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8589A -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8589A
CN101938589A CN201010201113.XA CN201010201113A CN101938589A CN 101938589 A CN101938589 A CN 101938589A CN 201010201113 A CN201010201113 A CN 201010201113A CN 101938589 A CN101938589 A CN 1019385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row
concentration
specific concentrations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011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38589B (zh
Inventor
松井信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552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0607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552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711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38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8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385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85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05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lating to image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07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pparatus or devices
    • H04N1/00013Read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26Methods therefor
    • H04N1/00037Detecting, i.e. determining the occurrence of a predetermined st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26Methods therefor
    • H04N1/00047Methods therefor using an image not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26Methods therefor
    • H04N1/0005Methods therefor in service, i.e. during normal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71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taken
    • H04N1/00074Indicating or reporting
    • H04N1/00076Indicating or reporting local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08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 H04N1/00472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using a pop-up windo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1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one-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arrays, or a substantially one-dimensional array, e.g. an array of staggered elements
    • H04N1/192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 H04N1/193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using electrically scanned linear arrays, e.g. linear CCD arr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并且,图像读取装置包括:预测读取结束的定时预测部、图像读取部、进行分类的行浓度数据拣选部、存储特定浓度数据的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确定峰值浓度位置的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以及判定部,所述判定部在各峰值浓度位置彼此间的距离小于预定范围、并且其浓度值大于预定基准值时,判断出在读取位置上附着有异物。本发明对每预定个的主扫描行进行浓度数据的拣选,存储从最新的浓度数据起的预定数目的浓度数据,并总是利用包含原稿后端附近的浓度数据的浓度数据进行黑条纹判断。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涉及当读取沿副扫描方向连续运送的多个原稿并生成图像数据时检测图像数据上生成的黑条纹并能够去除该黑条纹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原稿读取装置在稿台玻璃上的读取位置处通过光源、反射镜、透镜等来读取原稿并生成图像数据。当该稿台玻璃、反射镜、透镜等上附着有尘埃或纸尘等异物时,图像读取装置也读取该异物,从而可能在该图像数据中产生黑条纹。
对于用户来说,不希望在输出图像数据的印刷纸等上产生黑条纹。因此需要不产生黑条纹的图像读取装置。有的原稿读取装置采用了检测图像数据中产生的黑条纹的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图像读取装置读取在读取原稿的方向(主扫描方向)上的原稿的前端、后端以及纸间(原稿和原稿之间)这三个行的浓度。并由此判断了图像数据是否产生了黑条纹。
利用来自检测原稿的前端以及后端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匹配定时,由此原稿读取部读取原稿的前端、后端、纸间这三个行的浓度。由于传感器的能力、运送原稿的电机的能力等若干原因,原稿的(特别是后端的)读取定时有时会发生偏移。
上述传感器检测原稿前端,在从检测到前端起经过预定时间之后的定时开始在读取位置进行读取。通过调整上述预定时间,能够校正原稿前端读取定时的一定程度的偏移。
另一方面,有时也会读取不是规定尺寸的原稿,因此不能采用通过传感器检测原稿前端、并在从检测到前端起经过预定时间之后对到达至原稿后端的读取位置处的部分进行读取的方法。此时需要通过上述传感器检测原稿后端,并在从检测到后端起经过预定时间之后对到达至原稿后端的读取位置处的部分进行读取。
但是,如果在来自上述传感器的原稿后端的检测信号到达上述原稿读取部的时间点,原稿后端正好通过读取位置,则无法在从检测到原稿后端起经过预定时间后读取到达至原稿后端的读取位置处的部分。此时,无法如原稿前端那样通过调整预定时间来校正原稿后端的读取定时的偏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考虑对读取的所有主扫描行(一张原稿数据的量)进行采样的方法,但该方法需要很大的存储器容量,因此不现实。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当检测出黑条纹时,改变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位置并再次执行读取。并没有考虑对检测到的黑条纹进行修正的技术。相比于再次执行读取,用户更希望对读取的图像进行修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是一种读取沿副扫描方向运送的原稿的图像读取装置,定时预测部,其检测原稿的前端以预测该原稿的读取开始定时,并检测所述原稿的后端以预测该原稿的读取结束定时;
图像读取部,其在所述读取开始定时开始按照每一主扫描行读取所述原稿,在所述读取结束定时读取作为所述原稿和下一个原稿之间的行的纸间行,并生成所读取的所述原稿的每一主扫描行的像素的浓度数据;
行浓度数据拣选部,其将所述图像读取部所生成的浓度数据归类为从原稿的前端位于后方预定距离处的第一行的浓度数据、原稿的所述第一行之外的各行的浓度数据、以及所述纸间行的浓度数据中的任一种;
第一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其存储所述第一行的浓度数据以作为第一特定浓度数据;
第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其在所述读取结束定时的时间点存储多个浓度数据以作为第二特定浓度数据,其中所述多个浓度数据是从最新被读取的行起到前面预定数目的行为止的行的浓度数据;
第三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其存储所述纸间行的浓度数据以作为第三特定浓度数据;
判定部,其基于所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特定浓度数据,来判断在图像读取部读取原稿的读取位置上是否附着有异物;以及
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其基于所述各个特定浓度数据,来确定各行的峰值浓度位置,其中所述峰值浓度位置是浓度大于或等于预定浓度的像素的位置,
