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3277A -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3277A
CN101933277A CN2009801037316A CN200980103731A CN101933277A CN 101933277 A CN101933277 A CN 101933277A CN 2009801037316 A CN2009801037316 A CN 2009801037316A CN 200980103731 A CN200980103731 A CN 200980103731A CN 101933277 A CN101933277 A CN 1019332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unit
packet
received
sig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373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本贵司
山田良太
示泽寿之
野上智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33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32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 H04J11/004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using regenerative subtr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5Combining techniques, e.g. code combi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程序。该通信装置具备:接收部,其接收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包括始发信号的信号和包括重传信号的信号;信号检测部,其使用解码处理结果,从所接收的信号中检测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多个始发信号或重传信号;合成部,其对信号检测部所检测出信号、即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多个信号之间进行合成;以及解码部,其对所合成的信号进行处理以获得解码处理结果,关于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多个所述信号,通过重复进行所述信号检测部的检测、所述合成部的合成、所述解码部的解码处理,能够使重传次数和重复处理次数降低。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程序,尤其涉及使用了混合自动重传的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程序。
本申请根据2008年2月2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8-040009号来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因收发信号的传送方式、传播路径环境而受到各种干扰。
例如,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了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正交频分复用)的传送方式通过多载波化和保护间隔(GI:Guard Interval)的插入,能够减轻快速数据信号传送中的多路径衰减的影响。但是,在多载波传送中,当存在超过保护间隔区间的延迟波时,会产生因前面的码元(Symbol)进入到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Transform)区间而产生的码元间干扰(ISI: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和码元的断开处即信号的不连续区间进入到快速傅立叶变换区间而产生的载波间干扰(ICI:Inter Carrier Interference)。
以下的专利文件1提出了用于改善这些码元间干扰ISI、载波干扰ICI所导致的特性劣化的一个方法。在该以往技术中,在接收装置中进行了一次解调动作之后,利用纠错结果(MAP(Maximum A posteriori Probability:最大后验概率)解码器输出)生成了包括所述码元间干扰ISI成分和所述载波间干扰ICI成分的期望以外的副载波的复制信号(干扰副本信号),然后通过重复进行对从接收信号除去了该复制信号后的信号再次进行解调动作的过程,对码元间干扰ISI、载波间干扰ICI所导致的特性劣化进行改善。
并且,作为组合了上述的多载波传送方式和CDM(Code DivisionMultiplexing:码分复用)方式的方式,有在多载波中使用扩展码来扩展信号的MC-CDM(Multi Carrier-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多载波码分复用)方式。通过在多个副载波中配置进行了编码和乘以了扩展码的数据,能够获得频率分集效果,并且在多路径衰减的环境下能够获得良好的特性,另一方面,在码分复用时,会产生因扩展码间的正交性的变形而引起的码间干扰(MCI:Multi-Code Interference)。
专利文件2、非专利文件1和非专利文件2记载了用于改善码间干扰MCI所导致的特性劣化的一个方法。在这些以往技术中,虽然具有下行链路、上行链路的不同,但双方都为了除去MC-CDMA(Multi Carrier-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多载波-码分多址)通信时的码分复用所导致的码间干扰MCI,使用纠错后或者解扩后的数据,生成包括所述码间干扰MCI成分的非期望码的复制信号(干扰副本信号),通过重复进行对从接收信号中除去了所述复制信号的信号进行再次解调和解码动作的过程,实现特性的改善。
如上所述,通过对各种干扰(码元间干扰ISI、载波间干扰ICI、码间干扰MCI)所导致的特性劣化应用从接收信号中除去各干扰成分的复制信号并进行再次解调、解码的重复处理技术(Turbo均衡、消除器),能够大幅改善传送特性。然而,在上述码元间干扰ISI、载波间干扰ICI、码间干扰MCI产生很大的情况下,即使应用所述重复处理技术,有时也无法充分地纠正数据错误(有时也无法获得期望的错误率)。
作为解决它们的错误控制技术,具有非专利文件3、非专利文件4所记载的组合了自动重传(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和Turbo编码等纠错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HARQ:Hybrid-ARQ)。混合自动重传HARQ为如下的技术:接收机检测到接收信号存在错误时,向发送机请求重传,对再次接收到的信号和已经接收到的信号的合成信号进行解码处理。尤其作为HARQ,众所周知的有Chase合成(CC:Chase Combining)和增加冗余(IR:Incremental Redundancy)。例如,在使用Chase合成CC的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当检测到接收包存在错误时,请求重传完全相同的包。通过合成这2个接收包,能够提高接收质量。并且,在使用增加冗余IR的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由于分割冗余比特并一点点地依次重传,所以随着重传次数的增加,能够使编码率降低,并且能够使纠错能力增强。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4-221702号公报
【专利文件2】:日本特开2005-198223号公报
【非专利文件1】:Y.Zhou,J.Wang,M.Sawahashi,“DownlinkTransmission of Broadband OFCDM Systems-Part III:Turbo-Coded,”IEEEJSAC Vol.24,No.1,pp132-140
【非专利文件2】:T.Yoshimoto,R.Yamada,K.Shimezawa,“Performance of MC-CDM Systems with Inter-Code Interference Cancellerand Frequency-Domain Interleaver,”in Proc.IEEE VTC2007-Spring
【非专利文件3】:D.Chase,“Code combining-A maximum likelihooddecoding approach for combing and arbitrary number of noisy packets,”IEEE Trans.Commun.,vol.COM-33,pp.385-393,May 1985.
【非专利文件4】:J.Hagenauer,“Rate-compatible puncturedconvolutional codes(RCPC codes)and their application,”IEEE Trans.Commun.,vol.36,pp.389-400,April 1988.
然而,在以往的混合自动重传HARQ时,在产生了大的干扰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地纠正数据错误,存在有时会使传送质量恶化、重复处理次数和重传次数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用了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通信系统中,能够降低重复处理次数和重传次数的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程序。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的,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该通信装置具备:接收部,其接收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包括始发信号的信号和包括重传信号的信号;信号检测部,其使用解码处理结果,从所接收的所述信号中检测与同一数据相关的所述始发信号和多个所述重传信号中的至少2个信号;合成部,其合成所述信号检测部所检测出的至少2个信号;以及解码部,其对所合成的所述信号进行解码处理以获得所述解码处理结果,关于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多个所述信号,重复进行所述信号检测部的检测、所述合成部的合成和所述解码部的解码处理。
由此,由于通信装置对合成了始发信号和多个重传信号中的至少2个信号所得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所以能够提高解码处理结果的精度,并且在产生大的干扰时也能高精度地除去干扰,使重复处理次数和重传次数降低。
另外,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是上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检测部所检测的至少2个信号包括所述始发信号。
由此,由于通信装置将至少包括用于获得解码结果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信息的始发信号包括在要合成的信号中,所以能够提高解码处理结果的精度,并且在产生大的干扰时也能高精度地除去干扰,使重复处理次数和重传次数降低。
另外,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是上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检测部检测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与所述同一数据相关的所有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传信号,所述合成部对所述信号检测部所检测的与所述同一数据相关的所有所述信号之间进行合成。
另外,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是上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检测部根据所述解码处理结果,生成针对所述始发信号的干扰副本和针对所述重传信号的所述干扰副本,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所述信号中减去该干扰副本。
另外,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是上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处理部输出软判定后的解码处理结果,所述信号检测部使用软判定后的所述解码处理结果生成所述干扰副本。
另外,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是上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副本是针对所述始发信号或所述重传信号的码元间干扰、载波干扰、码间干扰、流间干扰的任意一个干扰成分的干扰副本。
另外,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是上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检测部对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所述信号中减去所述干扰副本所得的信号进行解调,以输出软判定结果,所述合成部合成所述软判定结果。
另外,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是上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所述信号是被空间复用后的信号,所述信号检测部具备MIMO分离部,该MIMO分离部对构成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所述信号的流进行分离处理。
另外,本发明的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具备第1通信装置和第2通信装置,所述第1通信装置发送与数据相关的始发信号,当从通信对方的通信装置接收到重传请求作为该始发信号的响应时,发送与所述数据相关的重传信号;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该第1通信装置发送的信号,当在对该信号进行了解码的结果中检测到错误时,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请求重传,所述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第2通信装置具备:接收部,其接收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包括始发信号的信号和包括重传信号的信号;信号检测部,其使用解码处理结果,从所接收的所述信号中检测与同一数据相关的所述始发信号和多个所述重传信号中的至少2个信号;合成部,其合成所述信号检测部所检测出的至少2个信号;以及解码部,其对所合成的所述信号进行解码处理以获得所述解码处理结果,关于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多个所述信号,重复进行所述信号检测部的检测、所述合成部的合成和所述解码部的解码处理。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装置中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接收方法具备如下步骤:第1步骤,所述通信装置接收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包括始发信号的信号和包括重传信号的信号;第2步骤,所述通信装置使用解码处理结果,从所接收的所述信号中检测与同一数据相关的所述始发信号和多个所述重传信号中的至少2个信号;第3步骤,所述通信装置合成在所述第2步骤中检测出的至少2个信号;以及第4步骤,所述通信装置对在所述第3步骤中合成的所述信号进行解码处理以获得所述解码处理结果,关于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多个所述信号,重复进行所述第2步骤、所述第3步骤和所述第4步骤。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使通信装置具备的计算机发挥如下功能的程序:接收部,其接收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包括始发信号的信号和包括重传信号的信号;信号检测部,其使用解码处理结果,从所接收的所述信号中检测与同一数据相关的所述始发信号和多个所述重传信号中的至少2个信号;合成部,其合成所述信号检测部所检测出的至少2个信号;以及解码部,其对所合成的所述信号进行解码处理以获得所述解码处理结果,关于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多个所述信号,重复进行所述信号检测部的检测、所述合成部的合成、所述解码部的解码处理。
