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6640A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76640A
CN101676640A CN200910203379A CN200910203379A CN101676640A CN 101676640 A CN101676640 A CN 101676640A CN 200910203379 A CN200910203379 A CN 200910203379A CN 200910203379 A CN200910203379 A CN 200910203379A CN 101676640 A CN101676640 A CN 1016766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body unit
grid
filter element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3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76640B (zh
Inventor
薄井宏明
小仓信博
石关昌幸
伊藤将
新井洋一
林贵一
古贺诚一
六川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76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66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766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66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B08B1/12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F24F13/085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including an air filt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机,其能够减轻使集尘盒升降时的负载,并且容易地从电气安装盒向驱动马达供给电力。该空调机包括:具有热交换器(11)和送风机(9)的本体单元(1)以及配置于该本体单元的下方且具有吸入格栅(30)的装饰板(21),吸入格栅被安装为相对本体单元能够升降,在本体单元和吸入格栅之间设有过滤单元(130),该过滤单元具有空气过滤器(40)和除去机构(50),该空气过滤器捕获通过装饰板的吸入格栅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该除去机构用配线与本体单元连接并除去附着在该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200),该过滤单元被安装成相对本体单元开闭自如,以使吸入格栅已下降时本体单元内的电气安装盒(19)能够露出。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空气过滤器的空调机,该空气过滤器捕获从吸入格栅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空调机,该空调机包括:具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本体单元以及配置于该本体单元的下方的装饰板。在这种空调机中,空气过滤器安装在装饰板的吸入格栅上,从吸入格栅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被该空气过滤器捕获。
若空调机的累计运转时间变长,则导致该空气过滤器因所述尘埃而被堵塞。为了消除上述不良情况,提出了一种空调机,即能够使配置有空气过滤器的吸入格栅升降,并且在吸入格栅上设置:除去附着在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的旋转清洁刷、捕获已被该旋转清洁刷除去的尘埃的集尘盒、使该集尘盒和旋转清洁刷沿着空气过滤器移动的导轨及驱动马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40689号公报
但是,在现有的结构中,由于在吸入格栅上配置有空气过滤器、旋转清洁刷、集尘盒、导轨及驱动马达,并构成为这些部件一起升降,因此,存在该吸入格栅的重量的增加而导致施加于使该吸入格栅升降的升降马达上的负载增大的问题。
而且,在现有的结构中,需要从内置于空调机装置本体内的电气安装盒向上述驱动马达供给电力,但是,由于驱动马达构成为与吸入格栅一起升降,因此用于供给电力的配线或供给机构复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该空调机能够消除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课题,能够减轻使集尘盒升降时的负载,并且容易地从电气安装盒向驱动马达供给电力。
