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4095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4095A
CN101794095A CN201010120045A CN201010120045A CN101794095A CN 101794095 A CN101794095 A CN 101794095A CN 201010120045 A CN201010120045 A CN 201010120045A CN 201010120045 A CN201010120045 A CN 201010120045A CN 101794095 A CN101794095 A CN 1017940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ing piece
transfer
downstream
guided outside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20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4095B (zh
Inventor
市川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94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40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40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40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B65H5/38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immovable in ope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29Transpor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50Surface of the elements in contact with the forwarded or guided material
    • B65H2404/55Built-up surface, e.g. arrangement for attaching the surface to the forwarding or guiding element
    • B65H2404/552Built-up surface, e.g. arrangement for attaching the surface to the forwarding or guiding element permanent attach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50Surface of the elements in contact with the forwarded or guided material
    • B65H2404/56Flexible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65H2404/612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nd shaped for curvilinear transport pat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09Transfer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75Mechanical copy medium guiding means, e.g. mechanical switc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79Conveying means details, e.g. roll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3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 G03G2215/0141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引导部具有:配置在所述弯曲的传送道的外周侧的外侧引导件;以及内侧引导件,所述外侧引导件由刚体引导件和能弹性变形的弹性引导件重合而构成,所述刚体引导件以如下形状形成:其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之中的与所述传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所述弹性引导件,其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延伸到与所述刚体引导件的位于传送方向最下游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由此至少一部分超出所述刚体引导件的端部,从而成为能弹性变形的自由端。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对纸张(记录纸)的后端跳起所引起的噪声进行抑制并对引导功能进行确保。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弯曲的传送道的图像形成装置及纸张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抑制纸张穿过弯曲的传送道时纸张后端跳起所引起的噪声,已知有一种由弯曲的纸张引导板和固定在纸张引导板上的弹性膜构成传送道的技术。在该技术中,纸张引导板的传送方向前端的中央部形成为向传送方向上游侧凹入,弹性膜的传送方向前端从纸张引导板的传送方向前端全部突出。
并且,在该技术中,以弯曲状态由纸张引导板引导的纸张后端即使要离开纸张引导板的传送方向前端而强势地跳起,也可以利用弹性膜的缓冲作用来抑制这种趋势,由此来抑制后端跳起所引起的噪声。
