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3542B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3542B
CN102053542B CN201010530192.9A CN201010530192A CN102053542B CN 102053542 B CN102053542 B CN 102053542B CN 201010530192 A CN201010530192 A CN 201010530192A CN 102053542 B CN102053542 B CN 1020535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ischarge opening
fixing device
record
air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301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53542A (zh
Inventor
山本浩二
船曳宏史
村上正典
奥野仁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053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35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535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35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用压缩空气剥离记录材先端的定影装置,但不需要大功率的压缩机,定影装置不会大型化。定影装置是在由被加热的定影部件和压靠该定影部件的加压部件形成的夹部定影记录材上的调色像,其中,备有:对穿过夹部的记录材的先端附近吹风、使记录材从定影部件剥离的第1吹风部;对穿过夹部的记录材吹风、使记录材从定影部件剥离的第2吹风部;从设在第1吹风部的第1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速大于从设在第2吹风部的第2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速,从第1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量少于从第2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量,在平行于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第1吐出口和第2吐出口被配置在相同位置上。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其中在由定影部件和加压部件形成的夹部定影记录材上的调色像。 
背景技术
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记及备有这些功能的复合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是在感光体上形成与原稿相应的潜像,通过对该潜像付与调色剂显像化,然后将该显像化的调色像转印到记录纸上,再对转印到记录纸上的调色像进行定影,最后排纸。 
作为定影调色像的定影装置,有一种热辊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其中是在由内藏了卤加热器等的定影辊和加压定影辊的加压辊形成的夹部,边夹持搬送、边加热加压被转印了调色像的记录纸,这种定影装置因为结构简单而被广泛利用。 
还有一种传动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其中是将无端状的定影传动带绷在内藏了卤加热器等的加热辊和定影辊上,并具备经过定影传动带加压定影辊的加压辊,在由定影传动带和加压辊形成的夹部,边夹持搬送、边加热加压被转印了调色像的记录纸,这种定影装置因为定影传动带的热容量小所以预热时间短,具有节能之优点。 
记录纸上的调色像在穿过夹部时被加热,由于调色剂有粘性,所以,穿过夹部的记录纸附在定影辊和定影传动带表面卷起不分离,有出现干扰的忧虑。尤其是在作为记录纸采用纸张定量小的纸张(薄纸)、且纸张定量小的印刷用涂料纸时,分离性能更加降低。 
但是,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不断进展,为了确保充分长度的夹部宽度而加大定影辊的话在定影夹部出口辊的曲率则变小,分离性能降低。 
为了使记录纸容易从定影部件分离,采取了各种对策,有在定影部件表面采用脱模性高的耐热树脂和涂布硅油等脱模剂的,还有使调色剂中含有经加热熔融作为脱模剂发挥功效的上光剂。但是,因为在 上述涂料纸上形成图像,以及形成彩色图像时的多种颜色调色剂重合、调色剂量增多导致调色剂粘力增大等等,导致分离性降低的原因增多,分离辅助手段变得必不可少。 
作为分离手段,有在夹部的记录纸排纸侧设涂层了脱模性良好的氟树脂的剥离爪,使其先端碰触定影辊或定影传动带的外表面,以从定影辊剥离记录纸的方法。 
但是,因为剥离爪的先端碰触定影辊等表面,所以擦伤由覆盖定影辊等表面的氟树脂等形成的表层,该擦伤又转印到图像上,存在问题。尤其是彩色图像时,因为要求光泽图像所以有显得明显的倾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一种在夹部的出口侧吹风,使记录纸从定影辊等剥离的技术被开发。 
作为一例,有一种纸张剥离装置,其中是在二个空气箱中储存由压缩机生成的压缩空气,通过交替开闭与空气箱连接的二个电磁阀来喷射压缩空气,由此适应高速复印机(请参照专利文献1)。 
还有一种纸张剥离装置,其中是在柔软辊的圆周方向上配置多个吹风的空气喷射多支管,当第一个吹风没能剥离纸张时,用第二个吹风进行纸张剥离,确实地能够剥离纸张(请参照专利文献2)。 
还有一种定影装置,其中是在设分离爪(剥离爪)的同时,用风扇向夹部吹风(请参照专利文献3)。 
还有一种剥离装置,其中是接近夹部配置剥离辅助板,从定影辊和剥离辅助板之间吐出脉冲状的压缩空气(请参照专利文献4)。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定影装置,其中是使二个电磁阀吐出从压缩机生成的压缩空气,在记录纸先端部分穿过夹部时,喷射高压压缩空气,之后喷射低压压缩空气(请参照专利文献5)。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昭60-2561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昭61-62087号公报 
专利文献3:实开昭63-140571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4-212954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7-861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使定影后的记录纸不附在定影辊等上地吹风使记录纸从定影辊剥离时,剥离状况根据受风吹部分的面积而定。记录纸先端附近没有形成调色像即不产生粘结力的区域较广时,纸张先端部分因纸张本身的弹力和自重而剥离,用该剥离的区域接受空气,所以能够作用较大的剥离力。但是,如果直到纸张先端附近都有图像的话,由于纸张沿着定影辊等外周的切线方向,所以纸张先端与定影辊等外周之间的缝隙极小。例如,定影辊的外径为90mm、纸张先端空白为3mm时,缝隙只不过0.1mm。要想通过对该缝隙吹风使纸张先端浮起的话,必须强风速的空气,换而言之,必须将高压空气吹到夹部,因此,希望压缩机等高压生成的压缩空气。 
另外,穿过夹部的记录纸附在定影辊或定影传动带表面卷起不分离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记录纸先端部分,先端部分后面也会发生。另外,即使用排纸辊拉出记录纸先端部分,卷起的部分也产生剥离不均匀。因此,在夹部出口侧吹风、使记录纸从定影辊等剥离之结构时,必须连续吹风。 
而如上所述连续吹出压缩空气的话需要近0.01m3/s的压缩空气。由于生成压缩空气需要较大能量,所以,为了生成该风量的压缩空气必须5~10kw的大功率压缩机,压缩机和空气箱等组成的装置大小约1m3左右,有大型化的忧虑。 
