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3177A - 车辆的门框架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门框架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3177A
CN101663177A CN200880010603A CN200880010603A CN101663177A CN 101663177 A CN101663177 A CN 101663177A CN 200880010603 A CN200880010603 A CN 200880010603A CN 200880010603 A CN200880010603 A CN 200880010603A CN 101663177 A CN101663177 A CN 1016631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arts
aesthetic design
car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06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3177B (zh
Inventor
大竹康仁
村田显之
大泽成信
吉原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ro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iro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954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3068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179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2471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roki Corp filed Critical Shiroki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8/05604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123409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663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31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31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31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具有沿着车身的顶板的上框部件、以及沿着车身的中柱的立柱框部件,上框部件在接合于立柱框部件侧的直线状的端部具有位于门的外侧的美学设计部、以及位于该美学设计部的车内侧并且比美学设计部短的内侧框架部分,立柱框部件,在其上端部具有在门的厚度方向上重叠于上框部件的内侧框架部分的端部的重叠接触部,并且该重叠接触部与内侧框架部分在重叠的状态下接合。

Description

车辆的门框架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门框架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车辆用门框架,已知有使沿着门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框与形成门上缘部的上框,以在立柱框的上端部的门角部使彼此的端面面对的方式,通过焊接接合的车辆用门框架。但是,在该端面接合构造中,需要将产生于框的美学设计面的焊接痕通过研磨加工等进行去除的工作。在为了省略这样的工作的日本专利特开2004-388612号公报中,在上框与立柱框的接合部,关于美学设计面,通过将其端部形成阶梯形状的嵌合构造,在美学设计部的外面侧不进行焊接,而在其内侧的阶梯部进行焊接,能够减少美学设计部的外观加工的工作,并能确保接合强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如日本专利特开2004-388612号公报的使上框部件与立柱框部件的正对端面之间面对的接合构造,特别是其接合端面中的部件,需要严密地进行精度管理,对于其生产性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能够简单并可靠地使上框部件与立柱框部件接合,并且生产性较好,外观也较好。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特征为,在将沿着门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框部件、以及作为与所述立柱框部件分立的部件并且形成门上缘部的上框部件,接合在所述立柱框部件的上端部中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中,所述上框部件的立柱框部件侧的端部形成直线状,在该直线状部上具有位于门的外侧的美学设计部、以及位于所述美学设计部的车内侧并且比所述美学设计部短的内侧框架部分,所述立柱框部件,在其上端部具有在门的厚度方向上重叠于所述上框部件的内侧框架部分的端部的重叠接触部,并且该重叠接触部与内侧框架部分在重叠的状态下接合。
作为更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将立柱框部件的重叠接触部构成为其内面部重叠于所述内侧框架部分的碗状截面形状部。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上框部件的内侧框架部分中,在与立柱框部件侧的碗状截面的重叠接触部重叠的端部上,形成截面形状比内侧框架部分的其他区域小的截面形状缩小部。
或者,所述上框部件的内侧框架部分形成中空筒状,所述立柱框部件具有插入并重叠于该筒状的内侧框架部分的内部的插入重叠接触部。
优选的是,所述立柱框部件在沿着中柱的直线状部的上端,具有朝向上框部件的直线状部曲折的圆弧状曲折部,在该圆弧状曲折部上,形成所述重叠接触部。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特征为,在具有沿着门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框部、以及形成门上缘部的上框部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中包括:上侧美学设计部件,具有位于所述上框部的车外侧并且朝向车外侧的美学设计部;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由具有位于所述立柱框部的车外侧并且朝向车外侧的美学设计部的、与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分立的部件组成;以及车内侧框架部件,固定在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所述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各自的车内侧,构成连接所述上框部与所述立柱框部二者的车内侧框架部。
优选的是,当上框部与立柱框部的边界部附近的车内侧框架部件的形状形成为,以圆弧状的角弯曲部将沿着上侧美学设计部件的上侧框架部与沿着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立柱侧框架部连接时,能较容易地制造,并能确保强度。
优选的是,在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上,分别设置与车内侧框架部件的对应的框架部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并且重叠固定于该框架部的重叠固定面部。在车内侧框架部件的角弯曲部的区域中,该重叠固定面部没有设置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以防止与角弯曲部的干涉。
并且,优选的是,在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上,形成沿着车内侧框架部件的角弯曲部无间隙地堵塞该角弯曲部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之间的覆盖部、以及位于该覆盖部的上部的上端支撑面部,另一方面,上侧美学设计部件延伸到与该上端支撑面部重叠的位置,并且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上端支撑面部被固定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的美学设计部背面。
优选的是,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车内侧框架部件的相互的固定部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重叠固定,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与车内侧框架部件的相互的固定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重叠固定。通过这样的固定,能够提高相对于将支撑于门框架上的窗户玻璃向车外侧吸出的力的刚性。
优选的是,车内侧框架部件具有关闭车内侧并且向车外侧打开的不完全筒状截面的开放框架部,当相对于车内侧框架部件安装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以及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时,该开放框架部的开口部被封闭。因此,由于各美学设计部件与车内侧框架部件的固定部构成筒状框架体的一部分,因此能够以精简的构成来确保强度。
优选的是,在车内侧框架部件上,朝向门框架的外缘侧开放的一定截面的挡风条保持槽,连接上框部与立柱框部二者而形成。
当车内侧框架部件、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以及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结合体,具有嵌合保持玻璃导槽的玻璃导槽保持槽、以及嵌合保持挡风条的挡风条保持槽,并且车内侧框架部件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的固定部、以及车内侧框架部件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固定部,分别通过玻璃导槽与挡风条中的至少一个覆盖时,外观较好。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上框部件与立柱框部件,以在位于美学设计部的车内侧的框架部分中在门的厚度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重叠,因此不需要较高的精度管理,能够简单并且可靠地使上框部件与立柱框部件接合。
