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2125A - 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2125A
CN101952125A CN2009801060581A CN200980106058A CN101952125A CN 101952125 A CN101952125 A CN 101952125A CN 2009801060581 A CN2009801060581 A CN 2009801060581A CN 200980106058 A CN200980106058 A CN 200980106058A CN 101952125 A CN101952125 A CN 1019521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parts
waste liquid
liquid absorbing
container
absorb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605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原田秀平
高桥宣仁
鸭志田伸一
芳本忠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495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0252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495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854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495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854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161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6245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161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6244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161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7122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52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21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41J2/185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再利用废液回收体。作为解决方法,有以下的方式。一种收容有废液吸收件的废液回收体的再利用方法,包括:从吸收了废液后的所述废液吸收件除去废液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骤;将除去了废液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废液回收体内的步骤。而且,有一种废液回收体的再利用方法,包括:将从所述废液回收体吸收了废液的所述废液吸收件除去的步骤;取代被除去的所述废液吸收件而将另一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废液回收体内的步骤。另外,有一种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包括:从所述容器部件的开口部除去吸收了废液的所述废液吸收件的步骤;对除去了所述废液吸收件的所述容器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

Description

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容废液吸收件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从液体喷射头上形成的喷嘴开口向目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周知有例如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在此种打印机中,以抑制由增粘的墨液(液体)产生的喷嘴开口的堵塞及排出在记录头(液体喷射头)内的墨液中混入的气泡或尘埃等为目的,进行将增粘等的墨液作为废墨液(废液)强制性地吸引并从记录头内排出的所谓清洁。
通过此种清洁排出废墨液时,需要用于回收该废墨液的废墨液罐(废液回收体)。在废墨液罐内收容有废墨液吸收材料(废液吸收件)。并且,废墨液罐储存排出的废墨液。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90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4263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5-162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30998号公报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下所述。
即,通过将废墨液罐设置在打印机内能够回收清洁时排出的废墨液,但是在长期使用废墨液罐时,会产生无法收容废墨液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废墨液罐的更换,但是更换中产生的旧的废墨液罐通常被处理。然而,如果能够再利用废墨液罐中能够再利用的容器部件,则无需新形成容器部件,从而在环境方面及经济方面有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再利用容器部件。
并且,本发明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如下所述。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第一发明是一种收容有废液吸收件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包括:
从吸收了废液后的所述废液吸收件除去废液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骤;
将被除去了废液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步骤。
关于第一发明的其他特征,从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可知。
根据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可知以下事项。
一种收容有废液吸收件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包括:
从吸收了废液后的所述废液吸收件除去废液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骤;
将被除去了废液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步骤。
如此,能够再利用容器部件。
在所述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中,优选,从所述废液吸收件除去所述废液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骤包含清洗所述废液吸收件的步骤、挤榨所述废液吸收件的步骤、擦拭所述废液吸收件的步骤、以及在收容有所述废液吸收件的状态下清洗所述容器部件整体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而且,所述废液吸收件由多个废液吸收件构成,在将除去了所述废液的至少一部分后的所述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步骤中,优选,将所述废液的除去比例越高的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越下部。而且,也可以是,在将除去了所述废液的至少一部分后的所述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步骤中,将除去了所述废液的一部分后的废液吸收件和未使用的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而且,也可以是,所述未使用的废液吸收件的外形形状与除去了所述废液的一部分后的废液吸收件的外形形状不同。
另外,优选,还包含对所述容器部件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而且,优选,对所述容器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包含削掉形成所述开口部的侧壁的顶部的至少一部分且在所述侧壁的顶部粘贴密封部件的步骤、在所述容器部件的周围卷绕密封部件的步骤、在所述容器部件的侧壁面粘贴密封部件的步骤、以及对安装嵌入到所述容器部件的侧壁上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盖部件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而且,优选,所述容器部件具备存储与所述废液的回收量相关的信息的存储元件,所述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还包含重写所述存储元件中的所述与废液的回收量相关的信息的步骤、以及将所述存储元件更换为新的存储元件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
如此,能够再利用容器部件。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第二发明是收容有废液吸收件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包括:
将从所述容器部件吸收了废液的所述废液吸收件除去的步骤;
取代被除去的所述废液吸收件而将另一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步骤。
根据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可知第二发明的其他特征。
根据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可知以下事项。
收容有废液吸收件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包括:
将从所述容器部件吸收了废液的所述废液吸收件除去的步骤;
取代被除去的所述废液吸收件而将另一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步骤。
如此,能够再利用容器部件。
在所述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中,优选,使取代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而设置的所述另一废液吸收件具有与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的外形形状相同的形状。而且,也可以是,取代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而设置的所述另一废液吸收件具有与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的外形形状不同的形状。而且,也可以是,取代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而设置的所述另一废液吸收件具有比所述容器部件的内部形状大的外形形状。而且,也可以是,取代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而设置的所述另一废液吸收件折叠而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
另外,也可以是,取代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而设置的所述另一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局部。而且,也可以是,取代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而设置的所述另一废液吸收件分割成多个而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而且,也可以是,所述容器部件上形成有能够插拔液体流路的连接口,取代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而设置的所述另一废液吸收件在所述容器部件内靠近所述连接口配置。而且,也可以是,所述容器部件上形成有能够插拔液体流路的连接口,取代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而设置的所述另一废液吸收件在所述容器部件内靠与所述连接口相对向的壁面配置。而且,也可以是,所述容器部件上形成有能够插拔液体流路的连接口,取代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而设置的所述另一废液吸收件在所述容器部件内设置在比所述连接口靠下部。
另外,也可以是,取代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而设置的所述另一废液吸收件包含与吸收了所述废液的废液吸收件不同的材质。而且,优选,还包含对所述容器部件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而且,优选,对所述容器部件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包含削掉形成所述开口部的侧壁的顶部的至少一部分且在所述侧壁的顶部粘贴密封部件的步骤、在所述容器部件的周围卷绕密封部件的步骤、在所述容器部件的侧壁面粘贴密封部件的步骤、以及安装嵌入到所述容器部件的侧壁上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盖部件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而且,优选,所述容器部件具备存储与所述废液的回收量相关的信息的存储元件,所述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包含重写所述存储元件中的所述与废液的回收量相关的信息的步骤、以及将所述存储元件更换为新的存储元件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
如此,能够再利用容器部件。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收容有废液吸收件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包括:
将吸收了废液的所述废液吸收件从所述容器部件的开口部除去的步骤;
对除去了所述废液吸收件的所述容器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
根据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可知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其他特征。
根据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可知以下事项。
收容有废液吸收件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包括:
将吸收了废液的所述废液吸收件从所述容器部件的开口部除去的步骤;
对除去了所述废液吸收件的所述容器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
如此,能够再利用容器部件。
在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中,优选,还具备在除去了所述废液吸收件后对所述容器部件进行清扫的步骤。而且,优选,对所述容器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包含削掉形成所述开口部的侧壁的顶部的至少一部分且在所述侧壁的顶部粘贴密封部件的步骤、在所述容器部件的周围卷绕密封部件的步骤、在所述容器部件的侧壁面粘贴密封部件的步骤、以及安装嵌入到所述容器部件的侧壁上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盖部件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而且,优选,所述容器部件上形成有能够插拔液体流路的连接口和从所述容器部件内的底部延伸到所述连接口的周围的肋,将所述液体流路插入时,所述肋能够将所述液体流路向所述容器部件内的规定的方向引导。而且,优选,所述容器部件具备存储与所述废液的回收量相关的信息的存储元件,所述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还包含重写所述存储元件中的所述与废液的回收量相关的信息的步骤、以及将所述存储元件更换为新的存储元件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
如此,能够再利用容器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省略了打印机中的壳体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废墨液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管支承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通常状态的管支承机构的局部剖开主视图,图5B是示出支承部件后退的状态的管支承机构的局部剖开主视图。
图6是示出装卸废墨液罐时的收容室内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视图(其一)。
图7是示出装卸废墨液罐时的收容室内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视图(其二)。
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薄膜部件的一部分147附着于开口部48周围的情况的图。
图10是示出在开口部48的局部熔敷薄膜部件146的情况的图。
图11是示出将薄膜部件248卷绕在容器部件44上的情况的图。
图12是示出利用容器部件44的侧面安装薄膜部件346的情况的图。
图13是示出在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上安装盖部件446时的情况的图。
图14是示出从容器部件44取下连接端子59的情况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容器部件44中收容有一张墨液吸收材料145c的情况的图。
图17是示出仅在容器部件44的底面收容有墨液吸收材料345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在容器部件44中收容有分割的多个墨液吸收材料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在容器部件44的连接口57附近收容有墨液吸收材料145a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20是示出折叠收容墨液吸收材料445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薄膜部件的一部分147附着于开口部48周围的情况的图。
图22是示出在开口部48的局部熔敷薄膜部件146的情况的图。
图23是示出将薄膜部件246卷绕在容器部件44上的情况的图。
图24是示出利用容器部件44的侧壁安装薄膜部件346的情况的图。
图25是示出在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上安装盖部件446时的情况的图。
图26是示出从容器部件44取下连接端子59的情况的图。
图2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28是示出薄膜部件的一部分147附着于开口部48周围的情况的图。
图29是示出在开口部48的局部熔敷薄膜部件146的情况的图。
图30是示出将薄膜部件246卷绕在容器部件44上的情况的图。
图31是示出利用容器部件44的侧壁安装薄膜部件346的情况的图。
图32是示出在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安装盖部件446时的情况的图。
图33是示出从容器部件44取下连接端子59的情况的图。
图34是用于说明容器部件44中的连接57附近的肋52a的图。
符号说明:
11打印机(液体喷射装置)
27废墨液罐(废液回收体)
28管支承机构
