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43841A - 摄像装置、变焦校正信息生成方法和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变焦校正信息生成方法和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43841A
CN101943841A CN2010102213288A CN201010221328A CN101943841A CN 101943841 A CN101943841 A CN 101943841A CN 2010102213288 A CN2010102213288 A CN 2010102213288A CN 201010221328 A CN201010221328 A CN 201010221328A CN 101943841 A CN101943841 A CN 1019438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om
lens
feeding
zoom lens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213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43841B (zh
Inventor
岩崎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43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3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43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38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5/00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39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two 2D image sensors having a relative position equal to or related to the interocular dist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96Synchronisation thereof; Control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46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zoom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摄像装置、变焦校正信息生成方法和程序以及记录介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2)、方法、程序和记录介质,与彼此接近的第一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和第二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21)的进给量和第二变焦透镜(31)的进给量相互关联,并且设置与任意指定的放大倍率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和第二变焦透镜的进给量。因此,可以精确地使第一变焦透镜(21)和第二变焦透镜(31)的放大倍率在整个变焦范围上几乎相等。由于基于进给量使得第一变焦透镜和第二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相等,因此不同于使用电子变焦的放大倍率校正,有效像素不会减少。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变焦校正信息生成方法和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多个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更具体地讲,涉及对光学系统之间的变焦系数的差异的修正。
背景技术
已经开发了各种技术来对两个可变放大倍率成像透镜之间的误差进行修正。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5-130646中,检测摄像装置的位置,并且参照使得摄像条件最优化的摄像条件校正数据来执行未对准校正控制。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7-111610中,基于来自变焦编码器的输出执行驱动控制,使得左侧透镜和右侧透镜的放大倍率总是相等。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6-162991中,针对每一预定位置存储左侧透镜和右侧透镜之间的放大倍率误差,并且通过电子变焦来控制放大倍率以使其恒定。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10-307352中,一对图像数据段被几何变换,并且通过图像变换来调整诸如水平差异、垂直差异、旋转差异、和放大倍率差异之类的差异。差异量被用在仿射变换中。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24991披露了一种立体摄像装置,其使用一个摄像元件并且通过前透镜组来引起反射和分离。最靠近后透镜组的主体的透镜组被用于聚焦。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比所述透镜组更靠近摄像元件。立体摄像装置具有用于补偿由于放大倍率改变而引起的跟踪透镜位移的透镜组。
与本申请有关的其它传统技术包括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324113、No.2008-3501和No.2002-116366。
发明内容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5-130646中,未对由制造误差引起的两个透镜之间的视角差异进行修正。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7-111610中,根据来自编码器的输出信号确定变焦驱动位置,并且驱动透镜,使得放大倍率保持恒定。然而,未对由制造误差引起的两个透镜之间的放大倍率差异进行修正。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6-162991中,预先针对每一预定位置存储放大倍率误差的校正量,并且通过电子变焦来将放大倍率控制为恒定。因此,多个成像装置之一的有效像素减少,并且多个预定位置中的相邻预定位置之间的放大倍率差异不能被适当修正。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10-307352中,采用了通过对图像坐标进行变换来调整光学差异的处理。该处理减少了有效像素。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10-307352没有披露与放大倍率改变时的放大倍率差异有关的内容。