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3904A - 图像成形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成形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13904A
CN101813904A CN201010003391A CN201010003391A CN101813904A CN 101813904 A CN101813904 A CN 101813904A CN 201010003391 A CN201010003391 A CN 201010003391A CN 201010003391 A CN201010003391 A CN 201010003391A CN 101813904 A CN101813904 A CN 1018139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drive source
carrier
speed
tap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003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13904B (zh
Inventor
船本宪昭
荏原康久
西川哲治
前田康广
安田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13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39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139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39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8Driving control for rotary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speed control, stop position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71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 G03G2215/0007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 being its spe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在图像成形设备中,旋转检测器检测共享驱动电机的角速度或角位移、或感光元件的角速度或角位移。驱动控制单元执行基于旋转检测器所检测的结果来控制感光元件的驱动源的驱动速度的程序。

Description

图像成形设备
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9年1月19日在日本提交的申请号为No.2009-008355的日本专利的优先权,并且通过参考将其全部内容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成形设备,其将来自图像载体的可视图像转印到环形带表面或在环形带表面上固定的记录部件。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图像成形设备中,颜色相互不同的墨粉图像首先形成在各自的图像载体上,然后通过将这些墨粉图像以叠加的方式从图像载体转印到环形带表面上从而产生彩色图像。在一些图像成形设备中,墨粉图像被转印到固定在带表面上的记录纸上而不是直接转印到带上。
带被拉伸于辊之上以便形成回圈。所述辊中的一个用作驱动辊,其他辊用作被动辊。带驱动电机驱动所述驱动辊以便所述带以恒定速度旋转。然而,由于环境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所以驱动辊的直径会改变。如果发生此种情况,则所述带不会以期望速度旋转。这导致彩色墨粉图像之间发生重合失调(颜色重合失调)。
同时,传统已知的一种图像成形设备,其以预先设定的目标速度循环移动带部件,通过速度检测器检测所述带部件的移动速度并且将将检测的结果反馈到带驱动电机的驱动速度(例如,参看特开No.2004-220006的日本专利申请和序列号为No.3965357的日本专利)。该结构允许所述带部件以目标速度循环移动,即使驱动辊的直径由于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本发明的发明人正在进行研究如何可能在多个感光元件中的一个和所述带部件之间共享驱动电机。该结构可以降低该配置的成本,在此配置中,带部件可以以上述方式以目标速度循环/环带型(endlessly)移动。更具体地,当有4个感光元件分别对应于Y(黄色)、C(青色)、M(洋红色)和K(黑色)的墨粉图像时,则在K的感光元件和带部件之间共享驱动电机。作为一个双用途的对象,从4种颜色中选择K的感光元件,其理由将在下面进行描述。即,传统地,以单色模式的打印工作中,通常通过只驱动K的感光元件而停止驱动Y、C和M的感光元件从而减少浪费的能量消耗和组件磨损发生。即使采用该结构,如果K的感光元件被选择作为与带部件共享驱动电机的感光元件,则带部件可以不考虑不同的方式被驱动。
然而,如果至少一个感光元件(其不必是K的感光元件)与带部件共享驱动电机,则将出现下面问题。更具体地,为了带部件能以目标速度循环移动,如果基于检测的带速度来控制共享驱动电机的驱动速度,则取决于驱动辊直径,由共享驱动电机驱动的感光元件的角速度可以与其它感光元件的角速度不同。感光元件之间线速度的这种差异导致前者的感光元件上的墨粉图像与其它感光元件上的墨粉图像之间的重合失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的图像成形设备包括:与多种颜色中的每一种相对应的可移动图像载体,并且该载体被配置为在其表面上携带与一种颜色相对应的可视图像;多个图像载体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一个或多于一个图像载体;带部件,通过图像载体附近的多个拉伸和支撑部件来拉伸和支撑该带部件;驱动旋转体,其被配置为支撑带部件并且当被驱动时使带部件在拉伸和支撑部件之上循环移动;带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驱动旋转体,其中图像载体驱动源中的一个用作共享驱动源的带驱动源;速度变化检测器,其被配置为当带部件被带驱动源驱动时检测带部件的速度变化;驱动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速度变化检测器检测到的速度变化来控制带驱动源的驱动速度;以及,转印单元,其被配置为将可视图像从图像载体的表面转印到被保持在带部件的表面或其表面上的记录部件上。驱动控制单元基于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或基于共享驱动源驱动的图像载体的速度来执行对图像载体驱动源的驱动速度的控制而不是对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的控制过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的图像成形设备包括:与多种颜色中的每一种相对应的可旋转图像载体,并且该载体被配置为在其表面上携带与一种颜色相对应的可视图像;多个图像载体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一个或多于一个图像载体;带部件,通过图像载体附近的多个拉伸和支撑部件来拉伸和支撑该带部件;驱动旋转体,其被配置为支撑带部件并且当带部件被驱动时使带部件在拉伸和支撑部件之上循环移动;带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驱动旋转体,其中图像载体驱动源中的一个用作共享驱动源的带驱动源;速度检测器,其被配置为当带部件被带驱动源驱动时检测带部件的速度;驱动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速度检测器检测到的速度来控制带驱动源的驱动速度;转印单元,其被配置为将可视图像从图像载体的表面转印到带部件的表面或被支持在其表面上的记录部件上;以及,旋转检测器,其被配置为检测代表了共享驱动源的角速度及角位移和由共享驱动源驱动的图像载体的角速度和角位移之间的至少一者的参数。驱动控制单元基于旋转检测器检测的参数来执行对图像载体驱动源而不是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的控制过程。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的图像成形设备包括:与多种颜色中的每一种相对应的可移动图像载体,并且该载体被配置为其表面上携带与一种颜色相对应的可视图像;多个图像载体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一个或多于一个图像载体;带部件,通过图像载体附近的多个拉伸和支撑部件来拉伸和支撑该带部件;带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带部件,其中图像载体驱动源中的一个用作共享驱动源的带驱动源;速度检测器,其被配置为当带部件被带驱动源驱动时检测带部件的速度;驱动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速度检测器检测的结果来控制带驱动源的驱动速度;以及,转印单元,其被配置为将可视图像从图像载体的表面转印到带部件的表面或被保持在其表面上的记录部件上。当由共享驱动源驱动时,速度检测器在从下面选择的至少一个检测时间点检测带部件的速度,其中所述检测时间点包括每次启动图像成形设备的电源时、每次连续制动时间超过预定第一值时、每次执行图像成形操作的次数超过预定第二值时以及每次以连续操作模式以在多个记录部件上连续地执行图像成形操作的执行图像成形操作的次数超过预定第三值时;并且驱动控制单元基于速度检测器的检测速度来执行确定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和图像载体驱动源的驱动速度而不是在后续图像成形操作中的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的操作。
