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16458B - 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6458B
CN102016458B CN2009801150662A CN200980115066A CN102016458B CN 102016458 B CN102016458 B CN 102016458B CN 2009801150662 A CN2009801150662 A CN 2009801150662A CN 200980115066 A CN200980115066 A CN 200980115066A CN 102016458 B CN102016458 B CN 1020164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liquid
cold
producing medium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506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16458A (zh
Inventor
西村忠史
山口贵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16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64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164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64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1Bypass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9Economiser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04Refrigerant lev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剂量判定方法,能够以不损害压缩机的可靠性的程度简单且准确地进行制冷剂量的判定。制冷剂回路(10)具有压缩机(21)、起到作为冷凝器的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室内膨胀阀(41、51)、起到作为蒸发器的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室内机内连接配管(4b、5b)、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以及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控制部(9)在从室内膨胀阀(41、51)到室外热交换器(23)之间的部分进行使制冷剂以液体状态存在的液化控制。控制部(9)直接或间接调节从储液部(Q)朝向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流经液体旁通回路(70)的制冷剂的流量。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液体制冷剂存留的部分中的液体制冷剂的体积以及与所述体积等价的物理量的至少一个。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关于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的适当与否的判定的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已知的是具有压缩机和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热源单元和具有利用侧膨胀阀和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利用单元经由液体制冷剂连络管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连接而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并且,该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的判定中,通过以规定的条件进行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检测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出口侧的过冷却度来进行。作为这样的条件下的运转例如有控制起到作为蒸发器的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为正值,并控制利用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的低压侧的制冷剂压力恒定的方式(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023072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判定方法中,由于受到周围温度的影响,实现制冷剂量判定用的运转的情况下的控制变得复杂。
相对于此,例如在将存在于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通过冷凝器冷凝而液化,通过检测其体积等而进行制冷剂量判定的情况下,能够使实现判定用的运转的情况下的控制简单。
但是,在进行判定之前时,由于是进行判定的对象部分的制冷剂大部分能够液化的状态,所以为了送给冷凝器而由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量降低。因此,压缩机的温度会上升,压缩机的可靠性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剂量判定方法,能够以不损害压缩机的可靠性的程度简单且准确地进行制冷剂量的判定的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第1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控制部、液体旁通回路和制冷剂量检测部。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膨胀机构、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连接膨胀机构与蒸发器的蒸发器侧连接配管、连接膨胀机构与冷凝器的液体制冷剂配管、连接蒸发器与压缩机的气体制冷剂配管和连接压缩机与冷凝器的气体排出配管。控制部进行液化控制,使得存在于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以液体状态存在于从膨胀机构到冷凝器的与膨胀机构侧相反侧的端部之间的储液部中。液体旁通回路是连接储液部与气体制冷剂配管的液体旁通回路。制冷剂量检测部检测储液部中的液体制冷剂的体积以及与该体积等价的物理量的至少一个。作为制冷剂回路当然也可以是也能够进行该制冷运转以外的运转、例如采暖运转等的结构。关于在此的制冷剂量的检测包含制冷剂量自身的检测、制冷剂量是否适当的检测等。
若要将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液化,集中在储液部时,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量会减少,压缩机的端口温度会上升。因此,不能维持压缩机的可靠性。
相对于此,在此通过对压缩机的吸入侧供给储液部的液体制冷剂,能够抑制压缩机的端口温度的上升。
由此,即使在将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作为液体状态集中在储液部上,进行制冷剂量的判定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压缩机的可靠性。
特别是,室外机内的液体旁通回路的容积比连接冷凝器和蒸发器的连络配管等的容积小的额情况下,由液体旁通回路返回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制冷剂量导致的误差为可忽视的程度,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检测精度。
第2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1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基础上,控制部进行使由液化控制而液化的制冷剂的温度恒定化的温度恒定化控制。
在此,由于能够使存在于储液部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恒定,所以液体制冷剂的密度稳定。
由此,能够提高根据制冷剂量检测部检测到的体积或与体积等价的物理量进行制冷剂量的判定的情况下的判定精度。
第3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1或2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过冷却回路、过冷却膨胀机构和过冷却热交换器。过冷却回路从冷凝器和膨胀机构之间分支,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过冷却膨胀机构设于过冷却回路的中途。过冷却热交换器使过冷却膨胀机构膨胀的制冷剂与从冷凝器朝流向膨胀机构的制冷剂彼此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控制部通过调节过冷却膨胀机构的膨胀程度来进行温度恒定化控制。
在此,能够例如不使用液体制冷剂温度调节加热器等外加装置,而实现以检测对象的液体制冷剂为对象的制冷剂温度恒定化控制。
第4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直接或间接调节在液体旁通回路中从储液部向气体制冷剂配管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流量调节机构。
将存在于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以液体状态集中的情况下,为了抑制因压缩机的吸入制冷剂量减少而压缩机的排出管温度上升,经由液体旁通回路向压缩机吸入侧供给液体制冷剂。这种情况下,若供给压缩机的吸入侧的液体制冷剂的量过多,则气体排出配管的制冷剂温度会急剧降低。这样,当气体排出配管内部的压力急剧降低时在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中有气泡产生等原因会使检测气态和液态的准确边界变得困难。
相对于此,在此关于流经液体旁通回路的制冷剂,不是单纯地将液体制冷剂供给压缩机的吸入侧,而能够由流量调节机构调节该供给量。
由此,能够维持制冷剂量的检测精度,并维持压缩机的可靠性。
第5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4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基础上,流量调节机构包括设于液体旁通回路的中途,能够调节通过制冷剂量的液体旁通阀。
在此,通过调节在旁通配管中通过而返回压缩机的吸入侧的液体制冷剂量,能够抑制制冷剂量的检测精度的降低,并维持压缩机的可靠性。
第6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5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液体旁通阀是使所通过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的液体旁通膨胀机构。流量调节机构还包括使从储液部朝向液体旁通膨胀机构的制冷剂和通过液体旁通膨胀机构而朝向气体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彼此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液体旁通热交换器。
在此,若因气液混合状态的情况下的温度变化导致气态体积份额显著变化时,在液体旁通膨胀机构中通过的制冷剂量也会较大受到周围温度的影响而变动。因此,稳定提供为了充分实现抑制制冷剂量的检测精度的降低和维持压缩机的可靠性的效果所需的量的液体制冷剂变得困难。
相对于此,在此设置配管热交换器,能够通过液体旁通膨胀阀在减压前的制冷剂和减压后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因此,配管热交换器的容量充分的情况下,能够使在液体旁通膨胀机构中通过的制冷剂形成液体单态状态。该液体单态状态的制冷剂即使在周围的温度变化的情况下,由于体积的变化小,所以能够使液体制冷剂返回压缩机吸入侧的返回量稳定化。
第7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6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基础上,控制部通过调节液体旁通膨胀机构中的制冷剂的减压程度,而使液体旁通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量变动,使流入液体旁通膨胀机构的制冷剂变为液体单相状态,并调节通过液体旁通膨胀机构中的液体单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量。
在此,膨胀机构能够在通过制冷剂维持液体单态状态的范围内控制制冷剂量的通过量。像这样,在膨胀机构中通过的制冷剂不是混合比率不明确的气液二相状态,而是液体单态状态,所以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通过制冷剂容积,能够更准确地控制供给压缩机吸入侧的制冷剂量。
第8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5发明~第7发明任一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基础上,流量调节机构包括连接气体排出配管和气体制冷剂配管的气体返回回路。控制部通过调节液体旁通阀的通过制冷剂量来调节经由气体返回回路被导入气体制冷剂配管的气体制冷剂和经由液体旁通回路被导入气体制冷剂配管的液体制冷剂的混合比率。
在此,通过调节返回压缩机的吸入侧的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比率,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压缩机的端口温度等的上升,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气体排出配管的制冷剂温度急剧降低导致的判定精度的降低。
第9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4发明的将空气调节装置的基础上,流量调节机构包括:设于液体旁通回路的中途的毛细管;连接气体排出配管与气体制冷剂配管的气体返回回路;和设于气体返回回路上,调节从气体排出配管流向气体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量的气体返回阀。控制部通过调节气体返回阀的通过制冷剂量来调节经由气体返回回路被导入气体制冷剂配管的气体制冷剂和经由液体旁通回路被导入气体制冷剂配管的液体制冷剂的混合比率。
在此,通过调节返回压缩机的吸入侧的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比率,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压缩机的端口温度等的上升,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气体排出配管的制冷剂温度急剧降低导致的判定精度的降低。
第10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7发明~第9发明的任一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还包括检测压缩机的排出制冷剂的温度的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控制部根据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值来调节混合比率。
在此,能够在观察实际的排出制冷剂温度的同时调整气液混合比率。
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压缩机的端口温度等的上升,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气体排出配管的制冷剂温度急剧降低导致的判定精度的降低。
第11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7发明~第9发明的任一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还包括检测压缩机的高温部分的温度的压缩机高温部温度传感器。控制部根据压缩机高温部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值调节混合比率。
在此,由于能够在把握实际的压缩机的高温部分的温度的同时对其进行控制,所以能够可靠地抑制该压缩机的高温部的温度的异常上升。
第12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量判定方法,该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冷凝制冷剂的冷凝器、膨胀机构、蒸发制冷剂的蒸发器、连接所述膨胀机构与蒸发器的蒸发器侧连接配管、连接膨胀机构与冷凝器的液体制冷剂配管、连接蒸发器与压缩机的气体制冷剂配管和连接压缩机与冷凝器的气体排出配管。该制冷剂量判定方法中,进行液化控制,使存在于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以液体状态存在于从膨胀机构到冷凝器的与膨胀机构侧相反侧的端部之间的储液部中。并且,在检测储液部中的液体制冷剂的体积或与该体积等价的物理量之前,将存留在储液部中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而导入气体制冷剂配管。在此,作为制冷剂回路当然也可以是也能够进行该制冷运转以外的运转、例如采暖运转等的结构。关于在此的制冷剂量的检测包含制冷剂量自身的检测、制冷剂量是否适当的检测等。
若要将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液化,集中在储液部时,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量会减少,压缩机的端口温度会上升。因此,不能维持压缩机的可靠性。
相对于此,在此通过对压缩机的吸入侧供给储液部的液体制冷剂,能够抑制压缩机的端口温度的上升。
(发明效果)
在第1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即使在将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作为液体状态集中在储液部上,进行制冷剂量的判定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压缩机的可靠性。
在第2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提高根据制冷剂量检测部检测到的体积或与体积等价的物理量进行制冷剂量的判定的情况下的判定精度。
在第3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例如不使用液体制冷剂温度调节加热器等外加装置,而实现以检测对象的液体制冷剂为对象的制冷剂温度恒定化控制。
在第4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维持制冷剂量的检测精度,并维持压缩机的可靠性。
在第5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调节在旁通配管中通过而返回压缩机的吸入侧的液体制冷剂量,能够抑制制冷剂量的检测精度的降低,并维持压缩机的可靠性。
在第6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液体单态状态的制冷剂即使在周围的温度变化的情况下,由于体积的变化小,所以能够使液体制冷剂返回压缩机吸入侧的返回量稳定化。
在第7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通过制冷剂容积,能够更准确地控制供给压缩机吸入侧的制冷剂量。
在第8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压缩机的端口温度等的上升,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气体排出配管的制冷剂温度急剧降低导致的判定精度的降低。
在第9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压缩机的端口温度等的上升,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气体排出配管的制冷剂温度急剧降低导致的判定精度的降低。
在第10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压缩机的端口温度等的上升,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气体排出配管的制冷剂温度急剧降低导致的判定精度的降低。
在第11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由于能够在把握实际的压缩机的高温部分的温度的同时对其进行控制,所以能够可靠地抑制该压缩机的高温部的温度的异常上升。
在第12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即使在将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作为液体状态集中在储液部上,进行制冷剂量的判定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压缩机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方块图。
图3是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流经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5是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将室内膨胀阀形成全闭状态,使液体制冷剂对室外热交换器存留的模样的图示。
图7是表示制冷剂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的模样的概念图。
图8是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的流程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A)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A)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方块图。
图11是液体制冷剂存留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A)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情况下的在其它部分中存留液体制冷剂的baryation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D)的制冷剂益处的模样的概念图。
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D)的利用一部分制冷剂回收罐的判定的说明图。
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H)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H)的制冷运转时的流经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H)的室外热交换器中存留液体制冷剂的模样的图示。
图17是液体制冷剂存留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H)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情况下的在其它部分中存留液体制冷剂的baryation的说明图。
图1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H)的利用一部分制冷剂回收罐的判定的说明图。
图1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I)的采用毛细管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J)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J)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方块图。
图2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J)的制冷运转时的流经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2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J)的将室内膨胀阀形成全闭状态,使液体制冷剂对室外热交换器存留的模样的图示。
图24是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J)的液面明确化控制的模样的图示。
图2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K)的逆流防止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2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L)的逆流防止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2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M)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9是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方块图。
图30是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图。
图31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流经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32是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的流程图。
图33是表示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存留制冷剂的模样的概念图。
图34是表示将室内膨胀阀形成全闭状态,对室外热交换器存留液体制冷剂的模样的图示。
图35是表示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的模样的图示。
图36是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的流程图。
图3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A)的采用毛细管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3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A)的方框结构图。
图3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B)的流经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4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C)的流经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41是表示进行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J)的能力比率控制时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分布的图示。
图4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K)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4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L)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4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L)的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时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时的流经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4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L)的利用一部分制冷剂回收罐的判定的说明图。
图4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L)的室内单元为一台的情况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4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L)的进行能力比率控制时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分布的图示。
图4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4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时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时的流经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5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C)的利用一部分制冷剂回收罐的判定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空气调节装置
2室外单元
4、5室内单元
6液体制冷剂连络管
7气体制冷剂连络管
8室外机内连接配管
8x室外机内连接配管(第一冷凝器侧连接配管)
8y室外机内连接配管(第二冷凝器侧连接配管)
9控制部(液面检测机构、校正机构、判定部、检测控制部、封锁控制部)
10制冷剂回路
19存储器(收纳所需制冷剂量数据的存储器)
21压缩机
21x压缩机
21y压缩机
23室外热交换器(冷凝器)
23a冷凝器主体(冷凝主体部)
23b集管(header)(高度区别分支部)
23d集管扩张部(逆流防止机构)
23x室外热交换器(冷凝器、第一冷凝器)
23y室外热交换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
35液管温度传感器(液面检测机构)
36室外温度传感器(周围温度传感器)
39液面检测传感器(制冷剂检测部)
39x液面检测传感器(第一制冷剂检测部)
39y液面检测传感器(第二制冷剂检测部)
41室内膨胀阀(膨胀机构、第一膨胀机构)
42室内热交换器(蒸发器、第一蒸发器)
53室内风扇(送风扇、第一送风扇)
51室内膨胀阀(膨胀机构、第二膨胀机构)
52室内热交换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
53室内风扇(送风扇、第二蒸发器)
70液体旁通回路
72液体旁通阀(液体旁通膨胀机构)
73配管热交换器(液体旁通热交换器)
80热气旁通回路(气体旁通回路)
81热气旁通管(气体旁通回路)
82热气旁通阀(气体旁通阀)
172毛细管
D1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蒸发器侧液体分支部)
D2液体制冷剂室外侧分支点(冷凝器侧液体分支部)
E1气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蒸发器侧气体分支部)
E2气体制冷剂室外侧分支点(冷凝器侧气体分支部)
T热敏电阻(thermistor)
T1~T5热敏电阻(气液判定机构、热敏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关于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剂量判定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例子,分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1.1>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
空气调节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冷冻循环运转而在楼房等室内的制冷采暖中使用的装置。
空气调节装置1主要具有作为一台热源单元的室外单元2、与其并列连接的两台的作为利用单元的室内单元4、连接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的作为制冷剂连络管的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即,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0通过连接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4和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而构成。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通过埋入或悬吊等方式设置在楼房等的室内顶板上,或通过挂壁等方式设置在室内的壁面上。室内单元4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经由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连接在室外单元2上。
接着,关于室内单元4的结构进行说明。
由于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主要具有作为利用侧膨胀机构的室内膨胀阀41和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2、以及连接室内膨胀阀41和室内热交换器42的室内机内连接配管4b。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膨胀阀41是为了进行流经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内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调节等而连接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的电动膨胀阀,也能够阻断制冷剂的通过。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42是由导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型的翅管式热交换器、在制冷运转时起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在采暖运转时起到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单元4具有将室内空气吸入单元内,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作为供给空气供给室内的作为送风扇的室内风扇43。室内风扇43是能够改变供给室内热交换器42的空气的风量的风扇。该室内风扇43是通过由DC风扇电机等构成的电机43m驱动的离心风扇或多翅风扇等。
另外,在室内单元4中设置各种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设置检测制冷剂的温度(即,与采暖运转时的冷凝温度或制冷运转时的蒸发温度对应的制冷剂温度)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设置检测制冷剂的温度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在室内单元4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设置检测流入单元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室内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46。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以及室内温度传感器46由热敏电阻构成。
另外,室内单元4如图2所示具有控制构成室内单元4的各部分的动作的室内侧控制部47。并且,室内侧控制部47具有用于控制室内单元4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19等。该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19等能够与用于单独操作室内单元4的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处理,或者能够与室外单元2之间经由传送线(未图示)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处理。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在楼房等室外,与室内单元4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10,经由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连接在室内单元4上。
接着,关于室外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
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方切换阀22、连接四方切换阀22与压缩机21的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液面检测传感器39、液体旁通回路70、各种传感器以及室外侧控制部37。