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24991中,由于两个透镜共享一个可变放大倍率系统,因此这两个透镜之间不会出现放大倍率改变误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精确修正不同光学系统之间的放大倍率差异,并且在整个变焦范围内保证最大数量的有效像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其包括:摄像部分,其通过摄像元件对通过包括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的多个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目标图像进行光电变换,并且输出与多个摄像光学系统相对应的多个图像;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其驱动第一光学系统中所包括的第一变焦透镜;第二透镜驱动部分,其驱动第二光学系统中所包括的第二变焦透镜;控制部分,其控制对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和第二透镜驱动部分的分段驱动;第一计数器,其根据控制部分的控制、以预定基准位置作为起始点,对由第一透镜驱动部分驱动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进行计数;第二计数器,其根据控制部分的控制、以预定基准位置作为起始点,对由第二透镜驱动部分驱动的第二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进行计数;计算部分,其计算与由第一计数器计数的分段进给量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和与由第二计数器计数的分段进给量相对应的第二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以及变焦校正信息生成部分,其生成变焦校正信息,在该变焦校正信息中,与彼此接近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多个放大倍率之一和第二变焦透镜的多个放大倍率之一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和第二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相互关联,并且变焦校正信息生成部分将变焦校正信息记录在预定存储介质中。
在第一方面中,优选的是,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和第二透镜驱动部分每一个都包括DC电动机,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编码器,其输出与第一透镜驱动部分的DC电动机的旋转量相对应的脉冲;和第二编码器,其输出与第二透镜驱动部分的DC电动机的旋转量相对应的脉冲;响应于由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对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驱动,所述第一计数器将第一编码器输出的脉冲的数量计数为进给量;并且响应于由第二透镜驱动部分对第二变焦透镜的分段驱动,所述第二计数器将第二编码器输出的脉冲的数量计数为进给量。
在第一方面中,优选的是,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和第二透镜驱动部分每一个都包括步进电动机,所述第一计数器把与由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对第一变焦透镜进行的分段驱动相对应的从控制部分到第一透镜驱动部分的驱动脉冲的数量计数为进给量,并且所述第二计数器把与由第二透镜驱动部分对第二变焦透镜进行的分段驱动相对应的从控制部分到第二透镜驱动部分的驱动脉冲的数量计数为进给量。
在第一方面中,优选的是,每当所述控制部分控制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和第二透镜驱动部分的分段驱动时,所述控制部分控制摄像部分以输出作为预定线段图的目标图像的与第一光学系统相对应的第一图像和与第二光学系统相对应的第二图像,并且所述计算部分根据从所述摄像部分输出的第一图像,基于作为与所述预定线段图的长度相对应的像素间距的第一长度、和当第一变焦透镜位于预定的1x放大倍率位置时作为与所述预定线段图的长度相对应的像素间距的基准间距来计算第一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并且所述计算部分根据第二图像,基于作为与所述预定线段图的长度相对应的像素间距的第二长度、和所述基准间距来计算第二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
在第一方面中,优选的是,所述装置还包括指定变焦系数的指定部分,所述控制部分从变焦校正信息中识别与指定部分指定的变焦系数相对应的作为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的第一进给量和作为第二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的第二进给量,并且所述控制部分控制第一透镜驱动部分以第一进给量驱动第一变焦透镜,以及控制第二透镜驱动部分以第二进给量驱动第二变焦透镜。
在以上方面中,优选的是,所述变焦校正信息生成部分计算与变焦校正信息中的每一放大倍率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和第二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之间的差值,并且生成差分变焦校正信息,在该差分变焦校正信息中,与每一放大倍率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和所述差值相关联,并且控制部分从差分变焦校正信息中识别作为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的第一进给量和与指定部分指定的变焦系数相对应的差值,并且所述控制部分控制第一透镜驱动部分以第一进给量驱动第一变焦透镜,以及控制第二透镜驱动部分以从第一进给量减去所述差值而得到的进给量驱动第二变焦透镜。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摄像装置的变焦校正信息生成方法,所述摄像装置具有:摄像部分,其通过摄像元件对通过包括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的多个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目标图像进行光电变换,并且输出与多个摄像光学系统相对应的多个图像;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其驱动第一光学系统中所包括的第一变焦透镜;第二透镜驱动部分,其驱动第二光学系统中所包括的第二变焦透镜;以及控制部分,其控制对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和第二透镜驱动部分的分段驱动,所述方法包括步骤:根据控制部分的控制、以预定基准位置作为起始点,对由第一透镜驱动部分驱动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进行计数;根据控制部分的控制、以预定基准位置作为起始点,对由第二透镜驱动部分驱动的第二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进行计数;计算与计数得到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和与计数得到的第二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相对应的第二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以及生成变焦校正信息,在该变焦校正信息中,与彼此接近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多个放大倍率之一和第二变焦透镜的多个放大倍率之一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和第二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相互关联,并且将该变焦校正信息记录在预定存储介质中。
作为第三方面,本发明还包括使得摄像装置执行该方法的程序。
作为第四方面,本发明还包括其中存储有根据第三方面的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代码的记录介质。该记录介质包括磁/光记录介质,例如CD(光盘)、DVD盘、HDD(硬盘驱动器)和EEPROM或闪存之类的半导体存储器。
