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0669A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0669A
CN101790669A CN200780100392A CN200780100392A CN101790669A CN 101790669 A CN101790669 A CN 101790669A CN 200780100392 A CN200780100392 A CN 200780100392A CN 200780100392 A CN200780100392 A CN 200780100392A CN 101790669 A CN101790669 A CN 1017906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load
producing medium
pressur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100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0669B (zh
Inventor
川越智一
篠崎万誉
高下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90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06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06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06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5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 F25B2600/0253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with variable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1Bypass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7Condenser control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能够实现安全运转、装置的保护,能够高效地冷凝制冷剂并能够进行高能量效率的运转。该空气调节装置(100)通过配管连接具有热源侧热交换器(15)和压缩机(11)的热源侧单元(10)、具有负载侧节流装置(51)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52)的多个负载侧单元(50)、具有气液分离器(31)的冷热分支单元(30)而构成制冷剂回路,该空气调节装置能够进行制冷采暖混合运转,其中,还具有:旁通管(21),该旁通管形成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分流的旁通路径;旁通用开闭阀(22),该旁通用开闭阀通过开闭控制制冷剂向旁通管的分流;控制装置(40),该控制装置在进行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5)作为蒸发器工作的运转时,若判断所述压缩机(1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压力异常上升或者存在异常上升的可能性,则进行如下处理,即,打开所述旁通用开闭阀(22),使制冷剂分流。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制冷循环(热泵循环)进行制冷采暖运转、进行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装置。尤其是涉及这样的设备(机构)结构,该设备结构在设置于室内等的负载侧单元中,能够抑制在能够热交换的热量小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的、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压力的异常上升。
背景技术
在进行制冷采暖运转、进行室内等的空气调节(室温调整)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即使在夏季那样的外部气体的温度高的情况下,也具有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例如,在多个负载侧单元每个都进行制冷运转、采暖运转的可进行制冷采暖混合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中,根据空气调节装置所具有的遥控器的设定温度和负载侧单元周边的气温,分别自动判断制冷运转、采暖运转而进行运转的情况居多。但是,在外部气体的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采暖运转的负载侧单元的数量一般较少。另外,进行采暖运转的负载侧单元中的空调负载(该负载侧单元所需要的热量。下面,称作负载)也较小,在负载侧单元所具有的热交换器(下面,称作负载侧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的热量也变少。而且,在上述那样的能够进行制冷采暖混合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为了实现负载侧单元的小型化、多样化等,具有负载侧热交换器能够热交换的热量(下面,称其为热交换容量)变小的倾向。
另一方面,若在空气调节装置中进行采暖运转,则设置在室外等的热源侧单元所具有的热交换器(下面,称为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在外部气体的温度高的情况下,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从外部气体吸收的热量(吸热量)变大。由此,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二次侧(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为制冷剂的出口侧)的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增大、成为过热蒸气,压缩机吸入温度高的气体制冷剂。因此,压缩机过热。另外,由于气体制冷剂的温度高,所以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也容易上升。
这样,在热交换容量小、吸入的制冷剂的温度高等的状态下,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异常上升,由此,压缩机进一步过热。由此,发生压缩机的异常停止等,能量消耗效率等的运转效率恶化。另外,异常的压力上升对设备、配管造成不良影响。于是,使用具有变换电路的压缩机降低压缩机的驱动频率,减少在冷冻循环中循环的(每单位时间的)制冷剂量。另外,提出有如下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即,供给与负载相对应的制冷采暖能力(向负载侧单元侧供给的每单位时间的热量。下面称这些为能力),抑制排出侧的压力的上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99519号公报(图1)
但是,一般情况下,即使通过变换电路使压缩机的驱动频率降低也是有限度的,例如,压缩机为了维持驱动需要必要的最低驱动频率。以最低驱动频率驱动时的能力如果在负载侧单元中不能完全处理,则将供给能力以上的制冷剂、引起能力过剩,导致排出侧的压力的上升。另外,在负载侧单元中,会立即供给大于等于要求的热量。因此,例如频繁进行运转的开始、临时停止等,这将导致提高消耗电力、降低能量消耗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提出的。例如在可进行制冷采暖混合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即使在采暖运转的热源侧单元的数量少、热交换容量小等的情况下,也能使适量的制冷剂量循环等,供给与负载相对应的能力。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如下的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能够实现安全运转、装置的保护,能够高效地冷凝制冷剂、进行高能量效率的运转。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通过配管连接热源侧单元、多个负载侧单元、冷热分支单元而构成制冷剂回路,热源侧单元具有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压缩机;负载侧单元具有负载侧节流装置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冷热分支单元具有用来向进行采暖运转的负载侧单元供给气体的制冷剂、向进行制冷运转的负载侧单元供给液体的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器,该空气调节装置能够进行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运转的制冷采暖混合运转,其中,具有:旁通管,该旁通管形成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分流的旁通路径;旁通用开闭阀,该旁通用开闭阀通过开闭而控制制冷剂向旁通管的分流;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在进行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负载侧热交换器的至少一个作为冷凝器工作的运转时,判断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压力是否异常上升或者是否存在异常上升的可能性,若判断为异常上升或者存在异常上升的可能性,则进行如下处理,即,打开旁通用开闭阀,使制冷剂向旁通管分流。
如上所述,在热源侧单元中设置有旁通管、旁通用开闭阀,以能够使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分流的方式预先形成旁通路径,在控制机构中,如例如采暖运转、采暖主体运转时那样,在进行负载侧热交换器的至少一个作为冷凝器而工作的运转时,若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上升或者可能上升,则使制冷剂向旁通管分流,因此,能够供给与负载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容量相匹配的能力(制冷剂量),能够抑制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异常上升,能够抑制或者防止过热引起的压缩机的温度上升、异常停止等。另外,能够减少压缩机11、负载侧单元50的运转开始、停止次数等,改善能量消耗效率,实现节能。尤其是在能够进行制冷采暖混合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发挥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莫里尔图(p-h线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高压抑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用于本发明的控制的阈值的表。
