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0818A -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0818A
CN102660818A CN2011103078199A CN201110307819A CN102660818A CN 102660818 A CN102660818 A CN 102660818A CN 2011103078199 A CN2011103078199 A CN 2011103078199A CN 201110307819 A CN201110307819 A CN 201110307819A CN 102660818 A CN102660818 A CN 102660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rabbet joint
suction
suction line
end poi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78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60818B (zh
Inventor
河合泰之
芦崎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60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0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60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08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其位于牵伸部件中一对最终输出罗拉的下游。纤维束集束装置包括:抽吸管,其具有带抽吸槽缝的引导表面;引导部分;以及透气传送带,透气传送带在旋转的同时围绕抽吸管和引导部分缠绕,从而传送纤维束。抽吸槽缝包括相对于抽吸槽缝的宽度方向面向彼此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用作聚集纤维束的引导边缘。第一和第二边缘以及抽吸槽缝的上边缘限定宽阔部分,所述宽阔部分的槽缝宽度大于抽吸槽缝中处于所述宽阔部分下游的部分的槽缝宽度。所述宽阔部分具有第一和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端点更靠近所述引导边缘,并且所述第二端点更靠近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一端点沿所述纤维束的行进方向位于第二端点的下游。

Description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纺纱机中使用的纤维束集束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在细纱机的牵伸部件下游的位置使用以用于聚集由牵伸部件牵伸的纤维束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背景技术
各种类型的纤维束集束装置已经被提出并用于实际应用,其被设计成在纤维束被捻转之前聚集被牵伸的纤维束(梳条),从而例如通过减少绒毛纤维而提高纱线品质。例如,如日本专利特开No.2010-37677中公开的,典型的纤维束集束装置包括抽吸管和透气(多孔)传送带并且用于聚集并传送纤维束,其中该抽吸管具有带抽吸槽缝的引导表面,并且透气传送带沿引导表面运动。
抽吸槽缝相对于抽吸槽缝上游和下游的部段内纤维束的行进方向倾斜。抽吸槽缝沿宽度方向的一个侧边缘用作聚集纤维束的引导边缘。如果行进的纤维束相对于抽吸槽缝的位置改变,则纤维束的聚集程度变化,并且因而,细纱的品质变化。根据日本专利特开No.2010-37677中公开的纤维束集束装置,抽吸槽缝的另一侧边缘(与引导侧边缘相对的侧边缘)的形状被确定成减少细纱品质的变化。
当在传统纤维束集束装置中纺织细支纱且增加纤维束的横向宽度时,从行进时其横向位置处于抽吸槽缝的右边缘(引导边缘侧)的纤维束获得的细纱具有低纱线强度和增加的绒毛量。
这种情况的原因被认为如下所述。
纤维束从一对最终输出罗拉被输送到纤维束集束装置,所述最终输出罗拉沿纤维束的行进方向位于抽吸管的上游。为了可靠地聚集被输送的纤维束,在抽吸管的远端(纤维束行进方向的上游端)附近形成抽吸槽缝上端处的宽阔部段,该远端具有异型横截面形状。因为抽吸管的管阻力在远端附近较大,所以抽吸槽缝的宽阔部段的上边缘处的抽吸流速慢于抽吸槽缝的其他部段内的抽吸流速。在一些情况下,由于抽吸流速不足的原因,沿抽吸槽缝的引导边缘运动的一部分纤维束不能适当地被拉动到抽吸槽缝的宽阔部段。这被认为是导致劣质纱线的原因。
