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9289A - 带卷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卷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9289A
CN102079289A CN2010105660599A CN201010566059A CN102079289A CN 102079289 A CN102079289 A CN 102079289A CN 2010105660599 A CN2010105660599 A CN 2010105660599A CN 201010566059 A CN201010566059 A CN 201010566059A CN 102079289 A CN102079289 A CN 1020792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vel
transmission member
rotation
rotation transmission
inertial m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660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立间笃
角屋敷晃
鹰松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79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92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 B60R22/405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responsive to belt movement and vehicle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022/3419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with end lock preven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带卷收装置,包括卷轴和锁定单元,该锁定单元具有锁定单元主体和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其中,该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包括第二旋转体、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的旋转传递部件、具有挤压部并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的惯性质量体、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的施力装置、以及保持部,该保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以与被所述施力装置施力的所述惯性质量体一起夹紧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由此将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保持在其中该旋转传递部件不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的状态下,并且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惯性质量体之间产生相对旋转时释放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保持。

Description

带卷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卷收装置,该带卷收装置卷收约束乘客身体的织带并将该织带存储在卷轴中。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锁定单元的带卷收装置,该锁定单元在卷轴以预定值的或更大的加速度沿着拉出方向旋转时限制卷轴的旋转。
背景技术
构成车辆座椅安全带设备的带卷收装置包括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在车辆突然减速等时操作。作为这种锁定机构,有所谓的“VSIR机构”和“WSIR机构”,VSIR机构在车辆突然减速时操作以检测加速度(减速度),WSIR机构在卷轴沿着拉出方向高速旋转时操作。
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8-24284公开的带卷收装置的“WSIR机构”中,当V形齿轮与卷轴一起沿着拉出方向高速旋转时,由于其惯性而保留在原位置的惯性质量块因而克服复位弹簧的加载力而相对于V形齿轮沿着卷收方向旋转,而以这样的方式相对于V形齿轮沿着拉出方向旋转的该惯性质量块挤压W形棘爪。被惯性质量块挤压的W形棘爪与形成在齿轮环的内周部上的棘齿啮合,并使齿轮环和传感器齿轮沿着拉出方向旋转。沿着拉出方向旋转的传感器齿轮使锁定棘爪摆动而使得锁定棘爪与锁定基座的棘齿接合,从而将与卷轴一起沿着拉出方向旋转的锁定基座锁定。这样间接地限制卷轴沿着拉出方向的旋转。
发明内容
在“WSIR机构”中,设置在V形齿轮上的止动件限制惯性质量块由于复位弹簧的加载力而产生的转动。然而,W形棘爪本身的转动不受限制。因此,例如,当V形齿轮在正常的条件下由于织带从卷轴拉出或卷收到卷轴而旋转时,W形棘爪可能会移动而与惯性质量块碰撞,产生噪音。
考虑到上述情形,在本发明中获得一种带卷收装置,该带卷收装置能够防止或抑制锁定单元中的旋转传递部件(诸如W形棘爪)的不必要运动。
关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带卷收装置包括:卷轴,织带的纵向基端锁定至该卷轴,该卷轴通过该卷轴沿着卷收方向的旋转而卷收所述织带;以及锁定单元,该锁定单元具有:锁定单元主体,该锁定单元主体通过第一旋转体沿着预定方向的旋转而操作,从而限制所述卷轴沿着与所述卷收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的旋转;和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该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通过所述卷轴以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加速度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而操作,从而使所述第一旋转体沿着所述预定方向旋转,其中,所述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包括:第二旋转体,该第二旋转体由于所述卷轴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而沿着所述预定方向旋转;旋转传递部件,该旋转传递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从而能够接近所述第一旋转体且还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分离开,在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的状态下,该旋转传递部件将所述第二旋转体沿着所述预定方向的旋转传递至所述第一旋转体;惯性质量体,该惯性质量体具有挤压部并