图5是实施方式2的高压抑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6是实施方式3的高压抑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8是实施方式4的高压抑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9是通过本发明的控制而变位的莫里尔图(p-h线图)。
符号说明
1高压管,2低压管,3a,3b液体支管,4a,4b气体支管,10热源侧单元,11压缩机,12流路切换阀,13a,13b,13c,13d,13e,13f止回阀,14a,14b,14c热源侧开闭阀,15a,15b,15c热源侧热交换器,16a,16b,16c止回阀,17蓄能器,18热源侧风扇,19油分离器,20毛细管,21旁通管,22旁通用开闭阀,23旁通用节流装置,24毛细管,30冷热分支单元,31气液分离器,32,33冷热分支单元侧节流装置,34冷热分支单元侧开闭阀,40控制装置,40a控制开始判断处理部,40b控制开始时处理部,40c控制中处理部,40d控制结束时处理部,41存储装置,50负载侧单元,51负载侧节流装置,52负载侧热交换器,54负载侧控制装置,61压力传感器,62温度传感器,100,100A空气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结构的图。根据图1对构成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机构等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100,利用基于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热泵循环)进行制冷采暖运转。尤其是,空气调节装置100是能够进行制冷采暖混合运转的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大体上由热源侧单元(室外单元)10、冷热分支单元30、负载侧单元(室内单元)50a,50b构成。热源侧单元10和冷热分支单元30通过作为制冷剂配管的高压管1和低压管2进行连接。另外,冷热分支单元30和负载侧单元50a通过作为制冷剂配管的液体支管3a和作为制冷剂配管的气体支管4a连接,冷热分支单元30和负载侧单元50b通过作为制冷剂配管的液体支管3b和作为制冷剂配管的气体支管4b进行连接。通过基于高压管1、低压管2、液体支管3a,3b以及气体支管4a,4b的配管连接,制冷剂在热源侧单元10、冷热分支单元30、负载侧单元50之间循环,构成制冷剂回路。另外,冷热分支单元30能够切换成串联或者并列地连接多个负载侧单元50a,50b。因此,在不需要特别区别液体支管3a,3b、气体支管4a,4b、负载侧单元50a,50b的情况下,作为液体支管3、气体支管4、负载侧单元50进行说明(在表示多个相同的机构的情况下,下面作为相同的结构)。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压力的高低,不表示通过与作为基准的压力的关系而决定的数值,而是通过压缩机11的加压、各节流装置的制冷剂通过控制等表示相对的压力。
本实施方式的热源侧单元10,包括压缩机11、四通阀12、止回阀13(13a,13b,13c,13d,13e,13f)、热源侧开闭阀14(14a,14b,14c)、热源侧热交换器15(15a,15b,15c)、止回阀16(16a,16b,16c)、蓄能器17、热源侧风扇18、油分离器19、毛细管20、旁通管21,旁通用开闭阀22以及旁通用节流装置23。
压缩机11对吸入的制冷剂施加压力而将其排出(送出)。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1例如是具备变换电路(未图示)的容量可变的变频压缩机,该变频压缩机通过使驱动频率在最低驱动频率以上任意变化,能够改变容量(单位时间的制冷剂排出量)、与之相伴的能力。另外,油分离器18分离混入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中的冷冻机油。分离的冷冻机油通过毛细管19而被控制流量并且返回到压缩机11。四通阀13根据来自于控制装置40的指示,切换阀,根据制冷运转(在此是指运转的所有的热源侧单元都进行制冷运转)、制冷主体运转(制冷采暖混合运转中的制冷运转为主体的运转)时和采暖运转(在此是指运转的所有的热源侧单元都进行采暖运转)、采暖主体运转(制冷采暖混合运转中的采暖运转为主体的运转)时来切换制冷剂的路径。
热源侧热交换器15(15a,15b,15c)例如具有使制冷剂通过的管、和用于增大在该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室外的空气)的传热面积的翅片,该热源侧热交换器15进行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例如,在采暖运转、采暖主体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进行工作,使制冷剂蒸发并气化。另一方面,在制冷运转、制冷主体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工作,使制冷剂冷凝并液化。例如,在制冷主体运转时,进行调整,以便冷凝至液体和气体的两相域(气液两相制冷剂)的状态。另外,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5的附近,设置有用于高效地进行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的热源侧风扇2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相对于制冷剂回路分割成并列地进行配管连接的三个热源侧热交换器15a,15b,15c的形式构成热源侧热交换器15。热源侧热交换器15a,15b,15c可以分别独立地使制冷剂通过,并对制冷剂进行冷凝或蒸发。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地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5a,15b,15c各个的热交换容量不同。为此,例如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5a,15b,15c各个的翅片的大小或翅片的形状(传热面积)、来自热源侧热交换器15a,15b,15c的集管所占的通道数(分割时的各热交换器中的传热面积的比率)、管中的制冷剂通过的距离等变化。另外,使与空气的热交换的容易程度(例如,使与热源侧风扇20的距离不同,使为了热交换而送入的空气的量变化等)等变化。另外,尤其是对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5b,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5b的一次侧(在作为蒸发器而工作的情况下为制冷剂流入的入口侧)连通的配管(与热源侧开闭阀14相比位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5b一侧),和后述的旁通管21的一端连通,能够使通过旁通管21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5b。
热源侧开闭阀14(14a,14b,14c)为了控制能否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5流通制冷剂,根据来自于控制装置40的指示分别独立地进行开闭动作。另外,止回阀13(13a,13b,13c,13d,13e,13f)以及止回阀16(16a,16b,16c),例如使根据制冷运转或者采暖运转而变化的制冷剂的循环路径按照各个运转而保持一定,防止倒流。另外,蓄能器17用于储存制冷剂回路中的过剩的制冷剂。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热源侧单元10具有旁通管21、旁通用开闭阀22、旁通用节流装置23。旁通管21形成从压缩机11的排出侧(高压侧)到热源侧开闭阀14b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5b之间的旁通路(路径)。如上所述,一端与连通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5b的一次侧的配管连通。旁通用开闭阀22设置于旁通路径上的与压缩机11的排出侧的配管分支的部分,根据控制装置40的指示进行开闭动作。在旁通用开闭阀22开阀期间,使从压缩机11的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分流,通过旁通管21。旁通用节流装置23例如通过可以使开度变化的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旁通用节流装置23也设置在旁通路径上,以基于来自于控制装置40的指示的开度打开,控制分流并通过旁通管21的制冷剂量。相对于通常的循环路径(下面称为制冷剂主回路),通过旁通路径的制冷剂,构成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5b内、经过蓄能器17、到达压缩机11的其它的循环路径的回路(以下称为旁通回路)。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冷热分支单元30由气液分离器31、冷热分支单元侧节流装置32、33以及冷热分支单元用开闭阀34(34a,34b)构成。气液分离器31例如将以气液两相流入的制冷剂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另外,冷热分支单元侧节流装置32及33也由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以基于来自于控制装置40的指示的开度打开,控制液体制冷剂的流动以及制冷剂量。
