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3950A -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3950A
CN101643950A CN200910161805A CN200910161805A CN101643950A CN 101643950 A CN101643950 A CN 101643950A CN 200910161805 A CN200910161805 A CN 200910161805A CN 200910161805 A CN200910161805 A CN 200910161805A CN 101643950 A CN101643950 A CN 1016439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edge
fiber bundle
downstream
seam
collec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1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3950B (zh
Inventor
佐藤江平
石井隆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43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39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39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39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7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rafting elements
    • D01H5/72Fibre-condensing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包括输送带导向装置、吸管和带孔运输皮带,所述吸管具有带吸引缝的导向面。吸引缝形成相对于纤维束在吸引缝的上游和下游的区域中行进的方向倾斜,以便具有第一和第二侧边缘。第二侧边缘具有下游端,下游部分和上游端,所述下游部分从下游端沿着第一侧边缘延伸,而上游端位于第一侧边缘的一侧处从第一假想线延伸,该第一假想线从下游部分延伸,及在第一侧边缘的一侧处从位于第一假想线和第二假想线之间的交点延伸,该第二假想线从下游端朝与纤维束行进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安装在纺纱机的牵伸装置(牵伸部分)的下游用于收集被牵引装置牵伸的纤维束的装置。
背景技术
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纤维束收集装置供在加捻之前收集牵伸的纤维束(纱条),用于通过减少纤维束中的绒毛改善纱线质量的目的。典型的纤维束收集装置具有吸管和带孔运输皮带,所述吸管具有带吸引缝的导向面,而带孔运输皮带沿着导向面移动,用于收集和运输纤维束(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2-61036)。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2-61036中公开并在图6和7A-7C中示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具有前辊对(最终输出辊对)62、吸管63、导辊64和带孔运输皮带65。参见图6,吸管63和带孔运输皮带65位于牵伸装置61的前辊对62的下游,如朝纤维束的运输方向所看到的,而带孔运输皮带65绕在吸管63和导辊64上。吸引槽66在吸管63中其滑动表面处形成。轧辊67设置在吸引缝66的下游端附近,如在纤维束F的运输方向上所看到的,用于将带孔运输皮带65和纤维束F压紧吸管63,而同时可让带孔运输皮带65移动。
参见图7A,吸引缝66相对于纤维束F的运输方向(箭头方向)形成倾斜,该纤维束F被带孔运输皮带65移动。更具体地说,吸引缝66除了邻近其上游端的部分之外形成基本上恒定的宽度,如在纤维束F的运输方向上所看到的,该纤维束F如此形成,以便朝上游端方向逐渐变宽。如图7A和7B所示,其中各图的顶部对应于纤维束F的运输的上游侧,如在图中所看到的(如在吸管63的纵向方向上所看到的)吸引缝66的左边缘基本上形成直线,而吸引缝66的右边缘在其上游侧上弯曲,以便具有上游部分和下游部分,且上游部分相对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的倾斜角比下游部分的倾斜角大。因此,在吸引缝66中其上游端处形成变宽的区域68。如7A和7B中所表面的,吸引缝66的弯曲的右边缘用作纤维束F的导向边缘69。在纺纱机中,为了减少牵伸装置与纤维束F接触的这部分的摩擦作用,纤维束F行进而同时在带孔运输皮带65的宽度方向上横动。按照上述专利公报所公开的纤维束收集装置,纤维束F在区域68的宽度W的范围内横动,且纤维束F的横动的宽度是在约5-6毫米的范围内。
