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8117B - 固体摄像装置以及具备该固体摄像装置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固体摄像装置以及具备该固体摄像装置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8117B
CN101668117B CN200910170650XA CN200910170650A CN101668117B CN 101668117 B CN101668117 B CN 101668117B CN 200910170650X A CN200910170650X A CN 200910170650XA CN 200910170650 A CN200910170650 A CN 200910170650A CN 101668117 B CN101668117 B CN 1016681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id
position alignment
state imager
light transmission
image pick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065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8117A (zh
Inventor
木下一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68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81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81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811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1Disposition
    • H01L2224/4815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4822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48225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 H01L2224/48227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connecting the wire to a bond pad of the i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固体摄像装置以及具备该固体摄像装置的电子设备。在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100)中,透光性盖部(24)与透镜部相间隔地设置,透光性盖部(24)与固体摄像元件(22)的受光部相对峙,且与固体摄像元件(22)之间保持有间隔,在透光性盖部(24)形成有位置对准标记(26),该位置对准标记(26)是透镜部与固体摄像元件(22)进行位置对准时的位置对准基准。因此,能够提供进行了透镜部与摄像部的高精度位置对准的且具备耐冲击性的固体摄像装置。

Description

固体摄像装置以及具备该固体摄像装置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透镜部与摄像部实施了高精度位置对准的固体摄像装置以及具备了该固体摄像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关于应用于便携式电话的摄像机中的固体摄像装置(像机模块),一般是将固体摄像元件、信号处理装置(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透镜、透镜保持体以及镜筒进行集装而形成的封装。现有技术的固体摄像装置是以单焦点式为主流,但近年来,进一步要求实现高像素、高像质、高性能。因此,即使是便携式电话中所安装的固体摄像装置不仅具有了与数字静态摄像机等摄像专用设备同等的像素数,并且还具备了用以实现变焦功能或自动对焦功能的光学性结构。
另一方面,为了发挥固体摄像装置中所设定的功能,需使固体摄像元件的光学中心与透镜等光学部件的光学中心相一致。“固体摄像元件的光学中心”在设计上是指,固体摄像元件上的由多个像素排列形成的像素平面的中心即、像素中心。光学部件的光学中心是指透镜的中心即光轴。在像素中心与透镜的中心(光轴)出现不一致时,在设计上固体摄像元件会在拍摄的图像的四周出现模糊或昏暗等缺陷。
因此,为了实现固体摄像装置的高像素化、高像质化、高性能化,像素中心与光轴需被配置在同一直线上,且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平面(受光面)需与光轴相垂直。
最初将固体摄像装置安装于便携式设备或便携式电话时,是以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为目的,所以,是以非常简单的结构来构成固体摄像装置。然而,最近固体摄像装置也开始使用精密且高精度的结构,并随着IC制造工艺的进步发展,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部也向高精微化发展。其结果,以该些发展为要因,在安装固体摄像装置时,要求进一步提高像素中心与透镜中心之间的位置对准精度。
另外,对安装有固体摄像装置的便携式设备或便携式电话,也要求实现小型化(微型化)、轻量化以及节能化。但是,一般的摄像专用设备中所采用的、用以对像素中心与透镜中心的位置对准进行校正的复杂校正结构是无法被使用于便携式设备或便携式电话中所安装的固体摄像装置中的。
到目前为止,在安装固体摄像装置时,所进行的光学部件的位置对准是以安装有固体摄像元件的配线基板为基准的。具体而言,将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面和固体摄像元件在配线基板上的安装面视为同一或平行,并以该安装面为基准进行位置对准,然后将透镜以及透镜保持体等光学部件安装到配线基板上。
该位置对准方法也能够转用到用以对配线基板安装部件的部件安装装置(焊接装置)。因此能够最小限度地抑制设备投资,并能够转用技术优点。然而,随着最近的固体摄像装置向高精度化发展,显著出现了配线基板的制造偏差以及装载于固体摄像装置的其他部件的尺寸偏差,还出现了安装偏差或安装精度的偏差。
