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0884B - 变速操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速操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0884B
CN101980884B CN200980110988.4A CN200980110988A CN101980884B CN 101980884 B CN101980884 B CN 101980884B CN 200980110988 A CN200980110988 A CN 200980110988A CN 101980884 B CN101980884 B CN 1019808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peripheral
load
joystick
operation device
he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09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0884A (zh
Inventor
半上野广志
岛崎裕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80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08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08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08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4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pivoting movement, e.g. levers
    • G05G1/06Details of their grip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278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selector lever, e.g. grip parts, mounting or manufactu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291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safety means for preventing injuries in case of accid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14Manually operated selector [e.g., remotely controlled device, lever, push button, rotary dial,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576Elements
    • Y10T74/20582Lev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576Elements
    • Y10T74/20582Levers
    • Y10T74/20612Ha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吸收作用在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冲击载荷的操纵杆捏手的变速操作装置。在操纵杆捏手的内部具备的心部(11)形成由圆筒状的凸起构成的螺纹固定部(11b),该螺纹固定部(11b)中内插将心部(11)固定在操纵杆轴上的螺钉。并且,将沿圆筒状的凸起的高度方向形成的V字型的切口槽(110)设置在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减小圆筒部(11b1)的壁厚,来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的脆弱部。

Description

变速操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能够吸收被施加的冲击载荷的操纵杆捏手的变速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将手动变速器或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装置配置在车辆的仪表板或其附近来确保车室的地板上的空间的方法被广泛实施。
并且,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技术:为了吸收输入到配置在仪表板或其附近的变速操作装置(操纵杆)上的冲击载荷,在支承变速操作装置整体的托架上设置狭缝而通过支承部件进行支承,例如当变速操作装置被施加冲击载荷时,通过使变速操作装置破坏支承部件并沿狭缝滑动移动,来吸收冲击载荷。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029275号公报(参照段落0021~段落0023)
然而,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需要有在被施加冲击载荷时使变速操作装置沿狭缝滑动移动的结构,存在伴随使用部件的增加而生产成本上升或伴随结构的复杂化而生产效率下降的问题。
