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2141B - 生胎形成方法以及生胎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生胎形成方法以及生胎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2141B
CN102092141B CN201010533722.5A CN201010533722A CN102092141B CN 102092141 B CN102092141 B CN 102092141B CN 201010533722 A CN201010533722 A CN 201010533722A CN 102092141 B CN102092141 B CN 1020921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xis direction
bead core
state
dr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337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92141A (zh
Inventor
鬼松博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92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21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921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21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胎形成方法以及生胎形成装置,能够高精度且高效地进行胎圈带构造中的胎体帘布绕胎圈芯的卷绕。该生胎形成方法包括:胎体筒形成工序,其具有将在中央鼓上环绕一圈的胎体帘布的周向端缘彼此进行拉链接缝的接合步骤;侧鼓横向移动工序,使侧鼓从分离状态移动到接近中央鼓且接受胎体筒的外端部分的接近状态;胎圈锁止工序,通过使设置在侧鼓上的锁止环扩径,由此保持外插于外端部分的胎圈芯;胎体卷绕工序,将胎体筒的突出部分绕胎圈芯卷绕。上述胎体卷绕工序包括通过使配置在比锁止环更靠轴心方向外侧的帘布反包环扩径,由此将突出部分立起的步骤。

Description

生胎形成方法以及生胎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效且高精度地形成所谓的胎圈带(bead wind)构造的轮胎的生胎的生胎形成方法以及生胎形成装置,其中胎圈带构造是将胎体帘布的两端部绕胎圈芯缠绕并卡止的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胎圈带构造的轮胎的胎圈成型装置。如图17所示,在该胎圈成型装置中,在将片状的胎体帘布a在外周面上环绕一圈而形成圆筒状的胎体筒的成型头A的两侧具有:胎圈芯支承单元B,其具有通过扩径对外插于上述胎体筒的胎圈芯b进行支承的可扩缩径的锁止环B1;卷绕单元C,其具有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的帘布卷起环C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31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20196号公报 
在该胎圈成型装置中是在上述锁止环B1上设置外片B1a,在固定胎圈芯b的同时将从该胎圈芯b突出的部分a1向半径方向外侧立起。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严格地讲,是上述外片B1a先与胎体帘布a接触,且突出部分a1的立起是在固定前开始进行的。因此存在在立起位置以及胎圈芯之间的胎体帘线路径变得不稳定的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对环绕一圈的胎体帘布a周向的端部间进行接缝(接合)的方法,通常已知有以下方法:如图18(A)、(B)所示,使上述胎体帘布a周向的端部ae彼此重合进行接合的重叠接缝J1,或如专利文献2所示将各端部ae的端缘ae1彼此相互对接进行接合的拉链接缝J2。然而在重叠接缝J1的情况下,由于在上述端部ae间的重叠部分f处厚度和刚性倍增,因而很难将胎体筒绕胎圈芯b卷绕,因此在胎圈带构造中,优选采用拉链接缝J2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上述胎圈成型装置中采用拉链接缝J2的情况下,需要 对上述成型头A和胎圈芯支承单元B的锁止环B1两者形成切缺部,该切缺部是接受上述端部ae的半径方向内表面侧的下模具体g经过轴心方向的凹槽状。其理由在于,在上述胎圈成型装置中,上述胎圈芯支承单元B不能相对于成型头A向轴心方向内外相对移动,而是大致一体地配置。 
然而,在上述锁止环B1上设置有切缺部的情况下,则在该切缺部的部分无法将胎体帘布a夹持固定在胎圈芯b之间,并且无法将胎体帘布a的上述突出部分a1向半径方向外侧立起。因此,在上述切缺部的位置上会产生降低卷绕精度或在卷绕部产生变形等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胎形成方法以及生胎形成装置,能够使胎体帘布的突出部分的立起位置以及胎圈芯之间的胎体帘线路径稳定,并且能够采用不在锁止环上设置切缺部的拉链接缝的方式,能够高精度且高效地进行胎圈带构造中的胎体帘布绕胎圈芯的卷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生胎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胎体筒形成工序,其具有:卷绕步骤,用于使片状的胎体帘布的轴心方向两外端部分从中央鼓的两端突出,并在可扩缩径的中央鼓的外周面上将片状的胎体帘布环绕一圈成圆筒状;接合步骤,用于使上述环绕一圈的胎体帘布的周向端缘彼此相互对接进行拉链接缝; 
