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2497A - 小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小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2497A
CN101932497A CN2008801088987A CN200880108898A CN101932497A CN 101932497 A CN101932497 A CN 101932497A CN 2008801088987 A CN2008801088987 A CN 2008801088987A CN 200880108898 A CN200880108898 A CN 200880108898A CN 101932497 A CN101932497 A CN 101932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t pedal
pedal starting
axle
shaft
dri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88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32497B (zh
Inventor
滝口亲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0511018&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932497(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32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24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324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24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1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the engine beside or within the driven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NSTARTING OF COMBUSTION ENGINES; STARTING AIDS FOR SUCH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N3/00Other muscle-operated starting apparatus
    • F02N3/04Other muscle-operated starting apparatus having foot-actuated 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型车辆,该小型车辆所具有的动力单元容易进行脚踏起动操作,并且能够利用油对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进行润滑,从而实现了摩擦损失的降低和耐久性的提高。在该小型车辆的动力单元中,由内燃机(30)的曲轴(40)经由带式无级变速器(70)驱动的从动带轮轴(80)的动力经由中间轴(101)传递到输出轴(25),并且该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从输出轴(25)传递到后轮,其中,输出轴(25)配置于从动带轮轴(80)的后方,中间轴(101)配置于比输出轴(25)和从动带轮轴(80)靠上方的位置,起动用脚踏起动臂(122)的脚踏起动轴(123)以与所述曲轴(40)平行的方式配置于比从动带轮轴(80)靠下方的位置,将脚踏起动轴(123)的动力传递到曲轴(40)的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120)与带式无级变速器(70)在车宽方向配设于相反侧。

Description

小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动力单元的小型车辆,所述动力单元具备带式无级变速器和脚踏起动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备带式无级变速器且搭载有组装有脚踏起动装置的动力单元的机动两轮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2513407号公报
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动力单元固定支承于机动两轮车的车架,机动两轮车通过经由链条将该动力单元的输出轴的动力传递到轴支承于后叉的后端的后轮而行驶。
该动力单元中的带式无级变速器配设于车宽方向左侧,驱动带轮设于曲轴的左侧部分,在该驱动带轮和配置于该驱动带轮后方的从动带轮之间搭设有环状带,在从动带轮轴的后方配置有输出轴,配置于比该输出轴和从动带轮轴靠下方位置的中间轴将从动带轮轴的动力传递到输出轴。
另一方面,脚踏起动装置的起动用脚踏起动臂的脚踏起动轴配置于从动带轮轴的前方,以避开中间轴所配置的从动带轮轴的下方,嵌装于脚踏起动轴的驱动螺旋齿轮与和从动带轮轴同轴的从动螺旋齿轮啮合,在从动螺旋齿轮和从动带轮轴之间设有棘轮机构,动力从从动带轮轴经由环状带传递到曲轴,执行内燃机的起动。
因此,脚踏起动轴在车宽方向上与带式无级变速器同样位于左侧,轴支承于从左侧覆盖该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传动箱罩,并卷绕安装有复位弹簧。
配置于从动带轮轴前方的脚踏起动轴位于动力单元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并避开环状带等位于与从动带轮轴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由此,脚踏起动臂前端的脚踏起动板位于前方的较高位置。
并且,由于脚踏起动装置在动力单元中与带式无级变速器同样配设于左侧,因此脚踏起动装置的齿轮等为干式齿轮,难以利用润滑油进行润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所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车辆,该小型车辆所具有的动力单元容易进行脚踏起动操作,并且能够利用油对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进行润滑,从而实现了摩擦损失的降低和耐久性的提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车辆,该小型车辆具有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一体地具备内燃机和带式无级变速器,所述内燃机的曲轴指向车体宽度方向,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在驱动带轮轴和从动带轮轴之间搭设有环状带,所述驱动带轮轴与所述曲轴一起被驱动旋转,该动力单元具备由所述从动带轮轴驱动的中间轴和由该中间轴驱动的输出轴;设有将动力从该输出轴传递到后轮的动力传递机构;具有用于支承所述动力单元的车架,其中,所述输出轴配置于所述从动带轮轴的后方,所述中间轴配置于比所述输出轴和所述从动带轮轴靠上方的位置,起动用脚踏起动臂的脚踏起动轴以与所述曲轴平行的方式配置于比所述从动带轮轴靠下方的位置,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和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在车宽方向配设于相反侧,所述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将所述脚踏起动轴的动力传递到所述曲轴。