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4952B -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装置及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装置及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74952B
CN103574952B CN201310332027.6A CN201310332027A CN103574952B CN 103574952 B CN103574952 B CN 103574952B CN 201310332027 A CN201310332027 A CN 201310332027A CN 103574952 B CN103574952 B CN 1035749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mentioned
source side
heat source
sid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320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74952A (zh
Inventor
内田麻理
关谷祯夫
楠本宽
石木良和
板垣纲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 Ko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 Kong Ltd filed Critical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 Kon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74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4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74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49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9/00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 F25B2309/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3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the indoor fan, e.g. controlling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4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the outdoor fan, e.g. controlling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 F25B2400/121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using R1234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5Flow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制冷循环装置、制冷装置及空调装置。本发明的课题为:在热源侧换热器的风速在上下方向分布不同的情况下,即使在要求能力变化的部分负载运转中,也能使制冷剂更适当地向热源侧换热器分配,使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期间制冷系数提高。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用的送风风扇;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多个热源侧换热器,该多个热源侧换热器分别沿高度方向被分割且从靠近送风风扇的位置进行分组而构成换热器组;膨胀阀;与利用侧的热运输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依次连接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膨胀阀以及利用侧换热器而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以及按照负载率来控制流入到各个换热器组中的制冷剂量的控制装置。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装置及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装置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冷却装置中,以包围侧面的方式配置多个热源侧换热器。另外,在热源侧换热器的下方配置机械室,并且,在热源侧换热器的上方配置热源侧换热器用的风扇。从而,热源侧换热器的风速在上下方向上分布不均。其结果,经过热源侧换热器的空气流量与制冷剂流量的比率不均匀,存在不能有效利用热源侧换热器的传热面积的情况。
对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热交换单元:以与平行地设置了多个的板状翅片正交的方式,将串联连接的多根传热管配置成多级而形成芯,并且将该芯配置成2材料V字形。在该热交换单元中,将芯在上下方向划分为三个区域,相对于各区域,分别设有具有利用节流孔的流量调整机构的制冷剂分配流道,根据经过各区域的空气流量而分配制冷剂流量,并向传热管供给制冷剂。
但是,近年来,代替代表了设备性能的额定制冷系数COP(热源机输出额定能力时的COP),导入了与作为期间制冷系数的APF(Annual PerformanceFactor:全年能耗效率)和IPLV(Integrated Part Load Value:综合部分负载值)等的实际使用情况相结合的设备性能的计算方法,并且要求不仅提高在额定运转等的预定的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而且提高在如部分负载运转之类的负载率低或负载率发生变动的运转条件下的性能。
