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6996A -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6996A
CN101636996A CN200880009053A CN200880009053A CN101636996A CN 101636996 A CN101636996 A CN 101636996A CN 200880009053 A CN200880009053 A CN 200880009053A CN 200880009053 A CN200880009053 A CN 200880009053A CN 101636996 A CN101636996 A CN 1016369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signal
sub
modulated subcarrier
subcarrier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9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36996B (zh
Inventor
岸上高明
冈坂昌藏
村上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8/00067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129811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636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69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36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69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04L27/2636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with FFT or DFT 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ransmitt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能够灵活地对应以下要求、即确保高传输速率时的差错率特性和扩大小区覆盖的无线发送装置(100)。无线发送装置(100)包括: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生成将多个调制信号变换到频域所得到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生成将多个调制信号进行并行变换所得到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IFFT单元(111),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而生成OFDM信号;以及副载波映射单元(110),控制对构成OFDM信号的多个副载波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

Description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了分层调制技术的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接收其信号的无线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中的分层调制,一般有以下方式:通过与纠错等编码组合而达成分层化,以及除了与编码组合以外,通过在载波上物理地装载信息信号的调制而达成分层化。
作为后者的分层调制方式,存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方式。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分层调制方式为,将进行OFDM传输的频带分为多个频率块,利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对各个频率块进行载波调制,并通过合成电路进行OFDM调制。
利用图1和图2具体地说明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利用了分层调制方式的以往的无线发送装置的例子。如图1所示,发送装置10包括:切换器11、多个编码单元12-1至12-3、多个载波调制单元13-1至13-3、合成电路14、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5、以及控制信息同步电路16。
切换器11将发送数据传送到多个编码单元12-1至12-3中的任一个编码单元。多个编码单元12-1至12-3分别利用不同的编码方式(例如,不同的编码率)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多个载波调制单元13-1至13-3分别利用不同的调制方式(例如,不同的调制阶数)对编码数据进行调制。
合成电路14将作为载波调制单元13-1至13-3的输出的副载波调制信号S1、S2和S3分别分配给对应的频率块。IFFT单元15通过对合成电路14的输出和控制信息同步电路16的输出进行IFFT处理,从而生成OFDM信号。控制信息同步电路16输出频率块分配信息和导频信号。
图2表示由发送装置10进行的频率块分配的示意图。从载波调制单元13-1输出的副载波调制信号S1被分配给由多个副载波构成的频率块BL1并被发送。同样地,副载波调制信号S2被分配给频率块BL2并被发送。另外,副载波调制信号S3被分配给频率块BL3并被发送。
在发送装置10中,通过对每个OFDM码元,改变对频率块的调制方式的分配,从而即使只是在传输频带内的特定的频率因多路径妨碍而受到较大的影响时,也能够将比特差错率的劣化抑制到最小限度。
专利文献1:特开平第7-321765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S.B.Weinstein and P.M.Ebert,”Data Transmission by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using th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IEEETrans.Commun.Technol.,Vol.COM-19,pp.624-634,Oct.1971
非专利文献2:S.Lin and P.Yu,″A Hybrid ARQ Scheme with ParityRetransmission for Error Control of Satellite Channels,″IEEE Trans.Commun.,vol.30,no.7,pp.1701-1719,July 1982
非专利文献3:D.Chase,″Code combining-a maximum-likelihooddecoding approach for combining an arbitrary number of noisy packets,″IEEETrans.Commun.,vol.33,no.5,pp.385-393,May 1985
非专利文献4:J.Hagenauer,″Rate-compatible punctured convolutionalcodes(RCPC codes)and their applications,″IEEE Trans.Commun.,vol.36,no.4,pp.389-400,Apr.1988
非专利文献5:3GPP TR 25.814 Physical Layer Aspects for 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v7.1.0
非专利文献6:3GPP TS 25.212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FDD)v7.3.0
非专利文献7:3GPP TSG RAN WG1#42R1-051167Rate-compatibleLDPC codes with low complexity encoder & decoder,San Diego,US,Oct.,2005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正在研究在下一代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利用4GHz至5GHz的、高于现有频带的载波频带。
若利用较高的载波频带,则距离衰减变大,所以确保小区覆盖(cellcoverage)成为问题。
这里,在无线发送装置中,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峰均功率比)用于规定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另外,在无线发送装置利用同一个发送放大器时,与PAPR较大的访问方式相比,PAPR较小的访问方式的一方能够使发送功率较大。
然而,在现有的分层调制方式中未考虑PAPR,其结果,发送功率因PAPR而受到限制,小区覆盖变小。因此,在利用现有方式构筑蜂窝系统时,存在以下缺点,需要设置许多基站装置,设置成本以及其运行成本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灵活地对应以下要求、即确保高传输速率时的差错率特性和扩大小区覆盖的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的一个方面,发送进行了分层调制的OFDM信号,该无线发送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生成将多个调制信号变换到频域所得到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生成对多个调制信号进行并行变换所得到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傅立叶逆变换单元,通过对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以及副载波映射单元,设置在所述傅立叶逆变换单元的前级端,控制对构成所述OFDM信号的多个副载波的、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
根据该结构,与现有的分层调制后的OFDM信号相比,能够生成降低了PAPR的OFDM信号。由此,能够实现无线发送装置的低功耗、以及提高有效的发送功率。另外,通过利用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能够进行更灵活的频率资源分配。具体而言,作为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映射,为了降低PAPR,仅能够使用限定的方法(集中式(Localized)配置或分散式(Distributed)配置),但在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映射中不存在限制条件。其结果,作为副载波调制信号整体,能够降低PAPR而不损失频率资源分配的灵活性。
本发明的无线接收装置的一个方面,接收通过对包含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而生成的OFDM信号,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是将多个调制信号变换到频域所得到的信号,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是对多个调制信号进行并行变换所得到的信号,该无线接收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傅立叶变换单元,通过对所述OFDM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获得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第一解调单元,将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变换到时域,并进行解调;第二解调单元,对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串行变换,并进行解调;以及解码单元,使所述第二解调单元的解调结果的似然高于所述第一解调单元的解调结果的似然,从而对所述第一解调单元和所述第二解调单元的解调结果进行纠错解码。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的一个方面所采用的结构包括:重发请求检测单元,检测由接收装置通知的重发请求以及所述重发请求被通知的次数即重发请求次数;以及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重发请求次数,可变控制通过所述副载波映射单元进行的、对所述多个副载波的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灵活地对应以下要求、即确保高传输速率时的差错率特性和扩大小区覆盖的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现有的分层调制的无线发送机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利用现有的分层调制的无线发送机中的频率块分配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分配的情形的图,其中,图4A是表示在进行集中式配置时的副载波分配例的图,图4B是表示在进行分散式配置时的副载波分配例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在改变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时的、PAPR的累积概率分布(cumulativ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的图。
图7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频率资源分配例的图,图7B是表示现有的频率资源分配例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接收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图12的频带限制滤波器的滤波处理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的方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图14的频带限制滤波器的滤波处理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7是表示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集中式配置时的副载波分配例的图,其中,图17A是表示天线1的副载波分配的图,图17B是表示天线2的副载波分配的图。
图18是表示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分散式配置时的副载波分配例的图,其中,图18A是表示天线1的副载波分配的图,图18B是表示天线2的副载波分配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接收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的方框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2是表示对于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的PAPR特性的图。
图23是表示对于发送功率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的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HARQ动作的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6是表示图25的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由发送装置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28是表示分组生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29是表示分组生成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0是表示副载波分配例的图,其中,图30A是表示初次发送时的副载波分配例的图,图30B是表示第一次重发时的副载波分配例的图。
图31是表示每次重发时的副载波分配例的图,其中,图31A是表示在(N3/2)<N1时的副载波分配的图,图31B是表示在(N3/2)≥N1时的副载波分配的图。
图32是与实施方式6的[方法1]对应的频率资源分配例,其中,图32A是表示初次发送时的频率资源分配的例子的图,图32B是表示第一次重发时的频率资源分配的例子的图。
图33是与实施方式6的[方法2]对应的频率资源分配例,其中,图33A是表示质量优先时的频率资源分配的例子的图,图33B是表示速率优先时的频率资源分配的例子的图。
图34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5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6A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6B是表示分组合成单元的结构例的方框图。
图37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发送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的方框图。
图38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接收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的方框图。
图39是表示实施方式9中的MCW结构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0是表示实施方式9中的SCW结构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1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2是表示一例实施方式10的由发送装置进行的发送功率控制的图,其中,图42A是表示在对于残留多路径干扰的抗性较强的调制方式中使用实施方式10的发送装置时的发送功率控制的图,图42B是表示在对于残留多路径干扰的抗性较弱的调制方式中使用实施方式10的发送装置时的发送功率控制的图。
图43是表示由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决定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的例子的图。
图44是表示实施方式11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5是表示一例实施方式11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映射方法的图,其中,图45A是表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中的频域分配结果的图,图45B是表示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的副载波映射结果的图,图45C是表示副载波映射单元110b的副载波映射结果的图。
图46是表示实施方式11的发送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的方框图。
图47是表示实施方式12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8是表示一例实施方式12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映射方法的图,其中,图48A是表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中的频域分配结果的图,图48B是表示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的副载波映射结果的图,图48C是表示副载波映射单元110b的副载波映射结果的图。
图49是表示实施方式13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0是表示一例实施方式13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映射方法的图,其中,图50A是表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中的频域分配结果的图,图50B-1是表示在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的映射图案是A时的、输入到IFFT单元111a的副载波信号的图,图50B-2是表示在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的映射图案是A时的、输入到IFFT单元111d的副载波信号,图50C-1是表示在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的映射图案是B时的、输入到IFFT单元111a的副载波信号的图,图50C-2是表示在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的映射图案是B时的、输入到IFFT单元111d的副载波信号的图。
图51是表示实施方式14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2是表示实施方式15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3是表示实施方式16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4是表示实施方式16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的结构。发送装置100设置在终端中,进行上行链路发送。
发送装置100将发送数据输入到编码单元101。编码单元101利用由MCS(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自适应调制编码方式)控制单元122指示的编码率,对发送数据序列进行纠错编码。交织器102利用规定的交织图案对编码比特串进行交织。
分析器(parser)单元103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的分配信息,将输入比特串输出到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和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中的任一方。换言之,分析器单元103基于分配信息,将输入比特串分配给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和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
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包括:载波调制单元106和DFT(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107。载波调制单元106利用基于来自MCS控制单元122的调制方式信息的调制方式(调制阶数),对输入比特串进行调制。由此,载波调制单元104输出被映射到与调制方式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的码元的码元数据串。
在分配给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的副载波是N1个时,DFT单元107将N1个码元数据作为一个块进行DFT处理,从而将多个调制信号变换到频域,并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出到副载波映射单元110。以下,有时将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输出的信号称为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
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包括:载波调制单元108和串并行变换(S/P)单元109。载波调制单元108利用基于来自MCS控制单元122的调制方式信息的调制方式(调制阶数),对输入比特串进行调制。由此,载波调制单元108输出被映射到与调制方式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的码元的码元数据串。这里,在输入了与输入到载波调制单元106的调制方式信息不同的调制方式信息时,载波调制单元108利用与载波调制单元106不同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
在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副载波是N2个时,S/P单元109将N2个码元数据的串行数据作为一个块而变换为并行数据,并输出到副载波映射单元110。以下,有时也将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输出的信号称为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
副载波映射单元110将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的输出和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输出,分别配置到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并输出到IFFT单元111。
