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65494A - 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65494A CN101765494A CN200880100463A CN200880100463A CN101765494A CN 101765494 A CN101765494 A CN 101765494A CN 200880100463 A CN200880100463 A CN 200880100463A CN 200880100463 A CN200880100463 A CN 200880100463A CN 101765494 A CN101765494 A CN 1017654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matrix material
- mentioned
- face
- heat tre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3—Optical laminat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1/00—After-treatment of articles without altering their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71/0072—After-treatment of articles without altering their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changing orient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B29D11/00432—Auxiliary operations, e.g. machines for filling the moul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865—Applying coatings; tinting; colou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1/00—After-treatment of articles without altering their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71/02—Thermal after-treatment
- B29C2071/022—Annea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1/00—After-treatment of articles without altering their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71/02—Thermal after-trea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yeglass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所述塑料透镜在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固化膜。本发明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包括:将塑料透镜基体材料加热至该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在经过加热后的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至少一面上涂布光固化性组合物;对涂布在基体材料上的光固化性组合物进行光照,使上述组合物的至少一部分固化而形成固化膜;以及,在低于上述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且高于或等于上述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对形成有固化膜的塑料透镜进行加热处理。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
本申请主张2007年7月2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07-192920号、2007年8月3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07-226833号以及2007年8月3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07-226892号的优先权,这些申请中的全部记载均特别以公开的方式援引在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体材料上具有光致变色膜等功能膜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作为眼镜透镜等光学透镜使用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步骤中,为了除去透镜内部的应变,通常要在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例如,日本特开2004-262141号公报(其全部内容均特别以公开的方式援引在本说明书中)中记载了下述内容:在塑料透镜基体材料上涂布硬涂层,然后在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
可是,由于塑料在达到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时其流动性会提高,如果按照日本特开2004-262141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那样在形成涂膜之后再在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进行加热,则对于涂膜坚硬的情况,有时会因基体材料的变形而导致涂膜与基体材料之间的密合性降低。另一方面,如果在涂膜与基体材料之间的界面附近具有一定程度的流动性,则可以追随着基体材料的变形而确保密合性。然而,此时,由于透镜表面形状与设计值相比变动较大,因而很难控制透镜的表面光焦度。因此,可考虑将加热处理温度设定为低于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但这样一来,则很难有效除去透镜基体材料内部的应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涂膜与基体材料之间的密合性和光学特性的塑料透镜。
本发明人等为实现上述目的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获得了以下的发现。
为了防止因透镜基体材料的变形而导致的密合性降低、并使透镜表面光焦度的控制变得容易,可考虑在涂布涂膜之前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对透镜基体材料进行加热处理,预先除去基体材料内部的应变。但发现此时会存在下述的新的问题。
以往,仅存在透镜基体材料内部应变的问题,但涂膜的厚度越厚,则涂膜内部的应力对整个透镜光学特性的影响越大。特别是,由于光聚合与加热聚合相比聚合反应进行得更加迅速,因而更容易在涂膜中残留应变。如果利用在形成涂膜之后对整个透镜进行加热处理的方法来除去基体材料内部的应变及进行涂布液的固化,则可以通过进行该加热处理来除去涂膜内部的应变。可是,如果在形成涂膜以前完成加热处理以除去透镜基体材料的应变、并通过进行光聚合来进行涂布液的固化,则会因涂布在基体材料上的涂布液通常无法在加热条件下放置而导致无法除去涂膜中的应变。
如上所述,兼顾涂膜与基体材料之间的密合性和光学特性(表面折射率的控制及除去应变)是极为困难的。
因而,本发明人等经过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下述结果:通过在涂布涂膜之前将透镜基体材料加热至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后进行光聚合来形成涂膜,然后再在低于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且高于或等于涂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对整个透镜进行加热处理,可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
本发明基于上述发现而完成。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所述塑料透镜在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固化膜,该制造方法包括:
将塑料透镜基体材料加热至该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
在上述加热后的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至少一面上涂布光固化性组合物;
对涂布在上述基体材料上的光固化性组合物进行光照,使上述组合物的至少一部分固化而形成固化膜;以及
在低于上述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且高于或等于上述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对上述形成有固化膜的塑料透镜进行加热处理。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上述光固化性组合物可以是含有光致变色色素及光固化性成分的光致变色液。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上述光固化性组合物还可以含有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上述固化膜的厚度为10~60μm的范围。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可以在利用支撑部件对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端面进行支撑、以使上述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一面朝下设置,同时进行上述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加热和/或所述加热处理。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上述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端面可以包含相对于上述朝下设置的面为倒圆锥形状的锥面。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上述锥面可形成共有同一顶点的圆锥侧面的一部分。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上述支撑可以在上述朝下设置的面与支撑部件处于非接触的状态下进行。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上述一对相对面可以是:其中一面为光学面、另一面为非光学面;且上述朝下设置的面可以是上述光学面。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上述朝下设置的面可以包含递增面或具有递增要素的非球面。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上述的一对相对面可以是:其中的一面为凸面、另一面为凹面;且上述朝下设置的面可以是上述凸面。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上述的一对相对面中的任一面均可以具有中心不对称性的面形状。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上述支撑部件可以是内周具有与上述塑料透镜端面相嵌合的面的环状部件,并可以通过将该面与上述塑料透镜端面相嵌合来进行上述支撑。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可以在进行上述加热处理中进行上述支撑,并且可以在该支撑中将具有上述固化膜的面朝下设置。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上述光固化性组合物可包含偶联剂。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在进行上述光固化性组合物的涂布之前对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待涂布该组合物的面实施选自下述表面处理中的至少一种:表面清洁处理、表面活性化处理、表面积增大处理以及表面被膜涂布处理。
根据实施方式之一,上述表面处理包含选自下述处理中的至少一种:碱处理、研磨处理、臭氧中暴露、电晕放电、紫外线照射、等离子体放电、底涂层涂布以及溶剂处理。
根据本发明,可获得兼具透镜基体材料与涂膜之间的密合性以及光学特性的高品质塑料透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透镜支撑部件对端面具有锥面的塑料透镜的承载例。
[图2]多焦点递增透镜的S度数(平均度数)分布图。
[图3]多焦点递增透镜的C度数(圆柱度数)分布图。
[图4]与图2的S度数分布相对应的俯视图。
[图5]与图3的C度数分布相对应的俯视图。
[图6a]示出光焦度递增塑料透镜的截面的图。
[图6b]示出光焦度递增塑料透镜的截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所述塑料透镜是在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固化膜的透镜。本发明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以下,也称“实施方式I”)包括下述步骤。
(第一步骤)
将塑料透镜基体材料加热至该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
(第二步骤)
在上述经过加热后的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至少一面上涂布光固化性组合物。
(第三步骤)
对涂布在上述基体材料上的光固化性组合物进行光照,使上述组合物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固化而形成固化膜。
(第四步骤)
在低于上述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且高于或等于上述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对形成有上述固化膜的塑料透镜进行加热处理。
以下,依次对上述各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步骤(第一加热步骤)
该步骤是将形成涂膜之前的透镜基体材料加热至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的步骤。通过将基体材料加热至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可以有效消除基体材料内部的应变。
作为构成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塑料材料,可使用通常作为塑料透镜材料使用的各种材料。作为塑料透镜材料,可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一种以上的其它单体的共聚物、二乙二醇双(碳酸烯丙酯)与一种以上的其它单体的共聚物、聚氨酯与聚脲的共聚物、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不饱和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氨酯、聚硫聚氨酯、利用烯-硫醇反应而得到的硫醚树脂、含硫的乙烯基聚合物等。在上述材料中,由于聚氨酯在玻璃化转变温度Tg前后的弹性模量变化较大,因此,在形成涂膜后于聚氨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对整个透镜进行加热处理时,有时会因基体材料的变形而导致密合性降低、或不易对表面光焦度进行控制,但在本发明中,由于可以在低于基体材料的Tg的温度下对形成涂膜后的整个透镜进行加热处理,因而可避免因基体材料变形而引起的上述问题。因此,本发明优选适用于聚氨酯透镜。聚氨酯透镜可通过例如使多异氰酸酯与聚醇和/或聚硫醇聚合而获得。此外,还可以根据目的不同而向上述聚氨酯材料中添加第三成分。关于聚氨酯透镜的具体情况,可参见例如日本特开昭63-4621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3-284715号公报等。另外,塑料透镜可采用浇注聚合、注塑成型等公知的方法进行成型。而对于透镜基体材料的厚度,在其几何中心部位通常为1mm~50mm左右。
对于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后述的涂膜(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根据用于确定制造条件的预备试验来预先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用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例如,聚氨酯透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因第三成分的有无、其添加量而不同而变化,但通常为100℃~120℃左右。
本发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采用热机械分析装置(TMA)的针入模式对透镜基体材料进行测定而得到的值。另一方面,所说的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指:利用动态粘弹性测定所求出的储能模量E’与损耗模量E”之比E’/E”(tanδ)达到最大时的温度。
就透镜基体材料的加热而言,特别是对于透镜面形状不是中心对称形状的情况等,优选利用下述方法实现支撑:在将基体材料设置在支撑部件上使得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一面朝下时,利用支撑部件对透镜基体材料的端面进行支撑。此时,使由支撑部件支撑的塑料透镜的端面呈包含相对于上述朝下设置的面为倒圆锥形状的锥面的形状。由此,通过在支撑部件上将端面设计成相对于朝下设置的面(以下也称“透镜下面”或“下面”)为倒圆锥形状,可以在进行加热处理时利用端面实现对透镜的支撑。以往的加热处理是在通过使透镜下面的一部分(例如周边端部等)与透镜承载台接触以支撑透镜的同时进行的。可是,在上述方法中,为了稳定地支撑透镜,必须将透镜下面设计成球面形状等中心对称形状或是周边端部在同一平面上的圆形的形状。另外,以往的透镜端面由于是圆柱侧面的一部分,因而无法利用重力实现承载。因此,为了利用端面支撑上述形状的透镜,要以恒定的压力将端面夹入其中。可是,由于这样一来必然会对透镜施压,因而容易引起透镜沿压力方向发生变形,导致其形状难以控制。与此相对,通过按照上述方法使透镜端面为包含相对于下面为倒圆锥形状的锥面的形状,可以由端面实现支撑。