近年来,随着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传送道的弯曲也越来越厉害。在这种弯曲的传送道中,当将纸张前端送入特定的部位(例如一对辊的夹持位置等)时,在上述以往技术的引导中,若是较硬的纸张,则有时从纸张引导板前端突出的弹性膜受纸张前端推压而发生挠曲,难以将纸张的前端位置送入到特定部位。这种问题的产生,不仅在一对辊中引起,而且在必须将纸张引导到带单元等送给器的夹持位置的技术中也可能同样产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了对纸张(记录纸)的后端跳起所引起的噪声的抑制和对引导功能的确保的图像形成装置或纸张传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其将图像形成在记录纸上;送给器,其夹持记录纸进行传送;以及形成弯曲的传送道的引导部,该传送道一边将所述记录纸在传送方向上弯曲成圆弧状一边朝向送给器对所述记录纸进行引导,所述引导部具有:配置在所述弯曲的传送道的外周侧的外侧引导件;以及与所述外侧引导件相对地配置在内周侧的内侧引导件,所述外侧引导件由刚体引导件和能弹性变形的弹性引导件重合而构成,所述刚体引导件以如下形状形成:其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之中的与所述传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所述弹性引导件,其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延伸到与所述刚体引导件的位于传送方向最下游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由此至少一部分超出所述刚体引导件的端部,从而成为能弹性变形的自由端。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二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其将图像形成在记录纸上;内侧引导件;与所述内侧引导件相对的外侧引导件,所述内侧引导件与所述外侧引导件形成在传送方向上传送所述记录纸的弯曲传送道,所述内侧引导件位于所述弯曲传送道的内侧,所述外侧引导件位于所述弯曲传送道的外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纸张传送装置具有:第一送给器,其将所述记录纸送到所述弯曲传送道;以及第二送给器,其夹持通过所述弯曲传送道的记录纸并将所述记录纸传送到所述弯曲传送道外。其中,所述外侧引导件包含刚体引导件和能弹性变形的弹性引导件,该弹性引导件与该刚体引导件重合。其中,所述刚体引导件包含第一外侧引导部分和第二外侧引导部分,该第一外侧引导部分在传送方向上延伸到第一下游位置,该第二外侧引导部分在传送方向上延伸到比第一下游位置还下游的第二下游位置。所述弹性引导件(120)的与所述第一外侧引导部分对应的第一弹性引导部分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延伸到比所述第一下游位置还下游且不超过所述第二下游位置的第三下游位置,其结果,该第一弹性引导部分的下游端是能变形的自由端(121A)。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将外侧引导件和内侧引导件及其周围结构予以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3A是表示外侧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3B是表示从外侧引导件的金属板上将树脂制膜剥离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C是表示外侧引导件的树脂制膜的俯视图。
图4A是表示纸张前端与外侧引导件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B是表示纸张前端到达转印辊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A是表示由外侧引导件将纸张前端引导到套准辊的夹持部附近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5B是表示纸张后端脱离外侧引导件时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6A是表示树脂制膜形成为窄幅形态的立体图。
图6B是表示树脂制膜形成为窄幅形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7A是表示外侧引导件的第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B是表示外侧引导件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C是表示外侧引导件的第三变形例的俯视图。
附图说明
1 彩色打印机
28 套准辊
100 外侧引导件
101 前端部
110 金属板
111 前端部
111A 最前端部
111B 凹部
112 引导面
120 树脂制膜
121 前端部
121A 最前端部
121B 缺口部
122 基部
123 侧面
123A 部位
123B 部位
200 内侧引导件
201 前端部
202 肋
F 传送道
N 夹持部
P 纸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适当的附图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在以下的说明中,先简单说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一例的彩色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然后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特征部分。
如图1所示,彩色打印机1具有:供纸部20,其将作为记录纸一例的纸张P供给到装置主体10内;图像形成部30,其将图像形成在已被供纸的纸张P上,以及排纸部90,其将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排出。
供纸部20包括收容纸张P的供纸盘21、将供纸盘21内的纸张P供给到图像形成部30的纸张供给机构22。纸张供给机构22具有供纸辊23、分离辊24、分离垫25、传送辊26、纸粉获取辊27、作为送给器一例的由互相接触的一对辊构成的套准辊28、作为引导部的外侧引导件100和内侧引导件200。另外,外侧引导件100和内侧引导件200的详细结构在后详细描述。
在如此构成的供纸部20中,供纸盘21内的纸张P被一张一张分离后送向上方,在通过传送辊26与纸粉获取辊27之间的过程中去除纸粉,然后经外侧引导件100和内侧引导件200向后方转换方向,被引导到一对套准辊28之间(夹持部)。并且,一对套准辊28以夹持纸张P的状态进行旋转,由此将纸张P传送到图像形成部30。
图像形成部30主要包括四个LED单元40、四个处理盒50、带单元70和定影单元80。
LED单元40具有多个LED,以将后述的感光鼓53曝光。
处理盒50沿前后方向并排配置,包括:作为承载调色剂像(显影剂像)的感光体一例的感光鼓53;省略符号表示的公知的带电器;显影辊和调色剂收容室等。
带单元70主要包括驱动辊71、从动辊72、传送带73和作为转印构件一例的转印辊74。
驱动辊71和从动辊72在前后方向隔开地平行配置,其间张设有由环状带构成的传送带73。传送带73配置成与各感光鼓53相对的状态。另外,在传送带73的内侧,配置有四个与各感光鼓53相对的转印辊74,在该转印辊74与各感光鼓53之间对传送带73进行夹持。在转印时,通过额定电流控制将转印偏压施加在该转印辊74上。
定影单元80具有加热辊81和按压加热辊81的加压辊82。