其中,当所述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所确定的各行的峰值浓度位置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彼此间距离小于预定范围、并且各行的峰值浓度位置处的像素的浓度值大于预定的基准值时,所述判定部判断出所述图像读取部的读取位置上附着有异物。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述的图像读取装置;
图像承载体;
使所述图像承载体带电的带电单元;
曝光单元,其曝光通过所述带电单元而带电的所述图像承载体,由此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单元,其通过显影剂显影通过所述曝光单元而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所述静电潜像,由此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
转印单元,其将通过所述显影单元而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预定的记录介质上。
根据如上构成,不管结束定时何时到来,在结束定时的时间点总是存储有从最新的浓度数据起到前面预定数目为止的多个浓度数据,因此,即便最新的浓度数据是纸间位置处的浓度数据,上述多个浓度数据中的至少一个也是原稿后端附近的浓度数据的可能性高。因此,能够将包含原稿后端附近的浓度数据的能读数据容易地作为判断黑条纹的基准。
另外,通过后述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来记载本发明的特点和效果。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以及本发明可获得的具体的有利效果通过以下对实施方式的说明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本申请所附并参考的附图构成本发明公开内容的一部分。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具有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部的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操作部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具有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黑条纹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黑条纹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图像数据和黑条纹的关系的图;
图9是示出图像数据和浓度数据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示出操作部上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黑条纹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黑条纹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数据修正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数据修正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说明图像数据和黑条纹的关系的图;
图17是示出图像数据和浓度数据的关系的图;
图18是浓度数据曲线的说明图;
图19A以及图19B是说明图像数据的修正处理的图;
图20是示出操作部上显示的画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基于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以下说明仅仅是对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给定的发明及其等同物的具体说明,其目的并不在于对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给定的发明及其等同物进行限定。
(实施方式1)
下面,对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基本的复印功能的处理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当于具备打印装置、复印装置、扫描装置、传真装置等的复合机、数码复合机、打印机等。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复印功能、扫描功能、传真功能、打印功能等功能。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复合机100的简要示意图。其中,省略了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部分的具体图示。作为一个例子,说明利用复合机100进行原稿复印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
当用户使用复合机100进行原稿的印刷时,将原稿配置在图1所示的原稿台103或载置台105上,并对设置于原稿台103附近的操作部200进行印刷指示。一旦得到该指示,下面所示的复合机100的各部分(驱动部)就进行动作,由此执行印刷。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复合机100包括:主体101以及安装在主体101上方的原稿盖102。在主体101的上表面设置有原稿台103。原稿台103可由原稿盖102开闭。在原稿盖102上安装有自动送稿装置104、载置台105、排纸台109。
自动送稿装置104包括:形成在原稿盖102内部的原稿运送路径108、设置在原稿盖102内部的搓纸辊106、运送辊107A和107B。原稿运送路径108是运送原稿的运送路径。主体101具有读取原稿的读取部110。在原稿运送路径108上设置有由读取部110进行读取的读取位置P。原稿从载置台105经由读取位置P被运送至排纸台109。
原稿运送路径108具有传感器T。传感器T被包含在后述的定时预测部505中。传感器T决定对被运送的原稿的前端和后端进行读取的定时。传感器T检测原稿的前端,调整原稿的读取定时,并且向后述的图像读取控制部507输出前端的检测信号。
搓纸辊106从放置在载置台105上的多个原稿中一张一张拾取原稿并引到原稿运送路径108上。运送辊107A运送引出的原稿使其通过读取位置P。运送辊107B将通过了读取位置P的原稿排出到排纸台109。当原稿通过读取位置P时,原稿被读取部110读取。
上述读取部110被设置在原稿台103的下方。图2是示出上述读取部110的结构的图。读取部110包括:第一移动滑架117,其包括照射原稿台103并沿扫描方向较长的光源111、使来自原稿台的光选择性地通过的狭缝116、以及引导来自原稿台的光的反射镜112;第二移动滑架118、其包括再次反射来自第一移动滑架117的反射光的反射镜113A、113B;透镜组119,其对反射镜所引导的光进行光学修正;成像元件115,其接收经该透镜组119修正的光;图像数据生成部114,其将通过成像元件接收的光转换成电信号并根据需要进行修正/校正等。
通过使上述第一移动滑架117和第二移动滑架118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能够移动读取位置P。
当读取自动送稿装置104上的原稿时,光源111移动到能够照射到读取位置P的位置并发光。来自光源111的光透过原稿台103并被通过读取位置P的原稿反射。反射后的光通过狭缝116、反射镜112、113A、113B、透镜组119后被成像元件115接收。成像元件115将接收的光转换成电信号并发送给图像数据生成部114。被上述成像元件115接收的光作为R(红)、G(绿)、B(蓝)的模拟电信号被输入到图像数据生成部114中。在图像数据生成部114中进行电信号的模-数转换,生成数字信号。并且,在图像数据生成部114中将依次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作为单位数据,对这些单位数据进行修正/校正等,由此生成由多个单位数据构成的图像数据。
读取部110不仅能够读取通过自动送稿装置104运送的原稿,还能够读取放置在原稿台103上的原稿。当读取放置在原稿台103上的原稿时,第一移动滑架117一边使光源111发光一边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第二移动滑架118以第一移动滑架117的1/2的速度向成像元件115方向移动,以使光源111至成像元件115的光路长度恒定。
成像元件115接收在被放置在原稿台103上的原稿上反射并通过了反射镜112、113A、113B的光,并且将该光转换成电信号。图像数据生成部114基于该电信号来生成图像数据。
在主体101的读取部110下方设置有印刷图像数据的印刷部120。印刷部120能够印刷的图像数据是如上述那样在图像数据生成部114中生成的图像数据、或者从与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LAN等网络连接的个人计算机等终端经由网络接口接收的图像数据。
印刷部120使用电子照相方式进行印刷。电子照相方式是如下方法。首先,通过带电单元(例如,带电器等)122使图像承载体(例如,感光鼓等)121均匀带电。然后,使用曝光单元(例如,激光器等)123照射感光鼓121,从而在感光鼓121上形成潜像。使用显影单元(例如,显影器等)124将调色剂附着到潜像上形成可视图像,使用转印单元(例如,转印辊等)125B将可视图像转印到纸张上。
当印刷部120进行印刷时,利用搓纸辊135从任一供纸盘132~134中抽出一张纸,利用运送辊137和套准调节辊138将抽出的纸张送入中间转印带125A和转印辊125B之间。也可以利用手动纸盘用搓纸辊136抽出放置在手动纸盘131上的纸张。
印刷部120将上述中间转印带125A上的可视图像转印到被送入中间转印带125A和转印辊125B之间的纸张上,并为了对可视图像进行定影,通过运送带126将纸张运送到定影装置127。定影装置127包括内置有加热器的加热辊128、以及以预定的压力与加热辊128抵接的加压辊129。当纸张通过加热辊128和加压辊129之间时,可视图像通过热量和施加在纸张上的力而被固定在纸张上。印刷部120将通过了定影装置127的纸张排出到排纸盘130中。
