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2979A - 胶囊型医疗装置及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胶囊型医疗装置及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2979A
CN101662979A CN200880012556A CN200880012556A CN101662979A CN 101662979 A CN101662979 A CN 101662979A CN 200880012556 A CN200880012556 A CN 200880012556A CN 200880012556 A CN200880012556 A CN 200880012556A CN 101662979 A CN101662979 A CN 1016629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ome cover
optical dome
burr
medical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2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2979B (zh
Inventor
濑川英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62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29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29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297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4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photographic or television appliances
    • A61B1/041Capsule endoscopes for imag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11Manufacturing of endoscop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5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picking-up images in sites, inaccessible due to their dimensions or hazardous conditions, e.g. endoscopes or bore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63Optical arrangements
    • A61B1/00174Optica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viewing angles
    • A61B1/00181Optica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viewing angles for multiple fixed viewing ang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2/00Details of sensor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sensor housings or probes; Accessories for sensors
    • A61B2562/12Manufacturing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sensors for in-vivo measur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7Endoradioson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46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brought in contact with an internal body part, i.e. invasive
    • A61B5/6847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brought in contact with an internal body part, i.e. invasive mounted on an invasive device
    • A61B5/6861Capsules, e.g. for swallowing or implant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doscopes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防止在形成胶囊型壳体的一部分的光学圆顶罩上产生的毛边与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相接触。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具有能导入到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壳体(2)。该壳体(2)由在光学上透明的光学圆顶罩(2b)、(2c)和外径尺寸(R2)比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径尺寸(R 1)大的筒状胴部(2a)形成。筒状胴部(2a)以覆盖到在光学圆顶罩(2b)、(2c)上产生的毛边附近的形态与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周面相嵌合。该筒状胴部(2a)形成比光学圆顶罩(2b)、(2c)的毛边高的台阶(M),避免该毛边与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相接触。

Description

胶囊型医疗装置及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导入到患者等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而获取该被检体的体内信息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及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内窥镜领域中,推出了具有摄像功能和无线通信功能的吞入型的胶囊型内窥镜。胶囊型内窥镜为了观察(检查)内脏器官内部而通过从患者等的被检体的口咽下等导入到内脏器官内部,之后一边通过蠕动运动等在内脏器官内部移动一边以规定间隔、例如0.5秒间隔依次拍摄该被检体内部的图像(以下有时称作体内图像),最终被自然排出到被检体的体外。
在胶囊型内窥镜这样地存在于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的期间里,由该胶囊型内窥镜拍摄的体内图像通过无线通信而从胶囊型内窥镜依次发送到体外的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由该被检体携带,被导入到该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的胶囊型内窥镜接收无线发送来的体内图像组,将接收到的体内图像组保存于记录介质。
保存于该接收装置的记录介质中的体内图像组被编入工作站等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显示装置显示通过该记录介质获取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组。医生或护士等通过观察显示于该图像显示装置的体内图像组,能够诊断该被检体。
这样的胶囊型内窥镜具有将透明的光学圆顶罩安装在筒状胴部的开口端部而实现的胶囊型壳体,在该胶囊型壳体的内部包括越过光学圆顶罩而照明内脏器官内部的LED等照明部、将来自被这些照明部照明的内脏器官内部的反射光会聚的透镜等的光学单元、拍摄由该光学单元成像的内脏器官内部的图像(即体内图像)的CCD等的摄像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989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04924号公报
但是,上述胶囊型壳体的光学圆顶罩由嵌合于筒状胴部的开口端部的圆筒部和形成半圆形状的圆顶部形成。在该情况下,胶囊型壳体内部的照明部发出的照明光透射该圆顶部而照明内脏器官内部,来自该被照明的内脏器官内部的反射光透射该圆顶部而到达光学单元。因此,使该照明光及反射光透射的圆顶部的外壁面及内壁面被加工成镜面。用于成形这样的光学圆顶罩的成形模具分割为用于成形需要加工成镜面的圆顶部的局部成形模具和用于成形圆筒部的局部成形模具。其原因在于,通过将该光学圆顶罩的成形模具分割为圆顶部侧的局部成形模具和圆筒部侧的局部成形模具,易于将该圆顶部侧的局部成形模具所具有的半球状的凹面(用于形成圆顶部的外壁面的凹面)加工成镜面。
但是,在利用上述那样的成形模具成形的光学圆顶罩的外壁面上沿着分割圆顶部侧的局部成形模具和圆筒部侧的局部成形模具的分界线(以下称作分型线)产生毛边的情况较多,具有在外壁面上形成有该毛边的光学圆顶罩的胶囊型内窥镜在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移动时,存在使内脏器官内壁等生物体与光学圆顶罩的毛边接触这样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在形成胶囊型壳体的一部分的光学圆顶罩中产生的毛边与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接触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及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达到目的,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包括能导入到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壳体,其特征在于,该胶囊型医疗装置包括形成上述胶囊型壳体的透明部的光学圆顶罩和形成上述胶囊型壳体的胴部的筒状胴部,上述筒状胴部嵌合于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避免上述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在上述光学圆顶罩上产生的毛边相接触。