根据本发明,与彼此接近的第一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和第二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的进给量和第二变焦透镜的进给量相互关联,并且设置了与任意指定的放大倍率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的进给量和第二变焦透镜的进给量。因此,可精确地使得第一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和第二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在整个变焦范围内几乎相等。由于基于进给量使得第一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和第二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相等,因此有效像素不像使用电子变焦的放大倍率校正那样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立体相机的正透视图;
图2是立体相机的后透视图;
图3是立体相机的框图;
图4是脉冲位置调整表生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了一幅图的示例的示图;
图6是示出了跟踪曲线的示例的曲线图;
图7是每一边均示出了一个变焦系数信息的示例的图表;
图8是每一边均示出了一个脉冲位置调整表的示例的图表;
图9是当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和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沿长焦(TELE)方向移动时的脉冲位置调整处理的流程图;以及
图10是当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和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沿广角(WIDE)方向移动时的脉冲位置调整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固定第一摄像部分3a的第一镜筒4a和固定第二摄像部分3b的第二镜筒4b被结合到立体相机2的正面。在该正面上还呈现了闪光装置5等。第一镜筒4a和第二镜筒4b在水平方向上彼此隔开且相邻。在成像模式下,第一镜筒4a和第二镜筒4b从相机主体向前延伸,如图1中的实线所示,并且当立体相机2的电源处于OFF状态或在图像再现模式下时,第一镜筒4a和第二镜筒4b收到相机主体中,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在立体相机2的上表面上提供用于快门释放操作的快门按钮6。
参照图2,在立体相机2的后表面上提供具有变焦按钮7、菜单按钮8、指针按钮9等的操作部分10和LCD(液晶显示器)11。通过对操作部分10的适当操作执行打开/关闭电源、在各种模式(例如,成像模式和再现模式)之间的切换、变焦等。LCD 11是一种视差障碍(parallax barrier)型(或双凸透镜型)3D监视器。LCD 11在拍摄图像时被用作电子取景器,并且在再现图像时被用作图像再现监视器。
图3示出了立体相机2的电气结构。第一摄像部分3a具有沿着透镜光轴L1排列的第一固定透镜20、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第一聚焦透镜22和第一图像传感器23。第一固定透镜20被固定地提供在第一镜筒4a中。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由具有DC电动机的透镜电动机24驱动。第一聚焦透镜22由透镜电动机26驱动。透镜电动机24和26的操作由CPU 40控制。
原位置检测部分(HP)70和80每一个均检测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和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中相应的一个位于原位置(基准位置),并且将检测结果输出到CPU 40。例如,在具有两组(two-group)型变焦装置的相机中,将最靠近前组透镜的位置的后组透镜的位置设置为原位置。
响应于操作部分10的变焦按钮7(一环形操作部件可被用于替代按钮)的输入有关长焦(TELE)或广角(WIDE)变焦方向的信息的操作,透镜电动机24沿着透镜光轴L1将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从作为起始点的原位置移动到长焦侧/广角侧(延伸侧/收回侧),并且改变焦距(成像放大倍率)。如果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移动到长焦侧,则焦距变长,并且成像范围变窄。另一方面,如果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移动到广角侧,则焦距变短,并且成像范围变宽。透镜电动机26沿着透镜光轴L1移动第一聚焦透镜22,并且执行聚焦。在保持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移动的过程中,自动调节第一聚焦透镜22的位置以防止散焦。假定可通过操作部分10输入分段增大的变焦系数(变焦阶段Z1、Z2...、Zn)。阶段的数量n是任意的。变焦阶段Z1对应于广角端,而变焦阶段Zn对应于长焦端。
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8-3501中的已知的编码器被附加到透镜电动机24。尽管图3中省略了细节,但是编码器25具有固定到透镜电动机24的主轴并且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大量裂缝的脉冲盘、布置在脉冲盘的背面的发光二极管、横跨所述裂缝布置为面对发光二极管的光电传感器、对来自光电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进行A/D变换并且生成脉冲的脉冲生成部分、以及能够对脉冲生成部分所生成的脉冲的数量进行计数并且能够计算转速、转数等的第一脉冲计数器61。
当驱动透镜电动机24时,主轴和脉冲盘旋转。如果使得发光二极管同时发光,则光电传感器接收来自发光二极管的穿过裂缝的光束,对该光束进行光电变换,并且输出电信号。脉冲生成部分对从光电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A/D变换,并且输出脉冲。由于以规则的间隔在脉冲盘中形成裂缝,因此仅当光电传感器接收光束时,脉冲生成部分才生成高电平的脉冲。由第一脉冲计数器61计数的脉冲的数量被输出到CPU 40。
通过变焦按钮7设置的目标变焦方向被输出到CPU 40。CPU 40根据目标变焦方向设置目标变焦位置。如果目标变焦方向是长焦方向,则CPU 40将与长焦侧变焦阶段的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当前位置最接近的变焦位置设置为目标变焦位置,并且如果目标变焦方向是广角方向,则CPU 40将与广角侧变焦阶段的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当前位置最接近的变焦位置设置为目标变焦位置。CPU40将目标变焦位置变换为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所需的脉冲数量以达到目标停止位置。注意,零脉冲计数对应于由原位置检测部分70检测到的原位置。
在EEPROM 50中存储基于脉冲计数的焦距。CPU 40基于来自于第一脉冲计数器61(或第二脉冲计数器71)的脉冲计数来计算当前焦距(变焦位置),并且在LCD 11上显示计算结果。CPU 40驱动透镜电动机24,从而使得来自于第一脉冲计数器61的脉冲计数对应于第一目标停止位置。以下将描述如何确定第一目标停止位置。
第一图像传感器23接收由第一固定透镜20、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和第一聚焦透镜22形成的光束,并且将对应于接收到的光量的光电荷存储在光接收元件中。通过从定时发生器(未示出)输入的定时信号(时钟脉冲)来控制第一图像传感器23的光电荷存储和转移操作。在成像模式下,第一图像传感器23以预定间隔获取一帧的图像信号,并且将图像信号顺序地输入到相关联的双采样电路(CDS)27。注意,CCD或MOS固态摄像装置被用作第一图像传感器23。
