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3169A - 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及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及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3169A
CN101863169A CN201010156292A CN201010156292A CN101863169A CN 101863169 A CN101863169 A CN 101863169A CN 201010156292 A CN201010156292 A CN 201010156292A CN 201010156292 A CN201010156292 A CN 201010156292A CN 101863169 A CN101863169 A CN 1018631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jut
test rod
resettlement section
pri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56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津轻浩之
山本铁弥
向岛克敏
松岛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Citizen Systems Japan Co Ltd
Citizen Wat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Citizen Wat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Citizen Wat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631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31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2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loading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into printers, e.g. for replacing a used-up paper roll; Point-of-sale printers with openable casings allowing access to the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5Low-paper indication, i.e. indicating the state when copy material has been used up nearly or completely

Landscapes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Controlling Rewinding, Feeding, Winding, Or Abnormalities Of Web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的更换作业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及打印机。打印机具备:保持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外周部的记录介质收容部(301);对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供给的记录介质(202)进行印字的印字部;在前端具备第一突起部(703)的第一检测杆(503),第一突起部(703)与记录介质(202)的侧面抵接而被施力,当随着记录介质(202)的消耗而因记录介质(202)的自重使该记录介质(202)的中心的卷心部分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时进入卷心部分的空间;将第一检测杆(503)的动作转换为电信号的开关,打印机的特征在于,第一突起部(703)能够向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相对于第一检测杆(503)拆下卷心部分的方向转动。

Description

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及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的近端(ニアエンド)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及具备该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且对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进行印字的打印机。
背景技术
例如在对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进行印字的打印机中,已知有构成为从下方支承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的结构。在这种打印机中,由于记录介质的自重及伴随记录介质的消耗而产生的记录介质的外径的缩小,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中心的卷心部分在打印机内的位置发生变化。
以往,已知有如下所述的打印机:具备设置为能够与随着消耗而移动到规定的位置的记录介质中心的卷心部分卡合的突起部,通过检测该突起部与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中心的卷心部分卡合的情况,从而检测记录介质的剩余量变为规定量以下的位置、即所谓的近端。在检测到近端的情况下,打印机的使用者重新适当地放置记录介质。在放置新的记录介质时,拆下剩余量变成规定量以下的记录介质的卷心,放置新的记录介质。
具体而言,目前已知有如下所述的技术(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在例如具备保持框、支架及检测器的辊卷纸的近端检测装置中,在支架及检测器上设有使辊卷纸易于向从保持框取出辊卷纸的方向移动的斜度,其中,所述保持框在辊卷纸的外周保持辊卷纸,所述支架配置为被从保持在保持框上的辊卷纸的侧方向保持框内方施力而能够进入辊卷纸的纸筒中,所述检测器以与该支架保持规定距离而被从辊卷纸的侧方向保持框内方施力的状态配置。
另外,具体而言,目前已知有如下所述的技术(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在具备支架、印刷头、检测器、检测杆及检测开关,且在检测器与辊卷状的记录纸的侧面接触时检测器的前端部与突起部的前端部处于该侧面的大致同一平面上的打印机中,在突起部的下方设置倾斜面,以使卷心部不被突起部卡止的方式,提高拆卸卷心部时的操作性,其中,所述支架用于收容例如辊卷状的记录纸,所述印刷头对辊卷状的记录纸进行印刷,所述检测器在收容于支架内的记录纸的剩余量变成一定量以下时,进入记录纸的卷心部的空间部,所述检测杆具备与该检测器保持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突起部,所述检测开关将检测杆的动作变化为电信号。
另外,目前已知有如下特征的辊卷纸打印机(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3),其具备:辊卷纸收容部;用于开闭该辊卷纸收容部的开闭盖;具有检测突起的检测杆,所述检测突起紧压在收容于辊卷纸收容部中的辊卷纸的侧面,当该辊卷纸的芯孔降低到规定的高度位置时插入该芯孔;与开闭盖的打开动作连动,而使向辊卷纸收容部内突出的检测杆的检测突起从辊卷纸收容部退避的检测突起退避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996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53684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4555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在对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进行更换作业时,存在如下问题:该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中心的卷心部分与突起部(检测器)发生干涉,作业性低劣。