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小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具备:转向立管;主车架,该主车架从该转向立管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以及枢轴支架,该枢轴支架从该主车架的后部向下方延伸,并将后叉轴支承为摆动自如,所述动力单元悬挂架设在所述主车架的下方且所述枢轴支架的前方,并且,所述中间轴位于由所述主车架和所述枢轴支架形成的连结弯曲部的内侧角部。
在本发明中,设有用于收纳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变速器箱,该变速器箱处于俯视时不与所述主车架重合的位置关系。
优选的是,在所述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中,在与所述脚踏起动轴同轴设置的脚踏起动驱动齿轮和与所述曲轴同轴设置的脚踏起动被动齿轮之间夹装有脚踏起动中间齿轮,复位弹簧卷绕安装于所述脚踏起动轴,棘轮机构设于所述脚踏起动中间齿轮的脚踏起动中间轴。
优选的是,所述车架具备从转向立管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主车架,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大幅度地前倾,从所述气缸盖向上方延伸的进气管配置于所述主车架的下方,曲轴相对于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的气缸中心轴线向上方偏移,所述脚踏起动中间轴配置于比所述曲轴靠下方的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起动用脚踏起动臂的转动前端的脚踏起动板配设于动力单元的车宽方向的外侧。
典型的结构是,所述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配设于车宽方向的左侧,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配设于车宽方向的右侧,并且,所述脚踏起动轴配置于比所述输出轴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小型车辆,由于中间轴配置在比从动带轮轴后方的输出轴和从动带轮轴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利用比从动带轮轴靠下方的空间配置起动用脚踏起动臂的脚踏起动轴,因此脚踏起动轴位于动力单元的后侧下部。因此,基端部嵌装于脚踏起动轴的起动用脚踏起动臂前端的脚踏起动板的操作开始位置位于动力单元后方的较低位置,驾驶者能够以自然的姿势容易地将脚踏在脚踏起动板上,能够容易地执行起动操作。
另外,由于能够使脚踏起动板的操作开始位置位于动力单元后方的较低位置,因此提高了将动力单元搭载于车体时的自由度,并且能够降低动力单元的重心。
并且,由于将脚踏起动轴的动力传递到曲轴的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和带式无级变速器在车宽方向配设于相反侧,因此能够使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远离带式无级变速器并利用油对该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进行润滑,其结果是,降低了摩擦损失,提高了起动性,并且能够实现耐久性的提高。进一步,通过将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和带式无级变速器彼此设置在车宽方向相反侧,能够容易地保持左右的平衡。
通过使位于比输出轴和从动带轮轴更靠上方的位置的中间轴位于由主车架和枢轴支架形成的连结弯曲部的内侧角部,能够以尽可能地减小间隙的方式将动力单元的后侧上部收纳于由主车架和枢轴支架形成的连结弯曲部的内侧角部,其结果是,提高了最低离地高度,同时能够维持较高的落座于座位上时的跨乘性。
收纳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变速器箱处于俯视时不与主车架重叠的位置关系,由此能够使动力单元靠近主车架而不会使因含有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而体积较大的变速器箱与主车架干涉,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最低离地高度和跨乘性。
复位弹簧卷绕安装于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的脚踏起动轴,并且,棘轮机构设于脚踏起动中间齿轮的脚踏起动中间轴,由此能够分开配置复位弹簧和棘轮机构,能够沿轴向形成为紧凑的结构,能够抑制动力单元的横向宽度。
使曲轴相对于气缸中心轴线向上方偏移,并且将脚踏起动中间轴配置于比该曲轴更靠下方的位置,由此不会缩窄进气管的配置空间,能够使脚踏起动中间轴在前后方向上靠近曲轴,因此能够增加脚踏起动轴和脚踏起动中间轴的配置自由度,进而有利于动力单元的小型化。
通过将起动用脚踏起动臂的转动前端的脚踏起动板配置于动力单元的车宽方向外侧,能够确保放置驾驶者的脚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动力单元及其周边(省略了一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3是动力单元及其周边(省略了一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4是沿图2和图3中的IV-IV线剖开并展开后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2和图3中的V-V线剖开并展开后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机动两轮车;2:转向立管;3:主车架;4:枢轴支架;11:前轮12:枢轴;13:后叉;14:后轮20:动力单元;21L:左单元壳;21R:右单元壳;22:交流发电机罩(ACG:AC GENERATOR,交流发电机);23:传动箱;24:传动箱盖;25:输出轴;30:内燃机;40:曲轴50:气门机构;60:交流发电机;70:带式无级变速器;71:带驱动带轮;75:V形带;80:从动带轮轴;83:带从动带轮;90:离心离合器;100:减速齿轮机构;101:中间轴;120:脚踏起动机构;121:脚踏起动板;122:脚踏起动臂123:脚踏起动轴;124:复位弹簧;126:脚踏起动驱动齿轮;127:第一中间轴;130:第二中间轴;132:从动螺旋齿轮;133:摩擦弹簧;134:大直径齿轮;135:棘轮机构;136:脚踏起动被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小型车辆的机动两轮车1的侧视图。