通过阅读下面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具体描述结合附图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技术和工业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图1中显示的Y的处理单元的放大视图;
图3是图示说明Y的处理单元和相应的感光元件齿轮的透视图;
图4是图示说明打印机中的转印单元和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的电机的透视图;
图5是所述电机和其周围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6是表示打印机中的转印单元、各种颜色的感光元件和被支撑在打印机主体内的各个齿轮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驱动控制器是驱动控制单元和电连接在其上的各种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与K感光元件上的驱动辊的旋转周期同步的速度变化曲线;
图9是解释从K感光元件表面上的光写位置到转印夹的中心位置的距离的示意图;
图10是解释感光元件之间距离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打印机中由驱动控制器执行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第一改型中的第一电机驱动器、第二电机驱动器和连接在其上的各种装置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第二改型中的转印单元、各种颜色的感光元件和被支撑在打印机主体内的齿轮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和时间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15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示例由打印机中的驱动控制器执行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根据第四实施示例由打印机中的驱动控制器执行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由打印机中的驱动控制器执行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下面将解释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成形设备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下面所解释的实施例。
作为在本发明中应用的图像成形设备,下面将解释电子照相打印机(此后简称为“打印机”)的第一实施例。
首先,下面解释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50的基本结构。图1是表示打印机50的简要结构图。在此图中,打印机50包括4个处理单元6Y、6C、6M和6K以用于形成黄色、青色、洋红色和黑色的墨粉图像(此后分别用Y、C、M和K表示)。这些处理单元分别使用颜色相互不同的Y、C、M和K墨粉作为图像成形物质,但除了墨粉外它们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并且在其使用寿命到期后被更换。现在使用产生Y墨粉图像的处理单元6Y作为示例。如图2中所示,处理单元6Y包括作为图像载体的鼓状感光元件1Y、鼓清理单元2Y、放电单元(未显示)、充电单元4Y和显影单元5Y。处理单元6Y被可拆卸地连接于打印机主体,以便可消耗零件可以一次被更换。
充电单元4Y均匀地在感光元件1Y的表面上充电,该感光元件1Y由驱动单元(未显示)驱动如图2中所示顺时针旋转。使用激光束L扫描感光元件1Y的均匀充电表面以便曝光从而在其上携带Y静电潜像。通过使用Y显影剂的显影单元5Y将Y静电潜像显影成Y墨粉图像,其中Y显影剂包含Y墨粉和磁载体。然后Y墨粉图像被中间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该中间转印带8是随后所解释的带部件。鼓清理单元2Y在中间转印过程后移除感光元件1Y的表面上的残余墨粉。放电单元在被清理后释放感光元件1Y上的残留电荷。通过放电使感光元件1Y的表面被初始化以为下一次图像成形做准备。在其他颜色的处理单元(6C、6M、6K)中,(C、M、K)墨粉图像被分别以上述方式形成在感光元件(1C、1M、1K)上,并且被中间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
显影单元5Y包括显影辊51Y以便从显影单元5Y的壳体的开口被部分暴露。显影单元5Y还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输送螺杆55Y、刮墨刀52Y和墨粉浓度传感器(此后称为“T传感器”)56Y。
存储在显影单元5Y的壳体中的是Y显影剂(未显示),其包含磁载体和Y墨粉。Y显影剂通过摩擦带电,同时通过两个输送螺杆55Y被搅拌和传输,并且之后,被运送到显影辊51Y的表面上。通过刮墨刀52Y来控制Y显影剂的层厚度,并且Y显影剂被传输到与Y的感光元件1Y相对的显影区域,在这里Y墨粉被粘附到感光元件1Y上的静电潜像上。通过这种粘附,Y墨粉图像被形成在感光元件1Y上。在显影单元5Y中,随着显影辊51Y的旋转,Y显影粉(其中Y墨粉由于显影而被消耗)返回到壳体内。
在两个输送螺杆55Y之间提供分隔壁。分隔壁将壳体分成第一供给单元53Y和第二供给单元54Y,其中第一供给单元53Y包括显影辊51Y和图2中右侧的输送螺杆55Y,第二供给单元54Y包括图2中左侧的输送螺杆55Y。图2中右侧的输送螺杆55Y被驱动单元(未显示)驱动而旋转,将第一供给单元53Y中的Y显影剂供给到显影辊51Y,同时将Y显影剂从图2中的前侧传输到后侧。被图2中右侧的输送螺杆55Y传输到第一供给单元53Y末端附近的Y显影剂穿过分隔壁中设置的开口(未显示)进入第二供给单元54Y。在第二供给单元54Y中,图2中左侧的输送螺杆55Y被驱动单元(未显示)驱动而旋转,并且沿与图2中右侧的输送螺杆55Y相反的方向将Y显影剂从第一供给单元53Y输出。被图2中左侧的输送螺杆55Y传输到第二供给单元54Y末端附近的Y显影剂穿过分隔壁中设置的另一个开口(未显示)返回到第一供给单元53Y。
具有渗透率传感器的T传感器56Y被提供在第二供给单元54Y的底壁上,并且输出与已经经过T传感器56Y的Y显影剂的渗透率相当的电压值。包含墨粉和磁载体的双成分显影剂的渗透率表示出与墨粉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T传感器56Y输出与Y墨粉浓度相当的电压值。输出电压值被发送到控制器(未显示)。控制器具有RAM(随机存取器),其存储Y的Vtref(参考电压值)以作为T传感器56Y输出的输出电压目标值。存储在RAM中的数据还包括C的Vtref、M的Vtref和K的Vtref以作为分别被安装在其他显影单元上的T传感器(未显示)输出的输出电压的目标值。Y的Vtref用于驱动控制稍后解释的Y墨粉传输装置。更具体地,控制器控制驱动Y墨粉传输装置(未显示)以将Y墨粉供给到第二供给单元54Y以便T传感器56Y的输出电压值接近Y的Vtref。该供给允许显影单元5Y中的Y显影剂的Y墨粉浓度被维持在预定范围内。在其他处理单元的显影单元中,以上述方式来执行使用C墨粉传输装置、M墨粉传输装置和K墨粉传输装置的每种墨粉供给控制。
如先前图1所示,作为潜像写单元的光写单元7被提供在处理单元6Y、6C、6M和6K的下侧。光写单元7使用基于图像信息发射的各激光束L分别照射和曝光处理单元6Y、6C、6M和6K中的感光元件。通过这样的曝光,Y、C、M和K的静电潜像分别被形成在感光元件1Y、1C、1M和1K上。应该注意光写单元7使用由光源发射的激光束(L)穿过多个光学透镜和反射镜而照射到每个感光元件,同时通过电机驱动旋转的多面镜而扫描所述激光。
在图1中,设置在光写单元7下侧的是纸存储单元,该纸存储单元包括在其内包含输纸辊27的一个或更多个纸存储盒26。纸存储盒26在其内存储一堆转印纸P,其是纸张型记录体,并且输纸辊27与纸存储盒26的每张顶部的转印纸P接触。如果驱动单元(未显示)导致输纸辊27如图1中逆时针旋转,则顶部的转印纸P被输送给纸张输送路径70。
对准(registration)辊对28被提供在纸输送路径70末端附近。导致对准辊对28旋转两个辊以便将转印纸P保持在其间,不过,对准辊对28一旦响应其保持则停止。然后,对准辊对28将转印纸P输送到次转印辊隙(nip),其稍后将在合适的时机被解释。
在图1中,在处理单元6Y、6C、6M和6K上侧提供的是转印单元15,其被循环移动同时拉伸和支撑中间转印带8。作为转印单元的转印单元15除了包括中间转印带8外,还包括次转印偏压辊19和带清理装置10。转印单元15还包括4个主转印偏压辊9Y、9C、9M和9K、驱动辊12、清理备用辊13、被动辊14和张力辊11。通过驱动辊12的旋转驱动而导致中间转印带8如图1逆时针循环移动,同时该中间转印带8被这些辊拉伸和支撑。主转印偏压辊9Y、9C、9M和9K以这种方式保持中间转印带8循环移动且与感光元件1Y、1C、1M和1K分别形成主转印辊隙。这些组件功能取决于如下系统,即使用与墨粉极性相反的极性(例如,正向的)将转印偏压应用到中间转印带8的背侧(环的内表面)。除了主转印偏压辊9Y、9C、9M和9K外的所有辊被电接地。在与中间转印带8的循环运动相关联地顺序穿过Y、C、M和K的主转印辊隙的过程期间,感光元件1Y、1C、1M和1K上的Y、C、M和K墨粉图像分别被主要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因此,4种重叠的墨粉图像(此后称为“4种颜色墨粉图像”)被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
作为驱动旋转体的驱动辊12与次转印偏压辊19一同保持中间转印带8以形成次转印辊隙。作为被成形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可视图像的4种颜色墨粉图像在次转印辊隙处被转印到转印纸P上。在白色转印纸P上使用全色墨粉图像来形成转印图像。在转印后,未被转印到转印纸P的残余墨粉粘附在已经经过次转印辊隙的中间转印带8上。这通过带清理装置10清理。其上形成有4种颜色墨粉图像的转印纸P(其中4种颜色墨粉图像是在次转印辊隙处被收集并且被次转印的)通过后转印传输路径71被发送到定影单元20。
