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9440A - 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9440A
CN101989440A CN2010101569562A CN201010156956A CN101989440A CN 101989440 A CN101989440 A CN 101989440A CN 2010101569562 A CN2010101569562 A CN 2010101569562A CN 201010156956 A CN201010156956 A CN 201010156956A CN 101989440 A CN101989440 A CN 101989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ish
discharging operation
loading slider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569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9440B (zh
Inventor
藤泽辰一
Original Assignee
Tea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ac Corp filed Critical Tea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89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9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9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944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在紧急时手动排出盘时的安全性的盘装置。若推入插入到挡板(3)的应急孔(3b)中的操作销(70),则第一排出操作杆(51)和第二排出操作杆(52)向后方移动,将第一传动齿轮(41)下压到非啮合位置。若第一传动齿轮(41)被下压到非啮合位置,则装载滑块(34)在螺旋弹簧(35)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开始盘(D1)的排出。移动到前方的装载滑块(34)被第一排出操作杆(51)的承接部(51a)挡住,盘(D1)暂时停止在从挡板(3)稍稍突出的半弹出位置。若在该状态下拔出操作销(70),则随之装载滑块(34)向前方移动,盘(D1)被排出到全弹出位置。

Description

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紧急时可手动排出盘(disc)的盘装置。
背景技术
在计算机和汽车导航装置等的各种信息设备中,作为记录介质采用能够存储大量信息的盘(例如CD、DVD、蓝光盘等)。该盘装填于盘装置中,进行信息的记录和重放。通常,在内置于信息设备中的盘装置中,存在用于使已收容了盘的托盘出入的托盘式和通过狭槽使盘出入的吸入式(slot-in type)。在该吸入式的盘装置中,设有盘传送机构,该盘传送机构具有通过马达而移动的装载滑块。当将盘插入到前挡板(bezel)的狭槽时,盘传送机构稍稍动作,起动马达。当马达起动时,装载滑块移动,由盘传送机构搬入盘。
吸入式的盘装置由于无需托盘,因此,小型且轻量,广泛用于笔记本电脑等中。在从该盘装置搬出盘时,通过操作按钮等来指示盘的弹出。通过该指示,马达反转,从而进行盘的自动搬出。
但是,若发生由于停电等导致的电源切断或盘装置自身的问题,盘无法自动地搬出而成为就这样留在盘装置内的状态。为了应对该紧急事件,在盘装置中设置盘强制排出机构。
在专利文献1~3的盘装置中,具有带装载滑块的盘传送机构、用于驱动该装载滑块的马达和具有多个齿轮的传动齿轮机构,该传动齿轮机构将马达的旋转传递到装载滑块,而且,作为盘强制排出机构,设有旋转板,该旋转板保持传动齿轮机构内的一个齿轮并使之旋转到解除与其他齿轮的啮合的非啮合位置。在这些盘装置中,在装载滑块向前方移动时,将盘搬入主体外壳内,在装载滑块向后方移动时,将盘搬出主体外壳外。在紧急时,若将操作销推入主体外壳前面的孔中,则旋转板旋转,齿轮旋转到非啮合位置。若在解除了齿轮啮合的状态下进一步推入操作销,则在操作销的作用下,装载滑块被向后方推压,从而将盘排出主体外壳之外。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9-0377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8-198264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2007-2202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3中,在将操作销推入最深处时,将盘强制排出到弹出位置。