29废液回收系统
44容器部件
45a~45d墨液吸收材料(废液吸收件)
46薄膜部件
48开口部
49后侧壁
49a主后侧壁
50左侧壁
50a主左侧壁
50b副左侧壁
51右侧壁
52a肋
54圆柱状的柱
57连接口
59连接端子
76前端侧筒状部
77非筒状部
127再生后的废墨液罐
146对开口部的局部进行密封的薄膜部件
147薄膜部件的残留物
246卷绕在容器部件上的薄膜部件
346利用侧壁安装的薄膜部件
446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立体图,图2是省略了打印机中的壳体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废墨液罐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管支承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A是管支承机构的局部剖开主视图,图5B是示出支承部件后退的状态的管支承机构的局部剖开主视图。
以下,参照所述附图,说明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即喷墨式打印机中的废液回收系统。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未特别说明,“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就是指图1~图4各图中的箭头所示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11具备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的框架12。
在框架12内,输送辊1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通过送纸电动机14使输送辊13旋转,从而将记录用纸P从后侧朝前侧传送。而且,框架12内的输送辊13的上方架设有与该输送辊13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平行延伸的引导轴15。
滑架16被引导轴15支承为能够沿引导轴15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而且,在框架12内的后表面中的与引导轴15的两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驱动滑轮17及从动滑轮18被支承为旋转自如。驱动滑轮17上连结有在使滑架16往复移动时作为驱动源的滑架电动机19,在所述一对滑轮17、18之间挂装有固定支承滑架16的同步带20。因此,滑架16在滑架电动机19的驱动下被引导轴15引导并经由同步带20沿左右方向移动。
如图1所示,滑架16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21。另一方面,滑架16上能够装卸地搭载有用于对记录头21供给作为液体的墨液的多个墨盒23。所述各墨盒23分别对应于由记录头21的下表面构成的喷嘴形成面21a(参照图2)上形成的多个喷嘴开口列(未图示),并经由记录头21内形成的墨液流路(未图示)分别向对应的喷嘴列供给墨液。
再者,框架12内的一端部(图1中的右端部),即,记录用纸P无法到达的非印刷区域上设有打印机11的电源断开时或维修记录头21时用于使滑架16落位的成为维修位置的原位HP。并且,该原位HP的下方的位置上设有维修单元24,该维修单元24进行各种维修动作,以良好地维持来自记录头21的对记录用纸P的墨液的喷射。
维修单元24具备与记录头21的下表面(喷嘴形成面)相对应的大致矩形箱状的帽25和用于使帽25升降的升降装置(未图示)。并且,在滑架16移动到原位HP的状态下基于升降装置(未图示)的驱动而使帽25上升时,帽25以包围各喷嘴列的状态相对于记录头21的下表面即喷嘴形成面21a抵接。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框架12内的一端部(图1中的右端部)的原位HP的下方位置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成为长方体状的壳体部26。壳体部26内形成有收容废液回收系统29的收容室30,该废液回收系统29具备作为废液回收体的废墨液罐27和作为液体流路形成装置的管支承机构28,收容室30内的下部设定有废墨液罐27的安装位置31。此外,如图2所示,收容室30内的高度(底壁32与上壁33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废墨液罐27的高度充分高,以在收容室30内能够使废墨液罐27的姿势倾斜。
从图2所示的状态开始,帽25基于升降装置(未图示)的驱动而上升,与记录头21的喷嘴形成面21a抵接,然后驱动吸引泵42。接下来,在帽25内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增粘等的墨液从记录头21内经由喷嘴开口(未图示)作为废墨液被强制性地吸引排出(喷出)到帽25内。并且,在吸引泵42的驱动持续进行的状态下,帽25内由于大气开放而成为吸引大气的空吸引状态,从而废墨液从帽25内排出到废墨液罐27内。
壳体部26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在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装卸废墨液罐27时用于使废墨液罐27通过的矩形形状的装卸口34。装卸口34上设有开闭门36,该开闭门36设置在装卸口34的上缘部两侧且在左右由一对轴部35将上端部支承为转动自如。并且,通过把持其前表面上形成的捏手部36a而以轴部35为中心进行开闭操作,从而开闭门36在图2实线所示的关闭位置与双点划线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开闭动作。
开闭门36上一体形成有用于从上部压入废墨液罐27的前侧突出部152的按压部件134。由此,通过关闭开闭门36,能够防止废墨液罐27的前侧浮起。
如图2所示,在壳体26的收容室30内的底壁32的上表面上,前段面37、中段面38及后段面39在前后方向上从前向后形成为阶梯状。前段面37形成为与装卸口34的下缘部相同的高度,使中段面38比前段面37低的卡止阶梯部40在前段面37的后端与中段面38的前端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
中段面38形成为比废墨液罐27的前后方向长度稍短的前后方向长度,通过该中段面38的大致整个区域和前段面37的后侧半个区域构成废墨液罐27的安装位置31。后段面39通过阶梯部41而形成为比中段面38稍低,该后段面39上设置有支承挠性管43的管支承机构28,该挠性管43用于将伴随吸引泵42的驱动而从帽25内强制吸引出的墨液作为废墨液(废液)排出到废墨液罐27内。
接下来,说明废墨液罐27。如图3所示,废墨液罐27具备:上部开口的有底箱状的容器部件44;外形形成为与容器部件44的开口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多张墨液吸收材料(废液吸收件)45a~45d;同样地外形形成为与容器部件44的开口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作为气液不透过性部件的薄膜部件46。容器部件44的内侧成为收容空间47,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在该收容空间47内收容成层叠状态。并且,以覆盖处于收容有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的状态的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的方式对容器部件44粘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熔敷)薄膜部件46,从而密封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而且,容器部件44上粘贴的薄膜部件46的局部形成有空气孔113。而且,如上所述,前侧突出部152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容器部件44上。
薄板状的肋52沿上下方向形成在容器部件44的后侧壁49的内面上。同样地,薄板状的肋52b沿上下方向形成在左右各侧壁50、51的各内面上。此外,图3中仅示出后侧壁49的一个肋52a和右侧壁51的三个肋52b。并且,与所述各肋52a、52b的位置相对应地在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的外缘上形成有切口53。
容器部件44的内底面的比中央略靠前侧的位置上竖立设置有圆柱状的柱54,与该柱54相对应地,各墨液吸收材料45的比中央略靠前侧的位置上分别贯通形成有圆形的孔55。并且,使与各切口53相对应的肋52a、52b进入各切口53,并使柱54插入各孔55,从而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以层叠状态收容在容器部件44的收容空间47内。
如图3所示,容器部件44的后部左侧的拐角部上形成有凹陷部56。其结果是,在后侧壁49中,相对位于后侧的主后侧壁49a与相对位于前侧的副后侧壁49b分离,并且在左侧壁50中,相对位于左侧的主左侧壁50a与相对位于右侧的副左侧壁50b分离。
主后侧壁49a上贯通形成有圆形的连接口57。连接口57的口径形成为从开口缘朝向深处逐渐缩小,且在从外部插入到连接口57内的部件相对于连接口57的内周面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接触时具有朝连接口57的深处中心引导该部件的功能。具体来说,由于废墨液罐27中的连接口57的内周面成为越朝向连接口57的深侧而口径越小的锥面,因此后述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随着被插入到连接口57内而被滑动引导向连接口57的中心。
此外,连接口57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圆形。连接口57的形状也可以是例如三角形、多边形或椭圆形状等。而且,在图中,连接口57形成为比后侧壁49突出,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不比后侧壁49突出。
另外,圆筒状的筒部58朝后方突出设置在副后侧壁49b上,通过该筒部58的孔构成对位孔58a。如后所述,筒部58的对位孔58a中插入有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突出设置的对位销85。在该点上,对位销85和对位孔58a作为在安装位置31将废墨液罐27以限制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成定位状态的保持机构发挥作用。
此外,对位销85的形状不为圆柱形状时,对位孔58a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圆筒形状。例如,对位销85的外周形状为矩形时,对位孔58a可以是具有让对位销85嵌入的凹部的孔。而且,对位销85为单一的板状部件时,对位孔58a可以是与对位销85相接而能够将其定位的板状部件。
副左侧壁50b的外表面上安装有连接端子59,该连接端子59具备存储废墨液罐27的后述的各种信息的电路基板。此外,与壳体部26的底壁32上形成的卡止阶梯部40在前后方向上能够卡合的被卡止阶梯部60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容器部件44的底面的比前端略靠后端的位置上。如图3所示,在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中,最下层的第一吸收材料45a与最上层的第四墨液吸收材料45d形成为相同厚度的同一形态,从下开始第二个的第二墨液吸收材料45b和从下开始第三个的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形成为相同厚度。并且,第二墨液吸收材料45b和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各自的比中央略靠后方的各位置上形成有正方形状的贯通孔61,并且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上沿前后方向切口形成有从后端缘朝贯通孔61为规定宽度的切口槽62。
如图3所示,第一墨液吸收材料45a从下方填塞贯通孔61,第四墨液吸收材料45d从上方填塞贯通孔61。前端侧筒状部76插入到切口槽62时,从前端侧筒状部76排出的废墨液落到墨液吸收材料45a的上表面,向内部浸透而被吸收。并且,随着吸收的废墨液的增多,从第一墨液吸收材料45a逐渐浸透上面的墨液吸收材料。
在此,废墨液量多时,由于无法立即浸透第一墨液吸收材料45a,因此该贯通孔61暂时存储废墨液。即,在排出的废墨液被墨液吸收材料吸收(浸透墨液吸收材料)之前,对其进行存储。因此,贯通孔61的尺寸优选为能够存储排出的废墨液量的尺寸。而且,在贯通孔61存储废墨液时,在取下容器部件44并使容器部件为上下颠倒的状态下,第四墨液吸收材料45d阻挡并吸收贯通孔61中存储的废墨液,从而防止墨液向容器部件44的外部漏出。此外,墨液吸收材料45d抑制排出的废墨液蒸发。废墨液蒸发时,由于增粘的墨液会引起墨液吸收材料的眼堵塞,而使之后排出的废墨液难以浸透。通过利用第四墨液吸收材料45d堵塞贯通孔61,不仅能抑制排出的废墨液所落下的第一墨液吸收材料45a的上表面的墨液蒸发,而且由于其位于墨液吸收材料45a、45b、45c的上侧,因此还能抑制来自所述三个墨液吸收材料的蒸发。
如上所述构成废墨液罐27。此外,也可以与上述不同的形态在容器部件44中收容墨液吸收材料。而且,也可以如后述的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那样,以与上述不同的形态使密封部件密封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
接下来,说明管支承机构28。如图4及图5A、B所示,管支承机构28具有通过相同的长方形状的前壁连结长方形状的左右两侧壁的前端之间的俯视时大致コ字状的基体部63。矩形板状的水平板部64从基体部63的前端下部朝前方延伸设置,该水平板部64上贯通形成有左右一对螺纹孔65。并且,通过将止动螺钉66分别与水平板部64的各螺纹孔65螺合,而将基体部63固定在壳体部26的底壁32中的后段面39上。
如图4所示,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贯通孔67、68、69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在基体部63的前壁上。各贯通孔67~69中,中央贯通孔68形成为如下高度:当壳体26的底壁32的后段面39上固定有基体部63时,与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安装的废墨液罐27的连接口57为同轴配置。而且,上侧贯通孔67和下侧贯通孔69的各孔的内周面的轴向中途位置上分别形成有向内的凸缘部70(参照图5A、B)。此外,基体部63中的前壁的上端部大致中央部上形成有能够夹入支承挠性管43的大致U字状的管止动部71。
另外,如图4及图5A、B所示,基体部63的前表面侧安装有用于将挠性管43支承为直线状的支承部件72。支承部件72是以相对于废墨液罐27的连接口57能够插拔的筒状体73为主体形成的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刚性的树脂成型品,在该筒状体73的比轴向中途位置略靠后侧(基端侧)的位置上一体形成有矩形板状的锷部74。并且,在支承部件72中,比筒状部73的锷部74向后侧突出形成的基端侧筒状部(第二支承部)75的外径小于基体部63的中央贯通孔68的口径,且其内径为能够让挠性管43插通的直径。
另一方面,在支承部件72中,筒状部73的比锷部74靠前侧(前端侧)的成为第二支承部的规定长度部分的外径尺寸比废墨液罐27内收容的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的切口槽62的左右宽度尺寸略小,且从该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的后端缘到贯通孔61的大致中心的距离尺寸形成为大致相同长度尺寸。并且,该筒状体73的比锷部74靠前端侧的规定长度部分形成为,为了内嵌合挠性管43的成为下游端的前端,除了成为圆筒状的相对短的前端侧筒状部76之外,从该前端侧筒状部76到后方的锷部74的相对长的筒状部分成为挖通周壁的大约一半的非筒状部77。此外,在非筒状部77的内面的筒状体73的轴向的多个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上,相互成对的夹持爪(止动部)78以与相对向的对方的夹持爪78的间隔比挠性管43的外径略小的方式突出设置。
并且,在将筒状体73中的基端侧筒状部75游插到基体部63的中央贯通孔68内的状态下,支承部件72通过前端侧筒状部76及非筒状部77支承从其基端侧筒状部75的基端侧开口插入的挠性管43中的包含前端(下游端)的前端侧的规定长度部分。即,由于筒状体73中的前端侧筒状部76的内径形成为与挠性管43的外径相等,因此以嵌合状态支承挠性管43的前端,并且非筒状部77通过各夹持爪78以从侧方夹入的方式固定从挠性管43的前端与基端侧相连的部分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因此,通过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挠性管43中的前端侧的规定长度部分被支承为沿挠性管43的前端指向的方向延伸。
另外,相对于废墨液罐27的筒部58的对位孔58a插拔自如的对位销85朝前方突出设置在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的前表面的左侧缘。而且,同样地,成为矩形板状的垂直板部86从锷部74的前表面的左侧缘中的比对位销85靠下方的位置朝前方突出形成。并且,该垂直板部86的一侧面(右侧面)上安装有与废墨液罐27的副左侧壁50b上设置的连接端子59相对应的连接端子87,该连接端子87经由未图示的电气配线与打印机11的控制装置(未图示)连接。
另一方面,在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的后表面上,形成为能够分别插通基体部63的上侧贯通孔67及下侧贯通孔69的上下一对圆柱部79从基端侧筒状部75的上侧和下侧的两个部位朝后方平行地突出设置。并且,上下各圆柱部79在各自的周面上贯装有作为施力机构发挥作用的螺旋弹簧80的状态下,插入到与基体部63相对应的上侧贯通孔67及下侧贯通孔69中,此外,这种情况下,螺旋弹簧80的前端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的后表面抵接,并且后端与上侧贯通孔67及下侧贯通孔69的各内周面的中途设置的突缘部70抵接。而且,各圆柱部79的前端面上分别形成有螺纹孔(未图示)。
另外,如图4及图5A、B所示,基体部63的后表面侧配置有用于将支承部件72组装到基体部63上的组装板81。组装板81形成为在配置在俯视大致コ字状的基体部63的左右两侧壁之间的状态下能够与前壁的后表面抵接的矩形板状,其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与基体部63的中央贯通孔68相对应的贯通孔82。而且,在组装板81中的贯通孔82的上侧和下侧,在与基体部63的上侧贯通孔67及下侧贯通孔69相对应的两个部位上形成有螺钉插通孔83。并且,组装板81通过插通到螺钉插通孔83中的止动螺钉84相对于使前端部从基体部63的上侧及下侧的各贯通孔67、69朝后方突出的支承部件72的各圆柱部79进行螺接。
接下来,再次参照图2,说明从打印机11取下废墨液罐27的方法。
如图2所示,从打印机11取下相对于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处于安装状态的废墨液罐27时,装卸口34的开闭门36成为打开状态,打印机11的使用者将手插入装卸口34内而把持废墨液罐27的前端部。然后,将该废墨液罐27的前端部向上方抬起而使废墨液罐27的姿势倾斜,从而解除卡止阶梯部40与被卡止阶梯部60的卡止状态。如此,在该状态下,由于螺旋弹簧80的作用力经由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朝取出方向(前方)作用于废墨液罐27,因此该作用力成为有助于向取出方向移动的力,从而容易从装卸口34取出废墨液罐27。
接下来,说明将废墨液罐27安装在打印机11上的方法。此外,如下所述,在此新安装的废墨液罐27也可以是再利用容器部件44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27。
图6是示出装卸废墨液罐27时的收容室内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视图(其一)。而且,图7是示出装卸废墨液罐时的收容室内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视图(其二)。
在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安装废墨液罐27时,首先,对壳体部26的前表面侧的开闭门36进行打开操作。然后,将废墨液罐27从形成连接口57的后端侧插入到打开的装卸口34中,并使废墨液罐27朝成为向安装位置31的安装方向的后方侧移动。如此,如图6所示,在废墨液罐27的整体进入到收容室30内的前阶段,管支承机构28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前端侧筒状部76被插入到主后侧壁49a的连接口57内。
本实施方式的管支承机构28成为支承部件72以基端侧为支点而前端侧摆头自如的结构。因此,管支承机构28的支承部件72在插入到其筒状体73的前端侧筒状部76以姿势倾斜的状态移动来的废墨液罐27的连接口57时,以与该倾斜相对应的方式使前端侧摆动。因此,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前端侧筒状部76无阻碍地插入到废墨液罐27的连接口57的深处。