本实施方式的负载侧单元50(50a,50b)由负载侧节流装置51(51a,51b)、负载侧热交换器52(52a,52b)、负载侧风扇53(53a,53b)以及负载侧控制装置54(54a,54b)构成。负载侧节流装置51作为减压阀或者膨胀阀而起作用,调整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的压力。本实施方式的负载侧节流装置51例如也通过能够使开度变化的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负载侧热交换器52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起作用,在采暖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起作用,在制冷剂与空气(室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蒸发并气化或者冷凝而液化。另外,负载侧风扇53也与热源侧风扇18一样,调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流动。在此,对于负载侧风扇53的旋转速度,例如,如热源侧风扇18那样,不是根据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状态而变化,而是由室内的使用者的设定来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利用者的设定变更,旋转速度为一定。在此,负载侧热交换器52,由于一般情况下风扇不比热源侧热交换器15大,所以传热面积小,并且,管短、制冷剂流动的距离也短。此外,对于负载侧风扇53,一般情况下,风量比热源侧风扇20少。因此,一台的负载侧热交换器52的热交换容量比热源侧热交换器15小很多。
负载侧控制装置54例如根据室内的使用者的室温设定、来自控制装置40的指示,控制构成负载侧单元50的各设备(机构)的动作。另外,包含负载侧单元50的运转状态、各设备(机构)的状态、设于负载侧单元50等的各种传感器检测的物理量(物理参数)等、负载侧单元50的各种数据的信号,经由通信线(未图示)等发送到控制装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表示了具有两台负载侧单元50的情况,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三台以上的负载侧单元50。
控制装置40进行判断处理等,该判断处理基于例如从设置在空气调节装置100内外的各种传感器(检测机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各设备发送的信号。另外,具有根据该判断而使各设备动作、总括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整体动作的功能。具体的是,具有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控制、负载侧节流装置51、冷热分支单元30的冷热分支单元侧节流装置32、33等的开度控制、开闭阀14、冷热分支单元用开闭阀34等的开闭控制等。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40特别具有用于进行利用后述的旁通路径的高压抑制控制的控制开始判断处理部40a、控制开始时处理部40b、控制中处理部40c以及控制结束时处理部40d。对于这些处理部进行的处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另外,存储装置41临时地或者长期地存储控制装置40进行处理所需的数据、程序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40特别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1、温度传感器62作为检测用于进行高压抑制控制的物理量的检测机构。压力传感器61监视压缩机11的排出侧(高压侧)的配管内的制冷剂的压力PS(下面,称为高压压力PS),为了发送基于检测的信号而设置在热源侧单元10内的排出侧的配管中。另外,温度传感器62监视热源侧单元10的周边的温度(由于热源侧单元10多设置在室外,所以为室外气体的温度。下面,称作周边温度T),用于发送基于检测的信号。在此,虽然省略了图示和说明,但是除此之外在空气调节装置100内外也可以设置有用于监视、检测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压缩机11的吸引侧(低压侧)的配管内的制冷剂的压力等的各种传感器(检测机构)。
在此,对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使用的、用于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了说明。作为用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模拟共沸混合制冷剂、单一制冷剂等。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存在有作为HFC(氢氟烃)制冷剂的R407C(R32/R125/R134a)等。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由于是沸点不同的制冷剂的混合物,所以具有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的组成比率不同的特性。在模拟共沸混合制冷剂中,存在有作为HFC制冷剂的R410A(R32/R125)或R404A(R125/R143a/R134a)等。该模拟共沸混合制冷剂除了具有与非公沸混合制冷剂相同的特性外,还具有R22的约1.6倍的动作压力的特性。
另外,作为单一制冷剂,存在有作为HCFC(含氢氯氟烃)制冷剂的R22或者作为HFC制冷剂的R134a等。该单一制冷剂,由于不是混合物,因此具有处理容易的特性。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作为自然制冷剂的二氧化碳、丙烷、异丁烷、氨等。另外,R22表示一氯二氟甲烷,R32表示二氟甲烷,R125表示五氟乙烷,R134a表示四氟乙烷,R143a表示三氟乙烷。可以从以上的制冷剂中,使用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用途、目的相对应的制冷剂。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在采暖运转、采暖主体运转时,在例如压缩机11以最低驱动频率驱动的情况下,若判断高压压力PS达到事先确定的阈值以上的压力,则控制装置40开放旁通用开闭阀22。另外,通过旁通用节流装置23调整制冷剂量,并且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流,通过旁通路径。通过分流制冷剂,使流向负载侧单元50侧的制冷剂量较少,抑制压缩机11向负载侧单元50侧供给的能力。由此,在负载侧热交换器52的热交换容量的范围内供给能力,进行与负载侧单元50所要求的负载相平衡的冷凝。
另一方面,对于通过旁通路径的制冷剂,使其进一步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5b并返回到压缩机11的吸入侧(低压侧)。通过进行基于旁通用节流装置23的压力调整(减压)以及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5b内进行基于热交换的显热除去(降低比焓),能够使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压力不上升,并且能够使制冷剂返回。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源侧热交换器15b进行分流的制冷剂的显热除去,但是使用专用的热交换器进行除去也可以。但是,在利用旁通路径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运转状态下,热源侧单元50所要求的负载小,可以想到不需要使热源侧热交换器15a、15b、15c都作为冷凝器工作。于是,例如选定通过传热面积等进行显热除去的热交换器,将任意一个热源侧热交换器15(可以为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热源侧热交换器15b)兼用作制冷剂主回路中的热交换器。
接着,对基于空气调节装置100中的各个运转的制冷剂主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和基于该流动的各设备的动作内容进行说明。首先,对运转的所有的负载侧单元50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在热源侧单元10中,压缩机11压缩吸入的制冷剂,并排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2、止回阀13a、开闭阀14流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5。另外,高压气体制冷剂在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5内期间通过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6、止回阀13e,流向高压管1,流入冷热分支单元30。在冷热分支单元30中,从高压管1流来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过气液分离器31、节流装置32流向液体支管3a以及3b,流入负载侧单元50a、50b。
在负载侧单元50a、50b中,从液体支管3a,3b分别流来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负载侧节流装置51a,51b利用开度调整进行压力调整,而变成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或者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负载侧热交换器52a,52b。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或者低压的液体制冷剂,在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52a,52b期间,通过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向气体支管4a,4b。从气体支管4a,4b流来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冷热分支单元30的开闭阀34流到低压管2。从低压管2流来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经过热源侧单元10的止回阀13b、作为流路切换阀的四通阀12、蓄能器17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1,并且如上所述地排出而进行循环。这是制冷剂主回路中的制冷运转时的循环路径。
接着对制冷主体运转进行说明。在这里,负载侧单元50a是进行制冷运转的结构,负载侧单元50b是进行采暖运转的结构。首先,在热源侧单元10中,压缩机11压缩吸入的制冷剂,排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的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2、止回阀13a、开闭阀14流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5。并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5内期间,通过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并经过止回阀16、止回阀13e流向高压管1,流向冷热分支单元30。