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中心的卷心部分与突起部(检测器)的干涉,调节在与记录介质的轴心方向相对的突起部(检测器)上设置的斜度(倾斜面)的角度,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基于突起部(检测器)的近端的检测精度降低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用于与开闭盖的打开动作连动,而使向辊卷纸收容部内突出的检测杆的检测突起从辊卷纸收容部退避的机构复杂,构件件数变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点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近端的检测精度并同时容易地进行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的更换作业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及打印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实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其具备:记录介质收容部,其保持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的外周部;检测杆,其在前端具备突起部,所述突起部被施力而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侧面抵接,且在随着所述记录介质的消耗而因所述记录介质的自重使该记录介质中心的卷心部分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时,所述突起部进入所述卷心部分的空间;检测开关,其将所述检测杆的动作转换为电信号,所述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检测杆向从所述记录介质收容部拆下所述卷心部分的方向转动。
根据本发明,由于随着从记录介质收容部拆下的卷心部分的移动,突起部向从记录介质收容部拆下卷心部分的方向转动,因此,能够容易地拆下卷心。由此,不需要改变检测近端所需要的突起部的形状,就能够容易地进行记录介质的拆下作业。
另外,本发明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以上述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被向与从所述记录介质收容部拆下所述卷心部分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
根据本发明,在拆下卷心部分后,突起部恢复到与记录介质的侧面抵接的状态,因此,仅通过在记录介质收容部收容新的记录介质,就能够调整检测该新的记录介质的剩余量的姿态。由此,不需要改变近端的检测所需要的突起部的形状,就能够容易地进行记录介质的安装作业。
另外,本发明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以上述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能够以相对于从所述记录介质收容部拆下设置在所述检测杆上的所述卷心部分的方向呈直角且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侧面平行的轴为中心转动。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所述突起部向从记录介质收容部拆下设置在检测杆上的卷心部分的方向可靠地转动。由此,能够抑制因近端的检测所涉及的结构复杂化而导致的打印机的大型化,能够有助于打印机的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对从所述记录介质收容部供给的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印字的印字部;上述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
根据本发明,与检测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的现有的装置或结构相比,不需要改变用于检测近端的突起部的形状,就能够容易地进行记录介质的拆下作业。由此,能够确保近端的检测精度,同时,容易地进行记录介质的拆下或安装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打印机,不需要改变近端的检测所需要的突起部的形状,就能够容易地进行记录介质的拆下作业或记录介质的安装作业,因此,能够确保近端的检测精度并同时容易地进行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的更换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说明图(其一)。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说明图(其二)。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说明图(其三)。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说明图(其四)。
图5是表示剩余量检测机构的说明图(其一)。
图6是表示剩余量检测机构的说明图(其二)。
图7是表示剩余量检测机构的说明图(其三)。
图8是表示剩余量检测机构的说明图(其四)。
图9是表示第一突起部的结构的说明图(其一)。
图10是表示第一突起部的结构的说明图(其二)。
图11是表示第一突起部的结构的说明图(其三)。
图12是表示第一突起部的结构的说明图(其四)。
图13是表示剩余量检测机构的检测方法的说明图(其一)。
图14是表示剩余量检测机构的检测方法的说明图(其二)。
图15是表示在更换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时的剩余量检测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其一)。
图16是表示在更换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时的剩余量检测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其二)。
符号说明:
100  打印装置
201  打印机
301  记录介质收容部
401  印字部
500  剩余量检测机构
503  第一检测杆
504  第二检测杆
505  连动检测杆
703  第一突起部
704  第二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打印机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表示具备了本发明的打印机的打印装置的适用例。
(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图1、图2、图3及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说明图。图1、图2及图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外观。图4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沿图1中的A-A线剖开的截面。
在图1、图2、图3及图4中,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0具备呈大致箱形状的壳体101。在壳体101的内侧设有打印机201。
在壳体101的一面设有操作面板102,在操作面板102设置有接受对打印装置100进行的各种操作的操作键108、显示打印装置100的状态的LED灯109及通过文字或符号显示打印装置100的状态的液晶显示部110。另外,在壳体101的另一面设置有切换打印装置100的电源接通/断开的电源开关103。
在打印装置100被接通电源而变成印刷待机状态时,或在打印装置100产生错误时,或在打印装置100所保持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变成规定以下时等,使LED灯109点亮或闪烁,进而在液晶显示部110显示信息而进行报告。
另外,打印装置100具备输出规定的声音的语音输出装置。语音输出装置在打印装置100产生错误时,或在打印装置100所保持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变成规定以下时等,输出引导语音或警告声。
具体而言,语音输出装置能够通过例如扬声器来实现。或者,具体而言,语音输出装置也可以通过蜂鸣器等实现。由于语音输出装置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技术而容易地实现,因此省略说明。记录介质202呈长条状,在卷心的周围从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卷绕而形成为辊卷状。
壳体101包括:保持打印机201的壳体主体104;与该壳体主体104连结的打印机罩105。打印机罩105以能够开放地闭塞壳体主体104的内部的方式与壳体主体104连结。
在壳体主体104与打印机罩105之间设有省略图示的锁定机构。在打印机罩105位于闭塞壳体主体104的内部的位置的情况下,锁定机构卡合,从而固定打印机罩105相对于壳体主体104的位置。
在壳体101中,在由打印机罩105闭塞壳体主体104的内部的情况下,由形成于壳体主体104与打印机罩105之间的间隙而形成记录介质排出口106。记录介质排出口106将壳体10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且将由收容于壳体101内的打印机201所具有的印字部401印字而成的记录介质202向壳体101的外部排出。记录介质202以被卷绕成辊卷状的状态,而收容在打印装置100所具备的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保持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外周部。
在壳体101的一面设有锁定解除杆107,其在通过打印装置100的使用者等进行操作的情况下,解除锁定机构中的卡合。在操作锁定解除杆107解除锁定机构中的卡合的情况下,打印机罩105相对于壳体主体104向扩大记录介质排出口106的方向移动,由此相对于外部敞开记录介质收容部301。