按照上述专利公报所公开的纤维束收集装置,纤维束F在吸引缝66的上游端处形成的区域68的范围内横动,并朝向导向边缘69从区域68的下游边缘68A导引连续地延伸到吸引缝66的导向边缘69。因此,纤维束F在其上从区域68移动的导向边缘69的距离基本上恒定,而与纤维素F穿过其横动的区域68的点进入区域68无关。如果区域68的下游边缘68A的整个长度设定与纤维束F的横动的范围相对应,则在带孔运输皮带65上区域68的下游边缘68A和纤维束F的运输方向之间的角度必需增加。因此,纤维束F不能沿着区域68的下游边缘68A移动,并平稳地向导向边缘69导引,因此最终纱线质量改变。
参见图7C,在区域68的下游边缘68A和带孔运输皮带65的纤维束行进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可以不设定那样大。纤维束F的横向运动的范围S必需与区域68的下游边缘68A和吸引缝66的导向边缘69二者相对应。因此,纤维束F相对于吸引缝66的行进路线被纤维束F的横向运动改变,因此纤维束F沿着吸引缝66的导向边缘69的运动的距离也改变。准确地说,与纤维束F在右侧上行进相比,在吸引缝66的左侧上进行的纤维束F移动-较短距离。
如果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增加吸引缝66和纤维束F的运输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则对纤维束F来说,沿着吸引缝66的导向边缘69移动变得很困难。另外,由于纺纱机的安排,通过增加吸引缝66的总长度也难以减少纤维束F沿着导向边缘69的移动距离的变动。如果只增加与吸引缝66的导向边缘69相对的侧边缘的角度,则吸引缝66的宽度在某些点处不希望有地减小。
根据上述问题作出的本发明对准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该装置减少了细纱线质量的变动。
发明内容
按照本发明,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设置在牵伸装置的最终输出辊对的下游上。纤维束收集装置包括输送带导向装置、吸管和带孔运输皮带,所述吸管具有带吸引缝的导向面,而带孔运输皮带绕在吸管和输送带导向装置上,并旋转以输出纤维束。吸管相对于纤维束在吸引缝的上游和下游区域中行进的方向形成倾斜。吸引缝在该吸引缝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第一侧边缘用于收集纤维束的导向边缘。第一侧边缘具有上游部分和下游部分,且上游部分相对于纤维束的行进方向的斜度大于下游部分相对于纤维束的行进方向的斜度。第二侧边缘具有下游部分、下游端和上游端。第二侧边缘的下游部分从第二侧边缘的下游端沿着第一侧边缘延伸。第二侧边缘的上游端位于第一侧边缘从第一假想线延伸的一侧处,该第一假想线从第二侧边缘的下游部分延伸。第二侧边缘的上游端位于第一侧边缘从交点延伸的一侧处,该交点位于第一假想线和第二假想线之间,该第二假想线从上游端朝垂直于纤维束行进方向的方向延伸。
本发明的另一些特点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所作的说明将变得显而易见,附图仅作为例子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认为是新颖的一些特点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详细陈述。本发明与其目的和优点一起,可以通过参照下面现有优选实施例与附图一起的说明最佳理解,其中: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纤维束收集装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切去的示意侧视图;
图2A示出图1的纤维束收集装置中吸管和带孔运输皮带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2B是示出图1的纤维束收集装置中吸引缝和纤维束之间关系的放大示意图;
图3A是示出纤维束的行进路线和发毛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3B是示出纤维束的行进路线和纱线韧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4A和4B是分别示出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的吸引缝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纤维束收集装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切去的示意侧视图;
图6是示出背景技术的纤维束收集装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切去的示意侧视图;
图7A是示出图6的纤维束收集装置中吸管和带孔运输皮带之间关系的局部示意图;
图7B是示出图6的纤维束收集装置中吸引缝和纤维束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和
