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9439A - 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89439A CN101989439A CN 201010156891 CN201010156891A CN101989439A CN 101989439 A CN101989439 A CN 101989439A CN 201010156891 CN201010156891 CN 201010156891 CN 201010156891 A CN201010156891 A CN 201010156891A CN 101989439 A CN101989439 A CN 1019894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discharging operation
- dish
- gear
- loading sli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481 brea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88 pelle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58 star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提高在紧急时手动排出盘时的安全性的盘装置。若推入操作销(70),则第一传动齿轮(41)移动到非啮合位置,装载滑块(34)由螺旋弹簧(35)而向前方移动。在盘排出负荷大于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时,装载滑块(34)停止在盘排出负荷与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一致的位置。齿条(52f)使第三传动齿轮(43)旋转,使装载滑块(34)向前方强制移动。若盘(D1)从夹头(13)脱出、盘排出负荷小于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则第二排出操作杆(52)随着操作销(70)的拔出操作而向前方移动,解除齿条(52f)和第三传动齿轮(43)的啮合,然后装载滑块(34)向前方移动,将盘(D1)排出到弹出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紧急时可手动排出盘(disc)的盘装置。
背景技术
在计算机和汽车导航装置等的各种信息设备中,作为记录介质采用能够存储大量信息的盘(例如CD、DVD、蓝光盘等)。该盘装填于盘装置中,进行信息的记录和重放。通常,在内置于信息设备中的盘装置中,存在用于使已收容了盘的托盘出入的托盘式和通过狭槽使盘出入的吸入式(slot-in type)。在该吸入式的盘装置中,设有盘传送机构,该盘传送机构具有通过马达而移动的装载滑块。当将盘插入到前挡板(bezel)的狭槽时,盘传送机构稍稍动作,起动马达。当马达起动时,装载滑块移动,由盘传送机构搬入盘。
吸入式的盘装置由于无需托盘,因此,小型且轻量,广泛用于笔记本电脑等中。在从该盘装置搬出盘时,通过操作按钮等来指示盘的弹出。通过该指示,马达反转,从而进行盘的自动搬出。
但是,若发生由于停电等导致的电源切断或盘装置自身的问题,盘无法自动地搬出而成为就这样留在盘装置内的状态。为了应对该紧急事件,在盘装置中设置盘强制排出机构。
在专利文献1~3的盘装置中,具有带装载滑块的盘传送机构、用于驱动该装载滑块的马达和具有多个齿轮的传动齿轮机构,该传动齿轮机构将马达的旋转传递到装载滑块,而且,作为盘强制排出机构,设有旋转板,该旋转板保持传动齿轮机构内的一个齿轮并使之旋转到解除与其他齿轮的啮合的非啮合位置。在这些盘装置中,在装载滑块向前方移动时,将盘搬入主体外壳内,在装载滑块向后方移动时,将盘搬出主体外壳外。在紧急时,若将操作销推入主体外壳前面的孔中,则旋转板旋转,齿轮旋转到非啮合位置。若在解除了齿轮啮合的状态下进一步推入操作销,则在操作销的作用下,装载滑块被向后方推压,从而将盘排出主体外壳之外。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9-0377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8-198264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2007-22027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3中,在将操作销推入最深处时,将盘强制排出到弹出位置。由于操作者用手指捏住操作销来进行推入操作,从而在将盘排出到弹出位置时,存在盘与推入操作中的手指冲突而造成伤害的情况,在安全性上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紧急时手动排出盘时没有盘与手指等冲突的危险而提高了安全性的盘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盘装置,通过狭槽将盘装填到主体外壳内,其特征在于,具有:盘传送机构,具有通过马达向前后方向移动的装载滑块,在上述装载滑块向后方移动时,将上述盘搬入上述主体外壳内,并且在上述装载滑块向前方移动时,将上述盘搬出上述主体外壳外;第一弹簧,将驱动力赋予上述装载滑块,在盘排出负荷小于该驱动力的区间使上述装载滑块向前方移动;传动齿轮机构,具有多个齿轮,将上述马达的旋转传递到上述装载滑块;排出操作机构,利用从上述主体外壳的前面插入的操作部件推压而向后方移动;朝前方对上述排出操作机构施力的第二弹簧;离合器机构,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向后方移动期间,使上述传动齿轮机构内的第一齿轮从啮合位置移动到非啮合位置而将上述传动齿轮机构分离为盘传送机构侧和马达侧,并且,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向前方返回期间,使上述第一齿轮返回上述啮合位置;齿条,在上述第一齿轮移动到上述非啮合位置之后,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进一步移动规定距离期间,与属于上述盘传送机构侧的第二齿轮啮合并使之旋转,从而在上述盘排出负荷大于第一弹簧的驱动力的区间,使停止中的上述装载滑块向前方强制移动;以及齿条啮合控制机构,在通过上述操作部件的推入而使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向前方移动期间,维持上述齿条和上述第二齿轮的啮合,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随着上述操作部件的拔出而向前方移动期间,可使上述齿条一边从上述第二齿轮脱出一边返回。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齿条返回而脱离与上述第二齿轮的啮合后、上述盘排出负荷小于上述第一弹簧的驱动力时,上述装载滑块在上述第一弹簧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在上述第一齿轮从上述非啮合位置移动到上述啮合位置、上述盘排出负荷大于上述第一弹簧的驱动力时,上述装载滑块停止移动。
