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9523A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89523A
CN101789523A CN201010108102A CN201010108102A CN101789523A CN 101789523 A CN101789523 A CN 101789523A CN 201010108102 A CN201010108102 A CN 201010108102A CN 201010108102 A CN201010108102 A CN 201010108102A CN 101789523 A CN101789523 A CN 1017895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 diameter
quality
positive active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08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田喜彦
森本卓弥
猪俣秀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89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95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粒径分布不同的多种正极活性物质材料的过充电时的安全性高而且初期容量大、充放电循环使用特性出色并同时气体的发生少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使用数均粒径分布D50的中心粒径为15~30μm的大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与数均粒径分布D50的中心粒径为1~8μm的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粒度分布中在粒径15~30μm和1~8μm的范围内分别具有相对粒子量为5%以上的峰值(peak)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所述非水电解质中含有从1,3-二噁烷、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进而环烷基苯化合物以及与具有与苯环相邻的季碳的化合物中选择的至少1种芳香族化合物。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尤其涉及通过使用粒径分布不同的多种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并同时在非水电解质中添加特定的添加剂,从而过充电时的安全性高而且初期容量大、充放电循环使用特性出色并同时气体的发生少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作为今天的手机、便携式个人电脑、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等便携式电子仪器的驱动电源,进而作为混合动力(hybride)电动汽车(HEV)或电动汽车(EV)用的电源,广泛利用具有高能量密度、为高容量的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使用石墨粒子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由于安全性高而且为高容量而被广泛使用。
作为这些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单独使用一种或混合使用多种能够可逆地吸留·放出锂离子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即LiCoO2、LiNiO2、LiNixCo1-xO2(x=0.01~0.99)、LiMnO2、LiMn2O4、LiCoxMnyNizO2(x+y+z=1)或LiFePO4等。
在这些正极活性物质中,尤其由于各种电池特性比其他正极活性物质出色而大多使用锂钴复合氧化物或添加了异种金属元素的锂钴复合氧化物。但是,钴的价格高而且作为资源的存在量少。因此,为了持续使用这些锂钴复合氧化物或添加了异种金属元素的锂钴复合氧化物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而需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进一步高性能化。为了实现将这样的锂钴复合氧化物用作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进一步高性能化及高寿命化,电池的高容量化及安全性的提高是必须的课题。
作为解决这样的课题的发明,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可通过使用平均粒径不同的2种钴酸锂来实现高密度填充从而实现电池容量的增大化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的发明。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还公开了使用含有内含镁及锆的至少1种的钴酸锂的正极活性物质并通过添加从1,3-二噁烷、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及环烷基苯化合物以及具有与苯环相邻的季碳的化合物中选择的至少1种芳香族化合物而高温储存特性良好且过充电时的安全性出色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专利文献1:特开平9-3065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8-277086号公报
如果是像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的使用利用平均粒径不同的2种正极活性物质且成为高密度填充的正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则由于平均粒径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存在而正极活性物质总量的表面积变大,所以正极活性物质与非水电解质中的添加剂的反应性变高。结果,有时会发生气体从而电池壳膨胀,为了在电池没有被适当地使用的情况下保证电池的安全性而必需采取进一步的对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使用利用平均粒径不同的2种正极活性物质且成为高密度填充的正极时的问题点,进行了各种实验。