侧鼓横向移动工序,是使配置在上述中央鼓的轴心方向两侧的侧鼓从分离状态开始向轴心方向内侧横向移动到接近状态的工序,其中分离状态是侧鼓从上述外端部分向轴心方向外侧间隔距离D而分离的状态,接近状态是侧鼓接近上述中央鼓且接受上述胎体筒的外端部分的状态; 
胎圈锁止工序,是使胎圈芯外插于上述外端部分后,使设置在上述侧鼓上的可扩缩径的锁止环扩径,由此夹持上述外端部分来保持上述外插的胎圈芯的工序; 
胎体卷绕工序,是将比上述胎圈芯更靠轴心方向外侧的胎体筒的突出部分绕胎圈芯卷绕的工序,并且 
上述胎体卷绕工序包括以下步骤: 
立起步骤,是使在比上述锁止环更靠轴心方向外侧且设置在上述侧鼓上的可扩径的帘布反包环扩径,由此将上述突出部分朝向胎圈芯的外侧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立起; 
放倒步骤,是在上述帘布反包环扩径的状态下使上述帘布反包环向轴心方向内侧横向移动,由此将上述立起部分中的比上述胎圈芯的外周面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伸出部分朝向上述胎圈芯的外周面放倒; 
压接步骤,是用接缝辊将上述放倒的伸出部分压接到胎圈芯的外周面。 
另外,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接缝辊由辊表面作成沿周向反复凹凸的凹凸面的凹凸辊,和将辊表面作成平滑面的平滑辊构成,在用上述平滑辊之前先用上述凹凸辊进行压接。 
另外,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胎体卷绕工序包括缠绕步骤,是将通过压接步骤被压接的部分,用在其半径方向外侧卷绕的缠绕线固定在上述胎圈芯的外周面。 
另外,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一种生胎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扩缩径的中央鼓,其以可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鼓中心轴部,并且将片状的胎体帘布在中央鼓的外周面上环绕一圈形成圆筒状的胎体筒; 
侧鼓,其配置在上述中央鼓的轴心方向两侧,并且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在接近状态与分离状态之间移动,其中:接近状态是侧鼓接近上述中央鼓并接受从该中央鼓向轴心方向外侧突出的胎体筒的外端部分的状态;分离状态是侧鼓从上述外端部分向轴心方向外侧间隔距离D而分离的状态, 
上述侧鼓,在能够与中央鼓一体转动地被保持于上述鼓中心轴部、并且在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在上述接近状态与分离状态之间移动的第一滑动外壳上具有: 
胎圈锁止单元,其具有通过扩径夹持上述外端部分从而保持外插于上述外端部分的胎圈芯的可扩缩径的锁止环; 
卷绕单元,其在上述胎圈锁止单元的轴心方向外侧并且将比上述胎圈芯更靠轴心方向外侧的胎体筒的突出部分绕胎圈芯卷绕,并且 
上述卷绕单元,其在以能够与上述第一滑动外壳相对地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第一滑动外壳的第二滑动外壳上,具有可扩缩径的帘布反包环,该帘布反包环通过扩径将上述突出部分朝向胎圈芯的外侧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立起,而且, 
上述帘布反包环在扩径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第二滑动外壳向轴心方向内侧相对移动,由此将在上述立起部分中的比上述胎圈芯的外周面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伸出部分朝向上述胎圈芯的外周面放倒。 
本发明如上所述,在中央鼓的轴心方向两侧,将具有能够扩缩径的锁止环的侧鼓配置成可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因此,在侧鼓处于分离状态时,能够将拉链接缝装置从该分离部分插入。即,无需在锁止环上形成使上述下模具体通过的切缺部,而是只在中央鼓上形成上述切缺部就能够进行拉链接缝。 
另外,在对上述锁止环扩径并将胎体帘布夹在胎圈芯和锁止环之间固定后,使帘布反包环扩径并将胎体帘布的突出部分立起。因此,能够使胎体帘布的立起位置以及胎圈芯之间的胎体帘线路径稳定,并与排除上述锁止环的切缺部协同作用,从而能够高精度且有效地进行胎圈带构造中绕胎圈芯进行的胎体帘布的卷绕。另外由于胎圈锁止单元和卷绕单元设置在一个滑动外壳上,因此与分开设置的图7的装置相比,能够实现装置成本的下降及小型化,并且能够有助于提高卷绕精度以及缩短从胎圈锁止工序到胎体卷绕工序所需的工序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生胎形成方法所形成的胎圈带构造的轮胎中胎圈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用于实施生胎形成方法的生胎的形成装置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其中央鼓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4是放大表示处于缩径状态的侧鼓的主要部分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处于扩径状态的侧鼓的主要部分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中央鼓的扩径状态和缩径状态的与轴心方向呈直角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锁止环的扩径状态和缩径状态的与轴心方向呈直角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帘布反包环的扩径状态和缩径状态的与轴心方向呈直角方向的剖视图。 
图9(A)、(B)是表示卷绕单元的滑动环的主视图和子午线剖视图。 
图10(A)~(D)是表示侧鼓的胎圈锁止单元和卷绕单元的经时动作的剖视图。 