在使打印机罩105向打开方向移动,而将记录介质收容部301向外部打开的状态下,可以将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收容在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或者将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记录介质202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取出。在例如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变少,放置新的记录介质201等情况下操作锁定解除杆107。
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由箱状构件302、收容部用肋303构成。箱状构件302保持在壳体101上,形成为如下形状:具备弯曲成大致半圆形状的底面部,且与底面部对置的一面打开。收容部用肋303设置在打印机罩305上,向箱状构件302侧突出。箱状构件302及收容部用肋303在打印机罩105固定于壳体主体104的状态下,形成截面呈大致圆形的记录介质收容部301。
记录介质收容部301具备第一记录介质保持部402和第二记录介质保持部403。第一记录介质保持部402在打印装置100即打印机201处于第一设置状态时保持记录介质202。第二记录介质保持部403在打印装置100即打印机201处于与第一设置状态不同的第二设置状态时保持记录介质20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设置状态是指打印装置100的记录介质排出口106朝向铅垂方向上侧而设置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设置状态是指打印装置100的记录介质排出口106朝向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打印机201的使用者的正面侧而设置的状态。
第一记录介质保持部402为以与被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最大外径同等以上的曲率弯曲并且在打印机201处于第一设置状态时呈构成下端的位置朝向下方突出的曲面形状的构件,其可通过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底面部的一部分来实现。
由此,在打印机201处于第一设置状态时,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随着该记录介质202的消耗,而因自重向第一记录介质保持部402所成的曲面的下端收容地移动。在该实施方式1中,第一记录介质保持部402为与打印机罩105正对且越靠中央越从打印机罩105离开地弯曲的曲面,其可通过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底面部的一部分来实现。
第二记录介质保持部403可通过以与被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最大外径同等以上的曲率弯曲并且在打印机201处于第二设置状态时呈构成下端的位置朝向下方突出的曲面形状的构件来实现。
由此,在打印机201处于第二设置状态时,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随着该记录介质202的消耗,而因自重向第二记录介质保持部403所成的曲面的下端收容地移动。在该实施方式1中,第二记录介质保持部403可通过与打印机罩105交叉地竖立设置的壁面来实现。
在打印机罩105被固定于壳体主体104的状态下,在壳体101内形成有记录介质输送路径404。记录介质输送路径404将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与记录介质排出口106连通。另外,记录介质输送路径404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经由印字部401连通记录介质排出口106。
印字部401对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被输送至记录介质排出口106的记录介质202进行文字等的印字。印字部401不局限于打印文字,也可进行符号、规定的标志特征或其他图像等文字以外的印字。在该实施方式1中,印字部401进行热方式的印字。
印字部401具有打印头401a与压纸卷轴401b。打印头401a及压纸卷轴401b隔着记录介质输送路径404对置配置。例如,进行热方式的印字的印字部401可由热方式的打印头(热头)401a与压纸卷轴401b构成。
热方式的打印头(热头)401a具有例如在记录介质202的宽度方向上以线状排列的多个放热元件,对各放热元件选择性地通电而选择性地使各放热元件放热,由此进行文字等的印字。这样,在具有热方式的印字的印字部401的打印机201中,采用的是具有热敏成色性的记录介质202。关于热方式的打印头401a及该打印头401a的控制方法,由于采用公知的各种技术均能容易地实现,因此其说明省略。
压纸卷轴401b呈以记录介质202的输送方向(图4中的纸面表背方向)为轴心方向的大致圆柱形状。在压纸卷轴401b的轴的一端安装有齿轮203。该齿轮203通过传递设于壳体主体104的电动机M的驱动力而旋转。压纸卷轴401b随着齿轮203的旋转而旋转。电动机M与齿轮203经由省略图示的齿轮列而连结。
压纸卷轴401b隔着在记录介质输送路径404中输送的记录介质202而与打印头401a对置,并在印字时从背面侧支承由打印头401a施加了印字压的记录介质202。另外,压纸卷轴401b通过围绕轴心旋转,而将印字了的记录介质202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侧向记录介质排出口106侧输送。
在记录介质输送路径404中,在印字部401的记录介质排出口106侧设有切断机构405。切断机构405具有位置被固定的固定刃405a、设于隔着记录介质输送路径404而与固定刃405a对置的位置的可动刃(省略图示)。固定刃405a设于打印机罩105。可动刃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固定刃405a沿接触、分离的方向移动。可动刃设于壳体主体104。
在该实施方式1中,可动刃设置于将可动刃及使该可动刃移动的各机构部集约成一个单元的可动刃单元405b。可动刃单元405b设置成相对于壳体主体104能够装卸。在可动刃磨损的情况下或在使可动刃移动的各机构部老化的情况下,能够更换可动刃单元405b。
在切断机构405中,在使记录介质202位于固定刃405a与可动刃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可动刃接近固定刃405a,而切断位于固定刃405a与可动刃之间的记录介质202。由此,在印字部401中能够将被印字的记录介质202切断成任意的长度。
另外,在切断机构405中,在切断记录介质202后,使可动刃向从固定刃405a离开的方向移动,而在固定刃405a与可动刃之间形成间隙。在该状态下使压纸卷轴401b旋转,使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记录介质202朝向记录介质排出口106放出。由此,成为能够进行下次印字的状态。
通过压纸卷轴401b的旋转以使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朝向记录介质排出口106放出,由此该记录介质202被从外周侧抽出,并向印字部401供给。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被从外周侧抽出,由此在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旋转。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在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以记录介质202呈辊卷状卷绕的轴为中心而旋转。
由此,在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能够以该记录介质202的轴为中心旋转的状态下,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收容并保持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在被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情况下,与设置状态相对应,由第一记录介质保持部402或第二记录介质保持部403从铅垂方向下侧支承。
打印机201具有对被收容在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且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进行检测(探测)的剩余量检测机构。剩余量检测机构具有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该第一检测部检测被保持于第一记录介质保持部402的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该第二检测部检测被保持于第二记录介质保持部403的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第一检测部及第二检测部设置成仅其中的任一者的检测有效。
另外,打印机201具有以使第一检测部或第二检测部中的任一者的检测成为有效的方式对切换剩余量检测机构的状态的切换操作接受的切换杆410(参照图5-2)。第一检测部或第二检测部的哪一者成为有效是根据打印装置100、即打印机201的设置状态而由打印装置100的使用者所确定的。