由于操作者用手指捏住操作销来进行推入操作,从而在将盘排出到弹出位置时,存在盘与推入操作中的手指冲突而造成伤害的情况,在安全性上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除在紧急时手动排出盘时盘与手指等冲突的危险而提高了安全性的盘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盘装置,通过狭槽将盘装填到主体外壳内,其特征在于,具有:盘传送机构,具有通过马达向前后方向移动的装载滑块,在上述装载滑块向后方移动时,将上述盘搬入上述主体外壳内,并且,在上述装载滑块向前方移动时,将上述盘搬出上述主体外壳外;第一弹簧,朝前方对上述装载滑块施力;传动齿轮机构,具有多个齿轮,将上述马达的旋转传递到上述装载滑块;排出操作机构,利用从上述主体外壳的前面插入的操作部件推压而向后方移动;朝前方对上述排出操作机构施力的第二弹簧;离合器机构,设置于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向后方移动期间,使上述传动齿轮机构内的第一齿轮从啮合位置移动到非啮合位置,而将上述传动齿轮机构分离为盘传送机构侧和马达侧,并且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向前方返回期间,使上述第一齿轮返回上述啮合位置;以及止动机构,设置于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在上述第一齿轮移动到上述非啮合位置之后,挡住在上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的上述装载滑块,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向前方返回时,上述装载滑块随着上述排出操作机构而向前方移动直到上述第一齿轮移动到上述啮合位置。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具有:由上述操作部件推压的第一排出操作杆;和第二排出操作杆,在上述排出操作杆在规定的间隙区间移动后被推压而与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一起移动。
而且,优选的是,上述止动机构具有从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垂直立起的承接部,该承接部的前面被上述操作部件所推压,该承接部的后面挡住上述装载滑块。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装载滑块经由上述传动齿轮机构由上述马达驱动而自动搬出上述盘时,上述装载滑块的前端前进到与上述止动机构大致抵接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在操作部件的推入操作中,装载滑块被排出操作机构的止动机构所挡住,盘停止在弹出位置的跟前、从狭槽稍稍伸出的位置,随着操作部件的拔出操作,盘被排出到弹出位置。由此,在紧急时手动排出盘时,盘并未一口气排出到弹出位置,因此,能够防止盘与手指等冲突、提高安全性。
另外,通过使装载滑块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较之利用操作部件推压装载滑块,能够减小操作部件的推入量,从而排出操作变得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盘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表示强制排出盘时盘被排出到半弹出位置的状态的盘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表示盘装置内部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盘装置内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盘装置内部的仰视图。
图6是表示装载滑块的透视图。