以往的文献中,没能发现既抑制这种装置大型化又满足相关各性能的结构。 
即,专利文献1中拥有上述大功率压缩机,有装置大型化的忧虑。 
专利文献2中因为配置多个空气喷射多支管,所以同样拥有大功率压缩机,存在同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3中是采用由风扇送风的空气,但此时不能得到高压空气,不得不并用分离爪。因此,没有解决分离爪擦伤定影辊表层之问题。 
专利文献4中是在由压缩空气剥离记录纸先端部分之后,由锐利的剥离辅助板分离记录纸之结构,所以有擦伤记录纸上图像的担忧。
专利文献5中是在由压缩空气剥离记录纸先端部分之后,降压压缩空气,但是为了维持分离性能需要充分的风量,为了得到该风量而拥有上述大功率压缩机,有装置大型化之担忧。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案一种定影装置及备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定影装置是由压缩空气剥离记录材先端部分之结构,不需要大功率压缩机,没有装置大型化。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记载的发明达成。 
1.一种定影装置,是在由被加热的定影部件和压靠该定影部件的加压部件形成的夹部,定影记录材上的调色像,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 
备有:对穿过所述夹部的记录材的先端附近吹风的第1吹风部;对穿过所述夹部的记录材吹风的第2吹风部; 
从设在所述第1吹风部的第1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速,大于从设在所述第2吹风部的第2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速,从所述第1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量,少于从所述第2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量,所述第1吐出口和所述第2吐出口在平行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位置上。 
2.上述1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吹风部吐出由压缩机压缩的空气,所述第2吹风部吐出由风扇送风的空气。 
3.上述1或3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吐出口及所述第2吐出口被交替配置在平行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 
4.上述3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第1吐出口的第1导风部和具有所述第2吐出口的第2导风部被交替配置在平行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 
5.上述4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导风部中,多个所述第1吐出口被设置成一列或多列。 
6.上述4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导风部中的所述第1吐出口的密度为:接近所述第2导风部的端部一侧的密度 比中央的密度高,所述第2吐出口在垂直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的宽度为:接近所述第1导风部的端部一侧的宽度比中央的宽度宽。 
7.上述3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1吐出口的周壁,与形成所述第2吐出口的周壁形成一体,多个所述第1吐出口被穿设在平行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 
8.上述7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1吐出口的周壁的一部分,突出在所述第2吐出口中。 
9.上述7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断续形成多个在垂直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连结所述第2吐出口的面对面的周壁而连接成的连接部,在该连接部上穿设所述第1吐出口。 
10.上述1~9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配设了在平行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具有主轴的、旋转自在的、规制所述第2吐出口的周壁与所述定影部件之间间隙的辊子。 
11.上述1~10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吐出口被配置成比所述第2吐出口接近所述夹部。 
12.上述9~11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吹风部吹出的空气吹到所述定影部件上的吹到位置,是记录材的先端从所述夹部的出口沿着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在20msec时间内移动的位置。 
13.上述12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1吹风部吹出的空气,在所述定影部件上的所述吹到位置的切线与所述夹部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范围内,吹到所述吹到位置。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上述1~13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装置。 
15.一种定影装置,是在由被加热的定影部件和压靠该定影部件的加压部件形成的夹部,定影记录材上的调色像,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 
备有:对穿过所述夹部的记录材的先端附近吹风的第1吹风部;对穿过所述夹部的记录材吹风的第2吹风部; 
从设在所述第1吹风部的第1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速,大于从 设在所述第2吹风部的第2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速,从所述第1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量,少于从所述第2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量,且所述第1吐出口和所述第2吐出口被配置在同一面上。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效果在于,虽然是由压缩空气从定影部件剥离记录材的结构,但不需要大功率压缩机,装置不会大型化。再则,因为在夹部附近功能性地配置了吐出压缩空气的第1吹风部和吐出风扇送风空气的第2吹风部,所以能够对定影部件有效地吹出各种空气,确保从定影部件剥离记录材。 
附图说明
图1:图像读取装置的结构图。 
图2:在不同位置上配置了第1空气喷嘴和第2空气喷嘴的传动带定影装置的剖面图。 
图3:压缩机和风扇的控制方框图。 
图4:在相同位置上配置了第1空气喷嘴和第2空气喷嘴的传动带定影装置的剖面图。 
图5(a)~(b):图2、图4第1空气喷嘴和第2空气喷嘴的比较图。 
图6:在平行于定影传动带的旋转轴的方向上交替配置了第1空气喷嘴和第2空气喷嘴的图。 
图7:图6的变形例。 
图8:图6的变形例。 
图9:形成第1空气喷嘴的周壁与形成第2空气喷嘴的周壁形成一体的图。 
图10:形成第1空气喷嘴的周壁与形成第2空气喷嘴的周壁形成一体的图。 
图11:图9的变形例。 
图12:第1空气喷嘴比第2空气喷嘴向夹部突出的图。 
图13:在第2空气喷嘴和定影传动带之间配置辊子的图。 
