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8301B - 串行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串行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8301B
CN101848301B CN2010101396991A CN201010139699A CN101848301B CN 101848301 B CN101848301 B CN 101848301B CN 2010101396991 A CN2010101396991 A CN 2010101396991A CN 201010139699 A CN201010139699 A CN 201010139699A CN 101848301 B CN101848301 B CN 1018483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shold value
band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tentative
original cop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96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8301A (zh
Inventor
中山正树
牧阳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48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8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8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830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9/00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 B41J19/18Character-spacing or back-spacing mechanisms; Carriage return or release devices therefor
    • B41J19/20Positive-feed character-spacing mechanisms
    • B41J19/202Drive control means for carriage movement

Landscapes

  • Recor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Printing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Character Spaces And Line Spaces In Printer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通过根据原稿的种类进一步减少串行打印机的印刷头的徒劳的移动来进一步缩短复印所用的时间。串行打印机具备:从原稿介质读取光栅图像的读取单元;解析单元,其按照每一包括对所述光栅图像预先决定的行数的行在内的条带,来导出比所述原稿介质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阈值导出单元,其导出与下述区间的长度(L)对应的确定阈值,该区间为自所述条带的端起算的所述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不超出被预先决定的暂定阈值的区间;和移动距离控制单元,其对应自所述条带的端起算的所述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出所述确定阈值的区间,来减低印刷头的移动距离。

Description

串行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串行打印机、尤其是逻辑搜索时印刷头的移动区间的控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串行打印机的控制技术已知逻辑搜索。逻辑搜索是指以使印刷头的移动距离最小化的方式根据印刷对象来控制印刷头和印刷介质的移动的技术。另外,作为扫描仪和传真机中的图像处理技术,已知:将原稿纸张和平板玻璃上附着的污垢和尘埃等对应的噪音通过图像处理除去的去噪技术(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52386号公报
但是,以往的去噪技术不能去除非孤立点的噪音。这样,如果在原稿介质上除记录有文字或照片的范围以外还残留噪音,则即使利用逻辑搜索,印刷头也会徒劳地移动。即,即使将以往的去噪技术与逻辑搜索组合,缩短复印所用的时间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本申请人关于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发明提出了日本特愿2008-36980。日本特愿2008-36980的发明是按照每一条带导出比原稿介质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根据从条带的端起算的累积频率超过预先确定的阈值的区间来减小印刷头的移动距离。因而,根据日本特愿2008-36980的发明,可以减少印刷头的徒劳的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通过根据原稿的种类进一步减少串行打印机的印刷头的徒劳的移动来进一步缩短复印所用的时间。
(1)原稿介质的余白的面积与原稿的种类相关。例如主要记录照片的原稿介质的余白的面积,在统计上比主要记录文字的原稿介质的余白的面积小。
因此,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串行打印机,具备:读取单元,从原稿介质读取光栅图像;解析单元,其按照每一包括对所述光栅图像预先决定的行数的行在内的条带,来导出比所述原稿介质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阈值导出单元,其导出与下述区间的长度L对应的确定阈值,该区间为自所述条带的端起算的所述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不超出被预先决定的暂定阈值的区间;和移动距离控制单元,其对应自所述条带的端起算的所述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出所述确定阈值的区间,来减低印刷头的移动距离。
从条带的端起算的累积频率不超过预先确定的暂定阈值的区间的长度L为余白区间的长度。根据本发明,由于根据余白区间的长度来导出确定阈值,因此,同将与自比原稿介质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的条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进行比较的阈值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根据原稿的种类减少印刷头的徒劳的移动,结果,能够进一步缩短复印所用的时间。
(2)根据本发明,原稿介质的余白越宽,则对由于残留噪音的影响而导致的印刷头的徒劳移动的减少效果越大。但是,根据本发明,如果确定阈值过大,则会导致不应作为噪音被处理的对象也不在印刷结果中显现的结果,例如,可能引起照片的端缺损的问题。