图7是表示升降框架的动作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未装填盘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装填了盘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装填了盘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排出操作杆、第二排出操作杆、啮合解除杆的分解透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传动齿轮位于啮合位置时的传动齿轮机构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一传动齿轮移动到了非啮合位置时的传动齿轮机构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利用操作销推入第一排出操作杆、使第一传动齿轮移动到非啮合位置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装载滑块移动到半弹出位置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手动将装载滑块移动到全弹出位置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  盘装置
2  主体外壳
3a 狭槽
20 盘支撑臂
21 导引臂
31 装载马达
32 传动齿轮机构
33 盘传送机构
34 装载滑块
35 螺旋弹簧
41 第一传动齿轮
42 第二传动齿轮
43 第三传动齿轮
51 第一排出操作杆
51a 承接部
52 第二排出操作杆
52d 离合器(clutch)突起
55,56 螺旋弹簧
70 操作销
D1 盘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盘装置1包括主体外壳2,在该主体外壳2的前面安装有挡板3。在该挡板3上设置有:用于插入盘D1的狭槽3a;用于指示盘D1的弹出的按钮4;以及用于显示盘装置1的动作状态的指示器5。盘D1形成有用于夹紧的中心孔D1a。
在挡板3上形成有用于在紧急时手动强制排出盘D1的应急孔3b。如图2所示,通过已插入到应急孔3b中的操作部件(操作销)70的推入操作,将盘D1排出到从挡板3突出20mm左右的半弹出位置。盘D 1随着操作销70的拔出而向双点划线所示的强制排出时的全弹出位置排出。
在主体外壳2上安装有顶板9。在该顶板9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在夹紧盘D1时用于使夹头13(参照图3)稍稍进入的开口9a。此外,在开口9a的周围设置有用于在主体外壳2的内壁上形成突出部的凹部9b。该主体外壳2的突出部,在夹头13插入到盘D1的中心孔D1a中时挡住盘D1。
在图3和图4中,基板6以上下分隔主体外壳2的方式固定。在该基板6上形成有从中央向倾斜方向延伸的开口6a。在该开口6a内配置有升降框架7,利用公知的缓冲支撑结构8在多个部位安装于基板6。升降框架7在将盘D1向主体外壳2搬入或搬出时,以挡板3侧为支轴,位于装置中央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另外,在该升降框架7上形成有从中央向倾斜方向延伸的开口7a。
在升降框架7的前端安装有驱动单元10。该驱动单元10具有主轴马达11、转盘12、夹头13。主轴马达11固定于升降框架7的背面,在其驱动轴上固定转盘12。夹头13与转盘12一体形成,在升降框架7上升时,进入位于夹紧位置的盘D1的中心孔D1a。在夹头13上设有利用弹簧施力的多个夹紧爪13a,可脱离地卡住盘D1。夹紧解除销14在升降框架7下降时挡住盘D1而将其从夹头13取下。
另外,在升降框架7上安装有头单元17。该头单元17包括:从升降框架7的开口7a露出的托架18;和保持在该托架18上的拾取头19。在进行信息的记录/重放时,托架18沿着开口7a移动。
在基板6上配置有:用于进行盘D1的搬入及搬出的盘支撑臂20;和用于将从狭槽3a插入的盘D1搬入到主体外壳2内的导引臂21。该盘支撑臂20通过支架20a保持盘D1的前端部,并以轴22为中心摆动。导引臂21通过带凸缘的辊21a保持盘D1的后端部,并以轴23为中心摆动。为了使该导引臂21摆动,而连接有连杆24。该连杆24的销24a沿着凸轮槽25移动。
另外,在图4中分别示出了盘D1位于自动搬出时的全弹出位置的情况、盘D1位于自动搬入的开始位置的情况、盘D1位于夹紧完成后的记录/重放位置的情况。
在图5中,保持有拾取头19的托架18由引导轴26、27支撑。这些引导轴26、27的两端固定在升降框架7的背面。螺纹马达28的旋转经由齿轮组29传递到螺杆轴30。通过该螺杆轴30的旋转,托架18前进/后退。
在基板6的背面配置带蜗轮31a的装载马达31,该装载马达31的旋转经由传动齿轮机构32传递到盘传送机构33,进行盘D1的搬入或搬出。该盘传送机构33的主要部分为装载滑块34、盘支撑臂20、导引臂21。
装载滑块34设有齿条34a、钩状的弹簧钩挂部34b(参照图8)、用于推压连杆24的销24a的凸轮槽34c、和用于使连杆36动作的凸轮槽34d。凸轮槽34c向横向延伸,通过向装载滑块34的移动方向推压销24a,使销24a沿着凸轮槽25移动。
连杆36的销36a与装载滑块34的凸轮槽34d嵌合,在装载滑块34移动时,以轴37为中心旋转。该连杆36经由连杆臂38连接到基部20b。该基部20b通过轴22与配置于基板6的表面的盘支撑臂20一体地连接。在基部20b的周围配置有开关39,通过推入盘D1而使盘支撑臂20旋转了时该开关接通。通过来自该开关39的信号,控制电路(未图示)使装载马达31旋转,开始进行盘D1的自动搬入。