本机动两轮车1的车架构成为:转向立管2位于车体前部,一根主车架3从转向立管2的上部朝后方以向斜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左右一对枢轴支架4、4以朝下方延伸的方式固定于该主车架3的后部。
在主支架3的后部,左右一对座椅轨道5、5从比枢轴支架4、4的固定位置更靠前方附近处开始向后朝斜上方延伸,在中途弯曲成大致水平的状态并到达后端。在该座椅轨道5、5的弯曲部位附近与枢轴支架4、4之间夹装有中间车架6、6。
在如上所述的车架的左右一对座椅轨道5、5之间架设有收纳箱7等,座椅8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覆盖收纳箱7等的上方。在车体前部,在上方设有由转向立管2轴支承的手柄9,前叉10向下方延伸,前轮11轴支承于前叉10的下端。
后叉13的前端通过枢轴12轴支承于车体中央的枢轴支架4、4,并向后方延伸,后轮14轴支承于该后叉13的后端部。在以枢轴12为中心上下摆动的后叉13的后部与座椅轨道5、5之间夹装有后缓冲器15、15。
在主支架3的下方且枢轴支架4、4的前方悬挂架设有动力单元20。图2是动力单元20以及周边的省略了一部分后的左侧视图,图3是动力单元20以及周边的省略了一部分后的右侧视图。参照图1至图3,在主车架3的比中央稍靠后方的部位垂下设置有支承支架3a,从构成动力单元20并左右分开的单元壳21L、21R的上表面突出的装配支架20a经由支轴16吊设于支承支架3a。从单元壳21L、21R的后表面上部突出的装配支架20b由支轴17支承于枢轴支架4的上部,从单元壳21L、21R的后表面下部突出的装配支架20c由支轴18支承于枢轴支架4的下部。这样,动力单元20在主车架3的下方、枢轴支架4、4的前方位置处固定支承于车架。
因此,本机动两轮车1为在动力单元20的上方具有主车架3的鞍乘型机动两轮车,车架由分割成各个部分的合成树脂制的罩部件覆盖。
如图3所示,动力单元20由位于前半部的内燃机30和位于后半部的带式无级变速器70一体构成,所述内燃机30使曲轴40指向车体宽度方向,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70在带驱动带轮71和从动带轮83之间搭设有环状带75,所述带驱动带轮71固定于与曲轴40同轴一体的驱动带轮轴(图4),所述从动带轮83固定于从动带轮轴80。
如图4所示,动力单元20的输出轴25设置成由从动带轮轴80驱动,该输出轴25从左侧单元壳21L的后部朝左方突出,在嵌装于该输出轴25的驱动链轮26与在左侧一体设置于后轮14的从动链轮27(图1)之间搭设有链条28,输出轴25的旋转动力经由链条28传递给后轮14,使后轮14旋转,从而使机动两轮车1行驶。该输出轴25位于比轴支承后叉13的枢轴12稍靠前方的位置。在链条28上覆有链套28C。
内燃机30为单气缸的四冲程内燃机,如图4所示,气缸体31、气缸盖32和气缸盖罩33重叠设置并以大幅度前倾以至接近大致水平状态的姿态从单元壳21L、21R的前表面突出。如图1所示,在从气缸盖32上侧的进气口向上方延伸的进气管34上连接有节气门体35。并且,从气缸盖32下侧的排气口向下方延伸并向后方弯曲的排气管36偏向右侧并向后方延伸,并且与后轮14右侧的消声器37连接。
参照图4,在由左右分开的左单元壳21L和右单元壳21R合体形成的内空间中形成有曲轴室和齿轮室,以指向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曲轴40经由轴承41L、41R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分别支承于左右单元壳21L、21R。
在内燃机30中,利用连杆43连结在气缸体31的气缸套44内往复运动的活塞42和曲轴40的曲轴销40a。曲轴40从对其进行轴支承的左右轴承41L、41R向左右水平方向延伸,其中,在左侧延伸部40L上设有凸轮驱动链轮54、电动机起动被动齿轮114、以及交流发电机60,在右侧延伸部40R上设有脚踏起动被动齿轮136、以及带式无级变速器70的上述带驱动带轮71。
本四冲程内燃机30采用SOHC(顶置单凸轮轴)型的气门系统,在气缸盖罩34内设有气门机构50,用于将驱动传递至该气门机构50的凸轮链条(cam chain)51搭设于凸轮轴53和曲轴40之间,在左单元壳21L、气缸体31以及气缸盖32连通形成该凸轮链条51的凸轮链条室52。
即,凸轮链条51穿过凸轮链条室52内部并搭设在凸轮链条被动链轮55和凸轮链条驱动链轮54之间,所述凸轮链条被动链轮55嵌装于指向左右水平方向的凸轮轴53的左端,所述凸轮链条驱动链轮54在曲轴40的左侧延伸部40L邻接左轴承41L并嵌装于曲轴40的左侧延伸部40L。另外,在气缸盖32中,火花塞45从凸轮链条室52的相反侧(右侧)斜向嵌入燃烧室。
在曲轴40的左侧延伸部40L,上述电动机起动被动齿轮11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凸轮链条驱动链轮54的左侧相邻处,进一步,交流发电机60的外凸台(outer boss)部61嵌装于上述电动机起动被动齿轮114的左侧相邻处,在电动机起动被动齿轮114和外凸台部61之间夹装有单向离合器59。
在交流发电机60中,在外凸台部61固定有碗状的外转子62,磁铁63遍及整个周向配设于外转子62的内周面,在磁铁63的内侧,卷绕有定子线圈65的定子64固定在交流发电机罩22的内表面的中央圆筒部22a。
曲轴40贯穿被形成于左单元壳21L侧壁的开口并向左方延伸,交流发电机罩22覆盖上述外转子62,且安装于开口部周壁21La(参照图2),该开口部周壁21La形成与左单元壳21L的侧壁的凸轮链条室52连通的开口。
另一方面,在右单元壳21R的右方,传动箱23覆盖形成于其与右单元壳21R之间的齿轮室23a,在传动箱23的右方,传动箱盖24覆盖形成于该传动箱盖24与传动箱23之间的、收纳带式无级变速器70的变速室24a。
曲轴40的从右轴承41R延伸出的右侧延伸部40R贯通传动箱23并突出至变速室24a,右侧延伸部40R与传动箱23之间的间隙由密封部件23b密封,在右单元壳21R与传动箱23之间的齿轮室23a中,脚踏起动被动齿轮136通过花键嵌合于曲轴40的右侧延伸部40R,在传动箱23与传动箱盖24之间的变速室24a中,带驱动带轮71被设置成可与曲轴40的右侧延伸部40R一体旋转。
带驱动带轮71由固定侧带轮半体72和可动侧带轮半体73构成,固定侧带轮半体72一体地固定于曲轴40的右端部附近,固定侧带轮半体72左侧的可动侧带轮半体73经由铜衬套以沿轴向滑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套筒74,该套筒74嵌合于曲轴40并固定后述的凸轮板76,并且,该可动侧带轮半体73构成为与凸轮板76凹凸嵌合并一体地旋转,该可动侧带轮半体73与曲轴40一起旋转,且能够沿轴向滑动从而接近固定侧带轮半体72或者从固定侧带轮半体72离开,在两个带轮半体72、73之间夹持并卷挂有V形带75。由此,曲轴40也构成为支承带驱动带轮71的驱动带轮轴。
