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1453A - 具有省电模式的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省电模式的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1453A
CN101951453A CN2010102253853A CN201010225385A CN101951453A CN 101951453 A CN101951453 A CN 101951453A CN 2010102253853 A CN2010102253853 A CN 2010102253853A CN 201010225385 A CN201010225385 A CN 201010225385A CN 101951453 A CN101951453 A CN 1019514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od
stand
messaging device
unit
lo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2538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1453B (zh
Inventor
挽地笃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951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14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14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14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18Reducing or saving of used resources, e.g. avoiding waste of consumables or improving usage of hardware resources
    • G06F3/1221Reducing or saving of used resources, e.g. avoiding waste of consumables or improving usage of hardware resources with regard to power consump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29Prin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r printer maintenance, e.g. device status, power lev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37Print job management
    • G06F3/1259Print job monitoring, e.g. job st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1Switching on or off, e.g. for saving power when not in u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6Control thereof using a low-power mode, e.g. standb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省电模式的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其中,如果作业间隔长于基准时间,并且不满足预定条件,则设置第一等待时间;以及如果作业间隔长于基准时间,并且满足预定条件,则设置长于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二等待时间。在作业间隔长于第一基准时间的情况下,如果不满足预定条件,则当在处理了作业之后经过了第一等待时间时,控制单元使多功能外围设备从正常模式转换成省电模式;并且如果满足预定条件,则当在处理了该作业之后经过了第二等待时间时,控制单元使多功能外围设备转换成省电模式。

Description

具有省电模式的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省电模式的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可以在正常模式或省电模式下工作的信息处理设备的功耗,例如,响应于正在输入作业,转换成正常模式,并且例如,响应于已处理了作业,转换成省电模式。
然而,从省电模式向正常模式的转换需要大的电力并且需要长的时间。因此,对于被设计为始终响应于已处理了作业而进入省电模式的信息处理设备,不能有效地降低功耗,并且该信息处理设备在需要时不能迅速进入可工作状态。
为了消除这些问题,日本特开平07-251550号公报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被配置成:测量作业间隔(即从执行前一作业时开始到执行当前作业时为止的时间段);在完成了当前作业时,基于所测量到的作业间隔设置等待时间,其中,在该等待时间之后进入省电模式;并且当在该作业完成之后经过了所设置的等待时间时,使信息处理设备进入省电模式。具体地,如果作业间隔长,则判断为信息处理设备的使用频率低,因此将信息处理设备进入省电模式的等待时间设置得短。另一方面,如果作业间隔短,则判断为信息处理设备的使用频率高,并且将等待时间设置得长。
然而,即使作业间隔长,信息处理设备的使用频率也不总是低。有时优选的是,即使作业间隔长,当满足下面的任一条件时,也将信息处理设备进入省电模式的等待时间设置得长。例如,在用户通过操作信息处理设备的操作单元给出例如用于复制的作业输入指示的情况下,以及在用户通过操作单元给出用以输入发生频率高的类型的作业的指示的情况下,在该作业后立即输入下一作业的可能性高。在输入作业是表单(form)打印作业或用于连续输入数据的其它作业的另一情况下,在该作业后连续输入数据的可能性高。在诸如早晨刚起床或长假后第一天等的长时间没有输入作业的另一情况下,在打开电源之后立即输入作业的可能性高。在通过网络输入打印作业以及例如打印大量页等的作业平均执行时间等于或长于预定时间的另一情况下,在检查打印结果之后输入下一作业,因此立即输入下一作业的可能性高。
另一方面,即使作业间隔短,信息处理设备在被转换成省电模式之前也并非必须在预定时间段内处于待机状态。更具体地,即使作业间隔短,有时优选的是,当满足下面的任一预定条件时,也将信息处理设备转换成省电模式的等待时间设置得短。例如,在设置成不使用打印机(例如,设置成执行在打印机处于异常状态时不使用打印机的退出操作,或者设置成不打印传真(FAX)发送结果报告或传真接收数据而将其存储在存储器或HDD中)的情况下,由于可以在从省电模式恢复之后立即执行作业,因而可以立即转换成省电模式。在经常使用的主机没有处于工作中并且数量少于预定数量的主机处于工作中的另一情况下,由于可以判断出很快就要关闭信息处理设备的电源,因而可以立即转换成省电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和该信息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在该信息处理设备中,在作业间隔长于基准时间并且不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设置第一等待时间;在作业间隔长于基准时间并且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设置长于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二等待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其能够在正常模式或省电模式下工作,其中,所述省电模式下的功耗低于所述正常模式下的功耗,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包括:输入单元,用于输入作业;处理单元,用于处理通过