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9440A - 一种薄膜热导率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薄膜热导率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9440A
CN101799440A CN 201010133486 CN201010133486A CN101799440A CN 101799440 A CN101799440 A CN 101799440A CN 201010133486 CN201010133486 CN 201010133486 CN 201010133486 A CN201010133486 A CN 201010133486A CN 101799440 A CN101799440 A CN 101799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films
metal heating
film
heating thin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13348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9440B (zh
Inventor
张建生
杨君友
张晖
肖承京
冯双龙
朱虎
朱云峰
朱文
彭江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01013348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9944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99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9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9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944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试薄膜热导率的新方法。通过样品上两个金属加热薄膜对有膜区域与无膜区域的同时加热,通过调整串联在电路中的精密可调电阻箱,使两个金属加热薄膜具有相同的加热功率密度。当两个金属加热薄膜具有相同的功率密度,形状相同,尺寸高度相近,作用在同一个较小的样品上时,可以认为两个金属加热薄膜的温升差,即为待测薄膜样品两个侧面的温差。通过高精度高速数据采集卡采集两个已知精密参考电阻和两个金属加热薄膜的电压信号,处理后得到两个金属薄膜的加热功率和温度变化,即待测薄膜的传热功率密度和薄膜两侧的温差,结合薄膜厚度,计算得到薄膜膜厚方向热导率。该方法原理简单,设备和测试成本较低,精度较高,数据处理容易。

Description

一种薄膜热导率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薄膜热物性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膜热导率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微纳米材料、微电子微机电系统(MEM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微纳米薄膜材料和器件的散热和热管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微纳米薄膜材料和器件的热物性测量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热导率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热物性参数之一,目前块体材料已有多种成熟的热导率测量方法。由于薄膜在厚度方向尺寸极小,而热导率的测量要涉及到热量传递及监测,而在很小的空间内实现对热量传递的监测往往较为困难。目前虽然有一些薄膜热导率测试方法的研究报道,但测试过程和装置大都非常复杂和昂贵。根据加热、探测装置与样品的位置关系,现有的薄膜热导率测试方法可分为接触式与非接触式两类:接触式测试中以3ω法(①David G.Cahill.Rev.Sci.Instrum,1990,61(2):802;②J.Alvarez-Quintana,J.Rodr′1guez-Viejo,Sensors and ActuatorsA,2008,142:232)为代表,必须使用锁相放大器检测微弱的3ω信号,测试原理和数据处理复杂,仪器设备昂贵;非接触式测试方法不需要在样品上进行微加工布线,采用激光加热和测试,由于涉及到激光加热和信号的提取及处理,需要激光信号发生器和精密、复杂的光路系统(①Kading O.W,Appl.Phys.Lett.,1994,65(13):1629;②W.F.Bu,Thin SolidFilms,2008,516:8359)。
总体来看,现有薄膜热导率的测试方法存在系统复杂、设备昂贵、数据处理困难、使用不便等诸多实际问题,因此研究发展新型测试方法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试薄膜热导率的方法。当衬底的热导率远大于薄膜热导率时,可以用该方法对薄膜的热导率进行测试。该方法在样品上通过微加工沉积两个金属加热薄膜,无需昂贵的设备,测试原理及数据处理简单,精确度高。