并且,本发明根据另一实施方式,通过连接上框部与立柱框部二者的一体构造物的车内侧框架部件来构成车内侧的框架部,因此不需要在上框部与立柱框部的边界部分接合车内侧框架部,能够使生产性大幅提高。并且,作为不具有接合部分的一体构造物的车内侧框架部件,能够提高门框架的强度。
并且,位于车外侧的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是与车内侧框架部件分立的物体,作为框架的刚性确保能够由车内侧框架部件来承担,因此提高了其美学设计部件的设计自由度。例如,如权利要求4,通过将上侧美学设计部件延伸到重叠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上方的位置,并且将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上端支撑面部固定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的美学设计部的背面侧,在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各自的美学设计部外面,接合位置没有露出,外观良好。并且,将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上端支撑面部固定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的美学设计部背面侧的构造,精度管理容易,能够提高生产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门框架构造所适用的车辆门的侧面图。
图2是沿着图1的A-A剖面线的上框的剖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B-B剖面线的侧框的剖面图。
图4是从车内侧观看图1的车辆门中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斜视图。
图5是图4示出的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分解斜视图。
图6是从车内侧观看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侧面图。
图7是沿着图6的D-D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8是沿着图6的E-E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9是沿着图6的F-F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10是沿着图6的G-G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11是在本发明的不同实施方式中从车外侧观看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斜视图。
图12是从车外侧观看图11示出的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分解斜视图。
图13是从车内侧观看图11以及图12示出的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侧面图。
图14是沿着图13的H-H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15是本发明的门框架构造所适用的车辆门的侧面图。
图16是从车内侧观看图15的车辆门中的上框部与侧框部的边界部附近的斜视图。
图17是从车内侧观看同一边界部附近的分解斜视图。
图18是从车外侧观看同一边界部附近的斜视图。
图19是从车外侧观看同一边界部附近的分解斜视图。
图20是沿着图15的J-J剖面线的上框部的剖面图。
图21是沿着图15的K-K剖面线的侧框部的剖面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门框架构造的不同实施方式的、上框部的剖面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门框架构造的另一不同实施方式的、上框部的剖面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门框架构造的又一不同实施方式的、上框部的剖面图。
图25是在取下车门装饰(door trim)的状态下,观看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适用的汽车门的侧视图。
图26是沿着图25的L-L箭头线的剖面图。
图27是沿着图25的M-M箭头线的剖面图。
图28是门框的下端部的剖面图。
图29是夹具与切断工具的斜视图。
图30是示出将门框装在夹具上,并且利用切断工具将门框的下端部切断的样子的斜视图。
图31是门框的下端部与从门框的下端部切断部分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至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门框架构造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的汽车的侧面门10包括:门板11;上框(上框部件)12,其沿着车身的顶板50(图2中以假想线示出)的门开口部;以及侧框(立柱框部件)13,从门板11的后部沿着车身的中柱51(图3中以假想线示出)向上下方向延伸出。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门10为前部座位用门,在以下说明中叙述的前后方向,是以该前部座位用门10为基准的方向。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前部座位用门,即使是后部座位用门或者其他门也可以适用。
如图2所示,上框12具有嵌合保持玻璃导槽(glass run)52的玻璃导槽保持部(保持槽)20、以及位于玻璃导槽保持部20的背面侧并且保持挡风条53的唇部53a的挡风条保持部(保持槽)21,在玻璃导槽保持部20与挡风条保持部21的侧部,形成朝向车外侧的凸缘状的美学设计部22。从玻璃导槽保持部20与挡风条保持部21,朝向与美学设计部22相反的车内侧延伸设置连接腕部23,在该连接腕部23的前面,形成角筒状(袋状)的中空截面的主框架部(内侧框架部)24。在连接腕部23上,使用夹子54支撑挡风条53的中空密封部53b。玻璃导槽52与挡风条53(唇部53a以及中空密封部53b)分别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橡胶材料等形成。玻璃导槽52在使窗户玻璃58(图2以及图3中以假想线示出)上升时,弹性地保持其上缘部。挡风条53的唇部53a与中空密封部53b在关闭门10的状态下,抵接于顶板50并弹性变形,防止水滴向车内侧浸入。
如图3所示,侧框13由立柱导向部件35与立柱内部部件36形成。立柱导向部件35形成朝向车辆前方打开的大致コ字状的截面形状,具有面向车外侧的外侧面部35a、面向车内侧的内侧面部35b、以及连接外侧面部35a与内侧面部35b的连接部35c。立柱内部部件36具有:外侧面部36a,与立柱导向部件35的外侧面部35a大致平行地延伸;内方突出部36b,以接近中柱51的方式向车内侧突出形成;连接部36c,连接外侧面部36a与内方突出部36b。立柱导向部件35与立柱内部部件36在图3示出的符号59的位置(内侧面部35b与内方突出部36b的前端部,连接部35c与连接部36c)分别点焊固定。
在侧框13中,立柱导向部件35的外侧面部35a与内侧面部35b与连接部35c包围的区域构成玻璃导槽保持部(保持槽)30。在该玻璃导槽保持部30上,嵌合保持用于弹性地保持窗户玻璃58的后缘部的玻璃导槽55。并且,立柱导向部件35的内侧面部35b与立柱内部部件36的内方突出部36b包围的区域构成侧框13中的角筒状(袋状)截面的主框架部31。在构成该主框架部31的内方突出部36b上,通过夹子57安装挡风条56(中空密封部)。挡风条56在关闭门10的状态下,抵接于中柱51并弹性变形,防止水滴向车内侧浸入。并且,通过立柱导向部件35的外侧面部35a与立柱内部部件36的内侧面部36a,构成侧框13中的美学设计部32。在该美学设计部32的外面侧上,安装作为外观装饰部件的装饰物38(图3中以假想线示出)。
下面参照图4,对上框12与侧框13的接合部C(图1)的构造进行说明。上框12在侧框13的接合部附近,朝向车辆的前后方向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设置。上框12为金属材料的滚轧成形品,并且在该直线状部分具有基本上一样的截面形状,但是仅在其末端部(后端部)切除连接腕部23与主框架部24,仅留下含有玻璃导槽保持部20与挡风条保持部21的美学设计部22(参照图5以及图9)。即,在上框12的后端部,主框架部24以及连接腕部23形成得比美学设计部22与位于其背后的玻璃导槽保持部20以及挡风条保持部21短。该形成的短的主框架部24的末端部,形成与位于车辆前方侧的主框架部24的本体区域相比截面形状(上下方向大小和门厚度方向的大小)变小的截面形状缩小部25。详细来说,通过将主框架部24的侧面向美学设计部22侧压溃,截面形状缩小部25的截面形状变小(参照图8)。
侧框13的立柱内部部件36被冲压成形,使得从门板11侧的下方,随着接近作为与上框12接合的接合部C的上方,宽度逐渐变窄,在该立柱内部部件36的上端部,形成连接于外侧面部36a并且随着向上方前进而向车内侧倾斜的上方倾斜面部36d,并且在上方倾斜面部36d的上端部,折曲形成上缘端部36e。在立柱内部部件36的上端部,还形成连接于内方突出部36b并且随着向上方前进而朝向车辆前方侧弯曲的圆弧状曲折部36f,并且在该圆弧状曲折部36f的前端部形成重叠接触部36g。如图8所示,重叠接触部36g形成将自身的内面相对于上框12的截面形状缩小部25与连接腕部23的外面重叠覆盖的、朝向车外侧开放的碗状(コ字状)的截面形状。在从车内侧观看状态的图4以及图5中,该碗状的重叠接触部36g的外面(凸面)侧露出。并且,沿着立柱内部部件36设置立柱导向部件35是在比圆弧状曲折部36f低的位置,重叠接触部36g形成为朝向车外侧的开口部没有被立柱导向部件35堵住而是露出的状态。因此,如图8所示,能够使重叠接触部36g与截面形状缩小部25在门的厚度方向上重合。
当上框12与侧框13接合时,如图8所示,以截面形状缩小部25嵌合于重叠接触部36g的内侧的方式组合上框12与侧框13。图4以及图6示出截面形状缩小部25嵌合于重叠接触部36g的状态,在该嵌合状态下,重叠接触部36g的内面适合于截面形状缩小部25与连接腕部23的外面,限制重叠接触部36g向截面形状大于截面形状缩小部25的主框架部24的前方区域方向的位置偏移。并且,将截面形状缩小部25与重叠接触部36g的重叠部分焊接,使上框12与侧框13接合。通过该接合构造,由于将在门10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截面形状缩小部25与重叠接触部36g作为上框12与侧框13的接合部,因此与使框的端面面对类型的接合构造相比,接合部分不需要严密的精度管理,并且接合作业也容易,生产性较好。此外,由于能够获得较大的接合区域,因此强度也较好。
