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5436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95436B
CN101395436B CN2007800080112A CN200780008011A CN101395436B CN 101395436 B CN101395436 B CN 101395436B CN 2007800080112 A CN2007800080112 A CN 2007800080112A CN 200780008011 A CN200780008011 A CN 200780008011A CN 101395436 B CN101395436 B CN 1013954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ipe arrangement
cold
producing medium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080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95436A (zh
Inventor
笠原伸一
吉见学
西村忠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954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54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954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54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1Refrigerant outlet evaporator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04Refrigerant lev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装置(1),进行判定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通过使高压气体配管成为低压状态来防止因冷凝而导致液体制冷剂在高压气体配管内积留。所述空调装置包括:热源单元(2)、利用单元(3a~3c)、膨胀机构(V2、V9a~V9c)、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52)、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53)、液体制冷剂配管(51)、切换机构(4a~4c)、旁通回路(27、43a~43c)、旁通回路开闭装置(V3、V13a~V13c)以及控制部(8)。切换机构可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旁通回路开闭装置设置在使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与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旁通的旁通回路上,对旁通回路进行开闭。控制部在进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之前预先使旁通回路开闭装置打开。本发明可使高压气体配管成为低压状态,从而防止因冷凝而导致液体制冷剂在高压气体配管内积留。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和具有该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判定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过于不足,提出了一种通过进行制冷循环特性的模拟并使用其运算结果来判定制冷剂量过于不足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3-186170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对于可进行制冷供暖同时运行的多联式空调装置,当在全室制冷运行下进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时,由于从室外机至冷暖选择部的高压气体配管在冷暖选择部的一侧截止,因此制冷剂会在配管内冷凝并积留,检测误差可能会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可进行制冷供暖同时运行的多联式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时,使高压气体配管成为低压状态,从而防止因冷凝而导致液体制冷剂在高压气体配管内积留。 
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是一种进行判定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的空调装置,包括:热源单元、利用单元、膨胀机构、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液体制冷剂配管、切换机构、旁通回路、旁通回路开闭装置、以及控制部。热源单元具有压缩制冷剂气体用的压缩装置和热源侧热交换器。利用单元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从压缩装置的排出侧朝着利用单元延伸。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从压缩装置的吸入侧朝着利用单元延伸。液体制冷剂配管从热源侧热交换器朝着利用单元延伸。 切换机构可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谓第一状态,是指流入液体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内蒸发后流入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的状态。所谓第二状态,是指流入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内冷凝后流入液体制冷剂配管的状态。旁通回路使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与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之间旁通。旁通回路开闭装置设置在旁通回路上,对旁通回路进行开闭。控制部在进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之前预先使旁通回路开闭装置打开。 
该空调装置具有两个系统的制冷剂配管的气体配管,通过切换机构在第一状态(制冷状态)与第二装置(供暖状态)之间切换,可自由地设定制冷运行和供暖运行。在该可进行制冷供暖同时运行的空调装置中,例如通过切换机构(冷暖选择部)使全室(全部利用单元)成为第一状态(制冷状态)来进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但由于从热源单元至切换机构的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高压气体配管)成为截止状态,因此制冷剂会在配管内冷凝并积留,检测误差可能会增大。 
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使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与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之间旁通的旁通回路开闭装置(旁通阀)并在制冷剂量判定运行时使旁通回路开闭装置(旁通阀)成为打开状态,使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与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之间的压力差减小,防止因冷凝而导致液体制冷剂在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内积留。因此,可进行高精度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 
第2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中,旁通回路开闭装置设置在热源单元内。 
在该空调装置中,旁通回路开闭装置设置在热源单元内。因此,在施工时即使不进行旁通回路用的配管施工,也可在制冷剂回路内设置旁通回路。因此,可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 
第3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1或第2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还包括切换单元。切换单元是与热源单元和利用单元分开的单元。切换单元具有切换机构。旁通回路开闭装置设置在切换单元内。 
在该空调装置中,旁通回路开闭装置包括在切换单元内。而若只是将旁通 回路开闭装置设置在热源单元内,则制冷剂几乎不在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内流动。因此,管内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因来自大气的流入热量而发生变化,制冷剂的密度可能会发生变化,检测误差可能会增大。 
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切换单元内设置使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与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之间旁通的旁通回路开闭装置,通过同时使用该装置来使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容易流入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内。因此,可抑制管内的气体制冷剂因来自大气的流入热量而发生温度变化,可减小检测误差。另外,在施工时即使不进行旁通回路用的配管施工,也可在制冷剂回路内设置旁通回路。因此,可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 
第4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1至3发明的任一个空调装置中,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温度并输出制冷剂温度检测值。控制部基于制冷剂温度检测值对由制冷剂量判定运行判定的判定制冷剂量进行修正。 
这种空调装置即使在通过设置旁通回路使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与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之间旁通、从而使管内的制冷剂气体压力分布变得均匀之后,制冷剂也不容易流入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内。因此,管内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会因来自大气的流入热量而发生变化,制冷剂的密度可能会发生变化,检测误差可能会增大。 
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在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内设置温度检测装置并利用其制冷剂温度检测值来修正管内的制冷剂密度,可减小检测误差。因此,可进行更高精度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 
第5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4发明的空调装置中,温度检测装置设置在切换单元内。 
在该空调装置中,可将温度检测装置设置在切换单元内的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上。因此,在施工时,即使不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设置温度检测装置,也可在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上设置温度检测装置。因此,可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 
第6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4或第5发明的空调装置中,温度检测装 置设置在热源单元内。 
在该空调装置中,是将温度检测装置设置在热源单元内的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上。因此,在施工时,即使不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设置温度检测装置,也可在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上设置温度检测装置。因此,可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另外,通过同时使用第5发明的切换装置内的温度检测装置,可更高精度地修正管内的制冷剂密度。 
发明效果 
在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中,通过设置使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与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之间旁通的旁通回路开闭装置(旁通阀)并在制冷剂量判定运行时使旁通回路开闭装置成为打开状态,使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与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之间的压力差减小,防止因冷凝而导致液体制冷剂在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内积留。因此,可进行高精度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 
在第2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在施工时即使不进行旁通回路用的配管施工,也可在制冷剂回路内设置旁通回路。因此,可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 
在第3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在切换单元内设置使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与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之间旁通的旁通回路开闭装置,通过同时使用该装置来使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容易流入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内。因此,可抑制管内的气体制冷剂因来自大气的流入热量而发生温度变化,可减小检测误差。另外,在施工时即使不进行旁通回路用的配管施工,也可在制冷剂回路内设置旁通回路。因此,可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 
在第4发明的空调装置中,通过在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内设置温度检测装置并利用其制冷剂温度检测值来修正管内的制冷剂密度,可减小检测误差。因此,可进行更高精度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 
在第5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在施工时,即使不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设置温度检测装置,也可在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上设置温度检测装置。因此,可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 
在第6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在施工时,即使不在制冷剂连通配管上设置温度检测装置,也可在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上设置温度检测装置。因此, 可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另外,通过同时使用第5发明的切换装置内的温度检测装置,可更高精度地修正管内的制冷剂密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框图。 
图3是试运行模式的流程图。 
图4是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中在制冷剂回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的示意图(四通切换阀等未图示)。 
图6是配管容积判定运行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用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中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的焓-熵图。 
图8是表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用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中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的焓-熵图。 
图9是初始制冷剂量检测运行的流程图。 
图10是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空调装置 
2室外单元(热源单元) 
21压缩机(压缩装置) 
22室外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 
27第一旁通制冷剂回路(旁通回路) 
3a~3c室内单元(利用单元) 
31a~31c室内热交换器(利用侧热交换器) 
4a~4c连接单元(切换机构/切换单元) 
43a~43c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旁通回路) 
8控制部
V3第一旁通开闭阀(旁通回路开闭装置) 
V13a~V13c第二旁通开闭阀(旁通回路开闭装置) 
T8第一高压气体配管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装置) 
T12a~T12c第二高压气体配管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空调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行来用于大楼等的室内的制冷、供暖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包括:一个作为热源单元的室外单元2;与其并列连接的多个(本实施形态中为三个)作为利用单元的室内单元3a~3c;对应各室内单元3a~3c设置的连接单元4a~4c;连接室外单元2和连接单元4a~4c的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以及连接连接单元4a~4c和室内单元3a~3c的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由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和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构成,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由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1a~71c和第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2a~72c构成。该空调装置1例如为了在对某空调空间进行制冷运行的同时对其它空调空间进行供暖运行等,构成为可根据设置室内单元3a~3c的室内空调空间的要求来进行制冷供暖同时运行。即,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10由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a~3c、连接单元4a~4c、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以及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连接而成。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3a~3c通过埋入大楼等的室内的顶棚内或从顶棚上吊下等、或者挂设在室内的壁面上等进行设置。室内单元3a~3c通过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与连接单元4a~4c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下面对室内单元3a~3c的结构进行说明。由于室内单元3a和室内单元3b、3c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仅对室内单元3a的结构进行说明,至于室内单 元3b、3c的结构,标注符号Xb、Xc来代替表示室内单元3a各部分的符号Xa,省略对各部分的说明。例如,室内单元3a的室内风扇32a与室内单元3b、3c的室内风扇32b、32c对应。 
