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4599A -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4599A
CN102084599A CN2009801260319A CN200980126031A CN102084599A CN 102084599 A CN102084599 A CN 102084599A CN 2009801260319 A CN2009801260319 A CN 2009801260319A CN 200980126031 A CN200980126031 A CN 200980126031A CN 102084599 A CN102084599 A CN 1020845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received
recurrent
communicator
grou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60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本贵司
野上智造
山田良太
示泽寿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84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45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 H04J11/004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using regenerative subtr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H04J11/004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using regenerative subtr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y grouping or ordering the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7Decoding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detection operation
    • H04L1/0048Decoding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detection oper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detection of multiuser or interfering signals, e.g. iteration between CDMA or MIMO detector and FEC decod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04L1/0069Puncturing patter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4Orthogonal
    • H04J13/0044OVSF [orthogonal variable spreading fa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备:接收部,其接收包含始发信号和针对任意一个信号的重发信号的信号;检测顺序决定部,其根据始发信号和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决定从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始发信号和重发信号的顺序;以及信号检测部,其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所决定的顺序,使用与始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和与重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从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始发信号和重发信号,信号检测部具备合成部,该合成部对所检测的重发信号和从已接收信号中检测出的信号进行合成,所述已接收信号包含重发信号以前所接收的关联信号的至少一个。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通信方法,尤其涉及应用了自动重发控制的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通信方法。
本申请根据2008年7月9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8-179111来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作为通信系统中的错误控制方法,例如具有非专利文件1、非专利文件2所记载的组合了自动重发(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和Turbo编码等纠错码的混合自动重发HARQ(Hybrid-ARQ)。HARQ是接收机在接收信号中检测到错误时,向发送机请求重发,并对再次接收到的信号和已经接收到的信号的合成信号进行解码处理的技术。作为混合自动重发HARQ,已知有Chase合成(CC:Chase Combining)和递增冗余(IR:Incremental Redundancy)。在使用Chase合成CC的混合自动重发HARQ中,当接收分组中检测出错误时,请求重发同一分组。通过合成这2个接收分组来提高接收质量。并且,在使用递增冗余IR的混合自动重发HARQ中,对冗余比特进行分割,然后一点点地依次重发,因此,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能够使编码率降低,能够提高纠错能力。
另一方面,作为组合了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等多载波传送方式和CDM(Code DivisionMultiplexing:码分复用)方式的方式,具有MC-CDM(Multi Carrier-CodeDivision Multiplexing:多载波码分复用)方式、Spread-OFCDM(OrthogonalFrequency 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扩频正交频分复用)等方式。它们通过在整个副载波上配置进行了编码和乘以了扩展码的数据获得频率分集效果,由此在多路径衰减环境下能够获得良好的特性,另一方面,在码复用时,会产生因扩展码间的正交性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码道间干扰(MCI:Multi-Code Interference),成为特性劣化的原因。
作为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例如有非专利文件3、非专利文件4所记载的逐次型干扰消除器SIC(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er)。专利文件3、专利文件4所公开的逐次型干扰消除器SIC采用如下的方法:在码复用的接收信号中,通过从各码信道的接收信号功率或信干噪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power Ratio,以下称为“SINR”)较大的信道信号开始依次进行解扩、解调、解码来进行信号检测,获得信息码元的判定的信号,进而从接收信号中减去使用该判定结果所生成的干扰信号副本(非期望信号副本)。通过重复这些过程,能够高精度地去除成为干扰信号的期望码信道以外的信号,能够抑制因扩展码序列间的正交性被破坏所引起的特性劣化。
【非专利文件1】:D.Chase,“Code combining-A maximum likelihooddecoding approach for combing and arbitrary number of noisy packets”IEEETrans.Commun.,vol.COM-33,pp.385-393,May 1985.
【非专利文件2】:J.Hagenauer,“Rate-compatible punctured convolutionalcodes(RCPC codes)and their application”,IEEE Trans.Commun.,vol.36,pp.389-400,April 1988.
【非专利文件3】:石原、武田、安逹著「DS-CDMA周波数領域MAIキャンセラ」、信学技報RCS2004-316、2005年1月
【非专利文件4】:秋田、須山、府川、鈴木著「MC-CDMA の送信電力制御を用いた下り回線における干涉キャンセラ」、信学技報RCS2002-35、2002年4月
然而,在使用了上述的自动重发控制的通信系统中,当在接收侧使用了逐次型干扰消除器SIC的情况下,根据各码信道的接收信号功率或接收信号SINR来决定去除成为干扰信号的期望码信道以外的信号的顺序,会产生不是最佳的情况。即,上述的去除顺序的决定会增加与错误少的码信道信号顺序不一致的概率。其结果,像对针对再次接收到的信号和已经接收到的信号的合成信号的解码处理结果检测错误而请求再次重发那样,增加重复重发的次数,结果具有延迟增大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该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提供一种防止重复重发而使延迟增大的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通信方法。
该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的,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在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出错误时,进行向发送源要求重发的混合自动重发,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具备:接收部,其接收包含始发信号和针对任意一个信号的重发信号的信号、即对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进行了复用的信号;检测顺序决定部,其根据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决定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顺序;以及信号检测部,其按照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所决定的顺序,使用由该装置检测完的信号、即与所述始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和与所述重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从而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所述信号检测部具备合成部,该合成部对所检测的所述重发信号和从已接收信号中检测出的信号进行合成,所述已接收信号包含所述重发信号以前所接收的关联信号的至少一个。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决定检测顺序,使得所述重发信号的顺序比所述始发信号优先。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决定检测顺序,使得从重发次数多的信号开始依次进行检测。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以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中的由接收信号功率、接收信号对干扰噪声功率比为代表的接收水平为基准来决定顺序。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是在发送源中被纠错编码后的信号,所述信号检测部在检测所述信号时,使用通过所述纠错码对由该装置检测完的信号进行了纠错解码处理的信号,生成针对作为检测对象的信号的干扰成分的副本信号,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该副本信号。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信号检测部在所述接收部所接收到的信号中包含有重发信号时,按照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对包含有该重发信号以前所接收到的关联信号的至少一个的已接收信号再次决定的检测顺序,使用检测完的信号,从所述已接收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从而从所述已接收信号中检测信号。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是在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上乘以各自固有的扩展码序列的码复用后的信号,所述信号检测部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了干扰成分之后,在除去了该干扰成分的信号上乘以作为检测对象的信号所固有的所述扩展码,以检测作为所述检测对象的信号。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是将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从各自不同的天线发送来并进行了空间复用的信号,所述信号检测部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了干扰成分之后,根据每个所述天线的传播路径估计值,从除去了该干扰成分的信号中检测作为所述检测对象的信号。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信号检测部对各信号各进行1次按照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所决定的顺序的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检测。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信号检测部重复多次按照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所决定的顺序的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检测。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系统具备第1通信装置和第2通信装置,在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接收到的信号中检测出错误时,所述第2通信装置进行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要求重发的混合自动重发,所述第2通信装置具备:接收部,其接收包含始发信号和针对任意一个信号的重发信号的信号、即对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进行了复用的信号;检测顺序决定部,其根据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决定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顺序;以及信号检测部,其按照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所决定的顺序,使用由该装置检测完的信号、即与所述始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和与所述重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来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所述信号检测部具备合成部,该合成部对所检测的所述重发信号和从已接收信号中检测出的信号进行合成,所述已接收信号包含所述重发信号以前所接收的关联信号的至少一个。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通信系统中,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是被纠错编码后的信号,所述信号检测部在检测所述信号时,使用通过所述纠错码对由该装置检测完的信号进行了纠错解码处理的信号,生成针对作为检测对象的信号的干扰成分的副本信号,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该副本信号。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通信系统中,所述第1通信装置具备:重发控制部,其根据重发次数来决定用于发送所述始发信号和重发信号的发送功率;以及发送功率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以所述重发控制部所决定的发送功率来发送所述始发信号和重发信号。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通信系统中,所述第1通信装置具备:重发控制部,其根据重发次数来决定与所述始发信号和重发信号相乘的扩展码序列;以及扩展部,其在所述始发信号和重发信号上乘以所述重发控制所决定的扩展码序列,所述第2通信装置的信号检测部,在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了干扰成分之后,在除去了该干扰成分的信号上,乘以由所述扩展部对作为检测对象的信号所乘的所述扩展码,以检测作为所述检测对象的信号。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通信系统中,所述重发控制部将越是乘以在重发次数多的信号上的扩展码序列,设为越是对正交性的破坏具有抗性的扩展码序列。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通信系统中,所述扩展码序列是正交可变扩展率码。
并且,本发明的接收方法是一种通信装置的接收方法,该通信装置在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到错误时,进行向发送源要求重发的混合自动重发,其特征在于,该接收方法具备:第1过程,所述通信装置接收包含始发信号和针对任意一个信号的重发信号的信号、即对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进行了复用的信号;第2过程,所述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1过程所接收的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决定从所述第1过程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顺序;以及第3过程,所述通信装置按照所述第2过程所决定的顺序,使用由该通信装置检测完的信号、即与所述始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和与所述重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从所述第1过程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来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在所述第3过程中,所述通信装置对所检测的所述重发信号和从已接收信号中检测出的信号进行合成,所述已接收信号包含所述重发信号以前所接收的关联信号的至少一个。