并且,从图6所示的状态开始,废墨液罐27进一步朝收容室30的深侧移动时,废墨液罐27的后侧壁49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抵接,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前端侧筒状部76到达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上形成的贯通孔61的位置。此外,这种情况下,废墨液罐27的后侧壁49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抵接时,通过将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突出设置的定位销85插入到废墨液罐27的副后侧壁49b上设置的筒部58的对位孔58a内,而进行废墨液罐27相对于安装位置31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位。
并且,从该状态开始,向后方侧压入废墨液罐27以使其进一步按压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时,支承部件72使螺旋弹簧80进一步收缩并后退。并且,在支承部件72后退到使锷部74最接近基体部63的前壁的位置的时刻,如图7所示,使废墨液罐27的姿态为水平状态,并使废墨液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底面面接触到收容室30内的构成安装位置31的一部分的中段面38上。此外,这时,废墨液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底面上形成的被卡止阶梯部60位于比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形成的卡止阶梯部40靠收容室30的深侧。换言之,在该时刻,废墨液罐27处于在安装方向上穿过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的状态。
然后,从图7所示的状态开始,释放使废墨液罐27沿安装方向移动的作用力(例如使用者的手力)时,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在蓄压的螺旋弹簧80的作用力下前进,因此废墨液罐27被该锷部74向前方(即,废墨液罐27的取出方向)按压。如此,废墨液罐27受到该按压力而在安装位置31的中段面38上向前方滑动移动,如图2所示,容器部件44的被卡止阶梯部60卡止于安装位置31的卡止阶梯部40。即,使废墨液罐27相对于容器部件44的被卡止阶梯部60沿与取出方向相反的安装方向移动时,无法卡止的卡止阶梯部40在废墨液罐27向取出方向滑动移动时作为从取出方向侧以限制废墨液罐27向取出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卡止的卡止机构起作用。
因此,废墨液罐27经由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从后方接受螺旋弹簧80的作用力,并且由于安装位置31的卡止阶梯部40从前方卡止在容器部件44的底面的被卡止阶梯部60,因而如图2所示,废墨液罐27在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被定位成无法向前后方向移动。在该点上,作为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80和作为卡止机构的卡止阶梯部40作为将废墨液罐27保持为定位在安装位置31上的状态的保持机构起作用。装卸口34的开闭门36返回到关闭位置时,按压部件134从上部压入前侧突出部152,将废墨液罐形成为上下方向无法移动。从而,废墨液罐27向安装位置31的安装作业结束。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方法。如上所述,在打印机11中使用废墨液罐27并回收规定量的墨液时,需要更换该废墨液罐27。此时,只要能够再利用旧的废墨液罐27的容器部件44,就无需新形成容器部件44,而在环境方面及经济方面有好处。
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方法的流程图。以下,参照本流程图,说明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方法。
首先,从打印机11取出、回收废墨液罐27(S102)。废墨液罐27的取出方法如上所述。此外,也可以将多个打印机11的废墨液罐27一起回收。并且,也可以将回收后的废墨液罐27的容器部件44一起在再生工厂中再利用。
接下来,从旧的废墨液罐27取下薄膜部件46(S104)。薄膜部件46的取下是进行废墨液罐27再生的人员捏住薄膜部件46的端部从容器部件44剥离来实现的。而且,薄膜部件46熔敷于容器部件44。由此,也可以再加热薄膜部件46的熔敷部,而在使薄膜部件46容易从容器部件44剥离后取下薄膜部件46。如此,在附着有薄膜部件46的部位,能够减少薄膜部件的附着残留。此外,薄膜部件的一部分残留在开口部48时,也可以将其刮掉。
图9是示出薄膜部件的一部分147附着在开口部48周围的情况的图。如此,在取下薄膜部件时残留的薄膜部件的一部分147附着于开口部周围,然后使薄膜部件46熔敷于容器部件44时,有可能会在薄膜部件46与容器部件44之间产生间隙。由此,在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前,优选削掉开口部48的周围,而平坦地加工薄膜部件46所熔敷的面。由此,削掉残留在开口部48周围的薄膜部件的一部分147。从而,开口部平坦。
接下来,从废墨液罐27取出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从取出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去除废墨液的至少一部分(S106)。废墨液的除去能够通过清洗取出的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来进行。此时,可以使用洗涤剂清洗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也可以使用溶剂进行清洗。
另外,也可以通过压榨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从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除去吸收的废墨液。而且,也可以通过擦拭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来除去吸收的废墨液。
再者,在步骤S102中,也可以在从打印机11取出废墨液罐27后,清洗废墨液罐27整体,并除去墨液吸收材料45a~45d所吸收的废墨液。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取下薄膜部件46。而且,也可以在取下连接端子59后,清洗废墨液罐27整体。如此,能够省去取下薄膜部件46而再次密封的工序或取下墨液吸收材料45a~45d而再次收容的工序。
取下而清洗墨液吸收材料45a~45d后,接下来,将除去了墨液的至少一部分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再次收容在容器部件44中(S108)。收容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的顺序如图3所示,将墨液吸收材料45a收容在容器部件44的底部,而且,顺序层叠墨液吸收部件45b~d而收容在容器部件44中。
另外,将墨液吸收材料45a~45d再次收容在容器部件44中时,也可以将墨液吸收材料45d收纳在容器部件44的底部,而将墨液吸收部件45a收纳在容器部件44的上部。这是考虑到使用后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越收纳在容器部件44的底部就能吸收越多的废墨液。并且,考虑到虽然除去了废液的一部分但是吸收了越多废液的底部的墨液吸收材料就越具有难以洗净的废墨液。
因此,也可以将收容在容器部件44上部的吸收材料45d在清洗后收容在底部。而且,也可以将收容在容器部件44底部的吸收材料45a在清洗后收容在最上部。如此,由于能够将废墨液的除去比例高的墨液吸收材料设置在墨液积存较多的底部,因此在再利用后能够吸收较多的废墨液。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将清洗后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以全部返回容器部件44的方式进行了收容,但是也可以将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的至少一张替换成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而收纳在容器部件44中。例如,也可以仅将考虑到吸收最多墨液的第一墨液吸收材料45a替换成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此外,更换的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也可以具有与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的任一外形形状都不相同的外径形状。
如此,能够将难以吸收一部分墨液的吸收材料更换成未使用的吸收材料,而能够再生成能够回收更多墨液的废墨液罐。
如此,在容器部件44收容墨液吸收材料后,接下来,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S110)。
图10是示出将薄膜部件146熔敷在开口部48的局部的情况的图。图中示出熔敷有薄膜部件146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再利用容器部件44时,如图所示,也可以利用薄膜部件146热熔敷而安装开口部48的局部。如此,从未密封的部分能够确认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是再利用品还是新品。而且,通过密封开口部48的一部分,具有无需在薄膜部件上设置空气孔113的优点。
图11是示出将薄膜部件246卷绕在容器部件44上的情况的图。图中示出安装薄膜部件248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时,如图所示,也可以在容器部件44上以卷绕薄膜部件246的方式进行安装,以能够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薄膜部件246的端部能够通过粘结剂等进行固定。通过利用此种方法安装薄膜部件246,即使开口部48的周围残留有旧的薄膜部件的一部分,也能够容易将薄膜部件246安装在容器部件44上。并且,也能够容易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此外,作为如此卷绕在容器部件44上的薄膜部件246,也可以使用食品用保鲜膜。
图12是示出利用容器部件44的侧壁安装薄膜部件346的情况的图。图中示出安装薄膜部件346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时,如图所示,也可以将薄膜部件346的端部通过粘结安装在容器部件44的侧壁50、51上。通过利用此种方法安装薄膜部件346,即使开口部48的周围残留有旧的薄膜部件的一部分,也能够容易将薄膜部件346安装在容器部件44上。
图13是示出将盖部件446安装在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上的情况的剖视图。图中示出安装盖部件446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的截面。如图所示,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时,也可以安装嵌入到容器部件44的侧壁50、51的顶部的盖部件446。通过设置此种盖部件446,当再利用容器部件44时,能够容易从开口部48取出墨液吸收材料。
此外,在步骤S110中,密封了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但是也可以不密封开口部48而将容器部件44中放入有墨液吸收材料的部件作为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经由图8的步骤S110而进行以下说明的步骤S112~S114。而且,如图3所示,所谓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也包含密封开口部48的全部的情况。
另外,密封开口部48的一部分时,优选密封贯通孔61的上部。这种情况下,由于抑制了排出的废墨液马上蒸发的情况,因此吸收材料自身不会在贯通孔61附近产生眼堵塞,而废墨液容易浸透墨液吸收材料。并且,由于墨液从开口部48的未堵塞的部分蒸发,因此能够注入更多的废墨液量。因此,开口部48的未堵塞的部分优选在离开排出部的位置。然而,当为即使蒸发而能够浸透整体的墨液时,密封哪里都可以。
如此,进行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的密封后,接下来,在连接端子59的电路基板中,进行关于废墨液罐的信息的重写(S112)。
在所述连接端子59的内部形成电路基板。电路基板具备能够消除及重写信息的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并存储与废墨液罐127相关的各种信息。例如,电路基板中存储有容器部件44的能够再利用次数、废墨液罐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以及废墨液罐的制造年月日等。
预先决定废墨液罐127能够回收的墨液量。因此,打印机11每次向废墨液罐127喷出废墨液时计数其喷出量,并从电路基板中存储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中减去该喷出量而重写能够回收墨液量。因此,通过利用电路基板存储能够回收墨液量,打印机11能够监控废墨液罐127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从而使排出的废墨液不会超过能够回收墨液量。
另外,进行废墨液罐127的再生时,能够在电路基板中进行重写以使存储的能够回收墨液量成为未使用的废墨液罐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例如,即使在废墨液罐的能够回收墨液量通过减法运算而成为0g的情况下,在进行废墨液罐127的再生时,也能使能够回收墨液量成为未使用的废墨液罐的能够回收墨液量即60g而写入电路基板。
另外,由于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为再生品,因此也可以写入更少量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例如,为新的废墨液罐27时,将60g作为能够回收墨液量写入电路基板,但是在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的电路基板中,可以写入50g作为能够回收墨液量。
另外,也可以在电路基板中存储容器部件44的能够再利用次数,而在每次进行废墨液罐127的再生时,对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次数进行减法运算,存储在电路基板中。如此,能够把握容器部件44的寿命。需要事先把握容器部件44的寿命的理由如下。
如上所述,再利用容器部件44时,存在削掉薄膜部件的熔敷面的情况。如此,随着再利用的次数增加而被削掉的部分减少,从而容器部件44的高度变低。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产生无法收容预定的尺寸的墨液吸收材料或仅能回收比预定的能够回收墨液量少量的墨液等的不良情况。由此,在电路基板中存储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次数,从而能够把握容器部件44的寿命。
图14是示出从容器部件44取下连接端子59的情况的图。如此,重写电路基板59a存储的内容时,也可以从容器部件44取下连接端子59。而且,也可以从容器部件44取下连接端子59并安装新的连接端子。
如上所述,再利用容器部件44而使废墨液罐127再生后,将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安装在打印机11上(S114)。由于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利用容器部件44制造,因此外形形状具有与旧的废墨液罐27大致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与旧的废墨液罐27相同地安装在打印机11上。
此外,用户以外的人也可以进行所述步骤S104~步骤S112的步骤。
以下,说明第一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具备再利用容器部件而再生后的废液回收体(废墨液罐)的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成了喷墨式记录装置,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具体化成喷射或喷出墨液以外的其他的液体(除液体之外也包含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的液状体、凝胶类的流状体)或液体以外的流体(能够作为流体流动而进行喷射的固体等)的流体喷射装置。例如,喷出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液晶显示器、EL(场致发光)显示器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的液状体喷射装置、喷射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使用作为精密吸移管且喷射成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也可以是在钟表或相机等精密机械中通过针尖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使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凝胶的流体状喷射装置、喷射以墨粉等粉体为例的固定的粉体喷射式记录装置。并且,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其中任一种喷射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液包含水性墨液和油性墨液。
上述实施方式是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是限定解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脱离主要内容而能够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的情况不言自明。尤其是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以下,说明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立体图。图2是省略了打印机中的壳体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废墨液罐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管支承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A是管支承机构的局部剖开主视图,图5B是示出支承部件后退的状态的管支承机构的局部剖开主视图。
以下,参照所述附图,说明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即喷墨式打印机中的废液回收系统。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未特别说明,“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就是指图1~图4的各图中箭头所示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11具备俯视矩形形状的框架12。
在框架12内,输送辊13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且,通过送纸电动机14使输送辊13旋转,从而将记录用纸P从后方侧朝前方侧传送。而且,在框架12内的输送辊13的上方架设有与该输送辊13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引导轴15。
滑架16被引导轴15支承为能够沿引导轴15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而且,在框架12内的后表面中的与引导轴15的两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驱动滑轮17及从动滑轮18被支承为旋转自如。驱动滑轮17上连结有在使滑架16往复移动时作为驱动源的滑架电动机19,在所述一对滑轮17、18之间挂装有固定支承滑架16的同步带20。因此,滑架16在滑架电动机19的驱动下被引导轴15引导并经由同步带20沿左右方向移动。
