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22002C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22002C
CN100422002C CNB2006100019145A CN200610001914A CN100422002C CN 100422002 C CN100422002 C CN 100422002C CN B2006100019145 A CNB2006100019145 A CN B2006100019145A CN 200610001914 A CN200610001914 A CN 200610001914A CN 100422002 C CN100422002 C CN 10042200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ol
gear
safety strap
fastener
webbing t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019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07158A (zh
Inventor
鹰松均
森信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07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7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200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200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 B60R22/405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responsive to belt movement and vehicle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包括:卷轴,长条状安全带的底端连接在其上,并且该卷轴可转动从而可卷绕和拉出安全带;和转动体,其相对于卷轴可同轴地相对转动。接合件布置在转动体上,当接合件直接或间接地与卷轴接合时,该接合件使转动体与沿安全带的拉出方向转动的卷轴一起沿拉出方向转动。该安全带卷绕装置还包括:锁定件,其限制卷轴的转动;加速度检测单元,在设有该安全带卷绕装置的车辆突然减速时起动该加速度检测单元;转动检测单元,其通过卷轴沿拉出方向的突然转动而起动,并且使接合件向该接合件可与卷轴接合的位置运动;和限制单元,其在安全带被卷绕并容纳在卷轴上的时候与接合件接合从而限制接合件朝向可接合位置的移动。

Description

安全带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其卷绕并容纳限制车辆乘员身体的长条状安全带。
背景技术
用长条状安全带限制乘员身体的座椅安全带设备包括安全带卷绕装置。该安全带卷绕装置包括卷轴。安全带的纵向底端连接在该卷轴上。当卷轴沿卷绕方向(围绕其轴线的一个方向)转动时,安全带从其底端卷绕并容纳在卷轴上。
安全带卷绕装置还包括锁定机构,其用于在设有安全带卷绕装置的车辆突然减速的时候锁定卷轴,从而限制安全带的拉出,以及限制试图沿车辆大致向前的方向运动的乘员身体。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布No.62-95058中公开了包括这种锁定机构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一个示例。
在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布No.62-95058公开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锁定环相对于卷轴同轴并可相对转动地布置。锁定板在锁定环和卷轴之间与卷轴结合。当卷轴相对于锁定环沿安全带的拉出方向相对转动时,锁定板沿卷轴转动的径向向外移动,并与形成在框架脚板上的内棘轮啮合。这样,卷轴被锁定,从而限制卷轴在拉出安全带时的转动。
锁定环和卷轴通过扭转螺旋弹簧结合在一起,并且构成为使得锁定环能够在扭转螺旋弹簧的偏压力作用下跟随卷轴的转动而转动。
也就是说,在正常拉出和卷绕安全带时锁定环跟随转动的卷轴转动。然而,当车辆突然减速时,乘员的身体沿车辆大致向前的方向运动。因此,当安全带被突然拉出从而卷轴沿拉出方向突然转动时,锁定环不能跟随卷轴并且卷轴相对于锁定环沿拉出方向相对转动。因此,如上所述,锁定板与脚板的棘轮啮合,卷轴被锁定,从而限制安全带的拉出。
安全带卷绕装置还包括螺旋弹簧,其沿卷绕方向偏压卷轴的偏压力随着卷轴沿拉出方向的转动而增加。螺旋弹簧的偏压力使卷轴在拉出的安全带将要卷绕时沿卷绕方向转动。
当卷轴这样沿卷绕方向转动时,锁定环也跟随卷轴转动。当安全带在螺旋弹簧偏压力作用下卷绕到卷轴上的过程结束并且卷轴停止时,锁定环由于惯性可能结束沿卷绕方向的转动。
这样,锁定环相对于卷轴沿卷绕方向转动的情况与卷轴相对于锁定环沿拉出方向转动的情况相同。为此,即使在这种状态下,锁定板结束移动并与脚板的棘轮啮合。
因为卷轴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在这种状态下(称为“死锁定(endlock)”)结束受控,所以不能拉出已经卷绕并容纳在该卷轴上的安全带。
在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布No.62-95058公开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设置了死锁定防止机构以避免这个缺点。
在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布No.62-95058中公开的死锁定防止机构包括凸轮板和摩擦弹簧,它们通过在预定时间阻止锁定环和卷绕轴的相对转动来防止死锁定。
然而,包括该传统死锁定防止机构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结构将凸轮板用摩擦弹簧简单地夹持。为此,当卷轴突然沿卷绕方向转动并卷绕安全带时,由于摩擦力大于在摩擦弹簧夹持凸轮板的状态下摩擦弹簧与凸轮板之间的摩擦力,所以凸轮板枢转。因此可能出现死锁定。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其能够防止或有效抑制当卷轴沿卷绕方向的转动停止时发生死锁定。