另外,由于需要沿狭缝滑动移动的结构,因此也存在变速操作装置或托架等的小型化受限制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吸收作用在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冲击载荷的操纵杆捏手的变速操作装置。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包括:支承在车辆上的操纵杆轴;在所述操纵杆轴的上端部具备的操纵杆捏手;在所述操纵杆捏手的内部具备,且固定在所述操纵杆轴的上端部的心部;将所述心部固定在所述操纵杆轴上的连结部件;在比所述连结部件靠所述操纵杆轴的上端侧且所述心部的内部具备,将该心部的外周部分形成为薄壁的空洞部,其中,在所述空洞部与所述连结部件之间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第一脆弱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操纵杆轴的上端部具备的操纵杆捏手的心部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第一脆弱部,通过利用空洞部破坏第一脆弱部能够吸收冲击载荷。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由螺钉部件构成,所述心部形成有在相对于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呈直角的方向上内插螺钉部件的圆筒状的凸起和沿所述凸起的高度方向立起而形成所述空洞部的侧壁,所述凸起和所述侧壁沿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形成在一直线上,所述凸起的圆筒部与所述侧壁通过增强肋连结,并且在所述圆筒部与所述增强肋的连结部分上设置所述第一脆弱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心部中,内插连结部件的螺钉部件的圆筒状的凸起和形成空洞部的侧壁通过增强肋连结而沿操纵杆轴的轴向形成在一直线上,在增强肋和圆筒状的凸起的连结部分上设置第一脆弱部。通过该结构,能够使作用在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产生的应力集中在第一脆弱部,从而能够容易破坏第一脆弱部。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心部中,在形成空洞部的周围的该心部的所述外周部分上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第二脆弱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第四方面,心部中,在形成空洞部周围的该心部的外周部分形成薄壁的部分,来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第二脆弱部,从而能够通过破坏第二脆弱部来吸收冲击载荷。
另外,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心部的所述空洞部的左右侧的所述外周部分形成凹槽而设置所述第二脆弱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心部的空洞部的外周部分的左右侧形成凹槽而设置第二脆弱部。通过该结构,心部在空洞部容易以向左右扩开的方式破坏,从而能够将第一脆弱部形成为容易以向左右扩开的方式破坏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心部的所述空洞部的左右侧的所述外周部分形成沿所述侧壁的立起方向的凹槽而设置所述第二脆弱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心部的空洞部的外周部分的左右侧形成沿侧壁的立起方向的凹槽而设置第二脆弱部。通过该结构,心部在空洞部容易以向左右扩开的方式破坏,从而能够将第一脆弱部形成为容易以向左右扩开的方式破坏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侧壁与所述外周部分的连接部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薄壁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能够在心部的侧壁与外周部分的连接部上形成薄壁部。该薄壁部成为相对于作用在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的脆弱部,能够作为心部的破坏的起点。
另外,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将所述外周部分的一部分形成为中空,来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空间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第九方面,能够将外周部分的一部分为中空而形成空间部。该空间部成为相对于作用在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的脆弱部,能够作为心部的破坏的起点。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方面至第十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周部分的外壁面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槽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至第十三方面,能够在外周部分的外壁面上形成槽部。该槽部使外周部分为薄壁而成为相对于作用在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的脆弱部,能够作为心部的破坏的起点。
根据本发明,通过空洞部容易向左右扩开心部,在空洞部的扩开和脆弱部,能够使心部向左右方向的变形产生的破坏变得容易,因此能够提供种具备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吸收作用在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冲击载荷的操纵杆捏手的变速操作装置。
另外,能够在空洞部配置换档按钮等结构物。
附图说明
图1(a)是变速操作装置的外观立体图,(b)是示出操纵杆捏手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a)是图1(a)的X-X剖视图,(b)是空洞部的放大图。
图3(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操纵杆捏手的心部的立体图,(b)是从操作面侧观察外装部的图,(c)是示出外装部的变形的图。