以上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复合机100中的基本的复印功能的处理。复合机100通过使上述的各部分(读取部110、印刷部120)恰当地协同动作,向用户提供其他的功能,例如传真收发功能、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后处理功能、存储器功能等。
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复合机100所具备的操作部200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图。用户利用上述操作部200输入与上述功能的提供相关的设定条件等。当输入设定条件、开始执行各功能、进行各种设定、或者变更设定等时,使用上述操作部200所具备的触摸面板301、触摸笔302、操作键303。操作键303包括数字键304、开始按钮305、清除按钮306、停止按扭307、复位按钮308、电源按钮309等。通过按下显示在触摸面板301上的画面(例如,初始画面)中的设定项目等,显示与设定项目等相关联的设定画面,并进行设定条件的输入。
触摸面板301具有输入设定条件的功能和显示该设定条件的功能(例如,相当于显示面板所具有的功能)。即,通过按下显示在触摸面板301上的设定画面内的项目或图标,输入与该项目或图标相关联的设定条件。
在触摸面板301的附近具有触摸笔302。当用户将该触摸笔302的笔尖接触到触摸面板301上时,设置在触摸面板301下方的传感器即检测到接触位置。因此,通过触摸笔302的接触,可以按下键盘画面的按键或者输入预定的手写信息。预定的手写信息随时被转换成预定的文字等。根据输入的设定条件,项目或图标的背景色从白色变成灰色,因此可根据背景色来确认被输入的设定条件。
接下来,利用图4说明复合机100的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复合机100中的控制系统的硬件的简要结构图。其中,省略了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部分的详细图示。
在复合机100的控制电路中,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401、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4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403、HDD(Hard DiskDrive,硬盘驱动器)404、以及与各驱动部对应的驱动器405通过内部总线406连接。上述CPU401例如将RAM403用作操作区域,执行存储在上述ROM402、HDD404等中的程序,基于该执行结果来在与上述驱动器405和操作部200之间进行数据、指示的收发,控制上述图1、2所示的各驱动部等的动作。另外,也可以通过上述CPU401执行程序来实现上述驱动部以外的后述的各部分(如图5所示)。在上述ROM402、HDD404等中存储有实现后述的各部分的程序和数据。
接下来,参考图5至图10,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0的黑条纹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具有图像读取装置10的复合机100的功能框图,图6、图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复合机100的黑条纹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实施方式1的复合机100具有图像读取装置10和图像形成部590。图像读取装置10包括显示接受部500、运送部503、图像读取控制部507、图像读取部510、图像数据存储部515、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判定部540、避开部550。运送部503具有定时预测部505。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包括前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A、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纸间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C,这些前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A、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纸间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C分别相当于本申请的“第一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第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第三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
当用户将纸张配置在自动送稿装置104中并输入了设定条件时,显示接受部500接受该设定条件。并且,当用户按下了操作部200的开始键305时,运送部503依次运送原稿。
如上所述,当原稿被运送部503运送时,定时预测部505检测被运送的原稿的前端,并预测开始进行原稿读取的读取开始定时(原稿的前端到达读取位置的定时)。例如,定时预测部505利用设置在运送部503内的原稿运送路径108上的传感器检测原稿的前端,并基于该传感器的位置与读取位置P之间的距离以及运送部503运送原稿的运送速度来预测上述读取开始定时。
然后,上述定时预测部505基于所预测的读取开始定时,向图像读取控制部507发送前端检测信号。
如上所述,当定时预测部505向图像读取控制部507发送了前端检测信号时,图像读取控制部507接受该信号(图6:S101),控制图像读取部510,使图像读取部510开始读取原稿的主扫描行的第一个行(图6:S102→S103),从而从原稿的前端开始依次读取每一主扫描行的图像数据。
如上所述,在图像读取部510读取原稿的主扫描行的图像数据之后,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获取该图像数据并将其存储到图像数据存储部515中。上述图像数据作为浓度数据(每个主扫描行的每个像素的浓度值数据)而被存储。例如,关于一个主扫描行的各个像素,可以将以白色为0、黑色为255的256灰阶表示的数据作为上述浓度数据。并且,上述图像数据存储部515存储上述浓度数据作为一张原稿单位的浓度数据。
如上所述,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在获取到由图像读取部510读取的原稿的各主扫描行的图像数据(以下称作浓度数据)时,一边将上述浓度数据存储到上述图像数据存储部515中,一边从该浓度数据中拣选图8所示的主扫描行A、主扫描行B、主扫描行C(关于A、B、C各行,将在下面进行说明)的数据。主扫描行C的数据(后述的纸间行浓度数据)不被存储在图像数据存储部515中。
其中,主扫描行A是从原稿的运送方向前端位于后方预定行处的行(前端行)。主扫描行C是原稿和原稿之间的纸间区域的行。在上述纸间区域中,通过稿台玻璃,将被检测到白色片材(设置于原稿盖102的表面上的片材)的浓度数据。主扫描行B相当于后述的后端行。
在实施方式1中,将从原稿运送方向的前端位于后方6mm的行作为主扫描行A。这是因为以下原因:通常,如果从原稿的前端位于6mm左右以内,就可认为是不存在原稿图像的白纸区域,如果在该行上读取到白色以外的浓度数据,就可认为附着有图8所示的异物(垃圾)800的可能性高。
首先,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判断所获取的浓度数据的各主扫描行是否是位于上述主扫描行A位置上的行(图6:S104)。
这里,当所获取的浓度数据的主扫描行是位于上述主扫描行A位置上的行时,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将上述浓度数据(前端行浓度数据)存储到作为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的一个的前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A(图6:S104“是”→S105)中。
另一方面,当所获取的浓度数据的主扫描行不是位于上述主扫描行A位置上的行时,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拣选针对上述主扫描行中每预定个主扫描行所获取的浓度数据,作为后端行的浓度数据(图6:S104“否”→S106)。然后,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将该后端行的浓度数据存储到作为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的一个的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中(图6:S107“否”→S108)。
上述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是存储预定个(多个)主扫描行的浓度数据的存储部,当在该后端行存储部516B中已存储有上述预定个主扫描行的数目的浓度数据时,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将存储在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中的主扫描行的浓度数据中最早存储的行的浓度数据改写成新拣选的主扫描行的浓度数据并进行存储(图6:S107“是”→S109)。
在实施方式1中,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为了使被拣选的主扫描行之间的间隔为8行,拣选每9个行的主扫描行作为后端行。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存储行上述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所拣选的3个行的浓度数据。图6的步骤S106中示出的“N%9”表示N除以9时的余数,即表示每9个行拣选主扫描行。另外,上述主扫描行彼此间间隔的8个行、以及后端行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所存储的3行的浓度数据可被设定为任意数值。