相关联的双采样电路(CDS)27接收从第一图像传感器23输入的一帧获得的图像信号,并且将与存储在光接收元件中的电荷量精确相对应的多个R、G和B图像数据输入到放大器(AMP)28。AMP 28放大输入的多个图像数据并且将它们输入到A/D变换器29。A/D变换器29将输入的多个图像数据从模拟格式变换为数字格式。通过CDS 27、AMP 28和A/D变换器29把来自于第一图像传感器23的获得的图像信号变换为一个第一图像数据(右眼图像数据)。
第二摄像部分3b具有与第一摄像部分3a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第二固定透镜30、由透镜电动机34驱动的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由透镜电动机36驱动的第二聚焦透镜32和由定时发生器(未示出)驱动的第二图像传感器33。透镜电动机34和36的操作由CPU 40控制。由具有与第一脉冲计数器61相同结构的第二脉冲计数器(PC)71检测由附加到透镜电动机34的编码器35所产生的脉冲,并且脉冲数量被输入到CPU 40。CPU 40驱动透镜电动机34,从而使得来自于第二脉冲计数器71的脉冲计数对应于与用作由原位置检测部分80检测到的起始点的原位置有关的第二目标停止位置。注意,零脉冲计数对应于由原位置检测部分80检测到的原位置。以下将描述如何确定第二目标停止位置。
注意,第一摄像部分3a的每个部件的材料也被用作第二摄像部分3b的相应部件的材料。第一摄像部分3a和第二摄像部分3b同步,并且彼此协同地执行相同操作。
CDS 37、AMP 38和A/D变换器39分别具有与上述CDS 27、AMP 28和A/D变换器29相同的结构。通过CDS 37、AMP 38和A/D变换器39把来自于第二图像传感器33的获得的图像信号变换为一个第二图像数据(左眼图像数据)。
从A/D变换器29和39输出的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被分别输入到图像信号处理电路41和42。图像信号处理电路41和42对多个图像数据进行各种图像处理,诸如灰度变换、白平衡校正和γ校正处理。从图像信号处理电路41输出的第一图像数据被输入到帧存储器43。从图像信号处理电路42输出的第二图像数据通过电子放大倍率改变电路44被输入到帧存储器43。帧存储器43是临时存储多个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的工作存储器。
立体图像处理电路45把存储在帧存储器43中的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结合为由LCD 11进行立体显示的立体图像数据。当LCD 11在成像模式下被用作电子取景器时,LCD驱动器46使得LCD11把通过立体图像处理电路45进行结合而获得的立体图像数据显示为完成的图像。
压缩/解压缩处理电路47以诸如JPEG格式之类的压缩格式来压缩存储在帧存储器43中的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介质控制器48将由压缩/解压缩处理电路47压缩的多个图像数据记录在诸如存储卡之类的记录介质49上。
当这样记录在记录介质49上的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将要被再现并被显示在LCD 11上时,通过介质控制器48来读取记录在记录介质49上的多个图像数据。由立体图像处理电路45将具有已经由压缩/解压缩处理电路47解压缩的多个图像数据变换为一个立体图像数据。之后,该立体图像数据被再现,并通过LCD驱动器46而被显示在LCD 11上。
尽管未示出LCD 11的具体结构,但是LCD 11在其表面具有视差障碍显示层。LCD 11生成具有其中以预定间距布置的交替的透光和光屏蔽部分的图案的视差障碍,并且显示表示左图像和右图像的条形图像片段,所述左图像和右图像被交替布置在视差障碍显示层之下的图像显示表面上。该结构可把立体视图提供给观察者。
CPU 40以集中的方式控制立体相机2的全部操作。除了上述闪光装置5、快门按钮6和操作部分10之外,EEPROM 50也连接到CPU 40。EEPROM 50是数据可被电重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EEPROM50包括程序存储部分51和校正数据存储部分52,并且只要具有空闲空间就可存储任何数据。
程序存储部分51存储用于CPU 40的控制程序以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校正数据存储部分52存储了各种校正数据。
以下将参照图4所示的流程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脉冲位置调整表生成处理的流程图。由CPU 40控制该处理的实施。使得CPU 40执行该处理的程序被存储在程序存储部分51中。注意,由于具有等效于CPU 40的硬件结构的个人计算机等可控制该处理的实施,因此CPU 40不需要结合到立体相机2中。假定立体相机2位于其可拍摄作为被摄对象的线段图的位置。
在S1中,CPU 40驱动透镜电动机24,使得第一摄像部分3a的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移动到预定驱动起始位置。预定驱动起始位置被存储在EEPROM 50中,并且将透镜电动机24被从原位置驱动对应于8个脉冲的量之后的位置被设置为预定驱动起始位置。预定驱动起始位置在光学上对应于设置了1x放大倍率的位置(广角端)。其后,CPU 40通过第一摄像部分3a如图5所示那样对线段图成像。此时,CPU 40根据一个第一图像数据计算聚焦估计值,并且通过诸如用于调整第一聚焦透镜22的透镜位置的AF操作之类的已知聚焦处理来使线段图聚焦,从而聚焦估计值达到其局部极大值。CPU 40基于从第一摄像部分3a输出到帧存储器43的第一图像数据测量与线段图的长度L(一前一后地布置的两个点P1和P2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的基准像素间距LP0。基准像素间距LP0存储在RAM 90中。
CPU 40还驱动透镜电动机24以在从驱动起始位置朝向驱动结束位置(例如,长焦端)的方向上使第一摄像部分3a的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移动与检测到的脉冲之一相对应的量。在每一个与一个脉冲相对应的移动之后,CPU 40驱动透镜电动机26以将第一聚焦透镜22移动到透镜位置,执行聚焦,并且通过第一摄像部分3a来对线段图进行成像。如现有技术(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2-116366)中已知,通过确定与使用如图6所示的设计曲线(跟踪曲线)把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移动到的每一位置相对应的第一聚焦透镜22的调整位置,并驱动透镜电动机26以使第一聚焦透镜22移动到所确定的位置,从而执行聚焦。CPU 40基于从第一摄像部分3a获得的一个第一图像数据来测量与线段图的长度L相对应的像素间距LP-1,并且使像素间距LP-1与在测量时检测到的脉冲数量相关联。针对第二摄像部分3b执行类似的聚焦和成像。在每一对应于一个脉冲的移动之后,CPU 40基于从第二摄像部分3b获得的一个第二图像数据来测量与线段图的长度L相对应的像素间距LP-2,并且使像素间距LP-2与在测量时检测到的脉冲数量相关联。与检测到的脉冲数量相对应的像素间距LP-1和LP-2被存储在RAM 90中。
在S2中,基于基准像素间距LP0和与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除驱动起始位置之外的每一位置相对应的像素间距LP-1,CPU40计算与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检测到脉冲计数相对应的变焦系数。例如,通过使与检测到的脉冲计数相对应的像素间距LP-1除以基准像素间距LP0来计算与每一检测到的脉冲计数相对应的变焦系数。通过此操作,获得与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每一检测到脉冲计数相对应的变焦系数。变焦系数被表达为一个变焦系数信息I1。图7的部分(a)示出了该变焦系数信息I1的示例。