在截面形状缩小部25与重叠接触部36g的重叠区域的车辆后方侧,由于切除了上框12中的主框架部24与连接腕部23,因此上框12不会干涉位于主框架部24的延长线上的侧框13的圆弧状曲折部36f。另一方面,在切除该主框架部24的后方区域中,上框12的美学设计部22不是中断形成,侧框13的上缘端部36e在比该美学设计部22更加向车内侧偏移的位置抵接于玻璃导槽保持部20的内面,因此在美学设计部22的外面上不存在与侧框13焊接的地方。因此,不需要进行使美学设计部22上的焊接痕不显眼的加工等,这也能够提高生产性。
图11至图14示出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在图1至图10中之前的实施方式中,在上框12的主框架部24的末端部形成截面形状比本体区域更小的截面形状缩小部25,并且具有侧框13的重叠接触部36g覆盖该截面形状缩小部25的外面侧的重叠关系。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框12的主框架部24的末端部没有进行截面缩小加工,而是在侧框13的圆弧状曲折部36f的前端部,形成截面形状比之前的实施方式的重叠接触部36g更小的插入重叠接触部36h。更详细地说,插入重叠接触部36h插入形成角筒状截面的主框架部24的内部,并且形成相对于该主框架部24的内面以接触其外面的方式缩小的截面形状。插入重叠接触部36h形成朝向车外侧开口的コ字状截面形状,在从车外侧观看状态的图12(以及图11)中,该コ字状的插入重叠接触部36h的内面(凹面)侧露出。在圆弧状曲折部36f的端部上还形成延长按压部36i,其与截面形状缩小部36h不同,相对于圆弧状曲折部36f不具有阶梯差,并沿直线向前方延伸设置。
当将上框12与侧框13组合时,如图14所示,侧框13的插入重叠接触部36h插入形成中空的主框架部24的内部,该插入重叠接触部36h的外面与主框架部24的内面重叠。同时,延长按压部36i没有插入主框架部24内,重叠于上框12中的接触腕部23的外面侧(车内侧的面)。即,形成以插入重叠接触部36h与延长按压部36i从内外夹着主框架部24和延长按压部36i的状态。并且,将这些重叠接触部分通过焊接等固定,将上框12与侧框13组合。在该构成中,插入重叠接触部36h与延长按压部36i分别在门10的厚度方向与主框架部24重叠,因此接合部分不需要严密的精度管理,形成生产性较好的构造,并且通过较大的接合区域,有利于确保强度。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门框架构造能够简单且可靠地使上框12与侧框13接合,并且能够获得较高的生产性。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改良或改变。例如,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在立柱内部部件36中,连接于内方突出部36b的上端,形成圆弧状曲折部36f,该圆弧状曲折部36f的前端形成作为与上框架12接合的接合部的重叠接触部36g和插入重叠接触部36h(包含延长按压部36i)。该构造具有不增加部件数量并且能够容易制造的优点,但是也可以不通过圆弧状曲折部36f这样的曲折部,而形成相当于重叠接触部36g、或者插入重叠接触部36h和延长按压部36i的接合部。
第二实施方式
图15至图2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15中示出的汽车的侧面门110具有门板111、以及在该门板111的上部形成框状的门框架112,挡风玻璃114在门板111的上缘部与门框架112的内缘部包围的窗户部113内升降。门框架112包括:上框部115,其沿着车身的顶板140(图20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门开口部形成门上缘部;以及侧框部(立柱框部)116,从门板111的后部沿着车身的中柱141(图21中以双点划线表示)向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门110为前部座位用门,以下说明中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车内侧、车外侧的表达,是以安装该前部座位用门110的车身为基准的方向。并且,框架内缘部是门框架112中的窗户部113侧的缘部,“框架内缘部侧”或者“框架内缘部方向”是上框部115的大致下方,侧框部116的大致前方。同样,“框架外缘部侧”或者“框架外缘部方向”是上框部115的大致上方,侧框部116的大致后方。
门框架112由图17以及图19中以分解状态示出的无缝框架部件(车内侧框架部件)120、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以及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组合构成。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以单体构成位于上框部115的车外侧的美学设计部,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构成立柱主部件123与立柱副部件124组合的、位于侧框部116的车外侧的美学设计部。相对于这些位于车外侧的美学设计部,无缝框架部件120在侧框部116的上端部中的门角部117(图15)中没有中断,而形成连接上框部15与侧框部116二者的一体构造,从而构成门框架112大致全部的车内侧框架部。
如图20以及图21中示出的截面形状,无缝框架部件120具有:在车外侧和车内侧分离并对向的一对钩部120a、120b;以及连接该钩部120a、120b的平面状的槽底面部120c,在成对的钩部120a、120b与槽底面部120c包围的区域,形成朝向框架外缘部侧开放的内部挡风条保持槽126。并且,无缝框架部件120在内部挡风条保持槽126的底部侧具有形成不完全的筒状(箱状)截面的开放框架部,该开放框架部被槽底面部120c、车内侧壁部120d,内缘壁部120e、以及折返壁部120f这四边包围,并且在折返壁部120f与槽底面部120c之间具有框架开口部120g。更详细地说,从钩部120b朝向框架内缘部方向延伸设置车内侧壁部120d,从该车内侧壁部120d的缘部朝向车外侧延伸设置内缘壁部120e,从该内缘壁部120e的缘部在框架外缘部方向上曲折形成平面状的折返壁部120f,折返壁部120f的缘部没有与无缝框架部件120的其他部分接合或者连接,从而形成框架开口部120g。并且,在无缝框架部件120上,形成位于钩部120a的背面侧(车外侧)的锁定阶梯部120h、以及位于该锁定阶梯部120h与钩部120a之间并向框架外缘部侧突出的折返突部120i。
如图20中示出的截面形状,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包括:凸缘状的美学设计面部121a,位于车的最外侧;钩部121b,从该美学设计面部121a的上端部向车内侧突出形成;平面状的槽底面部121c,连接于该钩部121b;平面状的第1固定翼片(重叠固定面部)121d,从槽底面部121c进一步向车内侧延伸;锁定阶梯部121e,从美学设计面部121a的下端部向车内侧形成;平面状的槽底面部121f,连接于该锁定阶梯部121e;锁定阶梯部121g,连接于该槽底面部121f形成,并且与锁定阶梯部121e对向;以及平面状的第2固定翼片(重叠固定面部)121h,从该锁定阶梯部121g向框架内缘部方向延伸。锁定阶梯部121e、槽底面部121f、锁定阶梯部121g、以及第2固定翼片121h包围的区域,构成向框架内缘部侧开放的玻璃导槽保持槽128。并且,虽然钩部121b与槽底面部121c构成向框架外缘部侧开放的外部挡风条保持槽127,但是外部挡风条保持槽127通过使后述的无缝框架部件120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组合并且使无缝框架部件120的锁定阶梯部120h与钩部121b对向来完成。
如图21示出的截面形状,构成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的立柱主部件123包括:美学设计面部123a,朝向车外侧;连接壁部123b,从该美学设计面部123a向车内侧延伸设置;平面状的固定翼片(重叠固定面部)123c,以随着从该连接壁部123b向车内侧前进而接近框架内缘部侧的方式倾斜。立柱副部件124形成コ字状的截面形状,并包括:美学设计面部124a,朝向车外侧;车内侧壁部124b,与美学设计面部124a对向,并且位于车内侧;以及槽底面部124c,连接该美学设计面部124a以及车内侧壁部124b。这些美学设计面部124a、车内侧壁部124b、以及槽底面部124c包围的区域,构成向框架内缘部侧开放的玻璃导槽保持槽129。在美学设计面部124a与车内侧壁部124b的对向面部上,分别形成锁定阶梯部124d、124e,在车内侧壁部124b,在连接该锁定阶梯部124e的框架内缘部侧的端部形成平面状的固定翼片(重叠固定面部)124f。立柱主部件123与立柱副部件124形成连接壁部123b与槽底面部124c被固定的、一体化的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在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上,在门框架112完成的状态下,以覆盖美学设计面部123a与美学设计面部124a的车外侧的方式,安装成为外观部件的装饰物130(图12中以假想线示出)。
上框部115通过使无缝框架部件120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组合而构成。如图20所示,通过将第1固定翼片121d重叠于槽底面部120c的下面侧,将第2固定翼片121h重叠于折返壁部120f的车外侧侧面,并且将这些重叠面部分固定,来组合无缝框架部件120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作为这样的将重叠面在框的长度方向上连接的固定手法,优选使用激光焊接。在将无缝框架部件120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组合的状态下,框架开口部120g被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的一部分堵塞,成为由槽底面部120c、车内侧壁部120d、内缘壁部120e、折返壁部120f、第1固定翼片121d、锁定阶梯部121g、以及第2固定翼片121h包围的筒状(袋状)中空截面的上框部115的车内侧框架部完成。并且,如上所述,在将无缝框架部件120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组合的状态下,锁定阶梯部120h与钩部121b对向,形成外部挡风条保持槽127。