接下来,在检测到原稿的后端后,定时预测部505预测结束原稿读取的定时,并基于所预测的读取结束定时向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以及图像读取控制部507发送后端检测信号。
如上所述,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将拣选的后端行的浓度数据(后端行浓度数据)存储到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中,直到定时预测部505向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发送后端检测信号、并且上述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接受该后端检测信号为止(图6:S110“否”→S111→S103)。
因此,在原稿的读取结束定时的时间点(接收到上述后端检测信号的时间点),在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中存储有从最新的浓度数据起到前面预定数目的多行的浓度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为3行的浓度数据)。
这里,当由于定时预测部505所预测的定时发生偏移而接收到上述后端检测信号的时间点处的读取位置从后端位置发生了偏移时,存储在上述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中的多个浓度数据中最新的行的浓度数据实际上可能是纸间行的浓度数据。由此,通过根据上述后端所偏移的行数来调节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所拣选的行数,能够将存储在上述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中的多个浓度数据中任一个以上的浓度数据作为后端行的浓度数据。因此,可将上述多个浓度数据作为后端行的浓度数据以用作用于判断在读取位置上是否附着有异物的基准(对此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上述后端所偏移的行数通常最多为10行左右,因此通过如实施方式1那样存储3行量的对每9个行拣选的浓度数据,上述3行量的浓度数据中任一行以上的浓度数据成为后端行的浓度数据。
如上所述,当定时预测部505向图像读取控制部507发送了后端检测信号时,图像读取控制部507接受该后端检测信号(图6:S110“是”),并控制图像读取部510使其读取位于原稿间的纸间行。
然后,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获取图像读取部510最后读取的纸间行的浓度数据,将所获取的浓度数据作为纸间区域的位置上的浓度数据(纸间行浓度数据)存储到作为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的一个的纸间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C中(图6:S112),其中,纸间区域是原稿和原稿之间的区域(没有原稿的区域)。
以下,将存储在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前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A、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纸间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C)中的前端行浓度数据、后端行浓度数据、纸间行浓度数据称作特定浓度数据。上述后端行浓度数据是指:在接收到后端检测信号的时间点(结束定时的时间点)被存储在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中的从最新的浓度数据起到前面2行为止的共3行的浓度数据。
这里,图9所示的曲线是为了以下的说明而示出各主扫描行的上述特定浓度数据的特定浓度数据曲线900。将横轴设为与主扫描方向上的坐标对应的“像素”920,在纵轴上标示与该“像素”920对应的“浓度值”910。在后端行(行B)中,虽然获取了3行的特定浓度数据,但省略了2行的图示。
如上所述,在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将特定浓度数据存储到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后,向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通知已将特定浓度数据存储在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
在接收到该通知后,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从各个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获取一个特定浓度数据(图7:S201),检测该特定浓度数据的浓度值的增减,由此检测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位置(浓度大于或等于预定浓度的像素的位置)以及与峰值浓度位置对应的像素的浓度值(峰值浓度值)(图7:S201)。峰值浓度位置也可以是多个,或者也可以将特定浓度数据中浓度最高的像素的位置作为峰值浓度位置。
然后,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将对应于各行的特定浓度数据与检测出的峰值浓度位置以及峰值浓度值关联起来存储到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检测出5行全部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位置以及对应的峰值浓度值为止(图7:S203“否”→S201)。
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9所示,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检测出与浓度数据曲线图900的峰值对应的峰值浓度位置930(像素的位置)以及峰值浓度值(峰值浓度位置930的浓度值)。
如上所述,在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检测出5行全部的峰值浓度位置以及对应的峰值浓度值(图7:S203“是”),并且将对应于5行的特定浓度数据与所检测出的峰值浓度位置以及峰值浓度值关联起来存储在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后,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向判定部540通知已检测出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位置以及峰值浓度值。
在接收到该通知之后,判定部540从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分别获取与各特定浓度数据对应的峰值浓度位置以及峰值浓度值,并且判断所获取的各行的峰值浓度位置彼此间的距离是否在预定范围之内(图7:S204)。
这里,当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位置彼此间的距离在预定范围内时,判定部540对从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获取的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值和预先设定的基准值进行比较,判断各峰值浓度值是否大于或等于上述基准值(图7:S205)。这里,上述基准值是指成为作出是黑条纹的判断时的基准(阈值)的浓度值,并且是256灰阶中的预先确定的特定浓度值。
当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位置的距离不在预定范围内时、或者任一个峰值浓度值小于上述基准值时,判定部540判断出原稿的图像数据中没有产生黑条纹,不进行后述的处理而进行通常的图像形成处理(图7:S204“否”→S210、S205“否”→S210)。
这里,当所有峰值浓度值大于或等于上述基准值时(图7:S205“是”),判定部540判断出在图像数据中产生了黑条纹,并向避开部550报告产生了黑条纹。
此时,可采用以下构成:当图像形成部590正在执行输出图像数据的动作时,判定部540通知图像形成部590中止图像输出动作,图像形成部590接受此通知后中止图像输出动作。
如上所述,当从判定部540接收到已产生黑条纹的通知时,避开部550在图像读取部510正在执行图像读取动作的情况下,通知图像读取控制部507中止图像读取动作。图像读取控制部507在接收到该通知后控制图像读取部510使其中止图像读取动作(图7:S206“是”→S207)。
并且,避开部550通知显示接受部500进行使用户选择用于避免读取引起黑条纹的异物的方法的显示(图7:S208)。
显示接受部500在接受到该通知后,在初始画面1040上弹出显示例如图10所示的异物确认图像1000。在上述异物确认图像1000中显示以下内容:在读取位置上附着有异物;以及作为避免读取该异物的方法,选择改变读取位置后进行读取或者去除异物后进行读取中的一种。
对于上述异物确认图像1000的显示,想要改变读取位置后进行读取的用户按下“改变读取位置”项1010。在接受到该操作之后,避开部550对图像读取控制部507下达在改变读取位置后再次读取原稿的命令。接收到该命令之后,图像读取控制部507控制图像读取部510,以将读取位置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预定距离后再次进行读取(图7:S209→“结束”)。另外,对于上述异物确认图像1000的显示,想要除去异物后进行读取的用户在去除异物后按下了“再次读取”项1020时,图像读取部510开始再次进行读取。
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使得可设定“消除黑条纹”和“改变读取位置”中的任一个,并且当判定部540判断出在图像数据中产生了黑条纹时,避开部550自动执行上述被设定的任一处理。
在实施方式1中,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采用了以下构成:判断图像读取部510所读取的主扫描行是否处于前端行位置,当不处于前端行位置(主扫描行A的位置)时,拣选后端行。在此情况下,即便所读取的第N行位于前端行位置之前也被拣选为后端行的浓度数据。对此,也可以采用当所读取的主扫描行超过了前端行时拣选后端行的浓度数据的构成。