室内单元3a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30a。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30a主要具有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内膨胀阀V9a和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31a。 
室内膨胀阀V9a是为了对在室内侧制冷剂回路30a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而与室内热交换器31a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室内热交换器31a是由传热管和大量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是在制冷运行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在供暖运行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 
室内单元3a具有作为送风风扇的室内风扇32a,该室内风扇32a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单元内而使其在室内热交换器31a内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在之后将其作为供给空气向室内供给。室内风扇32a是可以改变对室内热交换器31a供给的空气的风量Wr的风扇,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受由直流风扇电动机所构成的电动机33a驱动的离心风扇和多叶片风扇等。 
在室内单元3a内设有各种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31a的液体侧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即与供暖运行时的冷凝温度Tc或制冷运行时的蒸发温度Te对应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9a。在室内热交换器31a的气体侧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Teo进行检测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10a。在室内单元3a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设有对流入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室内温度Tr)进行检测的室内温度传感器T11a。在本实施形态中,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9a、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10a和室内温度传感器T11a由热敏电阻构成。室内单元3a具有对构成室内单元3a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侧控制部34a。室内侧控制部34a具有为了控制室内单元3a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等,可与用于单独操作室内单元3a的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或与室外单元2和连接单元4a~4c之间通过传输线8a进行控制信 号等的交换。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在大楼等的室外,通过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与连接单元4a~4c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0。 
下面对室外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0。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0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V1、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外膨胀阀V2、蓄能器23、作为温度调节机构的过冷却器24、第一旁通制冷剂回路27、减压回路28、液体侧截止阀V4、高压气体侧截止阀V5、低压气体侧截止阀V6以及第一高压气体开闭阀V8。 
压缩机21是可改变运行容量的压缩机,在本实施形态中是由电动机21a驱动的容积式压缩机,该电动机21a的转速Rm由变换器来控制。在本实施形态中,压缩机21为一台,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根据室内单元的连接个数等而并列连接两台以上的压缩机。 
四通切换阀V1是为了使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发挥作用而设置的阀。四通切换阀V1与室外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气体侧、压缩机21吸入侧的蓄能器23、压缩机21的排出侧、减压回路28连接。在使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连接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室外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气体侧,并连接压缩机21吸入侧的蓄能器23和减压回路28。相反,在使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气体侧和压缩机21吸入侧的蓄能器23,并连接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减压回路28。 
室外热交换器22是可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将空气作为热源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2的气体侧与四通切换阀V1连接,液体侧与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连接。 
室外膨胀阀V2是为了对在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0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流量等进行调节而与室外热交换器22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室外单元2具有作为送风风扇的室外风扇25,该室外风扇25用于将室外 空气吸入到单元内而使其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内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在之后将其向室外排出。该室外风扇25是可以改变对室外热交换器22供给的空气的风量Wo的风扇,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受由直流风扇电动机构成的电动机25a驱动的螺旋桨风扇等。 
蓄能器23连接在四通切换阀V1与压缩机21之间,是可以储藏因室内单元3a~3c的运行负载的变动等而在制冷剂回路10内产生的剩余制冷剂的容器。蓄能器23通过低压气体侧截止阀V6和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与连接单元4a~4c连接。 
在本实施形态中,过冷却器24为双重管式热交换器,是为了对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内冷凝后被送往室内膨胀阀V9a~V9c的制冷剂进行冷却而设置的。过冷却器24连接在室外膨胀阀V2与液体侧截止阀V4之间。 
设有作为过冷却器24的冷却源的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而将制冷剂回路10中除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以外的部分称作主制冷剂回路。 
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以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2经由连接单元4a~4c送往室内膨胀阀V9a~V9c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主制冷剂回路分流而返回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形态与主制冷剂回路连接。具体而言,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具有:以使从室外膨胀阀V2经由连接单元4a~4c送往室内膨胀阀V9a~V9c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与过冷却器24之间的位置上分流的形态连接的分流回路61、以及以从过冷却器24的靠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侧的出口朝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返回的形态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的汇流回路62。在分流回路61上设有旁通膨胀阀V7,该旁通膨胀阀V7用于对在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在此,旁通膨胀阀V7由电动膨胀阀构成。由此,从室外热交换器22经由连接单元4a~4c送往室内膨胀阀V9a~V9c的制冷剂在过冷却器24内被在由旁通膨胀阀V7减压后的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内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即,过冷却器24通过旁通膨胀阀V7的开度调节来进行能力控制。 
第一旁通制冷剂回路27是使高压气体侧截止阀V5与压缩机21的排出侧 之间的配管和低压气体侧截止阀V6与蓄能器23之间的配管旁通的回路。在该第一旁通制冷剂回路27上设有第一旁通开闭阀V3。在此,第一旁通开闭阀V3由可使制冷剂流通或切断的电磁阀构成。 
减压回路28具有毛细管C1,与四通切换阀V1及蓄能器23连接。 
液体侧截止阀V4、高压气体侧截止阀V5及低压气体侧截止阀V6是设在与外部的设备及配管(具体而言是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和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之间的连接口上的阀。液体侧截止阀V4经由过冷却器24和室外膨胀阀V2与室外热交换器22连接。高压气体侧截止阀V5与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低压气体侧截止阀V6经由蓄能器23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 
第一高压气体开闭阀V8设在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分支出的高压气体侧的配管上,由可使高压制冷剂向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流通或切断的电磁阀构成。 
在室外单元2上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室外单元2上设有:对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进行检测的吸入压力传感器P1、对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进行检测的排出压力传感器P2、对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Ts进行检测的吸入温度传感器T1、以及对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Td进行检测的排出温度传感器T2。吸入温度传感器T1设在蓄能器23与压缩机21之间的位置上。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上设有对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即与制冷运行时的冷凝温度Tc或供暖运行时的蒸发温度Te对应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热交换温度传感器T3。在室外热交换器22的液体侧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Tco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4。在过冷却器24的靠主制冷剂回路侧的出口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即液体管道温度T1p)进行检测的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T5。在室外单元2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设有对流入单元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即室外温度Ta)进行检测的室外温度传感器T6。在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的汇流回路62上设有旁通温度传感器T7,该旁通温度传感器T7用于对从过冷却器24的靠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侧的出口流过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在从高压气体侧截止阀V5到第一高压气体开闭阀V8的高压气体配管上设有对 制冷剂的温度(即第一高压气体管道温度Th1)进行检测的第一高压气体配管温度传感器T8。在本实施形态中,吸入温度传感器T1、排出温度传感器T2、热交换温度传感器T3、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4、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T5、室外温度传感器T6、旁通温度传感器T7和第一高压气体配管温度传感器T8由热敏电阻构成。 
室外单元2具有对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外侧控制部26。室外侧控制部26具有为了进行室外单元2的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和控制电动机21a的变换器回路等,可通过传输线8a与室内单元3a~3c的室内侧控制部34a~34c以及下述的连接单元4a~4c的连接侧控制部44a~44c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即,由室内侧控制部34a~34c、连接侧控制部44a~44c、室外侧控制部26和将各控制部彼此连接的传输线8a来构成对空调装置1整体进行运行控制的控制部8。 
如图2所示,控制部8连接成可以接收各种传感器P1、P2、T1~T8、T9a~T9c、T10a~T10c、T11a~T11c、T12a~T12c的检测信号,并连接成可以基于这些信号等来控制各种设备和阀21、25、32a~32c、V1~V3、V7、V8、V9a~V9c、V10a~V10c、V11a~V11c、V12a~V12c、V13a~V13c。在控制部8上连接有由LED等构成的警报显示部9,该警报显示部9用于报知在下述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中检测到制冷剂泄漏。在此,图2是空调装置1的控制方框图。 
<连接单元> 
连接单元4a~4c与室内单元3a~3c一起设置在大楼等的室内。连接单元4a~4c与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和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一起,介于室内单元3a~3c与室外单元2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下面对连接单元4a~4c的结构进行说明。由于连接单元4a与连接单元4b、4c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仅说明连接单元4a的结构,至于连接单元4b、4c的结构,分别标注符号Yb、Yc来代替表示连接单元4a各部分的符号Ya,省略对各部分的说明。例如,连接单元4a的过冷却器41a与连接单元4b、4c的过冷却器41b、41c对应。 
连接单元4a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包括连接侧制冷剂回路40a。 该连接侧制冷剂回路40a主要包括:过冷却器41a、减压回路42a、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低压气体开闭阀V10a、以及第二高压气体开闭阀V11a。过冷却器41a是用于在室内单元3a~3c进行制冷供暖同时运行时将回到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内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下述的减压回路42a送往过冷却器41a并对回到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内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冷却的设备。被导入该过冷却器41a内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热交换而蒸发,并经由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返回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0。减压回路42a与减压回路开闭阀V12a和毛细管C2a直列连接。 
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是使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与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之间旁通的回路。在该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上设有第二旁通开闭阀V13a。在此,第二旁通开闭阀V13a是可使制冷剂流通或切断的电磁阀。 
低压气体开闭阀V10a与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连接,是可使制冷剂流通或切断的电磁阀。 
第二高压气体开闭阀V11a与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连接,是可使制冷剂流通或切断的电磁阀。 
在室内单元3a进行制冷运行时,连接单元4a使低压气体开闭阀V10a成为打开状态,并将第二高压气体开闭阀V11a关闭。由此,连接单元4a可如下地发挥作用,即,将从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流入的液体制冷剂送往室内侧制冷剂回路30a的室内膨胀阀V9a,使其在室内膨胀阀V9a内减压,并使在室内热交换器31a内蒸发后的气体制冷剂返回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 
而在室内单元3a进行供暖运行时,连接单元4a使低压气体开闭阀V10a关闭,并使第二高压气体开闭阀V11a成为打开状态。由此,连接单元4a可如下地发挥作用,即,将从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流入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送往室内侧制冷剂回路30a的室内热交换器31a的气体侧,并使在在室内热交换器31a内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返回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 
在连接单元4a中,在高压气体制冷剂流路上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即第二高压气体管道温度Th2)进行检测的第二高压气体配管温度传感器T12a。在 本实施形态中,第二高压气体配管温度传感器T12a由热敏电阻构成。 
连接单元4a包括对构成连接单元4a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连接侧控制部44a。连接侧控制部44a具有为了控制连接单元4a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可与室内单元3a的室内侧控制部43a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如上所述,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0与室内侧制冷剂回路30a~30c之间通过连接侧制冷剂回路40a~40c连接,构成了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在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中,可进行制冷供暖同时运行,即,例如在室内单元3a、3b进行制冷运行的同时室内单元3c进行供暖运行等。 
<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 