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该惯性质量体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旋转,从而所述挤压部挤压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以使得该旋转传递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施力装置,该施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以沿着所述预定方向对所述惯性质量体施力,从而所述惯性质量体压力接触所述旋转传递部件,并通过加载力对所述旋转传递部件施力,从而使该旋转传递部件从所述第一旋转体移开,当所述第二旋转体以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值的加速度沿着所述预定方向旋转时,该施力装置还允许克服所述加载力而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惯性质量体之间产生相对旋转;和保持部,该保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以与被所述施力装置施力的所述惯性质量体一起夹紧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从而将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保持在其中该旋转传递部件不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的状态下,并且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惯性质量体之间产生相对旋转时释放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保持。
根据本发明该第一方面的所述带卷收装置,当所述卷轴以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加速度沿着所述拉出方向旋转并且所述第二旋转体沿着预定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旋转体相对于所述惯性质量体沿着所述预定方向旋转,同时所述惯性质量体由于克服所述施力装置的所述加载力的该惯性而保持不动。当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惯性质量体之间产生该相对旋转时,所述惯性质量体挤压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从而使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当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时,所述第二旋转体沿着所述预定方向的该旋转借助于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传递至所述第一旋转体,从而使所述第一旋转体沿着所述预定方向旋转。当所述第一旋转体这样沿着所述预定方向旋转时,与所述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一起构成所述锁定单元的所述锁定单元主体操作以限制所述卷轴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
因而,在车辆突然减速的状态下,限制了所述织带从该卷轴的拉出,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织带保持由于惯性而向所述车辆的该前方向移动的乘客的身体。
被所述施力装置施力的所述惯性质量体与所述旋转传递部件进行压力接触,从而沿着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从所述第一旋转体移开的方向对所述旋转传递部件施力。而且,这样被施力的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与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的所述保持部进行压力接触,从而将所述旋转传递部件夹紧并保持在所述惯性质量体与所述保持部之间。因而,当所述卷轴在正常状态下沿着所述拉出方向或所述卷收方向旋转时,可以防止所述旋转传递部件进行不必要的移动,并且可以防止或有效地抑制由于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不必要的移动而产生噪音。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带卷收装置为,在第一方面中,突起可被形成为,使得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从所述旋转传递部件朝向所述第二旋转体突出,所述第二旋转体可以形成有孔部,所述突起进入该孔部。在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由于所述施力装置的该加载力而被所述惯性质量体挤压时,所述突起与该孔部的内周部压力接触,所述孔部的该内周部用作所述保持部。
根据该第二方面的所述带卷收装置,形成在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中的所述突起进入形成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中的所述孔部,当所述惯性质量体由于所述施力装置的该加载力挤压所述旋转传递部件时,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所述突起与所述孔部的所述内周部进行压力接触。因而,所述旋转传递部件被所述孔部的所述内周部和所述惯性质量体夹紧并保持。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带卷收装置为,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中,当所述旋转传递部件被所述惯性质量体和所述保持部保持时,所述惯性质量体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面对。
根据该第三方面的所述带卷收装置,因为在所述惯性质量体由于所述施力装置的该加载力而挤压所述旋转传递部件时,所述惯性质量体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面对,所以所述保持部从所述惯性质量体的相反侧支撑所述旋转传递部件。因而,防止了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由于所述惯性质量体的压力而围绕与所述保持部接触的接触位置旋转。