结果发现,通过组合利用平均粒径不同的2种正极活性物质且成为高密度填充的正极和在上述引用文献2中公开的非水电解质,可得到不仅过充电时的安全性出色而且初期容量变大并同时充放电循环使用特性也变好且由于气体的发生少而电池的厚度的变化也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至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利用平均粒径不同的2种正极活性物质且成为高密度填充的正极且过充电时的安全性高而且初期容量大、充放电循环使用特性出色并同时气体的发生少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是具备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负极、具有非水溶媒和电解质盐的非水电解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是数均粒径分布D50的中心粒径为15~30μm的大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与数均粒径分布D50的中心粒径为1~8μm的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混合物,粒度分布中在粒径15~30μm和1~8μm的范围内分别具有相对粒子量为5%以上的峰值,在所述非水电解质中含有1,3-二噁烷、碳酸亚乙烯酯(vinylenecarbonate)化合物、从环烷基苯化合物以及与具有与苯环相邻的季碳的化合物中选择的至少1种芳香族化合物。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本发明使用作为数均粒径分布D50的中心粒径为15~30μm的大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与数均粒径分布D50的中心粒径为1~8μm的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混合物且粒度分布中在粒径15~30μm和1~8μm的范围内分别具有相对粒子量为5%以上的峰值的正极活性物质。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如果使用大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混合物,则像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变得可容易地加大正极活性物质的填充密度。此时,如果使用粒度分布中在粒径15~30μm和1~8μm的范围内分别具有相对粒子量为5%以上的峰值的正极活性物质,则由于在各粒径范围内的粒径的偏差变少,所以正极活性物质的填充密度的提高效果变得更大。
另外,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含有1,3-二噁烷、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从环烷基苯化合物以及与具有与苯环相邻的季碳的化合物中选择的至少1种芳香族化合物作为非水电解质中的添加剂。像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那样,已知含有这样的添加剂的非水电解质可得到高温储存特性良好且过充电时的安全性出色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但是,在本发明中,通过组合具有如上所述的添加剂的非水电解质及将大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与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混合且粒度分布中在粒径15~30μm和1~8μm的范围内分别具有相对粒子量为5%以上的峰值的正极活性物质,可得到不仅过充电时的安全性出色且初期容量变大并同时充放电循环使用特性也变好且由于气体的发生少而电池的厚度的变化也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可起到以往技术不能预测的出色的效果。
认为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起到如上所述的过充电时的安全性出色的效果的理由在于,
(1)通过将大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与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由于正极活性物质的每单位面积的表面积增大,所以与从碳酸亚乙烯酯混合物、环烷基苯混合物及具有与苯环相邻的季碳的化合物中选择的至少1种芳香族化合物、1,3-二噁烷的反应被促进,
(2)首先,在初期充电时,1,3-二噁烷在正极侧被分解,在正极表面上形成稳定的保护被膜,因此,环烷基苯化合物或具有与苯环相邻的季碳的化合物的分解受到抑制,所以由于充分的量的环烷基苯化合物或具有与苯环相邻的季碳的化合物残存,抑制过充电状态的热爆走的效果增大。
此外,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使用一直以来被作为用于抑制有机溶媒的还原分解的添加剂而惯用的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由于该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的添加而在最初的充电引起的锂在负极中的插入前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上形成被称为钝化层的负极表面被膜(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该SEI起到阻止锂离子的周围的溶媒分子的插入的阻挡(barrier)功能,所以负极活性物质变得不与有机溶媒直接反应。在本发明中,由于该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的负极保护效果、1,3-二噁烷的正极保护效果及环烷基苯化合物或具有与苯环相邻的季碳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热爆走抑制效果进行协同作用,所以变得可得到过充电时的安全性高而且初期容量大、充放电循环使用特性出色并同时气体的发生少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另外,作为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环烷基苯化合物,可举出环戊基苯、环己基苯、环庚基苯、甲基环己基苯等,其中,优选使用热爆走抑制效果高的环己基苯。
另外,作为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具有与苯环相邻的季碳的化合物,可举出叔戊基苯、叔丁基苯、叔己基苯等,其中,优选使用热爆走抑制效果高的叔戊基苯。其中,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环烷基苯化合物及具有与苯环相邻的季碳的化合物之间的含有比例为任意比例。
作为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可举出碳酸亚乙烯酯、甲基碳酸亚乙烯酯、乙基碳酸亚乙烯酯、二甲基碳酸亚乙烯酯、乙基甲基碳酸亚乙烯酯、二乙基碳酸亚乙烯酯、丙基碳酸亚乙烯酯等,其中,碳酸亚乙烯酯由于每单位质量的有机溶媒的还原分解抑制效果大而特别优选。