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和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是在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大楼等设置场所时在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配管,可根据设置场所或室外单元、室内单元、连接单元间的组合等设置条件而使用各种长度和管径的配管。因此,例如在新设置空调装置1时,为了计算制冷剂填充量,需要准确把握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和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的长度和管径等信息,而该信息管理和制冷剂量的计算本身很烦琐。在利用已设配管来更新室内单元、室外单元或连接单元的场合,有时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和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的长度和管径等信息已丢失。 
如上所述,室内侧制冷剂回路30a~30c、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0c、连接侧制冷剂回路40a~40c、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以及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连接而构成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另外,该制冷剂回路10也可以说是由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和除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以外的主制冷剂回路构成的。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利用由室内侧控制部34a~34c、连接侧控制部44a~44c和室外侧控制部26构成的控制部8、且通过室内单元2内的四通切换阀V1和第一高压气体开闭阀V8以及连接单元4a~4c内的低压气体开闭阀V10a和第二高压气体开闭阀V11a而在制冷运行、暖运行以及制冷供暖同时运行之间切换运行,并根据各室内单元3a~3c的运行负载来控制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a~3c以及连接单元4a~4c的各设备。 
(2)空调装置的动作
下面对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的运行模式,包括:根据各室内单元3a~3c的运行负载来控制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a~3c和连接单元4a~4c的构成设备的通常运行模式;在空调装置1的构成设备设置之后(具体而言并不局限于最初的设备设置之后,例如还包括对室内单元等的构成设备进行追加和拆去等改造之后、对设备故障进行了修理之后等)进行的试运行用的试运行模式;以及在试运行结束并开始通常运行之后对有无制冷剂从制冷剂回路10泄漏进行判定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 
在通常运行模式中,根据室内单元3a~3c的制冷供暖的负载而主要包括:使全部室内单元3a~3c都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行、使全部室内单元3a~3c都进行供暖的供暖运行、以及使室内室内单元3a~3c中的一部分进行制冷运行而其它室内单元进行供暖运行的制冷供暖同时运行。在制冷供暖同时运行中,根据室内单元3a~3c整体的空调负载可分为:使室外单元2的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进行运行的场合(蒸发运行状态)、以及使室外单元2的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进行运行的场合(冷凝运行状态)。在此,所谓的制冷供暖同时运行具体而言例如是室内单元3a进行制冷运行、余下的室内单元3b、3c进行供暖运行的运行。 
试运行模式主要包括:在制冷剂回路10内填充制冷剂的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对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和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的容积进行检测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以及对设置了构成设备后或在制冷剂回路10内填充了制冷剂后的初始制冷剂量进行检测的初始制冷剂量检测运行。 
下面对空调装置1在各运行模式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通常运行模式> 
(制冷运行) 
首先用图1和图2对通常运行模式下的制冷运行进行说明。 
在制冷运行时,在室外单元2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0中,通过将四通切换阀V1切换成图1中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使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室外膨胀阀V2处于全开状态。液体侧截止阀V4、高压气体侧 截止阀V5和低压气体侧截止阀V6成为打开状态,第一高压气体截止阀V8成为关闭状态。 
在室内单元3a~3c中,对各室内膨胀阀V9a~V9c进行开度调节,以使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气体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稳定在过热度目标值SHrs。在本实施形态中,各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通过从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10a~T10c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中减去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9a~T9c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与蒸发温度Te对应)来进行检测,或通过将用吸入压力传感器P1所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换算成与蒸发温度Te对应的饱和温度值、并从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10a~T10c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中减去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来进行检测。在本实施形态中虽未采用,但也可以设置对在各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将与用该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出的蒸发温度Te对应的制冷剂温度值从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10a~T10c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中减去,来检测各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 
另外,对旁通膨胀阀V7进行开度调节,以使过冷却器24的靠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侧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b成为过热度目标值SHbs。在本实施形态中,过冷却器24的靠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侧的出口处的过热度SHb通过将用吸入压力传感器P1所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换算成与蒸发温度Te对应的饱和温度值、并从用旁通温度传感器T7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中减去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来进行检测。在本实施形态中虽未采用,但也可以在过冷却器24的靠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侧的入口设置温度传感器,通过将用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从用旁通温度传感器T7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中减去来检测过冷却器24的靠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侧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b。 
在连接单元4a~4c中,第二高压气体开闭阀V11a~V11c关闭,且低压气体开闭阀V10a~V10c打开。由此,室内单元3a~3c的室内热交换器 31a~31c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且室内单元3a~3c的室内热交换器31a~31c与室外单元2的压缩机21的吸入侧之间通过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连接。减压回路开闭阀V12a~V12c处于关闭状态。 
当在该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下启动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和室内风扇32a~32c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21吸入并压缩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V1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2,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凝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接着,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过室外膨胀阀V2而流入过冷却器24内,与在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被进一步冷却成为过冷状态。此时,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内冷凝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向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分流,并在被旁通膨胀阀V7减压后返回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此,流过旁通膨胀阀V7的制冷剂被减压至接近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因而其一部分蒸发。另外,从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的旁通膨胀阀V7的出口朝压缩机21的吸入侧流动的制冷剂流过过冷却器24,与从主制冷剂回路侧的室外热交换器22被送往室内单元3a~3c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接着,成为过冷状态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V4、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以及各连接单元4a~4c被送往室内单元3a~3c。该被送往室内单元3a~3c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在被室内膨胀阀V9a~V9c减压至接近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后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在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内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蒸发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连接单元4a~4c的低压气体开闭阀V10a~V10c被送往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被送往室外单元2,并经由低压气体侧截止阀V6而流入蓄能器23内。接着,流入蓄能器23内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 
(供暖运行) 
在供暖运行时,在室外单元2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0中,通过将四通 切换阀V1切换成图1中的虚线所示的状态,使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并经由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向室内单元3a~3c供给在压缩机21内压缩后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为了将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2内的制冷剂减压至可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内进行蒸发的压力(即蒸发压力Pe)而对室外膨胀阀V2进行开度调节。液体侧截止阀V4、高压气体侧截止阀V5和低压气体侧截止阀V6成为打开状态,旁通膨胀阀V7和第一高压气体开闭阀V8成为关闭状态。 
在室内单元3a~3c中,对室内膨胀阀V9a~V9c进行开度调节,以使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液体侧)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r稳定在过冷度目标值SCrs。在本实施形态中,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r通过将用排出压力传感器P2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换算成与冷凝温度Tc对应的饱和温度值、并从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中减去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9a~T9c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来进行检测。在本实施形态中虽未采用,但也可以设置对在各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将与用该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出的冷凝温度Tc对应的制冷剂温度值从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9a~T9c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中减去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r。 
在连接单元4a~4c中,低压气体开闭阀V10a~V10c关闭,且第二高压气体开闭阀V11a~V11c打开,从而室内单元3a~3c的室内热交换器31a~31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减压回路开闭阀V12a~V12c处于打开状态。 
当在该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下启动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和室内风扇32a~32c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21吸入并压缩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经由四通切换阀V1、高压气体侧截止阀V5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 
接着,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的高压气体制冷剂被送往各连接单元4a~4c。被送往连接单元4a~4c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高压 气体开闭阀V11a~V11c被送往室内单元3a~3c。该被送往室内单元3a~3c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内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之后,当流过室内膨胀阀V9a~V9c时,与室内膨胀阀V9a~V9c的阀开度对应地被减压。 
该流过室内膨胀阀V9a~V9c后的制冷剂被送往连接单元4a~4c的过冷却器41a~41c。该被过冷却的制冷剂液体经由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被送往室外单元2,并经由液体侧截止阀V4和室外膨胀阀V2而被进一步减压,之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2内。接着,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2内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经由四通切换阀V1流入蓄能器23内。然后,流入蓄能器23内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 
(制冷供暖同时运行/蒸发负载) 
以下是在室内单元3a~3c中例如使室内单元3a进行制冷剂运行并使室内单元3b、3c进行供暖运行的制冷供暖同时运行时,根据室内单元3a~3c整体的空调负载而使室外单元2的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运行(蒸发运行)。此时,与上述供暖运行模式一样,通过将四通切换阀V1切换成图1中的虚线所示的状态,使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并经由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向供暖运行的两个室内单元3b、3c供给在压缩机21内压缩后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旁通膨胀阀V7被关闭,第一高压气体开闭阀V8处于打开状态。 
在室内单元3a中,室内膨胀阀V9a根据室内单元3a的制冷负载来进行开度调节,例如基于室内热交换器31a的过热度(具体而言是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9a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10a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之间的温度差)来进行开度调节等。 
在连接单元4a中,第二高压气体开闭阀V11a关闭,且低压气体开闭阀V10a打开。由此,使室内单元3a的室内热交换器31a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且室内单元3a的室内热交换器31a与室外单元2的压缩机21的吸入侧之间通过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连接。减压回路开闭阀V12a处 于关闭状态 
在室内单元3b、3c中,对室内膨胀阀V9b、V9c进行开度调节,以使室内热交换器31b、31c的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31b、31c的液体侧)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r稳定在过冷度目标值SCrs。 
在连接单元4b、4c中,低压气体开闭阀V10b、V10c关闭,且第二高压气体开闭阀V11b、V11c打开。由此,使室内单元3b、3c的室内热交换器31b、31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减压回路开闭阀V12b、V12c处于打开状态。 
在该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下,在压缩机21内压缩后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高压气体侧截止阀V5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 
接着,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各连接单元4b、4c和第二高压气体开闭阀V11b、V11c被送往室内单元3b、3c。被送往室内单元3b、3c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31b、31c内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冷却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之后,当流过室内膨胀阀V9b、V9c时,与室内膨胀阀V9b、V9c的阀开度对应地被减压。另一方面,室内空气被加热并向室内供给。 
流过室内膨胀阀V9b、V9c后的制冷剂被送往连接单元4b、4c的过冷却器41b、41c并被过冷却。该被过冷却的制冷剂液体被送往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被送往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被送往连接单元4a。接着,被送往连接单元4a的制冷剂被送往室内单元3a的室内膨胀阀V9a。 