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状胴部的外径尺寸比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外径尺寸大,形成比上述毛边高的台阶,将上述毛边收容在利用上述台阶在上述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上述光学圆顶罩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从而避免上述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上述毛边相接触。
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状胴部嵌合于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并且,以将上述光学圆顶罩的毛边收容在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与该筒状胴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形态覆盖该光学圆顶罩的毛边,避免上述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上述毛边相接触。
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学圆顶罩形成为大致均匀的壁厚。
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学圆顶罩由圆筒部和在光学上透明的圆顶部形成,该圆筒部与上述圆顶部的开口端连续,且该圆筒部的外周面与上述筒状胴部相嵌合,上述毛边产生于上述圆顶部与上述圆筒部的分界。
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圆顶部的外表面及内表面被加工成镜面。
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状胴部的与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相嵌合的开口端部的外周缘被倒角加工。
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状胴部在两侧具有开口端部,上述两侧的开口端部分别嵌合于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
另外,一种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该胶囊型医疗装置包括能导入到被检体内部且由光学圆顶罩和筒状胴部形成的胶囊型壳体,其特征在于,该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第1镜面加工步骤,对用于成形上述光学圆顶罩的一部分、即在光学上透明的圆顶部的外壁面的局部成形模具进行镜面加工;一体化步骤,将用于成形圆筒部的外壁面的局部成形模具和通过上述第1镜面加工步骤镜面加工后的局部成形模具一体化,该圆筒部是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其余部分、即外周面与上述筒状胴部相嵌合的部分;第2镜面加工步骤,对用于成形上述圆顶部的内壁面的局部成形模具进行镜面加工;成形步骤,利用通过上述一体化步骤一体化了的各局部成形模具和通过上述第2镜面加工步骤镜面加工后的局部成形模具成形上述光学圆顶罩,并且在上述圆顶部的外壁面与上述圆筒部的外壁面的分界形成毛边。
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该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嵌合步骤,为了在上述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上述光学圆顶罩之间形成收容上述毛边的空间,在该嵌合步骤中,在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圆筒部的外周面嵌合外径尺寸大于上述光学圆顶罩外径尺寸的上述筒状胴部而形成比上述毛边高的台阶。
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还在于,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嵌合步骤,在该嵌合步骤中,在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圆筒部的外周面嵌合上述筒状胴部,并且,将上述毛边收容在上述圆筒部的外周面与上述筒状胴部的内周面之间。
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具有将外径尺寸大于在光学上透明的光学圆顶罩的外径尺寸的筒状构造的筒状胴部的开口端部嵌合于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而形成的胶囊型壳体,该筒状胴部覆盖光学圆顶罩的外壁面直到在光学圆顶罩上产生的毛边附近,从而在毛边附近形成比该毛边高的台阶。因此,在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胶囊型壳体相接触时,能够利用该光学圆顶罩与筒状胴部之间的台阶形成能够避免该光学圆顶罩的毛边与生物体相接触的空间。结果,能够在被检体内部维持使光学圆顶罩的毛边与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分开的状态,从而起到能够防止该光学圆顶罩的毛边与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接触这样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具有将外径尺寸大于在光学上透明的光学圆顶罩的外径尺寸的筒状构造的筒状胴部的开口端部嵌合于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而形成的胶囊型壳体,该筒状胴部连同覆盖光学圆顶罩和产在光学圆顶罩上产生的毛边。因此,在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胶囊型壳体相接触时,起到能够可靠地防止该光学圆顶罩的毛边与生物体接触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胶囊型内窥镜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纵剖视示意图。
图2是例示从图1所示的方向F侧越过光学圆顶罩看到的胶囊型内窥镜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
图3是例示从图1所示的方向B侧越过光学圆顶罩看到的胶囊型内窥镜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在控制基板中安装有电源系统的电路零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例示将以重叠在胶囊型内窥镜的壳体内部的形态配置的一连串的电路板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用于成形光学圆顶罩的成形模具的一个例子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例示在筒状胴部的两侧开口端部嵌合了光学圆顶罩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说明避免光学圆顶罩的毛边与生物体接触的筒状胴部的作用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胶囊型内窥镜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例示以覆盖在光学圆顶罩上产生的毛边的形态嵌合筒状胴部和光学圆顶罩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例示通过筒状胴部覆盖光学圆顶罩的毛边来避免毛边与生物体接触的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31、胶囊型内窥镜;2、32、壳体;2a、32a、筒状胴部;2b、2c、光学圆顶罩;2d、2e、台阶部;3a~3d、6a~6d、发光元件;4、7、光学单元;4a、4b、7a、7b、透镜;4c、7c、光圈部;4d、7d、透镜框;5、8、固体摄像元件;9a、无线单元;9b、天线;10、控制部;11a、磁开关;11b、11c、电容器;11d、电源IC;12a、12b、电池;13a、13b、接点弹簧;14、15、定位部;14a、15a、板状部;14b、15b、突起部;16、17、负载承受部;18a、18b、电源基板;19a、19f、照明基板;19b、19e、摄像基板;19c、控制基板;19d、无线基板;20、一连串的电路板;20a、20b、一连串的挠性基板;21~23、局部成形模具;25、毛边;A1~A5、伸出部;CL、中心轴线;D、空间;E、分界部;H1、H2、开口部;M、台阶;PL、分型线;S、内脏器官内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及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较佳实施方式。另外,以下,作为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例子而说明这样的胶囊型内窥镜,该胶囊型内窥镜可导入到被检体内部,具有拍摄作为被检体体内信息的一个例子的体内图像的摄像功能和无线发送拍摄到的体内图像的无线通信功能,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胶囊型内窥镜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纵剖视示意图。图2是例示从图1所示的方向F侧越过光学圆顶罩看到的胶囊型内窥镜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图3是例示从图1所示的方向B侧越过光学圆顶罩看到的胶囊型内窥镜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胶囊型内窥镜1是用于拍摄方向F侧(前方侧)的体内图像和方向B侧(后方侧)的体内图像的双眼型的胶囊型内窥镜,其具有形成为能导入到被检体内脏器官内部的大小的胶囊型壳体2,该双眼型的胶囊型内窥镜具有在该壳体2的内部拍摄方向F侧的体内图像的摄像功能和拍摄方向B侧的体内图像的摄像功能、将利用该摄像功能拍摄到的体内图像无线发送到外部的无线通信功能。
详细地讲,如图1~图3所示,胶囊型内窥镜1在壳体2的内部具有:安装有对方向F侧的被检体内部进行照明的多个发光元件3a~3d的照明基板19a、将被发光元件3a~3d照明的被检体内部的图像成像的光学单元4、安装有用于拍摄由光学单元4成像的被检体内部的图像(即方向F侧的体内图像)的固体摄像元件5的摄像基板19b。胶囊型内窥镜1在壳体2的内部还具有:安装有对方向B侧的被检体内部进行照明的多个发光元件6a~6d的照明基板19f、将被发光元件6a~6d照明的被检体内部的图像成像的光学单元7、安装有用于拍摄由光学单元7成像的被检体内部的图像(即方向B侧的体内图像)的固体摄像元件8的摄像基板19e。胶囊型内窥镜1在壳体2的内部还具有:安装有借助天线9b将由该固体摄像元件5、8拍摄到的各体内图像无线发送到外部的无线单元9a的无线基板19d、安装有用于控制该摄像功能及无线通信功能的控制部10的控制基板19c。