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带卷收装置包括:卷轴,该卷轴使织带的纵向基端锁定至该卷轴,并通过该卷轴沿着卷收方向的旋转而卷收所述织带;以及锁定单元,该锁定单元具有第一旋转体、锁定单元主体和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该锁定单元主体通过所述第一旋转体沿着所述织带的拉出方向的旋转而操作,从而限制所述卷轴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该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通过所述卷轴以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加速度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而操作,从而使所述第一旋转体沿着所述拉出方向旋转,其中,所述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包括:第二旋转体,该第二旋转体由于所述卷轴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而沿着所述拉出方向旋转;旋转传递部件,该旋转传递部件被设置成能够接近所述第一旋转体并且还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分离开,在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的状态下,该旋转传递部件将所述第二旋转体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传递至所述第一旋转体;惯性质量体,该惯性质量体具有挤压部并相对于沿着所述拉出方向旋转的所述第二旋转体旋转,从而所述挤压部挤压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以使得该旋转传递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施力装置,该施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并对所述惯性质量体施力,从而所述惯性质量体压力接触所述旋转传递部件,并通过加载力对所述旋转传递部件施力,从而使得该旋转传递部件从所述第一旋转体移开,当所述第二旋转体以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值的加速度沿着所述拉出方向旋转时,该施力装置还允许克服所述加载力而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惯性质量体之间产生相对旋转;和保持部,该保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以与被所述施力装置施力的所述惯性质量体一起夹紧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从而将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保持在其中该旋转传递部件不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的状态下,并且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惯性质量体之间产生相对旋转时释放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保持。
根据第五方面的带卷收装置为,在第四方面中,突起在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上形成为,使得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朝向所述第二旋转体突出,所述第二旋转体形成有孔部,所述突起进入该孔部,所述孔部的内周部用作所述保持部,在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由于所述施力装置的该加载力而被所述惯性质量体挤压时,所述突起与所述孔部的所述内周部进行压力接触。
根据第六方面的带卷收装置为,在第四方面中,当所述旋转传递部件被所述惯性质量体和所述保持部保持时,所述惯性质量体的一部分和所述保持部的一部分彼此面对。
根据所述第四方面至第六方面的带卷收装置,能够防止或抑制构成所述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的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不必要运动,从而能够防止或抑制由于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该不必要运动而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将基于如下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带卷收装置的总体构造的概要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锁定单元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该锁定单元构成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带卷收装置;
图3是示出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的构造的正视图;
图4是与图3对应的正视图,示出旋转传递部件受挤压并移动抵靠在惯性质量体上的状态;以及
图5是与图3对应的正视图,示出端部锁定防止部件在限制惯性质量体运动的同时弹性变形的状态;
图6是与图3对应的正视图,示出其中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被修改的另一个实施例;以及
图7是示出修改后的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当前实施例的构造>
在图1中以分解立体图示出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带卷收装置10的总体构造的概要。该带卷收装置10包括框架12。框架12包括基本沿着车辆的纵向方向彼此相对的腿板14、16。在腿板14和腿板16之间设置有卷轴18。卷轴18形成为管状形状,其轴向沿着腿板14与腿板16彼此相对的方向延伸。卷轴18形成有插孔20。插孔20的两端在卷轴18的外周部开口,其开口的形状形成为狭缝形状,该狭缝的纵向方向沿着卷轴18的轴向延伸。
插孔20被形成为避开贯穿卷轴18的轴中心部的通孔22。长带状的织带24的纵向基端穿过插孔20的一端,并且通过防滑脱轴26而被防止滑脱。当卷轴18沿着作为其轴线的一侧的卷收方向旋转时,织带24被卷收并围绕卷轴18的外周部被分层存储。
在通孔22内设置有杆状扭转轴28。扭转轴28在腿板16侧的端部在阻止该扭转轴在通孔22内相对于卷轴18旋转的状态下系结至卷轴18。而且,扭转轴28在腿板16侧的端部穿过腿板16并伸到框架12的外侧。
在腿板16的外侧,朝向腿板16敞开的盒形弹簧罩30固定至腿板16,扭转轴28的该端部进入弹簧罩30。在弹簧罩30内,螺旋弹簧32的沿着螺旋方向的外侧端被锁定。螺旋弹簧32的沿着螺旋方向的内侧端安装在扭转轴28的在腿板16侧的端部上,并被锁定至转接器34,该转接器34与通孔22同轴地由弹簧罩30可旋转地支撑。
在腿板14的外侧设置有预张紧器36。预张紧器36包括缸体38,缸体38在其基端处的开口安装有气体发生器40。当缸体38的内部压力由于气体发生器40操作时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升高时,布置在缸体38内的活塞42在缸体38内运动,齿条44使小齿轮46沿着织带24的卷收方向旋转。当小齿轮46沿着卷收方向旋转时,稍后将要描述的锁定基座280借助于离合器48沿着卷收方向旋转。
此外,腿板14的一侧设置有锁定机构60。锁定机构60包括传感器座62。传感器座62形成为朝向腿板14部分敞开的凹槽形状,并且固定至腿板14。传感器罩64设置在传感器座62的与腿板14相反的一侧。在传感器罩64的外周部上形成有装配爪,该装配爪装配至传感器座62的预定部分并与传感器座62机械联接。传感器罩64形成有管状轴承(未示出),扭转轴28的穿过传感器座62的轴部66(参见图1)可旋转地支撑在该管状轴承上。轴部66从扭转轴28的一端与扭转轴28同轴地延伸。