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其包括:卷轴,长条状安全带的底端部分连接在其上,由于该卷轴沿卷绕方向(围绕其轴线的一个方向)转动,所以该卷轴卷绕并容纳安全带,并且由于安全带被朝其前端拉动使得该卷轴沿与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转动,所以安全带从该卷轴上被拉出;转动体,其相对于卷轴可同轴地相对转动;接合件,其布置在转动体上,使其能够在接合件可直接或间接地与卷轴接合的位置和接合件从卷轴脱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当接合件直接或间接地与卷轴接合时,接合件使转动体与沿拉出方向转动的卷轴一起沿拉出方向转动;锁定件,其连同沿拉出方向转动的转动体直接或间接地与卷轴接合,从而限制卷轴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加速度检测单元,在设有该安全带卷绕装置的车辆突然减速时起动该加速度检测单元,并且该加速度检测单元使接合件向可接合位置运动;转动检测单元,其通过卷轴沿拉出方向的突然转动而起动,并且使接合件向可接合位置运动;和限制单元,其在安全带被卷绕并容纳在卷轴上的时候与接合件接合从而限制接合件朝向可接合位置的移动。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其包括:卷轴,长条状安全带的底端连接在其上,由于该卷轴沿卷绕方向(围绕其轴线的一个方向)转动,所以该卷轴卷绕并容纳安全带,并且由于安全带被朝其前端拉动使得该卷轴沿与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转动,所以安全带被从该卷轴上拉出;转动体,其相对于卷轴可同轴地相对转动;接合件,其布置在转动体上,使其能够在接合件可直接或间接地与卷轴接合的位置和接合件从卷轴脱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当接合件直接或间接地与卷轴接合时,接合件使转动体与沿拉出方向转动的卷轴一起沿拉出方向转动;锁定件,其连同沿拉出方向转动的转动体直接或间接地与卷轴接合,从而限制卷轴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加速度检测单元,在设有该安全带卷绕装置的车辆突然减速时起动该加速度检测单元,并且该加速度检测单元使接合件向可接合位置运动;转动检测单元,其通过卷轴沿拉出方向的突然转动而起动,并且使接合件向可接合位置运动;和限制单元,其在安全带被卷绕并容纳在卷轴上的时候与接合件接合从而限制接合件朝向可接合位置的移动;其中所述限制单元构成为包括:转动件,卷轴的转动在转速降低后传递至该转动件,并且该转动件以小于一圈的预定角度,从安全带被完全从卷轴拉出的拉出状态,大致相对于卷轴同轴地转动至安全带被卷绕并容纳在卷轴上的完全卷绕状态;和限制部分,其一体布置在转动件上,并且在完全卷绕状态下沿着接合件朝可接合位置移动的方向面向接合件,从而限制接合件朝向可接合位置的移动。
本发明的其它方面、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中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表示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相关部分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限制单元限制结合件移动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3是对应于图2的正视图,表示了限制单元不再限制结合件移动的状态;并且
图4是示意性表示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4是示意性表示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如图4所示,安全带卷绕装置10包括框架12。
框架12具有板状后板14,其厚度方向为沿着设有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车辆的大致左右方向。后板14例如通过固定单元(例如螺栓)固定在中立柱下端部分附近的车体上。因此安全带卷绕装置10安装在车体上。
框架12还包括脚板16,其从后板14沿着车辆的大致前后方向的一个宽度方向端部,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为车辆的大致左右方向)向内弯曲。框架12还包括脚板18,其从后板14的另一宽度方向端部,沿着与脚板16相同的方向弯曲。
卷轴24设置在脚板16和脚板18之间。卷轴24形成为大致圆柱形,其轴向为沿着脚板16和脚板18彼此相对的方向。插入孔26形成在卷轴24中。
插入孔26的两端在卷轴24的外周部分处开口,这些开口形成为沿着卷轴24轴向的狭缝。插入孔26形成为避开穿过卷轴24轴向中央部分的通孔28。长条状安全带30的纵向底端从插入孔26的一个开口端插入到插入孔26中。
具有轴向通孔的管状部分32形成在安全带30的纵向底端部分中。在穿过插入孔26的管状部分32中设置保持杆34,从而在安全带30被向其前端拉动时,防止安全带30的底端从插入孔26脱离。
由于卷轴24沿着围绕其轴线的卷绕方向转动,因此按照上述方式被防止从插入孔26脱离的安全带30从其底端卷绕并层层容纳在卷轴24的外周部分上。
杆形扭转轴36设置在通孔28中,其纵向为沿着卷轴24的轴向。扭转轴36在被防止围绕轴向转动的情况下结合到卷轴24上,并位于卷轴24的靠近脚板18的内侧。另外,扭转轴36靠近脚板18的端部穿过脚板18并向框架12的外部伸出。
弹簧罩38布置在脚板18的外侧。弹簧罩38具有朝着脚板18开口的箱形形状,并且通过例如螺钉的固定单元、或者通过用形成在弹簧罩38或脚板18上的配合爪等与脚板18配合在一起,而将弹簧罩38固定在脚板18上。
蜷簧40容纳在弹簧罩38中。蜷簧40是这样一种结构的弹簧,即,由于其螺旋方向内端相对于其螺旋方向外端沿着与上述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转动地移位,因此蜷簧40的偏压力逐渐增加。蜷簧40的螺旋方向外端固定在弹簧座42上,该弹簧座42设置成比蜷簧40更靠近弹簧罩38的开口侧。
弹簧座42固定在弹簧罩38上,蜷簧40的螺旋方向外端通过弹簧座42和弹簧罩38结合在脚板18(框架12)上。联接器(adapter)44设置在蜷簧40的螺旋方向内端附近。
蜷簧40的螺旋方向内端固定在联接器44外周的一部分上。另外,穿过弹簧座42的扭转轴36的靠近脚板18的端部与联接器44的轴向中央部分配合并固定在一起。
预张紧器50设置在脚板16的外侧。预张紧器50包括缸52。
在本实施例中,缸52通过例如在弯曲部分54(该弯曲部分设置于管的轴向中间部分)处使金属管塑性变形并适当弯曲而形成,从而管截面形状变形并同时保持其内部连通。缸52沿着轴向从弯曲部分54开始的一侧用作连接部分56。该连接部分56包括安装有气体发生器58的开口端。
气体发生器58电连接或机械连接到未示出的加速度传感器上。当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车辆突然减速时的加速度(减速度)时,设置在气体发生器58内的气体发生剂被点燃。因此,气体发生剂在极短的时间内燃烧,并在瞬间产生气体。
弯曲部分54的与连接部分56相对的另一侧用作缸主体60。如上所述,虽然弯曲部分54塑性变形并弯曲,但是保证了其内部连通,从而由安装在连接部分56上的气体发生器58产生的气体被供应到缸主体60的底部。活塞62设置在缸主体60内。
活塞62形成为平圆形,其外径尺寸大致等于(严格来说略小于)缸主体60的内径尺寸。圆柱形的保持部分64相对于活塞62同轴并一体地形成在活塞62的端面上,该端面面向缸主体60的底部。保持部分64的外径尺寸小于活塞62的外径尺寸,并且密封件66装配在保持部分64的外周部分上。