在安装完固体摄像装置后,通过各种办法是能够实施焦距(焦点距离)调整的。然而,当发生了图像边缘模糊(在图像的对焦上出现上下或左右偏差)或图像四角昏暗的现象时,由于该现象的发生原因在于安装时的光学部件的位置对准偏差,所以无法在固体摄像装置安装后再进行微调校正。由此可见,固体摄像装置安装时的光学部件的位置对准精度是尤为重要的。
对此,例如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至3中揭示了此类光学部件的位置对准方法。
图11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述的位置对准方法的示意图。专利文献1揭示了一种将部件安装于印制基板的表面安装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在印制基板上安装部件,印制基板上形成有用以进行特定的位置对准的标记(校准标记)。通过使用该位置对准的标记以及设计信息进行计算,部件被装载于所期望的位置。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印制基板上所设置的具有特定形状的图案或孔202作为识别的基准位置。由于部件203的安装位置(P)被预先设定,所以能够根据设计信息(例如,CAD数据中的尺寸或坐标信息)计算出基准位置与部件203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在部件203被配置到与印制基板上的安装位置发生偏离的位置(P0)时,对部件203的位置进行校正,以满足根据设计信息所算出的、基准位置与部件203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能够将部件203配置安装到印制基板上的预定位置。
图12是表示专利文献2所记述的固体摄像装置的截面图。如图12所示,在固体摄像装置300中,在透镜部302的脚部303形成有切口,该切口与固体摄像元件301的4个角相嵌合。由此,脚部303与固体摄像元件301的受光面直接接触,从而实现透镜部302的位置对准。
图13是表示专利文献3所记述的固体摄像装置的截面图。如图13所示,在固体摄像装置400中,透光性盖部402被安接在固体摄像元件401的上方,并从密封部403露出。该透光性盖部402与透镜保持器404的底部相接触。由此,实现透镜405与固体摄像元件401之间的位置对准。
然而,现有技术的固体摄像装置存在光学部件的位置对准精度低、不能经受外部冲击这样的问题。
具体而言,若将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向印制基板进行部件焊接的方法运用于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就要设置光学部件的位置对准基准。也就是说,固体摄像元件的像素中心与光学部件的光轴要通过印制基板上的基准点来间接地进行位置对准。然而,若使用该方法,印制基板的制造偏差、印制基板上所形成的其他部件的尺寸偏差、或向印制基板进行安装时的精度(安装精度)偏差等就会累加地影响到位置对准。因此,光学部件的位置对准会产生误差,从而无法高精度地实现光学部件的位置对准。
另外,将专利文献1的方法运用于固体摄像装置的制造时,也可以考虑在固体摄像元件(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上设置光学部件的位置对准基准。然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固体摄像元件上形成由装置(实际能够进行近拍摄的摄像机)所能够识别的尺寸、颜色、对比度等的位置对准基准,其中,该装置是用以识别该位置对准基准。
另外,如图12所示,在专利文献2的固体摄像装置300中,是通过使透镜部302的脚部303与固体摄像元件301直接接触来进行光学部件的位置对准的。因此,在该固体摄像装置300被安装于便携式设备中的情况下,那么,因掉落等发生的冲击便会直接传到固体摄像元件。由此,将会导致固体摄像元件301的位置发生偏离。
另外,固体摄像元件301因冲击发生龟裂(裂缝)而导致电源与接地(地)侧短路时,设备(蓄电池部)便会被加热。
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固体摄像装置400中,透光性盖部402与透镜保持器404的底部相接触。因此,对固体摄像装置400的冲击便会通过透光性盖部402传到固体摄像元件401。其结果是,和专利文献2的固体摄像装置300同样,发生固体摄像元件401的位置偏离,或有可能导致固体摄像元件401发生破损。另外,透光性盖部402一般由玻璃基板构成,其在机械强度上比用以安装固体摄像元件401的配线基板要低或脆弱。因此,若直接向透光性盖部402施加冲击时,透光性盖部402很容易发生破损,固体摄像装置400也容易发生不良。
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固体摄像装置400中,透镜保持器404下端的面与透光性盖部402的顶面相接触,另外,定位爪408抵接于透光性盖部402的周围侧部。此外,密封部403上所形成的爪部407与支撑部406相咬合。由此,透光性盖部402与透镜保持器404的相对位置得以固定。
在固体摄像装置400中,定位爪408与透光性盖部402的抵接部分以及爪部407与支撑部406的咬合部分实际上形成由余隙(游隙)。然而,如以上所述,固体摄像装置要求小型化(微型化),所以不能容许形成这样的余隙(游隙)。另外,虽然对于密封部403上所形成的爪部407的部材,可在设计上形成余隙,然而,爪部407以及与爪部相咬合的部分并不是用来实现固体摄像装置400本来功能的。由此,专利文献3所揭示的固体摄像装置400的位置对准结构是与所要求的小型化(微型化)逆向而行的。因此,应该极力避免此类结构以推进小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特开昭61-19200号公报,1986年1月28日公开。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3-338964号公报,2003年11月28日公开。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6-279533号公报,2006年10月12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了上述现有问题而进行开发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了透镜部与摄像部的高精度位置对准且具有耐冲击性的固体摄像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包括用以形成被拍摄物体像的透镜部以及将上述透镜部所形成的被拍摄物体像转换成电信号的摄像部,上述摄像部具有:配线基板;固体摄像元件,被安装于配线基板上;透光性盖部,被设置成与上述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部相对峙且与上述固体摄像元件之间保持有间隔,该固体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固体摄像元件以及上述透光性盖部与上述透镜部相间隔地设置,上述透光性盖部上形成有位置对准标记,该位置对准标记为上述透镜部与上述摄像部进行位置对准的位置对准基准。
