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1638A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1638A
CN101641638A CN200780052453A CN200780052453A CN101641638A CN 101641638 A CN101641638 A CN 101641638A CN 200780052453 A CN200780052453 A CN 200780052453A CN 200780052453 A CN200780052453 A CN 200780052453A CN 101641638 A CN101641638 A CN 1016416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electrode
seal member
liquid crystal
central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52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1638B (zh
Inventor
藤川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416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16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16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16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4Drivers integrated on th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1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 G02F2201/121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common or backgroun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密封部件包括多个导电部件,并形成为从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描绘成闭图案。在第二基板中位于第一基板侧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电极,在第一基板上形成有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配置为与第二电极的一部分相向,经由含在密封部件中的导电部件与第二电极电连接。将第一电极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该一部分与密封部件的交叉部重叠。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一对基板夹着导电部件相互电连接而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如立体图即图7所示,具有所谓的液晶单元110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夹着框状密封部件将大小不同的第一基板101及第二基板102贴合起来而成的结构,在该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的相向的面上包括各种电极。
[0003]如放大并表示图7中的区域X的俯视图即图8所示,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由隔离物(省略图示)支撑,以保持规定的间隙。液晶填满第一基板101与第二基板102之间的间隙。在有些情况下,隔离物包含在密封部件104中。
[0004]密封部件104的种类中存在着热固化型、紫外光固化型、以及热固化及紫外光固化两用型,根据密封部件104的形成方法随意进行选择。当利用近年来研制的滴下注入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时,优选采用所述两用型密封部件。以往,密封部件104是利用网版印刷法形成的。而近年来,在很多情况下,利用描绘精度高且不需要网版的分配(dispensing)方式形成密封部件104。如图8所示,当利用分配方式时,使描绘部分的终点与起点一致,由此形成宽度较宽的密封接合部117。
[0005]当多个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以下,将该薄膜晶体管简称为TFT。)等开关元件形成在液晶单元110中时,第一基板101具有显示区域106、电路部107及端子区域108,该显示区域106包括形成有所述TFT和像素电极的显示像素组105,在该电路部107中形成有驱动电路等,在该端子区域108中形成有多个端子109。
另一方面,在第二基板102中形成有省略了图示的彩色滤光片和相向电极等等。
[0006]一般来讲,第二基板102的相向电极经由所谓的转移部(transfer)(也称其为共通转移部)与第一基板101侧导通。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在第一基板101的角部分形成有第一电极111,该第一电极111由具有规定面积的金属薄膜制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等)。而且,在第一基板101上还形成有布线112,该布线112的一端与第一电极111连接,而另一端配置在端子区域108。在所述布线112的另一端形成有所述端子109。
[0007]在第二基板102中位于第一基板101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成为相向电极(第二电极)113的透明电极,该透明电极在第二基板102上形成在到大致周缘部分为止的整个面上。该第二电极113和第一电极111经由含在密封部件104中的很多导电部件114电连接。由此,构成有从第二基板102的相向电极即第二电极113经由导电部件114、第一电极111及布线112到达端子109的路径。转移部是指“第一基板101上的第一电极111与第二基板102上的第二电极113的电连接结构”。在有些情况下,多个该转移部设置在液晶单元110中。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2-1228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7-47507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由图8可以明显看出,有必要以构成转移部的第一电极111与密封部件104的形成区域重叠的方式配置该第一电极111。这是因为第一基板101上的第一电极111和第二基板102上的第二电极113有必要经由含在密封部件104中的导电部件114电连接起来。