图14:第1空气喷嘴和第2空气喷嘴的吹到位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15:图6结构的第1空气喷嘴和第2空气喷嘴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根据图1的结构图,说明采用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一例。 
本图像形成装置由图像形成装置本体GH和图像读取装置YS构成。 
图像形成装置本体GH是被称之谓串联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由多组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传动带状中间转印带5、供纸搬送部及传动带搬送装置8等构成。 
图像形成装置本体GH上部设有图像读取装置YS,其由自动原稿传送装置501和原稿图像扫描曝光装置502构成。放在自动原稿传送装置501原稿台上的原稿d由搬送部搬送,由原稿图像扫描曝光装置502的光学系统扫描曝光原稿单面或双面的图像,由线性影像传感CCD读入。 
经线性影像传感CCD光电变换形成的信号在图像处理部中经模拟处理、A/D变换、描影修正、图像压缩处理等之后,被送往曝光部3Y、3M、3C、3K。 
形成黄(Y)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Y是在感光鼓1Y周围配置带电部2Y、曝光部3Y、显影部4Y及清洁部7Y。形成品红(M)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M是在感光鼓1M周围配置带电部2M、曝光部3M、显影部4M及清洁部7M。形成青(C)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C是在感光鼓1C周围配置带电部2C、曝光部3C、显影部4C及清洁部7C。形成黑(K)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0K是在感光鼓1K周围配置带电部2K、曝光部3K、显影部4K及清洁部7K。带电部2Y曝光部3Y、带电部2M曝光部3M、带电部2C曝光部3C及带电部2K曝光部3K构成潜像形成部。 
显影部4Y、4M、4C、4K内含由黄(Y)、品红(M)、青(C)及黑(K)小粒径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2成分显影剂。调色剂由发色剂颜料或染料和定影后帮助调色剂从定影部件剥离的上光剂及支承它们的胶合剂树脂构成。 
中间转印带5绕在多个辊上被支撑,能够转动。 
定影装置8是在被加热的定影传动带81和加压辊83之间形成的夹部加热加压记录纸(记录材)P的调色像,进行定影。 
这样,由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形成的各色图像由转印部6Y、6M、6C、6K逐次转印到转动的中间转印带5上(1次转印)形成彩色图像合成的调色像。供纸盒20内收容的记录纸P由供纸部21供纸,经供纸辊22A、22B、22C、22D、定位辊23等被搬送到转印部6A,记录纸P上被转印彩色图像(2次转印)。转印了彩色图像的记录纸P在定影装置8中被加热加压,记录纸P上的彩色调色像被定影。然后由排纸辊24夹持,载置到机外的排纸盘25中。 
由转印部6A将彩色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之后,曲率分离了记录纸P的中间转印带5由清洁部7A除去残留的调色剂。 
上述是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但也可以是形成黑白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中间转印带。 
接下去根据图2的传动带定影装置剖面图,说明本发明定影装置8。 
定影传动带81(定影部件)被形成为无端状,作为基体,采用例如厚度70μm的PI(聚亚胺),用厚度200μm的耐热性硅胶(硬度JIS-A15°)作为弹性层覆盖基体的外周面,进一步用厚度30μm的耐热性树脂PFA(聚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套管套盖。外径尺寸例如为168mm。作为其他结构,也可以采用镍电铸等金属基体作为基体,还有弹性层采用氟胶,以及表面脱模层采用PFA、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涂层。 
加热辊82内藏着作为加热定影传动带81的加热部的卤加热器82A,是用例如厚度30μm的PTFE涂层的树脂层82c覆盖由铝等形成的厚4mm的圆筒状芯金属82B的外周面。外径尺寸例如为90mm。为了与不同的纸张宽度相对应,卤加热器82A由例如2根1200W、2根750W、1根500W的构成,相应记录纸不同的纸张宽度,在轴方向构成不同的发热分布。 
定影辊83是用厚度17mm的耐热性硅胶(硬度JIS-A10°)作为弹性层83B覆盖由铁等金属形成的实心芯金属83A,进一步用厚度 30μm的低摩擦耐热性树脂PTFE涂层的树脂层83C覆盖。外径尺寸例如为90mm。 
加压辊84(加压部件)内藏卤加热器84A,以便缩短刚向图像输出装置投入电源后的升温时间,用厚度2mm的耐热性硅胶(硬度JIS-A10°)作为弹性层84C覆盖由铝等形成的厚4mm的圆筒状芯金属84B外周面,进一步用厚度30μm的PFA套管树脂层84D套盖。外径尺寸为90mm。卤加热器84A例如为700W。 
通过没有图示的推进部,加压辊84推压定影辊83,定影传动带81介于两者之中。 
上述构成中,一旦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部使加压辊84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定影传动带81及加热辊82则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定影辊83也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也可以驱动定影辊83。定影传动带81经由接触的加热辊82由卤加热器82A加热,加压辊84也由卤加热器84A加热。加压辊84由图示没有的推进部向定影辊83方向推进,这样,用绕在定影辊83上的定影传动带81和加压辊84之间形成的夹部N加热加压被供给的记录材P,定影记录材P上的调色像。 
定影条件如下: 
定影荷重:2000N 
定影传动带张力:250N 
定影传动带控制温度:160~200℃ 
加压辊控制温度:80~120℃ 
记录纸搬送速度:500mm/s。 
作为加热定影传动带81的加热部,可以采用任意的加热部,例如,可以使用采用了磁化线圈的感应加热发热体。另外,加热部设在的位置并不局限于加热辊82之中。 
另外,还可以设付与定影传动带81张力的张力辊、设控制传动带蛇行的偏移控制辊。 
如上所述的定影装置8中,定影后的记录材P被从夹部N排纸后有粘绕在定影传动带81上产生干扰的忧虑,所以必须确保使记录材P从定影传动带81分离。 
对此,作为该分离部,想到在夹部N的出口侧附近设第1空气喷 嘴201(第1吐出部)和第2空气喷嘴301(第2吐出部)。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由压缩机压缩生成的压缩空气,对刚穿过夹部N的记录纸P先端附近短时间吹风,使记录纸P先端从定影传动带81分离。第2空气喷嘴301连续吐出由风扇送风的空气,吹到先端已经分离的记录纸P上,使记录纸P不粘在定影传动带81上。 
第1空气喷嘴201的吐出的空气是使记录纸P的先端分离,所以必须大的风速,但因为只要短时间吐出即可,所以只要少量风量即可。而第2空气喷嘴301的空气吐出是在记录纸P的先端分离之后,所以不需要大的风速,但因为一直要到记录纸P全部穿过夹部N为止连续吐出,所以需要大量风量。并且,第1空气喷嘴201的风量是第2空气喷嘴301的风量的约1/10即可。这样,因为是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互补的结构,所以,与不设第2空气喷嘴301、所有的空气都从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的结构相比,尺寸和功率约为1/10,小型节电。 
这样,记录纸P被从定影传动带81分离,导向搬送到排纸导向板85。并且,由耐热树形成的剥离爪86靠压在加压辊84上,所以,即使记录纸P由于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吹出的空气而被压向下方,记录纸P也不会卷在加压辊84上。另外,剥离爪86的例如10mm左右的先端部分用氟树脂涂层,润滑性良好,并且,以1mN左右的弱压力靠压在加压辊84上,所以不会划伤加压辊84。另外,两面复印时即使调色像位于加压辊84一侧,但由于加压辊84的温度低,所以调色像不会熔融,剥离爪86不会引起图像不良。 