打印装置100的使用者基于打印装置100、即打印机201的设置状态来操作切换杆410,从而切换剩余量检测机构的状态,以使第一检测部或第二检测部中的任一者有效。另外,在打印装置100中,通过操作切换杆410,能够切换剩余量检测机构的状态,以使第一检测部及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均无效。关于剩余量检测机构及切换机构之后进行说明(参照图5、图6、图7及图8)。
剩余量检测机构设置在壳体主体104的内侧,即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外侧。剩余量检测机构中的第一检测部经由设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第一窗部406,来检测被保持在第一记录介质保持部402的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剩余量检测机构中的第二检测部经由设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第二窗部407,来检测被保持于第二记录介质保持部403的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在图4中示出了第一检测部为有效的状态。
(剩余量检测机构的结构)
接着,对剩余量检测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图6、图7及图8是表示剩余量检测机构的说明图。在图5中,示出了将剩余量检测机构分解的状态及打印机201中的剩余量检测机构的位置。在图6中,示出了安装于打印机201的状态的剩余量检测机构。在图7中,放大示出了图5的剩余量检测机构部分。在图8中,示出了安装于打印机201的状态的剩余量检测机构的一部分。
在图5、图6、图7及图8中,在打印机201中剩余量检测机构500设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附近。剩余量检测机构500具有:单元罩构件501、单元架构件502、第一检测杆503、第二检测杆504、连动检测杆505、检测传感器506。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第一检测杆503及第二检测杆504来实现检测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检测传感器506及连动检测杆505来实现检测开关。单元罩构件501经由设于打印机201的主体架510的开口部510a,而设于构成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箱状构件302。
单元架构件502设置在单元罩构件501与箱状构件302之间,且在由单元罩构件501与箱状构件302形成的空间内能够移动。上述切换杆410一体设于单元架构件502。切换杆410与设于箱状构件302的狭缝511卡合,而经由该狭缝511贯通到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侧。
切换杆410以沿着狭缝511能够移动的状态与该狭缝511卡合。在使切换杆410沿着狭缝511移动的情况下,单元架构件502相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位置发生变化。狭缝511呈大致L字形状。由此,单元架构件502在大致L字形状的轨道上移动。
在狭缝511中,在其弯曲部与两处两端部之间分别设有卡止用的凹部701。切换杆410具有能够卡止于卡止用的凹部701的卡止用的突起(省略图示)。通过将卡止用的突起钩挂在卡止用的凹部701中,从而能够使狭缝511内的切换杆410的位置停止。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调整单元架构件502相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位置,并且能够固定单元架构件502相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1中,卡止用的凹部701设置在两处两端部、狭缝511的弯曲部、该弯曲部及两处两端部之间共五个部位。由此,能够在五个部位固定单元架构件502相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位置。
卡止用的凹部701的位置不局限于上述五个部位。卡止用的凹部701也可以设置在两处两端部与狭缝511的弯曲部共三个部位,或者也可以设置在比上述五个部位更多的部位。通过增多卡止用的凹部701的部位,能够细微地调整单元架构件502相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位置。
单元架构件502具有与设于单元罩构件501的狭缝501a、501b卡合的突起502a、502b。狭缝501a、501b形成与上述狭缝511相同的大致L字形状,以通过切换杆410的操作,对与单元架构件502一同移动的突起502a、502b的移动位置进行引导。
设于单元架构件502的突起502a、502b及该突起502a、502b所卡合的狭缝501a、501b在单元罩构件501与单元架构件502重合的方向上,设置在与上述狭缝511及切换杆410不同的位置上。
在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侧使狭缝511与切换杆410卡合,在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相反侧使狭缝501a、501b与突起502a、502b卡合,从而在箱状构件302与单元罩构件501之间夹持单元架构件502的状态下,能够引导单元架构件502的移动位置。由此,能够稳定且精度良好地使单元架构件502移动。
第一检测杆503通过使与单元架构件502对置设置的一对突起702a、702b构成的第一轴部702嵌合于孔708而与单元架构件502连结。同样地,第二检测机构504通过使与单元架构件502对置设置的一对突起707a、707b构成的第二轴部707嵌合于孔709而与单元架构件502连结。并且,第一检测杆503及第二检测杆504分别以第一轴部702及第二轴部707为支点,而设置成相对于单元架构件502能够摆动。
第一检测杆503及第二检测杆504分别以第一轴部702与第二轴部707的轴心方向交叉的状态与单元架构件502连结。在该实施方式1中,第一检测杆503及第二检测杆504设置成,摆动时的第一检测杆503所嵌合的第一轴部702与第二检测杆504所嵌合的第二轴部707的轴心方向以90度交叉。
第一检测杆503被设置为,在打印机201处于第一设置状态时,以与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轴随着记录介质202的消耗而移动时的移动方向平行的状态摆动。第二检测杆504被设置为,在打印机201处于第二设置状态时,以与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轴随着记录介质202的消耗而移动时的移动方向平行的状态摆动。
在第一检测杆503的一端设有朝向第一窗部406侧、即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侧突出的第一突起部703。在设于第一检测杆503的圆筒状突起710与单元架构件502之间设有省略图示的第一压缩螺旋弹簧。第一检测杆503通过第一压缩螺旋弹簧的恢复力,而使第一突起部703向从第一窗部406突出的方向施力。
在第二检测杆504的一端设有朝向第二窗部407侧、即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侧突出的第二突起部704。在设于第二检测杆504的圆筒状突起711与单元架构件502之间设有省略图示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第二检测杆504通过第二压缩螺旋弹簧的恢复力,而使第二突起部704向从第二窗部407突出的方向施力。
连动检测杆505通过突出形成在中央附近的两侧面的轴部801与设于单元架构件502的孔卡合并连结,而设置成以轴部801为支点相对于单元架构件502能够摆动。连动检测杆505设置成,其一端部505a与第一检测杆503的与第一突起部703相反侧的端部及第二检测杆504的与第二突起部704相反侧的端部对置,另一端部505b与检测传感器506对置。
在连动检测杆505的轴部801设有省略图示的扭转螺旋弹簧。该扭转螺旋弹簧对连动检测杆505施力,以维持连动检测杆505的另一端部505b从检测传感器506离开的状态,同时使连动检测杆505的一端部505a与第一检测杆503的与第一突起部703相反侧的端部及第二检测杆504的与第二突起部704相反侧的端部抵接。
扭转螺旋弹簧对连动检测杆505施加的作用力被设定为弱于第一压缩螺旋弹簧对第一检测杆503施加的作用力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对第二检测杆504施加的作用力。由此,连动检测杆505被向第一检测杆503的与第一突起部703相反侧的端部或第二检测杆504的与第二突起部704相反侧的端部施力,而以其另一端部505b接近检测传感器506的方式摆动。