胶囊型内窥镜1在壳体2的内部还具有:用于对多个发光元件3a~3d、6a~6d、固体摄像元件5、8、无线单元9a和控制部10供给电力的电源系统、即磁开关11a等各种电路零件;电池12a、12b;电源基板18a、18b;将该电池12a、12b和电源基板18a、18b能通电地相连接的接点弹簧13a、13b。胶囊型内窥镜1在壳体2的内部还具有:决定发光元件3a~3d及光学单元4相对于形成壳体2前端的光学圆顶罩2b的各相对位置的定位部14、决定发光元件6a~6d及光学单元7相对于形成壳体2后端的光学圆顶罩2c的各相对位置的定位部15、承受接点弹簧13a的弹性力而将定位部14固定于光学圆顶罩2b的负载承受部16、承受接点弹簧13b的弹性力而将定位部15固定于光学圆顶罩2c的负载承受部17。
壳体2是易于导入到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的大小的胶囊型壳体,其通过在具有筒状构造的筒状胴部2a的两侧开口端部安装光学圆顶罩2b、2c来实现。筒状胴部2a具有比光学圆顶罩2b、2c大的外径尺寸,具有能将该光学圆顶罩2b、2c嵌合于两侧开口端部附近的内周面的构造。在该筒状胴部2a的两侧开口端部附近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在嵌合光学圆顶罩2b、2c时与光学圆顶罩2b、2c的端面相抵接的台阶部。通过使光学圆顶罩2b、2c的各端面抵接于该筒状胴部2a的台阶部,来决定光学圆顶罩2b、2c相对于筒状胴部2a的各相对位置。
光学圆顶罩2b、2c是以大致均匀的壁厚形成的、在光学上透明的圆顶罩构件,在光学圆顶罩2b、2c的开口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设置于筒状胴部2a的开口端部附近的内周面上的凸部相卡合的凹部。光学圆顶罩2b通过嵌合于筒状胴部2a的前方侧(图1所示的方向F侧)开口端部附近的内周面、将该内周面的凸部和光学圆顶罩2b的凹部卡定而安装于筒状胴部2a的前方侧开口端部。在这种情况下,光学圆顶罩2b的端面是与上述筒状胴部2a的内周面上的台阶部相抵接的状态。该光学圆顶罩2b形成胶囊型壳体2的一部分(具体地讲是前端部)。另一方面,光学圆顶罩2c通过嵌合于筒状胴部2a的后方侧(图1所示的方向B侧)开口端部附近的内周面、将该内周面的凸部和光学圆顶罩2c的凹部卡定而安装于筒状胴部2a的后方侧开口端部。在这种情况下,光学圆顶罩2c的端面是与上述筒状胴部2a的内周面上的台阶部相抵接的状态。该光学圆顶罩2c形成胶囊型壳体2的一部分(具体地讲是后端部)。如图1所示,由该筒状胴部2a及光学圆顶罩2b、2c形成的壳体2液密地收容胶囊型内窥镜1的各构成部。
发光元件3a~3d起到对位于方向F侧的被检体内部进行照明的照明部的作用。具体地讲,发光元件3a~3d是LED等发光元件,安装于形成为大致圆盘状的作为挠性基板的照明基板19a。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2所示,发光元件3a~3d以包围贯穿于照明基板19a开口部的光学单元4的透镜框4d(见后述)的方式安装在照明基板19a上。该发光元件3a~3d发出规定的照明光(例如白色光),越过前端侧的光学圆顶罩2b而照明方向F侧的被检体内部。
另外,安装于照明基板19a上的发光元件的数量只要能够发出足够照明方向F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光量的照明光即可,并不特别限定为4个,也可以是1个以上。另外,在像上述发光元件3a~3d所例示地在照明基板19a上安装多个发光元件的情况下,该多个发光元件期望安装在以贯穿于照明基板19a开口部的光学单元4的光轴为中心地旋转对称的各位置。
光学单元4会聚来自被上述发光元件3a~3d照明的方向F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反射光,将该方向F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图像成像。该光学单元4由例如通过玻璃或塑料的注射模塑成形等而形成的透镜4a、4b、配置在透镜4a、4b之间的光圈部4c、保持该透镜4a、4b及光圈部4c的透镜框4d来实现。
透镜4a、4b会聚来自被上述发光元件3a~3d照明的方向F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反射光,将该方向F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图像成像于固体摄像元件5的受光面。光圈部4c将利用该透镜4a、4b会聚的反射光的亮度缩小(调整)为适当的程度。透镜框4d具有两端开口的筒状构造,在筒内部保持透镜4a、4b及光圈部4c。该透镜框4d以贯穿于形成在照明基板19a上的开口部的形态嵌合固定于定位部14的板状部14a(见后述)的贯穿孔内。在这种情况下,透镜框4d的上端部(透镜4a侧的开口端部)及胴部突出到照明基板19a侧,并且其下端部卡定于板状部14a的贯穿孔的周缘部。这样地固定于定位部14的板状部14a上的透镜框4d将透镜4a、4b保持在由定位部14决定的规定位置(即相对于光学圆顶罩2b的适当的相对位置)。该透镜4a、4b能够使壳体2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CL与光轴一致。
在此,被该透镜框4d保持的透镜4b如图1所示地具有脚部,通过将该脚部顶靠在固体摄像元件5的受光侧元件面来决定透镜4b与固体摄像元件5的光轴方向的位置关系。在透镜4b的脚部这样地抵接于固体摄像元件5的受光侧元件面的状态下,在透镜框4d的下端部与摄像基板19b之间形成有空隙。在该空隙中填充有规定的粘接剂,利用该粘接剂将透镜框4d的下端部和摄像基板19b粘接。另外,该粘接剂及透镜框4d用于遮光,避免不必要的光入射到透镜4a、4b及固体摄像元件5的受光面。
固体摄像元件5是具有受光面的CCD或者CMOS等的固体摄像元件,起到拍摄被上述发光元件3a~3d照明的方向F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图像的摄像部的作用。具体地讲,固体摄像元件5安装(例如倒装安装)于形成为大致圆盘状的作为挠性基板的摄像基板19b上,通过该摄像基板19b的开口部使透镜4b与固体摄像元件5的受光面相面对。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如上所述地使固体摄像元件5的受光侧元件面与透镜4b的脚部相抵接、摄像基板19b与透镜框4d的下端部相粘接,来维持固体摄像元件5与该透镜4b脚部的抵接状态且将固体摄像元件5配置为相对于光学单元4固定。该固体摄像元件5借助受光面接收由上述透镜4a、4b会聚的、来自被检体内部的反射光,拍摄由该透镜4a、4b成像于受光面上的被检体内部的图像(即方向F侧的体内图像)。
发光元件6a~6d起到对位于方向B侧的被检体内部进行照明的照明部的作用。具体地讲,发光元件6a~6d是LED等发光元件,安装于形成为大致圆盘状的作为挠性基板的照明基板19f上。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3所示,发光元件6a~6d以包围贯穿于照明基板19f开口部的光学单元7的透镜框7d(见后述)的方式安装在照明基板19f上。该发光元件6a~6d发出规定的照明光(例如白色光),越过后端侧的光学圆顶罩2c而照明方向B侧的被检体内部。
另外,安装于照明基板19f上的发光元件的数量只要能够发出足够照明方向B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光量的照明光即可,并不特别限定为4个,也可以是1个以上。另外,在像上述发光元件6a~6d所例示地在照明基板19f上安装多个发光元件的情况下,该多个发光元件期望安装在以贯穿于照明基板19f开口部的光学单元7的光轴为中心地旋转对称的各位置。
光学单元7会聚来自被上述发光元件6a~6d照明的方向B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反射光,将该方向B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图像成像。该光学单元7由例如通过玻璃或塑料的注射模塑成形等而形成的透镜7a、7b、配置在透镜7a、7b之间的光圈部7c、保持该透镜7a、7b及光圈部7c的透镜框7d来实现。
透镜7a、7b会聚来自被上述发光元件6a~6d照明的方向B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反射光,将该方向B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图像成像于固体摄像元件8的受光面上。光圈部7c将利用该透镜7a、7b会聚的反射光的亮度缩小(调整)为适当的程度。透镜框7d具有两端开口的筒状构造,在筒内部保持透镜7a、7b及光圈部7c。该透镜框7d以贯穿于形成在照明基板19f上的开口部的形态嵌合固定于定位部15的板状部15a(见后述)的贯穿孔内。在这种情况下,透镜框7d的上端部(透镜7a侧的开口端部)及胴部突出到照明基板19f侧,并且其下端部卡定于板状部15a的贯穿孔的周缘部。这样地固定于定位部15的板状部15a上的透镜框7d将透镜7a、7b保持在由定位部15决定的规定位置(即相对于光学圆顶罩2c的适当的相对位置)。该透镜7a、7b能够使壳体2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CL与光轴一致。
在此,被该透镜框7d保持的透镜7b与上述光学单元4的透镜4b同样地具有脚部(参照图1),通过将该脚部顶靠在固体摄像元件8的受光侧元件面来决定透镜7b与固体摄像元件8的光轴方向的位置关系。在透镜7b的脚部这样地抵接于固体摄像元件8的受光侧元件面的状态下,在透镜框7d的下端部与摄像基板19e之间形成有空隙。在该空隙中填充有规定的粘接剂,利用该粘接剂将透镜框7d的下端部和摄像基板19e粘接。另外,该粘接剂及透镜框7d用于遮光,避免不必要的光入射到透镜7a、7b及固体摄像元件8的受光面。
固体摄像元件8是具有受光面的CCD或者CMOS等的固体摄像元件,起到拍摄被上述发光元件6a~6d照明的方向B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图像的摄像部的作用。具体地讲,固体摄像元件8安装(例如倒装安装)于形成为大致圆盘状的作为挠性基板的摄像基板19e上,通过该摄像基板19e的开口部使透镜7b与固体摄像元件8的受光面相面对。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如上所述地使固体摄像元件8的受光侧元件面与透镜7b的脚部抵接、摄像基板19e与透镜框7d的下端部相粘接,来维持固体摄像元件8与该透镜7b脚部的抵接状态并将固体摄像元件8配置为相对于光学单元7固定。该固体摄像元件8借助受光面接收由上述透镜7a、7b会聚的、来自被检体内部的反射光,拍摄由该透镜7a、7b成像于受光面上的被检体内部的图像(即方向B侧的体内图像)。