例如,如图11所示,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判断所读取的第N行是否是超过了前端行的行(图11:S304)。然后,当读取的第N行超过了前端行时,获取后端行(图11:S304“是”→S307)。其他的步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判定部540关于判断原稿上是否产生了黑条纹的顺序,采用了以下构成:在判断各峰值浓度位置彼此间的距离是否在预定范围内之后,判断峰值浓度值是否超过了基准值。与此相对,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在判断峰值浓度值是否超过基准值之后,判断各峰值浓度位置彼此间的距离是否在预定范围内。
例如,如图12所示,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在检测出任一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位置以及对应的峰值浓度值之后,判断该检测出的峰值浓度值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定的基准值(图12:S403)。
这里,当上述峰值浓度值大于或等于基准值时,进一步针对下一个特定浓度数据检测峰值浓度位置以及峰值浓度值(图12:S404“否”),并判断峰值浓度值是否大于或等于基准值。此外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当对于所有指定浓度值的峰值浓度值都大于或等于基准值时,判断检测出的峰值浓度位置彼此间的距离是否在预定范围内(图12:S404“是”→S405)。此后的步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5所示的显示接受部500、运送部503、定时预测部505、图像读取控制部507、图像读取部510、图像数据存储部515、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即、前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A、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纸间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C)、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判定部540、避开部550、图像形成部590可通过由CPU401执行所述程序来实现。
用于实现显示接受部500、运送部503、定时预测部505、图像读取控制部507、图像读取部510、图像数据存储部515、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即、前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A、后端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B、纸间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C)、行浓度数据拣选部521、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判定部540、避开部550、图像形成部590的程序和数据被存储在ROM402、HDD404等中。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对每预定个主扫描行拣选浓度数据,并存储从最新的浓度数据起到前面预定数目的浓度数据,作为原稿后端的浓度数据。由此,当使用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图像读取装置时,即使在检测到原稿后端的时间点上原稿后端发生了偏移,例如被运送到比读取位置靠前一定程度的位置,也能够利用包含原稿后端附近的浓度数据的浓度数据来执行黑条纹判定。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对于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合机等是有用的,对于确认是否产生了黑条纹是有效的。
(实施方式2)
下面,参考图13至图20,对本发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0的黑条纹修正处理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相同。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具有图像读取装置10的复合机100的功能框图,图14、图1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复合机100的黑条纹修正处理的流程图。
实施方式2的复合机100具有图像读取装置10和图像形成部590。图像读取装置10包括显示接受部500、图像读取部510、图像数据存储部515、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520、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异物区域确定部530、峰值宽度判定部541、图像数据修正部545、避开部550。
首先,当用户将纸张配置在自动送稿装置104中并输入了设定条件时,显示接受部500接受该设定条件。
然后,当用户按下了操作部200的开始键305时,图像读取部510接受该操作,并开始读取上述原稿(图14:S501)。即,当第一张原稿被运送到读取位置P时,图像读取部510从原稿的前端开始依次读取每一主扫描行的图像数据。
上述图像读取部510所读取的数据作为浓度数据(各主扫描行的各像素的浓度值数据)被存储到图像数据存储部515中。例如可将以白色为0、黑色为255的256灰阶表示的浓度数据分别对应至一个主扫描行的各个像素。当然,图像数据存储部515存储上述浓度数据作为一张原稿单位的浓度数据(图像数据)。此时,作为纸间区域的浓度数据的后述的主扫描行C不被存储在图像数据存储部中。
如上所述,在图像读取部510开始读取原稿后,一边将读取的原稿数据存储到上述图像数据存储部515中,一边由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520检测图16所示的主扫描行A、主扫描行B、主扫描行C这3行的上述浓度数据,作为特定浓度数据。
这里,主扫描行A是从原稿的副扫描方向(原稿的运送方向)前端位于后方预定行处的行,主扫描行B是从原稿的副扫描方向后端位于前方预定行处的行,主扫描行C是原稿和原稿之间的纸间区域。在上述纸间区域中,通过稿台玻璃,将被检测到白色片材(原稿盖102的表面)的浓度数据。
在实施方式2中,将从原稿的副扫描方向前端位于后方6mm处的行作为主扫描行A,将从原稿的副扫描方向后端位于前方6mm处的行作为主扫描行B。这是因为以下原因:通常,如果从原稿的前端以及后端位于6mm左右以内,就可认为是不存在原稿图像的白纸区域,如果在该行上读取了白色以外的浓度数据,就可认为附着有图8所示的异物(垃圾)800的可能性高。
上述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520检测上述主扫描行A、B、C上的浓度数据的定时可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当原稿运送路径108所具有的传感器T检测出被运送的原稿的前端时,将检测信号输出给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520。根据上述检测信号,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520可以识别图像读取部510读取原稿的前端的定时,并且还可以识别读取距该前端位于后方6mm的主扫描行A的定时。
并且,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520只要知道原稿的移动距离就可以识别原稿后端。例如,预先将原稿的纸张尺寸与纵横长度关联起来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部中。然后,从设定条件中获取纸张尺寸,并且再从存储部中获取与纸张尺寸对应的纵横长度,由此计算原稿的移动距离。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520通过将上述原稿的前端和上述原稿的移动距离相加,来识别图像读取部510读取原稿后端的定时。由此,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520基于该后端来识别图像读取部510读取从后端位于前方6mm的主扫描行B的定时。
并且,在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520识别读取原稿后端的定时后,将该原稿后端的下一行作为纸间区域,还识别读取主扫描行C的定时。
如上所述,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520在依次检测出主扫描行A、主扫描行B、主扫描行C这3行的特定浓度数据之后,将该特定浓度数据依次存储到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图14:S502)。
图17所示的曲线是为了以下的说明而示出各主扫描行的上述特定浓度数据的特定浓度数据曲线900。将横轴设为与主扫描方向上的坐标对应的“像素”920,在纵轴上标示与该“像素”920对应的“浓度值”910。
如上所述,在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520将特定浓度数据存储到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后,向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通知已将特定浓度数据存储在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
在接收到该通知后,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从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获取一个特定浓度数据(图14:S503),检测该特定浓度数据的浓度值的增减,由此检测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位置(浓度大于或等于预定浓度的像素的位置)(图14:S504)。峰值浓度位置也可以是多个,或者也可以将特定浓度数据中浓度最高的像素的位置作为峰值浓度位置。