因此,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串行打印机中,所述阈值导出单元也可以导出所述确定阈值,使得所述原稿介质的余白越宽则越变大。
这样,能够除去更多的噪音而有效地减少残留噪音引起的印刷头的徒劳的移动,并且能够抑制本不应作为噪音被处理的对象也不在印刷结果中表现的问题。
(3)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串行打印机中,所述阈值导出单元也可以导出与多个所述长度L的延长T对应的所述确定阈值。
这样,原稿介质的余白越宽则确定阈值越大。
(4)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串行打印机中,所述阈值导出单元也可以导出与长于被预先决定的阈值LO的暂定余白区间的个数N对应的所述确定阈值。
这样,原稿介质的余白越宽则确定阈值越大。
(5)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串行打印机中,所述阈值导出单元也可以将与所述原稿介质的1页对应的全部所述条带的所述水平分布作为基础,来导出所述确定阈值。
这样,与将1页对应的条带的一部分作为基础来导出确定阈值的情况相比,能够根据原稿介质上记录的对象导出适当的确定阈值。
(6)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串行打印机中,所述阈值导出单元也可以将与所述原稿介质的1页内的前方范围对应的所述条带的所述水平分布作为基础,来导出所述确定阈值。
这样,与将原稿介质的1页中所含的全部条带作为基础来导出确定阈值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导出确定阈值,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复印所需的时间。另外,原稿介质的1页内的前方范围,是指1页内相对先读取的范围。
(7)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串行打印机中,所述移动距离控制单元也可以在与被作为导出所述确定阈值的基础的所述条带对应的印刷范围前方,对应自所述条带的端起算的所述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出所述暂定阈值的区间,来减低所述印刷头的移动距离,在与被作为导出所述确定阈值的基础的所述条带不对应的印刷范围后方,对应自所述条带的端起算的所述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出所述确定阈值的区间,来减低所述印刷头的移动距离。
这样,不必等待确定阈值的导出就能执行印刷,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复印所需的时间。另外,印刷范围前方是指相对先执行印刷的印刷范围,印刷范围后方是指相对后执行印刷的印刷范围。
(8)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串行打印机中,所述移动距离控制单元也可以在印刷范围全体中,对应自所述条带的端起算的所述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出所述确定阈值的区间,来减低所述印刷头的移动距离。
这样,与不等待确定阈值的导出就执行印刷的情况相比,能够根据原稿介质上记录的对象,使用适当的确定阈值来控制移动区间。
另外,本发明作为串行打印机的控制程序、其记录介质、串行打印机的控制方法、串行打印机的控制装置来讲均成立。当然,其记录介质可以是磁记录介质,可以是光磁记录介质,也可以是今后开发的任何一种记录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模块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模块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处理单位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10中,图10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直方图,图10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柱状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印刷对象光栅图像的示意图。
图12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符号的说明
1:数字复合机、10:控制部、11:RAM、12:CPU、13:ROM、14:输入输出机构、20:扫描仪、24:扫描仪托架驱动部、25:扫描仪托架、26:接触式图像传感器、27:CIS驱动部、28:模拟数字转换器、29:平板玻璃、30:打印机、34:墨盒、35:打印机托架、36:喷嘴组、37:从动辊、38:主动辊、39:压盘、40:辊驱动部、41:打印机托架驱动部、42:喷嘴驱动部、50:操作面板、98:原稿介质、99:印刷介质、Bn:条带、bmn:块、Dmn:非白像素水平分布、D1:扫描光栅图像、D2: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3:印刷控制数据、D8:暂定移动区间、D9:确定移动区间、D10:确定阈值、pxy:像素、P1:复印控制程序、P11:读取模块、P12:解析模块、P13:阈值导出模块、P14:移动距离控制模块、P15:印刷执行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图中对应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1.构成
图1及图2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串行打印机的一个实施例的数字复合机。数字复合机1具备:扫描仪20、打印机30、用于控制它们的控制部10、和用于操作它们的操作面板50。
扫描仪20是用于从原稿介质98读取光栅图像的平板式图像扫描仪。扫描仪20具备:用于定位原稿介质98的平板玻璃29、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26、CIS驱动部27和模拟数字转换器(ADC)28。接触式图像传感器26、CIS驱动部27及模拟数字转换器28安装在扫描仪托架25上。扫描仪托架25以能够沿与平板玻璃29平行的方向(图2的水平方向)往返移动的方式支承。扫描仪托架25由扫描仪托架驱动部24驱动。扫描仪托架驱动部24具备:步进电机、驱动力传递装置(齿轮、皮带等)及驱动电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26具备:沿与扫描仪托架25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排列的多个光电转换元件、CMOS(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读取电路、棒状透镜阵列和照明光源。接触式图像传感器26由CIS驱动部27驱动。CIS驱动部27是将从控制部10输出的控制信号转换为用于驱动接触式图像传感器26的驱动信号的电子电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26的输出表示各光电转换元件中蓄积的电荷量即各像素的亮度。接触式图像传感器26的输出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28转换为数字信号。