下面,针对上述加热方法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在利用上述方法对透镜基体材料进行加热处理时,将基体材料的端面设计成在进行加热处理时包含相对于朝下设置的面呈倒圆锥形状的锥面。这样的塑料透镜基体材料可通过在利用例如浇注聚合法、注塑成型法等公知的成型方法将塑料加工成透镜形状之后,对端面实施锥形加工而获得。上述锥形加工可采用例如研削装置进行。并且,如果使用可形成端面为圆锥形状的透镜的成型模具,还可以在成型后不进行锥形加工而获得上述形状的透镜。例如,准备下述成型模具,将其与树脂制衬垫共同组装成透镜铸模,其中,所述成型模具是凸面侧成型模具的外径(Ma)与凹面侧成型模具的外径(Mb)的关系满足Ma<Mb的模具。通过控制Ma和Mb,可对透镜端面的圆锥形状进行控制。其中,Mb-Ma优选为0.1~0.5mm。另外,还优选通过预先在树脂制衬垫上形成圆锥结构来在透镜端面上形成圆锥结构。
由此获得的塑料透镜在支撑部件上的承载例如图1所示。
下面,结合图1对透镜形状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图1所示的透镜是一面为凸面、另一面为凹面的凹凸透镜(meniscuslens)。但本发明中的透镜基体材料的形状并不限于凹凸透镜,还可以是两凸透镜,两凹透镜,一面为凸面或凹面而另一面为平面的透镜。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示出的是透镜凸面朝下设置的实例,而在本发明中,优选将凸面向上设置。
在上述支撑方法中,例如,如图1所示,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任一面可设置成朝下。在进行加热处理时,朝下设置的透镜下面不会因从加热炉内壁落下异物等而附着异物。因此,优选将需要防止异物附着的面朝下设置。例如,半成品透镜(semi-finished lens)的一面为光学面、另一面为非光学面,在接受订货之后再对非光学面实施研削及研磨加工,从而以成品透镜供应。由于这种半成品透镜的光学面朝下而设,可以避免在进行加热处理时光学面受到异物污染。此外,就凹凸透镜而言,如果使其凹面朝上,当从上方落下比透镜更大的物体时,由于最初与落下物接触的是端部,因而可避免凹面的中央部位因落下物而受损。另一方面,对于将凸面朝上设置的情况,透镜的中央部位会因来自上方的落下物而受损。如果上述中的受损部分是端部,则可通过研削等容易地将受损部分除去,但如果是中央部位受损,则很难制成成品透镜出货。因此,尤其对于两面均为光学面的成品透镜,就凹凸透镜而言,优选设置成凸面朝下。
另外,在本发明中制造的透镜可以是两面均为具有中心对称性的面(例如,两面球面),也可以是其中任一面具有中心不对称性的面形状,还可以是两面均具有中心不对称性的面形状。特别是,根据上述支撑方法,通过用支撑部件对两面均具有中心不对称性的面形状的透镜的端面进行支撑,可以在进行稳定的支撑的情况下实施加热处理,因此,上述支撑方法适用于下述的这类透镜。作为这类透镜,可列举:两面均具有递增要素的两面非球面型光焦度递增透镜;任一面具有递增面、另一面具有复曲面的光焦度递增透镜;两面均配合了复曲面成分的单焦点透镜;单焦点透镜的光学中心(包含光焦度递增透镜的远用测定位置)偏离圆形透镜的几何中心、经过加工的眼镜透镜等。这些透镜很难利用以往的、使下面与承载台相接触来进行支撑的方法而实现稳定的支撑。与此相对,由于上述支撑方法是对端面进行支撑,可根据面形状不同而实现稳定的保持。由此,在进行透镜设计时无须使其中的任一面具有中心对称性,因而可实现自由的面形状设计,进而可为透镜两面赋予理想的光学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光焦度递增透镜是用作老花眼用光焦度递增透镜的透镜。光焦度递增透镜因下述理由而通常被广泛利用:其不仅是老花眼用眼镜透镜,并且具有在外观上不易被察知为老花镜的优点,还具有从远距离到近距离能够无间断地连续看清楚的优点等。可是,在有限的透镜面积中要在不介入分界线的前提下配置用于观察远处的视场和用于观察近处的视场、以及观察介于远处和近处的中间距离的视场这样的多个视场。作为可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光焦度递增透镜,例如,首先可列举物体侧表面即第1折射表面和眼球侧表面即第2折射表面中的任一面具有递增面的单面光焦度递增透镜;其次可列举具有在物体侧表面即第1折射表面和眼球侧表面即第2折射表面上进行分割分配的光焦度递增作用、且可通过将上述第1表面和上述第2表面相加来提供基于处置值(処方值)的远用度数和加入度数的结构的两面非球面型光焦度递增透镜。光焦度递增透镜具有例如图2~图5的度数分布、或图6a或图6b的截面。根据上述支撑方法,即使是具有上述的复杂面形状的透镜,在进行加热处理时也可以将其稳定保持。特别是,上述支撑方法适用于:具有以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稳定承载的形状且透镜下面为包含递增面或具有递增要素的非球面的透镜。
另外,后述的第四步骤中进行的加热处理也可以在利用上述支撑方法支撑透镜的同时进行。此时,优选将形成有涂膜的面朝下设置。由此,可以如上所述地防止在位于透镜最表面的膜上附着异物。另外,在上述支撑方法中,由于在进行加热处理时是对端面进行支撑,因此,可以在透镜下面与支撑部件处于非接触的状态下对透镜下面实施加热处理。这一点在下述情况下是有利的,例如,要在涂膜尚未完全固化的状态下实施加热处理的情况等容易因涂膜与支撑部件接触而使涂膜受损的情况。如果未固化的膜与支撑部件接触,则不仅会导致膜的平滑性降低,可能还会引起在加热处理后从支撑部件上取下透镜时膜的一部分受损、或潜在的密合性降低。另外,在对支撑透镜下面周边部位进行支撑并实施加热处理的方法中,在周边部位,涂膜会受到支撑部件的挤压,有时会导致该部分变薄。而由此引发的膜的一部分变薄是导致膜与透镜之间密合性降低的原因。特别是,一旦透镜下面周边部位的密合性发生降低,则易于引发膜的剥离,并可能由此导致整个膜的密合性下降。与此相反,当利用上述支撑方法时,由于可以在透镜下面与支撑部件非接触的状态下实现对透镜的支撑,因而可在不存在上述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加热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加热处理时,透镜上面与支撑部件之间通常处于非接触状态。另外,在上述支撑方法中,在进行加热处理时并非必须使透镜下面与支撑部件之间为非接触状态,还可以是下述情况:例如,在下面尚未形成涂膜的第一步骤中,通过使透镜下面的一部分与支撑部件接触来进行更稳定的支撑。
接着,对上述支撑方法中由支撑部件支撑的透镜端面进行说明。
上述透镜端面是相对于上述朝下设置的面呈倒圆锥形状的锥面。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支撑方法中,所述端面只要是包含上述形状的锥面的面即可,可以不必由整个端面构成锥面。不过,考虑到承载的稳定性及加工的容易性,优选例如图1所示的整个端面为锥面的情况。
对于上述锥面的倾斜角度并无特殊限制,可以在例如0.01~5°左右的小角度下保持透镜,通过将倾斜角度设定在5~45°范围,可以更为切实地保持透镜。上述锥面尤其优选如图1中的下图所示,形成共有同一顶点的圆锥侧面的一部分。由此,可以在透镜下面与支撑部件非接触的状态下对透镜的端面实现稳定的支撑。
接着,针对用来支撑具有上述形状的塑料透镜的支撑部件进行说明。
作为上述支撑方法中进行加热处理时用来支撑透镜的支撑部件,只要是可对上述透镜端面(锥面)进行支撑的部件,则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以是环状部件。上述透镜端面还可以通过多点(优选3点以上的多点)进行点支撑。此时,可以使用例如内周具有突起的环状部件作为支撑部件。为了实现稳定的支撑,优选如图1所示地使用内周具有与上述锥面相嵌合的面的环状部件作为支撑部件,并通过将该面与上述锥面相嵌合来进行透镜的支撑。支撑部件的开口部下面的内径可以与透镜下面侧的透镜外径基本相同,或大于透镜下面侧的透镜外径且小于透镜上面侧的透镜外径。而为了保持透镜下面与支撑部件之间处于非接触状态,优选后者。
透镜支撑部件优选由具有轻量性和耐热性的材料制成。作为这类材料,可列举:塑料、陶瓷、铝合金等金属材料。
以上,针对适用于加热处理时的透镜基体材料的支撑的支撑方法进行了说明,当然,也可以通过例如日本专利第2783499号说明书(其全部内容均特别以公开的方式援引在本说明书中)中记载的方法等公知的方法实现对透镜基体材料的支撑。
透镜基体材料的加热可以在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上的温度、优选在Tg~Tg+10℃左右进行,加热时间只要达到能够除去基体材料内部应变的程度即可。例如,优选在透镜基体材料表面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之后,在该温度下保持30~120分钟左右。对于达到设定温度之前的升温速度并无特殊限制,但在确定升温速度时应将构成透镜基体材料的塑料材料的热性质也考虑在内,例如,可以设定为1.3~1.7℃/分钟左右。此外,对于加热处理后的透镜基体材料,可通过自然冷却来进行冷却,但由于冷却时的热屡历也可能对光学特性造成影响,因此优选使用退火炉等来控制冷却速度。可以将冷却速度设定在例如2~5℃/分钟左右。上述加热处理可以在例如加热炉内,利用热、紫外线、红外线、电子射线、微波等进行。
接着,在利用这类方法实施加热处理、除去或降低内部应变之后的透镜基体材料上形成涂膜。
另外,如果在塑料透镜基体材料上形成涂膜之后在高温下对整个透镜进行加热处理,则有时会在构成透镜基体材料的聚合物和涂膜中的成分之间成键,进而可能使密合性提高。与此相反,在本发明中,在形成涂膜之后对透镜实施的加热处理中,由于要将加热温度设定为低于基体材料的Tg的温度,因此该加热温度较低。如上所述,在可能因加热温度低而导致密合性降低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密合性,优选在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待形成涂膜的面(以下也称“被涂布面”)上实施下述表面处理,同时向光固化性组合物中添加偶联剂,并将该光固化性组合物涂布在实施了上述表面处理的面上,其中,所述表面处理选自下述中至少1种:表面清洁处理、表面活性化处理、表面积增大处理及表面被膜涂布处理。上述表面处理优选在进行上述基体材料Tg以上的加热处理之前进行。
上述表面处理是选自表面清洁处理、表面活性化处理、表面积增大处理及表面被膜涂布处理中的至少1种表面处理。通过这些表面处理,即使将其后的加热步骤的温度设定为低于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较低温度,也可以提高涂膜与基体材料之间的密合性。对于利用表面清洁处理提高密合性的理由并不明确,但推测如下:通过该处理除去了被涂布面上的异物而使密合性提高;或是通过对被涂布面赋予适当的表面粗糙度而达到固定(anchor)效果,从而使密合性提高。另外,对于表面活性化处理,可认为该处理通过提高被涂布面的反应性,从而在涂膜中的偶联剂和基体材料之间形成牢固的键合。对于表面积增大处理,可认为该处理通过为被涂布面赋予适当的表面粗糙度而达到固定效果,进而实现提高密合性的效果。此外,对于表面被膜涂布处理,其通过形成作为粘接层的被膜来达到提高透镜基体材料表面与涂膜之间密合性的效果。
作为上述的表面清洁处理,可列举选自碱处理、研磨处理、臭氧中暴露、电晕放电、紫外线照射、等离子体放电中的表面处理。另外,作为上述的表面活性化处理,可列举选自碱处理、臭氧中暴露、电晕放电、紫外线照射、等离子体放电中的表面处理。作为表面积增大处理,可列举利用研磨处理进行的表面处理。此外,上述的表面被膜处理可列举通过涂布底涂层而进行的表面处理。作为底涂液,优选含有树脂成分和水系溶剂的水系涂布液。作为树脂成分,可列举聚氨酯树脂、醋酸乙烯酯、乙烯-乙烯基共聚物的烯烃类、丙烯酸类、环氧类、氨基甲酸酯类的乳液等。上述底涂液优选例如将上述树脂成分分散在水系溶剂(例如,水;或水与醇、酮、溶纤剂等的混合溶剂)中而形成的乳液。其中,优选使用具有有利于与透镜基体材料表面表现出密合性的极性官能团的氨基甲酸酯类乳液。可通过旋涂法、浸涂法等涂布方法将底涂液涂布在透镜基体材料的被涂布面上。由于上述水系底涂液具有可通过除去溶剂而固化的性质,因此,其与聚合性组合物不同,无须进行高温处理来形成被膜。因此,不会因进行用来形成底涂层的热处理而引发透镜基体材料的变形,就这一点而言是有利的。从保证溶液稳定性和确保膜厚的观点出发,上述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优选为20~50质量%的范围。
上述表面处理优选包含选自碱处理、研磨处理、臭氧中暴露、电晕放电、紫外线照射、等离子体放电、底涂层涂布及溶剂处理中的至少一种。另外,当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例如100℃以下)、且后述的涂膜形成后的热处理温度被设定在较低温度时,优选组合2种以上的表面处理。例如,可以在根据需要对碱处理后的透镜基体材料进行风干等以使其干燥之后实施研磨处理。
上述表面处理可以利用任意公知的方法进行。例如,碱处理可通过下述方法进行:将全部透镜基体材料或包含被涂布面的部分透镜基体材料浸渍在公知的碱溶液(例如,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钾水溶液等)中。上述碱溶液中的碱浓度例如为5~20质量%、优选为8~11质量%左右。碱溶液的温度及浸渍时间只要在考虑涂布液中的偶联剂含量等的情况下进行设定则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使碱溶液温度为50~70℃左右、浸渍时间为200~800秒左右。作为研磨处理,例如,可以通过使透镜基体材料表面与研磨垫之间相对滑动及旋转来进行。此时的旋转速度可适当设定,例如,优选设定为400~600rpm左右。并且,还优选使研磨垫沿着眼镜透镜的主经线方向摇动。研磨垫的摇动可以以每1秒钟一次~数次左右的周期进行。研磨垫可使用下述材料:发泡聚氨酯、毡或无纺布等纤维性布或合成树脂等。另外,对于臭氧中暴露,可通过将透镜基体材料表面设置在臭氧气氛中来进行表面处理。通常而言,是用240nm以下波长的UV分解氧气,并用172nm和185nm的射线由氧生成臭氧。可以认为,利用臭氧进行的表面处理是通过使表面能增加来提高亲水性,进而具有提高依赖于亲水性的密合(粘接力)的作用。在进行臭氧中暴露时,透镜基体材料优选由除烯丙基类以外的塑料材料形成。作为用以产生臭氧的UV照射时间,例如,可以根据上述装置将照射时间设定为60~180秒钟左右。
第二步骤
在该步骤中,在第一步骤中经过了加热处理的透镜基体材料的至少任意一面上涂布光固化性组合物。光固化性组合物可以涂布在透镜基体材料的至少一面上,也可以涂布在两面上,但考虑到光照的容易性,优选仅在单面进行涂布。
作为上述光固化性组合物,可列举用来形成功能膜的涂布液(光致变色液),所述功能膜是用于对透镜赋予调光性能的膜。作为光致变色膜,由于其通常为厚膜,因而该膜内部的应变会对光学特性产生严重影响,并且,在利用光聚合、尤其是自由基聚合进行固化反应时,由于聚合反应迅速进行,容易在内部产生应变。与此相反,在本发明中,由于在后述第四步骤中进行的加热处理是在膜的Tg以上的温度下进行,因此可有效除去膜内部的应变,进而获得基体材料及膜中的应变均被消除的透镜。因此,本发明优选适用于具有光致变色膜作为固化膜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光致变色液至少包含光致变色色素及光固化性成分,还任意包含聚合引发剂及添加剂。以下,针对各成分进行说明。
(i)固化性成分
可用于形成光致变色膜的固化性成分只要是光固化性成分则并无特殊限制,可使用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氧基、乙烯基、烯丙基、苯乙烯基等自由基聚合性基团的公知的光聚合性单体或低聚物、它们的预聚物。这其中,从易于获取、固化性优异的角度出发,优选具有(甲基)丙烯酰基或(甲基)丙烯酰氧基作为自由基聚合性基团的化合物。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甲基)丙烯酰基表示丙烯酰基和甲基丙烯酰基这两者。
为了防止在光致变色膜与透镜基体材料之间的界面处发生混杂、并可使硬度调整的容易程度、膜形成后的耐溶剂性及硬度、耐热性等固化物特性、或发色浓度或退色速度等光致变色特性变得良好,作为自由基聚合性单体,优选使用均聚物的L尺度(L-SCALE)洛式硬度显示为60以上的单体(以下,有时也称高硬度单体)。另外,还可以在使用高硬度单体的同时组合使用同样的均聚物的L尺度洛式硬度显示为40以下的单体(以下,有时也称低硬度单体)。添加低硬度单体具有下述效果:使固化物变得强韧,并使光致变色化合物的退色速度提高。
所述L尺度(L-SCALE)洛式硬度是指按照JIS-B7726测定的硬度。通过对各单体的均聚物进行该测定,可以简单地判断是否满足上述硬度条件。具体而言,可通过下述方法容易地确认:使单体聚合以获得厚2mm的固化物,在25℃的室内将其保持1天,然后使用洛式硬度计测定L尺度洛式硬度。
另外,用于上述L尺度洛式硬度测定的聚合物通过在加入单体所具有的聚合性基团的90%以上在聚合的条件下进行浇注聚合而获得。在该条件下聚合而得到的固化物所测得的L尺度洛式硬度基本为恒定值。
上述高硬度单体具有使固化后的固化物的耐溶剂性、硬度、耐热性等提高的效果。为了使这些效果更为有效,优选均聚物的L尺度洛式硬度为65~130的自由基聚合性单体。
如上所述的高硬度单体通常为具有2~15个、优选具有2~6个自由基聚合性基团的化合物,作为优选的具体实例,可列举下述通式(1)~(5)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1]
(式中,R13为氢原子或甲基,R14为氢原子、甲基或乙基,R15为3~6价的有机基团,f为0~3范围的整数,f’为0~3范围的整数,g为3~6范围的整数)。
[化学式2]
(式中,R16为氢原子或甲基,B为3价有机基团,D为2价有机基团,h为1~10范围的整数)。
[化学式3]
(式中,R17为氢原子或甲基,R18为氢原子、甲基、乙基或羟基,E为包含环状基团的2价有机基团,i及j为满足i+j的平均值为0~6的正整数)。
[化学式4]
(式中,R19为氢原子或甲基,F为任选具有侧链的主链碳原子数为2~9的亚烷基)。
[化学式5]
(式中,R20为氢原子、甲基或乙基,k为1~6范围的整数。)
由于上述通式(1)~(4)中的R13~R19中的任一个均为氢原子或甲基,因此,通式(1)~(4)所表示的化合物是具有2~6个(甲基)丙烯酰氧基的化合物。
上述通式(1)中的R14为氢原子、甲基或乙基。
通式(1)中的R15为3~6价的有机基团。对于该有机基团并无特殊限制,此外,其主链中还可以含有酯键、醚键、酰胺键、硫醚键、磺酰键、尿烷键等碳-碳键以外的键。
为了使均聚物的L尺度洛式硬度为60以上,R15优选为碳原子数1~30的有机基团,更优选为任选包含醚键和/或尿烷键的碳原子数1~15的有机基团。
另外,f及f’彼此独立地表示0~3范围的整数。另外,为了使L尺度洛式硬度为60以上,优选f和f’的加合为0~3。
作为上述通式(1)所示的高硬度单体的具体实例,可列举: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四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乙二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乙二醇三丙烯酸酯、环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环氧化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低聚物四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低聚物六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低聚物六丙烯酸酯、聚酯低聚物六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等。