无线单元9a及天线9b用于实现将由上述固体摄像元件5、8拍摄到的方向F侧或者方向B侧的各体内图像无线发送到外部的无线通信功能。具体地讲,无线单元9a安装于形成为大致圆盘状的作为挠性基板的无线基板19d上,以与安装有上述固体摄像元件8的摄像基板19e相对的方式配置在壳体2的内部。如图1、3所示,天线9b固定配置在固定于定位部15的板状部15a的面上的照明基板19f上,其通过无线基板19d及照明基板19f等与无线单元9a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天线9b固定配置在与后端侧的光学圆顶罩2c相对的照明基板19f的外缘部、即上述发光元件6a~6d的外侧。
无线单元9a在获取含有由固体摄像元件5拍摄到的方向F侧的体内图像的图像信号的情况下,每次都对获取的图像信号进行调制处理等而生成含有方向F侧的体内图像的无线信号,通过天线9b将该生成的无线信号发送到外部。另一方面,无线单元9a在获取含有由固体摄像元件8拍摄到的方向B侧的体内图像的图像信号的情况下,每次都对获取的图像信号进行调制处理等而生成含有方向B侧的体内图像的无线信号,通过天线9b将该生成的无线信号发送到外部。该无线单元9a根据控制部10的控制交替生成含有方向F侧的体内图像的无线信号和含有方向B侧的体内图像的无线信号,交替发送生成的各无线信号。
控制部10是DSP等处理器,以安装于形成为大致圆盘状的作为刚性基板的控制基板19c上的状态配置在壳体2内部的大致中央。控制部10通过控制基板19c及挠性基板与照明基板19a、19f、摄像基板19b、19e及无线基板19d电连接,其用于控制安装于照明基板19a上的发光元件3a~3d、安装于照明基板19f上的发光元件6a~6d、分别安装于摄像基板19b、19e上的固体摄像元件5、8、安装于无线基板19d上的无线单元9a。具体地讲,控制部10将发光元件3a~3d和固体摄像元件5的动作时机控制为,使固体摄像元件5与发光元件3a~3d的发光动作同步地每隔规定时间拍摄方向F侧的体内图像。同样地,控制部10将发光元件6a~6d和固体摄像元件8的动作时机控制为,使固体摄像元件8与发光元件6a~6d的发光动作同步地每隔规定时间拍摄方向B侧的体内图像。另外,控制部10将无线单元9a控制为,交替地无线发送该方向F侧的体内图像和方向B侧的体内图像。另外,控制部10具有与白平衡等图像处理相关的各种参数,具有依次生成含有固体摄像元件5所拍摄的方向F侧的体内图像的图像信号和含有固体摄像元件8所拍摄的方向B侧的体内图像的图像信号的图像处理功能。
另一方面,在该控制基板19c的与安装控制部10的基板面相反侧的基板面上安装有电源系统的电路零件、即磁开关11a等各种电路零件。图4是表示在控制基板19c上安装有电源系统的电路零件的状态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在控制基板19c的一个基板面上例如安装有磁开关11a、电容器11b、11c和电源IC11d作为电源系统的电路零件。在这种情况下,电容器11b、11c及电源IC11d安装在控制基板19c的表面,磁开关11a以利用自其两端部伸出的导线横跨电源IC11d的形态安装于控制基板19c上。该磁开关11a通过施加规定方向的外部磁场来切换导通、断开状态,在导通状态的情况下,开始电池12a、12b对发光元件3a~3d、6a~6d、固体摄像元件5、8、无线单元9a和控制部10供给电力,在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停止自该电池12a、12b供给电力。另一方面,电源IC11d具有控制借助该磁开关11a向各构成部的电力供给的电源控制功能。
电池12a、12b生成用于使上述发光元件3a~3d、6a~6d、固体摄像元件5、8、无线单元9a及控制部10工作的电力。具体地讲,电池12a、12b例如是氧化银电池等钮扣型干电池,如图1所示,电池12a、12b以配置在负载承受部16、17之间的形态被定位部14的端部和负载承受部17的端部所把持。在此,在分别与该电池12a、12b相对的负载承受部16、17的各面上分别设有通过挠性基板等与控制基板19c电连接的电源基板18a、18b。另外,在该电源基板18a、18b上分别设有导电性的接点弹簧13a、13b。配置在该负载承受部16、17之间的电池12a、12b以使接点弹簧13a、13b收缩的状态被定位部14的端部和负载承受部17的端部所把持,其通过收缩状态的接点弹簧13a、13b及电源基板18a、18b与控制基板19c上的电源系统的电路零件(磁开关11a、电容器11b、11c及电源IC11d)电连接。另外,配置在壳体2内部的电池数量只要是能够供给所需电力的程度即可,并不特别限定为2个。
定位部14固定配置有安装了发光元件3a~3d的照明基板19a和光学单元4,其嵌合固定于前端侧的光学圆顶罩2b的内周面。嵌合固定于该光学圆顶罩2b的内周面的定位部14固定光学圆顶罩2b、发光元件3a~3d和光学单元4的位置关系,决定发光元件3a~3d及光学单元4相对于光学圆顶罩2b的适当的各相对位置。该定位部14由与光学圆顶罩2b的内周面相嵌合的板状部14a和用于将该板状部14a固定于光学圆顶罩2b的内周面的规定位置的突起部14b构成。
板状部14a是具有与光学圆顶罩2b的内径尺寸一致的外径尺寸的大致圆盘形状的板构件,其具有与光学圆顶罩2b的内周面相嵌合的外周面。另外,在板状部14a上固定配置有上述照明基板19a及光学单元4。具体地讲,板状部14a在与光学圆顶罩2b的内周面相嵌合的情况下将照明基板19a固定配置在与光学圆顶罩2b相对的面上。另外,板状部14a在大致面中心部具有与形成于照明基板19a上的开口部相连通的贯穿孔,将光学单元4的透镜框4d插入固定(例如嵌合固定)在该贯穿孔中。另外,如上所述,插入固定于该板状部14a的贯穿孔中的透镜框4d以贯穿于照明基板19a开口部的形态使其上端部及胴部突出到照明基板19a侧。该板状部14a将透镜框4d与发光元件3a~3d的位置关系固定为,发光元件3a~3d的各上端部位于比透镜框4d的上端部低的位置。
突起部14b自上述板状部14a突起而卡定于光学圆顶罩2b的开口端部,从而将板状部14a固定在光学圆顶罩2b的内周面。具体地讲,突起部14b与板状部14a一体形成,其自板状部14a的固定配置有照明基板19a的面的背面突起。该突起部14b具有与光学圆顶罩2b的内径尺寸一致的外径尺寸(即与板状部14a相等的外径尺寸)的筒状构造,在该筒状构造的开口端部具有与光学圆顶罩2b的开口端部相卡合的凸缘部。具有这样的构造的突起部14b与上述板状部14a一同嵌合于光学圆顶罩2b的内周面,并且将其凸缘部卡定于光学圆顶罩2b的开口端部。由此,突起部14b将板状部14a固定在光学圆顶罩2b的内周面的规定位置。
定位部15固定配置有安装了发光元件6a~6d的照明基板19f和光学单元7,其嵌合固定于后端侧的光学圆顶罩2c的内周面。嵌合固定于该光学圆顶罩2c的内周面的定位部15固定光学圆顶罩2c、发光元件6a~5d和光学单元7的位置关系,决定发光元件6a~6d及光学单元7相对于光学圆顶罩2c的适当的各相对位置。该定位部15由与光学圆顶罩2c的内周面相嵌合的板状部15a和用于将该板状部15a固定于光学圆顶罩2c的内周面的规定位置的突起部15b形成。
板状部15a是具有与光学圆顶罩2c的内径尺寸一致的外径尺寸的大致圆盘形状的板构件,其具有与光学圆顶罩2c的内周面相嵌合的外周面。另外,在板状部15a上固定配置有上述照明基板19f及光学单元7。具体地讲,板状部15a在嵌合于光学圆顶罩2c的内周面的情况下将照明基板19f固定配置在与光学圆顶罩2c相对的面上。另外,板状部15a在大致面中心部具有与形成于照明基板19f上的开口部相连通的贯穿孔,将光学单元7的透镜框7d插入固定(例如嵌合固定)在该贯穿孔中。另外,如上所述,插入固定于该板状部15a的贯穿孔中的透镜框7d以贯穿于照明基板19f开口部的形态使其上端部及胴部突出到照明基板19f侧。该板状部15a将透镜框7d与发光元件6a~6d的位置关系固定为,发光元件6a~6d的各上端部位于比透镜框7d的上端部低的位置。
突起部15b自上述板状部15a突起而卡定于光学圆顶罩2c的开口端部,从而将板状部15a固定在光学圆顶罩2c的内周面。具体地讲,突起部15b与板状部15a一体形成,其自板状部15a的固定配置有照明基板19f的面的背面突起。该突起部15b具有与光学圆顶罩2c的内径尺寸一致的外径尺寸(即与板状部15a相等的外径尺寸)的筒状构造,在该筒状构造的开口端部具有与光学圆顶罩2c的开口端部相卡合的凸缘部。具有这样的构造的突起部15b与上述板状部15a一同嵌合于光学圆顶罩2c的内周面,并且将其凸缘部卡定于光学圆顶罩2c的开口端部。由此,突起部15b将板状部15a固定在光学圆顶罩2c的内周面的规定位置。
负载承受部16承受上述接点弹簧13a的弹性力(反弹力),利用该弹性力将定位部14按压固定于光学圆顶罩2b的开口端部。具体地讲,负载承受部16是使其外缘部与形成在定位部14的突起部14b内周侧的台阶部相卡合的大致圆盘形状的板构件,如上所述,在负载承受部16的与电池12a相对的面上具有电源基板18a及接点弹簧13a。该负载承受部16承受随着上述接点弹簧13a的收缩而产生的接点弹簧13a的弹性力,利用该接点弹簧13a的弹性力将突起部14b的凸缘部按压固定于光学圆顶罩2b的开口端部。在这种情况下,负载承受部16通过将突起部14b按压固定于光学圆顶罩2b的开口端部,将与该突起部14b一体的板状部14a嵌合固定于光学圆顶罩2b的内周面的规定位置。
如图1所示,在该负载承受部16上还设有用于避免其与安装于摄像基板19b上的电容器等电路零件相接触的贯穿孔。另外,在负载承受部16卡合于突起部14b的内周侧台阶部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该负载承受部16及定位部14形成足够配置与透镜4b的脚部相抵接状态的固体摄像元件5和固定于透镜框4d下端部状态的摄像基板19b的空间。
负载承受部17承受上述接点弹簧13b的弹性力(反弹力),利用该弹性力将定位部15按压固定于光学圆顶罩2c的开口端部。具体地讲,负载承受部17是具有外径尺寸比壳体2的筒状胴部2a的内径尺寸小一些的筒状构造部、在该筒状构造部的一个开口端侧具有与上述电池12b相对的板状部的构件。
该负载承受部17的筒状构造部起到在壳体2的内部形成规定空间的隔离件的作用,使其另一个开口端部卡合于定位部15的突起部15b的开口端部(凸缘部)。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该负载承受部17的筒状构造部及定位部15形成足够配置安装了控制部10及磁开关11a等电路零件的控制基板19c、安装了无线单元9a的无线基板19d、与透镜7b的脚部相抵接的状态的固体摄像元件8、固定于透镜框7d下端部的状态的摄像基板19e的空间。
另一方面,负载承受部17的板状部一体形成于负载承受部17的筒状构造部的一开口端侧,如图1所示,在负载承受部17的与电池12b相对的面上具有电源基板18b及接点弹簧13b。另外,负载承受部17的板状部还设有用于避免其与安装于控制基板19c上的电容器等电路零件相接触的贯穿孔,该控制基板19c配置在由上述负载承受部17的筒状构造部形成的空间中。该负载承受部17的板状部承受随着上述接点弹簧13b的收缩而产生的接点弹簧13b的弹性力,利用该接点弹簧13b的弹性力将负载承受部17的筒状构造部按压在定位部15的突起部15b的开口端部。
具有该筒状构造部及板状部的负载承受部17利用上述接点弹簧13b的弹性力将突起部15b的凸缘部按压固定于光学圆顶罩2c的开口端部。在这种情况下,负载承受部17通过将突起部15b按压固定于光学圆顶罩2c的开口端部,将与该突起部15b一体的板状部15a嵌合固定在光学圆顶罩2c的内周面的规定位置。
接着,说明胶囊型内窥镜1的壳体2内部的一连串的电路板(具体地讲是照明基板19a、19f、摄像基板19b、19e、控制基板19c及无线基板19d)。图5是例示将以重叠在胶囊型内窥镜1的壳体2内部的形态配置的一连串的电路板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另外,下面,将图5所示的挠性基板或刚性基板的各基板面定义为表侧的基板面(基板表面),该图示的基板表面的背面定义为背侧的基板面(基板背面)。