密封件66形成为环形且具有弹性。在活塞62布置在缸主体60内的情况下,密封件66与保持部分64的外周部分和缸主体60的内周部分进行压接触,从而将保持部分64和缸主体60之间的空间密封。因此,当气体被供应到缸主体60中并且缸主体60的内压升高时,活塞62朝着缸主体60的上端滑动。
用作滑动件的齿条68形成在活塞62的与设置保持部分64(即,缸主体60的开口端侧)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上。齿条68具有沿着缸主体60的开口方向的方杆形状,并且多个齿条齿沿着齿条68的纵向方向以恒定的间隔形成在齿条68的一个宽度方向端部上。
用作支承件的齿轮箱70设置在靠近脚板16的缸主体60的开口端附近。盖板72设置在缸主体60的与靠近齿轮箱70一侧相对的一侧处。
盖板72形成为可从缸主体60的与靠近脚板16一侧相对的一侧覆盖齿条68的箱形,齿条68从缸主体60伸出,并且盖板72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即至少不与从缸主体60开口端伸出的齿条68发生干涉。多个固定件74形成在盖板72的外周部分上。固定件74通过螺钉76固定在脚板16上,因此盖板72固定在框架12上。
另外,在盖板72处形成有未示出的保持部分,缸主体60的开口端及其附近部分装配在该保持部分内。这样,盖板72与缸主体60结合。小齿轮90布置在盖板72和齿轮箱70之间。
小齿轮90在齿条68的前端侧处与齿条齿啮合,并且在扭转轴36的另一端上被可转动地支承,该扭转轴36穿过脚板16和齿轮箱70,且小齿轮90由于齿条68上升而沿着卷绕方向转动。
离合器92设置在小齿轮90的面向脚板16的一侧上。因为离合器92可转动地支承在扭转轴36上,所以即使扭转轴36转动,离合器92也不会转动。但是,离合器92与小齿轮90接合,并且当小齿轮90沿卷绕方向转动时,由于其旋转力,离合器92的一部分变形并与扭转轴36相结合。
锁定机构120设置在脚板16侧。锁定机构120包括传感器支架122。传感器支架122形成为朝向脚板16部分开口的凹形,并且盖板72的一部分定位在朝向脚板16开口的部分内。
传感器支架122包括圆柱形凸起,它们从传感器支架122外周部分上的预定位置朝着脚板16伸出。传感器支架122通过在所述凸起装配在形成于脚板16中的孔部中的情况下将止动销压配入该凸起中而固定在脚板16上。
传感器罩124设置在传感器支架122的与面向脚板16一侧相反的一侧上。在传感器罩124的外周部分等上形成配合爪等。配合爪与传感器支架122上的预定位置配合在一起,从而使传感器罩124与传感器支架122机械结合。未示出的柱形轴容纳部分形成在传感器罩124中,并且该轴容纳部分可转动地支承穿过传感器支架122的扭转轴36的另一端部。
V形齿轮126设置在传感器支架122和传感器罩124之间。V形齿轮126形成为朝着传感器罩124开口的浅底圆柱形(或盆形)。棘轮齿形成在V形齿轮126的外周部分的外围表面上。扭转轴36穿过V形齿轮126,并且V形齿轮126安装在扭转轴36上,从而其相对于扭转轴36同轴并可一体转动。
图1中示出了在图4的V形齿轮126和传感器罩124之间的结构,如图1所示,用作转动检测单元的转动检测机构127布置在V形齿轮126中。转动检测机构127包括齿圈154。齿圈154形成为相对于V形齿轮126同轴的环状形状,并支承在设于V形齿轮126上的支承部分上,因此齿圈154相对于V形齿轮126可同轴地相对转动。
内棘轮齿形成在齿圈154的内周部分上。W形爪134与齿圈154的内棘轮齿相对应地布置在齿圈154中。
W形爪134在相对于扭转轴36的轴向中心偏移的位置被支承在形成于V形齿轮126上的销上,因此其可围绕平行于扭转轴36的轴线摆动。
W形爪134朝向以及远离齿圈154的内周部分摆动。当W形爪134朝向齿圈154的内周部分运动时,其与形成在齿圈154内周部分上的棘轮齿啮合。当V形齿轮126在该啮合状态下沿拉出方向转动时,V形齿轮126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力通过W形爪134传递至齿圈154,并使得齿圈154沿拉出方向转动。
与W形爪134一起构成转动检测单元的W形块138作为负重安装在W形爪134上。另外,复位弹簧136的一端安装在W形爪134上。复位弹簧136的另一端安装在V形齿轮126上,并且W形爪134沿其脱离齿圈154的方向(W形爪134与齿圈154的内周部分啮合的部分与齿圈154的内周部分分离的方向)被偏压。
摩擦弹簧155布置在齿圈154上。摩擦弹簧155包括大致环形的主体156。主体156的内径尺寸大致等于(或极其轻微地小于)齿圈154的外径尺寸。主体156装配到齿圈154的外周部分上。
主体156相对于齿圈154可同轴地相对转动,但是它由于其偏压力而与齿圈154的外周部分发生压接触。除非在摩擦弹簧155上施加阻止主体156与齿圈154一体转动的外力,否则主体156(摩擦弹簧155)与齿圈154一体转动。
用作转动体的传感器齿轮128布置在V形齿轮126面向传感器罩124的一侧。扭转轴36同轴地穿过传感器齿轮128的主体130。传感器齿轮128的主体130可转动地支承在扭转轴36上。
复位弹簧132的一端安装在传感器齿轮128的部分上。复位弹簧132用作张力螺旋弹簧。复位弹簧132的另一端安装在传感器罩124上。当传感器齿轮128围绕扭转轴36沿拉出方向枢转时,复位弹簧132沿卷绕方向偏压传感器齿轮128。
朝着V形齿轮126延伸的推动部分168形成在传感器齿轮128的主体130上。轴129形成在推动部分168与面向V形齿轮126的一端相对一侧上的端部上并从该处伸出。用作接合件的接合爪140支承在推动部分168上,因此接合爪140可围绕与扭转轴36的轴向平行(沿相同方向)的轴线枢转。
接合爪140朝向以及远离V形齿轮126的外周部分枢转。当V形齿轮126在接合爪140朝着V形齿轮126的外周部分运动并与其接合的状态下沿拉出方向转动时,V形齿轮126沿拉出方向的转动通过接合爪140传递至传感器齿轮128,并且传感器齿轮128与V形齿轮126一起沿拉出方向转动。
推动部分158与接合爪140相对应地形成在摩擦弹簧155的主体156上。推动部分158弯曲成大致钩形的形状,并且其前端相对于主体156沿径向向外放置。
接合销141从接合爪140的前端朝着与面向V形齿轮126一侧相对的一侧伸出,接合销141放置在当主体156与齿圈154一起转动时推动部分158的转动路径上。当推动部分158由于主体156的转动而接触并推动接合销141时,接合爪140朝着V形齿轮126的外周部分枢转。
另外,在图4中示出的用作加速度检测单元的加速度传感器142布置在接合爪140的下方。朝着传感器罩124开口的箱形壳体144与加速度传感器142相对应地形成在传感器支架122中。加速度传感器14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壳体144中。
加速度传感器142包括支架146。支架146总体上形成为平板形,其厚度方向为垂直方向。在支架146的上表面中形成有向上开口的弯曲表面(未示出)。用作惯性体的硬球体148布置在该弯曲表面上。传感器爪150设置在硬球体148的上方。
传感器爪150可枢转地支承在垂直壁152的上端上,该垂直壁152布置成从支架146的外周边的一部分向上伸出。由于硬球体148在支架146的弯曲表面上滚动并升高,因此传感器爪150被向上推动。传感器爪150被硬球体148向上推动,因此传感器爪150枢转使其与图1所示的接合爪140接触并向上推动接合爪140。
