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73692B - 接收方法以及接收用lsi - Google Patents

接收方法以及接收用lsi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73692B
CN109873692B CN201910201510.8A CN201910201510A CN109873692B CN 109873692 B CN109873692 B CN 109873692B CN 201910201510 A CN201910201510 A CN 201910201510A CN 109873692 B CN109873692 B CN 1098736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demodulation
stream
lsi
recepti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015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73692A (zh
Inventor
小畠久辉
长谷川照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thin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thin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think Corp filed Critical Sothin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8736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736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736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736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8Demodulator circuits; Receiver circuits
    • H04L27/3818Demodulator circuits; Receiver circuits using coherent demodulation, i.e. using one or more nominally phase synchronous carriers
    • H04L27/3836Demodulator circuits; Receiver circuits using coherent demodulation, i.e. using one or more nominally phase synchronous carriers in which the carrier is recovered using the received modulated signal or the received IF signal, e.g. by detecting a pilot or by frequency multipl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14Channel dividing arrangements, i.e. in which a single bit stream is divided between several baseband channels and reassembled at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6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 H04L27/362Modulation using more than one carrier, e.g. with quadrature carriers, separately amplitude modul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8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allowing a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to use more than one type of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8Demodulator circuits; Receiver circuits
    • H04L27/3818Demodulator circuits; Receiver circuits using coherent demodulation, i.e. using one or more nominally phase synchronous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8Interfacing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e.g.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of a video stream to network bandwidth; Processing of multiplex str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8Interfacing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originating from a server, e.g. retrieving MPEG packets from an IP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接收方法以及接收用LSI。接收方法接收多个载波,生成一个或多个流,具备:第一解调步骤,在第一解调步骤下,处理第一发送信号,生成第一解调输出;第二解调步骤,在第二解调步骤下,处理与第一发送信号不同的第二发送信号,生成第二解调输出;合成步骤,在合成步骤下,至少基于第一解调输出和第二解调输出,生成一个流;选择步骤,在选择步骤下,选择第一解调输出和一个流中的任一者,生成选择流;以及后端处理步骤,在后端处理步骤下,根据选择流和第二解调输出,生成向显示装置的输出,在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选择步骤中选择第一解调输出,在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选择步骤中选择一个流。

Description

接收方法以及接收用LSI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680004331X”,申请日为2016年1月5日,发明名称为“分割数据的收发系统”之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分割数据的收发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所述的利用多个载波的分割传输方式(以下称为多载波传输方式),该分割传输方式中,对以往以利用单一载波的传输方式(以下称为单载波传输方式)无法传输的、传输容量超过单一载波的传输容量的传输流(Transport Stream:TS)进行分割后形成多路复用帧,利用多个载波来传输数据(参照专利文献1、非专利文献1)。
此外,在传输TS包的同时效率良好地传输可变长度包的技术也已为人所知(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2-2096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175949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总务省:信息通信审议会·信息通信技术分科会·广播系统委员会报告(案)“第六章:多载波传输方式(ITU-T劝告J.183)所涉及的技术条件”,2014年11月7日,p.63-92(総務省:情報通信審議会·情報通信技術分科会·放送シス于厶委員会報告(案)「第6章:複数搬送波伝送方式(ITU-T勧告J.183)に係る技術的条件」,2014年11月7日,p.63-9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中,通过向接收多个载波的现有接收系统添加作为合成部的附加部,从而提供一种多载波传输方式的接收系统。
此外,本公开中,通过在多个解调部依次执行合成处理,从而提供多载波传输方式的接收系统。
此外,本公开中,提供能够可靠地吸收多个信道的到达时间差的多载波传输方式的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