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作业;测量单元,用于测量第一作业和紧接所述第一作业之后输入的第二作业之间的作业间隔;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作业间隔长于第一基准时间并且不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当在通过所述处理单元处理了所述第二作业之后经过了第一等待时间时,将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从所述正常模式转换成所述省电模式;以及在所述作业间隔长于所述第一基准时间并且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当在通过所述处理单元处理了所述第二作业之后经过了长于所述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二等待时间时,将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从所述正常模式转换成所述省电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信息处理设备能够在正常模式或省电模式下工作,其中,所述省电模式下的功耗低于所述正常模式下的功耗,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输入步骤,用于输入作业;处理步骤,用于处理在所述输入步骤中输入的作业;测量步骤,用于测量第一作业和紧接所述第一作业之后输入的第二作业之间的作业间隔;以及控制步骤,用于在所述测量步骤中测量到的作业间隔长于第一基准时间并且不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当在所述处理步骤中处理了所述第二作业之后经过了第一等待时间时,将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从所述正常模式转换成所述省电模式;以及在所述作业间隔长于所述第一基准时间并且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当在所述处理步骤中处理了所述第二作业之后经过了长于所述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二等待时间时,将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从所述正常模式转换成所述省电模式。
利用本发明,在作业间隔长于基准时间并且不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第一等待时间,在作业间隔长于基准时间并且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置长于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二等待时间。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多功能外围设备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图2的S104中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由多功能外围设备进行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由多功能外围设备进行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以及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多功能外围设备100是具有阅读器单元200和打印机单元300的信息处理设备。多功能外围设备100通过LAN等网络400与多个主计算机(PC)410、420连接,并且通过电话线520与多个传真机(FAX)501、502连接。
控制单元110与阅读器单元200、打印机单元300、操作单元500、传真调制解调器510、HDD(硬盘驱动器)600、电源单元700、计时器单元800和开关单元900电连接并且控制这些单元。控制单元110通过网络400连接至PC 410、420,并且通过传真调制解调器510连接至电话线520上的传真机501、502。
阅读器单元200包括扫描器单元210和原稿薄片进给单元(进给器)220,其中,扫描器单元210具有原稿读取功能,原稿薄片进给单元220用于将原稿输送至扫描器单元210。利用该结构,可以光学读取从进给器220输送的原稿的图像,并且将该图像转换成图像数据。
打印机单元300包括薄片进给单元310、标记(marking)单元320和薄片排出单元330。薄片进给单元310具有储存多种类型的记录薄片的记录薄片盒,并且将预定记录薄片从记录薄片盒之一进给到标记单元320。标记单元320将图像数据转印并定影在从薄片进给单元310所进给的记录薄片上。薄片排出单元330整理和/或装订转印了图像的记录薄片,并且将这些薄片排出到设备外部。
控制单元110控制阅读器单元200以使其从原稿读取图像数据,并且控制打印机单元300以使其将图像数据转印到记录薄片上,从而可以向用户提供复制功能。控制单元110能够提供用于将由阅读器单元200读取的图像数据转换成代码数据并通过网络400将该代码数据传送给例如PC 410的扫描器功能。控制单元110能够提供用于将由通信单元通过网络400从例如PC 410接收到的代码数据转换成图像数据并通过打印机单元300输出该图像数据的打印机功能。控制单元110还能够提供用于将发送/接收图像数据存储在HDD 600中的文档存储功能。控制单元110能够提供用于通过传真调制解调器510和电话线520向传真机501、502发送图像数据和从传真机501、502接收图像数据的功能。
此外,控制单元110控制电源单元700,以控制向控制单元110和包括阅读器单元200、打印机单元300、操作单元500、传真调制解调器510和HDD 600的各种单元的电力供应。控制单元110掌握开关单元900的状态。
图2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操作的流程图。控制单元110通过执行从例如HDD 600读取的控制程序来进行该处理。
多功能外围设备100具有两种电力供应模式,即正常模式和省电模式。正常模式是指从电源单元700向多功能外围设备100的所有单元提供电力的模式,并且省电模式是指从电源单元700不向多功能外围设备100的至少一个单元(例如,阅读器单元200和/或打印机单元300)提供电力的模式。因此,省电模式下的功耗低于正常模式下的功耗。
在下面的说明中,术语“作业”是复制作业、PDL打印作业、传真(FAX)发送作业、传真(FAX)接收作业、发送(Send)作业、存储箱(BOX)存储作业、存储箱(BOX)打印作业、存储箱(BOX)发送作业和存储箱(BOX)接收作业等的总称。
复制作业是指由阅读器单元200读取原稿并通过打印机单元300打印读取的数据的作业。PDL打印作业是指从例如PC 410输入图像数据并通过打印机单元300打印该图像数据的作业。传真发送作业是指由阅读器单元200读取原稿并将读取的数据发送给例如传真机501的作业。传真接收作业是指从例如传真机501接收图像数据并通过打印机单元300打印该图像数据的作业。
发送作业是指由阅读器单元200读取原稿并通过邮件将读取的数据发送给例如PC 410的作业。存储箱存储作业是指将由阅读器单元200读取的图像数据存储在HDD 600中的作业。存储箱打印作业是指通过打印机单元300打印存储在HDD 600中的图像数据的作业。存储箱发送作业是指将存储在HDD 600中的图像数据发送给例如PC 410的作业。存储箱接收作业是指将从例如PC 410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存储在HDD 600中的作业。
当打开多功能外围设备100的电源时,开始图2所示的处理。首先,控制单元110将多功能外围设备100转换成正常模式(S101)。
接着,控制单元110判断是否向多功能外围设备100输入了作业(S102)。如果在S102判断为没有输入作业,则流程进入S106。
如果在S102判断为输入了作业,则控制单元110处理所输入的作业(S103)。
接着,控制单元110执行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等待时间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其中,在该等待时间之后,进行从正常模式向省电模式的转换(S104)。后面将参考图3详细说明S104。