在此,发明人通过研究的结果确认到:在风速在上下方向分布不同的换热器中,在运转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如要求能力发生变化的部分负载运转的情况)下,若考虑制冷剂在各区域中的流速,则根据负载率而要向各区域供给的最佳的制冷剂流量的比率发生变化。对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设定各节流孔的开口直径的预定的运转条件下,能够使制冷剂流量相对于空气流量的比率最佳化,但向各区域的制冷剂量的分配比率利用节流孔来固定,没有考虑通过运转条件的变化来变更制冷剂流量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69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为:在热源侧换热器的风速在上下方向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即使在要求能力发生变化的部分负载运转中,也能够使制冷剂更适当地向热源侧换热器分配,从而使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期间制冷系数提高。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用的送风风扇;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多个热源侧换热器,该热源侧换热器分别沿高度方向被分割且从靠近送风风扇的位置进行分组而构成换热器组;膨胀阀;与利用侧的热运输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依次连接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膨胀阀以及利用侧换热器而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以及按照负载率来控制流入到各个换热器组中的制冷剂量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按照负载率,控制流入到沿高度方向进行分组的各个换热器组中的制冷剂量,因此即使在要求能力发生变化的部分负载运转中,考虑制冷剂在各区域中的流速,能够更适当地向热源侧换热器分配制冷剂。从而,能够使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期间制冷系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2是热源侧换热器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相对于负载率的换热器的高度位置与制冷剂流量比率的关系的图。
图4是单元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中:
1-制冷装置,2-压缩机,3-四通阀,4-热源侧换热器,5-膨胀阀,6-利用侧换热器,8-制冷剂回路,10-控制装置,11-控制阀,12-控制阀,13-止回阀,41-板状翅片,42-传热管,61-一次侧流体流道,62-二次侧流体流道,71-集管,72-集管,81、82、83、84、85、86-制冷剂分配流道,87-旁通回路,90a、90b、90c、90d-换热器单元,95a、95b、95c、95d-风扇,101、102、103、104、105、106-流量调整阀,401、402、403-换热器组,A~T-分支部,HA1、HA2、HA3-热源侧换热器,HB1、HB2、HB3-热源侧换热器,HC1、HC2、HC3-热源侧换热器,HD1、HD2、HD3-热源侧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发明人的研究内容进行说明。如在热源侧换热器的上方配置热源侧换热器用风扇的情况下,由于热源侧换热器的风速在上下方向分布不同,因此经过热源侧换热器的空气流量与制冷剂流量的比率不均匀,存在不能有效利用热源侧换热器的传热面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以经过热源侧换热器的空气流量与制冷剂流量的比率相等的方式,并且以使制冷剂流量在空气流量大的热源侧换热器的上侧比空气流量小的热源侧换热器的下侧增大的方式分配制冷剂流量,使经过热源侧换热器的空气流量与制冷剂流量的比率成为相等程度,能够使热交换效率提高。
但是,经发明人研究的结果,确认到:在运转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要求能力发生变化的部分负载运转的情况下),要向各区域供给的最佳的制冷剂流量的比率按照负载率而不同。图3是表示相对于负载率的换热器的高度位置与制冷剂流量比率的关系的图,是发明人模拟的结构。具体而言,在越是换热器的上方风速越大且越是换热器的下方风速越小的前提下,在负载率100%、75%、50%、23%时,上述制冷剂流量比为在使制冷剂流过以高度不同的方式配置的多个通路(通路数34)的情况下流动于各通路中的制冷剂流量比。由于是34个通路,平均值约为0.0294,越是超过平均值则流动于其通路中的每单位时间的制冷剂量就越多(即、制冷剂的流速大),越是低于平均值则流动于其通路中的制冷剂量越少(制冷剂的流速小)。图3(1)-(4)的横轴表示换热器中的通路的高度位置,通路1为配置于最上部的通路,通路34为配置于最下部的通路。纵轴表示制冷剂流量比。在图3(1)-(4)的任何一个中,越是风速大的上侧的区域则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流速越大。并且,随着负载率减少,越是风速大的上侧的区域则制冷剂的流量、流速变得更大,越是风速分布小的下侧的区域则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流速变小。
根据该结果,通过在与随着负载率减少而制冷剂流量、流速变小的下侧的区域相比而制冷剂流量、流速变大的上侧的区域,使制冷剂流量增大,能够使热源侧换热器整体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由于热源侧换热器整体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加,因此其结果,由于热源侧换热器整体的导热率提高,因此能够使热源侧换热器的热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
