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95192U - 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座椅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座椅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895192U CN204895192U CN201520547328.5U CN201520547328U CN204895192U CN 204895192 U CN204895192 U CN 204895192U CN 201520547328 U CN201520547328 U CN 201520547328U CN 204895192 U CN204895192 U CN 2048951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rest
- seat
- lock ring
- backrest lock
- tooth b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止结构领域,提供一种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座椅和车辆,所述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包括靠背锁和能够与所述靠背锁锁合和分离的靠背锁环,所述靠背锁固定在所述靠背翻转式座椅的翻转靠背上,所述靠背锁环能够运动地设置在与所述靠背翻转式座椅相邻的固定结构上,所述靠背锁环连接于驱动机构,以在所述靠背锁和所述靠背锁环的所述分离状态,所述靠背锁环通过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而能够朝向所述固定结构靠拢或者背向所述固定结构突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能够提高整体美观性和避免对使用者造成人身伤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止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座椅和车辆。
背景技术
在乘用车用后排座椅中通常使用靠背翻转锁止机构来实现在不使用状态下的座椅靠背的翻转,从而具有提高后备箱的装载空间和满足使用者从车内直接提取后备箱内的行李等的作用。例如,乘用车用后排座椅采用三排座形式,并且通常采用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对位于中间位置的座椅靠背进行翻转。其中,现有技术中,靠背翻转锁止机构普遍包括靠背锁和靠背锁环,靠背锁固定于中间座椅上,并且靠背锁环固定在左侧(右侧)座椅上。在使用中间座椅的情况下通过靠背锁和靠背锁环的配合而锁定中间座椅的靠背,从而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通过靠背锁和靠背锁环的分离而对中间座椅解除锁定,从而通过向下翻转中间座椅的靠背轭能够方便地从车内直接提取后备箱内的行李或者提高后备箱的装载空间。
但是,在中间座椅的翻转状态下,如上所述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由于固定于左侧(右侧)座椅上的靠背锁环突出于左侧(右侧)座椅的朝向中间座椅的一侧,从而靠背锁环始终处于与靠背锁待锁定的状态,由此,不仅影响整体座椅的美观性,而且在使用者从车内直接提取后备箱内的行李过程中,上述突出结构的靠背锁环很容易会对使用者造成人身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该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能够提高整体美观性和避免对使用者造成人身伤害。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靠背翻转锁止结构的座椅和车辆,该车辆的座椅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而能够避免对使用者造成人身伤害,从而提高了座椅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所述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包括靠背锁和能够与所述靠背锁锁合和分离的靠背锁环,所述靠背锁固定在所述靠背翻转式座椅的翻转靠背上,所述靠背锁环能够运动地设置在与所述靠背翻转式座椅相邻的固定结构上,所述靠背锁环连接于驱动机构,以在所述靠背锁和所述靠背锁环的所述分离状态,所述靠背锁环通过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而能够朝向所述固定结构靠拢或者背向所述固定结构突出。
优选地,所述靠背锁环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固定结构上,所述驱动机构为旋转驱动机构,以在所述靠背锁和所述靠背锁环的所述分离状态,所述靠背锁环通过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的驱动而旋转以能够朝向所述固定结构靠拢或者背向所述固定结构突出。