接着,控制单元110使计时器单元800通过从在S104所设置的等待时间减去经过的时间来开始测量剩余时间(S105)。
接着,控制单元110判断是否经过了等待时间(即剩余时间是否变成等于0)(S106)。如果在S106判断为没有经过等待时间,则流程返回到S102。
如果在S106判断为经过了等待时间,则控制单元110将多功能外围设备100转换成省电模式(S107)。
接着,控制单元110判断是否检测到了恢复因素,其中,根据该恢复因素,多功能外围设备100从省电模式恢复成正常模式(S108)。作为恢复因素,例如,可以提及的有来自PC 410的PDL打印作业的输入、来自传真机501的传真接收作业的输入、来自操作单元500的复制作业的输入、以及通过计时器单元800对存储箱发送作业或存储箱打印作业的启动。如果在S108判断为检测到了恢复因素,则流程返回到S101。如果在S108判断为没有检测到恢复因素,则流程进入S109。
在S109,控制单元110判断是否要关闭多功能外围设备100的电源。如果在S109判断为要关闭多功能外围设备100的电源,则完成图2的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在S109判断为不关闭多功能外围设备100的电源,则流程返回到S108。
图3示出图2的S104中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其中,控制单元110通过执行从例如HDD 600读取的控制程序进行该处理。
首先,控制单元110判断作业间隔即从已处理了前一作业(第一作业)时开始到输入当前作业(第二作业)时为止的时间段是否等于或长于10分钟(第一基准时间)(S201)。应该注意,作业间隔是由计时器单元800测量到的从在S103处理了作业时开始到流程经S106或S108再次进入S103时为止的时间段。可选地,作业间隔可以是从输入前一作业时开始到输入当前作业时为止的时间段。
如果在S201判断为作业间隔等于或长于10分钟,则控制单元110判断输入的作业是否是通过操作操作单元500输入的作业(满足预定条件的作业)(S202)。作为通过操作操作单元500输入的作业,例如,可以提及的有复制作业、传真发送作业、发送作业、存储箱存储作业、存储箱打印作业和存储箱发送作业。
如果在S202判断为输入的作业不是通过操作操作单元500输入的作业,则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0分钟(第一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S203)。应该注意,第一等待时间可以是除0分钟以外的时间段。
如果在S201判断为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或者如果在S202判断为输入的作业是通过操作操作单元500输入的作业,则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5分钟(第二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S204)。应该注意,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除5分钟以外的时间段,只要该时间段长于第一等待时间即可。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具有与作业间隔的基准时间相同的长度的时间段。
在上述说明中,如果在S201判断为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则流程进入S204,在S204,设置第二等待时间。可选地,可以设置长于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三等待时间。图3所示例子是将第三等待时间设置成具有与第二等待时间相同的长度的时间段的情况。
根据第一实施例,在用户通过直接操作信息处理设备给出用于输入作业的指示的情况下,即使作业间隔长,也可以将等待时间设置得长。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通过操作单元输入作业的情况下,将等待时间设置为5分钟。另一方面,在第二实施例中,在作业是连续输入数据的作业的情况下,将等待时间设置为5分钟。
第二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在结构和操作上与第一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相同(图1和2),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4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控制单元110通过执行从例如HDD 600读取的控制程序进行该处理。
首先,如图3的S201一样,控制单元110判断作业间隔是否等于或长于10分钟(第一基准时间)(S301)。
如果在S301判断为作业间隔等于或长于10分钟,则控制单元110判断输入的作业是否是用于连续输入数据的作业(即满足预定条件的作业)(S302)。根据例如连续作业(continuation job)的内容,即根据例如该作业中包含的虚拟作业描述语言CJL(common job language,通用作业语言)中的环境变量,进行该判断。具体地,如果连续作业为on,则判断为输入的作业是用于连续输入数据的作业。另一方面,如果连续作业为off,则判断为输入的作业不是用于连续输入数据的作业。作为用于连续输入数据的作业,可以提及的有作为PDL打印作业的表单打印作业、表单合成打印作业和用于打印多套电子表格文件的作业。
如果在S302判断为输入的作业不是用于连续输入数据的作业,则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0分钟(第一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S303)。应该注意,第一等待时间可以是除0分钟以外的时间段。
如果在S301判断为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或者如果在S302判断为输入的作业是用于连续输入数据的作业,则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5分钟(第二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S304)。应该注意,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除5分钟以外的时间段,只要该时间段长于第一等待时间即可。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具有与作业间隔的基准时间相同的长度的时间段。
在以上说明中,如果在S301判断为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则流程进入S304,在S304,设置第二等待时间。可选地,可以设置长于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三等待时间。图4所示的例子是将第三等待时间设置为具有与第二等待时间相同的长度的时间段的情况。
根据第二实施例,在输入的作业是表单打印作业或用于连续输入数据的其它作业的情况下,即使作业间隔长,也可以将等待时间设置得长。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通过操作单元输入作业的情况下,将等待时间设置为5分钟。另一方面,在第三实施例中,在作业间隔等于或长于8小时的情况下,将等待时间设置为5分钟。
第三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在结构和操作上与第一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相同(图1和2),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5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控制单元110通过执行从例如HDD 600读取的控制程序进行该处理。