根据该发明,由于对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多个信号重复进行信号检测、合成、解码处理,所以能够提高解码处理结果的精度,并且能够降低信号检测、合成、解码处理的重复处理次数和混合自动重传中的重传次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该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发送装置1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编码部12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纠错编码部126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删余(Puncture)部127所保持的预定的模式的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编码部121的与图2不同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接收装置2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解码部205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扰除去部212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生成码元间干扰ISI的干扰副本的副本生成部25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1是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接收装置2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1的步骤S12中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p以及相关联的各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具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发送装置100和分组接收装置200的应用了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通信系统的动作例的序列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帧内混合存在始发分组和重传分组的情况下的动作例的序列图。
图15是表示该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接收装置200a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扰除去部212a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7是表示该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发送装置5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分组接收装置6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9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接收信号处理部604使用重复SIC来进行MIMO的流分离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符号说明
100:分组发送装置;101:天线部;102:发送部;103:发送信号生成部;105:复原部;106-1~106-N:每个码信道的信号生成部;107:码分复用部;108:IFFT部;109:复用部;110:GI插入部;111:重传控制信号生成部;112:导频信号生成部;121:编码部;122:交织部;123:调制部;124:扩展部;125:检错编码部;126:纠错编码部;127:删余部;128:发送数据存储部;136:纠错编码部;137:删余部;138:发送数据存储部;200、200a:分组接收装置;201:天线部;202:接收部;203、203a:信号检测部;204、204a:合成部;205、205a:解码部;206、206a:接收分组管理部;207-1~207-P、207a-1~207a-P: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10、210a:传播路径估计部;211、211a:接收信号存储部;212、212a:干扰除去部;213、213a:GI除去部;214:FFT部;215、215a:传播路径补偿部;216、216a:解扩部;217:解调部;218:解交织部;219:解删余部;220:响应信号生成部;230:接收信号处理部;241:纠错解码部;242:检错部;251、251a:副本生成部;252、252a:减法部;253、253a:码分复用部;254:IFFT部;255:GI插入部;256、256a:干扰副本生成部;257-1~257-Ncode;每个码信道的副本生成部;261:删余部;262:交织部;263:码元副本部;264:扩展部;500:分组发送装置;501-1~501-N:流信号生成部;502-1~502-N:天线部;503:重传控制信号生成部;504:复原部;511:编码部;512:交织部;513:调制部;514:IFFT部;515:复用部;516:GI插入部;517:发送部;600:分组接收装置;601-1~601-M:天线部;602-1~602-M:每个天线的信号处理部;603:接收分组管理部;604:接收信号处理部;605:响应信号生成部;610:接收部;611:GI除去部;612:FFT部;613:传播路径估计部;1601-1-1~1601-N-P: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1602:接收副本生成部;1603:减法部;1604-1-1~1604-N-P:码元副本生成部;1605:MIMO分离部;1606:解调部;1607:解交织部;1608:解删余部;1609-1~1609-N:合成部;1610-1~1610-N:解码部;1611:干扰除去部;1612:接收信号存储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具备干扰消除器的本发明的通信装置进行说明,即:在进行应用了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分组通信的通信系统中,在具备使用了重复处理的干扰消除器的接收装置接收分组的情况下,当接收该数据的重传分组信号时,所述通信装置所具备的干扰消除器对该重传分组以前接收的始发或/和重传分组信号也进行干扰消除处理。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由作为通信装置的分组发送装置(第1通信装置)100和分组接收装置(第2通信装置)200构成,作为从应用了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分组发送装置100向分组接收装置200的分组传送方式,对应用了MC-CDM(Multi Carrier-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情况进行说明。并且,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中也对应用了MC-CDM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发送装置1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例如,分组发送装置100存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下行链路中的基站装置、上行链路中的移动站装置中。并且,存在于中继站装置-移动站装置间的下行链路中的中继站装置中。分组发送装置100具备发送部102、发送信号生成部103、复原部105。
天线部101接收包括从分组接收装置200发送的响应信号的信号、或者发送分组发送装置100所生成的信号。发送部102将来自发送信号生成部103的输出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Digital to Analogue变换),并对其执行进行频带限制的滤波处理,进一步变换为能够发送的频带,并经由天线部101发送。
复原部105将经由天线部101接收的来自分组接收装置200的信号变换为能复原处理的频带,并执行进行频带限制的滤波处理,进行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变换(Analogue to Digital变换)。复原部105进一步对该数字信号进行数据解调、纠错解码等接收信号复原处理,取出包括在来自分组接收装置200的信号中的响应信号。另外,复原部105具有根据接收信号的传送方式能够进行接收信号复原处理的功能。所谓响应信号是用于确认传送的信号、是包括是否进行重传请求的信息的信号,例如,具有ACK(ACKnowledge)/NACK(Negative ACKnowledge)信号等。在接收侧无法准确地接收到从发送侧发送的分组的情况下,接收侧向发送侧返回NACK信号,在能够准确地接收到的情况下,返回ACK信号。并且,作为针对能够准确地接收到的信号而从接收侧返回到发送侧的信号,也有Selective ACK信号。另外,分组发送装置100也可以在发送了分组之后的预定时间内无法接收到响应信号时,判定为分组接收装置200无法准确地接收到该分组,并进行重传。
发送信号生成部103具备每个码信道的信号处理部106-1~106-N、码分复用部107、IFFT(Inversed 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快速傅立叶逆变换)部108、复用部109、GI(Guard Interval:保护间隔)插入部110、重传控制信号生成部111、导频信号生成部112。每个码信道的信号处理部106-1~106-N接收通过码分复用而发送的各码信道的信息数据,以生成各码信道的信号。N是码分复用数。每个码信道的信号处理部106-1~106-N分别具有编码部121、交织部122、调制部123、扩展部124。
编码部121在所输入的信息数据上附加冗余比特,使得能够在接收该信息数据的分组接收装置200中对该信息数据进行检错、纠错。并且,编码部121在接收到表示从复原部105接收到ACK信号的通知时、或者接收到信息数据时,将附加了冗余比特的信息数据输出用于始发分组,在接收到表示从复原部105接收到NACK信号的通知时,将附加了冗余比特的信息数据输出用于重传分组。另外,关于编码部121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叙述。交织部122重新排列编码部121的输出数据序列的配置。
调制部123对来自交织部122的输出数据进行QPSK(Quadrature PhaseShift Keying:4相相移键控)、16QAM(16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16值正交调幅)等数据调制,生成调制码元。另外,始发分组和重传分组的数据调制方式可以不同。例如,可以用16QAM对始发分组进行调制,用QPSK对重传分组进行调制。扩展部124对所述调制码元乘以与每个码信道的信号生成部106-1~106-N分别对应的扩展码序列。所谓扩展码序列具有Walsh-Hadamard码等正交码等。
码分复用部107对来自每个码信道的信号生成部106-1~106-N的各个扩展部124的输出信号进行码分复用。IFFT部108通过IFFT(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等对来自码分复用部107的输出信号进行频率-时间变换。另外,IFFT部108进行的变换也可以是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逆变换)等,如果能够进行频率-时间变换,也可以是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以外的变换。如果将分配给第k副载波的信号设为S(k),则对IFFT部108的输入信号可以按照式(1)来表示。
【算式1】
式(1)
其中,
Figure BPA00001188317000102
是小于或等于a的最大整数,k=0,1,2,…,Nsub-1。
Ncode、SF、Nsub分别表示码分复用部107中的码分复用数、在扩展部124中相乘的扩展码的扩展率、副载波数。Cu,n表示在生成第u个码信道的信号的每个码信道的信号生成部106-u的扩展部124中相乘的扩展码的第n码片(chip)的值。du(m)表示生成第u个码信道的信号的每个码信道的信号生成部106-u的调制部123的第m个输出信号(调制码元)。
复用部109对来自IFFT部108的输出信号、从重传控制信号生成部111输出的重传控制信号、从导频信号生成部112输出的导频信号进行复用。该复用方法可以是时间复用、频率复用等任意方法。导频信号生成部112生成用于传播路径估计的导频(pilot)信号。重传控制信号生成部111生成用于将各码信道的信号的重传次数通知给分组接收装置200的信号(重传控制信号)。另外,重传控制信号可以包括数据调制方式、码分复用数等发送参数的通知。GI插入部110向复用部109的输出信号插入保护间隔GI,并输入给发送部102。
图2是表示编码部12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编码部121具备检错编码部125、纠错编码部126、删余部127、发送数据存储部128。检错编码部125对信息数据进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等检错编码,并将错误检错比特附加在信息数据上进行输出,使得在接收到信息数据的分组接收装置200中能够检测出是否存在错误。纠错编码部126对来自检错编码部125的输出数据进行Turbo码、卷积码、LDPC(LowDensity 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等的纠错编码。
图3是表示纠错编码部126应用了Turbo码作为用编码率R=1/3来进行纠错编码时的编码方式的纠错编码部126的内部结构的图。纠错编码部126具备内部编码器3001、3002和内部交织器3003,当被输入来自检错编码部125的检错编码过的信息比特序列时,纠错编码部126输出系统比特x、奇偶比特(parity bit)z、奇偶比特z’这三种信息比特序列。这里,系统比特x是从检错编码部125输入的比特序列自身。奇偶比特z是内部编码器3001对来自检错编码部125的比特序列进行了编码处理的输出结果。奇偶比特z’是首先由内部交织部3003对来自检错编码部125的比特序列进行交织处理,再由被输入了该交织处理的结果的内部编码器3002进行了编码处理的输出结果。这里,内部编码器3001和内部编码器3003可以是进行相同编码方式的编码的同样的编码器,也可以是不同的编码器。优选的是,内部编码器3001和内部编码器3002都使用递归卷积编码器。以下,纠错编码部126对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使用了Turbo码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检错编码部125进行检错编码的单位作为分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以分组为单位进行纠错编码并在要进行码分复用的各码信道内配置分组的信号的情况进行说明。并且,将对配置在各码信道中的分组的信号进行码分复用,并将导频信号和重传控制信号复用在其上所得的信号称为帧,分组发送装置100以帧为单位来发送信号。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帧结构的一例的图。图4的帧是对由4个长度为Ts的OFDM码元构成的分组1~分组4进行码分复用,并在该码分复用后的分组群上时间复用导频信号和重传控制信号的情况的例子。Tf表示分组长度。OFDM码元由GI插入部110所插入的GI区间和包括来自每个码信道的信号生成部160-1~160-N的输出数据的有效码元区间构成。
另外,纠错编码也能够在进行检错编码的组的多个中进行。并且,纠错编码也可以将进行了检错编码的数据分成多个组,然后以该组为单位来进行。
删余部127根据所保持的某个预定的模式组,对作为来自纠错编码部126的输出的编码比特进行间除(称为删余处理),并对要发送的数据量进行控制(控制编码率)。并且,删余部127在被输入了NACK信号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的某个预定的模式组对请求发送数据存储部128所接收的编码比特进行删余处理。关于该删余部127所保持的某个预定的模式组,将在后面进行叙述。发送数据存储部128存储纠错编码部126所生成的编码比特,在从删余部127具有请求的情况下,输出与所存储的请求相应的编码比特。另外,也可以向发送数据存储部128输入来自复原部105的NACK信号,发送数据存储部128接收该信号的输入,将所存储的编码比特输出给删余部127。
图5是表示删余部127所保持的前述的某个预定模式组的例子的图。图5示出图3所示的纠错编码部126在用编码率R=1/3进行了Turbo编码后,由删余部127按照编码率R=1/2或R=3/4来进行删余处理的情况下,用于该删余处理的删余模式的例子。在图5中,x是表示针对从检错编码部125输入给纠错编码部126的数据、即由检错比特和信息数据构成的系统比特)的删余处理的比特串。在该比特串x中,“1”表示留下该位置的比特,“0”表示间除该位置的比特。
z、z,是表示纠错编码部126针对从系统比特生成的冗余比特(图3的奇偶比特z、奇偶比特z’)的删余处理的比特串。比特串z、z’的各比特的值“1”、“0”与比特串x同样表示留下的比特和间除的比特。删余部127对纠错编码部126或发送数据存储部128所输出的系统比特和冗余比特进行这些比特串x、z、z’所表示的删余处理,按照图5所示的删余模式输出为“1”的比特位置的比特。
另外,图5的删余模式组是一个例子,可以是只有删余模式组中的一部分模式留下系统比特的模式的模式组(与HARQ typeII对应的模式),也可以是所有模式必须留下系统比特的模式的模式组(与HARQ typeIII对应的模式)等。
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的代表的重传方法具有Chase合成CC(ChaseCombining)和增加冗余IR(Incremental Redundancy)。在应用Chase合成CC作为重传的方法的情况下,删余部127例如根据图5的R=3/4的模式1对最初发送的分组信号的数据(始发分组信号的数据)进行删余处理,只输出图5的“1”所示的比特。来自按照模式1进行了删余处理的删余部127的输出信号被进行了上述发送信号生成部103的其他处理之后,通过发送部102从天线部101发送出去。并且,在输入了NACK信号作为针对该始发分组信号的响应信号的情况下(请求了重传的情况下),删余部127从发送数据存储部128中调出通过该始发分组信号所发送的数据的编码比特,并将按照与该始发分组信号相同的模式1进行了删余处理的信号作为重传分组信号输出。
这样,在Chase合成CC中,删余部127持续输出按照与始发分组信号相同的模式进行了删余的信号,直到被输入ACK信号为止。并且,当被输入了ACK信号时,根据模式1或模式2对纠错编码部126针对与通过刚才的始发分组信号所发送的信息数据不同的下一个信息数据的输出数据进行删余处理。