V形齿轮126沿接合爪140的枢转方向定位,该接合爪140由于与传感器爪150接合而枢转。这样,接合爪140与V形齿轮126啮合。
如图4所示,锁定机构120包括用作锁定件的锁定棘爪160。锁定棘爪160包括轴162。轴162的轴向是与卷轴24的轴向平行(沿相同方向)的方向。轴162的一端被可枢转地支承在形成于脚板18中的轴容纳孔(未示出)中。
轴162的另一轴向端部被可枢转地支承在形成于齿轮箱70中的轴容纳孔164中。棘爪部分166形成在轴162的另一轴向端上。棘爪部分166是板形部件,其厚度方向为沿着轴162的轴向,且外棘轮齿形成在棘爪部分166的外周的一部分上。
锁定底座170沿着轴162的枢转径向布置在棘爪部分166一侧。锁定底座170包括插入部分171。插入部分171形成为圆柱形,并且相对于卷轴24可同轴转动地插入卷轴24的通孔28的另一端部中。
扭转轴36在其固定而不能转动的情况下同轴穿过插入部分171,从而穿过锁定底座170。锁定底座170相对于扭转轴36同轴地一体转动。
棘轮部分172一体形成在插入部分171的脚板16一侧上。棘轮部分172相对于插入部分171同轴形成,且棘轮齿间歇地形成在棘轮部分172的外周部分上。
由于轴162沿卷绕方向枢转,因此锁定棘爪160的棘爪部分166的棘轮齿与棘轮部分172的棘轮齿啮合。当棘爪部分166和棘轮部分172啮合在一起时,棘轮部分172以及因此锁定底座170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
图1中示出的传感器齿轮128的推动部分168容纳棘爪部分166。当传感器齿轮128的主体130沿拉出方向枢转时,推动部分168推动棘爪部分166并使锁定棘爪160沿卷绕方向枢转。
如图1所示,构成限制单元的凸轮板173在传感器齿轮128与面向V形齿轮126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上布置成转动件。凸轮板173形成为大致平圆形的形状并可转动地支承在扭转轴36上。
圆孔174形成在凸轮板173中从中心沿径向向外偏移的位置处。减速齿轮176支承在该处使其能够围绕平行于卷轴24的轴线转动。减速齿轮176包括齿轮部分178。齿轮部分178是外齿正齿轮,并定位在凸轮板173与面向传感器齿轮128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上。齿轮180与齿轮部分178相对应地布置在扭转轴36的前端上。齿轮180的齿少于齿轮部分178,并且齿轮180相对于扭转轴36同轴一体地布置,并与齿轮部分178啮合。
减速齿轮176还包括齿轮部分182。齿轮部分182相对于齿轮部分178同轴一体地形成,且其齿数大大少于齿轮部分178。齿轮部分182也定位在凸轮板173的传感器齿轮128一侧上。
如图2所示,相对于卷轴24同轴的环形肋184形成在凸轮板173面向传感器齿轮128的表面上。齿数大大多于齿轮部分182的齿数的内齿齿轮186形成在肋184的内周部分上并与齿轮部分182啮合。
所以,当卷轴24以及因此扭转轴36围绕其自身轴线转动时,转动力通过齿轮180、齿轮部分178、齿轮部分182和齿轮186而降低,并传递至凸轮板173。因此,凸轮板173围绕扭转轴36转动。
下面,将凸轮板173连同扭转轴36沿拉出方向转动的转动方向称为“凸轮拉出方向”,并且将凸轮板173连同扭转轴36沿卷绕方向转动的转动方向称为“凸轮卷绕方向”。
如图1所示,在传感器齿轮128的主体130上,杆壳体188形成在大致与设有推动部分168的一侧相对的一侧处。轴190形成在杆壳体188中,使得轴190朝着与V形齿轮126相对的一侧平行于卷轴24伸出。
ALR开关杆192可枢转地支承在轴190上。连接凸起198形成在ALR开关杆192的前端部分上。螺旋弹簧200的一端连接在连接凸起198上。螺旋弹簧200的另一端连接在形成于主体130上的弹簧保持部分202的保持凸起204上。
当连接凸起198定位在轴190处的轴容纳部分和保持凸起204之间时,这就是ALR开关杆192的中立位置。当ALR开关杆192从中立位置沿接合方向(即,围绕轴190朝向传感器齿轮128的转轴中心的枢转方向)枢转,或者沿与接合方向相对的脱离方向枢转时,螺旋弹簧200的偏压力沿ALR开关杆192的枢转方向偏压ALR开关杆192,并使得ALR开关杆192进一步枢转。
如图1所示,连接棘爪206从ALR开关杆192的前端朝向V形齿轮126形成。连接棘爪206经过弹簧保持部分202和杆壳体188之间的空间定位在V形齿轮126的外周边部分一侧。当ALR开关杆192围绕轴190朝着传感器齿轮128的转动中心轴线(即,朝着扭转轴36)枢转时,连接棘爪206与V形齿轮126啮合。
接触部分210形成为从ALR开关杆192的前端朝着凸轮板173的转轴中心伸出。凸轮凸起212和凸轮壁214与接触部分210相对应地形成在凸轮板173与面向传感器齿轮128一侧相对的一侧上。
凸轮凸起212形成为能够从凸轮卷绕方向侧和ALR开关杆192的前端侧与接触部分210接触。当卷轴24以及因此扭转轴36转动到卷绕在卷轴24上的安全带30即将被完全拉出之前时,凸轮凸起212与接触部分210接触。
凸轮壁214形成为能够在ALR开关杆192已经沿接合方向枢转的时候从凸轮拉出方向与接触部分210接触。另外,当卷轴24以及因此扭转轴36转动并且安全带30在即将被完全卷绕(其中留下特定量的安全带30)之前卷绕到卷轴24上时,凸轮壁214与接触部分210接触。
如图1所示,构成限制单元的止动器220布置为凸轮板173上的限制部分。止动器220为板状部分,其从凸轮板173的外周的一部分朝着传感器齿轮128延伸。如图2所示,在凸轮板173的与完全卷绕状态(其中安全带30已经被完全卷绕到卷轴24上)相对应的转动位置处,止动器220形成在凸轮板173上的位置设定为止动器220面向接合爪140的接合销141。
当接合爪140在止动器220和接合销141彼此面对的情况下试图朝着V形齿轮126的外周部分枢转时,止动器220与接合销141发生干涉从而限制接合爪140的枢转。
下面将描述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作用和效果。
在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当卷绕在卷轴24上的安全带30抵抗蜷簧40的偏压力被朝其前端拉动时,卷轴24沿拉出方向转动,同时安全带30被拉出。
以这种方式被拉出的安全带30绕在乘员的身体上,并且例如设置在安全带30的纵向中部上的舌板由设置在车辆中座椅一侧的带扣装置固定。因此安全带30围绕乘员身体固定,从而乘员身体受到安全带30的限制。
当设有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车辆突然减速同时安全带30以上述方式围绕乘员身体固定时,硬球体148滚动,从而传感器爪150被硬球体148向上推动。被这样向上推动的传感器爪150与传感器齿轮128的接合爪140接合,并枢转以向上推动接合爪140。因此,接合爪140与V形齿轮126啮合。
当乘员身体在车辆突然减速时由于惯性而沿车辆大致向前的方向运动时,安全带30被乘员的身体突然拉动。因为安全带30以这种方式被突然拉动,所以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力突然传至卷轴24。