图11(A)、(B)是说明胎体筒形成工序的示意图。 
图12是说明侧鼓横向移动工序的示意图。 
图13(A)、(B)是说明胎圈锁止工序的示意图。 
图14(A)、(B)是说明胎体卷绕工序的立起步骤和放倒步骤的示意图。 
图15是说明胎体卷绕工序中压接步骤的示意图。 
图16是说明胎体卷绕工序中缠绕步骤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以往的胎圈成型装置的剖视图。 
图18(a)、(b)是说明在胎体帘布周向的端部之间进行接缝的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5…胎圈芯;6A…胎体帘布;10…缠绕线;12…鼓中心轴部;13…中央鼓;14…侧鼓;15…胎体筒;15E…外端部分;15E1…突出部分;15E1a…伸出部分;27…第一滑动外壳;28…锁止环;29…胎圈锁止单元;30…帘布反包环;31…卷绕单元;40…第二滑动外壳;56…接缝辊;56A…凹凸辊;56B…平滑辊;SU…胎圈芯的外侧面;T1…胎体筒的形成工序;T1a…卷绕步骤;T1b…接合步骤;T2…侧鼓横向移动工 序;T3…胎圈锁止工序;T4…胎体卷绕工序;T4a…立起步骤;T4b…放倒步骤;T4c…压接步骤;T4d…缠绕步骤;Y1b…分离状态;Y1a…接近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图1是胎圈带构造的轮胎1为载重用子午线轮胎的情况下胎圈部4的子午线截面,轮胎1至少具备胎体6,该胎体6从具有接地面的胎面部经过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并且在该胎体6的半径方向外侧且在上述胎面部的内侧配置胎面加强用的公知的带束层。 
上述胎体6由一枚胎体帘布6A构成,该胎体帘布6A是用贴胶对胎体帘线(钢丝帘线)平行拉齐后的帘线排列体进行包覆所形成的,在子午线轮胎的情况下,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以75~90度的角度配置。 
另外上述胎体帘布6A在架设于上述胎圈芯5、5间的环状的胎体主体部6a的两侧连续地具有胎体卷起部6b,该胎体卷起部6b绕上述胎圈芯5从轮胎轴向内侧向外侧环绕,并且其前端E在接近胎体主体部6a处形成终端。 
上述胎圈芯5例如具有将钢制的胎圈线卷绕多层多列而成的芯主体5A,在本例中例示出在其周围设置由防止胎圈线散乱的涂胶布和橡胶片等构成的较薄的包覆层5B的情况。另外胎圈芯5形成具有由以下的面构成周围面的截面多边形状,所述周围面包括:与轮辋J的轮辋片Js面相对置的半径方向内周面亦即芯内周面SL、与该芯内周面SL平行的半径方向外周面亦即芯外周面SU、在上述芯内周面SL与芯外周面SU的轮胎轴向外缘P2、P4之间连接的轴向外侧面亦即芯外侧面SO、以及在上述轮胎轴向内缘P1、P5之间连接的轴向内侧面亦即芯内侧面SI。特别是在本例中例示了构成截面六边形状的情况,该截面六边形状由上述芯外侧面SO和芯内侧面SI分别从各中间高度的顶部P3、P6向芯外周面侧、芯内周面侧倾斜的上倾斜面SOa、SIa、下倾斜面SOb、SIb构成,通过使上述芯内周面SL形成为与轮辋片Js大致平行,由此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提高与轮辋的嵌合力。另外在本例中,上述轮辋J是无内胎用的15°锥形轮辋,因此上述芯内周面SL相对于轮胎轴向线以大致15°的角度倾斜。 
另外,上述胎体卷起部分6b由沿着胎圈芯5的上述芯内侧面SI、芯内周面SL以及芯外侧面SO的主部8、和与该主部8连接并与上述芯外周面SU相对置的副部9构成。在本例中,将缠绕线10在上述副部9上缠绕成螺旋状,将该副部9压接于芯外周面SU进行束缚。由此防止胎体帘线的卷回以及由此引起的以下各问题,例如在硫化成形时在副部9和胎圈芯5之间产生空气残留从而损害耐久性,以及降低胎体6的卡止力而容易发生脱离现象和帘线松动等问题。 
然后,如图2所示,形成上述充气轮胎的生胎形成装置11具备:可转动地被保持于鼓中心轴部12的中央鼓13、和配置在该中央鼓13的轴心方向两侧的侧鼓14,上述中央鼓13,通过将片状的胎体帘线6A在其外周面上环绕一圈而形成圆筒状的胎体筒15。另外由于侧鼓14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在接近状态Y1a与分离状态Y1b之间移动,其中接近状态Y1a是侧鼓14接近上述中央鼓13并接受从该中央鼓13向轴心方向外侧突出的胎体筒15的外端部分15E的状态;分离状态Y1b是侧鼓14从上述外端部分15E向轴心方向外侧间隔距离D而分离的状态。 
上述鼓中心轴部12具有:被电机驱动的支承轴主体12A、和经由轴承被同心地保持于该支承轴主体的筒状的套筒12B。上述支承轴主体12A和套筒12B利用离合器机构(未图示),在能够一体转动的连结状态和只有支承轴主体12A独自转动的非连结状态之间以自由切换的方式进行连接。另外上述支承轴主体12A,在成型头赤道位置CO的两侧形成左螺纹部12A1和右螺纹部12A2,并且在上述支承轴主体12A和套筒12B的间隙部配置分别与上述左螺纹部12A1和右螺纹部12A2螺合的螺母接头16、16。该螺母接头16与上述侧鼓14经由连结接头18被一体地连结,其中连结接头18形成于上述套筒12B并且穿过沿轴心方向延伸的引导孔17。 
因此,在上述非连结状态中只有上述支承轴主体12A被电机驱动而转动,并经由上述螺母接头16和连结接头18,能够使一对侧鼓14、14以成型头赤道位置CO为中心向轴心方向内外在上述接近状态Y1a与分离状态Y1b之间移动。另外在上述连结状态下,上述侧鼓14能够在规定的移动位置与支承轴主体12A和套筒12B一起一体转动。 
另外上述中央鼓13具有:由沿圆周方向被分割的多个鼓组合模20构成的鼓部13A,和使各鼓组合模20向半径方向内外移动的第一扩缩 单元21。如图6所示上述鼓部13A能够在缩径状态Pr和扩径状态Pe之间移动,其中缩径状态Pr是各鼓组合模20向半径方向内侧移动,使其周向外端20e彼此相互接近而形成闭合的圆筒体的状态,扩径状态Pe是各鼓组合模20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使周向外端20e彼此相互分离的状态。在本例中胎体帘布6A在上述缩径状态Pr的鼓部13A的外周面上环绕一圈。 