另一方面,在应用增加冗余IR作为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重传方法的情况下,删余部127例如根据图5的R=3/4的模式1对最初发送的分组信号的数据(始发分组信号的数据)进行删余处理,只输出图5的“1”所示的比特。来自按照模式1进行了删余处理的删余部127的输出信号被进行了上述发送信号生成部103的其他处理之后,通过发送部102从天线部101发送出去。并且,在输入了NACK信号作为针对该始发分组信号的响应信号的情况下(请求了重传的情况下),删余部127从发送数据存储部128中调出通过该始发分组信号所发送的数据的编码比特,这次将按照图5的R=3/4的模式2进行了删余处理的信号作为重传分组信号输出。
这样,删余部127持续交替输出按照模式1进行了删余的信号和按照模式2进行了删余的信号,直到被输入ACK信号为止。并且,当被输入了ACK信号时,根据模式1对纠错编码部126针对与通过刚才的始发分组信号所发送的信息数据不同的下一个信息数据的输出数据进行删余处理。另外,要是输入了某个预定次数的NACK,则可以不进行其以上次数的重传,而发送纠错编码部126针对不同的下一个信息数据的输出数据。
图6是表示编码部121的与图2不同结构的概略框图。纠错编码部136、删余部137、发送数据存储部138与图2不同。发送数据存储部138存储在检错编码部125中进行了循环冗余校验CRC等检错编码的数据。纠错编码部136对来自检错编码部125的检错编码数据进行Turbo码等纠错编码。并且,纠错编码部136在输入了NACK信号作为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向发送数据存储部138请求检错编码数据,获取发送数据存储部138所存储的检错编码数据并进行纠错编码。删余部137根据某个预定的模式组对来自纠错编码部136的输出数据进行删余处理。并且,删余部137在输入NACK信号作为响应信号的情况下,也根据某个预定的模式组对来自纠错编码部136的输出数据进行删余处理。作为预定的模式组,与删余部127同样,例如具有图5所示的删余模式。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组接收装置2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例如,分组接收装置200存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下行链路中的移动站装置、上行链路中的基站装置中。并且,存在于基站装置-中继站装置间的下行链路中的中继站装置中。分组接收装置200具备接收部200、信号检测部203、合成部204、解码部205、接收分组管理部206、响应信号生成部220。
天线部201接收从分组发送装置100发送的信号、或者发送包括分组接收装置200所生成的响应信号的信号。接收部202将天线部201所接收的来自分组发送装置100的信号变换为能够进行信号检测处理等信号处理的频带,进而,进行频带限制的滤波处理,并且将进行了滤波处理的信号从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Analogue to Digital变换)。
信号检测部203具备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207-P,该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207-P对天线部201接收的、被接收部202变换为数字信号的始发分组的信号或重传分组的信号分别进行信号检测。该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207-P根据来自接收分组管理部206的控制信息,按照通过重传请求而接收到的每个分组信号(也包括重传请求前最初接收的信号(始发的接收信号)),对来自接收部202的信号进行干扰成分除去以及向能进行解码处理的数据信号的变换等信号检测处理。这里,P是通过重传请求而接收到的分组数和请求重传前最初的接收分组信号(始发分组的信号)的合计最大数。在应用了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通信系统中,针对第p次接收到的信号的来自接收部202的输出信号rp,在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p中进行信号检测处理。
在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接收部202在接收到第p次分组信号的情况下,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p对第p次接收到的重传分组的信号进行信号检测处理,并且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u对已经接收的第u次(1≤u≤p-1、u=1是始发分组的信号)接收到的分组信号也再次进行信号处理。例如,在接收部202接收第p次分组信号、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p对第p次分组信号进行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的情况下,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u也同时再次对已经接收的第u次(1≤u≤p-1)的接收分组信号进行第i’(1≤i’≤i)次干扰除去处理。
在另外的例子中,在接收部202接收第p次分组信号、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p对第p次分组信号进行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的情况下,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u对已经接收的第u次(1≤u≤p-1)的接收分组信号也同时再次进行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
接收分组管理部206从包括在接收信号中的重传控制信号中获取重传分组信号的重传次数、数据调制方式、码分复用数等发送参数相关的数据,并通知给信号检测部203。合成部204合成来自信号检测部203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207-P的各个的输出数据序列。例如,在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接收部202在接收到第3次(p=3)分组信号的情况下,合成来自对第1次(p=1)接收到的分组信号(始发分组信号)进行信号检测处理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的输出数据、对第2次(p=2)接收到的重传分组信号进行信号检测处理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2的输出数据、对第3次(p=3)接收到的重传分组信号进行信号检测处理的接收信号检测部207-3的输出数据。
并且,在接收部202接收第p次分组信号、并且输出了信号检测部207-p对第p次分组信号进行了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的数据的情况下,合成对第p次分组信号进行了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的数据输出和接收部202在接收第p次分组信号时由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u再次对已经接收的第u次(1≤u≤p-1)的接收分组信号进行了第i’(1≤i’≤i)次干扰除去处理的数据输出。上述重复次数i’也可以是i’>1的固定值。
以下,对如下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接收部202接收第p次分组信号、并且输出了接收信号检测部207-p对第p次分组信号进行了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的数据的情况下,合成对第p次分组信号进行了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的数据输出和接收部202在接收第p次分组信号时由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u再次对已经接收的第u次(1≤u≤p-1)的接收分组信号进行了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的数据输出。
这里,如果将针对与第u次接收到的分组相关的来自接收部202的输出信号ru而来自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u的进行了第i次重复干扰除去处理的输出设为gu,i(m)(其中,m是构成分组的编码比特的索引,最大值是构成分组的比特数),则接收第p次重传分组信号、进行了第i次重复干扰除去处理的情况下的合成部204的输出信号λp,i的生成式用式(2)表示。
【算式2】
λ p , i = Σ u = 1 p α u , i g u , i ( m ) 式(2)
αu,i表示向来自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u的输出gu,i(m)给予的加权系数,由gu,i(m)进行的数据调制的多值数、编码率、扩展率、码分复用数等决定。例如,当gu-1,i(m)进行QPSK调制、gu,i(m)进行16QAM调制时,在相同的传播路径状态下,由于QPSK调制比16QAM调制的解调精度好,所以通过给予使αu-1,i>αu,i的权值,合成部204能够进行反映了每个数据调制方式的解调精度的合成。
解码部205对来自合成部204的输出信号进行与由发送了所接收的信号的分组发送装置100实施的编码对应的解码处理。图8是表示解码部205的结构的概略框图。解码部205具备纠错解码部241、检错部242。解码部205在接收部202接收第p次接收分组(始发分组或第p-1次重传分组)、并且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207-p进行了第i次重复干扰除去处理的情况下,对来自合成部204的输出信号λp,i进行解码处理。解码部205的纠错解码部241进行针对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所实施的Turbo编码、卷积编码等纠错编码的纠错解码处理,计算编码比特的LLR(LogLikelihood Ratio:对数似然比)等软判定输出结果,并输入给解码部205的检错部242和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207-P的干扰除去部212。
优选的是,解码部205计算针对来自合成部204的输出信号λp,i的对数似然比,并将针对系统比特和奇偶比特的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输入给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207-P的干扰除去部212。并且,解码部205将针对系统比特的对数似然比输入给检错部242。
检错部242对该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进行硬判定处理,并通过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所实施的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Redundancy Check)等检错来进行针对分组的检错处理,生成检错信息。另外,根据该检错信息来判定是否重复干扰除去部212进行的消除处理。
这里,返回图7,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207-P分别具备传播路径估计部210、接收信号存储部211、干扰除去部212、GI除去部213、FFT部214、传播路径补偿部215、解扩部216、解调部217、解交织部218、解删余部219。构成这些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207-P的部位在来自接收分组管理部206的控制信息包括解扩部216的扩展码、解调部217的数据调制方式、解交织部218的重新排列模式、解删余部219的删余模式等与各部位相关的发送参数的情况下,根据该控制信息来进行动作。
传播路径估计部210对来自接收部200的输出信号所包括的导频信号至接收信号通过的传播路径(脉冲响应、传递函数等)进行估计。另外,传播路径估计部210也可以使用控制信道、前导信号等而不使用导频信号来估计传播路径。干扰除去部212使用作为传播路径估计部210的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来自解码部205的输出信号生成针对期望信号的干扰成分的副本,并从来自接收部202的输出信号中除去该生成的干扰成分副本。
GI除去部213将干扰除去部212除去了干扰成分副本的信号中的为了避免因延迟波导致的畸变而由收发装置100附加的保护间隔GI除去。FFT部214对GI除去部213除去了保护间隔GI的信号进行从时域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的傅立叶变换处理。传播路径补偿部215使用传播路径估计部210的传播路径估计值来计算通过ZF(Zero Forcing)、MMSE(MinimumMean Square Error)等校正传播路径畸变的加权系数,并将该加权系数乘以到来自FFT部214的频域信号上来进行传播路径补偿。解扩部216在由传播路径补偿部215进行了传播路径补偿的频域的信号上乘以期望的码信道的扩展码来进行解扩,并提取该码信道的信号。
解调部217对解扩部216提取的信号进行QPSK、16QAM等解调处理,计算编码比特对数似然比LLR等软判定结果。将QPSK调制的情况作为例子对解调部217的处理进行说明。将在发送侧发送的QPSK码元设为X、将接收侧中的解扩部216解扩后的码元设为Xc来进行说明。如果将构成X的比特设为b0、b1(b0、b1=±1),则用式(3)表示X。其中j是虚数单位。并且,利用下述的式(4)从X的接收侧中的估计值Xc求出比特b0、b1的对数似然比LLRλ(b0)、λ(b1)。
【算式3】
X = 1 2 ( b 0 + j b 1 ) 式(3)
λ ( b 0 ) = 2 Re ( X c ) 2 ( 1 - μ ) 式(4)
其中,Re()表示复素数的实部。μ是传播路径补偿后的等价振幅,例如,当第k副载波中的传播路径估计值为H(k)、所乘以的MMSE基准的传播路径补偿权值为W(k)时,μ为W(k)H(k)。并且,λ(b1)只要将式(4)即λ(b0)的实部和虚部置换即可。另外,对于实施了16QAM等其他调制的数据,也可以根据同样的原理来计算。并且,调制部217也可以计算硬判定结果而不是软判定结果。
解交织部218对解调部217的软判定结果的数据序列进行与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的交织部122所实施的交织模式对应的比特配置的重新排列、即作为交织模式的逆操作的比特配置重新排列。解删余部219根据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的删余部127或137所实施的删余模式,对来自解交织的输出数据序列进行解删余处理,该解删余处理是利用预定的比特对在删余处理中间除的比特进行补偿。
例如,在分组发送装置100中输出删余部127或137利用图5的编码率R=1/2的模式1对从纠错编码部126或136中输出的比特串“x1,z1,z1’,x2,z2,z2’”进行了删余处理所得的比特串“x1,z1,x2,z2’”,并发送该比特串。这里,x1、x2是系统比特,z1、z2、z1’、z2’是冗余比特。在接收了该发送的分组接收装置200中,解删余部219在被输入比特串“xr1,zr1,xr2,zr2’”时,在与删余部127或137所间除的z1’、z2对应的位置插入虚拟值。这里,当设虚拟值为“0”时,解删余部219在所输入的比特串“xr1,zr1,xr2,zr2’”的第2比特和第3比特之间、第3比特和第4比特之间插入“0”,并生成和输出比特串“xr1,zr1,0,xr2,0,zr2’”。
在接收信号是码分复用的信号的情况下,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207-P分别对码分复用的接收信号的各码信道进行所述解扩到删余部的处理。
接收信号存储部211接收表示接收到包括第几次发送分组的信号的通知,当该通知为该部所属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担当的次数时,存储接收部202接收到的信号,当该通知为大于该部所属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担当的次数时,将所存储的信号输出给干扰除去部212。
例如,在接收部202接收到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的第1次分组信号(始发分组信号)的情况下,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所具备的接收信号存储部211存储第1次分组信号的来自接收部202的输出信号。另外,在接收部202接收到第2次及以后的分组信号的情况下,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所具备的接收信号存储部211将所存储的第1次分组信号输入给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所具备的干扰除去部212。
图9是表示干扰除去部212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干扰除去部212具备副本生成部251、减法部252。副本生成部251首先使用来自解码部205的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λp’,生成作为所接收的信号的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发送的信号副本。例如,在接收到分组发送装置100发送的信号的情况下,副本生成部251生成上述式(1)的针对信号S(k)的信号副本。另外,使用该信号副本和来自传播路径估计部210的传播路径估计值,生成干扰副本。减法部252通过从来自接收部202的输入信号中减去该干扰副本,除去干扰成分。
图10是表示生成码元间干扰ISI的干扰副本的副本生成部25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这里,副本生成部251对以图4的分组长Tf为单位生成干扰副本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副本生成部251具备每个码信道的副本生成部257-1~257-Ncode、码分复用部253、IFFT部254、GI插入部255、干扰副本生成部256。Ncode是接收信号的码分复用数。每个码信道的副本生成部257-1~257-Ncode分别生成每个码信道的信号副本,具备删余部261、交织部262、码元副本生成部263、扩展部264。