首先,如图3的S201一样,控制单元110判断作业间隔是否等于或长于10分钟(第一基准时间)(S401)。
如果在S401判断为作业间隔等于或长于10分钟,则控制单元110判断作业间隔是否等于或长于8小时(第二基准时间)(即作业是否满足预定条件)(S402)。
如果在S402判断为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8小时,则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0分钟(第一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S403)。应该注意,第一等待时间可以是除0分钟以外的时间段。
如果在S401判断为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或者如果在S402判断为作业间隔等于或长于8小时,则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5分钟(第二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S404)。应该注意,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除5分钟以外的时间段,只要该时间段长于第一等待时间即可。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具有与作业间隔的基准时间相同的长度的时间段。
在以上说明中,如果在S401判断为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则流程进入S404,在S404,设置第二等待时间。可选地,可以设置长于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三等待时间。图5所示的例子是将第三等待时间设置为具有与第二等待时间相同的长度的时间段的情况。
根据第三实施例,在诸如早晨刚起床或长假后第一天等的长时间没有输入作业的情况下,即使作业间隔长,也可以将等待时间设置得长。
第一~第三实施例可单独或组合应用于多功能外围设备。
第四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作业间隔等于或长于10分钟并且通过操作单元输入作业的情况下,将等待时间设置为5分钟。另一方面,在第四实施例中,即使在作业间隔等于或长于10分钟并且通过操作单元输入作业的情况下,如果根据作业学习信息判断为作业不是发生频率高的作业类型,则也将等待时间设置为0分钟。
第四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在结构上与(前面参考图1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6示出第四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操作的流程图。控制单元110通过执行从例如HDD 600读取的控制程序进行该处理。
首先,控制单元110将多功能外围设备100转换成正常模式(S501)。
接着,控制单元110判断是否向多功能外围设备100输入了作业(S502)。如果在S502判断为输入了作业,则流程进入S503。如果在S502判断为没有输入作业,则流程进入S507。
如果在S502判断为输入了作业,则控制单元110处理输入的作业(S503)。
接着,控制单元110根据诸如作业类型、作业开始时间、作业结束时间和作业执行时间、以及正通过网络接收作业的情况下的发送源IP等的作业信息,计算诸如作业频率和作业平均执行时间等的作业学习信息(S504)。
作业类型表示复制作业、PDL打印作业、传真发送作业、传真接收作业、发送作业、存储箱存储作业、存储箱打印作业、存储箱发送作业、存储箱接收作业等中的每一个或所有作业。作业开始时间、作业结束时间和作业执行时间分别表示开始作业时的时间、完成作业时的时间和执行作业的时间段。
作业频率表示每一给定时间段(例如,1小时)的作业的总发生次数、或者通过将多个周期中(即至少两个在前周期中或至少一个在前周期和当前周期中)的作业的总发生次数除以周期数所获得的平均值。作业平均执行时间表示每一给定时间段(例如,1小时)的每一作业类型的平均执行时间。
接着,控制单元110执行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等待时间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其中,在该等待时间之后,进行从正常模式向省电模式的转换(S505)。下面将参考图7详细说明S505。
接着,控制单元110控制计时器单元800开始测量在S505所设置的等待时间(即开始从所设置的等待时间减去时间)(S506)。
接着,控制单元110判断是否经过了在S506开始测量的等待时间(即通过从所设置的等待时间减去时间所获得的剩余时间是否变成等于0)(S507)。如果在S507判断为经过了等待时间,则流程进入S508。如果在S507判断为没有经过等待时间,则流程进入S502。
如果在S507判断为经过了等待时间,则控制单元110将多功能外围设备100转换成省电模式(S508)。
接着,控制单元110判断是否检测到了恢复因素,其中,根据该恢复因素,将省电模式恢复成正常模式(S509)。作为恢复因素,例如,可以提及的有来自PC 410的PDL打印作业的输入、来自传真机501的传真接收作业的输入、通过操作单元500的复制作业的输入、以及通过计时器单元800对存储箱发送作业或存储箱打印作业的启动。如果在S509判断为检测到了恢复因素,则流程进入S501。如果在S509判断为没有检测到恢复因素,则流程进入S510。
如果在S509判断为没有检测到恢复因素,则控制单元110判断是否要关闭向多功能外围设备100的电力供应(S510)。如果在S510判断为要关闭向多功能外围设备100的电力供应,则完成该处理。如果在S510判断为不关闭向多功能外围设备100的电力供应,则流程进入S509。
图7示出第四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控制单元110通过执行从例如HDD 600读取的控制程序进行该处理。
首先,控制单元110判断作业间隔即从处理了前一作业(第一作业)时开始到输入当前作业(第二作业)时为止的时间段是否等于或长于10分钟(第一基准时间)(S601)。应该注意,可以通过利用计时器单元800测量从在S503处理了作业时开始到流程经S507或S509再次进入S503时为止的时间段,获得作业间隔。可选地,作业间隔可以是从输入前一作业时开始到输入当前作业时为止的时间段。如果在S601判断为作业间隔等于或长于10分钟,则流程进入S602。如果在S601判断为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则流程进入S605。
如果在S601判断为作业间隔等于或长于10分钟,则控制单元110判断输入的作业是否是通过操作操作单元500输入的作业(即满足预定条件的作业)(S602)。作为通过操作操作单元500输入的作业,例如,可以提及的有复制作业、传真发送作业、发送作业、存储箱存储作业、存储箱打印作业和存储箱发送作业。
如果在S602判断为输入的作业是通过操作操作单元500输入的作业,则流程进入S603。另一方面,如果在S602判断为输入的作业不是通过操作操作单元500输入的作业,则流程进入S604。
如果在S603判断为输入的作业是发生频率高到每一给定时间段的作业的发生次数或其平均值大于预定数量或值的程度的作业类型(例如,输入的作业是复制作业,并且每小时的平均值为5),则流程进入S605。另一方面,如果在S603判断为输入的作业不是发生频率高的作业类型,则流程进入S604。
在S604,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0分钟(第一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应该注意,第一等待时间可以是除0分钟以外的时间段。
在S605,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5分钟(第二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应该注意,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除5分钟以外的时间段,只要该时间段长于第一等待时间即可。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具有与作业间隔的基准时间相同的长度的时间段。