图4(a)是图3(a)的Y-Y剖视图,(b)是示出心部在薄壁部变形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a)是图3(a)的Z-Z剖视图,是从操作面侧观察心部的背面侧的图,(b)是示出心部在背面侧的脆弱部变形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图3(a)的A部放大图。
图7是示出施加给心部的载荷与心部的变形量的关系的图。
符号说明:
1 操纵杆捏手
5 操纵杆轴
10 外部
11 心部
11a 空洞部
11a1 侧壁(外周部分)
11b 螺纹固定部(圆筒状的凸起)
11b1 圆筒部
11c 插入部
11d 增强肋
11e 外装部(外周部分)
11e1 V字槽(第二脆弱部、凹槽)
11f 薄壁部
11g 空间部
11h 槽部
11s 外壁面
13 螺钉(连结部件、螺钉部件)
100 变速操作装置
110 切口槽(第一脆弱部)
T 顶部
P 载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图1(a)是变速操作装置的外观立体图,(b)是示出操纵杆捏手的内部结构的图。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装置100例如在操纵杆轴5的上端部具备驾驶员所把持的操纵杆捏手1而形成,操纵杆捏手1上具备解除变速操作装置100的换档锁的换档按钮2和许可超速传动模式的ON/OFF的切换的超速传动按钮3,且安装有外部罩4,以遮蔽操纵杆捏手1的内部结构。
如图1(b)所示,操纵杆捏手1将例如以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为原料的外部10覆盖例如以聚缩醛为原料的心部11而形成。
在外部10的顶部T侧通过心部11的侧壁11a1形成空洞部11a,实现操纵杆捏手1的轻量化并确保收纳换档按钮2的空间。
侧壁11a1以形成空洞部11a周围的方式设置,并确保操纵杆捏手1的强度。
以下,以外部10的顶部T侧为上侧,设定操纵杆捏手1的上下方向。
另外,以配置有换档按钮2的一侧为操作面,以相对侧为背面。
图2(a)是图1(a)的X-X剖视图。如图2(a)所示,具有供成为操纵杆轴5的轴部的操纵杆主体15插入的中空部11c1的插入部11c沿空洞部11a的下方延伸而形成在心部11的下方。并且,操纵杆主体15以上端部比空洞部11a靠下方的方式插入到插入部11c。即,空洞部11a形成在操纵杆轴5的上端侧。
插入到插入部11c的操纵杆主体15通过相对于操纵杆主体15的轴向、即操纵杆轴5的轴向呈直角安装的螺钉(螺钉部件)13固定在插入部11c。因此,在心部11的插入部11c形成螺纹固定部11b。
如图1(b)所示,螺纹固定部11b形成为将螺钉13内插到在插入部11c(参照图2(a))上形成的圆筒状的凸起中,并包括以包围螺钉13周围的方式形成的圆筒部11b1和供螺钉13的螺纹部贯通的未图示的贯通孔。即,螺纹固定部11b为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圆筒状的凸起。
并且,在操纵杆主体15上形成有螺钉13的螺纹部进行螺合的未图示的螺纹孔,如图2(a)所示,心部11通过螺钉13固定于操纵杆主体15。
此外,如图2(a)所示,也可以通过例如由树脂构成的罩部件15a覆盖从外部10露出的操纵杆主体15,来形成操纵杆轴5。
插入部11c形成为与空洞部11a的侧壁11a1(参照图2(b))的下侧连接,插入部11c的中空部11c1贯通空洞部11a的侧壁11a1而形成。即,插入部11c的中空部11c1形成为与空洞部11a连通。
如图2(a)所示,变速操作装置100(参照图1(a))的操纵杆轴5包含将未图示的自动变速器和操纵杆捏手1连结的部件、例如中空的管状的操纵杆主体15,用于解除换档锁的杆14上下移动自如地贯通操纵杆轴5的操纵杆主体15的中空部,且其上端部向心部11的空洞部11a突出。
并且,在心部11的空洞部11a具备使杆14上下移动的换档按钮2。
图2(b)是空洞部的放大图。如图2(b)所示,支承换档按钮2的铰链部2a从形成心部11的背面侧的外形的外装部11e(参照图3(a))的背面侧在上下方向立起而形成在空洞部11a上。以隔着换档按钮2的方式形成两个这样的铰链部2a,并通过旋转轴2b利用两个铰链部2a将换档按钮2支承为能够摆动。
并且,在侧壁11a1上形成有两个用于防止与从铰链部2a突出的旋转轴2b的端部相干涉的切口部11a2。
如图2(a)所示,换档按钮2具备一体动作的臂2c,当换档按钮2绕旋转轴2b摆动时,臂2c与换档按钮2一体地绕旋转轴2b摆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朝操纵杆捏手1的背面侧沿压入的方向操作换档按钮2时,臂2c向下方动作。此外,杆14的上端部与臂2c抵接,换档按钮2向被压入心部11的方向转动时,杆14通过臂2c向下方动作。
即,驾驶员以向操纵杆捏手1压入的方式操作换档按钮2时,杆14向下方动作。
并且,若变速操作装置100(参照图1(a))形成为杆14向下方动作时解除换档锁的结构,则驾驶员通过操作换档按钮2,解除变速操作装置100的换档锁。而且,如杆14形成为被未图示的施力机构向上方施力的结构,则臂2c被杆14向上方施力,从而换档按钮2被从操纵杆捏手1向操作面侧突出的方向施力。
并且,操纵杆捏手1具备超速传动按钮3。超速传动按钮3可以使用例如将电触点ON/OFF的按钮开关(プツシユスイツチ)3a。即,将按钮开关3a通过未图示的固定机构以使操作部从操纵杆捏手1的操作面侧突出的方式固定于例如心部11,只要驾驶员能够操作其操作部地具备超速传动按钮3即可。
此外,变速操作装置100(参照图1(a))的换档锁的结构及超速传动按钮3(参照图2(a))的结构可以使用公知的技术,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安装图2(a)所示的外部罩4的方法并未受限定,例如在外部罩4上形成未图示的卡合爪,在心部11上形成未图示的卡合孔,使外部罩4的卡合爪与心部11的卡合孔卡合来安装即可。
图1及图2例示出自动变速器的选档杆作为变速操作装置100(参照图1(a)),在手动变速器的选档杆中适用本实施方式时,可以形成为图2(a)所示的不具备包含按钮开关3a的超速传动按钮3、换档按钮2、臂2c及杆14的结构。而且,可以为不形成支承换档按钮2的铰链部2a(参照图2(b))的结构。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为设置切口部11a2作为后述的脆弱部的结构。