本发明的空调机包括:具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本体单元以及配置于该本体单元的下方且具有吸入格栅的装饰板,所述吸入格栅被安装为相对所述本体单元能够升降,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单元和所述吸入格栅之间设有过滤单元,该过滤单元具有空气过滤器和除去机构,该空气过滤器捕获通过所述装饰板的吸入格栅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该除去机构用配线与配置于所述本体单元侧的电气安装盒连接并除去附着在该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该过滤单元被安装成相对所述本体单元开闭自如,以使所述吸入格栅已下降时所述本体单元内的所述电气安装盒能够露出。
根据该结构,由于除去机构不与吸入格栅一起升降,因此能够减轻在用于使吸入格栅升降的驱动马达上作用的负载。另外,从电气安装盒到除去机构的距离大致恒定,能够使用配线等简单的手段就容易地进行供电。
另外,所述过滤单元经也可经由所述本体单元和旋转轴被支承为开闭自如。
根据该结构,相对本体单元仅使过滤单元旋转即可进行开闭。
并且,所述旋转轴也可设于与所述电气安装盒的安装位置相反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在过滤单元已打开的状态下,电气安装盒从相对本体单元较大地开口的位置露出。
另外,所述吸入格栅也可具有集尘盒,被所述除去机构除去的尘埃从该除去机构转移并收集在该集尘盒中。
根据该结构,由于集尘盒与吸入格栅一起升降,因此能够容易地清除集尘盒内的尘埃。
根据本发明,由于空调机包括:具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本体单元以及配置于该本体单元的下方且具有吸入格栅的装饰板,所述吸入格栅被安装为相对所述本体单元能够升降,在所述本体单元和所述吸入格栅之间设有过滤单元,该过滤单元具有空气过滤器和除去机构,该空气过滤器捕获通过所述装饰板的吸入格栅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该除去机构用配线与配置于所述本体单元侧的电气安装盒连接并除去附着在该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该过滤单元被安装成相对所述本体单元开闭自如,以使所述吸入格栅已下降时所述本体单元内的所述电气安装盒能够露出,因此,由于除去机构不与吸入格栅一起升降,所以能够减轻在用于使吸入格栅升降的驱动马达上作用的负载。
另外,由于除去机构不与吸入格栅一起升降,因此从配置于本体单元侧的电气安装盒到除去机构的距离大致恒定,能够使用配线等简单的手段就容易地进行供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顶棚埋入型空调机的立体图;
图2是顶棚埋入型空调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顶棚埋入型空调机的剖面图;
图4是清洁刷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图4的状态拆下上侧壳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清洁刷单元的侧面图;
图7是表示清洁刷单元和集尘盒的侧剖面图;
图8是表示清洁刷单元移动到集尘盒上之后的状态的侧剖面图;
图9是表示使集尘盒与吸入格栅一并下降后的状态的顶棚埋入型空调机的剖面图;
图10是从过滤腔分解过滤单元而表示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过滤单元的旋转部的示意图,是表示旋转前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使过滤单元从图11的状态旋转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本体单元     5  马达
7  涡轮风扇     9  送风机
11  热交换器    13  排水盘
14  吸入开口    15  吹出开口
17  喷嘴        19  电气安装盒
20  过滤腔      21  装饰板
26  吸入开口    26A  框部
30  吸入格栅    35  升降单元
40  空气过滤器  41  过滤元件
42  支承框      50  清扫机构
51  清洁刷单元  57  集尘盒
71  清洁刷驱动马达     72  下侧壳
100  顶棚埋入型空调机  130  过滤单元
130A  框体             132  旋转轴
134  槽部              134A  上侧水平槽部
134B  倾斜槽部         134C  下侧水平槽部
200  尘埃              P  左上端部
Q  右前端部            R  左下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顶棚埋入型空调机100的立体图,图2是顶棚埋入型空调机100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是顶棚埋入型空调机100的剖面图。
如图1~图3所示,顶棚埋入型空调机100具有形成为箱形的金属板制本体单元1,并构成为由该本体单元1、过滤腔20及装饰板21重叠成三层。
如图1所示,在本体单元1的外侧面设有多个吊件1B,如图3所示,固定于顶棚面110的起吊螺栓2利用螺母4(图1)固定在各吊件1B上,经由这些起吊螺栓2,顶棚埋入型空调机110从顶棚面110吊下而设置。此时,顶棚埋入型空调机100的装饰板21配置于顶棚板112并向被调节室露出,该顶棚板112经由顶棚背空间111设于上述顶棚面110下方。