删余部261使用与作为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的删余部127或137所实施的删余模式同样的模式对作为解码部205的输出信号的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λp’进行删余处理。交织部262使用与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的交织部122所实施的重新排列的模式相同的模式对来自删余部261的输出信号进行比特配置的重新排列处理。码元副本生成部263对来自交织部262的输出信号实施QPSK调制、16QAM等调制,生成调制码元副本。以QPSK调制为例对码元副本生成部263的处理进行说明。如果设构成QPSK调制码元的比特b0、b1的对数似然比LLR为λ(b0),λ(b1),则QPSK的调制码元的副本通过式(5)给予。其中,j表示虚数单位。另外,即使在16QAM等其他调制中,也能通过同一原理来生成码元副本。
【算式4】
1 2 tanh ( λ ( b 0 ) / 2 ) + j 2 tanh ( λ ( b 1 ) / 2 ) 式(5)
扩展部264对来自码元副本生成部263的输出信号乘以各码信道的扩展码序列,生成每个码信道的信号副本。码分复用部253对每个码信道的副本生成部257-1~257-Ncode生成的每个码信道的信号副本进行码分复用。如果将接收到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第p次重传分组信号的情况下的、重复干扰除去处理的第i次处理中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p的码分复用部253的第k个副载波相关的输出信号设为S’p,i(k),则为式(6)。
【算式5】
式(6)
其中,
Figure BPA00001188317000212
是小于或等于a的最大整数,Nsub是副载波数,Ncode是码分复用数,SF是扩展率,k=0,1,2,…,Nsub-1。d’p,u,i是来自码元副本生成部的输出信号。Cu,l表示第u个码信道的扩展码序列的第1个码片的值。
IFFT部254对来自码分复用部253的输出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来进行频率-时间变换。GI插入部255在来自IFFT部254的输出信号中插入保护间隔GI。干扰副本生成部256使用来自GI插入部255的输出信号和来自传播路径估计部210的传播路径估计值,生成码元间干扰ISI的干扰副本。在接收到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的第p次接收分组的情况下的第i次重复干扰除去处理中,如果将来自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p的副本生成部251所具备的GI插入部255的输出信号设为s’p,i、将来自传播路径估计部210的传播路径估计值设为h’p,则针对从接收部202到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p的输入信号rp(t)的码元间干扰ISI的干扰副本r’p,i(t)(t是分组长区间,t≤Tf)为式(7)。即,干扰副本r’p,i是对该码元区间以前的信号的延迟波(即,由于延迟大,所以跨越该码元区间)进行相加而得到的。
【算式6】
r ′ p , i ( t ) = h ′ p ( t ) ⊗ s ′ p , i ( t - ( T s + T gi ) ) 式(7)
(其中,初次处理的情况下(i=1)是r’p,i(t)=0,t表示时间,Ts表示OFDM码元长,Tgi表示所插入的保护间隔GI长,表示卷积运算。)
因此,接收到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第p次分组的情况下的、重复干扰除去处理的第i次处理中的减法部252的输出信号r”p,i(t)(t是分组长区间,t≤Tf)为式(8)。
【算式7】
r″p,i(t)=rp(t)-r′p,i-1(t)                   式(8)
另外,对重传控制信号、导频信号所涉及的分组信号的码元间干扰ISI也同样能够除去。
另外,作为干扰除去部212的一个例子,示出了除去码元间干扰ISI的情况下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通过生成码间干扰MCI、载波间干扰ICI等干扰副本,也能够除去各种干扰成分。例如,码间干扰MCI的干扰副本能够通过如下方式生成:对来自期望的码信道以外的每个码信道的副本生成部的输出进行码分复用,对所述码分复用的信号进行IFFT处理、GI插入后,对传播路径估计值进行卷积。例如,在接收到第p次分组的情况下的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中,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p的副本生成部251所生成的码间干扰MCI的干扰副本r’p,i能够设置为式(9-1)。
【算式8】
r ′ p , i ( t ) = h ′ p ( t ) ⊗ s ′ p , i ( t ) 式(9-1)
其中,s’p,i(t)是将对期望的码信道以外的码信道副本进行了码分复用所得的式(9-2)的S’p,i(k)进行了IFFT处理、GI插入的信号。并且,
Figure BPA00001188317000222
表示卷积运算。
Figure BPA00001188317000223
式(9-2)
其中,U是期望的码信道。
另外,图7的干扰除去部212是在时域中除去干扰成分的结构,但在频域中也能除去干扰成分。具体来讲,通过在FFT部214的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处理之后配置用于除去干扰成分的干扰除去部,能够除去干扰成分。
图7的响应信号生成部220从进行了规定次数的信号检测部203和解码部205的重复处理时的解码部205中的检错结果,生成包括表示有无分组错误的控制数据的数据序列,并通过进行纠错编码、数据调制等信号处理来生成响应信号。另外,将该响应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Digital toAnalogue变换),进而变换为能够发送的频带,并经由天线部201发送给分组发送装置100。该响应信号的通信方式可以是OFDM、单载波调制方式等任意一种方式,只要对应通信对方的分组发送装置100中的复原部105的处理即可。
即,当从解码部205输入表示“没有分组错误”的信号时,响应信号生成部220将表示准确完成接收的ACK信号生成为响应信号,并经由天线201发送给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并且,当从解码部205输入表示“有分组错误”的信号时,响应信号生成部220将表示请求分组重传的NACK信号生成为响应信号,并经由天线部201发送给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码信道为单位(以分组为单位)进行重传请求,但并不限于此,在重传请求单位中,只要附加至少1个检错码即可。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数据接收机装置200的信号检测部203具备多个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在信号检测和解码的重复的各次处理中,并行地对包括始发分组或重传分组的信号的多个接收信号进行信号检测,但信号检测部203只具备一个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该每个信号的信号检测部可以依次对多个接收信号进行信号检测。
图11是说明分组接收装置200的动作的流程图。当接收部202接收到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的第q次分组信号时(S10),接收分组管理部206从所接收的信号的重传控制信号中判定包括在该信号中的分组是第几次的(这里是第q次),并在担当作为判定结果的第q次分组的处理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q的接收信号存储部211中存储所接收的分组信号的数据(S11)。接着,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207-q从各接收信号存储部211中读出分别担当的第1次分组(始发分组)的信号~第q次的分组信号,并进行信号检测处理(S12)。关于步骤S12的处理内容,将用图12进行详细叙述。另外,这里说明了在接收到第q次分组的情况下,对第q次分组和第q次以前的所有分组的信号(第1次~第q-1次)也进行再次信号检测处理,但也可以对第q次以前的分组中的1个或1个以上的任意个数的分组信号进行再次信号检测处理。
接着,合成部204对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1~207-q所检测出的数据信号进行合成(S13)。即,合成从第1~q次分组信号中检测到的数据信号。接着,解码部205的纠错解码部241对合成部204合成的数据信号进行纠错解码处理(S14)。另外,解码部205的检错部242对该纠错解码处理结果进行检错处理,判定是否有错误(S15)。在步骤S15中,当判定为没有错误时,在响应信号生成部220中生成ACK信号,并发送给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S18)。另一方面,在步骤S15中,当判定为有错误时,解码部205判定从接收信号中除去使用纠错解码处理后的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所生成的干扰副本的信号检测处理、合成处理、解码处理的一连串重复干扰除去处理的重复次数(S16)。
当该重复次数未达到预定次数时,返回步骤S12,如上述那样,对第1次接收分组信号(始发分组信号)~第q次接收分组信号进行从接收信号中除去干扰副本的信号检测处理,并如上述那样进行以后的合成处理和解码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16中,在判定为该重复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响应信号生成部220生成NACK信号,并经由天线部201发送给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100(S17)。并且,返回到步骤S10,接收部202对接收到该NACK信号的分组发送装置100发送的、在之前的步骤S10中接收到的分组的下一个第q+1次分组进行信号接收。
图12是表示图11的步骤S12中的、对包括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的第p次发送的分组的接收信号进行信号检测处理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p以及相关联的各部的动作的流程图。被从接收分组管理部206通知了接收部202接收到的信号中包括的分组是第几次发送分组(这里是第q次)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p比较该部担当信号处理的第p次和来自接收分组管理部206的通知的第q次(S100),当p比q大(p>q)时,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该步骤S100的比较中,当p等于或小于q(p≤q)时,干扰除去部212读出该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p的接收信号存储部211存储的信号的数据(S101)。其中,在p=q的情况下,读入来自接收部202的输出。接着,干扰除去部212判定是信号检测和解码的重复处理的第几次重复(S102),在判定为是初次处理(i=1)时,生成“0”作为干扰副本(S103)。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02中判定为是第2次及以后的处理(i>1)时,干扰除去部212的副本生成部251获取在上次(i-1次)的重复处理中由解码部205的纠错解码部241生成的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S104)。接着,副本生成部251使用所获得的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生成干扰副本(S105)。
在步骤S103或步骤S105的处理后,干扰除去部212的减法部252通过从在步骤S101中读出的信号(第p次分组信号)中减去副本生成部251所生成的干扰副本,进行干扰成分的除去(S106)。接着,GI除去部213从减去了该干扰副本的信号中除去保护间隔GI(S107)。接着,FFT部214通过对除去了保护间隔GI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进行时间-频率变换,获得频域的信号(S108)。接着,传播路径畸变补偿部215根据传播路径估计值,对该频域信号乘以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权值(S109)。
接着,解扩部216进行对该乘法结果乘以期望的码信道的扩展码的解扩处理,另外,解调部217对该解扩处理结果进行使数据调制解调的解调处理(S110)。接着,解交织部218对该解调处理结果进行与分组发送装置100的交织部122的逆操作相应的比特位置的重新排列的解交织(S111)。接着,解删余部219对该解交织结果进行了解删余处理(S112)之后,输出该解删余处理结果的信号而完成处理。
图13是表示运用了具有分组发送装置100和分组接收装置200的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通信系统的动作例的序列图。首先,分组发送装置100发送配置有分组的第1帧,并进行向分组接收装置200的第1次发送(发送始发分组)(Sa1),其中,所述分组包括信息数据A1的编码数据。该第1次发送分组是包括按照某个预定的删余模式对信息数据A1的编码数据进行了删余处理的数据的分组。分组接收装置200在接收该第1次发送分组时,使用该第1次接收分组进行干扰除去处理、解调、解码等信号处理,并进行数据的检错。当有错误时,分组接收装置200将NACK信号发送给分组发送装置100(Sa2)。
分组发送装置100在接收NACK信号时,发送配置有分组的第2帧,并进行向分组接收装置200的重传送(第2次分组发送)(Sa3),其中,所述分组包括再次信息数据A1的编码数据。在本通信系统中应用基于Chase合成CC的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情况下,步骤Sa3的第2次发送分组是通过与第1次发送分组同样的模式对信息数据A1进行了删余处理的分组。例如,在通过图5的编码率R=3/4的模式1对第1次发送分组实施了删余处理的情况下,也按照编码率R=3/4的模式1对第2次发送分组实施删余处理。
在本通信系统中,在应用基于增加冗余IR(Incremental Redundancy)的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情况下,第2次发送分组通过与第1次发送分组不同的模式,对信息数据A1的编码数据实施删余处理。例如,在通过图5的编码率R=3/4的模式1对第1次发送分组实施了删余处理的情况下,例如按照编码率R=3/4的模式2对第2次发送分组实施删余处理。
当接收序列Sa3所发送的第2次发送分组时,分组接收装置200进行重复信号检测、合成、解码等信号处理的重复处理,并对解码后的数据进行错误检测,其中,所述信号检测包括针对第1次和第2次的两个分组的干扰除去处理。这里,当在该错误检测中检测到错误时,分组接收装置200发送NACK信号(Sa4)。
在分组发送装置100和分组接收装置200之间进行分组重传,直到检测不到数据错误(接收到ACK信号)或者在应用了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通信系统中所决定的预定重传次数结束为止(Sa5~Sa7),分组接收装置200发送针对包括信息数据A1的分组信号的ACK信号(Sa8),当接收该ACK信号时,分组发送装置100结束包括信息数据A1的编码数据的分组发送。并且,分组发送装置100对包括与信息数据A1不同的信息数据的编码数据的分组进行第1次发送(Sa9)。
在到上述为止的实施方式中,对构成帧的各分组的重传次数相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始发分组和重传分组混合存在。作为在帧内混合存在始发分组和重传分组的情况的一例,图14示出每一帧码分复用3个分组来进行发送的情况。在发送帧时,通过重传控制信号来发送各个分组固有的号码和重传次数的信息。
分组发送装置100在第1帧内配置作为始发分组的分组1~3并发送给分组接收装置200(Sb1)。当接收该第1帧时,分组接收装置200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1对第1帧的各分组进行从接收信号中除去干扰副本的信号检测处理、解码部205的解码处理的一连串重复干扰除去处理(由于所有分组是始发分组,所以不进行合成)。在重复了预定次数的该干扰除去处理之后,假设分组1检测不出错误,分组2和3检测出错误。分组接收装置200向发送装置100发送针对分组1的ACK信号和用于对分组2和3进行重传请求的NACK信号(Sb2)。此时,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1的接收信号存储部211存储分组1、2和3的始发分组信号。
分组发送装置100根据来自分组接收装置200的响应信号(ACK信号和NACK信号),对分组2、分组3的重传分组(第2次发送分组)和新分组4的始发分组进行码分复用,生成第2帧,并发送给接收装置200(Sb3)。
当分组接收装置200接收在序列Sb3中由分组发送装置100发送的第2分组时,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2对所接收的第2帧的分组2~4进行从接收信号中除去干扰副本的信号检测处理。并且,同时,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1对第1帧所接收的分组1~3也进行从接收信号中再次除去干扰副本的信号检测处理。另外,由于第1帧的分组1已经能够准确地接收,所以不进行信号检测处理,对分组2、3的干扰副本的生成也可以使用从硬判定结果生成的分组1的信号副本。