当抽吸槽缝的上边缘的角度α较大时,抽吸流速被认为将大幅度降低。该角度α指的是由抽吸管的横截面内上边缘处的侧壁表面和与抽吸管的引导表面相垂直的平面之间所限定的角度。根据抽吸管的典型制造方法,通过压制(冲压)或激光切割在薄板中形成抽吸槽缝。之后,薄板被压制(弯曲)从而形成抽吸管。如果使用具有以上述方式形成的抽吸管的纤维束集束装置,则从行进时其横向位置处于对应于抽吸槽缝的引导边缘的上边缘端部的纤维束获得的细纱具有低纱线强度和增加的绒毛量。通过压制或激光切割在薄板中形成的抽吸槽缝具有与薄板表面垂直的侧壁表面(平行于薄板厚度方向)。之后,薄板承受压制(弯曲)从而形成在异型横截面内的远端附近具有弯曲表面的抽吸管。因而,即使在抽吸管的弯曲表面内,抽吸槽缝的侧壁表面仍平行于薄板的厚度方向。如果抽吸槽缝的上边缘被形成在弯曲平面内,则侧壁表面和与抽吸管的引导表面(上表面)垂直的平面之间的角度α增加。这被认为会显著降低抽吸流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其能够增加下述细纱的纱线强度并且减少其绒毛量,其中该细纱获得自其横向位置处于对应于引导边缘的抽吸槽缝的宽阔部分的端部处的纤维束。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其位于牵伸部件的一对最终输出罗拉的下游。该纤维束集束装置包括:抽吸管,其具有带抽吸槽缝的引导表面;引导部分;以及透气传送带,该透气传送带在旋转的同时围绕所述抽吸管和所述引导部分缠绕,从而传送所述纤维束。所述抽吸槽缝包括相对于所述抽吸槽缝的宽度方向面向彼此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该第一边缘用作聚集所述纤维束的引导边缘。所述第一和第二边缘以及所述抽吸槽缝的上边缘限定宽阔部分,所述宽阔部分的槽缝宽度大于所述抽吸槽缝中处于所述宽阔部分下游的部分的槽缝宽度。所述宽阔部分具有第一和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端点更靠近所述引导边缘,并且所述第二端点更靠近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一端点沿所述纤维束的行进方向位于所述第二端点的下游。
结合附图从下述说明中将显而易见到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点,通过示例方式描述本发明原理。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参考对于当前优选实施例的下述描述可最佳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标和优点,附图中:
图1A是具有剖切部分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图1B是示出图1A的纤维束集束装置中的抽吸管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2A是示出图1B中所示的抽吸管和传送带之间关系的部分视图;
图2B是示出图1B中所示的抽吸管中的槽缝和纤维束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2C是图2B的部分放大图;
图2D是示出图1B中所示的抽吸管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3A是示出纤维束的运动位置和细纱的纱线强度之间的关系的图示;
图3B是示出纤维束的运动位置和细纱的毛羽度之间的关系的图示;
图4A和图4B是示出根据一种改型的抽吸槽缝的形状的视图;以及
图4C是示出根据另一种改型的纤维束集束装置的抽吸管、传送带和引导部分之间关系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图1A至图3B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纺纱机中的纤维束集束装置11。
如图1A所示,纤维束集束装置11位于牵伸部件12中一对最终输出罗拉13下游的位置处。纤维束集束装置11包括输出部分14、抽吸管15、透气传送带16和引导部分17。所述一对最终输出罗拉13包括前部下罗拉13a和前部上罗拉13b。旋转轴18被设置成平行于前部下罗拉13a。下轧辊18a形成在旋转轴18上。上轧辊19经由透气传送带16按压下轧辊18a。下轧辊18a和上轧辊19形成输出部分14。类似于前部上罗拉13b,上轧辊19由配重臂(未示出)支撑且在每隔一个纱锭处具有一个支撑构件20。支撑构件20与前部上罗拉13b的支撑构件(未示出)一体成形。抽吸管15沿纤维束F的运动方向相对于输出部分14的轧点(即相对于下轧辊18a和上轧辊19之间的轧点)位于上游侧。