打印机30是通过将由墨盒34供给的墨水喷吹到印刷介质99上而形成图像的串行喷墨打印机。填充有颜色相互不同的墨水的多个墨盒34和喷嘴组36安装在打印机托架35上。打印机托架35以能够沿与印刷介质99的输送方向(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图2的水平方向)往返移动的方式支承。打印机托架35由打印机托架驱动部41驱动。打印机托架驱动部41具备:步进电机、驱动力传递装置(齿轮、皮带等)及驱动电路。在打印机托架35的往返范围的正下方设有压盘39。打印机托架35与压盘39之间设有与印刷介质99的厚度相应的空隙。构成印刷头的喷嘴组36具备以压电方式排出墨水的多个喷嘴。排出一种墨水的多个喷嘴沿印刷介质99的输送方向(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排列。排出彼此不同种类墨水的多个喷嘴沿打印机托架35的移动方向(图2的水平方向)排列。因此,通过使打印机托架35从往返区间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能够在印刷介质99上形成一定高度的图像。另外,印刷介质99上形成的图像的高度为印刷介质99的输送方向上的图像的长度。印刷介质99通过主动辊38和从动辊37在打印机托架35与压盘39之间的空隙输送。主动辊38由辊驱动部40驱动。辊驱动部40具备:步进电机、驱动力传递装置(齿轮、离合器等)及驱动电路。
控制部10具备:RAM11,CPU12,ROM13及输入输出机构14。输入输出机构14上连接有扫描仪20、打印机30及操作面板50。ROM13中存储有加载到RAM11中并由CPU12执行的复印控制程序P1、操作系统(OS)P3等各种计算机程序。
复印控制程序P1是用于从原稿介质98读取扫描光栅图像D1,由扫描光栅图像D1编辑出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2,同时将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2转换为印刷控制数据D3,并根据印刷控制数据D3来控制打印机30的计算机程序。复印控制程序P1由读取模块P11、解析模块P12、阈值导出模块P13、移动距离控制模块P14、印刷执行模块P15等多个模块构成。
读取模块P11实现下述功能:将用于从原稿介质98读取扫描光栅图像D1的控制信号输出到扫描仪托架驱动部24及CIS驱动部27。图3是表示扫描光栅图像D1的处理单元的示意图。扫描光栅图像D1由多个像素p构成。像素pij即位于(x、y)=(i、j)的位置的像素的亮度例如保持8比特。x座标表示扫描光栅图像D1上的水平方向的位置,y座标表示扫描光栅图像D1上的垂直方向的位置。在此,设x轴正方向为右方向,y轴正方向为下方向。并且,将由沿水平方向排列的1行像素组构成的处理单元称为行(line),将由连续的a行的行组构成的处理单元称为条带,将由水平方向上b个、垂直方向上c个排列成方阵的像素组构成的处理单元称为块(block)(a,b,c均为预先确定的2以上的整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1个条带的行的行数a与1个块的垂直方向长度c相等。
解析模块P12实现下述功能:对每一条带导出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亮度低)的像素的水平分布。在此,将表示水平分布的数据结构体定义为非白像素水平分布Dmn。非白像素水平分布Dmn保持上数第n个条带Bn的左数第m个块bmn所含的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个数。因而,当将n固定为任意的非负正数k时,非白像素水平分布bmk是将块的水平方向长度b作为等级宽度,将各等级中的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个数作为频率,对条带Bk显示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
阈值导出模块P13实现下述功能:导出从条带的端起算的非白像素水平分布Dmn的累积频率达到预先确定的暂定阈值以上的区间,并且导出与从条带的端起算的非白像素水平分布Dmn的累积频率不超过预先确定的暂定阈值的区间的长度对应的确定阈值D10。在此,将从条带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大至暂定阈值以上、且从条带的右端起算的累积频率大至暂定阈值以上的区间称为暂定非余白区间,将暂定非余白区间的左端的x座标称为暂定起点基准,将暂定非余白区间的右端的x座标称为暂定终点基准。
移动距离控制模块P14实现下述功能:导出从条带的端起算的累积频率超过确定阈值D10的区间,并且根据从条带的端起算的累积频率超过确定阈值D10的区间从扫描光栅图像D1编辑出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2,由此减少打印机托架35的移动距离。在此,将从条带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大至确定阈值D10以上、且从条带的右端起算的累积频率大至确定阈值以上的区间称为确定非余白区间,将确定非余白区间的左端的x座标称为确定起点基准,将确定非余白区间的右端的x座标称为确定终点基准。
印刷执行模块P15实现下述功能:使用色转换表对每一条带将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2转换为印刷控制数据D3,并且根据印刷控制数据D3控制打印机托架驱动部41、辊驱动部40及喷嘴驱动部42。印刷控制数据D3是控制每一喷嘴、每一行的墨水排出量的信息。
控制部10通过CPU12执行构成复印控制程序P1的这些程序模块,由此作为具备读取单元、解析单元、阈值导出单元、移动距离控制单元及印刷执行单元的复印控制装置或打印控制装置发挥功能。
操作面板50具备:用于操作数字复合机1的各种操作按钮、用于显示数字复合机1的状态及GUI的FPD(平板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等。
2.复印控制方法
图4是表示数字复合机1的印刷控制方法的时序图。
首先,从原稿介质98读取扫描光栅图像D1(S100)。具体如下所述。根据从控制部10输出的控制信号从扫描仪20中按每一行输出表示原稿介质98的反射光的强度的信号,并存储在RAM11的缓冲区域中。对RAM11的缓冲区域中存储的表示原稿介质98的反射光的强度的信号以条带为单元进行伽玛校正,由此转换为扫描光栅图像D1。伽玛校正是以使原稿介质98的底色为最浅浓度(白)的方式对像素值进行转换的处理。原稿介质98的底色通过对预扫描读取的光栅图像的浓度分布进行解析来判定。这些读取处理由读取模块P11控制。
与读取处理平行地,执行用于针对扫描光栅图像D1按照每一条带导出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的解析处理(S200)。图5表示由解析模块P12控制的解析处理的详细过程。
解析处理中,首先,进行确保RAM11的区域、将上端的条带设定为最初的处理对象条带、将初始值设定为变量的初始化(S201)。
然后,判断处理对象条带的读取是否完成(S202)。即,为了将扫描光栅图像D1按每一条带读取,并与读取处理平行地执行解析处理,判断作为解析处理的对象的条带是否已经读取。在处理对象条带的读取未完成的情况下,重复进行判断直到处理对象条带被读取。在处理对象条带的读取完成的情况下,对处理对象条带执行如下所述的处理。
首先,将处理对象条带的左端块设定为处理对象块(S203)。