作为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使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如上所述,可单独使用一种或混合使用多种能够可逆地吸留·放出锂离子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即LiCoO2、LiNiO2、LiNixCo1-xO2(x=0.01~0.99)、LiMnO2、LiMn2O4、LiCoxMnyNizO2(x+y+z=1)或LiFePO4等。进而也可使用在锂钴复合氧化物中添加了锆或镁等异种金属元素的正极活性物质。
另外,作为构成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使用的非水电解质的非水溶媒(有机溶媒),可使用碳酸酯类、内酯类、醚类、酯类等,还可混合使用这些溶媒的2种以上。其中,特别优选混合使用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碳酸酯。
作为具体例,可举出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丁酯(BC)、环戊酮、环丁砜、3-甲基环丁砜、2,4-二甲基环丁砜、3-甲基-1,3-噁唑啉-2-酮、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基乙基酯(M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基丙基酯、碳酸甲基丁基酯、碳酸乙基丙基酯、碳酸乙基丁基酯、碳酸二丙酯、γ-丁内酯、γ-戊内酯、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1,3-二噁茂烷、乙酸甲酯、乙酸乙酯、1,4-二噁烷等。
此外,作为本发明中的非水电解质的溶质,可使用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通常被用作溶质的锂盐。作为这样的锂盐,可例示LiPF6、LiBF4、LiCF3SO3、LiN(CF3SO2)2、LiN(C2F5SO2)2、LiN(CF3SO2)(C4F9SO2)、LiC(CF3SO2)3、LiC(C2F5SO2)3、LiAsF6、LiClO4、Li2B10Cl10、Li2B12Gl12等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其中,优选LiPF6(六氟磷酸锂)。相对所述非水溶媒的溶质的溶解量优选为0.5~2.0mol/L。
另外,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优选相对正极活性物质总量以10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的比例配合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
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的含有比例即使为微量,也可得到适当的安全性提高效果,但如果相对正极活性物质总量不到10质量%,则正极活性物质的填充密度的提高效果少而且利用添加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的安全性提高效果小。另外,如果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的含有比例相对正极活性物质总量超过50质量%,则填充密度提高,但由于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与非水电解质中的添加物的反应性变高,故不优选。
另外,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优选相对所述非水电解质总量,所述1,3-二噁烷的含量为0.5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所述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的含量以碳酸亚乙烯酯计为0.5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所述芳香族化合物的含量以从环己基苯及叔戊基苯中选择的至少1种芳香族化合物计为0.5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
从1,3-二噁烷、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及环烷基苯化合物以及具有与苯环相邻的季碳的化合物中选择的至少1种芳香族化合物即使它们的添加量很少也可起到适当的效果。但是,如果1,3-二噁烷的添加量的下限值相对非水电解质总量不到0.5质量%,则随着添加量减少,过充电时的安全性降低,所以优选为0.5质量%以上。另外,如果1,3-二噁烷的添加量的上限值相对非水电解质超过3.0质量%,则随着添加量增大,初期容量降低,由于过量地形成正极保护被膜而充放电循环使用特性变差,进而电池的厚度的变化变大,所以优选为3.0质量%以下。
在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的添加量的下限值作为碳酸亚乙烯酯相对非水电解质总量不到0.5质量%时,由于过充电时的安全性降低,所以优选为0.5质量%以上。如果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的添加量的下限值相对非水电解质总量超过5.0质量%,则初期容量开始降低,所以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的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的添加量的下限值作为碳酸亚乙烯酯相对非水电解质总量为0.5质量%以上且4质量%以下。
另外,如果从环烷基苯化合物及具有与苯环相邻的季碳的化合物中选择的至少1种芳香族化合物的添加量的下限值作为从环己基苯及叔戊基苯中选择的至少1种芳香族化合物,相对非水电解质总量不到0.5,则随着添加量减少而过充电时的安全性降低,所以优选为0.5质量%以上。另外,如果所述芳香族化合物的添加量的上限值相对非水电解质总量超过3.0质量%,则充放电循环使用特性变差,进而电池的厚度的变化变大,所以优选为3.0质量%以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实施例及比较例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其中,以下所示的实施例是例示用于具体化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一例实施例,本发明不被该实施例所限定,对于没有脱离权利要求范围所示的技术思想而进行了各种变更的情况,本发明均可适用。
[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
最初,对各实施例及比较例共通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具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含有锆(Zr)及镁(Mg)的钴酸锂(含有Zr及Mg的LiCoO2)。如下所述地进行配制该含有Zr及Mg的LiCoO2。首先,作为起始原料,锂源使用碳酸锂(Li2CO3)。钴源使用如下所述的四氧化三钴,即:在钴的酸水溶液中以使相对钴成为锆0.15mol%、镁0.5mol%的浓度的方式溶解,通过在该酸水溶液中添加碳酸钠水溶液来使含有Zr及Mg的CoCO3共沉淀,接着通过在空气气氛中热分解该共沉淀化合物得到的含有锆及镁的四氧化三钴(Zi及Mg含有Co3O4)。