上述通式(2)中的B为3价有机基团,D为2价有机基团。对于该B和D并无特殊限制,其主链中还可以含有酯键、醚键、酰胺键、硫醚键、磺酰键、氨基甲酸酯键等碳-碳键以外的键。为了使均聚物的L尺度洛式硬度为60以上,B优选为由碳原子数3~10的直链或支链状烃衍生而来的有机基团,D优选为碳原子数1~10的直链或支链状脂肪烃、或碳原子数6~10的芳香烃衍生而来的有机基团。
另外,为了使均聚物的L尺度洛式硬度为60以上,h为1~10范围的整数,优选为1~6范围的整数。
作为上述通式(2)所示的高硬度单体的具体实例,可列举分子量2500~3500的4官能聚酯低聚物(Daicel-UCB公司,EB80等)、分子量6000~8000的4官能聚酯低聚物(Daicel-UCB公司,EB450等)、分子量45000~55000的6官能聚酯低聚物(Daicel-UCB公司,EB1830等)、分子量10000的4官能聚酯低聚物(第一工业制药公司,GX8488B等)等。
上述通式(3)中的R18为氢原子、甲基、乙基或羟基。另外,式(3)中的E为包含环状基团的2价有机基团。该有机基团只要是包含环状基团的基团则没有特殊限制,并且,其主链中还可以含有酯键、醚键、酰胺键、硫醚键、磺酰键、氨基甲酸酯键等碳-碳键以外的键。作为E中所含的环状基团,可列举苯环、环己烷环、金刚烷环或如下所示的环状基团等。
[化学式6]
E中所含的环状团优选为苯环;更优选E为下式表示的基团:
[化学式7]
(G为选自氧原子、硫原子、-S(O2)-、-C(O)-、-CH2-、-CH=CH-、-C(CH3)2-及-C(CH3)(C6H5)-中的任一基团;R21和R22彼此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4的烷基或卤原子,1和1’彼此独立地表示0~4范围的整数);
最优选E为下式表示的基团:
[化学式8]
在上述通式(3)中,i和j是满足i+j的平均值为0~6的正整数。需要说明的是,除了i和j两者均为0的情况以外,所得到的式(3)表示的化合物通常是i和j不同的多个化合物的混合物。由于很难将这些化合物分离,因此i和j以i+j的平均值表示。i+j的平均值更优选为2~6。
作为通式(3)表示的高硬度单体的具体实例,可列举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乙氧基苯基)丙烷、2,2-双(3,5-二溴-4-甲基丙烯酰氧基乙氧基苯基)丙烷等。
上述通式(4)中的R19为氢原子或甲基,F为任选具有侧链的主链碳原子数为2~9的亚烷基。作为该主链碳原子数为2~9的亚烷基,可列举亚乙基、亚丙基、三亚甲基、亚丁基、亚新戊基、亚己基、亚壬基等。
作为通式(4)表示的高硬度单体的具体实例,可列举: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等。
上述通式(5)中的R20为氢原子、甲基或乙基;k为2~6范围的整数,k优选为3或4。
作为通式(5)表示的高硬度单体的具体实例,可列举: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通式(1)~(5)表示的化合物,在某些取代基组合的情况下,也包括均聚物的L尺度洛式硬度低于60的化合物,在该情况下,这些化合物被归类于低硬度单体或中硬度单体。
另外,还包括不以上述通式(1)~(5)表示的高硬度单体,作为这类单体的代表性化合物,可列举:双酚A二缩水甘油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缩水甘油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
(ii)光致变色色素
作为可添加至光致变色液中的光致变色色素,可使用公知的色素,例如,可列举俘精酰亚胺(fulgimide)化合物、螺噁嗪化合物、色烯化合物等光致变色化合物,而在本发明中,可以在没有特殊限制的情况下使用这些光致变色化合物。
作为上述俘精酰亚胺化合物、螺噁嗪化合物及色烯化合物,可优选使用例如:在日本特开平2-28154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2-288830号公报、WO94/22850号说明书、WO96/14596号说明书(这些公报或说明书中的全部内容均特别以公开的方式援引在本说明书中)等中记载的化合物。
另外,作为具有优异光致变色性的化合物,还可优选使用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11477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03167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01106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01106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34734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3447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304476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32767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32767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25634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22997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22997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229974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22997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22997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21968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21968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219685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32273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286484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27917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298176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9-21830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9-124645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8-295690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8-17613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8-157467号公报等中公开的化合物。上述公报中的全部内容均特别以公开的方式援引在本说明书中。
在这些光致变色化合物中,可优选使用色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这是由于:色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光致变色特性的耐久性比其它光致变色化合物高,并且,其光致变色特性的发色浓度及退色速度与其它光致变色化合物相比也提高得更大。另外,在这些色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中,还优选使用分子量为540以上的化合物,这是由于:与其它色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相比,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特性的发色浓度及退色速度提高得尤其大。
为了表现出适当的发色色调,可以将多种类的这些光致变色化合物适当混合使用。
相对于上述聚合性成分100质量份(自由基聚合性单体等),光致变色液中的光致变色色素的浓度优选为0.01~20质量份,更优选为0.1~10质量份。
(iii)聚合引发剂
添加到光致变色液中的聚合引发剂可根据聚合方法从公知的光聚合引发剂中适当选择。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并无特殊限制,可列举例如,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丁醚、苯酚(benzophenol)、苯乙酮、4,4’-二氯二苯甲酮、二乙氧基苯乙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联苯酰缩二甲醇(benzil methylketal)、1-(4-异丙基苯基)-2-羟基-2-甲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异丙基噻吨酮、双(2,6-二甲氧基苯甲酰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氧化膦、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代苯基)-丁酮-1等,优选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异丙基噻吨酮、双(2,6-二甲氧基苯甲酰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氧化膦、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如上所述,本发明即使在使用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来形成光致变色膜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基体材料和膜的应变均被消除了的光学特性优异的塑料透镜。因此,在由包含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作为聚合引发剂的光固化性组合物形成固化膜时,尤其适用本发明。
这些光聚合引发剂可适当混合多种使用。作为相对于光致变色液总量的光聚合引发剂的混合量,相对于上述聚合性成分100质量份(自由基聚合性单体等),通常为0.001~5质量份,优选为0.1~1质量份。
(iv)添加剂
为了提高光致变色色素的耐久性、提高发色速度、提高退色速度及提高成型性,还可以向光致变色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抗氧剂、自由基捕获(補足)剂、紫外线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脱模剂、着色防止剂、防静电剂、荧光染料、染料、颜料、香料、增塑剂等添加剂。另外,还可以添加用来提高密合性的成分。作为这类添加剂,可以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使用公知的化合物。
作为上述表面活性剂,可使用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中的任意种类,考虑到在聚合性单体中的溶解性,优选使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优选使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具体实例,可列举: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甘油脂肪酸酯、十聚甘油脂肪酸酯、丙二醇/季戊四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甘油脂肪酸酯、聚乙二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植物甾醇/植物甾烷醇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聚氧乙烯蓖麻油/固化蓖麻油、聚氧乙烯羊毛脂/羊毛脂醇/蜂蜡衍生物、聚氧乙烯烷基胺/脂肪酰胺、聚氧乙烯烷基苯基甲醛缩合物、单链聚氧乙烯烷基醚等。在使用表面活性剂时,还可以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相对于上述聚合性成分100质量份,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优选为0.1~20质量份的范围。
另外,作为抗氧剂、自由基捕获剂、紫外线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可优选使用受阻胺光稳定剂、受阻酚抗氧剂、酚类自由基捕获剂、硫类抗氧剂、苯并三唑类化合物、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等。这些抗氧剂、自由基捕获剂、紫外线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也可以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另外,在使用非聚合性化合物时,也可以将表面活性剂与抗氧剂、自由基捕获剂、紫外线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组合使用。相对于上述聚合性成分100质量份,这些抗氧剂、自由基捕获剂、紫外线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量优选为0.001~20质量份的范围。
对于高分子原材料,已知存在下述问题:在氧存在下,会按下述机理在紫外线、热等能量的引发下发生氧化劣化。首先,当高分子化合物暴露在UV照射等高能量中时,高分子中会产生自由基。于是,会以此为起点而产生新的自由基、过氧化物。通常,由于过氧化物不稳定,易于在热或光的作用下发生分解而产生出新的自由基。这样一来,一旦氧化开始,即会不断地连锁性地引发氧化,从而导致高分子原材料劣化,功能下降。为了防止按照上述机理而发生的氧化,可考虑下述方法:(1)使产生的自由基失效的方法;(2)将产生的过氧化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避免产生新的自由基的方法。为此,作为用于高分子原材料的抗氧剂,可考虑采用具有自由基捕获能力的添加剂(自由基捕获剂)以通过上述方法(1)达到防止氧化的目的,还可考虑采用具有过氧化物分解能力的添加剂(过氧化物分解剂)以通过上述方法(2)达到防止氧化的目的。在本发明中,可使用具有自由基捕获能力的化合物或具有过氧化物分解能力的化合物中的任意添加剂作为抗氧剂,但优选使用具有自由基捕获能力的化合物作为抗氧剂。光致变色化合物可通过吸收来自太阳光的紫外线、改变分子结构来着色,并通过吸收热或可见光以恢复到原始状态。在该变化过程中,在氧存在下会发生能量向氧的迁移,进而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氧自由基。于是,通过利用具有自由基捕获能力的化合物来捕获该氧自由基,可有效防止在光致变色膜中发生氧化。
根据上述观点,作为优选的添加剂,可列举受阻胺化合物及受阻酚化合物。由于上述化合物可发挥自由基捕获效果,因而可防止所得到的光致变色膜发生氧化,进而可提高耐久性。另外,通过添加上述化合物,还可以防止在进行固化时发生光致变色色素的劣化。作为受阻胺化合物及受阻酚化合物,可以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使用公知的化合物。在受阻胺化合物中,对于用于涂布用途的情况,尤其是作为可发挥防止光致变色色素劣化的效果的化合物,可列举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等。另外,作为优选的受阻酚化合物,可列举例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相对于上述聚合性成分100质量份,其添加量为例如0.001~20质量份的范围,优选为0.1~10质量份的范围,更优选为1~5质量份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具有自由基捕获能力的化合物等各种添加剂可以添加到光致变色液中,也可以在形成光致变色膜后通过进行含浸处理等进行添加。此时,对于具有自由基捕获能力的化合物,优选从物体侧表面使其含浸。
另外,为了提高成膜时的均匀性,优选使光致变色液中含有表面活性剂、流平剂等,特别优选添加具有流平性的硅氧烷类/氟类流平剂。作为其添加量并无特殊限制,相对于光致变色液的总量,其添加量通常为0.01~1.0质量%,优选为0.05~0.5质量%的范围。
上述光固化性组合物中还可以包含偶联剂。通过含有偶联剂,可提高塑料透镜基体材料与涂膜之间的密合性。为使密合性进一步提高,如上所述,优选在涂布包含偶联剂的光固化性组合物(以下,也称“含有偶联剂的涂布液”)之前,对被涂布面实施选自表面清洁处理、表面活性化处理、表面积增大处理及表面被膜涂布处理中的至少1种表面处理。
作为所述偶联剂,可使用硅烷偶联剂、钛偶联剂等各种偶联剂,而从反应性等方面考虑,优选使用硅烷偶联剂。
从提高密合性的角度出发,作为优选的硅烷偶联剂,可列举以下述通式(I)表示的1种或2种以上的硅烷化合物。
R1 mSiX1 (4-m) (I)
(式中,R1表示有机基团,X1表示-OR2,R2表示烷基,m为整数1或2。)
通式(I)表示的硅烷化合物是下述化合物:硅烷原子中的一个或两个取代基为有机基团,其余的键合部位均取代为烷氧基。作为有机基团R1的实例,可列举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十八烷基、正辛基、氯甲基、甲氧基乙基、羟基乙基、氨基乙基、巯基丙基、苯基、苄基、羟基苯基、氯苯基、氨基苯基、乙烯基、烯丙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环氧丙氧基丙基、乙酰氧基等。X1表示的烷氧基可列举例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等。从使脱去的醇的分子量相对较小、易于除去,且能够抑制形成的膜的致密性降低的观点考虑,R2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4的范围。