接着,将处理对象块的像素值读取到规定的数据结构体中(S204)。
然后,对处理对象块所含的像素中非最浅浓度(白)的像素的个数进行计数(S205)。即,对处理对象块所含的像素中亮度小于最高值的像素的个数进行计数。将计得的像素的个数作为表示非最浅浓度(白)像素的水平分布的数据结构体即非白像素水平分布Dmn存储起来。管理处理对象条带的计数值相当于n,管理处理对象块的计数值相当于m。
然后,判断处理对象块是否为右端的块(S206)。在处理对象块不是右端的块的情况下,在将处理对象块更新为目前的处理对象块的右方相邻的块后(S207),从S204开始重复上述的处理。在S205的处理中针对处理对象条带中的全部块计数非最浅浓度(白)像素的个数,当针对处理对象条带中的全部块计数非最浅浓度(白)像素的个数时,对目前的处理对象条带导出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
处理对象块为右端的块的情况下,判断处理对象条带是否为下端的条带(S208)。处理对象条带不是下端的条带的情况下,将处理对象条带更新为目前的处理对象条带的下方相邻的条带后(S209),从S202开始重复上述的处理。处理对象条带成为下端的条带时,结束解析处理。即,重复进行上述的解析处理直到处理对象条带变为下端的块为止,结果,对于扫描光栅图像D1的全部条带导出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
与解析处理平行地执行阈值导出处理(S300)。图6表示由阈值导出模块P13控制的阈值导出处理的详细过程。
阈值导出处理中,首先,进行确保RAM11的区域、设定初始值为变量的初始化(S301)。
接着,将用于根据非白像素水平分布Dmn导出暂定移动区间的阈值设定为预先确定的暂定阈值(S303)。在此,移动区间是指,在打印机托架35移动的同时喷嘴组36排出墨水,在静止的印刷介质99上形成一定宽度(垂直方向的长度一定)的图像时,在从喷嘴组36排出墨水的同时打印机托架35移动的区间。即,移动区间是指,通过逻辑搜索使喷嘴组36移动的区间。本实施方式中,暂定阈值是作为用于判断原稿介质98上主要记录文字还是主要记录照片、图形的阈值而预先确定的。统计上而言,原稿介质98上主要记录文字的情况下,余白相对较宽,原稿介质98上主要记录照片、图形的情况下,原稿介质98的边缘以外的区域着色,因此余白相对较窄。另外,原稿介质98的余白的宽度还取决于原稿介质98的大小,因此,优选根据原稿介质98的不同大小预先确定暂定阈值。
然后,执行用于导出暂定移动区间的移动区间导出处理(S304)。图7、图8及图9是表示移动区间导出处理的详细过程的流程图。
移动区间导出处理中,首先,进行确保RAM11的区域、设定初始值为变量、将上端的条带设定为最初的处理对象条带的初始化(S601)。
然后,判断处理对象条带的上方相邻及下方相邻的条带的非白像素水平分布是否导出(S602)。具体而言,如果设处理对象条带为Bk,则判断非白像素水平分布Dm(k-1)及非白像素水平分布Dm(k+1)是否为空。在未导出处理对象条带的上方相邻及下方相邻的条带的水平分布的情况下,重复进行判断直到导出处理对象条带的上方相邻及下方相邻的条带的水平分布为止。
在处理对象条带的上方相邻及下方相邻的条带的水平分布被导出的情况下,将处理对象条带的左端块设定为处理对象块(S603)。
然后,判断处理对象块是否为右端的块(S604)。
在处理对象块不是右端的块的情况下,将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更新为:将目前的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与处理对象块所含的非白像素的个数、处理对象块的上方相邻的块所含的非白像素的个数和处理对象块的下方相邻的块所含的非白像素的个数相加而得到的数(S605)。具体而言,将处理对象块对应的非白像素水平分布bmk的值、处理对象块的上方相邻的块对应的非白像素水平分布bm(k-1)的值和处理对象块的下方相邻的块对应的非白像素水平分布bm(k+1)的值与作为从水平分布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的变量的值相加,将其结果代入作为从水平分布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的变量中。即,将垂直方向上连续的3个块中的非白像素的个数作为从水平分布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进行累积,因此实质上是将3个条带作为1个条带来导出每一条带的从水平分布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这样,可以设定非余白区间,使其包含:跨越垂直方向上相邻的2个块的边界而记录的线在1个块中稍探出的部分所对应的像素、和被跨越该边界记录且在一方的块中仅记录点要素的文字(例如图7A中所示的字母“i”)的点要素所对应的像素。
然后,判断从水平分布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是否为阈值以上(S606)。暂定移动区间导出处理中使用的该阈值为上述S303中设定的暂定阈值。即,如果将处理对象条带设为Bk,则在此,判断从非白像素水平分布bmk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从非白像素水平分布bm(k-1)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与从非白像素水平分布bm(k+1)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的和是否为暂定阈值以上。
从水平分布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不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处理对象块更新为目前的处理对象块的右方相邻的块后(S607),从S604开始重复进行上述处理。
从水平分布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处理对象块的左端的x座标设定为起点基准(S608)。在用于导出暂定移动区间的移动区间导出处理中,在此,将处理对象块的左端的x座标设定为作为暂定非余白区间的左端的暂定起点基准。在此,将暂定移动区间D8定义为保持暂定移动区间的暂定起点及暂定终点的数据结构体。
如果直到处理对象块变为右端的块时从水平分布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还未达到阈值以上(在S604中判断为真的情况),则将处理对象块的右端的x座标设定为起点基准(S609)。即,在此,处理对象块为右端的块,因此,将条带的右端的x座标设定为起点基准。并且,在用于导出暂定移动区间的移动区间导出处理中,将条带的右端的x座标设定为暂定起点基准。
如果设定了起点基准,则接着将处理对象块设定为右端的块(S610)。
然后,判断处理对象块的左端的x座标是否与起点基准一致(S611)。
在处理对象块的左端的x座标与起点基准不一致的情况下,将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更新为目前的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与处理对象块所含的非白像素的个数相加而得到的数(S612)。具体而言,将处理对象块对应的非白像素水平分布bmk的值、处理对象块的上方相邻的块对应的非白像素水平分布bm(k-1)的值和处理对象块的下方相邻的块对应的非白像素水平分布bm(k+1)的值与作为从水平分布的右端起算的累积频率的变量的值相加,将其结果代入作为从水平分布的右端起算的累积频率的变量中。即,将垂直方向上连续的3个块中的非白像素的个数作为从水平分布的右端起算的累积频率进行累积,因此实质上是将3个条带作为1个条带来对每一条带导出从水平分布的右端起算的累积频率。