根据上述发明,透光性盖部上形成有位置对准标记,该位置对准标记成为摄像部(固体摄像元件)与透镜部进行位置对准的基准位置。由此,在将透光性盖部作为位置对准基准的情况下,比起将配线基板作为位置对准基准,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透镜部与摄像部之间的位置对准。
此外,根据上述发明,固体摄像元件以及透光性盖部是与透镜部相间隔地设置的。也就是说,固体摄像元件以及透光性盖部与透镜部呈非接触状态。由此,即使透镜部被施加了冲击,该冲击也不会直接传递到固体摄像元件。因此能够防止发生固体摄像元件的错位。由此,能够使透镜部与摄像部维持在高精度位置对准状态。另外,该冲击也不会通过透光性盖部传递到固体摄像元件。所以能够保护透光性盖部以及固体摄像元件,使其不受冲击。
根据上述的发明,能够提供进行了透镜部与摄像部的高精度位置对准的且具备耐冲击性的固体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在以下的记述中会变得十分明了。以下参照附图来明确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的透光性盖部上所形成的位置对准标记的斜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的、透镜与固体摄像元件的位置对准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的透光性盖部上所形成的其他位置对准标记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的位置对准标记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的位置对准标记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的位置对准标记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的位置对准标记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的、透镜部与摄像部的位置对准的示例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的、透镜部与摄像部的位置对准的示例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述的对印制基板实施部件安装的方法的平面图。
图12是专利文献2中记述的固体摄像装置的截面图。
图13是专利文献3中记述的固体摄像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固体摄像装置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在固体摄像装置100中,透镜部1通过接合部3被接合于摄像部2的上方。在此,为便于说明,将透镜部1的一侧设为上方,将摄像部2的一侧设为下方。
透镜部1将来自外部的入射光导入至摄像部2。如图2所示,在透镜部1中,摄像用的透镜11被保持在具有中空结构的透镜筒12的内部。
摄像部2将经由透镜部1所形成的被拍摄物体像转换成电信号。也就是说,摄像部2对从透镜部1入射过来的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摄像部2由配线基板21、固体摄像元件22、引线23、透光性盖部24以及接合部25所构成。固体摄像元件22被安装在配线基板21上。配线基板21与固体摄像元件22经由引线23进行电连接。
配线基板21从固体摄像元件22获取电信号。为了与固体摄像元件22进行电连接,配线基板21具备有被图案化的配线(未图示)。配线基板21可以是例如印制基板或陶瓷基板等。
固体摄像元件22将通过透镜部1所形成的被拍摄物体像转换成电信号。固体摄像元件22被安装在配线基板21的正面。另外,固体摄像元件22被容纳在透镜部1的内部。固体摄像元件22在具有半导体电路的半导体基板(例如,单硅晶基板)上形成为矩形状,其中,所述矩形状是指从固体摄像元件22的正上方看呈矩形状。固体摄像元件22例如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CD:Charge-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阈值电压模块图像传感器(ThresholdVoltage Modulation Image Sensor)。
固体摄像元件22的表面(顶面)上形成有受光部22a,该受光部22a具有呈矩阵状配置的多个像素。受光部22a是对于从透镜部1入射过来的光进行成像的区域(光成像区域),其也可称为像素区域。该受光部22a成为了摄像部22的摄像面。
固体摄像元件22将成像于受光部22a的被拍摄物体像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作为模拟图像信号进行输出。也就是说,在受光部22a进行光电转换。固体摄像元件22的动作由未图示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所控制,固体摄像元件22中所生成的图像信号也由DSP进行处理。
透光性盖部24通过接合部25被接合于固体摄像元件22的上方。透光性盖部24与固体摄像元件22的受光部22a相对峙,且与固体摄像元件22之间保持有间隔。即,透光性盖部24与固体摄像元件22的受光部22a之间保持有间隔,且至少覆盖了固体摄像元件22的受光部22a。由此,能够防止尘埃进入以及尘埃附着于受光部22a。另外,透光性盖部24与透镜部1之间相间隔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透光性盖部24的与固体摄像元件22相对峙的对峙面的面积大于固体摄像元件22的受光部22a的面积。
透光性盖部24由诸如具有透光性的玻璃或树脂所构成。另外,在透光性盖部24上(透镜部1一侧的面)也可以形成红外线遮断滤光膜等光学滤光膜。由此,透光性盖部24便可具备红外线遮断功能。
接合部25用于接合固体摄像元件22与透光性盖部24。接合部25形成于固体摄像元件22的受光部22a的周围,并使透光性盖部24接合在固体摄像元件22的上方。由此,固体摄像元件22的受光部22a被透光性盖部24所覆盖。