如图1所示,滑架16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21。另一方面,滑架16上能够装卸地搭载有用于对记录头21供给作为液体的墨液的多个墨盒23。所述各墨盒23分别对应于由记录头21的下表面构成的喷嘴形成面21a(参照图2)上形成的多个喷嘴开口列(未图示),并经由记录头21内形成的墨液流路(未图示)分别向对应的喷嘴列供给墨液。
再者,框架12内的一端部(图1中的右端部),即,记录用纸P无法到达的非印刷区域上设有打印机11的电源断开时或维修记录头21时用于使滑架16落位的成为维修位置的原位HP。并且,该原位HP的下方的位置上设有维修单元24,该维修单元24进行各种维修动作,以良好地维持来自记录头21的对记录用纸P的墨液的喷射。
维修单元24具备:与记录头21的下表面(喷嘴形成面)相对应的大致矩形箱状的帽25;用于使帽25升降的升降装置(未图示)。并且,在滑架16移动到原位HP的状态下,在基于升降装置(未图示)的驱动而帽25上升时,帽25以包围各喷嘴列的状态与记录头21的下表面即喷嘴形成面21a抵接。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框架12内的一端部(图1中的右端部)的原位HP的下方位置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成为长方体状的壳体部26。壳体部26内形成有收容废液回收系统29的收容室30,该废液回收系统29具备作为废液回收体的废墨液罐27和作为液体流路形成装置的管支承机构28,收容室30内的下部设定有废墨液罐27的安装位置31。此外,如图2所示,收容室30内的高度(底壁32与上壁33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废墨液罐27的高度充分高,以在收容室30内能够使废墨液罐27的姿势倾斜。
从图2所示的状态开始,帽25基于升降装置(未图示)的驱动而上升,与记录头21的喷嘴形成面21a抵接,然后驱动吸引泵42。接下来,在帽25内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增粘等的墨液从记录头21内经由喷嘴开口(未图示)作为废墨液被强制性地吸引排出(喷出)到帽25内。并且,在吸引泵42的驱动持续进行的状态下,帽25内由于大气开放而成为吸引大气的空吸引状态,从而废墨液从帽25内排出到废墨液罐27内。
壳体部26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在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装卸废墨液罐27时用于使废墨液罐27通过的矩形形状的装卸口34。装卸口34上设有开闭门36,该开闭门36设置在装卸口34的上缘部两侧且在左右由一对轴部35将上端部支承为转动自如。并且,通过把持其前表面上形成的捏手部而以轴部35为中心进行开闭操作,从而开闭门36在图2实线所示的关闭位置与双点划线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开闭动作。
开闭门36上一体形成有用于从上部压入废墨液罐27的前侧突出部152的按压部件134。由此,通过关闭开闭门36,能够防止废墨液罐27的前侧浮起。
如图2所示,在壳体部26的收容室30内的底壁32的上表面上,前段面37、中段面38及后段面39在前后方向上从前向后形成为阶梯状。前段面37形成为与装卸口34的下缘部相同的高度,使中段面38比前段面37低的卡止阶梯部40在前段面37后端与中段面38的前端之间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中段面38形成为比废墨液罐27的前后方向长度稍短的前后方向长度,通过该中段面38的大致整个区域和前段面37的后侧半个区域构成废墨液罐27的安装位置31。后段面39通过阶梯部41而形成为比中段面38稍低,该后段面39上设置有支承挠性管43的管支承机构28,该挠性管43用于将伴随吸引泵42的驱动而从帽25内强制吸引出的墨液作为废墨液(废液)排出到废墨液罐27内。
接下来,说明废墨液罐27。如图3所示,废墨液罐27具备:上部开口的有底箱状的容器部件44;外形形成为与容器部件44的开口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多张墨液吸收材料(废液吸收件)45a~45d;同样地外形形成为与容器部件44的开口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作为气液不透过性部件的薄膜部件46。容器部件44的内侧成为收容空间47,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在该收容空间47内收容成层叠状态。并且,以覆盖处于收容有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的状态的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的方式对容器部件44粘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熔敷)薄膜部件46,从而密封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而且,容器部件44上粘贴的薄膜部件46的一部分上形成有空气孔113。而且,如上所述,前侧突出部152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容器部件44上。
薄板状的肋52沿上下方向形成在容器部件44的后侧壁49的内面上。同样地,薄板状的肋52b沿上下方向形成在左右各侧壁50、51的各内面上。此外,图3中仅示出后侧壁49的一个肋52a和右侧壁51的三个肋52b。并且,与所述各肋52a、52b的位置相对应地在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的外缘形成有切口53。
容器部件44的内底面的比中央略靠前侧的位置上竖立设置有圆柱状的柱54,与该柱54相对应地,各墨液吸收材料45的比中央略靠前侧的位置上分别贯通形成有圆形的孔55。并且,使与各切口53相对应的肋52a、52b进入各切口53,并将柱54插入各孔55,从而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以层叠状态收容在容器部件44的收容空间47内。
如图3所示,容器部件44的后部左侧的拐角部上形成有凹陷部56。其结果是,在后侧壁49中,相对位于后侧的主后侧壁49a与相对位于前侧的副后侧壁49b分离,并且在左侧壁50中,相对位于左侧的主左侧壁50a与相对位于右侧的副左侧壁50b分离。
主后侧壁49a上贯通形成有圆形的连接口57。连接口57的口径形成为从开口缘朝向深处逐渐缩小,且在从外部插入到连接口57内的部件相对于连接口57的内周面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接触时具有朝连接口57的深处中心引导该部件的功能。具体来说,由于废墨液罐27中的连接口57的内周面成为越朝向连接口57的深侧而口径越小的锥面,因此后述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随着被插入到连接口57内而被滑动引导向连接口57的中心。
此外,连接口57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圆形。连接口57的形状也可以是例如三角形、多边形或椭圆形状等。而且,在图中,连接口57形成为比后侧壁49突出,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不比后侧壁49突出。
另外,圆筒状的筒部58朝后方突出设置在副后侧壁49b上,通过该筒部58的孔构成对位孔58a。如后所述,筒部58的对位孔58a中插入有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突出设置的对位销85。在该点上,对位销85和对位孔58a作为将废墨液罐27在安装位置31上以限制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成定位状态的保持机构发挥作用。
此外,对位销85的形状不是圆柱形状时,对位孔58a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圆筒形状。例如,对位销85的外周形状为矩形时,对位孔58a可以是具有让对位销85嵌入的凹部的孔。而且,对位销85为单一的板状部件时,对位孔58a可以是与对位销85相接而能够对其定位的板状部件。
副左侧壁50b的外表面上安装有连接端子59,该连接端子59具备存储废墨液罐27的后述的各种信息的电路基板。此外,与壳体部26的底壁32上形成的卡止阶梯部40在前后方向上能够卡合的被卡止阶梯部60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容器部件44的底面的比前端略靠后端的位置上。
如图3所示,在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中,最下层的第一吸收材料45a与最上层的第四墨液吸收材料45d形成为相同厚度的同一形态,从下开始第二个的第二墨液吸收材料45b和从下开始第三个的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形成为相同厚度。并且,第二墨液吸收材料45b和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各自的比中央略靠后方的各位置上形成有正方形状的贯通孔61,并且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上沿前后方向切口形成有从后端缘朝贯通孔61为规定宽度的切口槽62。
如图3所示,第一墨液吸收材料45a从下方填塞贯通孔61,第四墨液吸收材料45d从上方填塞贯通孔61。前端侧筒状部76插入到切口槽62时,从前端侧筒状部76排出的废墨液落到墨液吸收材料45a的上表面,向内部浸透而被吸收。并且,随着吸收的废墨液的增多,而从第一墨液吸收材料45a逐渐浸透上面的墨液吸收材料。
在此,废墨液量多时,由于无法立即浸透第一墨液吸收材料45a,因此该贯通孔61暂时存储废墨液。即,在排出的废墨液被墨液吸收材料吸收(浸透墨液吸收材料)之前,对其进行存储。因此,贯通孔61的尺寸优选为能够存储排出的废墨液量的尺寸。而且,在贯通孔61存储废墨液时,在取下容器部件44并使容器部件为上下颠倒的状态下,第四墨液吸收材料45d阻挡并吸收贯通孔61中存储的废墨液,从而防止墨液向容器部件44的外部漏出。此外,墨液吸收材料45d抑制排出的废墨液蒸发。废墨液蒸发时,由于增粘的墨液会引起墨液吸收材料的眼堵塞,而使之后排出的废墨液难以浸透。通过利用第四墨液吸收材料45d堵塞贯通孔61,不仅能抑制排出的废墨液落下的第一墨液吸收材料45a的上表面的墨液蒸发,而且由于位于墨液吸收材料45a、45b、45c的上侧,因此还能抑制来自所述三个墨液吸收材料的蒸发。
如上所述构成废墨液罐27。此外,也可以与上述不同的形态在容器部件44中收容吸收材料。而且,也可以如后述的再生后的废墨液罐27那样,以与上述不同的形态使密封部件密封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
接下来,说明管支承机构28。如图4及图5A、B所示,管支承机构28具有通过相同的长方形状的前壁连结长方形状的左右两侧壁的前端之间的俯视时大致コ字状的基体部63。矩形板状的水平板部64从基体部63的前端下部朝前方延伸设置,该水平板部64上贯通形成有左右一对螺纹孔65。并且,通过将止动螺钉66分别与水平板部64的各螺纹孔65螺合,而将基体部63固定在壳体部26的底壁32中的后段面39上。
如图4所示,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贯通孔67、68、69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在基体部63的前壁上。各贯通孔67~69中,中央贯通孔68形成为如下高度:当壳体部26的底壁32的后段面39上固定有基体部63时,与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安装的废墨液罐27的连接口57为同轴配置。而且,上侧贯通孔67和下侧贯通孔69的各孔的内周面的轴向中途位置上分别形成有向内的凸缘部70(参照图5A、B)。此外,基体部63中的前壁的上端部大致中央部上形成有能够夹入支承挠性管43的大致U字状的管止动部71。
另外,如图4及图5A、B所示,基体部63的前表面侧上安装有用于将挠性管43支承为直线状的支承部件72。支承部件72是以相对于废墨液罐27的连接口57能够插拔的筒状体73为主体形成的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刚性的树脂成型品,在该筒状体73的比轴向中途位置略靠后侧(基端侧)的位置上一体形成有矩形板状的锷部74。并且,在支承部件72中,比筒状部73的锷部74靠后侧突出形成的基端侧筒状部(第二支承部)75的外径小于基体部63的中央贯通孔68的口径,且其内径为能够让挠性管43插通的直径。
另一方面,在支承部件72中,筒状部73的比锷部74靠前侧(前端侧)的成为第二支承部的规定长度部分的外径尺寸比废墨液罐27内收容的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的切口槽62的左右宽度尺寸略小,且从该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的后端缘到贯通孔61的大致中心的距离尺寸形成为大致相同长度尺寸。并且,该筒状体73的比锷部74靠前端侧的规定长度部分形成为,为了内嵌合挠性管43的成为下游端的前端,而除了成为圆筒状的相对短的前端侧筒状部76之外,从该前端侧筒状部76到后方的锷部74的相对长的筒状部分成为挖通周壁的大约一半的非筒状部77。此外,在非筒状部77的内面的筒状体73的轴向的多个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上,相互成对的夹持爪(止动部)78以与相对向的对方的夹持爪78的间隔比挠性管43的外径略小的配置方式突出设置。
并且,在将筒状体73中的基端侧筒状部75游插到基体部63的中央贯通孔68内的状态下,支承部件72通过前端侧筒状部76及非筒状部77支承从其基端侧筒状部75的基端侧开口插入的挠性管43中的包含前端(下游端)的前端侧的规定长度部分。即,由于筒状体73中的前端侧筒状部76的内径形成为与挠性管43的外径相等,因此以嵌合状态支承挠性管43,并且非筒状部77通过各夹持爪78以从侧方夹入的方式固定从挠性管43的前端与基端侧相连的部分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因此,通过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挠性管43中的前端侧的规定长度部分被支承为沿挠性管43的前端指向的方向延伸。
另外,相对于废墨液罐27的筒部58的对位孔58a插拔自如的对位销85朝前方突出设置在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的前表面的左侧缘。而且,同样地,成为矩形板状的垂直板部86从锷部74的前表面的左侧缘上的比对位销85靠下方的位置朝前方突出形成。并且,该垂直板部86的一侧面(右侧面)上安装有与废墨液罐27的副左侧壁50b上设置的连接端子59相对应的连接端子87,该连接端子87经由未图示的电气配线与打印机11的控制装置(未图示)连接。
另一方面,在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的后表面上,形成为分别能够插通基体部63的上侧贯通孔67及下侧贯通孔69的上下一对圆柱部79从基端侧筒状部75的上侧和下侧的两个部位朝后方平行突出设置。并且,上下各圆柱部79在各自的周面上贯装有作为施力机构起作用的螺旋弹簧80的状态下,插入到与基体部63相对应的上侧贯通孔67及下侧贯通孔69中,此外,这种情况下,螺旋弹簧80的前端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的后表面抵接,并且后端与上侧贯通孔67及下侧贯通孔69的各内周面的中途设置的突缘部70抵接。而且,各圆柱部79的前端面上分别形成有螺纹孔(未图示)。
另外,如图4及图5A、B所示,基体部63的后表面侧配置有用于将支承部件72组装到基体部63上的组装板81。组装板81形成为在配置在俯视大致コ字状的基体部63中的左右两侧壁之间的状态下能够与前壁的后表面抵接的矩形板状,其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与基体部63的中央贯通孔68相对应的贯通孔82。而且,在组装板81的贯通孔82的上侧和下侧,在与基体部63的上侧贯通孔67及下侧贯通孔69相对应的两个部位上形成有螺钉插通孔83。并且,组装板81相对于使前端部从基体部63的上侧及下侧的各贯通孔67、69朝后方突出的支承部件72的各圆柱部79,通过插通到螺钉插通孔83中的止动螺钉84进行螺接。
接下来,再次参照图2,说明从打印机11取下废墨液罐27的方法。
如图2所示,从打印机11取下相对于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处于安装状态的废墨液罐27时,装卸口34的开闭门36成为打开状态,打印机11的使用者将手插入装卸口34内而把持废墨液罐27的前端部。然后,将该废墨液罐27的前端部向上方抬起而使废墨液罐27的姿势倾斜,从而解除卡止阶梯部40与被卡止阶梯部60的卡止状态。如此,在该状态下,由于螺旋弹簧80的作用力经由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朝取出方向(前方)作用于废墨液罐27,因此该作用力成为有助于向取出方向移动的力,从而容易从装卸口34取出废墨液罐27。
接下来,说明将废墨液罐27安装在打印机11上的方法。此外,如后所述,在此新安装的废墨液罐27也可以是再利用容器部件44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27。
图6是示出装卸废墨液罐27时的收容室内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视图(其一)。而且,图7是示出装卸废墨液罐时的收容室内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视图(其二)。
在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安装废墨液罐27时,首先,对壳体部26的前表面侧的开闭门36进行打开操作。并且,将废墨液罐27从形成连接口57的后端侧插入到打开的装卸口34,使废墨液罐27朝成为向安装位置31的安装方向的后方侧移动。如此,如图6所示,在废墨液罐27的整体完全进入到收容室30内的前阶段,管支承机构28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前端侧筒状部76被插入到主后侧壁49a的连接口57内。
本实施方式的管支承机构28成为支承部件72以基端侧为支点而前端侧摆头自如的结构。因此,在其筒状体73的前端侧筒状部76以姿势倾斜的状态下插入到移动来的废墨液罐27的连接口57时,管支承机构28的支承部件72以与该倾斜对应的方式使前端侧摆动。因此,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前端侧筒状部76无阻碍地插入到废墨液罐27的连接口57的深处。
并且,从图6所示的状态开始,废墨液罐27进一步朝收容室30的深侧移动时,废墨液罐27的后侧壁49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抵接,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前端侧筒状部76到达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上形成的贯通孔61的位置。此外,这种情况下,废墨液罐27的后侧壁49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抵接时,通过将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突出设置的定位销85插入到废墨液罐27的副后侧壁49b上设置的筒部58的对位孔58a内,从而进行废墨液罐27相对于安装位置31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位。
并且,从该状态开始,向后方侧压入废墨液罐27以使其进一步按压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时,支承部件72使螺旋弹簧80进一步收缩并后退。并且,在支承部件72后退到使锷部74最接近基体部63的前壁的位置的时刻,如图7所示,使废墨液罐27的姿态为水平状态,并使废墨液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底面面接触到收容室30内的构成安装位置31的一部分的中段面38上。此外,这时,废墨液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底面上形成的被卡止阶梯部60位于比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形成的卡止阶梯部40靠收容室30的深侧。换言之,在该时刻,废墨液罐27处于在安装方向上穿过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的状态。
并且,从图7所示的状态开始,释放使废墨液罐27沿安装方向移动的作用力(例如使用者的手力)时,由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在蓄压的螺旋弹簧80的作用力下前进,因此废墨液罐27被该锷部74向前方(即,废墨液罐27的取出方向)按压。如此,废墨液罐27受到该按压力而在安装位置31的中段面38上向前方滑动移动,如图2所示,容器部件44的被卡止阶梯部60卡止于安装位置31的卡止阶梯部40。即,废墨液罐27相对于容器部件44的被卡止阶梯部60沿与取出方向相反的安装方向移动时,无法卡止的卡止阶梯部40在向废墨液罐27的取出方向滑动移动时作为以从取出方向侧限制废墨液罐27向取出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卡止的卡止机构起作用。