然后,判断从水平分布的右端起算的累积频率是否为阈值以上(S613)。用于导出暂定移动区间的移动区间导出处理中使用的该阈值为上述S303中设定的暂定阈值。即,在此,判断从水平分布的右端起算的累积频率是否为暂定阈值以上。
在从水平分布的右端起算的累积频率不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处理对象块更新为目前的处理对象块的右方相邻的块后(S614),从S611开始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在从水平分布的右端起算的累积频率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处理对象块的右端的x座标设定为终点基准(S608)。在用于导出暂定移动区间的移动区间导出处理中,在此,将处理对象块的右端的x座标设定为作为暂定非余白区间的右端的暂定终点基准。
如果直到处理对象块的左端的x座标与起点基准一致时从水平分布的右端起算的累积频率都达到阈值以上(在S611判断为真的情况),则与起点基准同样,将x座标设定为终点基准(S616)。即,起点基准及终点基准均为条带的右端的x座标,非余白区间的区间长度为0。
如果设定了终点基准,则接着判断终点基准是否大于起点基准(S620)。即,判断终点基准是否比起点基准位于更右侧。
在终点基准大于起点基准的情况下,判断起点基准是否大于预先确定的余白(margin)(S623)。
在起点基准大于预先确定的余白的情况下,将从起点基准中减去余白而得到的值设定为移动区间的起点(S624)。即,在向左侧距离起点基准刚好余白的宽度处设定移动区间的起点。在用于导出暂定移动区间的移动区间导出处理中,将从暂定起点基准中减去余白而得到的值设定为暂定移动区间的起点。通过将从起点基准中减去余白而得到的值设定为移动区间的起点,能够防止作为以块为单元进行水平分布解析的副作用的、对于比原稿介质98的实际余白宽的余白设定移动区间。
在起点基准不大于预先确定的余白的情况下,将条带的左端的x座标设定为移动区间的起点(S625)。在用于导出暂定移动区间的移动区间导出处理中,将条带的左端的x座标设定为暂定移动区间的起点。
然后,判断终点基准是否比从条带宽度中减去预先确定的余白而得到的值小(S626)。
在终点基准比从条带宽度中减去预先确定的余白而得到的值小的情况下,将终点基准与余白相加的值设定为移动区间的终点(S627)。即,在向右侧距离终点基准刚好余白的宽度处设定移动区间的起点。在用于导出暂定移动区间的移动区间导出处理中,将暂定终点基准与余白相加的值设定为暂定移动区间的终点。
在终点基准比从条带宽度中减去预先确定的余白而得到的值小的情况下,将条带的右端的x座标设定为移动区间的终点。在用于导出暂定移动区间的移动区间导出处理中,将条带的右端的x座标设定为暂定移动区间的终点。
另一方面,在终点基准不大于起点基准的情况(在S620中判断伪的情况)下,将条带的右端的x座标设定为移动区间的起点及终点(S621、S622)。即,将条带的右端的x座标设定为终点基准与起点基准的情况下,移动区间的起点及终点均为条带的右端的x座标,移动区间的区间长度为0。
如果对处理对象条带设定了移动区间的起点及终点,则接着判断处理对象条带是否为下端的条带(S629)。在处理对象条带不是下端的条带的情况下,将处理对象条带更新为目前的处理对象条带的下方相邻的条带后(S630),从S602开始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处理对象条带变为下端的条带时,移动区间导出处理结束。即,重复进行上述的移动区间导出处理直到处理对象块变为下端的条带为止,结果,对扫描光栅图像D1的全部条带设定移动区间的起点及终点。
如果用于导出暂定移动区间的移动区间导出处理结束,则接着导出暂定移动区间的延长(S307)。具体而言,将每一条带的暂定移动区间的终点减去起点而得到的值的总和作为暂定移动区间的延长导出。
然后,导出与暂定移动区间的延长对应的确定阈值(S308)。具体而言,在暂定移动区间的延长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导出相对较大的确定阈值。即,以原稿介质98的余白相对较宽时确定阈值相对较大的方式导出确定阈值。例如,可以将暂定移动区间的延长与预先确定的1个以上的阈值相比较,根据该阈值与导出的延长的大小关系选择预先确定的多个值的任意一个,将所选的值作为确定阈值。或者,例如也可以预先定义暂定移动区间的延长与确定阈值的函数。
如果阈值导出处理结束,则接着执行移动距离控制处理。移动距离控制处理由移动距离控制模块P14控制。
移动距离控制处理中,首先,将用于根据非白像素水平分布Dmn而导出确定移动区间的阈值设定为在阈值导出处理中导出的确定阈值(S400)。在此,将确定移动区间D9定义为保持确定移动区间的确定起点及确定终点的数据结构体。
接着,使用设定为确定阈值的阈值,执行已经说明过的移动区间导出处理以导出确定移动区间(S425)。结果,依次设定确定非余白区间的确定起点基准及确定终点基准、以及确定移动区间的确定起点及确定终点。
在此,参考图10对暂定阈值、确定阈值、暂定非余白区间、暂定移动区间、确定非余白区间及确定移动区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0A是针对特定的条带Bk表示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的直方图。图10A、图10B中所示的横轴的等级值为条带Bk中的块bmk所对应的非白像素水平分布bmk的附注字母m。图10A中所示的纵轴的频率为特定的条带Bk中的任意块bmk所含的非白像素的个数、即非白像素水平分布bmk的值。图10B表示从特定的条带Bk的水平分布的左端起算的累积频率、即从非白像素水平分布bmk的左端起算的累积值。
如图10B所示,在确定阈值设定得比暂定阈值大的情况下,将作为确定非余白区间的左端的确定起点基准设定得比作为暂定非余白区间的左端的暂定起点基准更靠近右侧。即,如果将从条带的左端至起点基准的区间称为左余白区间,则确定左余白区间比暂定左余白区间长。并且,将作为暂定移动区间的左端的暂定起点、作为确定移动区间的左端的确定起点分别设定成比暂定起点基准、确定起点基准向左侧多出恰好余白的宽度。即,根据暂定左余白区间来导出确定移动区间。
在确定阈值设定得比暂定阈值大的情况下,同样,将作为确定非余白区间的右端的确定终点基准设定得比作为暂定非余白区间的右端的暂定终点基准更靠近左侧。即,如果将从条带的右端至终点基准的区间称为右余白区间,则确定右余白区间比暂定右余白区间长。并且,将作为暂定移动区间的右端的暂定终点、作为确定移动区间的右端的确定终点分别设定成比暂定终点基准、确定终点基准偏右恰好余白的宽度。即,根据暂定右余白区间导出确定移动区间。
如果用于导出确定移动区间的移动区间导出处理结束,则接着根据确定移动区间从扫描光栅图像D1中编辑出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2(S450)。具体而言,将每一条带的位于确定移动区间的外侧的全部像素的像素值替换成为最浅浓度(白)。即,通过将扫描光栅图像D1中存在于移动区间的外侧的非最浅浓度的噪音像素全部替换成为最浅浓度的像素来消除所述噪音像素。图11是表示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2的示意图。图11中全部像素值为最浅浓度(白)的块用正方形表示,各条带的确定移动区间用阴影线表示。