检测传感器506能够通过透过型的光电传感器实现。检测传感器506基于连动检测杆505相对于检测传感器506的位置而变化输出。在连动检测杆505的一端部505a被向第一检测杆503的与第一突起部703相反侧的端部或第二检测杆504的与第二突起部704相反侧的端部施力且另一端部505b接近检测传感器506而使连动检测杆505位于将检测传感器506的发光部与感光部遮蔽的位置的情况下、在第一检测杆503克服第一压缩螺旋弹簧的恢复力而摆动且第二检测杆504克服第二压缩螺旋弹簧的恢复力而摆动及连动检测杆505因扭转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向使另一端部505b从检测传感器506离开的位置摆动的情况下,检测传感器506变化输出。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检测杆503、与该第一检测杆503的摆动连动而动作的第一压缩螺旋弹簧及连动检测杆505、支承这些构件的单元架构件502、单元罩构件501等构成第一检测部。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检测杆504、与该第二检测杆504的摆动连动而动作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及连动检测杆505、支承这些构件的单元架构件502、单元罩构件501等构成第二检测部。
在第一检测部为有效的状态下,第一检测杆503设置成使第一突起部703与第一窗部406对置。另外,在第一检测杆503与连动检测杆505的层叠方向上,第一检测杆503设置成使与第一突起部703相反侧的端部与连动检测杆505的一端部505a对置。
在第二检测部为有效的状态下,第二检测杆504设置成使第二突起部704与第二窗部407对置。另外,在第二检测杆504与连动检测杆505的层叠方向上,第二检测杆504设置成使与第二突起部704相反侧的端部与连动检测杆505的一端部505a对置。
在第一检测部为有效的状态下,第一突起部703经由第一窗部406向记录介质收容部301内突出。在第一检测部为有效且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充分多的情况下,第一突起部703与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侧面抵接。在第一突起部703与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侧面抵接的状态下,第一检测杆503克服第一压缩螺旋弹簧的恢复力,而使与第一突起部703相反侧的端部向从连动检测杆505的一端部505a离开的方向摆动。
在第二检测部为有效的状态下,第二突起部704经由第二窗部407向记录介质收容部301内突出。在第二检测部为有效且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充分多的情况下,第二突起部704与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侧面抵接。在第二突起部704与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侧面抵接的状态下,第二检测杆504克服第二压缩螺旋弹簧的恢复力,而使与第二突起部704相反侧的端部向从连动检测杆505的一端部505a离开的方向摆动。
在剩余量检测机构500中,切换杆410设置于单元架构件502,第一检测杆503及第二检测杆504设置于单元架构件502,因此,在操作切换杆410使单元架构件502移动的情况下,第一检测杆503及第二检测杆504连动移动。
由此,在第一检测杆503从第一窗部406突出的状态下,第二检测杆504位于从第二窗部407退避的位置。同样地,在第二检测杆504从第二窗部407突出的状态下,第一检测杆503位于从第一窗部406退避的位置。
这样,在剩余量检测机构500中,通过对切换杆410进行操作,能够使第一检测部及第二检测部移动到仅使第一检测部及第二检测部中的任一者的检测有效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1中,通过切换杆410及狭缝511构成移动机构。
在箱状构件302设有第一退避用肋705。第一退避用肋705被设置成,在与伴随切换杆410的操作而移动的第一突起部703干涉的位置,向第一检测杆503侧突出。第一退避用肋705具有越从第一窗部406侧离开突出量越多的第一斜面部705a。
由此,在第一突起部703从第一窗部406突出的状态下,当操作切换杆410而使该第一突起部703移动至从第一窗部406退避的位置时,第一检测杆503被第一斜面部705a按压,使第一突起部703向靠近单元罩构件501的方向摆动。通过使第一突起部703靠近单元罩构件501地摆动第一检测杆503,从而使第一检测杆503的与第一突起部703相反侧的端部向从连动检测杆505的一端部505a离开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箱状构件302设有第二退避用肋706。第二退避用肋706被设置成,在与伴随切换杆410的操作而移动的第二突起部704干涉的位置,向第二检测杆504侧突出。第二退避用肋706具有越从第二窗部407侧离开突出量越多的第二斜面部706a。
由此,在第二突起部704从第二窗部407突出的状态下,当操作切换杆410而使该第二突起部704移动至从第二窗部407退避的位置时,第二检测杆504被第二斜面部706a按压,使第二突起部704向靠近单元罩构件501的方向摆动。通过使第二突起部704靠近单元罩构件501地摆动第一检测杆504,从而使第二检测杆504的与第二突起部704相反侧的端部向从连动检测杆505的一端部505a离开的方向移动。
这样,通过第一退避用肋705及第二退避用肋706,使第一检测杆503的与第一突起部703相反侧的端部或第二检测杆504的与第二突起部704相反侧的端部的位置与单元架构件502的位置相对应而向从连动检测杆505的一端部505a离开的方向移动,能够防止与未被有效的检测部中的第一检测杆503或第二检测杆504不经意地摆动而连动,错误地摆动连动检测杆505的情况。
接下来,对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起部704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起部704形成为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对第一突起部70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图10、图11及图12是表示第一突起部703的结构的说明图。
在图9、图10、图11及图12中,第一突起部703经由形成为一体的轴901与第一检测杆503的一端连结。第一突起部703设置为能够以轴901为中心而进行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部703设置为能够在图9(或者图11)所示的第一检测杆503的前端902离开第一检测杆503的孔708侧的位置与图10(或者图12)所示的前端902接近第一检测杆503的孔708侧的位置之间转动。进而,第一突起部703设置为能够沿第一检测杆503的长度方向使前端902接近第一检测杆503的孔708侧。
在省略了图示的施力构件的作用下对第一突起部703从图10(或者图12)所示的前端902接近第一检测杆503的孔708侧的位置侧向图9(或者图11)所述的前端902离开第一检测杆503的孔708侧的位置侧施力。由此,在没有对第一突起部703施加外力的状态下,第一突起部703定位在图9(或者图11)所示的前端902离开第一检测杆503的孔708侧的位置上。
具体而言,对第一突起部703施力的施力构件可以通过例如卷绕在轴901上的扭转螺旋弹簧来实现。另外,对第一突起部703施力的施力构件也可以通过以轴901为中心转动的设置在第一突起部703中的靠近第一检测杆503侧的面(以下,称为内侧的面)903与第一检测杆503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来实现。
当从与轴901的轴心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突起部703形成为前端902侧比轴901侧细的大致三角形状。第一突起部703的内侧的面903设置为与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轴心方向平行。另外,在第一突起部703中,以轴901为中心转动时远离第一检测杆503侧的面(以下,称为外侧的面)904相对于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轴心方向倾斜。优选外侧的面904设置在与以连接到达检测位置后的记录介质202的卷心的端面中离孔708最远的位置(参照图14中的符号1401)与孔708的中心的直线为半径的圆弧大致一致的面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记录介质收容部301、具备第一突起部703的第一检测杆503及具备第二突起部704的第二检测杆504、检测传感器506、连动检测杆505来实现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
(剩余量的检测)
接下来,对剩余量检测机构500的检测方法进行说明。图13及图14是表示剩余量检测机构500的检测方法的说明图。图13表示沿图1的A-A线剖开在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的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变成规定量以下的状态中的打印装置100而得到的截面。图14表示在通过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轴心、与该轴心平行且与第一检测杆503的摆动方向平行的面内剖开打印装置100而得到的截面。
在图13及图14中,由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中心的卷心部分形成的空间1300随着保持在第一记录介质保持部402中的记录介质202的消耗而因记录介质202的自重而向第一记录介质保持部402所成的曲面的下端收容地移动。第一突起部703在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足够多的情况下,与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侧面抵接。