一种用于测试薄膜热导率的测试装置,包括衬底、待测薄膜、金属加热薄膜R3、金属加热薄膜R4、第一变阻箱、第二变阻箱以及定值电阻R1和定值电阻R2,所述待测薄膜沉积在衬底上,两片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为相同的金属加热薄膜,它们分别沉积于所述衬底上的有待测薄膜的区域和无待测薄膜的区域,
所述第一变阻箱、定值电阻R1及金属加热薄膜R3串联组成一条支路,第二变阻箱、定值电阻R2和金属加热薄膜R4串联组成另一支路,两条支路并联,由同一可调直流电源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数据采集元件,用于采集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以及两个定值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的数据采集元件为数据采集卡。
一种利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测试装置测试薄膜热导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由所述直流电源输出初始电压U0
(2)采集R1、R2、R3和R4两端的电压,并据此求得所述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的加热功率,再结合所述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的加热面积,得到它们的加热功率密度,并相应调节两支路上的变阻箱的阻值,使所述两金属加热薄膜有相同的加热功率密度,记为p0/S,并将该功率密度对应的两加热薄膜的温度记为相对温升的零点T0
(3)增大直流电源电压,并相应重新调整变阻箱阻值,使两金属加热薄膜加热功率密度再次相等,记为p1/S,同时,采集此时R1、R2、R3和R4两端的电压,并计算出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的电阻值,从而得到两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电阻值的改变量,根据上述改变量及金属加热薄膜的电阻温度系数α,得到两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的相对温升ΔT1’和ΔT1”,两金属加热薄膜的相对温升差记为ΔT1=ΔT1’-ΔT1”;
(4)不断增大直流电源电压并多次重复步骤(3)的过程,从而得到多个薄膜加热功率密度及对应的两加热薄膜相对温升差;
(5)用步骤(3)和步骤(4)所测得的各组加热功率密度与对应的相对温升差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拟合斜率k;
(6)由薄膜热导率一维传导公式即求得所述待测薄膜的热导率为λ=d/k,其中d为所述待测薄膜厚度。
本发明要求衬底热导率要远大于待测薄膜样品的热导率。本发明采用了一系列新的、简捷的设计解决了衬底上薄膜样品热导率的测量。采用高精度数据采集卡采集金属加热薄膜的电压信号,由该电压信号可以同时得到金属加热薄膜的功率和温度信息。多通道的数据采集卡可以同时采集两条金属加热薄膜的电压信号,进而可以同时得到两条金属加热薄膜的功率和温度信息,通过求差及一维热传导模型处理就可以得到薄膜样品的热导率。本发明使用简单的样品布线及电路设计实现了对样品温度信号及功率信号的提取,经简单的数据处理就可以得到薄膜的热导率,操作方便,数据处理简单易行,设备价格低廉。本发明是高热导率衬底上薄膜样品热导率的一种测试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测试电路图;
图2为样品布线结构剖视图;
图3为硅衬底上SiO2薄膜热导率测试拟合曲线图;
图4为本方法与求差3ω法测试薄膜热导率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测量装置包括测试电路、样品和数据采集三个部分。
如图1和2所示,样品包括衬底和待测薄膜,所述待测薄膜沉积在衬底的部分区域上形成待测薄膜区域,衬底上其他部分为无待测薄膜的无待测薄膜区域。在待测薄膜区域与无待测薄膜区域利用微加工工艺分别制作金属加热薄膜R3和金属加热薄膜R4,两金属加热薄膜材质、外形、尺寸和制作工艺相同,性能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测试电路为一个由两条支路组成的并联电路,一条支路由第一精密变阻箱1、精密电阻R1及待测薄膜区域的金属加热薄膜R3串联组成,另一支路由第二精密变阻箱、精密电阻R2和无待测薄膜区域的金属加热薄膜R4串联组成。其中精密电阻R1和R2的阻值误差小于1‰,其电阻温度系数不大于10ppm。两条支路并联由同一可调直流电源供电。
数据采集部分由高精度数据采集卡和微机组成。如图1所示,采集的R1、R2、R3、R4的电压信号输入到高精度数据卡,经过采集卡处理,再通过USB数据线将数据输入到微机的USB接口,由采集卡的配套软件进行数据的采集。
具体进行测试步骤:
1、测试前,精密变阻箱调零,直流电源电压调零;
2、打开电源,调节直流电源,使其输出一个较小电压U0
3、用高精度数据采集卡采集R1、R2、R3、R4的电压信号,经计算可得到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的加热功率,再结合两金属加热薄膜的加热面积,得到两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的加热功率密度,比较金属加热薄膜1、2的加热功率密度,并相应调节精密变阻箱1或2的阻值,最终使两金属加热薄膜有相同的加热功率密度,记为p0/S,并将该功率密度时两加热薄膜的温度记为相对温升的零点T0