压缩机21是能够改变运转容量的压缩机。该压缩机21是通过由电机21m驱动的容积式压缩机。该电机21m的转速由变频器控制。
四方切换阀22是用于在制冷运转时和采暖运转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阀。在制冷运转时,四方切换阀22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并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和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侧连接(参照图1的四方切换阀22的实线)。由此,在制冷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作为由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起到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另外,在采暖运转时四方切换阀22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侧连接,并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和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参照图1的四方切换阀22的虚线)。由此,在采暖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42起到作为由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起到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
室外热交换器23是交叉翅型的翅管式热交换器,如作为室外热交换器23的概略图的图3所示,主要具有由导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热交换器主体23a、连接在热交换器主体23a的气体侧的集管23b和连接在热交换器主体23a的液体侧的分流器23c。室外热交换器23是在制冷运转时起到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在采暖运转时起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3其气体侧连接在四方切换阀22上,其液体侧连接在室外膨胀阀38上。该室外热交换器23如图3所示具有热交换器主体23a以及集管23b。该热交换器主体23a从多个不同的高度接收由压缩机21加压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与外部气体温度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气体制冷剂冷凝。另外,集管23b为了将由压缩机21加压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供给上述热交换器主体23a的多个不同高度而将气体制冷剂分割到各个高度。
液面检测传感器39如图3所示能够检测室外热交换器23的侧面、具体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作为制冷剂的气态区域和液态区域的边界的液面高度。该液面检测传感器39由沿室外热交换器23的集管23b的高度方向配置的电阻检测部件构成。在此,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由室外风扇28供给的空气冷却冷凝,形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状态下,该液面检测传感器39起到作为检测关于存在于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的制冷剂量的状态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的作用。具体地,液面检测传感器39通过沿室外热交换器23的集管23b的高度方向配置的电阻检测部件检测由液体状态的制冷剂覆盖的部分和由气体状态的制冷剂覆盖的部分的电阻的差值,来检测作为制冷剂以气体状态存在的区域和制冷剂以液体状态存在的区域的边界的液面高度。如后所述,在连接在控制部9上的能够读出地设置的存储器19中预先存储从室内膨胀阀41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侧端部之间的体积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3的底面积(或者相对于此的值)。并且,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存留液体制冷剂的状态下,通过将从室内膨胀阀41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侧端部由液体制冷剂填满的情况下的制冷剂量和对室外热交换器23的底面积乘以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出的液面高度所得的制冷剂量加和,来算出液体制冷剂的量。另外,也可以不预先存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底面积,而预先存储根据室外热交换器23的高度决定的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体制冷剂量的对应数据。
液体旁通回路70是设于室外单元2的内部,连接液体制冷剂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的回路。该液体旁通回路70具有液体旁通管71以及液体旁通膨胀阀72。液体旁通管71具有相对于液体旁通膨胀阀72连接在液侧即高压侧的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相对于液体旁通膨胀阀72连接在气体侧即低压侧的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液体旁通膨胀阀72能够直接调节从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朝向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而在液体旁通管71内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的量。
室外单元2具有作为送风扇的室外风扇28。该室外风扇28在室外单元2内吸入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器,将热交换后的空气再度排出室外。该室外风扇28是能够改变供给室外热交换器23的空气的风量的风扇。室外风扇28是螺旋桨风扇等,由DC风扇电机等构成的电机28m驱动。
在室外单元2上、上述液面检测传感器39以外,也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具体地,在室外单元2上设置检测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的吸入压力传感器29、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的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的吸入温度传感器31以及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的排出温度传感器32。在室外单元2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设置有检测流入单元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即、室外温度)的室外温度传感器36。吸入温度传感器31、排出温度传感器32、液管温度传感器35以及室外温度传感器36由热敏电阻构成。
室外侧控制部37设于室外单元2上。进行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的控制。并且,室外侧控制部37具有用于进行室外单元2的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19以及控制电机21m的变频电路等。
室内侧控制部47设于室内单元4上,进行构成室内单元4的各部分的动作的控制。
在此,室外侧控制部37能够在与室内单元4的室内侧控制部47之间经由传送线(未图示)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处理。
并且,由室内侧控制部47、室外侧控制部37以及连接它们的传送线(未图示)构成进行空气调节装置1整体的运转控制的控制部9。
控制部9,如作为空气调节装置1的控制方块的图2所示,以能够接收各种传感器29~32、35、36、39、44~46的检测信号的方式连接。控制部9能够根据这些检测信号控制各种设备以及阀21、22、28、28m、41、43、43m、72。另外,在控制部9上连接存储器19。该存储器19中存储各种数据。作为各种数据存储:根据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的液面高度h计算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量的关系式、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室外热交换器23之前的部分(除去室外热交换器23自身、包含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的体积、对应温度状况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数据以及考虑到对建筑物施工后的配管长度等的每个物件中空气调节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的适当制冷剂量。并且,控制部9在进行后述的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时读出这些数据,对制冷剂回路10仅填充适当量的制冷剂,或通过与该适当制冷剂量数据比较判断液体制冷剂有无泄漏。
(制冷剂连络管)
制冷剂连络管6、7是在将空气调节装置1设置在楼房等设置场所时现场施工的制冷剂管。该制冷剂连络管根据设置场所、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的组合等设置条件采用具有各种长度和管径的连络管。因此,例如新设置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下,需要对空气调节装置1填充与制冷剂连络管6、7的长度和管径的设置条件对应的适当量的制冷剂。
如以上所示,通过连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以及制冷剂连络管6、7,从而构成空气调节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通过由室内侧控制部47和室外侧控制部37构成的控制部9,由四方切换阀22切换制冷运转以及采暖运转而进行运转,并且根据各室内单元4的运转负载来进行室外单元2以及室内单元4的各设备的控制。
<1.2>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
接着,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运转模式,有通常运转模式、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
在通常运转模式中,根据各室内单元4的运转负载进行室外单元2以及室内单元4的构成设备的控制。在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中,在空气调节装置1的构成设备的设置后等进行试运转时对制冷剂回路10进行适当量的制冷剂填充。在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中,结束包含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的试运转而开始填充运转后,进行是否有制冷剂从制冷剂回路10泄漏的判定。
以下,关于空气调节装置1的各运转模式中的动作进行说明。
(通常运转模式)
首先,关于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参照图1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
制冷运转时,四方切换阀22为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并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经由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连接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的状态。
控制部9通过对各室内膨胀阀41进行开度调节,从而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以过热度目标值恒定。另外,液体旁通膨胀阀72形成全闭状态。
在此,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与蒸发温度对应)而检测出。
在该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下,运转压缩机21、室外风扇28以及室内风扇43,则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而压缩,形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方切换阀22,由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送给室外热交换器23。该室外热交换器23中,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形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配管6送给室内单元4。
送给该室内单元4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室内膨胀阀41减压到接近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形成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室内机内连接配管4b送给室内热交换器42,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形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送给室外单元2。送给室外单元2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方切换阀22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
像这样,在空气调节装置1中,作为运转模式的一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将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作为在压缩机21中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并且将室内热交换器42起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的制冷运转。
在此,进行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剂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的分布状态是表示流经制冷剂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模式图。如图4所示,制冷剂形成液体状态(图4中的涂黑的剖线部分)、气液二相状态(图4中的格子状的剖线部分)、气体状态(图4中的斜线的剖线部分)的各状态而分布。
具体地,制冷剂回路10中由液体制冷剂填满的部位是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内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3的出口附近的部分经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到室内膨胀阀41的部分。
并且,制冷剂回路10中由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填满的部位是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中间的部分以及室内热交换器42的入口附近的部分。
另外,制冷剂回路10中由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填满的部位是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中间的部分经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以及压缩机21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入口的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3的入口附近的部分。
另外,在填充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中,制冷剂以这样的分布在制冷剂回路10内分布,但是在后述的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转中,形成液体制冷剂在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和室外热交换器23中集中的分布(参照图6)。
-采暖运转-
接着,关于通常运转模式的采暖运转进行说明。
采暖运转时,四方切换阀22为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21的排出侧经由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连接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并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的状态。室内膨胀阀41由控制部9调节开度,从而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以过热度目标值恒定。另外,液体旁通膨胀阀72形成全闭状态。
在此,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通过将从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换算成与冷凝温度对应的饱和温度值,从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减去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而检测出。
在该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下,运转压缩机21、室外风扇28以及室内风扇43,则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而压缩,形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方切换阀22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送给室内单元4。
然后,送给室内单元4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形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后,通过室内机内连接配管4b送至室内膨胀阀41。然后,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内膨胀阀41时与室内膨胀阀41的阀开度对应而被减压。
在该室内膨胀阀41中通过的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送给室内单元2。之后,该液体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然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形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以及四方切换阀22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
以上的通常运转模式中的运转控制通过起到作为进行包含制冷剂运转以及采暖运转的填充运转的运转控制机构的作用的控制部9(更具体地、室内侧控制部47、室外侧控制部37以及能够通信地将它们连接的未图示的传送线)进行。
(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
接着,关于试运转时进行的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参照图5~图7进行说明。
图5是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制冷剂量判定运转下的流经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7是模式表示图2的热交换器主体23a以及集管23b的内部的图示。该图7中表示在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下制冷剂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状态。
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是在空气调节装置1的构成机器的设置后等试运转时进行的运转模式。该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是对制冷剂回路10自动填充与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的容积对应的适当的制冷剂量的运转模式。
在此,设置等时在制冷剂回路10中使用的制冷剂为预先填充在室外单元2内的状态。然后使预先填充在室外单元2中的制冷剂填满制冷剂回路10内。
接着,进行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的操作者将追加填充用的制冷剂瓶(bombe)连接在制冷剂回路10而开始填充。在此,追加填充用的制冷剂瓶例如通过连接在制冷剂回路10的压缩机21的吸入侧等而被追加填充。
然后,操作者对控制部9直接或由遥控器(未图示)等发出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的指令。由此,控制部9进行依照图5所示的步骤S1~步骤S10的顺序进行的处理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转以及制冷剂量的合适与否的判定。另外,在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中,液体旁通膨胀阀72为全闭状态。
在步骤S1中,控制部9检测制冷剂瓶的连接的完成,并同时将设于从制冷剂瓶延伸的配管上的阀(未图示)形成容许制冷剂的供给的状态,开始制冷剂的追加填充。
在步骤S2中,控制部9控制设备进行与上述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段落已述的控制同样的运转。由此,从追加填充用的制冷剂瓶向制冷剂回路10内追加填充制冷剂。另外,在步骤S2的结束时刻,维护工程师根据经验判断追加填充是否进行到了从室内膨胀阀41到室外热交换器23之间能够由圆筒状的制冷剂填满的程度。然后,维护工程师暂时结束追加填充。
在步骤S3中,控制部9将室内膨胀阀41形成全闭状态,并同时进行继续压缩机21以及室外风扇28的运转的液化控制。通过这样的控制,如图6所示,能够遮断室内膨胀阀41的制冷剂的通过,阻断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循环。然后,控制部9为了继续压缩机21以及室外风扇28的运转,在起到作为冷凝器的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的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却,从而被冷凝。像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循环被阻断的情况下,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制冷剂逐渐存留在制冷剂回路10内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
另外,在室内膨胀阀41由控制部9控制在全闭状态的状态下,继续利用压缩机21的吸入。因此,存在于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热交换器42和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等中的室内膨胀阀41的下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上游侧的部分的制冷剂由压缩机21持续吸引。由此,室内膨胀阀41的下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上游侧的部分被减压,形成几乎不存在制冷剂的状态。
由此,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形成液体状态,集中在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更具体地,如图7所示,被冷凝而形成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存留。
在步骤S4中,控制部9判断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出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液面维持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规定持续时间以上。在此的液面高度的规定变动范围例如能够采用正负5cm的范围内。另外,作为规定时间例如为保持液面高度维持在正负5cm的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经过的时间,能够采用5分钟。
在此,控制部9当判断维持在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5。另外,控制部9判断维持在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未持续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继续步骤S3的液化控制。
在步骤S5中,控制部9进行使集中在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恒定化的温度恒定化控制。具体地,控制部9进行将室内膨胀阀41形成全闭状态,并同时继续压缩机21以及室外风扇28的运转,从而将存在于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接近周围温度并恒定化的控制。在此,集中在从室内膨胀阀41到压缩机21之间的液体制冷剂,特别是在室内膨胀阀41中遮断流通,所以不会移动而在此处受到周围的温度的影响。这样,控制部9判断由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出的温度维持在规定温度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规定的稳定时间以上。在此的液管温度传感器35的检测温度的规定稳定范围内例如能够采用正负3℃的范围内。另外,作为规定稳定时间例如为保持液管温度传感器35的检测稳定维持在规定温度范围内的状态的经过的时间,能够采用10分钟。
在此,控制部9判断维持在规定温度范围内的状态持续规定稳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6。另外,控制部9判断为维持在规定温度范围内的状态持续规定稳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反复步骤S5。
在步骤S6中,通过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液体制冷剂的液面高度h。在此,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制冷剂以气体状态存在的区域和以液体状态存在的区域的边界作为液面。液面检测传感器39进行检测的时刻是通过步骤S5的温度恒定化控制使液体制冷剂的温度恒定的时刻。由此,控制部9将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得到的液面的高度h(参照图7)带入存储在存储器19中的与室外热交换器23相关的液面高度和制冷剂量的关系式。另外,控制部9读出存储在此存储器19中的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的体积。并且,控制部9对根据室外热交换器23的关系式求出的室外热交换器23内部的液体制冷剂的体积和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的体积的和加入由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值对液体制冷剂密度变化的影响,求出液体制冷剂量。作为在此的与液管温度传感器35的检测温度对应的液体制冷剂密度的修正,乘以液管温度传感器35的检测温度状况下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与该温度状况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数据预先被存储在存储器19中。
由此,控制部9能够计算从室内膨胀阀41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内部存留的液体制冷剂的量。
在步骤S7中,控制部9计算上述的步骤S5中计算的制冷剂量和存储在存储器19中的适当制冷剂量之差。
在步骤S8中,控制部9判断由步骤S7计算的制冷剂量的差是否在规定误差范围内。在此,控制部9判断为在规定误差范围内的情况下,结束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这时,控制部9迅速停止压缩机21的运转。这样,通过在检测后迅速停止压缩机21的运转,从而能够回避室内热交换器42或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等极端减压,能够维持机器的可靠性。另外,能够抑制压缩机21的输出侧的孔温度的过度上升,也能够维持关于压缩机21的可靠性。另外,控制部9在判断为在规定误差范围外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9。
在步骤S9中,控制部9输出不足制冷剂量或过剩制冷剂量。由此,根据被输出的内容,维护工程师追加填充对适当制冷剂量不足量的制冷剂或从制冷剂回路10回收对适当制冷剂量的过剩量的制冷剂。然后,再次返回步骤S2,由控制部9反复进行同样的处理直到出现在规定误差范围内的判断出现。
在步骤S10中,控制部9将设于从制冷剂瓶延伸的配管中的阀(未图示)形成不容许制冷剂的追加填充的状态,结束制冷剂的追加填充。
(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
接着,关于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除伴随制冷剂填充作业外,与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大致相同。
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是在例如定期(在节假日或深夜等不需要进行空调运转的时间带等)检测制冷剂是否未从制冷剂回路10泄漏的情况下进行的运转。
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中,如图8所示,依照步骤S11~步骤S19的顺序进行处理。
在步骤S11中,控制部9控制设备以能够进行与上述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段落已述的控制同样的运转。另外,步骤S11的制冷运转的结束时刻可以通过从开始经过规定时间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维护工程师手动结束。任一种情况下,在此、等待通过制冷运转使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分布状态以图4所示的状态稳定,移向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9进行将室内膨胀阀41形成全闭状态,并同时使压缩机21以及室外风扇28的运转继续的液化控制,从而如图6所示,能够遮断室内膨胀阀41的制冷剂的通过,能够阻断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循环。然后,控制部9为了使压缩机21以及室外风扇28的运转继续,制冷剂在起到作为冷凝器的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在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的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像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循环阻断的情况下,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制冷剂逐渐存留在制冷剂回路10中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
另外,在此,在室内膨胀阀41由控制部9控制在全闭状态的状态下,继续利用压缩机21的吸入。因此,存在于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热交换器42和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等中的室内膨胀阀41的下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上游侧的部分的制冷剂由压缩机21持续吸引。由此,室内膨胀阀41的下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上游侧的部分被减压,形成几乎不存在制冷剂的状态。
由此,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形成液体状态,集中在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更具体地,如图7所示,被冷凝而形成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存留。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9判断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出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液面维持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规定持续时间以上。在此的液面高度的规定变动范围例如能够采用正负5cm的范围内。另外,作为规定时间例如为保持液面高度维持在正负5cm的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经过的时间,能够采用5分钟。
在此,控制部9当判断维持在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14。另外,控制部9判断维持在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未持续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继续步骤S12的液化控制。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9进行稍打开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回液控制。在该回液控制中,进行将存留在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的液体制冷剂中极少的一部分返回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的控制。在此,控制部9调节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阀开度,仅稍稍容许液体制冷剂的通过。由此,即使室内膨胀阀41的下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上游侧的部分被减压,形成几乎不存在制冷剂的状态,极少通过液体旁通回路70循环的液体制冷剂也能够防止压缩机21的排出管的温度过度上升。
在步骤S 15中,控制部9进行使集中在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恒定化的温度恒定化控制。具体地,控制部9进行将室内膨胀阀41形成全闭状态,并同时继续压缩机21以及室外风扇28的运转,从而将存在于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接近周围温度并恒定化的控制。在此,集中在从室内膨胀阀41到压缩机21之间的液体制冷剂,特别是在室内膨胀阀41中遮断流通,所以不会移动而在此处受到周围的温度的影响。这样,控制部9判断由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出的温度维持在规定温度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规定的稳定时间以上。在此的液管温度传感器35的检测温度的规定稳定范围内例如能够采用正负3℃的范围内。另外,作为规定稳定时间例如为保持液管温度传感器35的检测稳定维持在规定温度范围内的状态的经过的时间,能够采用10分钟。
在此,控制部9判断维持在规定温度范围内的状态持续规定稳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16。另外,控制部9判断为维持在规定温度范围内的状态持续规定稳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反复步骤S15。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9结束回液控制。由此,通过液体旁通管70中的循环阻断,制冷剂回路10内的全部制冷剂集中在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