在冷热分支单元30中,气液分离器31将从高压管1流来的高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分离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和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开闭阀34b流向气体支管4b。另外,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52b内期间,通过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负载侧节流装置51b中。另外,负载侧节流装置51b利用开度调整进行压力调整,由此成为中间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或者中间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液体支管3b。
另一方面,气液分离器31分离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以及从液体支管3b流出的中间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或者中间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负载侧节流装置51a利用开度调整而进行压力调整,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或者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负载侧热交换器52a。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或者低压的液体制冷剂,在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52a期间通过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气体支管4a。从气体支管4a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冷热分支单元30的开闭阀34流入低压管2。
在此,若例如流来的液体制冷剂多,或者负载侧节流装置51a的开度小,则负载侧节流装置51a,51b、液体支管3a,3b以及冷热分支单元侧节流装置32,33的区间(以下,称为液体管线)中储存的液体制冷剂量变多。随着液体制冷剂的量变多,液体管线中的制冷剂的压力上升。此时,在负载侧单元50b(负载侧热交换器52b)中,液体管线侧(二次侧,液体支管3b侧)和气体支管4b侧(一次侧)的压差变小。因此,流入负载侧单元50b的制冷剂量变少,采暖能力降低。于是,装置控制装置40,调整冷热分支单元侧节流装置33的开度、使储存在液体管线中的液体流向低压管2,进行液体管线中的压力调整。
如上所述,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过低压管2,所述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混合有从气体支管4a流来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从冷热分支单元侧节流装置33流来的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或者低压的气体和液体的两相制冷剂。在热源侧单元10中,从低压管2流来的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过热源侧单元10的止回阀13b、四通阀12、蓄能器17。并且,气体制冷剂通过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1、如上所述地排出而进行循环。这是制冷剂主回路中的制冷主体运转时的循环路径。
接下来,对运转的所有的负载侧单元50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在热源侧单元10中,压缩机11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加压,排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的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2、止回阀13d流向高压管1,然后流入冷热分支单元30。在冷热分支单元30中,从高压管1流来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气液分离器31、开闭阀34流入气体支管4a以及4b。并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负载侧热交换器52a,52b内流过期间,通过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向负载侧节流装置51a,51b。此外,负载侧节流装置51a,51b利用开度调整进行压力调整,由此,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或者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液体支管3a,3b。从液体支管3a,3b流来的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或者低压的液体制冷剂经过冷热分支单元30的节流装置33流向低压管2。另外,制冷剂进一步经过热源侧单元10的止回阀13c、开闭阀14、负载侧热交换器15、止回阀16、止回阀13f、四通阀12、蓄能器17被再次吸入压缩机11,并且如上所述被加压、排出,由此进行循环。这是制冷剂主回路中的采暖运转时的循环路径。
另外,对采暖主体运转进行说明。在此,对负载侧单元50a进行制冷运转,负载侧单元50b进行采暖运转进行说明。在热源侧单元10中,压缩机11压缩吸入的制冷剂并加压,排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的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2、止回阀13d流向高压管1。在冷热分支单元30中,从高压管1流来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气液分离器31、开闭阀34而流入气体支管4b。从气体支管4b流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52b内期间通过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负载侧节流装置51b。然后,负载侧节流装置51b通过开度调整而进行压力调整,由此,制冷剂成为中间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或者中间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液体支管3b。
从液体支管3b流来的中间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或者中间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向液体支管3a。负载侧节流装置51a通过开度调整而进行压力调整,由此,制冷剂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或者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负载侧热交换器52a。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或者低压的液体制冷剂,在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52a期间通过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气体支管4a。从气体支管4a流来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冷热分支单元30的开闭阀34流入低压管2。在此,在采暖主体运转中,由于有时在液体管线中储存液体制冷剂,所以调整冷热分支单元侧节流装置33的开度、使储存在液体管线中的液体流向低压管2,进行液体管线中的压力调整。
如上述那样,从气体支管4a流来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从冷热分支单元侧节流装置33流来的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或者低压的气体和液体的两相制冷剂混合的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过低压管2。另外,制冷剂进一步经过热源侧单元10的止回阀13c、开闭阀14、负载侧热交换器15、止回阀16、止回阀13f、四通阀12、蓄能器17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1,并如上所述地被加压排出,以此进行循环。这是制冷剂主回路中的采暖主体运转时的循环路径。
接着,对利用旁通回路使制冷剂循环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采暖运转或者采暖主体运转时仅负载侧单元50a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所述负载侧单元50a具有热交换容量(负载)小的负载侧热交换器52a。因此,仅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52a冷凝从压缩机1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的状态的莫里尔图(p-h线图)。例如,在即使使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最低、压缩机11供给的能力也超过负载侧单元50a中的热交换容量的情况下,在负载侧单元50a的负载侧热交换器52a中不使制冷剂完全冷凝。因此,负载侧单元50a的一次侧(在采暖运转中为制冷剂入口侧)和液体管线的比焓差Δh变小,在负载侧热交换器52a的二次侧(负载侧热交换器52a与负载侧节流装置51a之间。在采暖运转中为制冷剂出口侧),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的倾向变强(图2的虚线表示的莫里尔图)。
另一方面,负载侧单元50a的负载侧节流装置51a的开度,在负载侧单元50a中,由控制装置40根据流过负载侧热交换器52a的液体制冷剂的过冷却度(低温处理)SC进行控制。在此,在负载侧热交换器52a的二次侧,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是指过冷却度SC比0小。因此,控制装置40为了增大过冷却度SC而缩小负载侧节流装置51a的开度。