4、适当增大直流电源电压,并相应重新调整变阻箱阻值,使两金属加热薄膜加热功率密度相同,记为p1/S。同时,由采集到的电压信号,计算出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的电阻值,从而得到两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电阻值的改变量,根据上述改变量及各金属加热薄膜的电阻温度系数α,得到两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的相对温升ΔT1’、ΔT1”,两金属加热薄膜的相对温升差记为ΔT1=ΔT1’-ΔT1”;
5、继续增大直流电源电压,多次重复步骤(4)的过程,得到多个薄膜加热功率密度p2/S、p3/S、p4/S、……、pn/S及对应的两加热薄膜相对温升差ΔT2、ΔT3、ΔT4……ΔTn
6、用测得的各组加热功率密度与对应的相对温升差ΔT数据作图并作线性模拟,得其斜率为k=ΔT/(p/S);
7、由薄膜热导率一维传导公式λ=pd/S·ΔT,得待测薄膜的热导率为λ=d/k(d为待测薄膜厚度)。
本装置的数据采集卡选用NI USB-6210数据采集卡,采样精度为16位,采样频率最高为250kS/s,通过USB接口与微机的USB接口通信。它拥有七个差动输入通道(+A/1-、+A/2-……+A/7-),可以最多同时独立采集7个外部输入信号。在热导率测试中,R1、R2、R3和R4的电压信号各占一个通道,共需占用4个信号通道。通道的选择,可由实验人员自行选定。
根据热导率的定义,被测薄膜的热导率λ=pd/S·ΔT,p为加热功率,d为薄膜厚度,S为金属加热薄膜的面积,ΔT为薄膜两侧的温差。d可由椭偏仪、台阶仪或者扫描电镜直接测量。金属加热薄膜面积S由设计方案决定,制成后可由高倍光学显微镜测量其尺寸并计算得到。加热功率p由采集的电压信号及已知精密电阻的阻值R1、R2计算得到,测试过程中,金属加热薄膜1和2的功率密度相同,可任取一个,以金属加热薄膜1为例:R1和R3的电压信号可由数据采集卡采集得到,记为U1、U3,R1为精密电阻,阻值为R1,则R3的发热功率即加热功率为:
p = U 3 2 R 3 = u 3 2 U 3 U 1 / R 1 = U 1 · U 3 R 1
而薄膜两侧温差ΔT的测量则较为复杂。由于薄膜的厚度很小,一般厚度小于1μm,直接测量其上、下两个端面的温度值较为困难:一、因为厚度较小,建立的温差较小;另外,因为膜厚方向尺寸很小,在上、下两个底面放置温度传感器将变得很困难,且与衬底接触的一侧放置温度传感器也将对传热过程造成影响,从而对热传导模型的处理带来较复杂的影响。因此直接测量上、下两个侧面的温度从而得到温差的难度较大,可靠性不高。本方法避开了这一问题,采用了间接测量,利用简单的样品布线和电路设计实现了这一温差的测量。利用在同一衬底上有膜区域与无膜区域分别加工一个外形尺寸相同的金属薄膜加热器,同时也作为温度传感器,再通过控制两个薄膜加热器的加热功率,使其对样品具有相同的加热功率密度。当衬底较小,两个加热薄膜距离较近的情况下,两薄膜具有相同的功率密度与尺寸、形状,可以认为两条金属加热薄膜温差即为衬底上待测样品薄膜两侧的温差ΔT。
具体推导如下:根据前面具体测试步骤中的介绍,ΔT=ΔT’-ΔT”,其中ΔT’和ΔT”分别为两金属加热薄膜相对于预先规定的温度零点的温升。根据金属阻值与温度变化关系,两条金属加热薄膜的温升:
ΔT ′ = Δ R 3 α 1 · R 3 = R 3 ′ - R 3 α 1 · R 3 ΔT ′ ′ = Δ R 4 α 2 · R 4 = R 4 ′ - R 4 α 2 · R 4
式中α1、α2分别为两金属加热薄膜的电阻温度系数(TCR),R3′和R4′分别为两加热薄膜升温后的电阻值。初始时(即较小电流时,规定为相对温升零点)采集到R1、R2、R3、R4的电压信号U1、U2、U3、U4,增大电压后,加热功率增大,金属加热薄膜的阻值增大,测得R1、R2、R3、R4的电压信号U1’、U2’、U3’、U4’,由于精密电阻R1、R2为高精度低电阻温度系数电阻,其TCR<10ppm,可以认为其阻值不发生改变,有
Δ R 3 = U 3 ′ U 1 ′ · R 1 - U 3 U 1 · R 1 = ( U 3 ′ U 1 ′ - U 3 U 1 ) · R 1
Δ R 4 = U 4 ′ U 2 ′ · R 2 - U 3 U 2 · R 2 = ( U 4 ′ U 2 ′ - U 4 U 2 ) · R 2
则:
Δ T ′ = ( U 3 ′ U 1 ′ - U 3 U 1 ) · R 1 α 1 · R 3
ΔT = Δ T ′ - Δ T ′ ′ = Δ R 3 α 1 · R 3 - Δ R 4 α 2 · R 4 = ( U 3 ′ U 1 ′ - U 3 U 1 ) · R 1 α 1 · R 3 - ( U 4 ′ U 2 ′ - U 4 U 2 ) · R 2 α 2 · R 4
又因为
R 3 = U 3 U 1 · R 1 R 4 = U 4 U 2 · R 2
所以:
ΔT = ( U 3 ′ U 1 ′ - U 3 U 1 ) · R 1 α 1 · U 3 U 1 · R 1 - ( U 4 ′ U 2 ′ - U 4 U 2 ) · R 2 α 2 · U 4 U 2 · R 2 = ( U 3 ′ U 1 ′ - U 3 U 1 ) α 1 · U 3 U 1 - ( U 4 ′ U 2 ′ - U 4 U 2 ) α 2 · U 4 U 2
= U 3 ′ U 1 ′ α 1 · U 3 U 1 - 1 α 1 - U 4 ′ U 2 ′ α 2 · U 4 U 2 + 1 α 2
以上待测薄膜热导率的误差主要由p、S、d、ΔT等4个变量决定,在假设薄膜厚度d与金属加热薄膜面积S测量无误差的前提下,本方法的测量误差主要由温升差ΔT和加热功率p组成。而这两部分的误差都与数据采集卡的精度直接相关。