CPU 40对第二摄像部分3b执行类似处理。CPU 40计算与在从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的驱动起始位置到驱动结束位置的每一位置处检测到的脉冲计数相对应的变焦系数(例如,LP-2/LP0)。变焦系数被表达为一个变焦系数信息I2。图7的部分(b)示出了该变焦系数信息I2的示例。变焦系数信息I1和I2被存储在RAM 90中。
在S3中,CPU 40生成脉冲位置调整表,其中,在与每一变焦阶段的预定变焦系数相一致的变焦系数信息I1中的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变焦系数和最接近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变焦系数的变焦系数信息I2中的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的变焦系数彼此关联。
例如,假定限定了变焦阶段Z1至Z4与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相应变焦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诸如Z1(广角端)和1.0000对应、Z2和2.0000对应、Z3和3.0000对应以及Z4(长焦端)和3.9980对应)的变焦阶段数据被预先存储在EEPROM 50中。在此情况下,与针对Z1的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变焦系数1.0000最接近的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的变焦系数0.9980与变焦系数1.0000相关联。针对Z2、Z3和Z4执行类似的关联。例如,与针对Z4的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变焦系数3.9980最接近的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的变焦系数4.0056与变焦系数3.9980相关联。
作为关联的结果,确定针对各个变焦阶段的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检测到的脉冲计数和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的检测到的脉冲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被存储作为EEPROM 50中的脉冲位置调整表。
图8的部分(a)示出了脉冲位置调整表的示例(I3)。表I3被用于调整与在成像时通过操作部分10设置的变焦阶段相对应的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和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的停止脉冲位置。
图8的部分(b)示出了脉冲位置调整表的另一示例(I4)。在图8中,脉冲位置调整表I4不同于脉冲位置调整表I3,其中在“0”(原位置)处开始的总的脉冲计数彼此关联。在脉冲位置调整表I4中,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脉冲计数和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脉冲计数与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的脉冲计数之间的差值对应于单个变焦阶段。以以下方式生成脉冲位置调整表I4。CPU 40从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脉冲计数中减去与脉冲位置调整表I3中的每一放大倍率相对应的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的脉冲计数,从而获得差值。CPU 40使与脉冲位置调整表I3中的每一放大倍率相对应的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脉冲计数与针对该放大倍率获得的差值相关联,从而生成脉冲位置调整表I4。注意,可通过从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的脉冲计数中减去与脉冲位置调整表I3中的每一放大倍率相对应的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脉冲计数,从而获得差值。这是因为这两种方法除了差值的标记不同之外基本上相同。
图9示出了当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和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沿长焦方向移动时的脉冲位置调整处理的流程图。图10示出了当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和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沿广角方向移动时的脉冲位置调整处理的流程图。由CPU 40控制这些处理的实施。使得CPU 40执行这些处理的程序存储在程序存储部分51中。
参照图9,如果在S11中操作变焦按钮7以选择长焦方向(S11中为“是”),则流程前进到S12以确定数量对应于长焦端(Zn)的脉冲是否被PC 61检测到。如果被检测到,则流程前进到S13。否则,流程前进到S14。
在S13中,CPU 40停止驱动透镜电动机24。
在S14中,CPU 40将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从当前位置(Zk)移动一个阶段以到更靠近长焦侧的位置(Zk+1)。即,CPU 40从脉冲位置调整表I3或I4中识别与其变焦阶段为当前位置(Zk)的变焦阶段的下一变焦阶段的更接近长焦侧的位置(Zk+1)相对应的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脉冲计数,并且将识别出的脉冲计数设置为第一目标停止位置。CPU 40驱动透镜电动机24,使得由PC 61检测到的脉冲数量与第一目标停止位置相一致。假定k的范围为从1至n-1。
在S15中,CPU 40确定数量对应于长焦端(Zn)的脉冲是否被PC 71检测到。如果被检测到,则流程前进到S16。否则,流程前进到S17。
在S16中,CPU 40停止驱动透镜电动机24。
在S17中,CPU 40将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从当前位置(Zk)移动一个阶段以到靠近长焦侧的位置(Zk+1)。即,CPU 40在脉冲位置调整表I3或I4中识别与比当前位置(Zk)更接近长焦侧一个阶段的位置(Zk+1)相对应的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的脉冲计数,并且将识别出的脉冲计数设置为第二目标停止位置。CPU 40驱动透镜电动机34,使得由PC 71检测到的脉冲数量与第二目标停止位置相一致。注意,当使用表I4时,CPU 40将通过从表I4中的第一目标停止位置减去与第一目标停止位置相对应的差值获得的脉冲计数设置为第二目标停止位置。
在S18中,CPU 40确定是否完成了使用变焦按钮7进行的输入操作。如果完成,则流程前进到S19。否则,流程返回S12。
在S19中,CPU 40将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从当前位置(Zk+1)移动到更接近长焦侧一个阶段的位置(Zk+2)。注意,如果当前位置是长焦端,则CPU 40停止驱动透镜电动机24。
在S20中,CPU 40将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从当前位置(Zk+1)移动到更接近长焦侧一个阶段的位置(Zk+2)。注意,如果当前位置是长焦端,则CPU 40停止驱动透镜电动机34。