合成部204针对分组2,合成从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1中输出的第1帧的分组2的数据序列和从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2中输出的第2帧的分组2的数据序列,并输出给解码部205。同样,合成部204针对分组3,也合成从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1中输出的第1帧的分组3的数据序列和从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2中输出的第2帧的分组3的数据序列,并输出给解码部205。合成部204针对分组4,使从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2中输出的第2帧的分组4的数据序列不与其他分组合成而输出给解码部205。
解码部205对从合成部204输出的分组2~分组4的各自的数据序列进行解码处理。该解码结果中的针对分组2和分组3的数据序列的编码比特LLR被输出给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1和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2,针对分组4的数据序列的编码比特LLR被输出给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2。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1和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2分别使用来自解码部205的针对分组2~4的数据序列的编码比特LLR,进行从接收信号中再次除去干扰副本的信号检测处理。重复预定次数的从接收信号中除去该干扰副本的信号检测处理、合成处理、解码处理的一连串重复干扰除去处理。
作为这种第2帧接收时的信号处理的结果,假设检错部242对所有分组2~4都未检测出错误。分组接收装置200针对分组2~4,分别向发送装置100发送ACK信号作为响应信号(Sb4)。
如以上那样,在进行使用了对自动重传(ARQ)和Turbo编码等纠错编码进行了组合的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分组通信的通信系统中,在具备进行重复干扰除去的干扰除去部212的分组接收装置200中接收分组的情况下,重复进行对所接收的重传分组的干扰除去处理、对在该接收的重传分组之前接收到的分组的再次干扰除去处理、以及在这些干扰除去处理中检测到的信号的合成处理和解码处理。由此,在对在该接收的重传分组之前接收到的分组的再次重复干扰除去处理中,根据将新接收的分组也包括在内而合成的信号来生成干扰副本,所以能够使用比以前的重复干扰除去处理精度更高的干扰副本,能够提高对始发分组和重传分组的数据解码精度。其结果,能够降低干扰除去处理(信号检测)、合成和解码的重复次数,并且能够降低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重传次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用了分组接收装置200的干扰除去部212的干扰消除器,使用并联型干扰消除器(PIC:Parallel InterferenceCanceller),但也可以使用逐次型干扰消除器(SIC:Successive InterferenceCanceller)。
并且,本实施方式在接收重传分组时,作为对在该重传分组以前所接收的分组信号数据也进行信号检测处理的通信装置,使用具备了干扰消除器的分组接收装置200来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进行使用了Turbo均衡器等Turbo概念的重复处理的通信装置,该Turbo均衡器重复进行使用了解码处理结果的均衡处理的信号检测和该均衡器的处理结果的解码处理。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以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207-1~207-P在重传分组接收时,对该重传分组以前接收的分组全部进行再次重复干扰除去处理,但是也可以只对所述重传分组以前接收的分组中的一部分进行重复干扰除去处理。
并且,假设合成部204对所接收的所有始发分组和重传分组的信号进行合成来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以只合成从接收功率较大一方开始的预定数或其以下等所接收的分组中的一部分分组的信号。并且,在合成部204只合成一部分分组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要合成的信号始终包括始发分组的信号。尤其是在混合自动重传使用增大冗余IR时,通过使要合成的信号始终包括始发分组信号,不会使系统比特的信号不包括在要合成的信号中,所以能够抑制特定比特的合成结果的精度显著下降。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了MC-CDM作为分组的传送方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具备包括使用了重复处理的信号检测的接收处理部,在OFDM、OFDMA、IDMA(Interleav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交织多址接入)等多载波传送方式或单载波传送方式中也能应用。
另外,在使用V-BLAST、逐次型干扰消除器SIC等重复处理进行流分离来作为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传送中的流分离的分组接收装置中,在接收到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重传分组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进行了对所接收的重传分组的重复流分离处理和对在上述接收到的重传分组之前接收到的分组也进行再次重复流分离处理之后,进行接收分组的合成和解码处理。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了V-BLAST、逐次型干扰消除器SIC的MIMO的应用进行详细叙述。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具备干扰消除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进行说明,即:在进行应用了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分组通信的通信系统中,在具备使用了重复处理的干扰消除器的通信装置接收分组的情况下,当接收重传分组信号时,所述通信装置所具备的干扰消除器对该重传分组以前接收的分组信号数据也进行干扰消除处理。具体来讲,本实施方式的分组接收装置(第2通信装置)200a具有在对按照每个重传分组进行了干扰成分除去处理所得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之前对其进行合成的结构,尤其应用于使用了Chase合成的混合自动重传HARQ。
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分组发送装置100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100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分组接收装置200a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15的分组接收装置200a具备接收部202、GI除去部213a、FFT部214、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1~207a-P、合成部204a、解扩部216a、解调部217、解交织部218、解删余部219、解码部205a、接收分组管理部206a、响应信号生成部220。在该图中,对与图7的各部对应的部分(201、202、214、217~220)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信号检测部203a由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1~207a-P构成。
GI除去部213a与图7中的GI除去部213的不同点在于被输入的信号是来自接收部202的输出信号,除去来自该接收部202的输出信号中的为了避免因延迟波导致的畸变而由收发装置100附加的保护间隔GI除去。接收分组管理部206a从包括在FFT部214进行了变换的频域信号中的重传控制信号中获取与重传次数、数据调制、码分复用数等发送参数相关的数据,并通知给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1~207a-P。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1~207a-P根据来自接收分组管理部206a的控制信息,按照通过重传请求而接收到的每个分组信号(也包括重传请求信号的最初接收到的信号(始发的接收信号)),对来自FFT部214的输出信号进行干扰成分的除去和传播路径补偿。P是通过重传请求而接收到的分组数和所述请求重传的信号的最初的接收分组信号(始发分组的信号)的合计最大数。在本分组接收装置200a中,针对第p次接收到的信号的来自FFT部214的输出信号rp,在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p中进行干扰成分的除去。
在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接收部202在接收到第p次分组信号(第p-1次重传分组信号)的情况下,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p对第p次分组信号进行干扰除去处理,并且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u对已经接收的第u次(1≤u≤p-1)接收分组信号也进行干扰除去处理。
例如,在接收部202接收第p次分组信号、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p对第p次分组信号进行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的情况下,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u也同时再次对已经接收的第u次(1≤u≤p-1)接收分组信号进行第i’(1≤i’≤i)次干扰除去处理。
以下,对i’=i的情况进行说明。
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1~207a-P分别具备传播路径估计部210a、干扰除去部212a、传播路径补偿部215a、每个接收信号的存储部211a。构成这些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1~207a-P的各部的部分根据来自接收分组管理部206a的控制信息来进行动作。传播路径估计部210a对来自FFT部214的输出信号所包括的导频信号至接收信号通过的传播路径(脉冲响应、传递函数等)进行估计。另外,也可以是使用了控制信道、前导信号等的传播路径估计。干扰除去部212a使用作为传播路径估计部210a的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来自解码部205a的输出信号生成干扰成分的副本,并从FFT部214的输出信号中除去该生成的干扰副本。
传播路径补偿部215a使用作为传播路径估计部210a的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来计算通过ZF(Zero Forcing)、MMSE(Minimum Mean SquareError)等校正传播路径畸变的加权系数,并将该加权系数乘以来自干扰除去部212a的输出信号。接收信号存储部211a将从FFT部214输入的频域信号存储在所属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中,在不是所属的每个接收信号的接收处理部中存在来自FFT部214的输入的情况下,将所存储的频域信号输出给干扰除去部212a。干扰除去部212a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7的干扰除去部212同样,如图16所示由副本生成部251a、减法部252a构成,但不同点在于被输入的信号是来自FFT部214或接收信号存储部211a的频域信号。
减法部252a从来自FFT部214的频域的信号中减去由副本生成部251a所生成的副本信号。在接收到第p次分组的情况下,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p的减法部252a在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时,通过式(10)所示那样计算与第n个码信道相关的输出信号R”n,p,i(k)。这里,Rp(k)表示第p次接收分组的数据,R’p,i-1(k)表示基于从副本生成部251a输出的第i-1次重复时的解码结果的干扰副本信号。并且,k、i分别是副载波索引(表示是第几个副载波的号码)、干扰消除器的重复次数。
【算式9】
R”n,p,i(k)=Rp(k)-R’n,p,i-1(k)               式(10)
副本生成部251a使用来自解码部205a的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和来自传播路径估计部210a的传播路径估计值来生成干扰成分的副本。图16作为一例示出了生成码间干扰MCI的干扰副本的情况下的副本生成部251a的结构。副本生成部251a具备每个码信道的副本生成部257-1~257-Ncode、码分复用部253a、干扰副本生成部256a。Ncode是接收信号的码分复用数。每个码信道的副本生成部257-1~257-Ncode分别生成基于第重复数i次的解码结果的、式(11)所示的每个码信道的信号副本。
【算式10】
Figure BPA00001188317000321
式(11)
在式(11)中,S”p,n,i(k)表示接收第p次分组时,每个码信道的副本生成部257-n根据第i次重复的解码结果所算出的副本。d’p,n,i是来自码元副本生成部263的输出信号。并且,每个码信道的副本生成部257-1~257-Ncode分别具备删余部261、交织部262、码元副本生成部263、扩展部264。删余部261、交织部262、码元副本生成部263、扩展部264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10所示的各部相同。
码分复用部253a对每个码信道的副本生成部257-1~257-Ncode生成的每个码信道的信号副本、即除去了任意一个码信道的信号副本进行码分复用。即,码分复用部253a只生成除去了第1个码信道的信号副本、除去了第2个码信道的信号副本、…、除去了第Ncode个码信道的信号副本这样的、码分复用数Ncode个码分复用后的信号副本。干扰副本生成部256a通过对这些码分复用后的信号副本分别乘以传播路径估计值,生成针对各个码信道的码间干扰MCI副本。干扰副本生成部256a即副本生成部251a在接收第p次分组时,按照式(12)所示那样计算基于第i次重复解码结果的针对第n码信道的第k次副载波的码间干扰MCI副本信号R’n,p,i(k)。其中,H’(k)是第k次副载波的传播路径估计值的传递函数。
【算式11】
R ′ n , p , i ( k ) = H ′ ( k ) Σ u = 0 , u ≠ n N code - 1 S ′ ′ u , p , i ( k ) 式(12)
返回到15,合成部204a对分别来自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1~207a-P的输出数据序列进行合成。即,当接收部202接收到第p次分组信号时,合成部204a从第1次~第p次分组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合成进行了传播路径补偿的信号、即解调处理前的信号。如果设针对来自FFT部214的输出信号Rp(k)的来自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p(详细地说,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p的传播路径补偿部215a)的第n个码信道相关的输出Gp,n(k)(其中,k是副载波的索引),则接收到第p次分组信号的情况下的合成部204a的第n次码信道相关的输出信号λp,n为式(13)。
【算式12】
λ p , n = Σ u = 1 p G u , n ( k ) = Σ u = 1 p H ′ ( k ) R ′ ′ u , n , i ( k ) 式(13)
并且,该合成部204a每当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1~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p进行重复干扰除去处理并输出干扰除去后的信号时,进行合成处理。
另外,上述干扰副本生成部256a作为一例示出了除去码间干扰MCI的情况下的结构,但通过生成载波间干扰ICI、码元间干扰ISI等干扰副本,能够除去各个干扰成分。解扩部216a乘以与来自合成部204a的输出信号对应的码信道的扩展码来进行解扩。解调部217、解交织部218、解删余部219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7所示的解调部217、解交织部218、解删余部219同样的动作。解码部205a对解删余部219的输出信号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7所示的解码部205同样的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接收信号是被码分复用的信号,所以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207a-1~207a-P、合成部204a、解扩部216a、解调部217、解交织部218、解删余部219、解码部205a对码分复用的接收信号的各码信道进行处理。另外,这些解扩部216a、解调部217、解交织部218、解删余部219在来自接收分组管理部206a的控制信息中包括扩展码、调制方式、交织模式、解删余模式等与各部的动作相关的发送参数的情况下,根据控制信息进行动作。
如以上所述,在应用了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通信系统中,即使在分组接收装置200a关于始发分组信号和重传分组信号具有合成解调前的信号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在接收重传分组信号时,通过对该重传分组以前接收的分组信号数据进行重复干扰除去处理,使用精度更高的干扰副本来进行干扰除去处理,所以能够提高针对各分组的数据解码精度。其结果,能够降低干扰除去处理的重复次数,并且能够降低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重传次数。