上述连杆臂38包括:第一臂38a;相对于该第一臂38a可滑动地连接的第二臂38b;以及用于将这些臂38a、38b保持为最短状态的弹簧38c。通过该可滑动的连杆臂38,在由用户将盘D 1推入到主体外壳2内的期间,即直到开始自动搬入为止,不使连杆36动作而可进行盘支撑臂20的摆动。在装载滑块34向后方移动时,弹簧38c对装载滑块34向前方施力。
如图6所示,在装载滑块34的侧面形成凸轮槽34e。该凸轮槽34e在插入升降框架7的升降销7b时使升降框架7升降。该凸轮槽34e连续形成有用于将升降框架7保持在下降位置的低位部34f、用于使升降框架7上升或下降的倾斜部34g、用于将升降框架7保持在记录/重放位置的高位部34h。
如图7(A)所示,在升降框架7的升降销7b位于凸轮槽34e的低位部34f时,升降框架7被设定在下降位置。若升降销7b沿着凸轮槽34e的倾斜部34g移动,则如图7(B)所示,升降框架7上升,夹头13进入盘D1的中心孔D1a。如图7(C)所示,若升降销7b移动到倾斜部34g的最上部,则升降框架7被设定在盘安装位置,用夹紧爪13a卡住盘D1。如图7(D)所示,若升降销7b进入凸轮槽34e的高位部34h,则升降框架7被设定在从盘安装位置稍稍下降的记录/重放位置。在该记录/重放位置,升降框架7大致平行。
如图8所示,在弹簧钩挂部34b上钩挂着螺旋弹簧35的一端,该螺旋弹簧35的另一端钩挂在设置于基板6的背面的钩状的弹簧钩挂部6b上。螺旋弹簧35向前方对装载滑块34施力。
如图8~图11所示,传动齿轮机构32包括第一传动齿轮41、第二传动齿轮42和第三传动齿轮43。第一传动齿轮41以自由旋转且可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被固定在基板6上的销46上。第二、第三传动齿轮42、43自由旋转地安装于被固定在基板6上的销47、48上。
第一传动齿轮41包括小径齿轮41a和一体形成于该小径齿轮41a下侧的大径齿轮41b。同样地,第二传动齿轮42包括一体形成的大径齿轮42a和小径齿轮42b,第三传动齿轮43包括一体形成的小径齿轮43a和大径齿轮43b。
在装载马达31的旋转轴上固定有蜗轮31a,该蜗轮31a与第一传动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b啮合。小径齿轮41a与大径齿轮42a啮合,小径齿轮42b与大径齿轮43b啮合。
装载滑块34在图8所示的全弹出位置和图9所示的盘装填位置之间可前后移动地设置。装载滑块34的齿条34a与小径齿轮43a啮合。装载马达31的旋转经由大径齿轮41b、小径齿轮41a、大径齿轮42a、小径齿轮42b、大径齿轮43b、小径齿轮43a传递到齿条34a,从而装载滑块34移动。
在装载滑块34向离开挡板3的方向即后方移动时,将盘D1搬入主体外壳2内,而在装载滑块34向接近挡板3的方向即前方移动时,朝着全弹出位置将盘D1搬出主体外壳2。
在第一传递齿轮41的下方配置第一排出操作杆51。在该第一排出操作杆51上载置第二排出操作杆52。各排出操作杆51、52可向前后方向移动地安装在主体外壳2上。另外,在基板6的背面、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上方配置着用于强制解除小径齿轮41a和大径齿轮42a的啮合的啮合解除杆53。第一、第二排出操作杆51、52也可以一体形成。
第一排出操作杆51形成有承接装载滑块34和操作销70的承接部51a、弹簧钩挂部51b、用于推压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突起51c、和长孔状的导引孔51d。该第一排出操作杆51由薄的金属板形成,各部51a~51c以从第一排出操作杆51立起的方式通过弯曲加工形成。承接部51a从第一排出操作杆51垂直地立起,在前面形成用于插入操作销70的凹部,在后面形成用于挡住装载滑块34的凸部。在弹簧钩挂部51b上钩挂着螺旋弹簧55的一端,该螺旋弹簧55的另一端钩挂在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钩状的弹簧钩挂部2a上。螺旋弹簧55向前方对第一排出操作杆51施力。在导引孔51d上插入有形成在主体外壳2上的固定销57。
第二排出操作杆52形成有用于插通销46的插通孔52a、弹簧钩挂部52b、和用于插入突起51c的开口52c。另外,第二排出操作杆52形成有用于将第一传动齿轮41上推到与第二传动齿轮42啮合的啮合位置的离合器突起52d、用于使啮合解除杆53摆动的凸起52e。在弹簧钩挂部52b上钩挂着用于向前方对第二排出操作杆52施力的螺旋弹簧56的一端,该螺旋弹簧56的另一端钩挂在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钩状的弹簧钩挂部2b上。第二排出操作杆52可克服螺旋弹簧56以销46为中心摆动相当于开口52c的宽度和突起51c的板厚的差的量。在图10中,省略螺旋弹簧35、55、56的图示。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第二排出操作杆52向后方移动时,离合器突起52d从大径齿轮41b之下脱出,从而第一传动齿轮41可下降。若该第一传动齿轮41下降,则解除小径齿轮41a和大径齿轮42a的啮合。反之,若第二排出操作杆52向前方移动,则离合器突起52d进入大径齿轮41b之下,从而使第一传动齿轮41上升。离合器突起52d为了易于进入大径齿轮41b之下,具有倾斜面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