若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变为规定量以下,则记录介质202的中心的卷心部分所形成的空间1300变为与第一突起部703对置的状态。由于在第一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下对第一检测杆503向使第一突起部703向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侧突出的方向施力,因此,在第一突起部703变成与卷心部分所形成的空间1300对置的状态这一时刻,第一检测杆503摆动而使第一突起部703进入该空间1300中(参照图14)。
若第一检测杆503摆动而使第一突起部703进入卷心部分所形成的空间1300中,则第一检测杆503的第一突起部703的相反侧的端部克服扭转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使抵接的连动检测杆505的一端部505a向单元罩侧移动。由此,连动检测杆505摆动而使另一端部505b接近检测传感器506。
连动检测杆505的另一端部505b接近检测传感器506,从而检测传感器506的输出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例如连动检测杆505的另一端部505b接近,由此检测传感器506的输出从低电平变化为高电平。剩余量检测机构500根据从检测传感器506输出的值或者检测传感器506的输出变化,检测收容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变成规定量以下的情况。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剩余量检测机构500利用以下情况检测卷心部分的位置,从而能够检测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是否变成规定量以下,所述情况是指随着记录介质202的消耗,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卷绕数减少,随之,记录介质202的直径变小而导致卷心部分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部703的外侧的面904的倾斜角度与以连接位置1401与孔708的中心的直线为半径的圆弧大致一致。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到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变成规定量以下的情况。
即,通过在与以连接位置1401与孔708的中心的直线为半径的圆弧一致的位置设置外侧的面904,从而能够使第一突起部703的整体快速地进入剩余量变为规定量以下而到达了检测位置的记录介质202的卷心所形成的空间1300内。由此,在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变成规定量以下的时刻,能够准确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到该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变成规定量以下的情况。
在上述说明中,以使用第一检测部检测保持于第一记录介质保持部402中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的情况为例,对剩余量检测机构500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说明,同样,也可以使用第二检测部检测保持于第二记录介质保持部403中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的情况为例,对剩余量检测机构500的检测方法进行说明。
由于使用第二检测部检测保持于第二记录介质保持部403中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的方法与上述第一检测部所进行的剩余量检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在使用第二检测部检测保持于第二记录介质保持部403中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的情况下,第二检测杆504处于从第二窗部407突出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00的打印机201具备驱动控制打印机201所具备的各构件的控制部(省略图示)。控制部设置在打印装置100的壳体101内,可以通过例如由ROM或RAM等各种存储器与CPU构成的微型计算机来实现。
控制部根据剩余量检测机构500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液晶显示部110、LED灯109及语音输出装置。具体而言,当控制部根据检测传感器506的输出而检测到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变成规定量以下时,进行驱动控制而在液晶显示部110显示警告并使LED灯109以红色闪烁。另外,控制该语音输出装置,而从语音输出装置输出引导语音或警告声。
(记录介质的更换)
接下来,对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更换时剩余量检测机构5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5及图16是表示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更换时剩余量检测机构500的动作的说明图。在图15及图16中,当第一设置状态下使用打印机201时,第一突起部703在剩余量检测机构500检测到近端的状态下进入记录介质202的卷心所形成的空间1300。
进行记录介质202的更换作业的操作人员(打印装置100的使用者等)把持剩余量变成规定量以下的记录介质202,将其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拉出。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被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拉出,由此第一突起部703被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卷心按压,而向使内侧的面903接近第一检测杆503的方向转动。
这样,第一突起部703设置为,能够以相对于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拆下卷心部分的方向呈直角且相对于记录介质202的侧面平行的轴为中心向从该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拆下该卷心部分的方向转动。由此,第一突起部703与卷心的卡合错开,而能够将剩余量变成规定量以下的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取出到记录介质收容部301外(参照图16)。
通过施力构件对第一突起部703施力,因此,在将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取出到记录介质收容部301外时,第一突起部703向使内侧的面903远离第一检测杆503的方向转动。在这种状态下,操作人员在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放置卷绕成辊卷状的新记录介质202。在放置之际,仅将新的记录介质202放入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而使新的记录介质202的外周面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底面部接触即可。
第一突起部703与放置在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的新的记录介质202的侧面(轴心方向的端面)抵接,被向离开该侧面的方向施力。由此,第一检测杆503向使第一检测杆503的一端离开记录介质202的侧面的方向摆动。
通过使第一检测杆503向使第一检测杆503的一端离开记录介质202的侧面的方向摆动,而使连动检测杆505的另一端部离开检测传感器506。通过使连动检测杆505的另一端部离开检测传感器506,由此剩余量检测机构500再次变成能够检测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的状态。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第二设置状态下使用打印机201的情况与如上所述的在第一设置状态下使用打印机201的情况相同,第二突起部704在剩余量检测机构500检测到近端的状态下,进入记录介质202的卷心所形成的空间1300中。
进行记录介质202的更换作业的操作人员(打印装置100的使用者等)把持剩余量变成规定量以下的记录介质202,将其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拉出。此时,不直接将记录介质202向箱状构件302的开口部分侧拉出,而优选使记录介质202以如下方式移动:与第二突起部704的转动方向一致,沿着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底面部并同时朝向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中心部分。