【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所发送的分组使用MIMO(Multi InputMulti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来进行空间复用。本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由分组发送装置(第1通信装置)500和分组接收装置(第2通信装置)600构成,分组接收装置600通过重复逐次型干扰消除器(SIC)来除去其他流的信号,在接收重传分组信号时,通过重复逐次型消除器对该重传分组以前接收到的分组信号数据也进行其他流的信号的除去。这里,所谓流表示从各发送天线发送的信号串,即,从相同发送天线发送的信号是同一流的信号,从不同天线发送的信号是不同流的信号。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了OFDM方式(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作为分组的传送方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另外,所谓干扰是指被复用的其他信号。即,例如在对信号P1和信号P2进行空间复用的情况下,对于信号P1来说,信号P2是干扰,对于信号P2来说,信号P1是干扰。所谓干扰消除处理是从接收信号中除去对干扰信号进行了再现的信号(副本)的处理,例如,在检测信号P2时,使用从接收信号中除去了信号P1的副本的信号。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分组发送装置5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例如,分组发送装置500存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下行链路中的基站装置、上行链路中的移动站装置中。并且,存在于中继站装置-移动站装置间的下行链路中的中继站装置中。分组发送装置500具备流信号生成部501-1...501-N(其中,N是流数)、天线部502-1~502-N、重传控制信号生成部503、复原部504。分组发送装置500从这些N条天线部502-1~502-N同时发送由各个不同的信息数据生成的N个流信号。并且,分组发送装置500对包括来自分组接收装置600的响应信号的信号进行复原。
复原部504将经由天线部502-1接收的来自分组接收装置600的信号变换为能进行复原处理的频带,并执行进行频带限制的滤波处理,进行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变换(A/D变换)。复原部504进一步对该A/D变换结果的数字信号进行数据解调、纠错解码等接收信号复原处理,取出包括在来自分组接收装置600的信号中的响应信号,并将分组接收是否成功的信息通知给编码部511和重传控制信号生成部503。另外,复原部504具有根据分组接收装置600发送的信号的传送方式能够进行接收信号复原处理的功能。这里,记载了复原部504连接在天线部502-1上,并经由该天线部502-1来进行接收,但也可以经由任意天线部来接收。
流信号生成部501根据从外部(例如,未图示的MAC部(Media AccessControl layer))输入的信息数据生成每个流的发送数据信号。流信号生成部501具备编码部511、交织部512、调制部513、IFFT部514、导频信号生成部518、复用部515、GI插入部516、发送部517。编码部511在从外部输入的信息数据的比特序列上附加冗余比特,使得能够在分组接收装置600中进行检错、纠错。并且,编码部511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同样,具备图2或图6所示的检错编码部125、纠错编码部126、136、删余部127、137、发送数据存储部128、138。
编码部511根据针对各流信号生成部501-1~501-N输出的每个流的数据信号(分组)的来自分组接收装置600的响应信号,输出始发分组的数据或重传分组的数据的编码比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每个流生成分组,并按照每个分组(每个流)进行纠错编码。编码部511进行的删余处理的删余模式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同样,例如具有图5所示的删余模式。
交织部512重新排列编码部511的输出数据序列的比特配置。调制部513对来自交织部512的输出数据进行QPSK、16QAM等数据调制,生成调制码元。另外,数据调制方式可以按照每个流而不同。IFFT部514通过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等对来自调制部513的调制码元进行频率-时间变换,生成时域信号。复用部515对来自IFFT部514的输出信号、从导频码元生成部518输出的导频信号、从重传控制信号生成部503输出的重传控制信号进行复用。导频信号生成部518生成用于各流信号的传播路径估计的导频信号。优选生成每个流都正交的导频信号。
重传控制信号生成部503根据来自复原部504的是否成功的信息,生成用于将各流信号的重传次数通知给分组接收装置600的信号(重传控制信号)。在图17中,采用重传控制信号复用在流信号生成部501-1中的流上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复用在任意一个(多个也可以)流上。另外,在重传控制信号中也可以包括调制部513使用的数据调制方式、编码部511的编码率等发送参数的通知。
GI插入部516向复用部514的输出信号插入保护间隔GI(GuardInterval)。发送部517将来自GI插入部516的输出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D/A变换),并对其执行进行频带限制的滤波处理,进一步变换为能够发送的频带。在各流信号生成部501-1~501-N中也进行同样的处理,通过从不同的天线部502-1~502-N发送来自各个流信号生成部501-1~501-N的输出信号,对分组发送装置500发送的始发分组或重传分组进行空间复用。另外,将从天线部501-1~501-N分别输出的信号称为流1~流N。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从相同的天线发送相同的流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按照每个重传次数而从不同的天线发送。以下,对在分组发送装置500中从相同的天线重传相同的流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分组接收装置6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18的分组接收装置600具备天线部601-1~601-M(M是接收天线数)、每个天线的信号处理部602-1~602-M、接收分组管理部603、接收信号处理部604、响应信号生成部605。每个天线的接收处理部602-1~602-M对经由与它们分别对应的天线601-1~601-M所接收的信号进行接收处理。每个天线的接收处理部602-1~602-M分别具备接收部610、GI除去部611、FFT部612、传播路径估计部613。这里,代表每个天线接收处理部602-1~602-M,对每个天线接收处理部602-1进行说明。
接收部610将经由天线部601-1所接收的来自分组发送装置500的信号变换为能够进行信号检测处理等信号处理的频带,进而,进行频带限制的滤波处理,并且进行将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的A/D变换。传播路径估计部613使用接收部610输出的数字接收信号所包括的导频信号,来估计分组发送装置500的各天线部501-1~501-N和分组接收装置600的天线部601-1之间的传播路径特性,并计算传播路径估计值。另外,传播路径估计部613也可以使用控制信道、前导信号等能够估计传播路径的其他信号来计算传播路径估计值。GI除去部611从包括在数字接收信号中的数据信号中除去保护间隔GI。FFT部612通过对GI除去部611的输出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变换为频域信号。每个天线的接收处理部602-2~602-M也进行与每个天线的接收处理部602-1同样的处理。
这里,在发送天线数和接收天线数分别是N×M的MIMO系统中,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的第p次接收分组的第k副载波中的信号Rp(k)用式(14)表示。其中,Hp(k)是发送天线和接收天线间各自的传播路径特性,Sp(k)是每个发送天线的发送信号,N(k)是每个接收天线的噪声,T表示转置矩阵。
【算式13】
Rp(k)=Hp(k)Sp(k)+N(k)                    式(14)
Rp(k)=[R1(k)…RM(k)]T
Figure BPA00001188317000371
Sp(k)=[Sp,1(k)…Sp,N(k)]T
N(k)=[N1(k)…NM(k)]T
接收分组管理部603从包括在接收信号中的重传控制信号中获取分组发送装置500的天线部501-1~501-N所发送的各个流的重传次数、数据调制数等发送参数相关的数据,并通知给接收信号处理部604。接收信号处理部604使用从传播路径估计部613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从接收分组管理部603输出的各分组的发送参数相关的数据、从各每个天线的接收处理部602-1~602-M输出的数据信号,检测从分组发送装置500的天线部501-1~501-N发送的信息数据的比特序列,并输出信息数据的比特序列和错误检测结果。关于接收信号处理部604的动作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响应信号生成部605根据从接收信号处理部604输出的错误检测结果来生成响应信号,并经由天线部601-1发送该响应信号,由此向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500通知是否需要重传。即,响应信号生成部605在检错结果有错误时,生成表示要重传的NACK信号,在检错结果没有错误时,生成表示不要重传的ACK信号。另外,假设响应信号生成部605经由天线部601-1发送所生成的响应信号来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从任意天线发送。
图19是表示作为接收信号处理部604使用重复SIC(SuccessiveInterference Canceller:逐次型干扰消除器)来进行MIMO的流分离的结构的概略框图。接收信号处理部604具备由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1601-1-1~1601-N-P构成的信号检测部1601、合成部1609-1~1609-N、解码部1610-1~1610-N。这里,N是流数,P是通过重传请求而重传了重传分组的最大次数和进行了重传请求的信号的最初的接收分组信号(始发分组信号)即第1次的合计最大数。
在从每个天线的信号处理部602-1~602-M的各个FFT 612输出针对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的第p次接收分组的信号的情况下,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1601-1-p~1601-N-p对第p次接收分组进行干扰除去处理。与该处理同时,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1601-1-p~1601-N-p对已经接收的第u次(1≤u≤p-1)接收分组信号也进行干扰处理。
例如,在FFT 612输出针对第p次接收分组的信号、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1601-1-p~1601-N-p对第p次分组信号进行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的情况下,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1601-1-p~1601-N-p也同时对已经接收的第u次(1≤u≤p-1)分组信号进行第i’(1≤i’≤i)次干扰除去处理。
合成部1609-N按照从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1601-1-p~1601-N-P中输出的相同流的信号,合成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的重传分组的信号。即,合成部1609-N在接收到第N流的第p次分组的情况下,合成来自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1601-1-p~1601-N-p的输出数据。
详细来讲,在FFT 612输出针对第p次接收分组的信号、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1601-1-p~1601-N-p输出对第p次分组信号进行了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的数据的情况下,合成对所述第p次分组信号进行了第i次干扰除去处理的数据输出和接收部202在接收第p次分组信号时由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1601-1-u~1601-N-u再次对已接收的第u次(1≤u≤p-1)接收分组信号进行了第i’(1≤i’≤i)次干扰除去处理的数据输出。所述重复次数i’可以是i’>1的固定值,该合成在i’=i的情况下,由第1实施方式的式(2)所示的运算来进行。以下,对i’=i的情况进行说明。
解码部1610-1~1610-N分别对从合成部1609-1~1609-N输出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计算信息数据的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和错误检测结果。解码部1610-1~1610-N各自的结构与图8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解码部205相同。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1601-N-1~1601-N-P分别具备干扰除去部1611、MIMO分离部1605、解调部1606、解交织部1607、解删余部1608、接收信号存储部1612。
在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1601-N-1~1601-N-P中,检测从天线部501-1~501-N发送的各个流信号的顺序例如具有按照各个流的导频信号的接收功率或者SINR(信号与干扰功率加噪声比(信号对雑音干涉電力比))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流信号的分离来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从天线部501-1~501-N发送的各个流的导频信号的接收功率Po1~PoN的大小为Po1>Po1>…>PoN来进行说明。
接收信号存储部1612在所属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1601-N-1~1601-N-P具有来自FFT部612的输入的情况下,存储来自FFT部612的输入信号,在不是所属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1601-N-1~1601-N-P具有来自FFT部612的输入的情况下,将从FFT部612输入并存储的信号输出给干扰除去部1611。例如,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1601-N-1具备的接收信号存储部1612在接收部610接收到第N流的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的第1次分组信号(始发分组信号)的情况下,存储来自该第1次分组信号的FFT部612的输出信号。另外,在接收部610接收到第N流的第2次及以后的分组信号的情况下,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1601-N-1具备的接收信号存储部1612向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检测部1601-N-1具备的干扰除去部1611输入所存储的第1次分组信号的来自接收部610的输出信号。
干扰除去部1611具备减法部1603、接收副本生成部1602、码元副本生成部1604(将接收副本生成部1602和码元副本生成部1604统称为副本生成部)。干扰除去部1611从来自FFT部612的输出信号或来自接收信号存储部1612的输出信号中除去干扰信号的副本。详细来讲,干扰除去部1611在从FFT部612输入了该干扰除去部1611所属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进行信号检测的分组信号的情况下,从来自该FFT部612的信号中除去干扰副本,在从FFT部输入了不是所属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进行信号检测的分组信号的情况下,从所属的接收信号存储部1612所存储的信号中除去干扰副本。
例如,在接收到混合自动重传HARQ中的第3次分组的情况下,属于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1601-1-1~1601-N-2的干扰除去部1611从各个接收信号存储部1612所存储的第1~2次分组信号中除去干扰副本,属于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1601-1-3~1601-N-3的干扰除去部1611从FFT部612所输出的第3次分组信号中除去干扰副本。
减法部1603从来自FFT部612的输出信号或者接收信号存储部1612所存储的信号中减去接收副本生成部1602所生成的干扰副本,以除去干扰副本。详细地说,在从FFT部612输入了所属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进行信号检测的分组信号的情况下,从来自该FFT部612的信号中减去干扰副本,在从FFT部612输入了不是所属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进行信号检测的分组信号的情况下,从所属的接收信号存储部1612所存储的信号中减去干扰信号的副本。