另外在上述鼓部13A上,在上述胎体帘布6A的周向端缘彼此进行拉链接缝的位置,公知的拉链接缝装置55的模具体g等穿过切缺部h,遍布轴心方向的全长形成。 
另外,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扩缩单元21具备:滑动接头22,其配置成能够与上述套筒12B同心地沿轴心方向移动;多个半径方向移动片23,它们在半径方向外端部安装上述各鼓组合模20,并且能够与上述滑动接头22卡合沿半径方向移动。 
在本例中,保持筒24与上述套筒12B一体地固定并且上述滑动接头22外插于该保持筒24。上述滑动接头22由将外周面作成朝向轴心方向一侧向半径方向内侧倾斜的圆锥面部22S的圆锥状的环状体构成,例如借助与气缸等连结的连杆25能够沿轴心方向滑动。另外在滑动接头22和保持筒24之间,例如用键槽等来阻止转动。另外在上述保持筒24上立起设置圆盘状的侧壁部24A,该侧壁部24A从保持筒24轴心方向一侧的侧端沿半径方向立起,并且在其轴心方向另一侧的侧面上,例如朝向半径方向放射状地形成引导槽等多个引导部24A1。 
上述半径方向移动片23,其轴心方向一侧的侧端沿半径方向被上述引导部24A1引导,并且其半径方向内端部和滑动接头22的上述圆锥面部22S,在本例中是通过沿着上述圆锥面部22S的倾斜面的直线轴承26而卡合。因此,在上述第一扩缩单元21中由上述连杆25带动滑动接头22向轴心方向一侧滑动,由此能够使各移动片23与上述鼓组合模20一起向半径方向外侧压接、移动。 
然后,如图4所示,上述侧鼓14在保持于上述鼓中心轴部12的第一滑动外壳27上配设有:胎圈锁止单元29,其具有通过夹持上述外端部分15E来保持外插于胎体筒15的上述外端部分15E的胎圈芯5的可扩缩径的锁止环28;卷绕单元31,其具有将比上述胎圈芯5更靠轴心 方向外侧的胎体筒15的突出部分15E1绕胎圈芯5卷绕的可扩缩径的帘布反包环30。 
上述第一滑动外壳27具有:滑动自如地外插并保持于上述套筒12B的圆筒部27a、在该圆筒部27a的轴心方向内端侧、外端侧及其中间向半径方向外侧立起的内、外、中侧壁部27i、27o、27m。另外在上述内、中侧壁部27i、27m之间形成有:与上述圆筒部27a同心且沿轴心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滑动环容纳空间Ha、和与该滑动环容纳空间Ha的轴心方向外端连接并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移动片容纳空间Hb。而且,上述圆筒部27a被上述连结接头18固定,由此上述第一滑动外壳27能够与上述中央鼓13一体转动,并且能够从上述接近状态Y1a沿轴心方向移动到分离状态Y1b。 
并且,上述胎圈锁止单元29具有:利用沿周向分割的多个锁止组合模32的上述锁止环28、和使该锁止环28扩缩径的第二扩缩单元33。如图7所示,上述锁止环28能够从缩径状态Pr到扩径状态Pe之间进行扩缩径,其中缩径状态Pr是各锁止组合模32向半径方向内侧移动,使其外周向外端32e彼此相互接近的状态;扩径状态Pe是各锁止组合模32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使周向外端32e彼此相互分离的状态,在上述扩径状态Pe下通过夹持外端部分15E来保持胎圈芯5,并且在上述缩径状态Pr下放开所保持的胎圈芯5。 
另外,在上述锁止环28内包括配置在其半径方向外端且沿周向连续延伸的环状的芯接受部34(图4、5所示)。该芯接受部34由橡胶弹性材料构成,能够随着上述扩缩径而伸缩,并且在其外周面形成接受胎圈芯5的芯内周面SL的芯接受面34S。 
并且,上述第二扩缩单元33具有:活塞状的滑动环35,其配置在上述滑动环容纳空间Ha内,能够向轴心方向滑动;多个半径方向移动片36,它们配置在上述移动片容纳空间Hb内能够向半径方向内外移动,并且在半径方向外端部安装各锁止组合模32。 
在本例中,上述滑动环35由将其轴心方向外端部作成朝向轴心方向外侧向半径方向内侧倾斜的圆锥面部37的圆锥状的环状体构成。而且贯通上述内侧壁部27i,从通过滑动环容纳空间Ha的空气流路38流入压缩空气,从而能够使上述滑动环35沿轴心方向滑动。另外在滑动环 35和圆筒部27a之间,例如使用键槽等来阻止转动。 
另外上述半径方向移动片36,其轴心方向的侧面沿半径方向被设置在上述移动片容纳空间Hb内壁面的引导槽等引导部Hb1引导,并且其半径方向内端部和滑动环35的上述圆锥面部37,在本例中是经由轴支承于上述半径方向移动片36半径方向内端部的辊39而卡合。因此,在上述第二扩缩单元33中,由于上述滑动环35向轴心方向外侧滑动移动,因此能够使各移动片36与上述锁止组合模32一起向半径方向外侧推顶、移动。 
然后,如图5所示,上述卷绕单元31具有被保持在上述第一滑动外壳27上的第二滑动外壳40,并且在该第二滑动外壳40上配设有:通过扩径将上述突出部分15E1朝向胎圈芯5的芯外侧面SO并向半径方向外侧立起的可扩缩径的帘布反包环30、和使该帘布反包环30扩缩径的第三扩缩单元42。 
上述第二滑动外壳40具有:在上述中、外侧壁部27m、27o之间可滑动自如地外插并被保持于上述圆筒部27a的圆筒状的壳体部40a;在该壳体部40a的轴心方向内端侧和外端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立起的内、外侧壁部40i和40o。另外在上述内、外侧壁部40i、40o之间形成有:与上述壳体部40a同心且沿轴心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滑动环容纳空间Ja、与该滑动环容纳空间Ja的轴心方向内端连接且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移动片容纳空间Jb。而且,上述第二滑动外壳40能够从内侧壁部40i与中侧壁部27m抵接的前进状态Y2a(如图5所示)到外侧壁部40i与外侧壁部27o抵接的后退状态Y2b(如图4所示)之间,与上述第一滑动外壳27相对地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另外在本例中,上述第二滑动外壳40通过在上述外侧壁部40o上突出设置、且贯通外侧壁部27o向轴心方向后方侧延伸的连杆43而动作,并且该连杆43能够通过配设在设置于上述外侧壁部27o的气缸室70而沿轴心方向移动的活塞44而动作。另外由于压缩空气从空气流路71流入到上述气缸室70,因此活塞44和第二滑动外壳40能够沿轴心方向滑动。 