侧框部116通过使无缝框架部件120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组合而构成。如图21所示,通过将固定翼片123c重叠于槽底面部120c的下面侧,将固定翼片124f重叠于折返壁部120f的车外侧侧面,并且将这些重叠面部分固定,来组合无缝框架部件120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与无缝框架部件120和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的固定相同,无缝框架部件120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的固定也优选使用激光焊接。在将无缝框架部件120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组合的状态下,框架开口部120g被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的一部分堵塞,成为由槽底面部120c、车内侧壁部120d、内缘壁部120e、折返壁部120f、固定翼片123c、锁定阶梯部124e、以及固定翼片124f包围的筒状(袋状)中空截面的侧框部116的车内侧框架部完成。
以上的无缝框架部件120、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以及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的结合构造,涉及上框部115与侧框部116的大致全部区域,但是对于门角部117附近形成略微不同的构造。如图16至图19所示,门角部117附近的无缝框架部件120具有分别沿着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的长度方向的上侧框架部120L1与立柱侧框架部120L2,形成了圆弧状的角弯曲部120R位于上侧框架部120L1与立柱侧框架部120L2之间的形状。内部挡风条保持槽126形成为即使在角弯曲部120R上也没有中断。
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以在门角部117附近沿着无缝框架部件120的上侧框架部120L1的方式,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设置。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虽然具有基本上一样的截面形状,但是从无缝框架部件120的角弯曲部120R的开始部分,以在末端部(后端部)中,向无缝框架部件120固定的第1固定翼片121d、锁定阶梯部121g、以及第2固定翼片121h被切除并且仅残留美学设计面部121a、锁定阶梯部121g、槽底面部121c、钩部121b、锁定阶梯部121e、以及槽底面部121f的方式,延伸设置到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的上方位置。在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中,立柱主部件123的固定翼片123c没有到达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的上端部,从无缝框架部件120的角弯曲部120R的开始部分在下方被切除,立柱主部件123中去除固定翼片123c的部分延伸设置到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的上端部。并且,立柱副部件124的上端部也在与固定翼片123c大致相同的高度处被中断。即,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和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在与无缝框架部件120的上侧框架部120L1和立柱侧框架部120L2的重叠固定面部分被形成为,在角弯曲部120R的形成区域被切除,或者预先就不存在。因此,不会与以大致直线状形成至末端部的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和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产生干涉,因而能够在无缝框架部件120上设置角弯曲部120R。
在立柱主部件123中的固定翼片123c(与立柱副部件124)的上端位置的上部,形成无间隙地堵塞在无缝框架部件120的角弯曲部120R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之间的覆盖部123d。覆盖部123d具有沿着角弯曲部120R上的折返突部120i的形状的弯曲面部123e,如图16所示,在相对于无缝框架部件120使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结合的状态下,弯曲面部123e重叠于角弯曲部120R的折返突部120i。
在立柱主部件123中,还在覆盖部123d的上侧形成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的槽底面部121f大致平行的上端支撑面部123f。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通过上述第1固定翼片121d和第2固定翼片121h的切除部分的前面(后方)的区域延伸设置到与该上端支撑面部123f重叠的位置,并且槽底面部121f重叠于上端支撑面123f而被固定。这样的固定重叠面部分的构造,精度管理容易,并且能够简单地进行固定作业。并且,由于能够扩大接触的面积,因此也容易确保接合部分的强度。
如上所述,相对于通过将无缝框架部件120、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以及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组合而构成的门框架112,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安装内部侧挡风条131、外部侧挡风条132、以及玻璃导槽133、134。
内部侧挡风条131具有中空状密封部131a以及一对嵌合脚部131b、131c,并且通过相对于无缝框架部件120的钩部120a与钩部120b分别卡合嵌合脚部131b与嵌合脚部131c,而被保持在内部挡风条保持槽126内。形成在无缝框架部件120上的内部挡风条保持槽126没有在门角部117中断,而是从上框部115连接于侧框部116,嵌合于该内部挡风条保持槽126的内部侧挡风条131,也以一定的截面无缝地配设于上框部115与侧框部116。
与内部侧挡风条131不同,外部侧挡风条132仅设置于上框部115。外部侧挡风条132具有唇部132a以及一对嵌合脚部132b、132c,并且通过相对于无缝框架部件120的锁定阶梯部120h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的槽底面部121c分别卡合嵌合脚部132b与嵌合脚部132c,而被保持在外部挡风条保持槽127内。
内部侧挡风条131与外部侧挡风条132分别由可弹性变形的橡胶材料等形成。在关闭门110的状态下,内部侧挡风条131的中空状密封部131a抵接于车身的顶板140(图20)与中柱141(图21)并弹性变形,外部侧挡风条132的唇部132a抵接于顶板140并弹性变形,防止水滴向车内侧浸入。在车身上还设置体侧密封部件142(图20中以双点划线示出),当关闭门110时,该体侧密封部件142的中空密封部抵接于无缝框架部件120的车内侧壁部120d并弹性变形,通过体侧密封部件142防止水滴向车内侧浸入。
玻璃导槽133具有成对的唇部133a、一对嵌合脚部133b和133c、以及位于该对嵌合脚部133b和133c之间的底部133d,通过使底部133d与槽底面部121f对向而被保持在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的玻璃导槽保持槽128内。玻璃导槽保持槽128的锁定阶梯部121e与锁定阶梯部121g分别限制嵌合脚部133b和嵌合脚部133c向框架内缘部侧的移动,并限制玻璃导槽133从玻璃导槽保持槽128脱落。玻璃导槽134具有成对的唇部134a、一对嵌合脚部134b和134c、以及位于该对嵌合脚部134b和134c之间的底部134d,通过使底部134d与接触壁部123b对向而被保持在立柱副部件124的玻璃导槽保持槽129内。玻璃导槽保持槽129的锁定阶梯部124d与锁定阶梯部124e分别限制嵌合脚部134b和嵌合脚部134c向框架内缘部侧的移动,并限制玻璃导槽134从玻璃导槽保持槽129脱落。玻璃导槽133、134由可弹性变形的橡胶材料等形成,对应于挡风玻璃114向窗户部113内的进出(上升)量,唇部133a、134a与底部133d、134d受到挡风玻璃114的接触而弹性变形,弹性地保持挡风玻璃114。
如上所述,在上框部115中,通过将第1固定翼片121d重叠于槽底面部120c的下面侧,将第2固定翼片121h重叠于折返壁部120f的车外侧侧面,并且将这些重叠面部分以激光焊接等手法固定,来组合无缝框架部件120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在这些重叠固定部分中,槽底面部120c与第1固定翼片121d构成内部挡风条保持槽126的底面部,在门框架的完成状态下,该底面部分(槽底面部120c与第1固定翼片121d)被内部侧挡风条131覆盖。并且,第2固定翼片121h与折返壁部120f构成玻璃导槽保持槽128的侧壁部,在门框架的完成状态下,该侧壁部分(第2固定翼片121h与折返壁部120f)被玻璃导槽133覆盖。即,上框部115中的无缝框架部件120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的固定部分,被内部侧挡风条131与玻璃导槽133覆盖,固定部分没有露出于外表。因此,上框部115的外观良好,并且虽然是分割类型的框架构造,也能够确保足够的防水性。
侧框部116也形成同样的构造。如上所述,在侧框部116中,通过将固定翼片123c重叠于槽底面部120c的下面侧,将固定翼片124f重叠于折返壁部120f的车外侧侧面,并且将这些重叠面部分以激光焊接等手法固定,来组合无缝框架部件120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在这些重叠固定部分中,槽底面部120c与固定翼片123c构成内部挡风条保持槽126的底面部,在门框架的完成状态下,该底面部分(槽底面部120c与固定翼片123c)被内部侧挡风条131覆盖。并且,固定翼片124f与折返壁部120f构成玻璃导槽保持槽129的侧壁部,在门框架的完成状态下,该侧壁部分(固定翼片124f与折返壁部120f)被玻璃导槽134覆盖。即,侧框部116中的无缝框架部件120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的固定部分,被内部侧挡风条131与玻璃导槽134覆盖,固定部分没有露出于外表。因此,侧框部116的外观良好,并且虽然是分割类型的框架构造,也能够确保足够的防水性。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门框架构造,将位于车外侧的美学设计部与位于车内侧的框架部作为分别的部件,并将这些组合而构成框架112,关于车外侧美学设计部,将上框部115的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与立柱框部116的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作为分别的部件,关于车内侧框架部,通过连接上框部115与立柱框部116二者的一体构造的无缝框架部件120而构成。因此,在车内侧框架部(无缝框架部件120)中,上框部115与立柱框部116的边界部分不需要焊接接合,能够提高生产性。关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相对于无缝框架部件120的结合,由于是使沿着各自的框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平面状固定翼片121d、121h、123c、以及124f,同样地重叠于平面状的槽底面部120c与折返壁部120f而固定的构造,因此精度管理容易,易于进行固定作业,并且,通过宽阔的接合面积,也能够充分地确保强度。