沿纺纱机框架的纵向方向在预定间隔处设置多个罗拉座21。沿框架纵向方向延伸的支撑梁(未示出)被设置在相邻的每对罗拉座21之间。各支撑梁均支撑支撑臂(未示出)的近端,并且旋转轴18被支撑在罗拉座21和支撑臂之间。旋转轴18沿纵向方向在中间位置处具有齿轮22。齿轮22与旋转轴18一体旋转。
齿轮部分13c被形成在前部下罗拉13a面向齿轮22的位置处。在近端处,齿轮支撑臂24被固定到支撑梁并且旋转地支撑中间齿轮25。中间齿轮25与齿轮部分13c和齿轮22啮合。因此前部下罗拉13a的旋转力经由齿轮部分13c、中间齿轮25和齿轮22被传递到旋转轴18。
抽吸管道(未示出)在框架内被设置成沿纵向方向(与图1A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抽吸管15平行于抽吸管道延伸并且由连接管26连接到抽吸管道。抽吸管15具有引导表面28,在引导表面28内形成抽吸槽缝27(图1B)。透气传送带16围绕抽吸管15、引导部分17和下轧辊18a缠绕,以便部分地接触抽吸管15、引导部分17和下轧辊18a中的每一个。在这种状态下,透气传送带16被旋转从而传送纤维束F。透气传送带16例如由织布形成以便具有适度透气性。
如图2A和图2B所示,抽吸槽缝27相对于在抽吸槽缝27的上游端和下游端处的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在图2A和图2B中是上下方向)倾斜。在本实施例中,当纤维束运动方向的上游侧处于上方时,抽吸槽缝27向右倾斜。槽缝27具有边缘29、30,所述边缘29、30沿抽吸槽缝27的宽度方向(基本与抽吸管15的纵向方向相同)面向彼此。在这些边缘29、30中,沿倾斜方向位于外侧(在图2A和图2B中观察为右侧)的第一边缘29用作引导边缘29来聚集纤维束F。引导边缘29具有上游部段29a和下游部段29b,各部段均直线地延伸。上游部段29a连续到下游部段29b。上游部段29a相对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的倾斜度大于下游部段29b相对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的倾斜度。上游部段29a和下游部段29b之间的连结部分是平滑曲线。
基本面向引导边缘29的第二边缘30包括上游部段30b和下游部段30a。下游部段30a从第二边缘30的下游端延伸并且沿引导边缘29的下游部段29b延伸。在本实施例中,下游部段30a平行于引导边缘29的下游部段29b。通过延伸第二边缘30的下游部段30a而获得的假想线L1和沿抽吸槽缝27的上边缘31延伸的假想线L2在位置P1彼此相交。如图2B所示,第二边缘30的上游端的位置比位置P1更靠近引导边缘29。
第二边缘30的上游部段30b包括从上游端延伸且沿纤维束的牵伸方向延伸的笔直部段30d以及将笔直部段30d连接到下游部段30a的笔直中间部段30c。中间部段30c相对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的倾斜度大于下游部段30a相对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的倾斜度。笔直部段30d的假想延长(未示出)会与引导边缘29的上游部段29a相交。也就是说,与上游部段29a的下端相比,笔直部段30d的下端在倾斜方向中位于外侧。笔直中间部段30c的倾斜度等于引导边缘29的上游部段29a的倾斜度,并且中间部段30c和下游部段30a之间的连结部分是平滑曲线。笔直部段30d、上边缘31和引导边缘29的上游部段29a形成宽阔部分27a。宽阔部分27a处的槽缝宽度大于抽吸槽缝27在宽阔部分27a下游的部分的槽缝宽度。第二边缘30具有与背景技术部分中引用的日本专利特开No.2010-37677中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根据引导边缘29的倾斜度或要被纺纱的纱线的所需品质来适当地确定引导边缘29的上游部段29a的长度和下游部段29b的长度之间的比率、第二边缘30的下游部段30a的长度和上游部段30b的长度之间的比率以及笔直部段30d的长度与第二边缘30的总长度之间的比率。