我们对金属加热薄膜1的温升测量误差σΔT′进行讨论。由以上可知:
Δ T ′ = Δ R 3 α 1 · R 3 = R 3 ′ - R 3 α 1 · R 3
设σ和σ′分别为R3和R3′的相对标准偏差,σR和σR′为R3和R3′的标准偏差,根据测试数据,单次测试的σ<0.1%,当R1和R3的电压信号都大于0.2V时,σ′<0.04%,为了降低误差,采用100组数据的平均值为R3和R3′的值,则根据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公式:
Figure GDA0000020231800000088
R3和R3′的100次测试平均值的相对标准偏差
Figure GDA0000020231800000091
Figure GDA0000020231800000092
则初始零点(记为T0′)和升温后温度(记为T1′)的误差如下:T0′的误差为:
σ T 0 ′ = σ R R 3 · 1 α 1 = σ 100 · 1 α 1
金属加热薄膜为磁控溅射制备的镍薄膜,在实验中制备的各金属加热薄膜的电阻温度系数α1>3000ppm,又标准偏差σ100<100ppm,所以:
Figure GDA0000020231800000094
T1′的误差为:
σ T 1 ′ = σ R R 3 · 1 α 1
由于实验中金属加热薄膜的温度变化范围较小,其阻值变化也较小,所以可以认为R3≈R3′, σ T 1 ′ ≈ σ R R 3 ′ · 1 α 1 = σ 100 ′ · 1 α 1
由以上知,α1>3000ppm,又标准偏差σ100′<40ppm,所以:
Figure GDA0000020231800000097
金属加热薄膜1的温升测量误差
Figure GDA0000020231800000098
同理根据测试数据,也可得到金属加热薄膜2的温升误差σΔT″<0.035℃。则两金属加热薄膜的温升差ΔT=ΔT′-ΔT″的误差(记为σΔT)有:
Figure GDA0000020231800000099
当适当的增大加热电压电流,使两金属加热薄膜的温升差大于5℃时,其相对误差小于1%。
对金属加热薄膜功率进行误差分析。金属加热薄膜的功率有
p = U 1 · U 3 R 1
根据误差传播公式:p的误差由U1、U3、R1产生,U1、U3、R1相互独立,根据误差传播公式: σ 2 = Σ j ( ∂ F ∂ x j ) 2 σ j 2
p的误差σp有:
σ p 2 = ( ∂ p ∂ U 1 ) 2 σ U 1 2 + ( ∂ p ∂ U 3 ) 2 σ U 3 2 + ( ∂ p ∂ R 1 ) 2 σ R 1 2
σ p = ( ∂ p ∂ U 1 ) 2 σ U 1 2 + ( ∂ p ∂ U 3 ) 2 σ U 3 2 + ( ∂ p ∂ R 1 ) 2 σ R 1 2
= ( U 3 R 1 ) 2 σ U 1 2 + ( U 1 R 1 ) 2 σ U 3 2 + ( U 3 R 1 2 ) 2 σ R 1 2
= ( U 1 · U 3 R 1 ) 2 σ U 1 2 U 1 2 + ( U 1 · U 3 R 1 ) 2 σ U 3 2 U 3 2 + ( U 1 · U 3 R 1 ) 2 σ U 1 2 R 1 2
= p σ U 1 2 U 1 2 + σ U 3 2 U 3 2 + σ U 1 2 R 1 2
Figure GDA0000020231800000107
Figure GDA0000020231800000108
分别为U1、U3、R1的相对标准偏差,由以上可知
Figure GDA00000202318000001011
精密电阻的误差小于0.1%,因此功率p的相对误差有:
&sigma; p p = &sigma; U 1 2 U 1 2 + &sigma; U 3 2 U 3 2 + &sigma; U 1 2 R 1 2 < 0.01 % 2 + 0.004 % 2 + 0.1 % 2 = 0.1 %
由以上可知,被测薄膜的热导率λ=pd/S·ΔT,在忽略尺寸测试S和d带来的误差时,热导率的误差由p和ΔT决定。当控制两加热薄膜的温升之差大于5℃时,ΔT的相对测量误差小于1%。p的误差小于0.1%,因此热导率的相对误差有:
&sigma; &lambda; &lambda; = ( &sigma; p p ) 2 + ( &sigma; &Delta;T &Delta;T ) 2 < 0.1 % 2 + 1 % 2 = 1 %
该方法不考虑尺寸测量误差、辐射散热及空气散热的情况下,在两金属加热薄膜的温升差大于5℃的时,其热导率测试误差小于1%。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我们对不同厚度的SiO2薄膜样品使用了传统求差3ω法测试并与本方案中的直流法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见表1和图4。
附表1:求差3ω法与本文方法测试结果对比。
Figure GDA0000020231800000111
注:①由于SiO2薄膜样品以Si为衬底,因为Si具有导电性将使金属加热薄膜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在样品制备过程中,不同区域沉积了不同厚度的SiO2薄膜样品,并以厚度较小的区域作为对比薄膜,对比薄膜厚度即指该区域SiO2薄膜的厚度。
②待测薄膜样品厚度指薄膜样品厚度与对比薄膜样品的厚度差。

Claims (4)

1.一种用于测试薄膜热导率的测试装置,包括衬底、待测薄膜、金属加热薄膜R3、金属加热薄膜R4、第一变阻箱(1)、第二变阻箱(2)以及定值电阻R1和定值电阻R2,所述待测薄膜沉积在衬底上,两片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为相同的金属加热薄膜,它们分别沉积于所述衬底上的有待测薄膜的区域和无待测薄膜的区域,