如图5所示,配置在胶囊型内窥镜1的壳体2内部的一连串的电路板20通过将连结了照明基板19a和摄像基板19b的形态的一连串的挠性基板20a、作为刚性基板的控制基板19c、连结了无线基板19d、摄像基板19e和照明基板19f的形态的一连串的挠性基板20b电连接来实现。
照明基板19a是形成有用于实现对胶囊型内窥镜1的方向F侧的被摄体进行照明的照明功能的电路的、大致圆盘形状的挠性基板。在照明基板19a的基板表面上安装有上述多个发光元件3a~3d,在被该发光元件3a~3d包围的照明基板19a的基板面中心部形成有用于供光学单元4的透镜框4d插入的开口部H1,该光学单元4具有将脚部抵接于固体摄像元件5的状态的透镜4b。该照明基板19a通过自外缘部伸出的作为挠性基板部的伸出部A1与摄像基板19b电连接。
摄像基板19b是形成有用于实现对方向F侧的体内图像进行拍摄的摄像功能的电路的、大致圆盘形状的挠性基板。在摄像基板19b的基板表面上倒装安装有上述固体摄像元件5,根据需要还安装有电容器等电路零件。另外,像由图5中虚线例示的那样,在摄像基板19b上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用于将来自方向F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反射光入射到该被倒装安装的固体摄像元件5的受光面。在此,虽未在图5中特别图示,但如图1所示,在该摄像基板19b的基板背面固定有光学单元4的透镜框4d的下端部,该光学单元4的透镜4b的脚部通过该摄像基板19b的开口部抵接于固体摄像元件5的受光侧元件面。该摄像基板19b通过自外缘部伸出的作为挠性基板部的伸出部A2与控制基板19c电连接。
控制基板19c是形成有磁开关11a等电源系统及控制部10所必要的电路的大致圆盘形状的刚性基板。在控制基板19c的基板表面安装有上述控制部10,根据需要还安装有电容器等电路零件。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控制基板19c的基板背面安装有作为电源系统的电路零件的磁开关11a、电容器11b及电源IC11d。该控制基板19c通过自后述的无线基板19d的外缘部伸出的作为挠性基板部的伸出部A3与无线基板19d电连接。另外,虽未在图5中特别图示,但控制基板19c通过挠性基板等(未图示)与电源基板18a、18b电连接。
无线基板19d是形成有用于实现依次向外部无线发送方向F侧的体内图像和方向B侧的体内图像的无线通信功能的电路的、大致圆盘形状的挠性基板。在无线基板19d的基板表面上安装有上述无线单元9a。另外,虽未在图5中特别图示,但如图1、3所示,该无线基板19d与固定配置在照明基板19f的外缘部的天线9b电连接。该无线基板19d通过自外缘部伸出的作为挠性基板部的伸出部A4与摄像基板19e电连接。
摄像基板19e是形成有用于实现对方向B侧的体内图像进行拍摄的摄像功能的电路的、大致圆盘形状的挠性基板。在摄像基板19e的基板表面上倒装安装有上述固体摄像元件8,根据需要还安装有电容器等电路零件。另外,像由图5中虚线例示的那样,在摄像基板19e上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用于将来自方向B侧的被检体内部的反射光入射到该被倒装安装的固体摄像元件8的受光面。在此,虽未在图5中特别图示,但如图1所示,在该摄像基板19e的基板背面固定有光学单元7的透镜框7d的下端部,该光学单元7的透镜7b的脚部通过该摄像基板19e的开口部抵接于摄像元件8的受光侧元件面。该摄像基板19e通过自外缘部伸出的作为挠性基板部的伸出部A5与照明基板19f电连接。
照明基板19f是形成有用于实现对胶囊型内窥镜1的方向B侧的被摄体进行照明的照明功能的电路的、大致圆盘形状的挠性基板。在照明基板19f的基板表面上安装有上述多个发光元件6a~6d,在被该发光元件6a~6d包围的照明基板19f的基板面中心部形成有用于供光学单元7的透镜框7d插入的开口部H2,该光学单元7具有将脚部抵接于固体摄像元件8的状态的透镜8b。
在此,一连串的挠性基板20a是具有上述照明基板19a及摄像基板19b的一体的挠性基板,具有通过伸出部A1连接摄像基板19b和照明基板19a的基板构造,该摄像基板19b自外缘部伸出有用于与控制基板19c相连接的伸出部A2。另一方面,一连串的挠性基板20b是具有上述无线基板19d、摄像基板19e和照明基板19f的一体的挠性基板,具有通过伸出部A4连接无线基板19d和摄像基板19e的基板构造和通过伸出部A5连接该摄像基板19e和照明基板19f的基板构造,该无线基板19d自外缘部伸出有用于与控制基板19c相连接的伸出部A3。于是,配置在胶囊型内窥镜1的壳体2内部的一连串的电路板20通过伸出部A2、A3连接该一连串的挠性基板20a、20b和控制基板19c来实现。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胶囊型内窥镜1的制造方法。胶囊型内窥镜1通过如下来制造:制作图5所示的一连串的电路板20,将该制成的一连串的电路板20、定位部14、15、负载承受部16、17和电池12a、12b组合起来制作功能单元,将该制成的功能单元配置在壳体2的内部。
详细地讲,首先,安装一连串的挠性基板20a的照明基板19a及摄像基板19b所需的零件,安装控制基板19c所需的零件,安装一连串的挠性基板20b的无线基板19d、摄像基板19e及照明基板19f所需的零件。在这种情况下,在一连串的挠性基板20a上,在照明基板19a的基板表面上安装有多个发光元件3a~3d,在摄像基板19b的基板表面上安装有固体摄像元件5和电容器等电路零件,在摄像基板19b的基板背面,以使固体摄像元件5与透镜4b的脚部相抵接的形态安装有光学单元4。另外,在一连串的挠性基板20b上,在照明基板19f的基板表面上安装有多个发光元件6a~6d和天线9b,在摄像基板19e的基板表面上安装有固体摄像元件8和电容器等电路零件,在摄像基板19e的基板背面,以使固体摄像元件8与透镜7b的脚部相抵接的形态安装有光学单元7。另一方面,在控制基板19c的基板表面上安装有控制部10和电容器等电路零件,在控制基板19c的基板背面上安装有磁开关11a等电源系统的电路零件。通过连接该一连串的挠性基板20a、20b和控制基板19c,制作一连串的电路板20。
在此,光学单元4的透镜框4d与上述定位部14相互独立,光学单元4的透镜框4d在如图1所示地嵌合固定于定位部14(具体地讲是板状部14a)的贯穿孔之前被安装于摄像基板19b的基板背面上。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向该摄像基板19b与透镜框4d的下端部之间的空隙内涂敷粘接剂所需的作业空间,从而能够容易地利用该粘接剂将透镜框4d固定于摄像基板19b上。这一点对于安装于摄像基板19e的基板背面上的透镜框7d也同样。
接着,通过组合如上所述地制成的一连串的电路板20、定位部14、15、负载承受部16、17和电池12a、12b来制作胶囊型内窥镜1的功能单元。该功能单元是图1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1中的、除壳体2之外的构件(即,配置在壳体2内部的单元)。
在该功能单元中,安装于摄像基板19b上的光学单元4的透镜框4d嵌合固定于在定位部14的板状部14a上形成的贯穿孔内。在该板状部14a的一个面(与光学圆顶罩2b相对的面)上,作为接合构件而涂敷或粘贴有粘接剂或双面胶带,照明基板19a在透镜框4d插入了开口部H1内的形态下利用接合构件固定于板状部14a上。这样地安装有照明基板19a及摄像基板19b的定位部14的突起部14b与负载承受部16的外缘部相卡合。在这种情况下,负载承受部16以在与该摄像基板19b的固体摄像元件5相对的面的背面配置电源基板18a及接点弹簧13a的形态安装于突起部14b上。
另一方面,安装于摄像基板19e上的光学单元7的透镜框7d嵌合固定于在定位部15的板状部15a上形成的贯穿孔内。在该板状部15a的一个面(与光学圆顶罩2c相对的面)上,作为接合构件而涂敷或粘贴有粘接剂或双面胶带,照明基板19f在透镜框7d插入了开口部H2内的形态下利用接合构件固定于板状部15a上。这样地安装有照明基板19f及摄像基板19e的定位部15的突起部15b与负载承受部17的筒状构造部的端部相卡合。在这种情况下,负载承受部17以在由该筒状构造部形成的空间内配置控制基板19c及无线基板19d、并且能够使电源基板18b及接点弹簧13b分别与上述负载承受部16的电源基板18a及接点弹簧13a相对的形态安装于突起部15b上。
并且,在如上所述地使电源基板18b及接点弹簧13b分别与电源基板18a及接点弹簧13a相对的负载承受部16、17之间配置有电池12a、12b。在这种情况下,电池12a、12b以使互相的+极和-极相接触的形态被定位部14的突起部14b和负载承受部17的端部把持。该电池12a、12b使接点弹簧13a、13b收缩,并通过这些接点弹簧13a、13b与电源基板18a、18b电连接。
如上地制作胶囊型内窥镜1的功能单元。另外,组装入该功能单元的一连串的电路板20以规定的形态重叠。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照明基板19a的基板背面与摄像基板19b的基板背面隔着定位部14的板状部14a相面对,摄像基板19b的基板表面与控制基板19c的基板表面隔着负载承受部16、17及电池12a、12b等相面对。另外,控制基板19c的基板背面与无线基板19d的基板背面相面对,无线基板19d的基板表面与摄像基板19e的基板表面相面对,摄像基板19e的基板背面与照明基板19f的基板背面隔着定位部15的板状部15a相面对。另外,伸出部A1插入形成于定位部14上的切口部(未图示)内,伸出部A2插入形成于定位部14的突起部14b及负载承受部17上的各切口部(未图示)内。伸出部A3插入形成于负载承受部17的筒状构造部上的切口部(未图示)内,伸出部A4插入形成于负载承受部17的开口端部及定位部15的突起部15b上的各切口部(未图示)内,伸出部A5插入形成于定位部15上的切口部(未图示)内。
之后,将上述功能单元配置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即,将上述功能单元插入到筒状胴部2a的内部,在收容了该功能单元的筒状胴部2a的两侧开口端部安装光学圆顶罩2b、2c。在这种情况下,光学圆顶罩2b、2c如图1所示地嵌合在筒状胴部2a的两侧开口端部附近的各内周面,并利用粘接剂等固定。由此,完成图1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1。
接着,对在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壁面产生毛边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用于成形光学圆顶罩2b、2c的成形模具的一个例子的剖视示意图。如图6所示,用于成形光学圆顶罩2b、2c的成形模具通过组合局部成形模具21、局部成形模具22和局部成形模具23来实现,该局部成形模具21用于成形构成光学圆顶罩2b、2c的圆顶形状的圆顶部的外壁面,该局部成形模具22用于成形构成光学圆顶罩2b、2c的圆筒形状的圆筒部的外周面,该局部成形模具23用于成形光学圆顶罩2b、2c的圆顶部及圆筒部的内壁面。