[0009]除此之外,在液晶单元110中,因为如图8所示形成宽度较宽的密封接合部117,所以还有必要将密封部件104描绘在从液晶单元110的周缘部分向内侧进一定程度的距离而到达的位置上。因此,在密封部件104的外侧也需要边框区域(即,位于显示区域106的外侧的非显示区域)。因此,不管愿意不愿意,现有液晶单元110中的第一电极111都配置为:该第一电极111与密封部件104在从液晶单元110的周缘部分向内侧进一定程度的距离而到达的位置上重叠。
[0010]如图8所示,此时例如形成在液晶单元110的角部分的第一电极111形成为比较大的面积,以确保电连接状态,使得该第一电极111的一部分向内侧(显示区域106侧)越出密封部件104的角部分等。其结果是,不得不向密封部件104的内侧扩大边框区域。
[0011]如上所述,在所述液晶单元110中,不能在比较狭窄的所希望的边框区域内收容好第一电极111和电路部107。因此,不得不事与愿违地扩大该边框区域。这是一个问题。
[0012]另一方面,也想得到下述方法,该方法是:在使第一电极与电路部绝缘的状态下,以该第一电极与该电路部从上面来看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由此抑制边框区域扩大。然而,在这种结构下,有可能异物在进行制造工序时混来,由此第一电极和电路部的电极之间造成漏电。因此,优选第一电极和电路部配置为从上面来看尽可能不重叠。
[0013]在此,所述第一电极111是各边的尺寸有数百μm的方形,电路部107的宽度为1mm左右。因此,若考虑到用来配置其它布线和标志等的空间,则液晶单元110内的边框区域的宽度尺寸的最小限度便是2mm左右,实现边框区域的进一步缩小和可靠性是极为困难的。
发明内容
[0014]本发明正是为解决所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尽量缩小边框区域,并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5]为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及液晶层,该第二基板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向,该液晶层由密封部件包围并封入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密封部件包括多个导电部件,并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描绘成闭图案。在所述第二基板中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侧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有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相向,经由含在所述密封部件中的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与所述密封部件的描绘起点及描绘终点接合的接合部重叠。
[0016]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及液晶层,该第二基板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向,该液晶层由密封部件包围并封入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密封部件包括多个导电部件并具有交叉部,该交叉部是从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使所述密封部件的一部分与其它一部分交叉而形成的。在所述第二基板中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侧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有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相向,经由含在所述密封部件中的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与所述密封部件的交叉部重叠。
[0017]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及液晶层,该第二基板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向,该液晶层由密封部件包围并封入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在所述第二基板中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侧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有多个第一电极,该多个第一电极分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相向,分别经由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主电极和至少一个副电极,所述至少一个副电极的各自在从所述第一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时的面积比所述主电极在从所述第一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时的面积小。
[0018]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及液晶层,该第二基板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向,该液晶层由密封部件包围并封入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在所述第二基板中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侧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有多个第一电极,该多个第一电极分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相向,分别经由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主电极和副电极,所述副电极在从所述第一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时的形状与所述主电极在从所述第一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时的形状不同。所述副电极从所述第一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具有沿着所述密封部件延伸的形状。