另外上述帘布反包环30由沿圆周方向分割的多个组合模45构成,并且如图8所示,该组合模45由周向宽度较大的第一组合模45A、和周向宽度较小且与上述第一组合模45A沿周向交替地配置的第二组合模45B构成。第一组合模45A周向的两端面45Ae形成为朝向半径方向 内侧、向减小周向宽度的方向倾斜的内倾斜面。另外第二组合模45B周向的两端面45Be形成为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向增加周向宽度的方向倾斜的外倾斜面。 
并且在上述扩径状态Re中,上述第一、第二组合模45A、45B沿周向并排排列,并且通过使周向端面45Ae、45Be彼此对接而抵接,由此上述第一、第二组合模45A、45B相互协动形成实质上连续的一个圆筒体。另外在缩径状态Rr中,上述第二组合模45B后退到比第一组合模45A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由此帘布反包环30能够缩径。 
另外上述第三扩缩单元42具有:活塞状的滑动环46,其配置在上述滑动环容纳空间Ja内且能够沿轴心方向滑动;多个半径方向移动片47,它们配置在上述移动片容纳空间Jb内且能够向半径方向内外移动,并且将各组合模45安装在半径方向外端部。 
上述滑动环46是作成其轴心方向内端部朝向轴心方向内侧并向半径方向内侧倾斜的圆锥面部48的圆锥状环状体,通过从在上述滑动环容纳空间Ja通过的空气流路49流入压缩空气,从而能够使滑动环46沿轴心方向滑动。另外在滑动环46与壳体部40a之间,例如利用键槽等来阻止转动。 
另外如图9(A)、(B)所示,上述圆锥面部48由彼此倾斜度不同且沿周向交替地配置的第一、第二圆锥面部48A、48B形成。在本例中,上述第二圆锥面部48B由具有一定倾斜度的单倾斜面构成。另外上述第一圆锥面部48A的构成包括:轴心方向内侧的内倾斜面部48A1,其在比第二圆锥面部48B更靠半径方向外侧通过,在本例中以与该第二圆锥面部48B大致相同的倾斜度延伸;轴心方向外侧的外倾斜面部48A2,其与上述第二圆锥面部48B形成同一平面;中倾斜面部48A3,其形成缓于上述第二圆锥面部48B的倾斜面并且连接上述内倾斜面部48A1和外倾斜面部48A2。另外作为第一圆锥面部48A还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可以以与第二圆锥面部48B不同的倾斜度形成上述内倾斜面部48A1,还可以将中倾斜面部48A3形成为水平面等。 
另外,上述半径方向移动片47由在其半径方向外端部安装有上述第一组合模45A的第一移动片47A,和安装有第二组合模45B的第二移动片47B形成。各移动片47A、47B实质上为相同的构成,轴心方向的 侧面被设置在上述移动片容纳空间Jb内壁面的引导槽等引导部Jb1沿半径方向引导,并且其半径方向内端部和滑动环46的上述圆锥面部48,在本例中是通过轴支承于各半径方向移动片47半径方向内端部的辊50而卡合。因此在上述第三扩缩单元42中,上述第一、第二移动片47A、47B的各辊50一边分别与第一、第二圆锥面部48A、48B接触一边滚动,由此随着上述滑动环46向轴心方向内侧的移动,就能够使第一、第二组合模20A、20B分别向半径方向外侧推顶、移动。 
此时,在第一移动片47A的辊50与上述内倾斜面48A1接触(卡合)时,第一组合模45A一边确保从第二组合模45B到半径方向外侧一定的距离,即,一边以一定的距离先行一边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另外,在与上述中倾斜面部48A3接触(卡合)时,第一组合模45A一边缩短与第二组合模45B的距离一边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而且在该中倾斜面部48A3的半径方向外端位置j处,上述距离为零,第二组合模45B能够追随第一组合模45A,使第一、第二组合模45A、45B成为沿周向并排排列的上述扩径状态Re。 
另外如图4所示,上述鼓部13A的缩径状态Pr的外径、锁止环28的缩径状态Qr的外径、以及帘布反包环30的缩径状态Rr的外径实质上彼此相等。另外如图5所示,上述鼓部13A的扩径状态Pe的外径、锁止环28的扩径状态Qe的外径实质上彼此相等,另外,帘布反包环30的扩径状态Re的外径设定为大于上述外径。 
另外,图10(A)~(D)表示上述侧鼓14的胎圈锁止单元29和卷绕单元31的经时动作。 
接下来,说明使用上述形成装置11形成胎圈带构造的轮胎用的生胎的形成方法。该形成方法的构成包括以下工序:形成胎体筒15的胎体筒形成工序T1、将侧鼓14向轴心方向横向移动的侧鼓横向移动工序T2、保持胎圈芯5的胎圈锁止工序T3、以及将胎体筒15的突出部分15E1绕胎圈芯5卷绕的胎体卷绕工序T4。 
如图11(A)、(B)所示,上述胎体筒形成工序T1具有:卷绕步骤T1a,用于在侧鼓14的分离状态Y1b下,使胎体帘布6A轴心方向两外端部分15E从中央鼓13的两端突出,在中央鼓13的外周面上环绕一圈成圆筒状;接合步骤T1b,用于使该环绕一圈的胎体帘布6A的周向端 缘彼此相互对接进行拉链接缝。 
在上述卷绕步骤T1a中,通过将从使用了传送带54的帘布供给装置供给的胎体帘布6A压接于中央鼓13,由此能够随着中央鼓13的转动而卷绕胎体帘布6A。另外通过将传送带54沿轴心方向进行位置调整,由此进行搬入的胎体帘布6A与中央鼓13的连接。另外在上述接合步骤T1b中,通过使分离状态Y1b的侧鼓14从胎体帘布6A间隔距离D,从而能够从该距离D的分离部分插入拉链接缝装置55。 
然后,如图12所示,在侧鼓横向移动工序T2中,将上述侧鼓14从分离状态Y1b沿轴心方向横向移动到接近状态Y1a,从半径方向内侧接受胎体筒15的上述外端部分15E。 
接下来,如图13(A)、(B)所示,在胎圈锁止工序T3中,使胎圈芯5从形成装置11的一端侧外插于上述外端部分15E后,通过将上述侧鼓14的锁止环28从缩径状态Qr扩径到扩径状态Qe,由此夹持上述外端部分15E来保持上述胎圈芯5。此时鼓部13A也与上述锁止环28同时扩径。由此,能够抑制胎体帘布6A在胎圈芯5、5之间弯曲,能够防止伴随胎圈锁止而引起的胎体帘线路径的变动。 