所述第一变阻箱(1)、定值电阻R1及金属加热薄膜R3串联组成一条支路,第二变阻箱(2)、定值电阻R2和金属加热薄膜R4串联组成另一支路,两条支路并联,由同一可调直流电源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数据采集元件,用于采集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以及两个定值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据采集元件为数据采集卡。
4.一种利用上述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测试装置测试薄膜热导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由所述直流电源输出初始电压U0
(2)采集R1、R2、R3和R4两端的电压,并据此求得所述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的加热功率,再结合所述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的加热面积,得到它们的加热功率密度,并相应调节两支路上的变阻箱(1,2)的阻值,使所述两金属加热薄膜有相同的加热功率密度,记为p0/S,并将该功率密度对应的两加热薄膜的温度记为相对温升的零点T0
(3)增大直流电源电压,并相应重新调整变阻箱(1,2)阻值,使两金属加热薄膜加热功率密度再次相等,记为p1/S,同时,采集此时R1、R2、R3和R4两端的电压,并计算出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的电阻值,从而得到两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电阻值的改变量,根据上述改变量及金属加热薄膜的电阻温度系数α,得到两金属加热薄膜R3和R4的相对温升ΔT1’和ΔT1”,两金属加热薄膜的相对温升差记为ΔT1=ΔT1’-ΔT1”。
(4)不断增大直流电源电压并多次重复步骤(3)的过程,从而得到多个薄膜加热功率密度及对应的两加热薄膜相对温升差;
(5)用步骤(3)和步骤(4)所测得的各组加热功率密度与对应的相对温升差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拟合斜率k;
(6)由薄膜热导率一维传导公式即求得所述待测薄膜的热导率为λ=d/k,其中d为所述待测薄膜厚度。
CN2010101334868A 2010-03-28 2010-03-28 一种薄膜热导率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94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334868A CN101799440B (zh) 2010-03-28 2010-03-28 一种薄膜热导率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334868A CN101799440B (zh) 2010-03-28 2010-03-28 一种薄膜热导率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9440A true CN101799440A (zh) 2010-08-11
CN101799440B CN101799440B (zh) 2011-06-29

Family

ID=42595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348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9440B (zh) 2010-03-28 2010-03-28 一种薄膜热导率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99440B (zh)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5794A (zh) * 2010-09-09 2011-02-16 复旦大学 一种适用于金属薄膜材料的3omega热导测量方案
CN102221566A (zh) * 2011-03-31 2011-10-19 北京大学 一种利用直流源测试不同材料间边界热阻的方法
CN102393370A (zh) * 2011-11-08 2012-03-28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薄膜光热性能的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CN103091354A (zh) * 2011-11-01 2013-05-0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测试薄膜热导率的方法
CN103940847A (zh) * 2014-04-15 2014-07-23 江苏大学 一种基于热流传感器各向异性薄膜热导率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4034749A (zh) * 2014-06-04 2014-09-10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3ω法的薄层材料间接触热阻的测试方法
CN105241918A (zh) * 2015-09-30 2016-01-13 北京大学 一种低温热导率测量方法
