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2321B - 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2321B
CN101922321B CN2010102030357A CN201010203035A CN101922321B CN 101922321 B CN101922321 B CN 101922321B CN 2010102030357 A CN2010102030357 A CN 2010102030357A CN 201010203035 A CN201010203035 A CN 201010203035A CN 101922321 B CN101922321 B CN 1019223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vance
port
hysteresis
chamber
unic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030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22321A (zh
Inventor
山口隆
竹中昭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22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23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223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23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47Camshafts
    • F01L2001/0476Camshaf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01L2001/34426Oil control valves
    • F01L2001/3443Solenoid driven oil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73Lock movement perpendicular to camshaft ax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包括叶片转子和阀元件,所述叶片转子包括叶片以将提前室与滞后室分隔开。阀元件使锁定端口与排放端口联通以当在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的第一区域中移动时从所述锁定端口放泄流体。当流体从锁定室放泄时通过被偏压调节构件在推进方向上在叶片转子中从弹性构件移动到在壳体的内表面凹入的凹槽中以将转动相位锁定到第一区域中的调节相位。所述阀元件配置成当处于第一区域中的节流区域中时使操作端口与供给端口联通以供给流体到提前室中,以便于被供给到提前室中的流体流量被节流到小于当所述阀元件处于在第一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时的流体流量。

Description

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利用内燃发动机的驱动操作通过使用从供给源供给的液压流体来控制气门的气门正时,所述气门根据从内燃发动机中的曲柄轴传递的扭矩由凸轮轴打开和关闭。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知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可随曲柄轴的转动而转动的壳体和可随凸轮轴的转动而转动的叶片转子,所述叶片转子具有叶片以在所述壳体内在转动方向上划分出操作室。这样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配置成通过将液压流体供入所述操作室而改变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转动相位。根据美国专利2002/0139332A1(JP-A-2002-357105),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控制供给到操作室中的液压流体流的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还配置成控制用于将壳体相对于叶片转子锁定或释放的液压流体流。
美国专利2002/0139332A1的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锁定销,所述锁定销通过使液压流体从凹槽的内室(锁定室)排出来将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叶片转子锁定。此外,所述锁定销配置成通过将液压流体供入所述锁定室而解锁。美国专利2002/0139332A1的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还包括电磁控制阀,所述电磁控制阀用于控制液压流体相对于提前室和滞后室(操作室)的流向。所述电磁控制阀还配置成控制供给到所述提前室和滞后室的其中一个中的液压流体的量和从所述提前室和滞后室的另一个中排出的液压流体的量。美国专利2002/0139332A1的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还包括另一个电磁控制阀,所述电磁控制阀配置成选择性地将与锁定室联通的端口切换到供给源的输出端口或者与油箱联通的端口。即,美国专利2002/0139332A1的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两个控制阀,一个用于相位控制而另一个用于锁定销控制。
在这样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中,当用于相位控制的控制阀位于特定区域时,操作室的连接端口和锁定室的连接端口分别与供给源的连接端口和排出端口连接。在所述区域中,根据由用于相位控制的控制阀控制的随动阀的位置将液压流体从供给源供给到操作室中。此外,根据用于锁定销控制的控制阀的切换操作将液压流体从所述锁定室排到锁定通道中。因此,由弹簧偏压的锁定销锁住了转动相位。备选地,用于相位控制的所述控制阀可以处于一个区域中以将操作室的连接端口和锁定室的连接端口与供给源的连接端口连接。在所述区域中,通过控制这两个控制阀,使液压流体从供给源既供给到操作室中,又供给到锁定室中。因此,在解锁时所述转动相位可以改变。
但是,美国专利2002/0139332A1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单独地用于执行相位控制和锁定销控制的这两个控制阀。因此,需要大的空间来容纳这两个控制阀。此外,可能消耗大量的电能来驱动这两个控制阀。因此,最好是使用控制阀的单个元件来执行相位控制和锁定销控制。但是,在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中当操作锁定销锁住转动相位时,所述锁定销需要锁定在最大提前相位与最大滞后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上,而所述相位被改变到提前侧或滞后侧。在这样的条件下,当以高的提前速度或高的滞后速度改变转动速度时,不能将所述锁定销稳定地装入锁定孔中。在这种情况下,所述锁定销可能通过所述锁定孔。因此,不可能合适地完成相位锁定。
发明内容
由于上述的以及其他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配置成通过使用单个控制阀的单个元件来执行转动相位控制并且能够在调节相位中增强相位锁定性能。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控制气门的气门正时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所述气门根据从内燃发动机的曲柄轴传递的扭矩由凸轮轴打开和关闭,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配置成利用内燃发动机的驱动操作通过使用从供给源供给的液压流体来控制气门正时,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可随曲柄轴转动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凹入的凹槽。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还包括可随凸轮轴转动的叶片转子,所述叶片转子具有在转动方向上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成提前室和滞后室的叶片,所述叶片转子配置成当液压流体供给到所述提前室或滞后室中时将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转动相位相应地改变到提前侧或滞后侧。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还包括具有锁定室的锁定单元,所述锁定单元配置成当液压流体从所述锁定室排出时相对于所述壳体锁定所述叶片转子,所述锁定单元配置成当液压流体供给到所述锁定室中时解锁。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还包括具有操作端口、锁定端口、供给端口和排放端口的阀体,所述操作端口可与所述提前室和滞后室联通,所述锁定端口可与所述锁定室联通,所述供给端口配置成被供给来自供给源的液压流体,所述排放端口配置成排出液压流体。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还包括在包括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可线性移动的阀元件,所述阀元件配置成当在第一区域内运动时将所述操作端口和所述锁定端口分别与所述供给端口和所述排放端口联通,所述第一区域是包括所述阀元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可运动范围的端部的行程,所述阀元件配置成当在第二区域中运动时将所述操作端口和所述锁定端口都与所述供给端口联通,所述第二区域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从所述第一区域转换的行程。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还包括偏压单元,所述偏压单元配置成当弹性变形时产生偏压力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偏压所述阀元件。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还包括驱动源,所述驱动源配置成使驱动力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阀元件。所述锁定单元包括容纳在所述叶片转子中并可以往复运动的调节构件,所述调节构件配置成当在推进方向上运动以推进到所述凹槽中时将所述转动相位锁定到最大提前相位与最大滞后相位之间的调节相位上,所述调节构件配置成当在缩回方向上运动以从所述凹槽缩回时解锁所述转动相位。所述锁定单元还包括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配置成当处在所述调节相位上时在推进方向上偏压所述调节构件以将所述调节构件推进到所述凹槽中,所述弹性构件配置成当处在除所述调节相位之外的转动相位上时偏压所述调节构件以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区域是锁定区域,在所述锁定区域中所述调节构件将所述转动相位锁定到所述调节相位上。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节流区域,在所述节流区域中与所述提前室联通的所述操作端口进一步与所述供给端口联通以便于供给到所述提前室的提前供给流量被节流到小于所述阀元件处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可运动范围的端部上时的提前供给流量。
附图说明
从以下的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将会使本发明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变得更显而易见。在所述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了致动器部的剖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剖开的;
图3是示出了所述致动器部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II剖开的;
图4是示出了施加到图1中示出的所述致动器部上的波动扭矩图表;
图5是示出了处于不同于图6中的操作状态上的所述主要元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示出了图1中示出的所述控制部的主要元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7A-7C每个示出了图1中示出的锁定单元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了处于不同于图6中的操作状态上的所述主要元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示出了处于不同于图6、8中的操作状态上的所述主要元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示出了处于不同于图6、8、9中的操作状态上的所述主要元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了处于不同于图6、8-10中的操作状态上的所述主要元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控制部的主要元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3A-13C每个示出了图12中的锁定单元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控制部中的阀芯区与端口之间的通道截面面积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5是示出了图14中示出的所述控制部的主要元件的放大视图;
图16是示出了处于不同于图15中的操作状态上的所述主要元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示出了处于不同于图15、16中的操作状态上的所述主要元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18是示出了处于不同于图15-17中的操作状态上的所述主要元件的放大剖视图;以及
图19是示出了处于不同于图15-18中的操作状态上的所述主要元件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描述实施方式。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在后续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件可以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可以省略对所述元件的描述。当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仅描述一个元件结构的一部分时,所述元件结构的其他部分与另一个前述的实施方式的相同。元件的结合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中详细说明的结合。只要结合不造成故障,元件和实施方式的任何结合都是可行的。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一个示例,在所述示例中,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应用到了车辆的内燃发动机中。图1是沿着图2中的线I-I的视图。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控制进气门的气门正时,通过使用工作流体,所述进气门起到了由凸轮轴2打开和关闭的配气机构的作用。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包括致动器部10和控制部40。所述致动器部10设置到传动系统中,所述传动系统将发动机扭矩从曲柄轴(未示出)传递到凸轮轴2,所述致动器部10由工作流体驱动。所述控制部40控制工作流体到所述致动器部10的供给。
(致动器部)
首先,将详细描述所述致动器部10。在图1、2中示出的致动器部10中,壳体11由靴状件壳体12、链轮13、前板15等构成。金属靴状件壳体12包括管状壳体120和多个靴状件121、122、123。这些靴状件121、122、123起到了分割部件的作用。这些靴状件121、122、123自壳体120的各部分向径向内侧凸出。靴状件121、122、123的各部分在壳体120的转动方向上间隔开规定距离。每个靴状件121、122、123具有凸出侧端部,通过密封构件与叶片转子14的转动轴的外圆周面滑动接触。在转动方向上彼此邻接的所述靴状件121、122、123之间形成了容室20。
所述链轮13和所述前板15都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并且具有环形形状,它们同轴地固定到所述靴状件壳体12的两端。所述链轮13包括多个径向向外凸出的齿19。所述链轮13通过与所述齿19啮合的正时链(未示出)与所述曲柄轴连接。根据所述结构,在内燃发动机操作期间,发动机扭矩被从所述曲柄轴传递到所述链轮13。因此,所述壳体11在图2的顺时针转动方向上随着曲柄轴的转动而转动。
金属叶片转子14同轴地容纳在所述壳体11中。所述金属叶片转子14在轴向方向上的两侧上与所述壳体11的链轮13和所述前板15滑动接触。所述叶片转子14包括管状转动轴140和叶片141、142、143。
所述转动轴140同轴地固定到所述凸轮轴2。在所述结构中,所述叶片转子14在图2的顺时针转动方向上随着所述凸轮轴2的转动是可转动的。此外,所述叶片转子14可相对于所述壳体11转动。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轴140包括主体140a、凸起部140b和轴套140c。所述凸起部140b在轴向上伸入所述链轮13。所述凸起部140b固定在所述壳体11外部的凸轮轴2上。所述轴套140c在轴向上伸入所述前板15。所述轴套140c朝向所述壳体11的外部开口。所述凸轮轴2由轴承5转动支撑。所述叶片141、142、143在所述转动轴140的轴向主体140a的各部分径向向外凸出。所述轴向主体140a的各部分在转动方向上间隔开规定距离。所述叶片141、142、143分别容纳在相应的容室20内。每个叶片141、142、143具有凸出侧端部,通过密封构件与所述壳体120的内圆周面滑动接触。
所述叶片141、142、143分别将所述容室20对应的分隔以在所述壳体11中形成提前室22、23、24和滞后室26、27、28。靴状件121与叶片141之间形成了提前室22。靴状件122与叶片142之间形成了提前室23。靴状件123与叶片143之间形成了提前室24。当供给工作流体时提前室22、23、24的容积增加。因此,靴状件121、122、123在提前方向上推进所述叶片141、142、143。在靴状件122与叶片141之间形成了滞后室26。在靴状件123与叶片142之间形成了滞后室27。在靴状件121与叶片143之间形成了滞后室28。当供给工作流体时滞后室26、27、28容积增加。因此,靴状件122、123、121在滞后方向上推进所述叶片141、142、143。
(控制部)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控制部40。如图1和2中所示,在所述控制部40中,提前主通道41沿着所述转动轴140的轴衬140c的内圆周面形成。提前支通道42、43、44穿过所述转动轴140的轴向主体140a和轴衬140c延伸。所述提前支通道42、43、44分别与相应的提前室22、23、24和共用的提前主通道41联通。滞后主通道45由在所述转动轴140的所述轴向主体140a的内圆周面开出的环形槽限定。所述滞后支通道46、47、48穿过所述轴向主体140a延伸并且分别与相应的滞后室26、27、28和共用的滞后主通道45联通。锁定通道200穿过所述转动轴140的所述轴向主体140a和凸起部140b延伸并且与锁定室31联通。
主供给通道50穿过所述转动轴140的所述轴向主体140a和凸起部140b延伸。所述主供给通道50通过所述凸轮轴2的输送通道3与起到供给源作用的泵4联通。所述主供给通道50还有主供给端口664连接。所述主供给通道50在设置在所述主供给通道50中的分支部51处分支出子供给通道52。所述子供给通道52与子供给端口665连接。所述泵4是利用内燃发动机的驱动操作由所述曲柄轴驱动的机械泵。在发动机操作期间,所述泵4均匀地排出从油箱6抽出的工作流体。
具有呈铅垂形状的阀元件的主止回阀500从分支部51设置在所述泵4的侧面上的所述主供给通道50的一部分上。所述主止回阀500限制工作流体从所述主供给端口664流入所述泵4。具有呈铅垂形状的阀元件的子止回阀520设置在所述子供给通道52内。所述子止回阀520限制工作流体从所述子供给端口665流入所述分支部51。输送通道3有规律地可与所述泵4的排出口联通,不论所述凸轮轴2是否转动。因此,在发动机操作期间,所述输送通道3有规律地将从所述泵4排出的工作流体输送到所述主供给通道50。
排放通道53与排出开口666、排出开口667和油箱6连接。所述排出开口666和排出开口667设置成所述控制部40的两端上的排放端口。所述排出开口666位于衬套部66在第一方向X(衬套70的一个线性运动方向)上的端部上。所述排出开口667位于所述衬套部66在第二方向Y(衬套70的另一个线性运动方向)上的端部上。排出开口666、667都与第一放泄端口704a和第二放泄端口704b联通。因此,所述排放通道53起到了将工作流体从阀芯70的内部排到所述油箱6中的作用。