详细而言,接合部25形成于固体摄像元件22的受光部22a的周围。另外,接合部25上形成有无图示的通气孔。由此,能够防止湿气进入到透光性盖部24与固体摄像元件22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另外,能够防止尘埃进入以及尘埃附着于受光部22a。
另外,例如可在固体摄像元件22上粘贴片状接合剂,其后通过光刻技术对该接合剂进行曝光以及显影等处理以实现图案化,由此形成接合部25。通过光刻技术,能够高精度地对接合部25进行图案化,另外,由于使用片状的接合剂,所以能够使接合部25的厚度均匀。由此,能够高精度地使固体摄像元件22的受光部22a和透光性盖部24接合在一起。
此类固体摄像装置100将外部的光从透镜部1经由透光性盖部24引入至固体摄像元件22。所引入的光被导至固体摄像元件22的受光部22a,由此,被拍摄物体像在受光部22a进行成像。固体摄像元件22将该被拍摄物体像转换成电信号。在摄像部2中,所转换的电信号将被实行各种处理(图像处理等)。
在固体摄像装置100中,为实现高像素化、高像质化、高功能化,固体摄像元件22的受光部22a的中心(像素中心)与透镜11的中心(光轴)需一致,且受光部22a需与光轴垂直。图3表示了满足了这些条件的、固体摄像元件22和透镜11的理想配置。也就是说,图3是表示固体摄像装置100中的、透镜11与固体摄像元件22的位置对准状态下的斜视图。
如以上所述,由于受光部22a被透光性盖部24所覆盖,因此,在图3中,在透光性盖部24上表示有受光部22a的中心(像素中心)。透光性盖部24上所示的2根虚线的交点是像素中心。另外,分别与透光性盖部24上的2根虚线平行的另2根虚线的交点是透镜11的中心。从透镜11的中心向固体摄像元件22垂直延伸的虚线是光轴。在图3中,受光部22a的中心以及透镜11的中心被配置在光轴上。此外,光轴还垂直于固体摄像元件22(受光部22a)。在如上所述地配置透镜11和固体摄像元件22的情况下,所拍摄的图像的四角便不会发生模糊或昏暗等缺陷。
由此,在固体摄像装置100中,尤其重要的是:透镜部1(透镜11)与摄像部2(固体摄像元件22)的位置对准。
在固体摄像装置100中,透光性盖部24上形成有位置对准标记,该位置对准标记是透镜部1与摄像部2进行位置对准的位置对准基准。图1是表示固体摄像装置100中的、形成在透光性盖部24的位置对准标记26的斜视图。
关于位置对准标记26,其为透镜11与固体摄像元件22进行位置对准的位置对准基准。也就是说,位置对准标记26是透镜11与摄像部2进行位置对准时的基准位置。在图1中,位置对准标记26形成在透光性盖部24的边缘部。也就是说,透光性盖部24的周边附近部分是透镜11与固体摄像元件22进行位置对准的基准位置。透光性盖部24的边缘部被配置在固体摄像元件22的受光部22a的外缘。也就是说,位置对准标记26形成在几乎不会影响到拍摄的区域。因此,位置对准标记26不会对拍摄造成影响,且使透镜部1与摄像部2的位置对准成为了可能。
关于位置对准标记26,其并不作特别限定,只要形成于透光性盖部24上便可。例如,图4是表示形成在透光性盖部24上的其他的位置对准标记26的斜视图。在图4中,位置对准标记26形成于透光性盖部24的角部。具体而言,在图4中,位置对准标记形成于矩形的透光性盖部24的4角中的一个角上。也就是说,透光性盖部24的4角中的一角成为透镜11与固体摄像元件22进行位置对准的基准位置。由此,位置对准标记26能够较容易地被识别。因此能够简便地进行透镜部1与摄像部2的位置对准。
图5至图7是图1以及图4中虚线部所示位置对准标记26的截面图,图中表示了位置对准标记26的具体示例。
位置对准标记26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反射膜,也可以是图6以及图7所示的形成于透光性盖部24的沟槽。
图5所示的反射膜例如可以由金属蒸镀膜、金属电镀膜或金属箔所形成。另外,反射膜可以通过印刷形成于任意位置。例如,如图1所示,若要将位置对准标记26形成于透光性盖部24的周边附近,可以对应透光性盖部24的边框形状以转印来形成。另一方面,若要将位置对准标记26形成于透光性盖部24的角落附近,可以按位置对准标记26的形状以转印来形成。
像这样,若位置对准标记26是反射膜,当固体摄像装置100的制造装置(装载设备)的光源(照明)的光照射到透光性盖部24时,反射膜便反射该光。所以,反射膜能够被容易地识别出。由此,能够使用反射膜来作为识别标记(校准标记)。所以,能够较容易地进行透镜部1与摄像部2的位置对准。
另一方面,图6以及图7所示的沟槽可以通过划线、切割或蚀刻等方法来形成。关于沟槽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例如可以是图6所示的倒三角形,也可以是图7所示的半圆形。
像这样,若位置对准标记26是形成于透光性盖部24的沟槽,当固体摄像装置100的制造装置(装载设备)的光源(照明)的光照射到透光性盖部24时,形成有沟槽的部分与未形成有沟槽的平面部的反射会不同。所以,沟槽能够容易地被识别出。由此,能够使用沟槽来作为识别标记(校准标记)。所以,能够较容易地进行透镜部1与摄像部2的位置对准。
当位置对准标记26是反射膜或沟槽时,优选所形成的位置对准标记26与受光部22a不发生重叠。另外,在固体摄像装置100中,通过形成于受光部22a周围的接合部25,透光性盖部24被接合在固体摄像元件22的上方。因此,优选的是,位置对准标记26形成在接合部的正上方。由此,位置对准标记不会对拍摄的图像造成影响,且使透镜部1与摄像部2的位置对准成为可能。
关于位置对准标记26,除了上述的反射膜以及沟槽之外,其还可以是以下的发光膜,即,对于拍摄时的光呈透明而仅在不对拍摄形成影响的特定光的照射下进行发光的发光膜。例如,可以是,在外部光下呈透明而在不可见紫外线光(black light)的照射下发光的发光膜。图8是表示形成于透光性盖部24的其他位置对准标记26的斜视图。图8中的发光膜是由:在一般光下呈无色透明而在不可见紫外线光(波长为365nm以上的紫外线)的照射下呈现出颜色的墨水所形成的膜。关于该墨水,例如有日本诚文堂有限公司生产的“LT-P墨水”等。将此类发光膜作为位置对准标记26时,在一般光(拍摄时的光)下位置对准标记不会被识别出,而仅在照射了不可见紫外线光时位置对准标记26会呈现出来。因此,如图8所示,能够将位置对准标记26形成于固体摄像元件22的受光部22a的中心部。由此,仅在照射了不可见紫外线光时,透光性盖部24上的位置对准标记26表示受光部22a(像素阵列)的中心位置。因此,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进行透镜部1与摄像部2之间的位置对准。
图9是表示固体摄像装置100的制造工序的截面图。通过接合部3,将透镜部1接合至摄像部2的上方以制造固体摄像装置100。此时,将位置对准标记26作为透镜部1与摄像部2之间的位置对准的基准位置,以使固体摄影元件22的像素中心与透镜11的中心相一致。由此,能够以高精度进行透镜部1与摄像部2之间的位置对准。