在步骤S17中,控制部9判断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出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液面维持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规定持续时间以上。在此的液面高度的规定变动范围例如能够采用正负5cm的范围内。另外,作为规定时间例如为保持液面高度维持在正负5cm的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经过的时间,能够采用5分钟。
在此,控制部9当判断维持在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18。另外,控制部9判断维持在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未持续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继续步骤S17的液化控制。
在步骤S18中,控制部9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制冷剂的液面高度h。在此,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以制冷剂以气体状态存在的区域与以液体状态存在的区域的边界作为液面。液面检测传感器39进行检测的时刻是在步骤S17中判断未液面高度稳定的时刻。由此,控制部9将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得到的液面的高度h(参照图7)带入存储在存储器19中的与室外热交换器23相关的液面高度和制冷剂量的关系式。另外,控制部9读出存储在此存储器19中的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的体积。并且,控制部9对根据室外热交换器23的关系式求出的室外热交换器23内部的液体制冷剂的体积和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的体积的和加入由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值对液体制冷剂密度变化的影响,求出液体制冷剂量。作为在此的与液管温度传感器35的检测温度对应的液体制冷剂密度的修正,乘以液管温度传感器35的检测温度状况下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与该温度状况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数据预先被存储在存储器19中。
由此,控制部9能够计算从室内膨胀阀41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内部存留的液体制冷剂的量。
在步骤S19中,控制部9判断由步骤S18计算的制冷剂量是否是存储在存储器19中的适当制冷剂量,从而判断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泄漏的有无。
另外,检测液面高度h的数据后,控制部9迅速停止压缩机21的运转。这样,通过在检测后迅速停止压缩机21的运转,从而能够回避室内热交换器42或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等极端减压,能够维持机器的可靠性。另外,能够抑制压缩机21的输出侧的孔温度的过度上升,也能够维持关于压缩机21的可靠性。由以上,结束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
<1.3>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剂量判定方法的特征
(1)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中,集中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检测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面高度h稍前,进行调节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阀开度,稍容许液体制冷剂的通过的回液控制。因此,用于判定的运转的后半程中,即使室内膨胀阀41的下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上游侧的部分被减压,形成几乎不存在制冷剂的状态,极少通过液体旁通回路70而继续通过压缩机21。由此,在液面高度h的检测钱通过使液体制冷剂循环,能够防止压缩机21的排出管的温度过度上升的状况。
另外,液体旁通膨胀阀72能够通过调节阀开度直接调整从存留液体制冷剂的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要流向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侧的制冷剂量。
(2)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中,通过回液控制维持压缩机21的可靠性,并同时在判定之前结束回液控制。由此,能够将构成判定对象的制冷剂极力供给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的位置,使检测精度提高。
<1.4>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A)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作为调节液体旁通回路70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量的机构采用液体旁通膨胀阀72,直接控制流量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9所示,也可以代替液体旁通膨胀阀72,采用使用毛细管172的液体旁通回路170。
该毛细管172,如图10所示不是控制部9直接控制。在此,如图11所示,由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的高压和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的低压的压力差,使液体旁通回路170中的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内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毛细管172,流入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侧。由此,对压缩机21供给液体制冷剂。这样,能够间接抑制压缩机21的排出管的温度上升。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中,以将制冷剂回路10的四方切换阀22形成制冷运转的连接状态,进行存留液体制冷剂的运转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中,将制冷剂回路10的四方切换阀22形成采暖运转的连接状态,存留液体制冷剂。具体地,液面检测传感器39设于室内热交换器42中,在采暖运转的回路中,进行将液体制冷剂存留在室内膨胀阀41、室内机内连接配管4b和室内热交换器42内的运转。这种情况下,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由简单的控制进行准确的制冷剂量的判定以及制冷剂泄漏的有无的判定。
另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不设置室内膨胀阀41,在室外膨胀阀38设于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内热交换器42之间的制冷剂回路中,通过采暖运转存留液体制冷剂,从而即使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远离配置,也能够进行精度高的填充和泄漏检测。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构成检测对象的液体制冷剂,以对所掌握的液体制冷剂的体积乘以与液管温度传感器35的检测温度对应的液体制冷剂密度,以能够以与液体制冷剂的温度对应的密度算出制冷剂量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根据制冷剂的性质、与周围温度非常接近的情况下,不采用液管温度传感器35,而使用由室外温度传感器36检测的温度。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存在于制冷剂回路10内的全部制冷剂为对象,形成液体状态,集中在一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不集中在一处,而分割集中在多处。
例如,图12所示,根据空气调节装置1采用的制冷剂的种类,会担心制冷剂回路10内的全部制冷剂不能完全集中在室内膨胀阀41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自身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上游侧端部之间。这种情况下,从压缩机21到室外热交换器23残留密度较浓的气体制冷剂,不能包含在检测对象中。
这种情况下,也如图13所示,可以在制冷剂回路10上连接局部制冷剂回收罐13,来回收制冷剂回路10内的全部制冷剂中的一部分。这样,即使制冷剂回路10内的全部制冷剂不能完全集中在室内膨胀阀41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自身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上游侧端部之间的情况下,通过采用局部制冷剂回收罐13,从而能够将判定时的液面定位在能够利用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的位置上。由此,不限于空气调节装置1的制冷剂的种类和结构,能够进行上述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以及各判定。
(E)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内热交换器42的例子例举交叉翅型的翅管式热交换器,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热交换器。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压缩机21的例子例举了仅设置一台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对应室内单元的连接台数等,并列连接两台以上的压缩机。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过冷却制冷剂管61例举了从室外膨胀阀38和过冷却器25之间的位置分支过冷却膨胀管6d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从室外膨胀阀38与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位置分支过冷却膨胀管6d。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集管23b和分流器23c的例子例举了相对于热交换器主体23a设于相反侧的端部的形式,但是也可以是集管23b以及分流器23c设于热交换器主体23a的相同端部侧。
(F)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制冷运转时等的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由液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与蒸发温度对应)来检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将由吸入压力传感器29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换算成与蒸发温度对应的饱和温度值,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来检测。
另外,作为其它检测方法,也可以新设置检测流经各室内热交换器42内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将与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蒸发温度对应的制冷剂温度值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而检测出。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供暖运转时等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是,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被换算成与冷凝温度对应的饱和温度值,通过从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减去液侧温度传感器44所检测的制冷剂温度值而被检测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设置对在各室内热交换器42内流过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从由液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的与冷凝温度对应的制冷剂温度值而检测出也可以。
(G)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剂泄漏检测的判定以计算液体制冷剂的量的方法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预先求得与基于液体制冷剂的温度对应的最佳制冷剂量的基准液面高度H,存储在存储器19中。由此,没必要进行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剂量的计算,通过将检测到的检测液面高度h与构成指标的基准液面高度H直接比较,能够进行制冷剂泄漏检测。
(H)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液体制冷剂稳定在周围温度附近而检测制冷剂体积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14所示也可以采用使用制冷剂回路110的空气调节装置1a的结构。根据该空气调节装置1a,能够在与周围温度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上述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以及各判定。
以下,关于制冷剂回路110,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制冷剂回路110)
该制冷剂回路110中,如图14所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的结构以外,室外膨胀阀38、作为温度调节机构的过冷却器25、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液体侧闭锁阀26、气体侧闭塞阀27、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室外膨胀过冷却连结配管6c以及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
室外膨胀阀38是在进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游侧的电动膨胀阀。该室外膨胀阀38在本变形例中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侧。由此,室外膨胀阀38能够调节流经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内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流量等。并且,该室外膨胀阀38也能够遮断该位置的制冷剂的通过。
过冷却器25设于室外膨胀阀38与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该过冷却器25是通过使在二重管型的热交换器、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制冷剂流经的制冷剂管和后述的过冷却制冷剂管61接触而构成的配管热交换器。像这样,在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制冷剂和流经后述的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剂之间不混杂制冷剂并同时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将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并送给室内膨胀阀41的制冷剂进一步冷却。
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起到作为在过冷却器25中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往室内膨胀阀41的制冷剂冷却的冷却源的作用。该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具有过冷却制冷剂管61以及过冷却膨胀阀62。过冷却制冷剂管61是以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往室内膨胀阀4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通过上述的过冷却器25并同时返回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方式连接的配管。该过冷却制冷剂管61包含过冷却膨胀管6d、过冷却分支管64以及过冷却汇合管65。该过冷却膨胀管6d将从室外膨胀阀38送给室内膨胀阀4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室外热交换器23与过冷却器25之间的位置分支,以连接在过冷却膨胀阀62上的方式延伸。过冷却分支管64使过冷却膨胀阀62和过冷却器25连接。过冷却汇合管65以从过冷却器25的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侧的出口返回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方式连接在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过冷却膨胀阀62介于过冷却膨胀管6d和过冷却分支管64之间而将两者连接,是起到作为调节通过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连通管膨胀机构的作用的电动膨胀阀。
在此,过冷却制冷剂管61将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往室内膨胀阀4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过冷却膨胀管6d分支,将由过冷却膨胀阀62减压的制冷剂由过冷却分支管64引导至过冷却器25。由此,在过冷却器25中,能够在通过过冷却膨胀阀62而减压的制冷剂和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通过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而送至室内膨胀阀41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至室内膨胀阀41的制冷剂在过冷却器25中通过由过冷却膨胀阀62减压后流经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制冷剂冷却。即、能够通过过冷却膨胀阀62的开度调节进行过冷却器25的能力控制。
另外,过冷却制冷剂管61如后所述也能够起到作为连接制冷剂回路110中液体侧闭锁阀26和室外膨胀阀38之间的部分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部分的连通管的作用。
液体侧闭锁阀26是设于作为外部的设备的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和室外单元2的连接口上的阀。液体侧闭锁阀26在进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过冷却器25的下游侧且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的上游侧,能够遮断制冷剂的通过。
气体侧闭塞阀27是设于作为外部的设备的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和室外单元2的连接口上的阀。该气体侧闭塞阀27连接在四方切换阀22上。
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将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外膨胀阀38连接。室外膨胀过冷却连结配管6c将室外膨胀阀38和过冷却器25连接。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将过冷却器25和液侧闭锁阀26连接。
在室外单元2上、上述液面检测传感器39以外,也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具体地,在室外单元2上设置检测从过冷却器25朝向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的温度(即、液管温度)的液管温度传感器35。在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过冷却汇合管65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流经过冷却器25的旁通制冷剂管侧的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的过冷却温度传感器63。液管温度传感器35以及过冷却温度传感器63由热敏电阻构成。并且,它们由控制部9控制。
另外,相对于控制部9能够读出地连接的存储器19中存储有各种数据。作为各种数据存储:根据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之间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以及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的配管内的体积、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的液面高度h计算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量的关系式、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液体侧闭锁阀26之前的配管内的体积、与温度状况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数据以及考虑到对建筑物施工后的配管长度等的每个物件中空气调节装置1a的制冷剂回路110的适当制冷剂量。
(制冷运转)
制冷运转时,上述的制冷剂回路110中,四方切换阀22为图14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并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经由气体侧闭塞阀27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连接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的状态。在此,室外膨胀阀38形成全开状态。液体侧闭锁阀26以及气体侧闭塞阀27形成开状态。控制部9通过对各室内膨胀阀41进行开度调节,从而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以过热度目标值恒定。另外,液体旁通膨胀阀72形成全闭状态。在此,各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与蒸发温度对应)而检测出。另外,过冷却膨胀阀62被开度调节以使过冷却器25的过冷却制冷剂管61侧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为过热度目标值(以下、称作过热度控制)。在此,在过冷却制冷剂管61中通过过冷却器25后的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将由吸入压力传感器29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换算成与蒸发温度对应的饱和温度值,从由过冷却温度传感器63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而检测出。
在该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下,运转压缩机21、室外风扇28以及室内风扇43,则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而压缩,形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方切换阀22送给室外热交换器23。该室外热交换器23中,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形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然后,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外膨胀阀38流入过冷却器25,与流经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进一步冷却,形成过冷却状态。这时,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向过冷却制冷剂管61分支,由过冷却膨胀阀62减压后,返回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此,通过过冷却膨胀阀62的制冷剂被减压到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从而该部分蒸发。然后,从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过冷却膨胀阀62朝向压缩机21的吸入侧流动的制冷剂通过过冷却器25,与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往室内单元4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然后,在过冷却器25中通过并形成过冷却状态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验液体侧闭锁阀26以及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送给室内单元4。
送给该室内单元4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室内膨胀阀411减压到接近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形成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送给室内热交换器42,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形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验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送给室外单元2。送给室外单元2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侧闭塞阀27以及四方切换阀22再次吸入压缩机21。
像这样,在空气调节装置1a中,作为运转模式的一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将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作为在压缩机21中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并且将室内热交换器42起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的制冷运转。
在此,进行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剂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10的制冷剂的分布状态,如表示流经制冷剂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10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模式图的图15所示,制冷剂形成液体状态(图15中的涂黑的剖线部分)、气液二相状态(图15中的格子状的剖线部分)、气体状态(图15中的斜线的剖线部分)的各状态而分布。具体地、制冷剂回路10中由液体制冷剂填满的部位是从室外膨胀阀38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出口附近的部分、包含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以及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经由过冷却器25的液体侧闭锁阀26的部分以及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到室内膨胀阀41的部分、以及、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过冷却膨胀阀62上游侧的部分。并且,制冷剂回路10中由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填满的部位是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中间的部分、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过冷却膨胀阀62上游侧的部分、过冷却器25的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侧的部分中入口附近的部分、以及室内热交换器42的入口附近的部分。另外,制冷剂回路10中由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填满的部位是经由气体制冷剂配管7和压缩机21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中间的部分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入口的部分、室外热交换器23的入口附近的部分、以及从过冷却器25的旁通制冷剂管侧的部分中中间的部分到与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压缩机21的吸入侧汇合的部分、以及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的部分。
(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
本变形例中,自动进行预见制冷剂的填充结束的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以及预见有无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
上述本变形例的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虽然与制冷运转以及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的步骤S5的制冷剂回路10的温度恒定化控制近似,但是在以下方面不同。
在该制冷剂回路110的液温恒定化控制中,液体旁通膨胀阀72在形成全闭状态的状态下进行冷凝压力控制和液管温度控制。
在冷凝压力控制中,控制部9控制由室外风扇28供给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空气的风量,以使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恒定。由于冷凝器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受室外温度的影响较大变化,所以控制部9根据室外温度传感器36检测的温度进行电机28m的输出控制,从而控制从室外风扇28供给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内空气的风量。由此,能够使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恒定化,能够使流经冷凝器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稳定化。并且,能够将制冷剂回路110中从室外热交换器23到室内膨胀阀41之间、即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室外膨胀过冷却连结配管6c、过冷却膨胀管6d、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以及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分别控制在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动的状态。由此,关于从室外热交换器23到室内膨胀阀41以及过冷却膨胀阀62的部分的制冷剂的压力也能够稳定化。另外,在此的冷凝压力控制中,控制部9使用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作为冷凝压力进行控制。
液管温度控制中,与上述的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中的过热度控制不同,控制过冷却器25的能力,以使从过冷却器25送给室内膨胀阀41的制冷剂的温度恒定。更具体地、在液管温度控制中,控制部9进行调节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过冷却膨胀阀62的开度的控制,以使通过过冷却器25的设于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侧的出口的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制冷剂的温度以液管温度目标值恒定。由此,能够使从过冷却器25的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的出口到室内膨胀阀41的包括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的制冷剂管内的制冷剂密度以某一恒定值稳定化。
并且,控制部9在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温度的变化维持在5分钟正负2℃范围之间、即稳定化之前持续进行该液温恒定化控制。
控制部9通过液温恒定化控制判断为处于稳定化的状态的情况下,进行将室内膨胀阀41形成全闭状态后将液体侧闭锁阀26形成全闭状态的封锁控制。由此,如图16所示,在从室内膨胀阀4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液体制冷剂能够作为由液温恒定化控制而控制在某温度的、具有从室内膨胀阀4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配管内的体积的制冷剂确定。具体地,控制部9读出存储在存储器19中的制冷剂回路10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液体侧闭锁阀26之前的配管内的体积数据以及与温度状况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数据,对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液体侧闭锁阀26之前的配管内的体积乘以与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温度对应的液体制冷剂密度,关于作为从室内膨胀阀4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配管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量的液管确定制冷剂量Y计算精度高的值。像这样,即使制冷剂回路110中的制冷剂量超过室外热交换器23内容积存在的情况下,至少关于被闭锁控制的制冷剂,能够判定由准确的体积和准确的液体制冷剂密度定量化的精度高的制冷剂量。
并且,控制部9在进行封锁控制后,进行使室外膨胀阀38为全闭状态的控制。由此,如图16所示,能够将制冷剂回路110内的制冷剂中从室内膨胀阀41的室内机内连接配管4b侧到压缩机21的吸入侧、从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室外膨胀过冷却连结配管6c、过冷却器25、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以及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到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各个场所中存在的制冷剂吸入到压缩机21中。由此,能够将这些部分的制冷剂由压缩机形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供给至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23。由此,供给至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2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由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冷凝,而形成液体制冷剂。在此,由遮断控制阻断制冷剂的循环,所以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冷凝的液体制冷剂存留在室外膨胀阀38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侧。并且,形成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部因自重从未冷凝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下方、室外热交换器23的底部逐渐积留。