在如此构成的图像形成部30中,首先,各感光鼓53的表面在经带电器被均匀带电后,被各LED单元40曝光。由此,曝光后部分的电位下降,在各感光鼓53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然后,利用显影辊将调色剂供给于静电潜像,调色剂像被承载在感光鼓53上。
接着,当在各感光鼓53与传送带73之间传送纸张P时,转印偏压施加在各转印辊74上,形成在各感光鼓53上的调色剂像被吸附到各转印辊74上并转印在纸张P上。然后,纸张P通过加热辊81与加压辊82之间,转印在纸张P上的调色剂像被热定影。
排纸部90主要具有传送纸张P的多对传送辊92。被转印有调色剂像、并被热定影后的纸张P,利用传送辊92被排出到装置主体10的外部并积蓄在排纸盘13上。
<外侧引导件和内侧引导件的结构>
下面说明外侧引导件100和内侧引导件200的结构。
如图2所示,外侧引导件100和内侧引导件200互相隔开间隔配置,在它们之间形成朝向套准辊28地一边将纸张P弯曲成侧视为圆弧状(传送方向上为圆弧状)一边对其引导的弯曲的传送道F。
外侧引导件100配置在弯曲的传送道F的外周侧,内侧引导件200与该外侧引导件100相对地配置在传送道F的内周侧。外侧引导件100的前端部101(传送方向下游侧端部)接近套准辊28的夹持部N地配置。内侧引导件200的前端部201位于外侧引导件100前端部101的传送方向上游侧,具有支承纸张P的侧视为圆弧状的肋202。
并且,相对于一对套准辊28的夹持部N(夹持位置)中的共同切线TL,外侧引导件100和内侧引导件200位于下侧(一方套准辊28侧),外侧引导件100的前端部101也位于相同侧。并且,在以上构成的外侧引导件100和内侧引导件200中,在与外侧引导件100的前端部101和比其还位于传送方向上游侧的内侧引导件200的一部分(例如肋202的顶部)接触的状态下,纸张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前端被引导成面向套准辊28的夹持部N。
<外侧引导件的详细结构>
接着说明外侧引导件100的详细结构。
如图3A和图3B所示,外侧引导件100,是将作为刚体引导件一例的金属板110(导电性构件)与作为弹性引导件一例的二片树脂制膜120重合而构成的。
金属板110形成为其宽度与不同宽度的至少二种纸张P对应。即,形成为与彩色打印机1中可印字的多种大小纸张P中最大宽度的纸张P的宽度大致相同或比其更宽。另外,金属板110弯曲形成为大致L形,并电气接地。金属板110也可通过电阻元件、稳压二极管等电气元件接地。
金属板110形成为如下形状:其前端部111(传送方向下游侧端部)中,与传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中的至少一部分在传送方向位于不同的位置。具体地说,在本实施形态中,金属板110的前端部111形成为,具有:形成在宽度方向两侧和宽度方向中央的三个最前端部111A;以及从最前端部111A向传送方向上游侧凹入地形成在各最前端部111A之间的二个凹部111B。并且,各凹部111B形成为,其底部配置在与彩色打印机1中可印字的多种大小纸张P中宽度最窄的纸张P(明信片等)的宽度方向两端缘相对应的位置。
如此形成的金属板110的前端部111,以传送的纸张P中央为基准在宽度方向成为对称形状。并且,在三个最前端部111A中正中的最前端部111A的两侧形成大致V形的二个凹部111B,由此,金属板110前端部1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为以正中的最前端部111A(与传送的纸张P中央对应的部位)为顶点的山形形状。
此外,如图2所示,金属板110中的与内侧引导件200相反侧的面形成为平面状,作为朝向套准辊28将纸张P引导成直线状的引导面112。另外,在装置主体10上,形成有手动供纸口10A,并且,形成有将从手动供纸口10A插入的纸张P向金属板110的引导面112引导的手动用引导面14、15。也就是说,将从手动供纸口10A插入的纸张P自手动供纸口10A至套准辊28进行引导的手动传送道的一部分由金属板110形成。
如图3B所示,树脂制膜120是能弹性变形的膜,每片被贴附成,覆盖金属板110的传送道F侧的表面(记录纸传送面)的左右两侧部分,从而仅使金属板11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向内侧引导件200露出。由此,金属板110就与从传送方向上游侧送来的纸张P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抵接。另外,二片树脂制膜120,以传送的纸张P的中央为基准在宽度方向成为对称形状。
树脂制膜120的前端部121(传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形成为,具有相对金属板110的最前端部111A而平行形成的二个最前端部121A、和在二个最前端部121A之间向传送方向上游侧凹入形成的缺口部121B。缺口部121B形成为,其底部配置在与明信片等宽度最窄的纸张P的宽度方向两端缘相对应的位置,即配置在与前述的金属板110的凹部111B的底部相对应的位置。
另外,缺口部121B其开口宽度形成得比金属板110的凹部111B小。因此,树脂制膜120的左右方向内侧的最前端部121A在从金属板110的宽度方向中央的最前端部111A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后、在到达宽度方向两侧的最前端部111A之前朝向凹部111B的底部地弯曲形成。
并且,当使各最前端部121A与金属板110的最前端部111A大致一致地将树脂制膜120贴附在金属板11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上时,如图3A所示,树脂制膜120的左右方向内侧的最前端部121A超出金属板110的凹部111B的左右方向内侧部分B1。即,树脂制膜120的左右方向内侧的最前端部121A超出金属板110的凹部111B的左右方向内侧部分B1,从而成为延伸到与金属板110的最前端部111A相同位置的能弹性变形的自由端。
另外,树脂制膜120,仅传送方向上游侧的基部122(从图中的双点划线至传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用粘接剂固定在金属板110上,处于该基部122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前端部121成为自由端。并且,二片树脂制膜120的左右方向内侧的各侧面123中,对应于前端部121的部位123A沿传送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对应于基部122的部位123B随着朝向传送方向上游侧而变宽地倾斜。更详细地说,如图3C所示,侧面123中,对应于基部122的部位123B,其传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沿对应于前端部121的部位123A而形成为直线状。
通过如此贴附树脂制膜120,则如图3A所示,外侧引导件100中露出金属板110的露出区域DA在金属板11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从纸张P的传送方向的金属板110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形成,并且,通过将树脂制膜120贴附在金属板110上,则树脂制膜120与金属板110相比更向传送道F侧突出,树脂制膜120的侧面123相对于金属板110成为台阶面ST。