与编辑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2平行地执行印刷执行处理(S500)。印刷执行处理由印刷执行模块P15控制。由于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2被以条带单位进行编辑,因此,会以条带单元执行基于逻辑搜索的印刷执行处理。具体而言,通过进行使用色转换表的分色(plate division)(例如由RGB色空间向CMYK色空间的转换)、半色导术(half-toning)(例如利用误差扩散法进行的二值化)、对墨水的喷射顺序的数据的重排等,将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2转换为印刷控制数据D3。然后,按照喷嘴组36的高度(印刷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相应量的单位将印刷控制数据D3作为控制信号发送到喷嘴驱动部42及打印机托架驱动部41。每当按照喷嘴组36的高度相应量的单位将印刷控制数据D3发送到喷嘴驱动部42及打印机托架驱动部41时,在印刷介质99上在移动距离限制处理中导出的移动区间内形成喷嘴组36的高度的图像。并且,每当在印刷介质99上在移动区间内形成喷嘴组36的高度的图像时,就会向辊驱动部40发送控制信号,印刷介质99就会前进对应喷嘴组36的高度的量。
执行印刷执行处理时,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2中位于移动区间的外侧的像素的像素值全部为最浅浓度(白),因此,不需要使喷嘴组36向移动区间的外侧移动。因而,能够减少逻辑搜索中喷嘴组36必须移动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少打印机托架35的移动距离。因而,复印所需时间减少。
并且,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与将用于导出确定移动区间的阈值固定为预先确定的1个值的情况相比,能够根据原稿的种类减少印刷头的徒劳的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复印所用的时间。并且,以原稿介质98的余白越宽则确定阈值越大的方式导出确定阈值,因此能够抑制本不应作为噪音处理的对象也无法在印刷结果中显现的问题。
3.其它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例如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走纸机)搭载型数字复合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以页为单位重复执行图4所示的复印处理即可。另外,在ADF搭载型数字复合机中应用本发明时,作为导出确定阈值的基础的非白像素水平分布,也可以通过本申请人提出的日本特愿2008-36980中公开的方法进行校正。
另外,例如,由于以原稿介质的余白越宽则确定阈值越大的方式导出确定阈值,因此,可以导出预先确定的阈值以下的长度的暂定移动区间的个数来代替上述S307的处理,并且导出与导出的个数对应的确定阈值来代替上述S308的处理。例如,可以将预先确定的第一阈值以下的长度的暂定移动区间的个数与预先确定的1个以上第二阈值进行比较,根据导出的个数与第二阈值的大小关系选择预先确定的多个值的任意一个,将所选的值作为确定阈值。另外,例如可以预先定义预先确定的第一阈值以下的长度的暂定移动区间的个数与确定阈值的函数。
另外,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原稿介质98的1页所对应的全部条带的水平分布作为导出确定阈值的基础,但是也可以将与原稿介质98的1页内的前方范围对应的条带的水平分布作为导出确定阈值的基础。具体而言,可以在暂定移动区间导出处理中判断处理对象条带是否为位于1页的中央附近的条带来代替上述S629的处理,还可以不进行S629及S630的处理而仅将上端的3个条带的水平分布作为基础来导出确定阈值。
另外,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整个印刷范围中,根据从条带的端起算的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过确定阈值的区间来减少印刷头的移动距离,但是也可以进行如下变更。即,在被作为导出确定阈值的基础的条带所对应的印刷范围前方中,根据从条带的端起算的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过暂定阈值的区间来减少印刷头的移动距离,并且在被作为导出确定阈值的基础的条带中未对应的印刷范围后方中,根据从条带的端起算的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过确定阈值的区间来减少印刷头的移动距离。
图12是表示在ADF搭载型数字复合机中应用这样的变形时的处理流程的时序图。
首先,从原稿介质98的第1页读取扫描光栅图像D1(S151)。
与从原稿介质98的第1页读取扫描光栅图像D1平行地,对第1页的扫描光栅图像D1按照每一条带导出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S251)。该处理与上述S200的解析处理相同。
进而,与对第1页的扫描光栅图像D1按照每一条带导出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平行地,对第1页执行上述移动距离控制处理(S451)。结果,编辑出第1页的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2。此时,使用预先确定的暂定阈值作为用于导出确定移动区间的阈值。
进而,与对第1页执行移动距离限制处理平行地,对第1页执行上述印刷执行处理(S551)。
进而,与对第1页的扫描光栅图像D1按照每一条带导出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平行地,根据第1页的扫描光栅图像D1中的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执行上述阈值导出处理,导出确定阈值(S300)。
如果从原稿介质98的第1页读取了扫描光栅图像D1,则接着从原稿介质98的第2页以后依次读取扫描光栅图像D1(S152)。
与从原稿介质98的第2页以后依次读取扫描光栅图像D1平行地,对第2页以后的扫描光栅图像D1按照每一条带依次导出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S252)。该处理是以页为单元重复进行上述S200的解析处理的处理。
进而,与对第2页以后的扫描光栅图像D1按照每一条带依次导出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平行地,对第2页以后执行上述移动距离控制处理(S452)。结果,编辑出第2页以后的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2。此时,使用S300中导出的确定阈值作为用于导出确定移动区间的阈值。
进而,与对第2页以后执行移动距离限制处理平行地,对第2页以后执行上述印刷执行处理(S552)。
在ADF搭载型数字复合机中,通过像这样对第1页使用暂定阈值执行移动距离限制处理,并且使用将第1页的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作为基础而导出的确定阈值执行第2页以后的移动距离限制处理,能够缩短由多页构成的原稿介质98的复印所需时间。
另外,同样地,可以对位于页的上方的1个以上条带使用暂定阈值执行移动距离限制处理,并且使用将页的上方的比原稿介质98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条带的水平分布作为基础而导出的确定阈值执行位于页的下方的其余全部移动距离限制处理。并且,该处理可以以页为单元重复进行。
