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1266B - 小型车辆的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小型车辆的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1266B
CN101981266B CN200980111684.XA CN200980111684A CN101981266B CN 101981266 B CN101981266 B CN 101981266B CN 200980111684 A CN200980111684 A CN 200980111684A CN 101981266 B CN101981266 B CN 1019812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handle
fulcrum
dilly
linkag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16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1266A (zh
Inventor
会田树穗子
高桥考作
佐藤良行
黑田一德
井上雅洋
川口幸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922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4181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922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4318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81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1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1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12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86Special type
    • B60J5/0487Special type simplified doors related to cabins of, e.g. golf carts, tractors, jeeps, cranes, forklifts, etc.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2Inner door hand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20Bolts or detents
    • E05B85/24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 E05B85/243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bifurcated bol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小型车辆的门装置,将门锁和拉手设置为能够容易联动。在主体的侧面设置开闭自如的门(70),在门(70)内侧摆动自如地设置用于开门(70)的拉手(92),并且,将根据该拉手(92)的摆动而转动的拉手(92)的支轴(120)的转动中心轴与根据支轴(120)的转动而驱动的门锁用锁闩(连杆部件144)的转动中心轴设置在同一轴线上。

Description

小型车辆的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型车辆的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小型车辆中有可行驶于荒地等的MUV(多用途轿车)车辆。在这种车辆中有如下车辆,即具有落座式座椅,该座椅前部的放腿空间在左右连续并在主体侧面开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69147号公报
但是,在设置有覆盖所述小型车辆的主体侧面开口的开闭自如的门的情况下,要考虑设置门锁用锁止机构和该锁止机构操作用的拉手。但是,在这种小型车辆的门上,由于不希望采用复杂的锁止机构,因此,希望根据小型车辆的门的情况使锁止机构和拉手容易联动。
另外,在要设置覆盖小型车辆的主体侧面开口的开闭自如的门时,希望根据该小形车辆的情况确保门的良好的操作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使门锁与拉手联动的小型车辆的门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车辆的门装置,该小型车辆具有至少一侧面开口的主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的侧面设置有开闭自如的门,在门内侧摆动自如地设置有用于开门的拉手(レバ一),并且,将根据所述拉手的摆动而转动的所述拉手的支轴的转动中心轴与根据所述支轴的转动而驱动的门锁用锁闩的转动中心轴设置在同一轴线上。
根据该发明,由于在主体的侧面设置有开闭自如的门,在门内侧摆动自如地设置有用于开门的拉手,并且,将根据拉手的摆动而转动的拉手的支轴的转动中心轴和根据支轴的转动而驱动的门锁用锁闩的转动中心轴设置在同一轴线上,因此,无需使用复杂机构就能够容易使门锁与拉手联动。此时,可以将所述拉手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
而且,可以将所述拉手和锁闩设置在所述门的上端附近。根据该结构,由于拉手位于门的上端附近,因此,能够从门上方用手指拉起开闭拉手,通过这样简便的操作能够解除门的锁止,从而能够确保适于小型车辆的门的操作性。
而且,在所述门上设置有与设置在车体侧的锁扣卡止的锁闩机构,该锁闩机构具有根据所述支轴的转动而转动的连杆部件(レバ一部材)和能够与该连杆部件的动作联动而解除与所述锁扣卡止的状态的锁闩部件,将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中心轴与所述支轴的转动中心轴设置在同一轴线上。根据该结构,随着开门用的拉手(开闭拉手)的操作,能够容易使锁闩机构动作而解除与锁扣卡止的状态。
另一个特征在于,将所述拉手设置在比门的外表面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以便能够从所述门的外侧和内侧接近所述拉手。根据该结构,由于将拉手设置在比门的外表面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以便能够从门的外侧和内侧接近拉手,因此,能够避免拉手向门外侧突出,并且从门的外侧和内侧容易操作拉手,还能够将拉手配置在行驶时不易受到外部干扰的位置上,从而确保适于小型车辆的门的操作性。而且,由于能够从内外接近拉手,因此,结构变得简单,能够降低成本。
而且,可以在门内侧将所述拉手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并且将所述拉手设置为在所述门的上面露出。根据该结构,由于在门内侧将拉手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并且将拉手设置为在门的上面露出,因此,能够从门的上方用手指拉起拉手,通过这样的简便操作就能够解除门的锁止,能够确保适于小型车辆的门的操作性。