优选地,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齿轮、齿条、齿条驱动机构以及旋转支架,所述齿轮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固定结构上,所述齿条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结构上,并且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相互啮合,所述靠背锁环与所述齿轮连接,所述旋转支架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翻转靠背的靠背旋转轴上并能够与所述翻转靠背一同旋转,所述齿条驱动机构分别连接于所述齿条和所述旋转支架上,以在所述翻转靠背向下翻转时能够通过所述旋转支架的旋转使所述齿条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齿条带动所述靠背锁环朝向所述固定结构靠拢。
还可优选地,所述齿条驱动机构包括:拉线和拉线支撑支架,所述拉线支撑支架固定在所述固定结构上并具有用于穿过所述拉线的贯通孔,所述拉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旋转支架的端部,并且所述拉线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齿条上,以能够使得所述拉线牵拉所述齿条运动。
另外,优选地,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还包括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与所述齿轮同轴设置,所述回位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靠背锁环,并且所述回位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齿轮的齿轮轴上,在所述靠背锁环朝向所述固定结构靠拢的状态下,所述回位弹簧具有使所述靠背锁环趋于背向所述固定结构突出的弹性恢复力,从而在所述翻转靠背向上翻转而使得所述拉线解除拉力时,所述靠背锁环在所述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背向所述固定结构突出。
具体优选地,所述齿条上形成有沿所述齿条的长度方向布置的配合孔,所述拉线的所述另一端设置有能够与所述配合孔配合的环形连接件,所述环形连接件能够在所述配合孔内沿所述延伸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固定结构上,并且所述壳体的内部容纳有所述齿轮和所述齿条,所述壳体包括齿轮壳体部和齿条壳体部,所述齿轮壳体部具有第一开口,以使得所述靠背锁环伸出于所述第一开口并且能够运动为朝向所述固定结构靠拢或者背向所述固定结构突出,所述齿条壳体部具有第二开口以部分地伸出所述齿条,并且所述齿条壳体部形成为能够引导所述齿条上下移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座椅,所述座椅设置有如上所述的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所述座椅包括相邻的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所述翻转靠背设置在所述第一座椅上并具有所述靠背锁,所述固定结构为所述第二座椅的靠背。
优选地,在所述翻转靠背围绕靠背旋转轴旋转第一角度的情况下,所述靠背锁环设置为通过所述旋转驱动机构旋转第二角度,以使得所述靠背锁环与所述第二座椅的靠背贴合。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座椅,所述座椅与所述车辆的后备箱连通且为三排座椅,所述靠背锁设置在中间座椅上,并且所述靠背锁环设置在左侧或右侧座椅上。
通过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即,通过将靠背锁固定在翻转靠背上,并且将靠背锁环能够运动地设置在固定结构上,在靠背锁和靠背锁环分离的状态下,通过驱动机构的驱动而能够使得靠背锁环朝向固定结构靠拢而处于隐藏状态,从而不仅能够避免靠背锁环对使用者造成人身伤害而提高安全性,而且通过靠背锁环与固定结构成集成化而能够提高整体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的翻转靠背处于向下翻转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的翻转靠背处于向下翻转状态的结构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的翻转靠背处于向上翻转状态的结构图;
图5为图4的左视图;