另外,光学圆顶罩2b、2c的圆顶部为了能够越过光学圆顶罩2b、2c拍摄清晰的体内图像而被加工成镜面。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成形光学圆顶罩2b、2c的圆顶部的外壁面的局部成形模具21的凹面需要进行研磨加工(镜面加工)。因此,将用于成形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壁面的成形模具分割为圆顶部侧的局部成形模具21和圆筒部侧的局部成形模具22,确保能够将规定的研磨加工装置的刃部等导入到局部成形模具21的凹面中的空间。另一方面,为了将光学圆顶罩2b、2c的圆顶部加工成镜面,也需要对用于成形光学圆顶罩2b、2c的圆顶部的内壁面的局部成形模具23的凸面进行研磨加工。但是,由于该局部成形模具23的圆顶形状部能够容易地与研磨加工装置的刃部等接触,因此,不必像上述局部成形模具21、22那样地分割。
组合该局部成形模具21、22、23而成的成形模具通过向其内部空间(图6所示的局部成形模具21、22与局部成形模具23之间的间隙)压入在光学上透明的树脂材料或者玻璃材料等,而成形壁厚大致均匀的光学圆顶罩2b、2c。利用该成形模具成形的光学圆顶罩2b、2c具有在光学上透明且内壁面及外壁面被加工成镜面的圆顶部、与该圆顶部的开口端连续且在外周面嵌合筒状胴部2a的圆筒部。
在此,该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壁面如上所述地利用圆顶部侧的局部成形模具21和圆筒部侧的局部成形模具22成形。因此,有可能由该局部成形模具21、22的接缝状态(接缝错位、产生间隙等)导致在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壁面产生毛边。具体地讲,该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壁面的毛边产生在沿着接合的局部成形模具21、22的分界线、即分型线PL的外周面上。即,该毛边产生在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壁面上的、圆顶部与圆筒部的分界部E。
接着,说明利用该成型模具成形的光学圆顶罩2b、2c与筒状胴部2a的嵌合状态。图7是例示在筒状胴部2a的两侧开口端部嵌合光学圆顶罩2b、2c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如图7所示,筒状胴部2a的外径尺寸R2大于形成为大致均匀壁厚的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径尺寸R1,其具有两侧开口端部能够与光学圆顶罩2b、2c的圆筒部的外周面相嵌合的筒状构造。另外,筒状胴部2a在两侧开口端部附近的内壁面具有与光学圆顶罩2b、2c的圆筒部的开口端部相卡合的台阶部2d、2e,通过使该台阶部2d、2e分别与光学圆顶罩2b、2c的开口端部卡合来规定光学圆顶罩2b、2c的嵌合位置。
在此,筒状胴部2a在其两侧开口端部分别与光学圆顶罩2b、2c相嵌合的状态下,覆盖至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周面上的与上述局部成形模具21、22的分型线PL相对应的位置、即上述光学圆顶罩2b、2c的圆顶部与圆筒部的分界部E(参照图6)的附近。该筒状胴部2a覆盖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壁面直到在光学圆顶罩2b、2c上产生的毛边附近,并且沿着上述分界部E在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壁面上形成比该毛边高的台阶M。筒状胴部2a通过将该台阶M形成在光学圆顶罩2b、2c的毛边附近,能够避免该毛边与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相接触。
具体地讲,在将具有由上述筒状胴部2a和光学圆顶罩2b、2c形成的胶囊型壳体2的胶囊型内窥镜1(参照图1)导入到被检体内部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筒状胴部2a利用形成在光学圆顶罩2b的外壁面上的台阶M在被检体内部的内脏器官内壁S(生物体的一个例子)与光学圆顶罩2b之间形成空间D。该筒状胴部2a通过这样地形成由台阶M引起的空间D,能够维持使光学圆顶罩2b的毛边25与内脏器官内壁S分开的状态,结果,能够避免该毛边25与内脏器官内壁S相接触。
另外,该筒状胴部2a的两侧开口端部的外周缘期望被倒角加工。其原因在于,筒状胴部2a的两侧开口端部的外周缘是在胶囊型内窥镜1在被检体内部移动时接触于生物体(例如内脏器官内壁)的部分,通过对该筒状胴部2a的两侧开口端部的外周缘进行倒角加工,能够降低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筒状胴部2a的摩擦,结果,胶囊型内窥镜1能够顺畅地在被检体内部移动。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使外径尺寸大于在光学上透明的光学圆顶罩的外径尺寸的筒状构造的筒状胴部的开口端部与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相嵌合而形成胶囊型壳体,该筒状胴部覆盖光学圆顶罩的外壁面直到在光学圆顶罩上产生的毛边附近,从而构成为在毛边附近形成比该毛边高的台阶。因此,在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胶囊型壳体相接触时,能够利用该光学圆顶罩与筒状胴部的台阶形成能够避免该光学圆顶罩的毛边与生物体相接触的空间。结果,在被检体内部,能够维持使光学圆顶罩的毛边与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分开的状态,从而能够防止该光学圆顶罩的毛边与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相接触。
采用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即使在光学圆顶罩上产生毛边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由该光学圆顶罩的毛边与生物体接触导致损伤生物体。在对光学圆顶罩成形加工后等,不必二次进行除去该光学圆顶罩毛边的毛边除去加工,因此,能够省略毛边除去加工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结果,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够防止毛边除去加工时光学圆顶罩的损伤,从而能够提高制造成品率。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由于采用挠性基板作为照明基板、摄像基板及无线基板等电路板,因此,与采用刚性基板作为该电路板的以往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相比,能够促进小型化及轻量化,并且,能够谋求降低基板成本。
实施方式2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通过覆盖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壁面直到毛边附近的筒状胴部2a形成比毛边高的台阶来避免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光学圆顶罩的毛边相接触,但在该实施方式2中,以将毛边收容(覆盖)筒状胴部的内壁面与光学圆顶罩的外壁面之间的形态嵌合筒状胴部和光学圆顶罩,由此,避免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光学圆顶罩的毛边相接触。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胶囊型内窥镜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剖视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实施方式2的胶囊型内窥镜31替代上述实施方式1的胶囊型内窥镜1的壳体2而具有壳体32。该壳体32是与上述壳体2同样地易于导入到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的胶囊型壳体,替代上述壳体2的筒状胴部2a而具有筒状胴部32a。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1相同,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0是例示以覆盖在光学圆顶罩2b、2c产生的毛边的形态嵌合筒状胴部32a和光学圆顶罩2b、2c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如图10所示,筒状胴部32a以覆盖光学圆顶罩2b、2c直到超过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周面上的与上述分型线PL相对应的位置、即向圆顶部侧超过光学圆顶罩2b、2c的圆顶部与圆筒部的分界部E(参照图6)的位置的形态,在两侧开口端部附近的内周面嵌合光学圆顶罩2b、2c。该筒状胴部32a与光学圆顶罩2b、2c相嵌合,并且覆盖该光学圆顶罩2b、2c的毛边。在这种情况下,光学圆顶罩2b、2c的毛边被收容在筒状胴部32a的内壁面与光学圆顶罩2b、2c的外壁面之间。另外,该筒状胴部32a的其他的功能及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胶囊型内窥镜1的筒状胴部2a相同。
在将具有由该筒状胴部32a和光学圆顶罩2b、2c形成的胶囊型壳体32的胶囊型内窥镜31(参照图9)导入到被检体内部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筒状胴部32a例如是在内周面侧覆盖(收容)在光学圆顶罩2b产生的毛边25的状态,由此,筒状胴部32a能够避免该光学圆顶罩2b的毛边25与内脏器官内壁S相接触。
另外,该筒状胴部32a的两侧开口端部的外周缘期望例如图10、11所示地进行倒角加工。其原因在于,筒状胴部32a的两侧开口端部的外周缘是在胶囊型内窥镜31在被检体内部移动时接触于生物体(例如内脏器官内部)的部分,通过对该筒状胴部32a的两侧开口端部的外周缘进行倒角加工,能够降低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筒状胴部32a的摩擦,结果,胶囊型内窥镜31能够顺畅地在被检体内部移动。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筒状胴部与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相嵌合,并且,以将光学圆顶罩的毛边收容在该筒状胴部的内周面与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之间的形态覆盖该光学圆顶罩的毛边,其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因此,在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的同时,即使不在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上形成比光学圆顶罩的毛边高的台阶,也能够在被检体内部可靠地防止光学圆顶罩的毛边与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相接触。
