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4454B - 图像传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图像传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4454B
CN101854454B CN2010101447495A CN201010144749A CN101854454B CN 101854454 B CN101854454 B CN 101854454B CN 2010101447495 A CN2010101447495 A CN 2010101447495A CN 201010144749 A CN201010144749 A CN 201010144749A CN 101854454 B CN101854454 B CN 1018544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wireless connections
image
parts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447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4454A (zh
Inventor
佐藤克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54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4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4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4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81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 H04N1/00315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with a radio transmission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34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nother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e.g. hybrid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609Fault detection or counter-measures, e.g. original mis-positioned, shortage of pap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609Fault detection or counter-measures, e.g. original mis-positioned, shortage of paper
    • H04N1/32625Fault detection
    • H04N1/32641Fault detection of transmission or transmitted data, e.g. interruption or wrong number of p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609Fault detection or counter-measures, e.g. original mis-positioned, shortage of paper
    • H04N1/32646Counter-measures
    • H04N1/32673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an operating mode, e.g. from paper reception to memory re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7Initiating, continuing or ending a single-mode communication; Handshaking therefor
    • H04N1/32797Systems adapted to communicate over more than one channel, e.g. via ISD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33Mode signalling or mode changing; Handshaking therefor
    • H04N1/3333Mode signalling or mode changing; Handshaking therefor during transmission, input or output of the picture signal; within a single document or p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33Mode signalling or mode changing; Handshaking therefor
    • H04N1/33361Mode signalling or mode changing; Handshaking therefor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r the state of the communication li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15Control of imag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onnected apparatus, e.g. signalling cap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34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e.g. connector, interface
    • H04N2201/0036Detecting or check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34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e.g. connector, interface
    • H04N2201/0037Topological 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 H04N2201/0039Connection via a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34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e.g. connector, interface
    • H04N2201/0037Topological 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 H04N2201/0041Point to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34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e.g. connector, interface
    • H04N2201/0048Type of connection
    • H04N2201/0055By rad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34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e.g. connector, interface
    • H04N2201/0062Stand-alone interfac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3Facsimile machi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33Mode signalling or mode changing; Handshaking therefor
    • H04N2201/33307Mode signalling or mode changing; Handshaking therefor of a particular mode
    • H04N2201/33342Mode signalling or mode changing; Handshaking therefor of a particular mode of transmission mode
    • H04N2201/33364Type of modulation; Type of channel, e.g. digital or analog; Type of communication, e.g. half-duplex or full-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04W36/14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 H04W36/1446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wherein at least one of the networks is unlicens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Facsimile Transmiss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传送系统,其包括:图像处理装置,其具有图像输入部件、图像输出部件和第一无线LAN通信部件;以及通信装置,其具有图像发送/接收部件和第二无线LAN通信部件。其中,通过图像输入部件输入的图像被从图像处理装置的第一无线LAN通信部件发送到通信装置,并且然后被从图像发送/接收部件发送到外部装置。并且,从外部装置发送的图像由通信装置的图像发送/接收部件接收,被从第二无线LAN通信部件发送到图像处理装置,并由图像输出部件输出。图像处理装置和通信装置中的每个包括:第一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第二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第一无线连接部件、第二无线连接部件和通信控制部件。

Description

图像传送系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9年3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085992的优先权,通过引用的方式将其内容整体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通过传真通信功能来发送和接收图像的图像传送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以下的一种无线网络系统,该无线网络系统包括能够在被称为“基础设施模式”的通信模式下通过接入点相互进行无线通信的多个无线通信外围设备。还已知以下的一种无线网络系统,其中多个无线通信外围设备能够在被称为“自组织(ad hoc)模式”的通信模式下相互直接进行无线通信。