如图2B和图2C所示,抽吸槽缝27(宽阔部分27a)的上边缘31被形成为笔直的。宽阔部分27a在上边缘31的附近具有两个端点J1、J2。端点J1、J2中,更靠近引导边缘29的端点被定义为引导边缘侧端点或者第一端点J1,更靠近与引导边缘29相对的侧面上的第二边缘30的端点被定义为第二端点J2。第一端点J1沿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位于第二端点J2的下游。也就是说,在图2A至图2C中,上边缘31向右侧斜向下延伸。在说明书中,“笔直”状态包括一条线不完全笔直而是具有弯曲端部的情况。从抽吸管15的远端15a到笔直部段及笔直部段和抽吸槽缝27的上边缘31的引导边缘29之间的部段的距离朝向引导边缘29增加。也就是说,朝向引导边缘29,上边缘31分离于抽吸管15的远端15a。
在本实施例中,上边缘31的两端中的一端(即靠近引导边缘29的一端)和引导边缘29的上游部段29a通过弯曲部段32彼此连接。如上所述,第一端点J1被定义为弯曲部段32的切线的倾斜度变得平行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处的点。在与引导边缘29相对的侧面上的第二边缘30的上游部段30b与上游边缘31通过弯曲部段32彼此连接。第二端点J2被定义为弯曲部段32的切线的倾斜度变得平行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处的点。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整个上边缘31不是严格笔直的,而是在两端弯曲。如果在引导边缘的侧面上的端部以及引导边缘29的上游部段29a均笔直,则“第一端点J1”指的是它们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在引导边缘侧端部和上游部段29a经由弯曲部段连续的情况下,“第一端点J1”指的是弯曲部段的切线的倾斜度变得平行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处的点。类似地,如果第二边缘30的上游部段30b和上边缘31均是笔直的,则“第二端点J2”指的是它们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在上游部段30b和上边缘31经由弯曲部段连续的情况下,“第二端点J2”指的是弯曲部段的切线的倾斜度变得平行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处的点。
抽吸管15具有面向成对最终输出罗拉13的前部下罗拉13a的面向表面(facing surface)33(图1B)。如图2D所示,引导表面28和面向表面33通过弯曲表面34连接到彼此。宽阔部分27a的第一端点J1位于弯曲表面34更靠近引导表面28的部分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点J1位于弯曲表面34更靠近引导表面28的端点处,也就是说,在弯曲表面34和引导表面28之间的边界处。
通过弯曲金属板来形成抽吸管15。在限定抽吸槽缝27的侧壁中,位于上边缘31上的侧壁31a沿金属板的厚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弯曲之前压制或激光切割平的金属板来形成抽吸槽缝27。因此,限定抽吸槽缝27的侧壁均沿金属板的厚度方向延伸。图1A和图1B示出了通过挤出成型形成的抽吸管15。
现在将描述纤维束集束装置11的操作。
当纺纱机启动时,纤维束F被牵伸部件12牵伸并且之后从成对最终输出罗拉13被引导到纤维束集束装置11。下轧辊18a和上轧辊19以基本等于成对最终输出罗拉13的表面速度的表面速度旋转。被引导到纤维束集束装置11的纤维束F在适度张力下穿过辊18a和19的轧点。之后,在其方向改变后,纤维束F向下游运动且同时被捻转。而且,纤维束F通过横动装置(未示出)的操作而沿与前进方向垂直的方向横动。纤维束F的横向运动的运动范围稍宽于抽吸槽缝27的上边缘31的两端。纤维束F沿横向运动方向的速度充分小于前进速度。
而且,来自抽吸管道的抽吸通过连接管26作用在抽吸管15上,其中在引导表面28内形成的抽吸槽缝27处产生抽吸。在抽吸槽缝27处的抽吸经由透气传送带16作用在纤维束F上。通过抽吸槽缝27处的抽吸使得纤维束F在运动的同时被聚集于与抽吸槽缝27对应的位置处。因此,与不具有纤维束集束装置11的纺纱机相比,获得的细纱具有更少的绒毛和废棉,并且因而具有更好的品质。
从成对最终输出罗拉13送出的纤维束F由于横向运动(基本是抽吸槽缝27的宽度方向)而沿与透气传送带16的传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接收力。在纤维束F聚集于与抽吸槽缝27对应的位置的状态,纤维束F被抽吸槽缝27处的抽吸拉到透气传送带16的表面。这将纤维束F保持成抵抗沿抽吸槽缝27的宽度方向的运动。