因此,废墨液罐27通过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从后方接受螺旋弹簧80的作用力,并且安装位置31的卡止阶梯部40从前方卡止在容器部件44的底面的被卡止阶梯部60,如图2所示,在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被定位成无法向前后方向移动。在该点上,作为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80和作为卡止机构的卡止阶梯部40作为将废墨液罐27保持为定位在安装位置31上的状态的保持机构起作用。装卸口34的开闭门36返回到关闭位置时,按压部件134从上部压入前侧突出部152,而将废墨液罐形成为上下方向无法移动。从而,废墨液罐27向安装位置31的安装作业结束。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方法。如上所述,在打印机11中使用废墨液罐27并回收规定量的墨液时,需要更换该废墨液罐27。此时,只要能够再利用旧的废墨液罐27的容器部件44,就无需新形成容器部件44,从而在环境方面及经济方面有利。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方法的流程图。以下,参照本流程图,说明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方法。
首先,从打印机11取出、回收废墨液罐27S202)。废墨液罐27的取出方法如上所述。此外,也可以将多个打印机11的废墨液罐27一起回收。并且,也可以将回收后的废墨液罐27的容器部件44一起在再生工厂中再利用。
接下来,从旧的废墨液罐27取下薄膜部件46(S204),从废墨液罐27的开口部48除去墨液吸收材料45a~45d(S206)。薄膜部件46的取下是进行废墨液罐27的再生的人员通过捏住薄膜部件46的端部从容器部件44剥离而进行的。而且,薄膜部件46熔敷于容器部件44。由此,也可以再加热薄膜部件46的熔敷部,而在使薄膜部件46容易从容器部件44剥离后取下薄膜部件46。如此,在附着有薄膜部件46的部位,能够减少薄膜部件的附着残留。
接下来,将未使用的吸收材料设置在容器部件44上(S208)。此时,也可以将与使用后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不同的材质的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收容在容器部件44中。作为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使用高密度纤维结构体聚氨酯、发泡形成材料及吸收性高分子聚合物。具体来说,也可以使用吸水纸、毛毡、纤维素、聚乙烯醇(P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EVA)、丙烯酸接枝淀粉、丙烯酸盐接枝淀粉、乙烯醇丙烯酸嵌段共聚物、交联聚丙烯酸、交联聚丙烯酸盐、改性PVA、聚苯乙烯磺酸、纤维素醚及羧甲基纤维素等。
另外,容器部件44中收容的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也可以具有与使用后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相同的外形形状。而且,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也可以是将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一体成型后的一张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
另外,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也可以与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的外形形状不同。例如,墨液吸收材料的外形形状也可以比容器部件44的内形形状大。而且,在以下的形态中,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也可以与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的外形形状不同。
图16是示出容器部件44中收容有一张墨液吸收材料145c的情况的图。再生前的废墨液罐27中使用四张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但是新收容的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可以是由一张形成的墨液吸收材料145c。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145c形成为让使用过的墨液吸收材料45c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因此,与使用过的墨液吸收材料45c相同地,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145c上形成有切口53、圆形的孔55、正方形状的贯通孔61及规定宽度的切口槽62。
通过形成为此种形状,脱膜用的锐刃仅沿高度方向移动而进行切断,从而能够形成墨液吸收材料的外形形状。此外,也可以形成为比新收容的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145c的切口槽62的宽度宽。
另外,以下,也可以在容器部件44内的局部收容墨液吸收材料。
图17是示出仅在容器部件44的底面收容墨液吸收材料345的情况的剖视图。在图中,示出以通过连接口57的中心轴的方式垂直剖开容器部件44时的情况。示出的墨液吸收材料345的周围形状成为与容器部件44的内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而且,墨液吸收材料345上设有能够让圆柱状的柱通过的贯通孔。而且,墨液吸收材料345设置在比连接口57靠下部。
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的毛细管力不大时,即使将墨液吸收材料沿高度方向层叠,废墨液也难以到达设置在高位置上的墨液吸收材料。如此,有高位置的墨液吸收材料白白浪费的担心。由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仅在容器部件44的底部设置墨液吸收材料345。
如此,由于仅在容器部件44内的局部收容墨液吸收材料,因此能够节约墨液吸收材料,从而能够提供廉价再生后的废墨液罐。
图18是示出容器部件44中收容有分割的多个墨液吸收材料的情况的俯视图。在此,示出在安装薄膜部件之前从上部观察到的容器部件44的情况。与将墨液吸收材料加工成复杂形状相比,加工成简单的矩形形状比较容易,因此能够廉价地形成其形状。由此,如图11所示,也可以将加工成矩形形状的多个墨液吸收材料收容在容器部件44内。
图19是示出在容器部件44的连接口57附近收容墨液吸收材料145a的情况的俯视图。在此,示出安装薄膜部件前从上部观察到的容器部件44的情况。如图所示,在容器部件44的前后方向上分割而收容墨液吸收材料时,能够在连接口57附近设置墨液吸收材料145a。
另外,此时,也可以在距连接口57最远的部位设置墨液吸收材料145b。而且,墨液吸收材料145b优选加工成通过圆柱状的柱54和容器部件44的内部壁面固定其位置的尺寸。
再生后的废墨液罐也与旧的废墨液罐同样地,在前后方向上倾斜而从打印机11取下。如此在前后方向上倾斜时,废墨液在容器部件44的前后方向上偏斜地移动。此时,通过如此在连接口57的附近及距连接口57最远的部位设置墨液吸收材料145a、145b,而偏斜的废墨液被所述墨液吸收材料的任一个吸收。从而,能够在取出时防止废墨液漏出。
图20是示出折叠收容墨液吸收材料445的情况的剖视图。
在图中,示出以让连接口57的中心轴通过的方式垂直剖开容器部件44时的情况。在此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主后侧壁49a的内侧的左右宽度为大致相同尺寸。而且,折叠而收容的墨液吸收材料445上形成有让圆柱状的柱54插入的孔。
如此,由于收容具有与主后侧壁49a的内侧的左右宽度大致相同尺寸的左右宽度的墨液吸收材料,因此墨液吸收材料445被副左侧壁50b的内侧壁和右侧壁51的内侧壁夹入,而收容在容器部件44内。这种情况下,由于墨液吸收材料445存在于从连接口57插入的筒状部76的下部,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废墨液。
如此,将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收容于容器部件44后,接下来,通过密封部件密封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S210)。
图21是示出薄膜部件的一部分147附着于开口部48的周围的情况的图。如此在取下薄膜部件时残留的薄膜部件的一部分147附着于开口部周围,然后使薄膜部件46熔敷于容器部件44时,有可能会在薄膜部件46与容器部件44之间产生间隙。由此,在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前,优选削掉开口部48的周围,平坦地加工熔敷薄膜部件46的面。由此,在这里,削掉残留在开口部48周围的薄膜部件的一部分147。并且,开口部平坦后,也能够使用具有与图3中的薄膜部件46相同的外形形状的薄膜部件来密封开口部48的整个面。
图22是示出薄膜部件146熔敷在开口部48的局部的情况的图。图中示出熔敷薄膜部件146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再利用容器部件44时,如图所示,也可以通过薄膜部件146热熔敷而安装开口部48的局部。如此,从未密封的部分能够视觉辨认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是再利用品还是新品。而且,通过密封开口部48的一部分,具有无需在薄膜部件上设置空气孔113的优点。
图23是示出将薄膜部件246卷绕在容器部件44上的情况的图。图中示出安装薄膜部件248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时,如图所示,也可以在容器部件44上以卷绕薄膜部件246的方式进行安装,以能够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薄膜部件246的端部能够通过粘结剂等进行固定。通过利用此种方法安装薄膜部件246,即使开口部48的周围残留有旧的薄膜部件的一部分,也能够容易将薄膜部件246安装在容器部件44上。并且,也能够容易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此外,作为如此卷绕在容器部件44上的薄膜部件246,也可以使用食品用保鲜膜。
图24是示出利用容器部件44的侧壁安装薄膜部件346的情况的图。图中示出安装薄膜部件346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时,如图所示,也可以将薄膜部件346的端部通过粘结安装在容器部件44的侧壁50、51上。通过利用此种方法安装薄膜部件346,即使开口部48的周围残留有旧的薄膜部件的一部分,也能够容易将薄膜部件346安装在容器部件44上。
图25是示出将盖部件446安装在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上的情况的剖视图。图中示出安装盖部件446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的截面。如图所示,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时,也可以安装嵌入到容器部件44的侧壁50、51的顶部的盖部件446。通过设置此种盖部件446,当再利用容器部件44时,能够容易从开口部48取出墨液吸收材料。
此外,在步骤S210中,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但是也可以不密封开口部48而将容器部件44中放入有墨液吸收材料的部件作为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经由图15的步骤S210而进行以下说明的步骤S112~S114。而且,如图3所示,所谓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也包含密封开口部48的全部的情况。
另外,在收容具有与图3所示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相同形状的未使用的墨液吸收材料的情况下密封开口部48的一部分时,优选密封贯通孔61的上部。这种情况下,由于抑制了排出的废墨液马上蒸发的情况,因此吸收材料自身不会在贯通孔61附近产生眼堵塞,而废墨液容易浸透墨液吸收材料。并且,由于墨液从开口部48的未堵塞的部分蒸发,因此能够注入更多的废墨液量。因此,开口部48的未堵塞的部分优选为离开排出部的位置。然而,当为蒸发并能浸透整体的墨液时,密封哪里都可以。
如此,进行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的密封后,接下来,在连接端子59的电路基板中,进行关于废墨液罐的信息的重写(S212)。
在所述连接端子59的内部形成有电路基板。电路基板具备能够消除及重写信息的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存储与废墨液罐127相关的各种信息。例如,电路基板中存储有容器部件44的能够再利用次数、废墨液罐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以及废墨液罐的制造年月日等。
预先决定废墨液罐127中能够回收的墨液量。因此,打印机11在每次向废墨液罐127喷出废墨液时计数该喷出量,从电路基板中存储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中减去该喷出量而重写能够回收墨液量。因此,通过使电路基板存储能够回收墨液量,打印机11能够监控废墨液罐127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从而使排出的废墨液不会超过能够回收墨液量。
另外,进行废墨液罐127的再生时,能够在电路基板中进行重写以使存储的能够回收墨液量成为未使用的废墨液罐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例如,即使在废墨液罐的能够回收墨液量通过减法运算而成为0g的情况下,在进行废墨液罐127的再生时,也能将能够回收墨液量作为未使用的废墨液罐的能够回收墨液量即60g而写入电路基板。
另外,由于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为再生品,因此也可以写入更少量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例如,为新的废墨液罐27时,将60g作为能够回收墨液量写入了电路基板,但是在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的电路基板中,也可以写入50g作为能够回收墨液量。
另外,在电路基板中存储容器部件44的能够再利用次数,也可以在每次进行废墨液罐127的再生时,对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次数进行减法运算,存储在电路基板中。如此,能够把握容器部件44的寿命。需要事先把握容器部件44的寿命的理由如下。
如上所述,再利用容器部件44时,存在削掉薄膜部件的熔敷面的情况。如此,随着再利用的次数增加而被削掉的部分减少,从而容器部件44的高度变低。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产生无法收容预定的尺寸的墨液吸收材料或仅能回收比预定的能够回收墨液量少量的废墨液等不良情况。由此,在电路基板中存储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次数,从而能够把握容器部件44的寿命。
图24是示出从容器部件44取下连接端子59的情况的图。如此,重写电路基板59a存储的内容时,也可以从容器部件44取下连接端子59。而且,也可以从容器部件44取下连接端子59并安装新的连接端子。
如上所述,再利用容器部件44而使废墨液罐127再生时,将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安装在打印机11上(S214)。由于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利用容器部件44制造,因此外形形状具有与旧的废墨液罐27大致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与旧的废墨液罐27相同地安装在打印机11上。
此外,用户以外的人也可以进行所述步骤S204~步骤S212的步骤。
以下,说明第二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具备再利用容器部件而再生后的废液回收体(废墨液罐)的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成了喷墨式记录装置,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具体化成喷射或喷出墨液以外的其他的液体(除液体之外也包含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的液状体、凝胶类的流状体)或液体以外的流体(能够作为流体流动而进行喷射的固体等)的流体喷射装置。例如,喷出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液晶显示器、EL(场致发光)显示器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的液状体喷射装置、喷射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使用作为精密吸移管且喷射成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也可以是在钟表或相机等精密机械中通过针尖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使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凝胶的流体状喷射装置、喷射以墨粉等粉体为例的固定的粉体喷射式记录装置。并且,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其中任一种喷射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液包含水性墨液和油性墨液。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是限定解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脱离主要内容而能够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的情况不言自明。尤其是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以下,说明第三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立体图,图2是省略了打印机中的壳体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废墨液罐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管支承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A是管支承机构的局部剖开主视图,图5B是示出支承部件后退的状态的管支承机构的局部剖开主视图。
以下,参照所述附图,说明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即喷墨式打印机中的废液回收系统。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未特别说明,“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就是指图1~图4各图中的箭头所示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11具备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的框架12。
在框架12内,输送辊1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通过送纸电动机14使输送辊13旋转,从而将记录用纸P从后侧朝前侧传送。而且,框架12内的输送辊13的上方架设有与该输送辊13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平行延伸的引导轴15。
滑架16被引导轴15支承为能够沿引导轴15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而且,在框架12内的后表面中的与引导轴15的两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驱动滑轮17及从动滑轮18被支承为旋转自如。驱动滑轮17上连结有在使滑架16往复移动时作为驱动源的滑架电动机19,在所述一对滑轮17、18之间挂装有固定支承滑架16的同步带20。因此,滑架16在滑架电动机19的驱动下被引导轴15引导并经由同步带20沿左右方向移动。