另外,在上述胎体卷绕工序T4中包括:立起步骤T4a、放倒步骤T4b、压接步骤T4c。如图14(A)所示,在上述立起步骤T4a中,通过使帘布反包环30从缩径状态Rr扩径到扩径状态Re,由此将从胎圈芯5突出的部分15E1朝向胎圈芯5的芯外侧面SO向半径方向外侧立起。 
另外,如图14(B)所示,在上述放倒步骤T4b中,将扩径状态Re的帘布反包环30从后退状态Y2b向轴心方向内侧横向移动到前进状态Y2a。由此将上述立起部分(相当于突出部分15E1)中的比上述胎圈芯5的芯外周面SU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伸出部分15E1a朝向上述胎圈芯的芯外周面SU放倒。另外在上述帘布反包环30的轴心方向内端部具备:第一卷绕部30a,其沿着上述芯外侧面SO的上倾斜面SOa倾斜,并将上述伸出部分15E1a压接于该上倾斜面SOa;第二卷绕部,其从该第一卷绕部30a以较小的长度向轮胎轴向内侧突出。上述第二卷绕部比胎圈芯5的上述顶部P3更向轴心方向内侧突出,并且从上述顶部P3向半径方向外侧间隔相当于胎体帘布6A厚度的距离。 
另外,在上述压接步骤T4c中,在上述伸出部分15E1a放倒的状态下,如图15所示,使用接缝辊56将放倒的伸出部分15E1a压接到上述芯外周面SU。由此对伸出部分15E1a进行模压。在本例中,上述接缝辊56由将辊表面作成沿周向反复凹凸的凹凸辊56A,和将辊表面作成平滑面的平滑辊56B构成,且在用上述平滑辊56B之前先用上述凹凸辊56A进行压接。这样,通过先使用凹凸辊56A从而能够一边将离开芯外周面SU的伸出部分15E1a取入一边压接到芯外周面SU。因此,凹凸辊56A优选作成锯齿状凹凸面的辊。并且平滑辊56B对由上述凹凸辊56A产生的凹凸状的辊迹进行平滑均匀的处理。 
如图16所示,在上述胎体卷绕工序T4中包括缠绕步骤T4d,即,将在上述压接步骤T4c中被压接的伸出部分15E1a,用在其半径方向外侧卷绕成螺旋状的缠绕线10固定在芯外周面SU。该缠绕线10的卷绕是在由上述帘布反包环30进行的放倒状态下进行的。 
而且,如上所述突出部分15E1绕胎圈芯5卷绕,并且被缠绕线10束缚的胎体筒15通过鼓部13A、锁止环28以及帘布反包环30的缩径而从形成装置11取下后,与以往同样,通过定型工序等与胎面环接合从而形成生胎。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是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Claims (4)

1.一种生胎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胎体筒形成工序,其具有:卷绕步骤,用于使片状的胎体帘布的轴心方向两外端部分从中央鼓的两端突出,并在可扩缩径的中央鼓的外周面上将片状的胎体帘布环绕一圈成圆筒状;接合步骤,用于使上述环绕一圈的胎体帘布的周向端缘彼此相互对接进行拉链接缝;
侧鼓横向移动工序,是使配置在上述中央鼓的轴心方向两侧的侧鼓从分离状态开始向轴心方向内侧横向移动到接近状态的工序,其中分离状态是侧鼓从上述外端部分向轴心方向外侧间隔距离D而分离的状态,接近状态是侧鼓接近上述中央鼓且接受上述胎体筒的外端部分的状态;
胎圈锁止工序,是使胎圈芯外插于上述外端部分后,使设置在上述侧鼓上的可扩缩径的锁止环扩径,由此夹持上述外端部分来保持上述外插的胎圈芯的工序;
胎体卷绕工序,是将比上述胎圈芯更靠轴心方向外侧的胎体筒的突出部分绕胎圈芯卷绕的工序,并且
上述胎体卷绕工序包括以下步骤:
立起步骤,是使在比上述锁止环更靠轴心方向外侧且设置在上述侧鼓上的可扩径的帘布反包环扩径,由此将上述突出部分朝向胎圈芯的外侧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立起;
放倒步骤,是在上述帘布反包环扩径的状态下使上述帘布反包环向轴心方向内侧横向移动,由此将上述立起部分中的比上述胎圈芯的外周面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伸出部分朝向上述胎圈芯的外周面放倒;
压接步骤,是用接缝辊将上述放倒的伸出部分压接到胎圈芯的外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胎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缝辊由辊表面作成沿周向反复凹凸的凹凸面的凹凸辊,和将辊表面作成平滑面的平滑辊构成,在用上述平滑辊之前先用上述凹凸辊进行压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胎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体卷绕工序包括缠绕步骤,是将通过压接步骤被压接的部分,用在其半径方向外侧卷绕的缠绕线固定在上述胎圈芯的外周面。
4.一种生胎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扩缩径的中央鼓,其以可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鼓中心轴部,并且将片状的胎体帘布在中央鼓的外周面上环绕一圈形成圆筒状的胎体筒;
侧鼓,其配置在上述中央鼓的轴心方向两侧,并且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在接近状态与分离状态之间移动,其中:接近状态是侧鼓接近上述中央鼓并接受从该中央鼓向轴心方向外侧突出的胎体筒的外端部分的状态;分离状态是侧鼓从上述外端部分向轴心方向外侧间隔距离D而分离的状态,
上述侧鼓,在能够与中央鼓一体转动地被保持于上述鼓中心轴部、并且在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在上述接近状态与分离状态之间移动的第一滑动外壳上具有:
胎圈锁止单元,其具有通过扩径夹持上述外端部分从而保持外插于上述外端部分的胎圈芯的可扩缩径的锁止环;
卷绕单元,其配置在上述胎圈锁止单元的轴心方向外侧并且将比上述胎圈芯更靠轴心方向外侧的胎体筒的突出部分绕胎圈芯卷绕,并且
上述卷绕单元,其在以能够与上述第一滑动外壳相对地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第一滑动外壳的第二滑动外壳上,具有可扩缩径的帘布反包环,该帘布反包环通过扩径将上述突出部分朝向胎圈芯的外侧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立起,而且,