其结果是,通过负载侧节流装置51a的制冷剂变少,另一方面,由于从压缩机11进行制冷剂供给,所以负载侧节流装置51a-压缩机11之间的制冷剂密度变大。另外,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负载侧单元50a的负载侧热交换器52a内部封闭的时间变长。此外,到判断负载侧单元50a中的过冷却度SC成为作为0以上的目标的过冷却度SC为止,负载侧节流装置51a的开度也变小。因此,到达到作为目标的过冷却度SC为止,产生压缩机11的排出侧(高压侧)的制冷剂的压力异常持续上升的现象(下面称作高压压力上升现象)。通常,控制装置40降低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降低高压压力PS,但是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有限,不能够通过压缩机11的控制降低压力。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可考虑两种方法。首先,一种方法是增加负载侧单元50a的热交换器的面积,或者增加流向负载侧单元50a的风量,增加负载侧单元50a的热交换容量(与能力相对应)。另一种方法是减少流向负载侧单元50a的制冷剂量(与热交换容量(负载)相对应)。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由于都能取得能力与热交换容量(负载)的平衡,并收进热交换容量的范围内,因此负载侧热交换器52a能够冷凝制冷剂。另外,能够增大负载侧单元50a(负载侧热交换器52a)的一次侧(采暖运转的入口侧)与液体管线(负载侧热交换器52a的二次侧)的比焓差Δh,能够将负载侧单元50a(负载侧热交换器52a的二次侧)中的过冷却度SC作为目标。其结果是,节流装置51a-压缩机11之间的制冷剂密度降低,因此,能够降低高压压力PS。
在此,由于负载侧热交换器52a的传热面积固定,并且,如上所述负载侧风扇53a的旋转速度也根据使用者而变化,所以热交换容量一定。因此,如上述两种方法的前者方法那样,不能为了控制制冷剂的状态而使负载变化。因此,如后者的方法那样,需要供给与负载对应的能力、控制制冷剂的状态,降低高压压力PS。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旁通管21、旁通用开闭阀22以及旁通用节流装置23,向压缩机11的排出侧的配管分支设置用于分流制冷剂的旁通路径。根据压力传感器61的检测信号,若判断为高压压力PS为规定的压力以上,则使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分流,通过旁通用节流装置23使压力降低,若构成返回到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旁通回路,则能够不破坏冷冻循环的平衡地减少流向负载侧单元50的制冷剂量(流过制冷剂主回路的制冷剂量)。另外,虽然能够使通过旁通路径的制冷剂原样返回到压缩机11的吸入侧,但是通过利用热源侧热交换器15除去显热,能够不使压缩机11的吸入侧(低压侧)的压力上升地来实现。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通过旁通管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5b的内部。在这里,对用于除去分流后的制冷剂的显热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5的选定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不使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压力上升)对于通过旁通路径的过热蒸汽的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5a、热源侧热交换器15b、热源侧热交换器15c中选定具有如下热交换容量的装置,该热交换容量能够将(压缩机1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和吸入侧的制冷剂的)比焓的差量的显热从制冷剂除去。比焓的差量例如可以将作为采暖运转、采暖主体运转时的目标的高压压力PS、吸入侧的压力、压缩机11的温度、热源侧热交换器15的二次侧(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为出口侧)的温度的值作为物理参数而算出,进而可以基于通过旁通路径的制冷剂的假定量算出热交换的热量。而且,可以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5以预先选定并连通的方式连接配管,该热源侧热交换器15具有能够以算出的热量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容量。在这里,例如使通过旁通路径的制冷剂仅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5b,但是,例如在只通过一台无法进行充分的显热除去的情况下,也可以组合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15。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40进行的高压抑制控制的流程图的附图。控制装置40如上所述,具有控制开始判断处理部40a、控制开始时处理部40b、控制中处理部40c以及控制结束时处理部40d。基于图3对各部进行的处理进行说明。
控制开始判断处理部40a进行是否开始高压抑制控制的开始条件判断处理(S10)。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开始判断中不可缺少的4个项目即控制有效时的运转模式、用于进行高压上升判断的物理参数值、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以及旁通回路用开闭阀21的状态进行判断。
首先,关于运转模式,在能够使热交换容量大幅度变化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5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不发生上述问题,所以,判断是否通过采暖运转或采暖主体运转而进行运转(S11)。接下来,进行是否发生高压压力上升现象的判断。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进行高压压力上升现象判断的物理参数是根据从压力传感器61发送的信号进行判断的高压压力PS。判断基于来自压力传感器61的信号进行判断的高压压力PS的值是否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P1(步骤S12)。当判断为比阈值P1大时,则认为发生上述高压压力上升现象。
图4是表示高压抑制控制的阈值的设定条件的附图。在这里,高压压力PS的过度上升成为空气调节装置100(热源侧单元10)的故障原因,所以,在设计中确定其上限(高压设计压力)。而且,在超过高压设计压力的压力下,控制装置40进行用于保护空气调节装置100(热源侧单元10)的控制。由于高压抑制控制在比其小的压力下进行处理即可,所以阈值P1设定成在高压设计压力下方设置界限的值。
另外,判断压缩机11是否以最低驱动频率进行驱动(S15)。这是为了在以下情况下进行高压抑制控制,所述情况为即使压缩机11以最低驱动频率进行驱动,相对于负载仍流过大量的制冷剂,能力过强。基于最低驱动频率进行判断,从能量效率方面来考虑比较合适。但是,并不是必须限定于最低驱动频率,也可以在上方具有界限。在这里,高压抑制控制强制地抑制向负载侧单元50供给的能力(制冷剂量)。如果具有过量的界限,则存在相对于供给的能力而过剩地驱动能量消耗最大的压缩机11的情况,因此,需要注意。另外,在旁通用开闭阀22打开的状态下,由于高压抑制控制已经开始,所以,判断旁通用开闭阀22是否为关闭的状态(S16),当判断为关闭的状态时,转移到通过控制开始时处理部40b进行的控制开始时处理。
在控制开始时处理部40b判断控制开始判断处理部40a进行高压抑制控制时,进行形成旁通回路的控制开始时处理(S20),该旁通回路通过旁通用开闭阀22-旁通用节流装置23-旁通管21-热源侧热交换器15b到达压缩机11的吸入侧。首先,进行关闭热源侧开闭阀14b的处理(S21)。接下来进行打开旁通用开闭阀22的处理(S22)。当首先打开旁通用开闭阀22时,通过热源侧开闭阀14b的液体制冷剂和通过旁通管21的气体制冷剂进入并混合,制冷剂回路的流动紊乱,因此,从关闭热源侧开闭阀14b开始,必须打开旁通用开闭阀22并使制冷剂通过旁通路径。在这里,根据如上述那样选定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5,关闭的热源侧开闭阀14有时不是热源侧开闭阀14b,而是热源侧开闭阀14a或14c。
控制中处理部40c在通过控制开始时处理部40b进行控制开始时处理时进行高压抑制控制中处理(S30)。在高压抑制控制中处理中,进行开度调整控制处理和控制结束判断处理。首先,关于旁通用节流装置23的开度调整控制处理,如果判断为基于来自压力传感器61的信号而判断的高压侧压力PS为阈值P1以上(S31),则进行使旁通用节流装置23的开度变化而变大(打开)的处理,增加分流到旁通路径的制冷剂的量(S32)。在这里,对旁通用节流装置23的开度进行说明。在控制开始处理时,打开旁通用开闭阀22时的旁通用节流装置23的初始开度预先确定。关于该初始开度,基于最低频率下压缩机11供给的能力等参数,根据为了使作为目标的高压压力PS为阈值P2的压力以下而应当流入旁通路径的制冷剂的量决定。另外,对于旁通用节流装置23的开度变更幅度,可以预先任意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降低压力,不是急速地使大量的制冷剂分流,而是以能够维持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正常运转时的冷冻循环的平衡的方式进行10%~20%增加程度的变更。在这里,阈值P2如图4所示以如下方式设定,即,在采暖运转、采暖主体运转时,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负载侧热交换器52a中,成为接近作为目标的冷凝温度的温度下的高压压力PS。
接下来进行的控制结束判断处理,基于不进行高压抑制控制也可以的物理参数的值、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运转模式以及压缩机11的状态4个项目进行判断。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判断的物理参数与控制开始判断同样使用高压侧压力PS。基于来自压力传感器61的信号,判断高压侧的压力PS是否为阈值P2以下。
另外,控制装置40基于来自各种传感器的信号,判断负载侧单元10要求的负载,通过倒相回路变更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进行与负载匹配的能力供给。因此,例如通过增加进行采暖运转的负载侧单元50等,判断是否以阈值F1以上的驱动频率驱动压缩机11(S34)。在这里,如图4所示,例如作为阈值F1,设定如下的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在该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下,能够将没有使制冷剂分流时通过最低驱动频率排出的制冷剂的量在使制冷剂分流时供给到热源侧单元50侧。即,在S34中,判断压缩机11是否将超过如下量的制冷剂供给到负载侧单元50,即,以最低驱动频率排出的制冷剂的量。