定影单元20通过具有热源(诸如在其内部具有卤钨灯)的定影辊20a并且通过加压辊20b旋转同时与定影辊20a以预定压力接触而形成定影辊隙。输送到定影单元20的转印纸P被保持在定影辊隙内以便使还未被定影的转印纸P的墨粉图像承载表面与定影辊20a紧密接触。墨粉图像中的墨粉在受热和受压的影响下被软化,从而在其上定影全色图像。
在定影单元20内在其上定影全色图像的转印纸P从定影单元20排出,然后接近纸排出路径72和预反转传输路径73之间的分离点。第一转换爪75被可摆动地提供在分离点处,并且通过摆动第一转换爪75来转换转印纸P的行进路线。更具体地,爪的尖端被移动到接近预反转传输路径73的方向,从而将转印纸P的行进路线改成朝向纸排出路径72的方向。此外,爪的尖端被移动到远离预反转传输路径73的方向,从而将转印纸P的行进路线改成朝向预反转传输路径73的方向。
如果由第一转换爪75来选取朝向纸排出路径72的行进路线,则转印纸P从纸排出路径72穿过纸排出辊对100并且被排出到机器的外部,堆叠在被设置打印机外壳的上表面上的堆叠部分50a上。另一方面,如果朝向预反转传输路径73的行进路线是由第一转换爪75选取的,则转印纸P穿过预反转传输路径73并且进入反转辊对21的辊隙。反转辊对21将被保持在辊之间的转印纸P传输到堆叠部分50a,但是恰在转印纸P的后缘进入辊隙之前,反转旋转辊。反转旋转使转印纸P沿与所述方向相反的方向传输,并且转印纸P的后缘侧进入反转传输路径74。
反转传输路径74被形成为细长形状同时沿竖直方向从上侧朝向下侧弯曲。在路径内部设置第一反转传输辊对22、第二反转传输辊对23和第三反转传输辊对24。转印纸P被传输,同时顺序地穿过这些辊对的辊隙,从而被上下反置。已经被上下反置的转印纸P返回到纸供给路径70,然后再次到达次转印辊隙。这次,其未携带图像的表面进入次转印辊隙,同时与中间转印带8紧密接触,其中中间转印带上的第二4种颜色墨粉图像被收集并且次级转印到其未携带图像的表面上。之后,转印纸P穿过后转印传输路径71、定影单元20、纸排出路径72和纸排出辊对100,被堆叠在设置在机器外部的堆叠部分50a上。通过反转传输,全色图像被形成在转印纸P的两面。
容器支撑单元31被提供在转印单元15和在转印单元15上侧的堆叠部分50a之间。容器支撑单元31包含墨粉容器32Y、32C、32M和32K,其分别是在其内包含Y、C、M和K墨粉的器皿。墨粉容器32Y、32C、32M和32K被设置成相互与水平线成一较小的角度倾斜,并且设置的位置按照Y、C、M和K的顺序依次变高。根据需要,墨粉容器32Y、32C、32M和32K中的Y、C、M和K墨粉被稍后所解释的墨粉传输单元分别被提供给处理单元6Y、6C、6M和6K中的显影单元。墨粉容器32Y、32C、32M和32K被可拆卸地附连于打印机主体,分别独立于处理单元6Y、6C、6M和6K。
本打印机具有形成单色图像的单色模式和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模式,这导致感光元件和中间转印带之间的接触状态相互不同。更具体地,转印单元15中的4个主转印偏压辊9Y、9C、9M和9K之间,K的主转印偏压辊9K由与其他主转印偏压辊分离的专用支架(未显示)支撑。Y、C和M的3个主转印偏压辊9Y、9C和9M由一个共用移动支架(未显示)支撑。通过驱动螺线管(未显示),移动支架可以沿靠近Y、C和M的感光元件1Y、1C和1M的方向移动并且沿远离感光元件1Y、1C和1M的方向移动。当移动支架沿远离感光元件1Y、1C和1M的方向移动时,中间转印带8的拉伸状态被改变,以便中间转印带8与Y、C和M的3个感光元件1Y、1C和1M分离。然而,K的感光元件1K和中间转印带8保持互相接触。在单色模式中,图像成形操作以如下状态以该方式被执行,在该状态中仅K的感光元件1K保持与中间转印带8接触。此时,4个感光元件中,仅K的感光元件1K被驱动旋转,而Y、C和M的感光元件1Y、1C和1M被停止驱动。
当移动支架沿靠近3个感光元件1Y、1C和1M的方向移动时,中间转印带8的拉伸状态改变,并且已经与3个感光元件1Y、1C和1M分离的中间转印带8与3个感光元件1Y、1C和1M接触。此时,K的感光元件1K和中间转印带8保持互相接触。在彩色模式中,图像成形操作以如下状态以该方式被执行,在此状态中所有4个感光元件1Y、1C、1M和1K均与中间转印带8接触。在此结构中,移动支架和螺线管或类似物起到接触/分离单元的功能,即导致感光元件和中间转印带8相互接触或相互分离。
本打印机包括作为控制单元的主控制器(未显示),其控制4个处理单元6Y、6C、6M和6K和光写单元7的驱动。主控制器包括作为计算单元的CPU(中央处理器)、作为数据存储单元的RAM(随机存取器)和作为数据存储单元的ROM(只读存储器),并且基于存储在ROM中的程序来控制处理单元和光写单元的驱动。
此外,本打印机包括与主控制器分离的驱动控制器(未显示)。驱动控制器包括CPU、ROM、和作为数据存储单元的非易失性RAM,并且基于存储在ROM中的程序控制稍后解释的共享驱动电机和感光元件电机的驱动。
图3是图示说明可拆卸附连到打印机主体的Y的处理单元6Y和固定到打印机主体的Y的感光元件齿轮151Y的透视图。感光元件齿轮151Y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打印机主体内部。同时,处理单元6Y被可拆卸地附连到打印机主体。处理单元6Y的感光元件1Y包括圆筒形鼓部分和沿其旋转轴线方向从鼓部分的两个端面突出的轴部件,并且这些轴部件突出到单元外壳的外部。两个轴部件的已知连接件被固定到图3中后侧上的轴部件(未显示)上。连接件部分152Y被形成在打印机主体侧上的感光元件齿轮151Y的旋转中心上。连接件部分152Y沿轴线方向被连接到固定在感光元件1Y的轴部件上的连接件上。使用此连接件,感光元件齿轮151Y的旋转驱动力通过连接件连接而被传输到感光元件1Y。当处理单元6Y被从打印机主体拔出时,固定在感光元件1Y的轴部件上的连接件(未显示)和形成在感光元件齿轮151Y上的连接件部分152Y相互断开。关于Y的处理单元6Y,已经解释了当被连接到打印机主体和从打印机主体拆下时感光元件1Y和感光元件齿轮151Y之间的连接和断开机制,然而,其他颜色的处理单元也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配置。
图4是图示说明转印单元15和驱动中间转印带的电机的透视图。图5是电机和其周围结构的放大视图。连接件160沿轴线方向被固定在驱动辊12的轴部分12a的末端,其自旋转驱动导致中间转印带8以下面状态循环移动,在该状态中中间转印带8被缠绕于驱动辊12。同时,带驱动延迟齿轮161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打印机主体内,并且连接件部分161a被形成在带驱动延迟齿轮161的中心部分。转印单元15被可拆卸地附连到打印机主体。图4和图5表示转印单元15被附连到打印机主体的状态。在此状态中,固定在转印单元15的驱动辊12上的连接件160和被支撑在打印机主体内的带驱动延迟齿轮161的连接件部分161a沿轴线方向被相互连接。当转印单元15被从打印机主体拔出时,固定在转印单元15的驱动辊12上的连接件160和被支撑在打印机主体内的带驱动延迟齿轮161的连接件部分161a被相互断开。
共享驱动电机162被固定在打印机主体内的带驱动延迟齿轮161附近,并且共享驱动电机162的电机齿轮啮合带驱动延迟齿轮161。其机制是当共享驱动电机162被驱动旋转时,驱动力通过带驱动延迟齿轮161、连接件连接和驱动辊12被传输到中间转印带8。
图6是表示转印单元15、各种颜色的感光元件1Y、1C、1M和1K以及被支撑在打印机主体内的各个齿轮的示意图。在该图中,除了各种颜色的感光元件齿轮151Y和感光元件齿轮151C、151M和151K以及带驱动延迟齿轮161之外,K的第一延迟齿轮152、K的第二延迟齿轮153和Y的延迟齿轮155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打印机主体内。此外,作为图像载体驱动源的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被固定在其内。
除了共享驱动电机162的电机齿轮外,与带驱动延迟齿轮161啮合的还有K的第一延迟齿轮152。靠近K的第一延迟齿轮152设置的是K的第二延迟齿轮153,其中输入齿轮部分153a和输出齿轮部分153b被整体形成在相同轴线上。K的第一延迟齿轮152也与K的第二延迟齿轮153的输入齿轮部分153a啮合。K的第二延迟齿轮153的输出齿轮部分153b与K的感光元件齿轮151K啮合。基于上述齿轮布置,共享驱动电机162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带驱动延迟齿轮161、K的第一延迟齿轮152、K的第二延迟齿轮153和K的感光元件齿轮151K被传输到K的感光元件1K。更具体地,在本打印机中,共享驱动电机162的作用是用作驱动辊12和中间转印带8的驱动源的带驱动源,其作用还有用作图像载体源中的一个的K的感光元件的驱动源。
同时,Y、C和M的感光元件1Y、1C和1M由与共享驱动电机162不同的驱动源驱动。更具体地,作为固定在打印机主体内的图像载体驱动源的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电机齿轮被设置在C的感光元件齿轮151C和M的感光元件齿轮151M之间。电机齿轮同时与这些齿轮啮合。这配置导致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电机齿轮将旋转驱动力直接传输到C的感光元件齿轮151C,并且还直接将其传输到M的感光元件齿轮151M。
被可旋转支撑在打印机主体内的Y的延迟齿轮155被设置在Y的感光元件齿轮151Y和C的感光元件齿轮151C之间,并且与这些感光元件齿轮啮合。C的感光元件齿轮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其自身被传输到Y的感光元件齿轮151Y。
图7是表示作为驱动控制单元的驱动控制器200和电连接在其上的各个装置的示意图。被动辊14的线速度与中间转印带8的线速度相同,其中被动辊14是在中间转印带8的环内侧拉伸和支撑带的拉伸和支撑部件中的一个,并且被驱动成随带的循环移动而旋转。因此,被动辊14的角速度和角位移间接地表示中间转印带8的循环移动速度。固定在被动辊14的轴部件上的是具有旋转编码器的辊编码器171。辊编码器171检测被动辊14的角速度和角位移,并且将检测的结果输出到驱动控制器200。此辊编码器171用作速度变化检测器,其检测由于与温度变化相关联的驱动辊12的直径变化所引起的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变化。辊编码器171还用作速度检测器,其检测中间转印带8的循环速度。驱动控制器200基于辊编码器171的输出可以得到中间转印带8的循环移动的速度变化和速度。
