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7912A - 车辆内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内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7912A
CN101797912A CN201010119791A CN201010119791A CN101797912A CN 101797912 A CN101797912 A CN 101797912A CN 201010119791 A CN201010119791 A CN 201010119791A CN 201010119791 A CN201010119791 A CN 201010119791A CN 101797912 A CN101797912 A CN 1017979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vehicle
waist
personnel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19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7912B (zh
Inventor
岩山幸生
冈田周祐
榊田昌史
元木正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263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6973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263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17982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603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6978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979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79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79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79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 B60R7/046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mounted on d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18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the inflatable member formed as a belt or harness or combined with a belt or harness arrang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44Ch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55Pelv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021/1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deployment traject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内部构造,具有覆盖侧门(1)的门主体(7)的车门装饰件(27)、设在车门装饰件(27)下部的物品收纳部(45)、从侧面观看车体时与所述侧门(1)相重地设在车室内的座椅(19)以及包括车辆侧面碰撞时利用自气体发生器(25)供来的气体在座椅(19)侧面膨胀展开以至少保护乘车人员的腰部的安全气囊(23)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1),车门装饰件(27)中比物品收纳部(45)还往上的上部构成向车室外侧方向凹进的凹部(52)。在车门装饰件(27)形成有限制安全气囊(23)侵入凹部(52)的遮蔽部件(55),且由遮蔽部件(55)覆盖住凹部(52)的一半左右。

Description

车辆内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内部构造。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在车辆的侧门上设置有大型的用以吸收侧面碰撞时的冲击的冲击吸收部件。
例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0-16208号公报中所公开的车辆内部构造,在侧门上设置有物品收纳部,在该物品收纳部的上缘设置有冲击吸收部件。象这样在侧门上设置大型冲击吸收部件的情况下,无法确保侧门的物品收纳部具有充分大的空间,在车辆布置性方面受到了限制。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3-118368号公报中所公开的车辆内部构造,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设在座椅上,防止了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座椅侧面膨胀展开之际,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与门上放物容器的侧壁发生碰撞。
最近,又开发出了覆盖到乘车人员腰部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由此而投入了如何使设在侧门上的门上放物容器等车辆装备部大型化的研究探讨工作。但是有可能出现以下不良现象:侧面碰撞时等已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会侵入门上放物容器上部的空间内,其结果,安全气囊的展开就不稳定,也就不能够充分地防止乘车人员朝车宽方向外侧移动。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6-88899号公报中所公开的车辆内部构造,在安全带的腰带部使用了空气安全带(air belt)。
即使象上述特开2006-88899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在安全带的腰带部使用空气安全带,也仅仅是空气安全带和侧面安全气囊各自分别发挥对乘车人员的保护作用,并非一定能够充分防止乘车人员朝车宽方向外侧移动。
在国际公开WO2002/100691号公报中公开有包括侧面安全气囊的构造,但上述问题也不是根据该构造就能够解决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内部构造,既能够使车辆装备部大型化,又能够充分地防止乘车人员朝车宽方向外侧移动。
为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采用的是一种车辆内部构造,具有车门装饰件、车辆装备部、凹部、座椅以及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该车门装饰件从车室内侧覆盖车辆侧门的门主体,该车辆装备部设在所述车门装饰件的下部,该凹部由所述车门装饰件中车辆装备部以上的上部向车室外侧方向凹入而成,该座椅当从侧面观看车体时与所述侧门相重地设在车室内,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包括车辆侧面碰撞时利用自气体发生器供来的气体在所述座椅侧面膨胀展开以至少保护乘车人员的腰部的安全气囊,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内置在座椅内。所述凹部设在所述乘车人员的侧面,在所述凹部周围设有调整在对应于该凹部的位置上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的调整部件。
根据该结构,因为在凹部周围设有调整在对应于该凹部的位置上展开的安全气囊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的调整部件,所以不仅能够实现车辆装备部的大型化,还能够充分防止乘车人员向车宽方向外侧移动。
所述调整部件是设在所述车门装饰件上的遮蔽部件,该遮蔽部件为了限制所述安全气囊侵入所述凹部而被设置为覆盖所述凹部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该结构,因为遮蔽部件限制安全气囊气侵入侧门的凹部,所以安全气囊是适当地展开,由于遮蔽部件的撑挡作用而防止了安全气囊在车宽方向上摇晃。其结果,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稳定,防止了乘车人员朝着车宽方向外侧移动。就这样,因为不管凹部是否存在都能够限制安全气囊侵入,所以很容易实现车辆装备部的大型化和对乘车人员的保护,二者两立。这里,“限制安全气囊侵入”意味着限制安全气囊侵入,以免妨碍对乘车人员的保护。
在所述车门装饰件的车辆装备部的上方,形成有沿着所述凹部的上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向车内侧突出的肘靠,所述车辆装备部是由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以及将该内侧壁和该外侧壁连结起来的底壁形成的物品收纳部,所述遮蔽部件从所述内侧壁的上缘延伸到所述肘靠下部附近。
根据该结构,因为遮蔽部件在物品收纳部的内侧壁上方延伸,所以得以防止安全气囊侵入凹部。因此,在不丧失对乘车人员的保护功能的情况下,便能够实现物品收纳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大型化,从而便利性提高。
所述遮蔽部件的上部构成为能够从覆盖所述凹部的遮蔽状态朝向车室内侧转动打开。
根据该结构,在遮蔽状态下可靠地限制安全气囊侵入,并且通过让该盖状部件转动以打开,便能够从遮蔽部件的上部将物品放入物品收纳部或取出。因此物品收纳部就更好用。
所述遮蔽部件的上端向着车辆后方朝上方倾斜。
根据该构成,设计性提高,且与让遮蔽部件的上端水平的情况相比,物品收纳部的开口面积增大,所以容易从物品收纳部前方拿出或者放入物品。而且,在上端已变高的位置得以可靠地防止安全气囊侵入。
所述座椅设置为能够利用具有滑动轨道的滑动机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所述遮蔽部件设置在从侧面观看车体时与所述乘车人员的人体胯点的所述座椅滑动带来的移动范围相重的位置上。
根据该构成,不管座椅在移动范围内的哪个位置上,遮蔽部件都会从车室侧向支撑住已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以防止乘车人员朝车宽方向外侧移动。
所述遮蔽部件形成为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能够调整。