从而,例如,热源侧换热器的上侧的风速分布比下侧大的情况下,与空气流量小的热源侧换热器的下侧相比,在空气流量大的热源侧换热器的上侧进一步分配制冷剂流量,使经过热源侧换热器的空气流量与制冷剂流量的比率成为相等程度,能够使热交换效率提高。并且,由于通过与随着负载率减少而制冷剂的流量、流速变小的下侧的区域相比而制冷剂的流量、流速变大的上侧的区域,使制冷剂流量比率增大,热源侧换热器整体的导热率提高,因此使热源侧换热器的热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如图3(4)所示,在低负载的情况下(在图3中为25%负载的情况),在热源侧换热器的最下部附近由于制冷剂的流速小而制冷剂滞留,流入的制冷剂无助于热交换。从而,在低负载的情况下,在制冷剂的流量、流速变大的上侧的区域,使制冷剂流量比率增大,并且制冷剂滞留的下侧的区域的换热器不使用。使用制冷剂的流速大的换热器能够通过提高导热率来使热交换效率提高,并且能够避免使用因制冷剂的流速小且制冷剂滞留而无助于热交换的下侧的换热器。
这样,通过按照负载率控制流入到换热器的各区域的制冷剂量,即使在要求能力变化的部分负载运转中,也能够更适当地向热源侧换热器分配制冷剂。
在此,例如,在以100%负载成为最佳的方式使用节流孔等来固定向各区域的制冷剂分配比率的情况下,在100%负载时,能够使经过热源侧换热器的空气流量与制冷剂流量的比率成为相等程度并使热交换效率提高,但即使转移到50%负载,也不能变更向各区域的制冷剂分配比率而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另外,在从100%转移到25%负载的情况下,在制冷剂滞留而无助于热交换的下侧的换热器中流过制冷剂,热交换效率恶化。另一方面,例如,以50%负载成为最佳的方式使用节流孔等来固定向各区域的制冷剂分配比率的情况下,若转移到100%负载,则上侧的换热器的流速减少,因此存在如下可能性:(热源侧换热器作为冷凝器而起作用的情况下)在以制冷剂流速变高的方式分配的制冷剂通路中制冷剂不完全冷凝,而到达热源侧换热器出口。
如此,在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具有: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用的送风风扇;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多个热源侧换热器,该多个热源侧换热器分别沿高度方向被分割且从靠近送风风扇的位置进行分组而构成换热器组;膨胀阀;与利用侧的热运输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依次连接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膨胀阀以及利用侧换热器而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以及按照负载率来控制流入到各个换热器组中的制冷剂量的控制装置。根据本发明,由于按照负载率来控制流入到沿高度方向进行分组的各个换热器组中,因此即使在要求能力发生变化的部分负载运转中,考虑制冷剂在各区域中的流速而能够更适当地向热源侧换热器分配制冷剂。从而,能够提高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期间制冷系数。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制冷装置1具有压缩机2、四通阀3(制冷剂流道转换装置)、热源侧的热源侧换热器4、膨胀阀5(减压装置)、以及利用侧换热器6,利用制冷剂回路8依次连接这些设备而构成制冷循环装置。
在制冷剂回路8内封入制冷剂。作为制冷剂,能够使用HFC单一制冷剂、HFC混合制冷剂、HFO-1234yf、HFO-1234ze、自然制冷剂(例如CO2制冷剂)等。
通过利用压缩机2使制冷剂在制冷循环流道内循环,进行冷气运转/暖气运转。压缩机2使用能够进行容量控制的可变容量型的压缩机。作为压缩机,能够使用活塞式、旋转式、涡旋式、螺旋式、离心式等。通过利用变换器控制的容量控制,旋转速度可以从低速变至高速。
构成热源侧换热器单元90A的热源侧换热器,用于使热源侧的空气与一次侧流体流道61之间进行热交换。热源侧换热器4使用以多级方式设置有层叠多张的板状的翅片41、和贯通该翅片的多个传热管42的翅片管式的换热器,通过以弯曲管连接传热管的开口端,构成多个制冷剂流道。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一次侧流体流道61)内流动,空气利用送风风扇(送风装置)送风并流过层叠的板状翅片41之间。在热源侧换热器4中,空气与制冷剂经由风扇41及传热管42进行热交换,冷气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起作用,暖气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起作用。
热源侧换热器4与多个热源侧换热器相对应而具有多个风扇95a、95b、95c、95d。
利用侧换热器6用于使流过一次侧流体流道61的制冷剂与流过二次侧流体流道62的热运输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作为利用侧换热器6,能够使用制冷剂与热介质在以板相互隔开的多个流道内部流动而进行热交换的板式的换热器、套管式的换热器等。虽然未图示,但热运输介质利用泵等的循环机构,在负载侧的换热器(例如空调装置)与利用侧换热器之间循环而进行热量的授受。另外,利用侧换热器在冷气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起作用,在暖气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起作用。
制冷装置1具有检测室外空气温度、制冷剂温度、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以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的检测信号输入到控制装置中,另外,制冷装置1具有检测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压力的压力传感器。利用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的检测信号输入到控制装置10中。
控制装置10按照要求负载来决定制冷装置1的运转模式,根据所决定的运转模式来控制各种阀(四通阀3、膨胀阀5、制冷剂流量控制阀101~102及104~106)的状态(开度)、压缩机2的旋转速度、热源侧换热器的风扇95a、95b、95c、95d的转速。另外,在控制装置10中输入利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检测的检测量,控制制冷装置1的各种运转。制冷装置1按照要求负载,控制制冷装置的运转状态,利用控制装置的指令来控制风扇95a、95b、95c、95d的转速及运转台数。