并且,对于位于车外侧的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由于在能够进行不受无缝框架部件120的制约的形状设定的同时,作为框架的基本的刚性确保能够由无缝框架部件120来承担,因此提高了门框架的美学设计部的设计自由度。例如,在制造不同车种用的门的时候,无缝框架部件120可以使用通用的,并且可以使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根据每个车种而不同。因此,能够控制制造成本,并且能够提供多样外观类型的门。
作为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门框架112中美学设计部的设计自由度高的部分,特别列举出门角部117的构造。在门框架112的门角部117中,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没有仿效无缝框架部件120的角弯曲部120R的弧状形状,而是以直线状延伸设置到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的上端部(上端支撑面部123f)重叠的位置。并且,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通过在美学设计面部121a的背后位置使槽底面部121f与上端支撑面部相抵接而被接合。即,在美学设计面部121a上,由于不存在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的固定区域,因此没有残留焊接痕,并且,由于美学设计面部121a在门角部117之前没有中断,而是一样地连续,因此外观良好。并且,不仅仅是外观良好,由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122的接合部分是使朝向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的长度方向的平面状的槽底面部121f与上端支撑面部123f相互重叠,因此,接合部分的精度管理容易,并且生产性良好。
图22示出与本发明的门框架构造的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门框架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由以下部件组合而构成: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其构成上框部的车外侧美学设计部;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未示出),其构成侧框部(立柱框部件)的车外侧美学设计部;一体构造的无缝框架部件(车内侧框架部件)1120,固定在这些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以及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车内侧,并且连接上框部与侧框部双方。虽然图22为了示出上框部的截面,而没有示出侧框部的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但是对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部分,具有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图22中示出的无缝框架部件1120具有:一对钩部1120a、1120b,在车外侧与车内侧分离并对向;平面状的槽底面部1120c,连接该钩部1120a、1120b。这些钩部1120a、1120b与槽底面部1120c包围的区域,形成朝向框架外缘部侧开放的内部侧挡风条保持槽1126。在挡风条保持槽1126的底部侧上,形成被槽底面部1120c、车内侧壁部1120d、内缘壁部1120e以及折返壁部1120f这四边包围、在折返壁部1120f与槽底面部1120c之间具有框架开口部1120g并且形成不完全筒状(箱状)截面的开放框架部。倾斜面部1120h从钩部1120a向上方延伸设置,在该倾斜面部1120h的上端形成折返突部1120i。
图22的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具有位于车最外侧的凸缘状的美学设计面部1121a、从该美学设计面部1121a的上端部向车内侧突出形成的钩部1121b、以及接续该钩部1121b的平面状的槽底面部1121c,该钩部1121b以及槽底面部1121c与无缝框架部件1120的折返突部1120i包围的区域,形成朝向框架外缘部侧开放的外部侧挡风条保持槽1127。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的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01不同,在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中,从槽底面部1121c向前面(车内侧),与无缝框架部件1120固定用的翼片等没有延伸出,槽底面部1121c在折返突部1120i的下方位置中断。
并且,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在外部侧挡风条保持槽127的下侧具有朝向框架内缘部侧开放的玻璃导槽保持槽1128。该玻璃导槽保持槽1128由以下部件包围形成:第1锁定阶梯部1121d,从美学设计面部1121a的下端部向车内侧形成;平面状的槽底面部1121e,连接于该第1锁定阶梯部1121d;第1固定面部1121f,连接于该槽底面部1121e;第2锁定阶梯部1121g以及第3锁定阶梯部1121h,连接于倾斜面部1121f,形成于车内侧的壁面部;以及第2固定面部1121i,从第3锁定阶梯部1121h向框架内缘部方向延伸。
无缝框架部件1120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通过将倾斜面部1120h与第1固定面部1121f重叠,将折返壁部1120f与第2固定面部1121i重叠,并且将这些重叠面部分固定而组合。重叠面部分的固定优选使用激光焊接。通过像这样将无缝框架部件1120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组合,框架开口部1120g被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的一部分堵塞,在内部侧挡风条保持槽1126的下部中完成筒状(袋状)中空截面的车内侧框架部。
图22中示出的挡风条150形成由连接部151连接内部侧中空密封部1131与外部侧唇部1132的一体构造。内部侧中空密封部1131具有卡合于钩部1120a、1120b并且相对于内部侧挡风条保持槽1126被锁定保持的一对嵌合脚部1131a、1131b。外部侧唇部1132具有卡合于钩部1121b并且相对于外部侧挡风条保持槽1127被锁定保持的嵌合脚部1132a。内部侧中空密封部1131与外部侧唇部1132分别在抵接于车身的顶板140时弹性变形。
图22中示出的玻璃导槽1133,其具有成对的唇部1133a、保持脚部1133b、保持唇1133c、保持脚部1133d、以及底部1133e,通过使保持脚部1133b、保持唇1133c、以及保持脚部1133d分别卡合于第1至第3锁定阶梯部1121d、1121g以及1121h,被保持在玻璃导槽保持槽1128内。在该状态下,玻璃导槽1133的底部1133e以相对于槽底面部1121e分离的状态对向。虽然在图22中未示出,但是玻璃导槽1133在关闭挡风玻璃时弹性地保持其缘部。
图23示出与适用本发明的门框架构造的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另一实施方式。图23中与图22共通的部分以相同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说明。图23中示出的门框架的上框部,形成以玻璃导槽1133’覆盖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的美学设计面部1121a’的方式延伸设置到框架外缘部侧的、所谓的玻璃槽隐藏类型的美学设计部。
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外部侧挡风条保持槽1127与玻璃导槽保持槽1128的底面部由共通的槽底面部1121c’构成,从该槽底面部1121c’向车内侧,为与图22的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大致相同的构造。第1锁定阶梯部1121d’的下端部形成向车外侧折曲的缘部。
玻璃导槽1133’除了被保持在玻璃导槽保持槽1128内的本体部以外,还一体形成有覆盖美学设计面部1121a’的外侧的玻璃导槽外观部1135、以及被保持在外部侧挡风条保持槽1127内的外部侧唇部1132’。内部侧中空密封部1131’作为与玻璃导槽1133’的外部侧唇部1132’的分立的部件而形成,被保持在内部侧挡风条保持槽1126内。外部侧唇部1132’与内部侧中空密封部1131’,构成与顶板140弹性接触的挡风条,嵌合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的钩部1121b’的嵌合脚部1132a’形成,与该嵌合脚部1132a’相对的车内侧的缘部卡合于无缝框架部件1120’的折返突部1120i’。无缝框架部件1120’,除了从该折返突部1120i’至倾斜面部1120h’的区域以直线状形成以外,与图22的实施方式的无缝框架部件1120具有相同的构成。
无缝框架部件1120’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通过将倾斜面部1120h’与第1固定面部1121f以及折返壁部1120f与第2固定面部1121i分别重叠,并且将该重叠面部分以激光焊接等固定而被一体化。在该图23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外部侧挡风条保持槽1127与玻璃导槽保持槽1128的底面共用作为槽底面部1121c’,来实现轻量化。
一般来说,对于被支撑于门框架的窗户玻璃,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向车外侧的吸出力产生作用。图24是为了提高对于这样的玻璃吸出力的刚性的实施方式。图24中与图20共通的部分以相同附图标记来表示,并省略重复部分的说明。