并且,本发明的通信方法是一种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该通信系统具备第1通信装置和第2通信装置,在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接收的信号中检测到错误时,所述第2通信装置进行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要求重发的混合自动重发,其特征在于,该通信方法具备:第1过程,所述第1通信装置发送始发信号和针对任意一个信号的重发信号;第2过程,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包含始发信号和针对任意一个信号的重发信号的信号、即对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进行了复用的信号;第3过程,所述第2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2过程所接收的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决定从所述第2过程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顺序;以及第4过程,所述第2通信装置按照所述第3过程所决定的顺序,使用由该第2通信装置检测完的信号、即与所述始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和与所述重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从所述第2过程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来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在所述第4过程中,所述第2通信装置对所检测的所述重发信号和从已接收信号中检测出的信号进行合成,所述已接收信号包含所述重发信号以前所接收的关联信号的至少一个。
根据该发明,检测顺序决定部根据重发次数对相互干扰的信号决定要检测的顺序,信号检测部按照该顺序,使用检测完的信号,从接收部所接收到的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来检测始发信号和重发信号。因此,通过重发次数越大使要检测的顺序越早,能够以更高的准确度从错误少的码信道信号开始依次决定信号除去顺序,所以能够以高精度进行信号检测,并能够减少重发次数。因此,能够防止信号的重发次数变多,并能够防止延迟变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发送装置1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编码部11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3是表示使用了进行编码率为R=1/3的Turbo编码的Turbo编码器作为该实施方式中的纠错编码部122时的结构例的概略框图。
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删余模式(puncture pattern)的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分组接收装置2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6是用于说明使用该实施方式中的码信道CH1~CH4来发送分组P1”、P2’、P3、P4时的码复用后的信号的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进行逐次型的重复干扰消除的干扰消除部208的结构例的图。
图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合成部711所进行的合成处理例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分组接收装置2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发送装置3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分组接收装置4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流的图。
图1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干扰消除部405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码元副本生成部1204-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分组接收装置400的接收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发送装置5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8是表示扩展率到4为止的正交可变扩展率OVSF码树的图。
图1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相对于重发次数的功率水平表的内容例的图。
图20是示例出码复用部102对该实施方式中的功率控制部1602的输出进行了复用时的信号功率的图。
图2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分组接收装置6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2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分组接收装置600的干扰消除部1802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600的动作的图。
符号说明
100:分组发送装置;101-1~101-N: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2:码复用部;103:IFFT部;104:复用部;105:GI插入部;106:发送部;107:导频信号生成部;108: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09:复原部;110:接收部;111:编码部;112:交织部;113:调制部;114:扩展部;120:天线部;121:检错编码部;122:纠错编码部;123:编码比特存储部;124:删余部;200:分组接收装置;201:天线部;202:接收部;203:传播路径估计部;204:GI除去部;205:FFT部;206:接收分组管理部;207:检测顺序决定部;208:干扰消除部;209:接收信号存储部;210:响应信号生成部;211:发送部;701-1~701-N:传播路径补偿部;703-1~703-N:码分离部;704-1~704-N:MCI副本生成部;705-1~705-N: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6-1~706-N:减法部;707:解扩部;708:解调部;709:解交织部;710:解删余部;711:合成部;712:解码部;721:删余部;722:交织部;723:调制码元副本生成部;724:扩展部;300:分组发送装置;301-1~301-Ns:流信号生成部;302-1~302-Ns:天线部;303:编码部;304:交织部;305:调制部;306:IFFT部;307:复用部;308:GI插入部;309:发送部;310:导频信号生成部;311: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312:复原部;313:接收部;400:分组接收装置;401-1~401-M:天线部;402-1~402-M:每个天线的信号处理部;403:接收分组管理部;404:检测顺序决定部;405:干扰消除部;406:接收信号存储部;409:响应信号生成部;410:发送部;411:接收部;412:GI除去部;413:FFT部;414:传播路径估计部;500:分组发送装置;501-1~501-N:码信道信号生成部;600:分组接收装置;1201-1~1201-Ns:流检测部;1202-1~1202-Ns:接收副本生成部;1203:减法部;1204-1~1204-Ns:码元副本生成部;1205:MIMO分离部;1207:解码部;1208:解交织部;1209:解删余部;1210:合成部;1211:解码部;1212:删余部;1213:交织部;1214:调制码元副本生成部;1601:重发控制部;1602:功率控制部;1801:接收信号存储部;1802:干扰消除部;3001、3002:内部编码器;3003:内部交织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分组发送装置100(第1通信装置)和分组接收装置200(第2通信装置),在应用了MC-CDM(Multi Carrier-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多载波码分复用)方式和在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到错误时请求发送源重发的混合自动重发HARQ的分组通信系统(通信系统)中,分组发送装置100(第1通信装置)发送对始发分组和与该始发分组以前的任意一个始发分组相关的重发分组进行了码复用所得的信号,具备使用了重复处理的逐次型干扰消除器(SIC: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er)的分组接收装置200(第2通信装置)接收分组发送装置100发送的信号,并使码复用的信号中的重发分组信号优先地依次进行信号检测。
这里,所谓干扰信号是因码道间干扰而引起的干扰的信号,是指进行了码复用的其他信号。即,例如在对信号P1和信号P2进行了码复用的情况下,对于信号P1来说,信号P2是干扰成分,对于信号P2来说,信号P1是干扰成分,即,信号P1和信号P2通过码复用,成为相互干扰的信号。所谓信号检测是在进行了干扰消除处理之后,通过进行传播路径畸变校正、解扩、解调的为了获得信号比特所需的一连串的处理而进行码分离的处理,所述干扰消除处理再现针对要检测的信号的干扰信号,并从接收信号中除去该再现的信号(副本)。例如,在检测信号P2时,从接收信号中除去了信号P1的副本之后,对信号P2进行码分离(解扩)来进行信号检测。但是,要想生成上述的再现信号(副本),需要对该信号进行检测,所以对最初的信号检测不进行干扰消除处理,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码分离(解扩)来进行信号检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发送装置1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例如,分组发送装置100存在于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下行链路的基站中,存在于上行链路的移动站中。并且,存在于中继站-移动站之间的下行链路的中继站装置中。分组发送装置100具有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1-1~101-N(N是码复用数)、码复用部102、IFFT部103、复用部104、GI插入部105、发送部106、导频信号生成部107、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08、复原部109、天线部120。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1-1~101-N具有根据构成所输入的各码信道的分组的信息比特序列,生成要进行码复用的信号的功能,其具有编码部111、交织部112、调制部113、扩展部114。
图2是表示编码部111的结构的概略图。编码部111具有对构成所输入的分组的信息比特序列附加冗余比特,使得在分组接收装置200中能够进行检错、纠错的功能,其具有检错编码部121、纠错编码部122、编码比特存储部123、删余部124。检错编码部121进行CRC(Cyclic RedundancyCheck:循环冗余校验)等检错编码,使得在接收了分组的分组接收装置200中能够检测是否具有错误。纠错编码部122对来自检错编码部121的输出比特序列进行turbo码、卷积码、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等纠错编码。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分组的所有比特通过相同的码信道来发送,检错编码部121和纠错编码部122按照每个分组来进行处理。
编码比特存储部123存储纠错编码部122所生成的编码比特序列。并且,在生成重发分组的情况下,将所存储的编码比特序列输出给删余部124。删余部124按照删余模式,对纠错编码部122所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或者编码比特存储部123所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删余处理,所述删余模式是根据复原部109所接受的分组接收装置200的响应信号(接受通知ACK/非接受通知NACK)和从响应信号计算出的分组重发次数来决定的。即,删余部124在生成始发分组的情况下(作为针对前面分组的响应信号,接收到接受通知ACK的情况下),对纠错编码部122所输出的新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删余处理,在生成重发分组的情况下(作为响应信号,接收到非接受通知NACK的情况下),对编码比特存储部123所存储的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删余处理。另外,删余部124除了删余处理以外,还可以进行比特填充(比特插入)或比特反复(比特重复)等速率匹配。
图3是表示使用了进行编码率为R=1/3的Turbo编码的Turbo编码器作为纠错编码部122时的结构例的概略框图。
纠错编码部122具备内部编码器3001、3002、内部交织部3003,当输入来自检错编码部121的进行了检错编码的信息比特序列时,纠错编码部122输出系统比特x、奇偶比特z、奇偶比特z’这3种信息比特序列。这里,系统比特x是检错编码部121所输入的比特序列本身。奇偶比特z是由内部编码器3001对来自检错编码部121的比特序列进行了编码处理的输出结果。奇偶比特z’是首先由内部交织部3003对来自检错编码部121的比特序列进行交织处理,并由被输入了该交织处理后的结果的内部编码器3002进行了编码处理的输出结果。这里,内部编码器3001和内部编码器3002可以是进行相同编码方式的编码的同样的编码器,也可以是不同的编码器。优选的是内部编码器3001和内部编码器3002都使用级联卷积编码器。以下,对纠错编码部122按照图3所示的结构使用了Turbo编码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在纠错编码部122中进行编码率为R=1/3的turbo编码并按照编码率R=3/4进行删余处理的情况下的删余模式的例子的图。在图4中,x是检错编码部121输入给纠错编码部122的信息比特(也包含为了检错而附加的冗余比特),该信息比特被直接输出(也被称为系统比特)。z、z’表示纠错编码部122从所述系统比特生成的2种冗余比特(奇偶比特)。删余部124将纠错编码部122或编码比特存储部123所输出的x、z、z’中的、通过图4所示的删余模式而成为“1”的比特位置的比特输出。
例如,在应用了增加冗余IR(Incremental Redundancy)作为混合自动重发HARQ的情况下,删余部124根据图4的模式1对构成始发分组的编码比特进行删余处理。即,关于系统比特,由于在图4的模式1中为“x=111111”,所以删余部124将其全部输出,关于第1种奇偶比特,由于是“z=100000”,所以删余部124每6比特输出最开始的1比特,关于第2种奇偶比特,由于是“z’=000100”,所以删余部124每6比特输出第4比特的1比特。
接着,针对构成第1次重发分组的编码比特,删余部124从编码比特存储部123调出始发分组的R=1/3的编码比特,并且,删余部124输出按照图4的模式2进行了删余处理的信号。即,关于系统比特,由于在图4的模式1中为“x=000000”,所以删余部124将其全部不输出,关于第1种奇偶比特,由于是“z=011110”,所以删余部124每6比特输出从第2比特到第5比特的4比特,关于第2种奇偶比特,由于是“z’=110011”,所以删余部124每6比特输出除了第3比特和第4比特以外的4比特。
并且,例如,在使用Chase合成CC作为混合自动重发HARQ的情况下,针对构成始发分组的编码比特,删余部124在按照图4的模式1进行删余处理时,对构成重发分组的编码比特也从编码比特存储部123调出始发分组的R=1/3的编码比特,并且,删余部124输出按照与始发分组同样的删余模式、即图3的模式1进行了删余处理的信号。
返回到图1,交织部112对作为来自编码部111的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配置进行重新排列。调制部113对来自交织部112的输出进行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四相移键控)、16QAM(16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16值正交调幅)等数据调制,生成调制码元。扩展部114对调制部113所生成的调制码元乘以各个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1-1~101-N所固有的扩展码序列。例如,作为扩展码序列,使用Walsh-Hadamard码等正交码。这样,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1-1~101-N具有上述功能,根据来自分组接收装置200的重发要求,生成由始发分组或重发分组构成的码信道信号。
码复用部102对来自各个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1-1~101-N的输出信号进行码复用。即,为了从天线部120发送,码复用部102输出的信号是对各码信道所发送的始发信号和重发信号乘以各自固有的扩展码序列所得的码复用后的信号。
在对IFFT部103的输入中,如果将分配给第k个副载波的来自码复用部102的输出信号设为S(k),则可以如式(1)那样来进行表示。
【算式1】
Figure BPA00001287271800131
式(1)
其中,
Figure BPA00001287271800132
是小于或等于α的最大整数。
N表示码复用部102中的码复用数,SF表示在扩展部114中相乘的扩展码的扩展率。cu,v表示第u个码信道的扩展码序列的第v个要素的值,amod b表示a除以b所得的余。du表示由调制部113进行了数据调制后的第u个码信道的调制码元。k表示从频率低的一侧开始数副载波的顺序(第k个副载波),k=0,1,2,…,Nsub-1。这里,Nsub表示副载波的总数。