控制阀60是容纳金属阀体61中的阀芯70的滑阀,所述阀芯70用作阀元件。所述控制阀60同轴地容纳在所述叶片转子14的转动轴140中并且可与所述转动轴140整体转动。所述阀体61包括固定部62和衬套部66,它们在轴向方向上连续设置。所述固定部62是呈公螺纹的形状。所述衬套部66呈具有闭合端部的圆柱形状。所述固定部62螺纹连接到所述凸轮轴2。因此,所述固定部62将所述转动轴140的元件140a、140b、140c固定在凸环部660与所述凸轮轴2之间。所述凸环部660由所述衬套部66的圆周壁限定。所述衬套部66在轴向方向上位于所述转动轴140的元件140a、140b、140c的上方。所述衬套部66其排出开口666向所述轴套140c的内部敞开。所述排出开口666位于在轴向方向上远离所述固定部62的相对侧上。
所述衬套部66具有多个端口661、662、663、664、665,每个端口在径向方向上穿过所述衬套部66的圆周壁延伸。所述的多个端口661、662、663、664、665在轴向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布置。用作操作端口的提前端口661离所述固定部62最远并且与所述提前主通道41联通。用作操作端口的滞后端口662位于所述固定部62的远离所述提前端口661的侧面上并且与所述提前主通道45联通。锁定端口663位于所述固定部62的远离所述滞后端口662的侧面上并且与锁定通道200联通。用作供给端口的主供给端口664位于提前端口661与滞后端口662之间。所述子供给端口665位于所述固定部62的远离所述锁定端口663的侧面上。所述主供给端口664和所述子供给端口665都与所述主供给通道50联通。所述排出开口666位于所述衬套部66的在第一方向X上的端部上。所述排出开口667位于所述衬套部66的在第二方向Y上的端部上。所述排出开口666和所述排出开口667形成了与排放通道53联通的排放端口。金属阀芯70成型成具有闭合端部的圆柱形状。所述金属阀芯70具有朝向所述固定部62的开口。所述金属阀芯70同轴地布置在所述衬套部66的内部并且在两个轴向方向上可以线性运动。
(波动扭矩的操作结构)
致动器部10通过将凸轮轴2固定到所述转子叶片14的转动轴140构造。在内燃发动机操作期间,由来自于进气门的弹簧反力在所述致动器部10中造成了波动扭矩,所述进气门由所述凸轮轴2等打开和关闭,这种波动扭矩作用在所述叶片转子14上。正如图4中作为例子示出的,波动扭矩在负扭矩与正扭矩之间改变,所述正扭矩作用在所述叶片转子14上的相对于所述壳体11的提前侧上,所述负扭矩作用在所述叶片转子14上的相对于所述壳体11的滞后侧上。尤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因为所述凸轮轴2与轴承之间的摩擦等因素,正侧上的波动扭矩的峰值扭矩T+大于负侧上的波动扭矩的峰值T-。因此,所述峰值扭矩T+与峰值扭矩T-之间的平均扭矩Tave偏向正侧。所以,在内燃发动机操作期间,通过施加从所述凸轮轴2传递的波动扭矩,所述叶片转子14相对于所述壳体11平均地被朝向所述滞后侧偏压。
(偏压结构)
在图1和图3中示出的致动器部10中,所述壳体11设有第一金属挡块18,所述第一金属挡块18固定到所述前板15并且凸出到远离所述靴状件壳体12的相对侧。所述第一挡块18是从距离所述转动轴140的转动中心O规定距离Ls的位置上沿着所述转动轴140的轴向方向凸出的柱形销。在图3中,为了便于对附图的理解省去了对控制阀60的图示。
在所述叶片转子14中,转动轴140的轴套140c自所述前板15凸出到远离所述靴状件壳体12的相对侧。所述轴套140c具有包括八个角1402的正八边形外周边1401,每个角沿着转动方向限定了弯曲轮廓。所述叶片转子14包括一对臂1403、1404,每个臂是自所述轴套140c在相反的方向上径向凸出的板状构件。一个臂1403与第二金属挡块1405整体成型,其朝向前板15凸出。第二挡块1405是从距离所述转动轴140的转动中心O有距离Ls的位置上沿着所述转动轴140的轴向方向凸出的柱形销,所述距离Ls基本与第一挡块18的所述距离相同。所述第二挡块1405在所述转动轴140的转动方向上不与所述第一挡块18重叠。另一个臂1404固定有金属导向装置1406,其朝向所述前板15凸出。所述导向装置1406是从距离所述转动轴140的转动中心O有距离Lg的位置上沿着所述转动轴140的轴向方向凸出的柱形销。所述距离Lg小于挡块18、1405情形中的距离Ls。
在所述转动轴140中,金属螺旋弹簧100设置到所述轴套140c的外圆周面上以起到辅助弹簧的作用。所述螺旋弹簧100包括在平面中基本成型成漩涡形状的非接触平衡弹簧。所述螺旋弹簧100的平衡弹簧包括缠绕的金属丝,其中相邻的两根金属丝在径向上彼此间隔开。所述螺旋弹簧100具有漩涡中心P,所述漩涡中心P设置到所述转动轴140的转动中心O上并且位于所述前板15与所述臂1403、1404之间。
所述螺旋弹簧100具有最内边界部101,其包括沿着所述转动轴140的转动方向在至少180度的环形范围内的弯曲部。螺旋弹簧100的弯曲部弯曲成沿着所述轴套140c的外周面的形状以包括四个弯曲部102。每个弯曲部102配合到所述轴套140c的外周面1401的相应的角1402上。在本结构中,螺旋弹簧100的所述最内边界部101在成型在至少180度的环形范围内的四个角1402上方沿着转动方向缠绕在所述轴套140c周围。因此,所述最内边界部101在转动方向上由所述转动轴140保持到两侧上。此外,所述螺旋弹簧100的最内边界部101包括在离顶端第二远的第二弯曲部102与离顶端第三远的第三弯曲部102之间的直线部103。所述直线部103置于所述导向装置1406与所述轴套140c的所述外周面1401之间。在本结构中,限制了所述螺旋瘫痪100的所述最内边界部101的保持部相对于所述转动轴140的位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通过焊接、粘结等方式将所述螺旋弹簧100连接到所述转动轴140。备选地,所述螺旋弹簧100可以连接到所述转动轴140。
所述螺旋弹簧100具有位于所述最内边界部101的径向外侧上的最外边界部104。所述最外边界部104被弯曲或折成U形以形成保持部104a和104b。所述保持部104a和104b定位成距离所述转动轴140的转动中心O有距离Ls,基本与挡块18、1405情形中的所述距离相同。
参见图1和图3,所述最外边界部104的第一保持部104b位于所述前板15的在转动轴140的轴向方向上的侧面上。所述第一保持部104b呈U形以朝向在所述转动轴140的转动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壳体11朝向滞后侧敞开。当转动相位相对于启动相位(调节相位)在滞后侧上时,所述第一挡块18在所述转动轴140的径向方向上由所述第一保持部104b夹住,并且第一保持部104b由所述第一挡块18保持。因此,所述第一保持部104b的位置被调节使得所述第一保持部104b不会在径向上移动到内部。
参见图1和图3,第二保持部104a设置到所述最外边界部104。所述第二保持部104a在所述转动轴140的轴向方向上从所述第一保持部104b朝向所述臂1403转移。所述第二保持部104a呈U形以在所述转动轴140的转动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壳体11朝向所述滞后侧敞开。当转动相位相对于启动相位(调节相位)在提前侧上时,所述第二挡块1405在所述转动轴140的径向方向上由所述第二保持部104a夹住,并且第二保持部104a由所述第二挡块1405保持。因此,所述第二保持部104a的位置被调节使得所述第二保持部104a不会在径向上向内移动。
在本偏压结构中,当所述转动相位改变到超过所述启动相位(调节相位)的滞后侧时,由所述叶片转子14的转动轴140保持在所述最内边界部101上的所述螺旋弹簧100被所述壳体11的所述第一挡块18进一步保持在所述最外边界部104的所述第一保持部104b上。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叶片转子14的所述第二挡块1405远离所述螺旋弹簧100的最外边界部104的第二保持部104a朝向滞后侧运动。因此,所述转动轴140,即叶片转子14a被从所述螺旋弹簧100向提前侧偏压。
另一方面,当所述转动相位改变到超过所述启动相位(调节相位)的提前侧时,由所述转动轴140保持在所述最内边界部101上的所述螺旋弹簧100被所述第二挡块1405进一步保持在所述最外边界部104的所述第二保持部104a上。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螺旋弹簧100的最外边界部104的第一保持部104b远离所述第一挡块18朝向提前侧运动。因此,阻止所述螺旋弹簧100偏压所述叶片转子14。
在本结构中,在超过所述启动相位(调节相位)的滞后侧上,由所述壳体11的第一挡块18和所述叶片转子14的转动轴140保持的螺旋弹簧100逆于平均地朝向滞后侧作用的波动扭矩将所述叶片转子14朝向提前侧偏压。相反,在超过所述启动相位(调节相位)的提前侧上,所述螺旋弹簧100由所述第二挡块1405和所述叶片转子14的转动轴140保持。因此,平均地朝向滞后侧作用的波动扭矩将所述叶片转子14朝向滞后侧偏压。在本结构中,在内燃发动机停止时,转动相位可以从提前侧和滞后侧向调节相位改变。因此,可以加强调节相位处的锁定性能。所以,在内燃发动机启动时可以将转动相位保持在调节相位上,可以保证发动机的适当启动。
此外,所述螺旋弹簧100通过施加偏压力逆于波动扭矩将叶片转子朝向提前侧偏压,所述偏压力大于平均地朝向滞后侧偏心作用的平均波动扭矩。因此,在超过调节相位的滞后侧上,在内燃发动机停止时通过施加螺旋弹簧100的所述偏压力可以将转动相位改变到调节相位。相反,在超过调节相位的提前侧上,在内燃发动机停止时,通过使用朝向滞后侧偏心作用的波动扭矩可以将转动相位改变到调节相位。在本结构中,可以加强调节相位处的锁定性能。因此在内燃发动机启动时可以将转动相位保持在调节相位上。所以,可以保证发动机的适当启动。
此外,所述螺旋弹簧100的最内边界部101由所述叶片转子14的转动轴140的轴套140c保持以便于最内边界部101在转动方向上缠绕在所述轴套140c周围。因此,最内边界部101随着所述壳体11的叶片转子14的相关转动难于变形。特别地,所述最内边界部101沿着转动方向在至少180度的环形范围内在四个角1402上方缠绕在所述轴套140c的外周面1401周围。因此,稳定了所述最内边界部101的形状,在停止位置上的偏离得到调节。此外,所述最内边界部101缠绕成包围所述的四个角1402并且置于所述轴套140c与所述导向装置1406之间。因此,进一步加强了保持位置的偏离。在本结构中,当所述叶片转子14相对于所述壳体11朝向滞后侧转动时并且当所述叶片转子14相对于所述壳体11朝向提前侧转动时,可以限制由所述最内边界部101与所述轴套140c之间的滑动造成的摩擦。即,当转动相位朝向滞后侧和提前侧改变时可以限制摩擦。
此外,包括平衡弹簧的所述螺旋弹簧100甚至在由于所述叶片转子14与所述壳体11之间的相对转动而被扭转时可以保持其形状,其中相邻的金属丝在径向上彼此间隔开。另外,所述螺旋弹簧100的最外边界部104由所述挡块18、1405分别保持在保持部104a、104b。因此,最外边界部104朝向径向内部的位移可以得到调节,而与转动相位无关。所以,可以保持所述螺旋弹簧100的相邻金属丝之间的距离,而与转动相位无关。在本结构中,当转动相位朝向滞后侧和提前侧改变时可以限制所述螺旋弹簧100的相邻金属丝之间的摩擦。
(第一调节和锁定结构)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方式的相位锁定部30。如图1、6、7中所示,在所述前板15上成型有第一调节凹槽部151和锁定凹槽部152。所述第一调节凹槽部151在所述前板15的内表面上开出并且在所述壳体11的转动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调节凹槽部151具有两个封闭端,这两个封闭端限定了一对调节挡块151a和151b。所述锁定凹槽部152是与所述凸轮轴2的轴平行的底部是圆柱形的孔。
在所述叶片141上成型有第一容纳孔310。所述第一容纳孔310是与所述凸轮轴2的轴平行的底部是圆柱形的孔。所述第一容纳孔310在所述叶片转子14的与所述前板15的内表面相对的滑动接触端表面上开出。第一主调节构件32、第一主弹性构件33、子调节构件34和子弹性构件35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孔310中。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包括金属内销。所述第一主弹性构件33包括金属压缩螺旋弹簧,所述金属压缩螺旋弹簧在弹性变形以将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朝向所述前板15偏压时具有回弹力。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包括金属外销,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在所述金属外销内是可滑动的。所述第一子弹性构件35包括金属压缩螺旋弹簧,所述金属压缩螺旋弹簧在弹性变形以将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朝向所述前板15偏压时具有回弹力。
小直径支撑部311在成型有凹槽部151、152的所述前板15的开口侧上部分地限定了所述第一容纳孔310。所述小直径支撑部311分别与所述第一调节凹槽部151和所述锁定凹槽部152以规定的转动相位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小直径支撑部311由成型在所述叶片141中的小直径内圆周面限定在所述前板15的侧面上。所述第一容纳孔310包括大直径支撑部312,其直径大于所述小直径支撑部311。所述大直径支撑部312成型在具有凹槽部151、152的所述前板15的另一侧面上的底表面上。
所述大直径支撑部312具有在所述前板15的侧面上的端部,所述端部定期地与穿过所述叶片转子14延伸的锁定通道200联通,从而形成锁定室31。所述锁定室31能够被供给工作流体并且能够排出工作流体。所述锁定室31是成型在所述前板15的另一侧面上的所述小直径支撑部311的端表面311a与所述前板15的侧面上的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的外表面之间的环形空间。在所述前板15的另一侧面上的大直径支撑部312上成型有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所述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穿过所述叶片转子14延伸。所述提前联通通道201与所述提前室22连接。所述滞后联通通道202与所述滞后室26连接。
所述大直径支撑部312在所述前板15的所述另一侧上的端部与滑动地装入所述大直径支撑部312中的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的内表面形成了联通室313。当可在所述大直径支撑部312中滑动的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处于规定的滑动位置范围内时,所述联通室313可与所述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联通。所述叶片141具有空气孔203,所述空气孔203在所述大直径支撑部312的内表面中开出以与所述大直径支撑部312的外部联通并且配置成接收和排出外部空气。所述空气孔203具有的通道截面面积可以大于所述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的通道截面面积。
第一容纳孔310同轴地容纳金属管状调节构件32和34。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由所述小直径支撑部311支撑在外周面从而可在轴向方向上运动。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的在轴向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具有环形凸出(配合部)320,其径向向外凸出。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具有限定有通孔321的内圆周边界,其定期地使所述前板15的侧面与前板15的另一侧面联通。
如图7B中所示,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当处于包括锁定相位的调节相位的区域内时在推进方向X上运动,从而推进到所述壳体11的第一调节凹槽部151中。如图7B中所示,以这种方式推进到所述第一调节凹槽部151中的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通过由所述第一调节凹槽部151的在滞后侧上的端部限定的调节挡块151a保持。因此,转动相位朝向滞后侧的改变以第一调节相位被调节,所述第一调节相位是调节相位区域在滞后侧上的极限。另一方面,推进到所述第一调节凹槽部151中的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通过由所述第一调节凹槽部151的在所述提前侧上的端部限定的调节挡块151b保持。因此,转动相位在提前侧上的改变被调节到锁定相位上。
如图7C中所示,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在处于锁定相位上时在推进方向X上运动,从而推进到所述壳体11的锁定凹槽部152中。以这种方式推进到所述锁定凹槽部152中的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与所述锁定凹槽部152配合。因此,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调节所述转动相位在所述提前侧和滞后侧上的改变以将所述转动相位锁定在锁定相位上。
此外,如图9-11中所示,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在处于包括锁定相位的调节相位区域内时在缩回方向Y上运动。因此,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从所述壳体11的锁定凹槽部152和第一调节凹槽部151缩回。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以这种方式从所述凹槽部152、151缩回,从而取消了转动相位的调节以便于允许转动相位的任意改变。
与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相反,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不是安装到所述第一容纳孔310的所述小直径支撑部311上,而是安装到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的在所述大直径支撑部312的侧面上的外周面上。此外,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由所述大直径支撑部312支撑在所述外周面上。在这样的安装和支撑结构中,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可在轴向方向上运动,与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的情形下的运动方向相同。此外,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运动。
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朝向所述锁定室31。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在所述前板15的所述侧面上具有环形端表面,所述环形端表面起到了压力接收部340(图7A-7C)的作用,其与所述小直径支撑部311的端表面311a相对。所述端表面311a是在所述前板15的所述相对一侧上。所述压力接收部340接收所述锁定室31中的工作流体在缩回方向Y上的压力,从而产生驱动力来在缩回方向Y上驱动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
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在所述前板15的所述相对一侧上具有环形表面。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的所述环形表面朝向所述联通室313以起到配合部341的作用,所述配合部341与所述大直径支撑部312的底表面相对。如图9-11所示,在所述配合部341在缩回方向Y上配合到(接触)凸出部320的状态下,所述配合部341将由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因此,所述配合部341能够在缩回方向Y上整体地驱动调节构件32和34。
此外,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的在缩回方向Y上的端部在推进方向X上超过阻挡位置运动,所述提前联通通道201、滞后联通通道202和联通室313在所述阻挡位置上被彼此阻挡。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8中所示,所述提前联通通道201、滞后联通通道202和联通室313的通道彼此联通。此外,所述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通过联通室313与空气孔203联通。
所述弹性构件33和35同轴地容纳在至少包括所述联通室313的所述第一容纳孔310的一部分中。第一主弹性构件33置于限定所述第一容纳孔310并位于所述前板15的所述相对一侧上的底表面与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之间。所述第一主弹性构件33当在第一容纳孔310的所述表面与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之间被压缩时产生第一主回弹力,以在推进方向X上偏压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在本结构中,当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从包括最滞后相位的调节相位区域出来时,施加所述第一主弹性构件33的所述第一主回弹力以在推进方向X上推进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因此,如图7A中所示,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可以与所述前板15的内表面接触。此外,如图9-11中,在所述配合部341配合到所述凸出部320的状态下,当施加所述第一主弹性构件33的第一主回弹力时,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和第一子调节构件34可以整体被驱动以在推进方向X上推进。