被送往室内膨胀阀V9a的制冷剂在被室内膨胀阀V9a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1a内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另一方面,室内空气被冷却并向室内供给。接着,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送往连接单元4a。 
被送往连接单元4a的低压气体制冷剂经由低压气体开闭阀V10a和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被送往室外单元2,并经由低压气体侧截止阀V6流入蓄能器23内。然后,流入蓄能器23内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再次被压缩 机21吸入。 
另一方面,除了从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被送往连接单元4a和室内单元3a的制冷剂以外的余下的制冷剂经由室外单元2的液体侧截止阀V4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2,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内蒸发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V1和蓄能器23被压缩机21吸入。 
(制冷供暖同时运行/冷凝负载) 
以下是在室内单元3a~3c中例如使室内单元3a、3b进行制冷剂运行并使室内单元3c进行供暖运行的制冷供暖同时运行时根据室内单元3a~3c整体的空调负载而使室外单元2的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运行(冷凝运行)。此时,通过将四通切换阀V1切换成图1中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使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并经由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向室内单元3c供给在压缩机21内压缩后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第一高压气体开闭阀V8处于打开状态。 
在室内单元3a、3b中,室内膨胀阀V9a、9b根据室内单元3a、3b的制冷负载来进行开度调节,例如基于室内热交换器31a、31b的过热度(具体而言是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9a、T9b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10a、T10b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之间的温度差)来进行开度调节等。 
在连接单元4a、4b中,第二高压气体开闭阀V11a、V11b关闭,且低压气体开闭阀V10a、V10b打开。由此,使室内单元3a、3b的室内热交换器31a、31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且室内单元3a、3b的室内热交换器31a、31b与室外单元2的压缩机21的吸入侧之间通过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连接。减压回路开闭阀V12a、V12b处于关闭状态 
在室内单元3c中,对室内膨胀阀V9c根据室内单元3c的供暖负载来进行开度调节,例如基于室内热交换器31c的过冷度(具体而言是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9c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T10c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之间的温度差)来进行开度调节等。 
在连接单元4c中,低压气体开闭阀V10c关闭,且第二高压气体开闭 阀V11c打开。由此,使室内单元3c的室内热交换器31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减压回路开闭阀V12c处于打开状态。 
在该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下,在压缩机21内压缩后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V1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2,并经由高压气体侧截止阀V5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 
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2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内冷凝成液体制冷剂。接着,该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V4被送往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 
另外,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的高压气体制冷剂被送往连接单元4c。被送往连接单元4c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高压气体开闭阀V11c被送往室内单元3c的室内热交换器31c。 
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31c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室内单元3c的室内热交换器31c内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另一方面,室内空气被加热并向室内供给。在室内热交换器31c内被冷凝的制冷剂在流过室内膨胀阀V9c后被送往连接单元4c。 
被送往连接单元4c的制冷剂被送往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与经由液体侧截止阀V4被送往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的制冷剂汇流。在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内流动的制冷剂经由连接单元4a、4b被送往室内单元3a、3b的室内膨胀阀V9a、V9b。 
被送往室内膨胀阀V9a、V9b的制冷剂在被室内膨胀阀V9a、V9b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1a、31b内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另一方面,室内空气被冷却并向室内供给。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送往连接单元4a、4b。 
被送往连接单元4a、4b的低压气体制冷剂经由低压气体开闭阀V10a、V10b被送往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被送往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的低压气体制冷剂经由低压气体侧截止阀V6和蓄能器23被压缩机21吸入。 
在如上所述的通常运行模式下的运行控制由控制部8(更具体而言是将室内侧控制部34a~34c、连接侧控制部44a~44c、室外侧控制部26以及将各控制部34a~34c、44a~44c、26彼此连接的传输线8a)来进行,该控制部8进行包括制冷运行和供暖运行在内的通常运行,作为通常运行控制装置发挥作用。 
<试运行模式> 
下面用图1~图3对试运行模式进行说明。在此,图3是试运行模式的流程图。在本实施形态中,在试运行模式下,首先进行步骤S1的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接着进行步骤S2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然后进行步骤S3的初始制冷剂量检测运行。 
在本实施形态中以下述场合为例进行说明,即,将预先填充有制冷剂的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a~3c和连接单元4a~4c设置在大楼等设置场所并通过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和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来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之后,根据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和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的容积,将不足的制冷剂追加填充到制冷剂回路10内。 
(步骤S1: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 
首先,打开室外单元2的液体侧截止阀V4、高压气体侧截止阀V5和低压气体侧截止阀V6,使预先填充在室外单元2内的制冷剂充满制冷剂回路10内。 
接着,当进行试运行的操作者将追加填充用的制冷剂罐与制冷剂回路10的维修端口(未图示)连接、并直接或通过遥控器(未图示)等远程地对控制部8发出开始试运行的指令时,由控制部8来进行图4所示的步骤S11~步骤S13的处理。在此,图4是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的流程图。 
(步骤S11:制冷剂量判定运行) 
当发出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的开始指令时,在制冷剂回路10中的室外单元2的四通切换阀V1处于图1中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且室内单元3a~3c的室内膨胀阀V9a~V9c、连接单元4a~4c的低压气体开闭阀V10a~V10c以及室外膨胀阀V2为打开状态、室外单元2的第一高压气体开闭阀V8和连接单元4a~4c的第二高压气体开闭阀V11a~V11c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和室内风扇32a~32c启动,对室内单元3a~3c全部强制地进行制冷运行(下面称作室内单元全部运行)。此时,室外单元2内的第一旁通制冷剂回路27上的第一旁通开闭阀V3以及连接单元4a~4c内的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43c上的第二旁通开闭阀V13a~V13c成为打开状态,使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内和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内的制冷剂压力变得均匀。 
这样一来,如图5所示,在制冷剂回路10中,在从压缩机21到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2为止的流路内流动着在压缩机21内被压缩后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参照图5的斜线阴影部分中从压缩机21到室外热交换器22为止的部分),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2内流动着因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从气态相变成液态的高压制冷剂(参照图5的斜线阴影部分和涂黑阴影部分中与室外热交换器22对应的部分),在从室外热交换器22到室内膨胀阀V9a~V9c为止的(包括室外膨胀阀V2、过冷却器24的靠主制冷剂回路侧的部分和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在内)的流路、以及从室外热交换器22到旁通膨胀阀V7为止的流路内流动着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参照图5的涂黑阴影部分中从室外热交换器22到室内膨胀阀V9a~V9c和旁通膨胀阀V7为止的部分),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部分和过冷却器24的靠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侧的部分上流动着因与室内空气等进行热交换而从气液两相状态相变成气态的低压制冷剂(参照图5的格子状阴影和斜线阴影部分中的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部分和过冷却器24的部分),在从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到压缩机21为止的流路内,在包括连接单元4a~4c的高压气体侧及低压气体侧的流路(包括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43c)、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第一旁通制冷剂回路27以及蓄能器23在内的流路、和从过冷却器24的靠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侧的部分到压缩机21为止的流路内,流动着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参照图5的斜线阴影部分中从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到压缩机21为止的部分(包括连接单元4a~4c、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和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在内)以及从过冷却器24的靠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侧的部分到压缩机 21为止的部分)。图5是表示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中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的示意图(四通切换阀
Figure G2007800080112D0024162401QIETU
等未图示)。 
接着,转移到通过如下的设备控制来使在制冷剂回路10内循环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得稳定的运行。具体而言,对室内膨胀阀V9a~V9c进行控制以使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过热度SHr稳定(下面称作过热度控制),对压缩机21的运行容量进行控制以使蒸发压力Pe稳定(下面称作蒸发压力控制),对用室外风扇25向室外热交换器22供给的室外空气的风量Wo进行控制以使室外热交换器22内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Pc稳定(下面称作冷凝压力控制),对过冷却器24的能力进行控制以使从过冷却器24送往室内膨胀阀V9a~V9c的制冷剂的温度稳定(下面称作液体管道温度控制),并使由室内风扇32a~32c向室内热交换器31a~31c供给的室内空气的风量Wr稳定,以使制冷剂的蒸发压力Pe被上述蒸发压力控制稳定地控制。 
在此,之所以进行蒸发压力控制是因为: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内流动着因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从气液两相状态相变成气态的低压制冷剂,流动着低压制冷剂的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内(参照图5的格子状阴影和斜线阴影部分中与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对应的部分,下面称作蒸发器部C)的制冷剂量会对制冷剂的蒸发压力Pe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此,利用转速Rm被变换器控制的的电动机21a来控制压缩机21的运行容量,从而使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内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Pe稳定,使在蒸发器C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得稳定。即,形成主要通过蒸发压力Pe使蒸发器C内的制冷剂量变化的状态。在本实施形态的压缩机21对蒸发压力Pe的控制中,将用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9a~T9c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与蒸发温度Te对应)转换成饱和压力值,以使该压力值稳定在低压目标值Pes的形态对压缩机21的运行进行控制(即进行使电动机21a的转速Rm变化的控制),通过对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循环量Wc进行增减来实现。在本实施形态中虽未采用,但也可以对压缩机21的运行容量进行控制,以使与室内热交换器 31a~31c内的制冷剂在蒸发压力Pe下的制冷剂压力等价的运行状态量、即吸入压力传感器P1所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稳定在低压目标值Pes,或与吸入压力Ps对应的饱和温度值(与蒸发温度Te对应)稳定在低压目标值Tes,还可以对压缩机21的运行容量进行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T9a~T9c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蒸发温度Te对应)稳定在低压目标值Tes。 
通过进行这种蒸发压力控制,在从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到压缩机21为止的包括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和蓄能器23在内的制冷剂配管内(参照图5的斜线阴影部分中从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到压缩机21为止的部分,下面称作气体制冷剂流通部D)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也变得稳定,从而形成在气体制冷剂流通部D内的制冷剂量主要因与气体制冷剂流通部D的制冷剂压力等价的运行状态量、即蒸发压力Pe(即吸入压力Ps)而变化的状态。 
之所以进行冷凝压力控制是因为:在流动着因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从气态相变成液态的高压制冷剂的室外热交换器22内(参照图5的斜线阴影和涂黑阴影部分中与室外热交换器22对应的部分,下面称作冷凝器部A),制冷剂量会对制冷剂的冷凝压力Pc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由于该冷凝器部A处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Pc会比室外温度Ta的影响更大幅度地变化,因此,通过对由电动机25a从室外风扇25向室外热交换器22供给的室内空气的风量Wo进行控制,使室外热交换器22内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Pc稳定,使在冷凝器部A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得稳定。即,形成冷凝器部A内的制冷剂量主要因室外热交换器22的液体侧(在下面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的相关说明中称作室外热交换器22的出口)的过冷度SCo而变化的状态。在本实施形态的室外风扇25对冷凝压力Pc的控制中使用的是与室外热交换器22内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Pc等价的运行状态、即排出压力传感器P2所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T3所检测出的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即冷凝温度Tc)。 
通过进行这种冷凝压力控制,在从室外热交换器22到室内膨胀阀 V9a~V9c为止的流路(包括室外膨胀阀V2、过冷却器24的靠主制冷剂回路侧的部分和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以及从室外热交换器22到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的旁通膨胀阀V7为止的流路内流动着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从室外热交换器22到室内膨胀阀V9a~V9c和旁通膨胀阀V7为止的部分(参照图5的涂黑阴影部分,下面称作液体制冷剂通路B)上的制冷剂的压力也稳定,液体制冷剂通路B被液体制冷剂密封而成为稳定状态。 
之所以进行液体管道温度控制,是为了使包括从过冷却器24至室内膨胀阀V9a~V9c的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在内的制冷剂配管内(参照图5所示的液体制冷剂通路B中从过冷却器24到室内膨胀阀V9a~V9c为止的部分)的制冷剂的密度不变化。通过以使设在过冷却器24的靠主制冷剂回路侧的出口处的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T5所检测出的制冷剂的温度T1p稳定在液体管道温度目标值T1ps的形态对在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增减、对在过冷却器24的主制冷剂回路侧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侧流动的制冷剂之间的交换热量进行调节来实现过冷却器24的能力控制。通过旁通膨胀阀V7的开度调节来增减上述在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这样,便可实现液体管道温度控制,使包括从过冷却器24至室内膨胀阀V9a~V9c的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在内的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温度稳定。 