而且,优选的是,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具有由上述操作部件推压的第一排出操作杆和具有齿条的第二排出操作杆,该第二排出操作杆能够摆动以使上述齿条从上述第二齿轮脱出。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齿条啮合控制机构具有第三弹簧、突起和宽幅的开口,上述第三弹簧对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向前方施力,并且对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赋予旋转力以使上述齿条与上述第二齿轮啮合,上述突起设置在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和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的一方,上述宽幅的开口设置在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和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的另一方,并能够使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摆动;上述开口和突起相对于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的摆动中心位于上述第三弹簧的相反侧,在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在规定的间隙区间移动后,上述开口的后端与上述突起抵接,从而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与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一起向前方移动。
而且,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上设置上述离合器机构,上述离合器机构是在上述第一齿轮之下出入的突起,在该突起从上述第一齿轮的下方退避时,上述第一齿轮从上述啮合位置移动到上述非啮合位置。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上形成承接部,在上述装载滑块经由上述传动齿轮机构由上述马达驱动而自动搬出上述盘时,上述装载滑块的前端前进到与上述承接部大致抵接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在操作部件的推入操作中,盘不从狭槽突出,通过操作部件的拔出操作,将盘排出到弹出位置。由此,在紧急时手动排出盘时,能够防止盘与手指等冲突、提高安全性。
另外,在第一弹簧的驱动力小于盘排出负荷时,通过排出操作机构的推入操作,能够利用齿条使装载滑块向前方移动,从而第一弹簧能够使用弹性力弱的弹簧。由此,能够防止在使用弹性力强的第一弹簧时产生的装载滑块的破损、自由移动地支撑装载滑块的导销等的破损,并且,能够减小搬入盘时的马达负荷。
而且,利用第一弹簧使装载滑块向前方移动,从而较之用操作部件推压装载滑块,能够减少操作部件的推入量,排出操作变得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盘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表示强制排出了盘的状态的盘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表示盘装置内部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盘装置内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盘装置内部的仰视图。
图6是表示装载滑块的透视图。
图7是表示升降框架的动作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未装填盘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装填了盘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装填了盘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排出操作杆、第二排出操作杆、啮合解除杆的分解透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传动齿轮位于啮合位置时的传动齿轮机构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一传动齿轮移动到了非啮合位置时的传动齿轮机构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利用操作销推入第一排出操作杆、使第一传动齿轮移动到非啮合位置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排出操作杆的齿条与第三传动齿轮啮合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已解除操作销对第一排出操作杆的推压操作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随着操作销的拔出操作的盘的弹出途中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手动将装载滑块移动到弹出位置的状态的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通过齿条使传动齿轮机构动作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齿条后退的状态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传动齿轮机构被分离为马达侧和盘传送机构侧的状态的盘排出负荷的变化的图表。