另外,判断是否通过如下运转方式运转,所述运转方式为负载侧热交换器52不是作为冷凝器而是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运转或制冷主体运转(S35)。而且,判断压缩机11是否停止(S36)。当控制中处理部40c判断满足S33~S36的判断中的哪怕一个条件时,转移到通过控制结束时处理部40d进行的控制结束时处理。另一方面,当判断不满足所有的条件时,在待机规定的时间后(S37),返回S31并进行开度调整控制处理和控制结束判断处理。关于规定的时间,例如为以下时间,即,在控制中处理部40c(控制装置40)通过存储于存储机构45中的控制程序等进行该处理的情况下,到控制软件的下一次的采样为止的时间。
在这里,可以想到控制中处理部40c进行的2个控制处理作为控制程序为各自不相互干涉的处理,所以,先进行哪个处理都可以。但是,当相比开度调整控制处理先对控制结束判断处理进行处理时,在控制开始时处理部40进行处理后,在进行高压抑制控制之前,由于存在判断为控制结束的可能性,所以,希望以开度调整控制处理、控制结束判断处理的顺序进行。
如果控制中处理部40c在控制结束判断处理中判断控制结束,则控制结束时处理部40d进行控制结束时处理(S40),该控制结束时处理使制冷剂不通过旁通路径而返回控制开始时处理前的制冷剂流。首先,进行用于关闭旁通用开闭阀22的处理(S41)。其次,进行用于打开热源侧开闭阀14b的处理(S42)。在这里,如果先打开热源侧开闭阀14b,则流过热源侧开闭阀14b的液体制冷剂和通过旁通管21的气体制冷剂进入并混合,制冷剂回路的流动紊乱,因此,先关闭旁通用开闭阀22,在阻断通过旁通路径的制冷剂的流动后,打开热源侧开闭阀14b。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在采暖运转、采暖主体运转时,在压缩机11以最低驱动频率驱动时,如果基于来自压力传感器61的信号,控制装置40判断高压压力PS为预先确定的阈值P1以上的压力,则打开旁通用开闭阀22,使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流到旁通管21形成的旁通路径,减少流到负载侧单元50侧的制冷剂的量,因此,从热源侧单元10侧,能够供给与负载侧热交换器52的热交换容量相匹配的能力(制冷剂量),能够抑制高压压力上升现象,防止过热导致的压缩机11的温度上升,并能够防止异常停止等。另外,压缩机11通过减少负载侧单元50的运转的开始、停止次数等,例如能够改善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能量消耗效率)、APF(Annual Performance Factor:全年能量消耗效率)等,实现节能。在夏季有时也进行采暖运转,有时负载侧热交换器52的热交换容量小,在能够进行制冷采暖混合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发生压力上升现象的可能性高,所以,特别能够发挥上述效果。
图9是表示通过控制而变位的莫里尔线图(p-h线图)的附图。在使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方法的情况下,莫里尔线图(p-h线图)如图9那样移动,此时,对于作为旁通回路而利用的负载侧单元50的冷凝器(负载侧热交换器52)引起的能力损失Qloss,在具有压缩机11的输入降低幅度(W1-W2)大的特性的情况下,在上述效果之外,COP、APF提高。另外,如果再利用由Qloss产生的排热,则能够进一步提高COP、APF。
另外,冷热分支单元30能够以可以切换成串联或并列的方式连接多个负载侧单元50a、50b。在该情况下,多个负载侧单元50a、50b从并列连接切换为串联连接,相对于制冷剂的流动,仅将上游侧的负载侧单元50的负载侧热交换器52例如作为冷凝器使用,由此,即使在高压压力上升的情况下,由于将旁通用开闭阀22控制为打开状态、使制冷剂分流,所以,也能够有效地抑制高压的过度上升。特别是,在负载侧单元50a(低能力单元)和负载侧单元50b(高能力单元)混合存在的情况下,在低能力单元进行采暖运转、高能力单元进行制冷运转的冷热同时运转中,高压压力存在上升的可能性,其中,上述负载侧单元50a具有热交换容量(负载)小的负载侧热交换器52a,上述负载侧单元50b的热交换容量大。但是,在该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由于控制装置40将旁通用开闭阀22控制为打开状态并使制冷剂分流,所以,能够抑制高压的过度上升。此时,控制装置40特别指定进行采暖运转的负载侧单元50,根据其热交换能力、室内温度等,能够不通过压力检测值或者同时使用压力检测值地判断高压异常上升的可能性。
另外,控制装置40基于来自压力传感器61的信号判断压力,所以,能够直接基于高压压力PS的上升进行高压抑制控制的开始判断。而且,关于通过旁通路的制冷剂,使其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5b,除去显热,返回到压缩机11的吸入侧,从而构成旁通回路,因此,温度高到必要以上的过热蒸汽的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1的吸入侧,不使吸入侧制冷剂的温度上升也没问题。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高压压力上升现象。此时,使旁通管21的一端与向着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15的配管中的任意一个连通,进行制冷剂的显热除去,所以,能够不使用专用的热交换器而实现空间和成本的削减。另外,基于控制装置40的指示,根据高压压力PS的压力状态,能够调整通过旁通用节流装置23分流的制冷剂的量,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高压压力的上升。
实施方式2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控制装置40进行的高压抑制控制的流程图的附图。在这里,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装置结构与图1相同,由于在实施方式1中进行了说明,所以省略说明。在实施方式1中,控制开始判断处理部40a基于高压压力PS进行开始条件判断处理,上述高压压力PS通过来自压力传感器61的信号而判断。
如上所述,在采暖运转、采暖主体运转时,热源侧热交换器15具有蒸发器的功能。在这里,由于气温越高则空气具有的热量越多,所以,在例如夏季等外部气温为20℃以上的情况下,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5中,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容易进行。其结果是,在外部气温高时,存在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上升的倾向。这是与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压力、高压压力PS的上升相关联的,是引起高压压力上升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开始判断处理部40a基于周边温度T,进行是否开始高压抑制控制的开始条件判断处理,上述周边温度T通过来自温度传感器62的信号判断。通过在压力上升现象的主要原因产生的阶段进行判断,例如,在系统稳定期间达到高压设计压力以上的压力那样的急剧的压力上升之前,能够进行分流制冷剂、使高压压力PS下降等早期的对应,能够进行用于保护空气调节装置100(热源侧单元10)的控制等,防止故障。
在图5中,具有与图3相同的步骤编号,由于进行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所以省略说明。如上所述,在S11中,在判断运转模式之后,进行高压压力上升现象的判断,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进行该判断的物理参数是根据从温度传感器62发送的信号而判断的周边温度T。判断周边温度T的值是否比预先设定的阈值T1大(S13),上述周边温度T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62的信号而判断。当判断为较大时,认为是上述高压压力上升现象发生的前兆。在这里,如图4所示,阈值T1基于夏季的外部温度设定。
另外,也可以仅通过周边温度T判断,但是,例如,如果取得热源侧单元50的负载与从压缩机11供给的能力的平衡,则高压压力上升现象不发生,所以,当仅将周边温度T作为判断条件时,即使在高压压力上升现象不发生的运转状态下,有时也判断为开始高压抑制控制。因此,希望付予其它的判断条件(特别是与负载侧单元50的负载相关的条件)。因此,例如进行判断采暖运转的负载侧单元50的台数等的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算出与采暖运转的负载侧单元50的热交换容量相关的参数的总合,判断该总合是否为阈值Q1以下(S14)。如图4所示,阈值Q1例如基于以最低驱动频率驱动压缩机11时能够供给到热源侧单元50的能力而设定。例如,对于与各负载侧单元50的热交换容量相关的参数,将该数据存储于存储装置41中。控制开始判断处理部40a基于从各热源侧单元50的负载侧控制装置54发送的信号,判断各热源侧单元50的运转状态,从存储装置41读取与进行采暖运转的热源侧单元的热交换容量相关的参数的数据,算出总合。
然后,如果判断为阈值Q1以下,则认为存在发生高压压力上升现象的可能性。在这里,如上所述,在实际发生高压压力上升现象之前的阶段,判断高压抑制控制的开始。因此,当成为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阈值P2时,在打开旁通用开闭阀22的阶段,有时已经满足阈值P2以下的条件。因此,在基于周边温度T进行开始判断处理的情况下,对于阈值P2,设定得比实施方式1的情况低为好。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如实施方式1那样,能够抑制高压压力上升现象,防止过热导致的压缩机11的温度上升、异常停止等,实现节能。另外,由于控制装置40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62的信号判断周边温度T,所以,在容易发生高压压力上升现象的夏季等外部气温高的情况下,能够在该主要原因发生的阶段进行判断,能够进行早期对应。
实施方式3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控制装置40进行的高压抑制控制的流程图的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装置结构与图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在图6中,赋予与图3、图5相同的步骤编号,进行与在实施方式1、2中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所以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开始判断处理部40a基于高压压力PS和周边温度T双方进行开始条件判断处理,上述高压压力PS基于来自压力传感器61的信号判断,上述周边温度T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62的信号判断。通过高压压力PS以及周边温度T,能够增多是否进行高压抑制控制的判断材料,能够进行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状态相对应的判断。