而且,可以以使所述拉手在车体内侧露出的方式设置有向车体外侧凹陷但在上方不开口的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有所述拉手。根据该结构,不使拉手在门上面露出而仅在车体内侧露出。而且,可以使所述拉手沿着从车体内侧覆盖与该拉手联动的锁止单元机构部的单元罩的车体内侧面而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拉手配置成不会从单元罩的车体内侧突出。而且,可以使所述凹部的下壁形成在与所述拉手之间具有间隔的下方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形成将手指插入拉手下方的空间。
而且,可以在所述门上设置有与设置在车体侧的锁扣卡止的锁闩机构,该锁闩机构具有根据所述拉手的操作而动作的连杆部件和能够与该连杆部件的动作联动而解除与所述锁扣卡止的状态的锁闩部件。根据该结构,随着拉手的操作而使锁闩机构动作,能够解除与锁扣卡止的状态。
而且,可以使所述锁闩部件经由空转机构与所述连杆部件连接,该空转机构使锁闩部件相对于所述连杆部件的动作具有游隙而动作。根据该结构,开门用拉手在较小的动作范围内转动的期间,能够确保与锁扣卡止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主体的侧面设置有开闭自如的门,在门内侧摆动自如地设置有用于开门的拉手,并且,将根据拉手的摆动而转动的拉手的支轴的转动中心轴和根据支轴的转动而驱动的门锁用锁闩的转动中心轴设置在同一轴线上,因此,能够容易使门锁与拉手联动。
而且,由于将拉手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将拉手和锁闩设置在门的上端附近,因此,能够从门上方用手指拉起拉手,通过这样简便的操作,能够解除门的锁止。
而且,由于在门上设置有与设置在车体侧的锁扣卡止的锁闩机构,该锁闩机构具有根据支轴的转动而转动的连杆部件和能够与该连杆部件的动作联动而解除与锁扣卡止的状态的锁闩部件,可以将连杆部件的转动中心轴与支轴的转动中心轴设置在同一轴线上,因此,能够根据拉手的操作,容易使锁闩机构动作而解除与锁扣卡止的状态。
而且,由于将拉手设置在比门的外表面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以便能够从门的外侧和内侧接近拉手,因此,能够将拉手配置在行驶时不易受到外部干扰的位置,从而能够确保适于小型车辆的门的操作性。而且,由于能够从门的外侧和门的内侧接近拉手,因此,结构变得简单,能够降低成本。
而且,由于在门内侧将拉手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并且将拉手设置为在门的上面露出,因此,能够从门的上方用手指拉起拉手,通过这样的简便操作,能够解除门的锁止。
而且,由于以使拉手在车体内侧露出的方式设置有向车体外侧凹陷但在上方不开口的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有拉手,因此,能够不使拉手在门上面露出而仅在车体内侧露出。
而且,由于使拉手沿着从车体内侧覆盖与该拉手联动的锁止单元机构部的单元罩的车体内侧面而延伸,因此,能够将拉手配置成不会从单元罩的车体内侧突出。
而且,由于在门上设置有与设置在车体侧的锁扣锁止的锁闩机构,该锁闩机构具有根据拉手的操作动作的连杆部件和能够与该连杆部件的动作联动而解除与锁扣卡止的状态的锁闩部件,因此,能够根据拉手的操作,使锁闩机构动作,解除与锁扣卡止的状态。
而且,由于使凹部的下壁形成在与拉手之间具有间隔的下方位置,因此,能够形成将手指插入拉手下方的空间。
而且,由于使锁闩部件经由空转机构与连杆部件连接,该空转机构使锁闩部件相对于连杆部件的动作具有游隙而动作,因此,开门用拉手在较小的动作范围内转动的期间,能够确保与锁扣卡止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小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将车架与门及侧罩一同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将翻车保护杆与门及侧罩一同表示的侧视图;
图4是从门内侧看车架的图;
图5是从车体内侧看门本体的图;
图6是从车体内侧看门本体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上方看到的将门与周边结构一同表示的图;
图8是表示从背面看门时表示门与底板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9是将门铰链与门支承架一同表示的图;
图10是图9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将门铰链的水平剖面与周边结构一同表示的图;
图12是表示锁止单元的机构部的图;
图13是表示锁止单元的机构部的图;
图14是锁止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5(A)是开闭拉手的俯视图,图15(B)是平面图,图15(C)是侧视图;
图16是表示网状物的图;
图17是从下方看网状物与臀部保护架的图;
图18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门的锁止单元与周边结构一同表示的图;
图19是将锁止单元的机构部与周边机构一同表示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小型车辆
10A主体
11车架
11x门支承架
13前轮
15后轮
17动力单元
18乘员座位
33罩部件
40翻车保护杆
41侧罩
49臀部保护架(ヒツプガ一ド)
50网状物
60放腿部
60A开口部
61底板
62乘降用踏板
70门
71门本体
72前侧凹部
73中央凹部
74上侧凹部
75凸部
80门铰链
90锁扣
91锁止单元
92开闭拉手
100机构部
101单元罩
110基座
120支轴
140锁闩机构(锁闩锁止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与从乘坐在车体上的乘员(搭乘者)看的方向一致。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小型车辆的侧视图。该小型车辆10属于适合行驶在不平整地的MUV(多用途轿车)车辆,具有独立悬架(例如,由双横壁式悬架机构支承)在车架11的左右前轮13,13和左右后轮15,15、在前轮13,13和后轮15,15之间(车体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支承于车架11的由发动机和变速器构成的动力单元17、在动力单元17的上方支承于车架11的由驾驶席和副驾驶席构成的两个座位18,18以及操纵前轮13,13的方向盘20。
在左右前轮13,13之间前轮用的最终减速装置21支承在车架11上,该最终减速装置21经由连接在最终减速装置21的左右的驱动轴21A与左右的前轮13,13连接。而且,在车架11的左右后轮15,15之间支承有后轮用的最终减速装置22,该最终减速装置22经由连接在最终减速装置22的左右的驱动轴22A与左右的后轮15,15连接。在图1中,附图标记13A表示连接驱动轴21A的前轮13侧的轮毂,附图标记15A表示连接驱动轴22A的后轮15侧的轮毂。另外,该车辆10具有用于制动前轮13,13和后轮15,15的制动装置(未图示)。