通过进行这种液体管道温度控制,即使在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因对制冷剂回路10填充制冷剂而逐渐增加、同时导致室外热交换器22出口处的制冷剂温度Tco(即室外热交换器2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o)发生变化时,室外热交换器22出口处的制冷剂温度Tco的变化也只是影响从室外热交换器22的出口至过冷却器24的制冷剂配管。因此,室外热交换器22出口处的制冷剂温度Tco的变化不会影响液体制冷剂流通部B中从过冷却器24到室内膨胀阀V9a~V9c为止的包括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在内的制冷剂配管。 
之所以进行过热度控制,是因为蒸发器部C的制冷剂量会对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干燥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该室内热交 换器31a~31c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通过对室内膨胀阀V9a~V9c的开度进行控制,使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气体侧(在下面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的相关说明中称作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稳定在过热度目标值SHrs(即,使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出口处的气体制冷剂成为过热状态),从而使在蒸发器部C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得稳定。 
通过进行这种过热度控制,能形成使气体制冷剂在气体制冷剂连通部D内可靠地流动的状态。 
通过上述各种控制,在制冷剂回路10内循环的制冷剂的状态稳定,在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的分布稳定,因此,当通过接着进行的制冷剂追加填充开始向制冷剂回路10内填充制冷剂时,可使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室外热交换器22内的制冷剂量的变化(下面将该运行称作制冷剂量判定运行)。 
上述控制由进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的作为制冷剂量判定运行控制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更具体而言是室内侧控制部34a~34c、连接侧控制部44a~44c、室外侧控制部26以及将各控制部34a~34c、44a~44c、26彼此连接的传输线8a)作为步骤S11的处理进行。 
另外,当与本实施形态不同、在室外单元2内预先并未填充制冷剂时,在上述步骤S11的处理之前进行上述制冷剂量判定运行时,需要填充使构成设备不会异常停止的左右的量的制冷剂量。 
(步骤S12:制冷剂量的运算) 
接着,一边进行上述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一边在制冷剂回路10内追加填充制冷剂,此时,利用作为制冷剂量运算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基于步骤S12中追加填充制冷剂时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运算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 
首先对本实施形态的制冷剂量运算装置进行说明。制冷剂量运算装置将制冷剂回路10分割成多个部分并对分割形成的各部分运算制冷剂量,由此来运算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更具体而言,对分割形成的各部分 设定了各部分的制冷剂量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可使用这些关系式来运算各部分的制冷剂量。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四通切换阀V1处于图1中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2的气体侧连接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通过低压气体侧截止阀V6和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与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出口连接的状态下,制冷剂回路10被分割成:压缩机21的部分和从压缩机21到包括四通切换阀V1(图5中未表示)在内的室外热交换器22的部分(下面称作高压气体管部E);室外热交换器22的部分(即冷凝器部A);液体制冷剂流通部B中从室外热交换器22到过冷却器24为止的部分和过冷却器24的靠主制冷剂回路侧的部分的入口侧一半部(下面称作高温液体管部B1);液体制冷剂通路B中过冷却器24的靠主制冷剂回路侧的部分的出口侧一半部和从过冷却器24到液体侧截止阀V4(图5中未表示)为止的部分(下面称作低温液体管部B2);将液体制冷剂通路B中的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连接单元4a~4c的液体侧制冷剂流路和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1a~71c合在一起的部分(下面称作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从液体制冷剂通路B中的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到包括室内膨胀阀V9a~V9c和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部分(即蒸发器部C)在内的气体制冷剂流通部D中的第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2a~72c为止的部分(下面称作室内单元部F);将气体制冷剂流通部D中的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和连接单元4a~4c内的高压气体侧制冷剂流路(包括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43c的高压气体侧的第二旁通开闭阀V13a~V13c)合在一起的部分(下面称作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气体制冷剂流通部D中的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第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2a~72c和连接单元4a~4c内的低压气体侧制冷剂流路(包括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43c的低压气体侧的第二旁通开闭阀V13a~V13c)合在一起的部分(下面称作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2);气体制冷剂流通部D中从高压气体侧截止阀V5(图5中未表示)到第一高压气体开闭阀V8为止的部分(下面称作第一低压气体管部H);将从低压气体侧截止阀V6(图5中未表示) 到第一旁通制冷剂回路27为止、第一旁通制冷剂回路27、从第一旁通制冷剂回路27到四通切换阀V1为止、从第一旁通制冷剂回路27到包括蓄能器23在内的压缩机21为止合在一起的部分(下面称作第二低压气体管部I);以及从液体制冷剂通路B中的高温液体管部B1到包括旁通膨胀阀V7和过冷却器24的靠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侧的部分在内的第二低压气体管部I为止的部分(下面称作第二旁通回路部J),且对各部分设定了关系式。其中,对将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和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2合在一起的部分称作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下面说明对上述各部分设定的关系式。 
在本实施形态中,高压气体管部E的制冷剂量Mogl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例如由以下函数式来表示: 
Mogl=Vogl×ρd 
该函数式是将室外单元2的高压气体管部E的容积Vogl乘上高压气体管部E的制冷剂的密度ρd。其中,高压气体管部E的容积Vogl是在将室外单元2设置于设置场所之前已知的值,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高压气体管部E的制冷剂的密度ρd可通过换算排出温度Td和排出压力Pd而得到。 
冷凝器部A的制冷剂量Mc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例如由室外温度Ta、冷凝温度Tc、压缩机排出过热度SHm、制冷剂循环量Wc、室外热交换器22内的制冷剂的饱和液密度ρc和室外热交换器22出口处的制冷剂密度ρco的以下函数式来表示: 
Mc=kc1×Ta+kc2×Tc+kc3×SHm+kc4×Wc 
+kc5×ρc+kc6×ρco+kc7 
上述关系式中的参数kc1~kc7是通过对试验和详细模拟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后求出的,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压缩机排出过热度SHm为压缩机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可通过将排出压力Pd换算成制 冷剂的饱和温度值并从排出温度Td中减去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而得到。制冷剂循环量Wc表示为蒸发温度Te和冷凝温度Tc的函数(即,Wc=f(Te,Tc))。制冷剂的饱和液密度ρc可通过换算冷凝温度Tc而得到。室外热交换器22出口处的制冷剂密度ρco可通过对换算冷凝温度Tc得出的冷凝压力Pc和制冷剂的温度Tco进行换算而得到。 
高温液体管部B1的制冷剂量Mol1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例如由以下函数式来表示: 
Mol1=Vol1×ρco 
该函数式是将室外单元2的高温液体管部B1的容积Vol1乘上高温液体管部B1的制冷剂密度ρco(即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密度)。高温液体管部B1的容积Vol1是在将室外单元2设置于设置场所之前已知的值,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 
低温液体管部B2的制冷剂量Mol2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例如由以下函数式来表示: 
Mol2=Vol2×ρlp 
该函数式是将室外单元2的低温液体管部B2的容积Vol2乘上低温液体管部B2的制冷剂密度ρlp。低温液体管部B2的容积Vol2是在将室外单元2设置于设置场所之前已知的值,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低温液体管部B2的制冷剂密度ρlp为过冷却器24出口处的制冷剂密度,可通过换算冷凝压力Pc和过冷却器24出口处的制冷剂温度Tlp而得到。 
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制冷剂量Mlp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例如由以下函数式来表示: 
Mlp=Vlp×ρlp 
该函数式是将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连接单元4a~4c的液体侧制冷剂流路和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1a~71c合在一起的部分的容积Vlp乘上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制冷剂密度ρlp(即过冷却器24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密度)。在此,Vlp被分割成:将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 51和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1a~71c合在一起的部分的容积Vlp1、以及连接单元4a~4c的液体侧制冷剂流路的容积Vlp2。由于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和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1a~71c是在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大楼等设置场所时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配管,因此将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和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1a~71c合在一起的部分的容积Vlp1可通过以下方式算出:输入基于长度和管径等信息而在现场运算出的值,或在现场输入长度和管径等信息并由控制部8基于这些被输入的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和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1a~71c的信息进行运算,或者如下所述用配管容积判定运行的运行结果来运算。连接单元4a~4c的液体侧制冷剂流路的容积V1p2是在将连接单元4a~4c设置于设置场所之前已知的值,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 
室内单元部F的制冷剂量Mr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例如由过冷却器24出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1p、从室内温度Tr中减去了蒸发温度Te的温度差ΔT、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和室内风扇32a~32c的风量Wr的以下函数式来表示: 
Mr=kr1×T1p+kr2×ΔT+kr3×SHr+kr4×Wr+kr5 
上述关系式中的参数kr1~kr5是通过对试验和详细模拟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后求出的,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在此,对应三个室内单元3a~3c分别设定了制冷剂量Mr的关系式,通过将室内单元3a的制冷剂量Mr、室内单元3b的制冷剂量Mr和室内单元3c的制冷剂量Mr相加来运算室内单元部F的全部制冷剂量。在室内单元3a、室内单元3b和室内单元3c的机型和容量不同时,则使用参数kr1~kr5的值不同的关系式。 
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被分割成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和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2,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制冷剂量Mgp是将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的制冷剂量Mgph和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2的制冷剂量Mgpl相加后的值。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是将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的容积Vgph和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 配管部G2的容积Vgpl相加后的值。即,它们的关系式如下: 
Mgp=Mgph+Mgpl 
Vgp=Vgph+Vgpl 
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的制冷剂量Mgph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例如由以下函数式来表示: 
Mgph=Vgph×ρgph 
该函数式是将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和连接单元4a~4c内的高压气体侧制冷剂流路(包括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43c的高压气体侧的第二旁通开闭阀V13a~V13c)合在一起的部分的容积Vgph乘上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的制冷剂密度ρgph。在此,Vgph被分割成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的容积Vgphl和连接单元4a~4c内的高压气体侧制冷剂流路(包括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43c的高压气体侧的第二旁通开闭阀V13a~V13c)的容积Vgph2。与将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和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1a~71c合在一起的部分一样,由于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是在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大楼等设置场所时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配管,因此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的容积Vgph1可通过以下方式算出:输入基于长度和管径等信息而在现场运算出的值,或在现场输入长度和管径等信息并由控制部8基于这些被输入的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的信息进行运算,或者如下所述用配管容积判定运行的运行结果来运算。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的制冷剂密度ρgph是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密度ρs、室外单元2内的高压气体侧截止阀V5与第一高压气体开闭阀V8之间的靠高压气体侧的配管中的制冷剂的密度ρoh、连接单元4a~4c内的高压气体侧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的密度ρbsh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出口(即第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2a~72c的入口)处的制冷剂的密度ρeo的平均值。制冷剂的密度ρs可通过换算吸入压力Ps和吸入温度Ts而得到。制冷剂的密度ρoh可通过换算第一高压气体管温度Th1而得到。制冷剂的密度ρbsh可通过换算第二高压气体管温度Th2而得到。 制冷剂的密度ρeo可通过对蒸发温度Te的换算值即蒸发压力Pe和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出口温度Teo进行换算而得到。连接单元4a~4c内的高压气体侧制冷剂流路(包括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43c的高压气体侧的第二旁通开闭阀V13a~V13c)的容积Vgp2是在将连接单元4a~4c设置于设置场所之前已知的值,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 
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2的制冷剂量Mgpl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例如由以下函数式来表示: 
Mgpl=Vgpl×ρgpl 