符号说明
1盘装置
2主体外壳
3a狭槽
20盘支撑臂
21导引臂
31装载马达
32传动齿轮机构
33盘传送机构
34装载滑块
35螺旋弹簧
41第一传动齿轮
42第二传动齿轮
43第三传动齿轮
51第一排出操作杆
51c突起
52第二排出操作杆
52c开口
52d离合器(clutch)突起
52f齿条
55,56螺旋弹簧
70操作销
D1盘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盘装置1包括主体外壳2,在该主体外壳2的前面安装有挡板3。在该挡板3上设置有:用于插入盘D1的狭槽3a;用于指示盘D1的弹出的按钮4;以及用于显示盘装置1的动作状态的指示器5。盘D1形成有用于夹紧的中心孔D1a。
在挡板3上形成有用于在紧急时手动强制排出盘D1的应急孔3b。如图2所示,通过已插入到应急孔3b中的操作部件(操作销)70的推入操作,解除夹头13(参照图13)进行的夹紧,通过操作销70的拔出操作而将盘D1向强制排出时的弹出位置排出。
在主体外壳2上安装有顶板9。在该顶板9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在夹紧盘D1时用于使夹头13稍稍进入的开口9a。此外,在开口9a的周围设置有用于在主体外壳2的内壁上形成突出部的凹部9b。该主体外壳2的突出部,在夹头13插入到盘D1的中心孔D1a中时挡住盘D1。
在图3和图4中,基板6以上下分隔主体外壳2的方式固定。在该基板6上形成有从中央向倾斜方向延伸的开口6a。在该开口6a内配置有升降框架7,利用公知的缓冲支撑结构8在多个部位安装于基板6。升降框架7在将盘D1向主体外壳2搬入或搬出时,以挡板3侧为支轴,位于装置中央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另外,在该升降框架7上形成有从中央向倾斜方向延伸的开口7a。
在升降框架7的前端安装有驱动单元10。该驱动单元10具有主轴马达11、转盘12、夹头13。主轴马达11固定于升降框架7的背面,在其驱动轴上固定转盘12。夹头13与转盘12一体形成,在升降框架7上升时,进入位于夹紧位置的盘D1的中心孔D1a。在夹头13上设有利用弹簧施力的多个夹紧爪13a,可脱离地卡住盘D1。夹紧解除销14在升降框架7下降时挡住盘D1而将其从夹头13取下。
另外,在升降框架7上安装有头单元17。该头单元17包括:从升降框架7的开口7a露出的托架18;和保持在该托架18上的拾取头19。在进行信息的记录/重放时,托架18沿着开口7a移动。
在基板6上配置有:用于进行盘D1的搬入及搬出的盘支撑臂20;和用于将从狭槽3a插入的盘D1搬入到主体外壳2内的导引臂21。该盘支撑臂20通过支架20a保持盘D1的前端部,并以轴22为中心摆动。导引臂21通过带凸缘的辊21a保持盘D1的后端部,并以轴23为中心摆动。为了使该导引臂21摆动,而连接有连杆24。该连杆24的销24a沿着凸轮槽25移动。
另外,在图4中分别示出了盘D1位于自动搬出时的弹出位置的情况、盘D1位于自动搬入的开始位置的情况、盘D1位于夹紧完成后的记录/重放位置的情况。
在图5中,保持有拾取头19的托架18由引导轴26、27支撑。这些引导轴26、27的两端固定在升降框架7的背面。螺纹马达28的旋转经由齿轮组29传递到螺杆轴30。通过该螺杆轴30的旋转,托架18前进/后退。
在基板6的背面配置带蜗轮31a的装载马达31,该装载马达31的旋转经由传动齿轮机构32传递到盘传送机构33,进行盘D1的搬入或搬出。该盘传送机构33的主要部分为装载滑块34、盘支撑臂20、导引臂21。
装载滑块34设有齿条34a、钩状的弹簧钩挂部34b(参照图8)、用于推压连杆24的销24a的凸轮槽34c、和用于使连杆36动作的凸轮槽34d。凸轮槽34c向横向延伸,通过向装载滑块34的移动方向推压销24a,使销24a沿着凸轮槽25移动。
连杆36的销36a与装载滑块34的凸轮槽34d嵌合,在装载滑块34移动时,以轴37为中心旋转。该连杆36经由连杆臂38连接到基部20b。该基部20b通过轴22与配置于基板6的表面的盘支撑臂20一体地连接。在基部20b的周围配置有开关39,通过压入盘D1而使盘支撑臂20旋转了时该开关接通。通过来自该开关39的信号,控制电路(未图示)使装载马达31旋转,开始进行盘D1的自动搬入。
上述连杆臂38包括:第一臂38a;相对于该第一臂38a可滑动地连接的第二臂38b;以及用于将这些臂38a、38b保持为最短状态的弹簧38c。通过该可滑动的连杆臂38,在由用户将盘D1压入到主体外壳2内的期间,即直到开始自动搬入为止,不使连杆36动作而可进行盘支撑臂20的摆动。在装载滑块34向后方移动时,弹簧38c对装载滑块34向前方施力。
如图6所示,在装载滑块34的侧面形成凸轮槽34e。该凸轮槽34e在插入升降框架7的升降销7b时使升降框架7升降。该凸轮槽34e连续形成有用于将升降框架7保持在下降位置的低位部34f、用于使升降框架7上升或下降的倾斜部34g、用于将升降框架7保持在记录/重放位置的高位部34h。
如图7(A)所示,在升降框架7的升降销7b位于凸轮槽34e的低位部34f时,升降框架7被设定在下降位置。若升降销7b沿着凸轮槽34e的倾斜部34g移动,则如图7(B)所示,升降框架7上升,夹头13进入盘D1的中心孔D1a。如图7(C)所示,若升降销7b移动到倾斜部34g的最上部,则升降框架7被设定在盘安装位置,用夹紧爪13a卡住盘D1。如图7(D)所示,若升降销7b进入凸轮槽34e的高位部34h,则升降框架7被设定在从盘安装位置稍稍下降的记录/重放位置。在该记录/重放位置,升降框架7大致平行。
如图8所示,在弹簧钩挂部34b上钩挂着螺旋弹簧35的一端,该螺旋弹簧35的另一端钩挂在设置于基板6的背面的钩状的弹簧钩挂部6b上。螺旋弹簧35向前方对装载滑块34施力。
如图8~图11所示,传动齿轮机构32包括第一传动齿轮41、第二传动齿轮42和第三传动齿轮43。第一传动齿轮41以自由旋转且可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被固定在基板6上的销46上。第二、第三传动齿轮42、43自由旋转地安装于被固定在基板6上的销47、48上。
第一传动齿轮41包括小径齿轮41a和一体形成于该小径齿轮41a下侧的大径齿轮41b。同样地,第二传动齿轮42包括一体形成的大径齿轮42a和小径齿轮42b,第三传动齿轮43包括一体形成的小径齿轮43a和大径齿轮43b。