<纸张供给机构的详细结构>
下面说明纸张供给机构22的详细结构。图1所示的纸张供给机构22构成为,外侧引导件100中与露出区域DA对应部分的传送力比由树脂制膜120覆盖的区域强。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形态中,将传送辊26和纸粉获取辊27仅设在纸张P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上,由此,与露出区域DA对应部分的传送力就强。利用这种结构,由传送辊26和纸粉获取辊27传送的纸张P的前端侧,其中央侧沿台阶面ST被向露出区域DA侧推压,由此成为向露出区域DA突出的弯曲形状。
另外,套准辊28形成为与纸张P的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由此,纸张P中由套准辊28夹持的部位的周边部(特别是比套准辊28还处于纸张传送方向上游侧的部位)形状不产生弯曲而成为大致平面形状。
<外侧引导件的作用>
下面说明外侧引导件100的作用。
如图4A所示,当印字指令发向彩色打印机1时,供纸盘21内的纸张P由纸张供给机构22送向外侧引导件100。并且,一旦纸张P前端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与外侧引导件100抵接,则纸张P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进入图3A所示的一对台阶面ST之间从而弯曲成向露出区域DA突出。
并且,前端部如此弯曲的纸张P在其后部留在供纸盘21内的状态下(参照图4A),其前端部与金属板110的露出区域DA抵接。由此,滞留在纸张P上的静电经金属板110释放,因此可抑制重复传送纸张P。
然后,与金属板110抵接的纸张P的前端部,因间隔随着朝向传送方向下游侧而变窄的一对台阶面ST而被推向离开金属板110的方向,由此成为大致平面状而仅与二片树脂制膜120抵接。并且,成为此平面状的纸张P的前端部在穿过外侧引导件100的弯曲部后,如图2所示,纸张P的前端部以外的部位逐渐离开外侧引导件100,并由内侧引导件200支承。
然后如图4B所示,纸张P由套准辊28传送,其前端部到达转印辊74时,纸张P从露出区域DA浮起而仅与树脂制膜120滑动接触,因此,可抑制转印电流从转印辊74经吸湿的纸张P和金属板110漏出的现象。
然后,纸张P的后端离开外侧引导件100的前端部101,但在这种状况下,当该纸张P是明信片时,如图3A所示,从纸张P后端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就依次离开凹部111B(处于前端部111中央的山形形状部分的斜面)。此时,如图5B所示,离开凹部111B的纸张P后端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使成为自由端的树脂制膜120的一部分推入到金属板110侧而产生挠曲,因此,其侧视的曲率半径相比于离开前变大。由此,从纸张P后端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施加到外侧引导件100上的力因树脂制膜120的挠曲变形而被释放,因此,当纸张P后端的中央部最后离开最前端部111A时,其跳起的趋势被抑制,后端跳起所引起的噪声被抑制。
另外,如图5A所示,纸张P的前端部被向套准辊28的夹持部N引导时,纸张P的前端部在离开外侧引导件100的前端部101时,由刚体的金属板110的最前端部111A(第二下游位置P2)可靠地支承,并被向套准辊28的夹持部N附近引导。此时,纸张P即使是明信片(硬度硬的窄幅纸张),该纸张P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也由图3A所示的金属板110的形成于正中的最前端部111A(第二下游位置P2)可靠地引导。此外,纸张P的左右端也由支承在正中的最前端部111A附近部位(第二下游位置P2)处的树脂制膜120可靠地引导。这里,树脂制膜120的最前端部121A也可延伸到与金属板110的最前端部111A相同的位置(第二下游位置P2)。即,作为外侧引导件100整体,可在纸张传送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对纸张P的宽度方向的各位置进行引导,可精度良好地将纸张P向套准辊28引导。树脂制膜120的最前端部121A即使不延伸到与金属板110的最前端部111A相同的位置,只要延伸到凹部111B下游的位置(第三下游位置P3),也可获得某种程度的上述效果。
这里,如前所述,只要抑制后端跳起所引起的噪声的话,只在金属板110上形成凹部111B就足够,但在该场合,对纸张P的前端进行引导变得不稳定。因此,通过设置与凹部111B重叠的树脂制膜120,可同时获得对后端跳起所引起的噪声的抑制和使前端的引导稳定的效果。
另外,当纸张P的前端离开外侧引导件100时,由于前端与由一对辊26、27(参照图1)夹持的部分之间的距离较长,从前端施加到外侧引导件100上的力较小,因此,树脂制膜120不会从该前端受力而产生挠曲,前端可良好地被引导。而纸张P的后端离开外侧引导件100时,由于后端与由一对辊28夹持的部分之间的距离较短,从后端施加在外侧引导件100上的力较大,因此树脂制膜120因该后端而产生挠曲,可抑制后端跳起所引起的噪声。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板110的中央部与两端部相当于第二外侧引导部分,金属板110的中央部与两端部之间的部分相当于第一外侧引导部分。并且,树脂制膜120的与第一外侧引导部分重合的部分延伸到位置P3。位置P3是第一外侧引导部分的延伸位置P1的下游,是不超过第二外侧引导部分的延伸位置P2的位置。
采用以上结构,本实施形态可获得以下的效果。
由于树脂制膜120的前端部121的一部分超出金属板110的前端部111(凹部111B)而成为能弹性变形的自由端,同时,树脂制膜120的前端部121未超出金属板110的最前端部111A,因此,可同时获得抑制纸张P的后端跳起所引起的噪声和确保引导功能的效果。
由于在金属板110的传送道F侧的表面固定有树脂制膜120,因此,在金属板110的前端部111(参照图3A所示的凹部111B的左右方向内侧部分B1)与树脂制膜120之间不会产生台阶。而当将树脂制膜120固定在金属板110的传送道F相反侧的表面上时,在凹部111B的左右方向内侧部分B1与树脂制膜120之间能产生台阶。并且,当如此产生台阶时,纸张P的后端离开该台阶时,与树脂制膜120抵接,有可能产生噪声,但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无台阶,故可抑制这种噪声。
由于金属板110以传送的纸张P的中央为基准而在宽度方向成为对称形状,纸张P的前端部在宽度方向平衡良好地离开金属板110,故可抑制纸张P歪斜行进。
金属板110的前端部1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由于形成为以正中的最前端部111A为顶点的山形形状,因此,与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为谷形形状相比,能可靠地将纸张P的中央部引导到套准辊28的夹持部N附近。