像这样,在固体摄像装置100中,透光性盖部24上形成有位置对准标记26。该位置对准标记26成为摄像部2(固体摄像元件22)与透镜部1的位置对准时的基准位置。像这样,当以透光性盖部24作为透镜部1与摄像部2之间进行位置对准的基准时,对着透光性盖部24向固体摄像元件22进行位置对准的精度为±0.05mm(±50μm)。与之相比,当将配线基板21作为透镜部1与摄像部2进行位置对准的基准时,对着透光性盖部24向固体摄像元件22进行位置对准的精度为±0.15mm(±150μm)。因此,在将透光性盖部24作为位置对准基准时,较之于将配线基板21作为位置对准基准的现有技术,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透镜部1与摄像部2之间的位置对准。
此外,在固体摄像装置100中,固体摄像元件22以及透光性盖部24是与透镜部1相间隔地设置。也就是说,固体摄像元件22以及透光性盖部24与透镜部1呈非接触状态。由此,即使透镜部1被施加了冲击,该冲击也不会直接传到固体摄像元件22。因此能够防止固体摄像元件22发生错位。由此,能够使透镜部1与摄像部2维持在高精度的位置对准状态。另外,该冲击也不会通过透光性盖部24传到固体摄像元件22。所以,能够保护透光性盖部24以及固体摄像元件22使其不受冲击。
本实施方式的固体摄像装置100中的位置对准的基准位置不同于现有固体摄像装置的位置对准的基准位置,但其他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对固体摄像元件22的像素中心和透镜11的中心进行位置对准。例如可利用专利文献1中的方法来进行位置对准。
因此,能够提供进行了透镜部1与摄像部2的高精度位置对准的且具备耐冲击性的固体摄像装置100。
图10是表示其他固体摄像装置101的制造工序的截面图。在固体摄像装置101中,摄像部2被树脂所密封。具体而言,摄像部2在不遮断光路的情况下被树脂27所密封。也就是说,在固体摄影装置101中,配线基板21上的各部被树脂27所密封,形成具有所谓的芯片级封装(CSP:Chip Scale Package)的结构。
在固体摄像装置101中,透光性盖部24的表面从树脂27露出。因此,即使摄像部2被树脂所密封,也能够根据位置对准标记,以透光性盖部24为基准,对透镜部1和摄像部2进行高精度的位置对准。另外,由于摄像部2被树脂所密封,所以也能够提高耐冲击性。
另外,当摄像部被树脂密封(封装)时,由于无法识别配线基板,所以不能像现有技术那样以配线基板为位置对准的基准。对此,通过对树脂密封后的摄像部2的外形(角部或轮廓)进行识别来实施位置对准。然而,在该情况下,当将透镜部1安装到摄像部2的上方时,树脂成型时、切断时、切削时产生偏差会进行累加。具体而言,当以摄像部2的外形作为透镜部1与摄像部2的位置对准的基准时,对着透光性盖部24向固体摄像元件22进行位置对准的精度为±0.15mm(±150μm)。因此,当以透光性盖部24作为位置对准基准时,即使摄像部2被树脂所密封,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透镜部1与摄像部2之间的位置对准。
另外,关于在透光性盖部24上形成位置对准标记26,既可以在将透光性盖部24接合于固体摄像元件22上方之前进行,也可以在将透光性盖部24接合于固体摄像元件22上方之后进行。但是优选将已预先形成有位置对准标记26的透光性盖部24接合于固体摄像元件22。由此,既方便操作,又不会发生固体摄像元件22的错位。
如以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固体摄像元件以及透光性盖部与透镜部相间隔地设置,透光性盖部上形成有位置对准标记,该位置对准标记为透镜部与摄像部进行位置对准时的位置对准基准。因此,能够提供进行了透镜部与摄像部的高精度位置对准的且具备耐冲击性的固体摄像装置。
在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位置对准标记也可以形成在透光性盖部的角部。
根据上述发明,透光性盖部的角部成为透镜部与摄像部进行位置对准的基准位置。由此,位置对准标记便容易被识别。所以能够简便地进行透镜部与摄像部之间的位置对准。
在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透光性盖部的与上述固体摄像元件相对峙的对峙面的面积大于上述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部的面积,位置对准标记形成在透光性盖部的边缘部。
根据上述发明,透光性盖部的边缘部成为透镜部与摄像部进行位置对准的基准位置。另外,透光性盖部的与固体摄像元件相对峙的对峙面的面积大于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部的面积。由此,透光性盖部的边缘部位于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面的外侧。也就是说,位置对准标记形成在几乎不会影响拍摄的区域。因此,位置对准标记既不会影响到拍摄,还使透镜部与摄像部的位置对准成为了可能。
在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部的周围,形成有用以将透光性盖部与固体摄像元件进行接合的接合部,位置对准标记形成于接合部的正上方。
根据上述发明,用于将透光性盖部与固体摄像元件进行接合的接合部形成在受光部的周围。也就是说,接合部形成于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面的外侧。另外,位置对准标记形成于接合部的正上方。所以,位置对准标记形成于几乎不会影响拍摄的区域。因此,位置对准标记既不会影响到拍摄,还使透镜部与摄像部的位置对准成为了可能。
在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位置对准标记可以是形成在透光性盖部上的反射膜。
根据上述发明,位置对准标记是反射膜。因此,当光照射到反射膜时,反射膜便反射该光。由此,位置对准标记便容易被识别出。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透镜部与摄像部之间的位置对准。
在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位置对准标记可以是形成于透光性盖部的沟槽。
根据上述发明,位置对准标记是沟槽。因此,当光照射到透光性盖部时,形成有沟槽的部分与未形成沟槽的平面部分的反射会不同。所以,沟槽便容易被识别出。由此,能够较容易地进行透镜部与摄像部的位置对准。