另外,为了将加压辊84维持在低温,使转印部6A与定影装置8之间的间隔长度在记录纸P的最大长度以上,并在其间紧凑纸张间的间隔,这样能够抑制定影传动带80向加压辊84的热传递。另外,还可以用风扇冷却加压辊84的内周和外周。 
至于剥离爪86,可以应用以往定影装置中采用的。 
接下去根据图2、图3所示的方框图,说明用来从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吐出空气的结构。 
第1空气喷嘴201通过空气流通管202与电磁阀203连接,电磁阀203通过同样的管与空气箱204连接,空气箱204通过同样的管与 压缩机205连接。 
称由第1空气喷嘴201、管202、电磁阀203、空气箱204及压缩机205构成的结构为第1吹风部200。 
电磁阀203是直动式的,容量0.001m3/s(100kPa)应答速度20ms。 
空气箱204的容量为0.05m3。 
压缩机205是往复无供油式的,功率0.75kw,静压0.8MPa,风量0.00125m3/s。 
在备有上述结构的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供纸传感102检测由供纸部21供给供纸盒20内收容的记录纸P。搬送的记录纸P从被供纸传感102检测,到穿过夹部N,其时间是一定的,预先可以知道,当由CPU等构成的控制部101通过计时器103认识到已经达到上述时间,便向电磁阀203发送开信号,50ms后发送闭信号。空气箱204中预先储存由压缩机205压缩的0.8MPa程度的压缩空气,伴随电磁阀204开口,从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压缩空气,对刚穿过夹部N的记录纸P先端吹风。 
第1空气喷嘴201的吐出气压为0.1~0.2MPa,风速为100~160m/s,风量为0.005~0.008m3/s。 
电磁阀203在被输入开信号之后大约20ms到达全开状态,因此,在记录纸P被送出夹部约10mm时达到最大风量。从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的压缩空气的吐出最大风量是用来分离记录纸P所需要的风量的2~3倍,所以,记录纸P在压缩空气的吐出风量达到最大之前、即在送出夹部N的搬送量达到10mm之前开始分离。之后一旦电磁阀203被输入闭信号,从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的压缩空气的吐出风量便渐渐减少,继续吐出直至记录纸P的先端到达离开夹部N有25~30mm。此时的吐出风量,即使最大附着量的调色像也能够剥离记录纸P的风量。 
如上所述,在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空气使穿过夹部N的记录纸P的先端从定影传动带81分离之后,中止压缩空气的吐出,取而代之由第2空气喷嘴3011连续吹出用风扇送风的空气,防止记录纸P附在定影传动带81上。 
也就是说,记录纸P的分离进展到一定程度,记录纸P的先端从 定影传动带81分开0.2mm以上的话,为了对所有分开的区域作用剥离力,相比用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的压缩空气那样的高压对小范围吹风来说,优选虽然是低压但风量大吹到广范围的空气。在此,停止第1空气喷嘴201的吐出,用第2空气喷嘴301将风扇送风的空气吹到记录纸P已从定影传动带81分开的先端部分上。由此,即使没有第1空气喷嘴201的吹风,也能够克服调色剂的粘结力在记录纸P上施加作用力,从定影辊81可靠地分离记录纸P。 
在如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一旦供纸传感102检测由供纸部21供给供纸盒20内收容的记录纸P,控制部101便对风扇用开关304通电。于是风扇303开始旋转,经由通风道302由第2空气喷嘴301以例如20m/s吐出空气吹到记录纸P上,从定影传动带81分离记录纸P。连续定影记录纸P时,使风扇303维持运转,但如后面所述,风扇303的应答性十分高时,可以相应记录纸P的进入反复ON/OFF风扇用开关304。 
风扇303是40mm方的,功率12W、静压500Pa的轴流风扇。 
称第2空气喷嘴301、通风道302、风扇303及风扇用开关304为第2吹风部300。 
在记录纸P到达定影装置8之前向风扇用开关304通电,这是因为风扇303从通电到达到最大转速有时间落后。如果记录纸P的搬送速度小、在到达希望使记录纸P分离的位置之前风扇303能够达到后述足够的风速以继续分离的话,也可以在记录纸P到达定影器后起动。相反,在更高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应用本发明等时,使用高输出但起动花费时间的鼓风机等作为风扇303时,则是在图像形成装置开始供纸、进一步是在图像形成运转开始之前,适宜选择起动鼓风机等风扇303的起动时机。 
第2空气喷嘴301的吐出气压为400Pa,风速为20~30m/s,风量为0.025~0.04m3/s。 
另外,风扇303并不局限于轴流风扇,也可以是多翼风扇、横断流风扇或鼓风机等,只要具备风量能够继续剥离先端部分已从定影传动带81分离的记录纸P等条件即可。通风道302的形状根据风扇303的形式设定。 
为了将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吐出的空气有效地吹到记录纸P上,优选使双方的喷嘴尽可能接近夹部N的出口附近。但是,如图2所示的结构中,是将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二个喷嘴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因为各空气喷嘴有一定厚度,所以不能使它们过分接近夹部N的出口附近。 
对此,如图4所示,将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在平行于定影传动带81的旋转轴的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上,这样,能够使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接近夹部N的出口附近。 
通过这样使各空气喷嘴接近夹部N的出口附近,风速及风量增大,分离性能提高。另外,如果用来分离的风速及风量只要保持以往的程度就足够的话,则可以减小压缩机205和风扇303的功率,可以节省电力。 
参照图5(a)、5(b)的放大图,比较说明上述结构的差异。 
图5(a)是与图2相应的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的放大图,图5(b)是与图4对应的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的放大图。以夹部的出口为N1、空气吹到的位置为K、N1到K的长度L例如为10mm。图5(a)中,从吹到位置K到第2空气喷嘴301的长度D1约为15mm,而图5(b)中,从吹到位置K到第2空气喷嘴301的长度D2约为7.5mm。如此通过将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配置在相同位置,能够使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更接近夹部的出口N1。 
图5(a)、5(b)中,定影辊83和加压辊84的外径为90mm。 
实验得知,通过使K到第2空气喷嘴301的长度在15mm到7.5mm,这样即使减少20%左右压缩机205和风扇303的功率,也能够确保与以往相同的风速和风量。如果不改变压缩机205和风扇303的功率而使K到第2空气喷嘴301的长度D2为7.5mm增大风速及风量的话,那么,纸张定量比以往小的、弹性弱的记录纸通常也能够分离。也就是说,能够将分离可能的记录纸的克拉克刚度的下限扩大到30cm3/100至15cm3/100。克拉克刚度的测定方法由“JIS P 8143”规定。 
下面对上述配置在相同位置的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的各种实施方式作说明。 
图6是从夹部N方向看到的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的部分放大图。 