以利用制冷装置1进行冷气运转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3、集管71向作为冷凝器而起作用的热源侧换热器4流入。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中的制冷剂,通过向外部空气放热而冷凝并液化。液化后的制冷剂利用调整为预定的开度的膨胀阀5来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并流入到利用侧换热器6的一次侧流道61中。流过利用侧换热器4的制冷剂通过从流过二次侧流道62的热运输介质吸热,从而蒸发并气化。气化后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3吸入到压缩机2中,利用压缩机2再次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如此形成制冷装置1的制冷循环装置。此外,通过转换四通阀3并使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与冷气运转时相反的方向循环,能够使制冷循环装置作为暖气运转而起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热源侧换热器4将多个热源侧换热器分别沿高度方向分割,并将沿高度方向分割后的多个热源侧换热器从上侧进行分组而构成换热器组。即,热源侧换热器4具有将概略的高度相同的换热器进行分组的换热器组401、402、403。另外,各换热器组分别具有制冷剂分配流道81、82、83、制冷剂合流流道84、85、86,在换热器组的两端分别具有流量控制阀101~106。若以最上部的换热器组401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则换热器组401由四个热源侧换热器HA1、HB1、HC1、HD1构成,在上游侧具有制冷剂分配流道81及流量控制阀101,在下游侧具有制冷剂合流流道84及流量控制阀104。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沿高度方向将热源侧换热器分割成多个,但还可以是按照换热器的每个高度来变更分割后的传热面积的结构。例如,若将构成最上部的换热器组401的换热器HA1、HB1、HC1、HD1的前表面面积,做成换热器整体的前表面面积的至少50%以上,则通过在被要求的冷却能力低的情况(低负载时)下只对上部的换热器组(例如401、402)供给制冷剂,向构成换热器组401、402的换热器的传热管流入的制冷剂量增加,因此管内的流速增加,制冷剂侧的热导率提高而进行良好的热交换,能够得到被要求的能力。
流量控制阀101~106的开度,利用控制装置10并根据制冷装置的运转状态而进行控制,被分配最佳的制冷剂量。另外,从制冷剂分配流道81分别经由81a、81b、81c、81d,而向构成换热器组的换热器(例如,在换热器组401中为HA1、HB1、HC1、HD1)分配制冷剂。由于相同的换热器组的换热器的概略的高度处于相同的位置,分支部171的设置场所也处于相同的高度,因此没有落差的影响而能向换热器分配制冷剂。另外,通过将流量控制阀101~106的开度调整为能够对各换热器的传热面分配适当的制冷剂量,从而确保换热器的有效传热面积,能够提高运转效率。
图2表示制冷装置的热源侧换热器单元90A的概略图。热源侧换热器4的多个制冷剂通路,在换热器的制冷剂入口侧经由分支配管81a、82a、83a从分支部171a、172a、173a分支,并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4中。在热源侧换热器4的制冷剂出口侧,多个制冷剂通路在合流部181a、182a、183a进行合流,并与合流配管84a、85a、86a连接。
图4是将风扇95设置于热源侧换热器4的上部位置的单元94的剖视图。空气从框体的外侧流入到相对于单元框体设置成纵型的热源侧换热器4的换热器组401、402、403中,并经由热源侧换热器的风扇及传热管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之后,利用设置于框体上部的风扇95被送风并向单元外部流出。经过换热器的空气的流速,在从上部位置直至下部位置的范围内发生分布。即,在与风扇靠近的上部位置的风路91、92中,流速比平均的空气流速还快并促进热交换,但在下部位置93中空气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低,因此热交换下降。
在此,与空气流量小的热源侧换热器的下侧相比,在空气流量大的热源侧换热器的上侧分配更多的制冷剂流量,将经过热源侧换热器的空气流量与制冷剂流量的比率做成相等程度,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通过在与随着负载率减少而制冷剂的流量、流速变小的下侧的区域相比而制冷剂的流量、流速变大的上侧的区域,使制冷剂流量比率增大,从而热源侧换热器整体的热导率提高,因此能够使热源侧换热器的热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
并且,在低负载的情况下,在热源侧换热器的最下部附近,制冷剂的流速小而制冷剂滞留,所流入的制冷剂无助于热交换。从而,也可以在制冷剂的流量、流速变大的上侧的区域使制冷剂流量比率增大,并且不使用制冷剂滞留的下侧的区域的换热器。使用制冷剂的流速大的换热器能够通过提高热导率来使热交换效率提高,并且能够避免使用制冷剂的流速小且制冷剂滞留而无助于热交换的下侧的换热器。
如上说明,在本实施例的制冷循环装置(制冷装置)中,将多个热源侧换热器分别沿高度方向分割,并将沿高度方向分割后的多个热源侧换热器从上侧进行分组而构成换热器组,根据利用侧换热器的负载来控制流入到各个换热器组中的制冷剂量。由此,由于根据利用侧换热器的负载来控制流入到沿高度方向进行分组的各个换热器组中的制冷剂量,因此在要求能力发生变化的部分负载运转中,能够考虑制冷剂在各区域中的流速而更适当地向热源侧换热器分配制冷剂。从而,能够提高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期间制冷系数。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实施例,还根据制冷循环装置的负载率,从沿高度方向进行分组的换热器组中位于最上侧的换热器组401开始依次使用。另外,在不使用的换热器组403中,在从该换热器组403放出制冷剂的状态下,使用其他的换热器组401、402而运转制冷循环装置。
如图3所示,在热源侧换热器的上侧的风速分布比下侧大的情况下,制冷剂的流速在上侧的热源侧换热器更大。另外,在25%负载的情况下,在热源侧换热器的最下部附近,制冷剂的流速小而制冷剂滞留,所流入的制冷剂无助于热交换。