由于与窄幅纸张P的宽度方向两端缘对应的位置配置有树脂制膜120的成为自由端的部分,因此,可良好地对由明信片等硬度硬的窄幅纸张P所强力产生的后端跳起的噪声予以抑制。另外,由于金属板110的前端部111形成为具有三个最前端部111A的形状,因此,可良好地由三个最前端部111A对硬度低的A4纸等宽幅纸张P进行引导。
由于将外侧引导件100中与内侧引导件200相反侧的表面形成为将纸张P向套准辊28引导成直线状的引导面112,故手动传送道的一部分可用外侧引导件100构成。因此,不必与外侧引导件100分开设置形成手动传送道的一部分的构件,可获得装置的小型化。
由于导电性构件即金属板110以与从传送方向上游侧送来的纸张P抵接的状态向内侧引导件200露出,因此,可将纸张P除电,抑制重复传送纸张P。
由于未涂布粘接剂的树脂制膜120的前端部121的侧面123(123A)沿传送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因此,与前端部121的侧面123(123A)形成为随着朝向传送方向下游侧而变窄地倾斜的形态相比,可防止树脂制膜120的前端部121因纸张P产生卷起、妨碍传送纸张P的现象。
由于树脂制膜120的基部122的侧面123(123B)随着朝向传送方向上游侧而变宽地倾斜,因此,可利用倾斜的各侧面123将与金属板110抵接的纸张P推缩,利用其弹力而使纸张P离开金属板110。因此,可抑制转印电流从转印辊74经纸张P和金属板110泄漏。
由于露出区域DA从纸张传送方向的金属板110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形成,因此,纸张P不会钩挂在由金属板110和树脂制膜120形成的台阶面ST上,可顺利地传送纸张P。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实施形态,可按如下例示的各种形态进行利用。
在前述实施形态中,本发明应用于彩色打印机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既可应用于其它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黑白打印机、中间转印方式的打印机、四循环方式的打印机和复印机或复合机等,也可应用于纸张传送装置。
在前述实施形态中,通过在树脂制膜120的前端部121形成缺口部121B而将树脂制膜120的一部分做成自由端,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6A和图6B所示,也可采用将前述实施形态的树脂制膜120的缺口部121B的宽度方向外侧部分予以切去后那样形状的树脂制膜130。即,树脂制膜的前端部也可从刚体引导件的宽度方向中央的最前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后、到达宽度方向两侧的最前端部之前朝向凹部的底部地弯曲形成。
另外,作为刚体引导件,可采用如下等各种引导件:如图7A所示那样的,前端部311的宽度方向的全部在传送方向成为不同位置的刚体引导件310(右端部相当于第一外侧引导部分,左端部相当于第二外侧引导部分);如图7B所示那样的,前端部411整体成为山形形状的刚体引导件410(两端部相当于第一外侧引导部分,中央部相当于第二外侧引导部分);以及如图7C所示那样的,前端部511整体成为谷形形状的刚体引导件510(中央部相当于第一外侧引导部分,两端部相当于第二外侧引导部分)。并且此时,各弹性引导件320、420、520只要如下的适当形成或配置即可:从各刚体引导件310、410、510的前端部311、411、511中至少一部分(传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超出后,延伸到或不超过成为传送方向最下游侧的部分。
在前述实施形态中,刚体引导件由导电性构件(金属板110)形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由非导电性的构件形成。另外,作为导电性构件,不限于金属板110,也可采用例如由导电性树脂形成的板等。另外,作为弹性引导件,不限于树脂制膜120,也可是例如表面形成平滑的橡胶片等。
在前述实施形态中,作为感光体采用了感光鼓53,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采用例如带状的感光体。
在前述实施形态中,作为转印构件采用了转印辊74,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采用不是辊状的构件。
在前述实施形态中,作为记录纸一例,采用了厚纸、明信片、薄纸等纸张P,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是例如OHP纸。
在前述实施形态中,树脂制膜120被分割成二部分,但也可被分割成三部分以上。另外,在前述实施形态中,是在所传送的纸张P的中央将树脂制膜120分割的,但也可在宽度方向上的偏离中央的位置进行分割。此外,在前述实施形态中,分割成二部分的树脂制膜120的中央侧的各侧面123中对应于前端部121的部位123A沿传送方向被形成为直线状,但也可形成为随着朝向传送方向下游侧而变宽的倾斜状。

Claims (1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有:图像形成部(30),其将图像形成在记录纸上;送给器(28),其夹持记录纸进行传送;以及形成弯曲的传送道(F)的引导部(100、200),该传送道(F)一边将所述记录纸在传送方向上弯曲成圆弧状一边朝向送给器对所述记录纸进行引导,
所述引导部具有:
配置在所述弯曲的传送道的外周侧的外侧引导件(100);以及
与所述外侧引导件相对地配置在内周侧的内侧引导件(200),
所述外侧引导件由刚体引导件(110)和能弹性变形的弹性引导件(120)重合而构成,
所述刚体引导件以如下形状形成:其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之中的与所述传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
所述弹性引导件,其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延伸到与所述刚体引导件的位于传送方向最下游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由此至少一部分超出所述刚体引导件的端部,从而成为能弹性变形的自由端(121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引导件(120)由树脂制膜构成,固定在所述刚体引导件的记录纸传送面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刚体引导件(110)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以所传送的记录纸的中央为基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成为对称形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刚体引导件(110)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形成为以与所传送的记录纸的中央对应的部位为顶点的山形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引导件(100)以与不同宽度的至少二种记录纸相对应的宽度形成,