另外,由于不必使筒状胴部与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相嵌合时形成的、光学圆顶罩与筒状胴部之间的台阶高于光学圆顶罩的毛边,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小该筒状胴部的壁厚,结果,能够促进由该1个以上光学圆顶罩和筒状胴部形成的胶囊型壳体的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中,使光学圆顶罩2b、2c的壁厚大致均匀,但并不限定于此,光学圆顶罩的壁厚也可以不均匀,例如与筒状胴部的开口端部相卡合的台阶也可以形成在光学圆顶罩的外壁面。在这种情况下,在实施方式1中,满足利用嵌合光学圆顶罩的筒状胴部在毛边的附近形成比光学圆顶罩的毛边高的台阶这样的条件即可。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中,作为可导入到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例示了具有摄像功能及无线通信功能的、获取作为体内信息的一个例子的体内图像的胶囊型内窥镜,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计测生物体内的pH信息而作为体内信息的胶囊型pH计测装置,也可以是具有向生物体内散布或注射药剂的功能的胶囊型药剂投放装置,也可以是提取生物体内的物质(体组织等)作为体内信息的胶囊型提取装置。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及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可用于导入到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特别适合能够防止在形成胶囊型壳体的一部分的光学圆顶罩上产生的毛边与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相接触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及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

Claims (11)

1.一种胶囊型医疗装置,该胶囊型医疗装置包括能导入到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壳体,其特征在于,
该胶囊型医疗装置包括形成上述胶囊型壳体的透明部的光学圆顶罩和形成上述胶囊型壳体的胴部的筒状胴部;
上述筒状胴部嵌合于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避免上述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在上述光学圆顶罩上产生的毛边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状胴部的外径尺寸比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外径尺寸大,形成比上述毛边高的台阶,将上述毛边收容在利用上述台阶在上述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上述光学圆顶罩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从而避免上述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上述毛边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状胴部嵌合于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并且,以将上述光学圆顶罩的毛边收容在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与该筒状胴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形态覆盖上述光学圆顶罩的毛边,避免上述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上述毛边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圆顶罩形成为大致均匀的壁厚。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圆顶罩由圆筒部和在光学上透明的圆顶部构成,该圆筒部与上述圆顶部的开口端连续,且该圆筒部的外周面与上述筒状胴部相嵌合;
上述毛边产生于上述圆顶部与上述圆筒部的分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圆顶部的外表面及内表面被加工成镜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状胴部的与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相嵌合的开口端部的外周缘被进行倒角加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状胴部在两侧具有开口端部,上述两侧的开口端部分别与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外周面相嵌合。
9.一种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该胶囊型医疗装置包括能导入到被检体内部且由光学圆顶罩和筒状胴部形成的胶囊型壳体,其特征在于,该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1镜面加工步骤,对用于成形上述光学圆顶罩的一部分、即在光学上透明的圆顶部的外壁面的局部成形模具进行镜面加工;
一体化步骤,将用于成形圆筒部的外壁面的局部成形模具和通过上述第1镜面加工步骤镜面加工后的局部成形模具一体化,该圆筒部是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其余部分、即在外周面嵌合上述筒状胴部的部分;
第2镜面加工步骤,对用于成形上述圆顶部的内壁面的局部成形模具进行镜面加工;
成形步骤,利用通过上述一体化步骤一体化了的各局部成形模具和通过上述第2镜面加工步骤镜面加工后的局部成形模具成形上述光学圆顶罩,并且,在上述圆顶部的外壁面与上述圆筒部的外壁面的分界形成毛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嵌合步骤,为了在上述被检体内部的生物体与上述光学圆顶罩之间形成收容上述毛边的空间,在该嵌合步骤中,在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圆筒部的外周面嵌合外径尺寸大于上述光学圆顶罩外径尺寸的上述筒状胴部而形成比上述毛边高的台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嵌合步骤,在该嵌合步骤中,在上述光学圆顶罩的圆筒部的外周面嵌合上述筒状胴部,并且,将上述毛边收容在上述圆筒部的外周面与上述筒状胴部的内周面之间。
CN2008800125565A 2007-05-08 2008-04-08 胶囊型医疗装置及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29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23817A JP5340557B2 (ja) 2007-05-08 2007-05-08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JP123817/2007 2007-05-08
PCT/JP2008/056961 WO2008139796A1 (ja) 2007-05-08 2008-04-08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および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2979A true CN101662979A (zh) 2010-03-03
CN101662979B CN101662979B (zh) 2011-09-21

Family

ID=39970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255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2979B (zh) 2007-05-08 2008-04-08 胶囊型医疗装置及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353821B2 (zh)
EP (1) EP2143367A4 (zh)
JP (1) JP5340557B2 (zh)
CN (1) CN101662979B (zh)
WO (1) WO200813979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6457A (zh) * 2017-02-01 2019-11-12 洛克西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可吞服药丸的柔性电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02183B2 (en) 2005-04-28 2014-08-12 Proteus Digital Health,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enhanced partial power sour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4584357B2 (ja) * 2008-12-09 2010-11-17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028125A (en) 2009-01-19 2010-08-01 hui-yu Zhang Micro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5284846B2 (ja) * 2009-03-30 2013-09-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生体内観察システム、該生体内観察システムの作動方法
JP2010240104A (ja) * 2009-04-03 2010-10-28 Olympus Corp 体内観察システム、該体内観察システムの駆動方法
JP5835885B2 (ja) * 2010-11-12 2015-12-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内視鏡
JP5160698B2 (ja) * 2010-11-29 2013-03-13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100557A (zh) * 2010-12-10 2011-06-22 广州宝胆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红外线热扫描胶囊小肠镜系统