第i次重复处理时的每个接收信号的处理部1601-n-p的减法部1603的输出信号R”n,p,i(k)成为以下的式(15)。其中,Rp,(k)表示HARQ的第p次接收分组的信号、R’n,p,i(k)表示HARQ的第p次接收分组的第i次重复处理中的流n的码元副本,k表示副载波索引。上述减法部1603对天线601-1~601-M的所有接收信号进行式(15)的处理。
【算式14】
R″n,p,i(k)=Rp(k)-R′n,p,i(k)                   式(15)
接收副本生成部1602生成由其他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的码元副本生成部1604所生成的调制码元副本和使用传播路径估计值生成干扰信号的副本。例如,在进行流n(n=1,2,...,N)的信号检测的情况下,接收副本生成部1602生成流1~流(n-1)以及流(n+1)~流N的接收信号副本。详细来讲,在接收到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第p次分组信号的情况下,属于重复逐次型干扰消除器SIC中的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1601-n-1~1601-n-p(n是流索引,n=1,2,...,N)的接收副本生成部1602在第i次重复处理时,生成第i次重复处理中所生成的流1~流(n-1)的码元副本和第i-1次重复处理中所生成的流(n+1)~流N的码元副本,以及使用传播路径估计值生成接收信号副本。第i次重复处理时的每个接收信号的处理部1601-n-p的接收副本生成部1602的输出信号R’n,p,i(k)成为以下的式(16)。上述接收副本生成部1602对天线601-1~601-M的所有接收信号进行式(16)的处理。
【式15】
R ′ n , p , i ( k ) = ( Σ u = 1 n - 1 H u , p ( k ) S ′ u , p , i ( k ) + Σ u = n + 1 N H u , p ( k ) S ′ u , p , i - 1 ( k ) ) 式(16)
其中,Hu,p(k)表示第p次接收分组的流u的传播路径估计值,S’u,p,i(k)表示在针对第p次接收分组的流u的第i次重复处理中生成的码元副本。
另外,在i=1的情况下(初次处理),只根据在第i次重复处理中已经生成的流1~流(n-1)的码元副本和传播路径估计值来生成接收信号副本。
码元副本生成部1604-1-1~1604-N-P使用解码部1610-1~1610-P输出的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来生成各流的码元副本。在重复SIC的第i次信号检测处理中,属于每个接收信号的处理部1601-n-1~1601-n-q(n=1,2,...,N)的码元副本生成部所输出的流信号,与图10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码元副本生成部263同样地,根据第i次信号检测处理中的从解码部1610-n所输出的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生成调制码元的副本。干扰除去部1611对来自所有的接收天线的信号进行上述的处理,进行干扰除去处理。
MIMO分离部1605对来自减法部1603的输出信号进行流分离。作为分离方法,有ZF(Zero Forcing)基准、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基准等基于线性处理的分离、ML(Maximum Likelihood)基准那样的非线性处理等。例如,在线性处理的情况下,通过将基于ZF基准、MMSE基准的加权系数乘以减法部1603的输出来进行MIMO分离。例如,基于属于每个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1601-n-p的MIMO分离部1605的ZF基准、MMSE基准的加权系数WZF、n、p(k)、WMMSE、n、p(k)分别用以下的式(17)、式(18)来表示。其中,H表示矩阵的复共轭转置,-1表示逆矩阵,σ2表示噪声功率,IN表示N×N的单位矩阵。并且,重复SIC中的初次处理(i=1)的情况下的Hp,n(k)是式(19),重复SIC中的重复处理(i>1)的情况下的Hp,n(k)是式(20)。
【算式16】
WZF,n,p,i(k)=Hp,n H(k)(Hp,n(k)Hp,n H(k))-1or(Hp,n H(k)Hp,n(k))-1Hp,n H(k)
式(17)
WMMSE,n,p,1(k)=Hp,n H(k)(Hp,n(k)Hp,n H(k)+σ2IM)-1or(Hp,n H(k)Hp,n(k)+σ2IN)-1Hp,n H(k)
式(18)
Figure BPA00001188317000421
式(19)
H p , n ( k ) = H p , ln ( k ) . . . H p , Mn ( k ) 式(20)
并且,由于接收信号码元副本是从软判定结果(编码比特LLR)中生成的副本,所以可以像从以往在MIMO分离中进行的那样,将式(17)、式(18)的σ2设为由噪声功率和误差(例如,接收信号和接收信号码元副本之间的误差)构成的值。同样,也可以将式(19)、式(20)设为考虑了接收信号和接收信号码元副本之间的误差的情况。例如,在重复处理中,始终将Hp,n(k)设为N×M的矩阵,对该矩阵的第n列的成分的要素分配传播路径估计值Hp,1n(k)~Hp,Mn(k),对所述成分以外的要素分配接收信号和接收信号码元副本之间的误差成分。
解调部1606与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解调部217同样,对来自MIMO分离部1605的输出信号进行QPSK、16QAM等解调处理,计算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等软判定结果。解交织部1607重新排列来自解调部1606的输出数据序列的配置,使其成为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500所实施的交织的逆操作。解删余部1608与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解删余部219同样,对来自解交织部1607的输出数据序列进行解删余处理,该解删余处理是对在发送源的分组发送装置500所实施的删余处理中被间除的比特进行补偿的处理。
如以上所述,在进行使用了对自动重传ARQ和Turbo编码等纠错编码进行了组合的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分组通信的通信系统中,在接收到使用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对分组进行了空间复用的信号的情况下,对所接收的重传分组进行了流分离处理以及对所述接收的重传分组之前接收到的分组也进行了流分离处理之后,进行接收分组的合成和解码处理。
由此,在对在该接收的重传分组之前接收到的分组的再次流分离处理中,能够使用比以前的接收分组时的流分离处理精度更高的干扰副本,所以能够提高对重传分组的数据解码精度。其结果,能够降低干扰除去处理的重复次数,并且能够降低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重传次数。
另外,在第1至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无线通信来收发分组的通信系统,但也可以是通过有线通信来收发分组的通信系统。
并且,也可以将用于实现图7中的接收部202、传播路径估计部210、干扰除去部212、GI除去部213、FFT部214、传播路径补偿部215、解扩部216、解调部217、解交织部218、解删余部219、合成部204、解码部205、接收分组管理部206、响应信号生成部220、图15中的接收部202、GI除去部213a、FFT部214、传播路径估计部210a、干扰除去部212a、传播路径补偿部215a、合成部204a、解扩部216a、解调部217、解交织部218、解删余部219、解码部205a、图18中的接收部610、GI除去部611、FFT部612、传播路径估计部613、接收分组管理部603、接收信号处理部604、接收信号处理部602-1的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能读取的记录介质中,通过使计算机读入并执行记录在该记录介质中的程序来进行各部的处理。另外,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和外围设备等的硬件。
并且,所谓“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和内设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硬盘等存储装置。另外,所谓“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包括像经由互联网等网络和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间的期间内动态地保持程序的装置和像成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存一定时间的装置。并且,上述程序可以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与已经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上述功能。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但具体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等也包括在专利请求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该发明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但并不限于此。

Claims (11)

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收部,其接收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包括始发信号的信号和包括重传信号的信号;
信号检测部,其使用解码处理结果,从所接收的所述信号中检测与同一数据相关的所述始发信号和多个所述重传信号中的至少2个信号;
合成部,其合成所述信号检测部所检测出的至少2个信号;以及
解码部,其对所合成的所述信号进行解码处理以获得所述解码处理结果,
关于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多个所述信号,重复进行所述信号检测部的检测、所述合成部的合成和所述解码部的解码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检测部所检测的至少2个信号包括所述始发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检测部检测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与所述同一数据相关的所有所述始发信号和所述重传信号,
所述合成部对所述信号检测部所检测的与所述同一数据相关的所有所述信号之间进行合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检测部根据所述解码处理结果,生成针对所述始发信号的干扰副本和针对所述重传信号的干扰副本,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所述信号中减去该干扰副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码处理部输出软判定后的解码处理结果,
所述信号检测部使用软判定后的所述解码处理结果生成所述干扰副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扰副本是针对所述始发信号或所述重传信号的码元间干扰、载波干扰、码间干扰、流间干扰的任意一个干扰成分的干扰副本。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检测部对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所述信号中减去所述干扰副本后得到的信号进行解调,以输出软判定结果,
所述合成部合成所述软判定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所述信号是被空间复用后的信号,
所述信号检测部具备MIMO分离部,该MIMO分离部对构成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所述信号的流进行分离处理。
9.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具备第1通信装置和第2通信装置,所述第1通信装置发送与数据相关的始发信号,当从通信对方的通信装置接收到重传请求作为该始发信号的响应时,发送与所述数据相关的重传信号;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该第1通信装置发送的信号,当在对该信号进行解码后的结果中检测到错误时,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请求重传,
所述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通信装置具备:
接收部,其接收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包括始发信号的信号和包括重传信号的信号;
信号检测部,其使用解码处理结果,从所接收的所述信号中检测与同一数据相关的所述始发信号和多个所述重传信号中的至少2个信号;
合成部,其合成所述信号检测部所检测出的至少2个信号;以及
解码部,其对所合成的所述信号进行解码处理以获得所述解码处理结果,
关于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多个所述信号,重复进行所述信号检测部的检测、所述合成部的合成和所述解码部的解码处理。
10.一种通信装置中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接收方法具备如下步骤:
第1步骤,所述通信装置接收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包括始发信号的信号和包括重传信号的信号;
第2步骤,所述通信装置使用解码处理结果,从所接收的所述信号中检测与同一数据相关的所述始发信号和多个所述重传信号中的至少2个信号;
第3步骤,所述通信装置合成在所述第2步骤中检测出的至少2个信号;以及
第4步骤,所述通信装置对在所述第3步骤中合成的所述信号进行解码处理以获得所述解码处理结果,
关于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多个所述信号,重复进行所述第2步骤、所述第3步骤和所述第4步骤。
11.一种使通信装置具备的计算机发挥如下功能的程序:
接收部,其接收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包括始发信号的信号和包括重传信号的信号;
信号检测部,其使用解码处理结果,从所接收的所述信号中检测与同一数据相关的所述始发信号和多个所述重传信号中的至少2个信号;
合成部,其合成所述信号检测部所检测出的至少2个信号;以及
解码部,其对所合成的所述信号进行解码处理以获得所述解码处理结果,
关于与同一数据相关的多个所述信号,重复进行所述信号检测部的检测、所述合成部的合成和所述解码部的解码处理。
CN2009801037316A 2008-02-21 2009-02-20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程序 Pending CN1019332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40009 2008-02-21
JP2008040009 2008-02-21
PCT/JP2009/053088 WO2009104764A1 (ja) 2008-02-21 2009-02-20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受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3277A true CN101933277A (zh) 2010-12-29

Family

ID=40985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37316A Pending CN101933277A (zh) 2008-02-21 2009-02-20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程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44409A1 (zh)
EP (1) EP2247018A4 (zh)
JP (1) JP5213271B2 (zh)
CN (1) CN101933277A (zh)
WO (1) WO2009104764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09047A (zh) * 2011-04-11 2014-02-26 日本科技资源株式会社 使用码序列的传输信号生成/检测方法、使用该方法的通信系统和使用该方法的测量系统
CN107925435A (zh) * 2015-09-21 2018-04-17 罗克福安全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不完美的电磁通路传输采样信号的系统
US11463125B2 (en) 2017-03-20 2022-10-04 Hyphy Usa Inc. Transporting sampled signals over multiple electromagnetic pathways
US11716114B2 (en) 2020-11-25 2023-08-01 Hyphy Usa Inc. Encoder and decoder circuit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video media using spread spectrum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US11769468B2 (en) 2022-01-19 2023-09-26 Hyphy Usa Inc. Spread-spectrum video transport integration with timing controller