在装载马达31的旋转轴上固定有蜗轮31a,该蜗轮31a与第一传动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b啮合。小径齿轮41a与大径齿轮42a啮合,小径齿轮42b与大径齿轮43b啮合。
装载滑块34在图8所示的弹出位置和图9所示的盘装填位置之间可前后移动地设置。装载滑块34的齿条34a与小径齿轮43a啮合。装载马达31的旋转经由大径齿轮41b、小径齿轮41a、大径齿轮42a、小径齿轮42b、大径齿轮43b、小径齿轮43a传递到齿条34a,从而装载滑块34移动。
在装载滑块34向离开挡板3的方向即后方移动时,将盘D1搬入主体外壳2内,而在装载滑块34向接近挡板3的方向即前方移动时,朝着弹出位置将盘D1搬出主体外壳2。
在第一传递齿轮41的下方配置第一排出操作杆51。在该第一排出操作杆51上载置第二排出操作杆52。各排出操作杆51、52可向前后方向移动地安装在主体外壳2上。另外,在基板6的背面、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上方配置着用于强制解除小径齿轮41a和大径齿轮42a的啮合的啮合解除杆53。第一、第二排出操作杆51、52也可以一体形成。
第一排出操作杆51形成有承接操作销70的承接部51a、弹簧钩挂部51b、用于推压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突起51c、和长孔状的导引孔51d。该第一排出操作杆51由薄的金属板形成,各部51a~51c以从第一排出操作杆51立起的方式通过弯曲加工形成。承接部51a在前面形成用于插入操作销70的凹部,在后面形成用于挡住装载滑块34的凸部。在弹簧钩挂部51b上钩挂着螺旋弹簧55的一端,该螺旋弹簧55的另一端钩挂在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钩状的弹簧钩挂部2a上。螺旋弹簧55向前方对第一排出操作杆51施力。在导引孔51d上插入有形成在主体外壳2上的固定销57。
第二排出操作杆52形成有用于插通销46的插通孔52a、弹簧钩挂部52b、和用于插入突起51c的开口52c。另外,第二排出操作杆52形成有用于将第一传动齿轮41上压到与第二传动齿轮42啮合的啮合位置的离合器突起52d、用于使啮合解除杆53摆动的凸起52e、和与大径齿轮43b啮合的齿条52f。在弹簧钩挂部52b上钩挂着用于向前方对第二排出操作杆52施力的螺旋弹簧56的一端,该螺旋弹簧56的另一端钩挂在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钩状的弹簧钩挂部2b上。第二排出操作杆52可克服螺旋弹簧56以销46为中心摆动相当于开口52c的宽度和突起51c的板厚的差的量。在图10中,省略螺旋弹簧35、55、56的图示。
如图19和图20所示,螺旋弹簧56向顺时针方向对第二排出操作杆52施力,赋予使齿条52f与大径齿轮43b啮合那样的旋转力。另外,在与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以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摆动中心即销46为中心,在螺旋弹簧56的相反侧形成开口52c。由此,在突起51c推压开口52c的后端而使第二排出操作杆52向前方移动时,在第二排出操作杆52上作用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因此,维持齿条52f和大径齿轮43b的啮合状态。
齿条52f的各齿具有垂直的面和倾斜的面,形成如锯齿那样的形状。当第二排出操作杆52向后方移动时,齿条52f的垂直的齿面与大径齿轮43b的齿面抵接,从而使之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当第二排出操作杆52向前方移动时,齿条52f的倾斜的齿面与大径齿轮43b的齿面抵接、同时第二排出操作杆52克服螺旋弹簧56的施力稍稍旋转,从而不使大径齿轮43b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地就使齿条52f通过大径齿轮43b。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第二排出操作杆52向后方移动时,离合器突起52d从大径齿轮41b之下脱出,从而第一传动齿轮41可下降。若该第一传动齿轮41下降,则解除小径齿轮41a和大径齿轮42a的啮合。反之,若第二排出操作杆52向前方移动,则离合器突起52d进入大径齿轮41b之下,从而使第一传动齿轮41上升。离合器突起52d为了易于进入大径齿轮41b之下,具有倾斜面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
啮合解除杆53安装于固定在基板6上的矩形支撑板59上,相对于以该支撑板59为中心的摆动具有回复力(弹簧力)。啮合解除杆53形成有用于插入支撑板53的矩形的安装孔53a、与凸起52e抵接的肋部53b、和用于将第一传动齿轮41强制下压到非啮合位置的锥状的下压突起53c。肋部53b具有通过凸起52e的推压而使啮合解除杆53向逆时针方向摆动的第一倾斜部53d和阻止顺时针方向的摆动(返回)的第二倾斜部53e。下压突起53c在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离合器突起52d刚刚从大径齿轮41b之下脱出后进入大径齿轮41b之上。
图21表示传动齿轮机构32被分离为马达侧和盘传送机构侧的状态的盘排出负荷。曲线81表示装载滑块34的盘排出负荷,直线82表示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积蓄力)。在装载滑块34被设定于盘装填位置时,升降框架7位于图7所示的记录/重放位置。若装载滑块34从盘装填位置向前方移动,首先,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稍稍旋转,保持盘D1。然后,升降框架7向着图7(C)所示的夹紧结束位置(最高上升位置)上升。随之,盘排出负荷在逐渐增大。当升降框架7到达夹紧结束位置时,由于盘D1被顶板9强力地推压,从而盘排出负荷为最大。
当升降框架7从夹紧结束位置开始下降时,盘排出负荷逐渐减小。在升降框架7刚刚通过图7(B)之后,盘D1的下面被夹紧解除销14挡住。然后,在阻止盘D1下降的状态下,仅升降框架7向夹紧解除位置(盘脱出位置)下降,开始从盘D1的中心孔D1a向夹头13的脱出动作。在该脱出动作中,盘排出负荷逐渐增大。当脱出动作结束时,升降框架7向图7(A)所示的下降位置移动。在该区间,盘排出负荷减少。