如图3所示,在本体单元1的内部,泡沫聚苯乙烯制的隔热件3大致遍及整个面地配置在侧板1A及顶面的内侧,在该隔热件3的内侧收纳有送风机9及热交换器11。
送风机9由将轴朝下配置的马达5和安装于马达5的轴上的涡轮风扇7构成。热交换器11是俯视时成形为五边形的散热片型热交换器,且配置成包围送风机9。
在热交换器11的下方,以覆盖热交换器11的下面11A的方式配设有泡沫聚苯乙烯树脂等合成树脂制的排水盘13,并设有将积存于排水盘13的排水排出到外部的排水泵(省略图示)。
排水盘13配设成与本体单元1的侧板1A的内面相接,在排水盘13的中央开设有吸入开口14,在周缘部形成有用于使通过了热交换器11的送风机9的排出气体通过的吹出开口15。在吸入开口14的上部,安装有将通过了吸入开口14的被调节室的空气引导至送风机9的喷嘴17。另外,在排水盘13的左下侧(参照图3),通过螺钉紧固而安装有收纳了顶棚埋入型空调机100的控制回路和电源回路等的电气安装盒19。
过滤腔20配设成与排水盘13的正下方重叠,在过滤腔20形成有与排水盘13的吹出开口15连通的通风孔25以及与吸入开口14连通的矩形吸入开口26。该吸入开口26被沿着该吸入开口26的四边形成的框部26A分隔。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该框部26A上安装有过滤单元130,该过滤单元130相对本体单元1及过滤腔20开闭自如。
在过滤单元130中嵌入有空气过滤器40,该空气过滤器40捕获通过吸入开口26流入本体单元1的被调节室内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该空气过滤器40具有:形成为网眼状的过滤元件41和支承该过滤元件41的形成为格子状的支承框42,这些过滤元件41和支承框42一体形成。
另外,在过滤单元130中,在空气过滤器40的上风侧即空气过滤器40的下面(捕获面)侧,具有自动地除去附着在该空气过滤器40上的尘埃的清扫机构(除去机构)50。该清扫机构50构成为能够在空气过滤器40的下面,沿着图3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移动,在进行该移动时除去附着在该空气过滤器40上的尘埃。关于清扫机构50及过滤单元130,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在过滤腔20的下面,利用螺钉(未图示)等安装有向被调节室内露出的装饰板21。在装饰板21上形成有吸入被调节室的空气的吸入口22以及将通过了热交换器11的调节空气向被调节室吹出的吹出口23,在该吹出口23设有用于改变风向的通气孔(ル一バ)24。
吸入口22与过滤腔20的吸入开口26连通,吹出口23形成于与过滤腔20的通风孔25连通的位置,并形成为与过滤腔20的通风孔25连通的形状。
另外,在装饰板21上安装有与吸入口22嵌合的吸入格栅30以及利用四根吊绳36,37,38,39升降自如地支承吸入格栅30的升降单元35。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机构的结构包括吸入格栅30和升降单元35。在吸入格栅30的中央形成有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口31,在该吸入格栅30与吸入口22嵌合的状态下,吸入口31与吸入开口26连通。
升降单元35经由金属板制的支柱(省略图示)安装于装饰板21的内侧即过滤腔20侧的表面,通过反复放出或反卷四根吊绳36~39,在规定范围内升降吸入格栅30。
吸入格栅30在其一边固定有两根吊绳36,37,在另一边固定有两根吊绳38,39。升降单元35是将进行吊绳36,37的反复放出及反卷的第一机构(省略图示)、将进行吊绳38,39的反复放出及反卷的第二机构(省略图示)以及控制这些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的控制基板(省略图示)收纳于一个框体内的机构。
吊绳36~39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吸入格栅30的背面即图1中上侧的表面,另一端通过设于装饰板21背面的导向部件55,56向水平方向转向并收纳于升降单元35内。
上述第一机构内置有卷起吊绳36,37的卷轴(省略图示)、使卷轴旋转的齿轮(省略图示)及马达(省略图示),根据该马达的正转或反转动作,卷轴沿正向或逆向旋转,由此进行吊绳36,37的反复放出或反卷。同样地,吊绳38,39的另一端被第二机构具有的卷轴(省略图示)卷起,第二机构具有的马达的正转或反转动作,经由齿轮传递到卷轴,卷轴沿正向或反向旋转,由此进行吊绳38,39的反复放出或反卷。
另外,如图3所示,在将该吸入格栅30与装饰板21的吸入口22嵌合时,在吸入格栅30上,沿着与上述升降单元35相对的一个边30A的相反侧的另一边30B配置有集尘盒57。该集尘盒57是被清扫机构50除去的尘埃从该清扫机构50转移并收集的装置,该集尘盒57可升降地支承于吸入格栅30。
在本结构中,在过滤腔20内具有空气过滤器40和除去该空气过滤器40上的尘埃的清扫机构50,被该清扫机构50除去的尘埃从该清扫机构50转移并收集的集尘盒57可升降地支承于吸入格栅30。因此,在将空气过滤器40和清扫机构50留在过滤腔20内的状态下,可以使集尘盒57与吸入格栅30一并升降,故可以谋求减轻升降单元35的负载。