图24中示出的无缝框架部件(车内侧框架部件)1220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21,在将构成内部挡风条保持槽126的底面部的槽底面部120c与第1固定翼片121d固定这点上,与图20的无缝框架部件120以及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通用。在将该槽底面部120c与第1固定翼片121d形成的重叠固定部作为第1固定部的情况下,在图24的状态中,第2固定部的构成不同。无缝框架部件1220不具有相当于图20的无缝框架部件120的折返壁部120f的部分,内缘壁部120e的前端部(朝向车外侧的缘部)形成约180度折返的折叠部1220f。另一方面,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没有将相当于图20的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21的第2固定翼片121h的立壁部1221h固定于无缝框架部件1220,具有:阶梯部1221i,从该立壁部1221h朝向车内侧,卡合于折叠部1220f;第2固定翼片1221j,连接于该阶梯部1221i,重叠在内缘壁部120e上。内缘壁部120e与第2固定翼片1221j通过激光焊接等固定,该固定部分成为第2固定部。即,无缝框架部件1220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1121,形成第1固定部(槽底面部120c与第1固定翼片121d)与第2固定部(内缘壁部120e与第2固定翼片1221j)分别在车辆上下方向(与门厚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贴合的固定部。如果像这样是在上下方向重叠的固定部,能够相对于向门厚度方向作用的力获得较高的刚性。特别地,虽然在高速行驶时,经由挡风玻璃114,对于玻璃导槽133向车外侧的吸出力产生作用,但是通过由内缘壁部120e与第2固定翼片1221j形成的固定部,能够可靠地确保强度。
并且,虽然图24以上框部为例,但是在侧框部中,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构造,提高相对于向车外侧的玻璃吸出力的刚性。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不是将图21中的无缝框架部件120与立柱副部件124的固定部,像折返壁部120f与固定翼片124f那样在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构造,而是构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
从以上图22至图24的各实施方式可以知道,在本发明的门框架构造中,车内侧的框架部件与车外侧的美学设计部件的固定位置,可以对应于所要求的强度和各个部件的截面形状等各条件,设定在期望的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图25至图3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门框架构造的第三实施方式。该第三实施方式为,在门框的下端部接合在车辆门内板的车外侧面的车辆门框架构造中,通过将门框的缓冲部件保持部、挡风条保持部、以及玻璃导槽保持部的下端部利用切断工具进行一次直线切断作业,能够在不损坏袋部的情况下进行切断。
图25是在取下车门装饰以及挡风条WS2的状态下,从车内侧观看门220的前端部开闭自如地安装于车身的门开口部210(参照图26以及图27)的门220的侧面图。
作为门220的构成要素的内板(门板)221是金属制造的。内板221的除了前后两缘部以及下缘部的部分,形成朝向车内侧鼓出的鼓出部222。在鼓出部222的中央部,穿设有用于将省略图示的窗户调节器等安装在内板221与外板223之间的空间的作业孔224。
门框225的下端部连接在鼓出部222的车外侧面上。门框225包括:上框230,构成门框225的前缘部以及上缘部;以及侧框227,构成后缘部,并且在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这些上框230以及侧框227全部是金属制造的。
如图25所示,上框230的下端部与鼓出部222的车外侧面对向,如图27所示,袋部232的车内侧面与连接部234的前面这两个面,被焊接在鼓出部222的车外侧面(上框230的对向面)。此外,如图25所示,侧框227的下端部也与鼓出部222的车外侧面对向,并被焊接在鼓出部222的车外侧面(侧框227的对向面)。
上框230、侧框227、以及鼓出部222的上缘包围的部分形成窗户孔229。在上框230以及侧框227的内周面上,在其全部周围安装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成形的玻璃导槽GR。此外,在窗户孔229,嵌合与窗户孔229具有大致相同形状的滑动玻璃GL,如图26所示,滑动玻璃GL的周缘部可滑动地嵌合于玻璃导槽GR。因此,滑动玻璃GL能够沿着上框230(玻璃导槽GR)与侧框227(玻璃导槽GR)在上下方向上滑动。
在位于上框230与侧框227的外周面的鼓出部222上方的部分上,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成形的挡风条WS1被钩挂。此外,如图26所示,在鼓出部22的全部外周面(前面222a、下面、以及后面)、以及位于上框230与侧框227的外周面的鼓出部222上方的部分上,与挡风条WS1平行并且位于挡风条WS1车内侧的环状挡风条WS2,通过嵌合于将多个卡合销P穿设于上框230的安装孔231以及穿设于鼓出部222的贯通孔222c而安装。当关闭门220时,挡风条WS1以及挡风条WS2弹性接触于车身的门开口部210的周缘(参照图26以及图27),密封门220与门开口部210之间。
接着,对上框230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上框230为图26以及图28中示出的截面形状(长度方向的全部位置的截面相同)的直线状长尺寸物体,在通过滚轧成形或者拉拔成形而成形之后,通过弯曲加工形成图25的形状。在上框230上,贯穿其全长形成:中空筒状的袋部232;(在关闭门220的状态下)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的缓冲部件保持部233;连接袋部232与缓冲部件保持部233的平板状的连接部234;从缓冲部件保持部233的前面235的两侧缘部向前方突出的内周侧突条(挡风条保持部)236以及外周侧突条(挡风条保持部)237;以及从缓冲部件保持部233的后面238的车外侧缘部向后方突出的突条(玻璃导槽保持部)239。在缓冲部件保持部233的前面235、内周侧突条236以及外周侧突条237之间,形成嵌合保持挡风条WS1的内周侧端部的挡风条保持槽240,在缓冲部件保持部233的后面238、突条239以及袋部232之间,形成嵌合保持玻璃导槽GR的外周侧端部的玻璃导槽保持槽241。
像这样的截面形状的上框230,如图28所示,当沿着与缓冲部件保持部233垂直的方向(箭头线X方向)观看时,缓冲部件保持部233、内周侧突条236、外周侧突条237、以及突条239不与袋部232重叠(在车宽方向上错开)。
如上所述,通过滚轧成形或者拉拔成形,在上框230上,贯穿其全长一体形成缓冲部件保持部233、内周侧突条236、外周侧突条237、以及突条239,但是如图27以及图28所示,由于上框230的下端部(与内板221的鼓出部222对向的部分)中的缓冲部件保持部233、内周侧突条236、外周侧突条237、突条239、以及连接部234的缓冲部件保持部233侧的侧缘部在滚轧成形后(或者拉拔成形后)被切断,因此在上框230的下端部仅残留袋部232与连接部234的一部分。
当以形成像这样的形状的方式切断上框230的下端部时,如图27所示,在平面视图中,连接部234的前面与鼓出部222的前面222a大致没有阶梯地连接。因此,在上框230与鼓出部222的接合部中,能够使挡风条WS2的内周侧端部没有间隙地接触于连接部234的前面以及鼓出部222的前面222a。
接着,利用图29至图31,对上框230的下端部的切断要点进行说明。切断作业利用夹具250以及切断工具260来进行。在夹具250的上面,凹设沿其长度方向以直线延伸的槽251与槽252,在槽251与槽252之间,形成上面为扁平面的支撑突条253。此外,在夹具250的上面,形成沿其长度方向以直线延伸的倾斜支撑面254、以及与倾斜支撑面254连接的垂直面255。此外,从夹具25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部的倾斜支撑面254,槽251侧的部分全部切掉,该切口部256的端面形成相互垂直的第1平面257以及第2平面258。
切断工具260为截面形状(平面形状)形成大致L字形的部件,其下面全部形成齿部261。此外,在切断工具260的外侧面,形成与夹具250的第1平面257平行的第1滑接平面262、以及与夹具250的第2平面258平行的第2滑接平面263。并且,夹具250的切口部256以及切断工具260,具有与上框230的鼓出部222的对向部分(参照图25)相同的长度,但是,为了方便起见,图29以及图30中示出比实际的长度短。
首先,为了进行切断作业,如图30所示,将上框230的前面向下,并且将内周侧突条236与外周侧突条237分别嵌合在夹具250的槽252与槽251中。于是,缓冲部件保持部233的前面(夹具抵接面)235被支撑突条253的上面支撑,连接部234以及袋部232的前面(夹具抵接面)被倾斜支撑面254支撑,此外,袋部232的车内侧面(夹具抵接面)与垂直面255接触。这样,用夹具250支撑上框230,如图29以及30所示,使切断工具260在夹具250的切口部256的正上方移动(使第1滑接平面262与第1平面257、以及第2滑接平面263与第2平面258分别位于同一平面上)。当在该状态下使切断工具260向下方(图29以及图30的箭头方向)直线移动时,切断工具260一边使第1滑接平面262与第2滑接平面263分别滑接于夹具250的第1平面257与第2平面,一边通过其齿部261一次切断上框230的下端部中的缓冲部件保持部233、内周侧突条236、外周侧突条237、突条239、以及连接部234的缓冲部件保持部233侧的侧缘部(参照图31)。
如上所述,当从与缓冲部件保持部233垂直的方向(图28的箭头X方向)观看时,由于本第三实施方式的上框230形成缓冲部件保持部233、内周侧突条236、外周侧突条237、以及突条239不与袋部232重叠的截面形状,因此通过将缓冲部件保持部233、内周侧突条236、外周侧突条237、突条239、以及连接部234的缓冲部件保持部233侧的侧缘部的下端部利用切断工具260进行一次直线切断作业,能够在不损坏袋部232的情况下进行切断。因此,与为了加工门框的下端部而需要多次作业的现有技术相比,上框230的下端部的加工(切断)容易。
而且,在切断作业时,上框230的缓冲部件保持部233的前面235、连接部234与袋部232的前面、以及袋部232的车内侧面,分别被夹具250的支撑突条253的上面、倾斜支撑面254、以及垂直面255支撑,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可靠地进行切断作业。
并且,虽然本第三实施方式的上框230,从其下端部切除缓冲部件保持部233、内周侧突条236、外周侧突条237、突条239、以及连接部234的缓冲部件保持部233侧的端部,但是连接部234的大部分没有被切除而是被保留。因此,由于能够将袋部232的车内侧面与连接部234的前面这两面焊接于鼓出部222的车外侧面(上框230的对向面),因此,能够将上框230的下端部与鼓出部222(内板221)坚固地接合。