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检测出与上述3行对应的所有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位置为止(图14:S505“否”)。
在本实施例中,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检测出与如图18所示的浓度数据曲线900的峰值930对应的峰值浓度位置(像素的位置)。
这里,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在检测出与3行对应的所有峰值浓度位置之后(图14:S505“是”),将对应于3行的特定浓度数据与所检测出的峰值浓度位置关联起来存储到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并且,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向异物区域确定部530通知已检测到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位置。
在接收到该通知之后,异物区域确定部530从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分别获取与各特定浓度数据对应的峰值浓度位置,并判断所获取的峰值浓度位置的差是否分别在预定范围内(图14:S506)。
这里,当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位置彼此间的距离在预定范围内时,异物区域确定部530通过计算峰值宽度来确定异物区域(图14:S506“是”→A)。上述的预定范围可以由用户任意设定。在实施方式2中,上述的预定范围被设定为3个像素以内。
当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位置不在预定范围内时,异物区域确定部530判断不存在异物区域,不进行后述的处理而进行通常的图像形成处理(图14:S506“否”→S507)。
如上所述,当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位置的差在预定范围内时,异物区域确定部530从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获取与各峰值浓度位置相关联的特定浓度数据(例如,主扫描行A的特定浓度数据)(图15:A→S601)。
如上所述,异物区域确定部530在获取与峰值浓度位置相关联的浓度数据之后,获取从上述峰值浓度位置的像素往左1个像素处的像素的浓度值(图15:S602→S603)。然后,异物区域确定部530将所获取的浓度值与预先设定的第一基准值相比较(图15:S604)。其中,第一基准值是指成为作出是应去除的黑条纹的判断时的基准(阈值)的浓度值,并且是256灰阶中预先确定的特定浓度值。
在实施方式2中,异物区域确定部530获取与从峰值浓度位置往左“1个像素”921处的像素对应的“浓度值A”911,并比较该“浓度值A”911和第一基准值的浓度值。
这里,当“浓度值A”911大于第一基准值时,异物区域确定部530获取从峰值浓度位置进一步往左1个像素处的像素的浓度值,并比较所获取的浓度值和上述第一基准值的浓度值。
异物区域确定部530重复上述操作,直到获取到对应于与上述第一基准值的浓度值相同的浓度值或者比第一基准值的浓度值小的浓度值的像素为止(图15:S604“否”→S605→S603)。然后,异物区域确定部530在获取到对应于与上述第一基准值的浓度值相同的浓度值或者比第一基准值的浓度值小的浓度值的像素之后,基于峰值浓度位置来计算该像素的位置(左端像素位置)(图15:S604“是”→S606)。
在实施方式2中,异物区域确定部530计算对应于与“第一基准值”950相同浓度值的像素的位置、即“左端像素位置”951。
如上所述,异物区域确定部530在计算出左端像素位置之后,获取从峰值浓度位置往右1个像素处的像素的浓度值(图15:S607)。然后,异物区域确定部530将所获取的浓度值与上述第一基准值相比较。异物区域确定部530通过重复与获取左边像素位置的操作相同的操作(图15:S608“否”→S609→S607),计算对应于与上述第一基准值的浓度值相同的浓度值或者比第一基准值的浓度值小的浓度值的像素的位置(右端像素位置)(图15:S608“是”→S610)。如上所述,异物区域确定部530针对3行的所有特定浓度数据,计算出两端像素位置(左端像素位置以及右端像素位置)(图15:S611“是”)。
如上所述,异物区域确定部530在计算出各行的特定浓度数据的两端像素位置之后,将左端像素位置至右端像素位置确定为异物区域(图15:S612),并将该异物区域与对应的各行的特定浓度数据关联起来存储到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在本实施例中,异物区域确定部530在确定异物区域时先计算了左端像素位置,但也可以先计算右端像素位置。
异物区域确定部530在确定了有关各行的异物区域之后,将上述异物区域通知给峰值宽度判定部541。峰值宽度判定部541在接收到该通知后,从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中获取异物区域的左端像素位置以及右端像素位置,并计算峰值宽度(图15:S613)。
然后,峰值宽度判定部541比较上述峰值宽度与预先设定的第二基准值的大小(图15:S614)。这里,第二基准值是指在图像读取装置10中可修正的黑条纹的宽度。
这里,当各行的浓度数据的峰值宽度全都小于上述第二基准值宽度时(图15:S614“是”),峰值宽度判定部541判断为可修正图像数据,并通知图像数据修正部545进行图像数据的修正。
在接收到该通知后,图像数据修正部545从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20中获取任一特定浓度数据的异物区域(左端像素位置以及右端像素位置)以作为修正区域数据(图15:S615),基于该修正区域数据,对存储在图像数据存储部515中的图像数据(一张原稿单位的浓度数据)进行修正(图15:S616)。另外,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在修正图像数据之前,显示用于督促用户指示是否修正该图像数据的画面,以询问用户是否进行修正。
这里,图像数据的修正方法已知有各种方法,图像数据修正部545例如如下修正图像数据。
图像数据修正部545从存储在图像数据存储部515中的图像数据中获取1行量的像素。然后,图像数据修正部545获取下述像素的浓度值,该像素是上述1行量的像素中从上述修正区域数据的左端像素位置往左1个像素处的像素。并且,图像数据修正部545获取下述像素的浓度值,该像素是上述1行量的像素中从上述右端像素位置往右1个像素处的像素。
接下来,图像数据修正部545通过对所获取的从左端像素位置往左1个像素处的像素的浓度值以及从右端像素位置往右1个像素处的像素的浓度值取平均,计算修正浓度值。
然后,图像数据修正部545将上述图像数据的1行量的像素中的自左端像素位置至右端像素位置的浓度值替换为上述修正浓度值,由此修正1行量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修正部545对于各主扫描行重复上述操作,由此修正原始的图像数据。
图19A以及图19B示出了图像数据810和该图像数据的异物区域附近的像素(以圆标记表示)。图19A示出了修正前情况,图19B示出了修正后情况。
如图19A以及图19B所示,通过将自左端像素位置951至右端像素位置952的浓度值替换为由图像数据修正部545算出的修正浓度值,在图19B中消除了在图19A所示的修正前的图像数据810中出现的黑条纹820。
另一方面,峰值宽度判定部541当比较从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获取的异物区域的峰值宽度和第二基准值宽度的大小的结果为至少一个峰值宽度大于上述第二基准值宽度时,判断为不能修正图像数据(图15:S614“否”)。此时,峰值宽度判定部541向避开部550通知不能修正。
并且,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当图像形成部590正在执行输出图像的动作时,峰值宽度判定部541通知图像形成部590中止图像输出动作,图像形成部590在接收到该通知后中止图像输出动作。
如上所述,当从峰值宽度判定部541接收到不能修正的通知时,避开部550在图像读取部510正在执行图像读取动作的情况下,对图像读取部510下达中止图像读取动作的命令。图像读取部510在接收到该命令后中止图像读取动作(图15:S617“是”→S618)。
并且,避开部550通知显示接受部500进行使用户选择用于避免读取引起黑条纹的异物的方法(图15:S619)。
显示接受部500在接收到该通知后,在初始画面1240上弹出显示例如图20所示的异物确认图像1200。在上述异物确认图像1200中中显示以下内容:在读取位置上附着有异物;以及作为避免读取该异物的方法,选择改变读取位置后进行读取或者去除异物后进行读取中的一种。
对于上述异物确认图像1200的显示,想要改变读取位置后进行读取的用户按下“改变读取位置”项1210。在接受到该操作之后,避开部550对图像读取部510下达在改变读取位置后再次读取原稿的命令。该图像读取部510将读取位置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预定距离后再次进行读取(图15:S619)。
另一方面,对于上述异物确认图像1200的显示,想要去除异物后进行读取的用户在去除异物之后按下了“再次读取”项1220时,图像读取部510接收到该操作,开始再次读取。(图15:S620)。
另外,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使得可设定“消除黑条纹”和“改变读取位置”中的任一个,并且当峰值宽度判定部541判断出图像数据中产生了黑条纹时,自动执行由图像数据修正部545修正图像数据的处理或者由避开部550避免读取异物的处理中的任一个处理(用户所设定的处理)。
并且,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当峰值宽度判定部541判断出图像数据中产生了黑条纹时,如果可修正,则图像数据修正部545修正图像数据,如果不能修正,则避开部550自动地进行避免读取异物的处理。