CN106353358A (zh) * 2016-09-08 2017-01-25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加热膜老化的检测方法
CN107966470A (zh) * 2017-09-15 2018-04-27 武汉嘉仪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薄膜横向热导率的方法及装置
CN108107074A (zh) * 2017-12-20 2018-06-01 清华大学 表征二维纳米材料热物性的双脉冲闪光拉曼方法及系统
CN109142433A (zh) * 2018-09-05 2019-01-04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基于交流法测量低维微纳材料热导率的方法
CN109997032A (zh) * 2016-11-29 2019-07-09 英弘精机株式会社 热传导率测定装置、热传导率测定方法及真空度评估装置
CN110044957A (zh) * 2019-04-24 2019-07-23 南京大学 测量电路、测量系统及热物性参数测量方法
CN110275077A (zh) * 2019-06-28 2019-09-24 南京大学 一种宽温区强磁场中热电效应的电学测量方法
CN110346407A (zh) * 2019-06-20 2019-10-1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适用于纳米级厚度薄膜材料的热导率测试结构
CN110887864A (zh) * 2019-11-18 2020-03-17 江苏鸿凌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导热薄膜的测试方法
CN111157573A (zh) * 2020-01-14 2020-05-15 深圳大学 薄膜热导率的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112268927A (zh) * 2020-11-05 2021-01-26 南京大学 一种软物质薄膜材料热导率的测量方法及其计算方法
CN113820355A (zh) * 2021-08-31 2021-12-21 东南大学 一种3ω试验台及其测试方法
CN114460131A (zh) * 2022-01-28 2022-05-10 同济大学 一种跨尺度固体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15825152A (zh) * 2023-01-31 2023-03-21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测量薄膜微纳尺度下热导率的结构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3921A (ja) * 1993-10-01 1995-04-21 Shinku Riko Kk 交流カロリメトリによる熱定数測定方法及び装置
DE4410315A1 (de) * 1994-03-25 1995-11-30 Inst Physikalische Hochtech Ev Mikrosensor zur Messung der spezifischen Wärmeleitfähigkeit dünner Schichten
US20050004442A1 (en) * 1997-08-07 2005-01-06 Nobuhiko Ozaki Measurement device for measuring electric signal emitted by biological sample
CN1206528C (zh) * 2003-05-01 2005-06-15 东南大学 导体薄膜热导率的测试装置
CN101620192A (zh) * 2009-08-12 2010-01-06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测量薄膜导热率的测试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3921A (ja) * 1993-10-01 1995-04-21 Shinku Riko Kk 交流カロリメトリによる熱定数測定方法及び装置
DE4410315A1 (de) * 1994-03-25 1995-11-30 Inst Physikalische Hochtech Ev Mikrosensor zur Messung der spezifischen Wärmeleitfähigkeit dünner Schichten
US20050004442A1 (en) * 1997-08-07 2005-01-06 Nobuhiko Ozaki Measurement device for measuring electric signal emitted by biological sample
CN1206528C (zh) * 2003-05-01 2005-06-15 东南大学 导体薄膜热导率的测试装置
CN101620192A (zh) * 2009-08-12 2010-01-06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测量薄膜导热率的测试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材料导报》 20070331 肖承京等 半导体纳米薄膜热电性能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1-4 第21卷, 第3期 2 *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10331 谢华清等 薄膜材料导热行为及其测试和预测 104-112 1-4 第9卷, 第1期 2 *