此外,本公开中,提供能够可靠地将可变长度包变换为固定长度的传输包的数据分配方法和数据取得方法。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中的接收系统例如是一种如下所述的接收系统,其接收多个载波、生成一个或多个流,所述接收系统具备:第一解调部,其接收第一发送信号后进行处理;第二解调部,其接收与第一发送信号不同的第二发送信号后进行处理;合成部,其至少基于第一解调部的输出和第二解调部的输出而生成一个流;选择部,其将来自第一解调部的输出和来自合成部的一个流作为输入且选择任一折后予以输出;以及后端处理部,其将来自选择部的输出和来自第二解调部的输出作为输入且生成向显示装置的输出,在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选择部选择第一解调部的输出,在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选择部选择一个流。
此外,本公开中的其它接收系统例如是如下所述的接收系统,其接收多个载波、生成一个或多个流,所述接收系统具备:第一解调部,其内置有接收第一发送信号后进行处理的第一存储器;以及第二解调部,其内置有接收第二发送信号后进行处理的第二存储器,第二发送信号与第一发送信号不同,所述接收系统还具备:一个以上的解调部;以及后端处理部,其生成向显示装置的输出,包括第一解调部和第二解调部的多个解调部包括将多个解调部全部连接的串联线,在将多个解调部分类成接收第一载波的数据且不输入已在其它解调部解调过的数据的头部解调部、接收第二载波的数据且将解调过的结果至少用作向后端处理部的输出的一部分的尾部解调部以及头部解调部和尾部解调部以外的中间解调部时,头部解调部将输出输向中间解调部中的一个解调部,每个中间解调部向后级解调部作为流的一部分而输出对分别与所述中间解调部相对应的载波的数据进行了解调后的结果和前级解调部的输出这两者。
此外,本公开中的发送系统例如是如下所述的发送系统,其分割一个输入信号、输出多个发送信号,所述发送系统具备:分割部,其将一个输入信号分割成多个信号后予以输出;识别数据添加部,其对由分割部分割后的信号中的分割后信号的规定组添加识别数据;第一调制部,其对添加了识别数据的第一分割后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第一发送信号;以及第二调制部,其对添加了识别数据的第二分割后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第二发送信号。
此外,本公开中的接收系统例如是与该发送系统相对应的接收系统,其接收多个载波、生成一个流,所述接收系统具备:第一解调部,其接收第一发送信号后进行处理;第二解调部,其接收与第一发送信号不同的第二发送信号后进行处理;识别数据检测部,其将第一解调部的输出和第二解调部的输出作为输入,并对包括于第一解调部的输出和第二解调部的输出中的规定的识别数据进行识别;以及延迟补正信号生成部,其基于识别数据检测部的识别结果,决定用规定的处理来调整第一解调部的输出与第二解调部的输出之间的时间差的对象。
此外,本公开中的数据分配方法例如是如下所述的数据分配方法,所述数据分配方法在将可变长度包的数据分割后给固定长度的传输包分配下去之际,在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的中途,可变长度包1的分配就已结束的情况下,向传输包1插入头部位置信息,接着将可变长度包2分配下去,头部位置信息表示接下来分配的可变长度包2的开始位置,如果在传输包1的中途,可变长度包1的分配就已结束之后,插入表示接下来分配的可变长度包2的开始位置的头部位置信息1,就不能进行向传输包1分配可变长度包2的处理的情况下,向传输包1分配无效的数据以替代头部位置信息1。
此外,本公开中的数据取得方法例如是与该数据分配方法相对应的数据取得方法,所述数据取得方法取得分配给固定长度的传输包的可变长度包,在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内,取得构成可变长度包1的数据的处理就已结束,并且在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内没有插入有表示下一个可变长度包2的开始位置的头部位置信息的情况下,判断为在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内除了包括构成可变长度包1的数据之外还包括无效的数据来进行处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通过向接收多个载波的现有接收系统添加作为合成部的附加部,从而能够提供多载波传输方式的接收系统。
此外,根据本公开,通过在多个解调部依次执行合成处理,从而能够提供多载波传输方式的接收系统。
此外,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能够可靠地吸收多个信道的到达时间差的多载波传输方式的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
此外,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能够可靠地将可变长度包变换为固定长度的传输包的数据分配方法和数据取得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公开所涉及的收发系统的构成方式的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收发系统中的数据构成方式之例的时序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系统的构成方式的框图。
图4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变形例的框图。
图5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另一变形例的框图。
图6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6的接收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8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
图9是示出图8中的附加部的详细构成例的框图。
图10是示出图9中的到达时间差更新部的详细构成例的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图10的到达时间差更新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
图13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图13的接收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5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图15的接收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图15的接收系统的详细动作的时序图。
图18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
图19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
图2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系统的构成方式的框图。
图21(a)是示出图20的接收系统的变形例的框图,图21(b)是用于说明其动作的时序图。
图22(a)是示出图20的接收系统的另一变形例的框图,图22(b)是用于说明其动作的时序图。
图23(a)是示出图20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图23(b)是用于说明其动作的时序图。
图24(a)是示出图20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图24(b)是用于说明其动作的时序图。
图25(a)是示出图20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图25(b)是用于说明其动作的时序图。
图26是示出图20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
图2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送系统的构成方式的框图。
图2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系统的构成方式的框图。
图29(a)和图29(b)是用于说明图27和图28的收发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30是示出图28的接收系统的变形例的框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图30的接收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32是示出图30的接收系统的接收数据的构成例的时序图。
图33是用于说明图30的接收系统的其它动作的时序图。
图34是用于说明图1中的接收系统的某动作的时序图。
图35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发系统中的数据构成方式之例的时序图。
图36是示出图35的数据构成方式中的第一例外处理的时序图。