在实施方式2中,图像数据修正部545利用相对于任一特定浓度数据的异物区域中的两端像素位置(左端像素位置以及右端像素位置)位于左边一个像素处或者右边一个像素处的像素,来修正图像数据。相对于此,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峰值宽度判定部选择在所有特定浓度数据的异物区域中位于最左端的左端像素位置以及在所有特定浓度数据的异物区域中位于最右端的右端像素位置,基于所选择的左端像素位置以及右端像素位置来计算最大峰值宽度。然后,将算出的最大峰值宽度和预定的宽度基准值相比较,当该最大峰值宽度小于或等于预定的宽度基准值时,图像数据修正部545基于在所有特定浓度数据的异物区域中位于最左端的左端像素位置以及在所有特定浓度数据的异物区域中位于最右端的右端像素位置,来修正图像数据。
图13所述的显示接受部500、图像读取部510、图像数据存储部515、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520、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异物区域确定部530、峰值宽度判定部541、图像数据修正部545、避开部550、图像形成部590可通过由CPU401执行所述程序来实现。
用于实现显示接受部500、图像读取部510、图像数据存储部515、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516、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520、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525、异物区域确定部530、峰值宽度判定部541、图像数据修正部545、避开部550、图像形成部590的程序和数据被存储在ROM402、HDD404等中。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通过计算出图像数据中产生的黑条纹的宽度,可容易进行能否修正该黑条纹的判断。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或者具备上述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对于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合机等是有用的。
以上,对本发明的最优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并举出了例证,但这些只是本发明的例示,并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添加、删除、替换以及变更。即,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书来限定而并非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读取沿副扫描方向运送的原稿,并包括:
定时预测部,其检测原稿的前端以预测该原稿的读取开始定时,并检测所述原稿的后端以预测该原稿的读取结束定时;
图像读取部,其在所述读取开始定时开始按照每一主扫描行读取所述原稿,在所述读取结束定时读取作为所述原稿和下一个原稿之间的行的纸间行,并生成所读取的所述原稿的每一主扫描行的像素的浓度数据;
行浓度数据拣选部,其将所述图像读取部所生成的浓度数据归类为从原稿的前端位于后方预定距离处的第一行的浓度数据、原稿的所述第一行之外的各行的浓度数据、以及所述纸间行的浓度数据中的任一种;
第一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其存储所述第一行的浓度数据以作为第一特定浓度数据;
第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其在所述读取结束定时的时间点存储多个浓度数据以作为第二特定浓度数据,其中所述多个浓度数据是从最新被读取的行起到前面预定数目的行为止的行的浓度数据;
第三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其存储所述纸间行的浓度数据以作为第三特定浓度数据;
判定部,其基于所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特定浓度数据,来判断在图像读取部读取原稿的读取位置上是否附着有异物;以及
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其基于所述各个特定浓度数据,来确定各行的峰值浓度位置,其中所述峰值浓度位置是浓度大于或等于预定浓度的像素的位置,
其中,当所述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所确定的各行的峰值浓度位置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彼此间距离小于预定范围、并且各行的峰值浓度位置处的像素的浓度值大于预定的基准值时,所述判定部判断出所述图像读取部的读取位置上附着有异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被所述行浓度数据拣选部拣选浓度数据的行之间的间隔能够被设定为任意行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特定浓度数据存储部存储的浓度数据的数目能够被设定为任意数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还包括避开部,当所述判定部判断为图像读取部的读取位置上附着有异物时,所述避开部改变所述读取位置。
5.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读取沿副扫描方向运送的原稿,并包括:
图像读取部,其按照每一主扫描行读取原稿,并生成每一主扫描行的像素的浓度数据;
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其获取多个特定浓度数据,所述特定浓度数据是由所述图像读取部生成的浓度数据;
峰值浓度位置确定部,其基于获取的各个特定浓度数据来确定各行的峰值浓度位置,所述峰值浓度位置是浓度大于或等于预定浓度的像素的位置;
异物区域确定部,其在各行的所述峰值浓度位置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彼此间距离小于或预定范围时,确定异物区域,所述异物区域是该峰值浓度位置处的像素的浓度值大于预定的浓度基准值的区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
图像数据存储部,其存储所述图像读取部所读取的图像数据;
峰值宽度判定部,其基于由所述异物区域确定部确定的异物区域来计算各个浓度数据的峰值宽度,并将算出的各个峰值宽度与预定的宽度基准值进行比较,由此判断该峰值宽度是否小于预定的宽度基准值;以及
图像数据修正部,其在所述各个浓度数据的峰值宽度小于或等于预定的宽度基准值时,获取由所述异物区域确定部确定的异物区域以作为修正区域数据,并基于该修正区域数据来修正被存储在所述图像数据存储部中的图像数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特定浓度数据获取部获取的特定浓度数据至少包括:从原稿的前端位于后方预定距离处的第一行的特定浓度数据、从原稿的后端位于前方预定距离处的第二行的特定浓度数据、以及作为原稿和下一个原稿之间的行的纸间行的特定浓度数据,
当对于所述第一行的特定浓度数据、所述第二行的特定浓度数据、以及所述纸间行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浓度位置处的像素的浓度值都大于预定的浓度基准值时,所述异物区域确定部确定异物区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当所述第一行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宽度、所述第二行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宽度、以及所述纸间行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宽度都小于或等于预定的宽度基准值时,所述图像数据修正部获取所述第一行的特定浓度数据的异物区域、所述第二行的特定浓度数据的异物区域、以及所述纸间行的特定浓度数据的异物区域中的任一个作为修正区域数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还包括避开部,当所述第一行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宽度、所述第二行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宽度、以及所述纸间行的特定浓度数据的峰值宽度中的至少一个大于所述预定的宽度基准值时,所述避开部改变照射图像读取部的光源的位置。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
图像承载体;
使所述图像承载体带电的带电单元;
曝光单元,其曝光通过所述带电单元而带电的所述图像承载体,由此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单元,其通过显影剂显影通过所述曝光单元而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所述静电潜像,由此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
转印单元,其将通过所述显影单元而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预定的记录介质上。
CN201010201113.XA 2009-06-30 2010-06-09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385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55230A JP5306077B2 (ja) 2009-06-30 2009-06-30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9155229A JP5317115B2 (ja) 2009-06-30 2009-06-30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9-155230 2009-06-30
JP2009-155229 2009-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8589A true CN101938589A (zh) 2011-01-05