Cited B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5794B (zh) * 2010-09-09 2012-07-25 复旦大学 一种适用于金属薄膜材料的3omega热导测量方案
CN101975794A (zh) * 2010-09-09 2011-02-16 复旦大学 一种适用于金属薄膜材料的3omega热导测量方案
CN102221566A (zh) * 2011-03-31 2011-10-19 北京大学 一种利用直流源测试不同材料间边界热阻的方法
CN102221566B (zh) * 2011-03-31 2013-04-10 北京大学 一种利用直流源测试不同材料间边界热阻的方法
CN103091354A (zh) * 2011-11-01 2013-05-0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测试薄膜热导率的方法
CN103091354B (zh) * 2011-11-01 2015-04-0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测试薄膜热导率的方法
CN102393370A (zh) * 2011-11-08 2012-03-28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薄膜光热性能的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CN102393370B (zh) * 2011-11-08 2014-04-09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薄膜光热性能的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CN103940847B (zh) * 2014-04-15 2016-04-06 江苏大学 一种基于热流传感器各向异性薄膜热导率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3940847A (zh) * 2014-04-15 2014-07-23 江苏大学 一种基于热流传感器各向异性薄膜热导率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4034749A (zh) * 2014-06-04 2014-09-10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3ω法的薄层材料间接触热阻的测试方法
CN104034749B (zh) * 2014-06-04 2016-07-06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3ω法的薄层材料间接触热阻的测试方法
CN105241918A (zh) * 2015-09-30 2016-01-13 北京大学 一种低温热导率测量方法
CN106353358A (zh) * 2016-09-08 2017-01-25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加热膜老化的检测方法
CN109997032A (zh) * 2016-11-29 2019-07-09 英弘精机株式会社 热传导率测定装置、热传导率测定方法及真空度评估装置
CN107966470A (zh) * 2017-09-15 2018-04-27 武汉嘉仪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薄膜横向热导率的方法及装置
CN107966470B (zh) * 2017-09-15 2020-05-22 武汉嘉仪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薄膜横向热导率的方法及装置
CN108107074A (zh) * 2017-12-20 2018-06-01 清华大学 表征二维纳米材料热物性的双脉冲闪光拉曼方法及系统
CN109142433A (zh) * 2018-09-05 2019-01-04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基于交流法测量低维微纳材料热导率的方法
CN109142433B (zh) * 2018-09-05 2021-01-12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基于交流法测量低维微纳材料热导率的方法
CN110044957A (zh) * 2019-04-24 2019-07-23 南京大学 测量电路、测量系统及热物性参数测量方法
CN110346407A (zh) * 2019-06-20 2019-10-1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适用于纳米级厚度薄膜材料的热导率测试结构
CN110346407B (zh) * 2019-06-20 2021-08-1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适用于纳米级厚度薄膜材料的热导率测试结构
CN110275077A (zh) * 2019-06-28 2019-09-24 南京大学 一种宽温区强磁场中热电效应的电学测量方法