与第一主弹性构件33相反,所述第一子弹性构件35置于限定所述第一容纳孔310并位于所述前板15的所述相对一侧上的底表面与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之间。所述第一子弹性构件35当在所述第一容纳孔310的所述表面与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之间被压缩时产生第一子回弹力,从而在推进方向X上偏压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在本结构中,如图7A中所示,在当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从调节相位区域出来时处于与所述前板15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仅将所述第一子弹性构件35的第一子回弹力施加到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上可以在推进方向上使所述配合部341与所述凸出部320间隔开。如图7A中所示,通过施加来自于所述第一子弹性构件35的第一子回弹力而使所述配合部341与所述凸出部320间隔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的在所述前板15的所述侧面上的端部与所述小直径支撑部311的端表面311a接触。
在本结构中,如图7C中所示,当通过将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配合到所述锁定凹槽部152中而将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锁定时,所述叶片转子14相对于所述壳体11的转动相位被保持在致动器部10中。相反,如图9-11中所示,当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从所述锁定凹槽部152和所述第一调节凹槽部151缩回以解锁时,工作流体被供给到所述提前室22、23、24中,并且工作流体从滞后室26、27、28中排出。因此,转动相位朝向所述提前侧改变,气门正时被提前。当解锁时,工作流体被供给到滞后室26、27、28中,并且工作流体从提前室22、23、24排出。因此,转动相位朝向滞后侧改变,气门正时被延迟。
在本实施方式中,元件30、31、32、33、151、152起到了锁定单元的作用。
(第二调节结构)
叶片转子14的叶片142以及位于相应位置上的前板15设有第二调节结构110,其与上面所述的第一调节结构类似。在调节相位区域中,当处于在超过所述第一调节相位的提前侧上的转动相位(第二调节相位,第三调节相位)中时,所述第二调节结构110调节所述调节相位朝向滞后侧改变。接下来将要描述第二调节结构与第一调节结构的不同之处。
所述叶片142具有第一容纳孔,在所述第一容纳孔中设有第二主调节构件、第二主弹性构件、第二子调节构件和第二子弹性构件。所述第二主调节构件、第二主弹性构件、第二子调节构件和第二子弹性构件与第一调节结构中的相应的元件类似。在所述前板15中成型有第二调节凹槽部。所述第二调节凹槽部在所述前板15的内表面上开出并且在所述壳体11的转动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调节凹槽部还从滞后侧朝向提前侧凹入一个台阶以具有窄的底部和深的底部。调节挡块分别设置到滞后侧上的所述第二调节凹槽部的窄的底部和深的底部的封闭端上。
所述第二主调节构件当处在包括锁定相位的调节相位区域中时运动到推进方向X,从而推进到所述第二调节凹槽部的所述滞后侧上的所述窄的底部中或者所述提前侧的所述深的底部中。在本结构中,所述第二主调节构件推进到所述窄的底部中以由所述窄的底部的滞后侧端部上的调节挡块保持。因此,所述第二主调节构件当处于相对于所述调节相位区域中的第一调节相位的提前侧上的第二调节相位中时所述第二主调节构件调节所述转动相位改变到滞后侧。备选地,所述第二主调节构件推进到所述深的底部中以由所述深的底部的滞后侧端部上的调节挡块保持。因此,所述第二主调节构件当处于相对于所述第二调节相位的提前侧上的和相对于所述调节相位区域中的锁定调节相位的滞后相位上的所述第三调节相位上时调节所述转动相位改变到滞后侧。此外,所述第二主调节构件在处于包括锁定相位的调节相位区域中时在滞后方向Y上运动,从而使所述第二主调节构件从所述第二调节凹槽部缩回。所述第二主调节构件以这种方式从所述第二调节凹槽部缩回,从而取消了对所述转动相位的调节以便于允许转动相位任意改变。
接下来,将要详细描述阀芯70的结构。所述阀芯70具有多个环形台阶700、701、702、703,这些台阶成型成可以相对于所述衬套部66的内圆周面滑动。这些台阶700、701、702、703在轴向方向上布置并且间隔开规定距离。提前台阶700离所述固定部62间隔最远。提前台阶700由所述衬套部66支撑。所述提前台阶700根据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位于所述提前端口661与排出开口666之间的空间和所述提前端口661与主供给端口664之间的空间中的至少一个中。滞后台阶701位于所述固定部62的一侧上与所述提前台阶701间隔。所述滞后台阶701也由所述衬套部66支撑。所述滞后台阶701根据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位于所述滞后端口662与主供给端口664之间的空间和所述滞后端口662与锁定端口663之间的空间中的至少一个中。
第一锁定台阶702位于所述固定部62的一侧上与所述滞后台阶701间隔。所述第一锁定台阶702由所述衬套部66支撑。所述第一锁定台阶702根据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可以围绕所述锁定端口663与滞后端口662之间的空间移动。由于从所述衬套部66的内圆周面上开出的环形槽668的存在,所述第一锁定台阶702根据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可以处于所述第一锁定台阶702不由所述衬套部66支撑的状态。第二锁定台阶703位于所述固定部66的一侧上与所述第一锁定台阶702间隔。所述第二锁定台阶703由所述衬套部66支撑。所述第二锁定台阶703根据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可以在所述子供给端口665与所述锁定端口663之间移动。所述第二锁定台阶703由所述衬套部66支撑。所述第二锁定台阶703位于所述子供给端口665与所述固定部62之间而与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无关。
所述阀芯70其中具有联通通道704。所述联通通道704具有位于所述提前台阶700上的第一放泄端口704a。所述第一放泄端口704a在所述阀芯70的外周面上开出。排放通道53与所述第一放泄端口704a联通而与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无关。所述联通通道704根据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通过所述第一放泄端口704a可与所述提前端口661联通。所述第一放泄端口704a起到了提前放泄端口的作用以根据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将工作流体从所述提前室22、23、24排到所述通道53。
所述联通通道704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锁定台阶702上的第二放泄端口704b。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在所述阀芯70的外周面上开出。所述联通通道704根据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通过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可与所述滞后端口662与所述锁定端口663的其中一个联通。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起到了滞后放泄端口的作用以根据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将工作流体从所述滞后室26、27、28排到所述通道53。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还起到了排放销放泄端口的作用以通过所述锁定通道200和锁定端口663将工作流体从锁定室31排到排放通道53。
在所述提前台阶700与滞后台阶701之间设有环形的第一节流部710。所述第一节流部710在径向上自所述阀芯70的外周面凸出。所述第一节流部710与所述衬套部66的相应的内周面形成了节流通道。当工作流体通过所述节流通道在所述阀芯70的轴向上循环时所述第一节流部710通过施加流动阻力具有控制循环的工作流体的流量的作用。所述第一节流部710配置成形成了提前供给节流通道,工作流体通过所述通道从所述主供给端口664循环到所述提前端口661。所述第一节流部710起到了提前供给节流部的作用,其配置成根据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控制循环通过所述提前供给节流通道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和控制供给到所述提前室22、23、24的工作流体的流量。
在所述滞后台阶701和所述第一锁定台阶702之间设有环形的第二节流部711。所述第二节流部711在径向上自所述阀芯70的外周面凸出。所述第二节流部711与所述衬套部66的相应的内周面形成了节流通道。当工作流体通过所述节流通道在所述阀芯70的轴向上循环时,所述第二节流部711通过施加流动阻力具有控制循环的工作流体的流量的作用。所述第二节流部711配置成形成了滞后放泄节流通道,工作流体通过所述通道从所述滞后端口662循环到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所述第二节流部711起到了滞后放泄节流部的作用,其配置成根据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控制循环通过所述滞后放泄节流通道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和控制从所述滞后室26、27、28放泄到所述排放通道53的工作流体的流量。
所述第一节流部710和所述第二节流部711形成了节流通道。第一衬套侧凸出部669和第二衬套侧凸出部670分别设置到所述衬套部66的在径向上与所述第一节流部710和第二节流部711相对的部分上。所述衬套侧凸出部669、670是环形的凸出部,它们自所述衬套部66的内周面径向向内凸出超出所述衬套部66的内周面。所述第一节流部710和所述第二节流部711分别与所述衬套侧凸出部669、670形成了所述通道(原文存在问题)。当所述第一节流部710和所述第二节流部711在轴向上分别远离所述衬套侧凸出部669、670定位时,所述通道内的流动阻力较小。当所述第一节流部710和所述第二节流部711在轴向上分别与所述衬套侧凸出部669、670重合以增加与所述衬套侧凸出部669、670相对的表面积时,所述通道内的流动阻力变大。
在所述第一锁定台阶702和所述第二锁定台阶703之间设有环形的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在径向上自所述阀芯70的最外周面凸出。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设置在所述阀芯70上并且以相对于所述衬套部66的内周面的规定距离定位。根据所述阀芯70的可移动部分,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定位在滑动区域内,在所述区域内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相对于所述衬套部66的内周面滑动,或者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定位在通道形成区域内,在所述区域内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与所述衬套部66的内周面形成了一个通道。如图9-11中所示,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当处于滑动区域中时阻止所述锁定端口663与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联通。备选地,如图6、8中所示,所述销排放-打开部712当处于通道形成区域中时允许所述锁定端口663与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之间的联通。
在本结构中,如图5中所示,第一区域R1(锁定区域R1)是包括阀芯基础位置和节流区域的行程区域。所述阀芯基础位置是所述阀芯70在第一方向X上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在节流区域中,提前供给流和滞后放泄流被节流。所述提前供给流是供给到所述提前室22、23、24的工作流体流。所述滞后放泄流是从所述滞后室26、27、28放泄的工作流体流。
如图7C中所示,相位锁定部30的第一主调节构件32在锁定区域R1中装到所述锁定凹槽部152中,因此所述叶片转子14相对于所述壳体11的转动相位被保持。如图6和8中所示,所述阀芯70处于所述锁定区域R1中以使所述提前端口661跨过所述提前台阶700和滞后台阶701与所述主供给端口664联通。在所述锁定区域R1中的阀芯70还使通过环形凹槽668与所述锁定端口663联通的滞后端口662通过联通通道704跨过所述滞后台阶701和第二锁定台阶703与排出开口666、667联通。在锁定区域R1中的所述阀芯70阻止所述子供给端口665与其他端口联通。
此外,如图6中所示,当所述阀芯70处于节流区域中时,是所述端口661、664之间的工作流体的循环流动的主要因素的通道面积被控制到小于所述阀芯70处于如图8中所示的阀芯基础位置上时的相应通道的通道面积。即,当所述阀芯70处于节流区域中时由所述第一节流部710限定的节流通道的开口面积被控制到小于当所述阀芯70处于阀芯基础位置上时由所述第一节流部710在图8中限定的节流通道的开口面积。因此,节流区域中的提前供给流量和滞后放泄流量小于阀芯基础位置上的相应流量以能够以慢的转动速度获得相位推进。所以,可以逐渐执行转动相位改变。
当阀芯位置从第一区域R1中的阀芯基础位置向第二方向Y上的节流区域移动时,所述第一节流部710与所述衬套部66的内圆周面(第一衬套侧凸出部669)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减小,提前供给流量减小。此外,所述第二节流部711与所述衬套部66的内圆周面(第二衬套侧凸出部670)之间的距离变小。所以,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减小,滞后放泄流量减小。另外,当所述阀芯70从所述阀芯基础部移动到第一区域R1中的节流区时,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保持锁定端口663与第二放泄端口704b之间的通道面积。因此,销排放流量(其是从所述锁定室31排出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基本不变。还有,当所述阀芯70在第二方向Y上从所述节流区域的中间点移动到第一区域R1的端部时,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移动以挡住所述通道。因此,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持续减小,所述销排放流量也持续减小。最后,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当在第二方向Y上处于所述端部上时挡住所述通道,所述销排放流量变为零。
另一方面,当阀芯位置从在第二方向Y上的所述节流区域的端部向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区域Rf移动时,所述第一节流部710与所述衬套部66的内圆周面(第一衬套侧凸出部669)之间的距离变大。因此,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增加,提前供给流量增加。此外,所述第二节流部711与所述衬套部66的内圆周面(第二衬套侧凸出部670)之间的距离变大。所以,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增加,滞后放泄流量增加。
如图5中所示,从锁定区域R1在第二方向Y上转换的第二区域Rf包括提前区域Ra、保持区域Rh和滞后区域Rr。如图9-11中所示。在相位锁定部30中,在第二区域Rf中的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远离所述锁定凹槽部152和第一调节凹槽部151移动。从而将所述叶片14相对于所述壳体11的转动相位解锁。此外,控制阀60执行所述阀芯70的位置控制以将所述转动相位设定到所述提前区域Ra、保持区域Rh或滞后区域Rr。在所述提前区域Ra中,转动相位改变到提前侧。在所述保持区域Rh中,转动相位被保持。在所述滞后区域Rr中,转动相位改变到滞后侧。
如图9中所示,与锁定区域R1类似,阀芯70移动到提前区域Ra以使提前端口661跨过提前台阶700和滞后台阶701与所述主供给端口664联通。如图9中所示,由所述第一节流部710限定的并且是所述端口661、664之间的工作流体的循环流动的主要因素的通道面积被控制成大于所述阀芯70处于如图6中所示的锁定区域R1中时的相应的通道的通道面积。因此,如图5中所示,在提前区域Ra中的提前供给流量大于在节流区域中的提前供给流量。
如图9中所示,当阀芯70处于提前区域Ra中时,在滞后台阶701与第一锁定台阶702之间的区域中,所述滞后端口662通过第二放泄端口704b与所述联通通道704联通,所述滞后端口662通过所述通道704与排出开口666、667联通。处在所述提前区域Ra中的阀芯70在第一与第二锁定台阶702、703之间的区域中使所述锁定端口663与所述子供给端口665联通。此外,所述阀芯70通过在所述衬套部66的内周面上可滑动的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阻止所述锁定端口663与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联通。因此,所述锁定端口663能够通过与所述端口665联通的所述子供给通道52与所述主供给端口664联通。
在提前区域Ra中,当阀芯位置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时,所述提前台阶700与所述衬套部66的第一衬套侧凸出部669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减小,提前供给流量减小。此外,所述滞后台阶701与所述衬套部66的第二衬套侧凸出部670的内圆周面之间的距离也变小,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减小。因此,滞后放泄流量减小。另外,在第二区域Rf中,当阀芯位置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时,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随着第二锁定台阶703向提前区域Ra的中间位置的移动而增加。随后,到达第二方向Y上的第二区域Rf的端部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变得基本恒定。因此,销供给流量(其是供给到所述锁定室31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在增加之后变得恒定。
如图5中所示,阀芯70移动到从提前区域Ra在第二方向Y上转换的保持区Rh。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中所示,所述阀芯70阻止所述提前端口661与其他端口联通。在所述保持区域Rh中的阀芯70阻止所述滞后端口662与其他端口联通。
此外,如图11中所示,当阀芯70移动到滞后区域Rr时,提前端口661通过第一放泄端口704a在通过所述提前台阶700的滞后台阶的相反侧上与排放通道53联通。当阀芯70处于滞后区域Rr中时,滞后端口662在所述提前台阶700与滞后台阶701之间的区域中与所述主供给端口664联通。与提前区域Ra的情况类似,处在滞后区域Rr中的阀芯70使所述锁定端口663在所述第一与第二锁定台阶702、703之间的区域中与所述子供给端口665联通。此外,所述阀芯70通过可在所述衬套部66的内周面上滑动的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阻止所述锁定端口663与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联通。因此,能够使所述端口663通过与所述端口665联通的所述子供给通道52与所述主供给端口664联通。
参见图1,用于驱动控制阀60的控制部40设有弹簧80、驱动源90和控制电路92。所述弹簧80包括同轴地设置在所述衬套部66的底壁与所述阀芯70的第二锁定台阶703之间的金属压缩螺旋弹簧。所述弹簧80是一偏压单元,其配置成伴随在所述衬套部66与所述阀芯70之间产生的弹性压缩产生回弹力以在第一方向X上偏压所述阀芯70。