上述帘布反包环在扩径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第二滑动外壳向轴心方向内侧相对移动,由此将在上述立起部分中的比上述胎圈芯的外周面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伸出部分朝向上述胎圈芯的外周面放倒。 
CN201010533722.5A 2009-12-09 2010-10-29 生胎形成方法以及生胎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921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9694A JP4886840B2 (ja) 2009-12-09 2009-12-09 生タイヤの形成方法、及び生タイヤの形成装置
JP2009-279694 2009-12-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2141A CN102092141A (zh) 2011-06-15
CN102092141B true CN102092141B (zh) 2014-09-24

Family

ID=44125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3372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92141B (zh) 2009-12-09 2010-10-29 生胎形成方法以及生胎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86840B2 (zh)
CN (1) CN1020921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3737B (zh) * 2016-04-19 2020-02-28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
JP7109483B2 (ja) * 2017-06-16 2022-07-29 ハールブルク・フロイデンベルガー マシーネンバウ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タイヤを製造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JP6926944B2 (ja) * 2017-10-25 2021-08-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部材成形装置
JP7114022B2 (ja) * 2018-06-06 2022-08-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トリップゴム貼付方法およびストリップゴム貼付装置
JP7048123B1 (ja) * 2021-04-21 2022-04-05 章一 大橋 ケーブルビード、ケーブルビードを用いたタイヤ、ケーブルビード製造方法及びケーブルビード製造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55322B1 (en) * 1993-11-30 1997-08-0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Method of forming tire bead assembly
CN1409664A (zh) * 1999-12-15 2003-04-0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子午线轮胎的成型装置
CN1646300A (zh) * 2002-04-09 2005-07-27 马塔多尔公司 用于制造轮胎坯的方法和设备
US7476286B2 (en) * 2001-12-27 2009-01-13 Pirelli Pneumatici S.P.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tyre and apparatus for building a tyre
CN101468521A (zh) * 2007-12-27 2009-07-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和生胎成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5932B2 (ja) * 1989-12-18 1994-09-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成形装置
JP3442468B2 (ja) * 1994-04-05 2003-09-0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ラジアルタイヤのスチールプライ接合装置
JP2001038821A (ja) * 1999-07-23 2001-02-13 Soc De Technol Michelin タイヤの製造装置およ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3420727B2 (ja) * 1999-12-22 2003-06-30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 カーカスプライの両端部接合装置
JP4060841B2 (ja) * 2004-10-06 2008-03-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生タイヤビード部成型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生タイヤビード部成型装置