该函数式是将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72a~72c和连接单元4a~4c内的低压气体侧制冷剂流路(包括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43c的低压气体侧的第二旁通开闭阀V13a~V13c)合在一起的部分容积Vgpl乘上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2的制冷剂密度ρgpl。在此,Vgpl被分割成:将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和第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2a~72c合在一起的部分的容积Vgpl1、以及连接单元4a~4c内的低压气体侧制冷剂流路(包括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43c的低压气体侧的第二旁通开闭阀V13a~V13c)的容积Vgpl2。与将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和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1a~71c合在一起的部分以及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一样,由于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和第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2a~72c是在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大楼等设置场所时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配管,因此将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和第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2a~72c合在一起的部分的容积Vgpl1可通过以下方式算出:输入基于长度和管径等信息而在现场运算出的值,或在现场输入长度和管径等信息并由控制部8基于这些被输入的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和第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2a~72c的信息进行运算,或者如下所述用配管容积判定运行的运行结果来运算。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2的制冷剂密度ρgpl是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密度ρs和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出口(即第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2a~72c的入口)处的制冷剂的 密度ρeo的平均值。制冷剂的密度ρs可通过换算吸入压力Ps和吸入温度Ts而得到,制冷剂的密度ρeo可通过对蒸发温度Te的换算值、即蒸发压力Pe和室内热交换器31a~31c的出口温度Teo进行换算而得到。连接单元4a~4c内的低压气体侧制冷剂流路(包括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43c的低压气体侧的第二旁通开闭阀V13a~V13c)的容积Vgpl2是在将连接单元4a~4c设置于设置场所之前已知的值,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 
第一低压气体管部H的制冷剂量Mog2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例如由以下函数式来表示: 
Mog2=Vog2×ρoh 
该函数式是将室外单元2内的第一低压气体管部H的容积Vog2乘上第一低压气体管部H的制冷剂密度ρoh。第一低压气体管部H的容积Vog2是在设置于设置场所之前已知的值,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 
第二低压气体管部I的制冷剂量Mog3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例如由以下函数式来表示: 
Mog3=Vog3×ρs 
该函数式是将室外单元2内的第二低压气体管部I的容积Vog3乘上第二低压气体管部I的制冷剂密度ρs。第二低压气体管部I的容积Vog3是在设置于设置场所之前已知的值,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 
第二旁通回路部J的制冷剂量Mob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例如由室外热交换器22出口处的制冷剂密度ρco、过冷却器24的靠旁通回路侧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密度ρs和蒸发压力Pe的以下函数式来表示: 
Mob=kob1×ρco+kob2×ρs+kob3×Pe+kob4 
上述关系式中的参数kob1~kob3是通过对试验和详细模拟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后求出的,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由于第二旁通回路部J的容积Mob与其它部分相比制冷剂量较少,因此也可用更简单的关系式来运算。例如由以下函数式来表示:
Mob=Vob×ρe×kob5 
该函数式是将第二旁通回路部J的容积Vob乘上过冷却器24的靠第二旁通制冷剂回路6侧的部分的饱和液密度ρe和修正系数kob。第二旁通回路部J的容积Vob是在将室外单元2设置于设置场所之前已知的值,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过冷却器24的靠第二旁通回路侧的部分的饱和液密度ρe可通过换算吸入压力Ps或蒸发温度Te而得到。 
在本实施形态中有一个室外单元2,但在连接多个室外单元时,与室外单元相关的制冷剂量Mogl、Mc、Mol1、Mol2、Mog2、Mog3和Mob,通过对多个室外单元分别设定各部分的制冷剂量的关系式并将多个室外单元的各部分的制冷剂量相加来运算室外单元的全部制冷剂量。在连接机型和容量不同的多个室外单元时,则使用参数值不同的各部分的制冷剂量的关系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使用制冷剂回路10各部分的相关关系式并基于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中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运算各部分的制冷剂量,可运算出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量。 
由于反复进行该步骤S12直到下述的步骤S13中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的判定条件被满足,因此,在制冷剂的追加填充从开始到完成为止的期间内,可使用制冷剂回路10各部分的相关关系式并基于制冷剂填充时的运转状态量来运算出各部分的制冷剂量。更具体而言,可对下述步骤S13中判定制冷剂量是否合适时所需的室外单元2内的制冷剂量Mo、各室内单元3a~3c内的制冷剂量Mr以及各连接单元4a~4c内的制冷剂量Mbs(=Vlp2×ρlp+Vgp2×ρgp)(即,除了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和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以外的制冷剂回路10的各部分的制冷剂量)进行运算。在此,室外单元2内的制冷剂量Mo可通过将上述室外单元2内的各部分的制冷剂量Mog1、Mc、Mol1、Mol2、Mog2、Mog3和Mob相加而得到。 
这样,由作为制冷剂量运算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来进行步骤S12的处理,该控制部8基于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中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 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运算制冷剂回路10各部分的制冷剂量。 
(步骤S13:制冷剂量是否合适的判定) 
如上所述,当开始向制冷剂回路10内追加填充制冷剂时,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逐渐增加。在此,当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的容积未知时,无法将在制冷剂的追加填充后要填充到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规定为制冷剂回路10整体的制冷剂量。不过,若只看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a~3c和连接单元4a~4c(即除了第一制冷剂连通配管组5和第二制冷剂连通配管组7以外的制冷剂回路10),由于可通过试验和详细模拟来预知通常运行模式下的最佳的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量,因此,只要预先将该制冷剂量作为填充目标值Ms存储在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后进行制冷剂的追加填充,直到将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量Mo、室内单元3a~3c制冷剂量Mr和连接单元4a~4c的制冷剂量Mbs相加后的制冷剂量的值达到该填充目标值Ms为止即可,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量Mo、室内单元3a~3c的制冷剂量Mr和连接单元4a~4c的制冷剂量Mbs可通过使用上述关系式并基于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中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进行运算。即,步骤S13是通过对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中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量Mo、室内单元3a~3c的制冷剂量Mr和连接单元4a~4c的制冷剂量Mbs相加后的制冷剂量的值是否达到填充目标值Ms进行判定,来判定通过制冷剂的追加填充被填充到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 
在步骤S13中,当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量Mo、室内单元3a~3c的制冷剂量Mr和连接单元4a~4c的制冷剂量Mbs相加后的制冷剂量的值小于填充目标值Ms、制冷剂的追加填充未完成时,反复进行步骤S13的处理,直到达到填充目标值Ms。当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量Mo、室内单元3a~3c的制冷剂量Mr和连接单元4a~4c的制冷剂量Mbs相加后的制冷剂量的值达到了填充目标值Ms时,制冷剂的追加填充完成,作为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处理的步骤S1完成。 
在上述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中,随着向制冷剂回路10内追加填充制冷剂的进行,主要会呈现出室外热交换器22出口处的过冷度SCo增大的倾向, 从而出现室外热交换器22内的制冷剂量Mc增加、其它部分的制冷剂量大致保持一定的倾向。因此,不一定要将填充目标值Ms设定成与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a~3c和连接单元4a~4c对应的值,也可将填充目标值Ms设定成仅与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量Mo对应的值或设定成与室外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Mc对应的值后进行制冷剂的追加填充,直到达到填充目标值Ms为止。 
这样,利用作为制冷剂量判定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来进行步骤S13的处理,该控制部8对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中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即是否达到填充目标值Ms)进行判定。 
(步骤S2:配管容积判定运行) 
在上述步骤S1的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完成后,转移到步骤S2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在配管容积判定运行中,由控制部8来进行图6所示的步骤S21~步骤S25的处理。在此,图6是配管容积判定运行的流程图。 
(步骤S21、S22: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用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和容积的运算) 
在步骤S21中,与上述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中步骤S11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一样,进行包括室内单元全部运行、冷凝压力控制、液体管道温度控制、过热度控制和蒸发压力控制在内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用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在此,将液体管道温度控制中过冷却器24的靠主制冷剂回路侧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lp的液体管道温度目标值Tlps设为第一目标值Tlps1,将制冷剂量判定运行在该第一目标值Tlps1下稳定的状态设为第一状态(参照图7的用包括虚线在内的线表示的制冷循环)。图7是表示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用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中空调装置1的制冷循环的焓-熵图。 
另外,从液体管道温度控制中过冷却器24的靠主制冷剂回路侧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lp稳定在第一目标值Tlps1的第一状态起,在其它的设备控制、即冷凝压力控制、过热度控制和蒸发压力控制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不变更过热度目标值SHrs和低压目标值Tes的情况下)成为将液体管道温度目标值Tlps变更为与第一目标值Tlps1不同的第二目标值Tlps2后稳定的第二 状态(参照图7的实线表示的制冷循环)。在本实施形态中,第二目标值Tlps2是比第一目标值Tlps1高的温度。 
这样,通过从稳定在第一状态的状态变更为第二状态,使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内的制冷剂的密度变小,因此第二状态下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制冷剂量Mlp与第一状态下的制冷剂量相比减少。从该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减少的制冷剂朝制冷剂回路10的其它部分移动。更具体而言,如上所述,由于液体管道温度控制以外的其它的设备控制的条件不变,因此高压气体管部E的制冷剂量Mogl、第一低压气体管部H的制冷剂量Mog2、第二低压气体管部I的制冷剂量Mog3、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的制冷剂量Mgph和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2的制冷剂量Mgp.大致保持一定,从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减少的制冷剂会朝冷凝器部A、高温液体管部B1、低温液体管部B2、室内单元F和第二旁通回路部J移动。即,冷凝器部A的制冷剂量Mc、高温液体管部B1的制冷剂量Mol1、低温液体管部B2的制冷剂量Mol2、室内单元F的制冷剂量Mr和第二旁通回路部J的制冷剂量Mob增加与从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减少的制冷剂相应的量。 
上述控制由作为配管容积判定运行控制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更具体而言是室内侧控制部34a~34c、连接侧控制部44a~44c、室外侧控制部26以及将各控制部34a~34c、44a~44c、26彼此连接的传输线8a)作为步骤S21的处理进行,该控制部8进行用于运算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Mlp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 
接着,在步骤S22中,通过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更,利用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减少而朝制冷剂回路10的其它部分移动的现象,来运算出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 
首先,对为了运算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而使用的运算式进行说明。若通过上述配管容积判定运行将从该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减少而朝制冷剂回路10的其它部分移动的制冷剂量设为制冷剂增减量ΔMlp,将第一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各部分的制冷剂的增减量设为ΔMc、ΔMol1、ΔMol2、ΔMr和ΔMob(在此,制冷剂量Mog1、制冷剂量Mog2、制 冷剂量Mog3、制冷剂量Mgph和制冷剂量Mgp.因大致保持一定而省略),则制冷剂增减量ΔMlp例如可由以下函数式进行运算: 
ΔM.p=—(ΔMc+ΔMol1+ΔMol2+ΔMr+ΔMob) 
另外,通过将该ΔMlp的值除以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内的第一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制冷剂的密度变化量Δρlp,可以运算出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虽然对于制冷剂增减量ΔMlp的运算结果几乎没有影响,但也可在上述函数式中包含制冷剂量Mog1和制冷剂量Mog2。 
Vlp=ΔM.p/Δρlp 
由于连接单元4a~4c的液体侧制冷剂流路的容积Vlp2是在将连接单元4a~4c设置于设置场所之前已知的值,因此,通过将其从运算求出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中减去,即可求出将空调装置1设置在大楼等设置场所时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配管、即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1和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1a~71c合在一起的部分的容积Vlp1。 
ΔMc、ΔMol1、ΔMol2、ΔMr和ΔMob可通过使用上述制冷剂回路10各部分的相关关系式运算出第一状态下的制冷剂量和第二状态下的制冷剂量后从第二状态下的制冷剂量中减去第一状态下的制冷剂量而得到。密度变化量Δρlp可通过运算出第一状态下过冷却器24出口处的制冷剂密度和第二状态下过冷却器24出口处的制冷剂密度后从第二状态下的制冷剂密度中减去第一状态下的制冷剂密度而得到。 
使用如上所述的运算式,可基于第一和第二状态下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运算出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 
在本实施形态中,要进行状态变更以使第二状态下的第二目标值Tlps2成为比第一状态下的第一目标值Tlps1高的温度,并使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2的制冷剂朝其它部分移动而使其它部分的制冷剂量增加,从而基于该增加量来运算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但也可以进行状态变更,以使第二状态下的第二目标值Tlps2成为比第一状态下的第一目标值Tlps1低的温度,且使制冷剂从其它部分朝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移 动而使其它部分的制冷剂量减少,从而基于该减少量来运算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 
这样,由作为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用的配管容积运算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来进行步骤S22的处理,该控制部8基于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用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中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运算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 
(步骤S23、S24: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用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和容积的运算) 
在上述步骤S21和步骤S22完成后,在步骤S23中进行包括室内单元全部运行、冷凝压力控制、液体管道温度控制、过热度控制和蒸发压力控制在内的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用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在此,将蒸发压力控制中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的低压目标值Pes设为第一目标值Pes1,将制冷剂量判定运行在该第一目标值Pesl下稳定的状态设为第一状态(参照图8的用包括虚线在内的线表示的制冷循环)。图8是表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用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中空调装置1的制冷循环的焓-熵图。 