图6中,第1空气喷嘴201、第2空气喷嘴301交替配置在平行于定影传动带81的旋转轴的方向X上。具体则是设有多个第1空气喷嘴201的第1导风部211和设有第2空气喷嘴301的第2导风部311交替配置在X方向上。 
通过如此在X方向上对齐配置第1空气喷嘴201、第2空气喷嘴301、即配置在相同位置上,这样如图2所示,第1导风部211和第2导风部311不重叠,因此能够使它们接近夹部N。于是与图2相比,能够降低风速和风量,其结果能够降低压缩机205和风扇303的功率,还能够减小尺寸。如果功率不改变的话则能够增大风速和风量,分离性能更加提高。 
作为一例,在X方向上交替配置第1导风部211和第2导风部311,其中,第1导风部211中设7个直径1mm的第1空气喷嘴201,各间隔2mm;第2导风部311中设X方向38mm、其垂直Y方向3mm的第2空气喷嘴301。此时第1导风部211是5个,第2导风部311是6个。 
第1导风部211吐出的空气离散吹到记录纸P的宽度方向上,该空气不直接吹到的记录纸P从定影传动带81的分离量少。因此,不优选二个第1导风部211的间隔太宽。另外,第2导风部311吐出的空气不直接吹到的记录纸P从定影传动带81的分离量也少。因此,不优选二个第2导风部311的间隔太宽。因此,优选第1导风部211在X方向的尺寸为10~20mm,并以2mm间隔设5~10个直径1mm的第1空气喷嘴201。另外,优选第2导风部311在X方向的尺寸为30~40mm。 
图7与图6相比是增加了第1空气喷嘴201的个数。 
图7中,以2mm间隔在X方向上上下设置了2列直径1mm的第1空气喷嘴201。这样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的空气的风量为2倍,分离性能进一步提高。但是,为了使上层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的空 气和下层吐出的空气能够吹到定影传动带81的同一吹到位置K,必须适当设定各第1空气喷嘴201的角度。 
图8与图6相比是部分性增加了第1空气喷嘴201的个数,并部分性放大了第2空气喷嘴301的宽度。 
也就是说,第1导风部211中,第1空气喷嘴201的密度是接近第2导风部311的端部比中央高,并且第2导风部311中,第2空气喷嘴301在定影传动带81的旋转轴垂直方向的宽度,是接近第1导风部211的端部比中央宽。作为一例,在X方向上上下设2列位于端部的第1空气喷嘴201,与图6相比增加4个,将位于端部的第2空气喷嘴301宽度部分性从3mm放大到4mm。这样,能够在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的境界处增大风量,能够进一步减少各空气吹不到的区域。 
接下去,说明与图6~8不同方式的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图9是从夹部N方向看到的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的部分放大图。 
图9中,第2空气喷嘴301在定影传动带81的旋转轴平行方向X方向上是与定影的记录纸P的最大宽度相对应的长度,其垂直的Y方向的宽度为3mm。形成第1空气喷嘴201的第1空气喷嘴201的周壁,其一部分略半圆形形状的周壁221A,突出在第2空气喷嘴301中。多个第1空气喷嘴201以5mm间隔配置在X方向上。换而言之,形成第1空气喷嘴201的略半圆形形状的周壁221A和其余的周壁221B与形成第2空气喷嘴301的周壁321形成一体。 
通过如此使第1空气喷嘴201内包在第2空气喷嘴301中,双方的空气喷嘴合在一起的Y方向的宽度减小,能够使它们接近夹部N。因此,与如图2所示地配置第1空气喷嘴201、第2空气喷嘴301时相比,能够降低风速和风量。其结果能够降低压缩机205和风扇303的功率,还能够减小尺寸。如果功率不改变的话则能够增大风速和风量,分离性能更加提高。并且能够在记录纸P的整个宽度方向吐出空气,分离稳定。 
另外,因为从气箱204到第1空气喷嘴201的风路和从风扇303到第2空气喷嘴301的风路是分开的,所以相互不妨碍空气流动。 
此时是在X方向上配置多个(例如8个)与第2空气喷嘴301相应的风扇303,但进一步优选在通风道302内设分隔壁。这样,空气流动不会由于相互影响而错乱,而是以整流的状态从第2空气喷嘴301吐出。 
图10与图9相比是将第1空气喷嘴201配置在第2空气喷嘴301的外侧。图10中,第1空气喷嘴201一部分的略半圆形形状的周壁221A从第2空气喷嘴301的周壁321向外侧突出。略半圆形形状的周壁221A和其余的周壁221B与第2空气喷嘴301的周壁321形成一体。 
此时,周壁221A不像图9所示地位于第2空气喷嘴301之中,所以可以不减小第2空气喷嘴301,确保充分的风量。但是Y方向的尺寸与图9相比增大,所以比图9难以接近夹部N。但因为周壁221A、221B、321是一体的,所以与如图2所示地在Y方向上配置第2空气喷嘴301的周壁、所定的间隙、第1空气喷嘴201的周壁的情况相比,要容易接近夹部N。 
图11与图9相比是在第2空气喷嘴301中在Y方向上配置二个第1空气喷嘴201。 
图11中,第2空气喷嘴301面对面的周壁321由连接部322在Y方向上连接,在X方向上断续设多个上述连接部322。各连接部322上在Y方向上穿设了2个第1空气喷嘴201。图11的结构与图9相比,第1空气喷嘴201整体的个数是相同的,但第2空气喷嘴301被连接部322分割为多个,这一点有所不同。但因为第2空气喷嘴301的开口面积更大,所以风量增大。另外,通过设连接周壁321的连接部322,构造上强度增大,能够抑制弯曲和振动。此时同样,为了使Y方向上的二个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的空气能够吹到同一吹到位置K,必须适当设定各第1空气喷嘴201的角度。 
以上图9~11中,因为是在第2空气喷嘴301中或周壁中配置第1空气喷嘴201进行一体化的结构,所以此时也可以说是在相同位置上配置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 
作为图6~11中所示结构的共同变形例,也可以如图12所示地使第1空气喷嘴201比第2空气喷嘴301接近夹部N。例如,吹到位 置K到第2空气喷嘴301的长度D2为7.5mm时,可以使吹到位置K到第1空气喷嘴201的长度D3约为5.5mm。这样第1空气喷嘴201的风速增大,记录纸P容易分离。如果第1空气喷嘴201的风速保持原状就已足够的话,则可以降低压缩机205的功率。 
以上图6~11中所示的结构中,必须分别平行于定影传动带81的旋转轴地配置多个第1空气喷嘴201和多个第2空气喷嘴301,一部分弯曲、扭曲的话则不能对记录纸均匀一律地吐出空气。对此,在图6~8中,优选使第1导风部211和第2导风部311一体化,可以考虑用例如模铸铸造成一体的制造方法。图9~11中同样也有选模铸铸造。 
第1导风部211和第2导风部311作为分开体制造时,优选将两者固定在具有强度且平面性得到保证的铁和不锈钢等金属板上。另外,接近夹部N配置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时为了避免该金属板妨碍,使金属板先端从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的位置后退。另外,为了一直线对齐多个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的先端,优选在第1导风部211和第2导风部311上设定位部,相对金属板定位。也可以在相邻的第1导风部211和第2导风部311的侧壁上设凸部和凹部,使它们嵌合,以此作为定位。 
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越接近夹部N分离性能越高。但太接近的话,由于定影辊83的热膨胀、定影传动带81旋转时的摇晃或通风道302的振动等,第1空气喷嘴201、第2空气喷嘴301会有可能碰到定影传动带81。因此,只要在不受上述影响的有一定余地的位置上配置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即可,但是,存在尽可能想使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接近夹部N的情况。此时则如图13所示,优选在定影传动带81和通风道302之间,配置在平行于定影传动带81旋转轴的方向上具有主轴的旋转自在的滚子400。这样,即使定影辊83热膨胀,第2空气喷嘴301接触定影传动带81之忧虑也解消。另外,为了抑制通风道302振动,优选衬防振材料支撑风扇303。也可以在通风道302中设肋和增加构造材料的厚度,提高通风道302的刚性,减小振动的振幅。 