所述刚体引导件(110)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具有:
形成在宽度方向两侧和宽度方向中央的三个最前端部;以及
从最前端部向传送方向上游侧凹入地形成在各最前端部之间、并形成在与最窄幅的记录纸的宽度方向两端缘对应的位置处的二个凹部,
所述弹性引导件(120)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从所述宽度方向中央的最前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后、到达宽度方向两侧的最前端部之前朝向所述各凹部的底部地弯曲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引导件(100),其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端部与所述送给器(28)的夹持部(N)相接近地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100、200),在所述记录纸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前端与所述外侧引导件(100)的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和比其还位于所述传送方向上游侧的内侧引导件(200)的一部分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记录纸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前端引导成朝向所述送给器的夹持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给器(28)是互相接触的一对辊,
相对于所述一对辊的夹持位置的共同切线(TL),所述外侧引导件(100)和所述内侧引导件(200)位于其中一辊侧,外侧引导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也位于相同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引导件(100)中与所述内侧引导件(200)相反侧的面,形成为向所述送给器(28)直线状地引导记录纸的引导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刚体引导件(110)由导电性构件形成,且向所述内侧引导件(200)露出,以与从传送方向上游侧送来的记录纸抵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引导件(120)由树脂制膜构成,仅传送方向上游侧的基部(122)用粘接剂固定在所述刚体引导件(110)的记录纸传送面侧,而位于所述基部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前端部(121)为自由端,并且所述弹性引导件(120)在所传送的记录纸的中央被分割成二部分,
被分割成二部分的弹性引导件的所述中央侧的各侧面中,对应于所述前端部(121)的部位沿传送方向形成为直线状,或形成为随着朝向传送方向下游侧而变宽的倾斜状,对应于所述基部(120)的部位倾斜成随着朝向传送方向上游侧而变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部(30)位于所述送给器(28)的传送方向下游侧,
所述图像形成部具有承载显影剂像的感光体(53)。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有:
图像形成部(30),其将图像形成在记录纸上;
内侧引导件(200);
与所述内侧引导件相对的外侧引导件(100),所述内侧引导件与所述外侧引导件形成在传送方向上传送所述记录纸的弯曲传送道(F),所述内侧引导件位于所述弯曲传送道的内侧,所述外侧引导件位于所述弯曲传送道的外侧;
第一送给器(26、27),其将所述记录纸送到所述弯曲传送道;以及
第二送给器(28),其夹持通过所述弯曲传送道的记录纸并将所述记录纸传送到所述弯曲传送道外,
其中,所述外侧引导件(100)包含刚体引导件(110)和能弹性变形的弹性引导件(120),该弹性引导件与该刚体引导件重合,
其中,所述刚体引导件(100)包含第一外侧引导部分和第二外侧引导部分,该第一外侧引导部分(111B)在传送方向上延伸到第一下游位置,该第二外侧引导部分(111A)在传送方向上延伸到比第一下游位置还下游的第二下游位置,
所述弹性引导件(120)的与所述第一外侧引导部分对应的第一弹性引导部分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延伸到比所述第一下游位置还下游且不超过所述第二下游位置的第三下游位置,其结果,该第一弹性引导部分的下游端是能变形的自由端(121A)。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引导件(120)由树脂制膜构成。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引导件(120)固定在所述刚体引导件(110)的所述弯曲传送道侧。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体引导件(110)在宽度方向两侧和宽度方向中央具有延伸到所述第二下游位置的所述第二外侧引导部分(111A),并在宽度方向两侧和宽度方向中央之间具有延伸到比所述第二下游位置还上游的所述第一下游位置的所述第一外侧引导部分(111B),
所述弹性引导件(120)的所述自由端(121A)具有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后延伸到所述传送方向上游的拐角部。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给器(28)包括互相接触的一对辊,
相对于所述一对辊的夹持位置的共同切线(TL),所述外侧引导件(100)和所述内侧引导件(200)位于其中一辊侧。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部(30)位于所述第二送给器(28)的传送方向下游侧。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部(30)利用电子照相方式在所述记录纸上形成图像。
CN201010120045.4A 2009-01-29 2010-01-2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7940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17871 2009-01-29