IFFT部103通过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等对码复用部102码复用后的信号进行频率-时间变换,生成时域信号。复用部104对IFFT部103所输出的时域信号、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08所输出的重发控制信号、导频信号生成部107所输出的导频信号进行复用。复用部104中的复用方法可以是时间复用、频率复用、码复用等任意方法。导频信号生成部107生成用于传播路径估计的导频信号。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08生成用于将各码信道所发送的分组的信号是第几次重发通知给分组接收装置200的信号(重发控制信号)。另外,重发控制信号也可以包含编码率、调制多值数、扩展率、扩展码等与发送信号相关的信息。
GI插入部105向复用部104所输出的信号插入保护间隔GI(GuardInterval),并输入给发送部106。发送部106将来自GI插入部105的输出信号变换(Digital/Analogue变换)为模拟信号,进行用于限制频带的滤波处理,进而变换为能够发送的频带,然后输出。天线部120将发送部106的输出信号发送给分组接收装置200。或者,接收包含由分组接收装置200发送的响应信号的信号。
接收部110将从天线部120接收到的来自分组接收装置200的信号变换为能进行复原处理(信号检测处理)的频带,并进行用于限制频带的滤波处理,将模拟信号变换(A/D变换)为数字信号。复原部109对接收部110所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数据解调、纠错解码等接收信号复原处理,取出包含在来自分组接收装置200的信号中的响应信号。复原部109将该取出的响应信号输出给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08和编码部111。另外,复原部109具有根据接收信号的传送方式能够进行接收信号处理的功能。并且,响应信号是用于确认传送的信号,是包含是否要求重发的信息的信号。例如,具有接受通知ACK(ACKnowledge)/非接受通知NACK(NegativeACKnowledge)信号等,在接收侧无法准确地接收到发送侧所发送的分组的情况下,接收侧向发送侧返回非接受通知NACK的信号,在能够准确地接收到的情况下,接收侧返回接受通知ACK的信号。并且,发送侧在某个预定的时间内无法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判定为接收侧无法准确地接收到分组。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接收装置2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例如,分组接收装置200存在于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下行链路的移动站装置中,存在于上行链路的基站装置中。并且,存在于基站-中继站之间的下行链路的中继站装置中。分组接收装置200具有天线部201、接收部202、传播路径估计部203、GI除去部204、FFT部205、接收分组管理部206、检测顺序决定部207、干扰消除部208、接收信号存储部209、响应信号生成部210、发送部211。
接收部202经由天线部201接收来自分组发送装置100的信号,并将其变换为能够进行信号检测处理等信号处理的频带,并且进行用于限制频带的滤波处理,然后从模拟信号变换(Analogue/Digital变换)为数字信号。另外,接收部202接收的信号是包含始发分组(始发信号)和针对过去发送的分组的重发分组(重发信号)的信号,是这些始发分组和重发分组相互干扰的信号。传播路径估计部203使用由接收部202变换为数字信号的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导频信号,来估计接收信号所通过的传播路径(脉冲响应、传递函数等)。另外,也可以不使用导频信号,而使用控制信道、前导信号等能够估计传播路径的其他信号。
接收分组管理部206从由接收部202变换为数字信号的接收信号所包含的重发控制信号中取出能够判定包含在接收信号中的各码信道的信号是第几次重发分组的信号(也包含始发分组)的信息、即表示重发次数的信息。这里,所谓重发次数是0次的分组是始发分组。所谓重发次数是1次的分组是紧接着始发分组之后发送的重发分组。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根据表示该重发次数的信息,决定要在干扰消除部208中检测信号的码信道的顺序,并通知给干扰消除部208。即,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按照接收部202接收到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始发分组(始发信号)和重发分组(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决定要从接收部202所接收到的信号中检测始发分组和重发分组的顺序。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所进行的顺序决定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GI除去部204从由接收部202变换为数字信号的接收信号所包含的数据信号中除去保护间隔GI(Guard Interval)。FFT部205通过对GI除去部204的输出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处理,变换为频域信号。干扰消除部208(信号检测部)根据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所决定的检测顺序,一边参照传播路径估计部203所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一边从FFT部205所输出的信号中检测信息比特序列的编码比特LLR(Log LikelihoodRatio:对数似然比),并输出所检测的编码比特LLR和作为编码比特LLR的硬判定结果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而对该编码比特LLR进行检错,输出检错结果。干扰消除部208的动作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这里,所谓编码比特LLR是关于各个编码比特的该编码比特是“1”的概率和是“0”的概率的比的对数。
接收信号存储部209保存针对在干扰消除部208中通过对接收信号的解调处理所得到的信息比特序列的软判定值。所谓软判定值例如具有编码比特LLR。并且,当干扰消除部208对重发分组的信号进行检测处理时,接收信号存储部209将至少1个针对该重发分组以前接收到的分组的软判定值输出给干扰消除部208(更详细地为后述的合成部711)。接收信号存储部209例如在接收到第p次重发分组时,可以输出第1次接收分组(始发分组)的编码比特LLR,也可以输出第1~p-1次接收分组的编码比特LLR。
响应信号生成部210接受干扰消除部208输出的检错结果,并根据该检错结果来生成包含表示有无分组错误的控制数据的数据序列,通过进行纠错编码、数据调制等信号处理,生成响应信号。发送部211将该响应信号变换(D/A变换)成模拟信号,进而变换为能够发送的频带(射频带),从天线201发送出去。
另外,响应信号生成部210所进行的响应信号的通信方式只要是OFDM、单载波调制方式等能够在接收到该响应信号的分组发送装置100对原来的响应信号进行复原(解调、解码)即可。另外,当从干扰消除部208输入表示“没有分组错误”的信号作为检错结果时,响应信号生成部210针对分组发送装置100生成接受通知ACK,作为表示准确完成接收的响应信号。当从干扰消除部208输入表示“有分组错误”的信号作为检错结果时,响应信号生成部210针对分组发送装置100生成非接受通知NACK,作为分组的重发要求的响应信号。
接着,对以下的动作进行说明:分组接收装置200的干扰消除部208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根据表示重发次数的信息所决定的顺序,使用与各分组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从接收部202所接收到的码复用后的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并检测各分组。这里,假设如下的情况来进行说明:码复用数N=4,分组发送装置100的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1-1~101-4分别生成分组P1”、P2’、P3、P4中的一个分组的信号,分组发送装置100如图6所示,发送对这些信号进行了码复用后的信号。图6是用于说明使用码信道CH1~CH4来发送分组P1”、P2’、P3、P4时的码复用后的信号的图。此时,分组发送装置100与这些分组信号一起发送表示分组P1”、P2’、P3、P4的重发次数的重发控制信号。
这里,分组P1”是始发分组P1的第2次重发分组(q=2、q是重发次数),由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1-1生成,使用乘以了扩展码C1的码信道CH1来发送。分组P2’是始发分组P2的第1次重发分组(q=1),由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1-2生成,使用乘以了扩展码C2的码信道CH2来发送。分组P3是始发分组(q=0),由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1-3生成,使用乘以了扩展码C3的码信道CH3来发送。分组P4是始发分组(q=0),由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1-4生成,使用乘以了扩展码C4的码信道CH4来发送。
并且,分组发送装置100的各删余部124交替使用图4所示的删余模式的模式1和模式2。例如,在第偶数次重发分组发送(也包含始发分组,q=0,2,…)中,删余部124按照图4的模式1来进行删余处理,在第奇数次重发分组发送(也包含始发分组,q=1,3,…)中,删余部124按照图4的模式2来进行删余处理。
首先,分组接收装置200的接收部202经由天线部201接收上述的分组发送装置100发送的信号。接收分组管理部206从该接收的信号所包含的重发控制信号中获取表示要进行码复用的各信号的分组的重发次数的信息。这里,由于所接收的信号如上所述复用了分组P1”、P2’、P3、P4的信号,所以接收分组管理部206从重发控制信号中获得表示分组P3、P4为0次(始发分组)、分组P2’为1次(重发分组)、分组P1”为2次(重发分组)的信息。
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根据表示这些重发次数的信息来决定要检测的顺序(检测顺序),使得从由重发次数多的始发分组构成的码信道的信号开始依次检测。在图6的情况下,按照如下的方式来决定顺序:最初检测重发分组中重发次数多的重发分组P1”的码信道CH1,然后检测重发次数次多的重发分组P2’的码信道CH2,最后检测重发次数为0次的始发分组P3的码信道CH3和始发分组P4的码信道CH4。
如上所述,在干扰消除部208中,优先地从重发次数多的分组开始进行信号检测处理,并从接收信号中除去根据作为该信号检测处理结果的重发分组的检测信号生成的干扰副本,接着进行重发次数次多的分组的信号检测处理。重发次数多的分组是在接收信号存储部209中保存很多与该重发分组相关联的已接收分组的分组,其能合成的信号多,另外,能合成的信号越多,干扰消除部208中的信号检测精度越好。从信号检测精度好的分组信号开始进行信号检测,从接收信号中除去根据该检测的分组信号所生成的干扰副本,然后对信号检测精度差的分组(重发次数少的分组)进行信号检测,由此能够使信号检测精度差的分组的信号的检测精度提高。
另外,关于重发次数相同的重发分组之间(例如上述的分组P3和P4),可以采用任意检测顺序。例如,可以集中同时检测,也可以使用扩展码序列、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干噪比)等其他基准来决定检测顺序。
图7是表示进行逐次型的重复干扰消除的干扰消除部208的结构例的概略框图。该干扰消除部208在构成干扰消除部208的各部中设定扩展码等码信道的参数,使得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所决定的顺序来检测码信道的信号。干扰消除部208具有传播路径补偿部701-1~701-N、码分离部703-1~703-N、MCI副本生成部704-1~704-N、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1~705-N、减法部706-1~706-N。其中,N表示能够接收的码复用数的最大值。
码分离部703-1~703-N分别具有解扩部707、解调部708、解交织部709、解删余部710、合成部711、解码部712。另外,干扰消除部208中的一连串的处理重复执行预先决定的重复次数。即,在接收到码复用数N的信号时,干扰消除部208执行重复处理,即,对第1到第N个码信道的各个重复进行重复次数的一连串处理,所述一连串处理为进行减法部706-1~706-N任意一个的干扰消除、传播路径补偿部701-1~701-N的任意一个的传播路径补偿、码分离部703-1~703-N的任意一个的码信道分离、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1~705-N的任意一个的码信道副本的生成、MCI副本生成部704-1~704-N的干扰副本的生成。
干扰消除部208根据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所决定的顺序来设定所构成的各部的参数。例如,在图7中,在接收部202接收到上述图6所示的信号的情况下,N=4,根据上述图6所示的例子,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所决定的码信道CH1、CH2、CH3、CH4的顺序(分组P1”、P2’、P3、P4的顺序),检测码信道(分组)的信号并除去干扰。此时,干扰消除部208对码分离部703-1、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1设定作为码信道CH1的扩展码序列的C1,对码分离部703-2、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2设定作为码信道CH2的扩展码序列的C2,对码分离部703-3、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3设定作为码信道CH3的扩展码序列的C3,对码分离部703-4、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4设定作为码信道CH4的扩展码序列的C4。此外,删余模式等也根据检测顺序设定对应的码信道的删余模式。另外,关于干扰消除部208的各部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图8是表示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2~705-N如下面所述那样,具有与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1同样的结构。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1具有删余部721、交织部722、调制副本生成部723、扩展部724,根据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所决定的检测顺序,生成与扩展码C1...CN中的输入给扩展部724的扩展码对应的码信道的副本。
即,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1根据图7的码信道分离部703-1每次进行与扩展码C1~CN中的输入给解扩部707的扩展码对应的码信道的信号检测时所输出的编码比特LLR,生成码信道副本。同样,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2~705-N分别根据码分离部703-2~703-N输出的编码比特LLR,生成码信道副本。这里,所谓编码比特LLR是根据编码部111的纠错码所编码的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
删余部721使用与作为分组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的删余部124按照每个码信道(分组)所实施的删余模式相同的模式,根据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所决定的检测顺序,对作为解码部711的输出信号的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进行删余处理。交织部722使用与分组发送装置100的交织部112按照每个码信道(分组)所实施的交织模式相同的模式,对来自删余部721的输出信号进行比特配置的重新排列处理。
调制码元副本生成部723使用QPSK调制、16QAM调制等与调制部113相同的调制方式,对来自交织部722的输出信号进行调制,生成调制码元副本。以QPSK调制为例对调制码元副本生成部723的处理进行说明。如果设构成QPSK调制码元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为λ(b0),λ(b1),则使用式(2)生成QPSK的调制码元的副本。
【算式2】
1 2 tanh ( λ ( b 0 ) / 2 ) + j 2 tanh ( λ ( b 1 ) / 2 ) 式(2)
其中,j表示虚数单位。另外,即使在16QAM等其他调制中,也能通过同一原理来生成码元副本。
扩展部724按照扩展码C1...CN的扩展率对调制码元副本生成部723所输出的调制码元副本进行复制,并乘以扩展码C1...CN中的由该扩展部724所生成的码信道副本的码信道中的扩展码,生成码信道副本(数据信号副本)。
接着,参照图7依次说明接收部202接收图6所示的信号并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所决定的检测顺序,以码信道CH1、CH2、CH3、CH4的顺序进行码信道的检测并且除去干扰的情况下的MCI副本生成部704-1~704-N、减法部706、传播路径补偿部701和码分离部703-1~703-N的动作。
首先,MCI副本生成部(干扰副本生成部)704-1在干扰消除部208的重复处理的第i次重复中,由于在码分离部703-1中对最开始要检测的码信道CH1进行信号检测,所以在第i-1次重复中对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2~705-N所生成的码信道CH2~CH4的副本信号S^i-1,2~S^i-1,4进行码复用,进而通过乘以传播路径估计部203所算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生成相对于码信道CH1的信号是干扰成分的副本、即MCI副本。
这里,副本信号S^a,b表示在重复处理的第a次重复中生成的检测顺序是第b个码信道的副本信号。并且,在重复处理的第1次、即i=1时,由于第i-1次的重复不存在,所以其对应的值作为无(作为“0”)来处理。
接着,减法部706-1从来自FFT部205的输出信号中减去MCI副本生成部704-1所生成的针对码信道CH1的MCI副本。
另外,传播路径补偿部701-1将使用由传播路径估计部203所计算出的传播路径值而算出的用于补偿传播路径畸变的加权系数乘以到减法部706-1的减法结果上。这里,作为加权系数,可以使用MMSE(MinimumMean Square Error:最小均方误差)权重、ORC(Orthogonal RestorationCombing:恢复正交性合并)权重、MRC(Maximum Ratio Combining:最大比值合并)权重等。