[0019]所述副电极也可以形成为L字形。
[0020]优选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形成为矩形的显示区域和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且为非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在所述边框区域中,所述主电极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对角线上的一侧,而所述副电极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的该对角线上的另一侧。
[0021]优选所述副电极的设置数量在所述主电极的设置数量以上。
[0022]所述导电部件也可以包含在所述密封部件中。
[0023]也可以是这样的,即:所述密封部件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描绘成闭图案;所述主电极配置为该主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密封部件的描绘起点及描绘终点接合的接合部重叠。
[0024]也可以是这样的,即:所述密封部件包括多个导电部件并具有交叉部,该交叉部是从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使所述密封部件的一部分与其它一部分交叉而形成的。所述主电极配置为该主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密封部件的交叉部重叠。
[0025]接着,说明本发明的作用。
[0026]当从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描绘闭图案而形成密封部件时,形成该密封部件的描绘起点与描绘终点接合而成的接合部。在接合部上重叠有第一电极的至少一部分。
[0027]因为所述接合部是重复被供给密封部件而形成的,所以该接合部形成得宽度比密封部件的其它部分的宽度宽。也就是说,密封部件在该密封部件的接合部不仅向内侧(液晶层侧)扩大,向外侧(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周缘侧)也扩大。因此,能够将第一电极在第一电极与接合部重叠的状态下配置在靠近第一基板的外侧的位置上。其结果是,能够不在密封部件的内侧设用来设置第一电极的一部分的空间,因而能够缩小边框区域(位于显示区域的周围的非显示区域)。
[0028]再加上,即使在形成有驱动电路等的电路部设置于边框区域中靠近内侧的位置上的情况下,因为如上所述能够将第一电极配置在靠近外侧的位置上,所以也能够从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使第一电极与所述电路部相互不重叠。其结果是,即使异物在进行制造工序时混来,也能够使所述第一电极与电路部之间不造成漏电,由此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0029]此外,当密封部件具有交叉部时,在该交叉部重复被供给密封部件,因而该交叉部形成为宽度比密封部件的其它部分宽。因此,这种情况下也与所述具有接合部的情况一样,通过将第一电极配置在靠近外侧的位置上,则能够谋求边框区域的缩小,并且可靠性提高。
[0030]此外,第一电极具有主电极和面积比主电极的面积小的副电极时,主要在主电极上向第二电极供给电信号,另一方面,能够使静电主要经由副电极向外部散去。也就是说,能够防止由于静电而造成的电路破坏。而且,因为分散设置第一电极,所以能够在整体上确保规定的电极面积的状态下缩小各个第一电极(即,主电极和副电极)的宽度,由此谋求边框区域的缩小。
[0031]此外,在第一电极具有主电极和形状与该第一电极不同的副电极,并且副电极具有沿着密封部件延伸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缩小副电极的宽度,由此谋求边框区域的缩小。特别是在副电极形成为L字形的情况下,能够在密封部件的角图案区域适宜地配置副电极。
[0032]再说,在第一电极由主电极和副电极构成的情况下,若以与密封部件的接合部或交叉部重叠的方式配置主电极,就如上所述能够谋求边框区域的缩小,因此更为优选该办法。
-发明的效果-
[0033]根据本发明,因为与密封部件的接合部重叠而配置第一电极的至少一部分,所以能够将第一电极在该第一电极与接合部重叠的状态下配置在靠近第一基板的外侧的位置上。其结果是,能够缩小位于显示区域的周围且为非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再加上,因为第一电极与配置在密封部件的内侧的电路部等不重叠,所以能够防止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电路部等之间造成漏电,由此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34][图1]图1是俯视图,表示本实施方式即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即液晶单元。
[图2]图2是俯视图,放大并表示图1的一部分。
[图3]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图4是俯视图,放大并表示本实施方式即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的一部分。
[图5]图5是俯视图,表示本实施方式即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即液晶单元。
[图6]图6是俯视图,表示本实施方式即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即液晶单元。
[图7]图7是立体图,表示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
[图8]图8是俯视图,放大并表示图7的一部分。
-符号说明-