图3(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操纵杆捏手的心部的立体图,(b)是从操作面侧观察外装部的图,(c)是示出外装部的变形的图。如图3(a)所示,心部11的由操作面侧开口的有底的箱体构成的外装部11e形成背面侧的外形,且在外装部11e的开口内部形成有空洞部11a、两个螺纹固定部11b、11b、插入部11c等。
在外装部11e的开口内部的上方(顶部T侧),侧壁11a1从背面侧朝操作面侧立起,从操作面侧观察形成大致矩形的空洞部11a。并且,在侧壁11a1的下侧形成有插入部11c。
并且,包含外装部11e和侧壁11a1而形成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外周部分。
在外装部11e的开口内部的背面侧,插入部11c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山脊状的凸部。插入部11c以山脊状的凸部的一端与侧壁11a1的下侧连接的方式形成,且在山脊状的凸部形成有供操纵杆主体15(参照图2(a))沿凸部插入的中空部11c1。并且,插入部11c的中空部11c1以贯通侧壁11a1的方式形成,并且空洞部11a与插入部11c的中空部11c1连通。
另外,也可以使插入部11c的未与侧壁11a1连接的一侧的端部从外装部11e的下方突出,形成与例如覆盖操纵杆主体15(参照图2(a))的罩部件15a(参照图2(a))卡合的卡合部11c2。
在插入部11c的山脊状的凸部以沿插入部11c排列且操作面侧开口的方式形成有例如两个由圆筒状的凸起构成的螺纹固定部11b。即,侧壁11a1和螺纹固定部11b、11b沿插入部11c形成在一直线上。换言之,侧壁11a1和螺纹固定部11b、11b沿插入到插入部11c的操纵杆主体15(参照图2(a))的轴向、即操纵杆轴5(参照图2(a))的轴向形成在一直线上。
如上所述,螺纹固定部11b由圆筒状的凸起构成,包含包围图2(a)所示的螺钉13周围的圆筒部11b1。并且,上侧的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和下侧的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通过将各个螺纹固定部11b的大致中心连结的直线上形成的增强肋11d连结。
另外,下侧的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与外装部11e通过增强肋11d连结。
并且,形成空洞部11a的侧壁11a1的上侧与外装部11e通过增强肋11d连结。
螺纹固定部11b由操作面侧开口的圆筒状的凸起构成,由于侧壁11a1从外装部11e的背面侧朝操作面侧立起,因此侧壁11a1沿螺纹固定部11b的高度方向立起而形成。
并且,上侧的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与形成空洞部11a的侧壁11a1的下侧通过增强肋11d连结。
上侧的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与侧壁11a1利用通过螺纹固定部11b的大致中心而沿插入部11c的直线上形成的一个增强肋11d(中心肋11d1)和从圆筒部11b1朝向侧壁11a1的下侧的两个角部而形成的两个增强肋11d、11d(侧肋11d2、11d2)连结。换言之,中心肋11d1沿操纵杆主体15(参照图2(a))的轴向、即操纵杆轴5(参照图2(a))的轴向形成。
心部11通过增强肋11d连结形成空洞部11a的侧壁11a1的下侧和上侧的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通过增强肋11d连结上侧的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和下侧的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通过增强肋11d连结下侧的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和外装部11e。此外,如图3(a)所示,通过增强肋11d连结外装部11e和形成空洞部11a的侧壁11a1的上侧。
如此构成,确保心部11相对于作用在操纵杆主体15(参照图2(a))的轴向、即操纵杆轴5(参照图2(a))的轴向(以下,称为上下方向)上的载荷的强度。
并且,在中心肋11d1与上侧的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的连结部分上设置沿圆筒部11b1的高度方向形成的V字型的切口槽110。切口槽110的详细情况后述。
此外,螺纹固定部11b的数目没有限定,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螺纹固定部11b形成三个以上时,可以通过增强肋11d连结各个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
另外,可以形成通过一个中心肋11d1和两个侧肋11d2、11d2将侧壁11a1的下侧与最接近空洞部11a的侧壁11a1形成的螺纹固定部11b连结的结构。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操纵杆捏手1(参照图1(a))为如下结构:在心部11(参照图1(b))上设置脆弱部,在从操纵杆捏手1的顶部T沿操纵杆轴5(参照图2(a))的轴向被施加作用在上下方向的规定值以上的载荷(例如,冲击载荷)时,心部11通过脆弱部破坏而吸收载荷。
此外,规定值以上的载荷可以基于例如变速操作装置100(参照图1(a))具备的车辆需求的车辆性能等进行适当设定。
如图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心部11的外装部11e的开口内侧的壁面上,例如在与侧壁11a1的切口部11a2对置的位置将V字槽(凹槽)11e1形成为从操作面侧朝向背面侧的槽状。即,V字槽11e1沿侧壁11a1的立起方向形成。V字槽11e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个以上。例如如图3(a)、(b)所示,从操作面侧观察,将此种V字槽11e1形成在空洞部11a的左右侧这两侧。
另外,V字槽11e1的距操作面侧的深度可以基于心部11所要求的强度等适当设定。