在以上说明中,如果在S601判断为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则流程进入S605,以设置第二等待时间。可选地,可以设置长于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三等待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等待时间可以具有与第二等待时间相同的长度。
根据第四实施例,如果作业不是发生频率高的作业类型,则可以将等待时间设置得短。
第五实施例
在第五实施例中,即使作业间隔等于或长于10分钟,在作业是通过网络输入的打印作业并且作业平均执行时间长于预定时间段(例如,30分钟)的情况下,也将等待时间设置为5分钟。
第五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在结构上与(前面参考图1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相同,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第五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在操作上与(前面参考图6所述的)第四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8示出第五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控制单元110通过执行从例如HDD 600读取的控制程序进行该处理。
首先,控制单元110判断作业间隔即从处理了前一作业(第一作业)时开始到输入当前作业(第二作业)时为止的时间段是否等于或长于10分钟(第一基准时间)(S701)。应该注意,计时器单元800可以通过测量从在S503处理了作业时开始到流程经S507或S509再次进入S503时为止的时间段,获得作业间隔。作业间隔可以是从输入前一作业时开始到输入当前作业时为止的时间段。如果在S701判断为作业间隔等于或长于10分钟,则流程进入S702。如果在S701判断为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则流程进入S705。
在S702,控制单元110判断输入的作业是否是诸如PDL打印作业或用于打印传真发送结果报告的传真发送作业等通过网络输入的使用打印机单元300的打印作业。如果输入的作业是通过网络输入的打印作业,则流程进入S703。另一方面,如果输入的作业不是通过网络输入的打印作业,则流程进入S704。
在S703,控制单元110判断通过网络输入的打印作业的作业平均执行时间是否等于或长于预定时间段(例如,30分钟)。如果作业平均执行时间小于30分钟,则流程进入S704。如果作业平均执行时间等于或长于30分钟,则流程进入S705。
在S704,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0分钟(第一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应该注意,第一等待时间可以是除0分钟以外的时间段。
在S705,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5分钟(第二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应该注意,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除5分钟以外的时间段,只要该时间段长于第一等待时间即可。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具有与作业间隔的基准时间相同的长度的时间段。
在以上说明中,如果在S701判断为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则流程进入S705以设置第二等待时间。可选地,可以设置长于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三等待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等待时间可以具有与第二等待时间相同的长度。
根据第五实施例,在诸如打印大量页等的作业平均执行时间长的作业的情况下,可以将等待时间设置得长。结果,在能够进行高速打印并用于执行长时间运行的作业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尽管从省电状态重新启动打印机单元300需要较长时间,但是可以将等待时间设置得长,因此即使在省电设置下,也可以缩短完成随后的打印所需的时间段。
第六实施例
在第六实施例中,即使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在设置多功能外围设备不使用打印机的情况下,也将等待时间设置为0分钟。
第六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在结构上与(前面参考图1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第六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在操作上与(前面参考图6所述的)第四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9示出第六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控制单元110通过执行从例如HDD 600读取的控制程序进行该处理。
首先,控制单元110判断作业间隔即从处理了前一作业(第一作业)时开始到输入当前作业(第二作业)时为止的时间段是否等于或长于10分钟(第一基准时间)(S801)。计时器单元800可以通过测量从在S503处理了作业时开始到流程经S507或S509再次进入S503时为止的时间段,获得作业间隔。作业间隔可以是从输入前一作业时开始到输入当前作业时为止的时间段。如果在S801判断为作业间隔等于或长于10分钟,则流程进入S803。如果在S801判断为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则流程进入S802。
在S802,控制单元110确认设置状态,以判断要执行的作业的设置是否是不使用打印机单元300。例如,设置状态是指:表示当打印机单元300发生故障或处于错误状态时是否进行退出操作的设置;表示是否不通过打印机单元300打印所接收到的传真接收作业的数据而是将其存储在存储器或HDD 600中的设置;以及表示在执行传真发送作业、发送作业或存储箱发送作业时是否不打印发送结果报告而是将其存储在存储器或HDD600中的设置。如果要执行的作业的设置是不使用打印机,则流程进入S803。另一方面,如果要执行的作业的设置不是“不使用打印机”,则流程进入S804。
在S803,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0分钟(第一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可以是除0分钟以外的时间段。
在S804,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5分钟(第二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除5分钟以外的时间段,只要该时间段长于第一等待时间即可。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具有与作业间隔的基准时间相同的长度的时间段。
尽管在S804设置第二等待时间,但是作为替代,可以设置长于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三等待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等待时间可以是具有与第二等待时间相同的长度的时间段。
根据第六实施例,在不使用打印机单元300的作业的情况下,由于在从省电模式恢复时,可以无需等待打印机单元300的温度上升而执行该作业,因而可以将等待时间设置得短。
第七实施例