在此,压缩机21吸入的制冷剂量逐渐减少,所以控制部9进行稍打开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阀开度而进行回液控制。由此,能够防止压缩机21的排出管温度的过度上升。
并且,当持续进行回液控制的同时,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的液面高度h稳定,则控制部9关闭液体旁通膨胀阀72,结束回液控制。由此,能够抑制在从遮断控制后到进行液面检测之间持续上升的压缩机21的排出管的温度。
接着,控制部9为了使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液体制冷剂的量等待至稳定,进行液面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的液面高度h是否维持在5分钟程度正负2cm的范围内而稳定化的判断的检测控制。
在此,判断为液面高度稳定化的情况下,控制部9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液体制冷剂的液面高度h。在此,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制冷剂以气体状态存在的区域和以液体状态存在的区域的边界作为液面。由此,控制部9根据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得到的液面的高度h(参照图7)、存储在存储器19中的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之间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内的体积、与室外热交换器23相关的液面高度和制冷剂量的关系式、以及室外温度传感器36检测的温度计算。具体地,将对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之间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内的体积乘以与室外温度传感器36的检测温度对应的制冷剂密度而得的制冷剂量、和对在与室外热交换器23相关的液面高度和制冷剂量的关系式带入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的液面高度h而得的制冷剂体积乘以与室外温度传感器36的检测温度对应的制冷剂密度而得的制冷剂量进行加和,从而关于热交换制冷剂量X能够算出精度高的值。
并且,控制部9通过对热交换制冷剂量X加以液管确定制冷剂量Y,从而能够准确地算出制冷剂回路110内的制冷剂量。
像这样,控制部9在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中,进行遮断控制后,持续进行压缩机21以及室外风扇28的运转,直到热交换制冷剂量X满足与从存储在存储19中的考虑到对建筑物施工后的配管长度等的每个物件的空气调节装置1a的制冷剂回路110的适当制冷剂量减去液管确定制冷剂量Y而得的值相同的条件。在此,热交换制冷剂量X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9结束自动填充运转模式。
另外,控制部9在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中将热交换制冷剂量X和液管确定制冷剂量Y的合计值与存储在存储器19中的考虑到对建筑物施工后的配管长度等的每个物件的空气调节装置1a的制冷剂回路110的适当制冷剂量进行比较,在热交换制冷剂量X和液管确定制冷剂量Y的合计不满足适当制冷剂量的情况下判断为产生制冷剂的泄漏。
(关于变形例H的变形)
另外,在上述闭锁控制中,从室内膨胀阀4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配管内闭锁液体制冷剂。但是,不限于此,如图17所示,也可以在从室内膨胀阀41到室外膨胀阀38之间的配管内、以及分支并延伸到过冷却膨胀阀62的过冷却膨胀管6d的配管内闭锁液体制冷剂。这种情况下,不是将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的全部,而是将过冷却分支管64以及过冷却汇合管65的内部的制冷剂吸入到压缩机21。
另外,在判定这样的制冷剂回路110的制冷剂量时,不能在从室内膨胀阀4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配管内的体积与从室外膨胀阀38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自身的体积的合计体积内收纳全部制冷剂回路110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如图18所示,与上述变形例(D)同样地,也可以使用局部制冷剂回收罐13。
在上述变形例(H)中,以过冷却制冷剂管61中通过过冷却器25后的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将由吸入压力传感器29检测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换算成与蒸发温度对应的饱和温度值,从由过冷却温度传感器63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而检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过冷却制冷剂管61中通过过冷却器25后的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例如也可以通过在过冷却器25的旁通制冷剂管侧的入口设置温度传感器,从由过冷却温度传感器63检测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制冷剂温度值而检测。
在上述变形例(H)中,以在进行液温恒定化控制时的冷凝压力控制以及液管温度控制中的冷凝压力控制中,控制部9使用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作为冷凝压力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新设置检测流经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将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与冷凝温度对应的制冷剂温度值换算成冷凝压力,用于冷凝压力控制。
在上述变形例(H)中,液体侧闭锁阀26可以是手动阀,也可以是能够由控制部9开闭操作的电磁阀等自动阀。另外,变形例(H)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转时,作为代替液体侧闭锁阀26操作的开闭阀,可以采用能够由控制部9开闭操作的配置在液体侧闭锁阀26和过冷却器25之间的电磁阀等自动阀。
在上述变形例(H)中,可以在过冷却器25和室外膨胀阀38之间设置接收器。
(I)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G)中,以采用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空气调节装置1a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19所示,也可以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G)中的液体旁通膨胀阀72为毛细管172的采用液体旁通回路170的空气调节装置。
该毛细管172不是控制部9直接进行控制。在此,如图19所示,由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的高压和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的低压的压力差,使液体旁通回路170中的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内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毛细管172,流入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侧。由此,对压缩机21供给液体制冷剂。这样,能够间接抑制压缩机21的排出管的温度上升。
(J)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通过采用电阻检测部件的液面检测传感器39,由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态部分的电阻和气态部分的电阻的差异来检测液面高度h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液面检测传感器39可以是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侧面,进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中液体侧闭锁阀26的上游侧,沿室外热交换器23的集管23b的高度方向分别不同的高度位置上的热敏电阻的结构。具体地,液面检测传感器39根据这些热敏电阻的各自的温度差异,检测制冷剂以气体状态存在的区域和制冷剂以液体状态存在的区域的边界作为液面高度。在此,关于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中检测饱和温度以下的温度的情况,在配置该热敏电阻的高度上制冷剂以液体状态存在时,控制部9进行判定。另外,关于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中检测出超过饱和温度的温度的情况,在配置该热敏电阻的高度上制冷剂以气体状态存在时,控制部9进行判定。由此,为了检测液面检测传感器39的热敏电阻在多个不同的高度位置上的液体制冷剂的有无,控制部9能够把握液面存在于作为液体制冷剂的温度检测的高度中超过最高位置的位置上。
另外,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面高度h的情况下,在检测之前通过切换四方切换阀22对压缩机21的连接状态,关于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气体部分,控制部9进行使温度急剧降低,产生与液态的温度差,或者增大温度差的、液面明确化控制。
另外,如图20所示,也可以在具有热气旁通回路80的制冷剂回路111中,控制部9进行利用热气旁通回路80的液面明确化控制。
该热气旁通回路80,如图20所示具有热气旁通管81以及热气旁通阀82。热气旁通管81将相对于四方切换阀22连接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和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相互连接。并且,热气旁通阀82设于热气旁通管81的中途,能够进行容许热气旁通管81的制冷剂的通过的开状态或不容许制冷剂的通过的闭状态的切换。另外,将热气旁通管81中从热气旁通阀82向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侧延伸的部分作为高压侧热气旁通管81a。另外,将热气旁通管81中从热气旁通阀82向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侧延伸的部分作为低压侧热气旁通管81b。
在此,制冷剂回路111的方块结构图如图21所示追加了热气旁通阀82。
控制部9如以下所示通过控制热气旁通阀82的开闭状态,从而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
具体地,控制部9如图22所示,在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的步骤S2和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的步骤S11的最初的制冷剂运转同样控制中,在液体旁通膨胀阀72为全闭状态之前以关闭热气旁通阀82的状态进行制冷运转同样的控制。由此,制冷剂回路111内形成图22所示的制冷剂分布状态。
接着,控制部9如图23所示,在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的步骤S3和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的步骤S12的液化控制中,在液体旁通膨胀阀72为全闭状态之前、关闭热气旁通阀82的状态之前,关闭室内膨胀阀41,进行以液体状态集中制冷剂回路111内的制冷剂的控制。像这样进行液化控制,从而如图23所示能够遮断室内膨胀阀41的制冷剂的通过,能够阻断制冷剂回路111内的制冷剂的循环。并且,控制部9为了继续压缩机21以及室外风扇28的运转,制冷剂在起到作为冷凝器的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的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却,从而被冷凝。像这样,制冷剂回路111内的制冷剂的循环被阻断的情况下,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制冷剂逐渐存留在制冷剂回路10内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另外,在室内膨胀阀41由控制部9控制在全闭状态的状态下,继续利用压缩机21的吸入。因此,存在于制冷剂回路111中室内热交换器42和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和低压侧热气旁通阀81b等中的室内膨胀阀41的下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上游侧的部分的制冷剂由压缩机21持续吸引。由此,室内膨胀阀41的下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上游侧的部分被减压,形成几乎不存在制冷剂的状态。由此,制冷剂回路111内的制冷剂形成液体状态,集中在制冷剂回路111中室内膨胀阀4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
另外,控制部9在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的步骤S5和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的步骤S14的液温恒定化控制中,进行稍打开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回液控制,并同时在关闭热气旁通阀82之前等待制冷剂回路111内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在周围温度附近稳定化。
之后,控制部9在判断液体制冷剂的温度温度的情况下,将液体旁通膨胀阀72形成全闭状态,打开确认旁通阀82,从而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通过该液面明确化控制,如图24所示,因为成为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通的状态,所以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内的制冷剂压力急剧降低。由于像这样、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气态制冷剂的压力也急剧降低,所以该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气态制冷剂的温度急剧降低。但是,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不急剧变化。由此,能够产生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的液态温度和气态温度的差异,或者扩大差异。由此,液面检测传感器39在进行该液面明确化控制后立即进行液面的检测,从而能够精度高地判定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面高度。
另外,上述的热气旁通回路80例如在采暖运转开始时对室内单元4不想输送冷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利用。即、在采暖运转开始时暂时打开热气旁通阀82,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吸入侧连接,从而能够在室外单元2内部加热制冷剂。由此,能够抑制采暖运转的开始时对室内用户供给不舒服的冷气。这样,热气旁通回路80不单纯仅在上述的液面明确化控制中利用,也能够在采暖运转开始时的暂时制冷剂加热中通用。
另外,在液面明确化控制中,例如也可以如以下进行。
例如,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面高度h的变化程度稳定的状态下,停止压缩机21和室外风扇28的电机28m的旋转。并且,在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内的制冷剂温度受到周围温度的影响的状态下,室外风扇28的电机28m不动作,仅再次启动压缩机21。由此,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内的制冷剂压力急剧上升,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内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急剧上升。这样,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气态温度因显热变化而急剧上升。并且,由于室外风扇28的电机28m的旋转停止,所以该气态的温度的急剧上升难以缓和。另一方面,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态受到周围温度的影响的状态下即使受到来自气态的热的供给,不会有急剧的温度上升。像这样,通过仅再度启动压缩机21的运转,能够产生或扩大温度高的气态和温度低的液态的温度差。由此,液面检测传感器39能够精度高地检测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面高度h。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此外作为液面明确化控制例如也可以在进行液面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之前,通过加热器等加热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面附近。这种情况下,利用液态和气态的比热不同的性质,液态由加热器而迅速温度上升,气态即使加热器的作用下温度怎么也不会上升。因此,也可以直到能够由热敏电阻T1~T5进行液面检测的程度,由加热器等进行暂时的加热,停止加热器的加热后,进行液面检测传感器39的液面检测。
另外,在液面明确化控制中,例如可以如以下进行。
例如,可以在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之前进行热敏电阻的温度校正处理。例如,在热敏电阻检测相同温度的状况下,控制部9进行校正,以使各热敏电阻显示温度为相同的值。具体地,在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的最初进行以下的处理。
具体地,控制部9判定制冷剂回路10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集管23b的温度是否稳定。控制部9判断室外单元2在规定时间(例如24小时)以上期间是否在运转状态。在此,控制部9同时取得液面检测传感器39的各热敏电阻T1~T5的检测值。
并且,控制部9检测出的各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作为检测出相同的温度的内容进行热敏电阻的校正。在此,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中检测出最接近平均值的温度的热敏电阻检测出的温度作为其它热敏电阻也检测出的内容进行其它热敏电阻的校正。
一般地,要检测未冷凝的过热度到达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和冷凝的过冷却度到达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差而检测液面高度时,液面附近变为要冷凝之前的过热度小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和刚刚冷凝后过冷却度未到达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接近。并且,为了检测液面高度,要求能够检测到这样的液面附近的、要冷凝之前的过热度小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和刚刚冷凝后过冷却度未到达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差的程度的精度。相对于此,像这样进行热敏电阻的校正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相同的环境下的温度检测误差,关于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量,能够提高检测精度。即、能够将利用各热敏电阻的液面高度检测精度形成为似乎是由一个传感器检测各高度上的温度这样的高精度。
(K)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J)中,以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的情况下,控制部9使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的制冷剂压力急剧降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像这样,在使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内的制冷剂压力急剧降低的情况下,根据制冷剂回路10、111的结构、制冷剂的种类会担心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一边起泡一边向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一方逆流。即、因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内的制冷剂压力的急剧降低,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体制冷剂被拉向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侧,体积急剧膨胀,会担心出现起泡。像这样液体制冷剂出现起泡时,使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态和气态的温度差明确化的利用液面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变得困难。
相对于此,例如图25所示,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集管23b的部分的上端附近设置逆流防止部23d,从而能够防止这样起泡的液体制冷剂逆流。
该逆流防止部23d如图25所示设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集管23b的上方、连接有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的一侧的端部上。并且,具有随着从集管23b朝向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侧配管内径逐渐增大的部分。由此,将要逆流的制冷剂的趋势能够在该逆流防止部23d中急剧弱化。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逆流,即使在液面明确化控制中假设产生泡状的制冷剂的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面检测传感器39的精度降低。
(L)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J)中,以采用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空气调节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26所示,也可以代替变形例(J)中的液体旁通膨胀阀72,使用具有包含采用毛细管172的液体旁通回路170以及采用热气旁通膨胀阀82的热气旁通回路180两者的制冷剂回路111a的空气调节装置101a。
在此,毛细管172如图26所示,不是控制部9直接进行控制。在此,如图26所示,通过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的高压和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的低压的压力差使液体旁通回路170中的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毛细管172流向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侧。并且,该压力差能够通过控制部9控制热气旁通膨胀阀82的阀开度来被调节。像这样通过调节热气旁通膨胀阀82的阀开度,能够间接调节对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液体制冷剂供给量。由此,能够间接抑制压缩机21的排出管的温度上升。
(M)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在检测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面高度h稍前,调节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阀开度,进行稍容许液体制冷剂的通过的回液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控制部9也可以根据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制冷剂温度的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来调节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开度。这种情况下,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变高的情况下,控制部9可以提高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开度,进行将更大量的液体制冷剂供给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控制。另外,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变低的情况下,控制部9可以降低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开度,进行稍抑制供给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量的控制。
另外,例如图27所示,也可以是具有还设置能够直接检测压缩机21内的排出制冷剂所通过的输出孔的温度的压缩机高温部温度传感器21h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111b的空气调节装置101b。这种情况下,本变形例(M)的控制部9的控制可以不以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为指标,而采用压缩机高温部温度传感器21h的检测温度。
<2>第二实施方式
<2.1>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图2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201的概略结构图。
空气调节装置201是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冷冻循环运转而在楼房等的室内的制冷采暖中使用的装置。
空气调节装置201主要具有一台作为热源单元的室外单元2、与其并列连接的多台(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台)作为利用单元的室内单元4、5、将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5连接的作为制冷剂连络管的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即、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201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210通过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4、5、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连接而构成。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5通过埋入或悬吊等方式设置在楼房等的室内顶板上,或者通过壁挂等方式设置在室内的墙壁上。室内单元4、5构成制冷剂回路210的一部分,经由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连接在室外单元2上。
接着,关于室内单元4、5的结构进行说明。
由于室内单元4、5为相同的结构,所以在此仅说明室内单元4的结构,关于室内单元5的结构分别代替室内单元4的各部分的40序列的附图标记而使用50序列的附图标记,省略对各部分的说明。
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2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210a(室内单元5中为室内侧制冷剂回路210b)。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210a主要具有作为利用侧膨胀机构的室内膨胀阀41和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2、以及连接室内膨胀阀41和室内热交换器42的室内机内连接配管4b(室内单元5中为室内机内连接配管5b)。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膨胀阀41是为了进行流经室内侧制冷剂回路210a内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调节等而连接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的电动膨胀阀,也能够阻断制冷剂的通过。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42是由导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型的翅管式热交换器、在制冷运转时起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在采暖运转时起到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单元4具有将室内空气吸入单元内,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作为供给空气供给室内的作为送风扇的室内风扇43。室内风扇43是能够改变供给室内热交换器42的空气的风量的风扇。该室内风扇43是通过由DC风扇电机等构成的电机43m驱动的离心风扇或多翅风扇等。
另外,在室内单元4中设置各种传感器。
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设置检测制冷剂的温度(即,与采暖运转时的冷凝温度或制冷运转时的蒸发温度对应的制冷剂温度)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设置检测制冷剂的温度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在室内单元4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设置检测流入单元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室内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46。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以及室内温度传感器46由热敏电阻构成。
另外,室内单元4具有控制构成室内单元4的各部分的动作的室内侧控制部47。并且,室内侧控制部47具有用于控制室内单元4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19等。这些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19等能够与用于单独操作室内单元4的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处理,或者能够与室外单元2之间经由传送线(未图示)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处理。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在楼房等室外,与室内单元4、5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210,经由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连接在室内单元4、5上。
接着,关于室外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
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2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10c。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10c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方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液面检测传感器239、室外膨胀阀38、过冷却器25、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室外膨胀过冷却连结配管6c、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气体闭锁四方连接配管7b、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液体旁通回路270、热气旁通回路80、液体侧闭锁阀26、气体侧闭塞阀27、各种传感器以及室外侧控制部37。
压缩机21是能够改变运转容量的压缩机。该压缩机21是通过由电机21m驱动的容积式压缩机。该电机21m的转速由变频器控制。
四方切换阀22是用于在制冷运转时和采暖运转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阀。在制冷运转时,四方切换阀22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并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和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侧连接(参照图28的四方切换阀22的实线)。由此,在制冷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作为由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起到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另外,在采暖运转时,四方切换阀22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侧连接,并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和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参照图28的四方切换阀22的虚线)。由此,在采暖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42、52起到作为由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并使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23起到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42、52中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
室外热交换器23是交叉翅型的翅管式热交换器,如作为室外热交换器23的概略图的图30所示,主要具有由导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热交换器主体23a、连接在热交换器主体23a的气体侧的集管23b和连接在热交换器主体23a的分流器23c。室外热交换器23是在制冷运转时起到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在采暖运转时起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3其气体侧连接在四方切换阀22上,其液体侧连接在室外膨胀阀38上。该室外热交换器23如图30所示具有热交换器主体23a以及集管23b。该热交换器主体23a从多个不同的高度接收由压缩机21加压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与外部气体温度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气体制冷剂冷凝。另外,集管23b为了将由压缩机21加压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供给上述热交换器主体23a的多个不同高度而将气体制冷剂分割到各个高度。