例如,如在JP-2008-182439A中所公开的,还提出了一种用于在上述基础设施模式和自组织模式之间切换无线网络系统的技术。在该无线网络系统中,在基础设施模式下在PC(个人计算机)和打印机之间进行无线连接之前,在自组织模式下进行PC(个人计算机)和打印机之间的无线连接,并且将在基础设施模式下使用的无线通信参数从PC发送到打印机。
在基础设施模式下进行PC与打印机之间的无线连接之后,如果PC和打印机不能通过接入点相互通信,则如上述公开的[0064]段中所描述的,PC和打印机被切换回自组织模式,并且将错误信息从打印机发送到PC。
在已知MFP(多功能外围设备)或者传真装置中,用于与其它传真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部件以及用于读取、打印和显示图像的图像输入和输出部件通常被合并在单个壳体中。
在图像传送系统中,其中与上述通信部件相对应的两个装置以及图像输入和输出部件被容纳在各自的两个分离的机架中并且以无线方式相互进行通信,另一方面,两个装置之间的无线连接的中断导致其间图像数据的传送失败。在这方面,在两个装置之间维护无线通信是极其重要的。
在上述公布中公开的技术允许:如果两个装置在基础设施模式下不能进行通信,则允许通过将无线网络系统切换回自组织模式将错误信息从两个装置中的一个发送到另一个。
然而,在上述公布中公开的技术限制于用于如果在基础设施模式下无线通信出现故障时发送错误信息的技术,并且没有公开允许在发送了错误信息之后在两个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的细节。
在上述技术中,当通信模式被切换回自组织模式时,PC参考由用户设置的通信参数。在基础设施模式下进行无线连接之后,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或者其它(例如,用户的错误操作)不适当地改变了用于自组织模式的无线通信参数,则通过将通信模式从基础设施模式切换回自组织模式来建立无线连接存在失败的风险。
发明内容
做出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传送系统,该图像传送系统被配置成:通过无线通信来传送图像,并且如果在基础设施模式下不能进行无线连接,则能够通过将通信模式从基础设施模式切换到自组织模式来维持无线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能够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传送系统,包括:
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具有:图像输入部件,该图像输入部件被配置成输入图像;图像输出部件,该图像输出部件被配置成输出图像;和第一无线LAN通信部件,该第一无线LAN通信部件被配置成通过它的无线LAN功能来实现无线通信;以及
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具有:图像发送/接收部件,该图像发送/接收部件被配置成通过传真通信功能将图像发送到外部装置以及从外部装置接收图像;和第二无线LAN通信部件,该第二无线LAN通信部件被配置成通过它的无线LAN功能来实现无线通信,
其中,通过图像输入部件输入的图像被从图像处理装置的第一无线LAN通信部件发送到通信装置,并且然后被从图像发送/接收部件发送到外部装置,
并且其中,从外部装置发送的图像由通信装置的图像发送/接收部件接收,被从第二无线LAN通信部件发送到图像处理装置,并且由图像输出部件输出,
图像处理装置和通信装置中的每个包括:
第一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该第一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用于存储由图像传送系统的用户设置的并且在基础设施模式下通过无线LAN功能在图像处理装置与通信装置之间建立第一无线连接所必需的第一通信设置信息,在基础设施模式下图像处理装置和通信装置能够通过接入点进行相互通信;
第二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该第二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用于存储已经在没有用户操作的情况下被设置而且不能由用户改变的并且在自组织模式下通过无线LAN功能在图像处理装置与通信装置之间建立第二无线连接所必需的第二通信设置信息,在自组织模式下图像处理装置和通信装置能够直接进行相互通信;
第一无线连接部件,该第一无线连接部件被配置成基于第一通信设置信息在基础设施模式下建立第一无线连接;
第二无线连接部件,该第二无线连接部件被配置成基于第二通信设置信息在自组织模式下建立第二无线连接;以及
通信控制部件,该通信控制部件被配置成:命令第一无线连接部件尝试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在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后,将图像处理装置和通信装置设定在基础设施模式下的无线通信的状态中;如果第一无线连接不能被维持,则命令第二无线连接部件尝试建立第二无线连接;以及在第二无线连接被建立后,将图像传送系统的通信模式从基础设施模式切换到自组织模式。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进行考虑时,通过阅读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下述详细的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
图1A和图1B是示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构造的图像传送系统的通信网络和在该图像传送系统外部的外部装置的通信网络的整体布置的视图;
图2A和图2B是分别示出图1A和图1B的图像传送系统的图像处理装置和通信装置的布置的框图;
图3是图示由图像处理装置和通信装置执行的控制进程的第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4是图示上述控制进程的第二部分的流程图;
图5是图示上述控制进程的第三部分的流程图;
图6是图示上述控制进程的第四部分的流程图;以及
图7是指示图1A和图1B的上述图像传送系统的图像处理装置、通信设备、以及接入点的通信状态的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像传送系统的整体布置>
首先参考图1A和图1B,将描述包括图像传送系统和在该图像传送系统外部的外部装置的通信网络的整体布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构造了图像传送系统。
本实施例的图像传送系统是能够通过传真通信功能来实现图像的发送和接收的系统,并且包括如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如图1A中所示,图像传送系统进一步包括接入点3,通过接入点3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能够在基础设施模式下相互通信。如图1B中所示,在没有使用接入点3的情况下,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还能够在自组织模式下相互直接通信。通信装置2被连接至PSTN(公共电话交换网)4,并且能够通过PSTN 4与被提供在图像传送系统1-3外部的诸如传真装置5的外部装置进行通信。
如图2A中所示,图像处理装置1包括CPU 10、显示部件11、操作员的控制部件12、读取部件13、打印部件14、无线LAN通信部件15、存储器16以及电源17。CPU 10、显示部件11、操作员的控制部件12、读取部件13、打印部件14、存储器16以及电源17在构造上与被提供在本领域中众所周知的MFP(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那些基本上相同。
即,CPU 10是控制部件,该控制部件被配置成根据存储在存储器16中的控制程序来控制图像处理装置1的其它部件。显示部件11是输出部件,该输出部件包括被配置成显示或者指示各种信息的适当的显示装置,诸如液晶显示器(LCD)。例如,当没有通过打印部件14打印传真接收图像时,显示部件11还用于显示经由通信装置2通过传真通信功能接收到的图像(在下文中被称为“传真接收图像”)。操作员的控制部件12是具有键开关或者触摸面板的输入部件并且被配置成使得图像传送系统的用户能够输入用于图像处理装置1的各种信号以执行各种功能。
读取部件13是图像数据读取/生成部件,该图像数据读取/生成部件包括图像传感器或者ADF(自动进纸器)并且被配置成当图像处理装置1执行它的扫描功能、复制功能或者传真传送功能时光学地读取用于生成图像数据的原件的图像。打印部件14是图像形成部件,该图像形成部件由诸如喷墨打印机构或者电子光导打印机构的适当的打印机构构成并且被配置成当图像处理装置1执行打印功能、复制功能或者传真接收功能时将图像形成在以诸如纸张的片材形式的读取介质上。
存储器16是由诸如DRAM的易失性存储器,和由不可重新加载的ROM组成或者包括可重新加载的EEPROM、闪存或者NVRAM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组成。
另一方面,图像处理装置1的无线LAN通信部件15不同于被提供在本领域中众所周知的MFP 1中的无线LAN通信部件。无线LAN通信部件15被提供用于与通信装置2进行无线通信。作为无线网络的构件的某些型号的众所周知的MFP包括无线LAN通信部件。不同于众所周知的MFP的无线LAN通信部件,无线LAN通信部件15不仅被连接至无线网络,而且还被配置成实现与无线装置2的无线通信。在此方面,包括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部件2的本图像传送系统不同于没有包括通信部件2的众所周知的MFP。
在本图像处理装置1中,无线LAN通信部件15根据无线LAN标准(例如,IEEE802.11标准;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等等)来构造,并且被配置成在上述基础设施模式和自组织模式之间切换图像处理装置1的通信模式。
如图1A中所示,当图像处理装置1被设定在基础设施模式下时,图像处理装置1以无线方式被连接至接入点3,并且能够通过接入点3与通信装置2进行通信。如图1B中所示,当图像处理装置1被设定在自组织模式下时,图像处理装置1能够与通信装置2直接通信。
如图2B中所示,通信装置2包括CPU 20、显示部件21、操作员的控制部件22、MODEM 23、通信线路接口24、无线LAN通信部件25、存储器26以及电源27。
CPU 20是控制部件,该控制部件被配置成根据存储在存储器26中的控制程序来控制通信装置2的其它部件。显示部件21是输出部件,该输出部件包括被配置成显示或者指示各种信息的适当的显示装置,诸如液晶显示器(LCD)。例如,显示部件21显示通过PSTN 4向外部传真装置5发送和从外部传真装置5接收传真和电话的历史。操作员的控制部件22是具有键开关或者触摸面板的输入部件并且被配置成使得图像传送系统的用户能够输入用于通信装置2的各种信号以执行各种功能。
MODEM 23和通信线路接口24被提供在众所周知的MFP中,而没有被提供在图像处理装置1中。MODEM 23是转换器部件,该转换器部件被配置成将数字数据和音频信号中的一个转换成另一个,而通信线路接口24是通信处理部件,该通信处理部件被配置成执行用于与诸如外部传真装置5的任何外部装置的电话和传真通信的处理操作,例如,执行用于电话和传真发送和接收的呼叫和呼叫接受操作。通信线路接口24用作图像发送/接收部件,该图像发送/接收部件被配置成通过传真通信功能将图像发送到外部装置并且从外部装置接收图像。
存储器26由诸如DRAM的易失性存储器,和由不可重新加载的ROM组成的或者包括可重新加载的EEPROM、闪存或者NVRAM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组成。
通信装置2的无线LAN通信部件25被提供用于与图像处理装置1进行无线通信。与图像处理装置1的无线LAN通信部件15相似,无线LAN通信部件25根据无线LAN标准(例如,IEEE802.11标准;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等等)来构造,并且被配置成在基础设施模式和自组织模式之间切换通信装置2的通信模式。