在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位置对准标记表示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部的中心部,该位置对准标记是在外部光下呈透明而在不可见紫外线光的照射下进行发光的发光膜。
根据上述发明,位置对准标记是在外部光下呈透明而在不可见紫外线光的照射下进行发光的发光膜。另外,该发光膜表示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部的中心部。也就是说,位置对准标记表示像素中心的位置。因此,能够以更高精度进行透镜部与摄像部的位置对准。
在本发明的固体摄像装置中,摄像部也可以在不遮断光路的情况下被树脂所密封。
根据上述发明,被树脂所密封的摄像部从透光性盖部的表面露出。因此,即使摄像部被树脂所密封,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透镜部与摄像部的位置对准。
另外,根据上述发明,由于摄像部被树脂所密封,所以也能够提高耐冲击性。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了前述的固体摄像装置中的任意一固体摄像装置。因此,能够提供已进行透镜部与摄像部之间高精度位置对准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具备了固体摄像装置的各种电子设备,例如,数字静态摄像机、具有拍摄功能的便携式电话、监视摄像机、门铃设备等中的防盗摄像机等。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根据技术方案所示的范围进行各种变更,适当地组合实施方式中记述的不同技术手段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仅仅是揭示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的示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示例,不应对本发明进行狭义的解释,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技术方案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进行实施。

Claims (3)

1.一种固体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以形成被拍摄物体像的透镜部以及将上述透镜部所形成的被拍摄物体像转换成电信号的摄像部,
上述摄像部具有配线基板、被安装于配线基板上的固体摄像元件以及透光性盖部,其中,该透光性盖部被设置成与上述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部相对峙且与上述固体摄像元件之间保持有间隔,
上述固体摄像元件以及上述透光性盖部与上述透镜部相间隔地设置,
在上述透光性盖部形成有位置对准标记,该位置对准标记是上述透镜部与上述摄像部进行位置对准的位置对准基准,
上述位置对准标记表示上述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部的中心部,且该位置对准标记是在外部光下呈透明而在不可见紫外线光的照射下进行发光的发光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摄像部在不遮断光路的情况下被树脂所密封。
3.一种电子设备,具备固体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体摄像装置包括用以形成被拍摄物体像的透镜部以及将上述透镜部所形成的被拍摄物体像转换成电信号的摄像部,
上述摄像部具有配线基板、被安装于配线基板上的固体摄像元件以及透光性盖部,其中,该透光性盖部被设置成与上述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部相对峙且与上述固体摄像元件之间保持有间隔,
上述固体摄像元件以及上述透光性盖部与上述透镜部相间隔地设置,
在上述透光性盖部形成有位置对准标记,该位置对准标记是上述透镜部与上述摄像部进行位置对准的位置对准基准,
上述位置对准标记表示上述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部的中心部,且该位置对准标记是在外部光下呈透明而在不可见紫外线光的照射下进行发光的发光膜。
CN200910170650XA 2008-09-02 2009-09-01 固体摄像装置以及具备该固体摄像装置的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81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25081 2008-09-02
JP2008225081A JP4694602B2 (ja) 2008-09-02 2008-09-02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08225081 2008-09-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8117A CN101668117A (zh) 2010-03-10
CN101668117B true CN101668117B (zh) 2011-10-19

Family

ID=41724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065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8117B (zh) 2008-09-02 2009-09-01 固体摄像装置以及具备该固体摄像装置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94182B2 (zh)
JP (1) JP4694602B2 (zh)
CN (1) CN1016681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75599B2 (en) * 2007-05-03 2015-03-10 Asml Netherlands B.V. Image sensor, lithographic apparatus comprising an image sensor and use of an image sensor in a lithographic apparatus
US11131431B2 (en) 2014-09-28 2021-09-28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LED tube lamp