参照图14的放大图,详细说明在备有有上述第1空气喷嘴201と第2空气喷嘴301之定影装置8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以100ppm供给A4尺寸记录纸P进行图像形成之工序的实施例。 
一旦供纸传感102检测到由供纸部21供给供纸盒20内收容的记录纸P,控制部101便向风扇用开关304通电。于是风扇303开始旋转,由第2空气喷嘴301以略20m/s吐出空气。 
由实验得知,记录纸P先端卷在定影传动带81上时间超过20ms以上再剥离记录纸P话,由于卷起时间长而产生可以认为是起因于剥离状态变化的图像斑,图像质量下降。 
为此,必须在记录纸P先端被送出夹部N出口N1被搬送20ms以内时进行分离。在此,将第1空气喷嘴201及第2空气喷嘴301的吹到位置设定在记录纸P先端被搬出夹部N出口N1被搬送20ms以内的位置。根据其他实验,如果记录纸P先端空白为3mm的话,记录纸P先端和定影传动带81之间的间隙只有0.1mm左右,所以要求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的气流沿定影传动带81流动。假设第1空气喷嘴201的吹到方向与卷在定影辊83上的定影传动带81的切线S一致,那么,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的空气能够流入记录纸P先端和定影传动带81之间间隙中的,只限于切线与定影传动带81的接点附近。在此,优选将第1空气喷嘴201的吹到方向设定在吹到位置K上的切线S与夹部N的延长线E所成的角度θ范围内。这样,能够形成从吹到位置K向夹部N沿着定影传动带81曲面的空气流动,记录纸P先端不到达吹到位置K也能够分离。夹部N的延长线E是定影的记录纸P被搬送的方向。并且,为了不干涉从夹部N出来的排纸通路,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至少必须配置在夹部N延长线E的定影辊83一侧。为了提高分离性能,优选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到吹到位置K的距离尽可能短一些。 
为了满足上述条件,优选如上所述将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配置在相同位置上。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夹部出口N1到吹到位置K的长度L为10mm,使K到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的长度为7.5mm。另外,将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吹风吹到吹到位置K 的角度,设定为相对夹部N的延长线E为11°。 
记录纸P穿过夹部N之后,为了在记录纸P的先端与定影传动带81之间的间隙小的状态下从第1空气喷嘴201以强的风速吹出空气,通过电磁阀203供给用压缩机205压缩的储存在气箱204中的压缩空气。电磁阀203通常是关闭状态,相应记录纸P的先端从夹部N突出而切换到开放状态。切换时机根据供纸传感102的检测而定。 
记录纸P的先端突出夹部N对电磁阀203发送开信号。电磁阀203约20ms进入开放状态,所以,记录纸P的先端出夹部N被搬送10mm左右时,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的空气达到最大流量。本实施例中,以分离所必须的压力的2~3倍的压力供给空气,所以,记录纸P在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的空气达到最大流量之前,即,在出夹部N后的卷起时间达到20msec之前,记录纸P先端的间隙增大。在本实施例的实验中确认到如果记录纸P的先端在出夹部N出口后移动20msec之前与定影传动带81之间的间隙宽到0.2mm左右的话,以20m/s程度的送风便能够连续剥离载有最大附着量的稠密图像的厚度80g/m2程度的薄的印刷用涂料纸。 
一旦记录纸P的分离进展一定程度记录纸P的先端离开定影传动带81有0.2mm以上,为了对分开的所有区域都作用剥离力,与吹出吐出区域狭窄风速大的空气相比,优选吹出吐出区域广风量大的空气。因此,在将开信号送到电磁阀203后的50ms之后,送闭信号,停止第1空气喷嘴201的空气吐出。因为记录纸P的先端离开定影传动带810.2mm以上,所以即使不从第1空气喷嘴201吹出压缩空气,由第2空气喷嘴301的吹风施加剥离记录纸P的作用力,也确保从定影传动带81分离记录纸P。 
如上所述,因为是在记录纸P卷起20msec之前开始分离,所以不产生图像不均匀。 
图15是与图6~8对应的第1空气喷嘴201和第2空气喷嘴301的俯视图。 
图15中,5个第1空气喷嘴201和6个第2空气喷嘴301交替配置在定影辊83的轴方向上。位于中央的3个第1空气喷嘴201与电磁阀203A连接,位于外侧的2个第1空气喷嘴201与电磁阀203B 连接。5个第2空气喷嘴301分别由5个风扇303送风。 
A4尺寸的记录纸P横着传送时,开放电磁阀203A及电磁阀203B,从5个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空气。另外使6个风扇303旋转,从6个第2空气喷嘴301吐出空气。A4尺寸的记录纸P竖着传送、还有记录纸P的宽度尺寸小时,不开放电磁阀203B,只开放电磁阀203A,只从位于中央的3个第1空气喷嘴201吐出空气。另外,不使位于两端的2个风扇303旋转,只使位于中央的4个风扇303旋转,只从位于中央的4个第2空气喷嘴301吐出空气。记录纸P尺寸由图3的记录纸尺寸检测部104检测,控制部101控制电磁阀203及风扇用开关304。 
这样,根据记录纸P尺寸使电磁阀203及风扇用开关304起动,能够避免无用的电力消耗,还能够抑制定影传动带81的热损失和热污染。 
以上结构中,第1空气喷嘴201及第2空气喷嘴301的个数不受限定。 
另外,作为采用第1空气喷嘴201及第2空气喷嘴301的定影装置,并不局限于上述传动带定影装置,任何定影装置都可以。例如,可以是热辊定影装置,即在由内藏了卤加热器等加热部的定影辊(定影部件)和加压该定影辊的加压辊(加压部件)形成的夹部,边夹持、搬送边加热加压转印了调色像的记录材。 
另外,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前后设有出气孔,从出气孔吸入的外部空气经由被配置在定影装置上部的导气通风道被导向位于定影装置出口侧的风扇。该导气通风道由外部空气维持在低温,抑制定影装置发出的热扩散引起调色剂储存部等的温度上升。 
第1空气喷嘴201及第2空气喷嘴301吐出的空气,由以记录纸搬送导向的一部分作为壁的通风道,导向设在定影装置出口侧的图像形成装置端部的开口排出。另外,如果在该开口设排气风机的话则能够有效地排气,将吹到定影装置温度上升的空气引起的装置内热污染抑制在最小限度。在图像读取装置上连接后处理装置等时,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上面和背面设开口排气。 

Claims (15)

1.一种定影装置,是在由被加热的定影部件和压靠该定影部件的加压部件形成的夹部,定影记录材上的调色像,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
备有:对穿过所述夹部的记录材的先端附近吹风的第1吹风部;对穿过所述夹部的记录材吹风的第2吹风部;
从设在所述第1吹风部的第1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速,大于从设在所述第2吹风部的第2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速,从所述第1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量,少于从所述第2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量,所述第1吐出口和所述第2吐出口在平行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位置上。
2.如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吹风部吐出由压缩机压缩的空气,所述第2吹风部吐出由风扇送风的空气。
3.如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吐出口及所述第2吐出口被交替配置在平行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