在可动侧带轮半体73的左侧,所述凸轮板76设置在接近所述密封部件23b的预定位置,设于凸轮板76外周端的滑动件76a以滑动自如的方式与凸轮板滑动凸台部73a卡合,该凸轮板滑动凸台部73a沿轴向形成于可动侧带轮半体73的外周端。可动侧带轮半体73的位于凸轮板76侧的侧面朝向凸轮板76侧形成锥形,在该锥形面内侧收纳有被凸轮板76所夹持的净重辊(dry weight roller)77。
因此,当曲轴40的旋转速度增加时,位于可动侧带轮半体73和凸轮板76之间并与它们一起旋转的净重辊77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离心方向移动,可动侧带轮半体73被该净重辊77按压而向右方移动从而接近固定侧带轮半体72,使被夹持在两个带轮半体72、73之间的V形带75向离心方向移动,从而增大卷挂直径。
与所述带驱动带轮71对应的后方的带从动带轮83设于从动带轮轴80,该从动带轮轴80平行地配置于曲轴40(驱动带轮轴)的后方且所述输出轴25的前方附近的位置。如图2所示,曲轴40与输出轴25大致处于相同高度,与此相对,从动带轮轴80位于稍高的位置,曲轴40相对于气缸中心轴线C向上方偏移。
从动带轮轴80的左端和中央部分别经由轴承78、79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右单元壳21R的朝左侧呈凹入状地突出的后部和传动箱23的后部,并且该从动带轮轴80贯穿传动箱23突出到变速室24a中,带从动带轮83支承于该突出的部分处。
套筒81从右方嵌合于从动带轮轴80,通过紧固螺母82,该套筒81被紧固于轴承79的内圈从而一体地固定于从动带轮轴80,在该套筒81上嵌装有固定侧带轮半体84,在该固定侧带轮半体84的右侧,可动侧带轮半体85经由环状滑动件86以沿轴向滑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套筒81,并且由弹簧87向左方施力。带从动带轮83由上述两个带轮半体84、85构成,上述V形带75夹持在两个带轮半体84、85之间。
由于带式无级变速器70以上述方式构成,因此,曲轴(驱动带轮轴)40的动力经由V形带75传递到从动带轮轴80,此时,随着曲轴40的旋转速度的增加,净重辊77向离心方向的移动,由此可动侧带轮半体73接近固定侧带轮半体72,从而增大夹持在两个带轮半体72、73之间的V形带75的卷挂直径,相反,夹持在从动带轮轴80上的两个带轮半体84、85之间的V形带75的卷挂直径减小,由此自动地进行无级变速。
从动带轮轴80经由轴承79贯穿传动箱23,在该传动箱23的轴承开口中夹装有密封部件23c。因此,收纳有带式无级变速器70的变速室24a通过传动箱23与齿轮室23a分隔开,与齿轮室23a连通的开口部由密封部件23b、23c液密性地密封,从而防止齿轮室23a中的油泄漏到变速室24a中。
在齿轮室23a中的从动带轮轴80上设有离心离合器90。
在离心离合器90中,保持离合器内环91基端的内环凸台部92通过花键嵌合于从动带轮轴80,并且,离合器配重94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于多根支轴93,所述多根支轴93与从动带轮轴80平行地突出设置于离合器内圈91的外周端侧。离合器外环95的圆筒部以内周面与离合器配重94对置的方式覆盖离合器配重94,保持离合器外环95基端的外环凸台部96通过花键结合于离合器输出齿轮98,该离合器输出齿轮98经由轴承97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从动带轮轴80。
当从动带轮轴80的旋转速度超过预定速度时,离合器配重94向径向外侧摆动的摆动量增加,该离合器配重94作用于离合器外环95而使离合器卡合,从而使离合器外环95与离合器输出齿轮98一体旋转。
在从动带轮轴80及其后方的上述输出轴25之间设有减速齿轮机构100。如图2和图3所示,在比从动带轮轴80和输出轴25靠上方的位置处,在输出轴25的大致上方配置有中间轴101。
参照图4,中间轴101经由轴承103、10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左单元壳21L和右单元壳21R,在左右的轴承103、104之间形成有小直径齿轮105,大直径齿轮102通过花键嵌合安装于中间轴101的突出到比右轴承104更靠右方的右端处,且能够与中间轴101一体旋转,该大直径齿轮102与上述离合器输出齿轮98啮合。
输出轴25经由轴承107、108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左单元壳21L和右单元壳21R,在左右轴承107、108之间嵌装有大直径齿轮106,该大直径齿轮106与中间轴101的小直径齿轮105啮合。
减速齿轮机构100以上述方式构成,离合器输出齿轮98的旋转通过该离合器输出齿轮98与大直径齿轮102的啮合被减速并传递给中间轴101,中间轴101的旋转通过小直径齿轮105与大直径齿轮106的啮合被减速并传递给输出轴25,从而使驱动链轮26减速旋转,该驱动链轮26嵌装于输出轴25的贯穿左单元壳21L并突出到外部的左端,由此该驱动链轮26的减速旋转动力经由链条28使后轮14旋转,从而使机动两轮车1行驶。
由主车架3和枢轴支架4支承的动力单元20配设于主车架3的下方、枢轴支架4的前方,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动力单元20以中间轴101位于由主车架3和枢轴支架4形成的、通常作为空闲区域(dead space)的连结弯曲部的内侧角部的方式配置,该中间轴101配置于比动力单元20后部的减速齿轮机构100的输出轴25和从动带轮轴80更靠上方的位置。其结果是,尽可能地减小了主车架3与动力单元20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提高最低离地高度。
本动力单元20的内燃机30能够采用两种起动方法:由起动电动机111进行的电动机起动、以及通过踩踏脚踏起动板进行的脚踏起动。
参照图2,由左单元壳21L前部的覆盖交流发电机60并为交流发电机罩22所覆盖的开口部周壁21La朝上方鼓出,电动机起动机构110构成在该开口部周壁21La附近。
在开口部周壁21La的向上方鼓出的鼓出部形成有侧壁,起动电动机111从右侧安装于该侧壁,在贯穿该起动电动机111的侧壁并向左方突出的驱动轴上形成有驱动齿轮112。中间轴11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驱动齿轮112的下方,形成于该中间轴113的大直径齿轮113a与驱动齿轮112啮合,同样形成于该中间轴113的小直径齿轮113b与轴支承于上述曲轴40的左侧延伸部40L的大直径的电动机起动被动齿轮114啮合。
因此,电动机起动机构110在起动电动机111的驱动下,通过中间轴113的大直径齿轮113a、小直径齿轮113b使电动机起动被动齿轮114减速旋转,电动机起动被动齿轮114的旋转经由单向离合器59和外环凸台部61强制地驱动着曲轴40旋转,从而能够使内燃机30起动。
另一方面,脚踏起动机构120配设于单元壳21L、21R的下部。
图5是示出本内燃机30的脚踏起动机构的剖视图(沿图2、图3中的V-V线剖开并展开后的剖视图)。
参照图2和图5,脚踏起动轴123配置于上述从动带轮轴80的下方,并且,起动用的脚踏起动臂122的基端部嵌装于该脚踏起动轴123。
脚踏起动板121以起来放倒自如的方式安装于脚踏起动臂122的前端部。
右单元壳21R的后半部朝左方呈凹入状地突出以靠近左单元壳21L,从而使左右单元壳21L、21R之间构成得较窄,脚踏起动轴12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该间隔狭窄的左右单元壳21L、21R。