接着,称量规定量该含有Zi及Mg的Co3O4和碳酸锂并混合,然后在空气气氛下,以850℃烧成24小时,得到含有Zr及Mg的LiCoO2。用乳钵粉碎该含有Zi及Mg的LiCoO2,将平均粒径为17μm的LiCoO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A,将平均粒径为6μm的LiCoO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B。其中,上述正极活性物质A、B的平均粒径使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岛津制造所制SALD-2000J)测定。将该测定结果的以粒径标准的积分粒子量(数)成为50%的粒径作为平均粒径。另外,在该测定中,分散介质使用水。将如上所述地进行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A、B混合成规定的质量比,得到正极活性物质C。
[正极的制作]
接着,混合且使正极活性物质C成为94质量%、作为导电剂的碳粉末成为3.0质量%、作为粘接剂的聚偏氟乙烯粉末成为3.0质量%,将其与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混合,配制浆液(slurry)。在厚15μm的包括铝箔在内的正极集电材料的两面上,利用刮匀涂装(doctor blade)法涂布该浆液,干燥,在正极集电材料的两面上形成活性物质层。之后,使用压缩辊进行压缩,切制成规定的大小,制作在实施例1~12及比较例1~8中共通使用的正极极板。
[负极的制作]
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石墨粉末95.0质量%、作为增稠剂的羧基二甲基纤维素(CMC)3.0质量%,作为粘接剂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2质量%分散于水中,配制浆液(slurry)。在厚8μm的由铜箔形成的负极集电材料的两面上,利用刮匀涂装(doctor blade)法涂布该浆液,干燥,在负极集电材料的两面上形成活性物质层。之后,使用压缩辊进行压缩,切制成规定的大小,制作在实施例1~12及比较例1~8中共通使用的负极极板。其中,正极活性物质及负极活性物质的涂布量在成为设计标准的电池充电电压4.2V(正极充电电位以锂标准计算为4.3V)中,调整成正极与负极的对置部分的充电容量比(负极充电容量/正极充电容量)成为1.1。
[回卷电极体的制作]
隔着由聚乙烯制微多孔膜形成的隔板(seperator)回卷如上所述地进行制作的正极极板和负极极板,然后制作通过压碎而成为扁平状的回卷电极体。
[非水电解质的配制]
作为非水电解质,在将碳酸亚乙酯、碳酸甲基乙基酯、碳酸二乙酯混合成30∶60∶10(在25℃下的体积比)的混合溶媒中将六氟化磷酸锂(LiPF6)溶解成1mol/L,然后分别添加规定量1,3-二噁烷(DOX)、碳酸亚乙烯酯(VC)、环己基苯(CHB)、叔戊基苯(TAB),配制在实施例1~12及比较例1~8中使用的各非水电解质。
[电池的制作]
将上述电极体插入已被预先成形成杯(cup)状(凹形状)的铝制外装罐内,然后用设置有注液口的封口板对外装罐的开口部进行封口,接着,从注液口注液上述非水电解质,然后封固注液口,制作厚4.3mm×宽34mm×高43mm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额定容量为750mAh。
[过充电安全性试验]
对如上所述地进行制作的实施例1~8、比较例1~5的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规定电流进行过充电,直至电池电压成为12.0V。将电流为0.6It(450mA)的过充电试验称为过充电试验1、将电流为0.8It(600mA)的过充电试验称为过充电试验2、将电流为1.0It(750mA)的过充电试验称为过充电试验3,利用该过充电试验,将发生了冒烟及漏液的至少一方的情况评价为×,将没有发生冒烟及漏液的情况评价为○。将其结果归纳并示于表1。
【表1】
  正极活性物质B比率[质量%] DOX添加量[质量%] VC添加量[质量%]   CHB添加量[质量%]   TAB添加量[质量%]   过充电试验1 过充电试验2 过充电试验3
 实施例1   10   2   2   2   0   ○   ○   ○
 实施例2   10   0.5   2   2   0   ○   ○   ○
 实施例3   10   2   2   0.5   0   ○   ○   ○
 实施例4   10   2   0.5   2   0   ○   ○   ○
 实施例5   10   0.5   2   0.5   0   ○   ○   ○
 实施例6   10   2   2   0   0.5   ○   ○   ○
 实施例7   30   2   2   2   0   ○   ○   ○
 实施例8   50   2   2   2   0   ○   ○   ○
 比较例1   0   0   2   2   0   ○   ×   ×
 比较例2   10   0   2   2   0   ○   ○   ×
 比较例3   0   1   2   2   0   ○   ×   ×
 比较例4   10   2   2   0   0   ○   ○   ×
 比较例5   10   2   0   2   0   ○   ○   ×
从表1所示的结果可知以下结论。首先,从比较例的结果可知,在非水电解质中添加DOX、VC及CHB中的至少2种时,如果在正极活性物质中添加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平均粒径6μm),则过充电时的安全性有若干提高。另一方面,从比较例2和实施例1及2的结果可知,如果在正极活性物质中添加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并同时在非水电解质中添加VC及CHB而且在非水电解质中添加DOX,则过充电时的安全性的提高效果变得更显著。
进而,从比较例1、比较例3、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结果可知,该安全性提高效果并不是单纯地将通过在正极活性物质中存在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而得到的效果和通过在非水电解质中存在DOX而得到的效果相加的,而是将正极活性物质中的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非水电解质中的DOX的二者协同地发挥作用的结果。即,这是因为,从比较例1、比较例3的结果可知,如果仅仅通过简单地添加DOX,则未见安全性的提高效果,从在正极活性物质中存在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实施例2的结果可知,即使DOX的添加量少于比较例3,但如果在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存在,则可见显著的安全性提高效果。