如图1A中所示,当通信装置2被设定在基础设施模式下时,通信装置2以无线方式被连接至接入点3,并且能够通过接入点3与图像处理装置1进行通信。如图1B中所示,当通信装置2被设定在自组织模式下时,通信装置2能够与图像处理装置1直接通信。
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相互进行协作以作为图像传送系统进行操作,该图像传送系统执行与常规MFP(多功能外围设备)或者传真装置基本上相同的功能。图像处理装置1被分配成主要用作用于读取、打印以及显示图像的图像传送系统的图像输入和输出部件,而通信装置2被分配成主要用作用于与诸如在图像传送系统外部的传真装置5的任何外部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部件。
详细地进行描述,当图像从包括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的图像传送系统被发送到外部装置时,由图像处理装置1的图像读取部件13读取图像,并且以无线LAN通信的方式将该图像从无线LAN通信部件15发送到通信装置2的无线LAN通信部件25。由通信装置2接收到的图像通过通信装置2的MODEM 23和通信线路接口24并且通过PSTN 4被发送到外部装置(外部传真装置5)。
当通过PSTN 4将图像从外部装置(外部传真装置5)发送到图像传送系统时,MODEM 23通过通信装置2的通信线路接口24来接收所发送的图像,并且将所发送的图像从无线LAN图像部件25发送到图像处理装置1的无线LAN通信部件15。由无线LAN通信部件15接收到的图像被显示在显示部件11上或者由打印部件14进行打印。
<由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执行的控制进程>
接下来参考图3-图6的流程图,将描述由根据本实施例的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传送系统的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执行的控制进程。注意到,图3-图6的流程图示出了由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共同执行的控制进程的所选择的部分,该部分对理解本发明的原理是重要的。
当将电力施加到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时,装置1、2的CPU 10、20开始该控制进程,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或者最初部分。
即,该控制进程开始于步骤S105以通过设置用于基础设施模式的无线参数来建立基础设施模式。无线参数由图像传送系统的用户最初设置,用户已经相对于无线网络设置了接入点3并且因此知道该设置的内容。用户已经根据接入点3的设置的内容设置了无线参数,并且所设置的无线参数被存储在存储器16、26中。在步骤S105中,CPU 10、20从存储器16、26中读出所存储的无线参数以设置用于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的无线参数。
步骤S105之后是步骤S110,步骤S110用于确定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的多个可用的信道是否包括任何未处理的信道。如果在步骤S110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115以扫描未处理的信道。
如果所扫描的未处理的信道是接入点3所使用的信道,则在步骤S115中检测到接入点3。如果所扫描的未处理的信道不是接入点3所使用的信道,则在步骤S115中未检测到接入点3。
如果在没有检测到接入点3的情况下在步骤S115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控制流程返回步骤S110以确定在无线LAN通信部件15的可使用信道中是否还存在未处理的信道。如果在步骤S110中再次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进入S115。只要在步骤S110中获得肯定确定(是)就重复地执行步骤S110和S115。
如果由于已经处理了所有未处理的信道而在步骤S110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不可以建立基础设施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120以执行其它处理操作,诸如显示用于向操作员通知异常的出错消息的操作,或者建立自组织模式替代基础设施模式的操作。由于步骤S120中的操作对理解本发明的原理不重要,所以认为没有必要进一步描述步骤S120。
如果作为在重复执行步骤S110和S115期间检测接入点3的结果在步骤S115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进一步进入步骤S125。在所图示的实施例的本具体示例中,由于通过“m”信道检测到接入点3而在步骤S115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
如果由于通过“m”信道检测到接入点3而在步骤S115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图像处理装置1的CPU 10和通信装置2的CPU 20中的每一个要求另一方通过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发送该另一装置1、2的认证信息。即,CPU 10要求CPU 20发送通信装置2的认证信息,而CPU 20要求CPU 10发送图像处理装置1的认证信息。
从图像处理装置1发送到通信装置2的认证信息和从通信装置2传送到图像处理装置1的认证信息是用于确认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中的每一个是用于通信的正确方(另一方)所必需的信息。例如,认证信息包括由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识别但是其它的装置不识别的信息,或者能够仅由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解码的加密信息。
在接下来的步骤S130中,响应于步骤S125中做出的要求而发送另一方的认证信息。步骤S130之后是步骤S135,其中检查所接收到的另一方的认证信息以确定另一方的认证信息是否是正确的认证信息,即,匹配于存储在自己存储器16、26中的信息。
如果所接收到的认证信息不是正确的认证信息,则在步骤S135中获得否定确定(否),并且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140以确定步骤S135的执行的数目(步骤S125-S135)是等于还是小于预定的上限。如果由于执行的数目不大于上限而在步骤S140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S125。因此,如果所接收到的另一方的认证信息不正确,则将步骤S125-S140重复执行等于上限的最大次数。
如果在步骤S125中的要求的时刻之后的预定时间长度内没有接收到认证信息,以及如果所接收到的认证信息不正确,则在步骤S135中获得否定确定(否)。
如果由于在重复执行步骤S125-S140期间接收到正确的认证信息而在步骤S135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进入图4中所示的步骤S205。如果由于重复执行步骤S125-S140的数目超过上限而在步骤S140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145,其中显示部件11、21显示指示没有接收到另一方的正确认证信息的出错消息或图标。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流程进入也如图4中所示的步骤S230。
在步骤S205中,CPU 10、20将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设定在通过“m”信道的等待状态中。然后,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210以确定是否要求图像发送或者接收。如果在步骤S210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S205。重复地执行步骤S205和S210,直到要求了图像发送或者接收。
例如,在作为用户操作的结果由读取部件读取图像之后,当图像处理装置1准备好将该图像发送到通信装置2时,在步骤S210中图像处理装置1的CPU 10确定要求图像发送。当图像处理装置1已经通知通信装置2将要开始从图像处理装置1的图像发送时,在步骤S210中通信装置2的CPU 20确定要求图像接收。
在已经从外部传真装置5接收到图像之后,当通信装置2准备好将该图像发送到图像处理装置1时,在步骤S210中CPU 20确定要求图像发送。当通信装置2已经通知图像处理装置1将要开始从通信装置2的图像发送时,在步骤S210中CPU 10确定要求图像接收。
如果在重复执行步骤S125-S210期间在步骤S210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215,其中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在基础设施模式下使用“m”信道执行与彼此的互通信。
在步骤S215中的基础设施模式下的通信期间,执行步骤S220以确定基础设施模式下的装置1和2之间的连接状态是否正常。如果在步骤S220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225以确定是否终止了图像发送或者接收。如果在步骤S225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S215。重复地执行步骤S215-S225,直到在两个装置1、2的连接的状态没有异常的情况下终止了图像发送或者接收。
当由于终止了图像发送或者接收而在步骤S225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时,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S205,其中CPU 10、25将它的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再次设定在用于通过“m”信道的等待状态中。因此,重复地执行步骤S205-S225。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或者其它在装置1、2之间的连接状态变得异常,则在步骤S220中获得否定确定(否),并且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230。如果如上所述执行了图3中所示的步骤S145,则还执行此步骤S230。
在由于在步骤S220中获得否定确定(否)而执行了步骤S230和下面的步骤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模式下的通信被中断,并且自组织模式替代基础设施模式被建立。更加详细地描述,执行步骤S230以将作为关于与接入点3进行通信所必需的“m”信道的信息的“m”信道连接信息存储在存储器16、26中。在上述步骤S110和S115中已经通过CPU 10、20检测到“m”信道。
步骤S230之后是步骤S235,其中CPU 10、20设置用于在自组织模式下开始无线通信所必需的无线参数。在从制造商向用户运送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之前用于自组织模式的无线参数被存储在存储器16、26中,并且用户不能重写。即,用于允许从制造商一起运送的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的直接互通信的信息被存储在存储器16、26中,从而在步骤S235中CPU 10、20读出存储器16、26的内容用于设置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