从而,在本实施例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根据制冷循环装置的负载率,从沿高度方向进行分组的换热器组中位于最上侧的换热器组401开始依次选择性地使用。在制冷循环装置的负载率小的运转情况下,通过从沿高度方向进行分组的换热器组中位于最上侧的换热器组开始依次使用,能够使用制冷剂的流速大的换热器通过提高热导率来使热交换效率提高,并且能够避免使用制冷剂的流速小且制冷剂滞留而无助于热交换的换热器组。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不使用的换热器组中,在从该换热器组放出制冷剂的状态下,使用其他的换热器组而运转制冷循环装置。若保持制冷剂滞留在制冷剂的流速小且制冷剂滞留而无助于热交换的换热器组中,则在有助于运转的其他的换热器组中循环的制冷剂量减少,热交换效率降低。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而预先增加制冷剂的封入量,则需要将超过本来需要的制冷剂的不需要的制冷剂封入制冷循环装置中。如此,通过在从不使用的换热器组放出制冷剂的状态下,使用其他的换热器组来运输制冷循环装置,从而能够使向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封入量变得适当,并且能够避免热交换效率降低。
具体而言,在制冷装置1中,在关闭制冷剂分配流道83的流量控制阀103,并缩小膨胀阀5的开度的状态下,进行一定时间的运转,将构成换热器组403的换热器内部的压力下降至比要求能力时的压力状态低,从而减少残留于换热器内部的制冷剂量。然后,通过关闭制冷剂合流流道86的流量控制阀106,停止向换热器组403供给制冷剂。之后,实施根据要求能力的冷却运转。制冷剂流入到换热器组401、402中进行热交换,而向换热器组401与换热器组402的制冷剂分配,通过调整流量控制阀101、102的开度而进行。
如此,通过不使用下部的换热器HA3、HB3、HC3、HD3,向构成换热器组401、402的换热器的传热管流入的制冷剂量增加,因此管内的流速增加,制冷剂侧的热导率提高而进行良好的热交换。
并且,如果不使用下部的换热器HA3、HB3、HC3、HD3,能够防止制冷剂滞留在下部的换热器,能够实现向制冷装置系统的制冷剂封入量的适当化。一般而言,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封入量被设定为,能够满足制冷循环内部的容积、冷气运转时、暖气运转时系统所要求的能力。冷气运转时的空气换热器,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并将制冷剂从过热气体状态进行冷却液化。在换热器的出口,从各通路流出的多个制冷剂配管合流于合流部181。例如,在合流部181处于比换热器的通路出口还高的位置的情况下,在从换热器的通路出口至合流部的配管上滞留液体制冷剂,有时会成为制冷剂难以流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低负载条件下由于流动于一个通路中的制冷剂量减少而变得明显,陷入制冷剂滞留于换热器的下部的通路上而不能有效利用传热面积的状态。该滞留的制冷剂,由于不在制冷循环内循环而是停留于换热器内部,因此为了达到按照要求能力的循环条件,需要增加制冷剂封入量,从而导致制冷剂封入量过多,从成本及环境负载的方面考虑还成为负面要素。
如本实施例所述,由于如果不使用下部的换热器HA3、HB3、HC3、HD3,能够防止在换热器内部的制冷剂滞留,相对于根据负载率的运转条件,能够确保适当的传热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在低负载时的热交换效率,能够提高运转效率。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分配回路不同,使一条制冷剂分配流道81利用分支部A分支为两条流道,之后再利用分支部D及分支部G进一步分支成两条。通过在该分支后的每条流道上设置流量调整阀,能够控制向换热器组分配的制冷剂流量之中向进一步特定的换热器分配的制冷剂流量。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对于向换热器组401、402、403的制冷剂分配流道81、82、83的配管直径,能够将向上部位置的换热器组401的制冷剂分配流道81的配管直径做成较大,将向中部位置的换热器组402的制冷剂分配流道81的配管直径做成中等,将向下部位置的换热器组403的制冷剂分配流道83的配管直径做成较小。通过做成这种结构,由于配管直径而在制冷剂流动时的压力损失上产生差异,因此能够将向上部位置的换热器组401供给的制冷剂量设为较大,将向下部位置的换热器组403的制冷剂供给量设为较小。在配管直径较大的上部的换热器组,与下部的换热器组相比较能够供给更多的制冷剂。由此,在热源侧换热器的上侧的风速分布比下侧还大的情况下,由于进行根据风速分布的制冷剂供给,因此能够抑制由风速分布的不均匀引起的交换热量的降低,能够有助于制冷系数的提高。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本实施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适用装置,说明了将使用利用侧换热器6进行热交换后的热介质供给到负载侧的设备(未图示)中的制冷装置1(冷却装置),但还能够适用于空调装置等。

Claims (10)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具有:
压缩机;
热源侧换热器用的送风风扇;
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多个热源侧换热器,该多个热源侧换热器分别沿高度方向被分割且从靠近上述送风风扇的位置进行分组而构成换热器组;
膨胀阀;
与利用侧的热运输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
依次连接上述压缩机、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上述膨胀阀以及上述利用侧换热器而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以及
按照负载率来控制流入到各个上述换热器组中的制冷剂量的控制装置,
上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负载率越小时使向风速大的上述换热器组流入的制冷剂的流入比率越增大。
2.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具有:
压缩机;
热源侧换热器用的送风风扇;