JP5487842B2 (ja) * 2009-06-23 2014-05-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
JP5562659B2 (ja) * 2010-01-21 2014-07-3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実装装置および実装方法
CN102565990A (zh) * 2010-12-29 2012-07-1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US8891007B2 (en) * 2011-03-07 2014-11-18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Camera module with protective air ventilation channel
JP6270339B2 (ja) * 2013-05-22 2018-01-3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US9258467B2 (en) * 2013-11-19 2016-02-09 Stmicroelectronics Pte Ltd. Camera module
US11480305B2 (en) 2014-09-25 2022-10-25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LED tube lamp
US10560989B2 (en) 2014-09-28 2020-02-11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LED tube lamp
CN205213093U (zh) 2014-09-28 2016-05-04 嘉兴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整流滤波电路、灯及led直管灯
US10514134B2 (en) 2014-12-05 2019-12-24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LED tube lamp
US11028973B2 (en) 2015-03-10 2021-06-08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Led tube lamp
US9897265B2 (en) 2015-03-10 2018-02-20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LED tube lamp having LED light strip
US11519565B2 (en) 2015-03-10 2022-12-06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LED lamp and its power source module
US11035526B2 (en) 2015-12-09 2021-06-15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LED tube lamp
US10488186B2 (en) * 2016-06-29 2019-11-2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Alignment detection for split camera
US10542201B2 (en) 2016-06-29 2020-01-2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plit-camera autoalignment
JP6780845B6 (ja) * 2016-08-05 2020-12-09 サ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検出装置
JP6789514B2 (ja) * 2016-08-05 2020-11-25 サ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検出装置
JP6586656B2 (ja) * 2016-08-05 2019-10-09 サ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検出装置
US20180315894A1 (en) * 2017-04-26 2018-11-01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 packag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7819903B (zh) * 2017-10-25 2019-08-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相机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12911824A (zh) * 2019-12-04 2021-06-04 菲尼萨公司 用于光纤印刷电路板组件的表面安装技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8945A (zh) * 2005-07-25 2008-06-2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和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9200A (ja) 1984-07-06 1986-01-28 日立電子株式会社 位置認識方式
JP3638149B2 (ja) 1995-05-31 2005-04-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KR20040004472A (ko) * 1995-05-31 2004-01-13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촬상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촬상어댑터장치, 신호처리장치및 신호처리방법, 및 정보처리장치 및 정보처리방법
JP2003163342A (ja) * 2001-11-29 2003-06-0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64620B2 (ja) * 2002-02-01 2009-05-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固体撮像装置を基板上に実装する実装方法