另外,从蒸发压力控制中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的低压目标值Pes稳定在第一目标值Pes1的第一状态起在其它的设备控制、即液体管道温度控制、冷凝压力控制和过热度控制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不变更液体管道温度目标值Tlps和过热度目标值SHrs的情况下),成为将低压目标值Pes变更为与第一目标值Pes1不同的第二目标值Pes2后稳定的第二状态(参照仅由图8的实线表示的制冷循环)。在本实施形态中,第二目标值Pes2是比第一目标值Pes1低的压力。 
这样,通过从稳定在第一状态的状态变更为第二状态,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内的制冷剂的密度变小,因此第二状态下的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制冷剂量Mgp与第一状态下的制冷剂量相比减少。从该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减少的制冷剂朝制冷剂回路10的其它部分移动。更具体而言,如上所述,由于蒸发压力控制以外的其它的设备控制的条件不变,因此高压气体管部E的制冷剂量Mog1、高温液体管部B1的制冷剂量Mol1、低温液体管部B2的制冷剂 量Mol2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制冷剂量Mlp大致保持一定,从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减少的制冷剂会朝第一低压气体管部H、第二低压气体管部I、冷凝器部A、室内单元F和第二旁通回路部J移动。即,第一低压气体管部H的制冷剂量Mog2、第二低压气体管部I的制冷剂量Mog3、冷凝器部A的制冷剂量Mc、室内单元F的制冷剂量Mr和第二旁通回路部J的制冷剂量Mob增加与从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减少的制冷剂相应的量。 
上述控制由作为配管容积判定运行控制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更具体而言是室内侧控制部34a~34c、连接侧控制部44a~44c、室外侧控制部26以及将各控制部34a~34c、44a~44c、26彼此连接的传输线8a)作为步骤S23的处理进行,该控制部8进行用于运算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 
接着,在步骤S24中,通过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更,利用制冷剂从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减少而朝制冷剂回路10的其它部分移动的现象来运算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 
首先,对为了运算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而使用的运算式进行说明。若将上述配管容积判定运行中从该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减少而朝制冷剂回路10的其它部分移动的制冷剂量设为制冷剂增减量ΔMgp,将第一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各部分的制冷剂的增减量设为ΔMc、ΔMog2、ΔMog3、ΔMr和ΔMob(在此,制冷剂量Mog1、制冷剂量Mol1、制冷剂量Mol2和制冷剂量Mlp大致保持一定,故而省略),则制冷剂增减量ΔMgp例如可由 
ΔMgp=—(ΔMc+ΔMog2+ΔMog3+ΔMr+ΔMob) 
的函数式进行运算。另外,通过将该ΔMgp的值除以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内的第一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制冷剂的密度变化量Δρgp,可以运算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虽然对于制冷剂增减量ΔMgp的运算结果几乎没有影响,但也可在上述函数式中包含制冷剂量Mog1、制冷剂量Mol1和制冷剂量Mol2。 
Vgp=ΔMgp/Δρgp
ΔMc、ΔMog2、ΔMog3、ΔMr和ΔMob可通过使用上述制冷剂回路10各部分的相关关系式运算出第一状态下的制冷剂量和第二状态下的制冷剂量后从第二状态下的制冷剂量中减去第一状态下的制冷剂量而得到,密度变化量Δρgp可通过运算出第一状态下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密度ρs、室外单元2内的高压气体侧截止阀V5与第一高压气体开闭阀V8之间的高压气体侧的配管中的制冷剂的密度ρoh、连接单元4a~4c内的高压气体侧制冷剂流路内的制冷剂的密度ρbsh和室内热交换器31a~31c出口处的制冷剂密度ρeo的平均密度后从第二状态下的平均密度中减去第一状态下的平均密度而得到。 
使用如上所述的运算式,可基于第一和第二状态下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运算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 
由于连接单元4a~4c内的高压气体侧制冷剂流路和低压气体侧制冷剂流路(包括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43c部分)的容积Vgp2是在将连接单元4a~4c设置于设置场所之前已知的值,因此,通过将其从运算求出的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中减去,即可求出将空调装置1设置在大楼等设置场所时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配管、即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2、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53和第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2a~72c合在一起的部分的容积Vgp1。 
在本实施形态中,进行状态变更,以使第二状态下的第二目标值Pes2成为比第一状态下的第一目标值Pesl低的压力,使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制冷剂朝其它部分移动而使其它部分的制冷剂量增加,从而基于该增加量来运算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lp,但也可以进行状态变更,以使第二状态下的第二目标值Pes2成为比第一状态下的第一目标值Pes1高的压力,使制冷剂从其它部分朝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移动而使其它部分的制冷剂量减少,从而基于该减少量来运算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lp。 
这样,由作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用的配管容积运算装置发挥作用的 控制部8来进行步骤S24的处理,该控制部8基于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用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中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运算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 
(步骤S25:配管容积判定运行结果的准确性判定) 
在上述步骤S21~步骤S24完成后,在步骤S25中对配管容积判定运行的结果是否准确、即由配管容积运算装置运算出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是否准确进行判定。 
具体而言,如下面的不等式所示,对根据运算得到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与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之比是否处在规定的数值范围内进行判定。 
ε1<Vlp/Vgp<ε2 
其中,ε1和ε2是可以根据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之间的可能组合的配管容积比的最小值和最大值而变化的值。 
若容积比Vlp/Vgp满足上述数值范围,则配管容积判定运行的步骤S2的处理完成,若容积比Vlp/Vgp不满足上述数值范围,则再次进行步骤S21~步骤S24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和容积的运算处理。 
这样,由作为准确性判定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来进行步骤S25的处理,该控制部8对上述配管容积判定运行的结果是否准确、即由配管容积运算装置运算出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是否准确进行判定。 
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先进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用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步骤S21、S22),后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用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步骤S23、S24),但也可先进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用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 
在上述步骤S25中,在步骤S21~S24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的结果被多次判定为不准确时、以及想要更简单地进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的判定时,图6中虽未图示,但例如也可以如下,即在步骤S25中,在步骤S21~S24的配管容积判定运 行的结果被判定为不准确后,转移到基于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合在一起的部分(下面称作制冷剂连通配管部K)的压力损失来推测制冷剂连通配管部K的配管长度、并基于该推测出的配管长度和平均容积比来运算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的处理,从而得到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 
在本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在没有制冷剂连通配管部K的长度和管径等信息、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未知的前提下通过运行配管容积判定运行来运算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的情况,但在配管容积运算装置具有可通过输入制冷剂连通配管部K的长度和管径等信息来运算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的功能时,也可同时使用该功能。 
在不运用通过使用上述配管容积判定运行及其运行结果来运算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的功能、而仅运用通过输入制冷剂连通配管部K的长度和管径等信息来运算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的功能时,也可使用上述准确性判定装置(步骤S25)对输入的制冷剂连通配管部K的长度和管径等信息是否准确进行判定。 
(步骤S3:初始制冷剂量检测运行) 
在上述步骤S2的配管容积判定运行完成后,转移到步骤S3的初始制冷剂量判定运行。在初始制冷剂量检测运行中,由控制部8来进行图9所示的步骤S31和步骤S32的处理。在此,图9是初始制冷剂量检测运行的流程图。 
(步骤S31:制冷剂量判定运行) 
在步骤S31中,与上述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的步骤S11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一样,进行包括室内单元全部运行、冷凝压力控制、液体管道温度控制、过热度控制和蒸发压力控制在内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在此,液体管道温度控 制中的液体管道温度目标值Tlps、过热度控制中的过热度目标值SHrs和蒸发压力控制中的低压目标值Pes原则上使用与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的步骤S11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中的目标值相同的值。 
这样,由作为制冷剂量判定运行控制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来进行步骤S31的处理,该控制部8进行包括室内单元全部运行、冷凝压力控制、液体管道温度控制、过热度控制和蒸发压力控制在内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 
(步骤S32:制冷剂量的运算) 
利用一边进行上述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一边作为制冷剂量运算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基于步骤S32的初始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中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运算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的运算使用上述制冷剂回路10各部分的制冷剂量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来进行运算,此时,由于在空调装置1的构成设备的设置后未知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通过上述配管容积判定运行进行了运算而已知,因此通过将这些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乘上制冷剂密度来运算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制冷剂量M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制冷剂量Mgp并加上其它各部分的制冷剂量,可检测出制冷剂回路10整体的初始制冷剂量。由于该初始制冷剂量在下述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中作为构成判定制冷剂回路10有无泄漏的基准的制冷剂回路10整体的基准制冷剂量Mi使用,因此将其作为运行状态量之一而存储在作为状态量储存装置的控制部8的存储器内。 
这样,由作为制冷剂量运算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来进行步骤S32的处理,该控制部8基于初始制冷剂量检测运行中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运算制冷剂回路10各部分的制冷剂量。 
<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 
下面用图1、图2、图5和图10来说明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在 此,图10是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形态中,以定期(例如休息日和深夜等不必进行空气调节的时间段等)检测制冷剂是否意外地从制冷剂回路10泄漏到外部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步骤S41:制冷剂量判定运行) 
首先,在上述制冷运行和供暖运行那样的通常运行模式下运行了一定时间(例如每半年~一年等)后,自动或手动地从通常运行模式切换成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与初始制冷剂量检测运行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一样地进行包括室内单元全部运行、冷凝压力控制、液体管道温度控制、过热度控制和蒸发压力控制在内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在此,液体管道温度控制中的液体管道温度目标值Tlps、过热度控制中的过热度目标值SHrs和蒸发压力控制中的低压目标值Pes原则上使用与初始制冷剂量检测运行中制冷剂量判定运行的步骤S31中的目标值相同的值。 
该制冷剂量判定运行在每次进行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时进行,例如即使在因冷凝压力Pc不同或发生制冷剂泄漏那样的运行条件差异而导致室外热交换器22出口处的制冷剂温度Tco变动时,也可通过液体管道温度控制使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内的制冷剂的温度Tlp以相同液体管道温度目标值Tlps保持一定。 
这样,由作为制冷剂量判定运行控制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来进行步骤S41的处理,该控制部8进行包括室内单元全部运行、冷凝压力控制、液体管道温度控制、过热度控制和蒸发压力控制在内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 
(步骤S42:制冷剂量的运算) 
接着,利用一边进行上述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一边作为制冷剂量运算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基于步骤S42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中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运算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的运算使用上述制冷剂回路10各部分的制冷剂量与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来进行运算,此时,与初始制冷剂量检测运行一样,由于 在空调装置1的构成设备的设置后未知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通过上述配管容积判定运行进行了运算而成为已知,因此通过将这些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容积V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容积Vgp乘上制冷剂密度来运算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制冷剂量Mlp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的制冷剂量Mgp,并加上其它各部分的制冷剂量,可运算出制冷剂回路10整体的制冷剂量M。 
在此,如上所述,由于通过液体管道温度控制使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内的制冷剂的温度Tlp在相同的液体管道温度目标值Tlps下保持一定,因此,不管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的运行条件是否不同,即使是在室外热交换器22出口处的制冷剂温度Tco变动时,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B3的制冷剂量Mlp也会保持一定。 
这样,由作为制冷剂量运算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来进行步骤S42的处理,该控制部8基于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中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运算制冷剂回路10各部分的制冷剂量。 
(步骤S43、S44:制冷剂量是否合适的判定、警报显示) 
制冷剂一旦从制冷剂回路10泄漏到外部,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便会减少。若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减少,则主要会呈现出室外热交换器22出口处的过冷度SCo变小的倾向,相应地出现室外热交换器22内的制冷剂量Mc减少、其它部分的制冷剂量大致保持一定的倾向。因此,上述步骤S42中运算出的制冷剂回路10整体的制冷剂量M在制冷剂回路10发生制冷剂泄漏时小于在初始制冷剂量检测运行中检测出的基准制冷剂量Mi,在制冷剂回路10未发生制冷剂泄漏时与基准制冷剂量Mi大致相同。 
根据上述内容在步骤S43中对制冷剂有无泄漏进行判定。在步骤S43中,当判定为制冷剂回路10未发生制冷剂泄漏时,结束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 
另一方面,在步骤S43中,当判定为制冷剂回路10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转移到步骤S44的处理,在警报显示部9中显示报知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警报,之后结束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