如图1中所示,所述驱动源90是包括金属驱动轴91的电磁螺线管。例如,所述驱动源90安装到固定到内燃发动机的汽缸盖的链罩上。所述驱动轴91成型成杆的形状并且同轴地布置在所述阀芯70的固定部62的相对侧上。所述驱动轴91可以在包括第一和第二方向X,Y的轴向上线性运动。不管阀芯70的移动位置如何,所述驱动轴91通过施加有第一方向X上的偏压力而与所述固定部62的相对侧上的阀芯70的端部接触。所述驱动源在得电以使螺线管线圈(未示出)磁化并产生磁力时产生驱动力。所述驱动源90将驱动力施加到所述驱动轴91以便于通过所述驱动轴91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驱动所述阀芯70。在这种情况下,所述阀芯70移动到一个位置上,在所述位置上由所述驱动源90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产生的驱动力与第一方向X上的偏压力平衡。在本结构中,通过控制由所述驱动源90产生的驱动力并且经由所述驱动轴91将所述驱动力在第二方向上施加到所述阀芯70而可以使所述阀芯70任意移动。因此,在所述驱动力与所述弹簧80在第一方向X上产生的偏压力平衡的状态下,所述阀芯70可以任意地被控制在所述第一区域R1或第二区域Rf中的某一位置上。
所述控制电路92是电子控制装置,包括,例如微机等。所述控制电路92与所述驱动源90的螺线管线圈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92控制所述驱动源90的螺线管的得电以控制控制阀60的驱动功率。此外,所述控制电路92控制内燃发动机的驱动操作。
(装置的操作)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操作。
(I-1)锁定操作,节流区域操作(第一区域R1)
当内燃发动机处于启动操作或空转操作时,或者当内燃发动机停止时,工作流体的压力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电路92使所述驱动源90得电以控制所述控制阀60从而将所述阀芯70移动到锁定区域R1(第一区域R1)。在这种情况下,当操作状态从相位锁定部30的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被解锁的正常操作状态改变到锁定状态时,控制电路92通过所述驱动轴91驱动整个阀芯70完成转动相位从锁定相位到滞后侧的一次改变。所述控制电路92提供对应于所述第一区域R1中的节流区域(图6)的指令。
这样,通过通道41、42、43、44与每个提前室22、23、24联通的提前端口661和通过通道50、3与泵4联通的主供给端口663彼此联通。因此,工作流体从所述泵4供给到每个提前室22、23、24。此外,通过通道45、46、47、48与每个滞后室26、27、28联通的滞后端口662和与排放通道53联通的排出开口666、667通过联通通道704彼此联通。因此,工作流体从每个滞后室26、27、28排出。节流区域中的提前供给流量和滞后放泄流量被控制成明显小于第一区域R1的除了节流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中的相应流量。在这种情况下,叶片转子14伴随控制成较小的流量的朝向提前侧的转动速度相比于所述第一区域R1的除了节流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中的转动速度明显渐进和较慢。
此外,通过锁定通道200与锁定室31联通的锁定端口663还通过联通通道704与排出开口666、667联通。因此,工作流体从锁定室31排出。叶片141根据叶片转子14的慢的转动按照图7A、7B、7C示出的顺序逐渐推进。此外,第一主调节构件32伴随着工作流体从所述锁定室31的流出而在推进方向X上移动。在由控制阀60造成的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逐渐推进运动中,当第一主调节构件32处于与锁定凹槽部152对应的转动相位上时,通过对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施加所述第一主弹性构件33的回弹力而使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装入到所述锁定凹槽部152中。因此,完成了转动相位的锁定。
以这种方式,相位锁定部30的第一主调节构件32相应地将转动相位锁定到第一区域Rl中的节流区域中的阀芯70的位置上。此外,将被节流的流量供给到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因此,可以利用慢的转动速度执行提前操作。所以,可以稳定地锁定转动相位。
此外,螺旋弹簧100的回弹力是在最迟相位和锁定相位之间有效的。另外,所述螺旋弹簧100将比凸轮轴2的平均扭矩更大的扭矩施加到所述叶片转子14。因此,叶片转子14可以由螺旋弹簧100推进到锁定相位。当第一主调节构件32推进到与锁定凹槽部152对应的转动相位时,通过对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施加所述第一主弹性构件33的回弹力而使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装入到所述锁定凹槽部152中。因此,完成了转动相位的锁定。
此外,当阀芯70处于节流区域中时,通过将第一子弹性构件35的回弹力施加到第一子调节构件34而使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相对于相位锁定部30在排放方向(推进方向X)上移动以排出工作流体。因此,通过将所述回弹力施加到第一主调节构件32而将转动相位锁定。此外,提前联通通道201通过联通室313与滞后联通通道202联通。提前室22、23、24以这种方式与滞后室26、27、28联通。另外,提前室22、23、24和滞后室26、27、28与定期打开的空气孔203联通。目前,通过联通消除了提前室22、23、24与滞后室26、27、28之间的压力差。因此,消除了施加到所述叶片转子14上的液压转动扭矩。
此外,包括锁定凹槽部152和第一调节凹槽部151的锁定孔具有多个台阶,这些台阶根据慢的转动逐步地允许第一主调节构件32的凸出操作。这种凸出操作限制了第一主调节构件32推进超过与锁定凹槽部152相对应的配合位置。
按照推测,当第一主调节构件32推进通过所述锁定凹槽部152而没有装入到所述锁定凹槽部152中时,由叶片141、142造成的液压推进扭矩消失,由螺旋弹簧100造成的推进扭矩也消失在相对于锁定侧的提前侧上。在这种情况下,叶片转子14通过被施加有图4中示出的凸轮轴2的平均扭矩而被延迟。此外,叶片转子14通过被施加有正的凸轮扭矩波动分量从锁定相位向滞后侧移动。因此,在根据所述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机构中,锁定相位的锁定操作可以由第一主调节构件32自动地再次执行。所以,可以进一步稳定地执行转动相位锁定控制。
(I-2)内燃发动机的启动(第一区域R1)
在内燃发动机启动之前,还没有供给工作流体。在这种情况下,在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主体、作为供给源的泵4的供给通道等内部含有空气。当内燃发动机启动时,如图5、8中所示,控制阀60的阀芯70处于阀芯基础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提前端口661与主供给端口664联通,工作流体从所述泵4供给到每个提前室22、23、24。此外,在相位锁定部30中,第一子调节构件34通过被施加有第一子弹性构件35的回弹力而从锁定室31排出工作流体,第一主调节构件32通过被施加有所述回弹力而锁定转动相位。此外,提前联通201通道和滞后联通通道202与联通室313联通。
接下来,内燃发动机开始操作,所述泵4开始供给工作流体。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流体通过所述主供给通道50流入所述主供给端口664。工作流体还围绕所述阀芯70的外周面通过。因此,工作流体从提前端口661供给到提前室22、23、24中。供给到提前室22的工作流体顺序流过提前联通通道201、联通室313、滞后联通通道202、滞后室26、滞后端口662、第二放泄端口704b、联通通道704、排出通道53和油箱6。由所述泵4供给的工作流体以这种方式迅速循环。因此,包含在循环路径内的空气由工作流体取代并被排出。
如上所述,在内燃发动机启动中,执行工作流体循环操作以使工作流体迅速地循环通过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因此,可以缩短启动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等待时间。此外,可以迅速执行内燃发动机所需的相位操作。另外,在内燃发动机启动中,内燃发动机可能停在第一主调节构件32没有装入到锁定凹槽部152中的状态上。甚至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子调节构件34处在一个位置上以通过被施加由第一子弹性构件35的回弹力而使提前联通通道201与滞后联通通道202联通,不管第一主调节构件32的状态如何。因此,第一子调节构件34可以保证一循环路径以使工作流体迅速地循环到所述循环路径。
此外,在工作流体的循环操作开始之后,控制电路92控制所述阀芯70移动到节流区域(I-1)。伴随着阀芯70的移动,第一节流部710与第一衬套侧凸出部669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接减小,工作流体的循环流量被调节。工作流体的循环流量以这种方式被调节成小于内燃发动机启动开始中的循环流量。所以,可以利用少量循环流量来保证工作流体循环操作以保证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迅速启动。因此,可以减小泵4的操作载荷。
(II)提前操作(提前区域Ra)
例如,内燃发动机当在低速或中速操作并施加有高的载荷时需要相对大的发动机扭矩。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电路92使驱动源90得电以执行控制阀60的驱动功率控制。因此,控制电路92控制所述阀芯70移动到图9中示出的提前区域Ra中。
这样,伴随着锁定操作(I-1),提前端口661与主供给端口664联通,工作流体从所述泵4供给到每个提前室22、23、24。此外,滞后端口662与第二放泄端口704b联通,工作流体从每个滞后室26、27、28排到排放通道53。此外,通过锁定通道200与锁定室31联通的锁定端口663和通过子供给通道52与所述泵4联通的子供给端口665彼此联通。因此,工作流体被供给到锁定室31中。
伴随着工作流体被供给到所述锁定室31中,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在缩回方向Y上抵抗所述第一子弹性构件35的回弹力移动。因此,大致敬支撑部312的底表面在缩回方向Y上推动配合部341。所以,第一主调节构件32从锁定凹槽部152和第一调节凹槽部151缩回,并解锁。以这种方式阻止提前室22、23、24与滞后室26、27、28联通。此外,提前室22、23、24和滞后室26、27、28被阻止与定期打开的空气孔203联通。
如上所述,当阀芯70处于提前区域Ra中时,在通过将工作流体供给到锁定室31中而将第一主调节构件32解锁的状态下,工作流体供给到每个提前室22、23、24并且从每个滞后室26、27、28排出。例如,阀芯70被移动到图5中的锁定区域Rl的侧面上的提前区域Ra的边缘位置上。因此,工作流体的循环流量通过提前区域Ra中的最大通道面积在端口661、664之间变得最大。因此,可以快速推进气门正时。
当阀芯70被控制在第二区域Rf中时,第一主调节构件32需要被保持在解锁状态。更具体地,在转动相位改变到提前侧的提前区域Ra中、在转动相位改变到滞后侧的滞后区域Rr中或者在转动相位保持在近郊区域Ra和滞后区域Rr之间的保持区域Rh中,第一主调节构件32需要被保持在解锁状态中。
但是,例如,当内燃发动机处在操作状态中时,在提前区域Ra中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提前操作可以被执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叶片141被施加有凸轮轴2的扭矩波动分量以接收负扭矩时,叶片141在提前方向上移动以增加提前室22的容积。这样,提前室22中压力减小。因此,工作流体从泵4流到压力被降低的提前室22中。此外,迫使工作流体从所述子供给端口665通过所述子供给通道52流入分支部51。伴随着工作流体的运动,相位锁定部30的第一子调节构件34在推进方向X上移动。这样,可以不保持第一主调节构件32的解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当叶片141的转动相位改变时,第一主调节构件32可以凸出到锁定凹槽部152或第一调节凹槽部151中。因此,第一主调节构件32可以固定在锁定凹槽部152或第一调节凹槽部151中以扰乱叶片141的转动相位的平稳改变。
例如,在美国专利2002/0139332A1中公开的装置中,可以构想在用于相位锁定的锁定单元附近设置用于相位控制的随动阀。特别是,当用于相位控制的所述随动阀容纳在例如为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叶片转子的主体中时,所述随动阀位于所述锁定单元附近。因此,工作流体的震动通过将锁定室与所述随动阀联通的锁定通道被容易地传递到锁定室。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流体的震动可以对锁定单元的操作施加不利影响来扰乱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合适控制操作。
由于这样的问题,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中,在从所述主供给通道50在工作流体供给源的下游上的分支部51处分支的子供给通道52中设置子止回阀520。所述子止回阀520包括铅垂形状的阀元件。所述子止回阀520限制工作流体从所述子供给端口665流到所述分支部51。因此,所述子止回阀520的回流限制功能能够保持第一主调节构件32的解锁状态。所以,气门正时可以在第二区域Rf中快速控制。
备选地,例如,当内燃发动机处于操作状态中时,可以执行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提前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当叶片141被施加有凸轮轴2的扭矩波动分量以接收正扭矩时,叶片141在滞后方向上移动以减小提前室22的容积。这样,提前室22中的压力增加。迫使工作流体从压力增加的提前室22流到所述泵4。但是,工作流体的这种流动被设置在主供给端口664与主供给通道50中的所述泵4之间的主止回阀500限制。此外,主止回阀500的操作来限制工作流体回流造成了通过所述分支部51、子供给通道52和锁定通道200传递的液压压力使锁定室31中的第一子调节构件34在滞后方向Y上移动。但是,由主止回阀500造成的液压压力起作用以保持第一主调节构件32的解锁状态。因此,主止回阀500的这种操作不会对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操作施加不利影响。
(III)保持操作(保持区域Rh)
例如,当车辆的加速踏板保持在固定位置上时内燃发动机处于正常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电路92使驱动源90得电以执行控制阀60的驱动功率控制。因此,控制电路92控制阀芯70移动到图10中示出的保持区域Rh。
这样,通过通道41、42、43、44与每个提前室22、23、24联通的提前端口661被阻止与其他端口联通。因此,阻止了工作流体被供给到每个提前室22、23、24中,工作流体在每个提前室22、23、24中聚集。此外,通过通道45、46、47、48与每个滞后室26、27、28联通的滞后端口662被阻止与其他端口联通。因此阻止了工作流体被供给到滞后室26、27、28中,工作流体在每个滞后室26、27、28中聚集。此外,伴随着提前操作(II),锁定端口663、主供给端口664和子供给端口665彼此联通。因此,工作流体被供给到锁定室31中。
如上所述,当阀芯70处于保持区域Rh中时,在第一主调节构件32类似于提前操作(II)通过将工作流体供给到锁定室31中而被解锁的状态下,工作流体供给到每个提前室22、23、24和每个滞后室26、27、28。以这种方式可以保持气门正时。
(IV)滞后操作(滞后区域Rr)
例如,内燃发动机当被施加有低载荷时需要相对小的发动机扭矩。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电路92使驱动源90得电以执行控制阀60的驱动功率控制。因此,控制电路92控制所述阀芯70移动到图11中示出的滞后区域Rr中。
这样,通过通道41、42、43、44与每个提前室22、23、24联通的提前端口661和与排放通道53联通的排出开口666通过第一放泄端口704a和联通通道704彼此联通。因此,工作流体从每个提前室22、23、24排出。此外,通过通道45、46、47、48与每个滞后室26、27、28联通的滞后端口662和与泵4联通的主供给端口664通过通道45、46、47、38彼此联通。另外,伴随着提前操作(II),锁定端口663和子供给端口665彼此联通。因此工作流体被供给到锁定室31中。
如上所述,当阀芯70处于滞后区域Rr中时,工作流体供给到锁定室31中以解锁第一主调节构件32。因此,在第一主调节构件32类似于提前操作(II)和保持操作(III)被解锁的状态下,工作流体供给到每个滞后室26、27、28,工作流体从每个提前室22、23、24排出。例如,阀芯70移动到滞后区域Rr的边缘位置,即在图5中的第二方向Y上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可移动端部)。因此,工作流体的循环流量通过滞后区域Rr中的最大通道面积在端口662、663之间变得最大。因此,可以快速延迟气门正时。
当内燃发动机停止时,第一主调节构件32被正常地装入到锁定凹槽部152中并且被保持在锁定凹槽部152中以备下一次启动。但是,当波动发生时,第一主调节构件32可以被保持在第一主调节构件32没有锁定锁定凹槽部152的状态下。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地,当叶片转子14处于最大滞后位置时内燃发动机停止时,进气门的关闭相位被延迟,压缩率减小。这样,当温度降低时,可以削弱内燃发动机的启动操作。因此,当内燃发动机启动时,需要使转动相位尽快回到启动相位。当内燃发动机启动时,凸轮扭矩在开动操作中波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开动操作中使用负扭矩转动相位本身可以回到启动相位。
特别地,当控制阀60的阀芯70处于基础位置时并且当第一主调节构件32没有装在图7A中示出的锁定凹槽部152和第一调节凹槽部151中时,当内燃发动机启动时叶片转子14通过被在开动操作中施加有凸轮扭矩的负扭矩而在提前方向上波动。当工作流体的温度降低时,工作流体的粘度是高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当也片转子14在提前方向上波动以增加提前室22的容积时,从所述泵4供给的工作流体可能会变得不足。这样,提前室22的内部压力可能低于大气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叶片转子14在被施加有负扭矩时的期间内朝向提前侧的波动可以变小。因此,叶片转子14在被施加有凸轮扭矩波动循环中的负扭矩时的期间内可以再次回到最大滞后。
在本实施方式中,甚至当第一主调节构件32没有被装配时,第一子调节构件34通过被施加有回弹力而从锁定室31排出工作流体。此外,第一子调节构件34操作成使提前室22和滞后室26与空气孔203联通。在这种情况下,当提前室22的内部压力由于开动操作中的负扭矩而变成小于大气压力时,可以从空气孔203通过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将大气供给到提前室22中。因此,叶片转子14在提前侧的波动在负扭矩施加期间变大。
第一调节凹槽部151设置到前板15的所述侧面上的相位锁定部30上以在提前方向上朝向锁定相位延伸。锁定凹槽部152设置到所述前板15的所述侧面上的相位锁定部30上。锁定凹槽部152是相对于第一调节凹槽部151成型在提前侧上的深底部。如图7B中所示,当叶片转子14朝向提前侧波动时,第一主调节构件32首先凸出到是窄的底部的第一调节凹槽部中。因此,甚至当施加凸轮扭矩波动的正扭矩时,第一主调节构件32能够限制叶片转子14回到最大滞后侧。此外,在随后的施加负扭矩的阶段中,叶片转子14还从图7B中示出的基础相位向提前侧波动。重复本操作,以便于在适合于发动机启动的开动操作中将叶片转子14推进到图7C中示出的锁定相位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子调节构件34和第一子弹性构件35。第一子调节构件34起到了锁定单元的作用并且包括压力接收部340和配合部320。所述压力接收部340容纳在叶片转子14中以在与第一主调节构件32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压力接收部340在滞后方向上被施加有来自于供给到锁定室31的工作流体的压力。所述配合部320在滞后方向上与第一主调节构件32装配并且在推进方向上与第一主调节构件32间隔开。第一子弹性构件35在推进方向上偏压第一子调节构件34。
在本结构中,随着内燃发动机的操作从泵4供给操作流体,供给来的操作流体被供给到锁定室31中。内燃发动机可以在第一主调节构件32推进到锁定凹槽部152中以在最大提前相位与最大滞后相位之间调节转动相位之前使锁定停止。在这种情况下,供给到锁定室31中的工作流体的压力减小。这样,位于压力接收部340中的第一子调节构件34被在滞后方向上施加有来自于锁定室31中的工作流体的压力。因此,第一子调节构件34通过被从第一子弹性构件35偏压而在推进方向上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子调节构件34通过所述配合部320在缩回方向上配合的第一主调节构件32被从第一主弹性构件33偏压以与第一子调节构件34一起移动。因此,第一主调节构件32以特别是不同于调节相位的转动相位与壳体11的内表面接触。所以,第一主调节构件32与壳体11的内表面接触以相对于所述壳体11不可移动。甚至在所述情形之后,被从第一子弹性构件35偏压的第一子调节构件34移动以将锁定室31中留下的液压流体通过压力接收部340挤出。同时,第一子调节构件34相对于第一主调节构件32可以在推进方向上移动以与所述配合部320间隔开。以这种方式,在开动操作中,当内燃发动机启动时,通过施加由开动操作造成的波动扭矩使转动相位改变到调节相位以将第一主调节构件32推经到锁定凹槽部152中。因此,第一主调节构件32的所述配合部320可以在推进方向上高速移动,与锁定室31中留下的液压流体无关。所以,可以将转动相位进一步稳定地锁定以增强相位锁定性能。甚至在低温环境中,通过快速并稳定地将第一主调节构件32推进到锁定凹槽部152中可以将转动相位调节到调节相位。因此,可以保证发动机启动性能。