图7C是示出在当纤维束的横向运动的范围改变时的情况下吸引缝和纤维束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3说明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参见图1,纤维束收集装置11安装在牵伸装置12的最终输出辊对13的下游。纤维束收集装置11包括输出部分14,吸管15,穿孔的运输皮带16和输送带导向装置17。输出部分14包括底部轧辊18A和顶部轧辊19。底部轧辊18A形成为旋转轴18的一部分,该旋转轴18与最终输出辊对13的前面底部辊13A成平行关系安装。顶部轧辊19通过穿孔运输皮带16压紧底部轧辊18A。两个顶部轧辊19被加重臂(未示出)支承,该加重臂穿过支承件20用于纺纱机的每两个锭子,像在牵伸装置12的前面顶部辊13的情况那样,且支承件20与用于两个前面顶部辊13B的支承件整体形成。吸管15位于输出部分14的夹紧点的上游,如在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上所看到的。
其间,纤维束收集装置11的底部部件由一半锭子提供,该锭子作为一个单元,或者在这个实施例中四个锭子,安装在牵伸装置12的辊座之间。支承臂(未示出)设置在任何两个相邻的辊座21之间的中间位置处,所述辊座21在纺纱机的纵向方向上以预定的间隔安装。支承臂在其近端处被支承梁(未示出)支承,该支承梁在纺纱机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和旋转轴18被支承在辊座21和支承臂之间。齿轮22固定式安装在旋转轴18上,用于在其纵向中间位置处与其一起旋转。
前面底部辊13A与齿轮13C一起形成,该齿轮13C与齿轮22成面对的关系。中间齿轮25被支承臂24旋转式支承,用于与齿轮13C和齿轮22啮合,该支承臂24在其近端处固定到支承梁上。在这种安排中,前面底部辊13A的扭力通过齿轮13C,中间齿轮25和齿轮22传送到旋转轴18上。
吸入管道(未示出)安装在纺纱机的机架中朝其纵向方向上或者朝与图1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吸管15平行于吸入管道延伸,并通过连接管26连接到吸入管道上。吸管15具有一导向面28,该导面面28有一吸引缝27。多孔的运输皮带16绕在吸管15,输送带导向装置17和底部轧辊18A上与它们接触。在这种安排中,多孔的运输皮带16旋转,从而输送纤维束F。多孔的运输皮带16用具有合适透气性的机织织物制成。
参见图2A和2B,吸引缝27在如图2A和2B中所看到的垂直方向上相对于行进方向形成一倾斜,或者其中纤维束F在吸引缝27的上游和下游区域中行进。如图2A和2B中所示,其中各图的顶部与纤维束的运输的上游侧相对应,吸引缝27在本发明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形成向右倾斜。吸引缝27在其位于吸引缝27的倾斜方向的外侧上的宽度方向(吸管15的纵向方向)上的侧边缘的其中之一(图2A和2B中右侧上的边缘)用作收集纤维束F的导向边缘29。作为第一侧边缘的导向边缘29这样形成,以使直线下游部分29B连续地从直线上游部分29A延伸,和另外上游部分29A的斜度大于下游部分29B的斜度。上游部分29A和下游部分29B用导向边缘29平滑弯曲的形状连接。
吸引缝27具有一侧边缘30作为第二侧边缘,该第二侧边缘30与侧边缘29相对形成,且具有下游部分30A和上游部分30B,侧边缘30这样形成,以使它的下游部分30A从侧边缘30的下游端沿着导向边缘29的下游部分29B延伸。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下游部分30A与导向边缘29的下游部分29B成平行关系延伸。如图2B中所示,吸引缝27的侧边缘30这样形成,以使侧边缘30的上游端30UP位于导向边缘29的一侧处,如从交点P1所看到的,该交点P1位于第一假想线L1和第二假想线L2之间,所述假想线L1作为从侧边缘30的下游部30A开始的延伸部分,而假想L2沿着吸引缝27的上游端边缘32延伸。假想线L1用作第一假想线,而假想线L2用作第二假想线。吸引缝27的上游端边缘32从上游端(30UP)朝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从最终输出辊对13的夹紧点到吸引缝27的距离保持恒定一致,而与纤维束待行进的位置无关。
侧边缘30的上游部分30B具有一直线部分31,该直线部分31从上游端30UP沿着纤维束F的牵拉方向(draw-in)延伸。侧边缘30的连接下游部分30A和直线部分31的中间部分30C形成直线形状,其斜度大于下游部分30A的斜度。直线部分31这样形成,以使从直线部分31延伸的假想延伸线与侧边缘29的上游部分29A相交。也就是说,侧边缘30的上游端30UP位于这一位置,以使沿着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延伸并穿过上游端30UP的假想延伸线与导向边缘29的上游部分29A相交。直线中间部分30C具有基本上与导向边缘29的上游部分29A相同的斜度,且连接到具有平滑的弯曲形状的下游部分30A上。
导向边缘29的上游和下游部分29A,29B的长度比,侧边缘30的下游和上游部分30A,30B的长度比,及直线部分31和整个侧边缘30的长度比可以根据导向边缘29的斜度、待纺丝的纱线的质量等决定。
纤维束F的横向运动的范围设定到包括假想线(未示出),该假想线贯穿侧边缘30的上游端30UP,并在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上。下面说明如上述构造的装置的操作。
在纺细纱机的运行中,纤维束F被牵伸装置12牵伸,并从最终输出辊对13导向到纤维束收集装置11。底部轧辊18A和顶部轧辊19在基本上与最终输出辊对13相同的表面速度下旋转,因此,纤维束F在合适的张力下通过底部和顶部轧辊18A,19的夹紧点,然后向下游移动,而同时转动和加捻。纤维束F行进,同时通过一横动装置(未示出)横动。纤维束F的横动速度设定到比纤维束F的行进速度足够小。