这样构成的顶棚埋入型空调机100,使从未图示的室外机供给的制冷剂通向热交换器11,并使热交换器11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而起作用,如图3所示,根据送风机9的动作,从吸入口31吸入被调节室的室内空气,通过吸入开口26、吸入开口14及喷嘴17使室内空气通向热交换器11而进行冷却或加热,从而成为调节空气。另外,顶棚埋入型空调机100根据送风机9的动作,使调节空气通过吹出开口15及通风孔25并从吹出口23吹出到被调节室内,由此对被调节室进行制冷或供暖。
接着,说明清扫机构50。
如图1所示,清扫机构50具有:在空气过滤器40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的横向长的清洁刷单元51以及在空气过滤器40的下面可移动地支承该清洁刷单元51的一对导轨52L,52R。这些导轨52L,52R形成为长尺寸的棱柱状,在其上表面,在该导轨52L,52R的整个长度上形成有齿条(省略图示)。另外,导轨52L,52R的两端部支承于后述的过滤单元130的框体130A。
在顶棚埋入型空调机100的运转停止期间,清扫机构50在空气过滤器40的下面往复移动,从而自动地除去附着在该空气过滤器40上的尘埃。在顶棚埋入型空调机100的运转过程中,清洁刷单元51位于不妨碍通风的待机位置(例如,升降单元35的上方)。
图4是清洁刷单元51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表示从图4的状态拆下上侧壳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清洁刷单元51具有配置于一对导轨52L,52R上的壳体61,该壳体61由下侧壳62和与该下侧壳62组合的上侧壳63构成。如图5所示,在壳体61上配置有在该壳体61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的横向长的旋转清洁刷64,如图4所示,在上侧壳63的上表面63A形成有该旋转清洁刷64的外周部向壳体61的外侧突出的开口部63B。
另外,在壳体61上形成有:配置于该壳体61的一端侧61A且旋转驱动旋转清洁刷64的清洁刷驱动机构65以及配置于该壳体61的另一端侧61B且使该壳体61在导轨52L,52R上移动的移动机构66。
清洁刷驱动机构65具有:利用螺钉紧固于下侧壳62的清洁刷驱动马达71、收纳于该下侧壳72且与设于清洁刷驱动马达71的驱动轴上的小齿轮(省略图示)啮合的第一变速齿轮73、与该第一变速齿轮73设于同一轴上的第二变速齿轮74、与该第二变速齿轮74啮合的第三变速齿轮75以及与该第三变速齿轮75设于同一轴上的第四变速齿轮76,该第四变速齿轮76与设于旋转清洁刷64的一个轴端部的小齿轮77啮合。这些第一变速齿轮73~第四变速齿轮76作为使清洁刷驱动马达71的转速减速到旋转清洁刷64用的转速的减速齿轮而起作用,并且,限制旋转清洁刷64的旋转方向。清洁刷驱动马达71被控制为按照图5中的箭头A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该清洁刷驱动马达71的旋转,通过上述的第一变速齿轮73~第四变速齿轮76减速并传递到旋转清洁刷64,因此,旋转清洁刷64按照图5中的箭头B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附着在空气过滤器40上的尘埃因空气过滤器40的旋转而被刮落,该被刮落的尘埃捕获到壳体61的内部。
如图5所示,移动机构66具有:利用螺钉紧固于下侧壳62的移动用马达81、收纳于该下侧壳72且与设于移动用马达81的驱动轴上的小齿轮(省略图示)啮合的第五变速齿轮82、与该第五变速齿轮82设于同一轴上的第六变速齿轮83、与该第六变速齿轮83啮合的第七变速齿轮84、与该第七变速齿轮84设于同一轴上的第八变速齿轮85、与该第八变速齿轮85啮合的第九变速齿轮86以及与该第九变速齿轮86设于同一轴上的第十变速齿轮87,该第十变速齿轮87与小齿轮88啮合,该小齿轮88与一个导轨52R的齿条啮合。在下侧壳62的整个宽度方向上设置的旋转轴89的一端与该小齿轮88连接,在该旋转轴89的另一端上连接有与上述小齿轮88相同直径、相同齿数的小齿轮90。该小齿轮90与另一导轨52L的齿条啮合。通过使小齿轮88,90在这些齿条上转动,如图3所示,可以使清洁刷单元51沿着空气过滤器40的下面,从该空气过滤器40的一端侧40A移动到另一端侧40B。
第五变速齿轮82~第十变速齿轮87作为使移动用马达81的转速减速到适合于清洁刷单元51在导轨52L,52R上移动的转速的减速齿轮而起作用,并且,限定与导轨52L,52R的齿条啮合的小齿轮88,90的旋转方向。
移动用马达81被控制为选择性地沿着图5中的箭头C方向(顺时针方向)或箭头D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若沿着箭头C方向驱动移动用马达81,则该移动用马达81的旋转经由第五变速齿轮82~第十变速齿轮87被减速,并且,保持同一旋转方向不变而传递到小齿轮88,90。由此,清洁刷单元51在导轨52L,52R上,沿着箭头X1方向移动。同样地,若沿着箭头D方向驱动移动用马达81,则该移动用马达81的旋转经由第五变速齿轮82~第十变速齿轮87被减速,并且,保持同一旋转方向不变而传递到小齿轮88,90。由此,清洁刷单元51在导轨52L,52R上,沿着箭头X2方向移动。
图6是清洁刷单元51的侧面图。
如图6所示,清洁刷单元51在旋转清洁刷64的下方具有尘埃收纳室(尘埃承接部)67,该尘埃收纳室(尘埃承接部)67接收被该旋转清洁刷64刮落的(除去的)尘埃,并且暂时贮留该尘埃。如图1所示,该尘埃收纳室67在导轨52L,52R之间突出,并在下侧壳62的整个宽度方向上一体地形成于该下侧壳62的下面。