此外,第一子调节构件34配置成配合到第一主调节构件32的外周面上。叶片转子14具有小直径支撑部311以支撑第一主调节构件32的外周面。第一子调节构件34形成了具有压力接收部340的锁定室31,所述压力接收部340在第一子调节构件34中与所述小直径支撑部311相对。
在本结构中,供给到锁定室31中的工作流体的压力难于施加到第一主调节构件32。因此,在锁定室31中留下的工作流体不会扰乱第一主调节构件32在推进方向X上的移动。所以,可以保证转动相位锁定性能。在通过执行开动操作的内燃发动机的启动操作中,甚至当工作流体留在锁定室31中时,可以限制这种留下来的工作流体减慢第一主调节构件32在推进方向X上移动的速度。因此,当转动相位改变到调节相位以将第一主调节构件32推进到锁定凹槽部152中时,甚至在低温环境下可以稳定地保证第一主调节构件32的快速移动。因此,可以在低温环境下稳定地保证发动机启动性能。
叶片141具有空气孔203,所述空气孔203在所述大直径支撑部312的内表面上开出以与大直径支撑部312的外部联通并且配置成接收和排出外部空气。第一子调节构件34的在缩回方向Y上的端部在推进方向X上移动超过阻挡位置,所述第一子调节构件34的所述端部在所述阻挡位置上阻止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3与联通室313联通。由此,所述空气孔203既与提前联通通道201联通又与滞后联通通道202联通。
这样,当在转动相位被在推进方向X上移动的第一主调节构件32锁定之前内燃发动机停止时,第一子调节构件34在推进方向Y上移动超过所述阻挡位置以使空气孔203与联通通道联通。在这样的联通状态下,甚至当在内燃发动机启动时的开动操作中当工作流体留在提前室22和滞后室26的其中一个中时,留在这一个室中的工作流体可以通过与提前室22和滞后室26联通的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移动到另一个室。此外,在启动操作中,甚至当工作流体的粘度较高并且这样的工作流体例如由于恶化、寒冷等而难于移动时,可以将空气通过空气孔203供给到提前室22和滞后室26中。因此,当转动相位改变到调节相位并且当第一主调节构件32推进到锁定凹槽部152中时,如下的状况可以得到抑制:由于留在提前室22或滞后室26中的工作流体而导致的转动相位改变速度的减小;以及由于在提前室22或滞后室26中因在开动操作下波动扭矩造成的容积上的增加而造成的负压而导致的转动相位改变速度的减小。因此,可以增强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启动性能以便于快速改变将第一主调节构件32推进到锁定凹槽部152中所需的转动相位。
当第一主调节构件32从锁定凹槽部152缩回时,第一子调节构件34移动到阻挡位置,所述阻挡位置在缩回方向Y上超过了联通通道之间的联通位置。由此,可以阻止提前联通通道201与滞后联通通道202联通。因此,当在这样的阻挡状态下通过将工作流体施加到提前室22和滞后室26的其中一个上而控制气门正时时,可以抑制工作流体从所述的一个室通过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泄漏到另一个室。因此,可以增强气门正时控制的响应。
此外,空气孔203的开口面积可以大于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的通道面积。在这种情况下,在由在推进方向X上移动的第一子调节构件34形成的使空气孔203与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联通的联通路径中,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得小于工作流体的流动阻力。因此,在开动操作中当在空气孔203与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联通的状态下启动内燃发动机时,阻止了工作流体从分别与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联通的提前室22和滞后室26泄漏。因此,可以容易地将空气供给到提前室22和滞后室26中。所以,当转动相位改变到调节相位并且当第一主调节构件32推进到锁定凹槽部152中时,增强了转动相位的速度变化,可以保证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启动性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在第一区域R1中提前供给流量和滞后供给流量均被在节流区域中节流。可以将转动相位锁定在图4中示出的凸轮扭矩波动较大的情形中。在这种情形中,甚至当由于叶片转子14的波动而导致工作流体从滞后室26排出并且空气流入滞后室26中时,通过在后续的情形是解锁的情形中将提前供给流量和滞后供给流量在节流区域中节流可以抑制转动相位改变。此外,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设置成使提前室22与滞后室26联通。在本结构中,除了在节流区域中节流提前供给流量之外通过节流滞后放泄流量可以进一步促进叶片转子14朝向提前侧的慢的相位改变。
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还包括作为辅助弹簧的螺旋弹簧100以施加大于从凸轮轴2传递的平均地朝向滞后侧偏心地施加的平均波动扭矩的偏压力。所述螺旋弹簧100抵抗波动扭矩朝向提前侧偏压所述叶片转子14。在本结构中,当处在相对于中间相位的滞后侧上时,所述螺旋弹簧100在内燃发动机停止时通过所述螺旋弹簧100的偏压力能够将转动相位改变到中间相位。相反,当处在相对于中间相位的提前侧上时,在内燃发动机停止时通过使用平均地朝向滞后侧偏心地作用的波动扭矩可以将转动相位改变到中间相位。在本结构中,在发动机启动操作中通过控制转动相位偏向两侧可以稳定地启动内燃发动机。
此外,在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中,阀芯70具有在径向上自阀芯70的外周面凸出的环形第一节流部710。提前供给通道形成在第一节流部710与衬套部66之间以将与提前室22联通的提前端口661与主供给端口664联通。处于节流区域中时的提前供给通道的截面面积相比于处于阀芯70的在第一方向X上的移动端部中时被控制的更小。在本结构中,通过设置所述环形第一节流部710而将节流区域限定在第一区域Rl中。第一节流部710可以成型在阀芯70中以便于通过在第一节流部710与所述阀芯70之间形成提前供给通道的截面面积而获得所需节流流量的提前供给流。因此,可以提供具有高生产力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
此外,所述阀芯70具在径向上自阀芯70的外周面凸出的环形第二节流部711。在第二节流部711与阀芯70之间形成滞后放泄通道以将与滞后室26联通的滞后端口662与排出开口666、667联通。处于节流区域中时的滞后放泄通道的截面面积相比于阀芯70处于第一方向X上的移动端部中时被控制的更小。
在本结构中,通过设置所述环形第二节流部711而将节流区域限定在第一区域R1中。第二节流部711可以成型在阀芯70中以便于通过在第二节流部711与所述阀芯70之间形成滞后放泄通道的截面面积而获得所需节流流量的滞后放泄流。因此,可以提供配置成在节流区域中对提前供给流量和滞后放泄流量进行节流的具有高生产力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
(第二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2和13来描述作为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修改的第二实施方式。如图12中所示,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在于如下的两个结构。第一,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位锁定部30相反,第二实施方式的相位锁定部30A是具有单个销的第一调节构件32A。第二,没有设置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
(第一调节和锁定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容纳孔310容纳第一金属调节构件32A和第一弹性构件33A。第一弹性构件33A包括金属压缩螺旋弹簧以在弹性变形时产生回弹力来将第一调节构件32A向所述前板15偏压。锁定室31是形成在前板15的内表面与前板15的所述侧面上的环形凸出部320A的外表面之间的环形空间。在轴向上环形凸出部320A成型在第一调节构件32A的中部上。叶片141具有空气孔203A,所述空气孔203A在大直径支撑部312的内表面上开出以与大直径支撑部312的外部联通并且配置成接收和排出外部空气。空气孔203A联通在第一容纳孔310的内表面与所述前板15的所述相对的一侧上的凸出部320A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并且与外部联通。
第一调节构件32A的外周面由小直径支撑部311滑动支撑。凸出部320A的外周面由大直径支撑部的内表面滑动支撑。因此,第一调节构件32A可以在轴向上往复移动。第一调节构件32A具有限定通孔321的内圆周面,所述通孔321定期地使所述前板15的所述侧面与所述前板15的所述相对的一侧联通。
如图13B中所示,第一调节构件32A在处于包括锁定相位的调节相位区域中时在推进方向X上移动,从而推进到壳体11的第一调节凹槽部151中。以这种方式,如图13B中所示,推进到所述第一调节凹槽部151中的第一调节构件32A通过由第一调节凹槽部151在滞后侧上的端部限定的调节挡块151a保持。因此,转动相位朝向滞后侧的改变以第一调节相位被调节,所述第一调节相位是调节相位区域在滞后侧上的极限。另一方面,推进到所述第一调节凹槽部151中的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通过由所述第一调节凹槽部151的在所述提前侧上的端部限定的调节挡块151b保持。因此,转动相位在提前侧上的改变被调节到锁定相位上。
如图13C中所示,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在处于锁定相位上时在推进方向X上运动,从而推进到所述壳体11的锁定凹槽部152中。以这种方式推进到所述锁定凹槽部152中的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与所述锁定凹槽部152配合。因此,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调节所述转动相位在所述提前侧和滞后侧上的改变以将所述转动相位锁定在锁定相位上。
此外,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在处于包括锁定相位的调节相位区域内时在缩回方向Y上运动。因此,所述第一主调节构件32从所述壳体11的锁定凹槽部152和第一调节凹槽部151缩回。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以这种方式从所述凹槽部152、151缩回,从而取消了转动相位的调节以便于允许转动相位的任意改变。
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朝向所述锁定室31。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在所述前板15的所述侧面上的凸出部320A的外表面在缩回方向Y上被施加有来自于锁定室31中的工作流体的压力。因此,在缩回方向Y上产生了使第一调节构件32A移动的驱动力。
第一弹性构件33A置于限定所述第一容纳孔310并位于所述前板15的所述相对一侧上的底表面与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之间。所述第一弹性构件33A当在第一容纳孔310的所述表面与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之间被压缩时产生第一回弹力,以在推进方向X上偏压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在本结构中,当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从包括最滞后相位的调节相位区域出来时,施加所述第一弹性构件33A的所述第一回弹力以在推进方向X上推进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因此,如图13A中所示,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可以与所述前板15的内表面接触。
在本结构中,如图13C中所示,当通过将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配合到所述锁定凹槽部152中而将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锁定时,所述叶片转子14相对于所述壳体11的转动相位被保持在致动器部10A中。相反,如图13A中所示,当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从所述锁定凹槽部152和所述第一调节凹槽部151缩回以解锁时,工作流体被供给到所述提前室22、23、24中,并且工作流体从滞后室26、27、28中排出。因此,转动相位朝向所述提前侧改变,气门正时被提前。当解锁时,工作流体被供给到滞后室26、27、28中,并且工作流体从提前室22、23、24排出。因此,转动相位朝向滞后侧改变,气门正时被延迟。
第二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A不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滞后联通通道202。因此,不执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工作流体在内燃发动机启动操作中的循环。此外,在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A中,在子供给通道52没有设置子止回阀520。因此,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当通过回流限制功能控制在第二区域Rf中时,不能保持解锁状态。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A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相应结构类似并且配置成产生类似的操作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4-19描述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的第三实施方式。如图14中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B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不同在于在锁定区域(第一区域)R1中的节流区域中对节流提前供给流量而不节流滞后放泄流量的控制。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描述的控制在除了图14的节流区域之外的区域中执行。第三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B以这种方式在节流区域中执行流量控制。因此,第三实施方式的控制阀60A中的阀芯70A和衬套部66A具有不同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相应元件的结构。第三实施方式的相位锁定部30A具有类似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相位锁定部的结构。
(控制部)
接下来,将要描述由控制部40A控制的控制阀60A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如图15-19中所示,阀芯70A具有多个成型成可相对于衬套部66A内圆周面滑动的环形台阶701、701A、703。这些台阶700、701A、703在轴向上布置并且间隔开预定距离。提前台阶700离所述固定部62间隔最远。提前台阶700由所述衬套部66A支撑。所述提前台阶700根据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位于所述提前端口661与排出开口666之间的空间和所述提前端口661与主供给端口664之间的空间中的至少一个中。滞后台阶701A位于所述固定部62的一侧上与所述提前台阶700间隔。所述滞后台阶701A也由所述衬套部66支撑。所述滞后台阶701A根据所述阀芯70的移动位置位于所述滞后端口662与主供给端口664之间的空间和所述滞后端口662与锁定端口663之间的空间中的至少一个中。所述滞后台阶701A具有通过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滞后台阶701延伸到第一锁定台阶702上而形成的结构以便于滞后台阶701与锁定台阶702形成一体。
锁定台阶703位于所述固定部62的一侧上与所述滞后台阶701A间隔。所述锁定台阶703由所述衬套部66A支撑。所述锁定台阶703根据所述阀芯70A的移动位置可以在子供给端口665与锁定端口663之间移动。第二锁定台阶703由所述衬套部66A支撑。所述第二锁定台阶703根据所述阀芯70A的移动位置可以在所述子供给端口665与所述固定部62之间移动。
在所述阀芯70A中形成有联通通道704。所述联通通道704还具有位于所述滞后台阶701A上的第二放泄端口704b。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在所述阀芯70A的外周面上开出。所述联通通道704根据所述阀芯70A的移动位置通过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可与所述滞后端口662与所述锁定端口663的其中一个联通。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起到了滞后放泄端口的作用以根据所述阀芯70A的移动位置将工作流体从所述滞后室26、27、28排到排放通道53。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还起到了排放销放泄端口的作用以通过所述锁定通道200和锁定端口663将工作流体从锁定室31排到排放通道53。在所述提前台阶700与滞后台阶701A之间设有环形的第一节流部710。所述第一节流部710在径向上自所述阀芯70A的外周面凸出。所述第一节流部710与所述衬套部66A的相应的内周面形成了节流通道。当工作流体通过所述节流通道在所述阀芯70A的轴向上循环时所述第一节流部710通过施加流动阻力具有控制循环的工作流体的流量的作用。所述第一节流部710起到了提前供给节流部的作用,其配置成根据所述阀芯70A的移动位置控制从主供给端口664循环到提前端口661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并且控制供给到提前室22、23、24的工作流体的流量。
第三实施方式的控制阀60A不包括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控制阀60的第二节流部711。在本结构中,控制阀60A不包括第二节流部711。因此,在图14中示出的锁定区域(第一区域)R1的节流区域中,控制阀60A以基本恒定的量保持滞后放泄流量,而没有对滞后放泄流量进行节流。
所述第一节流部710形成了节流通道。第一衬套侧凸出部669设置到所述衬套部66的在径向上与所述第一节流部710相对的部分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阀60A不包括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第二节流部711。因此,所述控制阀60A不包括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控制阀60的第二衬套侧凸出部670。
在所述第二锁定台阶703和所述滞后台阶701A之间设有环形的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在径向上自所述阀芯70A的最外周面凸出。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设置在所述阀芯70A上并且以相对于所述衬套部66的内周面的规定距离定位。根据所述阀芯70A的可移动部分,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定位在滑动区域内,在所述区域内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相对于所述衬套部66A的内周面滑动,或者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定位在通道形成区域内,在所述区域内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与所述衬套部66A的内周面形成了一个通道。如图17-19中所示,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当处于滑动区域中时阻止所述锁定端口663与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联通。备选地,如图15、16中所示,所述销排放-打开部712当处于通道形成区域中时允许所述锁定端口663与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之间的联通。
在本结构中,如图14中所示,第一区域R1(锁定区域R1)是包括阀芯基础位置和节流区域的行程区域。所述阀芯基础位置是所述阀芯70在第一方向X上可移动范围的端部。在节流区域中,提前供给流被节流。所述提前供给流是供给到所述提前室22、23、24的工作流体流。