另外,例如暂定阈值可以设定为多个。将根据每一暂定阈值而导出的暂定移动区间延长与根据每一暂定阈值而预先确定的其它阈值进行比较,在暂定移动区间延长比预先确定的其它阈值大(或者小)情况下,可以将暂定移动区间作为确定移动区间来编辑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2。即,此时,将预先确定的多个暂定阈值的任意一个作为确定阈值导出。
另外,例如,可以将1个块中的非白像素的个数作为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进行累积。另外,例如,构成1个条带的行的行数a与1个块的垂直方向长度c可以不同。
另外,例如,可以将扫描光栅图像D1转换为直接印刷控制数据D3并直接使用确定移动区间向打印机托架驱动部41发送控制信号,以此代替通过编辑印刷对象光栅图像D3来减少印刷头的移动距离。
另外,例如,构成读取单元的扫描仪20可以为缩小光学型扫描仪。另外,构成印刷头的喷嘴可以采用热敏式,也可以采用针式、热转印式等喷墨式以外的印刷头。
另外,以上对导出与从条带的端起算的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大至预先确定的暂定阈值以上的暂定非余白区间的长度对应的确定阈值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另外,以上对根据从条带的端起算的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大至确定阈值以上的确定非余白区间来减少印刷头的移动距离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导出与从条带的端起算的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过预先确定的暂定阈值的暂定非余白区间的长度对应的确定阈值,和导出与从条带的端起算的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不超过预先确定的暂定阈值的暂定余白区间的长度对应的确定阈值,实质上是相同的。另外,根据从条带的端起算的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过确定阈值的确定非余白区间来减少印刷头的移动距离,和根据从条带的端起算的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不超过确定阈值的确定余白区间来减少印刷头的移动距离,实质上是相同的。

Claims (8)

1.一种串行打印机,其中,具备:
从原稿介质读取光栅图像的读取单元;
解析单元,其按照每一包括对所述光栅图像预先决定的行数的行在内的条带,来导出比所述原稿介质的底色深的像素的水平分布;
阈值导出单元,其导出与下述区间的长度L对应的确定阈值,该区间为自所述条带的端起算的所述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不超出被预先决定的暂定阈值的区间,该暂定阈值是作为用于判断原稿介质上主要记录文字还是主要记录照片、图形的阈值而预先决定的;和
移动距离控制单元,其对应自所述条带的端起算的所述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出所述确定阈值的区间,来减低印刷头的移动距离。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行打印机,其中,
所述阈值导出单元导出所述确定阈值,使得所述原稿介质的余白越宽则越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串行打印机,其中,
所述阈值导出单元导出与多个所述长度L的延长T对应的所述确定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串行打印机,其中,
所述阈值导出单元导出与长于被预先决定的暂定阈值的暂定余白区间的个数N对应的所述确定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行打印机,其中,
所述阈值导出单元将与所述原稿介质的1页对应的全部所述条带的所述水平分布作为基础,来导出所述确定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行打印机,其中,
所述阈值导出单元将与所述原稿介质的1页内的前方范围对应的所述条带的所述水平分布作为基础,来导出所述确定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行打印机,其中,
所述移动距离控制单元在与被作为导出所述确定阈值的基础的所述条带对应的印刷范围前方,对应自所述条带的端起算的所述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出所述暂定阈值的区间,来减低所述印刷头的移动距离,在与被作为导出所述确定阈值的基础的所述条带不对应的印刷范围后方,对应自所述条带的端起算的所述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出所述确定阈值的区间,来减低所述印刷头的移动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行打印机,其中,
所述移动距离控制单元在印刷范围全体中,对应自所述条带的端起算的所述水平分布的累积频率超出所述确定阈值的区间,来减低所述印刷头的移动距离。
CN2010101396991A 2009-03-23 2010-03-22 串行打印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8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69625 2009-03-23
JP2009069625A JP2010221463A (ja) 2009-03-23 2009-03-23 シリアルプリン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8301A CN101848301A (zh) 2010-09-29
CN101848301B true CN101848301B (zh) 2012-06-13

Family

ID=42737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969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8301B (zh) 2009-03-23 2010-03-22 串行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32578B2 (zh)
JP (1) JP2010221463A (zh)