尘埃收纳室67在下面具有开闭自如的下盖(底盖)68,在将积存于尘埃收纳室67内的尘埃投到集尘盒57时,该下盖68被打开。该下盖68经由铰链轴69与尘埃收纳室67的升降单元35侧的侧面67A的下缘部铰链连接,通常情况下,以使内部的尘埃不落下的方式,向关闭的方向被施加弹力。
另外,下盖68具有延伸到铰链轴69侧的延伸部68A,在该延伸部68A上,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三角形状的多个突出片91。这些突出片91在尘埃收纳室67的宽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而设定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在使清洁刷单元51移动到集尘盒57上时,与该集尘盒57抵接而具有抵抗弹力使下盖68打开的功能。
图7是表示清洁刷单元51和集尘盒57的侧剖面图,图8是表示清洁刷单元51移动到集尘盒57上之后的状态的侧剖面图。在这些图7和图8中省略了变速齿轮等的记载。
如图7所示,集尘盒57具有:上表面打开且形成为箱状的箱本体92以及自由开闭该箱本体92的上表面的上盖93。如图8所示,当清洁刷单元51移动到集尘盒57上时,该上盖93被打开,该集尘盒57接收从清洁刷单元51的尘埃收纳室67投下的尘埃200。
上盖93经由铰链轴94与箱本体92的、位于吸入格栅30的另一边30B侧的侧面92A的上缘部连接。另外,在箱本体92的与上述侧面92A相对的侧面92B的上缘部,形成有沿着上盖93的上部延伸的阻挡部92B1。该阻挡部92B1与上盖93抵接,从而限制该上盖93向箱本体92的外侧打开。另外,在铰链轴94上设有弹簧部件95,通常情况下,即清洁刷单元51从集尘盒57离开时,以使该集尘盒57内部的尘埃200不被风吹起的方式,向关闭上盖93的方向被施加弹力。
另外,在上盖93上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三角形状的多个突出片96。这些突出片96在集尘盒57的宽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而设定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在使清洁刷单元51移动到集尘盒57上时,与该清洁刷单元51的尘埃收纳室67抵接而具有抵抗弹力使上盖93打开的功能。
在本结构中,集尘盒57装卸自如地支承于吸入格栅30。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吸入格栅30的上表面,支承集尘盒57的一对支承部32A,32B隔着与该集尘盒57的箱本体92的宽度大致相同的间隔而竖立设置,在这些支承部32A,32B的内侧的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凹部32A1,32B1。这些凹部32A1,32B1与分别形成于集尘盒57的箱本体92的侧面92A,92B的突部97,98卡止,从而防止集尘盒57容易从支承部32A,32B脱落。
当在支承部32A,32B上安装集尘盒57时,通过将集尘盒57压入这些支承部32A,32B之间,该支承部32A,32B向图7中的箭头Y方向弯曲,若上述突部97,98嵌入凹部32A1,32B1,则因该支承部32A,32B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集尘盒57卡止于支承部32A,32B。
另外,当从支承部32A,32B拆下集尘盒57时,例如,使一支承部32A向上述箭头Y方向弯曲,解除突部97和凹部32A1的卡合,从上方拆下集尘盒57。由此,可以容易地将集尘盒57装卸到吸入格栅30的支承部32A,32B。
接着,就清扫机构5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深夜时间段等顶棚埋入型空调机100的运转停止时,上述清扫机构50动作。若使该清扫机构50的移动用马达81动作,则该移动用马达81的旋转,经由多个变速齿轮传递到小齿轮88,90,通过该小齿轮88,90的旋转,清洁刷单元51在导轨52L,52R上往复移动。
另外,若清洁刷驱动马达71动作,则如图7所示,该清洁刷驱动马达71的旋转,经由多个变速齿轮传递到旋转清洁刷64,由此,该旋转清洁刷64按照图中箭头B方向旋转。通过该旋转清洁刷64的旋转,附着在空气过滤器40上的尘埃200被旋转清洁刷64刮落,并附着在该旋转清洁刷64上。在壳体61上,安装有在旋转清洁刷64的下方横跨该旋转清洁刷64的整个宽度而延伸的尘埃剥离板58。该尘埃剥离板58具有使其前端向大致沿着旋转清洁刷64的外周面的方向弯曲并与该旋转清洁刷64接触的爪部,当旋转清洁刷64旋转时,该旋转清洁刷64与上述爪部接触,将附着在旋转清洁刷64上的尘埃200剥离并将其收纳于尘埃收纳室67。
当尘埃收纳室67(清洁刷单元51)移动到集尘盒57上时,收纳于该尘埃收纳室67的尘埃200被投到该集尘盒57内。具体而言,在清洁刷单元51向集尘盒57上移动时,形成于集尘盒57的上盖93的突出片96与清洁刷单元51的尘埃收纳室67抵接。由于该突出片96具有朝向清洁刷单元51并向下方延伸的斜边部,因此,若在该斜边部和尘埃收纳室67抵接的状态下,该尘埃收纳室67移动到集尘盒57侧,则伴随着该移动动作,突出片96被按压,上盖93以铰链轴94为中心,向箱本体92的内侧打开。
另一方面,对于清洁刷单元51的尘埃收纳室67的下盖68而言,形成于该下盖68的延伸部68A的突出片91与集尘盒57的箱本体92抵接。由于该突出片91具有朝向集尘盒57并向上方延伸的斜边部,因此,若在该斜边部和集尘盒57的箱本体92抵接的状态下,该尘埃收纳室67移动到集尘盒57侧,则伴随着该移动动作,突出片91被按压,下盖68以铰链轴94为中心,向尘埃收纳室67的外侧打开。由此,尘埃收纳室67内的尘埃200经由集尘盒57的上盖93的上表面,投到该集尘盒57的箱本体92内。