图6为图4中的I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的翻转靠背处于向下翻转状态和向上翻转状态时的旋转支架的部分结构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的翻转靠背处于向下翻转状态和向上翻转状态时的旋转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靠背锁2靠背锁环
3翻转靠背4靠背旋转轴
5固定结构6旋转驱动机构
7环形连接件61壳体
62齿轮63齿条
64齿条驱动机构65旋转支架
66拉线67拉线支撑支架
68回位弹簧69配合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所述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包括靠背锁1和能够与靠背锁1锁合和分离的靠背锁环2,靠背锁1固定在靠背翻转式座椅的翻转靠背3上,靠背锁环2能够运动地设置在与靠背翻转式座椅相邻的固定结构5上,靠背锁环2连接于驱动机构,以在靠背锁1和靠背锁环2的所述分离状态,靠背锁环2通过驱动机构的驱动而能够朝向固定结构5靠拢或者背向固定结构5突出。
即,通过将靠背锁1固定在翻转靠背3上,并且将靠背锁环2能够运动地设置在固定结构5上,在靠背锁1和靠背锁环2分离的状态下,通过驱动机构的驱动而能够使得靠背锁环2朝向固定结构5靠拢而处于隐藏状态,从而不仅能够避免靠背锁环2对使用者造成人身伤害,而且由于靠背锁环2与固定结构5成集成化而能够提高整体美观性。在此,如图1至图5所示,靠背锁1可以设置有按钮11,通过按压按钮11使靠背锁1的锁止杆缩回于靠背锁1的本体内,从而分离靠背锁1和靠背锁环2。另外,可以通过多种合理地布置方式来实现靠背锁环2能够朝向固定结构5靠拢或者背向固定结构5突出。具体地,例如,驱动机构可以为驱动杆形式,靠背锁环2可以设置为通过驱动杆的驱动而能够相对于固定结构5缩回或伸出,或者驱动机构可以为旋转驱动机构形式,靠背锁环2可以设置为通过旋转驱动机构的驱动而旋转以能够朝向固定结构5靠拢或者背向固定结构5突出,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所述驱动机构也可以为其他形式,只要能够实现靠背锁环2能够朝向固定结构5靠拢或者背向固定结构5突出即可。
优选地,靠背锁环2可旋转地设置在固定结构5上,驱动机构为旋转驱动机构6,以在靠背锁1和靠背锁环2的所述分离状态,靠背锁环2通过旋转驱动机构6的驱动而旋转以能够朝向固定结构5靠拢或者背向固定结构5突出。在此,旋转驱动机构6可以为多种合理的布置形式,例如,旋转驱动机构6可以为电机而将电机的输出轴直接与靠背锁环2的旋转轴连接而驱动靠背锁环2旋转,或者旋转驱动机构6为齿轮等传动机构,可以将翻转靠背3的旋转力作为旋转驱动机构6的驱动力而使得靠背锁环2旋转,从而通过旋转驱动机构6的驱动实现靠背锁环2的旋转,使得靠背锁环2能够朝向固定结构5靠拢或背向固定结构5突出。
优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旋转驱动机构6可以包括:齿轮62、齿条63、齿条驱动机构64以及旋转支架65,齿轮62可旋转地设置在固定结构5上,齿条63可移动地设置在固定结构5上,并且齿轮62与齿条63相互啮合,靠背锁环2与齿轮62连接,旋转支架65可旋转地设置在翻转靠背3的靠背旋转轴4上并能够与翻转靠背3一同旋转,齿条驱动机构64分别连接于齿条63和旋转支架65上,以在翻转靠背3向下翻转时能够通过旋转支架65的旋转使齿条驱动机构64驱动齿条63带动靠背锁环2朝向固定结构5靠拢。
其中,齿轮62通过齿轮轴可旋转地设置在固定结构5上,即,齿轮轴固定在固定结构5上,齿轮62相对于齿轮轴旋转,在靠背锁1和靠背锁环2的分离状态,翻转靠背3和旋转支架65围绕靠背旋转轴4向下翻转时,通过旋转支架65旋转而带动齿条驱动机构64驱动齿条63向下运动,此时,与齿条63配合的齿轮62旋转而使得靠背锁环2朝向固定结构5靠拢,通过这种翻转靠背3在向下翻转过程中自动带动靠背锁环2运动而隐藏于固定结构5,使得靠背锁环2与固定结构5成集成化,从而不仅提高了整体美观性,而且通过靠背锁环2的隐藏状态而能够避免靠背锁环2对使用者造成人身伤害。另外,通过齿轮62和齿条63的配合而能够使翻转靠背3在翻转过程中避免产生异响现象。在此,齿条驱动机构64可以为带状、链状或拉线等形式而分别连接于齿条63和旋转支架65,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齿条驱动机构64的结构。
还可优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齿条驱动机构64包括:拉线66和拉线支撑支架67,拉线支撑支架67固定在固定结构5上并具有用于穿过拉线66的贯通孔,拉线66的一端固定在旋转支架65的端部,并且拉线66的另一端固定在齿条63上,以能够使得拉线66牵拉齿条63运动。其中,拉线支撑支架67固定在固定结构5上而能够起到支撑并定位拉线66的作用。在此,根据旋转支架65的旋转弧长来确定拉线66牵拉齿条63的运动位移范围,例如当旋转支架65以靠背旋转轴4为中心形成的圆盘状结构,并且拉线66设置为缠绕在旋转支架65的端部,则拉线66牵拉齿条63的运动位移为旋转支架65所旋转的弧长,拉线66牵拉齿条63的运动位移范围可以设置为只要能够使得靠背锁环2相对于固定结构5靠拢的距离即可。