宽阔部分27a的第一端点J1沿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位于第二端点J2的下游。也就是说,抽吸槽缝27的宽阔部分27a的侧面中,更靠近引导边缘29的侧面(引导边缘侧)与另一侧相比沿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更远离于抽吸管15的远端15a(沿纤维束的行进方向的上游端)。这增加了在侧边缘侧附近的部分处的抽吸流速。如图2B和图2C所示,抽吸流动朝向相同部件作用在抽吸槽缝27的上边缘31的引导边缘侧端部附近的纤维束F上的力预期会增加,即用于使纤维束F向抽吸槽缝27的宽阔部分27a运动的力(由一长两短交替的虚线形成的线的箭头示出)预期会增加。因此,即使纤维束F在横向运动中处于引导边缘29的边缘时,纤维束F仍被可靠地拉向宽阔部分27a,并且防止了获得的细纱被削弱,并且获得的细纱具有更少的绒毛和废棉。
作为示例,制备了具有如图2B所示形状的抽吸槽缝27的抽吸管15。而且,作为比较示例,制备了抽吸管15,其中抽吸槽缝27的上边缘31平行于抽吸管15的远端15a。使用这些构造,在无横向运动的情况下纺制纤维束F。当改变纤维束F的行进位置时进行测试,并且针对毛羽度和强度测量获得的细纱(100%棉,尺寸为50支数)。图3A和图3B示出了结果。关于示例,在通过挤压成型而制得的抽吸管15以及通过弯曲金属板而形成的管15上进行测试。毛羽度指的是与绒毛有关的评估项目,其被定义如下。毛羽度:每1cm纱线中突出纤维的总长度。
在图3A和图3B中,沿水平轴线示出行进位置的值“0”对应于沿纤维束F横向宽度的中心位置,并且指示出纤维束F进入抽吸槽缝27的位置沿横向方向从引导边缘29的下游端29dp向右移位2mm的位置。值“3”指示出沿横向方向从中心向右移位3mm的位置,并且值“-3”指示出沿横向方向从中心向左移位3mm的位置。在图3A中,竖直轴线代表纱线强度。纱线强度朝向顶部增加并且因而性能改善。在图3B中,竖直轴线代表毛羽度。毛羽度朝向底部减少,并且因而性能改善。
如图3A所确认的,当行进方向处于与抽吸槽缝27的上边缘31的引导边缘侧端部对应的位置时,示例(根据本发明的产品)的纱线强度的平均值将显著优于比较示例(常规产品)的纱线强度的平均值,而且示例的纱线强度在比比较示例更小的范围内变化。因此,在示例中相对于行进位置的纱线强度变化小于比较示例中的变化。如图3B所确认的,当进行位置处于与抽吸槽缝27的上边缘31的引导边缘侧端部对应的位置时,示例的毛羽度在比比较示例中更小的范围内变化,并且示例的毛羽度的平均值更优于比较示例的平均值。
在抽吸管15上进行相同测试,其中在抽吸管15中整个上边缘31分离于抽吸管15的远端15a,而不是如2B所示抽吸槽缝27的上边缘31朝向右方斜向下延伸。不过在这个情况中,纱线强度没有增加,并且绒毛没有减少。
本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纤维束集束装置11位于牵伸部件12中成对最终输出罗拉13下游的位置处。纤维束集束装置11包括具有带抽吸槽缝27的引导表面28的抽吸管15、透气传送带16和引导部分17。透气传送带16缠绕于抽吸管15和引导部分17并且传送纤维束F。抽吸槽缝27的宽阔部分27a的第一端点J1沿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位于第二端点J2的下游。因此,可以增加从其横向位置处于抽吸槽缝27的宽阔部分27a的引导边缘侧端部的纤维束所获得的细纱的纱线强度并减少其绒毛量。因此减少了细纱品质的变化。
(2)抽吸管15的引导表面28和面向表面33经由弯曲表面34彼此连接,并且抽吸槽缝27的上边缘31被形成为随着距引导边缘29的距离减小而进一步远离抽吸管15的远端15a。因此,可以防止抽吸气流作用在上边缘31的引导边缘29外侧的纤维束F上的力被削弱。抽吸槽缝27的宽阔部分27a的第一端点J1位于弯曲表面34更靠近引导表面28的部分内。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宽阔部分27a的第一端点J1处能够更大程度地增加抽吸流速。此外,与宽阔部分27a的第一端点J1被降低到弯曲表面34之外的引导表面28的情况相比,防止了由于增大自由端隔距(free gauge)而导致的纱线的不均匀。自由端隔距指的是成对最终输出罗拉13的轧点和抽吸槽缝27之间的距离。因此,与宽阔部分27a的第一端点J1相比更靠近外侧的纤维束F易于因抽吸气流的作用而朝向抽吸槽缝27运动。即使纤维束F在横向动作中处于引导边缘侧端部,纤维束F仍被可靠地拉向抽吸槽缝27的宽阔部分27a。