当升降框架7到达下降位置时,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旋转,向弹出位置移动盘D1。在该区间,由于只是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旋转,从而盘排出负荷小并平稳地减少。
从图21可知,在盘排出负荷小于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的情况下,由螺旋弹簧35使装载滑块34向前方移动。但在盘排出负荷大于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的情况下,即使受到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装载滑块34也停止。在该装载滑块34停止的区间,若利用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齿条52f使第三传动齿轮43旋转,则装载滑块34向前方移动。
在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为直线82的情况下,装载滑块34的停止区间为两个,从而通过两次推入操作销70的操作就能够完全解除盘D1的夹紧、使装载滑块34返回到弹出位置。在一次推入操作销70的操作中,在无法通过一个停止区间的情况下,多次往复移动操作销70使第三传动齿轮43以小节距旋转(一点一点地旋转)。
另外,如直线91所示,若增强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则装载滑块34的停止区间为一个,从而通过一次推入操作销70的操作就能够完全解除盘D1的夹紧,可使装载滑块34返回弹出位置。
接下来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在插入盘D1之前,如图8所示,装载滑块34移动到弹出位置,另外,各排出操作杆51、52在螺旋弹簧55、56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在该状态下,如图12所示,第一传动齿轮41在离合器突起52d的作用下被上压到啮合位置,从而小径齿轮41a与大径齿轮42a啮合。
如图4所示,若盘D1从挡板3的狭槽3a插入,则盘D1的前端侧由盘支撑臂20的支架20a支撑。对应于该盘D1的压入,如图5所示,连杆臂38克服弹簧38c而伸长,同时盘支撑臂20与基部20b一起以轴22为中心向图5中顺时针方向旋转。
若进一步压入盘支撑臂20,则基部20b将开关39接通。根据该开关39的信号,装载马达31开始旋转。该装载马达31的旋转经由第一传递齿轮41、第二传递齿轮42、第三传递齿轮43传递到装载滑块34,从而装载滑块34向后方移动。
若装载滑块34向后方移动,则连杆24的销24a被凸轮槽34c所推压,从而该销24b沿着凸轮槽25移动。由此,由于连杆24移动,从而导引臂21以轴23为支点向图4中顺时针方向摆动。该导引臂21的前端安装的带凸缘的辊21a推压盘D1的后端部。
此外,装载滑块34通过凸轮槽34d而使连杆36向图4中顺时针方向旋转。该连杆36的旋转经由连杆臂38传递到基部20b,使得盘支撑臂20向图5中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盘D1由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保持而被搬入到主体外壳2内。
如图7(A)所示,盘D1被搬入到夹紧位置时,盘D1的中心孔D1a与夹头13一致。此时,升降框架7的升降销7b到达装载滑块34的凸轮槽34e的倾斜部34g。然后,在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停止的状态下,升降销7b与装载滑块34联动地沿着倾斜部34g移动,从而升降框架7从图7(A)所示的下降位置上升。
如图7(B)所示,若升降框架7上升,则夹头13稍稍进入盘D1的中心孔D1a。若盘D1被夹头13进一步上推,则如图7(C)所示,盘D1由通过顶板9的凹部9b形成的主体外壳2内壁的突出部挡住。夹头13充分进入中心孔D1a,并利用夹紧爪13a卡住。如图7(D)所示,在夹紧后,为了使盘D1离开顶板9,升降框架7稍稍下降、升降销7b进入凸轮槽34e的高位部34h。由此,升降框架7定位在从盘安装位置稍稍下降的记录/重放位置。
在夹紧动作中,停止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但在夹紧结束时,在装载滑块34的最后的行程从盘D1离开、解除保持。在该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解除盘D1的保持的时刻,装载滑块34接通开关(未图示),从而停止装载马达31,结束盘D1的搬入。在盘D1的装填后,使盘D1高速旋转,然后驱动头单元17,进行盘D1的记录/重放。
在从主体外壳2自动搬出盘D1的情况下,操作挡板3的按钮4或将来自信息设备的指令送到盘装置1。盘装置1的控制电路(未图示)首先使主轴马达11停止,然后使装载马达31反转。通过该装载马达31的反转,装载滑块34向前方移动。
另外,当装载滑块34开始向前方移动时,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稍稍摆动,保持盘D1的外周。然后,升降框架7从图7(D)向图7(A)移动。首先,升降框架7从记录/重放位置稍稍上升后下降。然后,升降框架7下降到下降位置。在该下降中,由于盘D1被夹紧解除销14挡住,因此,盘D1从夹头13脱出。在升降框架7下降后,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再次摆动,将盘D1搬出到图5所示的自动搬出时的弹出位置。
在自动搬出时,利用装载马达31来移动装载滑块34,因此如图8所示,在盘D1被搬出到主体外壳2外的状态下,装载滑块34与第一排出操作杆51大致抵接。由此,在盘D1搬出到主体外壳2外时,即使在进行了将操作销70插入应急孔3b的误操作时,第一排出操作杆51也不移动,不会发生由误操作导致的第一排出操作杆51、第二排出操作杆52等破损的问题。
在盘装置1的动作中,存在由电池耗尽、电源切断、故障等导致的装载马达31无法动作从而无法进行装填在主体外壳2内的盘D1的自动搬出的情况。此时,如图14~图20所示,将操作销70插入应急孔3b来强制排出盘D1。在此,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以图21所示的直线82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当推入操作销70时,第一排出操作杆51克服螺旋弹簧55的施力而向后方移动。若第一排出操作杆51移动2mm左右(间隙区间),则突起51c与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开口52c的后端抵接。然后,第二排出操作杆52和第一排出操作杆51一起移动。