另外,优选地,如图4和图6所示,旋转驱动机构6还包括回位弹簧68,回位弹簧68与齿轮62同轴设置,回位弹簧68的一端固定于靠背锁环2,并且回位弹簧68的另一端固定在齿轮62的齿轮轴上,在靠背锁环2朝向固定结构5靠拢的状态下,回位弹簧68具有使靠背锁环2趋于背向固定结构5突出的弹性恢复力,从而在翻转靠背3向上翻转而使得拉线66解除拉力时,靠背锁环2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背向固定结构5突出。由于拉线66只能在翻转靠背3向下翻转时为齿条63提供拉力,而在翻转靠背3向上翻转时需要有其他的驱动力来驱动靠背锁环2背向固定结构5突出,由此,通过设置回位弹簧68来提供这种驱动力。其中,齿轮62的齿轮轴固定在固定结构5上,齿轮62相对于齿轮轴旋转,回位弹簧68可以采用螺旋弹簧等结构,在靠背锁环2背向固定结构5突出的状态(即,靠背锁环2处于与靠背锁1待锁定的状态)作为回位弹簧68的初始状态,从而在翻转靠背3向上翻转而使得拉线66解除拉力时,靠背锁环2在弹性恢复力(驱动力)的作用下从朝向固定结构5靠拢的状态恢复到背向固定结构5突出的初始状态。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设置如上所述的回位弹簧68的情况下,可以在齿条63的下部和位于齿条63下方的固定结构5之间设置弹簧从而在翻转靠背3向上翻转而使得拉线66解除拉力时为齿条63提供向上的弹性恢复力。
具体优选地,如图8所示,齿条63上形成有沿齿条63的长度方向布置的配合孔69,拉线66的所述另一端设置有能够与配合孔69配合的环形连接件7,环形连接件7能够在配合孔69内沿所述延伸方向移动。通过环形连接件7在配合孔69内运动的自由行程,能够补偿齿轮62的旋转运动弧长和拉线66运动位移之间的公差,即,拉线运动位移等于齿轮旋转运动弧长与环形连接件7在配合孔69内的自由行程之和。
优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旋转驱动机构6还包括壳体61,壳体61固定在固定结构5上,并且壳体61的内部容纳有齿轮62和齿条63,壳体61包括齿轮壳体部和齿条壳体部,齿轮壳体部具有第一开口,以使得靠背锁环2伸出于第一开口并且能够运动为朝向固定结构5靠拢或者背向固定结构5突出,齿条壳体部具有第二开口以部分地伸出齿条63,并且齿条壳体部形成为能够引导齿条63上下移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直接将齿轮62的齿轮轴设置在固定结构5上,并且在固定结构5的与齿条63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引导支撑件以用于支撑并引导齿条63上下移动。
还可优选地,齿轮62上部分地形成有齿,并且齿轮62的形成有所述齿以外的部分与靠背锁环2连接,从而不仅节省加工成本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利用空间而使得布置结构紧凑,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座椅,所述座椅设置有如上所述的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座椅包括相邻的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翻转靠背3设置在第一座椅上并具有靠背锁1,固定结构5为第二座椅的靠背。其中,靠背锁环2固定在第二座椅的靠背上的与靠背锁1对应的位置,在此,如图1至图3所示,在向下翻转第一座椅的翻转靠背3时,旋转支架65与翻转靠背3一同旋转相同角度,此时,拉线66牵拉齿条63向下运动而带动齿轮62旋转,从而使得靠背锁环2旋转而朝向第二座椅的靠背靠拢;如图4和图5所示,当在第一座椅的翻转靠背3向上翻转时,通过回位弹簧68的弹性恢复力使得靠背锁环2旋转至背向第二座椅的靠背突出,从而使得靠背锁环2处于与靠背锁1待锁定的状态。
优选地,在翻转靠背3围绕靠背旋转轴4旋转第一角度的情况下,靠背锁环2设置为通过旋转驱动机构6旋转第二角度,以使得靠背锁环2与第二座椅的靠背贴合。例如,如图7和图8所示,在翻转靠背3与第一座椅的座椅部之间具有110°夹角,并且靠背锁环2的与靠背锁1的锁定位置与第二座椅的靠背之间具有90°夹角时,在翻转靠背3围绕靠背旋转轴4旋转110°的情况下,靠背锁环2设置为通过旋转驱动机构6旋转90°,从而使得靠背锁环2与第二座椅的靠背贴合。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作业人员可以根据座椅的具体结构来设置翻转靠背3和靠背锁环2的旋转角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座椅,座椅与车辆的后备箱连通且为三排座椅,靠背锁1设置在中间座椅上,并且靠背锁环2设置在左侧或右侧座椅上。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在此,以靠背锁环2设置在左侧座椅上的情况进行说明。以将靠背锁环2背向左侧座椅的靠背突出的状态作为初始位置。