基本上,当由于卷轴24沿拉出方向转动,所以扭转轴36以及因此V形齿轮126沿拉出方向转动时,W形爪134与V形齿轮126一起沿拉出方向转动。然而,当卷轴24如上所述突然沿拉出方向转动时,因为W形块138布置在W形爪134上,所以W形爪134由于惯性试图保持在该位置而不转动。
因此,W形爪134抵抗传感器弹簧136的偏压力相对于齿圈154枢转。由于W形爪134的相对枢转,所以W形爪134朝着齿圈154的内周部分运动并与形成在齿圈154内周部分上的棘轮齿啮合。
因为W形爪134与齿圈154啮合,所以卷轴24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力通过扭转轴36、V形齿轮126和W形爪134传递至齿圈154,并且齿圈154与V形齿轮126一起沿拉出方向转动。
因为齿圈154沿拉出方向转动,所以通过偏压力与齿圈154的外周部分发生压接触的摩擦弹簧155与齿圈154一起沿拉出方向转动。当摩擦弹簧155以这种方式沿拉出方向转过预定角时,推动部分158与接合爪140的接合销141接触并推动该接合销。
这样,由于接合销141被推动部分158推动,所以接合爪140枢转,从而接合爪140与V形齿轮126啮合。
当接合爪140如上所述与V形齿轮126啮合时,卷轴24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力通过扭转轴36、V形齿轮126和接合爪140传递至传感器齿轮128。因此,传感器齿轮128沿拉出方向转动。
当传感器齿轮128抵抗复位弹簧132的偏压力沿拉出方向转动一定角度时,布置在传感器齿轮128上的推动部分168推动锁定棘爪160的棘爪部分166,并使棘爪部分166围绕轴162枢转。
当棘爪部分166以这种方式围绕轴162枢转时,棘爪部分166与锁定底座170的棘轮部分172啮合从而限制锁定底座170以及因此卷轴24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因此,安全带30能够可靠地限制和保持试图在惯性作用下沿车辆大致向前方向运动的乘员身体。
当儿童座椅由安全带30固定到设有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车辆座椅上时,安全带30被完全拉出。
当安全带30被拉出并使得卷轴24以这种方式沿拉出方向转动时,扭转轴36沿拉出方向转动,从而齿轮180沿拉出方向转动。齿轮180沿拉出方向的转动通过齿轮部分178和182和齿轮186传递至凸轮板173,从而凸轮板173沿凸轮拉出方向转动。
当凸轮板173这样沿凸轮拉出方向转动时,凸轮凸起212从凸轮卷绕方向侧朝着在脱离位置的ALR开关杆192的接触部分210运动。接着,当卷轴24并因此扭转轴36到达卷绕在卷轴24上的安全带30即将被完全拉出之前的转动位置时,凸轮凸起212与接触部分210接触。
当卷轴24在这种情况下沿拉出方向进一步转动时,凸轮凸起212推动接触部分210并使ALR开关杆192抵抗螺旋弹簧200的偏压力沿接合方向从其中立位置枢转。然而,在这种情况下,ALR开关杆192并不枢转,直到连接棘爪206处于其与V性齿轮126啮合的位置。
这样,在安全带30完全拉出的情况下,安全带30围绕置于座椅上的儿童座椅上的预定位置。然后舌板在这种状态下固定和保持在带扣装置中,安全带30的松弛部分卷绕在卷轴24上,因此儿童座椅由安全带30保持并固定在座椅上。
当由于如上所述安全带30的松弛部分卷绕在卷轴24上,所以卷轴24沿卷绕方向转动时,ALR开关杆192通过螺旋弹簧200的偏压力沿接合方向进一步枢转。因此,连接棘爪206与V形齿轮126接合。
因此,当卷轴24在该情况下沿拉出方向转动时,传感器齿轮128与V形齿轮126一起沿拉出方向枢转。当传感器齿轮128沿拉出方向枢转时,推动部分168推动锁定棘爪160的棘爪部分166,并使棘爪部分166围绕轴162枢转。因此,棘爪部分166与锁定底座170的棘轮部分172啮合,从而限制锁定底座170以及因此限制卷轴24沿拉出方向的转动。
因为由于卷轴24沿拉出方向的转动被限制,因此安全带30的拉出操作以此方式被限制,所以儿童座椅被可靠地固定在座椅上,且围绕儿童座椅拉紧并将其固定的安全带30没有松弛。
并且,在从带扣装置移除舌板并从儿童座椅移除安全带30时,卷轴24由于蜷簧40的偏压力而沿卷绕方向转动,从而安全带30被卷绕在卷轴24上。
当卷轴24以及因此扭转轴36以这种方式沿卷绕方向转动时,凸轮板173沿凸轮卷绕方向转动。当凸轮板173以这种方式沿凸轮卷绕方向转动时,凸轮壁214在其中ALR开关杆192定位在其接合位置处的状态下从凸轮拉出方向侧朝着接触部分210运动。
当卷轴24到达安全带30即将被完全卷绕之前的转动位置时,凸轮壁214与接触部分210接触。另外,当卷轴24沿卷绕方向转动直至其中安全带30在该状态下被完全卷绕的状态时的转动位置,凸轮壁214推动接触部分210。
因此,ALR开关杆192抵抗螺旋弹簧200的偏压力从其中立位置沿脱离方向枢转,从而ALR开关杆192枢转至其脱离位置。当ALR开关杆192这样枢转至其脱离位置时,连接棘爪206从V形齿轮126移开并脱离。
顺便提及,当乘员在将安全带30围绕他/她的身体放置之前拉动安全带30以拉出安全带30的时候,有时沿拉出方向的突然转动力也传递至卷轴24。
同样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W形爪134与形成在齿圈154内周部分上的棘轮齿啮合,并且卷轴24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力试图使摩擦弹簧155与齿圈154一起沿拉出方向转动。因此,同样在该情况下,推动部分158推动接合爪140。
这里,在安全带30完全卷绕的情况下,止动器220面向接合爪140的接合销141,如图2所示。因为止动器220形成在凸轮板173上,由于卷轴24沿拉出方向转动,所以凸轮板173也转动。
然而,卷轴24的转动被充分减速并传递至凸轮板173。因此,在紧接安全带30开始被拉动之后的情况下,因为卷轴24的转动量小,所以凸轮板173的转动量足够小。
因此,在紧接安全带30被拉动以拉出安全带30之后的情况下,凸轮板173轻微转动,但是止动器220继续面向接合销141。
即使由于如上所述在该情况下推动部分158推动接合销141从而接合爪140试图朝着V形齿轮126枢转,面向接合销141的止动器220也沿着接合爪140的转动方向干涉。因此,接合爪140不能与V形齿轮126啮合。
因此,在该情况下,传感器齿轮128不沿拉出方向转动;因此锁定棘爪160的棘爪部分166不与锁定底座170的棘轮部分172啮合。
因此,在安全带30完全卷绕的状态和紧接着安全带30开始被拉出之后的状态下,可以特别有效地防止“死锁定”的出现,其中对卷轴24沿拉出方向的转动进行限制。
并且,如上所述,在安全带30完全卷绕的状态和紧接着安全带30开始被拉出的状态下,即使硬球体148由于某种冲击而滚动并试图使接合爪140通过传感器爪150枢转,止动器220也对接合爪140的枢转进行限制。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只要至少部分止动器220面向接合爪140,那么即使起动转动检测机构127或者加速度传感器142,也不会发生死锁定。
另外,由于止动器220限制接合爪140的枢转,所以既防止了在起动转动检测机构127时发生的死锁定也防止了在起动加速度传感器142时发生的死锁定。因此,尽管既防止了在起动转动检测机构127时发生的死锁定也防止了在起动加速度传感器142时发生的死锁定,用于防止死锁定的机构也能够特别有效地简化。因此,可以特别有效地抑制伴随部件数量增加而发生的重量增加,并且能够紧凑地制造安全带卷绕装置10。