图4表示由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进行的副载波分配的情形。图4A表示将来自DFT单元107的输出配置到集中副载波的情况(以下,将其称为集中式配置),图4B表示将来自DFT单元107的输出配置到分散副载波的情况(以下,将其称为分散式配置)。
优选的是,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满足以下的(1)和(2)的关系,并且基于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将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的输出和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输出分配给副载波。
(1)使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输出的副载波数小于等于分配给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的输出的副载波数。由此,能够降低PAPR。
(2)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的输出被分配给连续的副载波(集中式配置)或者被分配给等间隔的副载波(分散式配置)。另外,图4B表示使用了L个等间隔的副载波的分散式配置。
另外,在发送频率资源分配信息等控制信号时,利用预先规定的方式(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或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来发送即可。由此,无需通知控制信号被分配到哪些副载波调制信号,所以能够相应地降低开销。另外,在图3中,将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信号直接输入到IFFT单元111,但在进行上述处理时,将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信号输入到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或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即可。
IFFT单元111除了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单元110的数据信号之外,还输入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以及来自导频信号生成单元113的导频信号,并且IFFT单元111对这些信号进行Ns个的IFFT处理。CP附加单元114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到IFFT单元111的输出信号。RF发送单元120对由CP附加单元114输出的信号进行上变频和发送功率控制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天线116。
接着,说明发送装置100的接收系统。
由天线116接收到的信号,通过RF接收单元120进行了放大处理和下变频等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后,被传送到信道质量信息提取单元121和频率资源分配信息提取单元123。
信道质量信息提取单元121提取由通信对方站(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基站)的接收装置测量出的、并由该通信对方站发送的信道质量信息。也就是说,提取信道质量信息,并将其传送到MCS控制单元122,所述信道质量信息为通信对方站接收到发送装置100发送的信号时的信道质量信息。MCS控制单元122基于信道质量信息决定编码单元101的编码率以及载波调制单元106和108的调制阶数等。
频率资源分配信息提取单元123提取接收信号所包含的、由通信对方站发送的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在频率资源分配信息中,包含表示发送装置100将哪个副载波调制信号配置到发送频带中的哪个副载波而发送即可的信息。
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基于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决定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和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输出用的副载波的分配和配置,并将决定结果输出到分析器单元103和副载波映射单元110。
图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结构。接收装置200设置在基站,并对由发送装置100发送的信号进行接收和解调。
接收装置200对由天线201接收到的信号,通过RF接收单元202进行放大处理和下变频等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并将由CP除去单元203除去CP后的信号输入到FFT单元204。FFT单元204对输入信号进行FFT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均衡单元205、信道估计单元206和信道质量测量单元207。
均衡单元205利用ZF(Zero Forcing,迫零)运算或MMSE(Minimum MeanSquare Error,最小均方误差)运算,并且将由信道估计单元206估计出的每个副载波的信道估计值代入到该ZF运算或MMSE运算,进行均衡。另外,均衡单元205也能够对被分配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进行基于MMSE运算的频域均衡。另外,均衡单元205也能够对被分配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进行基于ZF运算的频域均衡。如上所述,均衡单元205也可以根据是哪个副载波调制信号,切换均衡方式。均衡单元205的输出被传送到副载波解映射单元208和MCS信息提取单元209。
信道质量测量单元207测量每个副载波的信道质量,并将测量结果传送到频率资源分配控制单元210和编码单元221。
频率资源分配控制单元210基于每个副载波的信道质量,控制将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和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哪些输出分配给哪个副载波。也就是说,由频率资源分配控制单元210决定的频率分配信息通过编码单元221、调制单元222、复用单元223、RF发送单元226和天线201发送到发送装置100,基于该频率分配信息,控制在发送装置100中如何将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和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输出配置到副载波。另外,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存储在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存储单元211中。
另外,接收装置200将发送数据通过编码单元224、调制单元225、复用单元223、RF发送单元226和天线201发送到发送装置100。
副载波解映射单元208基于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将被分配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群输出到IDFT单元212。另一方面,副载波解映射单元208将被分配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群输出到P/S单元215。
在输入信号中包含N1个副载波信号时,IDFT单元212基于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对N1个副载波信号进行IDFT。
在输入信号中包含N2个副载波信号时,P/S单元215基于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对N2个副载波信号进行并串行变换。
第一解调单元213和第二解调单元216分别对所输入的调制码元序列进行与来自MCS信息提取单元209的调制方式信息对应的码元解映射处理,计算每个比特的软判定似然值。
这里,基于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决定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在载波调制单元106和108中的MCS设定即可。也就是说,基于在AWGN(热噪声)环境下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质量(SIR、CIR等)对差错率特性(BER、PER等)的特性,决定满足规定的差错率的调制阶数和编码率。
此时,与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因信道估计误差的影响等而容易受到多路径干扰的影响,接收特性容易劣化。尤其,对与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而言,调制阶数越大,越容易受到其影响。因此,在信道质量大致相同,并且使用相同的调制阶数的条件下,比较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时,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好于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的概率变高。
第一似然加权单元214和第二似然加权单元217利用这种性质,对解调单元213和216的输出的软判定似然值进行加权。也就是说,第二似然加权单元217将提高可靠性的加权系数α乘以第二解调单元216的输出的软判定似然值。这里,α>1。或者,第一似然加权单元214将降低可靠性的加权系数β乘以第一解调单元213的输出的软判定似然值。这里,β<1。也就是说,使第一似然加权单元214的加权系数小于第二似然加权单元217的加权系数。通过进行这样的似然加权,进行纠错解码处理,从而能够改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
逆分析器(deparser)单元218基于频率资源分配信息,进行与发送装置100的分析器单元103的分配处理相反的处理,从而使来自第一似然加权单元214和第二似然加权单元217的输出为串行信号。逆分析器单元218的输出由解交织器219进行了解交织,并由解码单元220进行了纠错解码处理,从而获得接收数据。
图6表示在改变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时的、PAPR的累积概率分布。图中的横轴表示PAPR,纵轴表示累积概率分布(CDF)。另外,图6是在使调制方式为QPSK,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为12副载波时的模拟结果。从图6可知,若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设定在50[%]以上,则能够使PAPR非常小。
图7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频率资源分配(图7A)与以往的频率资源分配(图7B)的比较例。图7B表示仅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集中式配置的以往的分配例。从图7B可知,只用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虽然能够抑制PAPR的增加,但在副载波配置方面受到限制,所以难以实现能够获得最适合的质量的资源分配。
也就是说,在图7B中可知,虽然能够抑制PAPR的增加,但在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配置方面受到限制,由此难以实现能够获得最适合的质量的资源分配。
相对于此,如图7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所以能够实现灵活且良好的频率分配。也就是说,能够抑制PAPR,并且获得最适合的质量的资源分配。
这里,作为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分配的方法,例如有以下的(1)和(2)。通过利用以下的方法,能够进行考虑到发送数据的QoS的频率资源分配。
(1)质量优先: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优先地分配给信道质量良好的副载波,并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分配给剩余的副载波。
(2)速率优先: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优先地分配给信道质量良好的副载波,并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分配给剩余的副载波。
如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生成将多个调制信号变换到频域所得到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生成对多个调制信号进行并行变换所得到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IFFT单元111,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而生成OFDM信号;以及副载波映射单元110,控制对构成OFDM信号的多个副载波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的,从而能够实现可以灵活地对应以下要求、即确保差错率特性以及扩大小区覆盖的发送装置100。
在对与图3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8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的其他的结构例。另外,在图8中,表示了省略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和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前级部分的结构。发送装置300将发送数据中的重要数据输入到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另一方面,发送装置300将发送数据中的重要度不高的一般数据输入到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由此,利用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质量比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良好的特性,能够提高发送信号整体的接收质量。
作为重要数据,有控制信号。或者,在纠错编码器(图3中的编码单元101)采用系统码(特播码、LDPC)的结构时,将系统位(systematic bit)作为重要数据优先地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来发送,将奇偶校验位(Parity bit)作为一般数据分配给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来发送即可。
在对与图5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9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其他的结构例。在接收装置400的副载波解映射单元208的后极端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独立地设置均衡单元205-1和205-2。由此,在均衡单元205-1和205-2中能够分别利用最适合的均衡方式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均衡处理,与利用相同的均衡方式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均衡处理的情况相比,能够改善接收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在发送装置100中设置了一个编码单元101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多个编码单元,例如通过不同的编码单元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编码。这一点对于后述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在接收装置200和400中设置了加权单元214和217的情况,但也可以省略加权单元。这一点对于后述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将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的发送装置设置在FDD通信系统的终端时(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时)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将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的发送装置设置在基站时(也就是说,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通过下行链路发送时)的结构。
以下,仅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部分。
在对与图3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10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500的结构。发送装置500被设置在基站。
发送装置500的信道质量信息提取单元121从接收信号中提取由接收装置(终端)发送的信道质量信息。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501基于信道质量信息,决定由发送装置500利用发送频带中的哪个副载波进行发送。另外,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501基于信道质量信息,决定分配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分配,并将其结果输出到分析器单元103和副载波映射单元110。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502生成包含了用于通知给接收装置的副载波分配信息和分配给副载波的MCS的信息(MCS信息)的控制信号。
在对与图5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11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结构。接收装置600被设置在终端。
频率资源分配信息提取单元601提取由发送装置500发送的控制信号中包含的频率资源分配信息。频率资源分配信息是表示第一副载波的调制信号或第二副载波的调制信号的哪个调制信号被映射在哪个副载波的分配的信息。频率资源分配信息提取单元601将提取出的频率资源分配信息传送到副载波解映射单元208、IDFT单元212、P/S单元215和逆分析器单元218。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在对与图3和图8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12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在图12中,仅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新提出的结构的周围部分,并省略除此之外的结构来表示。
发送装置700在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的输出端设置频带限制滤波器701,通过频带限制滤波器701限制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频带后,将其输入到副载波映射单元110。
如图13所示,频带限制滤波器701对作为DFT输出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集中式配置,将位于其频带两端的Nf个副载波分别复制到另一频带端后,使其通过RRC(Root Raised Cosine,根升余弦)滤波器。这里,要复制的副载波数根据RRC滤波器的滚降(roll-off)率α而决定。这里,在DFT单元107基于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对N1个副载波信号进行DFT时,在一方的频带端上分别复制相当于Nf=CEIL[(N1×α)/2]的副载波信号,并对其相反侧的频带端上外推副载波信号。这里,CEIL[x]表示超过x的最小的整数。
这里,关于RRC滤波器,例如记载在非专利文献1中,所以这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副载波映射单元110对于进行了频带限制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输出,隔开基于RRC滤波器的滚降率α的间隔Nf个以上的副载波间隔Ns,映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
由此,能够降低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中的PAPR。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配置到基于滚降率的间隔以上,能够避免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干扰,从而能够在接收端接收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而不产生SIR的劣化。
图1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的另一个结构例。在发送装置800中,频带限制滤波器801设置在副载波映射单元110的输出端。
图15表示副载波映射单元110的输出。如该图所示,副载波映射单元110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集中式配置,并与其相邻地配置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另外,在该图中,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与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之间不空出间隔,但也可以空出间隔。
如图15所示,频带限制滤波器801将由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构成的、位于副载波信号整体的频带的两端的Nf个副载波分别复制到另一频带端后,使其通过RRC滤波器。这里,要复制的副载波数根据RRC滤波器的滚降率α而决定。这里,在DFT单元107基于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对N1个副载波信号进行DFT,并且S/P单元109以N2个大小为单位进行并行变换时,如下所述外推副载波信号。
也就是说,在分配给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频带的外侧的频带端上分别复制相当于Nf=CEIL[(N1+N2)×α/2]的副载波,并对其相反侧的频带端进行外推。然后,在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频带的外侧的频带端上分别复制相当于Nf=CEIL[(N1+N2)×α/2]的副载波,并对其相反侧的频带端进行外推。该处理既可以通过频带限制滤波器801进行,也可以通过副载波映射单元110进行。这里,CEIL[x]表示超过x的最小的整数。
由此,能够降低对于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PAPR。
(实施方式4)
在对与图3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16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的结构。发送装置1000具有n个天线116-1至116-n,并且具有分别与各个天线对应的n个发送单元1001-1至1001-n。由此,发送装置1000通过利用了多个天线116-1至116-n的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发送,将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中所说明的调制信号进行空分复用传输。
各个发送单元1001-1至1001-n由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图3的发送系统的结构要素101至115构成。由各个发送单元1001-1至1001-n获得的信号被提供给对应的各个天线116-1至116-n。
接收系统与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接收系统相同。但是,MCS控制单元122将MCS传送到各个发送单元1001-1至1001-n,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将副载波分配信息传送到各个发送单元1001-1至1001-n。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单用户MIMO传输,并进行天线116-1至116-n之间共用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映射。具体而言,通过使在各个发送单元1001-1至1001-n中的副载波映射单元110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映射共用,从而进行天线116-1至116-n之间共用的副载波映射。至少使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映射在天线116-1至116-n之间共用。另外,此时,也可以根据每个天线的信道质量,自适应地控制副载波调制单元104和105中的调制阶数,而不使其在天线之间共用。