在不使用中间座椅时,通过将靠背锁1和靠背锁环2进行分离,在此状态下,向下翻转中间座椅的翻转靠背3,此时,设置在靠背旋转轴4上的旋转支架65与翻转靠背3一同旋转,使得拉线66牵拉齿条63在齿条壳体部内向下移动,与齿条63啮合的齿轮62与靠背锁环2一同围绕齿轮62的齿轮轴旋转而使得靠背锁环2朝向左侧座椅的靠背靠拢,从而使得靠背锁环2与左侧座椅成集成化而能够避免靠背锁环2对使用者造成人身伤害,从而提高了座椅的安全性;在使用中间座椅时,在上述状态下向上翻转中间座椅的翻转靠背3,此时,与翻转靠背3一同旋转的旋转支架65使拉线66解除对齿条63的拉力,通过与齿轮62同轴设置的回位弹簧68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靠背锁环2背向左侧座椅突出,此时,与靠背锁环2一同旋转的齿轮62带动齿条63在齿条壳体部内向上移动,最后靠背锁环2与翻转靠背3上的靠背锁1进行锁定,从而稳固地固定翻转靠背3和左侧座椅的靠背而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另外,通过旋转驱动机构6的齿轮62与齿条63的配合而能够避免翻转靠背3在翻转过程中产生异响的现象。此外,通过翻转靠背3的翻转而自动实现了靠背锁环2朝向固定结构5靠拢或者背向固定结构5突出的功能,从而具有操作简单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包括靠背锁(1)和能够与所述靠背锁(1)锁合和分离的靠背锁环(2),所述靠背锁(1)固定在所述靠背翻转式座椅的翻转靠背(3)上,所述靠背锁环(2)能够运动地设置在与所述靠背翻转式座椅相邻的固定结构(5)上,所述靠背锁环(2)连接于驱动机构,以在所述靠背锁(1)和所述靠背锁环(2)的所述分离状态,所述靠背锁环(2)通过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而能够朝向所述固定结构(5)靠拢或者背向所述固定结构(5)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锁环(2)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固定结构(5)上,所述驱动机构为旋转驱动机构(6),以在所述靠背锁(1)和所述靠背锁环(2)的所述分离状态,所述靠背锁环(2)通过所述旋转驱动机构(6)的驱动而旋转以能够朝向所述固定结构(5)靠拢或者背向所述固定结构(5)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6)包括:齿轮(62)、齿条(63)、齿条驱动机构(64)以及旋转支架(65),所述齿轮(62)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固定结构(5)上,所述齿条(63)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结构(5)上,并且所述齿轮(62)与所述齿条(63)相互啮合,所述靠背锁环(2)与所述齿轮(62)连接,所述旋转支架(65)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翻转靠背(3)的靠背旋转轴(4)上并能够与所述翻转靠背(3)一同旋转,所述齿条驱动机构(64)分别连接于所述齿条(63)和所述旋转支架(65)上,以在所述翻转靠背(3)向下翻转时能够通过所述旋转支架(65)的旋转使所述齿条驱动机构(64)驱动所述齿条(63)带动所述靠背锁环(2)朝向所述固定结构(5)靠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驱动机构(64)包括:拉线(66)和拉线支撑支架(67),所述拉线支撑支架(67)固定在所述固定结构(5)上并具有用于穿过所述拉线(66)的贯通孔,所述拉线(66)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旋转支架(65)的端部,并且所述拉线(66)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齿条(63)上,以能够使得所述拉线(66)牵拉所述齿条(63)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6)还包括回位弹簧(68),所述回位弹簧(68)与所述齿轮(62)同轴设置,所述回位弹簧(68)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靠背锁环(2),并且所述回位弹簧(68)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齿轮(62)的齿轮轴上,在所述靠背锁环(2)朝向所述固定结构(5)靠拢的状态下,所述回位弹簧(68)具有使所述靠背锁环(2)趋于背向所述固定结构(5)突出的弹性恢复力,从而在所述翻转靠背(3)向上翻转而使得所述拉线(66)解除拉力时,所述靠背锁环(2)在所述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背向所述固定结构(5)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4-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63)上形成有沿所述齿条(63)的长度方向布置的配合孔(69),所述拉线(66)的所述另一端设置有能够与所述配合孔(69)配合的环形连接件(7),所述环形连接件(7)能够在所述配合孔(69)内沿所述延伸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6)还包括壳体(61),所述壳体(61)固定在所述固定结构(5)上,并且所述壳体(61)的内部容纳有所述齿轮(62)和所述齿条(63),所述壳体(61)包括齿轮壳体部和齿条壳体部,所述齿轮壳体部具有第一开口,以使得所述靠背锁环(2)伸出于所述第一开口并且能够运动为朝向所述固定结构(5)靠拢或者背向所述固定结构(5)突出,所述齿条壳体部具有第二开口以部分地伸出所述齿条(63),并且所述齿条壳体部形成为能够引导所述齿条(63)上下移动。