CN102100517A (zh) * 2010-12-10 2011-06-22 广州宝胆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双向红外线热扫描胶囊小肠镜系统
JP2012223988A (ja) * 2011-04-20 2012-11-15 Olympus Corp ドーム型の射出成形品の射出成形型とそのドーム型射出成形品
JP5806557B2 (ja) * 2011-08-31 2015-11-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型内視鏡
JP5913870B2 (ja) * 2011-08-31 2016-04-2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WO2013126178A1 (en) * 2012-02-24 2013-08-29 Capso Vision Inc Power source control for medical capsules
US10045713B2 (en) 2012-08-16 2018-08-14 Rock West Medical Devices, Llc System and methods for triggering a radiofrequency transceiver in the human body
JP5642904B2 (ja) * 2012-10-22 2014-12-17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
CN103393390A (zh) * 2013-08-15 2013-11-20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无线供能的双视频成像胶囊内镜系统
CA2927687A1 (en) 2013-10-22 2015-04-30 Rock West Medical Devices, Llc System to localize swallowable pill sensor with three transmitting elements
WO2016103446A1 (ja) * 2014-12-26 2016-06-3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カプセル内視鏡
JP6043042B1 (ja) 2015-04-15 2016-12-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IL265827B2 (en) * 2016-10-26 2023-03-01 Proteus Digital Health Inc Methods for producing capsules with ingestible event markers
CN110604535A (zh) * 2019-09-23 2019-12-24 安翰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胶囊核及胶囊内窥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18557A (en) * 1992-07-13 1994-06-07 Elan Medical Technologies Limited Medication administering device
WO2002036007A1 (en) 2000-10-30 2002-05-10 Motorola, Inc. Ingestible capsule video transmitting fluorescent images
US6949154B2 (en) * 2001-07-28 2005-09-27 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K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aling medicinal capsules
JP4643089B2 (ja) * 2001-09-27 2011-03-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JP2003210393A (ja) * 2002-01-22 2003-07-2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JP3917885B2 (ja) * 2002-04-08 2007-05-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内視鏡システム
DE10323216B3 (de) * 2003-05-22 2004-12-23 Siemens Ag Endoskopieeinrichtung
CN1809309B (zh) * 2003-06-24 2010-11-1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胶囊型内窥镜以及胶囊型内窥镜系统
JP2005177025A (ja) * 2003-12-17 2005-07-07 Olympus Corp 内視鏡
JP3993566B2 (ja) 2004-01-22 2007-10-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型内視鏡
JP4024763B2 (ja) 2004-01-19 2007-12-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撮像装置及び内視鏡用撮像装置の組立方法
JP2005328998A (ja) * 2004-05-19 2005-12-02 Olympus Corp 内視鏡
JP4504111B2 (ja) * 2004-06-16 2010-07-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被検体内導入装置および被検体内導入システム
JP4526320B2 (ja) * 2004-07-30 2010-08-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4754807B2 (ja) * 2004-11-19 2011-08-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型医療システム
JP4695432B2 (ja) * 2005-04-12 2011-06-08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被検体内導入装置、被検体内情報表示装置、及び被検体内情報取得システム
JP2007075162A (ja) * 2005-09-09 2007-03-29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カプセル型内視鏡用の光学窓部材
JP4575260B2 (ja) * 2005-09-09 2010-11-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被検体内導入装置
JP4914600B2 (ja) * 2005-11-10 2012-04-11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生体内画像取得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生体内情報取得システ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6457A (zh) * 2017-02-01 2019-11-12 洛克西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可吞服药丸的柔性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43367A4 (en) 2014-05-14
JP2008278962A (ja) 2008-11-20
JP5340557B2 (ja) 2013-11-13
WO2008139796A1 (ja) 2008-11-20
CN101662979B (zh) 2011-09-21
US9538906B2 (en) 2017-01-10
US20080281160A1 (en) 2008-11-13
US8353821B2 (en) 2013-01-15
EP2143367A1 (en) 2010-01-13
US20130102845A1 (en) 201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2979B (zh) 胶囊型医疗装置及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1662978B (zh) 胶囊型医疗装置及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
JP5000357B2 (ja)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CN102186398B (zh) 胶囊型医疗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0508872C (zh) 被检体内导入装置
CN101646381A (zh) 胶囊型医疗装置和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6714650B (zh) 胶囊型医疗装置
JP5047952B2 (ja) カプセル型内視鏡
WO2008072420A1 (ja) 被検体内導入装置
CN101683257A (zh) 胶囊型医疗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8226550B2 (en) Capsule endoscope
US20060104057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vivo illumination
JP2004065575A (ja) カプセル型内視鏡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05006769A (ja) カプセル内視鏡
JP4533635B2 (ja)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4065574A (ja) カプセル型内視鏡の組立方法及びカプセル型内視鏡
JP3981359B2 (ja) カプセル型内視鏡
JP4024763B2 (ja) 内視鏡用撮像装置及び内視鏡用撮像装置の組立方法
JP2008183455A (ja)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JP4515100B2 (ja) 内視鏡用撮像装置
JP2006122682A (ja) 生体内撮像装置、および生体内感知装置の製造のための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0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