JP2007223223A (ja) * 2006-02-24 2007-09-06 Bridgestone Corp ステッチング装置及びタイヤ成型装置
JP4751243B2 (ja) * 2006-06-01 2011-08-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コードプライの側縁部接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55322B1 (en) * 1993-11-30 1997-08-0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Method of forming tire bead assembly
CN1409664A (zh) * 1999-12-15 2003-04-0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子午线轮胎的成型装置
US7476286B2 (en) * 2001-12-27 2009-01-13 Pirelli Pneumatici S.P.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tyre and apparatus for building a tyre
CN1646300A (zh) * 2002-04-09 2005-07-27 马塔多尔公司 用于制造轮胎坯的方法和设备
CN101468521A (zh) * 2007-12-27 2009-07-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和生胎成型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7-223223A 2007.09.0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21238A (ja) 2011-06-23
CN102092141A (zh) 2011-06-15
JP4886840B2 (ja) 2012-0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2141B (zh) 生胎形成方法以及生胎形成装置
CN100503279C (zh) 用于两轮车的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58814A (zh) 轮胎制造装置及轮胎制造方法
US10059069B2 (en) Method of managing the feeding of an elongated element to a tyre building station
KR20140051898A (ko) 그린 타이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EP3233457B1 (fr) Procede et installation pour l'assemblage d'une ebauche de pneumatique
CN1990219B (zh) 制造轮胎橡胶构件的方法
JP2006347003A (ja)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ベルト形成装置
EP1555114A1 (en) Tire manufacturing method, cover rubber stamping device used for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ire, rubber sheet member stamping method, and rubber sheet member stamping device
CN102046362A (zh) 用于构建轮胎的方法和设备
JP4060841B2 (ja) 生タイヤビード部成型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生タイヤビード部成型装置
US20150246495A1 (en) Tir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tire manufacturing line
CN103832215B (zh)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98218B (zh) 用于构造车轮轮胎的方法和设备
US6719236B1 (en) Storage spool with coiled liner
CN102774024A (zh) 泄气保用轮胎用的成形设备
EP1582334A1 (en) Bead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tire
CN102189691A (zh) 自动二轮车用生轮胎的制造方法
JP4414007B2 (ja) 路上車輌用タイヤの為のトロイダルカーカスを製造する方法
JP691606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CN102615843B (zh)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EP2867033B1 (fr) Pneumatique pliable, procede de pliage et utilisation
EP2402149B1 (en) Machine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of a component of a car tyre
EP1218277B1 (en) Storage spool with coiled liner
US2010011641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

Termination date: 202010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