图17和图18表示由发送装置1000进行的天线116-1至116-n之间的副载波映射的情形。图17表示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来自DFT单元107的输出)进行集中式配置时的情形,图18表示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来自DFT单元107的输出)进行分散式配置时的情形。
如图17和图18所示,无论是进行集中式配置的情况或进行分散式配置的情况,发送装置1000都使天线1(发送单元1)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配置与天线2(发送单元2)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配置共用。
在对与图5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19中,表示对由发送装置1000发送的空分复用信号进行接收和解调的接收装置1100的结构。接收装置1100具有n个天线201-1至201-n,并且具有分别与各个天线对应的n个接收单元1101-1至1101-n。
各个接收单元1101-1至1101-n由与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图5的接收系统的结构要素大致相同的结构要素构成。以下,说明与图5的接收系统不同的部分。
在副载波解映射单元208的后级,设置了线性分离均衡单元1102和非线性分离单元1103。副载波解映射单元208基于来自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存储单元211的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在图19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该信号线),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传送到线性分离均衡单元1102,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传送到非线性分离单元1103。
线性分离均衡单元1102通过进行MMSE或ZF那样的线性的空分复用分离和频域均衡,从而分离进行了空分复用传输的多个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
非线性分离单元1103利用MLD那样的非线性的空分复用分离方法,分离进行了空分复用传输的多个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
MCS信息提取单元1104从线性分离均衡单元1102的输出中提取MCS信息,并除了将其传送到第一解调单元213和第二解调单元216之外,还传送到非线性分离单元1103。
在以上的结构中,即使是发送天线不同,但只要是副载波位置相同,发送装置1000就发送相同种类(第一或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由此,接收装置1100对进行了空分复用后的相同种类的副载波调制信号,适用空分复用分离方法。
这里,尤其是,在作为相同种类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被空分复用时,除了能够适用MMSE和ZF那样的线性的空分复用分离方法之外,还能够适用利用了MLD那样的非线性的空分复用分离方法的非线性分离方法。这一点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要点。
考察假设使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于同一副载波而进行了空分复用的情况。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是利用DFT单元107将码元序列信号变换到频域所得到的信号。因此,接收装置1100对进行了副载波解映射后的信号无法利用MLD那样的非线性的空分复用分离方法。
这里,能够适用线性空分复用分离方法,但在无法充分排除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中的多路径干扰时,引起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的劣化。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空分复用分离方法,在使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于同一副载波时,都产生无法获得足够的接收质量的缺点。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只要是副载波位置相同,发送了相同种类(第一或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所以利用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发送的副载波通过利用了MLD那样的非线性的空分复用分离方法的非线性分离单元1103,能够分离空分复用传输信号。由此,能够提高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质量,并且利用似然加权校正进行用于提高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似然信息的加权处理,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纠错后的接收质量。
在对与图19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20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另一个结构例。接收装置1200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输入到第一分离均衡单元1201,并且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输入到第二分离均衡单元1202。第二分离均衡单元1202利用ZF和MMSE等线性分离方法对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空分复用分离。另外,即使采用了图20的结构时,也能够与图19同样地获得通过似然加权校正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纠错后的接收质量的改善效果,但该效果比图19的结构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假设单用户MIMO传输的结构例,但本实施方式的原理也可以适用于进行上行多用户MIMO传输的情况。此时,可以考虑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了发送单元1101和天线116,使由不同的用户发送的信号之间的关系与上述同样地共用即可。也就是说,为了使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映射以及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映射相同,将频率资源分配信息从接收机(基站)通知给各个用户,并且不同的用户的发送装置(终端)的副载波映射单元进行空分复用传输信号之间共用的副载波映射。至少使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映射在天线之间共用。
(实施方式5)
在对与图3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21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的结构。发送装置1300具有发送功率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301。发送功率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301提取由接收机通知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并除了将其传送到RF发送单元115之外,还传送到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302。
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302基于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可变控制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分配。具体而言,如图23所示,进行以下控制,即,随着发送功率从最大发送功率递减,增加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
另外,此时,如图22所示,对要使用的每个调制阶数,预先测量使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可变时的PAPR特性,将使比例为100[%]时的PAPR的最大值Dmax作为图23中的控制的指标。
由此,能够根据来自最大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的裕度(margin),使第二调制方式的比例可变。因此,在基站附近,能够使适合于多阶调制和MIMO传输的第二调制方式的分配(根据情况,使其为100[%])较多而分配副载波。由此,能够改善接收质量而不受到PAPR的限制。
另一方面,在远离基站的小区边缘,提高发送功率,其结果,减少第二调制方式的分配,进而能够降低PAPR。由此,能够提高小区边缘的发送功率,随之能够实现接收质量的改善。
(实施方式6)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使发送和接收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的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具有HARQ的功能时的结构。
HARQ(混合ARQ)是基于自动重发请求(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和纠错编码的技术,例如记载在非专利文献2中,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为了进行HARQ的处理,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进行分组传输。在分组传输中,发送数据序列根据后述的基准被分割为特定的位长(bit length)的块(数据分组),并以该块为单位进行传输。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HARQ的方式中的、称为CC(Chase Combining,追踪合并)的方式。利用图24简单地说明利用CC方式时的HARQ的动作。
首先,发送装置发送分组#n(步骤ST10)。接收装置对分组#n进行解调和解码,在解码结果中检测出差错后,通知NACK(否定响应)(步骤ST11)。在发送装置接收到NACK后,重发刚才发送的分组#n(步骤ST12)。
接收装置对在步骤ST10中发送的分组#n和在步骤ST12中发送的分组#n进行最大比合成后,对其进行解调和解码。若在解码结果中没有检测出差错,则通知ACK(确认响应)(步骤ST13)。在发送装置接收到ACK后,发送下一个新的分组#n+1(步骤ST14)。
其后也同样地,直至从接收装置接收到对于所发送的分组的ACK为止,发送装置反复发送同一个分组,并在接收ACK后,发送下一个新的分组。在非专利文献3等中记载了CC方式,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将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的发送装置用于FDD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时的结构。因此,以下仅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部分。
在对与图3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25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终端)的结构。发送装置1400设置在FDD通信系统的终端。发送装置1400(终端)除了包括图3的发送装置100的结构之外,还包括重发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401以及分组生成单元1402。另外,在发送装置1400(终端)中,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1的结构与发送装置100的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的结构不同。
图26表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1内部的结构。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1输入来自频率资源分配信息提取单元123的频率资源分配信息、以及来自重发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401的重发次数Kr。
使用副载波数计算单元1411基于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计算要使用的副载波的数N1和N2。计算出的N1和N2被输出到分析器单元103。输出到分析器单元103的N1和N2的信息用于将从交织器102输入到分析器单元103的编码比特串,以N1∶N2的比率分配给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和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
在副载波分配图案选择单元1412中,预先存储可以在系统中利用的第一副载波和第二副载波的集合(以下,将多个副载波的集合记为副载波群)的配置图案。副载波分配图案选择单元1412从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和重发次数Kr的组合中选择配置图案,并将所选择的配置图案输出到副载波分配信息生成单元1414。
使用频率块信息提取单元1413基于频率资源分配信息提取使用频率块信息,并将该使用频率块信息输出到副载波分配信息生成单元1414,所述使用频率块信息表示对IFFT单元111的输入即FFT带宽中的哪个副载波,分配组合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群。
副载波分配信息生成单元1414基于使用频率块信息和副载波分配图案,生成副载波分配信息,并将其输出到副载波映射单元110。在副载波分配信息中,包含了分配有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位置、以及未使用(未分配副载波调制信号而作为空载波(null carrier))的副载波位置的信息。
在图27的流程图中,表示由发送装置1400(终端)进行的一部分处理。发送装置1400(终端)在开始通信时(步骤ST101),首先将重发次数Kr重置为0(步骤ST102),接着通过分组生成单元1402基于发送数据生成新的数据分组,并将其输出到编码单元101(步骤ST103)。
然后,对所生成的数据分组进行与实施方式1中的对发送数据的处理同样的处理,并通过天线发送(步骤ST104至ST106)。其后,将对发送装置1400(终端)所发送的数据分组的响应信号从接收装置通知给发送装置1400(终端)。以下,详细地叙述其后的处理。
在发送装置1400(终端)中,设置了重发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401作为RF接收单元120的输出目的地。重发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401提取作为通信对方的接收装置发送的响应信号(步骤ST107)。
响应信号表示在通信对方是否无差错地接收到由发送装置1400(终端)此前发送的数据分组。另外,在无差错地接收到此前发送的数据分组时,响应信号表示ACK(确认响应),而在接收到该数据分组有差错时,响应信号表示NACK(否定响应)。通过提取该响应信号,从而能够判断是否需要HARQ中的重发。
响应信号为否定响应,意味着通信对方请求发送装置1400(终端)重发此前发送的数据分组。另外,响应信号为确认响应,意味着发送装置1400(终端)可以发送新的数据分组。重发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401判别该响应信号的种类(步骤ST108)。
在响应信号的种类为否定响应时,重发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401转移到步骤ST109,计算对同一个数据分组的否定响应被连续通知的次数,即计算表示了接收装置请求了几次重发的重发次数Kr(将重发次数Kr加1)。重发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401将计算出的重发次数Kr输出到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1。在其后的步骤ST110中,分组生成单元1402将与上一次生成的数据分组相同的数据分组重新输出到编码单元101。
相对于此,在响应信号的种类为确认响应时,重发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401从步骤ST108转移到步骤ST102,将重发次数Kr重置为0。
在图28的流程图中,表示由分组生成单元1402进行的一部分处理。另外,图29表示分组生成单元1402内部的结构。以下,利用图28和图29说明分组生成单元1402的结构以及动作。
分组生成单元1402在其内部具有:数据输入输出控制单元1421、发送缓冲器单元1422以及差错检验码(error check code)生成单元1423。分组生成单元1402输入来自重发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401的响应信号、来自MCS控制单元122的编码率和调制阶数信息、以及发送数据。分组生成单元1402从步骤ST201开始动作而进行分组生成处理。以下,说明各个步骤中的分组生成单元的动作。
步骤ST202:基于发送数据生成并输出新的数据分组。以下,将此时被输出的分组称为“新分组”。
首先,数据输出输入控制单元1421基于由MCS控制单元122输入的编码率和调制阶数、以及由频率资源分配信息提取单元123输入的频率资源分配信息,计算通过一次分组传输可发送的比特数,并将计算结果输出到发送缓冲器单元1422作为输入指示信号。
发送缓冲器单元1422根据输入指示信号,暂时消除未图示的内部存储器中所保持的分组后,取入可发送的比特数的发送数据,并将其重新存储在未图示的内部存储器中。另外,发送缓冲器单元1422将可发送的比特数的发送数据输出到差错校验码生成单元1423。
差错校验码生成单元1423基于发送数据生成用于在接收端进行差错检测的差错校验码,并将所生成的差错校验码输出到发送缓冲器单元1422。作为差错校验码,可举出利用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的方法等。
接着,在输入了差错校验码后,发送缓冲器单元1422将差错校验码附加到内部的存储器所保持的发送数据的末尾而生成一个分组,并将所生成的分组输出到编码单元101。这里,利用连接到编码单元101以后的各个单元,对所输出的新分组进行后面说明的无线发送处理,从而发送装置1400(终端)进行一次分组发送处理。
另外,将所生成的分组输出到编码单元101后,发送缓冲器单元1422也不消除该分组而将其存储在未图示的内部存储器中。如上所述,附加了差错校验码的发送数据被输出作为新分组,并且为了重发而存储在发送缓冲器单元1422中。
步骤ST203:数据输入输出控制单元1421判别响应信号的种类是确认响应还是否定响应。在响应信号是确认响应时,重新进行步骤ST202的处理而生成新分组,并将其输出。另外,在响应信号是否定响应时,进行以下记述的步骤ST204的处理。
步骤ST204:输出与上一次输出到编码单元101的分组相同的分组(以下,将其称为重发分组)。
数据输入输出控制单元1421将用于重新输出在发送缓冲器单元1422中存储的分组的输出指示信号,输出到发送缓冲器单元1422。发送缓冲器单元1422根据输出指示信号,将未图示的内部存储器所保持的分组输出到编码单元101作为重发分组。
其后,直到在步骤ST203获得确认响应为止,分组生成单元1402通过反复进行步骤ST203-ST204-ST203的处理循环,反复进行分组的重发。
在从分组生成单元1402输入数据分组后,编码单元101以MCS控制单元122指示的编码率对数据分组进行纠错编码,从而生成编码分组。
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编码分组通过交织器102、分析器单元103、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以及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被变换为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并被输出到副载波映射单元110(步骤ST104)。
副载波映射单元110将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的输出和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输出,分别配置到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1的副载波分配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并输出到IFFT单元111(步骤ST105)。
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由副载波映射单元110输出的副载波调制信号通过IFFT单元111、CP附加单元114和RF发送单元115进行了导频信号与控制信号的复用、IFFT处理、CP附加、上变频以及发送功率控制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后,被传送到天线116(步骤ST106)。
图30表示由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1进行的副载波分配的情形。在图30中,表示通过集中式配置,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配置到副载波的例子。图30A表示所输入的副载波调制信号与新分组对应的情况的配置。另一方面,图30B表示所输入的副载波调制信号与第一次重发时的重发分组对应的情况的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最大特征在于,根据重发次数改变配置该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
以下,表示在根据重发次数改变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配置时的、优选的配置方法的例子。为了说明,将分配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称为第一副载波群,将分配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称为第二副载波群。另外,将第一副载波群所包含的副载波数作为N1,将第二副载波群所包含的副载波数作为N2,将发送装置1400(终端)能够分配第一副载波群和第二副载波群的、位于频率轴上连续的位置的副载波数作为N3。此时,N1+N2≤N3。
在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通过集中式配置方式配置到副载波时,作为按照重发次数变更副载波分配的变更方法的方法,有例如以下的[方法1]和[方法2]。
[方法1]根据规定的图案的方法:使副载波分配的图案与N1∶N2的比率对应,在系统中规定多个图案。然后,根据N1∶N2的比率和重发次数Kr,在所准备的多个图案中选择一个图案。作为该方式的优点可举出,在发送装置中,只要有N1∶N2的比率和重发次数的信息,就能够决定第一副载波群和第二副载波群的配置,而接收装置无需将第一副载波群和第二副载波群被分配给哪个副载波通知给发送装置。
另外,对在初次发送时(Kr=0时)利用哪个副载波分配图案而言,可考虑例如仅在初次时根据接收装置中的信道质量的测量结果,基于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基准来进行选择的方法,或者不依据信道质量而利用规定的图案(pattern)的方法。
若利用根据信道质量的测量结果的方法,则能够根据每个副载波的接收质量分配第一副载波群和第二副载波群,从而使初次发送时的接收质量良好,能够抑制发生重发的概率。另一方面,在不依据信道质量而利用规定的图案的方法中,能够抑制在接收装置需要测量信道质量的频度,并且能够削减从接收装置通知给发送装置的、有关副载波分配的通知信息量。
以下,表示了对于(1)(N3/2)<N1的情况、以及(2)(N3/2)≥N1的情况,初次发送以后的、方法1中的副载波分配图案的例子。
(1)在(N3/2)<N1的情况:图31A表示此时的副载波分配的情形。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1将第一副载波群,在每次重发中尽量配置到重复较少的副载波。因此,在重发次数Kr是偶数时,将第一副载波群配置到可分配的副载波中的、从频率最高的副载波向频率较低的副载波(或者,从频率最低的副载波向频率较高的副载波)连续的N1个副载波,将第二副载波群配置到除了这些副载波的副载波。
图31A表示在重发次数Kr是偶数时,对从频率最高的副载波向频率较低的副载波连续的N1个副载波配置了第一副载波群的例子。在重发次数Kr是奇数时,将第一副载波群配置到可分配的副载波中的、从频率最低的副载波向频率较高的副载波(或者,从频率最高的副载波向频率较低的副载波)连续的N1个副载波,将第二副载波群配置到除了这些副载波的副载波。
图31A表示在重发次数Kr是奇数时,对从频率最低的副载波向频率较高的副载波连续的N1个副载波配置了第一副载波群的例子。通过这样配置,即使重发时也将第一副载波群集中式配置到频率轴上连续的副载波,从而能够抑制PAPR。