接着,码分离部703-1的解扩部707根据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所决定的检测顺序,在来自传播路径补偿部701-1的输出信号上乘以码信道CH1固有的扩展码C1来进行解扩处理,检测码信道CH1的信号。然后,解调部708对来自解扩部707的输出信号按照QPSK、16QAM等与发送侧相同的调制方式进行解调处理,算出编码比特的软判定结果、例如作为对数似然比的编码比特LLR。
以调制方式为QPSK、计算编码比特LLR作为软判定结果的情况为例,对解调部708的解调处理进行说明。将发送侧所发送的QPSK码元、即图1的调制部113的调制部设为X,将接收侧的解扩后的码元、即解扩部707的解扩结果设为Xc来进行说明。如果将构成调制结果X的比特设为b0、b1(b0、b1=±1),则用式(3)表示调制结果X。其中j表示虚数单位。并且,利用下述的式(4)从调制结果X的接收侧的估计值Xc求出作为各比特b0、b1的对数似然比LLR的λ(b0)、λ(b1)。
【算式3】
X = 1 2 ( b 0 + j b 1 ) 式(3)
λ ( b 0 ) = 2 Re ( X c ) 1 - μ 式(4)
其中,Re()表示复数的实部。μ是传播路径补偿后的等价振幅,例如,当第k副载波中的传播路径估计值为H(k)、所乘以的MMSE基准的传播路径补偿权重为W(k)时,μ为W(k)H(k)。并且,λ(b1)只要将λ(b0)的实部和虚部置换即可(在式(4)中,将Re()置换为Im()。其中,Im()表示复数的虚部)。另外,对于不是QPSK而是16QAM等其他调制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同样的原理来计算。并且,解调部608也可以计算硬判定结果而不是软判定结果。
接着,解交织部709对解调部708输出的编码比特LLR进行比特配置的重新排列,使其成为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的交织部112所实施的交织的逆操作。解删余部710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所决定的检测顺序,使用针对作为码信道CH1的分组P1”的重发次数的第2次重发分组的删余模式,对解交织部709重新排列了比特配置后的编码比特LLR进行解删余处理,并输出给合成部711和接收信号存储部209。
对解删余部710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将分组发送装置100的纠错编码部122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设为“x1,z1,z1’,x2,z2,z2’,x3,z3,z3’,x4,z4,z4’,x5,z5,z5’,x6,z6,z6’”,删余部124进行通过图4的模式1来间隔除去比特的删余处理,输出编码比特序列“x1,z1,x2,x3,x4,z4’,x5,x6”。并且,将分组发送装置100发送的与该删余部124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解交织部709的输出、即编码比特LLR设为“xr21,zr21,xr22,xr23,xr24,zr24’,xr25,xr26”。
此时,解删余部710在该编码比特LLR“xr21,zr21,xr22,xr23,xr24,zr24’,xr25,xr26”中,在与发送源的删余部124所间隔除去的z1’,z2,z2’,z3,z3’,z4,z5,z5’,z6,z6’对应的比特位置插入虚拟值。作为虚拟值,当使用作为对数似然比的中间值的“0”时,解删余部710输出的编码比特LLR为“xr21,zr21,0,xr22,0,0,xr23,0,0,xr24,0,zr24’,xr25,0,0,xr26,0,0”。
接着,合成部711对解删余部710的输出信号和来自接收信号存储部209的已接收分组进行合成。这里,由于重发分组P1”是第2次重发分组,所以合成部711对解删余部710的输出信号、即所检测的重发分组P1”的信号和已经接收到的保存在接收信号存储部209中的来自解删余部710的输出信号(编码比特LLR)中与针对重发分组P1”的始发分组P1及第1次重发分组P1’相关的输出信号(从包含重发分组P1”以前接收到的关联分组的至少一个的已接收信号中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合成,并输出给解码部712。输出给该解码部712的信号是与用于干扰消除部208除去干扰成分的重发分组P1”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这里,所谓重发分组(重发信号)的关联分组(关联信号)是该重发分组的始发分组或者除了该重发分组自身以外的该重发分组的始发分组的重发分组。
图9是表示合成部711的合成处理例的图。图9所示的例子示出了对解删余部710所输出的重发分组P1”的解删余输出(图9的从上数的第3段)、保存在接收存储部209中的重发分组P1”的始发信号P1的解删余输出(从上数的第1段)和第1次重发信号P1’的解删余输出(从上数的第2段)进行合成的情况下的合成部711的运算。
如图9所示,合成部711对作为始发信号P1的解删余输出的编码比特LLR“xr01、zr01、0、xr02、0、0、…”、作为重发分组P1’的解删余输出的编码比特LLR“0、0、z’r11、0、zr12、z’r12、…”和作为重发分组P1”的解删余输出的编码比特LLR“xr21、zr21、0、xr22、0、0、…”进行合成,即对各个比特取和,并输出作为其结果的编码比特LLR“xr01+xr21、zr01+zr21、z’r11、xr02+xr22、zr12、z’r12、…”。
另外,这里,解删余部710使用模式1对始发分组P1和重发分组P1”进行解删余,使用模式2对重发分组P1’进行解删余。并且,解删余部710在输出始发分组的编码比特LLR时,合成部210直接输出该编码比特LLR。
返回到图7,接着,解码部712对合成部711输出的编码比特LLR进行与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的纠错编码部122进行的turbo编码、卷积编码等纠错编码对应的纠错解码处理,并输出被纠错的编码比特LLR。这里,由于码分离部703-1对码信道CH1进行分离,所以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1使用来自码分离部703-1的解码部711的码信道CH1的编码比特LLR来生成码信道CH1的副本信号。
另外,解码部712根据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的检错编码部121对各分组实施的CRC(Cyclic Redunc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等检错编码来进行针对分组的检错处理,并将该检错处理结果输入给响应信号生成部210。并且,检错结果被输入给进行最后的码信道的信号检测的码分离部703-N的解码部712。接受到这些输入的码分离部703-N的解码部712在包含该解码部712的所有检错处理结果没有错误或者该解码部712所计数的重复处理的重复次数达到了预先决定的重复次数(最大次数)时,结束(中止向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N的输出)重复处理。各解码部712中检错处理结果没有错误的解码部712输出从该解码部712的纠错解码结果的编码比特LLR的硬判定结果、即生成了分组的比特序列中除去了用于检错的冗余比特的信息比特序列。
如上所述,干扰消除部208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所决定的顺序,进行了码信道CH1的信号检测之后,按照码信道CH2、CH3、CH4的顺序,使用根据先进行了信号检测的码信道的信号(检测完的信号)所生成的副本来进行这些信号检测。
在以下说明的针对码信道CH2、CH3、CH4的MCI副本的生成处理中,输入给MCI副本生成部704的码信道副本与针对码信道CH1的MCI副本的生成处理不同。
在干扰消除部208的重复处理的第i次重复中,在码分离部703-2对码信道CH2进行信号检测的情况下,MCI副本生成部704-2对在第i次重复中所生成的码信道CH1的副本信号S^i、1和在第i-1次重复中所生成的码信道CH3、CH4的副本信号S^i-1,3、S^i-1,4进行码复用,另外,通过乘以传播路径估计值生成相对于码信道CH2成为干扰的MCI副本。
同样,在码分离部703-3对码信道CH3进行信号检测的情况下,MCI副本生成部704-3对在第i次重复中所生成的码信道CH1和CH2的副本信号S^i、1、S^i、2和在第i-1次重复中所生成的码信道CH4的副本信号S^i-1,4进行码复用,另外,通过乘以传播路径估计值生成相对于码信道CH3成为干扰的MCI副本。在码分离部703-4对码信道CH4进行信号检测的情况下,MCI副本生成部704-4对在第i次重复中所生成的码信道CH1~CH3的副本信号S^i、1~S^i、3进行码复用,另外,通过乘以传播路径估计值生成相对于码信道CH4成为干扰的MCI副本。
如上所述,根据检测顺序决定部207的检测顺序,每当与码信道CH1~CH4对应的任意一个码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束时,在与进行了信号检测的码信道对应的码信道副本生成部中生成(更新)码信道副本,MCI副本生成部使用该生成(更新)的码信道副本生成用于接下来要检测的码信道中的干扰消除处理的MCI副本。在第i次重复中,MCI副本生成部704-u按照以下的式(5)计算对检测顺序决定部207的检测顺序为第u个的第u码信道进行检测时的干扰消除处理所使用的MCI副本R^i,u
【算式4】
R ^ i , u = H ( Σ n = 1 u - 1 S ^ i , n + Σ n = u + 1 N S ^ i - 1 , n ) 式(5)
其中,H是传播路径估计值,N是所复用的码信道数。
另外,在作为逐次型的重复干扰消除器的上述干扰消除部208中,在i=1的情况下,无法生成第i-1次码信道副本S^i-1,n=S^0,n,所以MCI副本生成部704-1~704-N只通过可以生成的i=1的码信道副本来生成MCI。
并且,解交织部709、解删余部710根据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207的检测顺序所设定的与各个码信道对应的模式来进行处理。解扩部707乘以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207的检测顺序所设定的、各个码信道固有的在发送时乘以的扩展码序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根据构成码信道的分组的重发次数,按照每1个码信道依次进行干扰消除(干扰信道的信号检测)的情况,但也可以根据分组的重发次数对码信道进行小组分类,按照每个小组依次进行干扰消除。例如,具有按照码信道是始发分组还是重发分组来进行小组分类的情况等。当进行了这样的小组分类时,在进行始发分组的信号检测时,使用检测完的信号中的重发分组的信号来生成干扰副本,并除去干扰成分。
图10是说明分组接收装置200的动作的流程图。分组接收装置200在接收码复用信号时(S101),从分组接收装置200的接收分组管理部206接收的信号所包含的重发控制信号中获取构成各码信道的分组的重发次数信息(S102)。检测顺序决定部207决定从接收分组管理部206所获取的重发次数信息中消除干扰以检测信号的分组(码信道)的信号检测顺序(干扰信号的除去顺序)(S103)。
干扰消除部208按照步骤S103所决定的信号检测顺序,进行MCI副本的相减、解扩、解调处理等分组(码信道)消除处理和信号检测处理(S104)。接着,合成部711判定进行信号检测的分组是第几次重发分组或者重发次数(S105),如果是始发分组(重发次数q=0),则不进行合成处理而输入给解码部712。如果是重发分组(q≥1),则调出保存在接收信号存储部209中的针对检测中信号的已接收信号,并进行合成处理(S106)。
解码部712对来自合成部711的输出信号进行解码处理(S107),进而判定信号检测后的分组是否具有错误(S108),在判定为没有错误时,响应信号生成部210将表示没有错误的响应信号返回给分组发送装置100(S110)。在步骤S108中,在解码部712判定为分组有错误时,判定干扰消除部208的重复处理是否重复到重复次数(S106),在判定为没有重复到重复次数时,解码部712输出编码比特LLR,干扰消除部208返回步骤S104,并再次重复。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9中,当判定为重复到重复次数时,响应信号生成部210将表示要求重发的响应信号返回给发送装置100(S111),返回到步骤S101,接收下一个信号。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步骤S104~S108只说明了对干扰消除部208的特定分组的处理。但是,详细来讲,干扰消除部208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所决定的检测顺序,对各分组进行步骤S104~S107的处理,针对所有的分组,当在步骤S108中解码部712判定为没有错误时,响应信号生成部210将表示所有分组都没有错误的响应信号返回给分组发送装置100(S110)。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8中,解码部712对任意一个分组判定为有错误,并且作为其结果重复了预定次数时(S109:是),响应信号生成部210针对在步骤S108中未检测出错误的分组,将表示没有错误的响应信号返回给分组发送装置100,针对检测出错误的分组,将表示要求重发的响应信号返回给分组发送装置100(S1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干扰消除部208进行重复处理作了说明,该重复处理对各码信道的信号重复进行多次码复用后的码信道的信号检测,但也可以不进行重复,而对各码信道各进行1次上述重复处理中的第1次处理、即各码信道的信号检测。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组接收装置200的检测顺序决定部207决定信号检测顺序,使得从码复用后的分组中的重发次数大的分组开始进行检测,干扰消除部208按照该信号检测顺序,从重发次数大的分组开始进行信号检测,并从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进行了该信号检测的分组的信号的干扰成分,然后进行重发次数次大的分组的信号检测。因此,从重发次数多并且能合成的信号多的分组、即干扰消除部208中的信号检测精度好的分组的信号开始进行信号检测,从接收信号中除去根据该检测的分组的信号所生成的干扰副本之后,进行重发次数少的分组的信号检测,所以能够提高因重发次数少、要合成的信号少而使信号检测精度劣化的分组的信号的检测精度。因此,能够防止特定分组的重发次数变多、防止延迟变大。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通过扩展码对混合自动重发HARQ的始发分组和重发分组进行码复用、并通过重复逐次型消除器(SIC)来除去码道间干扰MCI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具备分组发送装置300和分组接收装置400的通信系统进行说明,在该通信系统中,使用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对分组发送装置300发送的始发分组和重发分组进行空间复用,分组接收装置400通过重复逐次型消除器(SIC)来除去其他流的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了OFDM方式(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作为分组的传送方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这里,所谓干扰信号是指进行了空间复用的其他信号。即,例如在对信号P1和信号P2进行了空间复用的情况下,对于信号P1来说,信号P2是干扰,对于信号P2来说,信号P1是干扰。所谓干扰消除处理是从接收信号中除去再现了干扰信号的信号(副本)的处理,例如,在检测信号P2时,使用从接收信号中除去了信号P1的副本的信号。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发送装置3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例如,分组发送装置300存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下行链路的基站中,存在于上行链路的移动站中。并且,存在于中继站-移动站之间的下行链路的中继站中。
分组发送装置300具有流信号生成部301-1~301-Ns(其中,Ns是流数)、天线部302-1~302-Ns、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311、复原部312、接收部313,从各天线部302-1~302-Ns逐一发送根据构成各分组的不同信息比特序列所生成的N个流信号。并且,分组发送装置300对包含来自分组接收装置400的响应信号的信号进行复原。
接收部313将经由天线部302-1所接收到的来自分组接收装置400的信号变换为能够进行复原处理(检测处理)的频带,通过滤波处理来进行频带限制,从模拟信号变换(Analgue/Digital变换)为数字信号。复原部312对接收部313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数据解调、纠错解码等接收信号复原处理,取出来自分组接收装置400的信号所包含的响应信号,并将该响应信号所表示的各分组接收的成否信息通知给流生成部301-1~301-Ns内的编码部303和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311。另外,复原部312具有能够根据接收信号的传送方式来进行接收信号处理的功能。这里,记载了接收部313经由天线部302-1进行接收,但也可以经由天线部302-2~302-Ns的任意一个进行接收,还可以从其他专用的天线进行接收。
流信号生成部301-1~301-Ns根据构成各个所输入的分组的信息比特生成每个流的发送数据信号,其具有编码部303、交织部304、调制部305、IFFT部306、导频信号生成部310、复用部307、GI插入部308、发送部309。
编码部303具有对所输入的分组的信息比特序列附加冗余比特,使得在分组接收装置400中能够进行检错、纠错的功能,并且与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编码部111同样具有检错编码部121、纠错编码部122、编码比特存储部123、删余部124。编码部303根据针对各流信号生成部301-1~301-Ns所输出的各流的信号(分组信号)的来自分组接收装置400的响应信号,输出始发分组的编码比特或重发分组的编码比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每个流生成分组,并按照每个分组(每个流)来进行检错编码和纠错编码。即,某个分组的信号不是分散发送给多个流,而是通过同一流来发送。
交织部304根据预先决定的模式对编码部303输出的编码比特的比特配置进行重新排列。调制部305按照QPSK、16QAM等调制方式对交织部304重新排列了比特配置后的编码比特进行数据调制,生成调制码元。另外,数据调制的调制方式也可以按照每个流而不同。IFFT部306将来自调制部305的调制码元分配给各副载波,并通过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反变换)等进行频率-时间变换,生成时域的信号。