若尘埃200积存于集尘盒57内,则如图9所示,使该集尘盒57与吸入格栅30一并下降。由于该集尘盒57装卸自如地配置于吸入格栅30,因此,从吸入格栅30拆下该集尘盒57,从而可容易地清除该集尘盒57内的尘埃200。在本实施方式中,顶棚埋入型空调机100的运转时间若达到规定时间(例如三个月),则使集尘盒57与吸入格栅30一并下降,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构成为,在集尘盒57内设置用于检测尘埃200的量的满容量传感器,当该满容量传感器工作时,使集尘盒57下降。
图10是从过滤腔20分解过滤单元130而表示的侧面图。另外,图11是表示过滤单元130的旋转部的示意图,表示旋转前的状态,图12表示图11的旋转后的状态。
过滤单元130在俯视时形成矩形形状,在过滤腔20的框部26A的下侧,该过滤单元130留出间隔而组装在吸入开口26的内侧。如图10所示,在该过滤单元130中,空气过滤器40能够装卸自如地嵌入在过滤单元130的框体130A的上表面,在该空气过滤器40的下侧安装有上述的清扫机构50。
如图10所示,在过滤腔20中,在与配置于本体单元1内的右侧的电气安装盒19相反的一侧(左侧)形成有两个旋转轴132。该旋转轴132位于吸入开口26的内侧面,且配设成使各自的轴线在图10的纸面里侧的内侧面和与该里侧的内侧面相对的跟前侧的内侧面上吻合。
另一方面,在过滤单元130的框体130A中,在与该旋转轴13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与旋转轴132嵌合的槽部134。
由此,过滤单元130能够以旋转轴132为中心,按照图10所示的箭头T方向旋转,从而相对本体单元1自由开闭。此时,位于与旋转轴132相反的一侧的电气安装盒19的部分,通过过滤单元130的旋转动作较大地打开,从而作业者可以容易地维护电气安装盒19。
另外,电气安装盒19与设于清扫机构50内的清洁刷驱动马达71用未图示的配线连接,电源被供给。该配线从位于右侧的电气安装盒19向位于左侧的旋转轴132的上侧围绕,以卷绕旋转轴132的方式,与过滤单元130内的清洁刷驱动马达71连接。即,该配线围绕成在过滤单元130的旋转前和旋转后,使配线的长度大致相等,并且不会因旋转动作而被夹住。
如图11及图12所示,槽部134的形状具有:上侧水平槽部134A、从该上侧水平槽部134A的右端朝向右斜下侧倾斜的倾斜槽部134B以及从倾斜槽部134B的下端朝向右侧延伸的下侧水平槽部134C。这些槽部134的形状形成为,若以旋转轴132为中心使过滤单元130旋转,则过滤单元130的框体130A的左侧部与吸入开口26的内侧面互不干涉,并且使过滤单元130的开闭方向(更详细地说,图10中的过滤单元130的左右方向)的外形形成为,该外形大小在吸入开口26的内侧的范围内更大。由此,可以确保空气过滤器40大,并且可以确保清扫机构50的设置空间大。
接下来,说明该槽部134和旋转轴132的位置关系。
如图11所示,在过滤单元130未旋转的状态(关闭状态)下,旋转轴132位于下侧水平槽部134C的右侧端部。在该状态下,过滤单元130的右侧部分(与具有旋转轴132的左侧部分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利用未图示的螺钉等固定于过滤腔20,并被支承为过滤单元130不旋转。另外,过滤单元130的右侧部分也可为如下结构,即替代螺钉而通过嵌合或卡止进行固定的结构。
为了从图11的状态旋转过滤单元130,首先,拆下过滤单元130的右侧部分的螺钉,使过滤单元130向右侧水平移动,以使旋转轴132一直移动到下侧水平槽部134C的左侧端部。在该状态下,过滤单元130的左上端部P移动到比框部26A的右前端部Q更靠右侧,当过滤单元130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左上端部P与框部26A互不干涉。
当从该状态旋转过滤单元130时,使旋转轴132沿着倾斜槽部134B移动,与此同时,使过滤单元130移动。即,倾斜槽部134B的倾斜角度形成为能够旋转的角度,以便在旋转时过滤单元130的左下端部R与吸入开口26的内侧面互不干涉。
如图12所示,在过滤单元130旋转后,旋转轴132位于上侧水平槽部134A的左侧端部(图11中的左侧端部。在图12中为上侧)。在该状态下,过滤单元130从旋转前的状态绕顺时针方向大约旋转90度。
如以上所述的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本体单元1和吸入格栅30之间设有过滤单元130,该过滤单元130具有空气过滤器40和清扫机构50,该空气过滤器40捕获通过装饰板21的吸入格栅30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该清扫机构50用配线与配置于本体单元1侧的电气安装盒19连接并除去附着在该空气过滤器40上的尘埃,该过滤单元130被安装成相对本体单元1开闭自如,以使吸入格栅30已下降时本体单元1内的电气安装盒19能够露出,因此,清扫机构50不与吸入格栅30一并升降,从而可以减轻在搭载于升降单元35并使吸入格栅30升降的驱动马达上作用的负载。另外,由于清扫机构50不与吸入格栅30一并升降,因此,从电气安装盒19到清扫机构50的距离大致恒定,能够使用配线等简单的手段就容易地进行供电。