根据该构成,让遮蔽部件向适于限制安全气囊侵入的位置移动,由此便能够可靠地实现对乘车人员的保护功能。特别是,在座椅构成为能够通过滑动等而移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让遮蔽部件向对应于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位置的位置移动,使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很稳定。因此能够将遮蔽部件所占有的面积抑制得很小,以提高车辆装备部的操作性,同时还能够保护乘车人员。还有,在车辆装备部是物品收纳部等的情况下,还能够通过遮蔽部件的移动、宽度的调整等,使物品收纳部的开口位置、大小变化等,从而能够使便利性提高。
所述遮蔽部件由网状物构成。
根据该构成,能够确保车辆装备部的可识别性。
车辆内部构造进一步具有车辆侧面碰撞时限制所述乘车人员移动的安全带。所述安全带具有固定所述乘车人员的腰部的腰带部,所述腰带部的至少车宽方向外侧部分是空气安全带,当车辆侧面碰撞时,所述空气安全带,在所述安全气囊的腰保护用气囊部的乘车人员一侧利用从空气安全带用气体发生器供来的气体膨胀展开,所述调整部件是所述空气安全带,所述空气安全带和腰保护用气囊部设置为:当从侧面观看车体时在所述车门装饰件和乘车人员之间重着膨胀展开。
根据该构成,空气安全带就以腰保护用气囊部作支承物,抑制乘车人员的腰部朝车宽方向外侧移动。即使车门装饰件与乘车人员之间的空间增大,该空间也会被空气安全带和腰保护用气囊部填埋起来,所以腰保护用气囊部在车宽方向上的摇晃受到抑制。其结果,更加可靠地抑制了乘车人员朝车宽方向外侧的移动。因此很容易实现车辆装备部的大型化和对乘车人员的保护,二者两立。
再就是,因为由空气安全带用气体发生器向空气安全带供气,所以即使没有预紧机构,腰带部的带长也会变短,能够实现腰带预紧装置的功能。
所述安全气囊,除具有所述腰保护用气囊部以外,还具有胸保护用气囊部,该胸保护用气囊部和腰保护用气囊部经连通部连接在一起,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设置为,当车辆侧面碰撞时腰保护用气囊部比胸保护用气囊部先膨胀。
根据该构成,乘车人员的保护中很重要的腰保护用气囊部在车辆侧面碰撞时会可靠地尽快膨胀,所以能够更可靠地保护乘车人员。如果腰保护用气囊部在对应于车体装备部的上方空间的位置膨胀展开,也会发生腰保护用气囊部容易进入该空间的问题,但根据本发明,因为让空气安全带与腰保护用气囊部重着进行膨胀展开,所以空气安全带对乘车人员的保护作用很大。也就是说,腰保护用气囊部成为支承物,并由空气安全带抑制乘车人员的腰部朝车宽方向外侧移动。
所述安全带的空气安全带构成为迟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腰保护用气囊部成为最大膨胀状态。
根据该构成,车辆侧面碰撞时已膨胀的空气安全带便难以干涉到已膨胀的腰保护用气囊部,得以防止空气安全带的膨胀阻碍腰保护用气囊部1的膨胀。在保护乘车人员这一方面,腰保护用气囊部比空气安全带还重要,所以能够更可靠地保护乘车人员。
所述调整部件,是设在所述安全气囊的腰保护用气囊部且为促进所述安全气囊在所述凹部侧面朝车宽方向膨胀展开而限制该安全气囊在上下方向上进行规定以上的膨胀展开的膨胀限制部件。
根据该构成,与没有膨胀限制部件的情形相比,腰保护用气囊部的厚度(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变厚,并且要膨胀展开的腰保护用气囊部容易在与乘车人员相碰撞以前进入凹部内。其结果,当乘车人员撞在腰保护用气囊部上时,防止了该腰保护用气囊部向车外侧发生很大的变位,且乘车人员被腰保护用气囊部良好地接住。也就是说,能够适当地保护乘车人员。由膨胀限制部件限制住腰保护用气囊部在上下方向上进行规定以上的膨胀展开,所以能够避免腰保护用气囊部部分的大型化。就这样,根据本发明,在侧门内面中成为所述乘车人员的规定部位侧面的部位设置向车外侧凹进的凹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一边尽可能地抑制腰保护用气囊部的大型化,一边适当地保护乘车人员的腰部。
在所述侧门的内面设有沿所述凹部的上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向车内侧突出的肘靠,所述腰保护用气囊部构成为在所述凹部的侧面且比所述肘靠低的位置成为膨胀状态。
根据该构成,在设置肘靠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肘靠与膨胀状态的腰保护用气囊部相碰撞。
所述安全气囊,除具有所述腰保护用气囊部以外,还具有胸保护用气囊部,该胸保护用气囊部和腰保护用气囊部是通过将一个安全气囊划分成上、下两部分形成的,且该划分位置设定为在展开状态下将成为肘靠的高度位置。
根据该构成,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和配置性的提高。这里,在象这样由一个安全气囊构成的情况下,会担心肘靠和两安全气囊部碰撞,但是在本发明中,两安全气囊部的划分位置被设定为在展开状态下成为肘靠2的高度位置,也就是说,在肘靠的高度位置一个安全气囊的厚度比其上下部分的厚度薄,所以避免了所述肘靠和两安全气囊部相撞,确保了两安全气囊部的良好展开性。
供给所述各个气囊部膨胀展开所用气体的气体发生器由两个气囊部共用,并且对腰保护用气囊部的供气通路的长度比对胸保护用气囊部的供气通路的长度短。
根据该构成,因为向所述各个安全气囊部供给膨胀展开用气体的气体发生器由两气囊部共用,所以制造成本的下降和配置性的提高之效果更大。而且,对腰保护用气囊部的供气通路的长度便比对胸保护用气囊部的供气通路的长度短,所以气体优先供给腰保护用气囊部,能够优先保护最重要的保护部位即腰部。
所述腰保护用气囊部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上比所述凹部高的位置上,所述腰保护用气囊部构成为借助气体朝下方供来而从该安装位置朝下方膨胀展开,所述膨胀限制部件,由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腰保护用气囊部的内部近似上下方向伸张的系绳构成,在腰保护用气囊部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该系绳的上端与所述腰保护用气囊部的上端接合,该系绳的下端顺着车辆前后方向观看在比该腰保护用气囊部的下端更接近车宽方向内侧部分的位置上与车宽方向内侧部分接合。
根据该构成,下部侧以上部侧为中心朝侧门一侧转动的力就会作用在腰保护用气囊部上。其结果,该腰保护用气囊部便会靠转动移动到车门装饰件的凹部一侧。因此,就能够进一步良好地抑制当乘车人员碰到并顶靠在腰保护用气囊部上以后,腰保护用气囊部移动到侧门一侧的不良现象发生。
不管乘车人员的体格如何为能够进行良好的驾驶,驾驶员座椅大都构成为能够在前后滑动。副驾驶员座椅也一样,为确保舒适性等,也大都构成为能够在前后滑动。于是,为方便乘车人员放入或者取出物品,优选,收纳用凹部等对应于让驾驶员座椅前后滑动时乘车人员腰部的前后移动范围而设。
这里,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比标准体格的乘车人员的腰部宽度窄,结果,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与凹部的侧壁部之间的间隔就容易变大。另一方面,腰保护用气囊部的宽度(车宽方向)是一个基本上定好不变的宽度。这样一来,当乘坐的是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时,该乘车人员顶靠在腰保护用气囊部为止的车宽方向的移动量就增大,就容易受到冲击。这里,在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坐在驾驶员座椅上的情况下,为握好方向盘,大都将座椅滑动到前方;在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坐在副驾驶员座椅上的情况下,为便于操作其前方的仪表板等,常常是将该座椅滑动到前方。
所述座椅是驾驶员座椅或副驾驶员座椅且构成为能够前后滑动,所述凹部,对应于让所述座椅前后滑动时乘车人员腰部的前后移动范围而设,所述凹部的深度,是让所述座椅滑动到前方时成为乘车人员腰部侧面的位置处的深度比让所述座椅滑动到后方时成为乘车人员腰部侧面的位置处的深度浅。
根据该构成,能够抑制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与凹部的侧壁部之间的间隔增大。也就是说,在是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的情况下,也能够由腰保护用气囊部充分地吸收冲击。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室内侧看到的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侧门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线A-A剖开的剖视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遮蔽部件周围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7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9是从车室外侧看到的应用了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的车门装饰件主体的侧视图。
图10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1是第七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12是第七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3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14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15是从车室内侧看到的应用了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侧门的侧视图。
图16是通常情况下沿图15中的线A-A剖开的剖视图。
图17是安全气囊膨胀鼓起时沿图15中的线A-A剖开的剖视图。
图18是第十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5的图。
图19是从车室内侧看到的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20是沿图19中的线A-A剖开的剖视图(其中,座椅不是用剖视图表示,而是用主视图表示出来)。
图21是安全气囊已膨胀展开的状态下的相当于图19的图(车体等用双点划线表示)。
图22是安全气囊已膨胀展开的状态下的相当于图20的图(车体等用双点划线表示)。
图23是安全气囊自身的侧视图。
图24是第十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中的安全气囊自身的侧视图。
图25是第十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中的安全气囊自身的侧视图。
图26是第十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中的安全气囊自身的侧视图。
图27是第十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相当于图20的图。