US11842671B2 (en) 2022-03-07 2023-12-12 Hyphy Usa Inc. Spread-spectrum video transport source driver integration with display panel
US11997415B2 (en) 2021-08-17 2024-05-28 Hyphy Usa Inc. Sampled analog storage system
US12039951B2 (en) 2021-09-03 2024-07-16 Hyphy Usa Inc. Spread-spectrum video transport integration with display driver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4180B2 (ja) * 2009-10-27 2013-08-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577938B2 (ja) * 2010-08-19 2014-08-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受信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660217B2 (en) 2010-11-05 2014-0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low complexity soft-input soft-output group detection
US9106341B2 (en) * 2011-12-12 2015-08-11 Intel Deutschland Gmbh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data
EP2795820A4 (en) * 2011-12-21 2015-08-0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NETWORK N UD, COMPUTER PROGRA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DECODING A SIGNAL
WO2013097875A1 (en) * 2011-12-28 2013-07-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mbol detection technique
CN103503072B (zh) * 2012-04-04 2016-11-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解码装置以及解码方法
WO2013165290A1 (en) * 2012-05-04 2013-11-0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receiver device, network nod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for decoding transmissions
GB2497149B (en) * 2012-05-22 2013-11-20 Aeroflex Ltd A noise power estimation method
US9130749B1 (en) * 2012-09-12 2015-09-08 Marvell Internatonal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oding a data packet using scalable soft-bit retransmission combining
JP2016523050A (ja) * 2013-05-16 2016-08-04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データ伝送の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US10355829B2 (en) 2014-07-29 2019-07-1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Conveying number of required HARQ repetitions for coverage enhancement
US9794008B2 (en) * 2015-12-04 2017-10-17 Montag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Noise power estimator, receiver and method for noise power estimation
CN107302416A (zh) * 2016-04-15 2017-10-27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收发端的装置和方法、软信息估计器
JP6608057B2 (ja) * 2016-07-05 2019-11-20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1271780B2 (en) * 2020-07-01 2022-03-08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Received signal equalization of wireless transmissions
CN112822132B (zh) * 2020-12-31 2022-02-1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水声ofdm接收机中时频域联合抑制ici的方法和系统
KR102442095B1 (ko) 2022-05-23 2022-09-08 한국해양과학기술원 직립 연료탱크 기반 추진보조 로터세일 시스템 및 탑재 선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13147A1 (en) * 2005-10-31 2007-05-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a signa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JP2007184926A (ja) * 2005-12-29 2007-07-19 Ntt Docomo Inc Arq機能を有する部分並列干渉キャンセル方法及び受信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86491B1 (en) * 2001-08-22 2004-06-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ultichannel ARQ method and apparatus
ATE378735T1 (de) * 2002-07-01 2007-11-1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Verfahren zur iterativen decodierereinteilung
JP4189477B2 (ja) 2003-01-10 2008-12-03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工業大学 Ofdm(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適応等化受信方式及び受信機
KR100689382B1 (ko) * 2003-06-20 2007-03-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분할다중화방식을 기반으로 하는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송신장치 및 방법
US20050022101A1 (en) * 2003-07-21 2005-01-27 Peter Malm Fast iteration termination of Turbo decoding
KR20050046471A (ko) * 2003-11-14 2005-05-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저밀도 패러티 검사 부호를 병렬 연접하는 채널부호화/복호화 장치 및 방법
JP2005198223A (ja) * 2004-01-07 2005-07-21 Satoshi Suyama マルチキャリアにおけるパケット伝送用マルチユーザ検出受信機
WO2006059280A2 (en) * 2004-12-02 2006-06-0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urbo decoder with stake heritage for data block redundant version decoding
KR100656982B1 (ko) * 2004-12-21 2006-12-1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휴대 인터넷 단말기의 복호 장치 및 방법
JP2007116637A (ja) * 2005-10-24 2007-05-10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受信装置及び送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13147A1 (en) * 2005-10-31 2007-05-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a signa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JP2007184926A (ja) * 2005-12-29 2007-07-19 Ntt Docomo Inc Arq機能を有する部分並列干渉キャンセル方法及び受信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AKASHI YOSHIMOTO, RYOTA YAMADA, KAZUYUKI SHIMEZAWA, NAOKI OKAMO: ""Performance of MC-CDM Systems with Iterative Inter-Code Interference Canceller and Frequency-Domain Interleaver"", 《IEEE》 *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09047A (zh) * 2011-04-11 2014-02-26 日本科技资源株式会社 使用码序列的传输信号生成/检测方法、使用该方法的通信系统和使用该方法的测量系统
CN103609047B (zh) * 2011-04-11 2017-05-03 日本科技资源株式会社 使用码序列的传输信号生成和检测方法、使用该方法的通信系统和使用该方法的测量系统
US11838047B2 (en) 2015-09-21 2023-12-05 Hyphy Usa Inc. System for transporting sampled signals over imperfect electromagnetic pathways
CN107925435B (zh) * 2015-09-21 2021-05-04 罗克福安全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不完美的电磁通路传输采样信号的系统
US11025292B2 (en) 2015-09-21 2021-06-01 Hyphy Usa Inc. System for transporting sampled signals over imperfect electromagnetic pathways
US11394422B2 (en) 2015-09-21 2022-07-19 Hyphy Usa Inc. System for transporting sampled signals over imperfect electromagnetic pathways
CN107925435A (zh) * 2015-09-21 2018-04-17 罗克福安全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不完美的电磁通路传输采样信号的系统
US11463125B2 (en) 2017-03-20 2022-10-04 Hyphy Usa Inc. Transporting sampled signals over multiple electromagnetic pathways
US11894869B2 (en) 2017-03-20 2024-02-06 Hyphy Usa Inc. Transporting sampled signals over multiple electromagnetic pathways
US11716114B2 (en) 2020-11-25 2023-08-01 Hyphy Usa Inc. Encoder and decoder circuit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video media using spread spectrum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US12047112B2 (en) 2020-11-25 2024-07-23 Hyphy Usa, Inc. Decoder circuit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video media using spread spectrum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US11997415B2 (en) 2021-08-17 2024-05-28 Hyphy Usa Inc. Sampled analog storage system
US12039951B2 (en) 2021-09-03 2024-07-16 Hyphy Usa Inc. Spread-spectrum video transport integration with display drivers
US12112718B2 (en) 2021-09-03 2024-10-08 Hyphy Usa Inc. Analog video transport integration with display drivers
US11769468B2 (en) 2022-01-19 2023-09-26 Hyphy Usa Inc. Spread-spectrum video transport integration with timing controller
US11948536B2 (en) 2022-01-19 2024-04-02 Hyphy Usa Inc. Analog video transport integration with timing controller
US11842671B2 (en) 2022-03-07 2023-12-12 Hyphy Usa Inc. Spread-spectrum video transport source driver integration with display pa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9104764A1 (ja) 2011-06-23
EP2247018A4 (en) 2011-02-23
JP5213271B2 (ja) 2013-06-19
EP2247018A1 (en) 2010-11-03
US20110044409A1 (en) 2011-02-24
WO2009104764A1 (ja) 2009-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13271B2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受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0005037A1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受信方法及び通信方法
US8381060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recep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5376243B2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受信方法および通信方法
US20110041023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reception method, and program
US20110007729A1 (en) Reception device, transmiss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00325510A1 (en)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5013617B2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受信方法
JP5376244B2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受信方法及び通信方法
EP1724959A1 (e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ARQ an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JP4631053B2 (ja) 再送装置及び再送方法
JP5036062B2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0050716A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