特别是,当吸入格栅30与清扫机构50一并升降时,配线有可能夹在吸入格栅30和本体单元1之间,因此需要应对上述不良情况的结构。另外,即便是不用配线连接的情况,也需要当吸入格栅30已上升时用于向清扫机构50供给电源的结构。在本发明中,不需要应对上述夹住及供给电源的结构,通过配线等简单的连接方式即可供给电源。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过滤单元130经由旋转轴132开闭自如地支承于本体单元1或过滤腔20,因此,开闭过滤单元130的作业者仅按压与旋转轴132相反的一侧的过滤单元130的端部(图10中的右侧部分)使其旋转即可,从而减轻作业。
并且,由于旋转轴132设于与电气安装盒19的安装位置相反的一侧,因此,在过滤单元130已打开的状态下,电气安装盒19从相对本体单元1或过滤腔20较大地开口的位置露出,作业者可以容易地进行电气安装盒19的维护。
另外,由于吸入格栅30具有集尘盒57,被清扫机构50除去的尘埃200从清扫机构50转移并收集在该集尘盒57中,因此,集尘盒57与吸入格栅30一并升降,因此能够容易地清除集尘盒57内的尘埃200。
以上,叙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可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谋求提高组装性等,使过滤腔20与本体单元1分开设置而构成,但也可以一体地构成。即,通过与本体单元1一体地构成,并构成为相对本体单元1开闭自如地安装过滤单元130,从配置于本体单元1的电气安装盒19至清扫机构50的距离大致恒定,能够利用配线等简单的手段就容易地进行供电。

Claims (4)

1.一种空调机,其包括:具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本体单元以及配置于该本体单元的下方且具有吸入格栅的装饰板,所述吸入格栅被安装为相对所述本体单元能够升降,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本体单元和所述吸入格栅之间设有过滤单元,该过滤单元具有空气过滤器和除去机构,该空气过滤器捕获通过所述装饰板的吸入格栅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该除去机构用配线与配置于所述本体单元侧的电气安装盒连接并除去附着在该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
该过滤单元被安装成相对所述本体单元开闭自如,以使所述吸入格栅已下降时所述本体单元内的所述电气安装盒能够露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单元经由所述本体单元和旋转轴被支承为开闭自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设于与所述电气安装盒的安装位置相反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格栅具有集尘盒,被所述除去机构除去的尘埃从该除去机构转移并收集在该集尘盒中。
CN2009102033795A 2008-09-17 2009-06-09 空调机 Active CN1016766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37336A JP5305800B2 (ja) 2008-09-17 2008-09-17 空気調和機
JP237336/08 2008-09-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6640A true CN101676640A (zh) 2010-03-24
CN101676640B CN101676640B (zh) 2012-01-11

Family

ID=42029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33795A Active CN101676640B (zh) 2008-09-17 2009-06-09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305800B2 (zh)
KR (1) KR101134915B1 (zh)
CN (1) CN10167664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13015A (zh) * 2017-10-18 2020-05-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11742179A (zh) * 2017-12-21 2020-10-02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37082A (ja) * 2010-08-04 2012-02-23 Sharp Corp 電気機器
CN106931615A (zh) * 2017-03-22 2017-07-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导风板运动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3170748A1 (ja) * 2022-03-07 2023-09-14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型空調機