应该注意到打印机使用检测被动辊14的角速度和角位移的辊编码器171作为速度变化检测器和速度检测器,然而,可以使用任何使用其他方法检测速度变化和速度的其他单元。例如,特开No.2004-220006的日本专利申请的示例中所描述的,可以使用光传感器,其中具有沿带圆周方向以预定节距设置的多条刻度线的刻度尺被提供在中间转印带上,并且基于检测刻度线的时间间隔来检测带的速度变化和带的速度。用于光电鼠标或类似的个人计算机输入设备的光图像传感器还可以用作检测带的表面的速度变化和速度的单元。此外,基于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单元内部温度和基于驱动辊12的热膨胀的理论值来估算带速度的单元可以被用作检测器。
在用于将图像连续记录在多张记录纸上的连续打印操作期间,驱动辊12的直径随着操作时间增长打印机内部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在连续打印操作被停止后,驱动辊12的直径随着打印机内部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中间转印带8的线速度V、驱动辊12的半径r和驱动辊12的角速度ω之间的关系是“V=rω”。因此,如果角速度ω被设置为常数或如果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驱动速度是常数,则带的线速度V随着驱动辊12的直径变化而变化。这会引起各种颜色的墨粉图像之间发生重合失调。
因此,驱动控制器200执行锁相环路(phase locked loop,PLL)控制用以执行共享驱动电机162的加速/减速控制以便匹配辊编码器171的脉冲信号输出频率和参考时钟的频率。这使与辊编码器171附连的被动辊14以恒定角速度旋转,以便将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稳定于预定速度。更具体地,基于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变化和速度,通过控制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驱动速度,使中间转印带8以预定速度循环移动且与驱动辊12的直径变化无关。
在PLL控制中,除了检测由于驱动辊12的直径随着时间而变化所引起的长期内的速度变化之外,还检测带的一个循环内的短期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带的一个循环内的短期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包括当记录纸进入次转印辊隙时发生的突然速度变化和由驱动辊12的离心率引起的周期性速度变化。如果驱动辊12是偏心的,则微小的速度变化(如驱动辊12的每个循环产生的单循环正弦曲线)出现于中间转印带8。在PLL控制中,此微小速度变化也被检测并且结果被反映到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驱动控制,其还可以抑制甚至是短期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在仅抑制由驱动辊12的直径随时间而变化所引起的长期内的速度变化的情况下,检测长周期速度变化的控制方法可以被采用以代替PLL控制。
如果由驱动辊12的离心率所引起的微小速度变化被检测并且其结果被反馈控制到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驱动控制,则这使得K的感光元件1K的线速度如图8所示发生微小变化,而不是稳定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在该图中正弦曲线速度变化曲线的周期与驱动辊12的旋转周期相同。即使具有此周期的速度变化出现在K的感光元件1K中,下面仍允许抑制由速度变化所引起的图像降级。更具体地,如图9所示,作为沿带移动方向从K的感光元件1K的表面上的光写位置P1到主转印辊隙的中心位置P2的距离的写转印距离L1被设置为驱动辊12的周长S的整数倍。通过此设置,基于光写的感光元件1K的线速度与基于转印的相同,这样被转印到带上的点形状的墨粉图像被稳定。
如果图9所示的设置比较困难,则如图10所示,作为感光元件之间节距的相邻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L2被简单设置成驱动辊12的周长S的整数倍。当墨粉图像沿子扫描方向的位置分别穿过转印辊隙时,以此方式执行的设置允许中间转印带8的线速度相互匹配,以便抑制各种颜色之间的重合失调。
附带地,如果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驱动速度被控制以便将中间转印带8的线速度设置为与驱动辊12的直径变化无关的常数,则K的感光元件1K的线速度随着驱动辊12的直径的变化发生微小变化。然后,这导致了由颜色感光元件马达154驱动的Y、C和M的感光元件1Y、1C和1M和由共享驱动马达162驱动的K的感光元件1K之间产生线速度差,其导致Y、C及M墨粉图像和K墨粉图像之间发生重合失调。
因此,如先前图7所示,本打印机包括位于K的感光元件1K的旋转轴上的鼓编码器172,该鼓编码器172具有旋转编码器以检测旋转轴的角速度或角位移。存储在驱动控制器200的数据存储单元(未显示)中的是算法或数据表以确定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驱动速度的控制目标,其基于鼓编码器172的输出(K的感光元件的旋转速度)能够使Y、C和M的感光元件1Y、1C和1M的线速度与K的感光元件1K的线速度匹配。驱动控制器200被配置为基于鼓编码器172的输出执行确定控制目标的程序。
图11是表示由驱动控制器200执行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当打印工作开始时,首先,共享驱动电机162和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驱动被启动(步骤1)。对于共享驱动电机162,立刻执行PLL控制(步骤S2),并且中间转印带8以目标线速度驱动。此时,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驱动速度变成根据驱动辊12的直径的值。此外,K的感光元件1K的线速度也变成根据驱动辊12的直径的值。为了使得此时Y、C和M的感光元件1Y、1C和1M的线速度与感光元件1K的线速度匹配,驱动控制器200获得来自鼓编码器的输出值(步骤S3)。驱动控制器200计算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驱动速度的控制目标,其可以基于输出值和基于存储在数据存储单元中的算法和数据表而使线速度相互匹配(步骤S4)。如果计算结果和当前控制目标的设定值之间的差异超过预定阈值(在步骤S5中为“是”),则,因为担心由于线速度差异而发生重合失调,所以控制目标被校正为计算值(步骤S6)。另一方面,如果差异等于或小于阈值(步骤S5中为“否”),则由于线速度差异而产生的重合失调是不会产生任何问题的水平,因此当前控制目标被保持。之后,当开始标志是OFF(关)时,则将开始标志置为ON(开)(步骤S7和S8)。开始标志用来确定图像处理流程是否开始,其与所示流程并行执行。图像处理流程是执行光写处理或显影处理的流程。在打印工作开始后,开始标志立刻被置为OFF。在此状态,其被配置为图像处理流程未开始。在步骤S8中,开始标志被置为ON,图形处理流程开始。之后,在步骤S3-S5中流程被重复执行直到打印工作结束(步骤S9),并且驱动电机被置为OFF(步骤S10)。
在以上述方式配置的本打印机中,通过基于检测的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变化和速度的结果对共享驱动电机162执行PLL控制,中间转印带8可以以与驱动辊12的直径变化无关的目标速度循环移动。此外,通过基于来自作为旋转检测器的鼓编码器172的输出(其反映由共享驱动电机162驱动的K的感光元件1K的速度)来控制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驱动速度,K的感光元件1K和Y、C和M的感光元件1Y、1C和1M之间的线速度差异被减小。这也能够使由线速度差异引起的重合失调被抑制。
图12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第一改型中的第一电机驱动器201、第二电机驱动器202和连接在其上的各种装置的示意图。在根据第一改型的打印机中,第一电机驱动器201和第二电机驱动器202的组合用作驱动控制单元。类似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驱动控制器200,第一电机驱动器201基于来自辊编码器171的输出值对共享驱动电机162执行PLL控制。该控制使得中间转印带8以与驱动辊12的直径变化无关的目标速度循环移动。
同时,第二电机驱动器202基于来自共享驱动电机162的FG信号输出来控制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驱动速度。共享驱动电机162根据角速度输出ES信号。作为K的感光元件1K的驱动源的共享驱动电机162的角速度与感光元件1K的线速度相关。第二电机驱动器202在其内存储算法或数据表以确定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驱动速度的控制目标,其能够基于FG信号使Y、C和M的感光元件1Y、1C和1M的线速度与K的感光元件1K的线速度匹配。第二电机驱动器202基于FG信号且基于算法或数据表来确定控制目标。
该配置允许确定感光元件1K的线速度并且允许成本降低且不用在被动辊14中设置辊编码器。