由此,第二突起部704被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卷心按压,而向使内侧的面903接近第二检测杆504的方向摆动。这样,第二突起部704设置为,能够以相对于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拆下卷心部分的方向呈直角且相对于记录介质202的侧面平行的轴为中心向从该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拆下该卷心部分的方向转动。由此,第二突起部704与卷心的卡合错开,而能够将剩余量变成规定量以下的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取出到记录介质收容部301外。
通过施力构件对第二突起部704施力,因此,在将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向记录介质收容部301外取出时,第二突起部704向使内侧的面903接近第二检测杆504的方向转动。在这种状态下,操作人员在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放置卷绕成辊卷状的新的记录介质202。在放置之际,与取出记录介质202的情况相同,优选使记录介质202以如下方式移动:与第二突起部704的转动方向一致,沿着记录介质收容部301的底面部并同时朝向第二记录介质保持部403。
由此,第二突起部704与放置在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中的新的记录介质202的侧面(轴心方向的端面)抵接,被向离开该侧面的方向施力。由此,第二检测杆504向使第二检测杆504的一端离开记录介质202的侧面的方向摆动。
通过向使第二检测杆504的一端离开记录介质202的侧面的方向摆动,而使连动检测杆505的另一端部离开检测传感器506。通过使连动检测杆505的另一端部离开检测传感器506,由此剩余量检测机构500再次变成能够检测记录介质202的剩余量的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通过透射型的光电传感器来实现检测传感器50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检测传感器506并不局限于透射型光电传感器。具体而言,检测传感器506也可以通过例如根据连动检测杆505的接触的有无而变化输出的微型开关来实现。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1所具备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具备:保持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外周部的记录介质收容部301;在前端具备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起部704的第一检测杆503及第二检测杆504,所述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起部704被施力而与记录介质202的侧面抵接,当随着记录介质202的消耗而因记录介质202的自重使该记录介质202的中心的卷心部分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时,所述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起部704进入卷心部分的空间;将第一检测杆503及第二检测杆504的动作转换为电信号的开关,所述打印机201的特征在于,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起部704能够相对于第一检测杆503及第二检测杆504向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拆下卷心部分的方向转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1所具备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由于随着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拆下的卷心部分的移动,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起部704向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拆下卷心部分的方向转动,因此,能够容易地拆下卷心。由此,不需要改变检测近端所需要的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起部704的形状,就能够容易地进行记录介质202的拆下作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1所具备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起部704被向与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拆下卷心部分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1所具备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在拆下卷心部分后,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起部704恢复到与记录介质202的侧面抵接的状态,因此,仅通过在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收容新的记录介质,就能够调整检测该新的记录介质的剩余量的姿态。由此,不需要改变近端的检测所需要的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起部704的形状,就能够容易地进行记录介质202的拆下作业。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1所具备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不需要改变用于检测近端的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起部704的形状,就能够容易地进行记录介质202的拆下作业或记录介质202的安装作业,因此,能够确保基于剩余量检测机构500的近端的检测精度并同时容易地进行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202的更换作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1所具备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出部704设置为,能够以相对于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拆下设置在第一检测杆503及第二检测杆504上的卷心部分的方向呈直角且相对于记录介质202的侧面平行的轴901为中心而进行转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1所具备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使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出部704向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拆下卷心部分的方向可靠地转动。由此,能够抑制因近端的检测所涉及的结构复杂化而导致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及具备该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的打印机201的大型化,能够有助于打印机201及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1的特征在于,具备:对从记录介质收容部301供给的记录介质202进行印字的印字部;上述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1,与检测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的现有的装置或结构相比,不需要改变用于检测近端的第一突起部703及第二突起部704的形状,就能够容易地进行记录介质202的拆下作业。由此,能够确保近端的检测精度,同时,容易地进行记录介质202的拆下或安装作业。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及打印机根据本发明的打印机具备对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的近端进行检测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及该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能够用于对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进行印字的打印机,特别适用于支承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的外周面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及打印机。

Claims (4)