在第七实施例中,即使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在经常使用的主机没有处于工作中并且数量少于预定数量的主机处于工作中的情况下,也将等待时间设置为0分钟。
第七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在结构上与(前面参考图1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第七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在操作上与(前面参考图6所述的)第四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10示出第七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等待时间设置处理的流程图。控制单元110通过执行从例如HDD 600读取的控制程序进行该处理。
首先,控制单元110判断作业间隔即从处理了前一作业(第一作业)时开始到输入当前作业(第二作业)时为止的时间段是否等于或长于10分钟(第一基准时间)(S901)。应该注意,计时器单元800可以通过测量从在S503处理了作业时开始到流程经S507或S509再次进入S503时为止的时间段,获得作业间隔。作业间隔可以是从输入前一作业时开始到输入当前作业时为止的时间段。如果在S901判断为作业间隔等于或长于10分钟,则流程进入S904。如果在S901判断为作业间隔不等于也不长于10分钟,则流程进入S902。
在S902,控制单元110将多功能外围设备的状态(例如,可以进行向省电模式的转换的情况)通知到多功能外围设备外部,并且接收对该通知的应答,之后流程进入S903。
如果在S903根据所接收到的应答和作业学习信息判断为:经常接收作业的主机没有处于工作中,并且数量小于预定数量(例如,10)的能够发送作业的主机处于工作中,则将接收到下一作业的可能性低,因此流程进入S904。另一方面,如果在S903判断为:经常接收作业的主机处于工作中,或者数量等于或大于预定数量的能够发送作业的主机处于工作中,则将接收到下一作业的可能性高,因此流程进入S905。经常接收作业的主机的数量可以不是一个,而可以是等于或大于0个。
在S904,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0分钟(第一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应该注意,第一等待时间可以是除0分钟以外的时间段。
在S905,控制单元110对计时器单元800设置5分钟(第二等待时间)作为等待时间。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除5分钟以外的时间段,只要该时间段长于第一等待时间即可。第二等待时间可以是具有与作业间隔的基准时间相同的长度的时间段。
尽管在S905设置第二等待时间,但是作为替代,可以设置长于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三等待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等待时间可以是具有与第二等待时间相同的长度的时间段。
根据第七实施例,即使作业间隔短,在经常使用的主机没有处于工作中并且数量不等于也不大于预定数量的主机处于工作中的情况下,由于在该情况下可以判断为很快就要关闭向信息处理设备的电力供应,因而也可以将等待时间设置得短。
其它实施例
还可以通过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器装置上的程序以进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或者诸如CPU或MPU等的装置)以及通过下面的方法来实现本发明的各方面,其中,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通过例如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器装置上的程序以进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来进行该方法的各步骤。为此,例如,通过网络或者用作存储器装置的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将该程序提供给该计算机。
尽管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2009年7月9日提交的日本2009-162690号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Claims (13)

1.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其能够在正常模式或省电模式下工作,其中,所述省电模式下的功耗低于所述正常模式下的功耗,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包括:
输入单元,用于输入作业;
处理单元,用于处理通过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作业;
测量单元,用于测量第一作业和紧接所述第一作业之后输入的第二作业之间的作业间隔;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作业间隔长于第一基准时间并且不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当在通过所述处理单元处理了所述第二作业之后经过了第一等待时间时,将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从所述正常模式转换成所述省电模式;以及在所述作业间隔长于所述第一基准时间并且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当在通过所述处理单元处理了所述第二作业之后经过了长于所述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二等待时间时,将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从所述正常模式转换成所述省电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作业间隔短于所述第一基准时间的情况下,当在通过所述处理单元处理了所述第二作业之后经过了长于所述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三等待时间时,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从所述正常模式转换成所述省电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等待时间是具有与所述第二等待时间相同的长度的时间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是通过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作业是预定类型的作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操作单元,用于接受所述信息处理设备的用户在所述操作单元上进行的作业输入操作,
其中,所述预定条件是通过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作业是通过在所述操作单元上进行的所述作业输入操作所输入的作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所述操作单元上进行的所述作业输入操作所输入的作业是复制作业、传真发送作业、发送作业、存储箱存储作业、存储箱打印作业和存储箱发送作业中的任何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通过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作业是否是用于连续输入数据的作业,