图37是示出图35的数据构成方式中的第二例外处理的时序图。
图38是示出图35的数据构成方式中的第三例外处理的时序图。
图39是示出图35的数据构成方式中的第四例外处理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示出本公开所涉及的收发系统的构成方式的框图。图1的收发系统是用于传输CATV所涉及的图像和声音数据的多载波传输方式的收发系统,其由发送机100、CATV传输路150、接收机200以及后端处理部300构成。
为了构成分割一个输入信号、输出多个发送信号的发送系统,发送机100具备分割部110、多个调制部121、122、123、124。分割部110将一个输入信号(超过一个载波的传输容量的流)分割成多个信号后予以输出。在调制部121~124中,分别采用256QAM(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或者64QAM中的任一调制方式。
接收机200具备多个解调部201、202、203、204和合成部210。解调部201~204以与调制部121~124相对应的解调方式,对分别经由CATV传输路150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合成部210基于解调部201~204的各个输出,生成一个流。后端处理部300将来自合成部210的输出作为输入,生成向显示装置(未图示)的输出。接收机200和后端处理部300构成接收多个载波而生成一个流的接收系统。
对多载波传输方式中的接收机200要求如下所述的处理:(1)检测头而取得头信息的处理;(2)吸收各信道之间的到达时间差的处理;(3)插入虚拟槽(dummy slot)来将各信道之间的数据率相加的处理;以及(4)对数据序列进行并行/串行变换后合成的处理。
图2是示出图1的收发系统中的数据构成方式之例的时序图。在图2的例子中,以188字节(byte)构成一个槽(一个包)。槽的头部一个字节是固定值(0x47)的同步字节,接下来的三个字节是包括PID等的TS头。而且,用53个槽构成一个帧,头部一个槽是TSMF(Transport Stream Multiplexing Frame,传输流复用帧)头(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多载波传输方式(扩展TSMF),在256QAM中是由四个帧构成一个超帧,在64QAM中是由三个帧构成一个超帧。
(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系统的构成方式的框图。图3的接收系统是向具有同时处理多个信道的功能(例如同时录像功能)的现有接收系统添加了附加部211来构成的系统,其具备多个解调部201~204、附加部211、选择部212和后端处理部300。附加部211作为前述的合成部210,基于多个解调部201~204的输出而生成一个流。选择部212将来自解调部201的输出和来自附加部211的一个流作为输入,选择任一者予以输出。此时,在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选择部212选择来自解调部201的输出,在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选择部212选择来自附加部211的一个流。后端处理部300将来自选择部212的输出和来自解调部202~204的输出作为输入,生成向显示装置的输出。
在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时,后端处理部300分别对选择部212的输出和解调部202~204的输出进行处理;在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时,后端处理部300对选择部212的输出进行处理,而对解调部202~204的输出则不进行处理。后端处理部300能够决定是选择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还是选择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这例如也可以为如下:在根据指定所观看的信道而选择了采用多载波传输方式的信道时,就成为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
根据图3的构成方式,通过向现有系统追加了进行合成处理的附加部211并向后端处理部300的输入之一切换着输入以往的流和合成后的流,从而能够提供多载波传输方式的接收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用一个LSI(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解调部201~204、附加部211、选择部212以及后端处理部300。此外,也可以用一个LSI401只实现附加部211和选择部212。此外,还可以用一个LSI402实现附加部211、选择部212以及后端处理部300。
图4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变形例的框图。在图4的接收系统中,使用内置有多个解调部201~204的存储器来进行吸收到达时间差、插入虚拟槽的处理,由此,调整上述的多个解调部201~204的输出定时。在作为合成部210添加的附加部211中,进行多个解调部201~204的各个输出数据的重新排列和合成。
根据图4的构成方式,能够使用解调部201~204的闲置存储器进行吸收到达时间差、插入虚拟槽的处理。
图5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另一变形例的框图。图5的接收系统用于:向多个解调部201~204分别输入延迟补正值,使用上述的延迟补正值调整各自的输出定时。
根据图5的构成方式,例如该系统是通过由多个解调部201~204共用水晶振荡器来完全同步地进行动作的系统,通过从外部向各解调部201~204输入延迟补正值,对由发送信号到达接收系统的到达时间差引起的超帧的延迟差进行延迟调整后设为0(也插入虚拟槽),然后输入至后端处理部300,由此,在附加部211中不需要存储器,从而能够做到小型化。
图6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在图6的接收系统中,附加部211求解调部201~204的各输出之间的延迟差,基于该延迟差,求解调部201~204的各个延迟补正值。
根据图6的构成方式,能够通过用附加部211检测各个流的到达时间差来求出在图5中从外部向各解调部201~204输入了延迟补正值。
图7是用于说明图6的接收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附加部211对解调部201~204的各个输出使用共通的计数器(counter)来求各信道的超帧头部的到达时间差。
图8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在图8的接收系统中,经由通信用电路转送来自附加部211的延迟补正值,例如经由CPU213并用如I2C等接口在芯片之间转送来自附加部211的延迟补正值。也可以用一个LSI403实现CPU213和后端处理部300。
图9是示出图8中的附加部211的详细构成例(以及各解调部的一部分)的框图。图9的解调部201、202分别具备延迟调整部220,附加部211具备到达时间差检测部221,并且附加部211在每个信道具有到达时间差更新部222。附加部211存储第一延迟补正值和第二延迟补正值,附加部211构成为:在接着被输入的解调部201、202的各输出的延迟差在预先设定过的值以上的情况下,更新所存储的第一延迟补正值和第二延迟补正值。
图10是示出图9中的到达时间差更新部222的详细构成例的框图。图10的到达时间差更新部222具备相加部230、比较部231、选择部232、D-FF233。
图11的步骤240~244是用于说明图10的到达时间差更新部222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初始状态下,预先将延迟补正值X设为0。开始进行接收处理,将信道之间的到达时间差值T决定为T1。此时,若T1非0,则X的值被更新成T1。然后,用T1进行了延迟调整的信号被输入至到达时间差检测部221,因此T的值变为0。由于满足T=0的条件,因此,X的值不被更新,而是保持不变。若传输路发生变动,从而到达时间差从T1变为T2,则以X=T1进行了延迟调整的信号被输入至到达时间差检测部221,因此所检测的到达时间差值T则变为T3=T2-X。由此,要将延迟补正值X的值设为T2,则用T2=T3+X更新X的值即可。
如上所述,根据图9的构成方式,通过用附加部211检测各个流的到达时间差来求出向各解调部201~204输入的延迟补正值后,边使赋给各解调部201~204的延迟补正值保持不变,边监视延迟值的变动,从而在到达时间差发生了变化时改变延迟补正值。
图12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图12的接收系统向多个解调部201~204分别输入定时(timing)信号,并使用上述的定时信号分别调整输出定时。
根据图12的构成方式,从外部向各解调部201~204赋予定时信号,基于上述定时信号,在各解调部201~204内进行延迟调整。
图13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图13的接收系统向多个解调部201~204输入同一定时信号(例如复位(reset)信号),使用该定时信号分别调整输出定时。