图13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第二改型中的转印单元、各种颜色的感光元件和被支撑在打印机主体内的齿轮的示意图。在根据第二改型的打印机中,Y、C和M的3个感光元件1Y、1C和1M不是由一个颜色感光元件电机驱动而是分别由分立的感光元件电机155Y、155C和155M驱动。感光元件电机155Y、155C和155M分别使其自身的电机齿轮与感光元件齿轮151Y、151C和151M啮合。驱动控制器基于来自鼓编码器(172)的输出来计算与Y、C和M的感光元件电机155Y、155C和155M的控制目标相互相同的值,其中所述输出反映K的感光元件1K的角速度。如果需要(如果计算的值与当前设定值之间的差超过阈值),则驱动控制器校正感光元件电机155Y、155C和155M的控制目标。以该方式,本发明甚至可以被应用到如下配置中,在该配置中,Y、C和M的感光元件1Y、1C和1M分别由分立的感光元件电机155Y、155C和155M驱动。
下一步,下面解释根据实施示例的打印机,其中更多的特征配置被添加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中。根据实施示例的打印机的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配置相同,除非另作说明。
图14是表示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在该图中,ta表示当记录纸的前缘进入次转印辊隙的时间点(此后,称为“纸前缘的进入时间”)。此外,tb表示当进入次转印辊隙的记录纸的后缘从次辊隙排出时的时间点(此后,称为“纸后缘的排出时间”)。如该图中所示,在纸前缘的进入时间(时间点ta),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短时间显著减小。此外,在纸后缘的排出时间(时间点tb),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短时间显著增大。在PLL控制下,通过调整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驱动速度以迅速响应此瞬时速度变化,发生速度变化的持续时间可以被进一步减小。然而,在此时,驱动速度的变化量相对较大,因此,如果随着该变化量使用较高的响应度来校正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驱动速度的控制目标,则这使得K的感光元件1K和Y、C和M的感光元件1Y、1C和1M之间产生较大的线速度差,尽管只是瞬时的。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示例的打印机的驱动控制器被配置成使用预定时间(诸如感光元件的一个周期或带的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作为鼓编码器172的输出值,以便被参考用于校正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驱动速度的控制目标。与下面所述的情形相比,该配置允许减小在纸前缘的进入时间和纸后缘的排出时间由带的速度变化而导致的感光元件的线速度差,所述情形是仅基于在纸前缘的进入时间和纸后缘的排出时间获得的鼓编码器172的输出值来校正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控制目标。
应该注意到在根据第一改型的打印机中,FG信号被简单地平均以代替鼓编码器172的输出值。
图15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示例由打印机中的驱动控制器执行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该流程与先前图11所示的流程之间的差异是在步骤S4和S5之间执行步骤Sa。在步骤Sa中,确定纸是否正穿过次转印辊隙,并且如果其不是正穿过(步骤Sa中“否”),则程序转到步骤S5。如果其正穿过(步骤Sa中“是”),流程回到步骤S3。更具体地,当记录纸进入次转印辊隙时,根据第二实施示例的打印机的驱动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不反映来自鼓编码器172的输出值的程序到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驱动控制。
该配置可以避免在纸前缘的进入时间和纸后缘的排出时间由带的速度变化产生的感光元件之间的线速度差,不像下面情形,即仅基于在纸前缘的进入时间和纸后缘的排出时间获得的鼓编码器172的输出值来校正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控制目标。
在基于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来PLL控制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配置中,如果驱动辊12的直径较大地偏离其标准值,则共享驱动电机162的控制目标也较大偏离其标准值。然后,当中间转印带8以目标线速度被驱动时,K的感光元件1K以与标准线速度差别较大的线速度被驱动,并且因而带和感光元件1K之间的线速度差相对增大。如果线速度差太大,则墨粉图像从K的感光元件1K到中间转印带8的转印能力显著下降,因此不能获得目标图像浓度。
因此,根据第三实施示例的打印机中,驱动控制器被配置成执行用于在预定的上限阈值或更小值的范围内对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驱动速度执行PLL控制。在该配置中,如果驱动辊12的直径从参考值较大变化到下面程度,即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驱动速度被增加到大于上限阈值,通过将驱动速度保持在上限阈值内,则允许轻微的重合失调。然而,可以获得与驱动辊12的直径变化无关的目标图像浓度。应该注意到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控制目标是基于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驱动速度被确定的,因此,类似于共享驱动电机162,驱动速度被控制在预定的上限阈值或更小值的范围内。
根据第四实施示例的打印机被配置成仅将共享驱动电机162和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中的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驱动速度控制在上限阈值内。
图16是表示由根据第四实施示例的打印机中的驱动控制器执行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该流程和先前图11所示的流程的差异是在步骤S5和S6之间执行步骤Sb。在步骤Sb中,确定计算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控制目标的结果是否超过上限阈值,仅当该结果不超过上限阈值时,该程序转到步骤S6,在该步骤控制目标被校正到所计算的值。
该配置使获得的Y、C和M的目标图像浓度与驱动辊12的直径变化无关。代替确定计算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控制目标的结果是否超过上限阈值,可以根据共享驱动电机162的当前驱动速度是否超过上限阈值而间接地执行所述确定。
下一步,下面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应用的打印机。根据第二实施示例的打印机的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配置相同,除非另作说明。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的驱动控制器被配置成以预定的第一驱动速度执行恒定速度的驱动以代替PLL控制共享驱动电机162。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被配置为根据共享驱动电机162的第一驱动速度以第二驱动速度来执行恒定速度的驱动以便使得Y、C和M的感光元件1Y、1C和1M的线速度与K的感光元件1K的线速度匹配。如下所述,第一驱动速度和第二驱动速度在4个不同时刻被周期性更新。此后,到达这些时刻中的任何一个时刻均被称为“到达周期时刻”。
(1)每次当给主体供电时。
(2)每次当连续停止时间达到预定的时间或超过预定的时间时。
(3)每次当打印操作(图形成形操作)被执行预定次数时(每次当打印操作被执行预定数目的纸张时)。
(4)每次当连续操作模式的打印操作达到预定次数时(每次当连续打印的纸张数目达到预定数目时)。
图17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由驱动控制器执行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在该图中,当已经到达周期时刻时(步骤S21中“是”),则确定该到达是否在仅打印一张记录纸的一个打印操作期间、或在连续打印操作期间、或在待命状态期间(步骤S22和S24)。如果是在一个打印操作期间(步骤S22中“是”),则等待打印工作结束(步骤S23中“是”),然后执行更新第一驱动速度的程序(步骤S28)。如果其是在连续打印操作期间(步骤S24中“是”),则中断标志被置为ON(步骤S25),连续打印操作被中断(步骤S26),然后执行更新第一驱动速度的程序(步骤S28)。在另一方面,如果其是在待命状态期间(步骤S24中“否”),则驱动电机被置为ON(开)(步骤S27),然后执行更新第一驱动速度的程序(步骤S28)。
在更新第一驱动速度(即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驱动速度)的程序中(步骤S28),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驱动速度被调整以便使得中间转印带8的检测速度和目标线速度匹配,并且调整的结果被确定为新的第一驱动速度。以上述方式执行该程序,那么,第二驱动速度,即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驱动速度是基于第一驱动速度和预先确定的数据表被确定的(步骤S29)。数据表将第一驱动速度和相应的第二驱动速度(以该速度Y、C和M感光元件的线速度可以与K感光元件的线速度匹配)关联起来。在第二驱动速度以该方式被更新后,重新开始连续打印操作,如果需要,中断标志被置为OFF,并且驱动电机被置为OFF(步骤S30-S13),然后控制流程被返回。