实施方式4
图7是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100A的结构图。例如,在想要分流(每单位时间的)的制冷剂量预先确定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旁通节流装置22的开度调整也没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旁通节流装置22,使用使一定量的制冷剂通过的毛细管24。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控制装置40进行的高压抑制控制的流程图的附图。在图8中,由于赋予与图3相同的步骤符号的装置进行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所以省略说明。如图8所示,在控制装置40的控制中处理部40c进行的高压抑制控制中处理中,可以不进行上述成为开度调整控制处理的S31、S32的处理。因此,能够减轻控制装置40的控制中处理部40c进行的处理负担。
工业实用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使用于制冷采暖混合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使用于能够进行制冷采暖切换运转的其它空气调节装置。另外,还能够适用于例如热泵装置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其它冷冻循环装置。

Claims (9)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通过配管连接热源侧单元、多个负载侧单元、冷热分支单元而构成制冷剂回路,所述热源侧单元具有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压缩机;所述负载侧单元具有负载侧节流装置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所述冷热分支单元具有用来向进行采暖运转的所述负载侧单元供给气体的制冷剂、向进行制冷运转的所述负载侧单元供给液体的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器,该空气调节装置能够进行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运转的制冷采暖混合运转,其特征在于,具有:
旁通管,该旁通管形成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分流的旁通路径;
旁通用开闭阀,该旁通用开闭阀通过开闭而控制制冷剂向所述旁通管的分流;
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在进行将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的至少一个作为冷凝器工作的运转时,判断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压力是否异常上升或者是否存在异常上升的可能性,若判断为异常上升或者存在异常上升的可能性,则进行如下处理,即,打开所述旁通用开闭阀,使制冷剂向所述旁通管分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分支单元可切换成串联或者并列地连接所述多个负载侧单元中的至少两个,
所述控制装置,在切换成串联连接所述多个负载侧单元的情况下,将所述旁通用开闭阀控制成开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负载侧单元由高能力单元和低能力单元构成,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低能力单元进行采暖运转、所述高能力单元进行制冷运转的制冷采暖同时运转时,将所述旁通用开闭阀控制成开状态。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来自于检测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的信号,判断所述排出侧的制冷剂压力是否超过规定的压力,判断所述异常上升。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来自于检测所述热源侧单元的周边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的信号,判断所述周边温度是否超过规定的温度,判断所述异常上升的可能性。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相对于制冷剂回路并列地用配管连接多个热交换器而构成,
通过所述旁通管的制冷剂,以通过所述多个热交换器中的任意一个热交换器返回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方式,连通所述旁通管的一端和与所述任意一个热交换器连通的配管。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是具有使驱动频率变化的变换电路的容量可变的压缩机,
所述控制装置除了判断是否存在所述异常上升或者是否存在异常上升的可能性之外,还在判断所述压缩机以规定的驱动频率以下的频率进行驱动时,进行打开所述旁通开闭阀、使制冷剂分流到所述旁通管的处理。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旁通路径中还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分流的制冷剂的量的旁通用节流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控制所述旁通用节流装置的开度。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旁通路径中还具有将所述分流的制冷剂的量控制为一定的毛细管。
CN2007801003927A 2007-08-28 2007-08-28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17906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7/066593 WO2009028043A1 (ja) 2007-08-28 2007-08-28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0669A true CN101790669A (zh) 2010-07-28
CN101790669B CN101790669B (zh) 2012-08-08

Family

ID=40386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1003927A Active CN101790669B (zh) 2007-08-28 2007-08-28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23512A1 (zh)
EP (1) EP2182306B1 (zh)
JP (1) JP5106536B2 (zh)
CN (1) CN101790669B (zh)
HK (1) HK1142947A1 (zh)
WO (1) WO200902804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74952A (zh) * 2012-08-03 2014-02-1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装置及空调装置
CN104246395A (zh) * 2012-03-15 2014-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4949297A (zh) * 2014-03-27 2015-09-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及其压力控制方法
CN104969014B (zh) * 2013-01-31 2017-04-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和冷冻循环装置的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04838A1 (en) * 2009-02-12 2010-08-12 Liebert Corporation Energy efficien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utilizing variable capacity compressor and sensible heat ratio load matching
CN102753914B (zh) * 2010-02-26 2014-07-2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空气调节装置和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JP5171924B2 (ja) * 2010-10-29 2013-03-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2081052A1 (ja) * 2010-12-15 2012-06-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JP5983401B2 (ja) * 2012-12-28 2016-08-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9488384B2 (en) * 2013-03-22 2016-11-08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pump water module with condensing coil in water storage tank
JP5747968B2 (ja) 2013-10-07 2015-07-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回収型冷凍装置
JP6413100B2 (ja) * 2014-05-12 2018-10-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4776630B (zh) * 2015-04-28 2017-05-0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