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多个热源侧换热器,该多个热源侧换热器分别沿高度方向被分割且从靠近上述送风风扇的位置进行分组而构成换热器组;
膨胀阀;
与利用侧的热运输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
依次连接上述压缩机、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上述膨胀阀以及上述利用侧换热器而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以及
按照负载率来控制流入到各个上述换热器组中的制冷剂量的控制装置,
上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对于越是风速大的上述换热器组越增大所流入的制冷剂的比率,并且在上述负载率越小时使向风速大的上述换热器组流入的制冷剂的流入比率越增大。
3.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具有:
压缩机;
热源侧换热器用的送风风扇;
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多个热源侧换热器,该多个热源侧换热器分别沿高度方向被分割且从靠近上述送风风扇的位置进行分组而构成换热器组;
膨胀阀;
与利用侧的热运输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
依次连接上述压缩机、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上述膨胀阀以及上述利用侧换热器而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以及
按照负载率来控制流入到各个上述换热器组中的制冷剂量的控制装置,
上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送风风扇配置于上述热源侧换热器的上方,
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负载率越小时使向位于上侧的上述换热器组流入的制冷剂的流入比率越增大。
4.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具有:
压缩机;
热源侧换热器用的送风风扇;
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多个热源侧换热器,该多个热源侧换热器分别沿高度方向被分割且从靠近上述送风风扇的位置进行分组而构成换热器组;
膨胀阀;
与利用侧的热运输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
依次连接上述压缩机、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上述膨胀阀以及上述利用侧换热器而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以及
按照负载率来控制流入到各个上述换热器组中的制冷剂量的控制装置,
上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送风风扇配置于上述热源侧换热器的上方,
上述控制装置对于越是位于上侧的上述换热器组越增大所流入的制冷剂的比率,并且在上述负载率越小时使向位于上侧的上述换热器组流入的制冷剂的流入比率越增大。
5.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具有:
压缩机;
热源侧换热器用的送风风扇;
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多个热源侧换热器,该多个热源侧换热器分别沿高度方向被分割且从靠近上述送风风扇的位置进行分组而构成换热器组;
膨胀阀;
与利用侧的热运输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
依次连接上述压缩机、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上述膨胀阀以及上述利用侧换热器而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以及
按照负载率来控制流入到各个上述换热器组中的制冷剂量的控制装置,
上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换热器组分别在制冷剂的流入侧具有流入控制装置,
上述控制装置通过控制上述流入控制装置,控制流入到各个上述换热器组中的制冷剂量。
6.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具有:
压缩机;
热源侧换热器用的送风风扇;
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多个热源侧换热器,该多个热源侧换热器分别沿高度方向被分割且从靠近上述送风风扇的位置进行分组而构成换热器组;
膨胀阀;
与利用侧的热运输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
依次连接上述压缩机、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上述膨胀阀以及上述利用侧换热器而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以及
按照负载率来控制流入到各个上述换热器组中的制冷剂量的控制装置,
上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
随着上述负载率增大,从位于最上侧的上述换热器组开始依次使用并运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不使用的上述换热器组放出制冷剂的状态下进行运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换热器组分别在制冷剂的流入侧具有流入控制装置,并且在制冷剂的流出侧具有流出控制装置,
通过在上述压缩机驱动的状态下,关闭上述流入控制装置,之后,关闭上述流出控制装置,从而从上述不使用的上述换热器组放出制冷剂。