JP2004260250A (ja) * 2003-02-24 2004-09-16 Nikon Corp 撮像素子
JP2005286888A (ja) * 2004-03-30 2005-10-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固体撮像装置
JP4618639B2 (ja) * 2005-02-22 2011-01-26 アオイ電子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233535B2 (ja) 2005-03-29 2009-03-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用モジュール、光路画定器及び光学装置用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8153938A (ja) * 2006-12-18 2008-07-03 Fujifilm Corp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359080B (zh) * 2007-08-01 2011-02-0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8945A (zh) * 2005-07-25 2008-06-2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和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229549A 2003.08.15
JP特开2004-260250A 2004.09.16
JP特开2006-237051A 2006.09.07
JP特开2008-153938A 2008.07.0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94182B2 (en) 2012-06-05
JP4694602B2 (ja) 2011-06-08
JP2010062750A (ja) 2010-03-18
CN101668117A (zh) 2010-03-10
US20100053394A1 (en) 2010-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8117B (zh) 固体摄像装置以及具备该固体摄像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01281286B (zh) 固体摄像装置及具有该固体摄像装置的电子设备
KR100614476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CN102761697B (zh) 基于晶片的照相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66061B (zh) 相机模块及包括相机模块的系统
EP1471730A1 (en) Miniature camera module
US20080252775A1 (en) Camera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0809682B1 (ko) 투명 커버가 부착되어 있는 광학 장치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이용한 광학 장치 모듈의 제조방법
US20060098244A1 (en) Image senso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1494721B (zh) 图像捕获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信息装置
JP2004301938A (ja) 光学装置用モジュール及び光学装置用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142042A (ja)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とその製造方法,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9290031A (ja) 電子素子ウェハ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素子モジュール、電子情報機器
EP1547370A2 (en) Camera module, camera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amera module
US20070152345A1 (en) Stacked chip packaging structure
CN101295064A (zh) 固态摄像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电子设备
JP2009290033A (ja) 電子素子ウェハ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素子モジュール、電子情報機器
JP2002373977A (ja) 固体撮像装置
JP2016100597A (ja) 画像感知モジュール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メラ装置
JP2002252797A (ja) 固体撮像装置
CN105247848A (zh)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内窥镜系统
US20110205414A1 (en) Solid-state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CN101281920A (zh) 固体摄像装置及具有该固体摄像装置的电子设备
JP4017908B2 (ja) カメラ
JP5520646B2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非搭載の光電変換膜積層型固体撮像素子及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19

Termination date: 201609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