根据图13的构成方式,从外部向各解调部201~204赋予共通的定时信号,基于该定时信号,在各解调部201~204内进行延迟调整。
图14是用于说明图13的接收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根据图14,附加部211以复位解除时刻为基准,在各信道中求超帧的头部的到达时刻(tA~tD),并求出到预先设定过的时刻(tE)为止的差值,将该差值用作延迟补正值。
图15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图15的接收系统构成为:多个解调部201~204分别接受来自其它解调部的定时信号。即,生成用于在各解调部201~204之间进行延迟调整的定时信号,定时信号是相互连接的。
图16是用于说明图15的接收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这里,作为来自各解调部201~204的定时信号的例子,示出在超帧的头部进行认定(assert)的1位(bit)信号。
图17是用于说明图15的接收系统的详细动作的时序图。例如,解调部201将一定的延迟时间α加在最晚的定时信号的时刻tD与本身的定时信号的时刻tB之差上,并将由此得到的值(tD-tB)+α用作延迟补正值。α例如表示从由解调部开始处理起到将有效输出予以输出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图18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在图18的接收系统中,附加部211生成各解调部201~204的定时信号。
根据图18的构成方式,用附加部211检测各个流的到达时间差,由附加部211输出用于各解调部201~204的定时信号,将超帧的延迟差设为0后输入至后端处理部300。由此,在附加部211中不需要存储器,从而能够做到小型化。
图19是示出图3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图19的接收系统在附加部211与解调部201~204之间,具备用于由附加部211访问解调部2()1~204的存储器控制信号线。
根据图19的构成方式,通过使用解调部201~204或者后端处理部300的闲置存储器作为接收处理时所需要的存储器,由此在附加部211中不需要存储器,从而能够做到小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图2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系统的构成方式的框图。图20的接收系统是在各解调部201~204依次合成,从而生成合成后流的系统。在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下,后端处理部300对解调部201~204的输出进行独立处理,在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下,后端处理部300只对来自解调部204的合成后流进行处理。
图21(a)是示出图20的接收系统的变形例的框图,图21(b)是用于说明上述接收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这里,多个解调部201~204按照数据的合成顺序,将数据率阶段性地提升上去。需要说明的是,能够按照合成顺序、64QAM流的虚拟槽(D)的有无情况等,进行各种变动。
图22(a)是示出图20的接收系统的另一变形例的框图,图22(b)是用于说明上述接收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这里,多个解调部201~204在头部的解调部201将数据率提高至尾部的解调部204的数据率,对数据不足的部分填充好虚拟槽(D),依次置换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子中,也能够按照合成顺序、64QAM流的虚拟槽(D)的有无情况等,进行各种变动。
图23(a)是示出图20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图23(b)是用于说明该接收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这里,多个解调部201~204共用在设计系统时所插入的各个处理延迟的值,或者在交换信号时共用各个处理延迟的值,在各解调部201~204进行与该值相对应的延迟处理。在图23(b)中,假设:解调部201的处理延迟值为T1,解调部202的处理延迟值为T2,解调部203的处理延迟值为T3。
根据图23(a)和图23(b)的例子,在解调部201~204之间共用处理延迟值,在各解调部201~204中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延迟处理。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为:能够从解调部201~204的外部设定各个处理延迟值。
图24(a)是示出图20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图24(b)是用于说明该接收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这里,解调部201~203对后级解调部202~204输出定时信号,该定时信号表示处理开始时刻。
根据图24(a)和图24(b)的例子,通过向数据追加同步后的定时信号,从而实现对到达时间差的吸收。
图25(a)是示出图20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图25(b)是用于说明该接收系统动作的时序图。这里,若解调部202~204观测了来自前级解调部201~203的数据中规定的数据序列(例如TSMF头),则开始进行处理。
根据图25(a)和图25(b)的例子,通过向流中插入已知数据序列后作为定时同步的基准,由此实现对到达时间差的吸收。
图26是示出图20的接收系统的再一变形例的框图。这里,解调部201、202的依次处理和解调部204的处理是并行地进行的,然后在解调部203中结合为一个合成后流。也就是说,在各解调部201~204以竞赛(tournament)形式合成,从而生成合成后流。
(第三实施方式)
图2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送系统的构成方式的框图。该发送系统中的发送机100具备分割部110、一个识别数据添加部130以及多个调制部131、132。分割部110将一个输入信号分割为多个信号来予以输出。识别数据添加部130对已由分割部110分割的信号中的分割后信号的规定的组(超帧)添加识别数据(索引编号)。各调制部131、132对添加了识别数据的分割后信号分别进行处理后输出发送信号。对规定的组来说,识别数据可以是相同的数据,或者对规定的组来说,识别数据也可以是基于预先与接收侧共用的法则而采用的对每个分割数据而言都不同的数据。添加后的超帧的索引编号包含在头信息中。
图2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系统的构成方式的框图。该接收系统中的接收机200具备多个解调部201、202、一个识别数据检测部250、一个延迟补正信号生成部253、多个延迟调整部261、262以及一个合成部210。识别数据检测部250对识别数据(索引编号)进行识别,其中,上述识别数据(索引编号)是添加给各解调部201、202的输出的规定的组(超帧)的。延迟补正信号生成部253利用识别数据检测部250的检测结果,生成针对各解调部201、202的输出的延迟补正信号。各延迟调整部261、262基于各延迟补正信号使各解调部201、202的输出延迟,输出延迟调整后信号。合成部210基于各延迟调整后信号,生成至少一个流。
图29(a)和图29(b)是用于说明图27和图28的收发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这里,通过将超帧的索引编号用于延迟调整,从而如图29(a)所示,即使是超过一个超帧期间的到达时间差也能够吸收。此外,如图29(b)所示,当然也能够可靠地吸收一个超帧期间以内的到达时间差。
其中,只要是能够生成定时信号的头信息即可,而并不限于超帧的索引编号,其中,上述定时信号的周期比合成的最小单位即超帧更长。
图30是示出图28的接收系统的变形例的框图。图30的接收系统中的接收机200具备多个解调部201、202、一个延迟补正信号生成部253、多个延迟调整部261、262以及一个合成部210。延迟补正信号生成部253使用各解调部201、202的输出,生成针对各解调部201、202的输出的延迟补正信号。各延迟调整部261、262基于各延迟补正信号使各解调部201、202的输出延迟,输出延迟调整后信号。合成部210基于各延迟调整后信号,生成至少一个流。而且,在延迟补正信号生成部253中,求各解调部201、202的输出数据之间的延迟差,只在该延迟差小于规定的延迟量(一个超帧期间的1/2)的情况下,成为生成延迟补正信号的对象。即,接收机200假设延迟差总是在一个超帧期间的1/2以内,其将符合该条件的超帧的各个头部作为应进行时间调整的超帧对,来进行吸收到达时间差的处理。
图31是用于说明图30的接收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这里,假设:N为任意的自然数,一个超帧期间为tFRM,信道1的第N超帧与信道2的第N超帧之间的延迟差为tA,信道2的第N超帧与信道1的第(N+1)超帧之间的延迟差为tB。由于tFRM=tA+tB,因此,在tA≤tB时,tA≤tFRM/2就会必然成立。由此,延迟补正信号生成部253将作为两个信道之间的延迟差来求出的两个值tA、tB中的小的值作为准确的延迟差的值来进行处理。