图28(a)是第十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相当于图19的图;图28(b)是沿图28(a)中的线A-A剖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应用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侧门1。该侧门1是汽车右侧前方的侧门。如图2所示,该侧门1包括由金属制内面板3和金属制外面板5构成的门主体7。在该门主体7的上部设有窗玻璃9;在该门主体7的下部金属制门槛内件11和金属制门槛外件1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在车室内,具有座椅靠背15和座椅软垫17的前排右侧座椅19设置为从侧面观看车体时与所述侧门1相重。该座椅19设置为能够利用具有滑动轨道20的滑动机构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在所述座椅靠背15的上下方向中部右端附近内置有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1。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1包括安全气囊23和气体产生器25,当车辆侧面碰撞时,安全气囊23就在座椅19侧向,也就是侧门1和坐在座椅19上的乘车人员之间膨胀展开;气体产生器25将气体供给该安全气囊23,让安全气囊23膨胀展开,且气体产生器25设置为大致朝下输出气体。此外,通常情况下,安全气囊23以折叠的状态内置在座椅靠背15内,但该状态下的安全气囊23未图示出来。
所述门主体7,由树脂制车门装饰件27从车室内侧加以覆盖,车门装饰件27包括车门装饰件主体29和背面盖部43。在车门装饰件主体29下部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近似矩形的开口部37,背面盖部43以其开放一侧朝向车室一侧的状态覆盖该开口部37。
所述车门装饰件主体29,包括按从上往下的顺序形成为一体的第一壁部31、第二壁部33以及第三壁部35。第一壁部31,使其壁面朝向车室内、外方向地沿上下方向延伸,构成车门装饰件主体29的上部;第二壁部33从该第一壁部31的下缘开始朝车辆内侧方向延伸;第三壁部35,其壁面朝向车室内、外方向地自该第二壁部33的车室内侧端缘开始朝下方延伸。所述第二壁部33向着车辆前方朝上方倾斜,从该第二壁部33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部附近开始,在打开、关闭侧门1时要握住的拉手部34倾斜并朝上方延伸。而且,在所述第三壁部35的上下方向中部形成有所述开口部37。
所述背面盖部43包括近似矩形的纵壁39和夹着该纵壁39的上壁41a和底壁41b。所述底壁41b在比所述开口部37的下端缘还往下的下侧延伸,其车室内侧端缘顶靠在第三壁部35上。物品收纳部45由所述背面盖部43的纵壁39、第三壁部35中的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纵壁39相对的部分以及将该纵壁39和第三壁部35连结起来的底壁41b构成。也就是说,背面盖部43的纵壁39构成物品收纳部45的外侧壁49,从位于所述第三壁部35上的开口部37的下端缘到底壁41b的部分构成物品收纳部45的内侧壁47。由所述第二壁部33、第三壁部35以及背面盖部43的上壁41a,也就是物品收纳部45上方的车门装饰件27形成朝车室内侧鼓出来的肘靠53。车门装饰件27的物品收纳部45和肘靠53间的空间构成向车室外侧方向凹进的凹部52。由图1明显可知,该凹部52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其后部到达坐在所述座椅19上的乘车人员腰部的侧面。肘靠53沿着凹部52的上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在位于所述第三壁部35上的开口部37的下端缘,也就是内侧壁47上缘的后侧大致一半部分壁状地设置有从内侧壁47的上缘延伸到肘靠53下部附近的板状遮蔽部件55,所述凹部52的近似一半由该板状遮蔽部件55覆盖。该遮蔽部件55设在凹部52周围,构成调整在对应于该凹部52的位置上展开的安全气囊23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的调整部件。从侧面观看车体时,遮蔽部件55的形成位置与坐在所述座椅19上的乘坐人员的人体胯点的移动范围(图1中箭头B所示)相重,该移动范围由该座椅19滑动决定。
按以上所述构成的车辆内部构造,当车辆侧面碰撞时,气体产生器25便将气体供给安全气囊23,安全气囊23便利用自气体产生器25供来的气体在侧门1和坐在座椅19上的乘车人员之间朝车辆外侧和前方膨胀展开,在上下方向上从车门装饰件27的上端附近扩展到遮蔽部件55的下端附近,以保护乘车人员的胸部和腰部,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遮蔽部件55限制已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23侵入凹部52,遮蔽部件55自车室侧向支撑住安全气囊23。就这样,因为遮蔽部件55限制安全气囊23侵入侧门1的凹部52,所以安全气囊23是适当地展开,由于遮蔽部件55的撑挡作用而防止了安全气囊23在车宽方向上摇晃。其结果,安全气囊23的展开状态稳定,防止了乘车人员朝着车宽方向外侧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管凹部52是否存在都能够限制安全气囊23的侵入,所以在不在侧门1设置冲击吸收部件就将物品收纳部45大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利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1保护乘车人员。
从侧面观看车体时,遮蔽部件55形成在与坐在所述座椅19上的乘坐人员的胯点的由该座椅19滑动决定的移动范围相重的位置上,所以不管座椅19在移动范围内的哪个位置上,遮蔽部件55都会从车室侧向支撑住已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23,以防止乘车人员朝车宽方向外侧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
图3示出了应用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的侧门1。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遮蔽部件55的靠上的位置上形成有铰链部57(图1中用虚线D表示),遮蔽部件55中该铰链部57以上的上部构成盖状部件58,该盖状部件58能够从覆盖所述凹部52的遮蔽状态转动以朝着车室内一侧打开。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用同一符号表示同一构成要素,详细说明省略不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遮蔽状态下安全气囊23的侵入被可靠地限制住,而且让该盖状部件58转动以打开,便能够从遮蔽部件55的上部将物品放入物品收纳部45或从中取出。因此物品收纳部45就更好用。
(第三实施方式)
图4示出了应用了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的侧门1。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遮蔽部件55跨越位于第三壁部35上的开口部37的下端缘亦即内侧壁47的整个上缘而形成,该遮蔽部件55的上端向着车辆后方朝上方倾斜。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用同一符号表示同一构成要素,详细说明省略不提。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计性提高,且与让遮蔽部件55的上端水平的情况相比,物品收纳部45的开口面积增大,所以容易从物品收纳部45的前方拿出或者放入物品。而且,在上端已变高的位置得以可靠地防止安全气囊23侵入。
(第四实施方式)
图5及图6示出了应用了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的侧门1。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在车门装饰件主体29中第三壁部35上的开口部37的后侧端部附近设置有圆柱状卷收器59,圆柱状卷收器59自车辆外侧架设在开口部37的上缘、下缘上。在开口部37的上缘附近和下缘附近,平行地设置有从车辆前后方向中央稍微靠前的位置到卷收器59的设置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轨道61。遮蔽部件55由百叶状窗帘、布等能够卷起来的素材构成,在所述遮蔽部件55的上端及下端由所述轨道61支撑着的状态下由卷收器59将该遮蔽部件55卷起,便能够调整遮蔽部件5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用同一符号表示同一构成要素,详细说明省略不提。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卷收器59将遮蔽部件55卷起来,便能够使物品收纳部45的开口宽度增大,因此物品收纳部45的便利性提高。
(第五实施方式)
图7及图8示出了应用了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的侧门1。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开口部37的上缘附近和下缘附近,平行地设置有从车辆前后方向中央稍微靠前的位置到后端附近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轨道63。遮蔽部件55,其宽度为所述轨道63的宽度的大约四分之一,遮蔽部件55在由所述轨道61支撑其上端及下端的状态下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用同一符号表示同一构成要素,详细说明省略不提。
在本实施方式中,让遮蔽部件55向适于限制安全气囊23侵入的位置移动,由此便能够可靠地实现对乘车人员的保护功能。座椅19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安全气囊23的膨胀展开位置也会由此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但是,通过让遮蔽部件55向对应于膨胀展开位置的位置移动,便能够使安全气囊23的展开状态很稳定。因此能够将遮蔽部件55所占有的面积抑制得很小,从而更容易将物品放入或者从物品收纳部45内取出。因为能够借助遮蔽部件55的移动使物品收纳部45的开口位置变化,所以物品收纳部45的便利性提高。
(第六实施方式)
图9及图10示出了应用了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的侧门1。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遮蔽部件55由矩形网状物构成,遮蔽部件55的四个角部由螺钉65从车外一侧固定在车门装饰件主体29的开口部37的周缘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遮蔽部件55由矩形网状物构成,所以能够确保物品收纳部45的可识别性。
(第七实施方式)
图11及图12示出了应用了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的侧门1。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在车门装饰件主体29(第三壁部35)上的开口部37的上缘形成有朝车室外侧突出的突部67;在背面盖部43的上壁41a的车室内侧端缘上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第一突出壁69和从该第一突出壁69的突出端向车室内侧(第三壁部35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壁71。
遮蔽部件55由一个细长的板状主体部55a和一个自该主体部55a的一个面起近似“L”字形地突出来的脆弱部55b构成。