9.一种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10.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CN201310332027.6A 2012-08-03 2013-08-01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装置及空调装置 Active CN1035749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2467A JP5889745B2 (ja) 2012-08-03 2012-08-03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並びに、この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を備えた冷凍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2-172467 2012-08-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4952A CN103574952A (zh) 2014-02-12
CN103574952B true CN103574952B (zh) 2016-10-05

Family

ID=48877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32027.6A Active CN103574952B (zh) 2012-08-03 2013-08-01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装置及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693139B1 (zh)
JP (1) JP5889745B2 (zh)
CN (1) CN103574952B (zh)
BR (1) BR102013019668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3062B (zh) * 2014-05-28 2016-04-06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宽温型风冷冷水机组及其冷凝压力控制方法
WO2016056064A1 (ja) * 2014-10-07 2016-04-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6056063A1 (ja) * 2014-10-07 2016-04-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479181B2 (ja) * 2015-06-25 2019-03-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8136092A (ja) * 2017-02-22 2018-08-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
JP2019011940A (ja) * 2017-07-03 2019-01-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熱交換ユニット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45187A (ja) * 1995-11-24 1997-06-0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H11118199A (ja) * 1997-10-20 1999-04-30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CN1993587A (zh) * 2004-06-30 2007-07-04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一拖多型空调装置
CN101086352A (zh) * 2006-06-09 2007-12-1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201100777Y (zh) * 2007-09-20 2008-08-13 无锡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大容量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CN101375114A (zh) * 2006-03-08 2009-02-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用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流装置
CN101790669A (zh) * 2007-08-28 2010-07-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2010276313A (ja) * 2009-05-29 2010-12-0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50140U (zh) * 1974-05-29 1975-12-13
JPS56107464U (zh) * 1980-01-18 1981-08-20
JPS5728277U (zh) * 1980-07-25 1982-02-15
JPS58148577U (ja) * 1982-03-31 1983-10-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交換器
JPH05332637A (ja) * 1992-05-29 1993-12-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H10220883A (ja) * 1997-02-05 1998-08-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6226936A (ja) * 2005-02-21 2006-08-31 Canon Inc 測定方法、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06336936A (ja) 2005-06-01 2006-12-14 Kobe Steel Ltd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の冷媒供給方法