作为通式(I)表示的硅烷偶联剂,可列举: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正丙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异丙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正丁氧基硅烷、二仲丁基二仲丁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叔丁氧基硅烷、甲基十八烷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十二烷基二乙氧基硅烷、甲基十八烷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十八烷基二乙氧基硅烷、正辛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正辛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三正丙氧基硅烷、甲基异丙氧基硅烷、甲基正丁氧基硅烷、甲基三仲丁氧基硅烷、甲基三叔丁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正丙氧基硅烷、乙基异丙氧基硅烷、乙基正丁氧基硅烷、乙基三仲丁氧基硅烷、乙基三叔丁氧基硅烷、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正己基三甲氧基硅烷、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正辛基三甲氧基硅烷、正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正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正己基三乙氧基硅烷、十六烷基三乙氧基硅烷、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正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正十八烷基三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二苄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苄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二苄基三甲氧基硅烷、二苄基三乙氧基硅烷、3-乙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4-氨基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氨基乙基氨基甲基)苯乙基三甲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6-(氨基己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氨基苯基乙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ω-氨基十一烷基三甲氧基硅烷、戊基三乙氧基硅烷、benzooxasilepin dimethyl ester、5-(二环庚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双(2-羟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8-溴辛基三甲氧基硅烷、溴苯基三甲氧基硅烷、3-溴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丁基三甲氧基硅烷、2-氯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氯甲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氯甲基甲基二异丙氧基硅烷、对(氯甲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氯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氯苯基三乙氧基硅烷、3-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4-氯磺酰基苯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2-氰乙基三乙氧基硅烷、2-氰乙基三甲氧基硅烷、氰甲基苯乙基三乙氧基硅烷、3-氰丙基三乙氧基硅烷、2-(3-环己烯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环己基氨基甲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3-环戊二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N-二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2,3,4,7,7,-六氯-6-甲基二乙氧基甲硅烷基-2-降冰片烯、1,2,3,4,7,7,-六氯-6-三乙氧基甲硅烷基-2-降冰片烯、3-碘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异氰酸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巯基甲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3-巯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巯基丙基二甲氧基硅烷、3-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2-(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氨基)乙基氨基}-3-丙酸酯、7-辛烯基三甲氧基硅烷、R-N-α-苯乙基-N′-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脲、S-N-α-苯乙基-N′-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脲、苯乙基三甲氧基硅烷、N-苯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乙烯基二乙氧基硅烷、3-硫代氰酸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十三氟-1,1,2,2,-四氢辛基)三乙氧基硅烷、N-{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邻苯二甲酸一酰胺、(3,3,3-三氟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3,3-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三甲氧基甲硅烷基-2-(氯甲基)苯基乙烷、2-(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乙基苯基磺酰基叠氮化合物、β-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乙基-2-吡啶、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二亚乙基三胺、N-{(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亚乙基二胺三乙酸钠盐、N-(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吡咯、乙烯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苯氧基硅烷、乙烯基三叔丁氧基硅烷等。
对于向光固化性组合物中添加偶联剂的情况,添加的偶联剂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关于光固化性组合物中的偶联剂的含量,为了有效提高密合性,优选使偶联剂添加浓度为0.1~49质量%,更优选为1~10质量%。
在本发明中,对于光致变色液的制备方法并无特殊限制,可通过称取指定量的各成分并将它们混合而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各成分的添加顺序并无特殊限制,可以将全部成分同时添加,也可以首先仅混合单体成分、在即将进行聚合之前再添加光致变色色素及其它的添加剂并进行混合。
上述光致变色液在25℃下的粘度优选为20~500cps,更优选为50~300cps,尤其优选为60~200cps。通过将粘度调整至该范围,可以使光致变色液的涂布变得容易,从而容易获得理想厚度的光致变色膜。
本发明的光固化性组合物向透镜基体材料表面的涂布可通过旋涂法、浸涂法等公知的涂布方法来进行。
第三步骤
在该步骤中,通过对第二步骤中涂布在透镜基体材料上的光固化性组合物进行光照,使组合物的至少一部分固化而形成固化膜。通过对涂布在透镜基体材料上的光固化性组合物进行光照,可以使组合物中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固化而形成固化膜。例如,对于紫外线固化型组合物的情况,可以将透镜设置在UV光源下并使其涂布面朝上,再对涂布面照射紫外线。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说的“固化膜”是指:固化性成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固化而形成的膜即可,也包括固化性成分未完全固化、其中的一部分以未固化状态残留的膜。涂膜优选仅表面发生固化、而内部未发生固化的膜。这是由于,这种膜可避免因膜固化而在透镜基体材料中蓄积应力。因此,在进行上述光照时优选设定光照条件使得光固化性组合物可根据其中所含成分的种类以适当的聚合度发生固化反应。
对于形成的固化膜的厚度并无特殊限制,例如,对于光致变色膜的情况,为了获得良好的调光性能,其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10~60μm,进一步优选为20~60μm。在本发明中,对于上述较厚膜的固化膜内部的应变,可在后述的第四步骤中有效地消除。
第四步骤
在该步骤中,对包含第三步骤中形成的固化膜的整个透镜实施加热处理。上述加热处理在低于上述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且高于或等于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下进行。由此,可以在不发生基体材料的变形的情况下消除或降低膜内部的应变。
对于进行上述加热处理时的温度,只要是低于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且高于或等于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则没有特殊限制,但为了有效消除膜的应变,优选在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上且Tg+10℃以下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加热处理,另外,为了更有效地防止透镜基体材料的变形,优选在比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10~5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加热处理。光致变色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根据所含有成分的种类不同而不同,但通常为50~70℃左右。上述加热处理可以在例如加热炉内,利用热、紫外线、红外线、电子射线、微波等进行。另外,对于升温速度、设定温度下的保持时间、以及冷却速度,只要按照上述在第一步骤中说明的条件进行设定即可。
可以直接将经过第四步骤后的透镜基体材料作为成品透镜出货,也可以进一步设置硬涂膜、防反射膜等。其中,对于在上述固化膜上进一步形成功能膜的情况,优选制成薄膜,使得该薄膜中的这些功能膜内部的应变不会影响到透镜的光学特性。另外,对于在上述涂膜上进一步形成功能膜的情况,为了防止透镜基体材料的变形,优选不在基体材料的Tg以上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另外,为了同时防止涂膜的变形,优选不在涂膜的Tg以上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此外,当按照之前说明的那样使透镜基体材料的端面为圆锥状时,通常在制成产品出货之前通过研削、研磨等除去锥面。不过,根据用途不同,也可以在不除去锥面的情况下使用。
对于透镜基体材料为半成品用透镜基体材料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对透镜背面(与形成有固化膜的面相反的面)进行切削研磨(通常,称其为“CG加工”)来制造出光学面。当透镜基体材料内部残留有应变时,因CG加工而潜在的应变可能会导致变形表面化。另外,对于经过CG加工的背面,为进行镜面加工而对其实施研磨处理,但该研磨处理通常因加工形状而异。因此,如果因加热处理而导致透镜基体材料变形、其表面形状发生变化,则必须改变研磨条件。与此相反,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同时实现防止透镜基体材料的变形和除去应变,因此,对于透镜基体材料为半成品用透镜基体材料的情况,可避免以往出现的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基体材料及固化膜内部的应变同时得以消除、且透镜基体材料的变形得以防止的高品质塑料透镜。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优选用于作为要求高度光学特性的光学透镜、尤其是眼镜透镜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参考实施方式A]
上述说明的本发明在进行加热处理时优选的塑料透镜支撑方法可以不受本发明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限制而使用。
采用上述支撑方法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参考实施方式A)包括:在利用支撑部件对塑料透镜进行支撑的同时进行加热处理,所述塑料透镜由一对相对面和包围该一对相对面的周边的端面构成、且被成型为透镜形状,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按照下述方式进行:利用支撑部件对塑料透镜的所述端面进行支撑、以使其所述一对相对面中的一面朝下设置;并且,
经过上述支撑的塑料透镜的端面是相对于上述朝下设置的面为倒圆锥形状的锥面。
上述支撑可以在所述朝下设置的面与支撑部件处于非接触的状态下进行。
上述锥面可以形成共有同一顶点的圆锥侧面的一部分。
上述一对相对面中的任一面均具有中心不对称性的面形状。
上述一对相对面可以是其中一面为光学面、另一面为非光学面,并且上述朝下设置的面可以是上述光学面。
上述朝下设置的面可以包含递增面或具有递增要素的非球面。
上述一对相对面可以是其中一面为凸面、另一面为凹面,且上述朝下设置的面可以为上述凸面。
上述支撑部件是内周具有与上述塑料透镜端面相嵌合的面的环状部件,通过将该面与上述塑料透镜端面相嵌合来进行上述支撑。
上述一对相对面中的任一面可具有涂膜和/或蒸镀膜,且在上述支撑中,可将具有该膜的面朝下设置。
上述加热处理可包括:将上述塑料透镜加热至构成该透镜的塑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
塑料透镜通常利用浇注聚合法或注塑成型法制造。通常,可根据需要在成型为透镜形状的塑料透镜上形成硬涂膜、防反射膜、光致变色膜等涂膜或蒸镀膜之后,或在形成上述膜之前实施加热处理。进行该加热处理的目的在于除去透镜内的应变、促进未反应单体的固化、涂膜的固化等。
上述加热处理通常按照下述方式进行:将透镜放置在承载台上,在利用圆形的支持环或承载面来支持透镜下面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第2783499号说明书、日本特开2001-232691号公报、日本专利第3428062号说明书及日本专利第2909573号说明书,上述中的全部内容均特别以公开的方式援引在本说明书中)。由此,可实现在加热处理时对透镜进行稳定的支撑,因而,即使加热至透镜易发生变形的温度(例如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时,也可以在保持透镜形状的同时进行加热处理。
传统的眼镜透镜的至少一面被设计成球面形状等中心对称形状或周边端部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圆形的形状。这是为了在进行上述加热处理时能够实现稳定的承载。可是,在眼镜透镜设计中,这会带来较大限制。与此相反,按照上述参考实施方式A,可不受限于透镜形状而在加热处理时实现对透镜的稳定支撑,从而可获得高品质的塑料透镜。按照参考实施方式A,在透镜设计(光学设计)中可选择的透镜形状的范围较广,从而可以对透镜两面赋予所需的光学性能。
下面,针对上述参考实施方式A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如上所述,以往的加热处理可以在使透镜下面的一部分(例如周边端部等)与透镜承载台接触来对透镜进行支撑的同时进行。可是,在上述方法中,为了稳定地支撑透镜,必须将透镜下面设计成球面形状等中心对称形状或周边端部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圆形的形状。
因而,在参考实施方式A中,在进行加热处理时,将待实施加热处理的透镜的端面设置成包含相对于朝下设置的面(以下,也称其为“透镜下面”或“下面”)呈倒圆锥形状的锥面的形状。由此,可实现在加热处理时通过端面对透镜的支撑,从而可以自由地将透镜两面设计成所需的形状。
透镜成型
在参考实施方式A中,待实施加热处理的透镜是由一对相对面和包围该一对相对面的周边的端面构成、且被成型为透镜形状的塑料透镜。上述端面包含在加热处理时相对于朝下设置的面为倒圆锥形状的锥面。这样的塑料透镜可通过在利用例如浇注聚合法、注塑成型法等公知的成型方法将塑料加工成透镜形状之后对端面实施锥形加工来获得。其详细情况参见上述说明。作为支撑部件对由此获得的塑料透镜的承载例,可列举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
在参考实施方式A中,作为构成待实施加热处理的塑料透镜的塑料材料,可使用通常作为塑料透镜材料使用的各类材料。作为塑料透镜材料,可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一种以上其它单体形成的共聚物、二甘醇双(碳酸烯丙酯)与一种以上的其它单体形成的共聚物、聚氨酯与聚脲的共聚物、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不饱和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氨酯、聚硫聚氨酯、利用烯-硫醇反应而得到的硫醚树脂、环硫化合物(エピチオ化合物)的聚合物、含硫的乙烯基聚合物等。在上述材料中,就聚氨酯而言,由于其在玻璃化转变温度Tg前后会出现显著的弹性模量变化,因此,如果在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进行加热处理时不能进行稳定地支撑,则可能会引起形状变化,而按照参考实施方式A,可以在稳定支撑透镜的同时实施加热处理。因此,优选将参考实施方式A适用于聚氨酯透镜。聚氨酯透镜可通过使例如多异氰酸酯与聚醇和/或聚硫醇聚合而获得。此外,还可以根据目的不同向上述聚氨酯材料中添加第三成分。关于聚氨酯透镜的详细情况,可参考例如日本特开昭63-4621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3-284715号公报等。另外,塑料透镜可利用浇注聚合、注塑成型等公知的方法进行成型。