在动力单元17上连接有前传动轴25和后传动轴26,发动机的转速通过变速器按照与规定的变速级对应的变速比而减速后传递到两传动轴25,26上。
前传动轴25从动力单元17的下部向前方延伸并与最终减速装置21连接,使动力单元17的驱动力经由最终减速装置21传递到前轮13,13。另外,后传动轴26从动力单元17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并与最终减速装置22连接,使动力单元17的驱动力经由最终减速装置22传递到后轮15,15。
接着说明该小型车辆10的主体10A。在该小型车辆10的主体10A的前部,设置有从上方覆盖车体前部的汽车发动机罩31、在该汽车发动机罩31的左右覆盖前轮13,13的上方和后方的左右一对前挡泥板32,32、用于照射车体前方的车头灯34、设置于车体前方的传送管(キヤリ一パイプ)35等。而且,在小型车辆10的主体10A后部,设置有覆盖后轮15,15上方的左右一对后挡泥板37,37和货物装载用的上方开口的箱形车厢39等。
另外,在该小型车辆10的主体10A上设置有翻车保护杆40,该翻车保护杆40大致包围坐在乘员座椅18,18上的乘员(搭乘者)的空间(以下称为乘员室)。在该翻车保护杆40的左右侧面上装卸自如地设置有左右一对网状物50。
进而,在该小型车辆10的主体10A侧方,设置有覆盖动力单元17左右侧的左右一对侧罩41,41,在该侧罩41,41和前挡泥板32,32之间开口有与乘员的放腿部(放腿空间)60连通的开口部60A。在本结构中,设置有开闭的门70以覆盖该左右的开口部60A。
接着说明车架11及其周边结构。
图2是将车架11与门70及侧罩41一同表示的立体图,图3是将翻车保护杆40与门70及侧罩41一同表示的侧视图,图4是从门70内侧看车架11的图。
如图2所示,车架11具有:在车辆底部的前后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左右一对底架11A,11A、从该底架11A,11A的前部朝车体后上方延伸并经过底架11A,11A的上方朝车体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前架11B,11B、将前架11B,11B的后部之间以及将左右的底架11A,11A之间连接且在上下隔着间隔而向左右延伸的上下一对前横架11C,11D。
在此,本结构表示这样的架体结构: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底架11A,11A被分割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侧的底架11A1,11A1的后端与前横架11D连接,与该前横架11D连接有后侧的底架11A2,11A2的前端,但是,也可以设置成将底架11A,11A不分割为前后两个部分的架体结构。
车架11还具有:从底架11A,11A的大致中间部向上方延伸后弯曲并朝车体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左右一对上架11E,11E、将底架11A,11A的后部和上架11E,11E的后部上下连接的托架11F,11F、大致平行地设置在底架11A,11A的车体中间部左右的左右一对侧底架11G,11G,以及在侧底架11G,11G的大致上方与上架11E,11E大致平行地设置的左右一对侧上架11H,11H。这些架体通过多个连接部件连接成一体。而且,在上下一对前横架11C,11D之间设置有将车体前部和乘员室分隔的隔壁板11K。
如图2所示,左右乘员座椅18利用托架等连接在上架11E,11E和侧上架11H,11H上。包围乘员室的翻车保护杆40与车架11连接。该翻车保护杆40将多个管部件连接而构成,如图1和图3所示,大致区分为:从左右前挡泥板32,32的后部上方分别向车体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翻车保护杆前部管44,44、与左右翻车保护杆前部管44,44的上端连接并在翻车保护杆前部管44,44之间向左右延伸的翻车保护杆前上部管45、从翻车保护杆前上部管45向车体下方延伸后向车体下方弯曲的左右一对翻车保护杆上部管46,46、与翻车保护杆上部管46,46的后端连接并在车体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翻车保护杆后部管47,47。然后,该翻车保护杆40的前下部(翻车保护杆前部管44,44的下端)与设置在前横架11C的托架11C1,11C1(参照图2)连接,并且该翻车保护杆40的后下部(翻车保护杆后部管47,47的下端)与侧上架11H,11H连接,从而翻车保护杆40被固定在车架11上。
在该翻车保护杆40上,设置有在乘员室的背面侧朝车体宽度方向中央大致以U形状延伸的左右一对背侧保护架48,48,并且设置有在乘员座椅18,18的车体侧方朝车体前方大致以U形状延伸的左右一对臀部保护架49,49。在背侧保护架48,48,在分别对应于乘员座椅18,18的上方的位置设置有托架48A,48A,在该托架48A,48A上分别固定有头枕18A,18A(参照图1)。另外,如图4所示,臀部保护架49,49的基端部分别与背侧保护架48,48和翻车保护杆47,47连接,该臀部保护架49,49的前部向车体前方延伸并与设置在侧上架11H,11H的托架11H1,11H1连接。
从车体侧面看时,侧罩41,41位于乘员座椅18,18的下方,如图3所示,该侧罩41,41一体地具有:具有向车体下方凹陷的台阶部41A1的上面罩部41A、从该上面罩部41A在车体下方延伸的侧面罩部41B、从上面罩部41A的后端沿侧面罩部41B的后缘在车体下方延伸而覆盖后轮15,15的前方并兼作挡泥板的背面罩部41C。该上面罩部41A的台阶部41A1形成为,不仅避免其与翻车保护杆40之间的干扰,而且具有也能够作为乘员踩踏而可向乘员座椅18,18侧移动的脚踏部使用的形状及强度。
另外,配置在前横架11C,11D之间的隔壁板11K及上架11E,11E和侧上架11H,11H之间的间隙部构成坐在乘员座椅18,18的乘员的放腿部60。该放腿部60沿车体的左右方向延伸且在主体10A侧面开口,如图1所示,在该放腿部60的底部配置有底板61,在该底板61的左右端部设置有乘降用脚踏部62,62(参照后述的图8),该乘降用脚踏部62,62设置在比底板61低的位置。
所述门70被设置成覆盖该放腿部60侧方的开口部60A,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门70经由上下一对门铰链80,80开闭自如地安装在左右门支承架11X,11X上,该左右门支承架11X,11X通过托架11XA,11XB而被连接,以使前横架11C的左右端部和侧底架11G的前部间相连。另外,如图2所示,从车体侧面看时,门支承架11X,11X被与前挡泥板32,32的后方相连的罩部件33,33覆盖。
而且,如图4所示,在该门70上设置有锁止单元91,该锁止单元91在关闭门70时锁止设置于车架11侧(更具体而言在臀部保护架49上)的锁扣90,通过操作设置于该锁止单元91的开闭拉手92,能够解除锁止而开门70。
接着详细说明门70。该门70的门主体71通过空心树脂成型形成为一体,由于内部为空心,因此形成重量轻且具有规定厚度的门。而且,如图1所示,该门70形成为如下外形形状:在前挡泥板32与侧罩41之间、在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其上缘以与乘员座椅18的座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大致水平地延伸,并且,其下缘在左右侧底架11G的上缘附近大致水平地延伸。