根据图30的构成方式,能够100%可靠地吸收一个超帧期间的1/2以内的到达时间差。
在此,也可以为:图30中的延迟补正信号生成部253在判断各解调部201、202的输出的时序的前后关系之际,基于表示数据的连续性的指标(例如,TS包头内的CC(Continuity Counter,连续计数器)的值),判断已被分割的数据的组合。
图32是示出图30的接收系统的接收数据的构成例的时序图。TS包头包括4位CC,其中,对于相同的PID而言,随着一个包即一个槽的编号发生变化,上述CC也会发生变化。
图33是用于说明利用了图30的接收系统中的CC时的动作的时序图。在图33的例子中,信道1的CC=1的槽#M与信道2的CC=2的槽#N的PID相同,因此能够确认CC的连续性。此外,信道1的CC=3的槽#M+1与信道2的CC=4的槽#N+1的PID相同,因此能够确认CC的连续性。然而,信道1的CC=1的槽#M+2与信道2的CC=5的槽#N+2的PID不同,因此不能确认CC的连续性。于是,根据上述三组槽中前两个组中的至少一个组合来执行延迟调整,由此实现对到达时间差的吸收。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合成部210在每次对各解调部201~204所输出的数据执行重新排列和合成时,也可以基于下述两种信息来进行重新排列和合成,其中的一种信息是能够从各解调部201~204的输出中得到的头信息,另一种信息是用于解析该头信息的信息,即该信息为合成部210中的可更新的存储部(寄存器)内的信息。由此,能够在寄存器(register)上任意设定合成顺序。在这里能够利用的载波序列(carrier sequence)的信息意味着用于识别载波的信息,是能够从在接收机200中对多个载波进行解调后的输出所得到的例如8位信息,该信息包括于扩展部分的头信息中。可根据该载波序列的信息的大小决定合成的顺序,也可以在上述的寄存器存放好将载波序列的信息依次变换的信息后根据载波序列的信息和寄存器的信息来决定合成顺序。需要说明的是,假设预先在发送侧和接收侧共用决定顺序的方法。
此外,图1中的合成部210也可以基于表示数据的连续性的指标(例如,TS包头内的CC的值),进行对各解调部201~204的输出数据的重新排列和合成。合成部210确认CC后,自动判断合成顺序。
图34是时序图,其用于说明利用图1中接收系统的CC的动作之例。在图34的例子中,在各信道的最初的槽(#X-1,#Y-1,#Z-1,#W-1)中,信道2的PID不同,因此不能确认CC的连续性,不能判断合成顺序。然而,在各信道的下一个槽(#X,#Y,#Z,#W)中,所有信道的PID都相同,因此能够确认CC的连续性。其结果是,能够判断:载波的排列顺序为信道3、信道1、信道4、信道2这样的顺序。
(第四实施方式)
图35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发系统中的数据构成方式之例的时序图。这里,假设:在将可变长度的TLV(Types Length Value,类型长度值)包变换成固定长度的传输包的基础上进行收发。
传输包的包长度为188字节,是固定值,将头部3字节作为头(即,分割TLV包头(packet header)),将该包头之后的185字节作为有效载荷。分割TLV包头中的TLV包开始指示符(Indicator)为“1”时,表示TLV包的头部包含在该分割TLV包的有效载荷内。头部TLV指示是在TLV包开始指示符为“1”时所使用的有效载荷的头部1字节,利用头部TLV指示的值表示TLV包的头部位置在有效载荷的第几字节上。在TLV包开始指示符为“0”时,不插入头部TLV指示。
数据分配方法如下:在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分割TLV包的数据后给固定长度的传输包分配下去之际,对可变长度包即包1的分配是在传输包的中途就已结束的情况下,就会插入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上述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表示下一次分配的可变长度包即包2的开始位置,接下来继续将包2分配下去。在上述数据分配方法中,如果在传输包的中途,对包1的分配就已结束,然后插入表示下一次分配的包2的开始位置的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则可能会发生无法对包2进行分配的情况。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如上所述的情况的例外处理进行说明。
图36是示出图35的数据构成方式中的第一例外处理的时序图。根据第一例外处理所涉及的发送机100的数据分配方法,如果在传输包的中途,对包1的分配就已结束,然后插入表示下一次分配的包2的开始位置的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而无法进行对包2的分配的情况下,则插入无效的数据以替代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即,用任意的值填充残留的1字节。其结果是,头部TLV指示会进入下一个传输包中。
根据与如上所述的发送机100的数据分配方法相对应的接收机200的数据取得方法,为了取得分配给固定长度的传输包的可变长度的TLV包,在对构成可变长度包1的数据的取得是在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内结束,并且表示下一个可变长度包2的开始位置的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没有被插入至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内的情况下,将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内的、构成可变长度包1的数据以外的数据作为无效数据来进行处理。
图37是示出图35的数据构成方式中的第二例外处理的时序图。根据第二例外处理所涉及的发送机100的数据分配方法,如果在传输包的中途,对包1的分配就已结束,然后插入表示下一次分配的包2的开始位置的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而无法进行对包2的分配的情况下,则将无效的值代入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即,用头部TLV指示来指定实际上不存在的184以后的字段(filed)。
根据与如上所述的发送机100的数据分配方法相对应的接收机200的数据取得方法,为了取得分配给固定长度的传输包的可变长度的TLV包,在对构成可变长度包1的数据的取得是在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内结束,并且将无效的值作为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来代入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内的、表示下一个可变长度包2的开始位置的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的情况下,作为在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内不存在构成可变长度包2的数据来进行处理。
图38是示出图35的数据构成方式中的第三例外处理的时序图。根据第三例外处理所涉及的发送机100的数据分配方法,在传输包包括可变长度的TLV包的头部时插入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不包括可变长度的TLV包的头部时代替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而插入无效的数据。即,在TLV包开始指示符为“0”时在任意位置上填充1字节,从而实质上使有效载荷长度达到184字节。
根据与如上所述的发送机100的数据分配方法相对应的接收机200的数据取得方法,为了取得分配给固定长度的传输包的可变长度的TLV包,在进行可变长度包1的取得处理时,在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内不包括表示下一个可变长度包2的开始位置2的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的情况下,判断为在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内除了包括构成可变长度包1的数据之外还包括无效数据,来进行处理。
图39是示出图35的数据构成方式中的第四例外处理的时序图。根据第四例外处理所涉及的发送机100的数据分配方法,在传输包包括可变长度的TLV包的头部时,向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代入表示下一次分配的包2的开始位置的值,在不包括可变长度的TLV包的头部时,向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代入无效的值。即,将分割TLV包的有效载荷长度固定成184字节,并且总是插入头部TLV指示,在不包括TLV包的头部的情况下,将无效的指针位置(例如,无效值Z)代入头部TLV指示。