可以如图1所示地设置待实施加热处理的透镜,使其相对面中的任一面朝下。在进行加热处理时,朝下设置的透镜下面不存在因从加热炉内壁落下异物等而导致异物附着的危险。因此,优选将需要防止异物附着的面朝下设置。例如,半成品透镜的一面为光学面、另一面为非光学面,在接受订货之后再对非光学面实施研削及研磨加工以供应成品透镜。通过使这种半成品透镜的光学面朝下设置,可以避免光学面在进行加热处理时受到异物污染。此外,就凹凸透镜而言,如果使其凹面朝上,当从上方落下比透镜更大的物体时,由于最初与落下物接触的是端部,因而可避免凹面的中央部位因落下物而受损。另一方面,对于将凸面朝上设置的情况,透镜的中央部位会因来自上方的落下物而受损。如果上述中的受损部分是端部,则可通过研削等容易地将受损部分除去,但如果是中央部位受损,则很难制成成品透镜出货。因此,尤其对于两面均为光学面的成品透镜的情况,就凹凸透镜而言,优选设置成凸面朝下。
另外,在参考实施方式A中,待实施加热处理的透镜可以是两面均具有中心对称性的面(例如,两面球面),也可以是其中任一面具有中心不对称性的面形状,还可以是两面均具有中心不对称性的面形状。特别是,按照参考实施方式A,通过用支撑部件对两面均具有中心不对称性的面形状的透镜的端面进行支撑,可以在进行稳定的支撑的情况下实施加热处理,因此,参考实施方式A适合于如上所述的透镜的制造方法。
另外,在参考实施方式A中,在任一面上形成硬涂膜、防反射膜、光致变色膜等涂膜或蒸镀膜之后实施加热处理时,优选将形成有涂膜的一面朝下设置。由此,可以如上所述地防止在位于透镜最表面的膜上附着异物。另外,在参考实施方式A中,由于在进行加热处理时是对端面进行支撑,因此,可以在透镜下面与支撑部件处于非接触的状态下对透镜下面实施加热处理。这一点在下述情况下是有利的,例如,要在涂膜尚未完全固化的状态下实施加热处理的情况等容易因涂膜与支撑部件接触而使涂膜受损的情况。如果未固化的膜与支撑部件接触,则不仅会导致膜的平滑性降低,而且可能还会引起在加热处理后从支撑部件上取下透镜时膜的一部分受损、或潜在的密合性降低。另外,在对透镜下面周边部位进行支撑并实施加热处理的方法中,在周边部位,涂膜会受到支撑部件的挤压,进而可能导致该部分变薄。而由此引发的膜的一部分变薄是导致膜与透镜之间密合降低的原因。特别是,一旦透镜下面周边部位发生密合性降低,则容易引发膜的剥离,并可能由此导致整个膜的密合性下降。与此相反,按照参考实施方式A,由于可以在透镜下面与支撑部件非接触的状态下实现对透镜的支撑,因而可以在不存在上述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加热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加热处理时,透镜上面与支撑部件之间通常处于非接触状态。另外,涂膜及蒸镀膜可通过公知的方法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参考实施方式A中,在进行加热处理时透镜下面与支撑部件并不是必须要处于非接触状态,例如,对于下面没有涂膜的情况,通过使透镜下面的一部分与支撑部件接触,有时可进行更稳定的支撑。
在参考实施方式A中,对于待实施加热处理的透镜及透镜支撑方法的其它说明参见上述对本发明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部分的记载。
加热处理
在利用上述支撑部件对端面支撑的状态下对塑料透镜实施加热处理。如上所述,参考实施方式A适用于包含将塑料透镜加热至构成该塑料透镜的塑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加热处理的情况。但上述加热处理并不限于在构成该透镜的塑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下进行,参考实施方式A还适合于包含加热至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加热处理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参考实施方式A中的加热处理还可以是为了使透镜内的未反应单体发生固化、促进透镜聚合的进行、除去透镜内部的应变而进行的缓慢冷却(退火),涂布在透镜表面的涂膜的固化、在涂膜上形成蒸镀膜时进行的前处理等任意的加热处理。加热条件可根据目的不同而适当设定。这些加热处理可以在例如加热炉内,利用热、紫外线、红外线、电子射线、微波等进行。在进行例如聚氨酯透镜的退火时,可以将加热温度设定在20~130℃作为、将加热温度设定为1~12小时左右。
对于在利用支撑部件进行支撑的状态下实施了加热处理的塑料透镜,通常在加热处理后通过研削、研磨等除去端面的锥面。但在某些用途中,也可以不除去锥面而使用。
按照参考实施方式A,可以在不因加热处理而引起形状变化的情况下提供高品质的塑料透镜。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尤其适于用作要求具有高光学特性的眼镜透镜的制造方法。
[参考实施方式B]
上述说明的可在本发明中适用的包括表面处理及偶联剂的使用在内的提高密合性的方法可以不受本发明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限制而使用。
采用了上述方法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参考实施方式B)是用来制造在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具有涂膜的塑料透镜的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
至少在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任一面上实施选自表面清洁处理、表面活性化处理、表面积增大处理和表面被膜涂布处理中的至少1种表面处理;
通过涂布包含偶联剂的涂布液而在实施了上述表面处理的面上形成涂膜;以及,
在低于上述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对形成有上述涂膜的塑料透镜进行加热处理。
可以在该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对上述表面处理前的塑料透镜基体材料进行加热处理。
上述表面处理可以包括选自碱处理、研磨处理、臭氧中暴露、电晕放电、紫外线照射、等离子体放电、底涂层涂布和溶剂处理中的至少一种表面处理。
上述涂布液可以是光固化性涂布液,还可以进一步包含在进行上述涂布之后通过光照使涂布液固化。
上述涂布液还可以包含光致变色色素。
上述涂布液还可以包含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上述涂膜的厚度可以为10~60μm的范围。
一般来说,作为眼镜透镜等光学透镜使用的塑料透镜不仅可通过其透镜基体材料实现期待的折射率,还能够通过设置在基体材料上的涂膜赋予各种性能(调光性能、防反射能力、耐久性提高等)(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5-246265号公报或其英文同族专利EP 1721680A1以及由メデイカル葵(Medical-Aoi)出版、1986年5月22日发行的《眼镜》的p.81~83,上述中的全部内容均特别以公开的方式援引在本说明书中)。
通常,在透镜基体材料两面形成涂膜时,由于涂膜在两面的收缩是均衡的,因此,透镜基体材料不会出现明显的形状变化或密合性下降问题。与此相反,当仅在透镜基体材料的一面形成涂膜时,由于涂膜的收缩会在一面上显示出显著的影响,因而会导致涂膜与透镜基体材料之间的密合性降低、形成涂膜之后基体材料的形状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对成品透镜的性能带来重大影响。为了防止透镜基体材料的形状变化,可考虑在形成涂膜之后降低加热处理的温度。另一方面,为了提高透镜基体材料与涂膜之间的密合性,可考虑在涂布涂膜之后对整个透镜进行加热,以使构成透镜基体材料的聚合物成分和涂布液中的成分之间形成键等。可是,在加热温度下可能会发生透镜基体材料变形、表面光焦度的控制困难等问题。而另一方面,如果降低加热温度,则很难获得充分的密合性提高效果。也就是说,提高密合性与保持形状这两者之间成折衷选择的关系,要兼顾两者是极为困难的。
与此相反,经过本发明人等的深入研究,得到了下述结论。
如上所述,在形成涂膜后的加热处理温度下,塑料透镜基体材料可能会发生变形。特别是,由于塑料的流动性会以玻璃化转变的温度为界发生较大变化,当加热温度达到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时,透镜基体材料的变形有时会达到导致透镜表面的光焦度的控制变得困难的程度。可是,从提高密合性的效果的角度考虑,降低加热温度起到的却是负作用。基于此,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下述新的结论:通过向涂布液中添加偶联剂作为提高密合性的成分、并对涂布涂布液之前的透镜基体材料表面实施碱处理,可以对因使加热温度相对较低而引起的密合性提高效果的降低给予补偿。按照参考实施方式B,可以在抑制或防止基体材料的变形的同时提高透镜基体材料与涂膜之间的密合性,并可由此获得高品质的塑料透镜。
以下,针对上述参考实施方式B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参考实施方式B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1)
至少对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任一面实施表面处理。
(步骤2)
通过在实施了上述表面处理的面上涂布包含偶联剂的涂布液来形成涂膜。
(步骤3)
在低于上述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对形成有上述涂膜的塑料透镜进行加热处理。
以下,依次对上述各步骤进行具体说明。
(步骤1)
该步骤是在透镜基体材料的待形成涂膜的面(被涂布面)上实施表面处理的步骤。上述表面处理为选自表面清洁处理、表面活性化处理、表面积增大处理和表面被膜涂布处理中的至少1种表面处理。其具体说明参照上述对本发明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进行的说明。
作为参考实施方式B中构成待处理的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塑料材料,可使用通常作为塑料透镜材料使用的各种材料。作为塑料透镜材料,可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一种以上的其它单体的共聚物、二乙二醇醇双(碳酸烯丙酯)与一种以上的其它单体的共聚物、聚氨酯与聚脲的共聚物、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不饱和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氨酯、聚硫聚氨酯、利用烯-硫醇反应而得到的硫醚树脂、含硫的乙烯基聚合物等。在上述材料中,由于聚氨酯在玻璃化转变温度Tg前后的弹性模量变化较大,在形成涂膜后于聚氨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对整个透镜进行加热处理时,可能因基体材料的变形而导致密合性降低、或不易对表面光焦度进行控制,但在参考实施方式B中,由于可以在低于基体材料的Tg的温度下对形成涂膜后的整个透镜进行加热处理,因而可避免因基体材料变形而引起的上述问题。因此,参考实施方式B适用于聚氨酯透镜。聚氨酯透镜可通过例如使多异氰酸酯与聚醇和/或聚硫醇聚合而获得。此外,还可以根据目的不同而向上述聚氨酯材料中添加第三成分。关于聚氨酯透镜的具体情况,可参见例如日本特开昭63-4621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3-284715号公报等。此外,塑料透镜可采用浇注聚合、注塑成型等公知的方法进行成型。而作为透镜基体材料的厚度,在其几何中心部位通常约为1mm~50mm左右。在参考实施方式B中,对于待处理的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其它具体说明参见上述对本发明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部分的记载。
对于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后述涂膜(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利用用来确定制造条件的预备试验来预先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用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例如,聚氨酯透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根据第三成分的有无、其添加量而变动,但通常为100~120℃左右。
参考实施方式B也同本发明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一样,以采用热机械分析装置(TMA)的针入模式对透镜基体材料进行测定而得到的值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另一方面,所说的涂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指:利用动态粘弹性测定所求出的储能模量E’与损耗模量E”之比E’/E”(tanδ)达到最大时的温度。
透镜基体材料的内部可能会残留光学应变,并可能因此而导致成品透镜的光学特性降低。因此,在参考实施方式B中,优选对形成涂膜前的透镜基体材料进行加热处理,以降低或除去基体材料内部的应变。从该目的出发而进行的加热处理优选在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下进行。另外,为了有效地获得上述表面处理的效果,优选对上述表面处理前的透镜基体材料实施上述加热处理。
就透镜基体材料的加热而言,尤其对于透镜面形状不是中心对称形状的情况等,优选利用下述方法实现支撑:在将基体材料设置在支撑部件上、使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一面朝下时,利用支撑部件对透镜基体材料端面进行支撑;更优选采用参考实施方式A。另外,后述的步骤3中的加热处理也优选在利用参考实施方式A对透镜进行支撑的同时进行。此时,优选将形成有涂膜的面朝下设置。由此,可如上所述地避免异物附着在位于透镜最表面的膜上。当然,在参考实施方式B中,也可以利用例如日本专利第2783499号说明书(其全部内容均以公开的方式援引在本说明书中)中记载的方法等公知的方法实现对透镜基体材料的支撑。
透镜基体材料的加热可以在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上的温度、优选在Tg~Tg+10℃左右进行,加热时间只要达到能够消除基体材料内部的应变的程度即可。例如,可以在透镜基体材料表面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之后,在该温度下保持30~120分钟左右。对于达到设定温度之前的升温速度并无特殊限制,但在确定升温速度时应将构成透镜基体材料的塑料材料的热性质也考虑在内,例如,可以设定为1.3~1.7℃/分钟左右。此外,对于加热处理后的透镜基体材料,可进行自然冷却,但由于冷却时的热屡历也会对透镜特性产生影响,因此优选使用退火炉等来控制冷却速度。可以将冷却速度设定为例如2~5℃/分钟左右。上述加热处理可以在例如加热炉内,利用热、紫外线、红外线、电子射线、微波等进行。
步骤2
在该步骤中,通过在实施了上述表面处理的基体材料表面上涂布含有偶联剂的涂布液来形成涂膜。其中,通过向要涂布在透镜基体材料表面的涂布液中添加偶联剂、并在透镜基体材料的被涂布面上实施如上所述的表面处理,即使如后所述地将加热处理温度设定至低于基体材料的Tg的较低温度,也可以获得涂膜与基体材料的密合性优异的透镜。
上述涂布液可以是能够通过热聚合而固化的热固性组合物,也可以是能够通过光聚合而固化的光固化性组合物。由于光固化性组合物可以有效防止因加热而导致的基体材料的变形,在进行固化反应时无须进行加热处理,因此优选使用光固化性组合物作为涂布液。涂布液可涂布于透镜基体材料的任一面。
作为上述光固化性组合物,通常被称为光致变色膜或调光膜,可列举用来形成对透镜赋予调光性能的功能膜的涂布液(光致变色液)。作为光致变色膜,由于其通常为厚膜,因而容易因聚合时发生收缩而导致与基体材料的密合性降低,并且,在利用光聚合、尤其是自由基聚合进行固化反应时,由于聚合反应迅速进行,涂膜急剧收缩,因而容易导致密合性降低。与此相反,在参考实施方式B中,通过使用偶联剂和对透镜基体材料表面(被涂布面)进行表面处理,可提高透镜基体材料和涂膜的密合性。因此,参考实施方式B适用于具有光致变色膜作为固化膜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光致变色液至少含有光致变色色素和光固化性成分,还任意含有聚合引发剂及添加剂。其具体说明参见上述在本发明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部分的记载。此外,关于上述偶联剂的具体说明参见在本发明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部分的说明。
将涂布液涂布在参考实施方式B中的透镜基体材料的表面可利用旋涂法、浸涂法等公知的涂布方法进行。参考实施方式B中的涂膜及其形成方法的其它具体内容参见上述对本发明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的说明部分的记载。
步骤3
该步骤是对在步骤2中形成了涂膜的整个透镜实施加热处理的步骤。该加热处理具有提高透镜基体材料与涂膜的密合性的作用。在本发明中,在低于基体材料的Tg的较低温度下进行该加热处理,但通过如上所述地使用偶联剂并实施表面处理,即使在加热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提高透镜基体材料与涂膜的密合性。另外,由于在低于上述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可以防止因加热处理而引起的基体材料的变形。
对于进行上述加热处理时的温度,只要是低于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即可,但优选与本发明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同样地在涂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下进行。该步骤的优选实施方式与本发明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中的第四步骤相同。
可以直接将经过步骤3后的透镜基体材料作为成品透镜出货,还可以进一步设置硬涂膜、防反射膜等。对于进一步在上述涂膜上形成功能膜的情况,为了防止透镜基体材料的变形,优选不在基体材料的Tg以上的温度下进行加热处理,另外,为了同时防止涂膜发生变形,优选不在涂膜的Tg以上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不过,由于经过步骤3之后透镜的涂膜与透镜基体材料之间已实现了牢固的密合,因此,在经过步骤3后的涂膜上形成功能膜时,即使在透镜基体材料的Tg以上的温度下进行加热处理,也可以使密合性得以保持。此外,当按照之前说明的那样使透镜基体材料的端面为圆锥状时,通常在制成成品出货之前通过研削、研磨等除去锥面。不过,根据用途不同,也可以在不除去锥面的情况下使用。
按照参考实施方式B,可以获得基体材料与涂膜的密合性优异、且透镜基体材料的变形得以防止的高品质的塑料透镜。参考实施方式B适用于作为要求高度光学特性的光学透镜、尤其是眼镜透镜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实施例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受限于由实施例示出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透镜基体材料的制造