相位锁定部30A的第一调节构件32A在锁定区域R1中装到所述锁定凹槽部152中,因此所述叶片转子14相对于所述壳体11的转动相位被保持。如图15和16中所示,所述阀芯70A处于所述锁定区域R1中以使所述提前端口661跨过所述提前台阶700和滞后台阶701A与所述主供给端口664联通。在锁定区域R1中的所述阀芯70A阻止所述子供给端口665与其他端口联通。
此外,如图15中所示,当所述阀芯70A处于节流区域中时,是所述端口661、664之间的工作流体的循环流动的主要因素的通道面积被控制到小于所述阀芯70A处于如图16中所示的阀芯基础位置上时的相应通道的通道面积。即,当所述阀芯70A处于节流区域中时由所述第一节流部710限定的节流通道的开口面积被控制到小于当所述阀芯70A处于阀芯基础位置上时由所述第一节流部710在图16中限定的节流通道的开口面积。因此,节流区域中的提前供给流量小于阀芯基础位置上的提前供给流量以能够以慢的转动速度获得相位推进。所以,可以逐渐执行转动相位改变。
当阀芯70的阀芯位置在第二方向Y上从第一区域R1中的阀芯基础位置向节流区域移动时,所述第一节流部710与所述衬套部66A的第一衬套侧凸出部669的内圆周面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减小,提前供给流量也减小。
另外,当所述阀芯70A从所述阀芯基础部移动到第一区域R1中的节流区时,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保持锁定端口663与第二放泄端口704b之间的通道面积。因此,销排放流量基本不变。还有,当所述阀芯70A在第二方向Y上从所述节流区域的中间点移动到第一区域R1的端部时,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移动以挡住所述通道。因此,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持续减小,所述销排放流量也持续减小。最后,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当在第二方向Y上处于所述端部上时挡住所述通道,所述销排放流量变为零。
当阀芯70的阀芯位置在第二方向上从在第二方向Y上的所述节流区域的端部向第二区域Rf移动时,所述第一节流部710与所述衬套部66A的第一衬套侧凸出部669的内圆周面之间的距离变大。因此,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增加,提前供给流量增加。在第一区域R1中,滞后端口662与第二放泄端口704b之间的通道面积不会明显改变。因此,滞后放泄流量基本恒定。
如图14中所示,从锁定区域R1在第二方向Y上转换的第二区域Rf包括提前区域Ra、保持区域Rh和滞后区域Rr。如图17-19中所示,在相位锁定部30A中,在第二区域Rf中的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远离所述锁定凹槽部152和第一调节凹槽部151移动。从而将所述叶片转子14相对于所述壳体11的转动相位解锁。此外,控制阀60执行所述阀芯70的位置控制以将所述转动相位设定到所述提前区域Ra、保持区域Rh或滞后区域Rr。在所述提前区域Ra中,转动相位改变到提前侧。在所述保持区域Rh中,转动相位被保持。在所述滞后区域Rr中,转动相位改变到滞后侧。
如图17中所示,与锁定区域Rl类似,阀芯70A移动到提前区域Ra以使提前端口661跨过提前台阶700和滞后台阶701A与所述主供给端口664联通。如图17中所示,由所述第一节流部710限定的并且是所述端口661、664之间的工作流体的循环流动的主要因素的通道面积被控制成大于所述阀芯70A处于如图15中所示的锁定区域R1中时的相应的通道的通道面积。因此,如图14中所示,在提前区域Ra中的提前供给流量大于在节流区域中的提前供给流量。
如图17中所示,当阀芯70A处于提前区域Ra中时,在滞后台阶701A与第二锁定台阶703之间的区域中,所述滞后端口662通过第二放泄端口704b与所述联通通道704联通,所述滞后端口662通过所述通道704与排出开口666、667联通。处在所述提前区域Ra中的阀芯70A在滞后台阶701A与第二锁定台阶703之间的区域中使所述锁定端口663与所述子供给端口665联通。此外,所述阀芯70通过在所述衬套部66A的内周面上可滑动的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阻止所述锁定端口663与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联通。因此,所述锁定端口663能够通过与所述端口665联通的所述子供给通道52与所述主供给端口664联通。
在提前区域Ra中,当阀芯位置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时,所述提前台阶700与所述衬套部66的第一衬套侧凸出部669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减小,提前供给流量减小。此外,所述滞后台阶701A与所述衬套部66的内圆周面之间的距离也变小,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减小。因此,滞后放泄流量减小。另外,在第二区域Rf中,当阀芯位置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时,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随着第二锁定台阶703向提前区域Ra的中间位置的移动而增加。随后,到达第二方向Y上的第二区域Rf的端部这些端口之间的通道面积变得基本恒定。因此,销供给流量(其是供给到所述锁定室31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在增加之后变得恒定。
如图14中所示,阀芯70A移动到从提前区域Ra在第二方向Y上转换的保持区Rh。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8中所示,所述阀芯70阻止所述提前端口661与其他端口联通。在所述保持区域Rh中的阀芯70A阻止所述滞后端口662与其他端口联通。
此外,如图19中所示,当阀芯70A移动到滞后区域Rr时,提前端口661通过第一放泄端口704a在通过所述提前台阶700的滞后台阶701A的相反侧上与排放通道53联通。当阀芯70A处于滞后区域Rr中时,滞后端口662在所述提前台阶700与滞后台阶701A之间的区域中与所述主供给端口664联通。与提前区域Ra的情况类似,处在滞后区域Rr中的阀芯70A使所述锁定端口663在所述滞后台阶701A与第二锁定台阶703之间的区域中与所述子供给端口665联通。此外,所述阀芯70通过可在所述衬套部66A的内周面上滑动的所述销放泄打开-关闭部712阻止所述锁定端口663与所述第二放泄端口704b联通。因此,能够使所述锁定端口663通过与所述端口665联通的所述子供给通道52与所述主供给端口664联通。
(装置的操作)
接下来,将要描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B的操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I-1)锁定操作,节流区域操作(第一区域R1)
当内燃发动机处于启动操作或空转操作时,或者当内燃发动机停止时,工作流体的压力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电路92使所述驱动源90得电以控制所述控制阀60从而将所述阀芯70A移动到锁定区域R1(第一区域R1)。在这种情况下,当操作状态从相位锁定部30的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被解锁的正常操作状态改变到锁定状态时,控制电路92通过所述驱动轴91驱动整个阀芯70完成转动相位从锁定相位到滞后侧的一次改变。所述控制电路92还提供对应于所述第一区域Rl中的节流区域(图15)的指令。
这样,通过通道41、42、43、44与每个提前室22、23、24联通的提前端口661和与泵4联通的主供给端口664彼此联通。因此,工作流体从所述泵4供给到每个提前室22、23、24。此外,通过通道45、46、47、48与每个滞后室26、27、28联通的滞后端口662和与排放通道53联通的排出开口666、667通过联通通道704彼此联通。因此,工作流体从每个滞后室26、27、28排出。节流区域中的提前供给流量被控制成明显小于第一区域R1的除了节流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中的相应流量。在这种情况下,叶片转子14伴随控制成较小的流量的朝向提前侧的转动速度相比于所述第一区域R1的除了节流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中的转动速度明显渐进和较慢。
此外,通过锁定通道200与锁定室31联通的锁定端口663还通过联通通道704与排出开口666、667联通。因此,工作流体从锁定室31排出。叶片141根据叶片转子14的慢的转动按照图13A、13B、13C示出的顺序逐渐推进。此外,第一调节构件32A伴随着工作流体从所述锁定室31的流出而在推进方向X上移动。在由控制阀60A造成的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的逐渐推进运动中,当第一调节构件32A处于与锁定凹槽部152对应的转动相位上时,通过对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施加所述第一弹性构件33的回弹力而使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装入到所述锁定凹槽部152中。因此,完成了转动相位的锁定。
以这种方式,相位锁定部30A的第一调节构件32A相应地将转动相位锁定到第一区域R1中的节流区域中的阀芯70的位置上。此外,将被节流的流量供给到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B。因此,可以利用慢的转动速度执行提前操作。所以,可以稳定地锁定转动相位。
此外,螺旋弹簧100的回弹力是在最迟相位和锁定相位之间有效的。另外,所述螺旋弹簧100将比凸轮轴2的平均扭矩更大的扭矩施加到所述叶片转子14。因此,叶片转子14可以由螺旋弹簧100推进到锁定相位。当第一调节构件32A推进到与锁定凹槽部152对应的转动相位时,通过对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施加所述第一弹性构件33A的回弹力而使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装入到所述锁定凹槽部152中。因此,完成了转动相位的锁定。
(I-2)内燃发动机的启动(第一区域Rl)
在内燃发动机启动之前,还没有供给工作流体。在这种情况下,在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B的主体、作为供给源的泵4的供给通道等内部含有空气。当内燃发动机启动时,如图14、16中所示,控制阀60A的阀芯70A处于阀芯基础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提前端口661与主供给端口664联通,工作流体从所述泵4供给到每个提前室22、23、24。此外,在相位锁定部30A中,第一调节构件32A通过被施加有所述第一弹性构件33A的回弹力而将转动相位锁定到第一调节构件32A通过被施加有第一弹性构件33A的回弹力而从锁定室31排出工作流体的状态。
(II)提前操作(提前区域Ra)
例如,内燃发动机当在低速或中速操作并施加有高的载荷时需要相对大的发动机扭矩。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电路92使驱动源90得电以执行控制阀60A的驱动功率控制。因此,控制电路92控制所述阀芯70A移动到图17中示出的提前区域Ra中。
这样,伴随着锁定操作(I-1),提前端口661与主供给端口664联通,工作流体从所述泵4供给到每个提前室22、23、24。此外,滞后端口662与第二放泄端口704b联通,工作流体从每个滞后室26、27、28排到排放通道53。此外,通过锁定通道200与锁定室31联通的锁定端口663和通过子供给通道52与所述泵4联通的子供给端口665彼此联通。因此,工作流体被供给到锁定室31中。伴随着工作流体被供给到所述锁定室31中,所述第一调节构件32A在缩回方向Y上抵抗所述第一弹性构件33A的回弹力移动。第一调节构件32A从锁定凹槽部152和第一调节凹槽部151缩回,并解锁。
如上所述,当阀芯70A处于提前区域Ra中时,在通过将工作流体供给到锁定室31中而将第一调节构件32A解锁的状态下,工作流体供给到每个提前室22、23、24并且从每个滞后室26、27、28排出。例如,阀芯70A被移动到图14中的锁定区域Rl的侧面上的提前区域Ra的边缘位置上。因此,工作流体的循环流量通过提前区域Ra中的最大通道面积在端口661、664之间变得最大。因此,可以快速推进气门正时。
(III)保持操作(保持区域Rh)
例如,当车辆的加速踏板保持在固定位置上时内燃发动机处于正常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电路92使驱动源90得电以执行控制阀60的驱动功率控制。因此,控制电路92控制阀芯70A移动到图18中示出的保持区域Rh。
这样,通过通道41、42、43、44与每个提前室22、23、24联通的提前端口661被阻止与其他端口联通。因此,阻止了工作流体被供给到每个提前室22、23、24中,工作流体在每个提前室22、23、24中聚集。此外,通过通道45、46、47、48与每个滞后室26、27、28联通的滞后端口662被阻止与其他端口联通。因此阻止了工作流体被供给到滞后室26、27、28中,工作流体在每个滞后室26、27、28中聚集。此外,伴随着提前操作(II),锁定端口663、主供给端口664和子供给端口665彼此联通。因此,工作流体被供给到锁定室31中。
如上所述,当阀芯70A处于保持区域Rh中时,在第一调节构件32A类似于提前操作(II)通过将工作流体供给到锁定室31中而被解锁的状态下,工作流体供给到每个提前室22、23、24和每个滞后室26、27、28。以这种方式可以保持气门正时。
(IV)滞后操作(滞后区域Rr)
例如,内燃发动机当被施加有低载荷时需要相对小的发动机扭矩。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电路92使驱动源90得电以执行控制阀60A的驱动功率控制。因此,控制电路92控制所述阀芯70A移动到图19中示出的滞后区域Rr中。
这样,通过通道41、42、43、44与每个提前室22、23、24联通的提前端口661和与排放通道53联通的排出开口666通过第一放泄端口704a和联通通道704彼此联通。因此,工作流体从每个提前室22、23、24排出。此外,通过通道45、46、47、48与每个滞后室26、27、28联通的滞后端口662和与泵4联通的主供给端口664通过通道45、46、47、38彼此联通。另外,伴随着提前操作(II),锁定端口663和子供给端口665彼此联通。因此工作流体被供给到锁定室31中。
如上所述,当阀芯70A处于滞后区域Rr中时,与提前操作(II)和保持操作(III)类似,工作流体供给到锁定室31中以解锁第一主调节构件32。因此,在第一主调节构件32类似于提前操作(II)和保持操作(III)被解锁的状态下,工作流体供给到每个滞后室26、27、28,工作流体从每个提前室22、23、24排出。例如,阀芯70A移动到滞后区域Rr的边缘位置,即在图14中的第二方向Y上的可移动端部。因此,工作流体的循环流量通过滞后区域Rr中的最大通道面积在端口662、663之间变得最大。因此,可以快速延迟气门正时。
(其他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要旨其能够应用到各种实施方式中。
例如,滞后室26、27、28可以与分支通道42、43、44联通,提前室22、23、24可以与分支通道46、47、48联通。因此,通过通道41、42、43、44与滞后室26、27、28联通的端口661可以在区域R1和Ra中与主供给端口664联通。控制阀60可以容纳在叶片转子14中。备选地,控制阀60可以容纳在凸轮轴2中。备选地,控制阀60可以设置在从所述泵4穿过所述凸轮轴2延伸到致动器部10的工作流体路径中。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阀60可以设置在凸轮轴2的上游侧上。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用于调节转动相位改变到第二调节结构110中的滞后侧上的销可以是由单个元件构造的单个销。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调节装置的第二元件可以从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中省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结构被应用到进气门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上。备选地,上述结构可以应用到用于控制排气门(气门机构)的气门正时的装置上。备选地,上述结构可以应用到用于控制每个进气门和排气门的气门正时的装置上。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或第三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可以在子供给通道52中设有子止回阀520。当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或第三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设有子止回阀520时,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操作效果,第一调节构件32A的解锁装置可以利用回流限制功能保持。因此,可以在第二区域Rf中快速控制气门正时。
总结上述实施方式,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利用内燃发动机的驱动操作通过使用从供给源供给的液压流体来控制气门的气门正时,所述气门根据从内燃发动机中的曲柄轴传递的扭矩由凸轮轴打开和关闭,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
与所述曲柄轴互锁并且可随所述曲柄轴转动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从内表面凹进的凹槽;
与凸轮轴互锁并且可随凸轮轴转动的叶片转子,所述叶片转子具有在转动方向上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成提前室和滞后室的叶片,所述叶片转子配置成当液压流体供给到提前室或滞后室时将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转动相位改变到提前侧或滞后侧;
具有锁定室的锁定单元,所述锁定单元配置成当液压流体从锁定室排出时相对于所述壳体锁定所述叶片转子,所述锁定单元配置成当液压流体供给到锁定室中时解锁;
阀体,所述阀体具有可与每个提前室和滞后室联通的操作端口、可与锁定室联通的锁定端口、配置成被供给来自供给源的液压流体的供给端口和配置成排出液压流体的排放端口;
阀元件,所述阀元件在彼此相反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可以线性移动,所述阀元件配置成当移动到第一区域时分别使操作端口和锁定端口与供给端口和排放端口联通,所述第一区域是包括所述阀元件在第一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的行程,所述阀元件配置成当移动到第二区域时使操作端口和锁定端口都与供给端口联通,所述第二区域是从所述第一区域在第二方向上转换的行程;
偏压单元,所述偏压单元配置成当弹性变形时产生偏压力以在第一方向上偏压所述阀元件;以及
驱动源,所述驱动源配置成产生驱动力以使所述阀元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所述锁定单元包括:
容纳在所述叶片转子中并且可以往复移动的调节构件,所述调节构件配置成当在推进方向上移动以推进到所述凹槽中时将转动相位锁定到最大提前相位与最大滞后相位之间的调节相位上,所述调节构件配置成在缩回方向上移动以从所述凹槽缩回时将所述转动相位解锁;以及
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配置成当处于所述调节相位时在推进方向上偏压所述调节构件以将所述调节构件推进到所述凹槽中,所述弹性构件配置成当处于转动相位而不是所述调节相位时偏压所述调节构件以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接触。
所述第一区域是锁定区域,转动相位在所述区域中由所述调节构件锁定到所述调节相位。
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节流区域,在所述节流区域中与所述提前室联通的所述操作端口与所述供给端口联通以便于供给到提前室的提前供给流量被节流到小于所述阀元件处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上时的流量。
在本结构中,当阀元件移动到所述第一区域以分别使所述操作端口和锁定端口与所述供给端口和排放端口联通时,液压流体从供给源供给到所述提前室,液压流体从锁定室排出,从而建立锁定。备选地,当阀元件移动到第二区域以使所述操作端口和锁定端口都与所述供给端口联通时,液压流体从供给源供给到所述锁定室和提前室或滞后室。因此,可以在解锁的状态下改变转动相位。此外,包含在所述第一区域(转动相位在所述第一区域中被锁定到所述调节相位)中的节流区域中的提前供给流量被节流到小于所述阀元件处在第一区域中的第一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上时的提前供给流量。在本结构中,在流入到所述提前室内的一些液压流体变少的节流区域中,叶片转子的朝向提前侧的转动速度根据被控制成较小的流量而变低。此外,所述端口与排放端口联通以从锁定室排出液压流体,同时伴有叶片转子朝向提前侧的慢的相位改变。液压流体从锁定室的流出使调节构件在推进方向上推进以锁定转动相位。在本结构中,叶片转子朝向提前侧的相位改变以低速执行。因此,调节构件可以容易并稳定地推进到所述壳体的所述凹槽中。在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本结构中,其中包括所述阀元件和所述阀体的单个控制阀被驱动,可以执行叶片转子的转动相位控制和使用所述调节构件的相位锁定控制。此外,可以增强调节相位上的相位锁定性能。
