其用于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所述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是用以编织包括帘织部分(1a)的橡胶加强用织物(1)的织机,其包括具有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的空气喷射式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该1个以上的织入喷嘴(32)配置在经线列的侧方以对已引入的纬线的端部(2a)进行织入,所述织入边形成装置(30)的特征在于,
包括限制装置(20),该限制装置(20)在经线方向上的至少筘的最靠前位置(5)附近,且在包括织宽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经线(3a)的经线列的一部分中限制经线(3)的开口,
所述限制装置(20)包括上构件(21)及下构件(22),所述上构件(21)及所述下构件(22)在经线方向上设置于织入时的上一次引入的纬线(2b)与所述筘的最靠前位置(5)之间,并在橡胶加强用织物(1)的厚度方向上隔着所述经线列而相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其特征在于,
所述织机是具有包括变形筘齿(6)的筘(4)的空气喷射式织机,该变形筘齿(6)具有用以形成纬线引导槽(8)的凹部(6a),
所述筘(4)的织宽方向上的端部的筘齿由平筘齿(7)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入边形成装置(30),其特征在于,
所述筘(4)中的由平筘齿(7)形成的部分被设定成在织宽方向上与筘(4)的端部相距10mm以下。
CN2010105832650A 2009-12-10 2010-12-06 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942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80024A JP2011122263A (ja) 2009-12-10 2009-12-10 ゴム補強用織物製織用織機におけるタックイン耳形成装置
JP2009-280024 2009-12-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4283A CN102094283A (zh) 2011-06-15
CN102094283B true CN102094283B (zh) 2013-12-25

Family

ID=44127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8326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94283B (zh) 2009-12-10 2010-12-06 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122263A (zh)
KR (1) KR101350083B1 (zh)
CN (1) CN102094283B (zh)
TW (1) TWI5034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8995A (zh) * 2012-04-20 2012-08-01 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帘子布喷气织机布边处理装置
JP6118508B2 (ja) * 2012-05-25 2017-04-19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コード製織装置の経糸張力調整装置における経糸付勢方法
DE102013207805A1 (de) * 2013-04-29 2014-10-30 Lindauer Dornier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Verfahren zum Einlegen von Schussfadenenden an einer Webmaschine mit Zusatzschusseffekten
JP6596819B2 (ja) * 2014-12-11 2019-10-3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補強用のすだれ織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696169B (zh) * 2016-03-31 2017-06-16 诸暨市金叶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无梭织布机光边布匹的织造方法
CN107090650B (zh) * 2017-04-19 2018-09-14 张赓 一种纬纱探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1225806B (zh) * 2017-10-18 2022-06-24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包括三维纺织物或编织物以及固定元件的用于轮胎的组件
KR102030360B1 (ko) * 2018-02-06 2019-10-10 효성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재단 위치를 표시하여 제조되는 타이어 코드지의 제조 방법
CN109371526B (zh) * 2018-10-25 2020-10-16 浙江图兰特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铅蓄电池用铅网板栅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76063A (zh) * 2020-04-22 2020-08-25 鲁普耐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应急救援绳索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06080A1 (en) * 1987-09-02 1989-03-08 Picanol N.V. Tucking-in device for weaving machines
EP0716171B1 (de) * 1994-12-06 2000-02-09 Lindauer Dornier Gesellschaft M.B.H Schussfadenstreck- und Detektiereinrichtung für Düsenwebmaschinen
CN1497084A (zh) * 2002-10-02 2004-05-19 ����Թ�ҵ��ʽ���� 无梭织机的折边动作方法及折边装置
EP1512782A2 (de) * 2003-09-02 2005-03-09 Sultex AG Webmaschine mit einer Einlegevorrichtung für schussfäden
CN2780792Y (zh) * 2005-03-21 2006-05-17 张家港市攀峰纺机有限公司 喷气织机织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24521A (en) * 1991-04-30 1993-07-06 Sulzer Brothers Limited Weft catcher with gripping device
DE59509248D1 (de) * 1995-10-10 2001-06-13 Textilma Ag Webmaschine mit pneumatischer schussfadeneintragung
JP3357860B2 (ja) * 1999-05-31 2002-12-16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タオル用無杼織機のタックイン装置におけるタックイン耳組方法
JP3383259B2 (ja) * 2000-03-15 2003-03-04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無杼織機のタックイン装置
JP2001329453A (ja) * 2000-05-19 2001-11-27 Tsudakoma Corp タックイン装置の緯糸弛緩装置
JP4132793B2 (ja) 2001-11-22 2008-08-13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織布のタックイン耳形成方法
BE1016236A6 (nl) * 2004-03-05 2006-05-02 Picanol Nv Kanteninleginrichting voor een weef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06080A1 (en) * 1987-09-02 1989-03-08 Picanol N.V. Tucking-in device for weaving machines
EP0716171B1 (de) * 1994-12-06 2000-02-09 Lindauer Dornier Gesellschaft M.B.H Schussfadenstreck- und Detektiereinrichtung für Düsenwebmaschinen
CN1497084A (zh) * 2002-10-02 2004-05-19 ����Թ�ҵ��ʽ���� 无梭织机的折边动作方法及折边装置
EP1512782A2 (de) * 2003-09-02 2005-03-09 Sultex AG Webmaschine mit einer Einlegevorrichtung für schussfäden
CN2780792Y (zh) * 2005-03-21 2006-05-17 张家港市攀峰纺机有限公司 喷气织机织边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2001-262447A 2001.09.2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066093A (ko) 2011-06-16
TWI503460B (zh) 2015-10-11
KR101350083B1 (ko) 2014-01-09
JP2011122263A (ja) 2011-06-23
TW201120267A (en) 2011-06-16
CN102094283A (zh) 201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4283B (zh) 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JP5450836B2 (ja) 補助緯糸効果を有する織物の製法及び織機
JP5309003B2 (ja) 無杼織機におけるタックイン方法及び装置
US10597802B2 (en) Loom for producing woven material, having incorporated knitting threads or cover threads
JP5544313B2 (ja) 空気噴射式織機における製織方法
US20080271807A1 (en) Method and a stretching device for the holding of a weft thread
US4116243A (en) Jet loom
KR910000296B1 (ko) 다중위상제직의 유체분사식직기
US5518041A (en) Airguide channel geometry for air jet loom
JP4376896B2 (ja) 平織及び絡み織で織物を製織する方法及び方法の実施のための織機
JPS626025B2 (zh)
CN113913999B (zh) 纬纱张力赋予装置
EP2808431B1 (en) Air jet loom part with weft yarn tension applying apparatus, air jet loom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air jet loom part
US7124782B2 (en) Weaving machine including a selvedge tucking apparatus for weft threads
CN115244237A (zh) 具有可运动的导向轴的织机
CN111434815A (zh) 喷气织机的引纬装置
KR20080002706U (ko) 바이어스 직물 직조장치
CN105531412B (zh) 织机用织边部把持装置、织机及织物的制造方法
EP1512782B1 (de) Webmaschine mit einer Einlegevorrichtung für schussfäden
KR100859994B1 (ko) 에어제트룸의 위사급사장치
JP6348016B2 (ja) 空気噴射式織機における緯糸規制装置
JP2001329453A (ja) タックイン装置の緯糸弛緩装置
CS250167B1 (cs) Zařízení na tvorbu tkaniny vzduchového tkacího stroja
US20040040611A1 (en) Carpet loom
JPS6014862B2 (ja) ジエツトル−ムにおける緯入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25

Termination date: 2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