即使在两对装置1和2具有相同型号的情况下,用于在一起运送的一对装置1和2之间建立直接互通信的无线参数信息不同于用于在一起运送的另一对装置1和2之间的直接互通信的信息。因此,如果没有作为一对装置1和2一起运送两个装置1和2,则在自组织模式下两个装置1和2不可相互通信。例如,如果通信装置2没有与图像处理装置1一起运送,则图像处理装置1不可与通信装置2通信。
步骤S235之后是步骤S240,其中CPU 10、20选择用于自组织模式的“n”信道。此“n”信道不同于在基础设施模式下使用的“m”信道。
对于自组织模式,可以仅选择不同编号的两个信道。也就是说,执行步骤S240以临时地选择这两个不同信道中预定的一个,并且如果所临时选择的信道不同于用于基础设施模式的“m”信道,则最终选择所临时选择的信道作为“n”信道,或者如果临时选择的信道与“m”信道相同,则最终选择上述两个不同信道中的另一个作为“n”信道。因此,在步骤S240中选择不同于“m”信道的“n”信道用于自组织模式。
在步骤S240中已经选择“n”信道之后,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245以从存储器读取“n”信道连接信息,并且然后进入图5中所示的步骤S305。在步骤S305中,根据在步骤S245中读出的“n”信道信息来扫描“n”信道。
在步骤S305中,如果作为使用“n”信道开始与图像处理装置1进行通信的结果通过“n”信道检测到另一方(通信装置2),则在图像处理装置1中获得肯定确定(是),以及如果作为使用“n”信道开始与通信装置2进行通信的结果通过“n”信道检测到另一方(图像处理装置1),则在通信装置2中获得肯定确定(是)。如果没有检测到另一方,则在步骤S305中获得否定确定(否)。
如果在步骤S305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310以确定步骤S305的执行的数目是等于还是小于预定的上限。如果在步骤S310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S305。因此,没有检测到另一方的装置1、2的CPU 10、20将步骤S305和S310重复执行等于上限的最大次数。
如果在重复执行步骤S305期间通过“n”信道检测到正确的另一方,则在步骤S305中获得肯定确定(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315,其中CPU 10、20通过它的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接收另一方的认证信息。已经相对于步骤S125描述了认证信息。在步骤S315中已经接收到另一方的认证信息之后,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320以确定所接收到的认证是否是正确的认证信息,也就是说,匹配于存储在自己的存储器16、26中的信息。
如果在步骤S320中确定所接收到的另一方的认证信息不正确,也就是说,如果在步骤S320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325以确定步骤S320的执行的数目(步骤S330、S315以及S320)是等于还是小于预定的上限。
如果由于执行的数目不大于上限而在步骤S325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330,其中CPU 10、20要求另一方通过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发送另一方的认证信息。然后,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S315。因此,如果所接收到的另一方的认证信息不正确,则将步骤S315-S330重复执行等于上限的最大次数。
如以上相对应步骤S135所描述的,如果在步骤S330中的要求的时刻之后的预定的时间长度内没有接收到认证信息,以及如果所接收到的认证信息不正确,则在步骤S320中获得否定确定(否)。
如果由于在重复执行步骤S315-S330期间接收到正确的认证信息而在步骤S320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340以确定是否要求图像发送或者接收。
在基础设施模式下在重复执行步骤S215-S225期间终止图像发送或者接收之前,如果由于在步骤S220中检测到的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之间的异常连接而中断了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之间的通信,则在步骤S340中获得肯定确定(是)。
如果在步骤S340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345,其中CPU 10、20通过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在自组织模式下通过“n”信道执行与彼此的互通信。然后,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350以确定是否终止了图像发送或者接收。如果在步骤S350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S345。因此,重复地执行步骤S345和S350,直到终止了图像发送或者接收。
如果在重复执行步骤S340-S350期间在步骤S350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进入如图6中所示的步骤S405。如果在上述步骤S340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控制流程也进入步骤S405。
如果在步骤S325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也就是说,如果步骤S320的执行的数目超过上限,则这意味着不可以接收到另一方的正确认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的是,使用“n”信道的互通信是不可能的,并且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335以确定步骤S305的执行的数目是等于还是小于预定的上限。
如果在步骤S335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S305以再次扫描“n”信道,并且进入下面的步骤S315-S330。
如果由于步骤S305的重复执行的数目超过上限而在步骤S310或者S335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确定不可以使用“n”信道来实现通信,并且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355。
在步骤S355中,显示部件11、21显示指示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之间的连接故障的出错消息或图标。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360以扫描“m”信道。从前述描述将理解到,尽管在步骤S115中通过“m”信道检测了接入点3但是在步骤S220中检测到异常连接的情况下,并且在步骤S350中确定不可以使用“n”信道通信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360。
鉴于以上刚描述的事实,重复地执行步骤S355和S360以确定通过“m”信道是否检测到接入点3,即使作为通过“m”信道检测接入点3的失败结果而在步骤S360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也就是说,如果在步骤S360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则重复关于通过“m”信道是否检测到接入点3的确定。
如果作为通过“m”信道检测接入点3的结果而在步骤S360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进入图6中所示的步骤S440。
当遵循步骤S340中的否定确定(否)或者步骤S350中的肯定确定(是)来执行步骤S405时,CPU 10、20将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设定在用于通过“n”信道的等待状态中。然后,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410以确定是否必须进行图像发送或者接收。
如果在步骤S410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415,其中CPU 10、20通过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在自组织模式下使用“n”信道执行与彼此的互通信。
然后,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420以确定图像发送或者接收是否终止。如果在S420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S415。因此,重复地执行步骤S415和S420。
如果在重复执行步骤S415-S420期间在步骤S420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425。如果在上述步骤S410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控制流程也进入步骤S425。
执行步骤S425以扫描“m”信道,即,再次确定通过“m”信道是否检测到接入点3。如果由于使用“m”信道进行通信连续失败、或者由于接入点3的缺陷而在步骤S425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S405和下面的步骤。
如果作为消除通信失败的原因的结果而使得使用“m”信道的通信变得可能,则通过“m”信道检测到接入点3,并且在步骤S425中获得肯定确定(是)。在这种情况下,CPU 10、20在自组织模式下中断通信并且再次建立基础设施模式替代自组织模式。
详细地进行描述,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430,其中CPU 10、20以与步骤S105中所述的基本上相同的方式来设置在基础设施模式下开始通信所必需的无线参数。然而,在步骤S430中,根据在步骤S230中存储在存储器16、26中的“m”信道连接信息来实现信道设置。因此,没有必要执行与就在加电之后立即执行的步骤S110和S115相类似的步骤,使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针对接入点3的无线连接。
步骤S430之后是步骤S440。如上所述,当在图5中所示的步骤S360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时也执行此步骤S440。在步骤S440中,CPU 10、20要求另一方通过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发送另一装置1、2的认证信息。以上已经相对于步骤S 125描述了认证信息。步骤S440之后是步骤S445,以接收从另一方发送的认证信息。然后,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450以检查所接收到的认证信息,用于确定认证信息是否匹配于存储在自己的存储器16、26中的信息。