啮合解除杆53安装于固定在基板6上的矩形支撑板59上,相对于以该支撑板59为中心的摆动具有回复力(弹簧力)。啮合解除杆53形成有用于插入支撑板53的矩形的安装孔53a、与凸起52e抵接的肋部53b、和用于将第一传动齿轮41强制下压到非啮合位置的锥状的下压突起53c。肋部53b具有通过凸起52e的推压而使啮合解除杆53向逆时针方向摆动的第一倾斜部53d和阻止顺时针方向的摆动(返回)的第二倾斜部53e。下压突起53c在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离合器突起52d刚刚从大径齿轮41b之下脱出后进入大径齿轮41b之上。
接下来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在插入盘D1之前,如图8所示,装载滑块34移动到盘弹出位置,另外,各排出操作杆51、52在螺旋弹簧55、56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在该状态下,如图12所示,第一传动齿轮41在离合器突起52d的作用下被上推到啮合位置,从而小径齿轮41a与大径齿轮42a啮合。
如图4所示,若盘D1从挡板3的狭槽3a插入,则盘D1的前端侧由盘支撑臂20的支架20a支撑。对应于该盘D 1的推入,如图5所示,连杆臂38克服弹簧38c而伸长,同时盘支撑臂20与基部20b一起以轴22为中心向图5中顺时针方向旋转。
若进一步推入盘支撑臂20,则基部20b将开关39接通。根据该开关39的信号,装载马达31开始旋转。该装载马达31的旋转经由第一传递齿轮41、第二传递齿轮42、第三传递齿轮43传递到装载滑块34,从而装载滑块34向后方移动。
若装载滑块34向后方移动,则连杆24的销24a被凸轮槽34c所推压,从而该销24b沿着凸轮槽25移动。由此,由于连杆24移动,从而导引臂21以轴23为支点向图4中顺时针方向摆动。该导引臂21的前端安装的带凸缘的辊21a推压盘D1的后端部。
此外,装载滑块34通过凸轮槽34d而使连杆36向图4中顺时针方向旋转。该连杆36的旋转经由连杆臂38传递到基部20b,使得盘支撑臂20向图5中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盘D1由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保持而被搬入到主体外壳2内。
如图7(A)所示,盘D1被搬入到夹紧位置时,盘D1的中心孔D1a与夹头13一致。此时,升降框架7的升降销7b到达装载滑块34的凸轮槽34e的倾斜部34g。然后,在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停止的状态下,升降销7b与装载滑块34联动地沿着倾斜部34g移动,从而升降框架7从图7(A)所示的下降位置上升。
如图7(B)所示,若升降框架7上升,则夹头13稍稍进入盘D1的中心孔D1a。若盘D1被夹头13进一步上推,则如图7(C)所示,盘D1由通过顶板9的凹部9b形成的主体外壳2内壁的突出部挡住。夹头13充分进入中心孔D1a,并利用夹紧爪13a卡住。如图7(D)所示,在夹紧后,为了使盘D1离开顶板9,升降框架7稍稍下降、升降销7b进入凸轮槽34e的高位部34h。由此,升降框架7定位在从盘安装位置稍稍下降的记录/重放位置。
在夹紧动作中,停止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但在夹紧结束时,在装载滑块34的最后的行程从盘D1离开、解除保持。在该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解除盘D1的保持的时刻,装载滑块34接通开关(未图示),从而停止装载马达31,结束盘D1的搬入。在盘D1的装填后,使盘D1高速旋转,然后驱动头单元17,进行盘D1的记录/重放。
在从主体外壳2自动搬出盘D1的情况下,操作挡板3的按钮4或将来自信息设备的指令送到盘装置1。盘装置1的控制电路(未图示)首先使主轴马达11停止,然后使装载马达31反转。通过该装载马达31的反转,装载滑块34向前方移动。
另外,当装载滑块34开始向前方移动时,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稍稍摆动,保持盘D1的外周。然后,升降框架7从图7(D)向图7(A)移动。首先,升降框架7从记录/重放位置稍稍上升后下降。然后,升降框架7下降到下降位置。在该下降中,由于盘D1被夹紧解除销14挡住,因此,盘D 1从夹头13脱出。在升降框架7下降后,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再次摆动,将盘D1搬出到图5所示的自动搬出时的全弹出位置。