1.一种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介质收容部,其保持卷绕成辊卷状的记录介质的外周部;
检测杆,其在前端具备突起部,所述突起部被施力而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侧面抵接,且在随着所述记录介质的消耗而因所述记录介质的自重使该记录介质中心的卷心部分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时,所述突起部进入所述卷心部分的空间;
检测开关,其将所述检测杆的动作转换为电信号,
所述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检测杆向从所述记录介质收容部拆下所述卷心部分的方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被向与从所述记录介质收容部拆下所述卷心部分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能够以相对于从所述记录介质收容部拆下设置在所述检测杆上的所述卷心部分的方向呈直角且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侧面平行的轴为中心而转动。
4.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从所述记录介质收容部供给的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印字的印字部;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
CN201010156292A 2009-03-30 2010-03-30 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及打印机 Pending CN1018631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2829 2009-03-30
JP2009082829A JP2010235226A (ja) 2009-03-30 2009-03-30 ロール状記録媒体のニアエンド検出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3169A true CN101863169A (zh) 2010-10-20

Family

ID=42784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56292A Pending CN101863169A (zh) 2009-03-30 2010-03-30 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及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47215A1 (zh)
JP (1) JP2010235226A (zh)
CN (1) CN10186316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7704A (zh) * 2019-10-29 2021-05-04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卷式耗材使用情况的方法、装置、打印设备和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3222B2 (ja) * 2010-01-05 2014-07-09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装置
JP2017132605A (ja) * 2016-01-29 2017-08-03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記録媒体および販売データ処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2253A (en) * 1981-03-31 1982-10-06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Assembly of lead battery
JPS5940250A (ja) * 1982-08-31 1984-03-0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可変角超音波センサ
JPS59179846A (ja) * 1983-03-29 1984-10-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空気噴射式織機の緯糸端牽引装置
KR100335575B1 (ko) * 1996-03-06 2002-09-27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프린터
JP2001191597A (ja) * 2000-01-12 2001-07-1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プリンタ
JP2002234223A (ja) * 2001-02-09 2002-08-20 Star Micronics Co Ltd プリンタ
JP4374873B2 (ja) * 2003-03-10 2009-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ITTO20030475A1 (it) * 2003-06-25 2004-12-26 Olivetti Tecnost Spa Dispositivo di rilevamento di fine carta per una stampante
JP2005022121A (ja) * 2003-06-30 2005-01-27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ロール紙給紙装置およびフォトプリンタ
EP1752304B1 (en) * 2005-08-09 2008-03-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oll paper printer
JP4696768B2 (ja) * 2005-08-09 2011-06-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ロール紙プリン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7704A (zh) * 2019-10-29 2021-05-04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卷式耗材使用情况的方法、装置、打印设备和介质
CN112747704B (zh) * 2019-10-29 2024-04-02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卷式耗材使用情况的方法、装置、打印设备和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35226A (ja) 2010-10-21
US20100247215A1 (en) 2010-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0668A (zh) 打印机
CN102152670A (zh) 打印机装置
US8011844B2 (en) Printer having detecting arm for detecting near-end state of paper roll
CN102076503B (zh) 标签打印机
JP4872738B2 (ja) ロール状媒体支持機構及び記録装置
US20070172293A1 (en) Tape printer
US20080135674A1 (en) Rolled sheet support mechanism and printer
US20120280101A1 (en) Media hanger/guide
JPH07117919A (ja) ロール紙限界残量検出器
CN101863169A (zh) 辊卷状记录介质的近端检测装置及打印机
EP1110889B1 (en) Rolled-paper holding mechanism and a printer including same
KR101820362B1 (ko) 인쇄 장치
US20180043715A1 (en) Tape cartridge
US7753308B2 (en) Mechanism for preventing a winding slack of a roll paper
JP2007118434A (ja) 記録装置
WO2015151361A1 (ja) プリンタ
US20220063309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US7328993B2 (en) Printer
CN102310665A (zh) 记录设备
JP5756481B2 (ja) 用紙収納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
JP2001206602A (ja) ロール紙のニヤエンド検出装置
JP2005343649A (ja) 記録媒体巻取り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タ
JP2015193109A (ja) プリンタ
JPS624166A (ja) ロ−ル状巻回物の残量検出方式
CN114834167A (zh) 纸张收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