而且,用作第二旋转体的V形齿轮70设置在传感器座62与传感器罩64之间,该第二旋转体构成用作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的W形传感器。如图2和图3所示,V形齿轮70包括盘部72,该盘部72的外周形状为圆形。在盘部72的径向方向的中央形成有圆形孔,在盘部72的、位于传感器罩64侧的表面上与该圆形孔同轴地形成有与该圆形孔相对应的圆柱形凸台74。扭转轴28的轴部66穿过该圆形孔和凸台74,V形齿轮70的盘部72可旋转地支撑在轴部66周围。
另外,从盘部72的外周部沿着该盘部72的轴向方向至少朝向传感器座62竖立有周壁76。周壁76形成为与盘部72同轴的圆柱形形状,在该周壁的外周部上以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棘齿78。在凸台74的一侧形成有支撑突起80,该支撑突起80从盘部72突出,并进入形成在用作旋转传递部件的W形棘爪82中的通孔84。W形棘爪82由支撑突起80支撑,从而能够围绕一轴线摆动,该轴线以与V形齿轮70的中心轴线几乎相同的方向作为其轴向方向。
在W形棘爪82和凸台72之间设置用作惯性质量体的惯性质量块86。该惯性质量块86形成有销孔88,支撑轴90进入该销孔88,该支撑轴90形成为在凸台74和支撑突起80之间从盘部72突出。该支撑轴90支撑惯性质量块86,从而使得该惯性质量块86能够围绕该轴线摆动,该轴线以与V形齿轮70的中心轴线相同的方向作为其轴向方向。当惯性质量块86相对于V形齿轮70沿着卷收方向围绕支撑轴90摆动时,惯性质量块86中的挤压部92挤压W形棘爪82。当W形棘爪82被挤压部92挤压时,W形棘爪82摆动,使得W形棘爪82的接合爪94接近周壁76的内周部。接合爪94在W形棘爪82处形成为,使得比通孔84的形成位置更接近挤压部92。
W形棘爪82形成有凹部96,该凹部96朝向与惯性质量块86相反的一侧敞开,形成为从盘部72突出的止动件98进入所述凹部,以将W形棘爪82的摆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另外,在惯性质量块86中在销孔88的两侧形成有弯孔100,弯孔100弯曲成使销孔88作为曲率中心。形成为从盘部72突出的止动爪102分别进入弯孔100,将惯性质量块86的摆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限制惯性质量块86从V形齿轮70移除。
在惯性质量块86中,在与挤压部92相反的一侧上形成有弹簧锁定突起104,销孔88位于挤压部92与弹簧锁定突起104之间。该弹簧锁定突起104进入布置在周壁76内的压缩螺旋弹簧106(该压缩螺旋弹簧106用作施力装置)的一端。与压缩螺旋弹簧106的另一端对应的保持壁108从盘部72竖立,弹簧锁定突起110形成为从保持壁108向惯性质量块86突出。
弹簧锁定突起110进入压缩螺旋弹簧106的另一端。压缩螺旋弹簧106在其一端抵靠在惯性质量块86上,而在其另一端抵靠在保持壁108上。当挤压部92挤压W形棘爪82时,压缩螺旋弹簧106沿着与惯性质量块86的摆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惯性质量块86施力。
W形棘爪82的、与接合爪94相反的一端(通孔84位于该一端与接合爪94之间)用作被夹紧部112。在被压缩螺旋弹簧106施力的惯性质量块86中,压力接触部114与被夹紧部112进行压力接触。此外,突起116形成为从被夹紧部112向盘部72突出。用作保持部的干涉孔118形成在盘部72中,与突起116相对应。干涉孔118形成为充分大于突起116,该干涉孔的内周部用作夹紧表面120。在其中的被夹紧部112与压力接触部114进行压力接触的W形棘爪82中,突起116与夹紧表面120进行压力接触。由此,被夹紧部112和突起116由压力接触部114和夹紧表面120保持。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干涉孔118形成在V形齿轮70的盘部72中,并且干涉孔118的内周部用作夹紧表面120。然而,干涉孔118的内周部构成的夹紧表面120并不是沿着惯性质量块86的压力接触部114夹紧W形棘爪82的唯一构造。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其中W形棘爪82未形成有突起116,突起状或壁状突出部从盘部72而不是干涉孔118竖立,并且W形棘爪82被惯性质量块86的压力接触部114和盘部72上的该突出部夹紧。
另外,在周壁76内设置有端部锁定防止部件130。支撑轴132从盘部72竖立成,使得端部锁定防止部件130能够得到支撑,并且端部锁定防止部件130的基座134能够被绕着一轴线可旋转地支撑,该轴线以与V形齿轮70的中心轴线相同的方向作为其轴向方向。基座134设置有弹簧136。弹簧136由具有弹性的杆状部件形成。弹簧136具有与V形齿轮7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基本垂直的纵向方向,并且在该弹簧的纵向方向的中间部分处基本上被弯曲或弯折成字母U的形状。
弹簧136的纵向基端安装在基座134上。摩擦垫138附接至弹簧136的顶端。摩擦垫138包括垫部140。垫部140形成为例如柱形形状,该柱形形状的轴向为与V形齿轮70的中心轴线相同的方向,垫部140的形状被设定成,使得该垫部的与V形齿轮70的盘部72相反的端面比周壁76更突出。
臂部150从基座134延伸。臂部150包括臂主体152。臂主体152形成为窄板形状,该窄板形状的宽度方向几乎与V形齿轮7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相同,而厚度方向几乎与盘部的平面的方向相同。臂主体152适于弹性变形,以能够围绕一轴线弯曲,该轴线的轴向沿着臂主体152的宽度方向。由于肋154一体形成在臂主体152的厚度方向上、比臂主体152的纵向中间部更接近基座134,因此上述弹性变形被保持在其中肋154形成在臂主体152中的范围内。
臂主体152的顶端延伸至惯性质量块86的横向侧。而且,接合件156从臂主体152的顶端部朝向惯性质量块86延伸。与接合件156相对应的接合凹部158形成在惯性质量块86的外周部中,接合件156进入接合凹部158。当接合件156在接合凹部158内与惯性质量块86接合时,惯性质量块86朝向W形棘爪82的转动受到限制。
此外,臂主体152适于围绕一轴线弹性变形,该轴线具有与V形齿轮70的中心轴线相同的轴向,并且具有与惯性质量块86的摆动轴线基本相同的方向。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其中,不像在本实施例中那样臂主体152由一个部件形成,相反,臂主体部152在其纵向方向上分成两个或更多个部件。多个分开的臂主体152通过弹簧材料连接在一起,从而整个臂主体152通过该弹性材料弹性变形。
如图2所示,用作第一旋转体的传感器齿轮172设置在与V形齿轮70的传感器座相反的一侧。传感器齿轮172构成用作锁定单元主体的锁定机构主体部170。传感器齿轮172包括传感器齿轮主体174。传感器齿轮主体174形成为基本圆柱形形状,该圆柱形形状朝向V形齿轮70敞开,并具有浅底部,端部锁定防止部件130的摩擦垫138的垫部140的端部与传感器齿轮主体174的该底部滑动接触。传感器齿轮主体174的内周部形成有棘齿轮176,被惯性质量块86的挤压部92向上推动而转动的W形棘爪82的接合爪94与该棘齿轮176啮合。
另外,扭转轴28的轴部66同轴地穿过传感器齿轮172的传感器齿轮主体174,传感器齿轮主体174由轴部66可旋转地支撑。复位弹簧178的一端锁定至传感器齿轮172的一部分。拉伸螺旋弹簧用作复位弹簧178,复位弹簧178的另一端锁定至传感器罩64,当传感器齿轮172围绕扭转轴28沿着拉出方向转动时,复位弹簧178沿着卷收方向对传感器齿轮172施力。因此,即使卷轴18旋转,传感器齿轮172也不会与卷轴18一起旋转。然而,在W形棘爪82的挤压部92接合棘齿轮176的状态下,V形齿轮70不能相对于卷轴18旋转。因此,当V形齿轮70与卷轴18一起沿着拉出方向旋转时,传感器齿轮172也沿着拉出方向旋转。