以上的第三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例如,如图26所示,当从门框230的内周侧观看时,通过袋部232与玻璃导槽保持部239之间的间隙,连接部234露出,因此切断工具260的切断方向没有被限定在箭头X方向。即,例如即使通过使切断工具260沿着垂直于连接部234的方向直线移动,并且通过袋部232与玻璃导槽保持部239之间的间隙接触于连接部234,也能够一次切断连接部234。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切断工具260,不仅是缓冲部件保持部233、内周侧突条236、外周侧突条237、以及突条239,还切断连接部234的缓冲部件保持部233侧的侧缘部,但是,也可以以仅切断缓冲部件保持部233、内周侧突条236、外周侧突条237、以及突条239的方式来实施。并且,也可以使侧框227的下端部成为与上框230相同的截面形状,并且利用切断工具260,通过与上述相同的要点来切断侧框227的下端部。
以下列举图25至图31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以及效果。
(1)车辆的门框架构造的特征为:在门框的下端部接合在车辆门的内板的车外侧面的车辆门框架构造中,包括:袋部,截面形成中空筒状,同时沿着门框的长度方向延伸;平板状的缓冲部件保持部,在外周面侧连设挡风条保持部,在内周面侧连设玻璃导槽保持部,并且沿着门框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连接部,形成沿着门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并且在其两侧缘部分别连接上述袋部与上述缓冲部件保持部。并且当从上述门框的内周侧观看时,具有从上述连接部通过上述袋部与上述玻璃导槽保持部之间的间隙露出的截面形状的长尺寸物体的上述下端部,切除上述缓冲部件保持部、挡风条保持部、玻璃导槽保持部、以及上述连接部的与该缓冲部件保持部连接侧的一部分的形状。
根据该门框架构造,当从上述门框的内周侧观看时,由于是连接部通过袋部与连接于缓冲部件保持部的玻璃导槽保持部之间的间隙露出的截面形状,因此能够使切断工具通过该间隙,从门框的内周侧向连接部直线移动。因此,通过切断工具的一次直线切断作业,能够在不损坏袋部的情况下,从门框的下端部将缓冲部件保持部、挡风条保持部、玻璃导槽保持部、以及连接部的与该缓冲部件保持部连接侧的一部分切除。
(2)车辆的门框架构造的特征为:在(1)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中,当从垂直于上述缓冲部件保持部的方向观看时,上述缓冲部件保持部、挡风条保持部、以及玻璃导槽保持部与上述袋部不重叠。
根据该门框架构造,当从垂直于缓冲部件保持部的方向观看时,缓冲部件保持部、挡风条保持部、以及玻璃导槽保持部与上述袋部不重叠。因此,通过使切断工具在垂直于缓冲部件保持部的方向上仅移动一次,能够在不损坏袋部的情况下,将缓冲部件保持部、挡风条保持部、以及玻璃导槽保持部的下端部切除。
(3)车辆的门框架构造的特征为:在(2)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中,能够利用上述缓冲部件保持部以及上述连接部的上述内板的对向面,作为通过与切断工具成对形成的夹具来支撑的夹具抵接面,其中该切断工具从门框的上述下端部,将上述缓冲部件保持部、挡风条保持部、玻璃导槽保持部、以及连接部的上述一部分一体切断。
根据该门框架构造,当通过切断工具将缓冲部件保持部、挡风条保持部、以及玻璃导槽保持部的下端部切断时,能够利用夹具以稳定的状态支撑门框,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断作业。
(4)车辆的门框架构造的切断方法的特征为包括:袋部,截面形状形成中空筒状;平板状的缓冲部件保持部,在外周面侧连设挡风条保持部,在内周面侧连设玻璃导槽保持部,并且沿着门框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连接部,形成沿着门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并且在其两侧缘部分别连接上述袋部与上述缓冲部件保持部。并且具有以下步骤:当从上述门框的内周侧观看时,作为上述连接部通过上述袋部与上述玻璃导槽保持部之间的间隙露出的截面形状的长尺寸物体的门框的上述缓冲部件保持部、以及作为上述连接部的上述内板的对向面的夹具抵接面,通过夹具支撑;以及使夹着上述门框并且位于上述夹具的相对侧的切断工具,通过上述间隙,从门框的内周侧向上述连接部仅进行一次直线移动,从上述门框的端部,将上述缓冲部件保持部、挡风条保持部、玻璃导槽保持部、以及上述连接部的与该缓冲部件保持部连接侧的一部分一体切除。
根据该切断方法,仅使切断工具进行一次直线移动,能够在不损坏袋部的情况下,从具有袋部、连接部、缓冲部件保持部、挡风条保持部、以及玻璃导槽保持部的门框的下端部,将连接部的一部分、缓冲部件保持部、挡风条保持部、以及玻璃导槽保持部分切除。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门框架构造,能够广泛适用于具有上框部件与立柱框部件的车辆的门构造。

Claims (13)

1、一种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将沿着门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框部件、以及作为与所述立柱框部件分立的部件并且形成门上缘部的上框部件,接合在所述立柱框部件的上端部中,所述车辆的门框架构造特征在于:
所述上框部件的立柱框部件侧的端部形成直线状,在该直线状部上具有位于门的外侧的美学设计部、以及位于所述美学设计部的车内侧并且比所述美学设计部短的内侧框架部分,
所述立柱框部件,在其上端部具有在门的厚度方向上重叠于所述上框部件的内侧框架部分的端部的重叠接触部,并且该重叠接触部与内侧框架部分在重叠的状态下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框部件的重叠接触部,具有其内面部重叠于所述内侧框架部分的碗状截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框部件的内侧框架部分的端部上,形成与所述碗状截面的重叠接触部重叠的截面形状缩小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部件的内侧框架部分形成中空筒状,所述立柱框部件的重叠接触部具有插入并重叠于该筒状的内侧框架部分的内部的插入重叠接触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框部件在沿着中柱的直线状部的上端,具有朝向上框部件的直线状部曲折的圆弧状曲折部,在该圆弧状曲折部上,形成所述重叠接触部。
6、一种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具有沿着门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框部、以及形成门上缘部的上框部,所述车辆的门框架构造特征在于包括:
上侧美学设计部件,具有位于所述上框部的车外侧并且朝向车外侧的美学设计部;
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由具有位于所述立柱框部的车外侧并且朝向车外侧的美学设计部的、与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分立的部件组成;以及
车内侧框架部件,固定在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所述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各自的车内侧,构成连接所述上框部与所述立柱框部二者的车内侧框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侧框架部件包括:沿着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的上侧框架部、沿着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立柱侧框架部、以及在所述上框部与所述立柱框部的边界部连接该上侧框架部与立柱侧框架部的圆弧状的角弯曲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具有与所述车内侧框架部件的上侧框架部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并且重叠固定于所述上侧框架部的重叠固定面部,所述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具有与所述车内侧框架部件的立柱侧框架部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并且重叠固定于所述立柱侧框架部的重叠固定面部,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分别在所述角弯曲部的区域不具有所述重叠固定面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具有沿着所述车内侧框架部件的角弯曲部无间隙地堵塞所述角弯曲部与所述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之间的覆盖部、以及位于该覆盖部的上部的上端支撑面部,
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延伸到与所述上端支撑面部重叠的位置,并且所述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上端支撑面部被固定于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的美学设计部背面。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所述车内侧框架部件的相互的固定部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重叠固定,所述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与所述车内侧框架部件的相互的固定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重叠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侧框架部件具有封闭车内侧并且向车外侧打开的不完全筒状截面的开放框架部,当相对于所述车内侧框架部件安装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以及所述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时,该开放框架部的开口部被封闭。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内侧框架部件上,朝向所述门框架的外缘侧开放的一定截面的挡风条保持槽,连接所述上框部与所述立柱框部双方而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6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侧框架部件、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以及所述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结合体,具有嵌合保持玻璃导槽的玻璃导槽保持槽、以及嵌合保持挡风条的挡风条保持槽,所述车内侧框架部件与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的固定部、以及所述车内侧框架部件与所述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固定部,分别通过所述玻璃导槽与挡风条中的至少一个覆盖。