在自动搬出时,利用装载马达31来移动装载滑块34,因此如图8所示,在盘D1被搬出到主体外壳2外的状态下,装载滑块34与第一排出操作杆51大致抵接。由此,在盘D1搬出到主体外壳2外时,即使在进行了将操作销70插入应急孔3b的误操作时,第一排出操作杆51也不移动,不会发生由误操作导致的第一排出操作杆51、第二排出操作杆52等破损的问题。
在盘装置1的动作中,存在由电池耗尽、电源切断、故障等导致的装载马达31无法动作从而无法进行装填在主体外壳2内的盘D1的自动搬出的情况。此时,如图14~图16所示,将操作销70插入应急孔3b来强制排出盘D1。
如图14所示,当推入操作销70时,第一排出操作杆51克服螺旋弹簧55的施力而向后方移动。若第一排出操作杆51移动2mm左右(间隙区间),则突起51c与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开口52c的后端抵接。然后,第二排出操作杆52和第一排出操作杆51一起移动。
若进一步推压操作销70而使各排出操作杆51、52进一步向后方移动2mm左右,则如图13所示,离合器突起52d从第一传动齿轮41的下面分离,第一传动齿轮41可在自重下向下方移动。与此同时或在此刚刚结束之后,如图14所示,凸起52e按顺序推压肋部53b的第一倾斜部53d、第二倾斜部53e。当凸起52e推压第一倾斜部53d时,啮合解除杆53以支撑板59为支点向逆时针方向摆动。由于该摆动,下压突起53c进入第一传递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b的上面,从而即使在第一传递齿轮41停止在啮合位置时,也能将其下压到非啮合位置。离合器突起52d从大径齿轮41b的下面分离,然后下压突起53c进入大径齿轮41b的上面,从而不会出现离合器突起52d和下压突起53c与第一传动齿轮41干涉而破损,而且,下压第一传动齿轮41而切实地解除与第二传动齿轮42的啮合。
若凸起52e推压第一倾斜部53d的同时摆动,则凸起52e在啮合解除杆53的摆动下与大致垂直的第二倾斜部53e抵接。该第二倾斜部53e被凸起52e挡住,从而啮合解除杆53不会在自身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返回而能够保持其位置。
若将第一传动齿轮41下压到非啮合位置,则传动齿轮机构32被分离为马达侧和盘传送机构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侧的齿轮是第一传动齿轮41,盘传送机构侧的齿轮是第二传动齿轮42、第三传动齿轮43。
若传动齿轮机构32被分离为马达侧和盘传送机构侧,则没有蜗轮31a的大的旋转负荷,因此,第三传动齿轮43可旋转。由此,在螺旋弹簧35的积蓄力的作用下,装载滑块34使第三传动齿轮43旋转同时向前方移动,开始盘D1的排出动作。
如图15所示,在操作销70的推入中解除第一传动齿轮41和第二传动齿轮42的啮合,并在该状态下推入操作销70。为此,各排出操作杆51、52进一步向后方移动4mm左右直到第一排出操作杆51的导引孔51d的前壁面与固定销57抵接。
若装载滑块34向前方移动,则其前端面被第一排出操作杆51的承接部51a挡住,停止在半弹出位置。若装载滑块34停止在半弹出位置,则如图2所示,盘D1停止在从挡板3突出20mm左右的位置。由此,在紧急时手动将盘D1排出到弹出位置时,盘D1不会与手指冲突。
若从应急孔3b拔出操作销70,则各排出操作杆51、52在螺旋弹簧55、56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随着各排出操作杆51、52的移动装载滑块34也在螺旋弹簧35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
若第二排出操作杆52随着操作销70的拔出动作向前方移动,则凸起52e对啮合解除杆53的推压被解除,如图16所示,啮合解除杆53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若啮合解除杆53返回,则下压突起53c从第一传动齿轮41的上面离开,第一传递齿轮41可向上方移动。然后,如图12所示,离合器突起52d与第一传动齿轮41的下面抵接,第一传动齿轮41被离合器突起52d上推到啮合位置,第一传动齿轮41与第二传动齿轮42啮合。
若第一传动齿轮41和第二传动齿轮42啮合,则施加由蜗轮31a带来的大的负荷,从而装载滑块34的前进停止。此时,在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的作用下,盘D1被排出到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全弹出位置。
在升降框架7从图7(D)所示的记录/重放位置上升到图7(C)所示的盘安装位置、盘D1被顶板9强力地推压时,以及在升降框架7刚刚通过图7(B)之后盘D1的下面被夹紧解除销14挡住、在盘D1的下降被阻止的状态下仅升降框架7下降从而从盘D1的中心孔D1a拔出夹头13时,盘排出负荷增加,但较之这些盘排出负荷,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更大。由此,装载滑块34不会由于盘排出负荷而在中途停止,能将盘D1排出到全弹出位置。