按照下述方法,成型图1下图所示的塑料透镜基体材料。
将484质量份间二甲苯二异氰酸酯、305质量份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90质量份一硫代甘油、0.3质量份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及0.5质量份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三唑混合,并进行充分搅拌,然后在1mmHg的真空下进行了60分钟脱气。
然后,准备用来获得两面非球面型光焦度递增透镜的上下玻璃制透镜模具(外径68.5mm),与树脂制衬垫共同组装成透镜铸模,并向该铸模中注入上述混合液,持续进行20小时升温使温度从25℃升至120℃,再在120℃下保持2小时,进行聚合,从而进行透镜的成型,其中,所述上下玻璃制透镜模具具有下述结构:远用光焦度+3.00(D)、散光光焦度+1.00(D)、加入光焦度+1.00(D)、用于显示远用光焦度测定位置与加入光焦度测定位置之间距离的递增带长为11mm、透镜外径60φ、中心壁厚4.2mm。除去衬垫,向阴模与已成型的透镜之间打入楔子将两者剥离,然后再从透镜上剥下阳模,以取出聚氨酯类透镜。之后,对取出的透镜的周边部位进行切削加工,使其外径从约68.55mm变为60mm。此时,在透镜的端面上形成了如图1下图所示的圆锥结构。上述圆锥形状是在通过透镜几何中心的法线方向的直线上具有顶点的假想圆锥侧面,并使其与通过透镜几何中心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其中,作为圆锥形状的角度,使透镜凹面侧(眼球侧)为变宽的方向,且上述假想的圆锥顶点被设置在透镜凸面侧(物体侧)。
2.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利用与上述1.相同的方法制造用于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的透镜基体材料,利用热机械分析装置(TMA)的针入模式对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测定时,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0℃。
3.第一加热步骤(第一步骤)
接着,由于第一步骤,将上述1.中获得的透镜基体材料设置(透镜下面与支撑装置处于非接触状态)在图1下图所示的透镜支撑装置上。透镜支撑装置为铝合金制,透镜收容凹部的内径为63~70φ。另外,将透镜承载部的锥面倾斜角度设定为相对于平面成45°。在如上所述的支撑状态下,在利用热电偶对上述透镜基体材料凸面和加热炉内部的温度进行监视的同时,在加热炉内经过60分钟使温度从室温(24℃)升温(约1.4℃/分钟)至目标温度110℃,当透镜表面温度达到110℃之后,在该温度下保持100分钟,进行加热处理。加热处理结束后,以2.87℃/分钟的缓慢冷却速度冷却至室温。
4.光致变色膜的形成(第二、第三步骤)
向塑料制容器中添加100质量份自由基聚合性单体,该自由基聚合性单体包含20质量份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35质量份BPE低聚物(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10质量份EB6A(聚酯低聚物六丙烯酸酯)、10质量份平均分子量为532的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10质量份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并向其中添加3质量份作为光致变色色素的下述色烯1、5质量份作为抗氧剂的LS765(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甲基(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0.4质量份作为紫外线聚合引发剂的CGI-184(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0.1质量份CGI403(双(2,6-二甲氧基苯甲酰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在对该溶液进行搅拌的同时向其中滴加4.8质量份作为密合剂的具有环氧基的有机硅化合物(γ-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6质量份具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的有机硅化合物的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充分搅拌之后,称量并滴入1.4质量份N-甲基二乙醇胺,然后再次进行充分的搅拌混合。然后,添加并混合0.1质量份的硅氧烷类流平剂Y-7006(聚氧化烯烃-二甲基聚硅氧烷共聚物),然后用自转公转方式搅拌脱泡装置进行2分钟脱泡,从而得到光致变色液。所得溶液的粘度为140mPa·s。
[化学式9]
色烯1
将在上述1.中经过了加热处理的透镜基体材料于60℃、10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进行5分钟的浸渍处理,并利用纯水进行充分的清洗,干燥之后,利用旋涂法将制备的光致变色液涂布在基体材料凸面侧。
然后,在氮气氛围中、UV光源(波长150~380nm)下从透镜的凸面侧进行光照,进行光致变色膜的固化处理。照射距离为330mm、照射时间为165秒。对固化膜的膜厚进行测定的结果为30μm。
4.光致变色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
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制作透镜基体材料上形成有光致变色膜的透镜样品,按照下述方法对该样品上的光致变色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测定时,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55~60℃。
利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对储能模量(弹性)和损耗模量(粘性)进行测定,计算出损耗模量(粘性)/储能模量(弹性),将其峰值温度作为Tg。
5.第二加热步骤(第四步骤)
按照与第一加热步骤相同的方法将形成有固化膜的透镜设置在支撑部件上、并使固化膜朝下,在该状态下,利用热电偶对固化膜表面及加热炉内部的温度进行监视,同时在加热炉内经过60分钟将温度从室温(24℃)升温(约0.9℃/分钟)至目标温度80℃,当固化膜表面温度达到80℃后,在该温度下保持120分钟,进行加热处理。加热处理结束后,以2.87℃/分钟的缓慢冷却速度冷却至室温。
利用LOH公司制造的Focovision(曲率半径测量仪)对得到的光致变色透镜的光学特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其不存在内部应变,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此外,利用LOH公司制造的Focovision对透镜基体材料的变形进行评价,将结果换算成光焦度为±0.03D以内,未观察到对表面光焦度造成影响的明显变形。
此外,利用十字割痕试验对透镜基体材料和光致变色膜的密合性进行评价,得到了100/100的良好结果。
[比较例1]
未进行实施例1中固化膜形成前的加热处理,并在形成固化膜之后在加热炉内经过60分钟使整个透镜从室温(24℃)升温(约1.4℃/分钟)至目标温度110℃,当透镜表面(固化膜表面)温度达到110℃之后,在该温度下保持100分钟,进行加热处理,加热处理结束后,以2.87℃/分钟的缓慢冷却速度冷却至室温,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光致变色透镜。
针对得到的透镜,利用LOH公司制造的Focovision对透镜基体材料的变形进行评价,将结果换算成光焦度,发生了±0.14D(平均值的绝对值0.09D)的明显变形。
[实施例2、3,比较例2、3(实施方式I、参考实施方式B)]
1.透镜基体材料的制造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成型图1下图所示的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0℃)。
2.第一加热步骤
接着,将上述1.中获得的透镜基体材料设置在图1下图所示的透镜支撑装置(透镜下面与支撑装置处于非接触状态)上。透镜支撑装置为铝合金制,透镜收容凹部的内径为63~70φ。另外,将透镜承载部的锥面倾斜角度设定为相对于平面成45°。在如上所述的支撑状态下,在利用热电偶对上述透镜基体材料凸面的温度和加热炉内部的温度进行监视的同时,在加热炉内经过60分钟使温度从室温(24℃)升温(约1.4℃/分钟)至目标温度110℃,当透镜表面温度达到110℃之后,在该温度下保持100分钟,进行加热处理。加热处理结束后,以2.87℃/分钟的缓慢冷却速度冷却至室温。
3.光致变色膜的形成
向塑料制容器中添加100质量份自由基聚合性单体,该自由基聚合性单体包含20质量份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35质量份BPE低聚物(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10质量份EB6A(聚酯低聚物六丙烯酸酯)、10质量份平均分子量为532的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10质量份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并向其中添加3质量份作为光致变色色素的实施例1中使用的色烯1、5质量份作为抗氧剂的LS765(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甲基(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0.4质量份作为紫外线聚合引发剂的CGI-184(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0.1质量份CGI403(双(2,6-二甲氧基苯甲酰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在对该溶液进行搅拌的同时向其中滴加4.8质量份作为硅烷偶联剂的具有环氧基的有机硅化合物(γ-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6质量份具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的有机硅化合物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充分搅拌之后,称量并滴加1.4质量份N-甲基二乙醇胺,然后再次进行充分的搅拌混合。然后,添加并混合0.1质量份的硅氧烷类流平剂(聚氧化烯烃-二甲基聚硅氧烷共聚物),然后用自转公转方式搅拌脱泡装置进行2分钟脱泡,从而得到光致变色液。所得溶液的粘度为140mPa·s。
将在上述1.中经过了加热处理的透镜基体材料于60℃、10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进行5分钟的浸渍处理,并利用纯水进行充分的清洗、干燥。然后,使透镜基体材料凸面与研磨垫发生相对的滑动和旋转,进行研磨处理。将此时的旋转速度设定为400~600rpm左右。同时,使研磨垫沿眼镜透镜的主经线方向摇动。研磨垫的摇动以每秒钟一次左右的周期进行。作为研磨垫,使用以发泡聚氨酯、毡或无纺布等纤维性的布或合成树脂等为材料的、厚度1mm左右的片状材料。研磨后,利用旋涂法将制备的光致变色液涂布在基体材料凸面侧。
然后,利用TOSHIBA LIGHTING&TECHNOLOGY制造的UV光源(波长150~380nm)在氮气氛围中从透镜的凸面侧实施光照,进行光致变色膜的固化处理。照射距离为330mm、照射时间为165秒。对固化膜的膜厚进行测定时,其膜厚为30μm。
4.光致变色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
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制作透镜基体材料上形成有光致变色膜的透镜样品,按照下述方法对该样品上的光致变色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测定时,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55~60℃。
利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对储能模量(弹性)和损耗模量(粘性)进行测定,计算出损耗模量(粘性)/储能模量(弹性),将其峰值温度作为Tg。
5.第二加热步骤
按照与第一加热步骤相同的方法将形成有固化膜的透镜设置在支撑部件上、并使固化膜朝下,在此状态下,利用热电偶对固化膜表面和加热炉内部的温度进行监视,同时在加热炉内经过30分钟将温度从室温(24℃)升温至表1所示的目标温度,当固化膜的表面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之后,在该温度下保持60分钟,进行加热处理。加热处理结束后,以2.87℃/分钟的缓慢冷却速度冷却至室温。
利用LOH公司制造的Focovision对实施例2、3、比较例2、3中获得的光致变色透镜的光学特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任一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获得的光致变色透镜均不存在内部应变,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此外,利用LOH公司制造的Focovision对透镜基体材料的变形进行评价,并利用十字割痕试验对透镜基体材料和光致变色膜的密合性进行了评价,上述评价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碱处理 | 表面处理 | 固化膜形成之后的加热处理温度 | 形状变化 | 密合性 | |
实施例2 | 有 | 有 | 80℃ | -0.00 | 95-99.9/100 |
实施例3 | 有 | 有 | 90℃ | -0.03 | 100/100 |
比较例2 | 有 | 有 | 100℃ | -0.14 | 100/100 |
比较例3 | 有 | 有 | 110℃ | -0.14 | 100/100 |
(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00℃)
如表1所示,实施例2、3、比较例2、3的透镜基体材料与固化膜的密合性均良好,但在比较例2、3中,观察到对表面光焦度造成严重影响的形状变化。可认为这是由于:在固化膜形成之后,因在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进行了热处理,导致透镜基体材料发生了严重变形。
[实施例4、比较例4(实施方式I、参考实施方式B)]
1.透镜基体材料的制造
除了改变透镜原料液的配方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透镜基体材料。
2.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利用与上述1.相同的方法制造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用透镜基体材料,在使用热机械分析装置(TMA)的针入模式对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测定时,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18℃。
3.第一加热步骤
然后,将上述1.中获得的透镜基体材料设置在图1下图所示的透镜支撑装置(透镜下面与支撑装置处于非接触状态)上。透镜支撑装置为铝合金制,透镜收容凹部的内径为63~70φ。另外,将透镜承载部的锥面倾斜角度设定为相对于平面成45°。在如上所述的支撑状态下,在利用热电偶对上述透镜基体材料凸面和加热炉内部的温度进行监视的同时,在加热炉内经过60分钟将温度从室温(24℃)升温(约1.6℃/分钟)至目标温度120℃,当透镜表面温度达到118℃之后,在该温度下保持100分钟,进行加热处理。加热处理结束后,以2.87℃/分钟的缓慢冷却速度冷却至室温。
4.光致变色膜的形成
将在上述1.中经过了加热处理的透镜基体材料在60℃、10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进行5分钟的浸渍处理,并利用纯水进行充分的清洗、干燥,然后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方法以旋涂法将制备的光致变色液涂布在基体材料凸面侧。
然后,在氮气氛围中、UV光源(波长150~380nm)下从透镜的凸面侧实施光照,进行光致变色膜的固化处理。照射距离为330mm、照射时间为165秒。对固化膜的膜厚进行测定时,其膜厚为30μm。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对该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测定时,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55~60℃。
5.第二加热步骤
按照与第一加热步骤相同的方法将形成有固化膜的透镜设置在支撑部件上、使固化膜朝下,并在此状态下,利用热电偶对固化膜和加热炉内部的温度进行监视,同时在加热炉内经过30分钟将温度从室温(24℃)升温至表2所示的目标温度,当固化膜的表面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之后,在该温度下保持60分钟,进行加热处理。加热处理结束后,以2.87℃/分钟的缓慢冷却速度冷却至室温。
利用LOH公司制造的Focovision对实施例4、比较例4中获得的光致变色透镜的光学特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实施例4和比较例4中获得的光致变色透镜均不存在内部应变,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此外,利用LOH公司制造的Focovision对透镜基体材料的变形进行评价的结果及利用十字割痕试验对透镜基体材料与光致变色膜的密合性进行评价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碱处理 | 表面处理 | 固化膜形成之后的加热处理温度 | 形状变化 | 密合性 | |
实施例4 | 有 | 无 | 110℃ | -0.03 | 100/100 |
比较例4 | 有 | 无 | 120℃ | -0.09 | 100/100 |
(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18℃)
如表2所示,实施例4、比较例4的透镜基体材料与固化膜的密合性均良好,但在比较例4中观察到对表面光焦度造成严重影响的形状变化。可以认为这是由于:在固化膜形成之后,因在透镜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进行了热处理,导致透镜基体材料发生了严重变形。
实施方式I及参考实施方式B适于作为具有光致变色膜等功能膜的眼镜透镜的制造方法。
[参考例1(参考实施方式A)]