参照图10,如果在S31中操作变焦按钮7以选择广角方向(S31中为“是”),则流程前进到S32以确定数量对应于广角端(Z1)的脉冲是否被PC 61检测到。如果被检测到,则流程前进到S33。否则,流程前进到S34。
在S33中,CPU 40停止驱动透镜电动机24。
在S34中,CPU 40将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从当前位置(Zj)移动一个阶段以到更靠近广角侧的位置(Zj-1)。即,CPU 40从脉冲位置调整表I3中识别与其变焦阶段为当前位置(Zj)的变焦阶段的前一变焦阶段的位置(Zj-1)相对应的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的脉冲计数,并且将识别出的脉冲计数设置为第一目标停止位置。CPU 40驱动透镜电动机24,使得由PC 61检测到的脉冲数量与第一目标停止位置相一致。假定j的范围为从2至n。
在S35中,CPU 40确定数量对应于广角端(Z1)的脉冲是否被PC 71检测到。如果被检测到,则流程前进到S36。否则,流程前进到S37。
在S36中,CPU 40停止驱动透镜电动机24。
在S37中,CPU 40将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从当前位置(Zj)移动一个阶段以到更靠近广角侧的位置(Zj-1)。即,CPU 40从脉冲位置调整表I3中识别与其变焦阶段为当前位置(Zj)的变焦阶段的前一变焦阶段的位置(Zj-1)相对应的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的脉冲计数,并且将识别出的脉冲计数设置为第二目标停止位置。CPU 40驱动透镜电动机34,使得由PC 71检测到的脉冲数量与第二目标停止位置相一致。
在S38中,CPU 40确定是否完成了使用变焦按钮7进行的输入操作。如果完成,则流程前进到S39。否则,流程返回S32。
在S39中,CPU 40将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从当前位置(Zj-1)移动一个阶段以到更接近广角侧的位置(Zj-2)。注意,如果当前位置是广角端(Z1),则CPU 40停止驱动透镜电动机24。
在S40中,CPU 40将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从当前位置(Zj-1)移动一个阶段以到更接近广角侧的位置(Zj-2)。注意,如果当前位置是广角端(Z1),则CPU 40停止驱动透镜电动机34。
如上所述,从表I3或I4中识别与期望的变焦阶段相对应的脉冲计数,并且驱动第一可变放大倍率透镜21和第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31,直到检测到其数量等于脉冲计数的脉冲为止。这允许两个光学系统在不失去有效像素的情况下具有几乎相同的放大倍率。
<第二实施例>
透镜电动机24和34每一个都可包括步进电动机而非DC电动机。在此情况下,旋转编码器和脉冲计数器是必需的。在此情况下,在脉冲位置调整表中检测到的脉冲计数可被认为是到透镜电动机24和34的驱动脉冲的数量。

Claims (9)

1.一种摄像装置(2),其包括:
摄像部分,其通过摄像元件(23、33)对通过包括第一光学系统(3a)和第二光学系统(3b)的多个摄像光学系统(3a、3b)形成的目标图像进行光电变换,并且输出与多个摄像光学系统相对应的多个图像;
第一透镜驱动部分(24),其驱动第一光学系统(3a)中所包括的第一变焦透镜(21);
第二透镜驱动部分(34),其驱动第二光学系统(3b)中所包括的第二变焦透镜(31);
控制部分(40),其控制对第一透镜驱动部分(24)和第二透镜驱动部分(34)的分段驱动;
第一计数器(61),其根据控制部分(40)的控制、以预定基准位置作为起始点,对由第一透镜驱动部分(24)驱动的第一变焦透镜(21)的分段进给量进行计数;
第二计数器(71),其根据控制部分(40)的控制、以预定基准位置作为起始点,对由第二透镜驱动部分(34)驱动的第二变焦透镜(31)的分段进给量进行计数;
计算部分(40),其计算与由第一计数器(61)计数的分段进给量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21)的放大倍率和与由第二计数器(71)计数的分段进给量相对应的第二变焦透镜(31)的放大倍率;以及
变焦校正信息生成部分(40),其生成变焦校正信息(I3、I4),在该变焦校正信息(I3、I4)中,与彼此接近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多个放大倍率之一和第二变焦透镜的多个放大倍率之一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21)的分段进给量和第二变焦透镜(31)的分段进给量相互关联,并且变焦校正信息生成部分(40)将该变焦校正信息记录在预定存储介质(50)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2),其中
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和第二透镜驱动部分每一个都包括DC电动机(24、34),
该装置(2)还包括:
第一编码器(25),其输出与第一透镜驱动部分的DC电动机(24)的旋转量相对应的脉冲;和
第二编码器(35),其输出与第二透镜驱动部分的DC电动机(34)的旋转量相对应的脉冲;
所述第一计数器(61)响应于由第一透镜驱动部分(24)对第一变焦透镜(21)的分段驱动,将第一编码器(25)输出的脉冲的数量计数为进给量;并且
所述第二计数器(71)响应于由第二透镜驱动部分(34)对第二变焦透镜(31)的分段驱动,将第二编码器(35)输出的脉冲的数量计数为进给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2),其中
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和第二透镜驱动部分每一个都包括步进电动机,
所述第一计数器(61)把与由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对第一变焦透镜(21)进行的分段驱动相对应的从控制部分(40)到第一透镜驱动部分的驱动脉冲的数量计数为进给量,并且
所述第二计数器(71)把与由第二透镜驱动部分对第二变焦透镜(31)进行的分段驱动相对应的从控制部分(40)到第二透镜驱动部分的驱动脉冲的数量计数为进给量。
4.如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摄像装置(2),其中
每当控制部分控制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和第二透镜驱动部分的分段驱动时,所述控制部分(40)控制摄像部分以输出作为预定线段图的目标图像的与第一光学系统(3a)相对应的第一图像和与第二光学系统(3b)相对应的第二图像,并且
所述计算部分(40)根据从所述摄像部分输出的第一图像,基于作为与所述预定线段图的长度(L)相对应的像素间距的第一长度(LP-1)、和当第一变焦透镜(21)位于预定的1x放大倍率位置时作为与所述预定线段图的长度相对应的像素间距的基准间距(LP0)来计算第一变焦透镜(21)的放大倍率,并且所述计算部分(40)根据第二图像,基于作为与所述预定线段图的长度相对应的像素间距的第二长度(LP-2)和所述基准间距(LP0)来计算第二变焦透镜(31)的放大倍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2),还包括指定变焦系数的指定部分(7),其中
所述控制部分(40)从变焦校正信息(I3)中识别与指定部分(7)指定的变焦系数相对应的作为第一变焦透镜(21)的分段进给量的第一进给量和作为第二变焦透镜(31)的分段进给量的第二进给量,并且控制第一透镜驱动部分以第一进给量驱动第一变焦透镜,并且控制第二透镜驱动部分以第二进给量驱动第二变焦透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2),其中
所述变焦校正信息生成部分(40)计算与变焦校正信息中的每一放大倍率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21)的分段进给量和第二变焦透镜(31)的分段进给量之间的差值,并且生成差分变焦校正信息(I4),在该差分变焦校正信息中,与每一放大倍率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和所述差值相关联,并且