另外,挤压部180朝向V形齿轮70形成在传感器齿轮主体174中。轴182形成在挤压部180的与V形齿轮70相反的端部,并从该端部突出,用作联接部件的联接爪184由该轴182支撑,以使得能够围绕与扭转轴28的轴向平行的轴线旋转。联接爪184转动并接近或离开V形齿轮70的周壁76的外周部。当V形齿轮70在联接爪184接近棘齿78并与该棘齿78接合的状态下沿着拉出方向旋转时,V形齿轮70沿着拉出方向的旋转经由联接爪184传递至传感器齿轮172,从而传感器齿轮172与V形齿轮70一起沿着拉出方向旋转。
而且,图2中示出的用作车辆加速度检测单元的V形传感器210设置在联接爪184下方。传感器座62形成有朝向传感器罩64敞开的盒形接收部212,以使得能够与V形传感器210相对应,V形传感器210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该接收部212中。V形传感器210包括传感器框架214。传感器框架214包括一对壁部216,该对壁部216基本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彼此面对。轴218从各个臂部216沿着壁部216的面对方向彼此同轴地向外延伸,并且由形成在传感器座62的接收部212的壁中的支撑孔支撑。
放置部220设置在该对壁部216之间。放置部220形成有向下凹入的弯曲表面或向上敞开的锥形斜面,V形传感器210中用作惯性质量体的硬球228放置在该弯曲表面或斜面内。用作爪部的传感器爪230设置在硬球228上方。传感器爪的顶端位于该对壁部216中的一个处,并且该传感器爪的基端的轴颈由该对壁部216中的另一个支撑,以使得该传感器爪能够围绕一轴线旋转,该轴线基本以车辆的纵向方向作为其轴向。
当硬球228在放置部220的弯曲表面上滚动而升高时,传感器爪230被向上推。当传感器爪230被硬球228向上推时,爪部232转动,从而抵靠在传感器齿轮172的联接爪184上而将联接爪184向上推。V形齿轮70位于联接爪184由于与爪部232的接合而转动的转动方向上,由此,联接爪184与V形齿轮70的棘齿78啮合。
如图1所示,锁定机构60还包括作为锁定部件的锁定爪260。锁定爪260包括一对轴262。轴262的轴向与卷轴18的轴向平行,一个轴262的顶端由形成在腿板16中的轴承孔(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另一个轴262的顶端的轴颈由传感器座62可转动地支撑。该另一个轴262形成有爪部264。爪部264为板状部件,其厚度方向沿着轴262的轴向,爪部264的一部分外周形成有作为外齿的棘齿。
锁定基座280设置在爪部264的一侧。锁定基座280包括装配插入部282。装配插入部282形成为柱状形状,并与卷轴18同轴地且可旋转地装配并插入到卷轴18的通孔22的另一端内。在扭转轴28相对于锁定基座280的旋转被阻止的状态下,该扭转轴同轴地穿过装配插入部282,从而锁定基座280与扭转轴28同轴地一体旋转。在锁定基座280中,棘齿部284形成有装配插入部282。棘齿部284与装配插入部282同轴地形成,并且棘齿间隔地形成在棘齿部的外周部上。
当锁定爪260的轴262沿着卷收方向转动时,爪部264的棘齿与锁定基座280的棘齿部284的棘齿啮合。在爪部264与棘齿部284彼此接合的状态下,棘齿部284的旋转,即锁定基座280沿着拉出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另外,图2所示的传感器齿轮172的挤压部180对应于爪部264,当传感器齿轮172的传感器齿轮主体部174沿着拉出方向转动时,挤压部180挤压爪部264,由此使锁定爪260沿着卷收方向转动。
锁定基座280形成有离合器孔286。离合器孔286朝向棘齿部284的、与装配插入部282相反的端面敞开,扭转轴28穿过该离合器孔。当预张紧器36的小齿轮46沿着卷收方向旋转,且离合器48随着该旋转而沿着卷收方向旋转时,离合器48的一部分接合离合器孔286的内周部,从而使锁定基部280沿着卷收方向旋转。
<当前实施例的操作>
下面将描述当前的带卷收装置10的操作。
在当前的带卷收装置10中,当卷收在卷轴18周围的织带24克服螺旋弹簧32的加载力而被拉出时,卷轴18沿着拉出方向旋转,并且织带24被拉出。被拉出的织带24围绕乘客的身体放置,且设置在织带24的纵向中间部的舌板由设置在车辆座椅一侧的带扣装置保持。这使得织带24被系在乘客的身体周围,因而乘客的身体被织带24所限制。
在织带24被系着的状态下,当车辆处于突然减速的状态并且由此导致硬球228滚动时,传感器爪230被V形传感器210的硬球228向上推。传感器爪230接合传感器齿轮172的联接爪184并向上推动联接爪184而使联接爪184转动。由此,联接爪184与V形齿轮70的棘齿78啮合。
当乘客的身体由于车辆减速时的惯性而基本朝向车辆前侧移动时,织带24被乘客的身体突然拉动。当织带24被这样突然拉动时,沿着拉出方向的旋转力突然施加至卷轴18。当扭转轴28和V形齿轮70由于卷轴18沿着拉出方向旋转而沿着拉出方向旋转时,惯性质量块86与V形齿轮70一起沿着拉出方向旋转。
然而,当V形齿轮70突然沿着拉出方向旋转时,惯性质量块86由于其惯性保留在初始位置而不旋转,并且不能跟随V形齿轮70的旋转而旋转。结果,如图4所示,克服压缩螺旋弹簧106的加载力,在沿着拉出方向旋转的V形齿轮70与不能跟随V形齿轮的旋转而旋转的惯性质量块86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当惯性质量块92相对于V形齿轮70这样产生相对摆动时,惯性质量块86的挤压部92向上推动W形棘爪82,由此使W形棘爪82的接合爪94沿着使该接合爪接近周壁76的内周部的方向转动。当W形棘爪82这样转动时,W形棘爪82的接合爪94与形成在传感器齿轮主体174(传感器齿轮172)的内周部处的棘齿轮176啮合。
在W形棘爪82的接合爪94与传感器齿轮172的棘齿轮176啮合的状态和传感器齿轮172的联接爪184与V形齿轮70的棘齿78啮合的状态中的至少一个状态下,当V形齿轮70沿着拉出方向旋转时,V形齿轮70的该旋转被传递至传感器齿轮172,从而传感器齿轮172克服复位弹簧178的加载力沿着拉出方向与V形齿轮70一起转动。
当传感器齿轮172沿着拉出方向转动一定角度时,挤压部180挤压锁定爪260的爪部264,由此使爪部264围绕轴262转动。当爪部264围绕轴262转动时,爪部264与锁定基座280的棘齿部284啮合,限制锁定基座280和卷轴18沿着拉出方向的旋转,从而抑制织带24的拉出。由此,由于其惯性而基本朝向车辆前方向移动的乘客的身体能够被织带24可靠地约束和保持。
这里,如图3所示,在当前的织带卷收装置10中,惯性质量块86的压力接触部114利用压缩螺旋弹簧106的加载力挤压W形棘爪82的被夹紧部112,并且沿着其中接合爪94从周壁76的内周部分离的方向,即其中接合爪94不与传感器齿轮172的棘齿轮176接合的方向对该被夹紧部施力。而且,由于W形棘爪82的突起116进入形成在V形齿轮70的盘部72中的干涉孔118,所以压靠在惯性质量块86的压力接触部114上的W形棘爪82的突起116与干涉孔118的夹紧表面120进行压力接触。
由此,在其中惯性质量块86没有克服压缩螺旋弹簧106的加载力摆动的状态下,W形棘爪82的被夹紧部112和突起116被惯性质量块86的压力接触部114和干涉孔118的夹紧表面120夹紧并保持。因而,在通常条件下,当从卷轴18拉出织带24或使卷轴18卷收织带24时,W形棘爪不会由于V形齿轮70的旋转而很大程度地摆动,从而能够防止或有效地抑制由于W形棘爪82的不必要的摆动而产生噪音。
另外,由于惯性质量块86的压力接触部114挤压W形棘爪82的被夹紧部112,因此,由压缩螺旋弹簧106的加载力引起的惯性质量块86的转动被干涉孔118的夹紧表面120的内周部借助于被挤压部112限制。也就是说,在正常状态下,惯性质量块86被压缩螺旋弹簧106和W形棘爪82的被夹紧部112夹紧并保持,并进一步被干涉孔118的夹紧表面120夹紧并保持。结果,惯性质量块86的不必要的摆动能够被抑制。
在V形齿轮70利用螺旋弹簧32的加载力而与卷轴18一起沿着卷收方向旋转时,V形齿轮70相对于传感器齿轮172沿着卷收方向旋转。由此,在端部锁定防止部件130的垫部140与传感器齿轮172的底部之间产生摩擦,垫部140与该传感器齿轮172的底部进行压力接触,由此,端部锁定防止部件130围绕支撑轴132沿着拉出方向转动。