JP2009017871A JP4715929B2 (ja) 2009-01-29 2009-01-29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用紙搬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4095A true CN101794095A (zh) 2010-08-04
CN101794095B CN101794095B (zh) 2013-07-31

Family

ID=42354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20045.4A Active CN101794095B (zh) 2009-01-29 2010-01-2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25056B2 (zh)
JP (1) JP4715929B2 (zh)
CN (1) CN10179409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2895A (zh) * 2012-09-20 2014-03-2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6467247A (zh) * 2015-08-18 2017-03-0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片材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03139B2 (en) 2013-02-18 2023-10-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280101B2 (en) 2013-02-18 2016-03-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lower and upper guide members
US9851676B2 (en) * 2015-10-23 2017-12-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nveying apparatus,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6685731B2 (ja) * 2016-01-18 2020-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ガイド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搬送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CN107187906B (zh) * 2016-03-15 2019-05-2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纸张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501015B1 (ja) * 2018-03-13 2019-04-1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源基板
JP2019172420A (ja) 2018-03-28 2019-10-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8730A (ja) * 2005-03-11 2006-09-21 Fuji Xerox Co Ltd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6551A (ja) * 2005-10-13 2007-04-26 Ricoh Co Ltd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スキャ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86712A (en) * 1975-01-02 1976-10-19 Kaiichi Hasegawa Feeding device for card counting machines
JPS58137864A (ja) * 1982-02-10 1983-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複写機の給紙案内装置
JPS59188630A (ja) * 1983-04-12 1984-10-26 Mita Ind Co Ltd 静電複写機
JP2527431B2 (ja) * 1987-01-19 1996-08-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ト原稿搬送装置
JPS63226681A (ja) * 1987-03-16 1988-09-21 Tok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の用紙案内装置
JPH01178991A (ja) * 1987-12-29 1989-07-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2941360B2 (ja) * 1990-05-31 1999-08-25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JPH0677172B2 (ja) * 1992-02-14 1994-09-28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556245Y2 (ja) * 1992-06-19 1997-12-03 京セラ株式会社 記録紙の搬送機構
JPH063951A (ja) 1992-06-24 1994-01-14 Konica Corp 現像装置
JPH069101A (ja) 1992-06-25 1994-01-18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ガイド
JP3552384B2 (ja) * 1996-02-19 2004-08-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
JP3616460B2 (ja) * 1996-07-17 2005-02-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3762849B2 (ja) 1999-06-15 2006-04-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案内装置
JP4038328B2 (ja) * 1999-10-29 2008-01-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転写材搬送方法及び転写装置