根据与如上所述的发送机100的数据分配方法相对应的接收机200的数据取得方法,为了取得分配给固定长度的传输包的可变长度的TLV包,在进行可变长度包1的取得处理时,在无效的值作为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而被代入到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内的、表示下一个可变长度包2的开始位置2的头部位置信息(头部TLV指示)中的情况下,判断为如下所述的数据全都是构成可变长度包1的数据来进行处理:所述数据是固定长度的传输包1内的、分配有构成可变长度包的数据的数据。
在图39所示的第四例外处理所涉及的发送机100的数据分配方法中,在有效载荷中,确保了有别于分割TLV包头的头部TLV指示用区域。然而,若考虑在接收机200中的处理,则通过将被当作存在于有效载荷中的头部TLV指示用区域设置在分割TLV包头中,由此也可以当作TLV包开始指示符和头部TLV指示用区域双方存在于分割TLV包头中。特别是,若将头部TLV指示用区域设置在分割TLV包头的头部,则存在在接收机200或后端处理部300的处理中缩短从接收数据到结束处理为止的延迟时间(latency)这样的效果。在上述情况下,可以认为分割TLV包头是4字节,也可以为:从将TLV包开始指示符和头部TLV指示用区域除去之后的部分中删除多余的1字节,从而使分割TLV包头依然是3字节。
此外,也可以为:只在接收机200与后端处理部300之间进行上述的数据设置。即,也可以为:在由接收机200根据固定长度包的数据序列来重构可变长度数据序列后,由接收机200进行如下所述的处理,该处理是将TLV包开始指示符和头部TLV指示用区域这两者设置在分割TLV包头中,特别是将头部TLV指示用区域设置在分割TLV包头的头部这样的处理。
(其他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作为在本申请中公开的技术的示例,对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公开中的技术并不限于此,其还可以适用于适当地进行了变更、置换、添加、省略、依次替换等的实施方式中。此外,也可以为: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各构成要素来构成新的实施方式。
例如,只要是能够在发送机100和接收机200之间共用信息的方式即可,并不限于TSMF,此外,调制方式也并不限于QAM,其中,上述信息用于通过合成处理来再生已分割为多个载波的流。流的形式也并不限于TS包、TLV包。载波的数量也并不限于四个、两个。
此外,各解调部201~204的输入并不限于IF(中频)信号,上述输入还可以是RF(高频)信号,也可以是模拟、数字变换后的数据。各解调部201~204也可以用于输出TS包形式的多个流。从附加部211传递给解调部201~204的信息并不限于延迟补正值、定时信号。
此外,数据传输路并不限于图1的CATV传输路150。传输数据并不限于图像和声音数据。只要是能够将超过一个载波的传输容量的流分割成多个载波后予以传输的方式即可,传输方式并不限于多载波传输方式。调制的多级数并不限于64和256。包的构成方式并不限于前述的构成方式。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附加部211添加在具有多个信道的同时录像功能的现有接收系统中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同时接收不同的多个信道的系统即可。
-产业实用性-
如上说明,本公开所涉及的收发系统作为多载波传输方式的收发系统非常有用。
-符号说明-
100 发送机
110 分割部
121~124 调制部
130 识别数据添加部
131、132 调制部
200 接收机
201~204 解调部
210 合成部
211 附加部
212 选择部
213 CPU
220 延迟调整部
221 到达时间差检测部
222 到达时间差更新部
250 识别数据检测部
253 延迟补正信号生成部
261、262 延迟调整部
300 后端部
401~403 LSI

Claims (16)

1.一种接收方法,所述接收方法接收多个载波,生成一个或多个流,所述接收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解调步骤,在所述第一解调步骤下,处理第一发送信号,生成第一解调输出;
第二解调步骤,在所述第二解调步骤下,处理与所述第一发送信号不同的第二发送信号,生成第二解调输出;
合成步骤,在所述合成步骤下,至少基于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和所述第二解调输出,生成一个流;
选择步骤,在所述选择步骤下,选择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和所述一个流中的任一者,生成选择流;以及
后端处理步骤,在所述后端处理步骤下,根据所述选择流和所述第二解调输出,生成向显示装置的输出,
在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所述选择步骤中选择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在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所述选择步骤中选择所述一个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时,所述后端处理步骤中对所述选择流和所述第二解调输出分别进行处理,在所述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时,所述后端处理步骤中对所述选择流进行处理而不对所述第二解调输出进行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端处理步骤中决定选择所述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还是选择所述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选择步骤下,基于在所述后端处理步骤中得到的信息,决定选择所述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还是选择所述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第一LSI执行所述第一解调步骤、所述合成步骤以及所述选择步骤,
用第二LSI执行所述第二解调步骤,所述第二LSI与所述第一LSI不同,
用第三LSI执行所述后端处理步骤,所述第三LSI接收从所述第一LSI输出的所述选择流和从所述第二LSI输出的第二解调信号,所述第三LSI不同于所述第一LSI及所述第二LSI。
6.一种接收方法,所述接收方法接收第一发送信号和第二解调输出后进行处理,作为选择流予以输出,所述第二解调输出是将与所述第一发送信号不同的第二发送信号解调而得的,所述接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解调步骤,在所述第一解调步骤下,将所述第一发送信号作为输入来接收后进行处理,生成第一解调输出;
合成步骤,在所述合成步骤下,至少基于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和所述第二解调输出,生成合成流;以及
选择步骤,在所述选择步骤下,将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和所述合成流作为输入,选择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和所述合成流中的任一者作为所述选择流予以输出,
在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所述选择步骤中选择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在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所述选择步骤中选择所述合成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选择步骤中所输出的选择流被施加至后端用LSI,所述后端用LSI生成向显示装置的输出,为了后端处理,从所述后端用LSI接收指示,在所述后端处理下接收从选择步骤中所输出的选择流,所述指示表示是所述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还是所述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选择步骤中所输出的选择流被施加至后端用LSI,所述后端用LSI生成向显示装置的输出,在所述选择步骤下,基于来自所述后端用LSI的信息,决定选择所述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还是选择所述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发送信号、所述第一解调输出、所述第二解调输出、所述合成流以及所述选择流中,只有所述选择流被施加至所述后端用LSI。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方法包括后端处理步骤,在所述后端处理步骤下,至少将所述第二解调输出和所述选择流作为输入,生成向显示装置的输出。