当对外装部11e的顶部T施加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载荷P时,外装部11e产生应力。此时,如图3(b)所示,在形成的V字槽11e1上产生应力集中,如图3(c)所示,V字槽11e1成为外装部11e的变形及破坏的起点。
外装部11e由于V字槽11e1的部分形成为薄壁,因此如图3(a)所示,在空洞部11a的周围形成有基于外装部11e的薄壁的部分。并且,由于V字槽11e1成为外装部11e的变形及破坏的起点,因此V字槽11e1成为脆弱部(第二脆弱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心部11在侧壁11a1立起的部分上具有壁厚薄的薄壁部。
图4(a)是图3(a)的Y-Y剖视图,(b)是示出心部在薄壁部变形的状态的示意图。如图4(a)所示,以将心部11的包括外装部11e的外周部分形成为薄壁的方式形成空洞部11a。并且,将空洞部11a的侧壁11a1与外装部11e的连接部形成为壁厚更薄而设置薄壁部11f。即,侧壁11a1立起的部分将心部11形成为薄壁。
对外装部11e的顶部T施加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载荷P时,外装部11e上产生应力,侧壁11a1与外装部11e的连接部上产生应力集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即侧壁11a1与外装部11e的连接部上设置薄壁部11f,形成心部11的变形及破坏的起点。
如图4(b)所示,对如此形成的心部11的顶部T施加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载荷P时,心部11上产生应力,薄壁部11f和在外装部11e上形成的V字槽11e1(参照图3(a))的顶角部上产生应力集中。并且,在心部11上产生的应力传递给侧壁11a1,在切口部11a2(参照图3(a))上产生应力集中。并且,在心部11上产生的应力成为规定值以上时,侧壁11a1的切口部11a2以沿上下方向被压坏的方式变形而破坏。
并且,如图3(c)所示,外装部11e在V字槽11e1的部分变形破坏,并且如图4(b)所示,薄壁部11f破坏。并且,对心部11施加的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载荷P由于心部11的破坏而被吸收。
此外,对心部11的顶部T施加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载荷P且心部11在脆弱部破坏时,心部11的顶部T侧以进入空洞部11a的方式变形而破坏,因此空洞部11a具有吸收心部11的变形的功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心部11也可以在背面侧形成脆弱部。图5(a)是图3(a)的Z-Z剖视图,是从心部的背面侧观察操作面侧的图,(b)是示出心部在背面侧的脆弱部变形的状态的示意图。如图5(a)所示,在心部11的外装部11e的背面侧使外装部11e中空而形成多个(在图5(a)中为三个)空间部11g。此外,在外装部11e的外壁面11s上沿从例如操作面侧朝背面侧的方向形成多个(在图5(a)中为四个)槽部11h。
如此形成的空间部11g及槽部11h在心部11上成为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载荷P施加到顶部T时的脆弱部。
即,通过在心部11的外装部11e的外壁面11s形成多个槽部11h,在心部11上形成薄壁部。并且,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载荷P施加给顶部T时,如图5(b)所示,基于槽部11h的薄壁部和空间部11g变形而成为心部11的破坏的起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心部11(参照图3(a))的螺纹固定部11b(参照图3(a))上也形成脆弱部。
图6是图3(a)的A部放大图。如图6所示,在上侧的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与中心肋11d1的连结部分上设置沿形成螺纹固定部11b的凸起的高度方向形成的V字型的切口槽110。如此,通过设置V字型的切口槽110,在与中心肋11d1的连结部分上,能够将圆筒部11b1形成为比其它部分薄。
例如,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载荷施加到中心肋11d1,由于该载荷而在中心肋11d1与圆筒部11b1的连结部分上产生应力时,圆筒部11b1的薄壁的部分上产生应力集中。
并且,在中心肋11d1与圆筒部11b1的连结部分上产生规定值以上的应力时,螺纹固定部11b的圆筒部11b1由于在薄壁的部分产生应力集中而破坏。此外,通过将切口槽110的形状形成V字型,而在V字型的顶角部产生大应力集中,从而高效地破坏圆筒部11b1。
如图3(a)所示,当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载荷P施加到心部11的顶部T时,在心部11产生应力,该应力传递到心部11的内部结构,从而在中心肋11d1产生沿上下方向作用的应力。
因此,当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规定值以上的载荷P施加到心部11(参照图3(a))的顶部T时,在中心肋11d1上产生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规定值以上的应力。并且,上侧的螺纹固定部11b以切口槽110为起点破坏,来吸收施加到心部11的载荷。
由此,V字型的切口槽110成为心部11的脆弱部(第一脆弱部)。
此外,切口槽110并不局限于V字型,也可以是例如矩形或半圆形。另外,只要将圆筒部11b1的至少一部形成为比其它部分薄的结构即可,形状并未限定。
图7是示出施加到心部的载荷与心部的变形量的关系的图。如图7所示,对心部11(参照图3(a))的顶部T施加向下方作用的载荷P(压缩载荷),当增大载荷P的大小时,伴随载荷P的增大而心部11的变形量Δ1增大。并且,施加的载荷P达到P1时,心部11的螺纹固定部11b(参照图3(a))在切口槽110(参照图3(a))破坏。
空洞部11a(参照图3(a))由于心部11的外周部分形成为薄壁,因此在空洞部11a中,心部11以向左右方向扩开的方式变形。由此,使切口槽110向左右方向变形的力增大,从而使心部11的破坏容易。而且,通过在外装部11e(参照图3(a))上设置V字槽11e1(参照图3(a)),容易使心部11向左右扩开,从而能够使心部11的破坏更容易。