另外,当拉出安全带30并且卷轴24沿拉出方向转动时,凸轮板173如图3所示一样转动。由于凸轮板173的该转动,止动器220不再面向接合销141。
这里,由于卷轴24的转动而产生的凸轮板173从安全带30的完全卷绕状态至安全带30的完全拉出状态(其中安全带30被从卷轴24完全拉出的状态)的转动角小于360度。因此,在由于卷轴24沿拉出方向转动而使得止动器220和接合爪140彼此相对的状态消失之后,即使安全带30被完全拉出,止动器220也不会面向接合销141。
因此,在安全带30被拉出之后,在车辆突然减速时以及当安全带30被突然拉出时锁定棘爪160的棘爪部分166能够与锁定底座170的棘轮部分172啮合,从而能可靠地限制卷轴24沿拉出方向的转动。
并且,用于使止动器220连同卷轴24一起转动的机构基本上是用于使ALR开关杆192在安全带30被完全拉出之后枢转的机构。因为用于使ALR开关杆192枢转的机构可用作使止动器220转动的机构,所以可特别有效地简化该结构。并且在这个意义上,能够特别有效地抑制伴随部件数量增加而发生的重量增加,并且可紧凑地制造安全带卷绕装置10。

Claims (9)

1. 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包括:
卷轴,长条状安全带的底端连接在其上,由于该卷轴沿卷绕方向转动,所以该卷轴卷绕并容纳安全带,该卷绕方向是围绕其轴线的一个方向,并且由于安全带被朝其前端拉动使得该卷轴沿与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转动,所以安全带从该卷轴上被拉出;
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卷绕装置还包括:
转动体,其相对于所述卷轴可同轴地相对转动;
接合件,其布置在所述转动体上,使其能够在该接合件可直接或间接地与卷轴接合的位置和接合件从卷轴脱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当接合件直接或间接地与卷轴接合时,该接合件使所述转动体与沿拉出方向转动的卷轴一起沿拉出方向转动;
锁定件,其连同沿拉出方向转动的转动体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卷轴接合,从而限制卷轴沿拉出方向的转动;
加速度检测单元,在设有该安全带卷绕装置的车辆突然减速时起动该加速度检测单元,并且该加速度检测单元使所述接合件向可接合位置移动;
转动检测单元,其通过所述卷轴沿拉出方向的突然转动而起动,并且使所述接合件向可接合位置移动;和
限制单元,其在安全带被卷绕并容纳在卷轴上的时候与所述接合件接合从而限制接合件朝向可接合位置的移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体包括传感器齿轮,其可转动地支承在与所述卷轴接合的扭转轴上。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件包括接合爪,该接合爪布置在所述传感器齿轮上并被支承,使得该接合爪可围绕大致平行于扭转轴轴向的轴线枢转。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包括锁定爪,其被可枢转地支承并包括一轴,该轴的轴向大致平行于所述卷轴的轴向。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度检测单元包括与所述接合爪关联的加速度传感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检测单元包括与所述扭转轴关联布置的齿圈、围绕大致平行于所述扭转轴的轴线支承的W形爪、和与所述齿圈一体转动的摩擦弹簧,且在所述W形爪上连接一质量块,并且复位弹簧的一端连接在W形爪上。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单元构成为包括:
转动件,所述卷轴的转动在转速降低后传递至该转动件,并且该转动件以小于一圈的预定角度,从安全带被完全从卷轴拉出的拉出状态,大致相对于卷轴同轴地转动至安全带被卷绕并容纳在卷轴上的完全卷绕状态;和
限制部分,其一体地布置在所述转动件上,并且在完全卷绕状态下沿着所述接合件朝向可接合位置移动的方向面向接合件,从而限制接合件朝向可接合位置的移动。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包括可转动地支承在扭转轴上的凸轮板。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分包括止动器,其从所述凸轮板外周边的一部分朝着传感器齿轮侧延伸。
CNB2006100019145A 2005-01-20 2006-01-19 安全带卷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200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13346 2005-01-20
JP2005013346 2005-01-20
JP2005-013346 2005-0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7158A CN1807158A (zh) 2006-07-26
CN100422002C true CN100422002C (zh) 2008-10-01

Family

ID=362157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0191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2002C (zh) 2005-01-20 2006-01-19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U2006200004906U Expired - Lifetime CN2895163Y (zh) 2005-01-20 2006-01-19 安全带卷绕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6200004906U Expired - Lifetime CN2895163Y (zh) 2005-01-20 2006-01-19 安全带卷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62840B2 (zh)
EP (1) EP1683692B1 (zh)
CN (2) CN100422002C (zh)
DE (1) DE602006020200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22002C (zh) * 2005-01-20 2008-10-01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4685674B2 (ja) * 2006-03-20 2011-05-1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US20080079254A1 (en) * 2006-10-03 2008-04-03 Takata Corporation Seat belt retractor and seat belt apparatus