由车门装饰件主体29的开口部37上缘附近、第一突出壁69以及第二突出壁71形成开口朝向下方的收纳用凹部,遮蔽部件55以其长边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状态收纳在由该收纳用凹部围起的空间内。遮蔽部件5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在车门装饰件主体29的开口部37上缘附近由铰链73支撑着自由转动。在所述凹部内收纳有将遮蔽部件55压向下方的弹簧部件75,遮蔽部件55的脆弱部55b的下端顶靠在背面盖部43的第一突出壁69上,且成为遮蔽部件55的主体部55a被所述突部67钩住而不能脱落的状态。
按以上所述构成的车辆内部构造,当车辆侧面碰撞时,遮蔽部件55的脆弱部55b由于该冲击而折断,突部67便钩不住遮蔽部件55,遮蔽部件55就脱离突部67。接下来,遮蔽部件55以该铰链73为支点转动,遮蔽部件55的长边方向另一端移动到车门装饰件主体29的开口部37下侧端缘附近,成为遮蔽部件55将凹部52的一部分覆盖起来的状态。再接下来,已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23的下部会顶靠在遮蔽部件55上,遮蔽部件55便从车室侧向支撑安全气囊23。这样一来,既防止了安全气囊23在车宽方向上的摇晃,又防止了已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23侵入物品收纳部45内。其结果,安全气囊23的展开状态稳定,得以防止乘车人员朝车宽方向外侧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全气囊23膨胀展开以外的时间段内,因为遮蔽部件55未覆盖物品收纳部45上方的凹部52,所以遮蔽部件55不会妨碍将物品放入或者从物品收纳部45中拿出,更容易取放物品。
(第八实施方式)
图13及图14示出了应用了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的侧门1。在该第八实施方式中,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1中的安全气囊23的自大约上下方向中央部位的前端到前后方向中央部位的位置之部分是缝制的,形成有将安全气囊23划分为胸保护用气囊部23a和腰保护用气囊部23b的划分部77a。划分部77a形成为保证腰保护用气囊部23b在比肘靠53还往下的下部膨胀展开。在划分部77a的后端,形成有强度提高以致不会破裂的非膨胀部77b。此外,安全气囊23并不限于缝制,也可以利用粘结等方法划分为胸保护用气囊部23a和腰保护用气囊部23b。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用同一符号表示同一构成要素,详细说明省略不提。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23由划分部77a进行了划分且侧面安全气囊用气体产生器25被配置为大致朝下输出气体,亦即朝向腰保护用气囊部23b内输出气体。所以,当车辆侧面碰撞时,对乘车人员的保护中很重要的腰保护用气囊部23b会比胸保护用气囊部23a先膨胀。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保护乘车人员。
此外,在所述第一到第八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装备部在车门装饰件27的下方设置有物品收纳部45亦即门上放物容器。车辆装备部并不限于物品收纳部45。例如,还可以设置吊起物品的钩子、车载开关等代替物品收纳部45作车辆装备部用。而且,还可以将冲击吸收材设置在比车辆装备部还靠外的车辆外侧(金属制内面板3和金属制外面板5之间)。
所述第一到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并不限于前排右侧座椅19和右前方的侧门1,对左侧、后方的座椅以及侧门都适用。
在上述第一到第八实施方式中,让遮蔽部件55形成在与物品收纳部45不存在距离的位置上。但不仅如此,只要能够发挥出在安全气囊23膨胀展开时从车室侧向支撑该安全气囊23的功能,也可以让遮蔽部件55离物品收纳部45上部有一定距离。凹部52的形成场所,只要是车门装饰件27的位于物品收纳部45之上的上部即可,可以与物品收纳部45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上述第一到第八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23膨胀展开,保护了乘车人员的胸部和腰部,但也可以仅保护腰部。
在上述第一、第三以及第八实施方式中,使壁状遮蔽部件55延伸设到内侧壁47,但也可以让遮蔽部件55能够脱离。
在上述第一、第八实施方式中,所形成的遮蔽部件55,其宽度为凹部52的大致一半,但只要遮蔽部件55覆盖住凹部52的至少一部分,遮蔽部件55的宽度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是图1中的虚线C所示的较窄的宽度。
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让遮蔽部件55象百叶窗那样,由在与面垂直的两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延伸、在另一个方向上却不延伸的部件构成,且设置成在车室内侧方向延伸、在车室外侧方向上却不延伸的状态。在这样设置的情况下,充分防止了安全气囊23膨胀展开时朝车宽方向摇晃,而且,在将物品放入或从物品收纳部45中取出之际能够推着遮蔽部件55扩展到车室内侧,物品的取放会更容易。还可以用树脂制百叶窗部件构成遮蔽部件55。
对遮蔽部件55的四个角部的固定,并不限于螺钉65,还可以用铆钉、拉链等进行固定。
(第九实施方式)
图15示出了应用了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的侧门101。该侧门101是汽车右前方的侧门。如图16及图17所示,该侧门101包括由金属制内面板103和金属制外面板105构成的门主体107。在该门主体107的上部设有窗玻璃109;在该门主体107的下部金属制门槛内件111和金属制门槛外件11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所述金属制门槛内件111上,车辆侧面碰撞时供气的筒状空气安全带用气体发生器115大致平行于让其长边方向为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向并借助安装用托架116设置好,以向着车室内部输出气体。
车室内,具有座椅靠背117和座椅软垫119的前排右侧座椅121设置为从侧面观看车体时与所述侧门101相重。该座椅121设置为能够利用具有滑动轨道123的滑动机构12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在所述座椅靠背117的上下方向中部右端附近内置有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7。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7包括安全气囊136。当车辆侧面碰撞时,安全气囊136在座椅121侧向,也就是侧门101与坐在座椅121上的乘车人员P之间膨胀展开。该安全气囊136由两块布合在一起并将外周缝制好以后形成。安全气囊136的上部构成保护所述乘车人员P的胸部的胸保护用气囊部129。另一方面,安全气囊136的下部构成保护所述乘车人员P的腰部的腰保护用气囊部131。这些胸保护用气囊部129和腰保护用气囊部131利用从共用的侧面安全气囊用气体发生器133供来的气体膨胀展开。侧面安全气囊用气体发生器133设置为朝腰保护用气囊部131内输出气体,亦即大致朝下(图17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输出气体。此外,通常情况下,安全气囊136以折叠的状态内置在座椅靠背117内,但该状态下的安全气囊136未图示出来。
所述门主体107,由树脂制车门装饰件135从车室内侧加以覆盖,该车门装饰件135具有车门装饰件主体137,在车门装饰件主体137的下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近似矩形的开口部141,该车门装饰件主体137的开口部141由处于其开放一侧朝向车室一侧之状态的背面盖部139从车室外侧加以覆盖。
所述车门装饰件主体137,包括按从上往下的顺序形成为一体的第一壁部143、第二壁部145以及第三壁部147。第一壁部143,使其壁面朝向车室内、外方向地沿上下方向延伸,构成车门装饰件主体137的上部;第二壁部145从该第一壁部143的下缘开始朝车辆内侧方向延伸;第三壁部147,使其壁面朝向车室内、外方向地自该第二壁部145的车室内侧端缘朝下方延伸。所述第二壁部145向着车辆前方朝上方倾斜,用于在打开、关闭侧门101时手握的拉手部149从该第二壁部145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部附近开始倾斜并朝上方延伸。而且,所述开口部141形成在所述第三壁部147的上下方向中部。
所述背面盖部139包括近似矩形的纵壁151和夹着该纵壁151的上壁153和底壁155。所述底壁155在比所述开口部141的下端缘还往下的下侧延伸,车室侧端缘顶靠在第三壁部147上。物品收纳部157由所述背面盖部139的纵壁151、第三壁部147的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纵壁151相对的部分以及将该纵壁151和第三壁部147连结起来的底壁155构成。由所述第二壁部145、第三壁部147以及背面盖部139的上壁153,也就是物品收纳部157上方的车门装饰件135形成朝车室内侧鼓出来的肘靠159。物品收纳部157和肘靠159之间构成向车室外侧凹进的凹部160。由图15明显可知,该凹部160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其后部到达所述乘车人员X的腰部的侧面。
在所述窗玻璃109的车辆后方,柱装饰件161沿上下方向延伸,在该柱装饰件161的下部设有卷收器164。安全带163的一端缠绕在该卷收器164上。该安全带163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限制乘车人员P移动,该安全带163自卷收器164沿柱装饰件161向上方延伸,插入在设在柱装饰件161上部的引导部166中。还有,自引导部166看起与卷收器164一侧相反的安全带163插在未图示的带头(tong)的安全带穿通孔中,该带头能够装入或从设在座椅121的座椅靠背119左侧方的带扣装置165上卸下来。安全带163的另一端(与卷收器164相反一侧的端部)连结在空气安全带用气体发生器115的车室内侧一端。所述安全带163的空气安全带用气体发生器115侧端部与带头之间构成对乘车人员P的腰部进行固定的腰带部167。该腰带部167的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大致一半,构成当车辆侧面碰撞时利用从所述空气安全带用气体发生器115供来的气体膨胀展开的空气安全带169。该空气安全带169设在凹部160周围,构成调整在对应于该凹部160的位置展开的安全气囊136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的调整部件。
所述空气安全带用气体发生器115及侧面安全气囊用气体发生器133,几乎与侧面碰撞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到侧面碰撞之时,同时开始供气。但是,空气安全带用气体发生器115每单位时间的气体供给量设定为比侧面安全气囊用气体发生器133每单位时间的气体供给量少。因此,车辆侧面碰撞时,安全带163的空气安全带169将迟于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7的腰保护用气囊部131成为最大膨胀状态。