此外,当施加到心部11的载荷P增大时,心部11的变形量Δ1增大,施加的载荷P达到比P1大的P2时,如图4(b)所示,心部11的顶部T侧以进入空洞部11a的方式变形而破坏。
如此,以如下方式进行心部11的强度设计:当施加到心部11(参照图4(a))的载荷P增大时,最初螺纹固定部11b(参照图3(a))在切口槽110(参照图3(a))破坏,然后随着施加的载荷P增大,空洞部11a(参照图3(a))在外装部11e的V字槽11e1(参照图3(a))及薄壁部11f(参照图4(a))破坏。由此,例如在施加到心部11的顶部T的载荷P为冲击载荷时,心部11能够通过螺纹固定部11b的破坏来吸收初始冲击载荷,进而能够通过空洞部11a的破坏来吸收与初始冲击载荷连续的二次冲击载荷。
即,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操作装置100(参照图1(a))通过在形成操纵杆捏手1(参照图1(a))的心部11(参照图3(a))上设置脆弱部,在对操纵杆捏手1的顶部施加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规定值以上的载荷作为冲击载荷时,操纵杆捏手1的内部结构破坏。并且,由于操纵杆捏手1破坏,因而起到能够高效地吸收初始冲击载荷和与初始冲击载荷连续的二次冲击载荷的优良效果。
另外,通过空洞部11a(参照图3(a)),将心部11(参照图3(a))的包含外装部11e(参照图3(a))的外周部分形成为薄壁而容易向左右扩开,通过空洞部11a的扩开和脆弱部,能够使心部11的向左右方向的变形引起的破坏容易,因此操纵杆捏手1(参照图1(a))起到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吸收作用在操纵杆轴5(参照图1(a))的轴向上的冲击载荷的优良效果。
并且,通过将操纵杆捏手1的心部11形成为在空洞部11a容易向左右方向变形而破坏的结构,中心肋11d1(参照图6)与圆筒部11b1(参照图6)的连结部分在切口槽110(参照图6)的部分容易向左右破坏。如此,通过中心肋11d1与圆筒部11b1的连结部分破坏,起到能够吸收作用在操纵杆轴5的轴向上的冲击载荷的优良效果。
此外,由于心部11为相对于轴向的载荷向左右方向变形而破坏的结构,因此起到能够在空洞部11a配置换档按钮2(参照图2(b))等结构物的优良效果。
此外,使螺纹固定部11b(参照图3(a))在切口槽110(参照图3(a))破坏的载荷P1、使空洞部11a(参照图3(a))在外装部11e的V字槽11e1(参照图3(a))及薄壁部11f(参照图4(a))破坏的载荷P2的大小以及被施加载荷P所引起的变形量Δ1并未受限定,可以基于车辆需求的车辆性能等适当设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如下结构:最初螺纹固定部11b(参照图3(a))在切口槽110(参照图3(a))破坏,然后当施加的载荷P增大时,空洞部11a(参照图3(a))在外装部11e的V字槽11e1(参照图3(a))及薄壁部11f(参照图4(a))破坏,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最初空洞部11a在外装部11e的V字槽11e1及薄壁部11f破坏的结构。

Claims (11)

1.一种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承在车辆上的操纵杆轴;
在所述操纵杆轴的上端部具备的操纵杆捏手;
心部,其设置在所述操纵杆捏手的内部,且固定在所述操纵杆轴的上端部;
将所述心部固定在所述操纵杆轴上的连结部件;
空洞部,其设置在比所述连结部件靠所述操纵杆轴的上端侧的位置,且设置在所述心部的内部,将该心部的外周部分形成为薄壁,
在所述心部的所述空洞部与所述连结部件之间设置第一脆弱部,当由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而使所述外周部分变形时,该第一脆弱部上施加有与所述外周部分的变形相伴的载荷,
所述心部中,在形成所述空洞部的周围的该心部的所述外周部分上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第二脆弱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由螺钉部件构成,
所述心部形成有在相对于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呈直角的方向上内插螺钉部件的圆筒状的凸起和沿所述凸起的高度方向立起而形成所述空洞部的侧壁,
所述凸起和所述侧壁沿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形成在一直线上,所述凸起的圆筒部与所述侧壁通过增强肋连结,并且在所述圆筒部与所述增强肋的连结部分上设置所述第一脆弱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心部的所述空洞部的左右侧的所述外周部分形成凹槽而设置所述第二脆弱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心部的所述空洞部的左右侧的所述外周部分形成沿所述侧壁的立起方向的凹槽而设置所述第二脆弱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壁与所述外周部分的连接部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薄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外周部分的一部分形成为中空,来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空间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外周部分的一部分形成为中空,来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空间部。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周部分的外壁面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槽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周部分的外壁面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槽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周部分的外壁面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槽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周部分的外壁面设置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操纵杆轴的轴向上的载荷脆弱的槽部。