JP4675927B2 (ja) * 2007-03-30 2011-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966742B2 (ja) * 2007-05-25 2012-07-04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9085481A (ja) * 2007-09-28 2009-04-23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5071685B2 (ja) * 2008-12-01 2012-11-1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5398283B2 (ja) * 2009-01-22 2014-0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室外機
JP5493778B2 (ja) * 2009-11-30 2014-05-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方法
JP5493813B2 (ja) * 2009-12-16 2014-05-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空気調和装置、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45187A (ja) * 1995-11-24 1997-06-0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H11118199A (ja) * 1997-10-20 1999-04-30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CN1993587A (zh) * 2004-06-30 2007-07-04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一拖多型空调装置
CN101375114A (zh) * 2006-03-08 2009-02-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用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流装置
CN101086352A (zh) * 2006-06-09 2007-12-1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1790669A (zh) * 2007-08-28 2010-07-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201100777Y (zh) * 2007-09-20 2008-08-13 无锡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大容量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JP2010276313A (ja) * 2009-05-29 2010-12-0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93139B1 (en) 2019-02-27
JP2014031944A (ja) 2014-02-20
JP5889745B2 (ja) 2016-03-22
BR102013019668B1 (pt) 2020-10-20
CN103574952A (zh) 2014-02-12
BR102013019668A2 (pt) 2015-01-06
BR102013019668A8 (pt) 2016-10-18
EP2693139A1 (en) 2014-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74952B (zh)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装置及空调装置
JP6087611B2 (ja) 冷凍サイクル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201331214Y (zh) 热泵型空调系统
CN105492855B (zh) 层叠型集管、换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05283718A (zh) 空调装置
CN106574812A (zh)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5190202A (zh) 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JP493724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8027223A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US20160348951A1 (en) Heat exchanger
JP6218944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4422201A (zh) 一种气液分离式蒸发器
CN101769659B (zh) 热泵型空调系统
JPH06117728A (ja) 気液分離型熱交換器
CN107990458A (zh) 一种热管除湿机一体化设备
US20160313035A1 (en) Refrigerant riser for evaporator
JP5197819B2 (ja) 分配器並びに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8901508U (zh) 对流辐射复合换热系统及换热设备
CN105928241B (zh) 一种换热系统多级混联置换模块
CN110230901A (zh) 一种气液两相共用型的冷媒分配管及热泵系统
CN105928242B (zh) 一种换热系统多级串联置换模块
CN102706023A (zh) 一种冰箱翅片蒸发器的布局结构
JP600502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556184B (zh) 蒸发器和空调系统
JP6885857B2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2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a

Applicant after: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