CN (1) CN1018483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55284A (ja) * 2009-09-02 2011-03-1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487813B2 (ja) * 2009-09-02 2014-05-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296825B2 (ja) * 2011-03-29 2013-09-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位置誤差の測定装置及び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5361085B2 (ja) * 2011-03-29 2013-12-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不良記録素子の検出装置及び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10419623B2 (en) * 2017-02-21 2019-09-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asur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8158526A (ja) * 2017-03-23 2018-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52386A (ja) 1996-03-15 1997-09-22 Ricoh Co Ltd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3825937B2 (ja) * 1998-04-17 2006-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方法及び記憶媒体、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0071520A (ja) * 1998-08-28 2000-03-0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印刷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4322041B2 (ja) * 2003-04-25 2009-08-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JP4420207B2 (ja) * 2004-03-23 2010-0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ホストベースプリンタ、ホスト装置、印刷制御方法
JP4281807B2 (ja) 2007-02-07 2009-06-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複写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09200558A (ja) 2008-02-19 2009-09-03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プリンタ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タ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924623B2 (ja) 2009-01-23 2012-04-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複写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32578B2 (en) 2013-04-30
JP2010221463A (ja) 2010-10-07
CN101848301A (zh) 2010-09-29
US20100238460A1 (en) 2010-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8301B (zh) 串行打印机
US7843610B2 (en) Document read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4544462B2 (ja) 原稿読取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038208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function for correcting recording density uneveness
JP471177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EP2062428B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progra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dither matrix
JP2004358965A (ja) 印刷装置及び調整方法
JP2007007899A (ja)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CN103248788A (zh)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方法及其程序
EP2741484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7483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559622B2 (en) Test operation for inkjet printer and multifunctional machine
JP3143466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9272891A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読取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050225803A1 (en) Copying apparatus
JP5576599B2 (ja) センサの制御方法、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センサの制御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3009403B2 (ja) 画像形成用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42156A (ja) カラー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JP4457616B2 (ja)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及び印刷システム
JP4348926B2 (ja) 記録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及び、記録方法
JP5277591B2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308641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H0522584A (ja) カラー画像記録方法及び装置
JP2008109384A (ja) イメージセンサ,画像読み取り方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322565A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13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