若进一步推压操作销70而使各排出操作杆51、52进一步向后方移动2mm左右,则如图13所示,离合器突起52d从第一传动齿轮41的下面分离,第一传动齿轮41可在自重下向下方移动。与此同时或在此刚刚结束之后,凸起52e按顺序推压肋部53b的第一倾斜部53d、第二倾斜部53e。当凸起52e推压第一倾斜部53d时,啮合解除杆53以支撑板59为支点向逆时针方向摆动。由于该摆动,下压突起53c进入第一传递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b的上面,从而即使在第一传递齿轮41停止在啮合位置时,也能将其下压到非啮合位置。离合器突起52d从大径齿轮41b的下面分离,然后下压突起53c进入大径齿轮41b的上面,从而不会出现离合器突起52d和下压突起53c与第一传动齿轮41干涉而破损,而且,下压第一传动齿轮41而切实地解除与第二传动齿轮42的啮合。
若凸起52e推压第一倾斜部53d的同时摆动,则凸起52e在啮合解除杆53的摆动下与大致垂直的第二倾斜部53e抵接。该第二倾斜部53e被凸起52e挡住,从而啮合解除杆53不会在自身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返回而能够保持其位置。
若将第一传动齿轮41下压到非啮合位置,则传动齿轮机构32被分离为马达侧和盘传送机构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侧的齿轮是第一传动齿轮41,盘传送机构侧的齿轮是第二传动齿轮42、第三传动齿轮43。
若传动齿轮机构32被分离为马达侧和盘传送机构侧,则没有蜗轮31a的大的旋转负荷,因此,第三传动齿轮43可旋转。由此,在螺旋弹簧35的积蓄力的作用下,装载滑块34使第三传动齿轮43旋转同时向前方移动,开始盘D 1的排出动作。
若装载滑块34从盘装填位置开始移动,则如图21的曲线81所示,盘排出负荷逐渐增大,与图82所示的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一致。此时,没有装载滑块34的前进力,从而在第一排出位置停止。
如图15所示,若进一步推压操作销70而使各排出操作杆51、52向后方移动2mm左右,则齿条52f和大径齿轮43b啮合。在该状态下,若各排出操作杆51、52进一步向后方移动2mm左右,则与齿条52f啮合的第三传动齿轮4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若第三传动齿轮4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装载滑块34超过最高上升位置移动到第二排出位置(参照图21)。此时,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大于盘排出负荷,因此,虽然装载滑块34要向前方移动,但如图19所示,开口52c被突起51c挡住,从而第二排出操作杆52无法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未解除齿条52f和大径齿轮43b的啮合,第三传动齿轮43无法旋转,从而,装载滑块34也无法向前方移动。
在装载滑块34停止在第二排出位置的状态下,若向前方拉动操作销70,则各排出操作杆51、52在螺旋弹簧55、56的作用下向前方返回。此时,大径齿轮43b的齿与齿条52f的倾斜的齿面抵接,同时突起51c在开口52c内下降,因此,如图20所示,第二排出操作杆52克服螺旋弹簧56以销46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稍稍摆动,同时齿条52f通过大径齿轮43b。若齿条52f返回而解除与大径齿轮43b的啮合,则大径齿轮43b可旋转。此时,螺旋弹簧35所产生的驱动力大于盘排出负荷,因此,如图16所示,装载滑块34向前方移动。但是,当移动到盘排出负荷大的第三排出位置时,装载滑块34再度停止。
若从应急孔3b拔出操作销70,则第二排出操作252向前方移动。由此,凸起52e对啮合解除杆53的推压被解除,如图17所示,啮合解除杆53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若啮合解除杆53返回,则下压突起53c从第一传动齿轮41的上面离开,第一传递齿轮41可向上方移动。然后,如图12所示,离合器突起52d与第一传动齿轮41的下面抵接,第一传动齿轮41被离合器突起52d上推到啮合位置,第一传动齿轮41与第二传动齿轮42啮合。
然后,若再度推压操作销70而使各排出操作杆51、52向后方移动,则解除第一传动齿轮41和第二传动齿轮42的啮合,然后,齿条52f和大径齿轮43b啮合,在齿条52f的作用下第三传动齿轮43旋转。由此,装载滑块34超过盘拔出位置移动到第四排出位置,从而盘D1从夹头13脱出。此后,盘排出负荷变得小于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因此,装载滑块34可在螺旋弹簧35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
若在操作销70稍稍返回后再度推入,则在解除了第一传动齿轮41和第二传动齿轮42的啮合的状态下,齿条52f再度与大径齿轮43b啮合,能够使第三传动齿轮43再度旋转。
若在装载滑块34停止于第四排出位置的状态下拔出操作销70,则各排出操作杆51、52在螺旋弹簧55、56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解除齿条52f和大径齿轮43b的啮合。当齿条52f从大径齿轮43b脱离时,螺旋弹簧35使装载滑块34开始向前方移动。由于盘排出负荷小,从而装载滑块34快速前进,将盘D1朝弹出位置排出。
若第二排出操作杆52随着操作销70的拔出操作向前方移动,则第一传动齿轮41与第二传动齿轮42啮合。若第一传动齿轮41与第二传动齿轮42啮合,则施加由蜗轮31a带来的大的负荷,从而装载滑块34的前进停止。此时,在盘支撑臂20和导引臂21的作用下,盘D1被排出到图2所示的强制排出时的弹出位置。
在结束第一传动齿轮41和第二传动齿轮42的啮合之后,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前进停止。然后,仅第一排出操作杆51进一步前进。因此,在盘D1的强制排出中,装载滑块34的前端如图18所示与第一排出操作杆51的承接部51a稍稍分离。