吸风道的吸入作用通过连接管26传送到吸管15,而在导向面28处所形成的吸引缝27处的吸入作用通过带孔运输皮带16加到纤维束F上。因此,纤维束F行进,而同时在与吸引缝27对应的位置处经受抽吸和收集。因此,与未设纤维束收集装置的纺纱机相比,限制了绒毛和飞纱的产生,并因此改善了纱线质量。
从最终输出辊对13送出的纤维束F由于行进运动而被推向与带孔运输皮带16的运输方向垂直的方向(吸引缝27的宽度方向)。纤维束F在吸引缝27处通过吸入作用而压紧带孔运输皮带16的表面,这使纤维束F难以朝吸引缝27的宽度方向移动。
然而,按照这个优选实施例,吸引缝27的侧边缘30具有一非直线形状。如图2B中所示,吸引缝27的侧边缘30这样形成,以便当从假想线L1和假想线L2之间形成的交点P1看时,侧边缘30的上游端30UP位于朝向导向边缘29的方向,上述假想线L1作为从侧边缘30的下游部分30A的延伸部分,而假想线L2沿着吸引缝27的上游端边缘32延伸,该上游端边缘32又朝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因此,在图2B中左侧上相对于侧边缘30的上游端30UP行进的纤维束F可以在导向边缘29的下游部分29B处经受收集其足够的长度。
在纤维束F被收集而同时沿着导向边缘29行进之处纤维束收集装置11的区域范围从导向边缘29的底端到下游部分29B的上游,而与横向运动的位置无关。因此,在纤维束F压紧导向边缘29用于收集的纤维束收集装置11的区域不随着纤维束F的横向运动的位置而显著改变,从而防止细纱质量的变化。
纤维束F一方面用实施例的纤维束收集装置,和另一方面用背景技术的纤维束收集装置,在不横动的情况下进行纺丝,上述实施例的纤维束收集装置具有吸管15,该吸管15带有吸引缝27,所述吸引缝27具有图2B中所示的形状,而上述背景技术的纤维束收集装置具有吸管63,该吸管63带有吸引缝66,所述吸引缝66具有图7C中所示的形状。对纤维束F的不同行进路线测量发毛度和韧度。测量结果在图3A和3B中示出。测试用100%纯棉制的和具有50支的细纱进行。发毛度是纱线毛羽的量度,并可以定义为从长度约1厘米的纱线的结构中伸出的纤维的总长度。图3A是示出测试的纤维束F的发毛度和行路线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3B是示出测试的纤维束F的纱线韧度和纤维束F的行进路线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在图3A和3B中,横坐标轴表示纤维束F的行进路线,而横坐标轴上的数值“0”表示纤维F的行进路线与吸引缝27的上端边缘相交处的点位于与导向边缘29的下游端29DP相同的水平位置处。同样,数值“2”代表纤维束F的行进路线与吸引缝27的上端边缘相交处的点从数值“0”所表示的点向右偏移2毫米,及数值“-2”表示交点从数值“0”所表示的点向左偏移2毫米。在图3A的曲线图中,发毛度随着其数值减小或向着横坐标轴方向而改善,而在图3B的曲线图中,纱线韧度随着其数值增加或远离横坐标轴而改善。如从图3A的曲线图显然看出的,由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行进路线的不同所引起的发毛度的变化小于常规技术的对照例的发毛度变化,且评价是改善。参见图3B,由本发明的优选实施的纤维束的行进路线的不同所引起的纱线韧度的变化也小于常规技术的对照例的变化,且评价是纱线韧度也改善。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下列有利的效果。
(1)纤维束收集装置11包括吸管15和带孔运输皮带16。具有导向面28和吸引缝27的吸管15安装在牵伸装置12的最终输出辊对13的下游,和带孔运输皮带16绕在吸管15上,及输送带导向装置17旋转以输出纤维束F。吸引缝27相对于纤维束在吸引缝27的上游区和下游区行进的行进方向倾斜。吸引缝27的侧边缘的其中之一在其位于吸引缝27的倾斜方向的外侧上的宽度方向上用作收集纤维束F的导向边缘29。导向边缘29这样形成,以使上游部分29A的斜度大于下游部分29B的斜度。位于导向边缘29对面的侧边缘30用这种方式形成,以便下游部分30A从下游端沿着导向边缘延伸,而上游端30UP移到导向边缘29的侧面,如从点P1所看到的,在该点P1处假想线L1与假想线L2相交,上述假想线L1从下游部分30A直线延伸,而假想线L2沿着上游端边缘22垂直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延伸。因此,如果纤维束F沿着行进路线延伸远离导向边缘29,则足以保证纤维束F沿着吸引缝27的导向边缘29的运动的范围。因此,使纤维束F沿着导向表面29的移动距离由于纤维束的行进运动而引起的改变纤维束F的行进路线的差别减小,所以防止了细纱线质量的变动。
(2)侧边缘30的上游部分30B具有直线部分31,该直线部分31从上游端30UP沿着纤维束F的拉入方向延伸,而连接侧边缘30的下游部分30A和直线部分31的中间部分30C形成一直线形状,该直线形状的斜度大于下游部分30A的斜度。因此,当纤维束F被从上游端30UP与导向边缘29的相对的这侧导向到吸引缝27时,纤维束F的行进路线由于位于上游端30UP的下游的吸引缝27的吸入作用而相对于导向边缘29移动到上游端30UP的对面。因此,可以防止纤维束F沿着导向边缘29的移动距离的减小,其结果是可以防止细纱线质量的变化。