如图3所示,该门主体71的车体外侧面(外表面)具有:与设置在侧罩41的上面罩部41A的台阶部41A1的前方相连的具有凹形状的上半部71A以及与侧罩41的侧面罩部41B的前方相连的下半部71B,由此,当关闭门70时,侧罩41和门主体71构成为大致一体地连续的外观形状。
另外,当关闭门70时,门主体71的后缘和下缘与侧罩41的外侧重叠,并且在门主体71和侧罩41之间未形成有在车体左右方向贯通的间隙。
图5是从车体内侧看门主体71的图,图6是该门主体71的立体图。如图5和图6所示,在门主体71的车体内侧面的前部形成有分别埋设门铰链80,80的上下一对前侧凹部72,72,由此,门铰链80,80不从车体内侧突出。
而且,在这些前侧凹部72,72的后方形成有能够放入乘员的腿部的中央凹部73,与该中央凹部73相应地能够扩大乘员的放腿空间。而且,在位于该中央凹部73的大致上方的门主体71的上部后方形成有上侧凹部74,该上侧凹部74用于进行抵消配置(オフセツト配置)以使锁止单元91和开闭拉手92收纳在门70的厚度内。在此,图5和图6中的附图标记76表示用于安装锁止单元91的连接螺钉的螺钉承接部。
另外,如图6所示,在门主体71的内侧下部,在门主体71的整个前后形成有向车体内侧突出的凸部75。在此,图7是从上方看门70的图,图8是表示从背面看门70时门70与底部(底板61、乘降用脚踏部62)之间位置关系的图。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凸部75在关闭门70时进入乘降用脚踏部62之上而使乘降用脚踏部62内侧的底板61与门内面一体地连续。此时,如图8所示,由于凸部75的上面高度与构成底部的底板61的高度相同,因此,能够将凸部75视为底部的一部分。另外,由于该凸部75的上方开放,因此充分确保乘员的空间。
图9是将门铰链80,80与门支承架11X一同表示的立体图,图10是图7的分解立体图。由于上下的门铰链80的结构相同,因此,详细叙述其中一个门铰链80。门铰链80具有:利用螺钉81,81固定在一体地设置于门支承架11X的托架11X1上的第一固定部82,以及利用螺钉83,83固定在第一固定部82且相对于第一固定部82向车体后方突出的第二固定部84。在该第二固定部84的前端部设置有用销固定部件85,85固定的铰链销86,通过该铰链销86转动自如地设置有可动部件87。该可动部件87被埋设在门主体71的前侧凹部72,72内,并且,在被埋设的状态下,通过多个连接件(螺钉、轴环、垫圈及螺母)88被固定。
图11是将门铰链80的水平剖面与周边结构一同表示的图。如图11所示,在覆盖门支承架11X的罩部件33的车体内侧(乘员室侧),构成门铰链80的固定部的第一固定部82和第二固定部84被配置成大致L形状连续,在该第二固定部84的端部外侧配置有可动部件87,因此,所述罩部件33与门铰链80的可动部件87之间的间隙不与车体内侧(乘员室侧)连通。因此,可以不需要堵塞罩部件33和门70之间的间隙的专用密封部件。
而且,由于将门铰链80的固定部的结构分为第一固定部82和第二固定部84的两个结构部分,并且由第二固定部84和可动部件87覆盖铰链销86,因此,不需要设置覆盖铰链销86的专用覆盖部件,能够将铰链销86设计成从外部不能看到。
图12和图13是表示锁止单元91的机构部100的图,图14是锁止单元91的分解立体图。锁止单元91由机构部100、覆盖机构部100的单元罩101(参照图14)构成。
机构部100的结构具有:紧密贴合而固定在门70的上侧凹部74(参照图5)的基座110、朝水平方向(沿车体前后方向的朝向)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该基座110的支轴120、支承在该支轴120的开闭拉手92、与支轴120的一端侧连接且能够与设置在车架11侧的锁扣90锁止的门锁用锁闩机构(也称为锁闩锁止机构)140。
详细而言,在基座110的车体前端侧设置有向车体内侧(乘员室侧)弯曲的第一弯曲部111,在后方设置有与该第一弯曲部111隔着间隔向车体内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112,在这些弯曲部111,112形成有在水平方向上连通的前后一对贯通孔113,113,通过将支轴120插入两贯通孔113,113,支轴120朝水平方向被转动自如地支承。
此时,在支轴120上,速度螺母(スピ一ドナツト)114连接在第一弯曲部111的外侧(车体前侧),并且垫圈115和开口销116设置在第二弯曲部120的侧方,由此,防止支轴112脱落。
图15(A)、(B)、(C)表示开闭拉手92的俯视图、平面图及侧视图。开闭拉手92具有大致平板状的把持部131、隔着间隔一体地设置于该把持部131的基端侧的一对轴支承部132,132。如图15(A)、(B)所示,该开闭拉手92形成为以其长度方向的中央剖面M1为界左右对称的形状,由此,能够将设置于左右的门70的开闭拉手92,92作为相同部件而共用。
详细而言,如图15(C)所示,在各轴支承部132中形成有插入支轴120的贯通孔132A,并且形成有沿该贯通孔132A的直径方向延伸的槽部132B。如图12所示,在该槽部132B插入沿直径方向贯通支轴120的销135,该开闭拉手92和支轴120通过该销135大致一体且转动自如地连接。此时,该槽部132B构成为所述销135不是无缝隙地插入其中,而是在该槽部132B与所述销135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也能够容易设置即使与该间隙相应地、开闭拉手92多少摆动,也不使支轴120转动的游隙(遊び)。
另外,如图15(B)所示,在把持部131的基端侧,在一对轴支承部132,132的内侧设置有两个为一组的弹簧用凹部136,137。如图12所示,该一组(两个)的弹簧用凹部136,137中的一个(弹簧用凹部136)作为卡止用凹部发挥作用,从插入支轴120的施力弹簧138的两端延伸的延长部的一个(延长部138A(参照图14)卡止在该卡止用凹部,另一个弹簧用凹部137作为避让用凹部发挥作用,其从所述施力弹簧138的另一端延伸并抵接于基座110的延长部138B收纳于该避让用凹部。即,通过该施力弹簧138,开闭拉手92对基座110施加朝锁止方向(图13中X方向)的力。在此,其他组的弹簧用凹部136,137以相同的目的使用在将该开闭拉手92使用于相反侧的门70的场合。
如图12和图13所示,支轴120的后端120A弯曲成大致L形状。因此,根据所述开闭拉手92的上下摆动,支轴120的后端120A以开闭拉手92的转动中心轴(图12和图13中用附图标记L1表示的轴线)为中心摆动,并且被所述施力弹簧138施加向下方侧(X方向)的力。
如图12所示,在基座110的车体后端侧设置有向车体内侧(乘员室侧)弯曲的第三弯曲部117,在该第三弯曲部117上用螺钉141,142固定有锁闩机构140,该锁闩机构140锁止在朝向车体外侧被固定在设置于臀部保护架49的托架49A(参照图12和图13)的锁扣90上。
在该锁闩机构140上适用转动式锁闩机构,该锁闩机构140具有:朝车体内侧开口的大致“コ”形剖面的保持装置143、在该保持装置143上,在螺钉141的轴部141A(参照图13)转动自如地支承的连杆部件144、与该连杆部件144联动自如且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螺钉142的轴部142A(参照图13)的锁闩部件145。
连杆部件144从保持装置143向车体内侧突出,其前端连接有支轴120的后端120A。在此,如图13所示,转动自如地支承连杆部件144的轴部141A被配置在与根据开闭拉手92的摆动而转动的支轴120的转动中心轴相同的轴线L1上。因此,连杆部件144的转动中心轴与支轴120的转动中心轴一致,根据支轴120的转动,能够使连杆部件144转动相同角度。