其中,所述预定条件是通过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作业被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是用于连续输入数据的作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连续输入数据的作业是表单打印作业、表单合成打印作业和用于打印多套电子表格文件的作业中的任何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是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作业间隔长于第二基准时间,其中,所述第二基准时间长于所述第一基准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预定恢复因素,
其中,在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以所述省电模式工作并且通过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预定恢复因素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从所述省电模式恢复成所述正常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恢复因素是通过所述输入单元输入了作业。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提供单元,用于提供电力,
其中,所述提供单元在所述正常模式下向所述处理单元提供电力,并且在所述省电模式下不向所述处理单元提供电力。
13.一种信息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信息处理设备能够在正常模式或省电模式下工作,其中,所述省电模式下的功耗低于所述正常模式下的功耗,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输入步骤,用于输入作业;
处理步骤,用于处理在所述输入步骤中输入的作业;
测量步骤,用于测量第一作业和紧接所述第一作业之后输入的第二作业之间的作业间隔;以及
控制步骤,用于在所述测量步骤中测量到的作业间隔长于第一基准时间并且不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当在所述处理步骤中处理了所述第二作业之后经过了第一等待时间时,将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从所述正常模式转换成所述省电模式;以及在所述作业间隔长于所述第一基准时间并且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当在所述处理步骤中处理了所述第二作业之后经过了长于所述第一等待时间的第二等待时间时,将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从所述正常模式转换成所述省电模式。
CN2010102253853A 2009-07-09 2010-07-09 具有省电模式的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19514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2690 2009-07-09
JP2009-162690 2009-07-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1453A true CN101951453A (zh) 2011-01-19
CN101951453B CN101951453B (zh) 2013-06-12

Family

ID=43428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253853A Active CN101951453B (zh) 2009-07-09 2010-07-09 具有省电模式的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77872B2 (zh)
JP (1) JP5558925B2 (zh)
CN (1) CN10195145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8844A (zh) * 2011-07-05 2013-01-09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114371A (zh) * 2012-02-15 2014-10-22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
CN107533352A (zh) * 2015-04-28 2018-01-02 Arm 有限公司 控制在标准状态和静态状态之间的转换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2645B2 (ja) * 2012-01-13 2015-10-14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995524B2 (ja) * 2012-05-23 2016-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6635800B2 (ja) * 2016-01-21 2020-0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監視システム、及び、監視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US10908855B1 (en) * 2019-09-11 2021-02-02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ower saving mode
US10877705B1 (en) * 2019-09-27 2020-12-29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ifferent operation mode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imaging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ifferent operation mod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51550A (ja) * 1994-03-16 1995-10-0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WO2001052027A1 (fr) * 2000-01-13 2001-07-19 Access Co., Ltd. Systeme informatique et procede de commande de mode d'economie d'energie correspondant
CN1719384A (zh) * 2004-07-08 2006-01-11 佳能株式会社 数据处理装置和省电控制方法
CN101198131A (zh) * 2008-01-09 2008-06-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节电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1383914A (zh) * 2007-09-04 2009-03-11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调节电视机模拟量的方法及电视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02527A (en) * 1993-04-23 1995-03-28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page description language in which a print job is written
JP2001229003A (ja) * 2000-02-15 2001-08-24 Canon Inc 電源供給装置