JP3921092B2 (ja) 2002-01-24 2007-05-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43942B2 (ja) * 2002-01-31 2007-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21144A (ja) * 2002-05-07 2003-11-11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098125B2 (ja) 2003-03-06 2008-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搬送装置
JP2005053655A (ja) * 2003-08-05 2005-03-03 Murata Mach Ltd 用紙搬送装置
JP2006089232A (ja) * 2004-09-24 2006-04-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7539447B2 (en) * 2005-01-28 2009-05-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for absorbing vibration of guide plate
US7539448B2 (en) * 2005-01-28 2009-05-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for suppressing vibration of guide plate and jams of recording sheet
JP5127472B2 (ja) * 2008-01-22 2013-01-23 株式会社東芝 シート搬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8730A (ja) * 2005-03-11 2006-09-21 Fuji Xerox Co Ltd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6551A (ja) * 2005-10-13 2007-04-26 Ricoh Co Ltd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スキャ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2895A (zh) * 2012-09-20 2014-03-2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6467247A (zh) * 2015-08-18 2017-03-0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片材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6467247B (zh) * 2015-08-18 2020-02-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片材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4095B (zh) 2013-07-31
US8725056B2 (en) 2014-05-13
JP2010173785A (ja) 2010-08-12
JP4715929B2 (ja) 2011-07-06
US20100189485A1 (en) 201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409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06018247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055171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guide plate
US7725064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31533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699306B2 (en) Paper picking-up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1738903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6640078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having a paper holding member
JP50568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35950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692000B2 (en) Bearing containing and force applying device
JP4773927B2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9098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0007572B (zh) 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338188B (zh) 成像设备
JP61274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0293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0332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88467B2 (ja) 用紙供給装置
JP375835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57924B2 (ja)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
JP6724595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9666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26095A (ja) 記録シートガイド構造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2000168964A (ja) 給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