左单元壳21L的轴支承部21Lb形成为厚壁的圆筒状并向左方鼓出,脚踏起动轴123贯穿该轴支承部21Lb并向左方突出,因此嵌装于脚踏起动轴123的左端的脚踏起动臂122位于比输出轴25和枢轴支架4更靠左方的位置,因而该脚踏起动臂122在摆动时不会与枢轴支架4干涉。
脚踏起动轴123的右端轴支承于右单元壳21R的向右方鼓出的碗状鼓出部21Rb,收纳在该鼓出部内的复位弹簧124卷绕于脚踏起动轴123,通过该复位弹簧124对脚踏起动轴123以使其与脚踏起动臂122一起向图2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方式施力。
止动部件125通过花键嵌合在脚踏起动轴123的靠轴支承部21Lb侧,止动部件125的突起125a与左单元壳21L的突起21Lc(图2)抵接,从而将由复位弹簧124施力的脚踏起动臂122保持在图2所示的预定的转动位置(操作开始位置)。脚踏起动臂122从脚踏起动轴123朝后向斜上延伸。
大直径的脚踏起动驱动齿轮126通过细齿嵌合于脚踏起动轴123的复位弹簧124与止动部件125之间的位置。进而,在脚踏起动轴123的前方,尺寸较短的第一中间轴127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间隔狭窄的左右单元壳21L、21R,进一步,在第一中间轴127的前方,尺寸较长的第二中间轴13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间隔扩大的左右单元壳21L、21R和传动箱23。由图2可以明确,脚踏起动轴123配置于比输出轴25更靠下方的位置。
脚踏起动轴123、第一中间轴127、以及第二中间轴130均与曲轴40平行并指向左右水平方向,第二中间轴130位于曲轴40的后方斜下位置。在第一中间轴127上形成有小直径齿轮128,并且,大直径齿轮129通过细齿嵌合于该第一中间轴127,小直径齿轮128与上述大直径的脚踏起动驱动齿轮126啮合。
尺寸较长的第二中间轴130的左端由左单元壳21L轴支承,右端由传动箱23轴支承,并且,该第二中间轴130的比中央更靠传动箱23侧的部位由右单元壳21R轴支承。进而,在第二中间轴130的左端轴支承部附近形成有小直径齿轮131,该小直径齿轮131与上述大直径齿轮129啮合。
在第二中间轴130的右单元壳21R和传动箱23的两个轴支承部之间,在右单元壳21R侧外周面上刻设有斜齿从而形成螺旋外齿130h,使所述螺旋外齿130h与刻设于从动螺旋齿轮132的内周面的螺旋内齿132h啮合,从而组合从动螺旋齿轮132与螺旋外齿130h。
如图3所示,在从动螺旋齿轮132的外周面遍及周向形成有沟槽,使摩擦弹簧133的局部缺损的圆环部133a嵌合并紧固于上述沟槽中,从而对从动螺旋齿轮132的旋转赋予摩擦。从摩擦弹簧133的圆环部133a向离心方向延伸的柄部133b的前端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合于截面コ字状的沟槽21Rv,该沟槽21Rv形成于右单元壳21R,并指向左右方向。
在图5中,在从动螺旋齿轮132的右侧面沿着周缘突出形成有棘齿132r。在该从动螺旋齿轮132的右侧相邻处设有大直径齿轮134,该大直径齿轮13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第二中间轴130,该大直径齿轮134与通过花键嵌合于曲轴40的上述脚踏起动被动齿轮136啮合。
在大直径齿轮134的左侧面突出形成有棘齿134r,该棘齿134r与上述从动螺旋齿轮132的棘齿132r对置且能够与棘齿132r啮合,从而构成棘轮机构135。
脚踏起动机构120以上述方式构成,当脚踏起动板121被踏下从而脚踏起动轴123克服复位弹簧124并旋转时,与脚踏起动轴123形成为一体的大直径的脚踏起动驱动齿轮126转动,通过该脚踏起动驱动齿轮126与小直径齿轮128的啮合使第一中间轴127加速旋转,与该第一中间轴127一体旋转的大直径齿轮129与第二中间轴130的小直径齿轮131啮合,使第二中间轴130进一步加速旋转。
当第二中间轴130旋转时,通过摩擦弹簧133使螺旋内齿132h啮合在与该第二中间轴130一体地旋转的螺旋外齿130h上的从动螺旋齿轮132相对于旋转产生摩擦阻力而要阻止旋转,因此从动螺旋齿轮132沿轴向(朝右方)移动,该从动螺旋齿轮132的棘齿132r与大直径齿轮134的棘齿134r啮合,从而大直径齿轮134与克服摩擦弹簧133的阻力并和第二中间轴大致一体地旋转的从动螺旋齿轮132一起旋转,通过该大直径齿轮134与脚踏起动被动齿轮136的啮合,强制性地使曲轴40旋转,从而起动内燃机30。
另外,当停止踏下脚踏起动板121而释放脚踏起动板121时,在复位弹簧124的作用下,脚踏起动轴123与脚踏起动臂122一起恢复到原始的操作开始位置,因此第一中间轴127和第二中间轴130逆向旋转,从动螺旋齿轮132通过螺旋齿轮132h、130h的啮合而向左方移动,从而解除棘齿132r、134r的卡合。
作为上述脚踏起动机构120的主要的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的、包括脚踏起动板121和脚踏起动臂122在内的脚踏起动轴123、第一中间轴127以及第二中间轴130之间的齿轮的啮合,如图5所示,配设于比气缸中心轴线C靠左侧的位置,并且与上述带式无级变速器70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相反侧,该带式无级变速器70配设于比气缸中心轴线C靠右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远离干式的带式无级变速器,能够利用油对该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进行润滑,其结果是,降低了摩擦损失,提高了起动性,而且还能够实现耐久性的提高。
进一步,由于脚踏起动机构120的主要的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与带式无级变速器70在车宽方向设于相反侧,因此能够容易地保证动力单元20的左右平衡。
在本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20中,将中间轴101配置于比带式无级变速器70的从动带轮轴80和该从动带轮轴80后方的输出轴25更靠上方的位置,并利用比从动带轮轴80更靠下方的空间配置脚踏起动轴123,因此能够使脚踏起动轴123位于动力单元20的后侧下部,将基端部嵌装于脚踏起动轴123的起动用脚踏起动臂122前端的脚踏起动板121的操作开始位置位于动力单元20后方的较低位置,驾驶者不需要大幅度地将脚抬起就能以自然的姿势容易地将脚踏在脚踏起动板121上,并容易地执行起动操作。
由于脚踏起动板121的操作开始位置位于动力单元20后方的较低位置,因此提高了将动力单元20搭载于车体时的自由度,并且能够降低动力单元20的重心。
由于动力单元20配置成:使配置于比输出轴25和从动带轮轴28更靠上方的位置的中间轴101位于由主车架3和数轴支架4形成的连结弯曲部的内侧角部,因此能够使动力单元20靠近主车架3并尽可能地减小两者的间隙进行配置,其结果是,提高了最低离地高度,同时能够维持较高的落座于座位8时的跨乘性。
由于复位弹簧124卷绕在被安装于脚踏起动机构120的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中的脚踏起动轴123上,并且,由从动螺旋齿轮132和棘齿132r、134r等构成的棘轮机构135设于作为脚踏起动中间轴的第二中间轴130,作为脚踏起动中间齿轮的小直径齿轮131和大直径齿轮134安装于所述第二中间轴130,由此能够分开配置复位弹簧124和棘轮机构135,能够沿轴向形成为紧凑的结构,能够抑制动力单元20的横向宽度(左右宽度)。