控制部分(40)从差分变焦校正信息中识别与指定部分(7)指定的变焦系数相对应的作为第一变焦透镜(21)的分段进给量的第一进给量和所述差值,并且控制第一透镜驱动部分以第一进给量来驱动第一变焦透镜,并且控制第二透镜驱动部分以从第一进给量减去所述差值而得到的进给量来驱动第二变焦透镜(31)。
7.一种用于摄像装置(2)的变焦校正信息生成方法,所述摄像装置(2)具有:摄像部分,其通过摄像元件(23、33)对通过包括第一光学系统(3a)和第二光学系统(3b)的多个摄像光学系统(3a、3b)形成的目标图像进行光电变换,并且输出与多个摄像光学系统相对应的多个图像;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其驱动第一光学系统(3a)中所包括的第一变焦透镜(21);第二透镜驱动部分,其驱动第二光学系统(3b)中所包括的第二变焦透镜(31);以及控制部分(40),其控制对第一透镜驱动部分和第二透镜驱动部分的分段驱动,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根据控制部分的控制、以预定基准位置作为起始点,对由第一透镜驱动部分驱动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进行计数;
根据控制部分的控制、以预定基准位置作为起始点,对由第二透镜驱动部分驱动的第二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进行计数;
计算与计数得到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和与计数得到的第二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相对应的第二变焦透镜的放大倍率;以及
生成变焦校正信息,在该变焦校正信息中,与彼此接近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多个放大倍率之一和第二变焦透镜的多个放大倍率之一相对应的第一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和第二变焦透镜的分段进给量相互关联,并且将该变焦校正信息记录在预定存储介质中。
8.一种使得摄像装置(2)执行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焦校正信息生成方法的变焦校正信息生成程序。
9.一种其中存储有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校正信息生成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代码的记录介质(50)。
CN201010221328.8A 2009-07-01 2010-07-01 摄像装置和变焦校正信息生成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438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56863A JP5513024B2 (ja) 2009-07-01 2009-07-01 撮像装置、ズーム補正情報作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156863 2009-07-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43841A true CN101943841A (zh) 2011-01-12
CN101943841B CN101943841B (zh) 2014-10-29

Family

ID=42727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2132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43841B (zh) 2009-07-01 2010-07-01 摄像装置和变焦校正信息生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08584B2 (zh)
EP (1) EP2271125A3 (zh)
JP (1) JP5513024B2 (zh)
CN (1) CN10194384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2161A (zh) * 2015-06-23 2017-01-04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模块
CN108051804A (zh) * 2017-12-19 2018-05-18 山东神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雷达与光电设备的联动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8520B2 (ja) * 2006-03-16 2011-06-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バリフォーカル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688543B2 (ja) * 2010-07-20 2015-03-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立体画像撮像装置および立体画像撮像装置におけるレンズ駆動方法
US9578251B2 (en) * 2010-09-13 2017-0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TWI435160B (zh) * 2010-10-29 2014-04-21 Altek Corp 合成長焦段立體影像的方法及立體成像系統
EP2688305B1 (en) * 2011-03-18 2017-08-09 FUJIFILM Corporation Lens control device and lens control method
US9602801B2 (en) 2011-07-18 2017-03-21 Truality, Llc Method for smoothing transitions between scenes of a stereo film and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a plurality of 3D cameras
DE102011109301B4 (de) 2011-08-03 2013-05-08 3Ality Digital Systems, Llc Verfahren zum Korrigieren der Zoom-Einstellung und/oder des vertikalen Versatzes von Teilbildern eines Stereofilms sowie Steuerung oder Regelung eines Kamerarigs mit zwei Kameras
CN207010790U (zh) * 2017-04-17 2018-02-13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25936A (ja) * 1988-03-07 1989-09-08 Sharp Corp 左右連動ズーム装置
JPH0787385A (ja) * 1993-09-10 1995-03-31 Canon Inc 撮像装置
US5748199A (en) * 1995-12-20 1998-05-05 Synthonic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rting a two dimensional motion picture into a three dimensional motion picture
US20050134709A1 (en) * 2003-12-17 2005-06-2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amera and camera zoom control method