此外,还从实施例1、实施例7及实施例8的结果可知,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含有比例最优选10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其中,正极活性物质中的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配合比率即使添加少量,也可得到适当的安全性提高效果,但如果过少,则正极活性物质的填充密度不增加,即使超过50质量%,正极活性物质的填充密度也会增加,但由于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与非水电解质中的添加物的反应性变得过高而安全性提高效果缓慢地降低。
另外,从实施例3及6的结果可知,如果在非水电解质中添加CHB及TAB的至少任意一方,则可发挥安全性提高效果。那么,如果对比比较例2、4及5和实施例2~6的结果,则如果添加DOX及VC且进而添加CHB或TAB,则可实现良好的安全性提高结果,更优选的非水电解质中的各成分的添加量为0.5质量%以上。
[充放电试验]
接着,对如上所述地进行制作的实施例1、9~12、比较例1、2及6~8的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各5个,在25℃恒温槽中进行充放电试验,将测定结果作为平均值求得。此时的充放电条件如下所述。首先,以1It(750mA)的定电流进行充电,直至电池电压达到4.2V,在电池电压达到4.2V之后,进而进行以4.2V的定电压进行充电,直至电流值成为1/50It(15mA)。接着,以1It(750mA)的定电流进行放电,直至电池电压成为2.75V,将以上作为1个循环(cycle)的充放电,将第1个循环的放电容量作为初期容量求得。然后,进行500个循环的充放电,测定第500个循环的放电容量,基于以下计算式,算出残存率,并同时对500个循环之后的电池的厚度进行测定。将其结果归纳并示于表2。
残存率(%)=(第500个放电容量/初期容量)×100
[表2]
Figure GSA00000013374900111
从表2所示的结果可知以下结论。即,如果过量地添加在非水电解质中添加的添加剂(DOX、VC、CHB、TAB),则会引起初期容量或循环使用特性变差。即,从实施例1、实施例14及实施例15的比较可知,随着DOX在非水电解质中的添加量从2质量%向4质量%增大,变得引起初期容量的降低、容量残存率的降低及电池厚度的增大。因此,DOX在非水电解质中的添加量优选为4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质量%以下,如果还一起考虑表1所示的结果,则优选为0.5质量%以上、3质量%以下。
另外,从实施例1、9、10和12的结果可知,如果在非水电解质中的CHB或TAB的添加量从2质量%向4质量%增大,则初期容量变成良好的结果,但容量残存率开始降低,存在电池的厚度也增大的趋势。因此,在非水电解质中的CHB或TAB的添加量优选为4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质量%以下,如果还一起考虑表1所示的结果,则优选为0.5质量%以上、3质量%以下。
进而,从实施例1、11及实施例13的结果可知,随着在非水电解质中的VC的添加量从2质量%向6质量%增大,电池的厚度可得到大致同等的结果,但存在初期容量降低、容量残存率也略微降低的趋势。因此,在非水电解质中的VC的添加量优选为6质量%以下,但如果采用内插值,则更优选为5质量%以下,如果还一起考虑表1所示的结果,则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上、5质量%以下。最优选的在非水电解质中的VC的添加量为0.5质量%以上、4质量%以下。

Claims (3)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具备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负极、具有非水溶媒和电解质盐的非水电解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是数均粒径分布D50的中心粒径为15~30μm的大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与数均粒径分布D50的中心粒径为1~8μm的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混合物,粒度分布中在粒径15~30μm和1~8μm的范围内分别具有相对粒子量计为5%以上的峰值,
在所述非水电解质中含有1,3-二噁烷、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以及从环烷基苯化合物及具有与苯环相邻的季碳的化合物中选择的至少1种芳香族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中,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总量以10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的比例配合有所述小粒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相对所述非水电解质总量,所述1,3-二噁烷的含量为0.5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所述碳酸亚乙烯酯化合物的含量以碳酸亚乙烯酯计为0.5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所述芳香族化合物的含量以从环己基苯及叔戊基苯中选择的至少1种芳香族化合物计为0.5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
CN201010108102A 2009-01-28 2010-01-28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Pending CN1017895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17348 2009-01-28
JP2009017348A JP2010176996A (ja) 2009-01-28 2009-01-28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89523A true CN101789523A (zh) 2010-07-28

Family

ID=42354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8102A Pending CN101789523A (zh) 2009-01-28 2010-01-28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90064A1 (zh)
JP (1) JP2010176996A (zh)
KR (1) KR20100087679A (zh)
CN (1) CN101789523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7510A (zh) * 2010-07-30 2012-02-0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000870A (zh) * 2012-11-22 2013-03-2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LiZNixCoyMn1-X-YO2材料复配方法