如果所接收到的认证信息不是正确的认证信息,则在步骤S450中获得否定确定(否),并且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455以确定步骤S450的执行的数目(步骤S440-S450)是等于还是小于预定的上限。如果在步骤S455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S440。因此,如果所接收到的另一方的认证信息不正确,则将步骤S440-S450重复执行等于上限的最大次数。
如果由于在重复执行步骤S440-S450期间接收到正确的认证信息而在步骤S450中获得了肯定确定(是),则控制流程返回到图4中所示的步骤S205。因此,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被恢复到用于使用“m”信道通信的基础设施模式。
如果由于步骤S440-S450的重复执行的数目超过预定的上限而在步骤S455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否),则认为使用“m”信道通信失败继续。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460,其中显示部件11、21显示指示没有接收到另一方的正确认证信息的出错消息或图标。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流程进入步骤S405,使得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被保持在使用“n”信道在自组织模式下进行通信的状态中。
通过示例的方式,如图7的序列图中所示,作为通过如上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中的每个来执行控制进程的结果,在由图像处理装置1、通信装置2以及接入点3组成的图像传送系统的三个组件当中实现通信。
更加具体地描述,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最初执行上述步骤S105-S225以使得通信装置2和接入点能够通过“m”信道进行无线连接,使得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能够在基础设施模式下通过接入点3相互通信。
如果由于从接入点3移除电力或者接入点3的缺陷而中断了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之间的通信,则在步骤S220中获得否定确定(否),并且控制流程进入用于将“m”信道连接信息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步骤S230,用于建立自组织模式的步骤S235,用于读取“n”信道连接信息的步骤S240,用于执行用于确定通过“n”信道是否检测到另一方的扫描操作的步骤S305。
如果步骤S305中的扫描操作表明作为另一方的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中的每个的相互识别,则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能够在自组织模式下相互直接通信。然后,执行步骤S315-S330以交换认证信息并且检查所接收到的认证信息。如果确定所接收到的认证信息是另一方的正确认证信息,则执行步骤S340-S350和S405-S420以实现使用“n”信道的通信并且等待使用“n”信道的通信。另外,执行步骤S425以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内重复扫描操作,用于确定通过“m”信道是否检测到接入点3。
如果接入点3重新开始通信同时使用“m”信道发送电波,则在步骤S425中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通过“m”信道检测该电波,作为执行步骤S430的结果,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能够在基础设施模式下通过接入点3再次相互通信。随后,执行步骤S440-S450等等以交换认证信息并且检查所接收到的认证信息。如果所接收到的认证信息是正确的,则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S205,使得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被恢复到用于在基础设施模式下使用“m”信道进行通信的状态。
<示例性实施例的优点>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构造的图像传送系统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105-S135以在基础设施模式下在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之间建立无线连接的第一状态;执行步骤S205-S225以确定无线连接的第一状态是否被中断;以及如果确定无线连接的第一状态被中断,则执行步骤S230-S320以在自组织模式下在装置1、2之间建立无线连接的第二状态,使得在步骤S340-S350和步骤S405-S420中可以在自组织模式下进行无线通信,同时无线连接的第一状态被中断。
因此,例如,如果由于接入点3的缺陷而引起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识别接入点3失败,则图像传送系统的通信模式从基础设施模式变成自组织模式以允许在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之间进行图像传送。
还理解的是,基于在运送图像传送系统之前设置的并且图像传送系统的用户不能重写的信息(对应于“第二通信设置信息),在步骤S235中设置在自组织模式下开始无线通信所必需的无线参数,以建立无线通信的第二状态。尽管常规图像传送系统允许用户改变用于自组织模式的无线参数,但是本图像传送系统防止由于用户的错误操作而引起的用于自组织模式的无线参数的不适当的改变。
本图像传送系统进一步被配置成:在步骤S405-S420中实现自组织模式下的无线通信之后,在步骤S425中确定是否能够在基础设施模式下进行无线连接,并且如果在步骤S450中确定建立了基础设施模式下的无线连接,则通过返回到步骤S205来恢复到基础设施模式下的无线通信。因此,没有必要由用户进行麻烦的手动操作以使图像传送系统从自组织模式恢复到基础设施模式。换言之,图像传送系统被自动地恢复到对用户来说更方便的基础设施模式。
在包括接入点3的图像传送系统中,在即使有接入点3的情况下建立的自组织模式下在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之间的直接通信将阻止外部无线LAN装置通过接入点3与图像处理装置1进行通信。在此方面,自组织模式下的通信对用户来说是不方便的。
然而,在本图像传送系统中,建立自组织模式是用于仅在通过接入点3的通信不可能的情况下允许在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之间的直接通信,但是在可以再次通过接入点3进行通信之后,通信模式立即从自组织模式返回到基础设施模式,从而本图像传送系统允许外部无线LAN装置通过接入点3与图像处理装置1通信,导致对用户来说增加了本图像传送系统的方便程度。
本图像传送系统进一步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230,在将通信模式从基础设施模式变成自组织模式之后,将在基础设施模式下重新建立无线连接所必需的信息存储在存储器16、26(用作“第三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中。因此,在变成自组织模式之前立即通过利用存储在存储器16、26中的信息可以在步骤S430-S450中尝试通过“m”信道再次建立无线连接,也就是说,没有必须再次执行用于协调可以动态地改变的数据所需要的处理操作(例如,如在步骤S110和S115中执行的)。
本图像传送系统进一步被配置成:如果系统不能将通信模式变成自组织模式(如果在步骤S310或者S335中获得了否定确定),则执行步骤S355和S360,使得系统可以被恢复到基础设施模式,而没有进行尝试建立自组织模式的进一步操作。因此,步骤S355和S360增加了将图像传送系统恢复到基础设施模式的机会。
本图像传送系统还被布置使得当用于基础设施模式的具体信道具有通信问题时,通过使用与用于基础设施模式的具体信道不同的信道,将通信模式从基础设施模式变成自组织模式。因此,本图像传送系统具有通过将通信模式变成自组织模式来解决通信问题的较高的可能性。
即使在图像传送系统允许用户手动地改变用于基础设施模式的信道的情况下,也在步骤S240中自动地选择用于自组织模式的信道,以便确保用于自组织模式的信道不同于用于基础设施模式的信道。在该方面,图像传送系统也具有通过将通信模式变成自组织模式来解决通信问题的较高的可能性。
从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前述描述将理解的是,读取部件13被配置成读取要通过用作图像输入部件的图像处理装置1的传真传送功能传送的图像,而显示部件11被配置成显示通过装置1的传真接收功能接收到的图像,并且打印部件14被配置成配合用作图像输出部件而打印所接收到的图像。
还将理解的是,在步骤S105中使用的信息对应于第一通信设置信息,而存储该第一通信设置信息的存储器16、26用作第一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并且在步骤S235中使用的信息对应于第二通信设置信息,而存储该第二通信设置信息的存储器16、26用作第二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
将进一步理解的是,被指定执行步骤S110-S135和S205-S225以控制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的无线通信硬件的CPU 10、20的部件和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的无线通信硬件配合用作第一无线连接部件,该第一无线连接部件被配置成在基础设施模式下在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之间建立第一无线连接,而被指定执行步骤S235-S245、S305-S350以及S405-S420以控制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的无线通信硬件的CPU 10、20的部件和无线LAN通信部件15、25的无线通信硬件配合用作第二无线连接部件,该第二无线连接部件被配置成在自组织模式下在两个装置1、2之间建立第二无线连接。第一无线连接部件包括通信信道指定部件(S115),该通信信道指定部件被配置成指定通信信道,通过该通信信道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通过接入点3相互进行通信。
还将理解的是,被指定执行步骤S115、S135、S140、S220、S310、S320、S325、SS35、S360、S410、S420、S425、S450、S455等等的CPU 10、20的部件配合用作通信控制部件,该通信控制部件被配置成在基础设施模式下的无线连接和自组织模式下的无线连接之间切换图像传送系统。通信控制部件包括连接检查部件(S220),该连接检查部件被配置成在基础设施模式下的无线通信的状态中检测不能维持由第一无线连接部件曾经建立的第一无线连接的状态;以及发送/接收要求确定部件(S410),该发送/接收要求确定部件被配置成在自组织模式下的无线通信的状态中,确定是否要求两个装置1、2中的一个将图像发送到另一个或者从另一个接收图像。通信控制部件进一步包括发送/接收终止确定部件(S420),该发送/接收终止确定部件被配置成确定是否终止在自组织模式的无线通信的状态中从两个装置1、2中的一个到另一个的图像的发送或者由另一个进行的图像的接收。
将进一步理解的是,在步骤S430中使用的信息对应于在S230中存储的第三通信设置信息,而存储此第三通信设置信息的存储器16、26用作相对于步骤S430在上面描述的第三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
<说明的实施例的修改>
尽管仅出于说明性目的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说明的实施例的细节,而是可以以其它的方式来体现。