4.如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第1吐出口的第1导风部和具有所述第2吐出口的第2导风部被交替配置在平行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
5.如权利要求4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导风部中,多个所述第1吐出口被设置成一列或多列。
6.如权利要求4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导风部中的所述第1吐出口的密度为:接近所述第2导风部的端部一侧的密度比中央的密度高,所述第2吐出口在垂直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的宽度为:接近所述第1导风部的端部一侧的宽度比中央的宽度宽。
7.如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1吐出口的周壁,与形成所述第2吐出口的周壁形成一体,多个所述第1吐出口被穿设在平行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
8.如权利要求7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1吐出口的周壁的一部分,突出在所述第2吐出口中。
9.如权利要求7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断续形成多个在垂直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连结所述第2吐出口的面对面的周壁而连接成的连接部,在该连接部上穿设所述第1吐出口。
10.如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配设了在平行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具有主轴的、旋转自在的、规制所述第2吐出口的周壁与所述定影部件之间间隙的辊子。
11.如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吐出口被配置成比所述第2吐出口接近所述夹部。
12.如权利要求9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吹风部吹出的空气吹到所述定影部件上的吹到位置,是记录材的先端从所述夹部的出口沿着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在20msec时间内移动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1吹风部吹出的空气,在所述定影部件上的所述吹到位置的切线与所述夹部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范围内,吹到所述吹到位置。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权利要求1~13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装置。
15.一种定影装置,是在由被加热的定影部件和压靠该定影部件的加压部件形成的夹部,定影记录材上的调色像,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
备有:对穿过所述夹部的记录材的先端附近吹风的第1吹风部;对穿过所述夹部的记录材吹风的第2吹风部;
从设在所述第1吹风部的第1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速,大于从设在所述第2吹风部的第2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速,从所述第1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量,少于从所述第2吐出口吐出的空气的风量,所述第1吐出口和所述第2吐出口被配置在同一面上。
CN201010530192.9A 2009-10-27 2010-10-21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535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46284 2009-10-27
JP2009246284A JP5359781B2 (ja) 2009-10-27 2009-10-27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3542A CN102053542A (zh) 2011-05-11
CN102053542B true CN102053542B (zh) 2012-12-05

Family

ID=43500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3019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53542B (zh) 2009-10-27 2010-10-21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34752B2 (zh)
EP (1) EP2317403A1 (zh)
JP (1) JP5359781B2 (zh)
CN (1) CN1020535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59764B2 (ja) * 2009-10-16 2013-12-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374A (ja) * 2010-03-19 2011-10-0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303B2 (ja) * 2011-02-16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559859B2 (en) * 2011-10-13 2013-10-15 Xerox Corporation Multi-chambered air knife for image forming system
JP6305851B2 (ja) * 2014-07-02 2018-04-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423099B1 (en) * 2018-10-08 2019-09-24 Eastman Kodak Company User stripping mechanism with protrus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05571A2 (en) * 1997-09-29 1999-03-31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advancing substrates
CN1489721A (zh) * 2001-03-22 2004-04-14 �ձڲ�����˾ 对涂覆在板状载体上的一上色层、尤其是色剂粉进行加热和固定的方法和装置
CN1749879A (zh) * 2004-09-13 2006-03-2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1276194A (zh) * 2007-03-30 2008-10-01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68830A (en) * 1975-04-07 1979-09-25 Savin Corporation Air jet paper pick-off for liquid developer electrostatic copier
JPS60247672A (ja) * 1984-05-24 1985-12-07 Fuji Xerox Co Ltd 用紙剥離装置
JPS60256180A (ja) 1984-06-01 1985-12-17 Fuji Xerox Co Ltd 用紙剥離装置