复用部307对IFFT部306生成的时域信号、导频信号生成部310生成的导频信号、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311生成的重发控制信号进行复用。但是,复用重发控制信号只是流信号生成部301-1具备的复用部306,其他流信号生成部301-2~301-Ns具备的复用部307对前述的时域信号和前述的导频信号进行复用。导频信号生成部310生成用于在接收侧进行各流信号的传播路径估计的导频信号。优选生成按照每个流正交的导频信号。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311根据来自复原部312的各分组接收的成否信息,判定通过各流发送的分组的重发次数,并生成将该判定的重发次数通知给分组接收装置400的重发控制信号。即,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311在接受到表示分组接收失败的成否信息时,生成将该分组的重发次数增加1的重发控制信号,在接受到表示分组接收成功的成否信息时,生成表示将使用接收成功的相同流发送的下一个分组的重发次数设为“0”而作为始发分组的重发控制信号。这里,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311构成为连接在流信号生成部301-1所具备的复用部307上,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311所生成的重发控制信号复用在流信号生成部302-1所生成的流上,但并不限于此。为了复用到其他流(也可以为多个)上,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311也可以构成为连接在其他流信号生成部302-2~302-N的任意一个复用部307上,并复用在该流信号生成部所生成的流上。另外,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311也可以生成包含数据调制方式、编码率、空间复用数(MIMO的次序信息)等发送参数的重发控制信号。这里,所谓的MIMO的次序信息是发送天线和接收天线所规定的MIMO复用信息。
GI插入部308向复用部307的输出信号插入保护间隔GI(GuardInterval),发送部309将来自GI插入部308的输出信号变换(D/A变换)为模拟信号,并通过滤波处理来进行频带限制,进而变换为能够发送的频带。在流信号生成部301-1以外的流信号生成部302-2~302-Ns中也进行同样的处理,来自各个流信号生成部302-2~302-Ns的输出信号由各个对应的天线部301-2~Ns发送,由此,发送装置300发送对始发分组或重发分组进行了空间复用的信号。另外,将从各个天线部301-2~301-Ns发送的信号称为流1~流Ns。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重发分组利用与始发分组同样的流从相同的天线发送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按照重发次数从不同的天线发送。以下,对即使在分组接收装置400的说明中,重发分组也能利用与始发分组同样的流从相同的天线发送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接收装置4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例如,分组接收装置400存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下行链路的移动站中,存在于上行链路的基站中。并且,存在于基站-中继站之间的下行链路的中继站中。
分组接收装置400具有天线部401-1~401-M(其中,M为接收天线数)、每个天线的信号处理部402-1~402-M、接收分组管理部403、检测顺序决定部404、干扰消除部405、接收信号存储部406、响应信号生成部409、发送部410。
每个天线的接收处理部402-1~4-2-M对经由各个对应天线部401-1~401-M所接收的信号进行接收处理,其具备接收部411、GI除去部412、FFT部413、传播路径估计部414。这里,对每个天线的接收处理部402-1进行说明,但其他的每个天线的接收处理部402-2~402-M除了对应的天线部分别是天线部401-2~401-M以及信号不输出给接收分组管理部403以外,也具有与每个天线的接收处理部402-1相同的结构。接收部411将经由天线部401-1所接收的来自分组发送装置300的信号变换为能够进行信号检测处理等信号处理的频带,并且通过滤波处理进行频带限制,然后将模拟信号变换(Analogue/Digital变换)为数字信号。
传播路径估计部414对接收部411所变换的数字信号中包含的导频信号和在该部中已知的发送时的导频信号进行比较,估计分组发送装置300的各天线部301-1~301-Ns和分组接收装置400的天线部401-1之间的传播路径特性,并输出传播路径估计值(传递函数、脉冲响应等)。另外,也可以使用控制信道、前导信号等能够估计传播路径的其他信号。GI除去部412除去接收部411所变换的数字接收信号中包含的保护间隔GI。FFT部413通过对GI除去部412除去了保护间隔GI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处理,变换为频域信号。在其他的每个天线的接收处理部402-2~402-M中也进行同样的处理。另外,重发控制信号也可以从天线部402-1~402-M的任意一个天线接收,并输出给接收分组管理部403。
这里,在发送天线数和接收天线数分别是N×M的MIMO系统中,分组接收装置400所接收的空间复用信号的第k副载波中的信号R(k)用式(6)表示。其中,H(k)是发送天线和接收天线间各自的传播路径特性,S(k)是每个发送天线的发送信号。即,构成S(k)的N个要素S1(k),...,SN(k)分别是从分组发送装置303的天线302-1,...,302-N发送的流信号的第k副载波的信号。N(k)是每个接收天线的噪声,T表示转置矩阵。
【算式5】
R(k)=H(k)S(k)+N(k)        式(6)
R(k)=[R1(k)…RM(k)]T
Figure BPA00001287271800301
S(k)=[S1(k)…SN(k)]T
N(k)=[N1(k)…NM(k)]T
接收分组管理部403从接收信号所包含的重发控制信号中取出表示发送装置300的天线部301-1~301-Ns所发送的各个流是第几次重发分组的信号(也包含始发分组)的重发次数的信息、数据调制方式、空间复用数(MIMO的次序信息)等发送参数相关的数据。检测顺序决定部404根据接收分组管理部403取出的表示重发次数的信息,决定在干扰消除部405中检测信号的顺序,并通知给干扰消除部405。检测顺序决定部404的顺序决定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干扰消除部405(信号检测部)基于检测顺序决定部404所决定的检测顺序,根据传播路径估计部414所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接收分组管理部403所输出的各分组的发送参数相关的数据,从每个天线的接收处理部402-1~402-M的FFT部413所输出的频域数据信号中输出由分组发送装置300的天线部301-1~301-N分别发送的分组的编码比特LLR、作为编码比特LLR的硬判定结果的信息比特序列和检错结果。关于干扰消除部405的动作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接收信号存储部406具有与图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接收信号存储部209同样的功能,并存储流数Ns个信号,但第1实施方式中的接收信号存储部209由于存储每个信道的信号,所以两个实施方式在该点上不同。并且,响应信号生成部409、发送部410也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响应信号生成部210、发送部211同样的功能。
接着,示出检测顺序决定部404根据表示重发次数的信息来决定用于检测使用MIMO进行了空间复用后的信号的顺序的一例。对分组发送装置300使用天线部301-1~301-Ns(N=4)的4根发送天线来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将从天线部301-1~301-N(N=4)分别输出的发送信号称为流。
例如,分组发送装置300如图13所示,同时将由重发分组P1”构成的流1从天线部302-1发送给分组接收装置400的天线402-1~402-4、将由重发分组P2’构成的流2从天线部302-2发送给分组接收装置400的天线402-1~402-4、将由始发分组P3构成的流3从天线部302-3发送给分组接收装置400的天线402-1~402-4、将由始发分组P4构成的流4从天线部302-4发送给分组接收装置400的天线402-1~402-4。即,在式(6)中,N=4,M=4,向量S(k)的要素S1(k)是重发分组P1”的第k副载波的信号,要素S2(k)是重发分组P2’的第k副载波的信号,要素S3(k)是重发分组P3的第k副载波的信号,要素S4(k)是重发分组P4的第k副载波的信号。并且,分组接收装置400通过天线部402-1~402-4接收对这些流1~4进行了空间复用的信号。并且,发送装置300与这些分组一起,发送表示分组P1”、P2’、P3、P4的重发次数(重发次数q=2、1、0、0)的重发控制信号。
另外,假设分组P1”、P2’是分别与始发分组P1、P2对应的第2次和第1次重发分组。并且,假设分组发送装置300根据重发次数交替使用图4的删余模式。例如,在第偶数次重发分组发送(也包含始发分组,q=0,2,…)中,按照图4的模式1来进行删余处理,在第奇数次重发分组发送(也包含始发分组,q=1,3,…)中,按照图4的模式2来进行删余处理。
分组接收装置400的接收分组管理部403从由每个天线的信号处理部402-1经由天线部401-1接收到的信号所包含的重发控制信号中获取各流所发送的分组的重发次数。这里,例如如图13所示,分组P1”、P2’、P3、P4分别由流1~4来发送,接收分组管理部403从重发控制信号中获得表示分组P3、P4为0次(始发分组)、分组P2’为1次(重发分组)、分组P1”为2次(重发分组)的信息。
检测顺序决定部404根据表示接收分组管理部403所获取的重发次数的信息决定检测顺序,使得从发送重发次数大的分组的流开始检测。在图13的情况下,按照如下的方式来决定检测顺序:先检测包含重发分组中重发次数多的分组P1”的流1,然后检测包含重发次数次多的重发分组P2’的流2,最后检测包含重发次数为0次的始发分组P1、P2的流1、流2。
干扰消除部405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404所决定的检测顺序,优先地从发送重发次数多的分组的流开始进行信号检测,并从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根据该重发次数多的分组的检测信号所生成的干扰副本,接着对发送重发次数次多的重发分组的流进行信号检测。重发次数多的分组是在接收信号存储部406中保存很多与该重发分组相关联的已接收分组的分组,其能合成的信号多,另外,能合成的信号越多,干扰消除部405中的信号检测精度越好。对信号检测精度好的分组信号进行信号检测,从接收信号中除去根据该检测的分组信号所生成的干扰副本,然后对信号检测精度差的分组(重发次数少的分组)进行信号检测,由此能够使信号检测精度差的分组的信号的检测精度提高。
另外,检测顺序决定部404根据构成流的分组的重发次数来决定检测顺序,同时在重发次数相同的分组之间,可以通过先检测信干噪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大的一方等将信干噪比SINR等接收水平作为基准来决定检测顺序。
另外,检测顺序决定部404也可以根据构成各流的分组的重发次数来决定按照每1个流依次检测各流的分组(流的干扰消除和MIMO的空间复用的分离)的顺序,还可以根据分组的重发次数对流进行小组分类,按照每个小组来决定顺序,使得依次检测各流的分组。作为按照每个小组来决定的情况的例子,具有通过构成流的分组是始发分组还是重发分组来进行小组分类等。
图14是表示对空间复用后的信号进行逐次型的重复干扰消除的干扰消除部405的结构的概略框图。该干扰消除部405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404根据由流1、流2、流3、流4构成的空间复用信号所决定的流1~流4的检测顺序,按顺序对这些流进行逐次检测,其中所述流1用于图13所示的分组发送装置300从天线部302-1发送分组P1”,所述流2用于从天线部302-2发送分组P2’,所述流3用于从天线部302-3发送分组P3,所述流4用于从天线部302-4发送分组P4。干扰消除部405中的一连串的处理(流1~流4的检测处理)除了在途中能够无误地检测出所有的信息比特的情况之外,重复执行预先决定的次数。
干扰消除部405具有流检测部1201-1~1201-Ns、接收副本生成部1202-1~1202-Ns、码元副本生成部1204-1~1204-Ns,从每个天线的信号处理部402-1~402-M的FFT部413输出的频域的数据信号中除去干扰信号的副本,进行空间复用后的流的分离、各流的解调、合成、解码处理。
流检测部1201-1对检测顺序是第1的流1的信号进行检测,流检测部1201-2对检测顺序是第2的流2的信号进行检测,流检测部1201-3对检测顺序是第3的流3的信号进行检测,流检测部1201-Ns(Ns=4)对检测顺序是第Ns的流Ns的信号进行检测。并且,码元副本生成部1204-1生成构成流1的信号的码元副本,码元副本生成部1204-2生成构成流2的信号的码元副本,码元副本生成部1204-3生成构成流3的信号的码元副本,码元副本生成部1204-Ns(Ns=4)生成构成流Ns的信号的码元副本。
流检测部1201-1~1201-Ns分别具有减法部1203、MIMO分离部1205(流分离部)、解调部1207、解交织部1208、解删余部1209、合成部1210、解码部1211。减法部1203从每个天线的信号处理部402-1~402-M的FFT部413的输出信号中减去接收副本生成部1202生成的干扰副本(流副本)。在第i次重复处理时,流检测部1201-n的减法部1203对每个接收信号的处理部402-M的输出信号R~n,i,M(k)为以下的式(7)。其中,RM(k)表示每个接收信号的处理部402-M的FFT部413输出的第k副载波的频域信号,R^n,i,M(k)表示接收副本生成部1202-n所生成的、第i次重复处理中的针对天线401-M所接收的流n的第k副载波的干扰副本,k表示副载波索引。
【算式6】
R~n,i,M(k)=RM(k)-R~n,i,M(k)    式(7)
接收副本生成部1202-1~1202-Ns使用码元副本生成部1204-1~1204-Ns所生成的码元副本和传播路径估计部414所生成的传播路径估计值来生成干扰副本(接收信号的副本)。例如,如果是向进行流n(n=1,2,…,Ns)的信号检测的流检测部1201-n输入干扰副本的接收副本生成部1202,则生成通过在流1~流(n-1)和流(n+1)~流Ns的码元副本上乘以传播路径估计值而合成的干扰信号的副本。
详细来讲,在第i次重复处理时,使用第i次重复处理所生成的流1~流(n-1)的码元副本、第i-1次重复处理所生成的流(n+1)~流Ns的码元副本和传播路径估计值,生成作为接收信号的干扰成分的干扰信号的副本。针对第i次重复处理时的天线401-M所接收的流n,接收副本生成部1202所输出的干扰信号的副本R^n,i,M(k)为以下的式(9)。
【算式7】
R ^ n , i , M ( k ) = ( Σ u = 1 n - 1 H u , M ( k ) S u , i ( k ) + Σ u = n + 1 N H u , M ( k ) S ^ u , i - 1 ( k ) ) 式(8)
其中,Hu、m(k)表示天线401-M所接收的流u的传播路径估计值,S^u,i(k)表示在第i次重复处理中码元副本生成部1204-u所生成的流u的码元副本。另外,在i=1的情况下(重复处理的初次),只根据流n的检测处理前生成的流1~流(n-1)的码元副本和传播路径值来生成干扰信号的副本。流检测部1201-n的减法部1203对所有天线401-1~401-M所接收的信号、即每个天线的信号处理部402-1~402-M的FFT部413的输出分别进行上述的干扰消除处理,并输出给MIMO分离部1205。
MIMO分离部1205根据作为传播路径估计值414的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对减法部1203的输出进行空间复用(MIMO)后的信号的流分离和传播路径补偿,生成该流的调制码元序列。具体来讲,根据最佳估计来重现流的信号。或者,也可以使用如下等的分离方法:计算针对减法部1203的输出的ZF(Zero Forcing)权重或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权重,将所计算的权重乘以到减法部1303的输出上。
例如,基于属于流检测部1201-n的MIMO分离部1205的ZF基准、MMSE基准的加权系数WZF、n(k)、WMMSE、n(k)分别用以下的式(9)、式(10)来表示。其中,H表示矩阵的复共轭转置,-1表示逆矩阵,σ2表示噪声功率,IN表示N×N的单位矩阵。并且,重复逐次型干扰消除器SIC中的初次处理(i=1)的情况下的Hn(k)是式(11),重复逐次型干扰消除器SIC中的重复处理(i>1)的情况下的Hn(k)是式(12)。
【算式8】
W ZF , n ( k ) = H n H ( k ) ( H n ( k ) H n H ( k ) ) - 1 式(9)
W MMSE , n ( k ) = H n H ( k ) ( H n ( k ) H n H ( k ) + σ 2 I M ) - 1 式(10)
Figure BPA00001287271800353
式(11)
H n ( k ) = H 1 n . . . H Mn 式(12)
在解调部1207中,对作为来自MIMO分离部1205的输出信号的调制码元序列进行解调处理,并提取出每个编码比特的信号。优选的是,与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解调部708同样,输出每个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解交织部1208对解调部1207所输出的每个编码比特的信号进行解交织处理。该解交织处理是将分组发送装置300的交织器部304中的交织处理所重新排列的顺序还原的处理。
解删余部1209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的解删余部710同样的动作,对分组发送装置300内的删余部124所进行的删余(比特除去)处理进行逆处理,并将该处理结果输出给接收信号存储部406和合成部1210。即,对通过删余处理所除去的比特进行插入预先决定的虚拟值的解删余处理。解删余部1209使用与分组发送装置300内的删余部124相同的删余模式作为删余模式,即,在第偶数次重发分组发送(也包含始发分组,q=0,2,…)中,按照图4的模式1来进行删余处理,在第奇数次重发分组发送(q=1,3,…)中,按照图4的模式2来进行删余处理。
合成部1210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的合成部711同样的动作,对解删余部1209的输出信号和来自接收信号存储部406的已接收分组进行合成。
解码部1211通过相对于分组发送装置300的纠错编码部122进行的turbo编码、卷积编码等纠错编码的纠错解码处理,向合成部1210的输出信号输出作为软判定结果的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码元副本生成部1204-1~1204-Ns使用解码部1211所生成的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生成各流的码元副本。
另外,解码部1211通过分组发送装置300的检错编码部121实施的循环冗余检查CRC等检错,进行针对分组的检错处理,并将检错信息输出给响应信号生成部409。并且,解码部1211在检错信息中输出没有错误的情况下,输出从纠错解码结果的编码比特LLR的硬判定结果、即生成了分组的比特序列中除去了用于检错的冗余比特的信息比特序列。
图15是表示码元副本生成部1204-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其他的码元副本生成部1204-2~1204-Ns也具有相同的结构。码元副本生成部1204-1根据删余部流分离部1201-1每次完成与流1对应的信号的信号检测时输出的编码比特LLR,生成码元副本,其具备删余部1212、交织部1213和调制码元副本生成部1214。