CN110887864A (zh) * 2019-11-18 2020-03-17 江苏鸿凌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导热薄膜的测试方法
CN111157573B (zh) * 2020-01-14 2022-08-05 深圳大学 薄膜热导率的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111157573A (zh) * 2020-01-14 2020-05-15 深圳大学 薄膜热导率的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112268927A (zh) * 2020-11-05 2021-01-26 南京大学 一种软物质薄膜材料热导率的测量方法及其计算方法
CN113820355A (zh) * 2021-08-31 2021-12-21 东南大学 一种3ω试验台及其测试方法
CN114460131A (zh) * 2022-01-28 2022-05-10 同济大学 一种跨尺度固体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14460131B (zh) * 2022-01-28 2023-08-29 同济大学 一种跨尺度固体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15825152A (zh) * 2023-01-31 2023-03-21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测量薄膜微纳尺度下热导率的结构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9440B (zh) 201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9440B (zh) 一种薄膜热导率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EP0159438B1 (en) Multi-layered thin film heat transfer gauge
EP0435611B1 (en) Versatile, overpressure proof, absolute pressure sensor
EP0348245B1 (en) Measurement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specific heat
CN100547398C (zh) 一种测量半导体薄膜材料塞贝克系数和电阻率的装置
EP0439950A1 (en) Determina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specific heat of gases at reference conditions
CN101975794B (zh) 一种适用于金属薄膜材料的3omega热导测量方案
CN107037079B (zh) 一种支撑梁式mems复合传感器及其制备和测试方法
CN109142433B (zh) 一种基于交流法测量低维微纳材料热导率的方法
CN104034752A (zh) 一种测量薄膜纵向热导率的装置及方法
CN112881464B (zh) 一种直接原位综合测量微纳材料热电性能的方法及装置
CN109187628A (zh) 基于3ω法测量微/纳米薄材料间接触热阻的测试方法
CN104215660B (zh) 一种可同时测固体材料导热系数及热扩散率的方法及系统
CN112909155A (zh) 一种直接测量微纳材料热电优值的探测器及制备工艺
CN111721802A (zh) 一种二维材料的热、电物理性能综合测量装置及方法
Rausch et al. Thin-film thermal-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on semi-conducting polymer material using the 3ω technique
Swoboda et al. Nanoscale temperature sensing of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calibrated scanning thermal microscopy
CN202403836U (zh) 多晶硅-金属热电偶塞贝克系数的在线测试结构
CN101285786B (zh) 谐波探测技术用于微槽道局部对流换热系数测定的方法
CN215525613U (zh) 一种基于谐波探测的微纳材料热电性能原位综合测量装置
CN105738408A (zh) 一种快速测量半导体薄膜面向导热系数的方法
CN204086184U (zh) 一种可同时测固体材料导热系数及热扩散率的系统
Chun et 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micro heat flux sensor
Harasztosi et al. Temperature Calibration of Twin Micro-heater Based Microcalorimeter
CN113176013B (zh) 一种用于热流测试的薄膜热电阻热流计和同轴热电偶的标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9

Termination date: 201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