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重复地执行步骤S355和S360以扫描“m”信道。然而,可以修改步骤S355以扫描“m”信道和“n”信道两者,用于确定通过“m”信道和“n”信道中的任一个是否检测到另一方。在这种情况下,当通过“m”信道的通信问题继续存在中消除了通过“n”信道的通信问题的原因时,建立了在图像处理装置1与通信装置2之间的无线连接。然而,即使在建立了通过“n”信道的无线连接之后的短时间内消除了通过“m”信道的通信问题,也或多或少地延迟了通过“m”信道建立无线连接的处理操作。在这方面,鉴于上述因素应当选择是仅扫描“m”信道还是扫描“m”信道和“n”信道两者。
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240中选择与“m”信道不同的“n”信道。如果将通信模式从基础设施模式切换到自组织模式的目的是处理接入点3本身的缺点而不是处理无线电波干扰或者障碍,则在步骤S240中可以选择“m”信道。在相对于给定信道存在无线电波干扰或者妨碍的情况下,鉴于在中断了装置1、2与相对地远离装置1、2的接入点3的无线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将通信模式切换到自组织模式,位置相互相对靠近的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变得能够相互进行通信的可能性,选择与“m”信道不同的“n”信道不是必要的。
在根据所说明的实施例的图像传送系统中,CPU 10、20执行步骤S230以将与用于与接入点3进行通信的信道有关的“m”信道连接信息存储在存储器16、26中。然而,可以修改步骤S230使得将与存储在存储器16、26中的与关于具体接入点3的网络信息(在步骤S115中通过“m”信道检测到的)有关的“m”信道连接信息存储在存储器16、26中。即使在图像传送系统的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具有与多个接入点有关的网络信息的情况下,此修改也可以使通过“m”信道检测到的网络信息与“m”信道连接信息相关。因此,可以快速地建立基础设施模式下的无线连接。
在根据所说明的实施例的图像传送系统中,在将图像处理装置1和通信装置2从制造商运送到用户之前,在步骤S235中由CPU 10、20设置的并且在自组织模式下开始通信所必需的无线参数被存储在存储器16、26中,并且用户不能重写。然而,服务工程师可以以具体的方式重写不能重写的用于自组织模式的无线参数。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工程师可以改变要使用的存储在代替有缺陷的图像处理装置1的新图像处理装置1中的无线参数,使得新图像处理装置1能够在自组织模式下与现有通信装置2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或者,用户不能改变用于自组织模式的无线参数,防止用户错误设置无线参数,该错误设置将导致在自组织模式下的无线连接失败。
通过PSTN 4能够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2可以被配置成可操作为合并了诸如电话接收器、电话应答装置、消息记录器以及电话号码存储器的各种装置的电话装置。电话系统可以通过以用作母单元的通信装置2的形式的电话装置、以及以无绳单元的形式的至少一个子单元来构成。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第一无线LAN通信部件25之外,通信装置2包括第二无线LAN通信部件,用于使母单元与无绳子单元或者多个无绳子单元进行通信。替代地,每个无线子单元被提供有用于与无线LAN通信部件25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
尽管根据所说明的实施例的图像传送系统的图像处理装置1具有以读取部件13的形式的图像输入部件,但是图像输入部件13可以被布置成接收来自存储在存储卡中的图像文件的图像、或者从诸如PC的外部装置传送的图像数据。尽管图像处理装置1具有以显示部件11和打印部件14的形式的图像输出部件,但是图像输出部件可以被布置成将图像数据存储在存储卡中或者将图像数据传送到外部PC或者其它装置。

Claims (13)

1.一种图像传送系统,包括:
图像处理装置,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具有:图像输入部件,所述图像输入部件被配置成输入图像;图像输出部件,所述图像输出部件被配置成输出图像;和第一无线LAN通信部件,所述第一无线LAN通信部件被配置成通过它的无线LAN功能来实现无线通信;以及
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具有:图像发送/接收部件,所述图像发送/接收部件被配置成通过它的传真通信功能将图像发送到外部装置以及从外部装置接收图像;和第二无线LAN通信部件,所述第二无线LAN通信部件被配置成通过它的无线LAN功能来实现无线通信;
其中,通过所述图像输入部件输入的图像被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的所述第一无线LAN通信部件发送到所述通信装置,并且然后被从所述图像发送/接收部件发送到所述外部装置,
并且其中,从所述外部装置发送的图像由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图像发送/接收部件接收、被从所述第二无线LAN通信部件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并且由所述图像输出部件输出,
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和所述通信装置中的每个包括:
第一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所述第一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用于存储第一通信设置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设置信息由所述图像传送系统的用户设置并且所述第一通信设置信息是在基础设施模式下通过所述无线LAN功能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与所述通信装置之间建立第一无线连接所必需的,在所述基础设施模式下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和所述通信装置能够通过接入点进行相互通信;
第二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所述第二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用于存储第二通信设置信息,所述第二通信设置信息已在没有用户操作的情况下被设置而且不能由用户改变并且所述第二通信设置信息是在自组织模式下通过所述无线LAN功能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与所述通信装置之间建立第二无线连接所必需的,在所述自组织模式下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和所述通信装置能够直接进行相互通信;
第一无线连接部件,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被配置成基于所述第一通信设置信息在所述基础设施模式下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
第二无线连接部件,所述第二无线连接部件被配置成基于所述第二通信设置信息在所述自组织模式下建立所述第二无线连接;以及
通信控制部件,所述通信控制部件被配置成:命令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尝试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如果所述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则将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和所述通信装置设定在所述基础设施模式下的无线通信的状态中;如果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不能被维持,则命令所述第二无线连接部件尝试建立所述第二无线连接;以及如果所述第二无线连接被建立,则将所述图像传送系统的通信模式从所述基础设施模式切换到所述自组织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传送系统,其中,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包括连接检查部件,所述连接检查部件被配置成在所述基础设施模式下的无线通信的状态中检测不能维持由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曾经建立的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传送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二无线连接被建立后,在所述自组织模式下的无线通信的状态中,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命令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尝试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并且如果所述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则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将所述通信模式从所述自组织模式切换到所述基础设施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传送系统,其中,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包括发送/接收要求确定部件,所述发送/接收要求确定部件被配置成在所述自组织模式下的无线通信的状态中,确定是否要求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和所述通信装置之一将图像发送到另一个装置或者从另一个装置接收图像,如果所述发送/接收要求确定部件确定没有要求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和所述通信装置之一将所述图像发送到另一个装置或者从另一个装置接收所述图像,则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命令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尝试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传送系统,其中,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包括发送/接收终止确定部件,所述发送/接收终止确定部件被配置成确定在所述自组织模式下的无线通信的状态中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和所述通信装置之一向另一个装置的图像的发送或者对来自另一个装置的图像的接收是否被终止,如果所述发送/接收终止确定部件确定在所述自组织模式下的无线通信的状态中的所述图像的发送或者接收被终止,则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命令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尝试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传送系统,其中,如果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未能在所述自组织模式下的无线通信的状态中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则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将所述图像传送系统保持在所述自组织模式下的无线通信的状态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传送系统,其中,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和所述通信装置中的每个进一步包括第三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用于存储第三通信设置信息,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尝试在所述基础设施模式下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所必需的,