(3)吸引缝27的直线部分31这样定位,以使从直线部分31延伸的假想线与导向边缘29的上游部分29A相交。因此,纤维束F在其上压紧导向边缘29用于收集的范围增加,从而改善了细纱线质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而是可以用各种不同方法改变,如下面举例说明的。吸引缝27不限于图2B的结构,其中侧边缘30位于导向边缘29对面的上游部分30B具有直线部分31,该直线部分31从上游端30UP并沿着纤维束F在其中行进的方向延伸,及侧边缘30的下游部分30A和直线部分31通过中间部分30C连接。例如,如图4A中所示,吸引缝27可以省去沿着纤维束F在其中行进的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如直线部分31,而是将连续地延伸到侧边缘30的下游部分30A的侧边缘30的上游部分30B这样形成,以使侧边缘30的上游部分30B相对于纤维束F行进的方向的斜度大于下游部分30A相对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的斜度。在这种情况下,位于吸引缝27的导向边缘29对面的侧边缘30的形状与侧边缘30具有中间部分30C的形状相比变简单。
吸引缝27不限于其中整个吸引缝27向右倾斜的结构,如在纤维束F的运动的上游侧设在图纸的上部的情况下所看到的,而是例如,吸引缝27可以向左倾斜,如图4B所示。纤维束F沿着导向边缘29的移动距离保持基本上相同,而与纤维束F的行进路线无关,从而减少了细纱线质量的变化。
吸引缝27不限于其中下游部分30A完全平行于导向边缘29直线延伸的形状。例如,吸引缝27可以用这种方式形成,以使下游部分30A和导向边缘29之间的距离朝其上游侧方向增加,或者下游部分30A和下游部分29B都没有直线形状,而是它们从其底端连续地弯曲。
吸引缝27可以用这种方式形成,以使导向边缘29的上游部分29A和下游部分29B二者都分别具有弯曲的形状。参见图5,具有圆弧形状的带导向面33A的导向件33可以安排在底部轧滚18A的下游,用于使带孔运输皮带16旋转供输出纤维束F。连接管26将吸管15连接到吸风道上用于对吸管15施加真空,该吸管15可以安装在连接管26从底部轧辊18A的前面连接到吸管15上。
运输皮带可以用多孔和弹性橡胶或树脂代替机织织物和针织物制造。

Claims (9)

1.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11),该纤维束收集装置(11)设置在牵伸装置(12)的最终输出辊对(13)的下游上,包括:
输送带导向装置(17);
吸管(15),该吸管(15)具有带吸引缝(27)的导向面(28);和
带孔运输皮带(16),该带孔运输皮带(16)绕在吸管(15)和输送带导向装置(17)上,带孔运输皮带(16)旋转以便输送纤维束(F),
其中吸引缝(27)相对于纤维束(F)在吸引缝(27)的上游和下游区域中行进的行进方向倾斜,及吸引缝(27)在吸引缝(27)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侧边缘(29)和第二侧边缘(30),
其中第一侧边缘(29)用作收集纤维束(F)的导向边缘,第一侧边缘(29)具有上游部分(29A)和下游部分(29B),且上游部分(29A)相对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的斜度大于下游部分(29B)相对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的斜度,
其中第二侧边缘(30)具有下游部分(30A),下游端和上游端(30UP),且第二侧边缘(30)的下游部分(30A)从第二侧边缘(30)的下游端沿着第一侧边缘(29)延伸,
其特征在于,第二侧边缘(30)的上游端(30UP)位于距第一假想线(L1)的第一侧边缘(29)的一侧处,该第一假想线(L1)从第二侧边缘(30)的下游端(30A)延伸,及第二侧边缘(30)的上游端(30UP)位于距位于第一假想线(L1)和第二假想线(L2)之间的交点(P1)的第一侧边缘(29)的一侧处,该第二假想线(L2)从上游端(30UP)朝垂直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的方向延伸。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束收集装置(11),还包括第二侧边缘(30)的上游部分(30B),其特征在于,第二侧边缘(30)的上游部分(30B)具有直线部分(31),该直线部分(31)从上游端(30UP)沿着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延伸。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束收集装置(11),其特征在于,第二侧边缘(30)的直线部分(31)和下游部分(30A)与第二侧边缘(30)的平滑的弯曲形状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束收集装置(11),其特征在于,第二侧边缘(30)的直线部分(31)和下游部分(30A)与第二边缘(30)的直线形状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束收集装置,还包括第二侧边缘(30)的上游部分(30B),其特征在于,第二侧边缘(30)的上游部分(30B)具有直线形状,并连续地延伸到第二侧边缘(30)的下游部分(30A)。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时纤维束收集装置(11),还包括第二侧边缘(30)的上游部分(30B),其特征在于,第二侧边缘(30)的上游部分(30B)具有一弯曲形状,并连续地延伸到第二侧边缘(30)的下游部分(30A)。