由于起动用脚踏起动臂122的转动前端的脚踏起动板121配置于动力单元20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能够确保放置驾驶者的脚的空间。
并且,如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从转向立管2向后方延伸的一根主车架3位于动力单元20的中央的气缸轴线上,作为收纳带式无级变速器70的变速器箱的传动箱23俯视时位于该中央的主车架3的右方,并形成为不与主车架3重叠的位置关系,由此能够使动力单元20靠近主车架3而不会使因含有带式无级变速器70的带驱动带轮71和带从动带轮83而体积较大的传动箱23与主车架3干涉,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最低离地高度和跨乘性。
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使曲轴40相对于气缸中心轴线C向上方偏移,并且将脚踏起动中间轴127、130配置于比该曲轴40更靠下方的位置,由此不会缩窄进气管34的配置空间,能够使脚踏起动中间轴127、130在前后方向上靠近曲轴40,因此能够增加脚踏起动轴123和脚踏起动中间轴127、130的配置自由度,进而有利于动力单元20的小型化。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小型车辆,该小型车辆具有动力单元(20),所述动力单元(20)一体地具备内燃机(30)和带式无级变速器(70),所述内燃机(30)的曲轴(40)指向车体宽度方向,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70)在驱动带轮轴和从动带轮轴(80)之间搭设有环状带(75),所述驱动带轮轴与所述曲轴(40)一起被驱动旋转,该动力单元(20)具备由所述从动带轮轴(80)驱动的传动中间轴(101)和由该传动中间轴(101)驱动的输出轴(25);设有将动力从该输出轴(25)传递到后轮(14)的动力传递机构(28);具有用于支承所述动力单元(20)的车架(3、4),所述小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25)配置于所述从动带轮轴(80)的后方,
所述传动中间轴(101)配置于比所述输出轴(25)和所述从动带轮轴(80)靠上方的位置,
起动用脚踏起动臂(122)的脚踏起动轴(123)以与所述曲轴(40)平行的方式配置于比所述从动带轮轴(80)靠下方的位置,
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120)和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70)在车宽方向配设于相反侧,所述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120)将所述脚踏起动轴(123)的动力传递到所述曲轴(40),
所述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120)在所述脚踏起动轴(123)和所述曲轴(40)之间具备由所述脚踏起动轴(123)驱动着旋转的脚踏起动中间轴(130),该脚踏起动中间轴(130)沿着所述曲轴(40)方向设置,该脚踏起动中间轴(130)一直延伸至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70)的车宽方向内侧,将旋转从所述脚踏起动中间轴(130)传递到所述曲轴(40)的齿轮机构(132、134、136)沿着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70)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具备:转向立管(2);主车架(3),该主车架(3)从该转向立管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以及枢轴支架(4),该枢轴支架(4)从该主车架的后部朝下方延伸,并将后叉(13)轴支承为摆动自如,
所述动力单元(20)悬挂架设在所述主车架(3)的下方且所述枢轴支架(4)的前方,并且,所述传动中间轴(101)位于由所述主车架(3)和所述枢轴支架(4)形成的连结弯曲部的内侧角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该小型车辆具备用于收纳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70)的变速器箱(23),该变速器箱处于俯视时不与所述主车架(3)重合的位置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120)中,在与所述脚踏起动轴(123)同轴设置的脚踏起动驱动齿轮(126)和与所述曲轴(40)同轴设置的脚踏起动被动齿轮(136)之间夹装有脚踏起动中间齿轮(128、129、131),复位弹簧(124)卷绕安装于所述脚踏起动轴(123),所述脚踏起动中间轴(130)组装于所述脚踏起动中间齿轮(128、129、131),棘轮机构(132r、134r)设于所述脚踏起动中间轴(130)、且设于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70)的车宽方向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具备从转向立管(2)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主车架(3),
所述内燃机(30)的气缸盖(32)大幅度地前倾,
从所述气缸盖(32)向上方延伸的进气管(34)配置于所述主车架(3)的下方,
曲轴(40)相对于所述内燃机(30)的气缸(44)的气缸中心轴线(C)向上方偏移,
所述脚踏起动中间轴(130)配置于比所述曲轴(40)靠下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动用脚踏起动臂(122)的转动前端的脚踏起动板(121)配设于动力单元(20)的车宽方向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120)配设于车宽方向的左侧,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70)配设于车宽方向的右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踏起动轴(123)配置于比所述输出轴(25)靠下方的位置。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对19条修改的说明
在权利要求1中,通过追加下述记载进行了修正:“所述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120)在所述脚踏起动轴(123)和所述曲轴(40)之间具备由所述脚踏起动轴(123)驱动着旋转的脚踏起动中间轴(130),该脚踏起动中间轴(130)沿着所述曲轴(40)方向设置,该脚踏起动中间轴(130)一直延伸至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70)的车宽方向内侧,将旋转从所述脚踏起动中间轴(130)传递到所述曲轴(40)的齿轮机构(132、134、136)沿着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70)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