并且其中,如果不能维持由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建立的所述第一无线连接,则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在命令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存储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之后,命令所述第二无线连接部件尝试建立所述第二无线连接,所述通信控制部件随后命令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基于从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中读出的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来再次尝试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传送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包括通信信道指定部件,所述通信信道指定部件被配置成指定通信信道,通过所述通信信道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和所述通信装置通过所述接入点进行相互通信,
并且其中,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存储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至少包括与由所述通信信道指定部件指定的所述通信信道有关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传送系统,其中,如果所述第二无线连接部件未能建立所述第二无线连接,则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命令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重复地尝试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直到建立了所述第一无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传送系统,其中,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和所述通信装置中的每个进一步包括第三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用于存储第三通信设置信息,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尝试在所述基础设施模式下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所必需的,
并且其中,如果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未能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则所述通信控制部件在命令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存储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之后,命令所述第二无线连接部件尝试建立所述第二无线连接,如果所述第二无线连接部件未能建立所述第二无线连接,则所述通信控制部件随后命令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基于从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中读出的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来再次尝试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传送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包括通信信道指定部件,所述通信信道指定部件被配置成指定通信信道,通过所述通信信道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和所述通信装置通过所述接入点进行相互通信,
并且其中,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存储器部件存储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所述第三通信设置信息至少包括与由所述通信信道指定部件指定的所述通信信道有关的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传送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无线连接部件通过使用与由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使用用于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的通信信道不同的通信信道来在所述自组织模式下建立所述第二无线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传送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无线连接部件通过选择与由所述第一无线连接部件使用的所述通信信道不同的两个不同通信信道之一来建立所述第二无线连接。
CN2010101447495A 2009-03-31 2010-03-29 图像传送系统 Active CN1018544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5992 2009-03-31
JP2009085992A JP4730452B2 (ja) 2009-03-31 2009-03-31 画像伝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4454A CN101854454A (zh) 2010-10-06
CN101854454B true CN101854454B (zh) 2012-11-21

Family

ID=42783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447495A Active CN101854454B (zh) 2009-03-31 2010-03-29 图像传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87839B2 (zh)
JP (1) JP4730452B2 (zh)
CN (1) CN1018544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53572B2 (en) * 2010-08-27 2015-02-10 Htc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mobile network shar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5569362B2 (ja) 2010-11-29 2014-08-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データ送信装置及びデータ受信装置
JP2012165918A (ja) * 2011-02-15 2012-09-06 Fujifilm Corp 放射線画像撮影装置、及び通信モード設定装置
JP2012165919A (ja) 2011-02-15 2012-09-06 Fujifilm Corp 放射線画像撮影装置、及び通信モード設定装置
JP5641977B2 (ja) * 2011-02-25 2014-12-17 任天堂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4996754B1 (ja) * 2011-03-18 2012-08-08 株式会社東芝 表示制御装置、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JP5866903B2 (ja) * 2011-09-13 2016-02-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834838B2 (ja) * 2011-11-30 2015-1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2013162301A (ja) * 2012-02-03 2013-08-19 Canon Inc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945934B2 (ja) * 2012-05-09 2016-07-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CN102740076B (zh) * 2012-06-15 2014-12-03 上海大学 无线微显示器系统
US20140269490A1 (en) * 2013-03-12 2014-09-18 Vonage Network,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configuring a terminal adapter for use with an ip telephony system
EP2881813B1 (de) 2013-12-04 2016-07-27 VEGA Grieshaber KG Feldgeräte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Kommunizieren einer Feldgerätevorrichtung mit einer Auswerteeinrichtung