另外,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在重发次数Kr是偶数时和奇数时重复配置到同一个副载波的第一副载波群的副载波数,所以能够提高通过重发的频率分集增益。
(2)在(N3/2)≥N1的情况:图31B表示此时的副载波分配的情形。将可分配第一副载波群和第二副载波群而利用的副载波群分割为由相等数的副载波构成的频率块。假设频率块的大小为N1以上。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1按照重发次数Kr根据规定的图案来选择频率块中的一个频率块,并对其连续地配置第一副载波群。
最好设定N1的大小而能够使频率块的大小与N1相等,但在N1小于频率块的大小时,将第一副载波群分配给频率块中的、从频率较高的副载波或从频率较低的副载波开始依序连续的N1个副载波。另外,将第二副载波群配置到除去分配了第一副载波群的副载波的副载波。
在频率块数是NB个时,第一副载波群每隔重发NB次被分配给同一个副载波。这样,与以副载波为单位进行分配相比,通过以频率块为单位进行副载波分配,能够减少控制所需的信息量。而且,在NB次为止的重发中,能够将第二副载波群配置到每次重发中不重复的副载波。
图32A表示根据[方法1]进行了本实施方式的新分组发送时的频率资源分配的例子。另外,图32B表示在接收到的图32A中发送的分组有差错时的、发送重发分组时的频率资源分配的例子。在该例子中,表示信道的时间变动相对于将分组进行重发为止的时间间隔较缓和,信道质量几乎无变化的情况。
在图32A的新发送时,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被分配给信道质量平均较高的副载波。因此,能够以良好的特性接收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另一方面,在分配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中,存在信道质量极低的副载波(空副载波),其是使被调制为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调制码元的接收特性劣化的主要原因。
在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中,来自载波调制单元106的N1个输出所包含的各个调制码元的分量通过DFT单元107,以与DFT运算子相乘后的形式包含在所有的DFT单元的输出(第一副载波群)中。换言之,在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一个副载波中包含N1个调制码元的信号分量。
也就是说,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而言,若一个副载波的信道质量恶劣,则N1个的所有调制码元的接收质量平均降低。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而言,通过在接收装置中适用ZF运算或MMSE运算的频域均衡而抑制多路径干扰,并且提取个别的调制码元,但若在频域均衡时存在质量恶劣的副载波,则均衡后的残留多路径干扰增大,由此多个调制码元的接收质量降低。
这里,对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而言,来自载波调制单元108的N2个输出所包含的各个调制码元的分量一对一地映射到各个S/P单元的输出。因此,对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而言,即使一个副载波的信道质量恶劣,N2个调制码元中也只有一个调制码元因该副载波而接收质量降低。
因此,若在重发时也不变更副载波的分配而以与图32A相同的配置进行重发的情况下,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而言,合成相互接收质量较差的接收信号,合成所带来的特性改善有限。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2B那样地变更副载波分配而进行重发,所以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被分配给信道质量良好的副载波,以比初次发送时良好的特性接收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
另一方面,尽管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一部分变成空副载波,但仅初次发送就能以良好的特性被接收。因此,在接收装置中,通过后述的方法合成初次发送分组和重发分组,能够减少与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分别对应的编码比特的、合成后的接收质量的偏差。其结果,能够减少在纠错解码后分组中包含差错的概率。
另外,如实施方式1中的说明,也可以适用基于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决定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载波调制单元106和载波调制单元108中的MCS设定的方法。
此时,即使因重发而变更了副载波分配,导致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信道质量劣化,但在比较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时,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比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良好的概率较高,因此不会有损于变更了重发时的副载波分配所带来的特性改善效果。
其理由如下。也就是说,与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因信道估计误差的影响等而容易受到即使利用频域均衡也无法除去的多路径干扰的影响,接收特性容易劣化。尤其是,调制方式中的调制阶数越大,越容易受到该影响。因此,在信道质量大致相同,并且使用相同的调制阶数的条件下,比较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时,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好于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的概率较高。这在利用了16QAM或64QAM等较高的多阶调制时特别显著。
因此,通过基于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特性设定MCS,能够使重发分组单体中的接收特性良好。然后,还通过与以不同的副载波分配所发送的此前的分组进行合成,减少合成后的接收质量的偏差,从而获得良好的接收特性。
另外,信道的时间变动相对于将分组进行重发为止的时间间隔足够为高速,每次重发时的信道的相关较低时,即使每次重发时不变更副载波的分配,与信道相关较高的情况相比,与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分别对应的编码比特的合成后的接收质量的偏差被降低,所以利用[方法1]所带来的特性改善效果减弱。然而,在此情况下,也没有因利用[方法1]而造成的劣化因素。
[方法2]:如实施方式1中的说明,进行考虑了发送数据的QoS的频率资源分配。图33A和图33B表示通过[方法2]进行的副载波分配的情形。在优先质量的情况下和优先速率的情况下,如下所述地变更重发时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分配。由此,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所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在使质量优先时,如图33A所示,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优先地分配给信道质量良好的副载波,并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分配给剩余的副载波。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因多路径干扰所造成的特性的劣化比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大,所以通过将该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优先地分配给信道质量良好的副载波,从而能够抑制多路径干扰所造成的特性的劣化而获得较高的接收质量。
在使速率优先时,如图33B所示,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优先地分配给信道质量良好的副载波,并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分配给剩余的副载波。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因多路径干扰所造成的特性的劣化较少,适用较高的多阶调制所带来的速率增大效果较高,所以通过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分配给信道质量良好的副载波,从而能够适用较高的多阶调制而获得较高的传输速率。
上述结构对于以下情况特别有效,即,信道的时间变动相对于将分组进行重发为止的时间间隔足够为高速(也就是说,信道的时间相关相对于分组的发送间隔较短,各个分组被发送的信道的相关较低时),并且跟随信道变动而由接收装置发送信道质量测量信息。
图3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结构。另外,在图34的各个单元中,对与图5对应的部分附加与图5相同的附图标号来表示。接收装置1500(基站)设置在通信系统的基站,并对由发送装置1400(终端)发送的信号进行接收和解调。
首先,说明接收装置1500(基站)的接收系统。
由接收装置1500(基站)进行的、从天线201至解交织器219为止的一连串的处理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以通过分组单位进行这些接收处理为前提。因此,作为解交织器219的输出的每个编码比特的软判定似然值也以接收到的分组为单位一并输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说明的处理也都以分组为单位进行。
分组合成单元1501输入作为解交织器219的输出的、通过此次接收处理接收到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另外,分组合成单元1501也输入作为接收缓冲器单元1502的输出的、直至上一次为止累积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但是,仅在上一次接收到的分组中检测出差错时、即此次接收到的分组是重发分组时,从接收缓冲器单元1502进行输入。
图36B所示的分组合成单元1501包括:输入检测单元1511、切换单元1512以及加法单元1510。在此次接收到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和上一次为止累积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都被输入时,分组合成单元1501进行以下的合成处理1。另一方面,在仅输入了此次接收到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时,分组合成单元1501进行以下的合成处理2。
合成处理1:此时,由于此次接收到的分组是重发分组,所以以分组所包含的编码比特为单位将此次接收到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与上一次为止累积的软判定似然值相加来进行合成。在合成处理1时,输入检测单元1511检测是否从接收缓冲器单元1502输入上一次为止的软判定似然值。在检测出输入了软判定似然值时,输入检测单元1511将切换单元1512的状态切换到位置A。由此,在加法器1510中合成通过此次接收处理接收到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与上一次为止累积的软判定似然值。合成后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被输出到解码单元220和接收缓冲器单元1502。
合成处理2:此时,由于此次接收到的分组是新分组,所以将此次接收到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直接输出到解码单元220和接收缓冲器单元1502。也就是说,此时不进行分组合成。在合成处理2时,从接收缓冲器单元1502什么也没有输入到输入检测单元1511。此时,输入检测单元1511将切换单元1512的状态切换到位置B。由此,仅此次接收处理接收到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被输出到解码单元220和接收缓冲器单元1502。
解码单元220基于由分组合成单元1501进行合成所得到的分组中包含的、每个比特的软判定似然值,进行解码处理。由解码单元220进行解码所得到的数据分组被传送到差错检测单元1503和接收数据输出单元1504。
差错检测单元1503利用由发送装置1400(终端)的分组生成单元1402附加的差错校验码,判定在进行解码所得到的数据分组中是否包含差错。在进行解码所得到的数据分组中检测出差错时,差错检测单元1503生成否定响应作为响应信号,而在未检测差错时,差错检测单元1503生成确认响应作为响应信号。差错检测单元1503将所生成的响应信号传送到接收缓冲器单元1502、接收数据输出单元1504、以及重发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505。
在从分组合成单元1501输入此次为止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时,接收缓冲器单元1502将其存储在内部的存储器中。其后,在从差错检测单元输入确认响应作为响应信号时,丢弃在存储器中存储的软判定似然值。另外,在输入否定响应作为响应信号时,原样地保持软判定似然值。在下一次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从解交织器219输出的同时,所保持的此次为止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被输出到分组合成单元1501。在存储器中什么也没有保持时,什么都不输出。
在从差错检测单元1503输入确认响应作为响应信号时,接收数据输出单元1504输出从解码单元220输入的数据分组中与发送数据对应的部分作为接收数据。在输入否定响应作为响应信号时,什么也不输出。如上所述,仅输出从发送装置1400(终端)无差错地传输的数据作为接收数据。
接着,说明接收装置1500(基站)的发送系统。
重发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505输入来自差错检测单元1503的响应信号。重发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505计算表示连续几次被输入了否定响应作为响应信号的、重发次数Kr。重发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505将重发次数Kr传送到频率资源分配控制单元210,将响应信号传送到编码单元221。
频率资源分配控制单元210基于来自信道质量测量单元207的每个副载波的信道质量信息以及重发次数Kr,控制将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和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哪些输出分配给哪个副载波。也就是说,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这里所决定的频率分配信息被发送到图25的发送装置1400(终端),并基于该频率分配信息,控制在发送装置1400(终端)中如何将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和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输出配置到副载波。另外,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存储在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存储单元211中,并用于在接收从发送装置1400(终端)下一次发送的分组时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离。
如上所述,在发送装置1400(终端)和接收装置1500(基站)之间,能够重发根据HARQ的重发次数变更了副载波分配的分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副载波分配的变更,对于作为分组合成单元的输出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减少在分配给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特和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特之间的接收质量的偏差,从而能够预计纠错解码后的接收特性的改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图25的发送装置1400(终端)的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1的动作根据重发次数Kr可变,从而降低了在分配给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特和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特之间的接收质量的偏差。
另一方面,作为另一个方式,也可以将副载波分配固定,根据重发次数Kr使在交织器102和解交织器219的动作中使用的交织图案可变。具体而言,设置根据重发次数可变控制交织器102的交织图案的交织器控制单元。由此,作为结果,编码单元101的输出的比特在每次重发时分配给不同的副载波,所以降低分组合成单元的输出的软判定似然值中的比特间的可靠度的偏差,能够改善接收特性。
在采用该结构时,与上述的结构相比,装置结构简单。这是因为,使交织图案仅与重发次数Kr对应而准备所需要的数即可,但必须使副载波分配图案与重发次数Kr和N1∶N2的组合对应而准备所需要的数。
另一方面,作为变更交织器的方法,难以根据个别的副载波的接收质量进行灵活的副载波配置,所以基于重发时的图案变更的质量改善的程度有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图34的接收装置1500(基站)的分组合成单元1501中,将接收到的分组所包含的软判定似然单纯地相加而与重发次数无关的情况,但更优选的是,根据每个分组的接收质量进行加权后进行相加。也就是说,对接收质量较高的分组,将分组的软判定值乘以较高的加权系数后进行相加,而对接收质量较低的分组,将分组的软判定值乘以较小的加权系数后进行相加。
作为接收质量的指标,可举出由信道质量测量单元207测量的、分组的平均接收SINR等。虽然未图示,但在将平均接收SINR输入到分组合成单元1501,进行与平均接收SINR成比例的加权后对分组进行加法运算时,能够获得与对各个分组进行最大比合成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了CC方式作为HARQ的方式的情况,但也能够利用HARQ的方式中的IR(Incremental Redundancy,递增冗余)方式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在非专利文献4等中记载了IR方式,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在广义上,CC方式也是IR方式的一种形态(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5等)。在利用CC方式时,发送了与初次发送时相同的编码比特串作为重发分组,但在利用IR方式时,也可以发送与初次发送时不同的编码比特串作为重发分组。
在构成IR方式中的重发分组的编码比特串中,包含与上一次为止所发送的比特相同的比特以及新追加的比特(奇偶校验位等),取而代之,不包含上一次为止所发送的一部分比特。因此,在分组合成单元1501中将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进行合成时,在要进行合成的分组的双方中包含同一个比特的情况下,将该软判定似然值相加后输出,对仅在一方的分组中包含的比特,直接输出该比特的对数似然值。一般而言,IR方式通过追加新的编码比特而发送,从而能够获得比CC方式优良的接收质量(参照非专利文献4等)。
(实施方式7)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的发送装置设置在基站时的、使其具有HARQ的功能的结构。
以下,仅说明与实施方式6不同的结构部分。
在图35中,对与图3、图10和图25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1600的结构。发送装置1600被设置在基站。
发送装置1600的信道质量信息提取单元121从接收信号中提取由接收装置(终端)发送的信道质量信息。另外,重发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401基于由接收装置发送的响应信号,计算重发次数。
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2基于信道质量信息,决定由发送装置1600利用发送频带中的哪个副载波进行发送。另外,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2基于信道质量信息和重发次数,决定用于分配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分配,并将其结果输出到分析器单元103和副载波映射单元110。
在图36A中,对与图5、图11和图34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结构。接收装置1700被设置在终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图35的发送装置1600(基站)决定根据重发次数的副载波分配而通知给接收装置1700(终端)。因此,在接收装置1700(终端)中,频率资源分配信息提取单元601提取由发送装置1600发送的副载波分配信息。接着,副载波解映射单元208基于提取出的副载波分配信息,分离分配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群和分配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群即可。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6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发送装置1600(基站)中基于由接收装置1700(终端)观测出的信道质量信息来控制副载波分配,将信道质量信息从接收装置1700(终端)通知给发送装置1600(基站)。这里,为了削减通知信号所造成的开销,也可以考虑使从终端通知给基站的信道质量信息限于例如要使用的副载波群整体的平均接收SINR等的MCS的决定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信息的方式,或者通知MCS本身而不通知信道质量信息的方式。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根据重发次数变更副载波分配,若仅对各个副载波群进行观测,则分配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群的接收质量在每次重发时产生较大的变动,所以通过在接收装置1700(终端)中根据接收质量进行加权后进行软判定似然的合成,从而能够改善接收特性。
(实施方式8)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以下的结构,即适用HARQ的方式中的IR方式,并且根据编码比特的重要度,将与各个编码比特对应的调制码元分配给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
在图37中,对与图3和图25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180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在图37中,仅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新提出的结构的周围部分,并将除此之外的结构作为与图25相同的结构省略来表示。
在输入了确认响应作为响应信号时,分组生成单元1402基于发送数据、编码率和调制阶数生成新分组,并将其输出到编码单元1801,而在输入了否定响应作为响应信号时,分组生成单元1402基于发送数据、编码率和调制阶数生成重发分组,并将其输出到编码单元1801。
编码单元1801对数据分组进行编码而生成编码分组,并将其输出到删截单元1802。编码分组由表示与数据分组相同的值的系统位以及奇偶校验位的两种比特序列构成,所述奇偶校验位是通过对数据分组进行卷积编码或分块编码而生成的奇偶校验位。在利用特播(Turbo)码作为纠错码时,进行编码率r=1/3的特播编码即可。例如,在利用了r=1/3的特播编码时,生成了一个系统位序列和两个不同的奇偶校验位序列,并将其输出到删截单元1802。
删截单元1802利用从MCS控制单元122输入的编码率和从重发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401输入的重发次数Kr,对编码分组进行删截,并将删截后的信号输出到分析器单元1803。删截单元1802根据重发次数Kr改变从编码分组中除去的删截比特的选择图案。
在非专利文献6等中展示了在编码方式中使用特播码时的、删截比特的选择图案。另外,在非专利文献7等中展示了在编码方式中使用LDPC码时的、删截比特的选择图案。
另外,在每次重发的信道接收质量的变动较大时,也可以在每次重发中改变由MCS控制单元122决定的编码率。
由于上述的编码率的变化,结果上删截比特的选择图案发生变化。这样,通过新发送上一次为止未发送的删截比特,从而通常在IR方式中能够获得比CC方式良好的特性。
分析器单元1803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1的分配信息,将构成所输入的编码分组的比特串输出到交织器1804-1和交织器1804-2中的任一个交织器。此时,在重发次数Kr=0时,分析器单元1803将编码分组中的系统位优先地输出到交织器1804-2。相对于此,在Kr>0时,将奇偶校验位优先地输出到交织器1804-2。