JP2001301280A (ja) * 2000-04-21 2001-10-30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622855B2 (ja) * 2003-05-21 2005-02-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334146B2 (en) * 2003-12-09 2008-02-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based on a power supply status
JP2006259906A (ja) * 2005-03-15 2006-09-28 Ricoh Co Ltd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システム、省電力制御方法、省電力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該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US20070223028A1 (en) * 2006-03-23 2007-09-27 Boyes J W Jr Adjustment of sleep timeouts in printers
JP2008003186A (ja) * 2006-06-21 2008-01-1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8145931B2 (en) * 2008-05-27 2012-03-27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Imaging device with adaptive power saving behavior and method for use there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51550A (ja) * 1994-03-16 1995-10-0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WO2001052027A1 (fr) * 2000-01-13 2001-07-19 Access Co., Ltd. Systeme informatique et procede de commande de mode d'economie d'energie correspondant
CN1719384A (zh) * 2004-07-08 2006-01-11 佳能株式会社 数据处理装置和省电控制方法
CN101383914A (zh) * 2007-09-04 2009-03-11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调节电视机模拟量的方法及电视机
CN101198131A (zh) * 2008-01-09 2008-06-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节电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8844A (zh) * 2011-07-05 2013-01-09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2868844B (zh) * 2011-07-05 2015-01-28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114371A (zh) * 2012-02-15 2014-10-22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
CN107533352A (zh) * 2015-04-28 2018-01-02 Arm 有限公司 控制在标准状态和静态状态之间的转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58925B2 (ja) 2014-07-23
JP2011034555A (ja) 2011-02-17
US8977872B2 (en) 2015-03-10
US20110010570A1 (en) 2011-01-13
CN101951453B (zh) 2013-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1453B (zh) 具有省电模式的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135473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027046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control apparatus thereof, and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that manages component power individually
CN102739898B (zh) 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88314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1945194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685817A (zh) 信息处理系统、图像处理控制器和图像处理控制器控制方法
CN102387283A (zh) 控制多个装置的总耗电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154067B (zh)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091886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US20070291306A1 (en) Image job totaling apparatus and image job totaling system
JP2007018500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CN103112260A (zh) 具有多个电力模式的信息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7819967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609278B (zh) 图像形成系统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1827184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数据显示方法
CN10442716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780785A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15104897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3365143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JP2022032200A (ja) 画像処理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3335026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電力情報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CN102582291A (zh) 用于控制电力消耗的信息处理装置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03139426B (zh) 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3248776A (zh) 复印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