按以上所述构成的车辆内部构造,当车辆碰撞时,随着侧面碰撞传感器检测出已发生侧面碰撞,便由侧面安全气囊用气体发生器133向胸保护用气囊部129及腰保护用气囊部131供气,并且由空气安全带用气体发生器115向空气安全带169供气。这样一来,如图17所示,胸保护用气囊部129会在肘靠159上方的车门装饰件135与乘车人员P的胸部之间膨胀展开。并且,如图15所示,腰保护用气囊部131和空气安全带169在物品收纳部157上方且肘靠159下方的车门装饰件(凹部160)与乘车人员P的腰部之间,从侧面观看车辆时相重着膨胀展开。此外,空气安全带169,在腰保护用气囊部131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亦即乘车人员P一侧)膨胀展开。于是,空气安全带169就是支承着腰保护用气囊部131,以抑制乘车人员P的腰部朝车宽方向外侧移动。即使物品收纳部157上方的车门装饰件135也就是凹部160与乘车人员P之间的空间增大,该空间也会被空气安全带169和腰保护用气囊部131填埋起来,所以腰保护用气囊部131在车宽方向上的摇晃受到抑制。其结果,更加可靠地抑制了乘车人员P朝车宽方向外侧的移动。因此很容易实现物品收纳部157的大型化和对乘车人员P的保护,二者两立。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空气安全带用气体发生器115向空气安全带169供气,所以即使没有预紧机构,腰带部167的带长也会变短,以实现腰带预紧装置的功能。
安全带163上的空气安全带169迟于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7的腰保护用气囊部131成为最大膨胀状态,所以车辆侧面碰撞时已膨胀的空气安全带169便不易干涉已膨胀的腰保护用气囊部131,得以防止空气安全带169的膨胀阻碍腰保护用气囊部131的膨胀。在保护乘车人员P这一方面,腰保护用气囊部131比空气安全带169还重要,所以能够更可靠地保护乘车人员P。
(第十实施方式)
图18示出了应用了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的侧门101。此外,在图18中,省略图示空气安全带169的引导部166前方的部分。在该第十实施方式中,从胸保护用气囊部129和腰保护用气囊部131交界处的前端到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位的部分被缝制好而构成划分部(连结部)138a。也就是说,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7中的安全气囊136的胸保护用气囊部129和腰保护用气囊部131由划分部138a划分开来。在划分部138a的后端形成有强度提高以致不会破裂的非膨胀部138b。胸保护用气囊部129和腰保护用气囊部131交界处比非膨胀部138b往后的后侧部分构成连通部134,所述胸保护用气囊部129和腰保护用气囊部131经由该连通部134连接在一起。其它构造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用同一符号表示同一构成要素,详细说明省略不提。
在本实施方式中,胸保护用气囊部129和腰保护用气囊部131交界处的一部分是缝制的,而且侧面安全气囊用气体发生器133被配置为朝向腰保护用气囊部131内输出气体,亦即大致朝下方输出气体。所以当车辆侧面碰撞时,对乘车人员P的保护中很重要的腰保护用气囊部131会比胸保护用气囊部129先膨胀。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保护乘车人员P。
此外,在上述第九、第十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装备部在车门装饰件135的下方设置有物品收纳部157亦即门上放物容器。但车辆装备部并不限于物品收纳部157。例如,还可以设置吊起物品的钩子、车载开关等代替物品收纳部157作车辆装备部用。
上述第九、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并不限于前排右侧座椅121和右前方的侧门101,对左侧、后方的座椅以及侧门都适用。
在上述第九、第十实施方式中,空气安全带用气体发生器115和侧面安全气囊用气体发生器133每单位时间的气体供给量设定为不同的值。但除此以外,还可以将所述气体供给量设定为相同的值,当侧面碰撞传感器检测出已发生侧面碰撞后,便由侧面安全气囊用气体发生器133先开始供气,之后再由空气安全带用气体发生器115开始供气,使空气安全带169迟于腰保护用气囊部131成为最大膨胀状态。
在上述第九、第十实施方式中,由腰带部16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大致一半构成空气安全带169,但除此以外,既可以由车宽方向外侧更窄的部分构成空气安全带169,又可以用整个腰带部167构成空气安全带169。
在上述第九实施方式中,将胸保护用气囊部129和腰保护用气囊部131连结在一起,由同一个侧面安全气囊用气体发生器133供气。但除此以外,还可以不将胸保护用气囊部129和腰保护用气囊部131连结在一起,由不同的侧面安全气囊用气体发生器133供气。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19是应用了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内部构造的车辆前部的侧视图。在车体侧部设有乘车人员上车、下车用侧门201。在侧门201的侧面设置有乘车人员就坐用座椅202。此外,图19中示出的是右侧前侧门、前排右侧座椅之例。
如图20所示,侧门201具有空心的门主体210、侧窗玻璃213以及树脂制车门装饰件220。其中,空心的门主体210由金属制内面板211和外面板212构成;侧窗玻璃213设在该门主体210上方,能够经由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收纳在该门主体210的内部;树脂制车门装饰件220构成侧门201的车内侧的面(内面)。在内面板211和外面板212二者间的空间下部设有厚度较薄的小型冲击吸收部件214。
如图19、图20所示,车门装饰件220包括车门装饰件主体221和盖状部件222。其中,在车门装饰件主体221的下部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近似矩形的开口221a;盖状部件222从车外侧覆盖该车门装饰件主体221的开口221a,其形状为朝车外侧鼓出来。由车门装饰件主体221和盖状部件222作为整个车门装饰件220,在形成有该开口221a的部位形成有向车外侧凹进的凹部220a。这里,该凹部220a构成能够收放小东西的物品收纳部280,且设置在就坐在所述座椅202上的乘车人员X腰部的高度位置上。
通过让车门装饰件主体221的开口221a上方的部分向车外侧凹进,便形成了沿所述凹部220a的上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向车内侧鼓出来之形状的肘靠220b。
座椅202,具有座椅靠背231和座椅软垫232,并且经由滑动机构233等由车体地板F支撑,而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不管乘车人员身材大小如何,都能够良好地进行驾驶。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202的座椅靠背231的右侧部上部内置有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40。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40具有安全气囊241、气体发生器242、侧面碰撞传感器(未图示)以及控制器(末图示)。安全气囊241以折叠状态收纳起来;气体发生器242,当输入起爆信号时,便产生气体并向安全气囊241供气;侧面碰撞传感器检测是否发生了侧面碰撞;当侧面碰撞检测信号从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输入时,控制器便将起爆信号输出给所述气体发生器242。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40构成为:当发生侧向碰撞时,便让气体发生器242产生气体并供给安全气囊241,让该安全气囊241在座椅202的靠近侧门201的一侧膨胀展开,如图21、图22所示。此外,安全气囊241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231F上,让座椅靠背231的侧部的缝制部231X破裂,安全气囊241便出现在座椅靠背231外部。
如图23所示,折叠前的安全气囊241呈上下方向中间部分的前部侧变细的葫芦形状,将两块布合在一起并将外周缝制好以后即形成安全气囊241。在安全气囊241上下方向大致中间高度位置设有将该安全气囊241划分为上、下的缝制部241h。该缝制部241h以下的下部一侧构成在乘车人员X的腰部侧面膨胀展开以保护乘车人员X的腰部的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该缝制部241h以上的上部一侧构成在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的上方膨胀展开以保护乘车人员X的胸部的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这里,由图21、图22明显可知,划分位置被设定为展开状态下就要成为车门装饰件220的肘靠220b的高度位置。这样一来,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便会在所述凹部220a的侧面且比肘靠220b低的位置膨胀展开,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会在比肘靠220b高的位置膨胀展开。
如图23所示,气体发生器242收纳在安全气囊241的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的内部后部,由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和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共用。详细而言,气体喷出口242a设置在用于划分上、下的缝制部241h的大致后方,大致朝下方喷出气体。该气体发生器242与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241的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的后端部一起,在比侧门201的凹部220a还要高的位置上被固定在座椅靠背231的框架231F上。
这里,由图19明显可知,所述凹部220a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其后部到达所述乘车人员X的腰部侧面。这是由于设置了安全气囊241所致。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安全气囊241,便能够如上所述将腰部侧面的冲击吸收部件214小型化(车宽方向厚度的薄型化)。伴随于此,在车门装饰件220的成为乘车人员X的腰部侧面的部位也能够形成凹部。据此,便能够将侧门201周围的收纳空间增大。这里,如上所述,座椅202构成为能够前后滑动。凹部220a是对应于在让驾驶员座椅202前后滑动时乘车人员X腰部的前后移动范围而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到图23所示,为促进安全气囊241向所述凹部220a侧面的车宽方向膨胀展开,便在所述安全气囊241上设有限制该安全气囊241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的规定以上的膨胀展开的膨胀限制部件250。该膨胀限制部件250设在凹部220a周围,构成调整在对应于该凹部220a的位置上展开的安全气囊241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的调整部件。