交织器1804-1利用规定的交织图案对所输入的编码比特串进行交织,并将交织后的数据输出到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同样地,交织器1804-2利用规定的交织图案对所输入的编码比特串进行交织,并将交织后的数据输出到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
通过采用以上的结构,在重发次数Kr=0时,能够将系统位优先地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而发送。由此,能够利用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质量比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良好的特性,提高作为信息重要度较高的系统位的接收质量,提高发送信号整体的接收质量。
另外,在重发次数Kr>0时,能够将奇偶校验位优先地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而发送。由此,通过提高为了重发而新生成的奇偶校验位的接收质量,从而能够提高发送信号整体的接收质量。另外,在Kr>0时,由于系统位已经被发送了一次以上,所以即使将其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而发送,接收质量改善的效果也相对较低。
在图38中,对与图5和图34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190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在图38中,仅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新提出的结构的周围部分,并将除此之外的结构作为与图34相同的结构省略来表示。
解交织器1901-1利用规定的交织图案对由第一似然加权单元214输入的软判定似然值进行解交织,并将解交织后的信号输出到逆分析器单元1902。同样地,解交织器1901-2利用规定的交织图案对由第二似然加权单元217输入的软判定似然值进行解交织,并将解交织后的信号输出到逆分析器单元1902。
逆分析器单元1902利用来自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存储单元211的频率资源分配信息以及重发控制信息存储单元1912所存储的重发控制信息,进行与发送装置1800的分析器单元1803相反的操作。由此,逆分析器单元1902将由第一似然加权单元214和第二似然加权单元217输入的软判定似然值变为串行信号。逆分析器单元1902将变为串行信号的编码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输出到分组合成单元1910。
以下,说明分组合成单元1910内部的结构。
分组合成单元1910对新接收到的重发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以及此前接收的、接收缓冲器单元1502中所累积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分别进行不同的加权后,进行合成而输出。通过似然加权决定单元1916利用从信道质量测量单元207输入的信道质量信息来决定加权系数,并将加权系数输出到似然加权单元A(1913)和似然加权单元B(1914),从而进行加权。若与此前的分组接收时的平均的信道质量相比,此次新接收到的分组的信道质量良好,则将相对较高的加权系数输出到似然加权单元A(1913),并将较小的加权系数输出到似然加权单元B(1914)。相反地,若此次新接收到的分组的信道质量相对恶劣,则将比输出到似然加权单元B(1914)的加权系数低的加权系数,输出到似然加权单元A(1913)。
解删截单元1911利用重发控制信息存储单元1912所存储的重发次数Kr以及由MCS信息提取单元209输入的编码率,对由逆分析器单元1902输入的编码分组进行解删截,并将解删截处理后的信号输出到似然加权单元A(1913)。
似然加权单元A(1913)利用由似然加权决定单元1916输入的似然加权系数,对由解删截单元1911输入的编码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进行加权,并将加权后的信号输出到似然合成单元1915。
同样地,在由似然加权单元A(1913)输出的编码分组是重发分组时,似然加权单元B(1914)利用由似然加权决定单元1916输入的加权系数,对由接收缓冲器单元1502输入的编码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进行加权,并将加权后的信号输出到似然合成单元1915。另外,在由似然加权单元A(1913)输出的编码分组是新分组时,如实施方式6所述,从接收缓冲器单元1502不输入任何信号到似然加权单元B(1914),似然加权单元B(1914)不输出任何信号。
通过以上的结构,能够对接收质量良好的分组进行提高软判定似然值的可靠度的加权。
在仅由似然加权单元A(1913)输入了编码分组时,似然合成单元1915将编码分组直接输出到解码单元220。另外,在由似然加权单元A(1913)和似然加权单元B(1914)的双方输入编码分组时,似然合成单元1915以比特为单位将其软判定似然值相加,并将相加结果输出到解码单元220。
解码单元220对所输入的编码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进行解码,并将解码结果输出到接收数据输出单元1504。在由差错检测单元1503输入确认响应时,接收数据输出单元1504输出接收数据。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每次重发中将包含重要的信息的比特分配给可期待相对较良好的接收质量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而发送,所以能够在接收装置中有效地利用良好的接收质量的分组的软判定似然值,提高解码后的接收质量。
(实施方式9)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使在实施方式4中已说明的MIMO发送装置具有实施方式6和实施方式8中已说明的HARQ的功能的结构。
如实施方式4中的说明,MIMO发送装置具有多个天线。这里,可考虑从各个天线同时发送独立的分组的MCW(Multiple CodeWord,多码字)结构、以及利用所有的天线发送一个分组的SCW(Single CodeWord,单码字)结构。
在对与图16和图25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39中,表示与MCW结构对应的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的结构。另外,在对与图16和图25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40中,表示与SCW结构对应的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的结构。图39的发送装置2000和图40的发送装置2100都具有n个发送天线116-1至116-n,进行MIMO通信。
在图39所示的采用MCW结构的发送装置2000中,设置了n组与发送天线对应的、从分组生成单元2502至RF发送单元115的一连串的发送块2000A-1至2000A-n。然后,各个发送块2000A-1至2000A-n的各个分组生成单元2502独立地输入发送数据,并分别对其进行生成、编码和调制等一连串的无线发送处理而从天线116-1至116-n发送。
在MCW结构中,可以设想同时发送了多个分组,而仅在其中的一个分组中检测出差错的情况。此时,在下一次发送时,利用多个天线同时发送重发分组和新分组。此时,如实施方式4中的说明,对利用多个天线进行了空分复用的同一个副载波,优选发送相同种类(第一或第二)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由此,在接收装置中,在对被空分复用的相同种类的副载波调制信号适用了空分复用分离方法时,作为相同种类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被空分复用,所以能够适用MLD那样的非线性的空分复用分离方法。
另外,更优选的是,将同时发送的分组中的、发送重发次数Kr最大的重发分组的信道的接收特性作为基准,决定每个天线共用的第一副载波群和第二副载波群的分配。由此,能够改善同时发送的分组中的特别是重发分组的接收质量,能够以较少的重发次数进行无差错的传输。
另一方面,图40所示的采用SCW结构的发送装置2100中仅设置了一个分组生成单元1402和编码单元101。而且,由编码单元101输出的编码分组通过分析器单元2101分配给n组发送块2100B-1至2100B-n。其后,通过交织器102至RF发送单元115分别对由分析器单元2101分配的信号进行一连串的无线发送处理,并将其从天线发送。在SCW结构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分组通过利用多个天线同时发送,所以即使发送重发分组时,也以与实施方式4同样的基准选择副载波的分配即可。
(实施方式10)
在对与图3、图21和图25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41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20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与实施方式5所说明的发送装置1300同样,发送装置2200具有发送功率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301。另外,发送装置2200具有发送功率控制单元2201。发送功率控制单元2201输入来自发送功率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301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和来自重发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401的重发次数。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2201基于由接收装置通知并通过发送功率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301提取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决定基准发送功率P0。这里,若重发次数Kr=0,则将基准发送功率P0作为发送功率信息,并将其传送到RF发送单元115和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2202。另外,若Kr>0,则对基准发送功率P0加上与重发次数Kr对应的正值,并将其作为发送功率信息传送到RF发送单元115和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2202。由此,在发送新分组时,为了抑制对其他的通信装置的干扰,将发送功率设定得较低而发送,另一方面,能够仅在需要重发时增加发送功率而提高通信成功的概率。
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2202与实施方式5同样地基于发送功率信息,根据图23所示的关系,可变控制副载波分配中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率。这里,在以一个分组所包含的发送信号的瞬间功率的最大值即峰值发送功率规定发送功率的系统中,可容许的峰值发送功率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能够减少因PAPR造成的发送功率的限制,增加PAPR变大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率。由此,在未发生重发时,能够将发送功率设定得较低而抑制干扰,而在发生了重发时,能够增加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率而提高重发成功的概率。
另一方面,在以一个分组所包含的发送信号的平均功率规定发送功率的系统中,所设定的平均发送功率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峰值发送功率与所设定的平均功率之间的差变小,用于PAPR的发送功率的裕度减少。此时,在远离基站的小区边缘等中,在发送功率的裕度低于PAPR的最大值Dmax时,增加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而减少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
该处理对以下的情况有效,即在从信道质量信息提取单元121获得的信道的频率特性接近于平坦时等、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了均衡时的残留多路径干扰较少,并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平均发送功率增加所带来的接收质量的提高超过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减少所造成的接收质量的劣化。或者,也对以下的情况有效,即,将对于残留多路径干扰的抗性较强的、阶数较小的BPSK和QPSK用作调制方式。
另一方面,对将阶数较大的16QAM和64QAM用作调制方式的情况等、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减少所造成的质量降低超过增加平均发送功率所带来的质量提高的情况,优选以满足PAPR的限制的范围进行增加发送功率的处理而不变更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率。
图42表示一例通过发送功率控制单元2201进行的、基于重发次数和调制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这里,将根据系统的规定或发送装置的能力所决定的、可利用的最大的发送功率称为最大发送功率。如图42A所示,在将对于残留多路径干扰的抗性较强的BPSK和QPSK等用作调制方式时,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使发送功率(平均发送功率或峰值发送功率)的设定值增加到最大发送功率,从而增加重发成功的概率。
另一方面,如图42B所示,在将对于残留多路径干扰的抗性较弱的16QAM和64QAM等用作调制方式时,将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的发送功率的最大值设定为从最大发送功率中去除了一定的回退(back-off)Dx(Dmin≤Dx≤Dmax)后的值。由此,在利用对于残留多路径干扰的抗性较弱的调制方式时,在发送功率中确保对最大发送功率的回退,并以不使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减少到一定程度以下的范围增加发送功率。
另外,基于增加发送功率所带来的接收质量的提高超过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减少所造成的接收质量的劣化的发送功率的最大值,决定回退Dx。
图43表示在根据上述的例子设定了发送功率时,通过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2202决定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的例子。在利用了BPSK和QPSK等调制阶数较低的调制方式时,发送功率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使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减少到0%。另一方面,在利用了16QAM或64QAM等调制阶数较高的调制方式时,以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不低于一定程度以下的范围,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增加发送功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未发生重发时,将发送功率抑制得较低而降低干扰,而在发生了重发时,根据要利用的调制方式,使发送功率增加到可提高接收质量的最大的功率,从而能够提高重发成功的概率。
(实施方式11)
图44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1的发送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发送装置100同样,发送装置2300设置在终端,进行上行链路发送。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30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发送装置100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300具有多个天线。在图44中,作为一例,表示具有两个发送天线的结构。
另外,以下,仅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部分。
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将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的输出配置到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并将其传送到IFFT单元111a。
副载波映射单元110b将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输出配置到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并将其传送到IFFT单元111b。
图45A至45C表示一例由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以及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和110b进行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映射的方法。图45A表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中的频域分配结果,图45B表示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的副载波映射结果,图45C表示副载波映射单元110b的副载波映射结果。
如图45A所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决定被分配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以及被分配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
如图45B所示,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基于由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决定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分配信息,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映射到副载波。同样地,如图45C所示,副载波映射单元110b基于由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决定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分配信息,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映射到副载波。
IFFT单元111a除了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数据信号之外,还输入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以及来自导频信号生成单元113的导频信号。IFFT单元111a对所输入的这些信号进行Ns个大小的IFFT处理。
这里,在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信号被配置到映射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的一部分或所有副载波而发送。由此,在利用多个天线发送时,无需将从哪个天线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或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信息包含在控制信号等中而发送。也就是说,通过在接收端利用导频信号进行信道估计,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
CP附加单元114a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到IFFT单元111a的输出信号中。RF发送单元115a对由CP附加单元114a输出的信号进行上变频和发送功率控制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天线116a。
另一方面,IFFT单元111b除了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单元110b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数据信号之外,还输入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以及来自导频信号生成单元113的导频信号。IFFT单元111b对所输入的这些信号进行Ns个大小的IFFT处理。
这里,在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信号被配置到映射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的一部分或所有副载波而发送。由此,在利用多个天线发送时,无需将从哪个天线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或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信息包含在控制信号等中而发送。也就是说,通过在接收端利用导频信号进行信道估计,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
CP附加单元114b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到IFFT单元111b的输出信号中。RF发送单元115b对由CP附加单元114b输出的信号进行上变频和发送功率控制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天线116b。
通过以上的结构,发送装置2300能够发送对多个天线的各个天线不同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由此,与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100相比,能够降低分别输入到IFFT单元111a和111b的副载波数。由此,以IFFT单元的输出信号规定的PAPR具有因所输入的副载波数减少而降低的性质,所以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降低PAPR。
另外,也可以利用IFFT单元111a和IFFT单元111b中的任一个IFFT单元发送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
在对与图44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46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的另一个结构例。另外,在图44中,表示了省略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和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前级部分的结构。
发送装置2400将发送数据中的重要数据输入到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另一方面,发送装置2400将发送数据中的重要度不高的一般数据输入到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由此,除了能够获得通过图44所示的发送装置2300的结构获得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利用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质量比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接收质量良好的特性,获得可以提高发送信号整体的接收质量的效果。
作为重要数据,有控制信号。或者,在纠错编码器(图44中的编码单元101)采用系统码(特播码或LDPC等)的结构时,将系统位(systematic bit)作为重要数据优先地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来发送,将奇偶校验位(Parity bit)作为一般数据分配给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来发送即可。
另外,在图44中,作为一例,表示了在发送装置2300中设置了一个编码单元101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多个编码单元,例如通过不同的编码单元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编码。这一点对于后述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接收装置200(图5)和400(图9)同样的结构,进行接收处理。
(实施方式12)