删余部1212与图8所示的删余部721同样,使用与分组发送装置300的删余部124按照每个流(分组)所实施的模式相同的模式(图4的删余模式),对作为解码部1211的输出信号的编码比特的LLR进行删余处理。交织部1213与图8所示的交织部722同样,使用分组发送装置300的交织部304按照每个流(分组)所实施的模式相同的模式,对来自删余部1212的输出信号进行比特配置的重新排列处理。
调制码元副本生成部1214与图8所示的调制码元副本生成部723同样,使用QPSK调制、16QAM调制等与图11所示的分组发送装置300的调制部305相同的调制方式,对交织部1213的输出信号进行调制,生成调制码元副本。调制码元副本生成部1213即码元副本生成部1204-1将所生成的码元副本分别输入给用于生成相对于流2~流N的干扰信号的副本的接收副本生成部1202-2~1202-Ns。
图16是说明分组接收装置400的接收动作的流程图。当分组接收装置400接收到空间复用后的信号时(S201),接收分组管理部403从接收到的信号所包含的重发控制信号中获取构成各流的分组的重发次数信息(S202)。检测顺序决定部404根据在步骤S202中获取的重发次数信息来决定检测分组的顺序(检测流的顺序)(S203)。干扰消除部405按照在步骤S203中决定的用于检测分组的顺序,依次进行该分组的流的干扰消除处理、MIMO分离、解调处理等信号检测(S204)。
接着,合成部1210判定进行信号检测的分组是第几次重发分组或者重发次数(S205),如果是始发分组(重发次数q=0),则不进行合成处理而输入给解码部1211。如果是重发分组(q≥1),则调出保存在接收信号存储部406中的针对检测中信号的已接收信号,并进行合成处理(S206)。解码部1211对来自合成部的输出信号进行解码处理(S207),进而判定信号检测后的分组是否具有错误(S208),在判定为分组没有错误时,将表示没有错误的响应信号、即接受通知ACK返回给分组发送装置300(S210),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208中,当判定为任意一个分组有错误时,判定这些一连串的流的干扰处理、信号检测的重复处理的次数是否达到预先决定的重复次数(S209),在没有达到时,返回到步骤S204,再次进行流的干扰消除处理、信号检测。在步骤S209的判定中,当判定为达到重复次数时,将表示要求重发的响应信号、即非接受通知NACK返回给分组发送装置300(S211),返回到步骤S201,接收下一个信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信号检测部,在通过MIMO进行了空间复用的信号的检测中使用了作为重复逐次型重复干扰消除器SIC的干扰消除部405,但也可以使用V-BLAST(Vertical-Bell Laboratories-Layered-Space-Time)等依次检测流的其他的分离方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接收到通过MIMO进行了空间复用的信号的情况下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在接收到进行了码复用和空间复用的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样适用,此时,也可以组合第1实施方式的码复用后的信号的检测和本实施方式的空间复用后的信号的检测来应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组接收装置400的检测顺序决定部404决定信号检测顺序,使得从空间复用后的分组中的重发次数大的分组开始进行检测,干扰消除部405按照该信号检测顺序,从重发次数大的分组开始进行信号检测,并从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进行了该信号检测的分组的信号的干扰成分,然后进行重发次数次大的分组的信号检测。因此,从重发次数多并且能合成的信号多的分组、即干扰消除部405中的信号检测精度好的分组的信号开始进行信号检测,从接收信号中除去根据该检测的分组的信号所生成的干扰副本之后,进行重发次数少的分组的信号检测,所以能够提高因重发次数少、要合成的信号少而使信号检测精度劣化的分组的信号的检测精度。因此,即使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对接收信号进行了空间复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特定分组的重发次数变多、防止延迟变大。
并且,在分组发送装置300的流信号生成部301-1~301-N中,按照重发次数小的分组越多从MIMO传送中的信道固有值越大的天线发送信号的方式来进行分配,由此,分组接收装置400的干扰消除部405能够更高精度地检测重发次数小的分组和始发分组的信号。信道固有值是通过对将分组发送装置300的天线部302-1~302-Ns所发送的各流的传播路径响应作为要素的矩阵进行特异值分解所获得的、表示各流的质量的指标之一,其值越大,越表示是能够高质量传送的流。因此,根据该始发分组的信号而进行的对重发分组的信号的干扰信号的除去的精度也提高,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重发分组的信号检测。并且,在检测重发分组时,通过对从要检测的重发分组中除去了重发次数小的重发分组的干扰成分的信号进行检测处理,能够提高重发次数大的信号的检测精度。
【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在通过扩展码对混合自动重发HARQ的始发分组和重发分组进行码复用、并通过重复逐次型消除器SIC来除去码道间干扰MCI的情况下应用了本发明的通信系统进行了说明,该通信系统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分组发送装置500和分组接收装置60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扩展码序列是正交可变扩展率码(Orthogonal VariableSpreading Factor:OVSF)。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发送装置5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分组发送装置500具有码信道信号生成部501-1~501-N、码复用部102、IFFT部103、复用部104、GI插入部105、发送部106、导频信号生成部107、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08、复原部109、接收部110、天线部120、重发控制部1601。码信道信号生成部501-1~501-N分别具有编码部111、交织部112、调制部113、扩展部114、功率控制部1602。
分组发送装置500与第1实施方式的分组发送装置100的不同点在于:追加了重发控制部1601和功率控制部1602,并且,扩展部114从所述重发控制部1602中获得控制信息。在其他的各部(符号102~114、120)中,由于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以下对与分组发送装置100不同的部位进行说明。
重发控制部1601根据从复原部109接受的分组接收装置600的响应信号(接受通知ACK/非接受通知NACK),计算各码信道的分组的重发次数,根据所计算的重发次数,决定与各码信道(各分组)对应的扩展部114所乘以的扩展码序列,并将所决定的扩展码序列通知给对应的扩展部114。关于扩展码序列的选择方法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并且,重发控制部1601根据从复原部109接受的分组接收装置600的响应信号(接受通知ACK/非接受通知NACK),计算各码信道的分组的重发次数,根据所计算的重发次数,决定发送各码信道(各分组)的发送功率,并将所决定的发送功率通知给对应的功率控制部1602。关于发送功率的决定方法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扩展部114按照来自重发控制部1601的通知信息,对来自调制部113的输出信号乘以扩展码序列。功率控制部1602按照重发控制部1601的通知信息,通过控制来自扩展部114的输出信号的功率、即改变振幅来进行控制,使得按照重发控制部1601所决定的发送功率来发送各码信道(各分组)。另外,也可以不具备功率控制部1602,而由扩展部114按照重发控制部1601的通知信息来改变其输出信号的振幅。
对在扩展部114中乘以到重发控制部1601的各码信道(各分组)上的扩展码序列的选择方法进行说明。重发控制部1601根据复原部109所接受的分组接收装置600的响应信号计算各码信道所发送的分组的重发次数,假设越是乘以到重发次数多的码信道上的扩展码序列,越是对正交性的破坏具有抗性的扩展码序列。
例如,对3个码信道CH1、CH2、CH3进行码复用来发送,在码信道CH1、CH2发送重发次数是0次的分组(始发分组)、码信道CH3发送重发次数是1次的分组(重发分组)的情况下,重发控制部1601对码信道CH3分配对正交性的破坏具有抗性的、即很难破坏正交性的扩展码序列。
图18是表示扩展率到4(SF=4)为止的正交可变扩展率OVSF(Orthogonal Variable Spreading Factor)码树的图。在上述的码信道CH1、CH2、CH3通过扩展率4来扩展的情况下,对重发次数最多的码信道CH3选择扩展码序列C4.3,对重发次数为0次的码信道CH1和CH2分别选择扩展码序列C4.1和扩展码序列C4.2。相对于扩展码序列C4.1和C4.2是从扩展码序列C2.1生成的扩展码序列(将C2.1称为C4.1和C4.2的母码),扩展码序列C4.3是从扩展码序列C2.2生成的扩展码序列,在所使用的扩展码序列中,没有母码C2.2共同的扩展码序列,对维持正交性的抗性高。即,母码不同的扩展码之间具有对正交性破坏的抗性,换句话说,在所使用的扩展码序列中母码共同的扩展码序列越少,对正交性破坏越具有抗性。
说明重发控制部1601对各码信道(各分组)决定发送功率并进行功率控制的方法。重发控制部1602根据复原部109所接受的分组接收装置600的响应信号计算各码信道的重发次数,向重发次数多的码信道提供比重发次数少的码信道大的发送功率。
例如,重发控制部1601保持针对图19所示的重发次数的功率水平表,并按照该功率水平表来决定各码信道的发送功率。功率水平表如图19的例子那样,是使功率水平、重发次数和功率值对应保存的表,按照重发次数越多发送功率越大的方式,例如对应保存功率水平“1”、重发次数“0”和功率值“0dB”,对应保存功率水平“2”、重发次数“1~3”和功率值“1.5dB”。图19的功率值表示针对功率水平“1”的发送功率的增量。
例如,对3个码信道CH1、CH2、CH3进行码复用来发送,在码信道CH1、CH2发送重发次数是0次的分组(始发分组)、码信道CH3发送重发次数是1次的分组(重发分组)的情况下,重发控制部1601参照功率水平表,将功率水平为2(1.5dB)的发送功率分配给重发次数多的码信道CH3,将功率水平为1(0dB)的发送功率分配给作为始发分组的CH1、CH2。图20是示例出在根据图19所示的功率水平表向码信道CH1~CH3分配了发送功率的情况下的、码复用部102对功率控制部1602的输出进行了复用时的信号功率的图,重发次数多的码信道CH3是“1.5dB”,是比码信道CH1、CH2的“0dB”大的功率值。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接收装置6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分组接收装置600具有天线部201、接收部202、传播路径估计部203、GI除去部204、FFT部205、接收分组管理部206、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接收信号存储部1801、干扰消除部1802、接收信号存储部209、响应信号生成部210、发送部211。
分组接收装置600与第1实施方式的分组接收装置200的不同点在于:追加了接收信号存储部1801,并且,干扰消除部1802将来自接收信号存储部1801的信号作为输入信号。在其他的各部(符号201~207、209~211)中,由于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以下对与分组接收装置200不同的部位进行说明。
接收信号存储部1801对应地存储来自FFT部205和传播路径估计部203的输出信号。并且,接收信号存储部1801在来自FFT部205的输出信号包含重发分组时,将包含该重发分组以前所接收的关联分组的至少1个的FFT部205的输出信号和接收到该关联分组时的传播路径估计值输出给干扰消除部1802。例如,在接收到第2次重发分组的情况下,接收信号存储部1801将包含针对所保存的第2次重发分组的始发分组及第1次重发分组中的至少1个的FFT部205的输出信号和接收到该分组时的传播路径估计值输出给干扰消除部1802。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接收装置600的干扰消除部1802的结构的概略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干扰消除部1802针对减法部706-1~706-N的输入是FFT部205的输出和接收信号存储部1801的输出,针对MCI副本生成部704-1~704-N和传播路径补偿部701-1~701-N的输入是传播路径估计部203的输出和接收信号存储部1801的输出。
并且,干扰消除部1802(信号检测部)除了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接收装置200的干扰消除部208同样的功能之外,在接收部202所接收到的信号、即来自FFT部205的输出信号中包含有重发分组时,从接收信号存储部1801中获取包含该重发分组以前所接收到的关联分组的至少1个的FFT部205的输出信号(已接收信号)和接收到该关联分组时的传播路径估计值,并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207对已接收信号再次决定的检测顺序,使用检测完的分组从已接收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从已接收信号中也检测分组。
这里,所谓重发分组(重发信号,重发次数q1为q1>0)的关联分组(关联信号)是该重发分组的始发分组或者除去了该重发分组自身的该重发分组的始发分组的重发分组(重发次数q2为q1>q2>0)。并且,所谓检测完的分组是从接收部202所接收到的信号中检测出的分组和在已接收信号的接收时从已接收信号中检测出的分组。另外,关于从已接收信号中检测出的分组,使用接收信号存储部209所存储的内容。
图23是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接收装置60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例如,假设分组接收装置600接收对分组3、分组2、分组4进行了码复用的第2帧。这里,分组3是第2次重发分组,通过过去的帧(未图示)进行始发,通过第2帧之前发送的第1帧进行第1次重发。分组2是第1次重发分组,通过第1帧进行始发。分组4是始发分组。
在分组接收装置600接收第2帧时,接收分组管理部206从针对第2帧的重发控制信号中获取各分组的重发次数的信息,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按照重发次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来决定检测顺序。由于已经获取了分组1的重发次数的信息,所以在该情况下,检测顺序决定部207所决定的检测顺序为分组1、分组3、分组2、分组4的顺序。这里,由于分组1在第2帧接收时已经能够作为准确无误的信号来获取,所以与重发次数无关地将检测顺序设为第1,使得最开始进行检测。
接着,将第2帧、即对分组2、分组3、分组4进行了码复用的信号的FFT部205的输出信号保存在接收信号存储部1801中。此时,分组3的始发和第1次重发信号以及分组2的始发信号保存在接收信号存储部1801中。
接着,向干扰消除部1802输入第2帧的信号,重复进行预定次数的包含减法部706的MCI消除处理、解扩部707的解扩处理、解调部708的解调处理、解交织部709的解交织、解删余部710的解删余处理的检测处理、解码部712的解码处理,并将预定次数后的解删余部710的输出存储在接收信号存储部209中。
另外,在接收信号存储部209中也存储在第2帧以前已经接收到的分组的解删余部710的输出。并且,在上述的第2帧的信号检测处理、解码处理中,进行检测处理、解码处理的分组的顺序无论什么都可以。并且,在上述的第2帧的信号检测处理、解码处理中,不进行合成部711的合成处理。
接着,重复了预定次数的上述第2帧的信号检测处理、解码处理之后,干扰消除部1802从接收信号存储部1801中获取对第1帧的分组1、分组2、分组3进行了码复用的信号,并对第1帧的信号进行信号检测处理、解码处理。检测顺序是重发次数从多到少的分组1、分组3、分组2(其中,关于分组1,使用接收信号存储部209所存储的已检测的准确信号,只进行针对其他分组的干扰消除处理)。
例如,针对分组的3的信号检测处理,按照以下的方式进行。首先,减法部706-2从第1帧信号中减去MCI副本生成部704-2根据分组1及分组2的码信道副本和来自接收信号存储部1801的第1帧接收时的传播路径估计值所生成的MCI副本信号之后,解扩部707进行解扩处理,解调部708进行解调处理,解交织部709进行解交织处理,解删余部710进行解删余处理,获得解删余处理后的分组3的第1次重发信号。进而,合成部711进行该删余处理后的分组3的第1次重发信号与存储在接收信号存储部209中的分组3的第2次重发分组和始发分组的合成。并且,解码部712在对合成部711的输出信号进行了解码处理之后,向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2输出分组3的编码比特LLR,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2根据编码比特LLR生成分组3的码信道副本。
接着,按照检测顺序决定部207的决定顺序,对分组2也进行与分组3同样的信号检测处理,并且在合成部711中,与存储在接收信号存储部209中的分组2的第1次重发信号进行合成。解码部712对合成部711的输出信号进行了解码处理后,将分组2的编码比特LLR输出给码信道副本生成部705-3。在重复了预定次数的以上的干扰消除、信号检测处理、合成处理、解码处理之后,进行检错。
如上所述,在分组接收装置600接收到对始发分组和重发分组进行了码信道复用的第2帧信号的情况下,使用对重发分组和该重发分组的关联分组(即,分组接收装置600已经接收的关联分组)进行了合成的分组,在第2帧接收时从重发次数多的分组开始依次对包含有关联分组的第1帧信号再次进行信号检测。因此,由于从干扰消除部1802中的信号检测精度好的能合成的信号多的分组信号中进行信号检测,并从接收信号中除去了根据该检测的分组的信号所生成的干扰副本之后,进行信号检测精度差的分组(重发次数少的分组)的信号检测,所以能够使信号检测精度差的分组的信号的检测精度提高。因此,能够防止特定的分组的重发次数变多,并且能够防止延迟变大。
并且,由于在分组发送装置500中,从重发次数多的分组开始优先地分配对正交性的破坏有抗性的扩展码序列,所以更能提高重发次数多的分组的信号检测精度。其结果,在分组接收装置600中,通过从重发次数大的分组开始优先地进行信号检测,能够提高信号检测精度差的重发次数少的分组的信号的检测精度。
并且,由于在分组发送装置500中,通过重发次数多的分组来分配大的发送功率,所以更能提高重发次数多的分组的信号检测精度。其结果,在分组接收装置600中,通过从重发次数大的分组开始优先地进行信号检测,能够提高信号检测精度差的重发次数少的分组的信号的检测精度。
另外,也能够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分组接收装置200来接收本实施方式的分组发送装置500所发送的信号。