这样,由作为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发挥作用的控制部8来进行步骤S42~S44的处理,该控制部8在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下一边进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一边对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进行判定,从而检测有无制冷剂泄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中,控制部8作为制冷剂量判定运行装置、制冷剂量运算装置、制冷剂量判定装置、配管容积判定运行装置、配管容积运算装置、准确性判定装置和状态量储存装置发挥作用,从而构成用于对被填充到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进行判定的制冷剂量判定系统。 
(3)空调装置的特征 
(A)在空调装置1中,在全部室内单元3a~3c为制冷运行的状态下进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时,由于从室外单元2至连接单元4a~4c的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成为截止状态,因此制冷剂会在配管内冷凝并积留,检测误差可能会增大。因此,通过设置使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与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2之间旁通的第一旁通制冷剂回路27和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43c,并在制冷剂量判定运行时使第一旁通开闭阀V3和第二旁通开闭阀V13a~V13c成为打开状态,来使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与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2之间的压力差减小,防止因冷凝而导致液体制冷剂在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积留。因此,可进行高精度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另外,这些第一旁通开闭阀V3和第三旁通开闭阀设置在室外单元2内和连接单元4a~4c内。通过在室外单元2内设置第一旁通开闭阀V3、在连接单元4a~4c内设置第三旁通开闭阀、并同时使用这些阀,使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还容易流入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可使气体制冷剂的温度变化最小化,可减少检测误差。而且,在施工时即使不进行旁通用的配管施工,也可在制冷剂回路10内设置旁通回路。因此,可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 
(B)在空调装置1中,在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因此,即使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内的气体制冷剂因来自大气的流入热量等而发生温度变化,且制冷剂密度发生变化,也可基于温度传 感器的温度检测值来修正制冷剂密度。因此,可减少检测误差。因此,可进行更高精度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另外,在该空调装置1中,在高压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部G1中,在热源单元1内设置有第一高压气体配管温度传感器T8,在连接单元4a~4c内设置有第二高压气体配管温度传感器T12a~T12c。因此,通过同时使用第一高压气体配管温度传感器T8和第二高压气体配管温度传感器T12a~T12c,可更高精度地修正管内的制冷剂密度。另外,在施工时,即使不在高压气体制冷剂配管上设置温度检测装置,也可在制冷剂回路10内设置温度检测装置。因此,可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 
(4)其它实施形态 
上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可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A)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是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一个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多个室外单元的的空调装置。另外,上述实施形态是使用将大气作为热源的空冷式的室外单元作为空调装置1的室外单元2,但也可使用水冷式或冰蓄热式的室外单元作为空调装置1的室外单元2。 
(B)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作为旁通回路,是将第一旁通制冷剂回路27设置在室外单元2侧,并将第三旁通制冷剂回路43a~43c设置在连接单元4a~4c侧,但该旁通回路既可以仅设置在室外单元2侧,也可以仅设置在连接单元4a~4c侧。 
(C)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作为温度传感器,是将第一高压气体配管温度传感器T8设置在室外单元2侧,并将第二高压气体配管温度传感器T12a~T12c设置在连接单元4a~4c侧,但该温度传感器既可以仅设置在室外单元2侧,也可以仅设置在连接单元4a~4c侧。 
(D)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是在室外侧控制部26、室内侧控制部34a~34c和连接侧控制部44a~44c之间通过传输线8a进行控制信号的交换,从而对空调装置1整体而言构成控制部8,但并不局限于此,既可将对空调装置1进行整体控制的控制部设置在室外单元2内,也可将其设置在室内单元3a~ 3c内,也可将其设置在连接单元4a~4c内,还可设置单独的单元来作为控制单元。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可减小第一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与第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之间的压力差、防止因冷凝而导致液体制冷剂在第一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内积留、并进行高精度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适用于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和具有该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等。

Claims (7)

1.一种空调装置(1),进行判定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的制冷剂量判定运行,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源单元(2),该热源单元(2)包括压缩制冷剂气体用的压缩装置(21)和热源侧热交换器(22);
利用单元(3a~3c),该利用单元(3a~3c)包括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
膨胀机构(V2、V9a~V9c);
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46a~46c、52、92),该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46a~46c、52、92)从所述压缩装置的排出侧朝着所述利用单元延伸;
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47a~47c、53、93),该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47a~47c、53、93)从所述压缩装置的吸入侧朝着所述利用单元延伸;
液体制冷剂配管(35a~35c、45a~45c、51、91),该液体制冷剂配管(35a~35c、45a~45c、51、91)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朝着所述利用单元延伸;
切换机构(4a~4c),该切换机构(4a~4c)可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状态是指流入所述液体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内蒸发后流入所述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指流入所述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内冷凝后流入所述液体制冷剂配管的状态;
旁通回路(27、43a~43c),该旁通回路(27、43a~43c)使所述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与所述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之间旁通;
旁通回路开闭装置(V3、V13a~V13c),该旁通回路开闭装置(V3、V13a~V13c)设置在所述旁通回路上,对所述旁通回路进行开闭;以及
控制部(8),该控制部(8)在进行所述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之前预先使所述旁通回路开闭装置打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回路是第一旁通回路(27)及/或第二旁通回路(43a~43c),
所述旁通回路开闭装置由对所述第一旁通回路进行开闭的第一旁通回路开闭装置(V3)和对所述第二旁通回路进行开闭的第二旁通回路开闭装置(V13a~V13c)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旁通回路开闭装置(V3)设置在所述热源单元内。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换单元(4a~4c),该切换单元(4a~4c)与热源单元和利用单元分开,
所述切换单元具有所述切换机构,
所述第二旁通回路开闭装置(V13a~V13c)设置在所述切换单元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装置(T12a~T12c),该第二温度检测装置(T12a~T12c)检测所述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温度并输出第二制冷剂温度检测值,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二制冷剂温度检测值对由所述制冷剂量判定运行判定的判定制冷剂量进行修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T12a~T12c)设置在所述切换单元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装置(T8),该第一温度检测装置(T8)检测所述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温度并输出第一制冷剂温度检测值,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一制冷剂温度检测值对由所述制冷剂量判定运行判定的判定制冷剂量进行修正,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T8)设置在所述热源单元内。
CN2007800080112A 2006-03-10 2007-03-08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13954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65932A JP3963192B1 (ja) 2006-03-10 2006-03-10 空気調和装置
JP065932/2006 2006-03-10
PCT/JP2007/054587 WO2007105604A1 (ja) 2006-03-10 2007-03-08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95436A CN101395436A (zh) 2009-03-25
CN101395436B true CN101395436B (zh) 2012-08-29

Family

ID=38498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80112A Active CN101395436B (zh) 2006-03-10 2007-03-08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031739A1 (zh)
EP (1) EP1998124B1 (zh)
JP (1) JP3963192B1 (zh)
KR (1) KR100960539B1 (zh)
CN (1) CN101395436B (zh)
AU (1) AU2007225803B2 (zh)
ES (1) ES2646190T3 (zh)
WO (1) WO20071056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79842A (ja) * 2007-09-26 2009-04-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186951B2 (ja) * 2008-02-29 2013-04-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200996B2 (ja) * 2009-02-24 2013-06-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5764736B2 (ja) * 2010-11-30 2015-08-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5829762B2 (ja) * 2012-10-18 2015-12-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9696078B2 (en) 2013-11-20 2017-07-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0119738B2 (en) 2014-09-26 2018-11-06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vapor injection compressor
EP3348934B1 (en) * 2015-09-11 2021-10-27 Hitachi-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Air conditioner
WO2018101439A1 (ja) * 2016-11-30 2018-06-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配管径の決定方法、配管径の決定装置、および冷凍装置
KR102110915B1 (ko) * 2018-04-26 2020-05-14 히타치 존슨 컨트롤즈 쿠쵸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조화기
US11592215B2 (en) 2018-08-29 2023-02-28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Integrated demand water heating using a capacity modulated heat pump with desuperheater
JP6984048B2 (ja) * 2019-01-16 2021-1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7079226B2 (ja) * 2019-07-12 2022-06-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漏洩報知装置及び冷媒漏洩報知装置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KR20210096522A (ko) * 2020-01-28 2021-08-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 장치
WO2021225175A1 (ja) * 2020-05-08 2021-11-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熱源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63468B2 (ja) * 1993-07-02 2000-07-12 神鋼電機株式会社 アンダカットマシンの切削部の位置決め方法
JP3186170B2 (ja) * 1992-02-13 2001-07-1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脱穀扱胴の展開装置
JP2002340436A (ja) * 2001-05-18 2002-11-27 Fujitsu General Ltd 多室形空気調和機
JP2004332961A (ja) * 2003-04-30 2004-11-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058007A (ja) * 2004-06-11 2006-03-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11440B2 (ja) * 1989-07-31 1997-05-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
JP2997487B2 (ja) * 1989-12-13 2000-01-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における冷媒量表示方法
US5237833A (en) * 1991-01-10 1993-08-2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3291753B2 (ja) * 1992-04-08 2002-06-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冷媒充填量検知装置
KR100437805B1 (ko) * 2002-06-12 2004-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0447204B1 (ko) * 2002-08-22 2004-09-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0459184B1 (ko) * 2002-08-24 2004-12-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
JP3719246B2 (ja) * 2003-01-10 2005-11-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冷媒量検出方法
KR100688171B1 (ko) * 2004-12-29 2007-03-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공기조화기 및 냉매 회수방법
JP4093275B2 (ja) * 2006-03-20 2008-06-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6170B2 (ja) * 1992-02-13 2001-07-1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脱穀扱胴の展開装置
JP3063468B2 (ja) * 1993-07-02 2000-07-12 神鋼電機株式会社 アンダカットマシンの切削部の位置決め方法
JP2002340436A (ja) * 2001-05-18 2002-11-27 Fujitsu General Ltd 多室形空気調和機
JP2004332961A (ja) * 2003-04-30 2004-11-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058007A (ja) * 2004-06-11 2006-03-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98124A4 (en) 2016-11-02
WO2007105604A1 (ja) 2007-09-20
AU2007225803A1 (en) 2007-09-20
US20090031739A1 (en) 2009-02-05
CN101395436A (zh) 2009-03-25
KR100960539B1 (ko) 2010-06-03
EP1998124B1 (en) 2017-10-04
ES2646190T3 (es) 2017-12-12
AU2007225803B2 (en) 2009-12-24
KR20080097475A (ko) 2008-11-05
JP2007240108A (ja) 2007-09-20
JP3963192B1 (ja) 2007-08-22
EP1998124A1 (en) 2008-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5436B (zh) 空调装置
CN101432584B (zh) 空调装置
CN101405550B (zh) 空调装置
CN101326416B (zh) 空调装置
CN101331370B (zh) 空调装置
CN101331372B (zh) 空调装置
CN101473177B (zh) 空调装置
CN101371087B (zh) 空调装置
CN101371086B (zh) 空调装置
CN101865509B (zh) 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CN101512256B (zh) 空调装置
CN101490485B (zh) 空调装置
CN100434840C (zh) 空调装置
CN101331368B (zh) 空调装置
JP466574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