图47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2的发送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发送装置100同样,发送装置2500设置在终端,进行上行链路发送。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50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发送装置100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500具有多个天线。在图47中,作为一例,表示具有两个发送天线的结构。
另外,以下,仅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部分。
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将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的输出配置到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并将其输出到IFFT单元111a。
副载波映射单元110c将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输出配置到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并将其输出到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501。
图48A至48C表示一例由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和110c以及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501进行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映射的方法。图48A表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中的频域分配结果,图48B表示输入到IFFT单元111a的副载波信号,图48C表示输入到IFFT单元111c的副载波信号。
如图48A所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决定被分配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以及被分配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
如图48B和图48C所示,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501基于规定的规则而分配副载波映射单元110c的输出,并将其分别输出到IFFT单元111a和IFFT单元111c。这里,作为规定的规则,利用以特定的比率分配所输入的副载波信号并输出的规则即可。或者,作为规定的规则,也可以利用基于特定的副载波数分配并输出的规则。
IFFT单元111a除了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数据信号之外,还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501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数据信号、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以及来自导频信号生成单元113的导频信号。IFFT单元111a对所输入的这些信号进行Ns个大小的IFFT处理。
这里,在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信号被配置到映射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的副载波的一部分或所有副载波、以及映射了来自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501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的一部分或所有副载波而发送。由此,在利用多个天线发送时,无需将从哪个天线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或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信息包含在控制信号等中而发送。也就是说,通过在接收端利用导频信号进行信道估计,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
CP附加单元114a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到IFFT单元111a的输出信号中。RF发送单元115a对由CP附加单元114a输出的信号进行上变频和发送功率控制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天线116a。
另一方面,IFFT单元111c除了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501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数据信号之外,还输入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以及来自导频信号生成单元113的导频信号。IFFT单元111c对所输入的这些信号进行Ns个大小的IFFT处理。
这里,在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信号被配置到映射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的一部分或所有副载波而发送。由此,在利用多个天线发送时,无需将从哪个天线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或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信息包含在控制信号等中而发送。也就是说,通过在接收端利用导频信号进行信道估计,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
CP附加单元114c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到IFFT单元111c的输出信号中。RF发送单元115c对由CP附加单元114c输出的信号进行上变频和发送功率控制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天线116c。
另外,也可以利用IFFT单元111a和IFFT单元111c中的任一个IFFT单元发送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
通过以上的结构,发送装置2500能够利用多个天线发送被映射到不同的频率副载波的副载波信号。另外,发送装置2500从一个天线发送分配给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调制信号,并从不同的天线发送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由此,以IFFT单元的输出信号规定的PAPR具有因所输入的副载波数减少而降低的性质,所以能够保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较低的PAPR特性,并且进一步地降低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PAPR。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发送装置2500设置在终端,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情况,但如实施方式2中的说明,也可以适用于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的发送装置设置在基站的情况(也就是说,在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的情况)。此时,将图10的副载波映射单元110以后的结构置换为本实施方式的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和110c以后的结构即可。
(实施方式13)
图49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3的发送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发送装置100同样,发送装置2600设置在终端,进行上行链路发送。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60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发送装置100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600具有多个天线。在图49中,作为一例,表示具有两个发送天线的结构。
另外,以下,仅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部分。
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将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的输出配置到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并将其传送到IFFT单元111a。
副载波映射单元110d将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输出配置到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并将其传送到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
图50A至50C表示一例由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和110d以及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进行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映射的方法。图50A表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中的频域分配结果。图50B-1表示在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的映射图案是A时输入到IFFT单元111a的副载波信号,图50B-2表示在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的映射图案是A时输入到IFFT单元111d的副载波信号。图50C-1表示在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的映射图案是B时输入到IFFT单元111a的副载波信号,图50C-2表示在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的映射图案是B时输入到IFFT单元111d的副载波信号。
如图50A所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24决定被分配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以及被分配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
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对副载波映射单元110d的输出即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从不同的多个规定的规则中选定一个规则,并基于所选定的规则进行分配而输出到IFFT单元111a和IFFT单元111d。
图50B(副载波映射图案A)和图50C(副载波映射图案B)表示一例由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利用的不同的分配规则。这里,作为规定的规则,利用以特定的比率分配所输入的副载波信号并输出的规则即可。或者,作为规定的规则,也可以利用基于特定的副载波数分配并输出的规则。
IFFT单元111a除了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数据信号之外,还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数据信号、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以及来自导频信号生成单元113的导频信号。IFFT单元111a对所输入的这些信号进行Ns个大小的IFFT处理。
这里,在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信号被配置到映射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的一部分或所有副载波、以及映射了来自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的一部分或所有副载波而发送。由此,在利用多个天线发送时,无需将从哪个天线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或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信息包含在控制信号等中而发送。也就是说,通过在接收端利用导频信号进行信道估计,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
另一方面,IFFT单元111d除了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数据信号之外,还输入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以及来自导频信号生成单元113的导频信号。IFFT单元111d对所输入的这些信号进行Ns个大小的IFFT处理。
这里,在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信号被配置到映射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的一部分或所有副载波而发送。由此,在利用多个天线发送时,无需将从哪个天线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或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信息包含在控制信号等中而发送。也就是说,通过在接收端利用导频信号进行信道估计,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
PAPR测量单元2602基于IFFT单元111a的输出信号以及IFFT单元111d的输出信号,测量各个输出信号的PAPR。
这里,在测量出的PAPR为规定值以上时,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进行如下所示的、变更副载波映射图案(分配副载波的规则)的处理。
副载波映射图案变更处理:在PAPR测量单元2602的PAPR测量结果为规定值以上时,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变更副载波映射图案。例如,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将如图50B-1和图50B-2所示的副载波映射图案A变更为与副载波映射图案A不同的、如图50C-1和图50C-2所示的副载波映射图案B,从而变更输入到IFFT单元111a的副载波信号以及输入到IFFT单元111d的副载波信号的映射图案。
PAPR测量单元2602基于对副载波映射图案进行变更处理后的、IFFT单元111a的输出信号以及IFFT单元111d的输出信号,重新测量各个输出信号的PAPR。在测量出的PAPR为规定值以上时,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再次变更副载波映射图案。相对于此,在测量出的PAPR为规定值以下时,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不变更副载波映射图案。
另外,反复进行了以上的处理的结果,在以所有的副载波映射图案测量出的PAPR不为规定值以下时,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601在所有的副载波映射图案中选定PAPR最低的图案。
CP附加单元114a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到IFFT单元111a的输出信号中。RF发送单元115a对由CP附加单元114a输出的信号进行上变频和发送功率控制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天线116a。
CP附加单元114d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到IFFT单元111d的输出信号中。RF发送单元115d对由CP附加单元114d输出的信号进行上变频和发送功率控制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天线116d。
另外,也可以利用IFFT单元111a和IFFT单元111d中的任一个IFFT单元发送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
通过以上的结构,发送装置2600能够利用多个天线发送被映射到不同的频率副载波的副载波信号。另外,发送装置2600从一个天线发送分配给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调制信号,并且从不同的天线发送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由此,以IFFT单元的输出信号规定的PAPR具有因所输入的副载波数减少而降低的性质,所以能够保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较低的PAPR特性,并且进一步地降低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PAPR。
另外,发送装置2600利用在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分配给不同的天线时PAPR小于规定值的副载波映射图案。由此,能够选择使PAPR变低的副载波信号的组合。其结果,与实施方式12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600能够进一步地降低PAPR。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发送装置2600设置在终端,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情况,但如实施方式2中的说明,也可以适用于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的发送装置设置在基站的情况(也就是说,在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的情况)。此时,将图10的副载波映射单元110以后的结构置换为本实施方式的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和110d以后的结构即可。
(实施方式14)
图51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4的发送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所说明的发送装置500同样,发送装置2700设置在基站,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70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2所说明的发送装置500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700具有多个天线。在图51中,作为一例,表示具有两个发送天线的结构。
在对与图10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51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700的结构。
另外,以下仅说明与实施方式2不同的结构部分。
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将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的输出配置到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501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并将其输出到IFFT单元111a。
副载波映射单元110b将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输出配置到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501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并将其输出到IFFT单元111b。
图45A至45C表示一例由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501以及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和110b进行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映射的方法。
如图45A所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501决定被分配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以及被分配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
如图45B所示,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基于由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501决定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分配信息,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映射到副载波。同样地,如图45C所示,副载波映射单元110b基于由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501决定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分配信息,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映射到副载波。
IFFT单元111a除了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数据信号之外,还输入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502的控制信号、以及来自导频信号生成单元113的导频信号。IFFT单元111a对所输入的这些信号进行Ns个大小的IFFT处理。
这里,在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信号被配置到映射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的一部分或所有副载波而发送。由此,在利用多个天线发送时,无需将从哪个天线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或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信息包含在控制信号等中而发送。也就是说,通过在接收端利用导频信号进行信道估计,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
CP附加单元114a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到IFFT单元111a的输出信号中。RF发送单元115a对由CP附加单元114a输出的信号进行上变频和发送功率控制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天线116a。
另一方面,IFFT单元111b除了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单元110b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数据信号之外,还输入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502的控制信号、以及来自导频信号生成单元113的导频信号。IFFT单元111b对所输入的这些信号进行Ns个大小的IFFT处理。
这里,在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信号被配置到映射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的一部分或所有副载波而发送。由此,在利用多个天线发送时,无需将从哪个天线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或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信息包含在控制信号等中而发送。也就是说,通过在接收端利用导频信号进行信道估计,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
CP附加单元114b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到IFFT单元111b的输出信号中。RF发送单元115b对由CP附加单元114b输出的信号进行上变频和发送功率控制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天线116b。