JP6381207B2 (ja) * 2013-12-25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35629B2 (ja) * 2014-05-16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24338B2 (ja) * 2015-10-30 2020-07-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6852385B2 (ja) * 2016-03-08 2021-03-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769204B2 (ja) 2016-09-21 2020-10-1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1071173B2 (en) 2017-06-12 2021-07-20 Sharp Nec Display Solutions, Ltd.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switching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JP7143071B2 (ja) * 2017-11-15 2022-09-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230139812A1 (en) * 2020-04-17 2023-05-04 Signify Holding B.V. Network node for operation under non-availability of application control hub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99062A2 (en) * 2004-05-17 2005-11-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ast handover method for IEEE 802.11 wireless LAN networks
CN1725901A (zh) * 2004-07-22 2006-01-25 Sk电信技术有限公司 在空闲状态的多模移动终端中进行系统间模式切换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3636A (ja) * 1994-12-09 1996-06-21 Sony Corp デジタルコードレス電話装置
JP3577962B2 (ja) * 1998-07-21 2004-10-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コードレス親子電話機
JP3037308B1 (ja) * 1998-12-24 2000-04-24 日本電気移動通信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の圏内待ち受け方法
JP3533353B2 (ja) * 1999-05-11 2004-05-31 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Phs向けの移動局におけるハンドオーバ方法
US7120129B2 (en) * 2001-03-13 2006-10-10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hieving zero-configuration wireless computing and computing device incorporating same
US7292587B2 (en) 2001-09-27 2007-11-06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connectivity between arbitrary networks using a mobile device
JP3792632B2 (ja) 2002-10-01 2006-07-05 Necイン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無線lan通信方式
JP2004229237A (ja) 2003-01-27 2004-08-12 Ricoh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4136694B2 (ja) 2003-02-07 2008-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基地局および通信リンク維持方法
US20040243840A1 (en) * 2003-05-29 2004-12-02 Hieu Tra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selection and adaptation of wireless device operating profile
JP4280594B2 (ja) * 2003-10-01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制御装置、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769837B2 (en) * 2003-12-12 2010-08-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LAN setting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JP2005236696A (ja) * 2004-02-19 2005-09-02 Fuji Xerox Co Ltd データ処理装置、データ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475639B2 (ja) * 2004-04-14 2010-06-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と通信制御方法
US7570972B2 (en) * 2004-10-05 2009-08-04 Dell Products L.P. Scheme and algorithm to form direct links
KR100612151B1 (ko) * 2004-11-18 2006-08-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모드를 자동 전환하는 단말장치, 이를 포함한 무선네트워크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JP4689339B2 (ja) * 2005-04-27 2011-05-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通信用パラメータの設定方法
JP2007088727A (ja) 2005-09-21 2007-04-05 Fuji Xerox Co Ltd デバイス、無線lan設定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lan設定方法
JP4558639B2 (ja) * 2005-12-16 2010-10-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lan装置および通信モード切替え方法
JP2008182439A (ja) 2007-01-24 2008-08-07 Fuji Xerox Co Ltd 情報処理装置、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設定プログラム
JP4977858B2 (ja) 2007-05-15 2012-07-18 ソニー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端末及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
US20090005115A1 (en) * 2007-06-26 2009-01-01 Yan Po Chan Wireless Fax Module And System
US8175528B2 (en) * 2008-03-18 2012-05-08 Spansion Llc Wireless mass storage flash memory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99062A2 (en) * 2004-05-17 2005-11-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ast handover method for IEEE 802.11 wireless LAN networks
CN1725901A (zh) * 2004-07-22 2006-01-25 Sk电信技术有限公司 在空闲状态的多模移动终端中进行系统间模式切换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28776A 2001.01.30
JP特开2005-110135A 2005.04.2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39449A (ja) 2010-10-21
JP4730452B2 (ja) 2011-07-20
US8587839B2 (en) 2013-11-19
US20100245931A1 (en) 2010-09-30
CN101854454A (zh) 2010-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4454B (zh) 图像传送系统
JPH1065866A (ja)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KR0177097B1 (ko) 팩시밀리에서 수신메세지 원격확인방법
KR100577710B1 (ko) 복합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인쇄용지의 부족 알림 방법
JP4204490B2 (ja) 通信装置
KR100265042B1 (ko) 전송결과정보를 수신측 전자우편주소로 전송하는 방법
JP2001268158A (ja) 通信制御装置、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KR100264330B1 (ko) 팩시밀리의 수신 데이터 관리방법
KR100193805B1 (ko) 팩시밀리와 컴퓨터 및 프린터를 이용한 복합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0238028B1 (ko) 팩시밀리의 수신데이터 재전송방법
JPH0530265A (ja) コンピユータ連動機能を有したフアクシミリ装置
JP3886655B2 (ja) ファクシミリ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のファクシミリ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KR100369383B1 (ko) 팩시밀리의 수신데이터 관리방법
KR100462605B1 (ko) 팩시밀리 정보 전송 방법
KR100467562B1 (ko) 메모리 송신시 메모리 관리 방법
JP3645174B2 (ja)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KR19980065956A (ko) 팩시밀리에서 수신정보 기록방법
JPH11205564A (ja)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KR19980066107A (ko) 팩시밀리에서 수신 거부방법
JPH05292277A (ja)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2000069263A (ja)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H0951415A (ja) ファクシミリ通信システム
KR19980083056A (ko) 팩시밀리의 데이터 전송방법
JP2001119511A (ja) データ通信装置
KR19990011678A (ko) 복합기에서의 팩스원고 전송 확인 마킹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