若通过快速拔出操作销70而使第一、第二排出操作杆51、52快速返回,则在装载滑块34从第四排出位置稍稍移动的时刻,有时第一传动齿轮41与第二传动齿轮42啮合而停止装载滑块34的移动。在该状态下,盘D1完全没有从狭槽3a中出来或稍稍出来一点。此时,若再度推入操作销70来解除第一传动齿轮41和第二传动齿轮42的啮合,则在螺旋弹簧35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装载滑块34前进,将盘D1从狭槽3a排出。
为了即使快速拔出操作销70、装载滑块34也不在中途停止,使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返回速度比装载滑块34的前进速度慢即可。这通过作为螺旋弹簧55、56使用弹力弱的弹簧,或者在第一排出操作杆51和第二排出操作杆52之间涂敷油脂来增大第二排出操作杆52的摩擦,或者在第二排出操作杆52上设置减速机构即可。
另外,若在装载滑块34停止在第四排出位置的状态下慢慢拉操作销70,则装载滑块34稍稍前进,从而其前端面被第一排出操作杆51的承接部51a挡住。若装载滑块34在中途停止,则盘D1停止在从挡板3突出20mm左右的位置。若装载滑块34随着操作销70的拔出操作而移动到弹出位置,则盘D1被排出到弹出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各排出操作杆51、52向后方移动时,解除第一传动齿轮41和第二传动齿轮42的啮合,但也可以解除第二传动齿轮42和第三传动齿轮43的啮合。
另外,作为啮合解除杆53的替代,也可以设置朝非啮合位置对第一传动齿轮43施力的弹簧。
而且,也可以将突起51c设置在第二排出操作杆52上而将开口52c设置在第一排出操作杆51上。
Claims (6)
1.一种盘装置,通过狭槽将盘装填到主体外壳内,其特征在于,具有:
盘传送机构,具有通过马达向前后方向移动的装载滑块,在上述装载滑块向后方移动时,将上述盘搬入上述主体外壳内,并且在上述装载滑块向前方移动时,将上述盘搬出上述主体外壳外;
第一弹簧,将驱动力赋予上述装载滑块,在盘排出负荷小于该驱动力的区间使上述装载滑块向前方移动;
传动齿轮机构,具有多个齿轮,将上述马达的旋转传递到上述装载滑块;
排出操作机构,利用从上述主体外壳的前面插入的操作部件推压而向后方移动;
朝前方对上述排出操作机构施力的第二弹簧;
离合器机构,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向后方移动期间,使上述传动齿轮机构内的第一齿轮从啮合位置移动到非啮合位置,而将上述传动齿轮机构分离为盘传送机构侧和马达侧,并且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向前方返回期间,使上述第一齿轮返回上述啮合位置;
齿条,在上述第一齿轮移动到上述非啮合位置之后,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进一步移动规定距离期间,与属于上述盘传送机构侧的第二齿轮啮合并使之旋转,从而在上述盘排出负荷大于第一弹簧的驱动力的区间,使停止中的上述装载滑块向前方强制移动;以及
齿条啮合控制机构,在通过上述操作部件的推入而使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向前方移动期间,维持上述齿条和上述第二齿轮的啮合,在上述排出操作机构随着上述操作部件的拔出而向前方移动期间,可使上述齿条一边从上述第二齿轮脱出一边返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齿条返回而脱离与上述第二齿轮的啮合后、上述盘排出负荷小于上述第一弹簧的驱动力时,上述装载滑块在上述第一弹簧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在上述第一齿轮从上述非啮合位置移动到上述啮合位置、上述盘排出负荷大于上述第一弹簧的驱动力时,上述装载滑块停止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排出操作机构具有由上述操作部件推压的第一排出操作杆和具有齿条的第二排出操作杆,该第二排出操作杆能够摆动以使上述齿条从上述第二齿轮脱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齿条啮合控制机构具有第三弹簧、突起和宽幅的开口,
上述第三弹簧对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向前方施力,并且对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赋予旋转力以使上述齿条与上述第二齿轮啮合,
上述突起设置在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和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的一方,
上述宽幅的开口设置在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和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的另一方,并能够使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摆动,
上述开口和突起相对于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的摆动中心位于上述第三弹簧的相反侧,在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在规定的间隙区间移动后,上述开口的后端与上述突起抵接,从而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与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一起向前方移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排出操作杆上设置上述离合器机构,上述离合器机构是在上述第一齿轮之下出入的突起,在该突起从上述第一齿轮的下方退避时,上述第一齿轮从上述啮合位置移动到上述非啮合位置。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排出操作杆上形成承接部,在上述装载滑块经由上述传动齿轮机构由上述马达驱动而自动搬出上述盘时,上述装载滑块的前端前进到与上述承接部大致抵接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80756A JP5527508B2 (ja) | 2009-08-03 | 2009-08-03 | ディスク装置 |