JP2009061809A (ja) * 2007-09-04 2009-03-26 Takata Corp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4976241B2 (ja) * 2007-09-04 2012-07-1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5015863B2 (ja) * 2008-05-28 2012-08-2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TWM353128U (en) * 2008-12-08 2009-03-21 Guo-Hao Li Clipping and pulling structure for safety belt
US8575872B2 (en) 2010-02-23 2013-11-05 Homerun Holdings Corporation High efficiency roller shade and method for setting artificial stops
US8659246B2 (en) 2010-02-23 2014-02-25 Homerun Holdings Corporation High efficiency roller shade
US9249623B2 (en) 2010-02-23 2016-02-02 Qmotion Incorporated Low-power architectural covering
US9194179B2 (en) 2010-02-23 2015-11-24 Qmotion Incorporated Motorized shade with the transmission wire passing through the support shaft
US8739854B2 (en) * 2012-07-02 2014-06-03 Qmotion Incorporated Pre-assembled and pre-tensioned shade with indexing gear tensioner
DE102012016118A1 (de) * 2012-08-15 2014-02-20 Trw Automotive Gmbh Sperrmechanismus
CN106274791B (zh) * 2016-08-04 2019-11-12 常州市赛诺安全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及其工作方法、安全带装置和汽车
CN108837215B (zh) * 2018-06-19 2021-04-30 吕英平 一种儿科用注射椅
JP2020083146A (ja) * 2018-11-28 2020-06-0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19064A (en) * 1987-07-15 1989-01-23 Hitachi Ltd Unsaturated bisimide compound
JPH1095309A (ja) * 1996-09-24 1998-04-14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US6042042A (en) * 1998-01-06 2000-03-28 Takata Corporation Seat belt retractor
JP2000247208A (ja) * 1999-02-24 2000-09-12 Takata Corp 安全ベルト装置
CN1128078C (zh) * 1999-02-16 2003-11-19 日商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511741A (zh) * 2002-12-30 2004-07-14 德尔斐自动化系统星宇株式会社 安全带收紧器的预张力器
CN1511740A (zh) * 2002-12-24 2004-07-14 德尔斐自动化系统星宇株式会社 车辆安全带收紧器
JP2004210004A (ja) * 2002-12-24 2004-07-29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Sonnu Corp 車両用座席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CN2895163Y (zh) * 2005-01-20 2007-05-02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1459A (en) * 1974-05-28 1975-08-26 Irvin Industries Inc Safety belt retractor locking device
JPS5525309Y2 (zh) * 1975-11-13 1980-06-18
IN160515B (zh) 1982-11-20 1987-07-18 Britax Kolb Gmbh & Co
DE3418378A1 (de) 1984-05-17 1986-02-13 Britax-Kolb GmbH & Co, 8065 Erdweg Gurtaufroller fuer fahrzeugsicherheitsgurte
JPH043893Y2 (zh) 1985-12-06 1992-02-05
US4635874A (en) * 1985-12-12 1987-01-1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eat belt retractor
DE3636847A1 (de) * 1986-10-29 1988-05-19 Britax Kolb Gmbh & Co Sensor- und sperrvorrichtung fuer ein sicherheitsgurtsystem
JPH0818533B2 (ja) * 1986-12-12 1996-02-28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トベルトのリトラクタ−
ES2039537T3 (es) * 1987-09-16 1993-10-01 Autoliv-Kolb Gmbh & Co. Dispositivo de fijacion del cinturon para un sistema de cinturon de seguridad con enrollador del cinturon.
JP3032687B2 (ja) 1994-10-25 2000-04-1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US5622327A (en) * 1995-08-29 1997-04-22 Indiana Mills And Manufacturing, Inc. Emergency locking seat belt retractor