如图5所示,由于端部锁定防止部件130的转动,臂部150的接合件156拉动惯性质量块86的接合凹部158的内壁,并限制惯性质量块86围绕支撑轴90沿着卷收方向摆动。也就是说,惯性质量块86沿着其中挤压部92挤压W形棘爪82的方向的摆动受到抑制。而且,当V形齿轮沿着卷收方向的旋转完成时,如果惯性质量块86倾向于沿着卷收方向摆动,则接合件156与接合凹部158的内壁干涉,由此限制惯性质量块86的该摆动。
当卷轴18沿着卷收方向旋转并达到织带24被完全存储的状态(即卷轴不能再卷收织带24的状态)时,卷轴18突然停止,惯性质量块86由于其此时的惯性而摆动,W形棘爪82的接合爪94与传感器齿轮172的棘齿轮176啮合,从而产生所谓的“端部锁定状态”。之后,变得难以拉出织带24。然而,如上所述,在织带卷收装置10中,当V形齿轮70沿着卷收方向的旋转突然停止时,惯性质量块86的摆动受到接合件156的限制。因而,可以防止或有效地抑制“端部锁定状态”的产生。
另外,当惯性质量块86在接合件156与接合凹部158的内壁干涉的状态下倾向于通过较大的旋转力沿着卷收方向转动时,臂主体152围绕沿着臂部150的宽度方向的轴线弹性变形,同时接合件156与接合凹部158的干涉被保持,由此吸收了接合件156和臂部150从惯性质量块86受到的力。由此,可以防止臂主体152或接合件156发生不期望的弯曲,并且可以长期很好地维持端部锁定防止部件130或V形齿轮70的操作。
另外,在当前实施例中,干涉孔118形成为保持部,突起116被夹紧表面120和惯性质量块86夹紧。然而,保持部并不限于干涉孔118和干涉孔118的内周。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与惯性质量块86抵靠突起116的位置相反的位置、沿着干涉孔118的内周形成抵靠壁部192,从而将保持部构造成包括抵靠壁部192。
根据上述构造,通过抵靠壁部192增加了相对于突起116的抵靠面积。如图7所示,抵靠壁部192形成为使得该抵靠壁部的至少一部分面向惯性质量块86接触该突起时该惯性质量块86移动的方向(图7中的箭头D方向)。在将要设置干涉孔118的方向上的区域S处,突起116被抵靠壁部192和惯性质量块86保持。
即使惯性质量块86挤压突起116,抵靠壁部192也在惯性质量块86的挤压方向上支撑该突起116。因而,有效地维持突起116和W形棘爪82由于被惯性质量块86挤压而引起的倾斜。
注意,在图6和图7所示的改进实施例中,保持部由干涉孔118和抵靠壁部192构成。然而,保持部能够通过利用惯性质量块86夹紧来支撑W形棘爪82就足够了。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修改,其中,仅抵靠壁部192形成为保持部,而不在V形齿轮70的盘部72上形成干涉孔118。
如上所述,关于本发明的织带卷收装置能够防止或抑制构成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的旋转传递部件的不必要的运动。

Claims (6)

1.一种带卷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卷收装置包括:
卷轴,织带的纵向基端锁定至所述卷轴,所述卷轴通过所述卷轴沿着卷收方向的旋转而卷收所述织带;以及
锁定单元,所述锁定单元具有:锁定单元主体,所述锁定单元主体通过第一旋转体沿着预定方向的旋转而操作,从而限制所述卷轴沿着与所述卷收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的旋转;和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所述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通过所述卷轴以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加速度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而操作,从而使所述第一旋转体沿着所述预定方向旋转,
其中,所述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包括:
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由于所述卷轴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而沿着所述预定方向旋转;
旋转传递部件,所述旋转传递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从而能够接近所述第一旋转体且还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分离开,在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的状态下,所述旋转传递部件将所述第二旋转体沿着所述预定方向的旋转传递至所述第一旋转体;
惯性质量体,所述惯性质量体具有挤压部并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所述惯性质量体沿着与所述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旋转,从而所述挤压部挤压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以使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
施力装置,所述施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以沿着所述预定方向对所述惯性质量体施力,从而所述惯性质量体压力接触所述旋转传递部件,并通过加载力对所述旋转传递部件施力,从而使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从所述第一旋转体移开,当所述第二旋转体以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值的加速度沿着所述预定方向旋转时,所述施力装置还允许克服所述加载力而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惯性质量体之间产生相对旋转;和
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以与被所述施力装置施力的所述惯性质量体一起夹紧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从而将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保持在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不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的状态下,并且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惯性质量体之间产生相对旋转时释放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卷收装置,其特征在于,一突起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从所述旋转传递部件向所述第二旋转体突出,所述第二旋转体形成有孔部,在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由于所述施力装置的所述加载力而被所述惯性质量体挤压时,所述突起进入所述孔部并与所述孔部的内周部压力接触,所述孔部的所述内周部用作所述保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卷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旋转传递部件被所述惯性质量体和所述保持部保持时,所述惯性质量体的一部分和所述保持部的一部分彼此面对。