CN200980110988.4A 2008-03-28 2009-03-27 变速操作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08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86479 2008-03-28
JP2008086479 2008-03-28
PCT/JP2009/056392 WO2009119851A1 (ja) 2008-03-28 2009-03-27 変速操作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0884A CN101980884A (zh) 2011-02-23
CN101980884B true CN101980884B (zh) 2014-04-23

Family

ID=41114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098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0884B (zh) 2008-03-28 2009-03-27 变速操作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64606B2 (zh)
EP (1) EP2258577B1 (zh)
JP (1) JP5291702B2 (zh)
CN (1) CN101980884B (zh)
WO (1) WO20091198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72031B2 (en) * 2008-09-30 2017-09-26 Dura Operating, Llc Shifter assembly including display and actuation for driver control
EP2570701B1 (en) * 2011-09-14 2013-11-20 Kongsberg Automotive AB Knob assembly
US20130133469A1 (en) * 2011-11-28 2013-05-30 Embraer S.A. Sidestick controller grip
KR101355617B1 (ko) * 2012-10-26 2014-01-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변속 레버
USD789265S1 (en) * 2016-04-28 2017-06-13 Pilot, Inc. Shift knob cover
KR20180064889A (ko) * 2016-12-06 2018-06-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변속레버 어셈블리
JP6738270B2 (ja) * 2016-12-26 2020-08-1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装置
FR3117262B1 (fr) * 2020-12-09 2022-11-04 Crouzet Sa Bouton à palett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0492A (en) * 1971-09-20 1973-08-07 Holmes H Sr Energy absorbing shift lever
US7272988B2 (en) * 2001-12-03 2007-09-25 ZF Lemförder Metallwaren AG Shift knob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71023A (en) * 1960-02-09 1963-01-01 Happich Gmbh Gebr Non-injurious resilient actuating knobs for use in automotive vehicles and the like
DE1255522B (de) * 1963-06-24 1967-11-30 Happich Gmbh Gebr Bedienungsknopf, insbesondere fuer Kraftfahrzeugfensterkurbeln
US3561281A (en) * 1968-09-06 1971-02-09 Thomas Wilfert Safety control lever
DE2003874C3 (de) * 1970-01-29 1974-02-07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Mit einem Schaltrohr gelenkig verbundener Handschalthebel, insbesondere Mittelschalthebel, für das Wechselgetriebe von Kraftfahrzeugen
DE2063371A1 (de) * 1970-12-23 1972-07-13 Wilhelm Neuscheler Schalthebel fuer das getriebe von kraftwagen
FR2673401B1 (fr) * 1991-03-01 1995-07-28 Valeo Levier de vitesses polarise pour commande d'un dispositif de changement de vitesses, notamment pour vehicules automobiles.