JP2006162991A (ja) * 2004-12-07 2006-06-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立体画像撮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617431B2 (en) 1988-03-07 1991-11-2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nterlocked zooming apparatus
JPH05130646A (ja) 1991-11-08 1993-05-25 Toshiba Corp 立体カメラ装置
JP3117303B2 (ja) * 1992-11-09 2000-12-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
JPH07111610A (ja) 1993-10-13 1995-04-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立体撮像装置
JPH07159666A (ja) * 1993-12-03 1995-06-23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
JP3792832B2 (ja) 1997-05-07 2006-07-0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レオカメラの調整装置
JP2001124991A (ja) 1999-10-28 2001-05-11 Canon Inc 立体撮影用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立体撮像装置
JP3421644B2 (ja) 2000-10-10 2003-06-3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3324113A (ja) 2002-05-02 2003-11-14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製造装置
JP4735255B2 (ja) * 2005-12-29 2011-07-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動作条件設定方法
JP2008003501A (ja) 2006-06-26 2008-01-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4714176B2 (ja) * 2007-03-29 2011-06-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立体撮影装置及び光軸調節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25936A (ja) * 1988-03-07 1989-09-08 Sharp Corp 左右連動ズーム装置
JPH0787385A (ja) * 1993-09-10 1995-03-31 Canon Inc 撮像装置
US5748199A (en) * 1995-12-20 1998-05-05 Synthonic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rting a two dimensional motion picture into a three dimensional motion picture
US20050134709A1 (en) * 2003-12-17 2005-06-2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amera and camera zoom control method
JP2006162991A (ja) * 2004-12-07 2006-06-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立体画像撮影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2161A (zh) * 2015-06-23 2017-01-04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模块
CN108051804A (zh) * 2017-12-19 2018-05-18 山东神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雷达与光电设备的联动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01847A1 (en) 2011-01-06
JP2011013425A (ja) 2011-01-20
US8508584B2 (en) 2013-08-13
EP2271125A3 (en) 2014-01-08
CN101943841B (zh) 2014-10-29
JP5513024B2 (ja) 2014-06-04
EP2271125A2 (en) 201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43841B (zh) 摄像装置和变焦校正信息生成方法
US8854432B2 (en) Multi-lens camera and control method
CN102611846B (zh) 摄像装置
EP2840775B1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image pickup apparatus,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JP5328384B2 (ja) レンズ制御装置、光学機器及びレンズ制御方法
CN1611975B (zh) 成像设备
CN103748493B (zh) 摄像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
JP5895270B2 (ja) 撮像装置
US20110298917A1 (en) Imaging apparatus, method,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used in the program
CN101776835B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5453136A (zh) 使用自动聚焦反馈进行立体侧倾校正
CN101911671A (zh) 摄像装置和光轴控制方法
US20090073305A1 (en) Automatic focusing device
JP2008070120A (ja) 距離計測装置
TWI231705B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animation
JP2013130827A (ja) レンズ制御装置
US6954589B2 (en) Lens control apparatus, lens control method and camera
CN106054350A (zh) 光学装置和显示控制方法
CN105629428A (zh) 光学设备以及镜头控制方法
CN103004178A (zh) 拍摄装置、程序及拍摄方法
CN104155839B (zh) 用于提供3维图像的系统和方法
US20150271475A1 (en) Imaging device
US9300861B2 (en) Video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focusing method for the same
CN106027889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3069324A (zh) 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

Termination date: 201807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