CN103515666A (zh) * 2012-06-22 2014-01-15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CN104781972A (zh) * 2013-02-13 2015-07-15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提高安全性的新颖结构的电池单体
CN106207250A (zh) * 2015-06-01 2016-12-07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7732163A (zh) * 2016-08-12 2018-02-23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9920976A (zh) * 2017-12-12 2019-06-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正极合材、正极活性物质层、全固体电池和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57652A (ja) * 2011-05-30 2014-08-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角形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101385732B1 (ko) 2012-11-22 2014-04-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장의 길이가 동일하고 전폭의 길이가 상이한 전극 유닛들로 이루어진 전극 조립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및 디바이스
US20170244096A1 (en) * 2014-05-07 2017-08-24 Eliiy Power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WO2016147811A1 (ja) * 2015-03-16 2016-09-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
JP6885802B2 (ja) * 2017-06-26 2021-06-1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二次電池
CN111201638A (zh) 2017-10-06 2020-05-26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极板、蓄电元件和极板的制造方法
WO2020203149A1 (ja) * 2019-03-29 2020-10-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二次電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6546A (ja) * 1996-05-15 1997-11-28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板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663071A (zh) * 2002-06-21 2005-08-3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685542A (zh) * 2002-09-26 2005-10-19 清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17913A (zh) * 2006-02-08 2007-08-15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CN101060183A (zh) * 2006-04-18 2007-10-2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电池
CN101154753A (zh) * 2006-09-28 2008-04-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1292389A (zh) * 2005-10-20 2008-10-2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以及其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
JP2008277086A (ja) * 2007-04-27 2008-11-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2466A (ja) * 1998-07-02 2000-03-21 Nippon Chem Ind Co Ltd 正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268392B2 (ja) * 2002-09-26 2009-05-27 Agcセイミ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の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71771B2 (ja) * 2005-11-16 2015-02-1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5671770B2 (ja) * 2005-11-16 2015-02-1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5117730B2 (ja) * 2006-03-27 2013-01-16 日立マクセ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非水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JP5110556B2 (ja) * 2006-03-27 2012-12-26 日立マクセ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非水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6546A (ja) * 1996-05-15 1997-11-28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板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663071A (zh) * 2002-06-21 2005-08-3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685542A (zh) * 2002-09-26 2005-10-19 清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92389A (zh) * 2005-10-20 2008-10-2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以及其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