CN101938589B CN101938589B (zh) 2013-09-04

Family

ID=43380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0111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38589B (zh) 2009-06-30 2010-06-09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355187B2 (zh)
CN (1) CN10193858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5099A (zh) * 2016-03-18 2017-09-2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捕获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捕获方法
CN111752118A (zh) * 2019-03-27 2020-10-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00062A (ja) * 2013-03-14 2014-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縦スジ判定方法
JP6175016B2 (ja) * 2014-03-27 2017-08-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6213444B2 (ja) * 2014-10-29 2017-10-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233907B1 (en) * 2021-02-18 2022-01-25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ouput of image data from memory depending on elapsing of prediction time after document leading edge passes senso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1143A (zh) * 2002-09-03 2004-03-10 力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识别异常图像的方法
JP2005117090A (ja) * 2003-10-02 2005-04-28 Canon Inc 画像読取り装置
JP2008193553A (ja) * 2007-02-07 2008-08-21 Kyocera Mita Corp 原稿読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13098B2 (ja) 1999-02-25 2002-08-12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原稿読み取り方法及び原稿読み取り装置
US7218425B2 (en) * 2000-12-15 2007-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ust and/or dirt detection i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having read-while-feed function
JP2003348336A (ja) * 2002-05-24 2003-12-05 Canon Inc 画像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2005045462A (ja) 2003-07-25 2005-02-17 Kyocera Mita Corp 原稿読取装置
JP4305351B2 (ja) * 2004-09-30 2009-07-2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4075881B2 (ja) * 2004-09-30 2008-04-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3832483B2 (ja) * 2004-10-12 2006-10-1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558437B2 (en) * 2005-03-15 2009-07-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processing
JP4848742B2 (ja) * 2005-11-16 2011-12-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およびノイズ検出方法
JP2007300448A (ja) 2006-05-01 2007-11-15 Murata Mach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8028699A (ja) 2006-07-21 2008-02-0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1143A (zh) * 2002-09-03 2004-03-10 力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识别异常图像的方法
JP2005117090A (ja) * 2003-10-02 2005-04-28 Canon Inc 画像読取り装置
JP2008193553A (ja) * 2007-02-07 2008-08-21 Kyocera Mita Corp 原稿読取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5099A (zh) * 2016-03-18 2017-09-2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捕获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捕获方法
US10412268B2 (en) 2016-03-18 2019-09-1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capturing system including a controller to control supply of a system clock to an imager
CN111752118A (zh) * 2019-03-27 2020-10-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1752118B (zh) * 2019-03-27 2023-05-0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328735A1 (en) 2010-12-30
US8355187B2 (en) 2013-01-15
CN101938589B (zh) 2013-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3396B (zh) 图像显示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938589B (zh)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36011B (zh) 操作面板及具备该操作面板的电气器具
CN103369173B (zh) 电子化装置
US6476933B1 (en) Image stor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quality conversion feature
US821381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2651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251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ジョブ管理方法
JP4687441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8171356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5507509B2 (ja) マーク検出装置
JP531711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5836453B2 (ja) マーク検出装置
JP5816728B2 (ja) マーク検出装置
JP5597330B2 (ja) マーク検出装置
JP5568529B2 (ja) マーク検出装置
US1115345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prints a plurality of source document images on one recording sheet in a consolidated form
JP730243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207159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8810305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读取装置
JP5802782B2 (ja) マーク検出装置
JP398785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44522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2008022434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5836455B2 (ja) マーク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KYOCERA CORP TO: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