11.一种接收方法,所述接收方法接收第一发送信号和第二解调输出后进行处理,生成向显示系统装置的视频输出,所述第二解调输出是将与所述第一发送信号不同的第二发送信号解调而得的,所述接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解调步骤,在所述第一解调步骤下,将所述第一发送信号作为输入来接收后进行处理,生成第一解调输出;
合成步骤,在所述合成步骤下,至少基于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和所述第二解调输出,生成合成流;以及
后端处理步骤,在所述后端处理步骤下,至少将所述第一解调输出、所述第二解调输出以及所述合成流作为输入,在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生成分别基于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和所述第二解调输出的两个视频数据,将所述两个视频数据中的至少一者作为所述视频输出,在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生成基于所述合成流的一个视频数据,将所述一个视频数据作为所述视频输出。
12.一种接收用LSI,其接收第一发送信号和第二解调输出后进行处理,作为选择流予以输出,所述第二解调输出是将与所述第一发送信号不同的第二发送信号解调而得的,所述接收用LSI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解调部,其将所述第一发送信号作为输入来接收后进行处理,生成第一解调输出;
合成部,其至少基于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和所述第二解调输出,生成合成流;以及
选择部,其将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和所述合成流作为输入,选择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和所述合成流中的任一者作为所述选择流予以输出,
在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所述选择部选择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在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所述选择部选择所述合成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收用LSI,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向后端用LSI输出所述选择流,所述后端用LSI生成向显示装置的输出,所述选择部从所述后端用LSI接收指示,所述指示表示是所述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还是所述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收用LSI,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向后端用LSI输出所述选择流,所述后端用LSI生成向显示装置的输出,所述选择部基于来自所述后端用LSI的指示,决定是所述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还是所述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收用LSI,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用LSI包括后端处理部,所述后端处理部至少将所述第二解调输出和所述选择流作为输入,生成向显示装置的输出。
16.一种接收用LSI,其接收第一发送信号和第二解调输出后进行处理,生成向显示系统装置的输出,所述第二解调输出是将与所述第一发送信号不同的第二发送信号解调而得的,所述接收用LSI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解调部,其将所述第一发送信号作为输入来接收后进行处理,生成第一解调输出;
合成部,其至少基于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和所述第二解调输出,生成合成流;以及
后端处理部,其至少将所述第一解调输出、所述第二解调输出以及所述合成流作为输入,在单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所述后端处理部分别处理所述第一解调输出和所述第二解调输出而生成两个视频数据,并将所述两个视频数据中的至少一者作为向所述显示系统装置的输出,在多载波传输接收模式的情况下,所述后端处理部生成基于所述合成流的一个视频数据,并将所述一个视频数据作为向所述显示系统装置的输出。
CN201910201510.8A 2015-01-22 2016-01-05 接收方法以及接收用lsi Active CN1098736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9984 2015-01-22
JP2015-009984 2015-01-22
CN201680004331.XA CN107113072B (zh) 2015-01-22 2016-01-05 接收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4331.XA Division CN107113072B (zh) 2015-01-22 2016-01-05 接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73692A CN109873692A (zh) 2019-06-11
CN109873692B true CN109873692B (zh) 2021-05-14

Family

ID=564168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01510.8A Active CN109873692B (zh) 2015-01-22 2016-01-05 接收方法以及接收用lsi
CN201680004331.XA Active CN107113072B (zh) 2015-01-22 2016-01-05 接收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4331.XA Active CN107113072B (zh) 2015-01-22 2016-01-05 接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225128B2 (zh)
JP (3) JP6635050B2 (zh)
CN (2) CN109873692B (zh)
WO (1) WO20161172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967236A1 (en) * 2014-11-21 2016-05-26 Sony Corporatio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transmitting method,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method
JP6635050B2 (ja) * 2015-01-22 2020-01-22 株式会社ソシオネクスト 分割データの受信システム
JP6901839B2 (ja) * 2016-10-11 2021-07-14 株式会社日立情報通信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高精細映像送信機、高精細映像受信機および高精細映像送受信システム
JP7048261B2 (ja) * 2016-10-31 2022-04-05 日本放送協会 分離装置及びチップ
US11368748B2 (en) * 2017-06-14 2022-06-21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Demodulation device, processing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JP7044116B2 (ja) * 2018-01-11 2022-03-30 株式会社ソシオネクスト 超音波診断装置及び超音波診断システム
JP2021158394A (ja) 2018-06-27 2021-10-07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2020141256A (ja) * 2019-02-28 2020-09-03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復調回路、復調方法、送信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4114A (zh) * 2007-12-21 2010-12-01 摩托罗拉公司 Ifdma接收机架构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82954A (zh) * 2010-10-19 2011-03-02 王文星 一种发电厂多载波多电量变送器