液面检测传感器239如图30所示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侧面中,进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2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液体侧闭塞阀26的上游侧。该液面检测传感器239具有沿室外热交换器23的集管23b的高度方向配置在各个不同高度位置的热敏电阻T1~T5,起到作为检测关于存在于包括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上游侧的制冷剂量的状态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的作用。该液面检测传感器239中,检测作为与存在于室内膨胀阀41、51的上游侧的制冷剂量相关的状态量的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在此,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通过由室外风扇28供给的空气冷却而冷凝,形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另外,当执行后述的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时,阻断制冷剂的循环的状态下,为了继续启动压缩机21、起到作为冷凝器的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以及室外风扇28,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存留冷凝的液体制冷剂。在此,液体制冷剂比气体制冷剂密度高且重,所以会因自重而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方。这种情况下,由于液体制冷剂集合在下方,所以若能够检测出液体制冷剂的液面高度位置,则能够把握液体制冷剂的体积。并且,具体地,液面检测传感器239根据这些热敏电阻T1~T5各自的温度的差异检测制冷剂以气体状态存在的区域和制冷剂以液态状态存在的区域的边界作为液面高度。在此,关于热敏电阻T1~T5的检测温度中检测出饱和温度以下的温度的情况,在配置该热敏电阻的高度上制冷剂以液体状态存在时,控制部9进行判定。另外,关于热敏电阻T1~T5的检测温度中检测出超过饱和温度的温度的情况,在配置该热敏电阻的高度上制冷剂以气体状态存在时,控制部9进行判定。由此,为了检测液面检测传感器239的热敏电阻T1~T5在多个不同的高度位置上的液体制冷剂的有无,控制部9能够把握液面存在于作为液体制冷剂的温度检测的高度中超过最高位置的位置上。
室外膨胀阀38是在进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2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过冷却器25的上游侧的电动膨胀阀。该室外膨胀阀38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由此,室外膨胀阀38能够调节流经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10c内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流量等。并且,该室外膨胀阀38也能够遮断该位置上的制冷剂的通过。
室外单元2具有作为送风扇的室外风扇28。该室外风扇28在室外单元2内吸入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器,将热交换后的空气再度排出室外。该室外风扇28是能够改变供给室外热交换器23的空气的风量的风扇。室外风扇28是螺旋桨风扇等,由DC风扇电机等构成的电机28m驱动。
过冷却器25设于室外热交换器23与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之间。更具体地,过冷却器25连接在室外膨胀阀38与液体侧闭塞阀26之间。该过冷却器25是通过使在二重管型的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冷凝的制冷剂流经的制冷剂管和后述的过冷却制冷剂管61接触而构成的配管热交换器。像这样,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冷凝的制冷剂和流经后述的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制冷剂之间不混杂制冷剂并同时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将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并送给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进一步冷却。
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将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外膨胀阀38连接。室外膨胀过冷却连结配管6c将室外膨胀阀38和过冷却器25连接。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将过冷却器25和液体侧闭锁阀26连接。
气体闭锁四方连接配管7b将气体侧闭塞阀27和四方切换阀22连接。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将四方切换阀和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
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在过冷却器25中起到作为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冷却的冷却源的作用。该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具有过冷却制冷剂管61以及过冷却膨胀阀62。
过冷却制冷剂管61是以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通过上述的过冷却器25并同时返回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方式连接的配管。该过冷却制冷剂管61包含过冷却膨胀管6d、过冷却分支管64以及过冷却汇合管65。该过冷却膨胀管6d将从室外膨胀阀38送给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室外膨胀阀38和过冷却器25之间的位置分支,延伸到过冷却膨胀阀62上。过冷却分支管64使过冷却膨胀阀62和过冷却器25连接。过冷却汇合管65以从过冷却器25的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侧的出口返回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方式连接在压缩机21的吸入侧。
过冷却膨胀阀62介于过冷却膨胀管6d和过冷却分支管64之间而将两者连接,是起到作为调节通过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连通管膨胀机构的作用的电动膨胀阀。
在此,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由过冷却膨胀管6d分支,由过冷却膨胀阀62减压,通过过冷却分支管64将该减压的制冷剂引导至过冷却器25。由此,在过冷却器25中,能够在通过过冷却膨胀阀62而减压的制冷剂和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通过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而送至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至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在过冷却器25中通过由过冷却膨胀阀62减压后流经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制冷剂冷却。即、能够通过过冷却膨胀阀62的开度调节进行过冷却器25的能力控制。
另外,过冷却制冷剂管61如后所述也起到作为连接制冷剂回路210中液体侧闭锁阀26和室外膨胀阀38之间的部分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部分的连通管的作用。
液体旁通回路270是设于室外单元2的内部,连接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和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的回路。该液体旁通回路270具有液体旁通管71、液体旁通膨胀阀72、配管热交换器73以及液体旁通温度传感器74。液体旁通管71具有相对于液体旁通膨胀阀72连接在液侧即高压侧的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相对于液体旁通膨胀阀72连接在气体侧即低压侧的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液体旁通膨胀阀72能够调节液体旁通管71中从高压液体制冷剂所流经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朝向低压气体制冷剂所流经的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的膨胀程度,并且能够直接调节制冷剂的通过量。配管热交换器73在流经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的制冷剂和流经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此,流经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的制冷剂在通过液体旁通膨胀阀72时被减压,在通过液体旁通膨胀阀72之前形成低温。因此,配管热交换器73能够将流经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内的液体制冷剂由流经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内的制冷剂冷却。另外,这时,流经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的制冷剂从流经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内的液体制冷剂得到热,形成气体状态,朝向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流动。在此,控制部根据液体旁通温度传感器74检测的温度调节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阀开度,以使流经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内的制冷剂中通过配管热交换器73的部分的制冷剂可靠地形成液体状态。另外,控制部9将像这样被控制成流经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内的制冷剂中通过配管热交换器73的部分的制冷剂可靠地形成液体状态的液体制冷剂的通过量(通过容积)由液体旁通膨胀阀72控制。由此,能够防止在通过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制冷剂中参杂气体状态,能够确保形成完全的液体状态,所以通过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制冷剂密度大致恒定。另外,在此的配管热交换器73具有仅能够有富余地使流经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内的液体制冷剂可靠地变为液体状态的能力、大小和容量。由此,控制部9能够将液体旁通膨胀阀72中的每单位时间的制冷剂通过容积控制再该富余量的范围内维持液体状态,从而能够使用液体旁通回路270使循环的制冷剂量稳定化。
热气旁通回路80具有热气旁通管81以及热气旁通阀82。热气旁通管81将相对于四方切换阀22连接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和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相互连接。并且,热气旁通阀82设于热气旁通管81的中途,能够进行容许热气旁通管81的制冷剂的通过的开状态或不容许制冷剂的通过的闭状态的切换。另外,将热气旁通管81中从热气旁通阀82向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侧延伸的部分作为高压侧热气旁通管81a。另外,将热气旁通管81中从热气旁通阀82向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侧延伸的部分作为低压侧热气旁通管81b。该热气旁通回路80例如能够在采暖运转开始时对室内单元4、5不想输送冷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利用。即、在采暖运转开始时暂时打开热气旁通阀82,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吸入侧连接,从而能够在室外单元2内部加热制冷剂。由此,能够抑制采暖运转的开始时对室内用户供给不舒服的冷气。
液体侧闭锁阀26是设于外部的设备的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和室外单元2的连接口上的阀。液体侧闭锁阀26在进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2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过冷却器25的下游侧且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的上游侧,能够遮断制冷剂的通过。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侧闭锁阀26经由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连接在过冷却器25上。
气体侧闭塞阀27是设于作为外部的设备的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和室外单元2的连接口上的阀。该气体侧闭塞阀27经由气体闭锁四方连接配管7b连接在四方切换阀22上。
在室外单元2上、上述液面检测传感器239以外,也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具体地,在室外单元2上设置检测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的吸入压力传感器29、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的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的吸入温度传感器31以及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的排出温度传感器32。另外,在过冷却器25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侧的出口设置有检测制冷剂的温度(即、液管温度)的液管温度传感器35。在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过冷却汇合管65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流经过冷却器25的旁通制冷剂管侧的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的过冷却温度传感器63。在室外单元2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设置有检测流入单元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即、室外温度)的室外温度传感器36。吸入温度传感器31、排出温度传感器32、液管温度传感器35、室外温度传感器36以及过冷却温度传感器63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热敏电阻构成。
室外侧控制部37设于室外单元2上。进行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的控制。并且,室外侧控制部37具有用于进行室外单元2的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具有控制电机21m的变频电路等,与存储器19连接。
室内侧控制部47、57设于室内单元4、5上,进行构成室内单元4、5的各部分的动作的控制。
在此,室外侧控制部37能够在与室内单元4、5的室内侧控制部47、57之间经由传送线(未图示)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处理。
并且,由室内侧控制部47、57、室外侧控制部37以及连接它们的传送线(未图示)构成进行空气调节装置201整体的运转控制的控制部9。
控制部9,如作为空气调节装置201的控制方块的图29所示,以能够接收各种传感器29~32、35、36、239、44~46、54~56、63、74的检测信号的方式连接。控制部9能够根据这些检测信号控制各种设备以及阀21、22、28、38、41、43、51、53、62、72、82。另外,在构成控制部9的存储器19中存储各种数据。作为各种数据存储:根据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之间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以及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的配管内的体积、液面检测传感器239检测的液面高度h计算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量的关系式、从室内膨胀阀41到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从室内膨胀阀51到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以及从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到液体侧闭锁阀26的配管内的体积的合计的闭锁配管体积、与温度状况对应的液体制冷剂室内侧的密度数据以及考虑到对建筑物施工后的配管长度等的每个物件中空气调节装置201的制冷剂回路210的适当制冷剂量。并且,控制部9在进行后述的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时读出这些数据,对制冷剂回路210仅填充适当量的制冷剂,或通过与该适当制冷剂量数据比较判断液体制冷剂有无泄漏。
(制冷剂连络管)
制冷剂连络管6、7是在将空气调节装置201设置在楼房等设置场所时现场施工的制冷剂管。该制冷剂连络管根据设置场所、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的组合等设置条件采用具有各种长度和管径的连络管。因此,例如新设置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下,需要对空气调节装置201填充与制冷剂连络管6、7的长度和管径的设置条件对应的适当量的制冷剂。
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具有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4a、5a、室外侧液体配管6a以及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4a是从室内膨胀阀41延伸的配管。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5a是从室内膨胀阀51延伸的配管。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4a、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5a和室外侧液体配管6a在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汇合。
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具有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4c、5c、室外侧气体配管7a以及气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E1。室内侧气体分支配管4c是从室内热交换器42的配管。室内侧气体分支配管5c是从室内热交换器52延伸的配管。室内侧气体分支配管4c、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5c和室外侧气体配管7a在气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E1汇合。
如以上所示,通过连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210a、210b、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10c以及制冷剂连络管6、7,从而构成空气调节装置201的制冷剂回路210。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201通过由室内侧控制部47、57和室外侧控制部37构成的控制部9,由四方切换阀22切换制冷运转以及采暖运转而进行运转,并且根据各室内单元4、5的运转负载来进行室外单元2以及室内单元4、5的各设备的控制。
<2.2>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
接着,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201的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201的运转模式,有通常运转模式、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
在通常运转模式中,根据各室内单元4、5的运转负载进行室外单元2以及室内单元4、5的构成设备的控制。在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中,在空气调节装置201的构成设备的设置后等进行试运转时对制冷剂回路210进行适当量的制冷剂填充。在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中,结束包含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的试运转而开始填充运转后,进行是否有制冷剂从制冷剂回路210泄漏的判定。
以下,关于空气调节装置201的各运转模式中的动作进行说明。
(通常运转模式)
首先,关于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参照图31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
制冷运转时,四方切换阀22为图28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并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经由气体侧闭塞阀27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连接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气体侧的状态。在此,室外膨胀阀38为全开状态。液体侧闭锁阀26以及气体侧闭塞阀27为开状态。控制部9通过对各室内膨胀阀41、51进行开度调节,从而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气体侧)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以过热度目标值恒定。另外,制冷运转时,液体旁通膨胀阀72以及热气旁通阀82被闭锁。
在此,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与蒸发温度对应)而检测出。另外,过冷却膨胀阀62其过冷却器25的过冷却制冷剂管61侧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被开度调节以变为过热度目标值(以下、称作过热度控制)。
在此,过冷却制冷剂管61中通过过冷却器25后的压缩机21吸入侧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将由吸入压力传感器29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换算成与蒸发温度对应的饱和温度值,从由过冷却温度传感器63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而检测出。
在该制冷剂回路210的状态下,运转压缩机21、室外风扇28以及室内风扇43、53,则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而压缩,形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方切换阀22送给室外热交换器23。该室外热交换器23中,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形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并且,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外膨胀阀38流入过冷却器25,与流经过冷却器制冷剂管6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进一步被冷却,形成过冷却状态。这时,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向过冷却制冷剂管61分支,由过冷却膨胀阀62减压后,返回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此,通过过冷却膨胀阀62的制冷剂被减压至接近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从而其一部分蒸发。然后,从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过冷却膨胀阀62朝向压缩机21的吸入侧流动的制冷剂,通过过冷却器25与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往室内单元4、5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过冷却器25而形成过冷却状态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侧闭锁阀26以及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而送至室内单元4、5。
送至该室内单元4、5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室内膨胀阀41、51减压到接近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形成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送给室内热交换器42、52,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形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送给室外单元2。送给室外单元2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侧闭塞阀27以及四方切换阀22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
像这样,在空气调节装置201中,作为运转模式的一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将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作为在压缩机21中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并且将室内热交换器42、52起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的制冷运转。
在此,进行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剂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210的制冷剂的分布状态,如作为表示流经制冷剂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210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模式图的图26所示,制冷剂形成液体状态(图26中的涂黑的剖线部分)、气液二相状态(图26中的格子状的剖线部分)、气体状态(图26中的斜线的剖线部分)的各状态而分布。具体地,制冷剂回路210中由液体制冷剂填满的部位是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出口附近的部分、经由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室外膨胀阀38、室外膨胀过冷却连结配管6c、过冷却器25、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液体侧闭锁阀26以及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到室内膨胀阀41、51的部分、以及作为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过冷却膨胀阀62上游侧的过冷却膨胀管6d的部分。并且,制冷剂回路210中由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填满的部位是过冷却分支管64的部分、过冷却器25的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侧的部分中入口附近的部分、以及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入口附近的部分。另外,制冷剂回路210中由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填满的部位是经由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以及压缩机21从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中间的部分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入口的部分、室外热交换器23的入口附近的部分、以及从过冷却器25的旁通制冷剂管60侧的部分中从过冷却器25的中间的部分到与过冷却汇合管65以及压缩机21的吸入侧汇合的部分。
另外,在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中,制冷剂以上述这样的分布在制冷剂回路210内分布,但是在后述的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转中,形成液体制冷剂在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和室外热交换器23中集中的分布(参照图30)。
-采暖运转-
接着,关于通常运转模式的采暖运转进行说明。
采暖运转时,四方切换阀22为图23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21的排出侧经由气体侧闭塞阀27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连接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气体侧,并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的状态。室外膨胀阀38为了减压到能够使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能够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的压力(即、蒸发压力),由控制部9进行开度调节。另外,液体侧闭锁阀26以及气体侧闭塞阀27为开状态。室内膨胀阀41、51由控制部9调节开度,从而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出口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以过热度目标值恒定。
另外,在采暖运转开始时,不想对室内单元4、5输送冷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采暖运转开始时暂时打开热气旁通阀82,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吸入侧连接,从而能够在室外单元2内部加热制冷剂。由此,能够抑制采暖运转开始时向室内用户供给不舒服的冷风。另外,液体旁通膨胀阀72为关闭状态。
在此,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通过将从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换算成与冷凝温度对应的饱和温度值,从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减去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而检测出。另外,采暖运转时,过冷却膨胀阀62闭锁。
在该制冷剂回路210的状态下,运转压缩机21、室外风扇28以及室内风扇43、53,则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而压缩,形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方切换阀22、气体侧闭塞阀27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送给室内单元4、5。
然后,送给室内单元4、5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形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后,通过室内膨胀阀41、51时与室内膨胀阀41、51的阀开度对应而被减压。
在该室内膨胀阀41、51中通过的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送给室内单元2,经由液体侧闭锁阀26、过冷却器25以及室外膨胀阀38进一步被减压,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然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形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方切换阀22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
以上的通常运转模式中的运转控制通过起到作为进行包含制冷剂运转以及采暖运转的填充运转的运转控制机构的作用的控制部9(更具体地、室内侧控制部47、57、室外侧控制部37以及能够通信地将它们连接的未图示的传送线)进行。
(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
接着,关于试运转时进行的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参照图32~图35进行说明。
图32是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的流程图。
图33是模式表示图2的热交换器主体23a以及集管23b的内部的图示。
图34是表示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中的检测前的流经制冷剂回路210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模式图。该图34中表示在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下制冷剂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状态。
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是在空气调节装置201的构成机器的设置后等试运转时进行的运转模式,是对制冷剂回路210自动填充与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的容积对应的适当的制冷剂量的运转模式。
并且,打开室外单元2的液体侧闭锁阀26以及气体侧闭塞阀27,然后使预先填充在室外单元2中的制冷剂填满制冷剂回路210内。
接着,进行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的操作者将追加填充用的制冷剂瓶连接在制冷剂回路210(例如、压缩机21的吸入侧等)而开始填充。
然后,操作者对控制部9直接或由遥控器(未图示)等发出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的指令。
于是,控制部9进行伴随图32所示的步骤S21~步骤S32的处理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转以及制冷剂量的合适与否的判定。
另外,在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中,液体旁通膨胀阀72为全闭状态。
在步骤S21中,控制部9检测制冷剂瓶的连接的完成,并同时将设于从制冷剂瓶延伸的配管上的阀(未图示)形成容许制冷剂的供给的状态,开始制冷剂的追加填充。
在步骤S22中,控制部9在关闭热气旁通阀82的状态下控制设备进行与上述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段落已述的控制同样的运转。由此,从追加填充用的制冷剂瓶向制冷剂回路210内追加填充制冷剂。
在步骤S23中,温度恒定化控制由控制部9执行。