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具有图1上图所示形状的塑料透镜。
将100质量份间二甲苯二异氰酸酯、142质量份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6质量份磷酸二正丁酯、0.25质量份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和0.5质量份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三唑混合,进行充分搅拌后,在1mmHg的真空下进行60分钟脱气。
然后,准备用于获得两面非球面型光焦度递增透镜的上下玻璃制透镜模具(外径73.5mm),与带式树脂制衬垫共同组装成透镜铸模,并向该铸模中注入上述混合液,持续进行20小时升温,使温度从25℃升至120℃,再在120℃下保持2小时,进行聚合,其中,所述上下玻璃制透镜模具具有下述结构:远用光焦度+3.00(D)、散光光焦度+1.00(D)、加入光焦度+1.00(D)、用于显示远用光焦度测定位置与加入光焦度测定位置之间距离的递增带长为11mm、透镜外径为65φ、中心壁厚为5.6mm。除去带,向阴模与已成型的透镜之间打入楔子以将两者剥离,然后再从透镜上剥下阳模,取出透镜。然后,对取出的透镜的周边部位进行切削加工,使其外径约从73.5mm变为65mm。此时,在透镜的端面上形成了具有如图1上图所示形状的圆锥结构。上述圆锥形状是在通过透镜几何中心的法线方向的直线上具有顶点的假想圆锥侧面,并且与通过透镜几何中心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0.01°。需要说明的是,圆锥形状的角度为使透镜凹面侧(眼球侧)变宽的方向,且上述假想的圆锥顶点被设置在透镜凸面侧(物体侧)。
然后,为了进行退火步骤,将得到的透镜设置在图1上图所示的透镜支撑装置上(透镜下面凸部与支撑装置处于接触状态)。透镜支撑装置为铝合金制,透镜收容凹部的内径为63~70φ。另外,将透镜承载部的锥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相对于平面为89.99°。在如上所述的支撑状态下,在20℃~115℃的条件下对上述透镜进行退火。构成透镜的聚氨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00℃)包含在上述加热温度范围内,但获得的透镜既不存在光学应变也未发生因加热处理引起的变形,显示出优异的透镜物性。
[参考例2(参考实施方式A)]
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成型图1下图所示的塑料透镜。
然后,为了进行退火步骤,将得到的透镜设置在图1下图所示的透镜支撑装置(透镜下面与支撑装置处于非接触状态)上。透镜支撑装置为铝合金制,透镜收容凹部的内径为63~70φ。另外,将透镜承载部的锥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相对于平面成45°。在如上所述的支撑状态下,在20℃~115℃的条件下对上述透镜进行退火。构成透镜的聚氨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00℃)包含在上述加热温度范围内,但获得的透镜既不存在光学应变也未发生因加热处理引起的变形,显示出优异的透镜物性。
[参考例3(参考实施方式A)]
准备上下玻璃制透镜模具(外径83.5mm),与带式树脂制衬垫共同组装成透镜铸模,并向该铸模中注入与实施例1相同的单体混合液,持续进行20小时升温,使温度从25℃升至120℃,再在120℃下保持2小时,进行聚合。其中,所述上下玻璃制透镜模具具有下述结构:远用光焦度-4.00(D)、散光光焦度-1.00(D)、加入光焦度+1.00(D)、用于显示远用光焦度测定位置与加入光焦度测定位置之间距离的递增带长为14mm、透镜外径75φ、中心壁厚0.8mm,并且,该上下玻璃制透镜模具是用来获得凸面(物体侧)具有递增面、凹面(眼球侧)具有散光光焦度的光焦度递增透镜的透镜模具。除去带,向阴模与已成型的透镜之间打入楔子以将两者剥离,然后再从透镜上剥下阳模,取出透镜。然后,对取出的透镜的周边部位进行切削加工,使其外径约从83.5mm变为75mm。此时,在透镜的端面上形成了图1上图所示的圆锥结构。上述圆锥形状是在通过透镜几何中心的法线方向的直线上具有顶点的假想圆锥侧面,并且其与通过透镜几何中心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5°。需要说明的是,圆锥形状的角度为使透镜凹面侧(眼球侧)变宽的方向,且上述假想的圆锥顶点被设置在透镜凸面侧(物体侧)。
然后,为了进行退火步骤,将得到的透镜设置在图1上图所示的透镜支撑装置上。透镜支撑装置为铝合金制,透镜收容凹部的内径为72~80φ。另外,将透镜承载部的锥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相对于平面成85°。在如上所述的支撑状态下,在20℃~115℃的条件下对上述透镜进行退火。得到的透镜既不存在光学应变也未发生因加热处理引起的变形,显示出优异的透镜物性。
[参考例4(参考实施方式A)]
为了获得具有平均光焦度-4.00(D)、散光光焦度-1.00(D)、透镜外径80φ、中心壁厚1.0mm的结构,且散光光焦度分配在凹凸两面的单焦点光焦度透镜,利用金刚钻加工透镜机(curve generator)对透镜母体材料的两面或单面进行切削加工。对于仅对单面进行切削加工的情况,使用的是预先经过成型而得到的单面具有光学面的半成品透镜(外径83.5mm)。接着,在获得光学面之后,对透镜周边部位进行切削加工,使其外径约从83.5mm变更为80mm。此时,在透镜的端面形成了如图1上图所示的圆锥结构。上述圆锥形状是在通过透镜几何中心的法线方向的直线上具有顶点的假想圆锥侧面,并且其与通过透镜几何中心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5°。需要说明的是,圆锥形状的角度为使透镜凹面侧(眼球侧)变宽的方向,且上述假想的圆锥顶点被设置在透镜凸面侧(物体侧)。
为了进行退火步骤,将得到的透镜设置在图1上图所示的透镜支撑装置(透镜下面凸部与支撑装置相接触)上。透镜支撑装置为铝合金制,透镜收容凹部的内径为79~81φ。此外,将透镜承载部的锥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相对于平面成85°。在如上所述的支撑状态下,在20℃~115℃的条件下对上述透镜进行退火。在其它条件与实施例3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了试验。得到的透镜既不存在光学应变也未发生因加热处理引起的变形,显示出优异的透镜物性。
[参考例5(参考实施方式A)]
在设置了磁力搅拌的玻璃制容器中添加142质量份γ-环氧丙氧丙基甲氧基硅烷,在进行搅拌的同时滴加1.4质量份0.01当量的盐酸、32质量份水。滴加结束后,进行24小时搅拌,得到γ-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水解产物。然后,将460质量份氧化锡-氧化锆复合物溶胶(甲醇分散、总金属氧化物31.5质量%、平均粒径为10~15微米)、300质量份乙基溶纤剂、以及0.7质量份作为润滑剂的聚硅氧烷类表面活性剂、8质量份作为固化剂的乙酰丙酮铝添加到上述γ-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水解产物中,进行充分搅拌,然后进行过滤,制作涂布液。对用碱水溶液处理的塑料透镜(参考例1中获得的聚氨酯类透镜)进行充分的清洗,然后将其浸渍在上述涂布液中,利用浸涂法(提拉速度为14cm/分钟)将涂布液涂布在透镜凸面上。
浸渍结束后,将塑料透镜设置在如图1下图所示的透镜支撑装置(透镜下面与支撑装置处于非接触状态)上,在130℃进行2小时加热,形成固化膜(硬涂膜)。在形成上述硬涂膜后的透镜上,为了进行固化而进行加热时,由于在透镜上发现一定的变形和应变,故再次将其设置在同样的透镜支撑装置上,在80℃~120℃进行2小时退火。得到的透镜未出现变形、光学应变,显示出优异的透镜物性。
参考实施方式A适于作为要求高度光学特性的塑料透镜、尤其是眼镜透镜的制造方法。
Claims (15)
1.一种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所述塑料透镜在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固化膜,该制造方法包括:
将塑料透镜基体材料加热至该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
在上述加热后的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至少一面上涂布光固化性组合物;
对涂布在上述基体材料上的光固化性组合物进行光照,使上述组合物的至少一部分固化而形成固化膜;以及
在低于上述基体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且高于或等于上述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对上述形成有固化膜的塑料透镜进行加热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光固化性组合物是含有光致变色色素及光固化性成分的光致变色液,所述固化膜是光致变色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光固化性组合物还含有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固化膜的厚度为10~60μm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利用支撑部件对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端面进行支撑、以使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一对相对面中的一面朝下设置的同时进行所述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加热和/或所述加热处理,并且,所述透镜基体材料的端面包含相对于上述朝下设置的面为倒圆锥形状的锥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锥面形成共有同一顶点的圆锥侧面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撑是在所述朝下设置的面与支撑部件处于非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的。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一对相对面中的一面为光学面、另一面为非光学面,所述朝下设置的面为上述光学面。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朝下设置的面包含递增面或具有递增要素的非球面。
10.根据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一对相对面中的一面为凸面、另一面为凹面,所述朝下设置的面为上述凸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一对相对面中的任一面均具有中心不对称性的面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5~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撑部件是内周具有与所述塑料透镜端面相嵌合的面的环状部件,通过将该面与所述塑料透镜端面相嵌合来进行所述支撑。
13.根据权利要求5~1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加热处理中进行所述支撑,且在该支撑中,将具有所述固化膜的面朝下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光固化性组合物包含偶联剂,且在进行所述光固化性组合物的涂布之前对塑料透镜基体材料的待涂布该组合物的面实施选自下述表面处理中的至少一种:表面清洁处理、表面活性化处理、表面积增大处理以及表面被膜涂布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表面处理包含选自下述处理中的至少一种:碱处理、研磨处理、臭氧中暴露、电晕放电、紫外线照射、等离子体放电、底涂层涂布以及溶剂处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92920 | 2007-07-25 | ||
JP192920/07 | 2007-07-25 | ||
JP226833/07 | 2007-08-31 | ||
JP2007226833 | 2007-08-31 | ||
JP2007226892 | 2007-08-31 | ||
JP226892/07 | 2007-08-31 | ||
PCT/JP2008/063012 WO2009014086A1 (ja) | 2007-07-25 | 2008-07-18 |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65494A true CN101765494A (zh) | 2010-06-30 |
CN101765494B CN101765494B (zh) | 2013-06-12 |
Family
ID=40281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04638A Active CN101765494B (zh) | 2007-07-25 | 2008-07-18 | 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239776A1 (zh) |
EP (1) | EP2168757B1 (zh) |
JP (1) | JP5340937B2 (zh) |
CN (1) | CN101765494B (zh) |
WO (1) | WO2009014086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94848A (zh) * | 2011-05-24 | 2012-11-28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用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
CN102794847A (zh) * | 2011-05-24 | 2012-11-28 | Hoya株式会社 | 热固性组合物的制造方法 |
CN104159726A (zh) * | 2012-01-16 | 2014-11-19 | 道康宁公司 | 光学制品及形成方法 |
CN104203527A (zh) * | 2012-03-30 | 2014-12-10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用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
CN105122094A (zh) * | 2012-11-01 | 2015-12-02 | 依视路国际集团(光学总公司) | 受热影响的可改变的着色装置 |
CN107710035A (zh) * | 2015-06-25 | 2018-02-16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光学膜及含有其的光学叠层体 |
CN109576646A (zh) * | 2018-12-21 | 2019-04-05 | 北京铂阳顶荣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镀膜装置和镀膜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MX2009006182A (es) * | 2007-02-02 | 2009-06-26 | Tokuyama Corp | Metodo de produccion de lentes recubiertas. |
JP5567003B2 (ja) * | 2009-03-31 | 2014-08-06 | Hoya株式会社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レンズ製造システム、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レンズの製造プログラム、及び、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レンズの製造プログラムが記録された記録媒体 |
JP5567002B2 (ja) * | 2009-03-31 | 2014-08-06 | Hoya株式会社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レンズ製造システム、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レンズの製造プログラム、及び、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レンズの製造プログラムが記録された記録媒体 |
IT1393919B1 (it) * | 2009-04-16 | 2012-05-17 | Marinelli | Metodo per la produzione di elementi ottici fotocromatici ed elementi ottici fotocromatici |
WO2011136139A1 (ja) * | 2010-04-30 | 2011-11-03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ウェハレンズ部材の製造方法、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撮像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撮像モジュール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
BR112013016183B1 (pt) | 2010-12-27 | 2020-03-24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 Composição para material óptico e material óptico |
TWI537626B (zh) * | 2011-03-28 | 2016-06-11 | 柯尼卡美能達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以及攝像透鏡單元 |
AU2012263344A1 (en) * | 2011-06-03 | 2014-01-23 | Hoya Corporation | Plastic lens |
US9705056B2 (en) | 2012-02-09 | 2017-07-11 |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 Gradient polymer structures and methods |
JP2014141033A (ja) * | 2013-01-24 | 2014-08-07 | Hoya Corp |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US9995948B2 (en) | 2014-05-11 | 2018-06-12 | AddOn Optics Ltd. | Adhesive optical film to convert an eyeglass lens to a progressive lens |