如图1所示,滑架16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21。另一方面,滑架16上能够装卸地搭载有用于对记录头21供给作为液体的墨液的多个墨盒23。所述各墨盒23分别对应于由记录头21的下表面构成的喷嘴形成面21a(参照图2)上形成的多个喷嘴开口列(未图示),并经由记录头21内形成的墨液流路(未图示)分别向对应的喷嘴列供给墨液。
再者,框架12内的一端部(图1中的右端部),即,记录用纸P无法到达的非印刷区域上设有打印机11的电源断开时或维修记录头21时用于使滑架16落位的成为维修位置的原位HP。并且,该原位HP的下方的位置上设有维修单元24,该维修单元24进行各种维修动作,以良好地维持来自记录头21的对记录用纸P的墨液的喷射。
维修单元24具备与记录头21的下表面(喷嘴形成面)相对应的大致矩形箱状的帽25和用于使帽25升降的升降装置(未图示)。并且,在滑架16移动到原位HP的状态下基于升降装置(未图示)的驱动而使帽25上升时,帽25以包围各喷嘴列的状态相对于记录头21的下表面即喷嘴形成面21a抵接。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框架12内的一端部(图1中的右端部)的原位HP的下方位置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的长方体状的壳体部26。壳体部26内形成有收容废液回收系统29的收容室30,该废液回收系统29具备作为废液回收体的废墨液罐27和作为液体流路形成装置的管支承机构28,收容室30内的下部设定有废墨液罐27的安装位置31。此外,如图2所示,收容室30内的高度(底壁32与上壁33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废墨液罐27的高度充分高,以在收容室30内能够使废墨液罐27的姿势倾斜。
从图2所示的状态开始,帽25基于升降装置(未图示)的驱动而上升,与记录头21的喷嘴形成面21a抵接,然后驱动吸引泵42。接下来,在帽25内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增粘等的墨液从记录头21内经由喷嘴开口(未图示)作为废墨液被强制性地吸引排出(喷出)到帽25内。并且,在吸引泵42的驱动持续进行的状态下,帽25内由于大气开放而成为吸引大气的空吸引状态,从而废墨液从帽25内排出到废墨液罐27内。
壳体部26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在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装卸废墨液罐27时用于使废墨液罐27通过的矩形形状的装卸口34。装卸口34上设有开闭门36,该开闭门36设置在装卸口34的上缘部两侧且在左右由一对轴部35将上端部支承为转动自如。并且,通过把持其前表面上形成的捏手部36a而以轴部35为中心进行开闭操作,从而开闭门36在图2实线所示的关闭位置与双点划线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开闭动作。
开闭门36上一体形成有用于从上部压入废墨液罐27的前侧突出部152的按压部件134。由此,通过关闭开闭门36,能够防止废墨液罐27的前侧浮起。
如图2所示,在壳体26的收容室30内的底壁32的上表面上,前段面37、中段面38及后段面39在前后方向上从前向后形成为阶梯状。前段面37形成为与装卸口34的下缘部相同的高度,使中段面38比前段面37低的卡止阶梯部40在前段面37的后端与中段面38的前端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
中段面38形成为比废墨液罐27的前后方向长度稍短的前后方向长度,通过该中段面38的大致整个区域和前段面37的后侧半个区域构成废墨液罐27的安装位置31。后段面39通过阶梯部41而形成为比中段面38稍低,该后段面39上设置有支承挠性管43的管支承机构28,该挠性管43用于将伴随吸引泵42的驱动而从帽25内强制吸引出的墨液作为废墨液(废液)排出到废墨液罐27内。
接下来,说明废墨液罐27。如图3所示,废墨液罐27具备:上部开口的有底箱状的容器部件44;外形形成为与容器部件44的开口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多张墨液吸收材料(废液吸收件)45a~45d;同样地外形形成为与容器部件44的开口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作为气液不透过性部件的薄膜部件46。容器部件44的内侧成为收容空间47,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在该收容空间47内收容成层叠状态。并且,以覆盖处于收容有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的状态的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的方式对容器部件44粘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熔敷)薄膜部件46,从而密封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而且,容器部件44上粘贴的薄膜部件46的局部形成有空气孔113。而且,如上所述,前侧突出部152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容器部件44上。
薄板状的肋52沿上下方向形成在容器部件44的后侧壁49的内面上。同样地,薄板状的肋52b沿上下方向形成在左右各侧壁50、51的各内面上。此外,图3中仅示出后侧壁49的一个肋52a和右侧壁51的三个肋52b。并且,与所述各肋52a、52b的位置相对应地在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的外缘上形成有切口53。
容器部件44的内底面的比中央略靠前侧的位置上竖立设置有圆柱状的柱54,与该柱54相对应地,各墨液吸收材料45的比中央略靠前侧的位置上分别贯通形成有圆形的孔55。并且,使与各切口53相对应的肋52a、52b进入各切口53,并使柱54插入各孔55,从而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以层叠状态收容在容器部件44的收容空间47内。
如图3所示,容器部件44的后部左侧的拐角部上形成有凹陷部56。其结果是,在后侧壁49中,相对位于后侧的主后侧壁49a与相对位于前侧的副后侧壁49b分离,并且在左侧壁50中,相对位于左侧的主左侧壁50a与相对位于右侧的副左侧壁50b分离。
主后侧壁49a上贯通形成有圆形的连接口57。连接口57的口径形成为从开口缘朝向深处逐渐缩小,且在从外部插入到连接口57内的部件相对于连接口57的内周面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接触时具有朝连接口57的深处中心引导该部件的功能。具体来说,由于废墨液罐27中的连接口57的内周面成为越朝向连接口57的深侧而口径越小的锥面,因此后述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随着被插入到连接口57内而被滑动引导向连接口57的中心。
此外,连接口57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圆形。连接口57的形状也可以是例如三角形、多边形或椭圆形状等。而且,在图中,连接口57形成为比后侧壁49突出,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不比后侧壁49突出。
另外,圆筒状的筒部58朝后方突出设置在副后侧壁49b上,通过该筒部58的孔构成对位孔58a。如后所述,筒部58的对位孔58a中插入有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突出设置的对位销85。在该点上,对位销85和对位孔58a作为在安装位置31将废墨液罐27以限制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成定位状态的保持机构发挥作用。
此外,对位销85的形状不为圆柱形状时,对位孔58a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圆筒形状。例如,对位销85的外周形状为矩形时,对位孔58a可以是具有让对位销85嵌入的凹部的孔。而且,对位销85为单一的板状部件时,对位孔58a可以是与对位销85相接而能够将其定位的板状部件。
副左侧壁50b的外表面上安装有连接端子59,该连接端子59具备存储废墨液罐27的后述的各种信息的电路基板。此外,与壳体部26的底壁32上形成的卡止阶梯部40在前后方向上能够卡合的被卡止阶梯部60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容器部件44的底面的比前端略靠后端的位置上。
如图3所示,在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中,最下层的第一吸收材料45a与最上层的第四墨液吸收材料45d形成为相同厚度的同一形态,从下开始第二个的第二墨液吸收材料45b和从下开始第三个的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形成为相同厚度。并且,第二墨液吸收材料45b和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各自的比中央略靠后方的各位置上形成有正方形状的贯通孔61,并且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上沿前后方向切口形成有从后端缘朝贯通孔61为规定宽度的切口槽62。
如图3所示,第一墨液吸收材料45a从下方填塞贯通孔61,第四墨液吸收材料45d从上方填塞贯通孔61。前端侧筒状部76插入到切口槽62时,从前端侧筒状部76排出的废墨液落到墨液吸收材料45a的上表面,向内部浸透而被吸收。并且,随着吸收的废墨液的增多,从第一墨液吸收材料45a逐渐浸透上面的墨液吸收材料。
在此,废墨液量多时,由于无法立即浸透第一墨液吸收材料45a,因此该贯通孔61暂时存储废墨液。即,在排出的废墨液被墨液吸收材料吸收(浸透墨液吸收材料)之前,对其进行存储。因此,贯通孔61的尺寸优选为能够存储排出的废墨液量的尺寸。而且,在贯通孔61存储废墨液时,在取下容器部件44并使容器部件为上下颠倒的状态下,第四墨液吸收材料45d阻挡并吸收贯通孔61中存储的废墨液,从而防止墨液向容器部件44的外部漏出。此外,墨液吸收材料45d抑制排出的废墨液蒸发。废墨液蒸发时,由于增粘的墨液会引起墨液吸收材料的眼堵塞,而使之后排出的废墨液难以浸透。通过利用第四墨液吸收材料45d堵塞贯通孔61,不仅能抑制排出的废墨液所落下的第一墨液吸收材料45a的上表面的墨液蒸发,而且由于其位于墨液吸收材料45a、45b、45c的上侧,因此还能抑制来自所述三个墨液吸收材料的蒸发。
如上所述构成废墨液罐27。此外,也可以与上述不同的形态在容器部件44中收容墨液吸收材料。而且,也可以如后述的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那样,以与上述不同的形态使密封部件密封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
接下来,说明管支承机构28。如图4及图5A、B所示,管支承机构28具有通过相同的长方形状的前壁连结长方形状的左右两侧壁的前端之间的俯视时大致コ字状的基体部63。矩形板状的水平板部64从基体部63的前端下部朝前方延伸设置,该水平板部64上贯通形成有左右一对螺纹孔65。并且,通过将止动螺钉66分别与水平板部64的各螺纹孔65螺合,而将基体部63固定在壳体部26的底壁32中的后段面39上。
如图4所示,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贯通孔67、68、69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在基体部63的前壁上。各贯通孔67~69中,中央贯通孔68形成为如下高度:当壳体26的底壁32的后段面39上固定有基体部63时,与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安装的废墨液罐27的连接口57为同轴配置。而且,上侧贯通孔67和下侧贯通孔69的各孔的内周面的轴向中途位置上分别形成有向内的凸缘部70(参照图5A、B)。此外,基体部63中的前壁的上端部大致中央部上形成有能够夹入支承挠性管43的大致U字状的管止动部71。
另外,如图4及图5A、B所示,基体部63的前表面侧安装有用于将挠性管43支承为直线状的支承部件72。支承部件72是以相对于废墨液罐27的连接口57能够插拔的筒状体73为主体形成的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刚性的树脂成型品,在该筒状体73的比轴向中途位置略靠后侧(基端侧)的位置上一体形成有矩形板状的锷部74。并且,在支承部件72中,比筒状部73的锷部74向后侧突出形成的基端侧筒状部(第二支承部)75的外径小于基体部63的中央贯通孔68的口径,且其内径为能够让挠性管43插通的直径。
另一方面,在支承部件72中,筒状部73的比锷部74靠前侧(前端侧)的成为第二支承部的规定长度部分的外径尺寸比废墨液罐27内收容的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的切口槽62的左右宽度尺寸略小,且从该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的后端缘到贯通孔61的大致中心的距离尺寸形成为大致相同长度尺寸。并且,该筒状体73的比锷部74靠前端侧的规定长度部分形成为,为了内嵌合挠性管43的成为下游端的前端,除了成为圆筒状的相对短的前端侧筒状部76之外,从该前端侧筒状部76到后方的锷部74的相对长的筒状部分成为挖通周壁的大约一半的非筒状部77。此外,在非筒状部77的内面的筒状体73的轴向的多个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上,相互成对的夹持爪(止动部)78以与相对向的对方的夹持爪78的间隔比挠性管43的外径略小的方式突出设置。
并且,在将筒状体73中的基端侧筒状部75游插到基体部63的中央贯通孔68内的状态下,支承部件72通过前端侧筒状部76及非筒状部77支承从其基端侧筒状部75的基端侧开口插入的挠性管43中的包含前端(下游端)的前端侧的规定长度部分。即,由于筒状体73中的前端侧筒状部76的内径形成为与挠性管43的外径相等,因此以嵌合状态支承挠性管43的前端,并且非筒状部77通过各夹持爪78以从侧方夹入的方式固定从挠性管43的前端与基端侧相连的部分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因此,通过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挠性管43中的前端侧的规定长度部分被支承为沿挠性管43的前端指向的方向延伸。
另外,相对于废墨液罐27的筒部58的对位孔58a插拔自如的对位销85朝前方突出设置在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的前表面的左侧缘。而且,同样地,成为矩形板状的垂直板部86从锷部74的前表面的左侧缘中的比对位销85靠下方的位置朝前方突出形成。并且,该垂直板部86的一侧面(右侧面)上安装有与废墨液罐27的副左侧壁50b上设置的连接端子59相对应的连接端子87,该连接端子87经由未图示的电气配线与打印机11的控制装置(未图示)连接。
另一方面,在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的后表面上,形成为能够分别插通基体部63的上侧贯通孔67及下侧贯通孔69的上下一对圆柱部79从基端侧筒状部75的上侧和下侧的两个部位朝后方平行地突出设置。并且,上下各圆柱部79在各自的周面上贯装有作为施力机构发挥作用的螺旋弹簧80的状态下,插入到与基体部63相对应的上侧贯通孔67及下侧贯通孔69中,此外,这种情况下,螺旋弹簧80的前端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的后表面抵接,并且后端与上侧贯通孔67及下侧贯通孔69的各内周面的中途设置的突缘部70抵接。而且,各圆柱部79的前端面上分别形成有螺纹孔(未图示)。
另外,如图4及图5A、B所示,基体部63的后表面侧配置有用于将支承部件72组装到基体部63上的组装板81。组装板81形成为在配置在俯视大致コ字状的基体部63的左右两侧壁之间的状态下能够与前壁的后表面抵接的矩形板状,其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与基体部63的中央贯通孔68相对应的贯通孔82。而且,在组装板81中的贯通孔82的上侧和下侧,在与基体部63的上侧贯通孔67及下侧贯通孔69相对应的两个部位上形成有螺钉插通孔83。并且,组装板81通过插通到螺钉插通孔83中的止动螺钉84相对于使前端部从基体部63的上侧及下侧的各贯通孔67、69朝后方突出的支承部件72的各圆柱部79进行螺接。
接下来,再次参照图2,说明从打印机11取下废墨液罐27的方法。
如图2所示,从打印机11取下相对于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处于安装状态的废墨液罐27时,装卸口34的开闭门36成为打开状态,打印机11的使用者将手插入装卸口34内而把持废墨液罐27的前端部。然后,将该废墨液罐27的前端部向上方抬起而使废墨液罐27的姿势倾斜,从而解除卡止阶梯部40与被卡止阶梯部60的卡止状态。如此,在该状态下,由于螺旋弹簧80的作用力经由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朝取出方向(前方)作用于废墨液罐27,因此该作用力成为有助于向取出方向移动的力,从而容易从装卸口34取出废墨液罐27。
接下来,说明将废墨液罐27安装在打印机11上的方法。此外,如下所述,在此新安装的废墨液罐27也可以是再利用容器部件44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27。
图6是示出装卸废墨液罐27时的收容室内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视图(其一)。而且,图7是示出装卸废墨液罐时的收容室内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剖视图(其二)。
在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安装废墨液罐27时,首先,对壳体部26的前表面侧的开闭门36进行打开操作。然后,将废墨液罐27从形成连接口57的后端侧插入到打开的装卸口34中,并使废墨液罐27朝成为向安装位置31的安装方向的后方侧移动。如此,如图6所示,在废墨液罐27的整体进入到收容室30内的前阶段,管支承机构28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前端侧筒状部76被插入到主后侧壁49a的连接口57内。
本实施方式的管支承机构28成为支承部件72以基端侧为支点而前端侧摆头自如的结构。因此,管支承机构28的支承部件72在插入到其筒状体73的前端侧筒状部76以姿势倾斜的状态移动来的废墨液罐27的连接口57时,以与该倾斜相对应的方式使前端侧摆动。因此,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前端侧筒状部76无阻碍地插入到废墨液罐27的连接口57的深处。
并且,从图6所示的状态开始,废墨液罐27进一步朝收容室30的深侧移动时,废墨液罐27的后侧壁49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抵接,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前端侧筒状部76到达第三墨液吸收材料45c上形成的贯通孔61的位置。此外,这种情况下,废墨液罐27的后侧壁49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抵接时,通过将从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突出设置的定位销85插入到废墨液罐27的副后侧壁49b上设置的筒部58的对位孔58a内,而进行废墨液罐27相对于安装位置31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位。
并且,从该状态开始,向后方侧压入废墨液罐27以使其进一步按压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时,支承部件72使螺旋弹簧80进一步收缩并后退。并且,在支承部件72后退到使锷部74最接近基体部63的前壁的位置的时刻,如图7所示,使废墨液罐27的姿态为水平状态,并使废墨液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底面面接触到收容室30内的构成安装位置31的一部分的中段面38上。此外,这时,废墨液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底面上形成的被卡止阶梯部60位于比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形成的卡止阶梯部40靠收容室30的深侧。换言之,在该时刻,废墨液罐27处于在安装方向上穿过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的状态。
然后,从图7所示的状态开始,释放使废墨液罐27沿安装方向移动的作用力(例如使用者的手力)时,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在蓄压的螺旋弹簧80的作用力下前进,因此废墨液罐27被该锷部74向前方(即,废墨液罐27的取出方向)按压。如此,废墨液罐27受到该按压力而在安装位置31的中段面38上向前方滑动移动,如图2所示,容器部件44的被卡止阶梯部60卡止于安装位置31的卡止阶梯部40。即,使废墨液罐27相对于容器部件44的被卡止阶梯部60沿与取出方向相反的安装方向移动时,无法卡止的卡止阶梯部40在废墨液罐27向取出方向滑动移动时作为从取出方向侧以限制废墨液罐27向取出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卡止的卡止机构起作用。