在以上述方式配置的打印机中,通过基于检测的由共享驱动电机驱动的中间转印带8的线速度的结果,确定在周期时刻内的随后打印操作中作为共享驱动电机162的驱动速度的第一驱动速度,带可以以与驱动辊12的直径变化无关的目标速度循环移动。此外,在周期时刻内,通过根据第一驱动速度确定作为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驱动速度的第二驱动速度,K的感光元件1K和Y、C和M的感光元件1Y、1C和1M之间的线速度差被减小。因此,还可能抑制由线速度差导致的可视图像之间的重合失调。
应该注意,当第一驱动速度和第二驱动速度被更新时,驱动控制器使用预定时间内的平均值作为辊编码器171的输出值,该输出值是速度检测器检测的结果。在此时,当记录纸进入次转印辊隙时编码器的输出值不被反映到平均值的计算。此外,在预定的上限阈值内确定第一驱动速度和第二驱动速度。
如上所解释的,(1)-(4)的不同时刻被用作周期时刻,然而,在(3)和(4)中的打印操作通过以下面方式计算操作次数而被执行。更具体地,以A4纸为通常情况,当对A4纸执行打印操作时,操作次数可以被计为1。另一方面,当对于其沿装置内部的传输方向的尺寸是A4纸的整数分之一的记录纸执行打印操作时,操作次数被计为整数分之一。此外,当尺寸是其整数倍数时,打印操作次数被计为整数倍数。
因此,在根据第一实施示例的打印机中,作为转印单元的转印单元15被配置为将感光元件1Y、1C、1M和1K的表面上携带的墨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上,然后将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的墨粉图像转印到从中间转印带8和作为与其相对设置的对立部件的次转印偏压辊19之间穿过的记录纸上。作为驱动控制单元的驱动控制器200使用预定时间内的平均值作为辊编码器171的输出值,其被用来驱动控制不是共享驱动源的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如上所述,与下面情形相比,该配置可以减小在纸前缘的进入时间和纸后缘的排出时间由带的速度变化产生的感光元件之间的线速度差,所述情形是仅基于在纸前缘的进入时间和纸后缘的排出时间获得的鼓编码器172的输出值来校正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控制目标。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中,驱动控制器200被配置为当第二驱动速度被更新时,使用预定时间内的平均值作为辊编码器171的输出值。与下面情形相比,该配置可以减小在纸前缘的进入时间和纸后缘的排出时间由带的速度变化产生的感光元件之间的线速度差,所述情形是仅基于在纸前缘的进入时间和纸后缘的排出时间获得的辊编码器171的输出值来确定第二驱动速度。
此外,在根据第二实施示例的打印机中,驱动控制器200被配置为执行不反映鼓编码器172的输出值(当记录纸进入次转印辊隙时)到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的驱动控制的程序。该配置可以避免在纸前缘的进入时间和纸后缘的排出时间由带的速度变化产生的感光元件之间的线速度差。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中,驱动控制器200被配置为执行不反映辊编码器171的输出值(当记录纸进入次转印辊隙时)到当第一驱动速度和第二驱动速度被分别确定时这些驱动速度的这些确定值。该配置可以避免在纸前缘的进入时间和纸后缘的排出时间由带的速度变化产生的感光元件之间的线速度差。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和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中,驱动控制器被配置成执行将共享驱动电机162和颜色感光元件电机154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速度控制在预定上限阈值内的程序。该配置可以实现墨粉图像的目标图像浓度,其中该墨粉图像以受控速度从被驱动的感光元件(通过将驱动速度控制在上限阈值内)被转印到带上。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中,为了确定第一驱动速度和第二驱动速度,在A4纸上形成图像的打印操作被计为一次,在沿传输方向的尺寸是A4纸尺寸的整数分之一或整数倍数的记录纸上形成图像的打印操作被计为整数分之一或整数倍数。该配置可以避免由于计算结果和打印操作实际量之间的误差而产生的第一驱动速度和第二驱动速度的不适当更新时间,其中上述误差是由于将一张记录纸的打印操作计算为一次而未考虑记录纸的尺寸而产生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通过根据检测带部件的速度变化的结果来改变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带部件可以以与驱动旋转体的直径变化无关的目标速度循环移动。此外,通过基于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或基于由共享驱动源驱动的图像载体的速度来控制不是共享驱动源的图像载体驱动源的驱动速度,由共享驱动源驱动的图像载体和分别由不是共享驱动源的图像载体驱动源驱动的图像载体之间的线速度差被减小。因此,由线速度差产生的可视图像之间的重合失调也可以被抑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通过根据检测带部件的速度变化的结果来改变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带部件可以以与驱动旋转体的直径变化无关的目标速度循环移动。此外,通过基于由共享驱动源驱动的图像载体的角速度或角位移控制不是共享驱动源的图像载体驱动源的驱动速度,由共享驱动源驱动的图像载体和分别由不是共享驱动源的图像载体驱动源驱动的图像载体之间的线速度差被减小。因此,由线速度差产生的可视图像之间的重合失调也可以被抑制。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通过基于检测在周期时刻内由共享驱动源驱动的带部件的循环速度的结果来确定在随后图像成形操作中的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带部件可以以与驱动旋转体的直径变化无关的目标速度循环移动。此外,在周期时刻内,通过根据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来确定不是共享驱动源的图像载体驱动源的驱动速度,由共享驱动源驱动的图像载体和分别由不是共享驱动源的图像载体驱动源驱动的图像载体之间的线速度差被减小。因此,由线速度差产生的可视图像之间的重合失调也可以被抑制。
尽管本发明关于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以完整和清楚地公开,但是附属权利要求并没有因此被限制,而是附属权利要求表现出了本领据技术人员可实现的具体表达的清楚地落入此处陈述的基本教导内的所有改型和替换结构。

Claims (11)

1.一种图像成形设备,其包括:
可移动图像载体,其与多种颜色中的每一种相对应并且被配置为在其表面上携带所述颜色中的一种对应颜色的可视图像;
多个图像载体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一个或更多个所述图像载体;
带部件,其被在所述图像载体附近的多个拉伸和支撑部件所拉伸和支撑;
驱动旋转体,其被配置为支撑所述带部件并且当被驱动时使得所述带部件在所述拉伸和支撑部件之上循环移动;
带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驱动旋转体,其中所述图像载体驱动源中的一个用作所述带驱动源作为共享驱动源;
速度变化检测器,其被配置为检测当被所述带驱动源驱动时所述带部件的速度变化;
驱动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速度变化检测器所检测的速度变化来控制所述带驱动源的驱动速度;及
转印单元,其被配置为将所述可视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表面转印到所述带部件的表面上或被保持在其表面上的记录部件上,其中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执行如下程序,即基于所述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或基于所述共享驱动源所驱动的所述图像载体的速度来控制所述图像载体驱动源的驱动速度而不是所述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其中: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执行将所述共享驱动源和不是所述共享驱动源的所述图像载体驱动源中的至少一者的驱动速度控制在低于预先确定阈值的程序。
3.一种图像成形设备,其包括:
可旋转图像载体,其与多种颜色中的每一种相对应并且被配置为在其表面上携带所述颜色中的一种对应颜色的可视图像;
多个图像载体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一个或更多个所述图像载体;
带部件,其被在所述图像载体附近的多个拉伸和支撑部件拉伸和支撑;
驱动旋转体,其被配置为支撑所述带部件并且当被驱动时使得所述带部件在所述拉伸和支撑部件之上循环移动;
带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驱动旋转体,其中所述图像载体驱动源中的一个用作带驱动源作为共享驱动源;
速度检测器,其被配置为检测当被所述带驱动源驱动时所述带部件的速度;
驱动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速度检测器所检测的结果来控制所述带驱动源的驱动速度;
转印单元,其被配置为将所述可视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表面转印到所述带部件的表面或被保持在其表面上的记录部件上;及