JP7430005B1 (ja) 2022-11-24 2024-02-09 株式会社シェルタージャパン 藻類増殖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2016U (ja) * 1983-05-20 1984-12-04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天井形空気調和機のエア−フイルタ−着脱装置
JP2902857B2 (ja) * 1992-06-16 1999-06-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0921546A (ja) * 1995-07-04 1997-01-21 Konami Kk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4180439B2 (ja) * 2003-05-14 2008-11-12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エアフィルタの交換部構造及びエアフィルタの交換方法
JP2006023029A (ja) * 2004-07-08 2006-01-2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4418427B2 (ja) * 2005-07-04 2010-02-1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KR20070095524A (ko) * 2005-11-14 2007-10-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필터청소방법
KR20080007858A (ko) * 2006-07-18 2008-01-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5103926B2 (ja) * 2007-02-09 2012-12-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13015A (zh) * 2017-10-18 2020-05-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11742179A (zh) * 2017-12-21 2020-10-02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032292A (ko) 2010-03-25
KR101134915B1 (ko) 2012-04-17
JP2010071502A (ja) 2010-04-02
CN101676640B (zh) 2012-01-11
JP5305800B2 (ja) 2013-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0054B (zh) 空调机
CN101676640B (zh) 空调机
JP4436439B2 (ja) 室内機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1713568B (zh) 空调机以及空调机的控制方法
CN101606027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EP3360610B1 (en) A filter cleaning device for an air-conditioner
WO2007066691A1 (ja) 空気調和機
JP5356042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9150648A (ja) 空気調和機
KR101633789B1 (ko) 공기조화기
JP530580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561924B2 (ja) 天井設置型の空気調和機
JP416524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WO2018047365A1 (ja) フィルタ清掃装置
JP532916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120293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8204806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7309583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KR101323326B1 (ko) 공기조화기
JP6976312B2 (ja) フィルタ清掃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5356041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90022103A (ko) 공기조화기
JP200803932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H0733080B2 (ja) 印刷機の集麈装置
JP7322447B2 (ja) ドレン体を清掃する機能を備えた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