US9874744B2 (en) | 2014-06-25 | 2018-01-23 | Thalmic Labs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wearable heads-up displays |
WO2016134033A1 (en) | 2015-02-17 | 2016-08-25 | Thalmic Labs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yebox expansion in wearable heads-up displays |
US10197805B2 (en) | 2015-05-04 | 2019-02-05 | North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yeboxes with heterogeneous exit pupils |
WO2016191709A1 (en) | 2015-05-28 | 2016-12-01 | Thalmic Labs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that integrate eye tracking and scanning laser projection in wearable heads-up displays |
KR20180081043A (ko) * | 2015-09-04 | 2018-07-13 | 탈믹 랩스 인크 | 안경 렌즈와 홀로그램 광학 소자를 통합시키는 시스템, 아티클 및 방법 |
US20170097753A1 (en) | 2015-10-01 | 2017-04-06 | Thalmic Labs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interacting with content displayed on head-mounted displays |
US9904051B2 (en) | 2015-10-23 | 2018-02-27 | Thalmic Labs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laser eye tracking |
US10802190B2 (en) | 2015-12-17 | 2020-10-13 | Covestro Ll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urved holographic optical elements |
US10303246B2 (en) | 2016-01-20 | 2019-05-28 | North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roximity-based eye tracking |
US10151926B2 (en) | 2016-01-29 | 2018-12-11 | North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reventing eyebox degradation in a wearable heads-up display |
KR20180132854A (ko) | 2016-04-13 | 2018-12-12 | 탈믹 랩스 인크 | 레이저 프로젝터를 집속하기 위한 시스템, 장치 및 방법 |
US10277874B2 (en) | 2016-07-27 | 2019-04-30 | North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laser projectors |
WO2018027326A1 (en) | 2016-08-12 | 2018-02-15 | Thalmic Labs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variable luminance in wearable heads-up displays |
US10215987B2 (en) | 2016-11-10 | 2019-02-26 | North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astigmatism compensation in a wearable heads-up display |
WO2018098579A1 (en) | 2016-11-30 | 2018-06-07 | Thalmic Labs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laser eye tracking in wearable heads-up displays |
US10365492B2 (en) | 2016-12-23 | 2019-07-30 | North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beam combining in wearable heads-up displays |
US10718951B2 (en) | 2017-01-25 | 2020-07-21 | North Inc.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beam combining in laser projectors |
US10901216B2 (en) | 2017-10-23 | 2021-01-26 | Google Llc | Free space multiple laser diode modules |
JP7277121B2 (ja) * | 2018-12-06 | 2023-05-18 |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 光学部材、硬化性組成物、及び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
US11378821B2 (en) | 2019-09-26 | 2022-07-05 | AddOn Optics Ltd. | Progressive len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JP7393169B2 (ja) * | 2019-09-27 | 2023-12-06 |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 眼鏡レンズ設計システム、眼鏡レンズ設計方法、及び眼鏡レンズ設計プログラム |
EP4353462A1 (en) * | 2022-10-14 | 2024-04-17 | Essilor International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en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82107A (en) * | 1980-08-15 | 1982-03-03 | Philips Electronic Associated | Plastics optical elements which comprise a moulded plastics material coated on one face with a photopolymerized resin |
JP2909573B2 (ja) * | 1992-04-27 | 1999-06-23 | 株式会社アサヒオプティカル | 眼鏡用熱硬化性樹脂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及び該方法に用いる整形用支持具 |
US5406341A (en) * | 1992-11-23 | 1995-04-11 | Innotech, Inc. | Toric single vision, spherical or aspheric bifocal, multifocal or progressive contact lense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
JP3428062B2 (ja) * | 1993-04-13 | 2003-07-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JP2783499B2 (ja) * | 1993-10-14 | 1998-08-06 | ホーヤ株式会社 |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JP3781130B2 (ja) * | 1995-05-17 | 2006-05-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眼鏡用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US6416307B1 (en) * | 1998-09-25 | 2002-07-09 | Q2100, Inc. | Plastic lens systems,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
ES2326875T3 (es) * | 2002-05-27 | 2009-10-21 | Tokuyama Corporation | Procedimiento de elaboracion de un producto con capa fotocromatica. |
EP1602479B1 (en) * | 2003-02-17 | 2019-04-10 | Tokuyama Corporation | Layered product, optical part,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these, and coating fluid |
JP2004262141A (ja) * | 2003-03-03 | 2004-09-24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JP4405833B2 (ja) * | 2003-03-20 | 2010-01-27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積層体、光学部品、これら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コーティング液 |
JP4393831B2 (ja) * | 2003-09-22 | 2010-01-06 | Hoya株式会社 |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JP4951237B2 (ja) * | 2004-12-27 | 2012-06-13 | ペンタックス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防曇性反射防止膜の製造方法 |
-
2008
- 2008-07-18 US US12/602,615 patent/US2010023977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07-18 EP EP20080791321 patent/EP2168757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7-18 JP JP2009524474A patent/JP5340937B2/ja active Active
- 2008-07-18 CN CN2008801004638A patent/CN101765494B/zh active Active
- 2008-07-18 WO PCT/JP2008/063012 patent/WO200901408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94848A (zh) * | 2011-05-24 | 2012-11-28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用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
CN102794847A (zh) * | 2011-05-24 | 2012-11-28 | Hoya株式会社 | 热固性组合物的制造方法 |
CN102794847B (zh) * | 2011-05-24 | 2017-08-29 | Hoya株式会社 | 热固性组合物的制造方法 |
CN102794848B (zh) * | 2011-05-24 | 2017-08-29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用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
CN104159726B (zh) * | 2012-01-16 | 2017-01-18 | 道康宁公司 | 光学制品及形成方法 |
US9688035B2 (en) | 2012-01-16 | 2017-06-27 |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 Optical article and method of forming |
CN104159726A (zh) * | 2012-01-16 | 2014-11-19 | 道康宁公司 | 光学制品及形成方法 |
CN104203527B (zh) * | 2012-03-30 | 2016-11-09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用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
CN104203527A (zh) * | 2012-03-30 | 2014-12-10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用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
CN105122094A (zh) * | 2012-11-01 | 2015-12-02 | 依视路国际集团(光学总公司) | 受热影响的可改变的着色装置 |
US10768447B2 (en) | 2012-11-01 | 2020-09-08 | Essilor International | Thermally influenced changeable tint device |
CN107710035A (zh) * | 2015-06-25 | 2018-02-16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光学膜及含有其的光学叠层体 |
CN107710035B (zh) * | 2015-06-25 | 2020-05-19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光学膜及含有其的光学叠层体 |
CN109576646A (zh) * | 2018-12-21 | 2019-04-05 | 北京铂阳顶荣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镀膜装置和镀膜方法 |
CN109576646B (zh) * | 2018-12-21 | 2024-05-31 | 上海祖强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镀膜装置和镀膜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65494B (zh) | 2013-06-12 |
WO2009014086A1 (ja) | 2009-01-29 |
EP2168757A1 (en) | 2010-03-31 |
EP2168757B1 (en) | 2015-04-29 |
EP2168757A4 (en) | 2014-04-16 |
JP5340937B2 (ja) | 2013-11-13 |
US20100239776A1 (en) | 2010-09-23 |
JPWO2009014086A1 (ja) | 2010-10-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65494B (zh) | 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 |
CN101641615B (zh) | 具有悬挂的亲水性聚合物链的含硅酮预聚物 | |
CN1947033B (zh) | 用于制备有色硅氧烷水凝胶镜片的可固化有色墨水 | |
CN103168067B (zh) | 可水处理的含硅氧烷预聚物及其用途 | |
CN102257408B (zh) | 制造硅酮水凝胶接触透镜的方法 | |
CN101010183B (zh) | 制造有色硅氧烷水凝胶隐形眼镜的方法 | |
JP4387189B2 (ja) | モールドトランスファーによる物品のコーティング方法 | |
CA2671740C (en) | Actinically curable silicone hydrogel copolymers and uses thereof | |
TWI509312B (zh) | 聚矽氧水凝膠隱形眼鏡及製造聚矽氧水凝膠隱形眼鏡的方法 | |
CN103597378B (zh) | 具有纳米纹理化表面的硅氧烷水凝胶透镜 | |
AU2008366094B2 (en) | Cosmetic contact lenses having a sparkle effect | |
CN1961223A (zh) | 硅酮水凝胶透镜的衬垫转移印刷所用的彩色油墨 | |
CN101031410A (zh) | 用于制造有色隐形眼镜的压印法 | |
JP2008508377A (ja) | ハイドロゲルレンズ用水性インク | |
TW200303884A (en) | Coated contact lens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same | |
JP4767473B2 (ja) | 色味付けしたコンタクト・レンズにおいて使用するための着色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8368363A (zh) | 用于制造有色硅酮水凝胶镜片的可固化有色油墨 | |
CN102667575B (zh) | 用于制造有色接触透镜的衬垫转印方法 | |
CA3087836A1 (en) | Nanoparticles of encapsulated light-absorbing agent,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ophthalmic lens comprising said nanoparticles | |
TWI521020B (zh) | Mesh polymer,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and medical equipment | |
AU2015200687B2 (en) | Cosmetic contact lenses having a sparkle effect | |
CN113103697A (zh) | 一种氟硅水凝胶彩色隐形眼镜及其制备工艺 | |
TW200923019A (en) | Dye composition for le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