旋转检测器,其被配置为检测代表了所述共享驱动源的角速度及角位移和由所述共享驱动源驱动的所述图像载体的角速度和角位移之中的至少一个的参数;其中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执行如下程序,即基于所述旋转检测器所检测的所述参数来控制所述图像载体驱动源的驱动速度而不是所述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其中:
所述转印单元将所述可视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转印到所述带部件的表面上,并且然后将所述可视图像从所述转印带的表面转印到从所述带部件和与所述带部件的表面相对设置的对立部件之间经过的记录纸上,及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基于所述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由所述共享驱动源所驱动的所述图像载体的速度或者所述旋转检测器所检测的预定时间内的平均值,来实现对所述图像载体驱动源而不是所述共享驱动源的驱动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其中:
所述转印单元将所述可视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转印到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并且然后将所述可视图像从所述转印带的表面转印到从所述带部件和与所述带部件的表面相对设置的对立部件之间经过的记录纸上,及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执行如下程序,即不将所述记录部件进入所述带部件和所述对立部件之间时所述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由所述共享驱动源所驱动的所述图像载体的速度或者所述旋转检测器所检测的参数反映到不是所述共享驱动源的所述图像载体源的驱动控制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其中: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执行将所述共享驱动源和不是所述共享驱动源的所述图像载体驱动源中的至少一者的驱动速度控制到小于预定阈值的程序。
7.一种图像成形设备,其包括:
可移动图像载体,其与多种颜色中的每一种相对应并且被配置为在其表面上携带所述颜色的一种对应颜色的可视图像;
多个图像载体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一个或更多个所述图像载体;
带部件,其被在所述图像载体附近的多个拉伸和支撑部件拉伸和支撑;
带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带部件,其中所述图像载体驱动源中的一个用作带驱动源作为共享驱动源;
速度检测器,其被配置为检测当被所述带驱动源驱动时所述带部件的速度;
驱动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速度检测器所检测的结果来控制所述带驱动源的驱动速度;
转印单元,其被配置为将所述可视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转印到所述带部件的表面上或被保持在其表面上的记录部件上,其中
当在从下面选择的至少一个检测时刻被所述共享驱动源驱动时,所述速度检测器检测所述带部件的速度:
每次启动所述图像成形设备的电源时,
每次连续制动时间超过预定的第一值时,
每次执行图像成形操作的次数超过预定的第二值时,和
每次以连续操作模式执行图像成形操作以便在多个记录部件
上连续地实现图像成形操作的次数超过预定的第三值时;及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执行如下程序,即基于所述速度检测器的速度检测来确定后续图像成形操作中所述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和不是所述共享驱动源的所述图像载体驱动源的驱动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其中:
所述转印单元将所述可视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转印到所述带部件的表面上,并且然后将所述可视图像从所述转印带的表面转印到从所述带部件和与所述带部件的表面相对设置的对立部件之间经过的记录纸上,及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基于所述速度检测器所检测的预定时间内的速度平均值来确定所述图像载体驱动源的驱动速度并不是所述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其中:
所述转印单元将所述可视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转印到所述带部件的表面上,并且然后将所述可视图像从所述转印带的表面转印到从所述带部件和与所述带部件的表面相对设置的对立部件之间经过的记录纸上,及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执行如下程序,即不将所述记录部件进入所述带部件和对立部件之间时所述速度检测器所检测的速度,反映到对所述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和不是所述共享驱动源的所述图像载体驱动源的驱动速度的确定中。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其中: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执行将所述共享驱动源和不是所述共享驱动源的所述图像载体驱动源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速度控制到小于预定阈值的程序。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其中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执行:
如下程序,即基于在从下面选择的至少一个检测时刻由所述速度检测器所检测的速度,将在预定尺寸的记录部件上形成图像的图像成形操作计算为一个图像成形操作,用以确定所述共享驱动源的驱动速度和不是所述共享驱动源的所述图像载体驱动源的驱动速度,所述检测时刻包括:
每次执行图像成形操作的次数超过预定的第四值时,和
每次以连续图像成形操作来执行图像成形操作的次数超过预定的第五值时;及
如下程序,即将在其沿所述设备内的传输方向的尺寸是所述预定尺寸的整数分之一或整数倍数的记录部件上形成图像的图像成形操作计算为一个图像成形操作的整数分之一或整数倍数。
CN2010100033914A 2009-01-19 2010-01-19 图像成形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39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08355 2009-01-19
JP2009008355A JP5263674B2 (ja) 2009-01-19 2009-01-1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3904A true CN101813904A (zh) 2010-08-25
CN101813904B CN101813904B (zh) 2012-09-05

Family

ID=42337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00339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3904B (zh) 2009-01-19 2010-01-19 图像成形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95736B2 (zh)
JP (1) JP5263674B2 (zh)
CN (1) CN10181390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8069A (zh) * 2017-03-03 2018-09-14 株式会社理光 自动调整打印机电机参数的方法及打印机
CN104730874B (zh) * 2013-12-23 2018-11-16 惠普打印机韩国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和控制电机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5328B2 (ja) * 2009-06-02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EP2278410B1 (en) * 2009-07-14 2015-10-0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reducing imag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JP5472791B2 (ja) * 2009-08-24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0579B2 (ja) 2009-09-07 2013-07-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495B2 (ja) * 2010-07-29 2014-04-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94590B2 (ja) * 2010-09-15 2014-09-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33159A (ja) * 2010-12-22 2012-07-1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773722B2 (ja) * 2011-04-19 2015-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9715194B2 (en) * 2011-06-16 2017-07-2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rive belt systems including belt stretch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s thereof