(3)通过弯曲金属板来形成抽吸管15,并且在限定抽吸槽缝27的侧壁中,至少位于上边缘31上的侧壁31a沿金属板厚度方向延伸。因此,在通过如下所述弯曲金属板而形成抽吸管15时会获得优点。此外,因为宽阔部分27a的第一端点J1沿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位于第二端点J2的下游,所以减少从而上边缘的侧壁通过弯曲而相对于金属板的厚度方向倾斜的缺点。因此,与第一端点J1相比更靠近外侧的纤维束F能够容易地朝向抽吸槽缝27运动。当通过弯曲金属板获得抽吸管15时会获得下述优点。即,与通过挤压成型而形成的抽吸管相比,能够减少抽吸管15的厚度。因此,如果使用相同直径的抽吸管15,则能够改进所获得细纱的品质(纱线均匀度、绒毛和纱线强度)。
(4)位于抽吸槽缝27内的引导边缘29的相对侧的第二边缘30的结构与日本专利特开No.2010-37677中的相同。因此,通过延伸下游部段30a获得的假想线L1以及沿抽吸槽缝27的上边缘31延伸的假想线L2在位置P1处彼此相交。第二边缘30的上游端的位置比位置P1更靠近引导边缘29。因此,与不是此种情形的情况相比,减少了细纱品质的变化。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例,而是可以按下述改型来实现。
抽吸槽缝27的上边缘31不必须是笔直的,而是可以是弯曲或阶梯状的。
抽吸槽缝27的上边缘31和引导边缘29的上游部段29a不需要由弯曲部段32彼此连接。类似地,上边缘31和第二边缘30的上游部段30b不需要由弯曲部段32彼此连接。例如,上边缘31、引导边缘29和第二边缘30均可以被形成为直线,并且上边缘31可以直接连接到引导边缘29和第二边缘30。
当纤维束运动方向中上游侧在上时,整个抽吸槽缝27不需要向右倾斜,而是可以向左倾斜。例如,如图4A所示,抽吸槽缝27的形状可以相对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X对称于图2B中所示的抽吸槽缝27的形状。
第二边缘30的上游部段30b不需要具有呈不同倾斜度的中间部段30c和笔直部段30d,而是可以形成为如图4B所示的直线。
抽吸槽缝27的引导边缘29的上游部段29a和下游部段29b可以均具有弯曲形状。
在抽吸槽缝27中,第二边缘30的下游部段30a不必须沿引导边缘29且与引导边缘29平行地严格沿直线延伸。例如,下游部段30a和引导边缘29之间的距离可以朝向上游端增加到一定程度。此外,下游部段30a和引导边缘29的下游部段29b不需要是笔直的,而可以是以连续弯曲方式从下游端延伸的多条线。
宽阔部分27a的第一端点J1不需要位于弯曲表面34和引导表面28之间的边界处,而是可以在边界的下游位于引导表面28上。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一端点J1不受抽吸管15的远端15a处流速降低的影响,所以沿横向宽度在右端(宽阔部分27a的引导边缘侧端部)处更加可靠地进行对纤维束F的抽吸。
与弯曲表面34和引导表面28之间的边界相比,第一端点J1可以更靠近面向表面33。
不需要通过弯曲金属板来获得抽吸管15,而是可以通过挤压金属板或通过拉拔过程来获得抽吸管15。
作为旋转透气传送带16来传送纤维束F的结构,可以提供图4C所示的引导构件来用作引导部分35。引导构件具有弓形引导表面35a。
代替形成机织织物或针织织物的透气传送带16,带16可以由具有大量孔的橡胶或弹性树脂形成。

Claims (7)

1.一种在牵伸部件中一对最终输出罗拉的下游位置处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该装置包括:
抽吸管,其具有带抽吸槽缝的引导表面;
引导部分;以及
透气传送带,该透气传送带在旋转的同时围绕所述抽吸管和所述引导部分缠绕,从而传送所述纤维束,其中
所述抽吸槽缝包括相对于所述抽吸槽缝的宽度方向面向彼此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该第一边缘用作聚集所述纤维束的引导边缘,并且
所述第一和第二边缘以及所述抽吸槽缝的上边缘限定宽阔部分,所述宽阔部分的槽缝宽度大于所述抽吸槽缝中处于所述宽阔部分下游的部分的槽缝宽度,所述纤维束集束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宽阔部分具有第一和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端点更靠近所述引导边缘,并且所述第二端点更靠近所述第二边缘,并且所述第一端点沿所述纤维束的行进方向位于所述第二端点的下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束集束装置,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最终输出罗拉包括前部下罗拉,