锁闩部件145在连杆部件144的下方从保持装置143向车体内侧突出,其前端设置有能够与锁扣90卡止的爪部145A。该锁闩部件145通过被配置于保持装置143内的未图示的施力弹簧,爪部145A朝与锁扣90卡止一侧被施力,借助该施力弹簧的弹力保持与锁扣90卡止的状态(参照图13)。
该锁闩部件145通过空转机构(未图示)与所述连杆部件144连接,该空转机构使锁闩部件145相对于连杆部件144的动作(转动)具有游隙而动作。
具体而言,即使连杆部件144根据开闭拉手92的向上方的摆动操作而转动,直到其转动角度达到规定角度(游隙)以上之前,锁闩部件145不与连杆部件144联动,从而保持与锁扣90卡止的状态。如果连杆部件144的转动角度达到某角度以上,则锁闩部件145与连杆部件144联动而开始转动,解除与锁扣90的卡止(参照图12)。由此,在开闭拉手92以较小的角度范围被摆动操作的期间保持与锁扣90卡止的状态,使得门70打不开。
另外,本结构构成为,如图12和图13所示,未对开闭拉手92施加任何操作力时的开闭拉手92的位置(即,开闭拉手92的默认位置)是开闭拉手92的把持部131处于大致水平的位置。因此,如图4所示,开闭拉手92的把持部131大致水平地在门70上面露出,由此乘员通过把住开闭拉手92的把持部131向上方提起的简便的操作,能够解除门70的锁止。
另外,如图7所示,支承开闭拉手92的机构部100的基座110由于紧密贴合而固定在门主体71的上侧凹部74,因此,由基座110支承的开闭拉手92、支轴120及锁闩机构140被保持在门主体71的厚度内。此时,如图4所示,从车体内侧安装在基座110的单元罩101的大部分被保持在门主体71的厚度内,从而减少从门主体71向车体内侧突出的量。
该单元罩101形成为除了开闭拉手92之外大致覆盖机构部100整体的罩形状。即,该单元罩101通过在与开闭拉手92对应的位置形成向车体下方凹陷的凹部101A,在比门70的外表面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使开闭拉手92在门上面露出。此时,开闭拉手92在单元罩101的除凹部101A之外的稍微低于最上面的位置沿该最上面延伸,避免从单元罩101的上方及车体内侧突出。这样,由于开闭拉手92位于比门70的外表面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开闭拉手92向门外侧突出。而且,由于开闭拉手92在门70的上面露出,因此,乘员能够从门上方容易操作开闭拉手92,并且能够从门70的外侧和内侧的两侧容易接近开闭拉手92。而且,单元罩101的凹部101A的底面形成朝车体内侧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参照图4),由此,乘员能够把手沿着该倾斜面引导到开闭拉手92。
这样,在本结构中,由于将开闭拉手92设置在比门70的外表面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以便能够从门70的外侧和内侧接近该开闭拉手92,因此,不仅能够避免开闭拉手92向门外侧突出,而且能够从门70的外侧和内侧容易操作开闭拉手92,此外,能够将开闭拉手92配置在行驶时难以受外部影响的位置。另外,由于能够从内外都能接近开闭拉手92,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单,且降低成本。
而且,由于将开闭拉手92在上下摆动自如地设置,并且将开闭拉手92设置成在门上面露出,因此,乘员能够通过从上方插入门70的简便的操作,能够利用手指将开闭拉手92朝上方摆动操作,并且能够通过简单且直观的操作解除门的锁止。
更具体而言,坐在乘员座椅18上的乘员当要开门70时,以插入门70的方式从门上方用拇指拉起开闭拉手92,通过这样简便的操作能够解除门的锁止,并用插入门70的手能够迅速且简便地开门70。而且,由于将该小型车辆10的门70上面设置为与乘员座椅18的座面大致相同,因此,坐在乘员座椅18的乘员和站在车体外侧的乘员能够容易看得见开闭拉手92。由此,能够确保适于小型车辆的门的操作性和可见性。
另外,在本结构中,由于将开闭拉手92收纳在门70的厚度内而进行抵消设置,因此,如图4所示,开闭拉手92不从门70的厚度方向突出,能够紧凑地配置开闭拉手92。而且,如图4所示,由于开闭拉手92配置在比门70的上面稍微低的下方位置,因此,开闭拉手92未在门上方突出,能够紧凑地配置开闭拉手92。这样,通过将开闭拉手92设计成不在门外侧突出,能够防止开闭拉手92的误操作。
进一步,在本结构中,由于将根据开闭拉手92的摆动而转动的开闭拉手92的支轴120的转动中心轴和根据该支轴120的转动而驱动的门锁用锁闩(连杆部件144)的转动中心轴设计在同一线L1(参照图12和图13)上,因此,能够减少使支轴120转动而使门锁用锁闩(连杆部件144)动作时的动作阻力。因此,能够容易使开闭拉手92和门锁用锁闩联动。此时,由于无需在开闭拉手92与门锁用锁闩之间设置复杂的动力传递机构,因此能够简单地构成机构部100,并且能够使开闭拉手92和门锁用机构(锁闩机构140)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紧凑地构成锁止单元91。
另外,在本结构中,以与乘员座椅18的座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将锁闩机构140和开闭拉手92一起配置在门后方侧,因此,能够将这些部件紧凑地配置,并且提高开闭拉手92的可见性和操作性。
而且,在本结构中,由于在门70内侧设置有当门70被关闭时进入乘降用踏板62的凸部75,因此形成门70的内侧和设置于放腿部60的底部的底板61一体地连续的内面,从而能够防止乘员的脚向乘降用踏板62移动,并且确保乘员的空间。而且,由于将该凸部75的上面高度设计成与底板61的高度相同,因此以与凸部75相当的量扩大底面。而且,由于该凸部75在门70的空心树脂成型时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容易设置凸部75。
进而,由于在门70内侧设置有使乘员的腿部进入的中央凹部73,因此,无需变更门70的壁形状,就能够扩大乘员的空间。此时,当乘员移动腿部时,中央凹部73成为腿部的引导部,从而能够限制腿部向开闭拉手92侧移动。
进而,由于在门70内侧设置有埋设门铰链80,80的前侧凹部72,72,因此,能够抑制门铰链80,80向乘员空间侧突出,能够防止乘员的腿部与门铰链80,80接触。由此,能够确保乘员的空间较宽。
图16表示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小型车辆10的网状物50。该网状物50分别安装在翻车保护杆40的左右,左右的结构相同,因此说明其中的一个网状物50。
该网状物50具有:由大致沿着翻车保护杆40延伸且具有柔软性的带状部件构成的带部51、在该带部51的整个内侧张设的网眼状的网部52。带部51具有大致沿着翻车保护杆前部管44延伸的第一带部51A、大致沿着翻车保护杆上部管46延伸的第二带部51B、大致沿着翻车保护杆后部管47延伸的第三带部51C、连接第三带部51C和第一带部51A的第四带部51D,这些带部相互连接而构成带状框体。
进而,在该带状框体上设置有在第一带部51A与第三带部51C之间大致水平地延伸的第五带部51E,并且设置有在该第五带部51E的前部与第四带部51D的前部之间,与第一带部51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第六带部51F。