4.一种带卷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卷收装置包括:
卷轴,织带的纵向基端锁定至所述卷轴,所述卷轴通过所述卷轴沿着卷收方向的旋转而卷收所述织带;以及
锁定单元,所述锁定单元具有第一旋转体、锁定单元主体和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所述锁定单元主体通过所述第一旋转体沿着所述织带的拉出方向的旋转而操作,从而限制所述卷轴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所述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通过所述卷轴以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加速度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而操作,从而使所述第一旋转体沿着所述拉出方向旋转,
其中,所述旋转加速度检测单元包括:
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由于所述卷轴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而沿着所述拉出方向旋转;
旋转传递部件,所述旋转传递部件被设置成能够接近所述第一旋转体并且还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分离开,在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的状态下,所述旋转传递部件将所述第二旋转体沿着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传递至所述第一旋转体;
惯性质量体,所述惯性质量体具有挤压部并相对于沿着所述拉出方向旋转的所述第二旋转体旋转,从而所述挤压部挤压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以使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
施力装置,所述施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并对所述惯性质量体施力,从而所述惯性质量体压力接触所述旋转传递部件,并通过加载力对所述旋转传递部件施力,从而使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从所述第一旋转体移开,当所述第二旋转体以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值的加速度沿着所述拉出方向旋转时,所述施力装置还允许克服所述加载力而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惯性质量体之间产生相对旋转;和
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处,以与被所述施力装置施力的所述惯性质量体一起夹紧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从而将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保持在其中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不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合的状态下,并且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惯性质量体之间产生相对旋转时释放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的保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卷收装置,其特征在于,一突起在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上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朝向所述第二旋转体突出,所述第二旋转体形成有孔部,所述突起进入所述孔部,所述孔部的内周部用作所述保持部,在所述旋转传递部件由于所述施力装置的所述加载力而被所述惯性质量体挤压时,所述突起与所述孔部的所述内周部压力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卷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旋转传递部件被所述惯性质量体和所述保持部保持时,所述惯性质量体的一部分和所述保持部的一部分彼此面对。
CN2010105660599A 2009-11-27 2010-11-25 带卷收装置 Pending CN1020792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0503 2009-11-27
JP2009270503 2009-11-27
JP2010221881A JP5528975B2 (ja) 2009-11-27 2010-09-30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0-221881 2010-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9289A true CN102079289A (zh) 2011-06-01

Family

ID=44068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660599A Pending CN102079289A (zh) 2009-11-27 2010-11-25 带卷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40126B2 (zh)
JP (1) JP5528975B2 (zh)
CN (1) CN10207928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9158A (zh) * 2021-09-29 2021-12-21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单向离合器和安全带卷收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11076B2 (ja) * 2010-09-21 2014-06-0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WO2013098118A2 (de) * 2011-12-27 2013-07-0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elbstsperrender gurtaufroller mit einer in aufwickelrichtung der gurtwelle wirksamen entklapperung des sperrgliedes