所述抽吸管具有面向所述前部下罗拉的面向表面以及使得所述引导表面和所述面向表面彼此连接的弯曲表面,并且
所述第一端点位于所述弯曲表面更靠近所述引导表面的部分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束集束装置,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最终输出罗拉包括前部下罗拉,
所述抽吸管具有面向所述前部下罗拉的面向表面以及使得所述引导表面和所述面向表面彼此连接的弯曲表面,并且
所述第一端点位于所述引导表面在所述弯曲表面和所述引导表面之间边界的下游处的部分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束集束装置,特征在于:通过弯曲金属板来形成所述抽吸管,并且在限定所述抽吸槽缝的侧壁中,至少位于所述上边缘处的侧壁沿所述金属板的厚度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束集束装置,特征在于:所述上边缘以直线方式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纤维束集束装置,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边缘包括沿所述引导边缘从所述第二边缘的下游端延伸的下游部段,并且
所述第二边缘的上游端的位置相对于相交处朝向所述引导边缘移位,其中该相交处是通过延伸所述第二边缘的所述下游部段获得的假想线与沿所述抽吸槽缝的宽度方向沿所述抽吸槽缝的所述上边缘延伸所获得的假想线的相交处。
7.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纤维束集束装置中使用的抽吸管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金属平板对应所述引导表面的部分内形成抽吸槽缝;并且
在形成所述抽吸槽缝之后,弯曲所述平板以使得所述平板呈管状并且具有预定横截面形状。
CN201110307819.9A 2010-10-15 2011-10-12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Active CN1026608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2244 2010-10-15
JP2010232244A JP2012087419A (ja) 2010-10-15 2010-10-15 紡機における繊維束集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0818A true CN102660818A (zh) 2012-09-12
CN102660818B CN102660818B (zh) 2015-02-18

Family

ID=46259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7819.9A Active CN102660818B (zh) 2010-10-15 2011-10-12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087419A (zh)
CN (1) CN10266081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1843A (zh) * 2018-08-03 2020-02-14 卓郎纺织解决方案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纺纱机的牵伸系统单元和牵伸系统
CN114941190A (zh) * 2021-02-17 2022-08-26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纺织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7281A (zh) * 2001-01-26 2002-09-04 舒尔·施塔莱克及格里尔叙森芯轴厂股份有限公司 在一台纺织机上集合一根纤维条的装置
JP2002309452A (ja) * 2001-02-07 2002-10-23 Mas Fab Rieter Ag 複数の紡糸ステーションを持つ紡糸機
EP1256642B1 (en) * 2001-04-30 2005-05-11 MARZOLI S.p.A. A unit for condensing a bundle of textile fibres drafted in a spinning machine