JPH1067245A (ja) * 1996-08-27 1998-03-10 Honda Motor Co Ltd 変速機操作レバー
US6286385B1 (en) * 1997-12-02 2001-09-11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Shift lever device
JP3693768B2 (ja) * 1996-10-11 2005-09-0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4087493B2 (ja) * 1998-03-30 2008-05-21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装置
JP3958917B2 (ja) * 2000-07-18 2007-08-15 株式会社アツミテック 車両用変速操作装置
JP2004142651A (ja) * 2002-10-25 2004-05-20 Suzuki Motor Corp シフトノブ構造
JP4101703B2 (ja) * 2003-06-11 2008-06-18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4395489B2 (ja) * 2006-05-08 2010-01-0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2009018601A (ja) * 2007-07-10 2009-01-29 Atsumi Tec:Kk 車両用変速操作装置
US7997548B2 (en) * 2007-12-31 2011-08-16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hifter mounting bracket system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0492A (en) * 1971-09-20 1973-08-07 Holmes H Sr Energy absorbing shift lever
US7272988B2 (en) * 2001-12-03 2007-09-25 ZF Lemförder Metallwaren AG Shift knob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29275A 2002.01.29
JP特开2004-142651A 2004.05.20
JP特开2006-256613A 2006.09.28
JP特开平11-278085A 1999.10.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58577B1 (en) 2013-10-23
US8464606B2 (en) 2013-06-18
JP5291702B2 (ja) 2013-09-18
CN101980884A (zh) 2011-02-23
WO2009119851A1 (ja) 2009-10-01
US20110023646A1 (en) 2011-02-03
EP2258577A4 (en) 2011-05-25
JPWO2009119851A1 (ja) 2011-07-28
EP2258577A1 (en) 201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0884B (zh) 变速操作装置
KR101954191B1 (ko) 이중 힌지를 이용한 변속제어장치
US10875568B2 (en) Steering column for vehicle
US7287888B2 (en) Adjusting device for automobile headlamp projection angle
US10802530B2 (en) Input device
KR101691843B1 (ko) 차량용 변속 장치
CN103161926A (zh) 改善可操作性的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换档杆
JP2006266467A (ja) 手動変速機
KR20200070086A (ko) 자동차 조향컬럼
US6301994B1 (en) Shift lever apparatus
US8590414B2 (en) Shift lever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P2504047B2 (ja) 自動車のヘッドランプ用ディップスイッチに特に有用な二安定スイッチ
EP2532929B1 (en) Modular gearshift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s
EP1953423A2 (en) Shift lever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KR20130040343A (ko) 팝업타입 변속레버장치
CN107489762B (zh) 换挡手柄总成和车辆
KR102238079B1 (ko) 하이브리드 변속 레버
EP0832786A2 (en) Construction of a composite switch
KR100525560B1 (ko) 회전댐퍼 및 어시스트 그립장치
KR100892484B1 (ko) 변속기의 시프트 록 해제 장치
KR100395287B1 (ko) 레버 스위치
JPH0741924U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4949812B2 (ja) 変速機の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4726463B2 (ja) 車両用変速操作装置
JP7359644B2 (ja) レンジ選択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