CN102084599A (zh) * 2008-07-09 2011-06-01 夏普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88244B2 (ja) * 1999-05-13 2011-05-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媒体
JP4647149B2 (ja) * 2001-08-06 2011-03-09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トランスポートストリームの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CN100559867C (zh) * 2002-01-02 2009-11-11 索尼电子有限公司 部分加密和pid映射的方法
JP4401755B2 (ja) * 2003-12-05 2010-01-20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地上波ディジタル放送受信機及び地上波ディジタル放送受信方法
WO2009005154A1 (ja) * 2007-07-05 2009-01-08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信号ブロック列処理方法および信号ブロック列処理装置
WO2011114837A1 (ja) * 2010-03-16 2011-09-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伝送装置、伝送方法及び伝送システム
JP5615749B2 (ja) * 2011-03-29 2014-10-29 日本放送協会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JP5973746B2 (ja) 2012-02-24 2016-08-23 日本放送協会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KR101722761B1 (ko) * 2013-01-31 2017-04-0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역다중화 장치, 다중화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다중채널 전송 및 수신 방법
JP6120700B2 (ja) * 2013-06-28 2017-04-26 日本放送協会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JP5872635B2 (ja) * 2014-06-04 2016-03-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US20160142343A1 (en) * 2014-11-13 2016-05-19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 for Recovery in Channel Bonding
JP6635050B2 (ja) * 2015-01-22 2020-01-22 株式会社ソシオネクスト 分割データの受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4114A (zh) * 2007-12-21 2010-12-01 摩托罗拉公司 Ifdma接收机架构的方法和装置
CN102084599A (zh) * 2008-07-09 2011-06-01 夏普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通信方法
CN101982954A (zh) * 2010-10-19 2011-03-02 王文星 一种发电厂多载波多电量变送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73692A (zh) 2019-06-11
US20170310530A1 (en) 2017-10-26
BR112017014886A2 (pt) 2018-03-13
WO2016117283A1 (ja) 2016-07-28
JP2021122143A (ja) 2021-08-26
US20190158343A1 (en) 2019-05-23
JPWO2016117283A1 (ja) 2017-10-26
JP6635050B2 (ja) 2020-01-22
JP6889384B2 (ja) 2021-06-18
CN107113072A (zh) 2017-08-29
US10225128B2 (en) 2019-03-05
US10601631B2 (en) 2020-03-24
CN107113072B (zh) 2019-04-09
JP2020036361A (ja) 2020-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73692B (zh) 接收方法以及接收用lsi
JP6506009B2 (ja) 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JP2020127209A (ja) 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US5398241A (en) High speed asynchronous multiplexer demultiplexer
US5929921A (en) Video and audio signal multiplex send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transmitting apparatus
US11722713B2 (en) Data processing device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JP5615749B2 (ja)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JP5452428B2 (ja) ストリーム分割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JP5145261B2 (ja) デジタルデータ送信装置及びデジタルデータ受信装置
EP2665209B1 (e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Transmitting Method, Receiving Apparatus, Receiving Method, Progra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9149812A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JP5827733B2 (ja) 送信装置
JP5872635B2 (ja)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JP5949204B2 (ja)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におけるストリーム送受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ホストデバイスおよびホストデバイスにおけるストリーム送受信方法
JP6120700B2 (ja)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JP4111438B2 (ja) デジタルデータの送信装置
JP6985890B2 (ja) 再多重化装置、送信装置、チップ、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121502B2 (ja) 受信装置
EP2202976A1 (en) Digital broadcast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JP2004088324A (ja)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並びに周波数多重伝送システム
JP2018078549A (ja) 再多重化装置、送信装置、チップ、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8078551A (ja) 再多重化装置、送信装置、チップ、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7034339A (ja) Ts分割送信装置及びts合成受信装置
JP2013258489A (ja)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におけるストリーム送受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ホストデバイスおよびホストデバイスにおけるストリーム送受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