液温恒定化控制中,控制部9进行冷凝压力控制和液管温度控制。在冷凝压力控制中,控制部9在关闭热气旁通阀82的状态下,以使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为恒定的方式控制由室外风扇28供给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空气的风量。由于冷凝器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受室外温度的影向较大变化,所以控制部9根据室外温度传感器36检测的温度进行电机28m的输出控制,从而控制从室外风扇28供给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内空气的风量。由此,能够使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恒定化,能够使流经冷凝器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稳定化。并且,能够将制冷剂回路210中从室外热交换器23到室内膨胀阀41、51之间、即、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室外膨胀过冷却连结配管6c、过冷却膨胀管6d、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以及室外侧液体配管6a、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4a、5a的各内部分别控制在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动的状态。由此,关于从室外热交换器23到室内膨胀阀41、51以及过冷却膨胀阀62的部分的制冷剂的压力也能够稳定化。另外,在此的冷凝压力控制中,控制部9使用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作为冷凝压力进行控制。另外,作为液温恒定化控制的另一个控制的液管温度控制中,与上述的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中的过热度控制不同,控制过冷却器25的能力,以使从过冷却器25送给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的温度恒定。更具体地、在液管温度控制中,在关闭热气旁通阀82的状态下控制部9进行调节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过冷却膨胀阀62的开度的控制,以使通过过冷却器25的设于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侧的出口的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制冷剂的温度以液管温度目标值恒定。由此,能够使从过冷却器25的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的出口到室内膨胀阀41、51的包括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的制冷剂管内的制冷剂密度以某一恒定值稳定化。
在步骤S24中,控制部9在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温度的变化维持在5分钟正负2℃范围之间、即稳定化之前持续进行该液温恒定化控制。若控制部9判断为未稳定,则继续该液温恒定化控制以及能力比率控制。若控制部9判断为已经稳定化,则移向步骤S25。
在步骤S25中,控制部9进行将室内膨胀阀41、51形成全闭状态后将液体侧闭锁阀26形成全闭状态的封锁控制。由此,在从室内膨胀阀41、5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液体制冷剂能够作为由液温恒定化控制而控制在某温度的、具有从室内膨胀阀41、5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配管内的体积的制冷剂确定。
在步骤S26中,控制部9读出存储在存储器19中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从室内膨胀阀41到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从室内膨胀阀51到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以及从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到液体侧闭锁阀26的配管内的体积的合计即闭锁配管体积的数据、以及与温度状况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数据。并且,控制部9对从室内膨胀阀41到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从室内膨胀阀51到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以及从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到液体侧闭锁阀26的配管内的体积的合计即闭锁配管体积乘以与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温度对应的液体制冷剂密度,计算作为从室内膨胀阀41、5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配管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量的液管确定制冷剂量Y。该液管确定制冷剂量Y能够得到也考虑到与温度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的精度高的值。像这样,即使制冷剂回路210中的制冷剂量超过室外热交换器23内容积存在的情况下,至少关于被闭锁控制的制冷剂,能够判定由准确的体积和准确的液体制冷剂密度定量化的精度高的制冷剂量。
在步骤27中,控制部9读出存储在存储器19中的制冷剂回路210中的适当制冷剂量。然后,控制部9从该适当制冷剂量Z减去作为准确量求得的液管确定制冷剂量Y,算出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需要存留的热交换制冷剂量X。进而,控制部9读出存储在存储器19中的、用于根据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之间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内的体积、液面检测传感器239检测的液面高度h算出的存储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量的关系式、以及与温度状况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数据。并且,控制部9计算与算出的热交换制冷剂量X对应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面高度h。具体地,控制部9从热交换制冷剂量X减去对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之间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内的体积乘以与温度状况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所得的值。然后,根据该减法计算所得的量和由液面检测传感器239检测的液面高度h计算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量的关系式算出液面高度h。另外,在此的液面高度h使用与后述的液面检测传感器239进行检测的时刻的与周围温度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进行计算。即、在此,室外热交换器23的集管23b部分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高时液体制冷剂体积大,其低时液体制冷剂体积小。由此,控制部9当室外热交换器23的集管23b部分的温度越高则将判定是否填充适当制冷剂量的高度位置设定得高,当温度越低则将判定是否填充适当制冷剂量的高度位置设定得低。
在步骤S28中,控制部9进行将室外膨胀阀38形成全闭状态的遮断控制。由此,如图34所示,能够将制冷剂回路210内的制冷剂中,存在于对室内膨胀阀41的压缩机21吸入侧的室内机内连接配管4b、室内热交换器42、室内侧气体分支配管4c、对室内膨胀阀51的压缩机21吸入侧的室内机内连接配管5b、室内热交换器52、室内侧气体分支配管5c、气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E1、室外侧气体配管7a、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室外膨胀过冷却连结配管6c、过冷却器25、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以及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低压侧热气旁通管81b、气体闭锁四方连接配管7b以及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的制冷剂吸入到压缩机21。由此,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由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冷凝,形成液体制冷剂。在此,由于通过遮断控制阻断制冷剂的循环,所以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冷凝的液体制冷剂存留在室外膨胀阀38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侧。并且,形成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部因自重从未冷凝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下方、室外热交换器23的底部逐渐积留。
在步骤29中,控制部9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在该液面明确化控制中,控制部9如以下所述,通过控制热气旁通阀82的开闭状态,使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气态的制冷剂温度急剧降低。具体地,控制部9如图35所示打开热气旁通阀82,从而形成与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通的状态。由此,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内的制冷剂压力急剧降低,所以该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气态制冷剂的温度急剧降低。但是,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不急剧变化。由此,能够产生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的液态温度和气态温度的差异,或者扩大该差异。由此,液面检测传感器239在进行该液面明确化控制后立即进行液面的检测,从而能够精度高地判定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面高度。
在步骤S30中,控制部9修正液面检测传感器239的检测值与在步骤S27中算出的热交换制冷剂量X对应的液面高度h,以如上所述与当时的利用室外温度传感器36检测的检测温度条件下的液体制冷剂密度对应,判断到达该修正的液面高度h之前是否填充了制冷剂。在此,控制部9判断未到达液面高度h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31。另外,控制部9判断到达液面高度h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32。
在步骤S31中,控制部9以规定时间从制冷剂罐向制冷剂回路210继续填充,返回步骤S29。
在步骤S32中,控制部9结束来自制冷剂瓶的追加填充。具体地,将设于从制冷剂瓶延伸的配管上的阀(未图示)形成不容许制冷剂的通过的状态。
(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
接着,关于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除伴随制冷剂填充作业外,与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模式大致相同。
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是在例如定期(在节假日或深夜等不需要进行空调运转的时间带等)检测制冷剂是否未从制冷剂回路210泄漏的情况下进行的运转。
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中,如图36所示,依照步骤S41~步骤S53的顺序进行处理。
另外,在此,液体旁通膨胀阀72先开始,控制部9从关闭的状态开始。
在步骤S41中,控制部9控制设备以能够进行与上述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段落已述的控制同样的运转。
在步骤S42中,温度恒定化控制由控制部9执行。
液温恒定化控制中,控制部9进行冷凝压力控制和液管温度控制。在冷凝压力控制中,控制部9在关闭热气旁通阀82的状态下,以使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为恒定的方式控制由室外风扇28供给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空气的风量。由于冷凝器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受室外温度的影响较大变化,所以控制部9根据室外温度传感器36检测的温度进行电机28m的输出控制,从而控制从室外风扇28供给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内空气的风量。由此,能够使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恒定化,能够使流经冷凝器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稳定化。并且,能够将制冷剂回路210中从室外热交换器23到室内膨胀阀41、51之间、即、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室外膨胀过冷却连结配管6c、过冷却膨胀管6d、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以及室外侧液体配管6a、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4a、5a的各内部分别控制在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动的状态。由此,关于从室外热交换器23到室内膨胀阀41、51以及过冷却膨胀阀62的部分的制冷剂的压力也能够稳定化。另外,在此的冷凝压力控制中,控制部9使用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作为冷凝压力进行控制。另外,作为液温恒定化控制的另一个控制的液管温度控制中,与上述的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中的过热度控制不同,控制过冷却器25的能力,以使从过冷却器25送给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的温度恒定。更具体地、在液管温度控制中,在关闭热气旁通阀82的状态下控制部9进行调节过冷却制冷剂管61的过冷却膨胀阀62的开度的控制,以使通过过冷却器25的设于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侧的出口的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制冷剂的温度以液管温度目标值恒定。由此,能够使从过冷却器25的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的出口到室内膨胀阀41、51的包括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的制冷剂管内的制冷剂密度以某一恒定值稳定化。
在步骤S43中,控制部9判断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温度的变化是否维持在5分钟正负2℃范围之间、即稳定化的判断。若控制部9判断为未稳定,则继续该液温恒定化控制以及能力比率控制。若控制部9判断为已经稳定化,则移向步骤S44。
在步骤S44中,控制部9进行将室内膨胀阀41、51形成全闭状态后将液体侧闭锁阀26形成全闭状态的封锁控制。由此,在从室内膨胀阀41、5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液体制冷剂能够作为由液温恒定化控制而控制在某温度的、具有从室内膨胀阀41、5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配管内的体积的制冷剂确定。
在步骤S45中,控制部9读出存储在存储器19中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从室内膨胀阀41到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从室内膨胀阀51到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以及从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到液体侧闭锁阀26的配管内的体积的合计即闭锁配管体积的数据、以及与温度状况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数据。并且,控制部9对从室内膨胀阀41到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从室内膨胀阀51到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以及从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到液体侧闭锁阀26的配管内的体积的合计即闭锁配管体积乘以与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温度对应的液体制冷剂密度,计算作为从室内膨胀阀41、5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配管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量的液管确定制冷剂量Y。该液管确定制冷剂量Y能够得到也考虑到与温度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的精度高的值。像这样,即使制冷剂回路210中的制冷剂量超过室外热交换器23内容积存在的情况下,至少关于被闭锁控制的制冷剂,能够判定由准确的体积和准确的液体制冷剂密度定量化的精度高的制冷剂量。
在步骤S46中,控制部9进行将室外膨胀阀38形成全闭状态的遮断控制。由此,如图34所示,能够将制冷剂回路210内的制冷剂中,存在于对室内膨胀阀41的压缩机21吸入侧的室内机内连接配管4b、室内热交换器42、室内侧气体分支配管4c、对室内膨胀阀51的压缩机21吸入侧的室内机内连接配管5b、室内热交换器52、室内侧气体分支配管5c、气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E1、室外侧气体配管7a、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室外膨胀过冷却连结配管6c、过冷却器25、室外过冷却液侧闭锁连接配管6b以及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低压侧热气旁通管81b、气体闭锁四方连接配管7b以及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的制冷剂吸入到压缩机21。由此,将这些部分的制冷剂由压缩机21形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供给至室外热交换器23。由此,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由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冷凝,形成液体制冷剂。在此,由于通过遮断控制阻断制冷剂的循环,所以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冷凝的液体制冷剂存留在室外膨胀阀38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侧。并且,形成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部因自重从未冷凝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下方、室外热交换器23的底部逐渐积留。
在步骤S47中,控制部9进行将液体旁通膨胀阀72稍打开的液面明确化控制。在该液面明确化控制中,进行使存留在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在此为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以及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内的液体制冷剂中极少的一部分通过液体旁通膨胀阀72而返回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的控制。在此,控制部9调节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阀开度,稍容许液体制冷剂的通过。控制部9通过控制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阀开度,从而能够调节在液体旁通管71中液体高压液体制冷剂所流动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朝向低压气体制冷剂所流动的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的膨出程度,并且能够直接调节制冷剂的通过量。这时,配管热交换器73在流经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的制冷剂和流经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b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此,流经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的制冷剂在通过液体旁通膨胀阀72时被减压,比通过液体旁通膨胀阀72之前更低温。因此,在配管热交换器73中,能够使流经高压侧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内的液体制冷剂由流经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内的制冷剂冷却。另外,这时,流经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的制冷剂从流经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内的液体制冷剂得到热,形成气体状态,朝向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流动。在此,控制部根据由液体旁通温度传感器74检测的温度调节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阀开度,以使流经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内的制冷剂中通过配管热交换器73的部分的制冷剂可靠地形成液体状态。另外,控制部9通过液体旁通管72控制上述被控制成流经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内的制冷剂中通过配管热交换器73的部分的制冷剂可靠地变为液体状态的液体制冷剂的通过量(通过容积)。由此,能够防止在通过液体旁通膨胀阀72中的制冷剂混合气体状态,形成液体状态,所以能够确保通过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制冷剂密度大致恒定。由此,控制部9控制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每单位时间的制冷剂通过容积,从而能够使用液体旁通回路270使循环的制冷剂量稳定化。另外,由此,即使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上游侧的部分形成被减压,几乎不存在制冷剂的状态,极少通过液体旁通回路270循环的液体制冷剂也能够防止压缩机21的排出管的温度过度上升的状况。
在步骤S48中,控制部9判断由液面检测传感器239检测出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液面维持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规定持续时间以上。在此的液面高度的规定变动范围例如能够采用正负5cm的范围内。另外,作为规定时间例如为保持液面高度维持在正负5cm的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经过的时间,能够采用5分钟。
在此,控制部9当判断维持在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48。另外,控制部9判断维持在规定变动范围内的状态未持续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继续步骤S47的液化控制。
在步骤S49中,控制部9结束回液控制。由此,通过液体旁通管270中的循环阻断,制冷剂回路210内的全部制冷剂集中在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膨胀阀38的上游侧且压缩机21的下游侧的部分、几、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3内。
在步骤S48中,控制部9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在该液面明确化控制中,控制部9如以下所示通过控制热气旁通阀82的开闭状态,从而急剧降低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气态的制冷剂温度。具体地,控制部9通过打开热气旁通阀82,从而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形成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通的状态。由此,由于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内的制冷剂压力急剧降低,所以该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气态制冷剂的温度急剧降低。但是,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不会急剧变化。由此,能够不产生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的液态温度和气态温度的差异或者扩大该差异。由此,液面检测传感器239通过在该液面明确化控制进行后立刻进行液面的检测,能够精度良好地判定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面高度。
在步骤S49中,控制部9读出存储在此存储器19中的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之间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内的体积、与室外温度传感器36检测的温度对应根据液体制冷剂密度、液面检测传感器239检测的液面高度h算出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量的关系式、以及与我的状况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数据。另外,在步骤S49中根据由液面检测传感器239检测的液面高度h和读出的关系式算出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体制冷剂的体积。并且,加和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之间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内的体积、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体制冷剂的体积。并且,控制部9对合计体积乘以与温度状况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算出热交换制冷剂量X。
在步骤S50中,控制部9加和由步骤S45计算的液管确定制冷剂量Y和由步骤S49算出的热交换制冷剂量X,算出制冷剂回路210内的现在的全部制冷剂量。
在步骤S51中,控制部9比较收纳在存储器19中的适当制冷剂量和在步骤S50中算出的制冷剂回路210内的当时的全部制冷剂量。在此,收纳在存储器19中的适当制冷剂量在进行该步骤S50的判定的时刻由与室外温度传感器36检测的温度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修正,由修正得到的量为基准,与制冷剂回路210内的当时的全部制冷剂量进行比较。在此,当时的全部制冷剂量不满足适当制冷剂量的情况下,判定为产生制冷剂的泄漏。另外,当时的全部制冷剂量与适当制冷剂量实质上相等的情况下,判定为不产生泄漏。
另外,检测液面高度h的数据后,控制部9迅速停止压缩机21的运转。像这样通过在检测后迅速停止压缩机21的运转,从而能够回避室内热交换器42、52或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等极端减压,能够维持机器的可靠性。另外,能够抑制压缩机21的输出侧的孔温度的过度上升,也能够维持关于压缩机21的可靠性。由以上,结束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
<2.3>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剂量判定方法的特征
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201以及制冷剂量判定方法具有以下的特征。
在此,即使在设置多个室内单元4、5的制冷剂回路210中,也能够通过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进行准确的制冷剂量判定。
另外,在液温恒定化控制中,通过进行冷凝压力控制以及液管温度控制,能够进行反映液体制冷剂的密度的温度依赖性的精度高的判定。
<2.4>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A)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调节液体旁通回路270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量的机构采用液体旁通膨胀阀72,以直接控制流量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37所示,也可以代替液体旁通膨胀阀72,使用具有采用使用毛细管272的液体旁通回路270a的制冷剂回路211a的空气调节装置201a。
这种情况下,如图37所示,也可以代替热气旁通阀82,采用使用热气旁通膨胀阀85的热气旁通回路280。
该毛细管172如图38所示不是控制部9直接进行控制。在此,如图37所示,由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侧的高压和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侧的低压的压力差,使液体旁通回路270a中的高压侧液体旁通管71a内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毛细管272,流入低压侧液体旁通管71b侧。由此,对压缩机21供给液体制冷剂。这样,能够间接抑制压缩机21的排出管的温度上升。
另外,热气旁通膨胀阀85如图38所示,由控制部9控制从室外机内连接配管8朝向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的制冷剂量。由此,能够控制四方压缩连接配管7c的制冷剂压力。由此,如上所述,能够间接控制通过毛细管272的液体制冷剂的量。
(B)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闭塞控制中,从室内膨胀阀41、5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配管内闭塞液体制冷剂。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闭塞控制中例如图39所示,可以在空气调节装置201b的制冷剂回路211b所具有的室内膨胀阀41、51到室外膨胀阀38之间的配管内、以及分支而延伸到过冷却膨胀阀62的过冷却膨胀管6d的配管内闭塞液体制冷剂。
这种情况下,不是全部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而是过冷却分支管64以及过冷却汇合管65内部的制冷剂吸入到压缩机21。
(C)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存在于制冷剂回路210内的全部制冷剂为对象,形成液体制冷剂,集中在一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制冷剂回路210内的制冷剂不集中在一处,而分割集中在多处。
例如,根据空气调节装置201采用的制冷剂的种类,会担心制冷剂回路210内的全部制冷剂不完全集中在室内膨胀阀41、5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以及从室外膨胀阀38到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自身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上游侧端部之间。这种情况下,从压缩机21到室外热交换器23残留密度较浓的气体制冷剂,不能包含在检测对象中。
这种情况下,也如图40所示,可以在制冷剂回路210上连接局部制冷剂回收罐13,来回收空气调节装置201c的制冷剂回路211c内的全部制冷剂中的一部分。这样,即使制冷剂回路210内的全部制冷剂不能完全集中在室内膨胀阀41、51到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以及从室外膨胀阀38到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自身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上游侧端部之间的情况下,通过采用局部制冷剂回收罐13,从而能够将判定时的液面定位在能够利用液面检测传感器239检测的位置上。由此,不限于空气调节装置201的制冷剂的种类和结构,能够进行上述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以及各判定。
(D)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内热交换器42的例子例举交叉翅型的翅管式热交换器,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热交换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压缩机21的例子例举了仅设置一台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对应室内单元的连接台数等,并列连接两台以上的压缩机。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过冷却制冷剂管61例举了从室外膨胀阀38和过冷却器25之间的位置分支过冷却膨胀管6d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从室外膨胀阀38与液体侧闭锁阀26之间的位置分支过冷却膨胀管6d。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集管23b和分流器23c的例子例举了相对于热交换器主体23a设于相反侧的端部的形式,但是也可以是集管23b以及分流器23c设于热交换器主体23a的相同端部侧。
(E)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制冷运转时等的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由液侧温度传感器44、5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与蒸发温度对应)来检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将由吸入压力传感器29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换算成与蒸发温度对应的饱和温度值,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来检测。
另外,作为其它检测方法,也可以新设置检测流经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内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将与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蒸发温度对应的制冷剂温度值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而检测出。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采暖运转时等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通过将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换算成与冷凝温度对应的包含温度值,从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减去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来检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检测流经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内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将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与冷凝温度对应的制冷剂温度值从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检测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而检测。
(F)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剂泄漏检测的判定以计算液体制冷剂的量的方法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预先求得与基于液体制冷剂的温度对应的最佳制冷剂量的基准液面高度H,存储在存储器19中。由此,没必要进行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剂量的计算,通过将检测到的检测液面高度h与构成指标的基准液面高度H直接比较,能够进行制冷剂泄漏检测。