所述调节构件可以是主调节构件。
所述锁定单元还包括:
压力接收部,所述压力接收部容纳在所述叶片转子中并且可以在与所述主调节构件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压力接收部配置成在缩回方向上被施加有来自于供给到所述锁定室中的液压流体的压力;
子调节构件,所述子调节构件具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配置成在缩回方向上配合到所述主调节构件上并且配置成在推进方向上与所述主调节构件间隔开;以及
子弹性构件,所述子弹性构件配置成在推进方向上偏压所述子调节构件。
在本结构中,随着内燃发动机的操作,液压流体被从供给源供给,液压流体被供给到锁定室中。内燃发动机可以造成锁定以在所述主调节推进到所述凹槽中以在所述最大提前相位与最大滞后相位之间的调节相位内调节转动相位之前停止。在这种情况下,供给到锁定室中的液压流体的压力减小。这样,位于所述压力接收部中的所述子调节构件在缩回方向上被施加有来自于锁定室内的液压流体的压力。因此,所述子调节构件由所述子弹性构件偏压而在推进方向上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子调节构件通过所述配合部在缩回方向上配合的所述主调节构件被所述主弹性构件偏压以与所述子调节构件一起移动。因此,所述主调节构件在尤其转动相位而不是所述调节相位上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接触。因此,所述主调节构件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接触以相对于所述壳体不可移动。甚至在这种情形之后,被所述子弹性构件偏压的所述子调节构件移动以将留在锁定室内的液压流体通过压力接收部挤出。同时,所述子调节构件可以在推进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主调节构件移动以与所述配合部间隔开。以这种方式,在开动操作中,当内燃发动机启动时,通过施加由开动操作造成的波动扭矩而使转动相位改变到调节相位以将所述主调节构件推进到所述锁定凹槽部中。因此,所述主调节构件的所述配合部可以在推进方向上高速移动,与锁定室内的留下的液压流体无关。因此,通过所述主调节构件在推进方向上的移动可以进一步稳定地锁定转动相位。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强相位锁定性能。
所述子调节构件配合到所述主调节构件的外周面上。所述叶片转子具有配置成支撑所述主调节构件的外周面的支撑部。所述锁定室形成在所述叶片转子中并且由与所述支撑部相对的所述子调节构件的压力接收部限定。
在本结构中,配置成与所述子调节构件配合的所述主调节构件的外周面由所述叶片转子的支撑部支撑。此外,所述锁定室由与所述支撑部相对的所述子调节构件的压力接收部限定。因此,供给到所述锁定室中的液压流体的压力难于施加到所述主调节构件上。因此,留在所述锁定室中的液压流体不会扰乱所述主调节构件在推进方向上的移动。因此,锁定单元的这种结构可以保证转动相位锁定性能。
所述叶片转子具有与提前室联通的提前联通通道和与滞后室联通的滞后联通通道。所述子调节构件配置成当在推进方向上移动超过阻挡位置时使所述提前联通通道与所述滞后联通通道联通,所述子调节构件在所述阻挡位置上阻止所述提前联通通道与所述滞后联通通道联通。
在本结构中,通过在一个方向上施加所述子弹性构件的回弹力而使所述子调节构件移动超过阻挡位置以排出液压流体,从而允许所述主调节构件锁定回复相位。此外,所述子调节构件移动以使所述提前联通通道与所述滞后联通通道联通。因此,提前室也与滞后室联通。当内燃发动机启动时,所述阀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上并且位于第一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与提前室联通的操作端口与供给端口联通。因此,从供给源供给的液压流体被供给到提前室中。当内燃发动机启动时,从供给源供给液压流体。因此,液压流体顺序流过提前室、提前联通通道、滞后联通通道、滞后室、与滞后室联通的操作端口以及排放端口。因此,从排放端口排出的液压流体由供给源供给到提前室。以这种方式,从供给源供给的液压流体快速通过循环路径循环。因此,包含在循环路径中的空气被液压流体替换,被替换的空气被排出。因此,当内燃发动机启动时,液压流体快速遍布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所以,可以缩短启动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等待时间,内燃发动机操作所需的相位控制可以快速执行。
所述壳体具有开向大气的空气孔。当所述子调节构件在推进方向上移动超过阻挡位置时,所述空气孔在提前联通通道与滞后联通通道之间联通。
在本结构中,当在推进方向上运动的所述主调节构件将转动相位锁定之前内燃发动机停止时,所述子弹性构件在推进方向上移动超过所述阻挡位置以使所述空气孔与联通通道联通。在这样的联通状态下,甚至当在内燃发动机启动时的开动操作中当工作流体留在提前室和滞后室的其中一个中时,留在这一个室中的工作流体可以通过与提前室和滞后室联通的提前联通通道和滞后联通通道移动到另一个室。此外,在启动操作中,甚至当工作流体的粘度较高并且这样的工作流体例如由于恶化、寒冷等而难于移动时,可以将空气通过空气孔供给到提前室和滞后室中。因此,当转动相位改变到调节相位并且当主调节构件推进到锁定凹槽部中时,如下的状况可以得到抑制:由于留在提前室或滞后室中的工作流体而导致的转动相位改变速度的减小;以及由于在提前室或滞后室中因在开动操作下波动扭矩造成的容积上的增加而造成的负压而导致的转动相位改变速度的减小。因此,可以增强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启动性能以便于快速改变将第一主调节构件推进到锁定凹槽部中所需的转动相位。
空气孔的开口面积大于提前联通通道和滞后联通通道的通道面积。在这种情况下,在由在推进方向上移动的子调节构件形成的使空气孔与提前联通通道和滞后联通通道联通的联通路径中,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得小于液压流体的流动阻力。因此,在开动操作中当在空气孔与提前联通通道和滞后联通通道联通的状态下启动内燃发动机时,阻止了液压流体从分别与提前联通通道和滞后联通通道联通的提前室和滞后室泄漏。因此,可以容易地将空气供给到提前室和滞后室中。所以,当转动相位改变到调节相位并且当主调节构件推进到锁定凹槽部中时,增强了转动相位的速度变化,可以保证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启动性能。
所述叶片转子具有与提前室联通的提前联通通道和与滞后室联通的滞后联通通道。所述调节构件配置成当在推进方向上移动超过阻挡位置时使所述提前联通通道与所述滞后联通通道联通,所述调节构件在所述阻挡位置上阻止所述提前联通通道与所述滞后联通通道联通。
在本结构中,通过在一个方向上施加所述弹性构件的回弹力而使所述调节构件移动超过阻挡位置以排出液压流体,从而允许所述调节构件锁定回复相位。此外,所述调节构件移动以使所述提前联通通道与所述滞后联通通道联通。因此,提前室也与滞后室联通。当内燃发动机启动时,所述阀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上并且位于第一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与提前室联通的操作端口与供给端口联通。因此,从供给源供给的液压流体被供给到提前室中。当内燃发动机启动时,从供给源供给液压流体。因此,液压流体顺序流过提前室、提前联通通道、滞后联通通道、滞后室、与滞后室联通的操作端口以及排放端口。因此,从排放端口排出的液压流体由供给源供给到提前室。以这种方式,从供给源供给的液压流体快速通过循环路径循环。因此,包含在循环路径中的空气被液压流体替换,被替换的空气被排出。因此,当内燃发动机启动时,液压流体快速遍布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所以,可以缩短启动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等待时间,内燃发动机操作所需的相位控制可以快速执行。
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还包括辅助弹簧以施加大于从凸轮轴传递的平均地朝向滞后侧偏心地施加的平均波动扭矩的偏压力,所述辅助弹簧抵抗波动扭矩朝向提前侧偏压所述叶片转子。所述辅助弹簧的偏压力在相对于所述调节相位的提前侧上消失。
在本结构中,当处在相对于中间相位的滞后侧上时,所述辅助弹簧在内燃发动机停止时通过所述辅助弹簧的偏压力能够将转动相位改变到调节相位。相反,当处在相对于调节相位的提前侧上时,在内燃发动机停止时通过使用平均地朝向滞后侧偏心地作用的波动扭矩可以将转动相位改变到调节相位。在本结构中,在发动机启动操作中通过控制转动相位偏向两侧可以稳定地启动内燃发动机。因此,可以增强调节相位中的相位锁定性能。
此外,在节流区域中,与滞后室联通的操作端口与排放端口联通。因此,从滞后室排出的滞后放泄流量被节流到小于所述阀元件处于第一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上时的流量。
在本结构中,在第一区域中提前供给流量和滞后供给流量均被在节流区域中节流。可以将转动相位锁定在凸轮扭矩波动较大的情形中。在这种情形中,甚至当由于叶片转子的波动而导致工作流体从滞后室排出并且空气流入滞后室中时,通过在后续的情形是解锁的情形中将提前供给流量和滞后供给流量在节流区域中节流可以抑制转动相位改变。
所述阀元件可以在所述阀体内部线性移动。所述阀元件具有在径向上自所述阀元件的外周面凸出的环形第一节流部。提前供给通道形成在第一节流部与所述阀体之间以将与提前室联通的提前端口与供给端口联通。当所述阀元件处于节流区域中时,提前供给通道的截面面积相比于所述阀元件处于第一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中时被控制的更小。
在本结构中,包含在第一区域中的所述节流部是通过将所述环形第一节流部设置成在径向上自所述阀元件的外周面凸出而形成的。在本结构中,其足够形成所述阀元件以具有在第一节流部与所述阀体之间形成的提前供给通道的截面面积以便于获得所需节流流量的提前供给流。因此,具有所述节流区域的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可以高生产率制造。
所述阀元件具有在径向上自所述阀元件的外周面凸出的环形第二节流部。在第二节流部与所述阀体之间形成滞后放泄通道以将与滞后室联通的滞后端口与排放端口联通。当所述阀元件处于节流区域中时,所述滞后放泄通道的截面面积相比于所述阀元件处于第一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端部中时被控制的更小。
在本结构中,包含在第一区域中的所述节流部是通过将所述环形第二节流部设置成在径向上自所述阀元件的外周面凸出而形成的。在本结构中,其足够形成所述阀元件以具有在第二节流部与所述阀体之间形成的滞后放泄通道的截面面积以便于获得所需节流流量的滞后放泄流。因此,具有所述节流区域的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可以高生产率制造。此外,当联通通道设置成使提前室与滞后室联通时,除了提前供给流之外,滞后放泄流被在节流区域中节流。因此,可以进一步促进叶片转子朝向提前侧的慢的相位改变。
所述阀元件70具有多个相对于所述阀体61的衬套部66的内周面可滑动的环形台阶700-703。第一节流部710和第二节流部711每个的直径小于所述的多个环形台阶700-703的直径。
上面的例如为计算和判断的处理并不局限于由控制部40、40A执行。控制单元可以具有包括作为示例示出的控制部40、40A的各种结构。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这里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处理作为包括特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了描述,但是包括这些步骤的各种其他顺序和/或这里没有公开的另外的步骤的其它备选的实施方式旨在位于本发明的这些步骤之内。
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可以不同地做出各种修改和变换。

Claims (12)

1.一种用于控制气门的气门正时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所述气门配置成根据从内燃发动机的曲柄轴传递的扭矩由凸轮轴打开和关闭,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配置成利用内燃发动机的驱动操作通过使用从供给源(4)供给的液压流体控制气门正时,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
能够随所述曲柄轴转动的壳体(11),所述壳体(11)具有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凹入的凹槽(151、152);
能够随所述凸轮轴转动的叶片转子(14),所述叶片转子(14)具有在转动方向上将所述壳体(11)的内部分成提前室(22)和滞后室(26)的叶片(141),所述叶片转子(11)配置成当液压流体供给到所述提前室(22)或所述滞后室中(26)时将相对于所述壳体(11)的转动相位相应地改变到提前侧或滞后侧;
具有锁定室(31)的锁定单元,所述锁定单元配置成当液压流体从所述锁定室(31)排出时相对于所述壳体(11)锁定所述叶片转子(14),所述锁定单元配置成当液压流体供给到所述锁定室(31)中时解除所述锁定;
阀体(61),所述阀体(61)具有能够与所述提前室(22)和所述滞后室(26)联通的操作端口(661、662)、能够与所述锁定室(31)联通的锁定端口(663)、配置成被供给来自供给源(4)的液压流体的供给端口(664)以及配置成排出液压流体的排放端口(666、667);
能够在包括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相反方向上线性移动的阀元件(70),所述阀元件(70)配置成当在第一区域(Rl)内运动时将所述操作端口(661、662)和所述锁定端口(663)分别与所述供给端口(664)和所述排放端口(666、667)联通,所述第一区域是包括所述阀元件(70)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移动范围的端部的行程,所述阀元件(70)配置成当在第二区域(Rf)中运动时将所述操作端口(661、662)和所述锁定端口(663)都与所述供给端口(664)联通,所述第二区是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的从所述第一区域(Rl)转换的行程;
偏压单元(80),所述偏压单元(80)配置成当弹性变形时产生偏压力以在第一方向(X)上偏压所述阀元件(70);以及
驱动源(90),所述驱动源配置成产生驱动力以使所述阀元件(70)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移动,其中
所述锁定单元包括:
容纳在所述叶片转子(14)中并且能够往复移动的调节构件(32),所述调节构件(32)配置成当在推进方向(X)上移动以推进到所述凹槽(151、152)中时将转动相位锁定到最大提前相位与最大滞后相位之间的调节相位中,所述调节构件(32)配置成当在缩回方向(Y)上移动以从所述凹槽(151、152)缩回时解除所述转动相位的锁定;以及
弹性构件(33、35),所述弹性构件(33、35)配置成当处于所述调节相位时在所述推进方向(X)上偏压所述调节构件(32)以将所述调节构件(32)推进到所述凹槽(151、152)中,所述弹性构件(33、35)配置成当处于转动相位而不是所述调节相位时偏压所述调节构件(32)以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接触,
所述第一区域(Rl)是锁定区域,在所述锁定区域中,所述调节构件(32)将所述转动相位锁定到所述调节相位中,并且
所述第一区域(Rl)包括节流区域,在所述节流区域中与所述提前室(22)联通的所述操作端口(661、662)还与所述供给端口(664)联通以便于供给到所述提前室(22)的提前供给流量被节流到小于所述阀元件(70)处于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移动范围的端部时的提前供给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构件(32)是主调节构件(32),
所述锁定单元还包括:
子调节构件(34),所述子调节构件(34)具有压力接收部(340),所述压力接收部容纳在所述叶片转子(14)中并且能够在与所述主调节构件(32)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压力接收部(340)配置成在缩回方向(Y)上被施加有来自于供给到所述锁定室(31)中的液压流体的压力,所述子调节构件(34)还具有配合部(341),所述配合部(341)配置成当在缩回方向(Y)上运动时配合到所述主调节构件(32)上并且配置成当在推进方向(X)上运动时与所述主调节构件(32)间隔开;以及
子弹性构件(35),所述子弹性构件(35)配置成在推进方向(X)上偏压所述子调节构件(3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调节构件(34)配合到所述主调节构件(32)的外周面上,
所述叶片转子(14)具有配置成支撑所述主调节构件(32)的外周面的支撑部(311),并且
所述锁定室(31)形成在所述叶片转子(14)中并且由所述子调节构件(34)的压力接收部(340)限定,所述压力接收部(340)与所述支撑部(311)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转子(14)具有与提前室(22)联通的提前联通通道(201)和与滞后室(26)联通的滞后联通通道(202),并且
所述子调节构件(34)配置成当在推进方向(X)上移动超过阻挡位置时使所述提前联通通道(201)与所述滞后联通通道(202)联通,所述子调节构件(34)在所述阻挡位置阻止所述提前联通通道(201)与所述滞后联通通道(202)联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1)具有开向大气的空气孔(203),并且
当所述子调节构件(34)在推进方向(X)上移动超过所述阻挡位置时,所述空气孔(203)与所述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所述滞后联通通道(202)之间的一空间联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孔(203)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提前联通通道(201)和所述滞后联通通道(202)的通道截面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转子(14)具有与提前室(22)联通的提前联通通道(201)和与滞后室(26)联通的滞后联通通道(202),并且
所述调节构件(32)配置成当在推进方向(X)上移动超过阻挡位置时使所述提前联通通道(201)与所述滞后联通通道(202)联通,所述调节构件(32)在所述阻挡位置阻止所述提前联通通道(201)与所述滞后联通通道(202)联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还包括:
辅助弹簧(100),所述辅助弹簧配置成施加偏压力用于抵抗波动扭矩将所述叶片转子(14)朝向提前侧偏压,所述波动扭矩从所述凸轮轴传递并且平均地朝向滞后侧偏心地施加,所述偏压力大于所述波动扭矩的平均值,其中
所述辅助弹簧(100)配置成不向相对于所述调节相位的提前侧施加偏压力。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滞后室(26)联通的操作端口(662)在所述阀元件(70)处于所述节流区域中时还与所述排放端口(666、667)联通,以便于当所述阀元件(70)处于所述节流区域中时从所述滞后室(26)排出的滞后放泄流量被节流到小于当所述阀元件(70)处于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移动范围的端部时从所述滞后室(26)排出的滞后放泄流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元件(70)能够在所述阀体(61)内部线性移动,
所述阀元件(70)具有在径向上自所述阀元件(70)的外周面凸出的环形的第一节流部(710),
所述第一节流部(710)和所述阀体(61)在它们之间形成提前供给通道以使得与所述提前室(22)联通的操作端口(661)与供给端口(664)联通,并且
当所述阀元件(70)处于所述节流区域中时所述提前供给通道的横截面面积被控制成小于当所述阀元件(70)处于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移动范围的端部时的提前供给通道的横截面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元件(70)具有在径向上自所述阀元件(70)的外周面凸出的环形的第二节流部(711),
所述第二节流部(711)与所述阀体(61)在它们之间形成滞后放泄通道以使得与所述滞后室(26)联通的操作端口(662)与排放端口(666、667)联通,
当所述阀元件(70)处于所述节流区域中时所述滞后放泄通道的横截面面积被控制成小于当所述阀元件(70)在处于第一方向(X)上的移动范围的端部时的滞后放泄通道的横截面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元件(70)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阀体(61)的衬套部(66)的内周面滑动的多个环形台阶(700-703),并且
所述第一节流部(710)和所述第二节流部(711)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小于所述多个环形台阶(700-703)的直径的直径。