在结束第一传动齿轮41和第二传动齿轮42的啮合之后,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前进停止。然后,仅第一排出操作杆51进一步前进。因此,在盘D1的强制排出中,装载滑块34的前端如图16所示与第一排出操作杆51的承接部51a稍稍分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第一排出操作杆51的承接部51a承接装载滑块34和操作销70双方,但也可以分别单独设置用于承接装载滑块34的承接部和用于承接操作销70的承接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各排出操作杆51、52向后方移动时,解除第一传动齿轮41和第二传动齿轮42的啮合,但也可以解除第二传动齿轮42和第三传动齿轮43的啮合。
另外,作为啮合解除杆53的替代,也可以设置朝非啮合位置对第一传动齿轮43施力的弹簧。

Claims (4)

1.一种盘装置,通过狭槽将盘装填到主体外壳内,其特征在于,具有:
盘传送机构,具有通过马达向前后方向移动的装载滑块,在上述装载滑块向后方移动时,将上述盘搬入上述主体外壳内,并且在上述装载滑块向前方移动时,将上述盘搬出上述主体外壳外;
第一弹簧,朝前方对上述装载滑块施力;
传动齿轮机构,具有多个齿轮,将上述马达的旋转传递到上述装载滑块;
排出操作机构,利用从上述主体外壳的前面插入的操作部件推压而向后方移动;
朝前方对上述排出操作机构施力的第二弹簧;
离合器机构,设置于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向后方移动期间,使上述传动齿轮机构内的第一齿轮从啮合位置移动到非啮合位置,而将上述传动齿轮机构分离为盘传送机构侧和马达侧,并且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向前方返回期间,使上述第一齿轮返回上述啮合位置;以及
止动机构,设置于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在上述第一齿轮移动到上述非啮合位置之后,挡住在上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的上述装载滑块,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向前方返回时,上述装载滑块随着上述排出操作机构而向前方移动直到上述第一齿轮移动到上述啮合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具有:由上述操作部件推压的第一排出操作杆;和第二排出操作杆,在上述排出操作杆在规定的间隙区间移动后被推压而与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一起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止动机构具有从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垂直立起的承接部,该承接部的前面被上述操作部件所推压,该承接部的后面挡住上述装载滑块。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装载滑块经由上述传动齿轮机构由上述马达驱动而自动搬出上述盘时,上述装载滑块的前端前进到与上述止动机构大致抵接的位置。
CN2010101569562A 2009-08-03 2010-03-30 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94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0755 2009-08-03
JP2009180755A JP5527507B2 (ja) 2009-08-03 2009-08-03 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9440A true CN101989440A (zh) 2011-03-23
CN101989440B CN101989440B (zh) 2012-11-07

Family

ID=43745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5695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9440B (zh) 2009-08-03 2010-03-30 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27507B2 (zh)