CN101017913A (zh) * 2006-02-08 2007-08-15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CN101060183A (zh) * 2006-04-18 2007-10-2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电池
CN101154753A (zh) * 2006-09-28 2008-04-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2008277086A (ja) * 2007-04-27 2008-11-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7510A (zh) * 2010-07-30 2012-02-0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515666A (zh) * 2012-06-22 2014-01-15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CN103515666B (zh) * 2012-06-22 2017-03-01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CN103000870A (zh) * 2012-11-22 2013-03-2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LiZNixCoyMn1-X-YO2材料复配方法
CN103000870B (zh) * 2012-11-22 2017-05-0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LiZNiXCoYMn1‑X‑YO2材料复配方法
CN104781972A (zh) * 2013-02-13 2015-07-15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提高安全性的新颖结构的电池单体
CN106207250A (zh) * 2015-06-01 2016-12-07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7732163A (zh) * 2016-08-12 2018-02-23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9920976A (zh) * 2017-12-12 2019-06-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正极合材、正极活性物质层、全固体电池和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190064A1 (en) 2010-07-29
KR20100087679A (ko) 2010-08-05
JP2010176996A (ja) 2010-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89523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0539291C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1826636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EP3972024A1 (en) Secondary lithium-ion battery electrolyte for reducing battery resistance and secondary lithium-ion battery thereof
CN102439777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US20060236528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olution
CN104011924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1540420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KR101492686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해액 첨가제, 상기 전해액 첨가제를 포함하는 비수성 전해액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US20100248022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01009391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非水电解质及其充电方法
WO2006115737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olution
CN102347510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20110223489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EP1304759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cell
EP4060781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olution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JP2008251212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0238451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3069512A (ja) 非水電解液、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モジュール
KR100561654B1 (ko) 고온 보존 특성이 향상된 리튬 2차 전지
KR20210020572A (ko) 이차전지용 전해액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JP2003331914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100521868B1 (ko) 2차전지용 비수전해액
EP4336617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KR20230082579A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비수성 전해액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