CN107356003B (zh) 2016-05-10 2021-04-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7351624B (zh) * 2016-05-10 2020-08-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JP6721546B2 (ja) * 2017-07-21 2020-07-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AU2018342809B2 (en) * 2017-09-29 2020-07-09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US10941965B2 (en) * 2018-05-11 2021-03-09 Mitsubishi Electric U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upplemental heat to a refrigerant in an air-conditioner
CN108826419A (zh) * 2018-08-16 2018-11-16 爱能森(深圳)高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系统、供暖系统和冷暖联供系统
US11933527B2 (en) * 2020-02-27 2024-03-19 Heatcraft Refrigeration Products Llc Cooling system with oil return to accumul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81152A (en) * 1968-01-18 1969-12-02 Frick Co Condenser head pressure control system
JPH0799297B2 (ja) * 1986-06-25 1995-10-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JP2664740B2 (ja) * 1988-09-30 1997-10-22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
JP2909187B2 (ja) * 1990-10-26 1999-06-23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
US5237833A (en) * 1991-01-10 1993-08-2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H0599519A (ja) * 1991-10-03 1993-04-2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JP3635665B2 (ja) * 1992-05-28 2005-04-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H06341740A (ja) * 1993-05-28 1994-12-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の運転方法
JPH11294886A (ja) * 1998-04-14 1999-10-29 Hitachi Ltd 蓄熱槽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3744763B2 (ja) * 2000-02-24 2006-02-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709477B2 (ja) * 2000-05-22 2005-10-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回路
KR100447202B1 (ko) * 2002-08-22 2004-09-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US6907745B2 (en) * 2003-06-26 2005-06-21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pump with improved performance in heating mode
US7475556B2 (en) * 2004-03-15 2009-01-13 Parker Hannifin Corpor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controlling a variable speed compressor system
JP3984250B2 (ja) * 2004-09-27 2007-10-03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
JP2006300373A (ja) * 2005-04-18 2006-11-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KR101176482B1 (ko) * 2006-10-19 2012-08-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공기조화기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6395A (zh) * 2012-03-15 2014-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4246395B (zh) * 2012-03-15 2016-08-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3574952A (zh) * 2012-08-03 2014-02-1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装置及空调装置
CN103574952B (zh) * 2012-08-03 2016-10-05 江森自控日立空调技术(香港)有限公司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装置及空调装置
CN104969014B (zh) * 2013-01-31 2017-04-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和冷冻循环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4949297A (zh) * 2014-03-27 2015-09-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及其压力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142947A1 (en) 2010-12-17
EP2182306A1 (en) 2010-05-05
US20110023512A1 (en) 2011-02-03
WO2009028043A1 (ja) 2009-03-05
EP2182306B1 (en) 2017-11-01
JP5106536B2 (ja) 2012-12-26
EP2182306A4 (en) 2016-02-17
JPWO2009028043A1 (ja) 2010-11-25
CN101790669B (zh) 2012-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0669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147126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KR101355689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및 그 어큐뮬레이터
US9068766B2 (en) Air-conditioning and hot water supply combination system
JP4069733B2 (ja) 空気調和機
EP3205954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10208987B2 (en) Heat pump with an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for compressor discharge temperature control
US9080778B2 (en)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 supply combined system
EP2902726B1 (en) Combined air-conditioning and hot-water supply system
US9863680B2 (en) Heat pump apparatus
JP5908183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7171825B2 (e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EP3109566B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JP201301526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48871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GB2548309A (en) Air conditioning and hot water supply combined system
KR100614364B1 (ko) 냉동 장치
JP2010127481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90068972A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KR20120077389A (ko) 히트펌프 연동 급탕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4402171A (zh) 热泵
JP546549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8146719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070031653A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의 고압상승 방지방법
CN117928122A (zh) 空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4294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4294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