在这些第一带部51A至第四带部51D上,分别在对应于隔着间隔设置在翻车保护杆40上的环状的带连接部40A(参照图4)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带部51G,并且在安装带部51G的基端侧设置有大致D形环状安装件51H。进而,在第一带部51A与第四带部51D的连接部上,设置有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设置在翻车保护杆40的前部下端的连接件40B(参照图3)的被连接件51J。另外,设置于翻车保护杆40的带连接部40A被设置为向车体内方向突出,而不向翻车保护杆40的外侧突出。由此,在行驶时,即使在周围存在障碍物,障碍物也不与所述带连接部40A发生摩擦。
网部52以覆盖由所述第一带部51A至第四带部51D围成的区域的方式安装在各带部上,整个网部52以坐在乘员座椅18上的乘员能够充分看见外部的网眼尺寸形成。该网部52被设置为不同的部位网眼的尺寸不同,第一带部51A的后方区域(图16所示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区域α)的网眼的尺寸大于其他区域的网眼的大小。
在把网状物50安装于翻车保护杆40时,首先,将设置于网状物50的被连接件51J安装在翻车保护杆40的连接件40B上,接着,将设置于网状物50的多个安装带部51G分别穿过设置于翻车保护杆40的带连接部40A之后,使用设置于网状物50的安装件51H,将网状物50连接在翻车保护杆40上。而且,在网状物50上设置有用于将该网状物50固定在臀部保护架49的臀部保护架安装部55。该臀部保护架安装部55的结构具有:一端安装(缝上)在带部51的第四带部51D的带状的安装带部55A、可将该安装带部55A的另一端侧连接地安装(缝上)在第四带部51D的大致D形环状安装件55B。另外,这些安装带部51G,55A在安装件51H,55B上的安装位置可利用大致D形环状的安装件51H,55B来调节。
图17是从下方看一同安装带部55A与臀部保护架49的图。
如该图所示,安装带部55A通过臀部保护架49的内侧安装于安装件55B上,此时将带部51的第四带部51D向臀部保护架49拉拽并保持该状态。在图17中,单点虚线表示的直线LL表示将带部51的第四带部51D向臀部保护架49拉拽前的位置,而且,在将网状物50安装于车辆的翻车保护杆40的状态下,相当于架设在第一带部51A和第三带部51C之间的第五带部51E、第二带部51B的位置。
此时,由于臀部保护架49位于与左右翻车保护架前部管44,44和翻车保护杆后部管47,47相比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参照图3),因此,也将带部51的第四带部51D配置在比所述翻车保护架前部管44,44和翻车保护杆后部管47,47靠近车体内侧(乘员侧)的位置。
这样,在把网状物50安装于翻车保护杆40的情况下,在第一带部51A与第三带部51C之间大致水平地延伸的第五带部51E位于方向盘20的侧方(参照图1),能够限制把持方向盘20的乘员的手壁等向车体外侧伸出。
而且,由于在第五带部51E的下方,将在第一带部51A与第三带部51C之间延伸的第四带部51D安装于臀部保护架49上,因此,能够在臀部保护架49内侧的坐在乘员座椅18上的乘员侧靠近配置第四带部51D,能够可靠地保护乘员。在此情况下,如果乘车时将网状物50拉起,能够将臀部保护架49作为导向装置掀开网状物50,因此网状物50不会成为乘车时的障碍。而且,由于网部52的网眼尺寸大的区域α位于坐在乘员座椅18上的乘员的前部左右区域,因此,能够提高乘员的车体前部左右方向的可见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18和图19一同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门70与周边结构。在该门70中,开闭拉手92设置在门70的上端附近。详细而言,如图18所示,在从车体内侧覆盖锁止单元91的机构部100的单元罩101上,设置有向车体外侧凹陷但在上方不开口的凹部151以使开闭拉手92在车体内侧露出,通过该凹部151的上壁152,不使开闭拉手92在门上面露出而仅在车体内侧露出。此时,开闭拉手92配置在单元罩101的上面附近(上端附近),并且沿着单元罩101的车体内侧面延伸,从而避免从单元罩101的上方及车体内侧突出。而且,该凹部151的下壁153形成在与开闭拉手92隔着间隔的下方位置,形成乘员把手指插入开闭拉手92下方的空间。
如图19所示,在该锁止单元91中,对开闭拉手92未施加任何操作力时的开闭拉手92的位置(开闭拉手92的默认位置)设置成开闭拉手92的把持部131前端大致朝下方。因此,通过将把持部131前端向车体内侧拉起而摆动操作开闭拉手92,能够解除门的锁止。
这样,即使在把开闭拉手92配置于门70的上面附近(上端附近)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将开闭拉手92位于比门70的外表面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以便能够从门70的外侧和内侧接近该开闭拉手92,乘员通过与抓住门70的上缘大致相同的动作,能够用拇指等将开闭拉手向上方摆动操作,从而通过简便且直观的操作能够解除门的锁止。
而且,由于使开闭拉手92露出在设置于单元罩101的向车体外侧凹陷的凹部151内,因此,能够将开闭拉手92等抵消配置以便收纳在门70的厚度内,并且,能够防止从上方误操作开闭拉手92。而且,通过设置于单元罩101的凹部151,能够将乘员的手指向开闭拉手92引导。
以上,根据一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在这些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形。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于在主体侧面的左右设置门的小型车辆的门装置的情况,但不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具有至少一侧面开口的主体的小型车辆的门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于分类在MUV的小型车辆的门装置的情况,但不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除MUV以外的小型车辆的门装置。

Claims (9)

1.一种小型车辆的门装置,具有至少一侧面开口的主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的侧面设置有开闭自如的门,在门内侧摆动自如地设置有用于开门的拉手,并且,将根据所述拉手的摆动而转动的所述拉手的支轴的转动中心轴与根据所述支轴的转动而驱动的门锁用锁闩的转动中心轴设置在同一轴线上,
在所述门上设置有与设置在车体侧的锁扣卡止的锁闩机构,该锁闩机构具有根据所述支轴的转动而转动的连杆部件和能够与该连杆部件的动作联动而解除与所述锁扣卡止的状态的锁闩部件,
所述锁闩部件经由空转机构与所述连杆部件连接,该空转机构使所述锁闩部件相对于所述连杆部件的动作具有游隙而动作,
支轴(120)的后端(120A)被弯曲成大致L状,该支轴(120)的大致弯曲成L状的后端(120A)与连杆部件(144)的前端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车辆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手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车辆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手和锁闩被设置在所述门的上端附近。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小型车辆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中心轴与所述支轴的转动中心轴设置在同一轴线上。