JPS6162087A (ja) 1984-09-03 1986-03-29 Fuji Xerox Co Ltd フユ−ザ−ロ−ルの用紙剥離装置
JPS63140571U (zh) 1987-03-06 1988-09-16
JP2000003106A (ja) * 1998-06-12 2000-01-07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分離部材
DE10024134A1 (de) * 2000-05-18 2001-11-22 Nexpress Solutions Llc Vorrichtung zum An- und Abstellen einer Anrückwalze einer drucktechnischen Maschine
KR100467607B1 (ko) * 2002-08-22 2005-01-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캐리어증기 희석장치를 갖는 습식인쇄기의 정착기 및 이를채용한 습식인쇄기
JP2004212954A (ja) 2002-12-19 2004-07-29 Fuji Xerox Co Ltd 剥離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4725267B2 (ja) 2005-09-20 2011-07-1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7178732A (ja) * 2005-12-28 2007-07-1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206981A1 (en) * 2006-03-01 2007-09-06 Xerox Corporation Fus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sheet centering stripper assembly
JP2009205129A (ja) * 2008-01-28 2009-09-10 Seiko Epson Corp 転写材分離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05131A (ja) * 2008-01-28 2009-09-10 Seiko Epson Corp 転写材分離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54998B2 (ja) 2008-03-31 2013-02-27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5321341B2 (ja) * 2009-08-07 2013-10-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54002B2 (ja) * 2009-08-21 2014-03-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59764B2 (ja) * 2009-10-16 2013-12-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05571A2 (en) * 1997-09-29 1999-03-31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advancing substrates
CN1489721A (zh) * 2001-03-22 2004-04-14 �ձڲ�����˾ 对涂覆在板状载体上的一上色层、尤其是色剂粉进行加热和固定的方法和装置
CN1749879A (zh) * 2004-09-13 2006-03-2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1276194A (zh) * 2007-03-30 2008-10-01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17403A1 (en) 2011-05-04
US20110097121A1 (en) 2011-04-28
CN102053542A (zh) 2011-05-11
US8634752B2 (en) 2014-01-21
JP5359781B2 (ja) 2013-12-04
JP2011095299A (ja) 2011-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5800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53542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6398208B1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ir plenum with a leaky seal
CN101995803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3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KR20060044459A (ko) 화상 정착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557361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258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15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7905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2080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orming an image on a sheet at a nip portion formed by rotary bodies
US7512372B2 (en) Temperature-changing pressure roller assembly and a fus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JP2007193121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28561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0075710A (ja) 定着装置
CN102243463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369611B2 (ja) 両面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9164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63046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787814B2 (en) Edge wear reducing pressure roller and an electrostatographic reproduction machine having same
US20180356761A1 (en) Roller member,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9171317A (ja) 定着装置
JP2005055785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819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1161346A (ja) 画像光沢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Termination date: 201410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