并且,分组发送装置500也可以只具备基于前述码信道的重发次数的扩展码序列的分配和功率控制的任意一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码复用后的码信道进行上述发送功率控制,但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空间复用等其他复用信号也能应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分组接收装置600也能接收第1实施方式的分组发送装置100所发送的信号。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扩展率为“4”的扩展码序列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其他的扩展率。并且,对使用正交可变扩展率OVSF码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码。在使用正交可变扩展率OVSF码以外的码的情况下,要使用的扩展码序列之间的相关只要是通过解扩能够检测出期望信号的程度那样低即可,不一定必须正交。在该情况下,作为对正交性的破坏有抗性的扩展码序列,可以使用与其他码信道中使用的扩展码序列的相关低的扩展码序列,即,可以使用越是重发次数多的码信道,与其他码信道中使用的扩展码序列的相关越低的扩展码序列。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在进行OFDM、MC-CDMA(Multi Carrier-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等多载波传送的系统中进行了说明,但是在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DS-CDMA(Direct Sprea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等单载波传送中,在使用了利用重复处理的逐次型干扰消除器(SIC: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er)的情况下也能应用本发明。
并且,图1中的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1-1~101-N、码复用部102、IFFT部103、复用部104、GI插入部105、导频信号生成部107、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08和图5中的传播路径估计部203、GI除去部204、FFT部205、接收分组管理部206、检测顺序决定部207、干扰消除部208、响应信号生成部210和图11中的流信号生成部301-1~301-Ns、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311、复原部312和图12中的每个天线的信号处理部402-1~402-M的GI除去部412、FFT部413和传播路径估计部414、接收分组管理部403、检测顺序决定部404、干扰消除部405、响应信号生成部409和图17中的码信道信号生成部501-1~501-N、码复用部102、IFFT部103、复用部104、GI插入部105、导频信号生成部107、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08、复原部109、重发控制部1601和图21中的传播路径估计部203、GI除去部204、FFT部205、接收分组管理部206、检测顺序决定部207、干扰消除部208、响应信号生成部210也可以通过专用的硬盘来实现,并且,也可以将用于实现这些各部分的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中,通过使计算机系统读入并执行记录在该记录介质中的程序可以进行各部的处理。另外,假设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含OS和外围设备等硬件。
并且,所谓“计算机能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以及内设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硬盘等存储装置。另外,所谓“计算机能读取的记录介质”还包含像经由互联网等网络和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间的期间内动态地保持程序的装置和像成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存一定时间的装置。并且,上述程序可以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与已经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上述功能。
以上,参照附图对该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从便携电话终端向基站装置发送分组的便携电话系统,但并不限于此。

Claims (18)

1.一种通信装置,其在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出错误时,进行向发送源要求重发的混合自动重发,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具备:
接收部,其接收包含始发信号和针对任意一个信号的重发信号的信号、即对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进行了复用的信号;
检测顺序决定部,其根据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决定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顺序;以及
信号检测部,其按照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所决定的顺序,使用由该装置检测完的信号、即与所述始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和与所述重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从而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
所述信号检测部具备合成部,该合成部对所检测的所述重发信号和从已接收信号中检测出的信号进行合成,所述已接收信号包含所述重发信号以前所接收的关联信号的至少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决定检测顺序,使得所述重发信号的顺序比所述始发信号优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决定检测顺序,使得从重发次数多的信号开始依次进行检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以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中的由接收信号功率、接收信号对于扰噪声功率比为代表的接收水平为基准来决定顺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是在发送源中被纠错编码后的信号,
所述信号检测部在检测所述信号时,使用通过所述纠错码对由该装置检测完的信号进行了纠错解码处理的信号,生成针对作为检测对象的信号的干扰成分的副本信号,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该副本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检测部在所述接收部所接收到的信号中包含有重发信号时,按照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对包含有该重发信号以前所接收到的关联信号的至少一个的已接收信号再次决定的检测顺序,使用检测完的信号,从所述已接收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从而从所述已接收信号中检测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是在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上乘以各自固有的扩展码序列的码复用后的信号,
所述信号检测部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了干扰成分之后,在除去了该干扰成分的信号上乘以作为检测对象的信号所固有的所述扩展码,以检测作为所述检测对象的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是将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从各自不同的天线发送来并进行了空间复用的信号,
所述信号检测部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了干扰成分之后,根据每个所述天线的传播路径估计值,从除去了该干扰成分的信号中检测作为所述检测对象的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检测部对各信号各进行1次按照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所决定的顺序的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检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检测部重复多次按照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所决定的顺序的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检测。
11.一种通信系统,其具备第1通信装置和第2通信装置,在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接收到的信号中检测出错误时,所述第2通信装置进行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要求重发的混合自动重发,
所述第2通信装置具备:
接收部,其接收包含始发信号和针对任意一个信号的重发信号的信号、即对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进行了复用的信号;
检测顺序决定部,其根据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决定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顺序;以及
信号检测部,其按照所述检测顺序决定部所决定的顺序,使用由该装置检测完的信号、即与所述始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和与所述重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来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
所述信号检测部具备合成部,该合成部对所检测的所述重发信号和从已接收信号中检测出的信号进行合成,所述已接收信号包含所述重发信号以前所接收的关联信号的至少一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是被纠错编码后的信号,
所述信号检测部在检测所述信号时,使用通过所述纠错码对由该装置检测完的信号进行了纠错解码处理的信号,生成针对作为检测对象的信号的干扰成分的副本信号,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该副本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通信装置具备:
重发控制部,其根据重发次数来决定用于发送所述始发信号和重发信号的发送功率;以及
发送功率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以所述重发控制部所决定的发送功率来发送所述始发信号和重发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通信装置具备:
重发控制部,其根据重发次数来决定与所述始发信号和重发信号相乘的扩展码序列;以及
扩展部,其在所述始发信号和重发信号上乘以所述重发控制所决定的扩展码序列,
所述第2通信装置的信号检测部,在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了干扰成分之后,在除去了该干扰成分的信号上乘以由所述扩展部对作为检测对象的信号所乘的所述扩展码,以检测作为所述检测对象的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发控制部将越是乘以在重发次数多的信号上的扩展码序列,设为越是对正交性的破坏具有抗性的扩展码序列。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展码序列是正交可变扩展率码。
17.一种通信装置的接收方法,该通信装置在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到错误时,进行向发送源要求重发的混合自动重发,其特征在于,该接收方法具备:
第1过程,所述通信装置接收包含始发信号和针对任意一个信号的重发信号的信号、即对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进行了复用的信号;
第2过程,所述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1过程所接收的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决定从所述第1过程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顺序;以及
第3过程,所述通信装置按照所述第2过程所决定的顺序,使用由该通信装置检测完的信号、即与所述始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和与所述重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从所述第1过程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来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
在所述第3过程中,所述通信装置对所检测的所述重发信号和从已接收信号中检测出的信号进行合成,所述已接收信号包含所述重发信号以前所接收的关联信号的至少一个。
18.一种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该通信系统具备第1通信装置和第2通信装置,在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接收的信号中检测到错误时,所述第2通信装置进行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要求重发的混合自动重发,其特征在于,该通信方法具备:
第1过程,所述第1通信装置发送始发信号和针对任意一个信号的重发信号;
第2过程,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包含始发信号和针对任意一个信号的重发信号的信号、即对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进行了复用的信号;
第3过程,所述第2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2过程所接收的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决定从所述第2过程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的顺序;以及
第4过程,所述第2通信装置按照所述第3过程所决定的顺序,使用由该第2通信装置检测完的信号、即与所述始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和与所述重发信号相关的检测完的信号,从所述第2过程所接收的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来检测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
在所述第4过程中,所述第2通信装置对所检测的所述重发信号和从已接收信号中检测出的信号进行合成,所述已接收信号包含所述重发信号以前所接收的关联信号的至少一个。
CN2009801260319A 2008-07-09 2009-07-08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20845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79111 2008-07-09
JP2008179111 2008-07-09
PCT/JP2009/062475 WO2010005037A1 (ja) 2008-07-09 2009-07-08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受信方法及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4599A true CN102084599A (zh) 2011-06-01

Family

ID=41507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60319A Pending CN102084599A (zh) 2008-07-09 2009-07-08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26072A1 (zh)
EP (1) EP2299602A1 (zh)
JP (1) JPWO2010005037A1 (zh)
CN (1) CN102084599A (zh)
EA (1) EA201071414A1 (zh)
WO (1) WO201000503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73692A (zh) * 2015-01-22 2019-06-11 株式会社索思未来 接收方法以及接收用lsi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6443A (zh) * 2008-02-21 2011-01-12 夏普株式会社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JP5678420B2 (ja) * 2009-09-01 2015-03-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方法及び中継装置
US8423863B2 (en) * 2009-11-06 2013-04-16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Terminal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multimedia service via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link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multimedia service using the same