5.一种小型车辆的门装置,具有至少一侧面开口的主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的侧面设置有开闭自如的门,在门内侧摆动自如地设置有用于开门的拉手,并且,将根据所述拉手的摆动而转动的所述拉手的支轴的转动中心轴与根据所述支轴的转动而驱动的门锁用锁闩的转动中心轴设置在同一轴线上,
在所述门上设置有与设置在车体侧的锁扣卡止的锁闩机构,该锁闩机构具有根据所述支轴的转动而转动的连杆部件和能够与该连杆部件的动作联动而解除与所述锁扣卡止的状态的锁闩部件,
所述锁闩部件经由空转机构与所述连杆部件连接,该空转机构使所述锁闩部件相对于所述连杆部件的动作具有游隙而动作,
支轴(120)的后端(120A)被弯曲成大致L状,该支轴(120)的大致弯曲成L状的后端(120A)与连杆部件(144)的前端连结,
所述拉手被设置在比门的外表面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以便能够从所述门的外侧和内侧接近所述拉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小型车辆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门内侧,所述拉手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并且所述拉手被设置为在所述门的上面露出。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小型车辆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使所述拉手在车体内侧露出的方式设置有向车体外侧凹陷但在上方不开口的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有所述拉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小型车辆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手沿着从车体内侧覆盖与该拉手联动的锁止单元机构部的单元罩的车体内侧面而延伸。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小型车辆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下壁形成在与所述拉手之间具有间隔的下方位置。
CN200980111684.XA 2008-03-31 2009-02-25 小型车辆的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12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2214/08 2008-03-31
JP2008092212A JP2009241816A (ja) 2008-03-31 2008-03-31 小型車両のドア装置
JP2008092214A JP2009243189A (ja) 2008-03-31 2008-03-31 小型車両のドア装置
JP092212/08 2008-03-31
PCT/JP2009/000822 WO2009122654A1 (ja) 2008-03-31 2009-02-25 小型車両のド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1266A CN101981266A (zh) 2011-02-23
CN101981266B true CN101981266B (zh) 2014-12-10

Family

ID=41135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168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1266B (zh) 2008-03-31 2009-02-25 小型车辆的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266414B2 (zh)
CN (1) CN101981266B (zh)
AU (1) AU2009233288B2 (zh)
CA (1) CA2717475C (zh)
MX (1) MX2010010815A (zh)
WO (1) WO20091226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7569B2 (ja) * 2009-08-27 2013-04-03 キャタピラー エス エー アール エル ヒンジおよびドア装置
DE112012006544T5 (de) * 2012-06-18 2015-03-05 Volvo Construction Equipment Ab Führerhausschutzvorrichtung für eine Baumaschine
JP5966813B2 (ja) * 2012-09-24 2016-08-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EP2913464B1 (en) * 2012-10-29 2018-05-09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US9175505B2 (en) * 2013-02-06 2015-11-03 Honda Motor Co., Ltd. Door handle assemblies and vehicles having same
WO2015023749A1 (en) * 2013-08-14 2015-02-19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DE102014216115B4 (de) 2014-08-13 2022-03-31 Adidas Ag Gemeinsam gegossene 3D Elemente
CN110107169B (zh) * 2019-04-03 2020-10-23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门锁对调布置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07263A (en) * 1921-10-03 1926-11-16 Budd Edward G Mfg Co Latch mechanism
US3883164A (en) * 1974-04-02 1975-05-13 Overhead Door Corp Door lock with safety release
US4178025A (en) * 1976-12-27 1979-12-11 Pti - Dolco Narrow clearance gate latch
JPS5840201Y2 (ja) * 1980-10-31 1983-09-09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開閉扉のロック装置