通过以上的结构,发送装置2700能够发送对多个天线的各个天线不同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由此,与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500相比,能够降低分别输入到IFFT单元111a和111b的副载波数。由此,以IFFT单元的输出信号规定的PAPR具有因所输入的副载波数减少而降低的性质,所以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降低PAPR。
另外,也可以利用IFFT单元111a和IFFT单元111b中的任一个IFFT单元发送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
另外,在图51中,作为一例,表示了在发送装置2700中设置了一个编码单元101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多个编码单元,例如通过不同的编码单元对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编码。这一点对于后述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实施方式2所说明的接收装置600(图11)同样的结构进行接收处理。
(实施方式15)
在对与图21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52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5的发送装置1300(图21)同样,发送装置2800具有发送功率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301。发送功率控制信息提取单元1301提取由接收机通知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并除了将其传送到RF发送单元115a和115b之外,还传送到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30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80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5所说明的发送装置1300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800具有多个天线。在图52中,作为一例,表示具有两个发送天线的结构。
另外,以下,仅说明与实施方式5不同的结构部分。
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302基于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可变控制副载波分配中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率。具体而言,如图23所示,进行以下控制,即,随着发送功率从最大发送功率递减,增加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
另外,此时,如图22所示,对要使用的每个调制阶数,预先测量使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可变时的PAPR特性,将使比例为100[%]时的PAPR的最大值Dmax作为图23中的控制的指标。
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将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104的输出配置到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302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并将其传送到IFFT单元111a。
副载波映射单元110c将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105的输出配置到基于来自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302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并将其传送到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801。
图48A至48C表示一例由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302、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和110c以及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801进行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映射的方法。
如图48A所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302决定被分配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以及被分配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
如图48B和图48C所示,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801基于规定的规则分配副载波映射单元110c的输出,并将其分别输出到IFFT单元111a和IFFT单元111c。
这里,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801基于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302的信息,改变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给IFFT单元111a和IFFT单元111c的分配比率。例如,从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输入到IFFT单元111a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数越少,使输出到IFFT单元111a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率越高。由此,能够防止输入到IFFT单元111a的副载波调制信号数以及输入到IFFT单元111c的副载波调制信号数中的、输入到任一方的IFFT单元的副载波调制信号数极端地多于输入到另一方的IFFT单元的副载波调制信号数,从而能够降低PAPR。
IFFT单元111a除了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单元110a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数据信号之外,还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801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数据信号、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以及来自导频信号生成单元113的导频信号。IFFT单元111a对所输入的这些信号进行Ns个大小的IFFT处理。
这里,在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信号被配置到映射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的一部分或所有副载波、以及映射了来自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801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的一部分或所有副载波而发送。由此,在利用多个天线发送时,无需将从哪个天线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或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信息包含在控制信号等中而发送。也就是说,通过在接收端利用导频信号进行信道估计,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
CP附加单元114a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到IFFT单元111a的输出信号中。RF发送单元115a对由CP附加单元114a输出的信号进行上变频和发送功率控制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天线116a。
另一方面,IFFT单元111c除了输入来自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801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数据信号之外,还输入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以及来自导频信号生成单元113的导频信号。IFFT单元111c对所输入的这些信号进行Ns个大小的IFFT处理。
这里,在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信号被配置到映射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的一部分或所有副载波而发送。由此,在利用多个天线发送时,无需将从哪个天线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或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信息包含在控制信号等中而发送。也就是说,通过在接收端利用导频信号进行信道估计,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接收处理。
CP附加单元114c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到IFFT单元111c的输出信号中。RF发送单元115c对由CP附加单元114c输出的信号进行上变频和发送功率控制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天线116c。
另外,也可以利用IFFT单元111a和IFFT单元111c中的任一个IFFT单元发送来自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2的控制信号。
通过以上的结构,发送装置2800能够利用多个天线发送被映射到不同的频率副载波的副载波信号。另外,发送装置2800从一个天线发送分配给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调制信号,并且从不同的天线发送分配给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由此,以IFFT单元的输出信号规定的PAPR具有因所输入的副载波数减少而降低的性质,所以能够保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较低的PAPR特性,并且进一步地降低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PAPR。
另外,即使发送装置2800根据发送功率,通过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302变更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率时,也通过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2801,基于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1302的信息,调整输入到IFFT单元111a的副载波调制信号数以及输入到IFFT单元111c的副载波调制信号数,所以能够降低PAPR。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发送装置2800设置在终端,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情况,但如实施方式2中的说明,也可以适用于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的发送装置设置在基站的情况(也就是说,在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混合存在的信号的情况)。
(实施方式16)
在对与实施方式2所说明的图10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53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2900的结构。发送装置2900被设置在基站。
以下,仅说明与实施方式2(图10)不同的结构部分。
发送装置2900具有每个扇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2901。每个扇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2901控制对每个扇区分配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还是分配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
发送装置2900的信道质量信息提取单元121从接收信号中提取由接收装置(终端)发送的信道质量信息。信道质量信息被传送到MCS控制单元122以及每个扇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2901。
每个扇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2901根据预先规定的分配规则,控制对每个扇区分配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还是分配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该分配规则为在相邻的扇区之间利用不同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的规则。也就是说,在第一扇区中分配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而发送时,在与第一扇区相邻的第二扇区中分配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而发送。由此,能够使来自其他扇区的干扰或对其他扇区的干扰白化。
这是因为,在相邻的扇区之间利用同一个副载波时,对于分配了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扇区的信号,分配了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扇区的信号成立以下的关系。也就是说,对由发送装置发送的副载波调制信号,前者是,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作为时域的信号被发送,相对于此,后者是,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作为频域的信号被发送。基于这样的关系,由于被白化(或者接近于白化的信号)的频域的信号对时域的信号产生干扰,所以干扰要比在扇区之间发送相同的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情况被白化,从而能够降低该干扰的影响。其结果,能够降低扇区之间的给予干扰和被干扰。
另外,每个扇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2901基于信道质量信息,决定由发送装置2900利用发送频带中的哪个副载波进行发送。另外,每个扇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2901将利用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中的哪一个副载波调制信号的选择结果,输出到分析器单元103和副载波映射单元110。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502生成包含了用于通知给接收装置的副载波分配信息和分配给副载波的MCS的信息(MCS信息)的控制信号。
在对与图5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的图54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结构。接收装置3000被设置在终端。
频率资源分配信息提取单元3001提取由发送装置2900发送的控制信号中包含的频率资源分配信息。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包含了用于表示第一副载波的调制信号或第二副载波的调制信号的哪个调制信号被映射在哪个副载波的信息。
频率资源分配信息提取单元3001将提取出的频率资源分配信息传送到副载波解映射单元208、IDFT单元212、P/S单元215和逆分析器单元218。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另外,通过在相邻的扇区之间利用不同的副载波调制信号,从而能够使来自其他扇区的干扰或对其他扇区的干扰白化。其结果,能够降低扇区之间的给予干扰和被干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发送装置2900设置在基站装置,进行下行链路发送的情况,但如实施方式1中的说明,也可以适用于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中的任一个调制信号的发送装置设置在终端装置的情况(也就是说,在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的情况)。此时,各个终端的每个扇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2901根据本终端属于哪个扇区,决定利用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还是利用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即可。由此,即使发送装置2900设置在基站时也同样地能够降低扇区之间的干扰。
在2007年3月23日提交的特愿第2007-77887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7年10月17日提交的特愿第2007-270647号的日本专利申请、以及2008年3月18日提交的特愿第2008-70074号的日本专利申请中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所公开的内容都引用在本申请中。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在分层调制技术上有所突破,从而能够灵活地对应以下要求,即确保高传输速率时的差错率特性和扩大小区覆盖,例如能够广泛地适用于移动电话机和其基站等的无线通信设备。

Claims (25)

1.无线发送装置,发送进行了分层调制的OFDM信号,该无线发送装置包括:
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生成将多个调制信号变换到频域所得到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
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生成对多个调制信号进行并行变换所得到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
傅立叶逆变换单元,通过对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生成OFDM信号;以及
副载波映射单元,设置在所述傅立叶逆变换单元的前级端,控制对构成所述OFDM信号的多个副载波的、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对重要度比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调制的信号高的信号进行调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还包括:频带限制滤波器,设置在所述傅立叶逆变换单元的前级端,对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频带限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还包括:可变控制所述OFDM信号所包含的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与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的单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还包括:根据发送功率,可变控制所述OFDM信号所包含的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与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的单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利用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中的预先规定的副载波调制单元,对控制信号进行调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将低速率信号优先地分配给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将高速率信号优先地分配给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还包括多个天线,
所述副载波映射单元将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分配给在天线之间共用的副载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还包括:
编码器,对发送比特序列进行纠错编码处理;以及
分析器单元,将所述编码器的输出分配给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
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分别包括:
载波调制单元,对从所述分析器单元输入的纠错编码后的发送比特序列进行调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还包括:
编码器,对发送比特序列进行纠错编码处理;
交织器,对所述编码器的输出进行交织;以及
分析器单元,分配所述交织器的输出,
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分别包括:
载波调制单元,对从所述分析器单元输入的纠错编码后的发送比特序列进行调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在多个所述无线发送装置之间进行空分复用传输时,所述副载波映射单元对其他的无线发送装置,将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分配给共用的副载波。
13.无线接收装置,接收通过对包含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而生成的OFDM信号,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是将多个调制信号变换到频域所得到的信号,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是对多个调制信号进行并行变换所得到的信号,该无线接收装置包括:
傅立叶变换单元,通过对所述OFDM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获得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
第一解调单元,将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变换到时域,并进行解调;
第二解调单元,对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串行变换,并进行解调;以及
解码单元,使所述第二解调单元的解调结果的似然高于所述第一解调单元的解调结果的似然,从而对所述第一解调单元和所述第二解调单元的解调结果进行纠错解码。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以分组为单位进行自动重发请求的控制,该无线发送装置还包括:
重发请求检测单元,检测由接收装置通知的重发请求以及所述重发请求被通知的次数即重发请求次数;以及
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重发请求次数,可变控制通过所述副载波映射单元进行的、对所述多个副载波的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配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还包括:副载波配置信息存储单元,预先存储了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配置给副载波的多个配置信息,
所述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重发次数,从所述副载波配置信息存储单元所存储的副载波配置信息中选择要使用的副载波配置信息,并基于所选择的副载波配置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还包括:频率资源分配信息检测单元,检测由接收装置通知的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配置信息,