US5624087A (en) * 1995-09-01 1997-04-29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eat belt retractor with cinch mechanism
DE19758495C2 (de) 1997-08-12 2003-12-04 Hs Tech & Design Sicherheitsgurtaufroller
JP2001163181A (ja) * 1999-12-06 2001-06-19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DE20019468U1 (de) * 2000-11-16 2001-03-29 TRW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GmbH & Co. KG, 73553 Alfdorf Gurtaufroller für einen Fahrzeug-Sicherheitsgurt
EP1279575B1 (en) * 2001-07-18 2006-09-13 Key Safety Systems, Inc. Retractor
JP3947064B2 (ja) 2002-08-29 2007-07-1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DE10360032B4 (de) * 2003-12-19 2020-06-18 Trw Automotive Gmbh Gurtaufroller für einen Fahrzeug-Sicherheitsgurt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19064A (en) * 1987-07-15 1989-01-23 Hitachi Ltd Unsaturated bisimide compound
JPH1095309A (ja) * 1996-09-24 1998-04-14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US6042042A (en) * 1998-01-06 2000-03-28 Takata Corporation Seat belt retractor
CN1128078C (zh) * 1999-02-16 2003-11-19 日商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带卷取装置
JP2000247208A (ja) * 1999-02-24 2000-09-12 Takata Corp 安全ベルト装置
CN1511740A (zh) * 2002-12-24 2004-07-14 德尔斐自动化系统星宇株式会社 车辆安全带收紧器
JP2004210004A (ja) * 2002-12-24 2004-07-29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Sonnu Corp 車両用座席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CN1511741A (zh) * 2002-12-30 2004-07-14 德尔斐自动化系统星宇株式会社 安全带收紧器的预张力器
CN2895163Y (zh) * 2005-01-20 2007-05-02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6020200D1 (de) 2011-04-07
CN2895163Y (zh) 2007-05-02
US7562840B2 (en) 2009-07-21
CN1807158A (zh) 2006-07-26
EP1683692A2 (en) 2006-07-26
US20060169820A1 (en) 2006-08-03
EP1683692B1 (en) 2011-02-23
EP1683692A3 (en) 2008-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22002C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4295552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0575155C (zh) 织物带卷收装置
US7571873B2 (en) Webbing retractor
CN100358755C (zh) 安全带卷收器
CN100588574C (zh) 织物带卷收装置
JP5714617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US8991735B2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CN1297427C (zh) 安全带收缩装置
JP5243395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US20060186252A1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US20010004094A1 (en) Safety belt apparatus for vehicles
US6883742B2 (en) Webbing retractor
JPH05193440A (ja)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CN100537310C (zh) 织物带卷收装置
US7090304B2 (en) Retractor having vehicle sensitive sensor disabling mechanism
WO2005058658A1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03212085A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US20050224623A1 (en) Webbing retractor
JP5319565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H11192923A (ja)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JP4658409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06224954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180005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H01229746A (ja) 巻込み装置のための逆転防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01

Termination date: 201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