在权利要求1中,追加了“脚踏起动中间轴(130)”,并且为了将“中间轴(101)”与“脚踏起动中间轴(130)”区别开而将“中间轴(101)”改作“传动中间轴(101)”。
权利要求2的修改也是相同的。
按照权利要求1的修正相应地修改权利要求4。
在文献1(JP2003-293786 A)公开的内容中,脚踏起动轴110自身(图9)与带式无级变速器16(图2、图3)在车宽方向配设于相反侧,如图9所示,将脚踏起动力从脚踏起动轴110传递到曲轴28的机构(齿轮机构112、116、115、117、121)也与脚踏起动轴110位于相同侧。在该结构中,与脚踏起动轴110处于相同侧的曲轴28的端部突出,而装配在曲轴28上的发电机42进一步突出,因此车宽方向左右的重量平衡变差。
与此相对地,在修正后的权利要求1记载的本发明的结构中,将旋转从脚踏起动中间轴(130)传递到曲轴(40)的齿轮机构(132、134、136)沿带式无级变速器(70)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因此无需使曲轴(40)向与脚踏起动轴110相同侧大幅度地突出,从而车宽方向左右的重量平衡良好。
文献2(JP2513407 Y2)公开了输出轴(减速器输出轴65)配置于从动带轮轴(减速器输入轴33)的后方这一点,然而文献2的公开仅止于此,并未公开如下的本发明的基本配置: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71和棘轮机构78配置于带式无级变速器B的一侧,此外,由带式无级变速器B驱动的传动中间轴61不位于上方而是位于下方。

Claims (8)

1.一种小型车辆,该小型车辆具有动力单元(20),所述动力单元(20)一体地具备内燃机(30)和带式无级变速器(70),所述内燃机(30)的曲轴(40)指向车体宽度方向,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70)在驱动带轮轴和从动带轮轴(80)之间搭设有环状带(75),所述驱动带轮轴与所述曲轴(40)一起被驱动旋转,该动力单元(20)具备由所述从动带轮轴(80)驱动的中间轴(101)和由该中间轴(101)驱动的输出轴(25);设有将动力从该输出轴(25)传递到后轮(14)的动力传递机构(28);具有用于支承所述动力单元(20)的车架(3、4),所述小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25)配置于所述从动带轮轴(80)的后方,
所述中间轴(101)配置于比所述输出轴(25)和所述从动带轮轴(80)靠上方的位置,
起动用脚踏起动臂(122)的脚踏起动轴(123)以与所述曲轴(40)平行的方式配置于比所述从动带轮轴(80)靠下方的位置,
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120)和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70)在车宽方向配设于相反侧,所述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120)将所述脚踏起动轴(123)的动力传递到所述曲轴(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具备:转向立管(2);主车架(3),该主车架(3)从该转向立管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以及枢轴支架(4),该枢轴支架(4)从该主车架的后部朝下方延伸,并将后叉(13)轴支承为摆动自如,
所述动力单元(20)悬挂架设在所述主车架(3)的下方且所述枢轴支架(4)的前方,并且,所述中间轴(101)位于由所述主车架(3)和所述枢轴支架(4)形成的连结弯曲部的内侧角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该小型车辆具备用于收纳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70)的变速器箱(23),该变速器箱处于俯视时不与所述主车架(3)重合的位置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120)中,在与所述脚踏起动轴(123)同轴设置的脚踏起动驱动齿轮(126)和与所述曲轴(40)同轴设置的脚踏起动被动齿轮(136)之间夹装有脚踏起动中间齿轮(128、129、131),复位弹簧(124)卷绕安装于所述脚踏起动轴(123),棘轮机构(132r、134r)设于所述脚踏起动中间齿轮的脚踏起动中间轴(1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具备从转向立管(2)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主车架(3),
所述内燃机(30)的气缸盖(32)大幅度地前倾,
从所述气缸盖(32)向上方延伸的进气管(34)配置于所述主车架(3)的下方,
曲轴(40)相对于所述内燃机(30)的气缸(44)的气缸中心轴线(C)向上方偏移,
所述脚踏起动中间轴(130)配置于比所述曲轴(40)靠下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动用脚踏起动臂(122)的转动前端的脚踏起动板(121)配设于动力单元(20)的车宽方向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踏起动力传递机构(120)配设于车宽方向的左侧,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70)配设于车宽方向的右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踏起动轴(123)配置于比所述输出轴(25)靠下方的位置。
CN2008801088987A 2007-09-28 2008-05-28 小型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324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6139A JP5047746B2 (ja) 2007-09-28 2007-09-28 小型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JP2007-256139 2007-09-28
PCT/JP2008/059800 WO2009041118A1 (ja) 2007-09-28 2008-05-28 小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2497A true CN101932497A (zh) 2010-12-29
CN101932497B CN101932497B (zh) 2013-04-10

Family