详细而言,该膨胀限制部件250由长条带状系绳(tether)构成,在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241的内部成为大致在上下方向上伸张的状态,系绳面的垂线方向大致成为车宽方向。该系绳,其上端固定在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上端的缝制部241h上,下端固定在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下端的缝制部(未图示)上。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部构造的作用、效果。
例如,当别人的车辆朝着自己车辆的侧面撞来时,就会由侧面碰撞传感器检测出发生了碰撞,于是就自气体发生器242产生气体,该气体供向安全气囊241,该安全气囊241就会在座椅202的侧门201一侧膨胀展开,如图21、图22所示。在该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膨胀展开之际,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的规定以上的膨胀展开被膨胀限制部件250限制住,因而就促进了在所述凹部220a侧面朝向车宽方向的膨胀展开。因此,与没有膨胀限制部件250的情形相比,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的厚度(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变厚,并且要膨胀展开的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容易在与乘车人员相碰撞以前进入凹部220a内。其结果,当乘车人员X撞在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上时,防止了该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向车外侧发生很大的变位,且乘车人员X被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良好地接住。也就是说,能够适当地保护乘车人员X。由膨胀限制部件250限制住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的规定以上的膨胀展开,所以能够避免安全气囊241的大型化。尤其是,能够避免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部分的大型化。就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侧门201中车门装饰件220的成为所述乘车人员X的规定部位侧面的部位设置向车外侧凹进的凹部220a的情况下,也能够一边尽可能地抑制安全气囊241的大型化,一边适当地保护乘车人员X的腰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侧门201的车门装饰件220的所述凹部220a的上缘设置肘靠220b,并且,让所述安全气囊241的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在所述凹部220a的侧面且比肘靠220b低的位置成为膨胀状态。据此,在设置有肘靠220b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肘靠220b与处于膨胀状态的安全气囊241的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相碰。
因为是通过上、下划分一个安全气囊241形成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和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的,所以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和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作为一个安全气囊就不需要分别制造、设置,而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和配置性的提高。这里,两安全气囊部241a、241b的划分位置被设定为在展开状态下成为肘靠220b的高度位置,所以避免了肘靠220b和两安全气囊部241a、241b相撞,确保了两安全气囊部241a、241b的良好展开性。
因为向安全气囊241的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和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供气的气体发生器242由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和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共用,所以制造成本的下降和配置性的提高之效果更大。
(第十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当论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类似的构成要素时,采用同一符号进行说明。以下其它实施方式都与该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24所示,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气体发生器242大致沿着上下方向收纳在安全气囊241内部且后部。具体而言,是气体喷出口242a在缝制部241h下方且位于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内。此外,其它结构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该第十二实施方式,由图24明显可知,气体喷在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内,气体经由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供给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也就是说,气体优先供给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该腰保护用气囊部241优先膨胀展开,所以除了第十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外,还能够优先地保护最重要的保护部位即腰部。
(第十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十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在安全气囊241内部且后部安装有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扩压器251,该扩压器251用布料制成,其上端口朝向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内开放,其下端口朝向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内开放。气体发生器242大致沿上下方向收纳在该扩压器251内部。扩压器251构成通向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和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的供气通路。在该情况下,气体发生器242被设置为朝向下方,具体而言,气体喷出口242a位于扩压器251的下端附近。因此,由图25明显可知,对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的供气通路的长度便比对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的供气通路的长度短。再就是,划分用缝制部241h的后端连结在扩压器251的前端。此外,其它结构与第十一实施方式一样。
根据第十三实施方式,除了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效果外,还能收到以下效果。因为对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的供气通路的长度比对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的供气通路的长度短,所以气体优先供给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能够优先保护最重要的保护部位即腰部;设置有扩压器251,且划分用缝制部241h的后端连结在扩压器251的前端,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和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的独立性由此提高,而较容易将气体压力设定为规定的压力。
此外,可以在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和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之间设置逆止阀,当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的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成为能够保护乘车人员的膨胀展开状态时的压力)以上时,该逆止阀能够让气体流入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一侧。这样做以后,就能够防止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一侧的气体压力变得过高,而且,在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成为膨胀展开状态以后(达到规定压力以后),能够迅速地让胸保护用气囊部241b膨胀展开。
(第十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十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6所示,第十四实施方式是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之上做了以下变更后得到的。上述膨胀限制部件250的下端,缝制在比构成安全气囊241的车内侧及车外侧的两块布料中车内侧的布料241A的下端往上的上部。换句话说,膨胀限制部件250的下端,在从车辆前后方向看去比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的下端接近并接合在车宽方向内侧部分。此外,其它构成与第十三实施方式一样。