(G)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过冷却制冷剂管61中通过过冷却器25后的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将由吸入压力传感器29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换算成与蒸发温度对应的饱和温度值,从由过冷却温度传感器63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来检测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以过冷却制冷剂管61中通过过冷却器25后的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例如也可以通过在过冷却器25的旁通制冷剂管侧的入口新设置温度传感器,将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从由过冷却温度传感器63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来检测出。
(H)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进行液温恒定化控制时的冷凝压力控制以及液管温度控制中的冷凝压力控制中,控制部9使用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作为冷凝压力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新设置检测流经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将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与冷凝温度对应的制冷剂温度值换算成冷凝压力,用于冷凝压力控制。
(I)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进行制冷剂判定运转的制冷剂回路的其它例,也可以是作为代替液体侧闭锁阀26操作的开闭阀,采用能够由控制部9开闭操作的配置在液体侧闭锁阀26和过冷却器25之间的电磁阀等自动阀(室外膨胀阀38)的制冷剂回路。
(J)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仅关于液温恒定化控制使液体制冷剂的温度稳定化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41所示,也可以是在具有室内单元5比室内单元4能力低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211d的空气调节装置201d中,为了迅速且可靠地实现液温恒定化控制的液温恒定化,控制部9不仅可以进行液温恒定化控制,还可以进行能力比率控制。在此所谓能力是指提高室内单元4的室内风扇43的输出,形成最大风量的状态下,能够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蒸发制冷剂的能力或者与此等效的热量和工作量等。关于室内单元5也同样,是指提高室内风扇53的输出,形成最大风量的状态下,能够在室内热交换器52中蒸发制冷剂的能力或者与此等效的热量和工作量等。
另外,在此,液体旁通膨胀阀72先开始,控制部9从关闭的状态开始。
能力比率控制中,控制部9以室外单元2的冷冻能力和室内单元4、5的合计的冷冻能力的比率为工作台数少的状态下为规定的比率的方式进行控制。即、以至少根据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以及室外风扇28、电机28m中工作中的电机的能力确定的室外单元侧冷冻能力、至少根据室内膨胀阀41、室内热交换器42、室内风扇43、电机43m、室内膨胀阀51、室内热交换器52、以及室内风扇53、电机53m中工作中的电机的能力确定的室内单元侧冷冻能力的关系为预定的规定比率的方式进行调节各构成机器的工作状态的控制。在此,由于设置两台室内单元4、5,在限制任一台运转能力的状态下控制功率的比率为规定的比率。具体地,控制部9如上所述能够优先限制室内单元4、5中蒸发制冷剂的能力较低的一方的室内单元5的能力。在此,能够将室内单元5的室内膨胀阀51的开度缩小到室内单元4的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的1/20以下,停止旋转驱动室内风扇53的风扇电机53m的驱动。由此,能够减少构成产生误差的原因的室内单元的高输出工作台数,并且能够维持能力大一侧的室内单元工作的状态,所以能够在较大的能力范围内调节输出,能够确保较宽的调节幅度。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使制冷剂分布状态稳定化。通过该能力比率控制如图41所示,在室内膨胀阀51中通过的制冷剂量能够控制得比在室内膨胀阀41中通过的制冷剂量少。由此,能够壁面伴随室内热交换器52的周围环境变化的液温恒定化的难度。即、设置室内热交换器52的室内的室内温度等室内环境变化较大,从室内热交换器52朝向室内侧气体分支配管5c流动的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不稳定,导致制冷剂回路210内的制冷剂分布不稳定。但是,通过这样控制能力比率,形成室内膨胀阀51基本关闭的状态,使室内风扇53也停止,将室内热交换器52的能力抑制得较低,能够回避这样制冷剂210内的制冷剂分布的不稳定化。由此,能够迅速达成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温度的恒定化(液温恒定化的实现)
另外,像这样,通过进行能力比率控制,从而使室内膨胀阀51形成基本关闭的状态,所以从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到室内膨胀阀51之间的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5a内的制冷剂停滞。因此,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5a内的流动被阻断的液体制冷剂受到室内温度传感器56检测的周围温度的影响,难以通过液温恒定化控制维持在由过冷却器25控制的液温的状态。因此,像这样进行能力比率控制的情况下,控制部9也可以进一步进行能力限制机分支配管温度恒定化控制。在该能力限制机分支配管温度恒定化控制中,控制部9能够防止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5a内的上述的流通被阻断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从由液温恒定化控制来控制的温度远离。具体地,在能力限制机分支配管温度恒定化控制中,控制部9以过度输出室内热交换器52的能力以使制冷剂回路210的制冷剂分布的稳定不崩溃的程度,打开室内膨胀阀51的开度打开,使停滞在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5a内的液体制冷剂流通,将刚刚被液温恒定化控制的液体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的上游侧新导入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5a内。另外,该能力限制机分支配管温度恒定化控制中,控制部9进行当由液温恒定化控制而恒定化的温度与气体侧温度传感器55的乖离程度越大则越提高室内膨胀阀51的开度的控制。由此,使变为由液温恒定化控制来控制的温度状态的液体制冷剂在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5a中流通,使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5a内的温度能够接近由液温恒定化控制来控制的液温。
另外,控制部9可以将该能力限制机分支配管温度恒定化控制,以通过过度输出室内热交换器52的能力以使制冷剂回路210的制冷剂分布的温度不崩溃的程度,采用以规定时间间隔进行打开室内膨胀阀51的开度的方式代替上述能力限制机分支配管温度恒定化控制。
另外,控制部9存在最终不形成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存留液体制冷剂的状态则检测难,根据用于此的时间,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5a内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变化的问题,因此可以控制在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量越来越少的限度,并且进行提高室内膨胀阀51的开度的控制。在此,制冷剂回路210中最终进行判定之前存留液体制冷剂的部位以下的部分需要进行真空化,但是由于室外热交换器23内维持液体制冷剂以不减少的程度存留的状态,所以能够缩短该真空化所需要的时间,判定精度提高。
(K)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在检测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面高度h稍前,调节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阀开度,稍容许液体制冷剂的通过的回液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控制部9也可以根据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制冷剂温度的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调节液体旁通膨胀阀72的开度。这种情况下,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变高的情况下,控制部9可以提高液体旁通阀72的开度,进行将更多的液体制冷剂供给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控制。另外,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变低的情况下,控制部9可以降低液体旁通阀72的开度,进行至少抑制供给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量的控制。
另外,例如图42所示,也可以是具有还设有能够直接检测压缩机21内的排出制冷剂通过的输出孔的温度的压缩机高温部温度传感器21h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211e的空气调节装置201e。这种情况下,本变形例(M)的控制部9的控制可以不以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为指标,而采用压缩机高温部温度传感器21h的检测温度。
(L)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室外单元2仅一台的制冷剂回路210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43所示,也可以采用具有设置室外单元202x以及室外单元202y的多个室外单元的制冷剂回路210M的空气调节装置201a。
制冷剂回路210M除设置多个室外单元外,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201的制冷剂回路201相同,所以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此,关于室外单元202x,对相关结构附加缀字x表示,关于室外单元202y对相关结构附加缀字y表示。
关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序号相同或仅附加缀字x、y的部分不同的部件序号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210相同。其中,在此,关于具有附加缀字y的结构的室外单元202y,比具有附加缀字x的结构的室外单元202x冷冻能力低。例如,室外热交换器23y,与室外热交换器23x相比,对热交换有效的表面积比小。另外,室外风扇28y其大小比室外风扇28x小。此外,电机28my与电机28mx相比,其输出也变弱。另外,压缩机21y其由频率等确定的容量比压缩机21x小。
在该制冷剂回路210M中,室内侧制冷剂回路210M、210b、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10c、210d通过由制冷剂连络管6、7连接而构成。
在制冷剂回路210M中,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210有较大区别。
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不仅具有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4a、5a、液体制冷剂连络管室内侧分支点D1,而且还具有室外侧液体分支配管6ax、6ay、液体制冷剂室外侧分支点D2以及液体分支点连接管6P。在此,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4a是从室内膨胀阀41延伸的配管。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5a是从室内膨胀阀51延伸的配管。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4a和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5a在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中汇合。室外侧液体分支配管6ax是从也液体侧闭锁阀26x延伸的配管。室外侧液体分支配管6ay是从液体侧闭锁阀26y延伸的配管。室外侧液体分支配管6ax和室外侧液体分支配管6ay在液体制冷剂室外侧分支点D2汇合。并且,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和液体制冷剂室外侧分支点D2由液体分支点连接管6P连接。
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不仅具有室内侧气体分支配管4c、5c、气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E1,还具有室外侧气体分支配管7ax、7ay、气体制冷剂室外侧分支点E2以及气体分支点连接管7P。在此,室内侧气体分支配管4c是从室内热交换器42延伸的配管。室内侧气体分支点连接管5c是从室内热交换器52延伸的配管。室内侧气体分支点连接管4c、室内侧气体分支点连接管5c在气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E1汇合。
室外侧气体分支配管7ax是从气体侧闭塞阀27x延伸的配管。室外侧气体分支配管7ay是从气体侧闭塞阀27y延伸的配管。该室外侧气体分支配管7ax和室外侧气体分支配管7ay在气体制冷剂室外侧分支点E2汇合。并且,气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E1和气体制冷剂室外侧分支点E2由气体分支点连接管7P连接。
在此,液面检测传感器对每个室外单元设置,分别在室外单元202x上设置液面检测传感器239x,在室外单元202y上设置液面检测传感器239y。
另外,关于制冷剂回路210M的其它方式,部件序号相同的情况表示相同的结构,关于仅附加缀字x、y的不同的情况下也相同。
在此,如上所述,室外单元202y其容量比室外单元202x小。
(温度恒定化控制和能力比率控制)
由上述的制冷剂回路210M进行温度恒定化控制、能力比率控制、以及后述的低容量机优先停止控制、事前工作控制、饱和液控制,则制冷剂回路210M内的制冷剂分布取得图44所示的分布。
像这样关于室外单元也连接多个的制冷剂回路210M中的能力比率控制中,控制部9不仅抑制室内单元205的运转,进行以室内单元204为中心的工作,也进行特征室外单元侧的能力,限制室外单元202y的能力并以室外单元202x为中心的控制。由此,控制部9不仅室内单元,在关于室外单元也设置多个的结构中,也能够尽可能将不稳定因素的工作单元的影响抑制得降低,能够迅速且简单地实现主要以室内单元204的一台和室外单元202x的一台为中心的液温恒定化的液温恒定化,并且进行容易使制冷剂回路内210M内的制冷剂分布的控制。
在低容量机优先停止控制中,控制部9在进行能力比率控制的情况下,使容量小的室外单元202y的压缩机21y、室外热交换器23y以及室外风扇28y、电机28my的工作的冷冻能力的抑制,比容量大的室外单元202x的压缩机21x、室外热交换器23x以及室外风扇28x、电机28mx的工作的冷冻能力的抑制化优先。由此,制冷剂回路210M内的制冷剂分布为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x内的液体制冷剂比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y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多的状态。在此,不分别同时进行多个室外单元的工作,而是为了减少不稳定要素,从容量小的室外单元优先进行限制冷冻能力的控制。由此,由于形成用于实现稳定恒定化控制的不稳定要素减少且以室外单元202x为中心的能力大的为主继续工作的状态,所以能够更大确保液温恒定化控制中的制冷剂回路210M稳定化的输出控制的宽度。
饱和液控制中,控制部9在进行上述低容量机优先停止控制时,关于室外热交换器23x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x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3y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y的任一个都控制在制冷剂上附着过冷却度的状态。在此,控制部9以过冷却度为0℃以上5℃以下的方式分别控制室外风扇28x、28y以及电机28mx、28my的输出。另外,在进行上述低容量机优先停止控制时,通过限制室外单元202y的能力,能够降低室外热交换器23y的冷凝能力,过冷却度不会带给室外热交换器23y的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y中通过的制冷剂。但是,控制部9不仅进行低容量机优先停止控制,而且也为了同时进行饱和液控制,能够使0℃以上5℃以下的过冷却度带给在室外热交换膨胀连接配管6ey中通过的制冷剂。由此,能够确保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的整体即室内侧液体分支配管4a、5a、液体制冷剂室内侧分支点D1、室外侧液体分支配管6ax、6ay、液体制冷剂室外侧分支点D2和液体分支点连接管6P在被经温度规定化控制的液体制冷剂填满的状态。由此,不仅减少用于实现液温恒定化控制的不稳定要素,可靠地实现温度恒定化,也能够以温度恒定化的液体制冷剂填满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内。
事前工作控制中,控制部9进行关于室外单元202x以及室外单元202y的任一个利用液面检测传感器239x、239y检测之前执行一端通常运转的制冷运转,从而关于任一个在不限制能力的状况下工作的控制。在此,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步骤S22和步骤S41中进行的制冷运转时同时进行该事前工作控制。由此,能够通过低容量机优先停止控制回避能力受限制的室外单元202y内大量埋入制冷剂,能够降低存在于室外单元202y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量。这一点通过压缩机21y的工作,冷冻机油被加热,所以溶入冷冻机油的制冷剂从冷冻机油分离,能够包含液面检测传感器239x、239y的检测对象。因此,提高检测精度。
(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
图44表示在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中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由液面检测传感器239x、239y进行检测的时间状况下的制冷剂回路210M内的制冷剂分布。
具体地,控制部9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步骤S23、S24、S42、S43同样地,由液温恒定化控制,关于液管温度传感器35x、35y的任一个,检测温度稳定,关于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5的任一个也稳定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闭锁控制。在此的闭锁控制中,室内膨胀阀41、51的任一个形成关闭的状态,关于液体侧闭锁阀26x、26y的任一个也形成关闭的状态。并且,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步骤S25、S46同样地进行遮断控制。另外,在此,制冷剂回路210M内的制冷剂除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以外,向室外热交换器23x和室外热交换器23y分开存留。因此,热交换制冷剂量X将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x中的液体制冷剂和存留在室外热交换器23y中的液体制冷剂合计进行计算。在此的室外热交换器23x中存留的液体制冷剂量的检测通过液面检测传感器239x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y中存留的液体制冷剂量的检测由液面检测传感器239y进行。其它流程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
另外,在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之前预先关闭热气旁通阀82,在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时控制部9暂时打开热气旁通阀82的时刻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这样,图43所示的、设置室外单元202x以及室外单元202y多个室外单元的制冷剂回路210M,也能够简单且精度高地进行制冷剂量的判定。
(关于变形例L的变形)
在上述变形例(L)中,制冷剂回路210M内的制冷剂不是如图44所示集中,而是分割集中在多处。例如,根据空气调节装置201采用的制冷剂的种类,会担心从室内膨胀阀41、51到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x、23y自身的室外热交换器23x、23y的上游侧端部之间不会集中制冷剂回路210M内的全部制冷剂。这种情况下,从压缩机21x、21y到室外热交换器23x、23y存留密度比较浓的气体制冷剂,不能包含在检测对象中。这种情况下,也如图45所示,可以将制冷剂回路210M内的全部制冷剂中的一部分通过将局部制冷剂回收罐13连接在制冷剂回路210M中而回收。像这样,即使全部制冷剂回路210M内的制冷剂不能完全集中在从室内膨胀阀41、51到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x、23y自身的室外热交换器23x、23y的上游侧端部之间的情况下,通过采用局部制冷剂回收罐13,从而能够将判定时的液面定位在能够利用液面检测传感器239x、239y检测的位置上。由此,不限于空气调节装置201a的制冷剂的种类和结构,能够进行上述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以及各判定。
另外,如上述的变形例(L)所示,可以不是设置室内单元204和室内单元205构成的多个室内单元的结构。例如如图46所示,也可以是采用仅具有室内单元204的制冷剂回路201b的制冷剂回路210N。这种情况下,在能力比率控制中,室外单元202x、202y中也进行优先抑制低容量机的控制,能够起到与上述变形例(L)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变形例(L)的制冷剂回路210M中,以室外单元202y的结构都比室外单元202x的结构容量小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室外单元202y的结构中的一部分结构也可以是与室外单元202x的结构相同程度的容量。
另外,在上述变形例(L)中,以即使在能力比率控制中进行低容量机优先停止控制而限制压缩机21y的输出,也能够通过确保压缩机21y的工作状态,从而加热冷冻机油,将溶入冷冻机油中的制冷剂从冷冻机油分离,包含在液面检测传感器239x、239y的检测对象中,提高检测精度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从冷冻机油分离溶入冷冻机油中的制冷剂。
另外,如图47所示,可以在制冷剂回路210M的室内单元204、205以及室外单元202x、202y之间进行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J)的能力比率控制。
(M)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可以过冷却器25和室外膨胀阀38之间设置接收器。
(N)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A)~(M)中,以在执行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时的液体稳定恒定化控制中,进行冷凝压力控制和液管温度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A)~(M)的任一个中,保持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存留液体制冷剂的状态,稍持续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外风扇28等的运转,等待液化的制冷剂达到周围温度,从而实现液温的恒定化。这种情况下,控制部9检测液管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温度与室外温度传感器36检测的温度的差异不到规定值的状态下的液面高度h。由此,仅通过稍稍待机,不进行其它积极的处理,就能够使液体温度恒定化。并且,可以根据与该恒定化的阶段的液管温度传感器35的检测值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算出制冷剂量。
另外,在此,用于修正与液体制冷剂的温度对应的密度的周围温度的检测中,可以使用室外温度传感器36,但是也可以在周围温度的检测中通用用于液面检测的热敏电阻T1~T5的任一个的检测温度。这种情况下,能够降低热敏电阻的个数。
(O)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A)~(M)中,以液面检测传感器239的热敏电阻T1~T5从集管23b的上端附近到下端附近配置的情况为了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A)~(L)中,液面检测传感器239的热敏电阻T1~T5也可以设置在从集管23b的上端附近到下端附近之间的某范围。另外,也可以相对于热交换器主体23a设置或设于从热交换器23a的上端附近到下端附近之间的某范围。这种情况下,即使以相同数量使用热敏电阻T1~T5的情况下,由于各热敏电阻T1~T5之间的高度方向的距离缩短,所以检测精度提高。另外,从热交换器主体23a的下端附近到上端附近配置热敏电阻T1~T5的情况下,能够对应其宽度增大能够测量液面的宽度,但是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使用的空气调节装置201的种类或者制冷剂的种类等,例如在制冷剂回路210内存入适当量的制冷剂的情况下集中在一定要检测的液面高度的附近的高度位置上设置热敏电阻T1~T5。由此,通过仅在必要的场所设置热敏电阻T1~T5,从而能够实现液面检测传感器239的紧凑化或低成本化。
(P)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A)~(M)中,以根据判定时的周围温度调节构成判定的基准的高度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A)~(M)的任一个中,关于预先收纳在存储器19等上的构成规定的判定基准的高度也可以不进行修正等,而根据判定时的周围温度修正实际上由液面检测传感器239检测出的液面高度h。这种情况下,对构成规定的判定基准的高度,比较实测液面高度h的修正值。
另外,在此本变形例中为了修正检测的液面高度h以与对应于温度对应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对应而检测周围温度的情况下,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等中修正基准高度以与液体制冷剂的温度对应而进行周围温度的检测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室外温度传感器36,但是也可以在周围温度的检测中通用液面检测用的热敏电阻T1~T5的任一个的检测温度。
(Q)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A)~(M)中,温度修正以在室外单元2不工作的状态稍持续的状态下进行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预先设置对液面检测传感器239的热敏电阻T1~T5都能够冷却/加热的加热器/冷却器等,控制部9积极作出热敏电阻T1~T5的周围温度相同的状况。这种情况下,控制部9能够在周围的温度相同的状况的状态下进行温度修正。
另外,作为在此的相同温度状况的积极作法例如可以通过控制部9的制冷剂回路210内的制冷剂分布状况的控制作出各热敏电阻T1~T5的周围温度相同的状况。
这样,控制部9作出在设有任一个热敏电阻T1~T5的位置上都一定检测相同温度的状况。并且,在一定检测该相同温度的状况下,即使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的各热敏电阻T1~T5实际上检测的值假设有差异,通过控制部9的修正处理,也能够确保各热敏电阻T1~T5显示相同的温度,能够使配置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的各热敏电阻T1~T5的液面高度检测精度形成似乎是使用一个传感器检测到各高度的温度的高精度。
(R)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A)~(M)中,以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的判定以适当制冷剂量为基准进行判定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充满适当制冷剂量的液面高度中,算出与判定时的温度的液体制冷剂密度对应的液面高度,相对于该适当液面高度,比较液面检测传感器239检测的液面高度h。
(S)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A)~(M)中,以由液面明确化控制进行气态和液体的边界的明确化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J)同样地,可以在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之前进行热敏电阻T1~T5的温度修正处理。例如在热敏电阻检测相同温度的状况下,控制部9进行校正,以使各热敏电阻T1~T5的显示温度为相同的值。
<3>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一、二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201中,以对能够切换制冷剂运转和采暖运转的结构适用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48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301所示,如关于某空调空间进行制冷运转并同时关于其它空调空间进行采暖运转等,也可以与设置室内单元4、5的屋内的各看空调空间的要求对应,对能够同时运转制冷采暖的结构适用本发明。
<3.1>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201主要具有多台(在此为两台)的作为利用单元的室内单元4、5、作为热源的室外单元302以及制冷剂连络管306、307a、307b。
室内单元4、5经由液体制冷剂连络管6、作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的吸入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a以及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以及连接单元204、205连接在室外单元202上,在与室外单元202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210。另外,室内单元4、5由于是与上述的第一、二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5相同的结构,所以在此省略其说明。
室外单元302主要构成制冷剂回路310的一部分,设有室外侧制冷剂回路310c。
室外侧制冷剂回路310主要具有压缩机21、三方切换阀322、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检测机构的液面检测传感器339、室外膨胀阀38、过冷却器25、过冷却制冷剂回路60、热气旁通回路80、液体侧闭锁阀26、吸入气体侧闭塞阀27a、排出气体侧闭塞阀27b、高低压连通管333、高压遮断阀334以及室外风扇28。
在此,三方切换阀322、吸入气体侧闭塞阀27a、排出气体侧闭塞阀27b、高低压连通管333以及高压遮断阀334外的其它设备、阀类是与第一、二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的机器、阀类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三方切换阀322在使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作为冷凝器的作用时,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将使三方切换阀322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作为冷凝器的作用的连接状态称作冷凝运转状态。另外,三方切换阀322在使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作为蒸发器的作用时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和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将使三方切换阀322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作为蒸发器的作用的连接状态称作蒸发运转状态。三方切换阀322是用于通过切换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10c内的制冷剂的流路,来切换冷凝运转状态和蒸发运转状态的阀。
另外,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三方切换阀322之间经由排出气体侧闭塞阀27b连接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由此,在压缩机21中压缩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能够与三方切换阀322的切换动作无关地供给室内单元4、5。
另外,在压缩机21的吸入侧经由吸入气体侧闭塞阀27a连接有吸入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a。由此,能够将从室内单元4、5返回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与三方切换阀322的切换动作无关地供给压缩机21的吸入侧。
另外,高电压连通管333是将相对于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三方切换阀322之间的位置连接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的制冷剂管和相对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吸入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a的制冷剂管相互连通的制冷剂管,具有能够遮断制冷剂的通过的高电压连通阀333a。由此,能够根据必要,形成连通吸入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a和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的状态。
另外,高压遮断阀334设于相对于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三方切换阀322之间的位置连接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的制冷剂管上,能够根据需要阻断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送给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该高压遮断阀334配置在相对于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三方切换阀322之间的位置上连接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的制冷剂管的中途、连接有高电压连通管333的位置的压缩机21的排出侧。该高电压连通阀333a以及高压遮断阀334为电磁阀。
热气旁通回路80具有热气旁通管81、以及热气旁通阀82。热气旁通管81将相对于三方切换阀322连接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配管和从三方切换阀322朝向室外热交换器23的配管相互连接。并且,热气旁通阀82设于热气旁通管81的中途,能够进行容许热气旁通管81中的制冷剂的通过的开状态和不容许制冷剂的通过的闭状态的切换。
另外,在室外单元302中设置各种传感器和室外侧控制部37。关于该各种传感器和室外侧控制部37等,与上述第一、二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的各种传感器和室外侧控制部37的结构同样地,所以其说明省略。
另外,室内单元4、5其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气体侧经由连接单元304、305连接在吸入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a以及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上。另外,该逻辑单元304以及305和吸入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a以及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的连接状态能够分别自由切换。