JP2012060407A (ja) * 2010-09-08 2012-03-22 Sharp Corp 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受信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US8817924B2 (en) 2010-09-23 2014-08-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terative pilot tone cancellation for improved channel estimation and decoding
US9893842B2 (en) 2011-12-28 2018-02-1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mbol detection technique
US9002311B2 (en) * 2012-01-16 2015-04-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equency domain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and equalization for downlink cellular systems
EP2845340B1 (en) * 2012-05-04 2016-02-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receiver device, network nod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for decoding transmissions
US9954643B2 (en) * 2012-06-22 2018-04-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repeat-response combin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JP2015530012A (ja) * 2012-08-02 2015-10-08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データ再送信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US20140089763A1 (en) * 2012-09-26 2014-03-27 Asolid Technology Co., Ltd. Flash memory and accessing method thereof
CN103974446B (zh) * 2013-01-30 2018-07-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用户设备
US8837515B1 (en) 2013-06-06 2014-09-1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llision resolution
US10135582B1 (en) * 2013-12-26 2018-11-20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roducing time diversity in WiFi transmissions
CN105515713B (zh) * 2014-09-25 2018-11-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码分多址接入通信方法与相应发射机、接收机
KR102240745B1 (ko) * 2015-01-20 2021-04-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길이가 64800이며, 부호율이 4/15인 ldpc 부호어 및 qpsk를 위한 비트 인터리버 및 이를 이용한 비트 인터리빙 방법
KR102240748B1 (ko) * 2015-01-20 2021-04-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길이가 64800이며, 부호율이 3/15인 ldpc 부호어 및 qpsk를 위한 비트 인터리버 및 이를 이용한 비트 인터리빙 방법
US10784901B2 (en) 2015-11-12 2020-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uncturing for structured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US11043966B2 (en) 2016-05-11 2021-06-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ly generating multiple lifted low-density parity-check (LDPC) codes
US10454499B2 (en) 2016-05-12 2019-10-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puncturing and low-density parity-check (LDPC) code structure
US9917675B2 (en) 2016-06-01 2018-03-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polar code constructions by strategic placement of CRC bits
US10469104B2 (en) 2016-06-14 2019-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pactly describing lifted low-density parity-check (LDPC) codes
US10312939B2 (en) 2017-06-10 2019-06-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involving pairwise orthogonality of adjacent rows in LPDC code
US20180367245A1 (en) * 2017-06-19 2018-1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WITH SELF-DECODABLE REDUNDANCY VERSIONS (RVs) USING SYSTEMATIC CODES
CN111224752B (zh) * 2018-11-23 2021-09-24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US11949436B2 (en) * 2022-08-12 2024-04-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ing scheme with varying puncturing patter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36233A (ja) * 1986-04-08 1987-10-16 Nec Corp 干渉領域内発呼量計測方式
CN1790976A (zh) * 2004-12-17 2006-06-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多天线传输中的重传方法
JP2006238423A (ja) * 2005-01-26 2006-09-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US20070113147A1 (en) * 2005-10-31 2007-05-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a signa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4900A (en) * 1989-12-21 1992-01-28 Gte Spacenet Corporation Spread spectrum system with random code retransmission
US6091757A (en) * 1998-12-03 2000-07-18 Motorola, Inc. Data transmission within a spread-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130264B2 (ja) * 1998-12-08 2008-08-0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力線搬送通信システム
JP4724928B2 (ja) * 2001-02-27 2011-07-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伝送装置及び無線伝送方法
JP3545726B2 (ja) * 2001-02-27 2004-07-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受信側装置
KR100493084B1 (ko) * 2001-05-04 2005-06-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멀티미디어 서비스를 위한 초기전송및 재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US7573958B2 (en) * 2002-07-18 2009-08-11 Motorola, Inc. Receiver for and method of recovering transmitted symbols in a H-ARQ packet retransmission
US7231557B2 (en) * 2003-04-02 2007-06-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terleaving in a block-coherent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668192B2 (en) * 2005-01-05 2010-02-23 Nokia Corporation Use of the FP header to signal the RNC that the node B has not been able to determine or has not been able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retransmissions
US7856071B2 (en) * 2005-07-26 2010-12-21 Alcatel-Lucent Usa Inc. Multi-path acquis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very high data rate users
US7499434B2 (en) * 2005-08-24 2009-03-03 Alcatel-Lucent Usa Inc. Mapping uplink signaling channels
CN1972176A (zh) * 2005-11-24 2007-05-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天线通信系统中重传数据的检测方法
EP1961145B1 (en) * 2005-12-16 2012-12-1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 method and a transmitter / receiver for reduced signaling in a retransmission system us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EP3780450A1 (en) * 2006-10-31 2021-02-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rror control in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7904034B2 (en) * 2006-12-18 2011-03-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n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8179111A (ja) 2007-01-26 2008-08-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条件設定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条件設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08093619A1 (ja) * 2007-01-29 2008-08-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US20100238818A1 (en) * 2007-10-11 2010-09-23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quality information generat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36233A (ja) * 1986-04-08 1987-10-16 Nec Corp 干渉領域内発呼量計測方式
CN1790976A (zh) * 2004-12-17 2006-06-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多天线传输中的重传方法
JP2006238423A (ja) * 2005-01-26 2006-09-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US20070113147A1 (en) * 2005-10-31 2007-05-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a signa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AKASHI YOSHIMOTO ETC.: "《IEEE》", 31 December 2007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73692A (zh) * 2015-01-22 2019-06-11 株式会社索思未来 接收方法以及接收用lsi
CN109873692B (zh) * 2015-01-22 2021-05-14 株式会社索思未来 接收方法以及接收用lsi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05037A1 (ja) 2010-01-14
EA201071414A1 (ru) 2011-08-30
EP2299602A1 (en) 2011-03-23
US20110126072A1 (en) 2011-05-26
JPWO2010005037A1 (ja) 2012-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84599A (zh)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通信方法
CN102027703A (zh)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通信方法
US6842487B1 (en) Cyclic delay diversity for mitigat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in OFDM systems
CN101933277A (zh)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程序
TWI292271B (en) Iterative detection and decoding for a mimo-ofdm system
KR100943866B1 (ko) 준직교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 제거를 이용한 h-arq송신의 수신
KR100887909B1 (ko)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채널에서 대역폭 효율의 증대를 위한방법 및 시스템
JP4668925B2 (ja) マルチアンテナ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空間拡散によるブロードキャスト送信
CN102273113A (zh)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CN101946449A (zh)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及通信方法
CN102007718A (zh)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及程序
US20110007729A1 (en) Reception device, transmiss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W200814597A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ordered QRV-LST (layered space time) detection for efficient processing f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636996A (zh)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CN101983486A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CN101946442A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01946441A (zh)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通信方法
JP5036062B2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Sedani et al. WiMAX Introduction and Modeling
Daraiseh et al. Exact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linear block codes in frequency-hop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2055507B (zh) Mimo系统中应用子带复用的导频和数据处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