根据第十四实施方式,假定当气体从气体发生器242按照箭头γ所示的方向向下方喷向安全气囊241内,安全气囊241的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膨胀展开之际,膨胀限制部件250(系绳)就要靠张力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张紧。于是,以上部侧为中心象图27中的箭头δ所示的那样象侧门201一侧转动的力就会作用在安全气囊241的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的下部侧。其结果,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便靠转动移动到车门装饰件220的凹部220a一侧。因此,就能够进一步良好地抑制当乘车人员X碰撞并顶靠在安全气囊241的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上以后,该腰保护用气囊部241a移动到侧门201一侧的不良现象发生。
(第十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十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8(a)、图28(b)所示,第十五实施方式是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出以下变更后得到的。侧门201的侧门装饰件220的凹部220a,是对应于让驾驶员座椅202前后滑动时乘车人员X腰部的前后移动范围设定的(这与第十一到第十四实施方式相同)。这样做是为了乘车人员X更容易将物品放入或者从收纳用等凹部220a取出。
当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X’的腰部宽度(车宽方向)比标准体格的乘车人员X的腰部宽度窄。结果,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X’与凹部220a的侧壁部222a之间的间隔就容易变大。另一方面,安全气囊241的宽度(车宽方向)是一个基本上定好不变的宽度。这样一来,当乘坐的是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X’时,该乘车人员X’碰撞并顶靠在安全气囊为止在车宽方向上的移动量就增大,就容易受到冲击。这里,在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X’坐在驾驶员座椅上的情况下,为握好方向盘,大都将座椅202滑动到前方。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门装饰件220的凹部220a的深度(车宽方向上的宽度),是让驾驶员座椅202滑动到前方时的乘车人员X腰部侧面的部分比让驾驶员座椅202滑动到后方时的乘车人员X腰部侧面的部分浅。也就是说,在让位于侧门装饰件220的凹部220a的侧壁部222a的驾驶员座椅202滑动到前方时的乘车人员X腰部侧面的部分形成有朝向车内侧的鼓起部222b。该鼓起部222b越靠后侧越靠近车外侧地倾斜。其理由是:一般认为座椅202越位于后侧,乘车人员的体格就越大,此时与侧壁部222a之间的间隔也逐渐变小。此外,其它构成与第十一实施方式一样。
根据第十五实施方式,能够抑制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X’与凹部220a的侧壁部之间的间隔增大。也就是说,在是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X’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安全气囊241充分地吸收冲击。此外,在第十五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驾驶员座椅的情况,但本发明对副驾驶员座椅也适用。因为当身材较小的乘车人员X’坐在副驾驶员座椅上时,为便于操作其前方的仪表板等,常常是将该座椅滑动到前方。

Claims (17)

1.一种车辆内部构造,具有车门装饰件、车辆装备部、凹部、座椅以及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该车门装饰件从车室内侧覆盖车辆侧门的门主体,该车辆装备部设在所述车门装饰件的下部,该凹部由所述车门装饰件中比车辆装备部还往上的上部向车室外侧方向凹入而成,该座椅当从侧面观看车体时与所述侧门相重地设在车室内,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包括车辆侧面碰撞时利用自气体发生器供来的气体在所述座椅侧面膨胀展开以至少保扩乘车人员的腰部的安全气囊,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内置在座椅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设在所述乘车人员的侧面,
在所述凹部周围设有调整在对应于该凹部的位置上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的调整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部件是设在所述车门装饰件上的遮蔽部件,该遮蔽部件为了限制所述安全气囊侵入所述凹部而被设置为覆盖所述凹部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门装饰件的车辆装备部的上方,形成有沿着所述凹部的上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向车内侧突出的肘靠,
所述车辆装备部是由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以及将该内侧壁和该外侧壁连结起来的底壁形成的物品收纳部,所述遮蔽部件从所述内侧壁的上缘延伸到所述肘靠下部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件的上部构成为能够从覆盖所述凹部的遮蔽状态朝向车室内侧转动打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件的上端向着车辆后方朝上方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设置为能够利用具有滑动轨道的滑动机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
所述遮蔽部件设置在从侧面观看车体时与所述乘车人员的人体胯点的所述座椅滑动所带来的移动范围相重的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2到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件形成为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能够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2到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件由网状物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有车辆碰撞时限制所述乘车人员的移动的安全带,
所述安全带具有固定所述乘车人员的腰部的腰带部,所述腰带部的至少车宽方向外侧部分是空气安全带,当车辆侧面碰撞时,所述空气安全带在所述安全气囊的腰保护用气囊部的乘车人员一侧利用从空气安全带用气体发生器供来的气体膨胀展开,
所述调整部件是所述空气安全带,
所述空气安全带和腰保护用气囊部设置为:在所述车门装饰件和乘车人员之间,当从侧面观看车体时相互重着膨胀展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除具有所述腰保护用气囊部以外,还具有胸保护用气囊部,该胸保护用气囊部和腰保扩用气囊部经连通部连接在一起,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配置为:当车辆侧面碰撞时腰保护用气囊部比胸保护用气囊部先膨胀。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带的空气安全带构成为迟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腰保护用气囊部成为最大膨胀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部件,是设在所述安全气囊的腰保护用气囊部且为促进所述安全气囊在所述凹部侧面朝车宽方向膨胀展开而限制该安全气囊在上下方向上进行规定以上的膨胀展开的膨胀限制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门的内面设有沿所述凹部的上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向车内侧突出的肘靠,
所述腰保护用气囊部构成为在所述凹部的侧面且比所述肘靠低的位置成为膨胀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除具有所述腰保护用气囊部以外,还具有胸保护用气囊部,该胸保护用气囊部和腰保护用气囊部是通过将一个安全气囊划分成上、下两部分形成的,且该划分位置设定为在展开状态下则成为肘靠的高度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供给所述各个气囊部膨胀展开所用气体的气体发生器由两个气囊部共用,并且对腰保护用气囊部的供气通路的长度比对胸保扩用气囊部的供气通路的长度短。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腰保护用气囊部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上比所述凹部高的位置上,所述腰保护用气囊部构成为借助气体朝下方供来而从该安装位置朝下方膨胀展开,
所述膨胀限制部件,由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腰保护用气囊部的内部近似上下方向伸张的系绳构成,并且,
在腰保护用气囊部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该系绳的上端与所述腰保护用气囊部的上端接合,该系绳的下端在顺着车辆前后方向观看比该腰保护用气囊部的下端还接近车宽方向的内侧部分并接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2到1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内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是驾驶员座椅或副驾驶员座椅且构成为能够前后滑动,
所述凹部,对应于让所述座椅前后滑动时乘车人员腰部的前后移动范围而设,
所述凹部的深度,是让所述座椅滑动到前方时成为乘车人员腰部侧面的位置处的深度比让所述座椅滑动到后方时成为乘车人员腰部侧面的位置处的深度浅。
CN201010119791.1A 2009-02-06 2010-02-04 车辆内部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79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26336 2009-02-06
JP2009026336A JP5369732B2 (ja) 2009-02-06 2009-02-06 車両の内装構造
JP2009026335A JP2010179820A (ja) 2009-02-06 2009-02-06 車両の内装構造
JP2009-026335 2009-02-06