JP2009-180756 | 2009-08-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89439A true CN101989439A (zh) | 2011-03-23 |
CN101989439B CN101989439B (zh) | 2012-10-10 |
Family
ID=43745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5689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9439B (zh) | 2009-08-03 | 2010-03-30 | 盘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527508B2 (zh) |
CN (1) | CN101989439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78980A (zh) * | 2002-03-04 | 2005-02-09 | 信和株式会社 | 盘驱动装置 |
US20080301723A1 (en) * | 2007-05-31 | 2008-12-0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Optical disc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80918A (ja) * | 1992-12-11 | 1994-06-28 | Ricoh Co Ltd | 記録再生装置の記録媒体緊急排出機構 |
JP2853699B2 (ja) * | 1997-03-11 | 1999-02-0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ディスク又はカセットの記録又は再生装置 |
JP3772667B2 (ja) * | 1999-12-03 | 2006-05-10 |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 記録媒体装着装置 |
JP4784415B2 (ja) * | 2006-07-06 | 2011-10-05 |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装置 |
-
2009
- 2009-08-03 JP JP2009180756A patent/JP552750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3-30 CN CN2010101568911A patent/CN10198943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78980A (zh) * | 2002-03-04 | 2005-02-09 | 信和株式会社 | 盘驱动装置 |
US20080301723A1 (en) * | 2007-05-31 | 2008-12-0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Optical disc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89439B (zh) | 2012-10-10 |
JP5527508B2 (ja) | 2014-06-18 |
JP2011034641A (ja) | 2011-0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01776B (zh) | 盘片装置 | |
CN101989439B (zh) | 盘装置 | |
US20040261088A1 (en) | Tray locking mechanism used in an optical disk drive | |
CN101989440B (zh) | 盘装置 | |
CN101714375B (zh) | 光盘装置 | |
CN101751954B (zh) | 盘装置 | |
CN101354901A (zh) | 盘装置 | |
JP4664697B2 (ja) | 車両用ディスプレイユニット | |
JPS59191167A (ja) | カセツト移送装置 | |
JPH08272912A (ja) | カード状媒体の抜取防止機構 | |
JP2003173596A (ja) | 磁気テープ装置のカートリッジロック機構 | |
JP4636051B2 (ja) | ディスク装置 | |
JP3855239B2 (ja) | トレイ脱落防止機構を備えたディスク装置 | |
JP2001351296A (ja) | ディスクイジェクト装置 | |
JP4564316B2 (ja) | 車両用カップホルダー | |
JP2558228Y2 (ja) |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 |
KR100293328B1 (ko) | 디스크 재생장치 | |
CN103137153A (zh) | 盘装载装置和包括盘装载装置的光盘驱动器 | |
JP2006062393A (ja) | 車両用カップホルダー | |
KR100296252B1 (ko) | 디스크 재생장치의 트레이 취출 방법 | |
JP4229878B2 (ja) | 可動パネルを有する電子装置 | |
JP2006062392A (ja) | 車両用カップホルダー | |
CN103137152A (zh) | 盘装载装置和包括该盘装载装置的光盘驱动器 | |
JP3556971B2 (ja) | 情報記録媒体記録再生装置 | |
JP2004030791A (ja) | 記録メディア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DI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TEAC Corp.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0 Termination date: 2019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