因此,废墨液罐27经由支承部件72的锷部74从后方接受螺旋弹簧80的作用力,并且由于安装位置31的卡止阶梯部40从前方卡止在容器部件44的底面的被卡止阶梯部60,因而如图2所示,废墨液罐27在收容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被定位成无法向前后方向移动。在该点上,作为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80和作为卡止机构的卡止阶梯部40作为将废墨液罐27保持为定位在安装位置31上的状态的保持机构起作用。装卸口34的开闭门36返回到关闭位置时,按压部件134从上部压入前侧突出部152,将废墨液罐形成为上下方向无法移动。从而,废墨液罐27向安装位置31的安装作业结束。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方法。如上所述,在打印机11中使用废墨液罐27并回收规定量的墨液时,需要更换该废墨液罐27。此时,只要能够再利用旧的废墨液罐27的容器部件44,就无需新形成容器部件44,而在环境方面及经济方面有好处。
图2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方法的流程图。以下,参照本流程图,说明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方法。
首先,从打印机11取出废墨液罐27,准备旧的废墨液罐27(S302)。废墨液罐27的取出方法如上所述。取出的旧的废墨液罐27的容器部件44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再利用。此外,也可以将从多个打印机11取出的旧的废墨液罐27一起回收。并且,也可以将回收后的旧的废墨液罐27在再生工厂中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再生。
接下来,从旧的废墨液罐27取下薄膜部件46,从开口部48除去墨液吸收材料45a~45d(S304)。薄膜部件46的取下是进行废墨液罐27的再生的人员通过捏住薄膜部件46的端部从容器部件44剥离而进行的。而且,薄膜部件46熔敷于容器部件44。由此,也可以再加热薄膜部件46的熔敷部而在使薄膜部件46容易从容器部件44剥离后取下薄膜部件46。如此,在附着有薄膜部件46的壁面顶部,能够以尽可能不留有薄膜部件的附着残留的方式将其取下。
接下来,进行除去了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的废墨液罐27的内部的清扫(S306)。旧的废墨液罐27的内部由于存储废墨液而存在污垢附着的情况。而且,废墨液固化会起到粘结剂的作用,从而存在使墨液吸收材料45a~45d的一部分附着于废墨液罐27内部的情况。因此,清扫旧的废墨液罐27的内部。此外,也可以一并进行废墨液罐外部的清扫。
接下来,将残留在开口部48上的薄膜部件的一部分削掉除去(S308)。
图28是示出薄膜部件的一部分147附着于开口部48的周围的情况的图。如此,在取下薄膜部件时残留的薄膜部件的一部分147附着于开口部周围,然后在使薄膜部件46熔敷于容器部件44时,有可能会在薄膜部件46与容器部件44之间产生间隙。由此,在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前,优选削掉开口部48的周围,平坦地加工薄膜部件46所熔敷的面。所以在此,削掉残留在开口部48周围的薄膜部件的一部分147。并且,开口部平坦后,也能够使用具有与图3中的薄膜部件46相同的外形形状的薄膜部件来密封开口部48的整个面。
接下来,通过新的薄膜部件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S310)。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在废墨液罐中收容新的墨液吸收材料而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这是因为这样能够不使用墨液吸收材料而在容器部件44内存储废墨液。密封开口部48时,可以熔敷薄膜部件27以塞住开口部48的整个面(与旧的废墨液罐27时相同)。而且,也可以通过薄膜部件仅堵塞开口部48的局部。
图29是示出将薄膜部件146熔敷在开口部48的局部的情况的图。图中示出熔敷薄膜部件146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再利用容器部件44时,如图所示,也可以利用薄膜部件146热熔敷而安装开口部48的局部。如此,从未密封的部分能够视觉辨认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是再利用品还是新品。而且,通过密封开口部48的局部,具有无需在薄膜部件上设置空气孔113的优点。
图30是示出将薄膜部件246卷绕在容器部件44上的情况的图。图中示出安装薄膜部件248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时,如图所示,也可以在容器部件44上以卷绕薄膜部件246的方式进行安装,以能够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薄膜部件246的端部能够通过粘结剂等进行固定。通过利用此种方法安装薄膜部件246,即使开口部48的周围残留有旧的薄膜部件的一部分,也能够容易将薄膜部件246安装在容器部件44上。并且,也能够容易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此外,作为如此卷绕在容器部件44上的薄膜部件246,也可以使用食品用保鲜膜。
图31是示出利用容器部件44的侧壁安装薄膜部件346的情况的图。图中示出安装薄膜部件346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时,如图所示,也可以将薄膜部件346的端部通过粘结安装在容器部件44的侧壁50、51上。通过利用此种方法安装薄膜部件346,即使开口部48的周围残留有旧的薄膜部件的一部分,也能够容易将薄膜部件346安装在容器部件44上。
图32是示出将盖部件446安装在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上的情况的剖视图。图中示出安装盖部件446而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的截面。如图所示,密封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时,也可以安装嵌入到容器部件44的侧壁50、51的顶部的盖部件446。通过设置此种盖部件446,当再利用容器部件44时,能够容易从开口部48取出墨液吸收材料。
此外,如图3所示,所谓开口部48的至少一部分也包含密封开口部48的全部的情况。
如此,进行容器部件44的开口部48的密封后,接下来,在连接端子59的电路基板中,进行关于废墨液罐的信息的重写(S312)。
在所述连接端子59的内部形成有电路基板。电路基板具备能够消除及重写信息的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并存储与废墨液罐127相关的各种信息。例如,电路基板中存储有容器部件44的能够再利用次数、废墨液罐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以及废墨液罐的制造年月日等。
预先决定废墨液罐127中能够回收的墨液量。因此,打印机11每次向废墨液罐127喷出废墨液时计数该喷出量,从电路基板中存储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中减去该喷出量而重写能够回收墨液量。因此,通过使电路基板存储能够回收墨液量,打印机11能够监控废墨液罐127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从而使排出的废墨液不会超过能够回收墨液量。
另外,进行废墨液罐127的再生时,能够在电路基板中进行重写以使存储的能够回收墨液量成为未使用的废墨液罐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例如,即使在废墨液罐的能够回收墨液量由于使用而成为0g的情况下,在进行废墨液罐127的再生时,也能将能够回收墨液量作为未使用的废墨液罐的能够回收墨液量即60g而写入电路基板。
另外,由于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为再生品,因此也可以写入更少量的能够回收墨液量。例如,为新的废墨液罐27时,将60g作为能够回收墨液量写入电路基板,但是在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的电路基板中,也可以写入50g作为能够回收墨液量。
另外,在电路基板中存储容器部件44的能够再利用次数,也可以在每次进行废墨液罐127的再生时,对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次数进行减法运算,而存储在电路基板中。如此,能够把握容器部件44的寿命。需要事先把握容器部件44的寿命的理由如下。
如上所述,再利用容器部件44时,存在削掉薄膜部件的熔敷面的情况。如此,随着再利用的次数增加而被削掉的部分减少,从而容器部件44的高度变低。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产生无法收容预定的尺寸的墨液吸收材料或仅能回收比预定的能够回收墨液量少量的墨液等不良情况。由此,在电路基板中存储容器部件44的再利用次数,从而能够把握容器部件44的寿命。
图33是示出从容器部件44取下连接端子59的情况的图。如此,重写电路基板59a存储的内容时,也可以从容器部件44取下连接端子59。而且,也可以从容器部件44取下连接端子59并安装新的连接端子。
如上所述,再利用容器部件44而使废墨液罐127再生时,将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安装在打印机11上(S314)。由于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利用容器部件44制造,因此外形形状具有与旧的废墨液罐27大致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与旧的废墨液罐27相同地安装在打印机11上。
此外,用户以外的人也可以进行所述步骤S304~步骤S312的步骤。
图34是用于说明容器部件44的连接口57附近的肋52a的图。肋52a设置成从容器部件44的内侧底面延伸并与连接口57的内侧的左右两侧连接。
在旧的废墨液罐27的墨液吸收材料45c上设有用于将前端侧筒状部76及非筒状部77向容器部件44的中央方向引导的切口槽62。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容器部件44的内部未收纳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从而在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中也不存在用于将前端侧筒状部76向容器部件44的中央方向引导的切口槽62。
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容器部件44上设置肋52a,因此前端侧筒状部76的前端插入到连接口57中后,所述肋52a能够将前端侧筒状部76及非筒状部77向容器部件44内部的中央方向引导。由此,即使引导前端侧筒状部76的墨液吸收材料45a~45d不存在,也能向容器部件44的中央部有效地引导前端侧筒状部76。
另外,该肋52a对肋本来的目的即增加容器部件44的强度方面也有贡献。尤其是由于废墨液罐27设置在打印机11的内部,因此前端侧筒状部76向连接口57的插入过程成为更换废墨液罐27的用户难以视觉辨认的结构。因此,在打印机11内设置再生后的废墨液罐127时,有前端侧筒状部76频繁碰撞连接口57周围的担心。这种情况下,由于肋52a增强连接口57周围,因此容器部件44不容易破坏而能够再利用。
如此,关于将肋52a设置在用户难以确认的部位上的废墨液罐27,容易设置且容易进行容器部件的再利用。
说明第三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具备再利用容器部件而再生后的废液回收体(废墨液罐)的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成了喷墨式记录装置,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具体化成喷射或喷出墨液以外的其他的液体(除液体之外也包含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的液状体、凝胶类的流状体)或液体以外的流体(能够作为流体流动而进行喷射的固体等)的流体喷射装置。例如,喷出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液晶显示器、EL(场致发光)显示器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的液状体喷射装置、喷射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使用作为精密吸移管且喷射成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也可以是在钟表或相机等精密机械中通过针尖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使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凝胶的流体状喷射装置、喷射以墨粉等粉体为例的固定的粉体喷射式记录装置。并且,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其中任一种喷射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液包含水性墨液和油性墨液。
上述实施方式是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是限定解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脱离主要内容而能够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的情况不言自明。尤其是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Claims (19)

1.一种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该容器部件收容有废液吸收件,其中,所述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包括:
从吸收了废液后的所述废液吸收件除去废液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骤;
将除去了废液的至少一部分后的所述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从所述废液吸收件除去所述废液的至少一部分的步骤包含清洗所述废液吸收件的步骤、挤榨所述废液吸收件的步骤、擦拭所述废液吸收件的步骤、以及在收容有所述废液吸收件的状态下清洗所述容器部件整体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所述废液吸收件由多个废液吸收件构成,
在将除去了所述废液的至少一部分后的所述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步骤中,将所述废液的除去比例越高的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越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在将除去了所述废液的至少一部分后的所述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步骤中,将除去了所述废液的一部分后的废液吸收件和未使用的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所述未使用的废液吸收件的外形形状与除去了所述废液的一部分后的废液吸收件的外形形状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还包含对所述容器部件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对所述容器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包含削掉形成所述开口部的侧壁的顶部的至少一部分且在所述侧壁的顶部粘贴密封部件的步骤、在所述容器部件的周围卷绕密封部件的步骤、在所述容器部件的侧壁面粘贴密封部件的步骤、以及安装嵌入到所述容器部件的侧壁上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盖部件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所述容器部件具备存储与所述废液的回收量相关的信息的存储元件,
所述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还包含重写所述存储元件中的所述与废液的回收量相关的信息的步骤、以及将所述存储元件更换为新的存储元件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
9.一种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该容器部件收容有废液吸收件,其中,所述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包括:
将从所述容器部件吸收了废液的所述废液吸收件除去的步骤;
取代被除去的所述废液吸收件而将另一废液吸收件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取代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而设置的所述另一废液吸收件是具有与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的外形形状相同的形状、或具有与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的外形形状不同的形状、或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的局部的任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取代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而设置的所述另一废液吸收件分割成多个而设置在所述容器部件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在所述容器部件上形成能够插拔液体流路的连接口,
取代所述被除去的废液吸收件而设置的所述另一废液吸收件在所述容器部件内靠近所述连接口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还包含对所述容器部件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对所述容器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包含削掉形成所述开口部的侧壁的顶部的至少一部分且在所述侧壁的顶部粘贴密封部件的步骤、在所述容器部件的周围卷绕密封部件的步骤、在所述容器部件的侧壁面粘贴密封部件的步骤、以及安装嵌入到所述容器部件的侧壁上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盖部件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所述容器部件具备存储与所述废液的回收量相关的信息的存储元件,
所述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还包含重写所述存储元件中的所述与废液的回收量相关的信息的步骤、以及将所述存储元件更换为新的存储元件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
16.一种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该容器部件收容有废液吸收件,其中,所述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包括:
从所述容器部件的开口部除去吸收了废液的所述废液吸收件的步骤;
对除去了所述废液吸收件的所述容器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
在除去了所述废液吸收件后对所述容器部件的内部进行清扫的步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对所述容器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密封的步骤包含削掉形成所述开口部的侧壁的顶部的至少一部分且在所述侧壁的顶部粘贴密封部件的步骤、在所述容器部件的周围卷绕密封部件的步骤、在所述容器部件的侧壁面粘贴密封部件的步骤、以及安装嵌入到所述容器部件的侧壁上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盖部件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所述容器部件上形成有能够插拔液体流路的连接口和从所述容器部件内的底部延伸到所述连接口周围的肋,