7.按照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纤维束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侧边缘(30)的上游部分(30B)相对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的斜度大于第二侧边缘(30)的下游部分(30A)相对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的斜度。
8.按照权利要求1至6其中之一所述的纤维束收集装置(11),其中第二侧边缘(30)的下游部分(30A)具有一弯曲形状,该弯曲形状连续地从第二侧边缘(30)的下游部分(30A)的下游端延伸。
9.按照权利要求1至6其中之一所述的纤维束收集装置,其中第一侧边缘(29)的上游部分(29A)和下游部分(29B)分别具有弯曲的形状。
CN2009101618053A 2008-08-04 2009-08-03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 Active CN1016439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00813 2008-08-04
JP2008-200813 2008-08-04
JP2008200813A JP5098880B2 (ja) 2008-08-04 2008-08-04 紡機における繊維束集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3950A true CN101643950A (zh) 2010-02-10
CN101643950B CN101643950B (zh) 2011-10-05

Family

ID=41228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18053A Active CN101643950B (zh) 2008-08-04 2009-08-03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151514B1 (zh)
JP (1) JP5098880B2 (zh)
CN (1) CN101643950B (zh)
AT (1) ATE526440T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0818A (zh) * 2010-10-15 2012-09-12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402834B1 (it) * 2010-11-10 2013-09-27 Marzoli Spa Dispositivo di compattazione di un nastro di fibre tessili in un filatoio
CN105586672B (zh) * 2015-12-03 2018-04-06 江南大学 一种减小导纱钩阻捻作用的方法
JP7468394B2 (ja) * 2021-02-17 2024-04-1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紡機の繊維束集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14212A1 (de) * 1987-04-29 1988-11-17 Fritz Stahlecker 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falschdrallspinnen mit einem streckwerk
DE19623824A1 (de) * 1996-03-06 1997-10-09 Rieter Ag Maschf Spinnmaschine mit einer der Faserbandkonzentration dienenden Kondensationsstufe auf dem Umfang einer am Ausgang eines Mehrstufen-Streckwerks vorgesehenen Saugwalze
DE19949666A1 (de) * 1999-10-14 2001-04-19 Stahlecker Fritz Vorrichtung zum Verdichten eines Faserverbandes
DE10039732A1 (de) * 2000-08-15 2002-02-28 Fritz Stahlecker Vorrichtung zum Verdichten eines Faserverbandes
DE10056668A1 (de) * 2000-11-09 2002-05-16 Fritz Stahlecker Vorrichtung an einer Spinnmaschine zum Verdichten eines Faserverbandes
DE10137004A1 (de) * 2001-07-25 2003-02-13 Stahlecker Gmbh Wilhelm Spinnmaschine mit einer Vielzahl von Spinnstellen