在所述重发请求检测单元未检测出重发请求时,所述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利用由所述频率资源分配信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所述副载波配置信息,决定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副载波的配置,
在所述重发请求检测单元检测出重发请求时,所述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从所述副载波配置信息存储单元中选择副载波配置信息,决定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副载波的配置。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以分组为单位进行自动重发请求的控制,该无线发送装置还包括:
重发请求检测单元,检测由接收装置通知的重发请求以及所述重发请求被通知的次数即重发请求次数;
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可变控制通过所述副载波映射单元进行的、对所述多个副载波的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配置;以及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重发次数,可变控制发送功率,
所述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控制的发送功率,可变控制所述OFDM信号所包含的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与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比例。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以分组为单位进行自动重发请求的控制,该无线接收装置还包括:
存储单元,存储对上一次为止接收到的分组的所述第一解调单元和所述第二解调单元的解调结果的似然;
合成单元,将所述存储的似然和基于重发分组新获得的似然进行合成;以及
解码单元,基于所述合成单元合成所得到的似然,进行纠错解码。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
所述合成单元包括:加权单元,基于信道质量,对所述存储单元所存储的似然和通过重发新得到的似然进行不同的加权,
所述解码单元对由所述加权单元进行了加权并经合成所得到的似然进行解码。
20.无线发送装置,从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发送进行了分层调制的OFDM信号,该无线发送装置包括:
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生成将多个调制信号变换到频域所得到的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
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生成对多个调制信号进行并行变换所得到的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
第一傅立叶逆变换单元,通过对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生成从所述第一天线发送的OFDM信号;
第二傅立叶逆变换单元,通过对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生成从所述第二天线发送的OFDM信号;
第一副载波映射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傅立叶逆变换单元的前级端,控制对构成所述OFDM信号的多个副载波的、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以及
第二副载波映射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傅立叶逆变换单元的前级端,控制对构成所述OFDM信号的多个副载波的、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单元对重要度比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单元调制的信号高的信号进行调制。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还包括: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分配给所述第一傅立叶逆变换单元和所述第二傅立叶逆变换单元。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还包括:PAPR测量单元,测量所述第一傅立叶逆变换单元和所述第二傅立叶逆变换单元的输出信号的PAPR,
所述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根据测量出的PAPR,变更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副载波映射图案。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所述副载波映射控制单元根据输入到所述第一傅立叶逆变换单元的所述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数,变更输入到所述第一傅立叶逆变换单元的所述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的分配比率。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
还包括:每个扇区副载波分配控制单元,控制对每个扇区发送第一副载波调制信号还是发送第二副载波调制信号。
CN2008800090532A 2007-03-23 2008-03-21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Active CN1016369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77887 2007-03-23
JP077887/2007 2007-03-23
JP270647/2007 2007-10-17
JP2007270647 2007-10-17
JP070074/2008 2008-03-18
JP2008070074A JP5106193B2 (ja) 2007-03-23 2008-03-18 無線送信装置
PCT/JP2008/000677 WO2008129811A1 (ja) 2007-03-23 2008-03-21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6996A true CN101636996A (zh) 2010-01-27
CN101636996B CN101636996B (zh) 2013-01-23

Family

ID=40785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90532A Active CN101636996B (zh) 2007-03-23 2008-03-21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65182B2 (zh)
JP (3) JP5106193B2 (zh)
CN (1) CN10163699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0040A (zh) * 2015-10-23 2017-08-1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力路由器装置及电力传送系统
CN108141326A (zh) * 2015-06-22 2018-06-0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基于qos参数的多载波模式的动态选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60556B2 (ja) * 2003-04-04 2006-12-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9106394B1 (en) * 2006-02-24 2015-08-1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Signal event detection system
JP5106193B2 (ja) * 2007-03-23 2012-12-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
JP5366494B2 (ja) * 2007-10-10 2013-12-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装置
US8654886B2 (en) 2008-05-29 2014-02-18 Electronics &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broadcasting-communication data
WO2010061248A1 (en) * 2008-11-28 2010-06-03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Allocation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US8331482B2 (en) * 2008-12-22 2012-12-1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bcarrier allocation and permutation
EP2548351B1 (en) * 2010-03-19 2019-08-14 Ofidium Pty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ber non-linearity mitigation
JP5537211B2 (ja) 2010-03-25 2014-07-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
JP5537212B2 (ja) * 2010-03-25 2014-07-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
KR101998085B1 (ko) 2010-12-10 2019-07-09 선 페이턴트 트러스트 송신방법, 송신장치, 수신방법 및 수신장치
JP2012124860A (ja) * 2010-12-10 2012-06-28 Sharp Corp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US20130077714A1 (en) * 2011-09-27 2013-03-2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EP2587702A1 (en) * 2011-10-25 2013-05-01 Alcatel Lucent A data retransmission request device, a data transmitter, and a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for multi-tone systems
US9065763B2 (en) 2013-03-15 2015-06-23 Schweitzer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 Transmission of data over a low-bandwidth communication channel
US9620955B2 (en) 2013-03-15 2017-04-11 Schweitzer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data state change information between devices in an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US9270109B2 (en) * 2013-03-15 2016-02-23 Schweitzer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 Exchange of messages between devices in an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GB2514174B (en) * 2013-05-17 2015-12-02 Cambium Networks Ltd Improvements to adaptive modulation
US9634802B2 (en) * 2013-08-30 2017-04-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mapping to handle bursty interference
JP6160461B2 (ja) * 2013-11-29 2017-07-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尤度重み付け回路
US9820239B2 (en) * 2014-06-20 2017-11-14 Apple Inc. Power allocation for encoded bits in OFDM systems
US9917628B2 (en) * 2015-01-16 2018-03-13 RF DSP Inc. Beamforming in a MU-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relays
DE102015116157A1 (de) * 2015-09-24 2017-03-30 Intel IP Corporation Mobilkommunikationssystem unter Verwendung von Subcodiertechniken
US10491444B2 (en) * 2016-04-08 2019-11-26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in internet of things
FR3057724B1 (fr) 2016-10-14 2018-11-16 Orange Procede de generation d'un signal multiporteuse, dispositif et programme d'ordinateur correspondant
JP6308314B1 (ja) * 2017-02-22 2018-04-11 Ntt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誤り訂正装置、誤り訂正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US10819727B2 (en) 2018-10-15 2020-10-27 Schweitzer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 Detecting and deterring network attacks
US20230396479A1 (en) * 2020-10-26 2023-12-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by for determining modulation symbo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070A (ja) * 1993-06-15 1995-01-24 Fujitsu Ltd マルチキャリア変調信号用復調器
JPH07321765A (ja) 1994-05-30 1995-12-08 Nippon Hoso Kyokai <Nhk> 階層化変調方式および送受信装置
JP2000123000A (ja) * 1998-10-15 2000-04-28 Toshiba Corp サイズ可変離散フーリエ変換処理装置
JP4344904B2 (ja) 2000-07-17 2009-10-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機器
US6992990B2 (en) * 2000-07-17 2006-01-31 Sony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3763793B2 (ja) * 2002-03-12 2006-04-05 株式会社東芝 受信装置及び送受信装置
JP4142917B2 (ja) * 2002-08-23 2008-09-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Cdma送信装置及びofdm−cdma送信装置
EP1531568A4 (en) * 2002-08-23 2011-10-26 Panasonic Corp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AND OPTICAL FREQUENCY 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JP2005006035A (ja) * 2003-06-12 2005-01-06 Nec Engineering Ltd Fpu装置及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JP2005286508A (ja) 2004-03-29 2005-10-13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のシステムで用いられる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受信装置
JP2005311717A (ja) * 2004-04-21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復号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の受信機
JP4592523B2 (ja) 2004-07-29 2010-12-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無線受信装置
JP4624095B2 (ja) * 2004-12-21 2011-02-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タリーブ装置およびインタリーブ方法
JP4527067B2 (ja) 2005-03-31 2010-08-1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送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7961800B2 (en) * 2005-09-07 2011-06-14 Nec Corporation Adaptive radio/modulation apparatus, receiver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EP1776901A1 (de) 2005-10-19 2007-04-25 Element -System Rudolf Bohnacker GmbH Einhaengbarer Regalbodentraeger mit Klemmhaken
KR100810271B1 (ko) * 2005-11-22 2008-03-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8261169B2 (en) * 2006-05-19 2012-09-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07329588A (ja) * 2006-06-06 2007-12-20 Fujitsu Ltd 送信機及び送信方法
JP5106193B2 (ja) * 2007-03-23 2012-12-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41326A (zh) * 2015-06-22 2018-06-0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基于qos参数的多载波模式的动态选择
CN108141326B (zh) * 2015-06-22 2021-01-1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基于qos参数的多载波模式的动态选择
US11451349B2 (en) 2015-06-22 2022-09-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ynamic selection of multicarrier mode based on QoS parameters
CN107040040A (zh) * 2015-10-23 2017-08-1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力路由器装置及电力传送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6996B (zh) 2013-01-23
JP2009118451A (ja) 2009-05-28
US8265182B2 (en) 2012-09-11
JP5106193B2 (ja) 2012-12-26
JP5443558B2 (ja) 2014-03-19
JP5425984B2 (ja) 2014-02-26
JP2012227976A (ja) 2012-11-15
US20100104044A1 (en) 2010-04-29
JP2013013124A (ja) 201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6996B (zh)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US8412129B2 (en) Techniques to enhance diversity for a wireless system
RU2502197C2 (ru) Передача с инкрементной избыточностью в системе связи mimo
CN101467411B (zh) 数据传输方法、无线发射机、无线接收机和无线通信系统
US735282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rror reduction in an orthogonal modulation system
RU2433555C2 (ru) Переменное кодирование и модулирование подканала мультиплексирования с ортогональным частотным разделением
KR100520159B1 (ko) 다중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 시스템에서간섭신호 제거 장치 및 방법
US749602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inimizing PAPR in an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434473B1 (ko) 직교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시스템에서 채널 복호 장치 및 방법
KR101613872B1 (ko) 신뢰성 있는 안테나 설정 검출을 위한 물리방송채널(pbch) 전송
US20150103946A1 (en) Repetition coding for a wireless system
EP1938538B1 (en) Method for variable sub-carrier mapping and device using the same
AU2002235216A1 (en) Equalisation and subcarrier suppression
EP1533926B1 (en)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radio recep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transmission cancel subcarriers
KR20090125080A (ko) 다중 코드 블록을 가지는 송신의 성능 향상과 빠른 복호를 가능하게 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1933277A (zh)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接收方法和程序
US9119187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tt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and processor
JPWO2007088583A1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装置及び同装置におけるピーク抑圧方法
JP5753678B2 (ja) 無線送信装置
EP1573936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yclic delay diversity
US10212019B1 (en) Sub-carrier adaptation i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8833325B (zh) 一种新的mimo-ofdm系统分组自适应调制方法
JP5700644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端末
RU2369021C2 (ru) Передача с инкрементной избыточностью в системе связи mim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7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