CN2010102030357A 2009-06-10 2010-06-10 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Active CN1019223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39425A JP4752953B2 (ja) 2009-06-10 2009-06-10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139425/2009 2009-06-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2321A CN101922321A (zh) 2010-12-22
CN101922321B true CN101922321B (zh) 2012-12-12

Family

ID=43070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030357A Active CN101922321B (zh) 2009-06-10 2010-06-10 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66937B2 (zh)
JP (1) JP4752953B2 (zh)
KR (1) KR101139056B1 (zh)
CN (1) CN101922321B (zh)
DE (1) DE102010023193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36877B4 (de) * 2008-08-07 2019-08-2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JP4985729B2 (ja) 2008-09-11 2012-07-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029671B2 (ja) * 2009-10-15 2012-09-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051267B2 (ja) * 2010-04-26 2012-10-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747520B2 (ja) 2011-01-20 2015-07-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212497B2 (ja) * 2011-02-07 2013-06-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US8662039B2 (en) * 2011-03-16 2014-03-0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amshaft phaser with coaxial control valves
US8578900B2 (en) * 2011-05-18 2013-11-1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alve timing controlle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483119B2 (ja) * 2011-07-07 2014-05-0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及び弁開閉時期制御機構
JP5500393B2 (ja) * 2011-08-08 2014-05-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333544B2 (ja) * 2011-08-08 2013-11-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液圧式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637107B2 (ja) * 2011-09-19 2014-12-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液圧式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637106B2 (ja) * 2011-09-19 2014-12-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液圧式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464199B2 (ja) * 2011-11-24 2014-04-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5834958B2 (ja) * 2012-01-26 2015-1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可変バルブタイミング機構のロック機構
JP5447543B2 (ja) 2012-01-26 2014-03-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およびその組付方法
JP5626243B2 (ja) * 2012-02-29 2014-11-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液圧式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EP2872749A4 (en) * 2012-07-13 2016-03-09 Borgwarner Inc UNIVERSAL OIL CONTROL VALVE WITH INTEGRATED VENT DRAIN
DE102012213402B4 (de) * 2012-07-31 2017-06-0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DE102012213401B4 (de) 2012-07-31 2016-08-1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US8973542B2 (en) * 2012-09-21 2015-03-10 Hilite Germany Gmbh Centering slot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772786B2 (ja) 2012-10-23 2015-09-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オイルコントロールバルブ
US9366161B2 (en) 2013-02-14 2016-06-14 Hilite Germany Gmbh Hydraulic valv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761247B2 (ja) * 2013-04-08 2015-08-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839239B2 (ja) * 2013-05-14 2016-01-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WO2015000472A1 (de) * 2013-07-03 2015-01-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Lagerungssystem für zentralventilsysteme für trockene riementriebe
DE102014200949B4 (de) * 2014-01-21 2020-07-0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inrichtung mit mehrteiligem Verriegelungskolben
JP6229564B2 (ja) * 2014-03-19 2017-11-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CN105317494B (zh) * 2014-07-10 2017-11-17 德国海利特有限公司 内燃机的阀定时控制设备
US9784143B2 (en) 2014-07-10 2017-10-10 Hilite Germany Gmbh Mid lock directional supply and cam torsional recirculation
DE112015004299T5 (de) 2014-09-22 2017-06-22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Ventilzeitpunkt-steuervorrichtung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JP6389727B2 (ja) 2014-10-17 2018-09-12 株式会社Soken 内燃機関の可変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US9587525B2 (en) * 2014-10-21 2017-03-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variable cam timing device
DE102014223020B4 (de) * 2014-11-12 2016-09-2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Ansteuerung der Verriegelungselemente bei Mittenverriegelung eines Nockenwellenverstellers
CN107278238B (zh) * 2015-02-25 2019-12-27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中间位置和延迟锁定位置的凸轮轴调相器
JP6436848B2 (ja) * 2015-04-21 2018-12-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CN106567753A (zh) * 2015-10-10 2017-04-19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叶片、转子及凸轮轴调相器
KR101679016B1 (ko) 2015-12-23 2017-01-0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내연기관의 밸브타이밍 조정장치
KR101679020B1 (ko) * 2015-12-23 2016-12-2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내연기관의 밸브타이밍 조정장치의 잠금구조
JP6666715B2 (ja) * 2015-12-28 2020-03-18 株式会社ミクニ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変更装置
KR101767463B1 (ko) 2016-01-06 2017-08-14 현대자동차(주) 내연기관의 밸브타이밍 조정장치의 오일 드레인 구조
KR101767464B1 (ko) * 2016-01-26 2017-08-14 현대자동차(주) 내연기관의 밸브타이밍 조정장치와 그 방법
KR101689654B1 (ko) * 2016-02-05 2016-12-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내연기관의 밸브타이밍 조정장치용 제어밸브
JP6645448B2 (ja) * 2017-01-19 2020-02-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CN107100690B (zh) * 2017-03-27 2021-07-06 Delphi动力机制韩国有限会社 内燃机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和方法
JP6780573B2 (ja) * 2017-04-21 2020-11-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CN106939807B (zh) * 2017-05-12 2023-04-21 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间锁止式vvt机油控制阀
CN107725134A (zh) * 2017-11-22 2018-02-23 宁波太平洋电控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凸轮轴中间锁止vvt用锁销结构
JP7001023B2 (ja) * 2018-08-31 2022-01-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7003024B2 (ja) * 2018-10-12 2022-0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7225910B2 (ja) * 2019-02-28 2023-02-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21092157A (ja) * 2019-12-06 2021-06-17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20215A1 (de) * 1985-06-05 1986-09-11 Herbert Dipl.-Ing. 8000 München Gohle Vorrichtung zur verringerung der drosselverluste bei kolbenmotoren unter teillast durch phasenschnittsteuerung der ventile
US5878714A (en) * 1997-09-10 1999-03-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Turbulence generation with intra-cycle cooling for spark ignition engines
CN1573029A (zh) * 2003-06-13 2005-02-02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可变阀定时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37693A1 (de) * 1997-08-21 1999-02-25 Schaeffler Waelzlager Ohg Anordnung zur Steuerung einer Vorrichtung zum Verändern der Steuerzeiten von Gaswechselventile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DE10213831A1 (de) 2001-03-28 2002-11-07 Denso Corp Variables Ventilsteuerzeitengerät
JP4411814B2 (ja) * 2001-03-30 2010-02-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4329274B2 (ja) * 2001-03-30 2009-09-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3832730B2 (ja) * 2001-12-05 2006-10-1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4160545B2 (ja) * 2004-06-28 2008-10-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4147490B2 (ja) * 2004-07-28 2008-09-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2008175128A (ja) 2007-01-18 2008-07-31 Denso Corp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20215A1 (de) * 1985-06-05 1986-09-11 Herbert Dipl.-Ing. 8000 München Gohle Vorrichtung zur verringerung der drosselverluste bei kolbenmotoren unter teillast durch phasenschnittsteuerung der ventile
US5878714A (en) * 1997-09-10 1999-03-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Turbulence generation with intra-cycle cooling for spark ignition engines
CN1573029A (zh) * 2003-06-13 2005-02-02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可变阀定时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0023193A1 (de) 2010-12-16
JP4752953B2 (ja) 2011-08-17
KR20100132923A (ko) 2010-12-20
CN101922321A (zh) 2010-12-22
US20100313835A1 (en) 2010-12-16
DE102010023193B4 (de) 2019-09-19
US8166937B2 (en) 2012-05-01
JP2010285918A (ja) 2010-12-24
KR101139056B1 (ko) 2012-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2321B (zh) 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US7198013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he relative rotational adjustment of a camshaft and a drive wheel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101199788B1 (ko) 일체형 체크 밸브를 갖는 제어 밸브
CN107100692B (zh) 具有通过油压接合的锁定销的可变凸轮轴定时机构
KR101452798B1 (ko) 중간 위치에 유압 잠금장치를 가지는 가변 캠샤프트 타이밍 장치
FI124107B (fi) Mäntämoottorin kaasunvaihtoventtiilin ohjausjärjestely ja menetelmä mäntämoottorin kaasunvaihtoventtiilin ohjaamiseksi
JP2002516947A (ja) 駆動車と軸との間の相対的な回転位置の変化のための装置
JP2009530526A (ja) カムシャフトタイミングアジャスタ及びその制御要素の油圧回路
WO2006138368A2 (en) Variable valve actuator
CN105899768A (zh) 双锁销相位器
JP4291210B2 (ja)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US7370615B2 (en) Variable valve actuator
US7942120B2 (en) Variable camshaft timing system
EP2872749A1 (en) Five-way oil control valve with integrated venting spool
CN103850743B (zh) 可变气门正时驱动装置
KR102176685B1 (ko) 회전형 유압 논리 장치 및 그러한 장치를 활용하는 가변형 캠 타이밍 페이저
JP2009079475A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機構
US9863289B2 (en) CVVT apparatus for engine
KR102173098B1 (ko) 고빈도 전환 가변 캠 타이밍 페이저
US11408309B2 (en) Valve opening and closing timing control device
US11255227B2 (en) Valve opening and closing timing control device
WO2022216269A1 (en) Recirculating hydraulic fluid controlvalve
KR20190013956A (ko) 유압식 논리 요소를 활용한 가변형 캠 타이밍 페이저
BR112018073375B1 (pt) Arranjo de faseador de temporização de came variável para um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método para controlar a temporização de um eixo de cames em um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e veículo
JP2019082113A (ja) 制御バル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