JPH061996Y2 (ja) * 1987-12-07 1994-01-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US5526660A (en) * 1994-03-15 1996-06-18 Cleveland Hardware & Forging Multi-point t-handle latch assembly
JPH08108866A (ja) * 1994-10-11 1996-04-30 Atex Co Ltd 胴折運搬車
DE19635414C2 (de) * 1996-08-31 2001-07-12 Mannesmann Vdo Ag Schloß, insbesondere für Fahrzeugtüren oder dergleichen
US5941104A (en) * 1997-09-03 1999-08-24 Randall C. Hansen Paddle lock
US5984383A (en) * 1997-10-17 1999-11-16 Cleveland Hardware And Forging Company Lockable slammable cam latch with handle key hole cover
US6264254B1 (en) * 1998-08-21 2001-07-2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Handle mechanism with child security lock
JP3659131B2 (ja) * 2000-05-01 2005-06-15 三菱ふそうトラック・バス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の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構造
US6651467B1 (en) * 2000-10-11 2003-11-25 The Eastern Company T-handle operable rotary latch and lock
US6543821B1 (en) * 2001-04-25 2003-04-08 The Eastern Company Slam capable latch and lock system
US6964440B2 (en) * 2002-06-28 2005-11-15 Intier Automotive Closures Inc. Outside vehicle door handle
ES2244260B1 (es) * 2002-10-23 2007-12-01 Valeo Sistemas De Seguridad Y De Cierre, S.A. Sistema de apertura para manetas, especialmente de las puertas traseras con bandera de vehiculos.
US6923481B2 (en) 2003-01-15 2005-08-02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Flush exterior door handle
WO2005111298A1 (ja) * 2004-05-19 2005-11-24 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繊維処理用油剤
JP2007030706A (ja) 2005-07-27 2007-02-08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ドア
US7497488B2 (en) 2006-02-28 2009-03-03 Ryadon, Inc Rotary latch
JP4828987B2 (ja) 2006-03-31 2011-1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US7784841B2 (en) * 2006-12-15 2010-08-31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Door access handle with integrated lock-out fun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122654A1 (ja) 2009-10-08
CA2717475C (en) 2012-11-27
MX2010010815A (es) 2010-12-21
US20110030280A1 (en) 2011-02-10
AU2009233288B2 (en) 2012-03-29
CN101981266A (zh) 2011-02-23
US9266414B2 (en) 2016-02-23
AU2009233288A1 (en) 2009-10-08
CA2717475A1 (en) 2009-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1266B (zh) 小型车辆的门装置
WO2009122645A1 (ja) 小型車両のドア装置
JP5441044B1 (ja) 小型車両
CN100445129C (zh) 车辆用顶棚小物箱
EP2261449A1 (en) Swing arm unit for a side door of a vehicle and a car provided with such a swing arm unit
CA1319725C (en) Vehicle collision safety system
EP2340197A1 (de) Motorbetriebenes zwei- oder dreirad für den personen- und/oder lastentransport
KR100868202B1 (ko) 핸들링 간섭방지용 전륜 구동부를 갖는 주행체
JP2009243189A (ja) 小型車両のドア装置
JP2009241816A (ja) 小型車両のドア装置
JP2011093419A (ja) 車両
JP6029107B2 (ja) 小型車両
CN204895192U (zh) 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座椅和车辆
JP6820802B2 (ja) 多目的車両
JPH0675925U (ja) 車体後部の構造
EP1464553B1 (en) Vehicle pedal set with device for release in case of impact
JP4462472B2 (ja) 車両用荷物ガード装置
JP3016403U (ja) 動力運搬車
JPH1178996A (ja) キャブオーバ車
JP2004189167A (ja) 車両のボディー構造
KR19990007183U (ko) 자동차의 사이드아우터 패널 강도 보강구조
CN87201704U (zh) A-90型两轮摩托车安全罩
JP2005138648A (ja) 後部車体懸架構造
DE8713455U1 (de) Ein als Sicherheitskraftfahrzeug ausgebildeter Frontlenker mit einem abschwenkbar um eine horizontale Querachse am Fahrzeuginnenraum gelagerten Fahrzeugvorderteil
JPH01244967A (ja)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