JP6212911B2 (ja) 2012-05-17 2017-10-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状態判定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状態判定方法及び状態判定プログラム
JP5789247B2 (ja) * 2012-12-21 2015-10-07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駆動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5152760A (ja) 2014-02-14 2015-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01268A (ja) * 2014-06-12 2016-0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4511A (ja) * 2000-06-28 2002-0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68316A (ja) * 2001-03-09 2002-09-18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91128A (ja) * 2001-09-18 2003-03-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47842A (ja) * 2002-04-04 2007-02-22 Ricoh Co Ltd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77129B2 (ja) * 2002-04-16 2007-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677506B2 (ja) * 2002-08-07 2005-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ベルト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JP2004220006A (ja) 2002-12-26 2004-08-05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とベルト移動速度補正方法
JP2004219873A (ja) 2003-01-17 2004-08-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95679A (ja) 2003-12-26 2005-07-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599199B2 (ja) * 2005-03-18 2010-12-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9651B2 (ja) * 2004-10-27 2012-06-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制御方法、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5103A (ja) 2005-02-23 2006-09-07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EP1777592A2 (en) * 2005-10-21 2007-04-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298593A (ja) * 2006-04-28 2007-11-1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250982B2 (ja) * 2006-09-27 2013-07-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モータ制御装置、モータ制御方法、モータ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74073B2 (ja) 2006-12-04 2012-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976142B2 (ja) * 2007-01-15 2012-07-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ベルト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6064A (ja) * 2007-05-02 2008-11-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9008741A (ja) * 2007-06-26 2009-01-15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0874B (zh) * 2013-12-23 2018-11-16 惠普打印机韩国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和控制电机的方法
CN108528069A (zh) * 2017-03-03 2018-09-14 株式会社理光 自动调整打印机电机参数的方法及打印机
CN108528069B (zh) * 2017-03-03 2020-01-17 株式会社理光 自动调整打印机电机参数的方法及打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64864A (ja) 2010-07-29
US20100183322A1 (en) 2010-07-22
JP5263674B2 (ja) 2013-08-14
CN101813904B (zh) 2012-09-05
US8295736B2 (en) 2012-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13904B (zh) 图像成形设备
JP54727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34412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2408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38577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ing capable of effectively eliminating color displacement by recognizing a rotational position of a rotating member with a mechanism using detection marks
JP52405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01001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37637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ing capable of effectively adjusting image shifts
JP20081396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1826623B1 (en) Stop position control of image bearer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2295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497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現像装置
JP20130034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20758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steering operation of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JP637644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117295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951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06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592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1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28510A (ja) トナー補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05

Termination date: 202101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