CN2008800106032A 2007-03-30 2008-03-28 车辆的门框架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31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93368A JP5154816B2 (ja) 2007-03-30 2007-03-30 車両ドアのドアサッシュ及び車両ドアのドアサッシュの切断方法
JP2007095437A JP4430687B2 (ja) 2007-03-30 2007-03-30 車両のドアフレーム構造
JP095437/2007 2007-03-30
JP093368/2007 2007-03-30
JP117907/2007 2007-04-27
JP2007117907A JP5224714B2 (ja) 2007-04-27 2007-04-27 車両のドアフレーム構造
PCT/JP2008/056047 WO2008123409A1 (ja) 2007-03-30 2008-03-28 車両のドアフレーム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3177A true CN101663177A (zh) 2010-03-03
CN101663177B CN101663177B (zh) 2012-11-21

Family

ID=39972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060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3177B (zh) 2007-03-30 2008-03-28 车辆的门框架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54816B2 (zh)
CN (1) CN101663177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6555A (zh) * 2012-10-30 2014-05-14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框架结构及制造车门框架的方法
CN103832247A (zh) * 2012-11-21 2014-06-04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制造门框的方法
CN105172552A (zh) * 2015-09-10 2015-12-2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门内压盖
CN107537897A (zh) * 2016-06-28 2018-01-05 乐山市沙湾区金山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冲压门角的方法
CN108068588A (zh) * 2016-11-11 2018-05-25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门导槽
CN112339536A (zh) * 2019-08-08 2021-02-0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车门框架和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1250832A1 (en) 2000-03-14 2001-09-24 James Hardie International Finance B.V. Fiber cement building materials with low density additives
EP2010730A4 (en) 2006-04-12 2013-07-17 Hardie James Technology Ltd SURFACE-SEALED, REINFORCED BUILDING ELEMENT
JP6402496B2 (ja) * 2014-06-03 2018-10-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
JP2016084055A (ja) * 2014-10-28 2016-05-19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09014U (zh) * 1980-12-26 1982-07-06
JPH1035284A (ja) * 1996-07-24 1998-02-10 Katayama Kogyo Kk 車両用ドアサッシュ
JP3626125B2 (ja) * 2001-09-04 2005-03-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サッシュドアのモール取付構造
DE10255251A1 (de) * 2002-11-26 2004-06-09 Wagon Automotive Gmbh Profilrahmen
JP4385728B2 (ja) * 2003-11-07 2009-12-1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及び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
JP2006007852A (ja) * 2004-06-23 2006-01-12 Aisin Seiki Co Ltd ドアフレーム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6555A (zh) * 2012-10-30 2014-05-14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框架结构及制造车门框架的方法
CN103832247A (zh) * 2012-11-21 2014-06-04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制造门框的方法
CN105172552A (zh) * 2015-09-10 2015-12-2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门内压盖
CN107537897A (zh) * 2016-06-28 2018-01-05 乐山市沙湾区金山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冲压门角的方法
CN107537897B (zh) * 2016-06-28 2019-05-07 乐山市沙湾区金山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冲压门角的方法
CN108068588A (zh) * 2016-11-11 2018-05-25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门导槽
CN108068588B (zh) * 2016-11-11 2022-08-09 株式会社爱信 门导槽
CN112339536A (zh) * 2019-08-08 2021-02-0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车门框架和车辆
CN112339536B (zh) * 2019-08-08 2024-05-1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车门框架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47283A (ja) 2008-10-16
CN101663177B (zh) 2012-11-21
JP5154816B2 (ja) 2013-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3177A (zh) 车辆的门框架构造
US8458959B2 (en) Vehicle door frame structure
US8266841B2 (en) Weatherstrip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 door
US20060107528A1 (en) Lateral wall module for the body of a motor vehicle
US7874104B2 (en) Structure of window opening of car door
US8042859B2 (en) Structure of car door
JPH07329572A (ja) 自動車のサイドドア
US4509293A (en) Vehicle door, in particular for passenger motor car
CN105636806B (zh) 车辆用车门
CN102862463A (zh) 一种汽车的独立固定三角窗
CN101096898B (zh) 车辆门框
US4648222A (en) Mount structure of a windowpane for automobile use
JPWO2009001498A1 (ja) スポット溶接されるワークピース
JP5043091B2 (ja) 車両のドアフレーム構造
JP3732599B2 (ja) ドアフレーム
JP6384008B2 (ja) 自動車ドア用ガゼット
CN107791801B (zh) 用于轿车后窗的一体式变截面外水切
JPS6332546Y2 (zh)
US4018474A (en) Vehicle body construction with slimly shaped front pillar
JP3769785B2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後部構造
CN210191613U (zh) 欧系车门窗框b柱结构
JP2600442B2 (ja) ウインドウパネルの周縁部構造
CN212797090U (zh) 一种窗框c柱组合结构
JP3370179B2 (ja) 車両のピラ−構造
JPH01202518A (ja) 自動車用ウィンドモール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