连接单元304、305主要具有冷暖切换阀304a、305a。室内单元4、5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形成连接室内单元4、5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气体侧和吸入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a的状态。该室内单元4、5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的连接状态称作制冷运转状态。另外,室内单元4、5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下,形成连接室内单元4、5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气体侧和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的状态。该室内单元4、5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的连接状态称作采暖运转状态。并且,冷暖切换阀204a、205a是起到作为进行该制冷运转状态和采暖运转状态的切换的切换机构的作用的阀。
通过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301的结构,室内单元4、5例如能够对室内单元4进行制冷运转且对室内单元5进行采暖运转等所谓冷暖同时运转。
并且,在该能够同时冷暖的空气调节装置301中,将三方切换阀322形成冷凝运转状态,使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将冷暖切换阀304a、305a形成制冷运转状态,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起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从而能够进行与上述的第一、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同样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转以及制冷剂量的适当与否的判定。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301中,作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7具有吸入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a以及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因此,如通常运转模式中的制冷运转所示,通过将高低压连通阀333a形成全闭状态且高压遮断阀334形成全开状态,从而形成吸入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a和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不连通且将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能够送给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的状态,则会对判定精度带了不好的影响。具体地,存留在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不能存留在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膨胀阀38的上游侧的部分,所以对制冷剂回路310内的制冷剂量的适当与否的判定精度有不好的影响。
因此,在制冷剂量判定运转中,通过将高低压连通阀333a形成全闭状态且将高压遮断阀334形成全开状态,从而将吸入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a和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连通。另外,能够阻断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送给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
由此,形成使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内的制冷剂的压力与吸入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a内的制冷剂的压力相同,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中不存留制冷剂的状态。因此,能够将存留在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中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存留在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膨胀阀38的上游侧的部分。由此,能够降低对制冷剂回路310内的制冷剂量的适当与否的判定精度的不好影响。
另外,在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之前,预先关闭热气旁通阀82,进行液面明确化控制时控制部9暂时打开热气旁通阀82的时刻与上述第一、二实施方式相同。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301中,在以下的方面,与第一、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201不同。即、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301中,在制冷剂量判定运转中,通过将高低压连通阀333a形成全闭状态且将高压遮断阀334形成全开状态,从而将吸入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a和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连通。另外,能够阻断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送给排出气体制冷剂连络管307b,在第一、二实施方式中不进行这样的操作。但是,此外的基本操作与上述第一、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的适当与否的判定相同。
这样,关于制冷剂回路310执行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模式,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39进行检测的状况下,为图49所示的制冷剂分布。
<3.2>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A)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切换冷凝运转状态和蒸发运转状态的机构使用三方切换阀22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使用由三方切换阀和多个电磁阀等构成的结构。
(B)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切换制冷运转状态和采暖运转状态的机构使用由三方切换阀构成的冷暖切换阀204a、205a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使用由四方切换阀和多个电磁阀等构成的结构。
(C)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以存在于制冷剂回路310内的全部制冷剂作为对象,形成液体状态,集中在一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制冷剂回路310内的制冷剂不集中在一处,而分割集中在多处。
例如,根据空气调节装置301采用的制冷剂的种类,会担心制冷剂回路310内的全部制冷剂不能完全集中图49所示的部分中。这种情况下,从压缩机21到室外热交换器23残留密度较浓的气体制冷剂,不能包含在检测对象中。
这种情况下,也如图50所示,可以在制冷剂回路310上连接局部制冷剂回收罐13,来回收制冷剂回路310内的全部制冷剂中的一部分。这样,通过采用局部制冷剂回收罐13,从而能够将判定时的液面定位在能够利用液面检测传感器339检测的位置上。由此,不限于空气调节装置301的制冷剂的种类和结构,能够进行上述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转、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转以及各判定。
(D)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301中,也可以使用与上述的第一、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201的变形例(J)所示,采用连接多台室外单元202x、202y的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利用本发明,由于能够以不损害压缩机的可靠性的程度简单地且准确地进行制冷剂量的判定,所以能够特别将填充在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形成液体状态,适用于进行量的判定的空气调节装置以其判定方法。

Claims (16)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回路(10、110、110a、210、210M、210N、310),该制冷剂回路(10、110、110a、210、210M、210N、310)包括:压缩机(21)、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23)、膨胀机构(41、51)、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42、52)、连接所述膨胀机构(41、51)与所述蒸发器(42、52)的蒸发器侧连接配管(4b、5b)、连接所述膨胀机构(41、51)与所述冷凝器(23)的液体制冷剂配管(4a、5a、6a、6b、6c、6d、6e)、连接所述蒸发器(42、52)与所述压缩机(21)的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7c)、和连接所述压缩机(21)与所述冷凝器(23)的气体排出配管(8);
控制部(9),该控制部(9)进行液化控制,使得存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以液体状态存在于从所述膨胀机构(41、51)到所述冷凝器(23)的与所述膨胀机构(41、51)侧相反侧的端部之间的储液部(6、23)中;
液体旁通回路(70),该液体旁通回路(70)连接所述储液部(6、23)与所述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7c);和
制冷剂量检测部(39、239、239x、239y、339、9、35),该制冷剂量检测部(39、239、239x、239y、339、9,35)检测所述储液部(6、23)中的液体制冷剂的体积和与该体积等价的物理量的至少一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9)进行使通过所述液化控制而液化的制冷剂的温度恒定化的温度恒定化控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冷却回路(60),该过冷却回路(60)从所述冷凝器(23)与所述膨胀机构(41、51)之间分支,与所述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
设置在所述过冷却回路的中途的过冷却膨胀机构(62);和
过冷却热交换器(25),该过冷却热交换器(25)使所述过冷却膨胀机构(62)所膨胀的制冷剂与从所述冷凝器(23)向所述膨胀机构(41、51)去的制冷剂彼此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控制部(9)通过调节所述过冷却膨胀机构(62)的膨胀程度来进行所述温度恒定化控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流量调节机构(72、172、82、85、9),该流量调节机构(72、172、82、85、9)直接或间接调节在所述液体旁通回路(70)中从所述储液部(6、23)向所述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7c)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调节机构(72、172、82、85、9)包括设置在所述液体旁通回路(70)的中途,能够对通过制冷剂量进行调节的液体旁通阀(7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旁通阀(72)是使所通过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的液体旁通膨胀机构(72),
所述流量调节机构(72、172、82、85、9)还包括使从所述储液部(6、23)流向所述液体旁通膨胀机构(72)的制冷剂与通过所述液体旁通膨胀机构(72)而流向所述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7c)的制冷剂彼此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液体旁通热交换器(73)。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9)通过调节所述液体旁通膨胀机构(72)中的制冷剂的减压程度,使所述液体旁通热交换器(73)中的热交换量变动,使流入所述液体旁通膨胀机构(72)的制冷剂变为液体单相状态,并调节通过所述液体旁通膨胀机构(72)中的所述液体单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量。
8.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调节机构(72、172、82、85、9)包括连接所述气体排出配管(8)与所述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7c)的气体返回回路(80),
所述控制部(9)通过调节所述液体旁通阀(72)的通过制冷剂量来调节经由所述气体返回回路(80)被导入所述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7c)的气体制冷剂与经由所述液体旁通回路(70)被导入所述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7c)的液体制冷剂的混合比率。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调节机构(72、172、82、85、9)包括:设置在所述液体旁通回路(70)的中途的毛细管(172);连接所述气体排出配管(8)与所述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7c)的气体返回回路(80);和设置在所述气体返回回路(80)上,调节从所述气体排出配管(8)向所述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7c)去的制冷剂量的气体返回阀(82、85),
所述控制部(9)通过调节所述气体返回阀(82、85)的通过制冷剂量来调节经由所述气体返回回路(80)被导入所述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7c)的气体制冷剂与经由所述液体旁通回路(70)被导入所述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7c)的液体制冷剂的混合比率。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所述压缩机(21)的排出制冷剂的温度的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2),
所述控制部(9)根据所述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2)所检测的值来调节所述混合比率。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所述压缩机(21)内的高温部分的温度的压缩机高温部分温度传感器(21h),
所述控制部(9)根据所述压缩机高温部分温度传感器(21h)所检测的值来调节所述混合比率。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流量调节机构(72、172、82、85、9),该流量调节机构(72、172、82、85、9)直接或间接调节在所述液体旁通回路(70)中从所述储液部(6、23)向所述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7c)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冷却回路(60),该过冷却回路(60)从所述冷凝器(23)与所述膨胀机构(41、51)之间分支,与所述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
设置在所述过冷却回路的中途的过冷却膨胀机构(62);和
过冷却热交换器(25),该过冷却热交换器(25)使所述过冷却膨胀机构(62)所膨胀的制冷剂与从所述冷凝器(23)向所述膨胀机构(41、51)去的制冷剂彼此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控制部(9)通过调节所述过冷却膨胀机构(62)的膨胀程度来进行所述温度恒定化控制。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所述压缩机(21)的排出制冷剂的温度的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2),
所述控制部(9)根据所述排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32)所检测的值来调节所述混合比率。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所述压缩机(21)内的高温部分的温度的压缩机高温部分温度传感器(21h),
所述控制部(9)根据所述压缩机高温部分温度传感器(21h)所检测的值来调节所述混合比率。
16.一种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的制冷剂量判定方法,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包括制冷剂回路(10、110、110a、210、210M、210N、310),
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21);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23);膨胀机构(41、51);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42、52);连接所述膨胀机构(41、51)与所述蒸发器(42、52)的蒸发器侧连接配管(4b、5b);连接所述膨胀机构(41、51)与所述冷凝器(23)的液体制冷剂配管(4a、5a、6a、6b、6c、6d、6e);连接所述蒸发器(42、52)与所述压缩机(21)的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和连接所述压缩机(21)与所述冷凝器(23)的气体排出配管(8),
该空气调节装置(1、1a、201、201a、301)的制冷剂量判定方法的特征在于:
进行液化控制,使得存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以液体状态存在于从所述膨胀机构(41、51)到所述冷凝器(23)的与所述膨胀机构(41、51)侧相反侧的端部之间的储液部(6、23)中,
在检测所述储液部(6、23)中的液体制冷剂的体积或与所述体积等价的物理量之前,将储存在所述储液部(6、23)中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不经由所述蒸发器(42、52)而导入所述气体制冷剂配管(4c、5c、7a、7b、7c)。
CN2009801150662A 2008-02-29 2009-02-26 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64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50895 2008-02-29
JP2008050895A JP5186951B2 (ja) 2008-02-29 2008-02-29 空気調和装置
PCT/JP2009/053484 WO2009107693A1 (ja) 2008-02-29 2009-02-26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量判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6458A CN102016458A (zh) 2011-04-13
CN102016458B true CN102016458B (zh) 2013-07-03

Family

ID=41016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506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6458B (zh) 2008-02-29 2009-02-26 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59032B2 (zh)
EP (1) EP2264386A4 (zh)
JP (1) JP5186951B2 (zh)
CN (1) CN102016458B (zh)
AU (1) AU2009218157B2 (zh)
WO (1) WO20091076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53644B4 (de) 2009-11-17 2019-07-04 Merck Patent Gmbh Materialien für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en
JP2012181069A (ja) * 2011-02-28 2012-09-2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熱交換器の漏洩検査方法
CN103842747B (zh) * 2011-10-04 2016-0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JP5327351B2 (ja) * 2012-04-09 2013-10-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1900901B1 (ko) * 2012-05-30 2018-09-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EP2898576A4 (en) * 2012-06-14 2016-07-20 Southern Photonics Ltd OSCILLATOR WITH GIANT PULSES MODULATED IN FREQUENCY
US9677799B2 (en) 2012-07-23 2017-06-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refrigerant leakage detection device, and refrigerant leakage detection method
JP6064412B2 (ja) * 2012-07-30 2017-01-2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US8931288B2 (en) * 2012-10-19 2015-01-13 Lennox Industries Inc. Pressure regulation of an air conditioner
JP5818849B2 (ja) * 2013-08-26 2015-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JP6124818B2 (ja) * 2014-03-03 2017-05-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10119738B2 (en) 2014-09-26 2018-11-06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vapor injection compressor
US10563892B2 (en) 2014-10-01 2020-02-18 Danfoss A/S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imating loss of refrigerant charge in a refrigerant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JP6180652B2 (ja) * 2014-10-16 2017-08-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液面検出センサ
EP3015793B1 (en) * 2014-10-29 2018-01-10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EP3279580B1 (en) * 2015-04-03 2022-09-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ITUB20151182A1 (it) * 2015-05-29 2016-11-29 Ecotechnics S P A Metodo di caricamento di refrigerante rigenerato in un impianto di condizionamento
JP6604051B2 (ja) * 2015-06-26 2019-11-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6690151B2 (ja) 2015-08-03 2020-04-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判定装置
CN105180379B (zh) * 2015-10-15 2018-06-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媒余量检测方法、装置和空调器
CN106766441A (zh) * 2015-11-25 2017-05-31 开利公司 制冷系统及其节流控制方法
CN106016613B (zh) * 2016-05-31 2020-04-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节能空调系统
GB2550921A (en) * 2016-05-31 2017-12-06 Eaton Ind Ip Gmbh & Co Kg Cooling system
US10126031B2 (en) * 2016-07-15 2018-11-13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 in a refrigeration system
JP6699746B2 (ja) 2016-09-30 2020-05-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量の決定方法および冷媒量の決定装置
JP6388010B2 (ja) * 2016-09-30 2018-09-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3324137B1 (en) * 2016-11-18 2022-01-05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WO2018189826A1 (ja) * 2017-04-12 2018-10-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560007B (zh) * 2017-08-15 2021-07-3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冷媒散热管的防凝露控制方法和装置
US10684052B2 (en) * 2017-12-01 2020-06-16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Diagnostic mode of operation to detect refrigerant leaks in a refrigeration circuit
US10955179B2 (en) 2017-12-29 2021-03-23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Redistributing refrigerant between an evaporator and a condenser of a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CN110651163B (zh) * 2018-04-26 2020-08-18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
US10697674B2 (en) 2018-07-10 2020-06-30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Bypass line for refrigerant
US11592215B2 (en) 2018-08-29 2023-02-28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Integrated demand water heating using a capacity modulated heat pump with desuperheater
JP7012867B2 (ja) * 2018-10-17 2022-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220235982A1 (en) * 2019-08-07 2022-07-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10671779B (zh) * 2019-10-24 2022-01-2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冷媒余量检测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1237977B (zh) * 2020-01-15 2021-11-26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剂缺氟状态自检方法及空调
US11131471B1 (en) 2020-06-08 2021-09-28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Refrigeration leak detection
US11754324B2 (en) 2020-09-14 2023-09-12 Copeland Lp Refrigerant isolation using a reversing valve
CN112682923B (zh) * 2020-12-14 2022-04-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下降排气温度和防液击的联合控制方法、控制器及空调器
US11940188B2 (en) 2021-03-23 2024-03-26 Copeland Lp Hybrid heat-pump system
CN113405937B (zh) * 2021-06-15 2022-05-03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隧道周围土体冻胀率测试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14918A (en) * 1989-12-13 1993-06-01 Hitachi, Ltd.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indicating refrigerant amount
CN1965203A (zh) * 2004-06-11 2007-05-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8588U (zh) * 1975-07-03 1977-01-21
JPH0450422Y2 (zh) * 1987-11-18 1992-11-27
JPH05272829A (ja) * 1992-03-25 1993-10-22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07218008A (ja) * 1994-02-01 1995-08-18 Hitachi Ltd 冷凍サイクル
US6595024B1 (en) * 2002-06-25 2003-07-22 Carrier Corporation Expressor capacity control
JP3714305B2 (ja) * 2002-07-11 2005-11-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冷媒充填方法
JP3852472B2 (ja) 2004-06-11 2006-11-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306636B2 (ja) * 2005-04-07 2009-08-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963190B2 (ja) * 2005-04-07 2007-08-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量判定システム
JP4114691B2 (ja) * 2005-12-16 2008-07-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963192B1 (ja) * 2006-03-10 2007-08-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675810B2 (ja) * 2006-03-28 2011-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716935B2 (ja) * 2006-06-27 2011-07-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JP2008032305A (ja) * 2006-07-28 2008-02-14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冷凍装置
JP5011957B2 (ja) * 2006-09-07 2012-08-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14918A (en) * 1989-12-13 1993-06-01 Hitachi, Ltd.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indicating refrigerant amount
CN1965203A (zh) * 2004-06-11 2007-05-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292212A 2006.10.26
JP特开2007-263443A 2007.10.11
JP特开2008-32305A 2008.02.14
JP特开2008-8499A 2008.01.17
JP特开平7-218008A 1995.08.1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107693A1 (ja) 2009-09-03
AU2009218157B2 (en) 2012-01-19
AU2009218157A1 (en) 2009-09-03
EP2264386A4 (en) 2017-11-15
JP5186951B2 (ja) 2013-04-24
US9459032B2 (en) 2016-10-04
EP2264386A1 (en) 2010-12-22
JP2009210149A (ja) 2009-09-17
CN102016458A (zh) 2011-04-13
US20110000234A1 (en) 2011-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16458B (zh) 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CN101512256B (zh) 空调装置
CN105008825B (zh) 具有热量回收的风冷式冷却器
CN101331372B (zh) 空调装置
CN101331370B (zh) 空调装置
CN101432584B (zh) 空调装置
JP6320568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1473177B (zh) 空调装置
TWI252904B (en) Refrigerator
CN101910759B (zh) 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CN101395436B (zh) 空调装置
CN101405550B (zh) 空调装置
CN1965203A (zh) 空调装置
CN103958977B (zh) 空调装置
US20130312443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control method
CN101371087B (zh) 空调装置
CN102378884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1427087A (zh) 空调装置
CN101960234A (zh) 空调装置
CN101326416A (zh) 空调装置
EP2927620B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JP2009210151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量判定方法
CN101331368B (zh) 空调装置
JP200805149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16310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03

Termination date: 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