将所述液体流路插入时,所述肋能够将所述液体流路向所述容器部件内的规定方向引导。
19.根据权利要求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其中,
所述容器部件具备存储与所述废液的回收量相关的信息的存储元件,
所述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还包含重写所述存储元件中的所述与废液的回收量相关的信息的步骤、以及将所述存储元件更换为新的存储元件的步骤中的至少任一个。
CN2009801060581A 2008-02-29 2009-01-30 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 Pending CN1019521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49541A JP2009202522A (ja) 2008-02-29 2008-02-29 廃液回収体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8-049542 2008-02-29
JP2008-049543 2008-02-29
JP2008-049541 2008-02-29
JP2008049543A JP4985473B2 (ja) 2008-02-29 2008-02-29 廃液回収システム、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8049542A JP4985472B2 (ja) 2008-02-29 2008-02-29 液体流路形成装置、廃液回収システム、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8116111A JP2009262450A (ja) 2008-04-25 2008-04-25 容器部材の再利用方法
JP2008-116111 2008-04-25
JP2008-116110 2008-04-25
JP2008116110A JP2009262449A (ja) 2008-04-25 2008-04-25 容器部材の再利用方法
JP2008-116109 2008-04-25
JP2008116109A JP5071226B2 (ja) 2008-04-25 2008-04-25 容器部材の再利用方法
PCT/JP2009/051605 WO2009107450A1 (ja) 2008-02-29 2009-01-30 容器部材の再利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2125A true CN101952125A (zh) 2011-01-19

Family

ID=41012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60581A Pending CN101952125A (zh) 2008-02-29 2009-01-30 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19337A1 (zh)
EP (1) EP2261038A4 (zh)
CN (1) CN101952125A (zh)
WO (1) WO200910745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96706A (zh) * 2014-06-27 2015-12-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废液回收系统
CN106994834A (zh) * 2016-01-18 2017-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9016850A (zh) * 2014-06-12 2018-12-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19338A1 (en) * 2008-02-29 2009-09-0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Waste liquid collector
US9168756B2 (en) * 2008-02-29 2015-10-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Waste liquid container and waste liquid discharging device
CN101959691B (zh) * 2008-02-29 2013-08-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回收体
US8556409B2 (en) * 2010-10-18 2013-10-1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ers and duplexers for printers
JP5831678B2 (ja) * 2011-02-28 2015-1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673166B (zh) * 2011-03-08 2015-09-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及液体消耗装置
CN202623516U (zh) * 2011-03-18 2012-12-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及液体消耗装置
EP3093145B1 (en) * 2011-06-15 2020-02-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s and cassettes for discarding ink
JP6020120B2 (ja) 2012-12-14 2016-11-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9144982B2 (en) * 2012-12-27 2015-09-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932476B2 (ja) * 2015-04-14 2021-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US10953654B2 (en) * 2018-03-27 2021-03-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absorber, ink absorbing member accommodation container, and ink absorbing structure
EP3581388A1 (en) 2018-06-11 2019-12-18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Waste ink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2062757A (ja) * 2020-10-09 2022-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保持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0083B2 (ja) * 1984-07-09 1996-06-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US4901094A (en) * 1987-06-09 1990-02-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Waste collecting device of an ink jet printer
EP1234675B1 (en) * 1989-08-05 2007-05-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for the apparatus
US5221935A (en) * 1990-02-15 1993-06-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Waste ink receiving cartridge and ink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said cartridge
US5745134A (en) * 1990-06-13 1998-04-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exchanging waste ink pack of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H05162334A (ja) 1991-12-13 1993-06-29 Canon Inc インク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廃インク収容カートリッジ
JP3062366B2 (ja) * 1992-12-28 2000-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5742308A (en) * 1994-03-30 1998-04-2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jet printer cartridge refil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6042216A (en) * 1997-03-04 2000-03-2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Replaceable printhead servicing module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wipe/cap/spit/prime)
US6170937B1 (en) * 1997-01-21 2001-01-0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container refurbishment method
DE69838765T2 (de) * 1997-03-03 2008-03-06 Seiko Epson Corp. Tintenstrahldrucker
JPH11129488A (ja) * 1997-10-31 1999-05-18 Seiko Epson Corp 廃インク吸収機能付き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CN1135169C (zh) * 1997-08-28 2004-01-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具有废墨吸收功能的墨盒
JP3852883B2 (ja) * 1998-01-19 2006-12-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0085145A (ja) * 1998-09-10 2000-03-28 Copyer Co Ltd 廃インクタンク
JP3790845B2 (ja) * 1998-10-27 2006-06-2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廃インク回収装置
JP2002029065A (ja) 2000-07-18 2002-01-29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KR100403813B1 (ko) * 2001-06-30 2003-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모듈
MXPA03002490A (es) * 2002-03-20 2004-10-15 Seiko Epson Corp Cartucho para tinta y soporte de cartucho para tinta.
JP4168655B2 (ja) * 2002-04-24 2008-10-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廃インク貯蔵装置
JP3807358B2 (ja) * 2002-10-22 2006-08-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6907213B2 (en) * 2002-10-31 2005-06-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k disposal in cartridges
JP2004345249A (ja) * 2003-05-22 2004-12-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EP1642721B1 (en) * 2003-07-04 2011-12-07 Sony Corporation Liquid-discharging device
WO2005007414A1 (en) * 2003-07-17 2005-01-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Waste ink tank and ink jet printer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562961B2 (en) * 2003-09-22 2009-07-21 Fujifilm Corporation Droplet discharg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eliminary discharge method
US7360864B2 (en) * 2004-03-05 2008-04-2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aste ink tank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6218846A (ja) * 2004-07-23 2006-08-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回収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6035697A (ja) * 2004-07-28 2006-02-09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6142630A (ja) 2004-11-19 2006-06-08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769499B2 (ja) * 2005-07-08 2011-09-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廃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848699B2 (ja) * 2005-08-04 2011-12-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廃インク貯留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792870B2 (ja) * 2005-08-15 2011-10-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070058011A1 (en) * 2005-09-12 2007-03-15 Christopher Waclaw Wencel Method of cleaning an inkjet cartridge
JP4992372B2 (ja) 2005-10-13 2012-08-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液体収容部
JP4999486B2 (ja) * 2006-07-19 2012-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廃液収容容器、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21562B2 (ja) * 2006-08-08 2009-08-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16850A (zh) * 2014-06-12 2018-12-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CN105196706A (zh) * 2014-06-27 2015-12-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废液回收系统
CN105196706B (zh) * 2014-06-27 2018-07-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废液回收系统
CN106994834A (zh) * 2016-01-18 2017-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61038A4 (en) 2011-02-23
US20090219337A1 (en) 2009-09-03
EP2261038A1 (en) 2010-12-15
WO2009107450A1 (ja) 2009-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2125A (zh) 容器部件的再利用方法
CN101959691B (zh) 废液回收体
US6991325B2 (en) Ink replenishing device, sub ink tank,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5741019B2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US6390611B1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sub-tank unit adapted thereto, and ink droplet ejection capability recovery method
EP1772270B1 (en) Ink Cartridge
US9233543B2 (en) Waste liquid container, attachment, waste liquid collection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9202522A (ja) 廃液回収体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6965561B (zh) 废液收纳体以及配件
US8235498B2 (en) Head repairing apparatus and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EP1772271B1 (en) Ink Cartridge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O2007037451A9 (en) Ink cartridge, ink jet recording system and set of ink cartridges
US8388100B2 (en) Head repairing apparatus and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6966624B2 (en) Liquid spraying device
CN112238680B (zh) 液体喷出装置
WO2007037449A1 (en) Ink cartridge, and system including ink cartridge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5161642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該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が搭載され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EP1772277B1 (en) Ink cartridge
JP5098781B2 (ja) 廃液排出装置
JP2009262449A (ja) 容器部材の再利用方法
JP2015080872A (ja) 液体収容容器の再生方法、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
JP2009262450A (ja) 容器部材の再利用方法
JP5071226B2 (ja) 容器部材の再利用方法
EP1772276B1 (en) Ink cartridge with light-receiving and light-blocking portion
JP4985472B2 (ja) 液体流路形成装置、廃液回収システム、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