CN101643950A (zh) * 2008-08-04 2010-02-1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7281A (zh) * 2001-01-26 2002-09-04 舒尔·施塔莱克及格里尔叙森芯轴厂股份有限公司 在一台纺织机上集合一根纤维条的装置
JP2002309452A (ja) * 2001-02-07 2002-10-23 Mas Fab Rieter Ag 複数の紡糸ステーションを持つ紡糸機
EP1256642B1 (en) * 2001-04-30 2005-05-11 MARZOLI S.p.A. A unit for condensing a bundle of textile fibres drafted in a spinning machine
CN101643950A (zh) * 2008-08-04 2010-02-1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1843A (zh) * 2018-08-03 2020-02-14 卓郎纺织解决方案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纺纱机的牵伸系统单元和牵伸系统
CN114941190A (zh) * 2021-02-17 2022-08-26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纺织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CN114941190B (zh) * 2021-02-17 2023-11-07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纺织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87419A (ja) 2012-05-10
CN102660818B (zh) 2015-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58236B2 (en) Device for feeding fiber bands to a knitting machine
JP3553565B2 (ja) ドラフトされた繊維ストランドの集束装置
KR20150144319A (ko) 섬유 다발의 개섬 방법 및 장치
CN101531073B (zh) 用于连续制造多轴向织物幅的方法
CN101372776B (zh) 一种条并卷机中牵伸装置的改进结构
CN105637131B (zh) 预压缩器、卷绕机和用于运行卷绕机的方法
CN102660818B (zh)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CN102517696B (zh) 一种非织造铺网机和铺设非织造织物的方法
JP5553074B2 (ja) 繊維束の開繊方法及び装置
CN100355965C (zh) 用于纺纱机集聚纤维条装置的集聚管
CN101643950B (zh)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收集装置
CN102094267A (zh)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
CN102234857B (zh) 牵伸装置、牵伸装置单元及纺纱机
JP6720781B2 (ja) 紡機における繊維束集束装置
CN100590238C (zh) 纺纱机械的牵伸装置
CN106929964A (zh) 用于传送纤维网或非织造网的设备
JP2006200069A (ja) 空気式精紡機におけるドラフト装置
CN1453404A (zh) 在一台纺纱机上集聚一根纤维条的装置
TW200407474A (en) Fiber bundle collecting device of a spinning machine
TWI243865B (en) Fiber bundle collecting device of a spinning machine
CN103159075A (zh) 碳纤维丝束分层传输装置
CN219408577U (zh) 一种用于无纺布生产的上料辅助装置
CN201006915Y (zh) 用于条并卷机的牵伸装置
CN218465215U (zh) 一种具有精准控制张力功能的加筋装置
CN105220321B (zh) 一种主动驱动型全滚动式布面输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