JP5924987B2 (ja) * 2012-03-07 2016-05-25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5781035B2 (ja) * 2012-08-10 2015-09-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924500B2 (ja) * 2013-01-31 2016-05-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6509634B2 (ja) * 2015-05-22 2019-05-08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14137A (en) * 1992-03-16 1994-05-24 Takata Corporation Device for maintaining biasing state of biasing force application means used in seat belt retractor
JP2000118351A (ja) * 1998-10-09 2000-04-25 Nsk Ltd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CN1493482A (zh) * 2002-08-29 2004-05-05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收缩装置
JP2008024284A (ja) * 2006-06-20 2008-02-07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1148164A (zh) * 2006-09-19 2008-03-26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织物带卷收装置
JP2008195085A (ja) * 2007-02-08 2008-08-28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62726A (en) * 1973-07-16 1975-01-28 American Safety Equip Safety belt device
GB2113979B (en) * 1982-01-28 1985-10-16 Katsuyama Kinzoku Kogyo Retractor for a seat belt assembly
JP3251743B2 (ja) * 1993-11-24 2002-01-2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JP3683648B2 (ja) * 1996-06-04 2005-08-17 エヌエスケー・オートリブ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KR100258326B1 (ko) * 1998-05-18 2000-08-01 이형찬 차량용 리트렉터
JP3727514B2 (ja) * 2000-07-11 2005-12-1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08213600A (ja) * 2007-03-01 2008-09-18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14137A (en) * 1992-03-16 1994-05-24 Takata Corporation Device for maintaining biasing state of biasing force application means used in seat belt retractor
JP2000118351A (ja) * 1998-10-09 2000-04-25 Nsk Ltd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CN1493482A (zh) * 2002-08-29 2004-05-05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收缩装置
JP2008024284A (ja) * 2006-06-20 2008-02-07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1148164A (zh) * 2006-09-19 2008-03-26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织物带卷收装置
JP2008195085A (ja) * 2007-02-08 2008-08-28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9158A (zh) * 2021-09-29 2021-12-21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单向离合器和安全带卷收器
CN113819158B (zh) * 2021-09-29 2023-08-15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单向离合器和安全带卷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31875A (ja) 2011-07-07
JP5528975B2 (ja) 2014-06-25
US20110127363A1 (en) 2011-06-02
US8740126B2 (en) 2014-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9289A (zh) 带卷收装置
CN100358755C (zh) 安全带卷收器
US8646717B2 (en) Seat belt retractor
CN1919661B (zh) 带状物卷绕装置
CN100422002C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0588574C (zh) 织物带卷收装置
CN105531160B (zh) 安全带卷收器及安全带装置
JP4189018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のロッキング部材結合構造
EP1679238B1 (en) Webbing retractor
KR101312561B1 (ko) 웨빙 권취 장치
US8448889B2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US20160236647A1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CN102259631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0537310C (zh) 织物带卷收装置
CN104890611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3886687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プリテンショナー
JP4658409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2860950Y (zh) 卷带装置及车辆
CN110962793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JP4051149B2 (ja) プリテンショナ
CN100406313C (zh) 锁定板防震结构和安全带卷绕装置
WO2018142873A1 (ja) 回動部材支持構造
CN102050075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2009280007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10177962A (zh) 传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