8.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所述座椅包括相邻的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所述翻转靠背(3)设置在所述第一座椅上并具有所述靠背锁(1),所述固定结构(5)为所述第二座椅的靠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翻转靠背(3)围绕靠背旋转轴(4)旋转第一角度的情况下,所述靠背锁环(2)设置为通过所述旋转驱动机构(6)旋转第二角度,以使得所述靠背锁环(2)与所述第二座椅的靠背贴合。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座椅,所述座椅与所述车辆的后备箱连通且为三排座椅,所述靠背锁(1)设置在中间座椅上,并且所述靠背锁环(2)设置在左侧或右侧座椅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547328.5U CN204895192U (zh) | 2015-07-27 | 2015-07-27 | 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座椅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547328.5U CN204895192U (zh) | 2015-07-27 | 2015-07-27 | 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座椅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895192U true CN204895192U (zh) | 2015-12-23 |
Family
ID=54917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547328.5U Active CN204895192U (zh) | 2015-07-27 | 2015-07-27 | 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座椅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895192U (zh) |
-
2015
- 2015-07-27 CN CN201520547328.5U patent/CN20489519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09122645A1 (ja) | 小型車両のドア装置 | |
CN204415628U (zh) | 一种折叠式交通工具 | |
CN103707978A (zh) | X型折叠自行车 | |
CN101981266B (zh) | 小型车辆的门装置 | |
CN205059873U (zh) | 折叠电动车前轮机构 | |
CN203864758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105857478A (zh) | 一种人字型折叠的电动车 | |
CN205381163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翻折的联动解锁结构 | |
CN101830245B (zh) | 一种幼儿推车 | |
CN105818895A (zh) | 一种带有插接儿童座椅的两轮踏板式电动自行车 | |
CN204895192U (zh) | 用于靠背翻转式座椅的靠背翻转锁止结构、座椅和车辆 | |
CN105752144A (zh) | 一种婴儿车 | |
CN104627297B (zh) | 自动折叠电动自行车 | |
CN108706072B (zh) | 电动折叠机构及应用有该电动折叠机构的助动车 | |
CN202863517U (zh) | 折叠儿童推车 | |
CN206704012U (zh) | 一种可前后换向的儿童安全座椅isofix安装结构 | |
CN206290115U (zh) | 一种中央电控门锁总成 | |
CN104176101A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08855802U (zh) | 电动折叠机构及应用有该电动折叠机构的助动车 | |
CN201433620Y (zh) | 遥控式支架落地锁 | |
CN201881986U (zh) | 车用滑盖式手套箱 | |
CN217347567U (zh) | 儿童汽车座椅 | |
CN205706994U (zh) | 带有前置插接副座的两轮踏板式电动自行车 | |
CN216140042U (zh) | 儿童拖车 | |
CN211642312U (zh) | 儿童推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