JP2009060383A JP5369784B2 (ja) 2009-03-13 2009-03-13 車両の内装構造
JP2009-060383 2009-03-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7912A true CN101797912A (zh) 2010-08-11
CN101797912B CN101797912B (zh) 2014-07-30

Family

ID=41719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1979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7912B (zh) 2009-02-06 2010-02-04 车辆内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54846B2 (zh)
EP (1) EP2216212B1 (zh)
CN (1) CN101797912B (zh)
AT (1) ATE545548T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9415A (zh) * 2011-02-25 2012-08-29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CN107856617A (zh) * 2016-09-21 2018-03-3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扶手支撑桥
CN107933386A (zh) * 2014-02-28 2018-04-20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9684B2 (ja) * 2008-08-01 2010-10-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DE112010006002B4 (de) * 2010-11-17 2015-12-1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eitenairbag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US20120267882A1 (en) * 2011-04-19 2012-10-25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To Achieve Early/Robust G-Signal For Side Pole
DE102011087449B4 (de) 2011-11-30 2019-04-2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orhangairbag für ein Fahrzeug
KR101585096B1 (ko) * 2012-03-14 2016-01-22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자동차용 사이드 에어백 모듈
JP2014184805A (ja) * 2013-03-22 2014-10-02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184852A (ja) * 2013-03-22 2014-10-0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42942B2 (ja) * 2013-08-09 2016-06-2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5207649A1 (de) * 2015-04-27 2016-10-2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icherheits- und Komfort-Rückhalte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insassen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dieser Vorrichtung
JP6409747B2 (ja) * 2015-11-16 2018-10-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ドア構造
CN108237983B (zh) * 2016-12-26 2023-08-22 江苏卡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油电混合汽车
US10195925B2 (en) * 2017-02-09 2019-02-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door assembly including storage bin that is translatable in fore-aft direction
JP6922677B2 (ja) * 2017-11-13 2021-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20206701B4 (de) * 2020-05-28 2023-03-30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Sicherheitsvorrichtung in einem Kraftfahrzeug
JP7380500B2 (ja) * 2020-09-29 2023-11-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5235A (zh) * 2001-06-08 2005-05-1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US20090184503A1 (en) * 2005-12-16 2009-07-23 Takata Corporation Vehicle-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13353B2 (ja) 1998-06-30 2006-08-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構造
JP2003118368A (ja) 2001-10-10 2003-04-23 Toyoda Gosei Co Ltd ドアトリム
US7055853B2 (en) * 2002-01-31 2006-06-0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ide airbag apparatus
JP3950356B2 (ja) * 2002-03-29 2007-08-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68283B2 (ja) 2003-01-20 2008-10-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6088899A (ja) 2004-09-24 2006-04-06 Takata Corp 乗員保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5235A (zh) * 2001-06-08 2005-05-1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US20090184503A1 (en) * 2005-12-16 2009-07-23 Takata Corporation Vehicle-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9415A (zh) * 2011-02-25 2012-08-29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CN107933386A (zh) * 2014-02-28 2018-04-20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7856617A (zh) * 2016-09-21 2018-03-3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扶手支撑桥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16212A1 (en) 2010-08-11
US7954846B2 (en) 2011-06-07
CN101797912B (zh) 2014-07-30
US20100201108A1 (en) 2010-08-12
EP2216212B1 (en) 2012-02-15
ATE545548T1 (de) 201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7912B (zh) 车辆内部构造
KR101996573B1 (ko) 자체-일치형 에어백
US10967826B2 (en) Air 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an air bag device
US9446735B1 (en) Vehicle impact absorbing system
US10525927B2 (en) Self-conforming rearseat air bag
US9650011B1 (en) Passenger airbag including deployable extensions
US6817626B2 (en) Air bag system for a passenger car
US7802809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US8876156B2 (en) Reduced volume air bag
KR101241157B1 (ko) 내장 에어백 장치
US7581750B2 (en) Airbag device for rollover countermeasure of vehicle
CN109318850A (zh) 具有安全气囊的座椅
US7455314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JP2017531592A5 (zh)
KR101708200B1 (ko) 차량용 커튼 에어백
JP6764452B2 (ja) 自動合致後方シート用エアバッグ
CN104943650A (zh) 安全气囊装置
US11628791B2 (en) Driver airbag
JP2000507183A (ja) 乗用車の側方範囲のための膨らまし可能な頭保護装置
US20060138763A1 (en) Airbag and sensor-equipped roll bar for open vehicles
CN109941222A (zh) 侧帘式安全气囊
WO2008065965A1 (fr) Ensemble airbag rideaux
JP2007245755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WO2003059700A1 (en) Airbag with energetic tensioning device
JP2006182255A (ja) 車両の横転対応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902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