CN (1) CN101989440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5598A (zh) * 2005-02-02 2006-08-09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
CN101101776A (zh) * 2006-07-06 2008-01-09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盘片装置
JP2009037710A (ja) * 2007-08-03 2009-02-19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37256A (ja) * 1990-09-28 1992-05-12 Alps Electric Co Ltd デイスク駆動装置
JPH0528614A (ja) * 1991-07-17 1993-02-05 Alps Electric Co Ltd デイスク駆動装置
JPH06180918A (ja) * 1992-12-11 1994-06-28 Ricoh Co Ltd 記録再生装置の記録媒体緊急排出機構
JPH10106098A (ja) * 1996-09-21 1998-04-24 Tanashin Denki Co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5598A (zh) * 2005-02-02 2006-08-09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
CN101101776A (zh) * 2006-07-06 2008-01-09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盘片装置
JP2009037710A (ja) * 2007-08-03 2009-02-19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34640A (ja) 2011-02-17
CN101989440B (zh) 2012-11-07
JP5527507B2 (ja) 2014-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1776B (zh) 盘片装置
CN101989440B (zh) 盘装置
CN101989439B (zh) 盘装置
CN101354901B (zh) 盘装置
CN101714375B (zh) 光盘装置
CN101751954B (zh) 盘装置
JP3533633B2 (ja) ライブラリ装置
CN101325074B (zh) 光盘装置
CN101567200B (zh) 光盘装置
JP2003173596A (ja) 磁気テープ装置のカートリッジロック機構
JP3855239B2 (ja) トレイ脱落防止機構を備えたディスク装置
JP4445450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
KR960011291B1 (ko) 미니디스크플레이어
JP2007242109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558228Y2 (ja)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JP4564316B2 (ja) 車両用カップホルダー
JP2007102883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
CN100476974C (zh) 盘装置
KR20000009685A (ko) 디스크 드라이브의 디스크 이젝트장치
KR100296252B1 (ko) 디스크 재생장치의 트레이 취출 방법
CN103137153A (zh) 盘装载装置和包括盘装载装置的光盘驱动器
JP2007102937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
JP2006062393A (ja) 車両用カップホルダー
JP2004030791A (ja) 記録メディア装置
JP2005228408A (ja) ディスク装置の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1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DI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TEAC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07

Termination date: 2019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