DE10321891A1 (de) * 2003-05-07 2004-12-09 Spindelfabrik Süssen Schurr, Stahlecker & Grill GmbH Vorrichtung zum Verdichten eines Faserverbandes
DE102004062796A1 (de) * 2004-12-20 2006-06-29 Spindelfabrik Süssen Schurr Stahlecker & Grill GmbH Unterdruckkanal für Faserbündelungseinrichtungen einer Spinnmaschine
DE102005013765A1 (de) * 2005-03-22 2006-09-28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von Coregarn
DE102007003525A1 (de) * 2007-01-19 2008-07-31 Spindelfabrik Suessen Gmbh Saugkanal für eine Faserbündelungseinrichtung
DE102007006282A1 (de) * 2007-02-01 2008-08-07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Streckwerk mit Verdichtungszon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0818A (zh) * 2010-10-15 2012-09-12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CN102660818B (zh) * 2010-10-15 2015-02-1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51514B1 (en) 2011-09-28
EP2151514A1 (en) 2010-02-10
CN101643950B (zh) 2011-10-05
JP5098880B2 (ja) 2012-12-12
ATE526440T1 (de) 2011-10-15
JP2010037677A (ja) 2010-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892C (zh) 双皮带拉伸设备及在其中完全拉伸的纤维束条的集束方法
CN101643950B (zh)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
US6161258A (en) Spinning machine having a plurality of spinning stations
CN104562319B (zh) 纺纱机
CN104372452A (zh) 用于前纺机中的纤维束喂给器的清洁器
US6425164B2 (en) Transport belt for transporting a fiber strand to be condensed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00453716C (zh) 梳棉机
US6332245B2 (en) Apparatus of a spinning machine for condensing a fibre strand
CN107794608A (zh) 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CN102660818B (zh)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KR101393360B1 (ko) 편직물 제조장치
JP2008174895A (ja) 繊維バンドリング装置のための吸引チャネル
CN113564765B (zh) 一种仿羊毛纱线、加工工艺及装置
CN1861854A (zh) 纺纱机械的牵伸装置
KR100555188B1 (ko) 방사 기계의 섬유속 집속 장치
JP2002235252A (ja) 繊維ストランドを凝縮するための紡糸機のための集成装置
US20010029217A1 (en) Transport belt for transporting a fiber strand to be condensed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11465728B (zh) 用于纺纱机的具有集聚机构的牵伸装置
CN104562318B (zh) 牵伸装置及纺织机
CN203846173U (zh) 一种紧密纺纱机的改进设备
TW200416312A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CN2623717Y (zh) 在环锭细纱机上集合纤维的紧密纺装置
CN102766997A (zh) 一种控制捻回重分布的方法
CN102505213A (zh) 用于环锭细纱机多束纤维集聚的装置
JP2003147627A (ja) 繊維ストランドを延伸及び凝縮するため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