ID=40511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889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32497B (zh) 2007-09-28 2008-05-28 小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JP (1) JP5047746B2 (zh)
CN (1) CN101932497B (zh)
AR (1) AR068285A1 (zh)
BR (1) BRPI0817451A2 (zh)
PE (1) PE20091138A1 (zh)
TW (1) TWI451992B (zh)
WO (1) WO20090411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17080B2 (ja) * 2009-08-03 2014-0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の補器配置構造
JP5292218B2 (ja) * 2009-08-06 2013-09-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キック始動装置
TWI405920B (zh) * 2010-06-14 2013-08-21 Adlee Powertronic Co Ltd Stepless speed change mechanism
JP6094872B2 (ja) * 2013-02-27 2017-03-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N117231700B (zh) * 2023-11-10 2024-01-30 山东舜晟冲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发动机启动总成启动机调节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3727B2 (ja) * 1989-03-22 1998-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イング式パワーユニット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2513407Y2 (ja) * 1989-08-08 1996-10-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動力伝達装置
JP2979014B2 (ja) * 1990-11-30 1999-11-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vベルト自動変速機
JP3518709B2 (ja) * 1995-11-22 2004-04-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始動装置
JP2003293786A (ja) * 2002-04-08 2003-10-15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
CN100593077C (zh) * 2002-04-08 2010-03-0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动机
JP2005105825A (ja) * 2003-09-26 2005-04-21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
JP2007022098A (ja) * 2003-10-23 2007-02-01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用エンジ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ITTO20050666A1 (it) * 2004-09-29 2006-03-30 Honda Motor Co Ltd Motociclo
JP4592515B2 (ja) * 2005-06-28 2010-1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817451A2 (pt) 2015-06-16
TW200925046A (en) 2009-06-16
WO2009041118A1 (ja) 2009-04-02
PE20091138A1 (es) 2009-08-26
CN101932497B (zh) 2013-04-10
AR068285A1 (es) 2009-11-11
TWI451992B (zh) 2014-09-11
JP5047746B2 (ja) 2012-10-10
JP2009083665A (ja) 2009-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76481B1 (en) Power uni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EP1012033B1 (en) Motorcycle with hybrid drive system
US8002062B2 (en) Drive unit for hybrid vehicle
CN101932497B (zh) 小型车辆
CN101960175B (zh) 车辆动力单元
CN1120112C (zh) 辅助动力自行车
MXPA05002503A (es) Estructura de lubricacion en motor.
US6109383A (en) Power unit for motorcycle
EP2241469A1 (en) Vehicle power unit
EP1950389B1 (en) Motorcycle
CN101987643B (zh) 车辆用动力单元的辅机配置构造
CN101994626A (zh) 脚踏式起动装置
CN203921049U (zh) 车辆的车速检测结构
JP2004352186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7154676A (ja) 鞍乗り型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EP2360086A2 (en)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CN101813045B (zh) 内燃机的起动电动机配置结构
JP2001277872A (ja) 小型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JP2017154675A (ja) 鞍乗り型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2002031201A (ja)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AU2006201014B2 (en) Vehicular forward/reverse switching apparatus
CN101960176A (zh) 车辆动力单元
JP2014092125A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