[0035]A、B、C、D-角部;1-液晶显示装置;2-交叉部;3-接合部;5、6-玻璃基板;10-液晶单元;11-第一基板;12-第二基板;13-密封部件;14-液晶层;15-导电粒子;16-像素电极;17-像素;18-端子;20-显示区域;21-边框区域;23、23a、23b、23c、23d、23x-电路部;24-端子区域;26、27-布线;28-绝缘膜;29-开口部;31-第一电极;31a-主电极;31b、31c、31d-副电极;32-第二电极;35-注入口;36-封闭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补充说明一下,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0037]<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到图3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俯视图,表示
本实施方式即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主要部分即液晶单元10。图2是俯视图,放大并表示图1的一部分。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0038]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省略图示的作为光源的背光部件组、以及与该背光部件组重叠而配置在该背光部件组的用户侧的液晶单元(液晶面板)10。
[0039]-液晶单元的基本结构-
如图1和图3所示,液晶单元10包括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该第一基板11是TFT基板,该第二基板12是与第一基板11相向而配置的相向基板。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分别由玻璃基板5、6构成。而且,液晶单元10还包括液晶层14,该液晶层14由密封部件13包围并封入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夹着密封部件13相互贴合在一起。后面详细说明密封部件13,该密封部件13形成为包围显示区域20的框状,包括导电部件即多个导电粒子15。
[0040]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分别形成为矩形,在这些基板的大致中央区域形成有矩形显示区域20,由于该显示区域20的存在,液晶显示装置1进行显示。此外,在显示区域20的外侧形成有不为显示起到作用的非显示区域即边框区域21。
[0041]如图3所示,在第二基板12中位于第一基板11的表面上形成有相向电极即第二电极32。第二电极例如由氧化铟锡(ITO:IndiumTin Oxide)等透明导电膜制成,形成在玻璃基板6的整个面上。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第二基板12上形成有彩色滤光片和黑矩阵等等。补充说明一下,虽然在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12中与液晶层14接触的那一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有机取向膜或无机取向膜,但是在此省略了图示。
[0042]如图1所示,第一基板11形成得比第二基板12大,第一基板11的边框区域21中与第二基板12不重叠的区域成为端子区域24。在端子区域24中形成有排列的多个端子18。
[0043]在第一基板11的显示区域20中位于第二基板12侧的表面上形成有配置为矩阵状的多个像素17。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各个像素17中形成有作为开关元件的TFT(薄膜晶体管)、以及由氧化铟锡等透明导电膜制成的像素电极16等。
[0044]在第一基板11的边框区域21中位于第二基板12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电路部23,在该多个电路部23中形成有驱动并控制各个像素17的驱动电路。优选电路部23配置在显示区域20与密封部件13之间。补充说明一下,也可以设定为从第一基板11的法线方向来看使电路部23的一部分与密封部件13重叠的结构,通过组合并利用这种结构和本发明所涉及的转移部的结构,则能够高效地缩小边框区域21。所述各个电路部23上连接有形成在边框区域21内的布线26的一端。布线26的另一端与所述端子18连接。
[0045]此外,在第一基板11的边框区域21内形成有构成转移部(也称其为共通转移部)的第一电极31。第一电极31配置为与第二电极32的一部分相向,经由导电粒子15与第二电极32电连接。
[0046]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即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31具有主电极31a和至少一个副电极31c,该至少一个副电极31c的各自在从第一基板11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时的面积比主电极31a在从第一基板11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时的面积小。如图1所示,主电极31a和副电极31c分别形成为矩形。在边框区域21内,主电极31a配置在显示区域20的对角线上的一侧,而副电极31c配置在显示区域20的该对角线上的另一侧。
[0047]主电极31a和副电极31c配置在第一基板11的角部分,配置为该主电极31a及该副电极31c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基板11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与密封部件13重叠。主电极31a和副电极31c上分别连接有形成在边框区域21内的布线27的一端。布线27的另一端连接在端子18上。
[0048]补充说明一下,优选这些布线26、27由电阻较低的金属薄膜形成。然而,如下所述,在利用紫外光使密封部件13固化的情况下,优选以开口率比较大的线条/空间比(L/S:line/space)(例如,L/S=40/10μm)对配置于形成有密封部件13的区域中至少与液晶层14接触的那一侧的附近的布线26、27进行配置,来抑制密封部件13由于紫外光照射不足而不固化。
[0049]补充说明一下,优选布线27配置在密封部件13所占的区域内,更优选的是布线27配置在比密封部件13的描绘中心线还靠近液晶单元10的外侧的区域。这样,就即使布线27是比较宽的布线,因为布线27不存在于应该由于紫外光而固化的靠近液晶层的密封部件13涂敷区域内,所以也能够使布线27不妨碍对密封部件13的紫外光照射。其结果是,能够得到由于紫外光而充分固化的密封部件13。此外,不言而喻,即使布线27与第二基板12上的第二电极32在密封部件13的外侧区域内由于异物而造成短路,作为等效电路也不成问题。
[0050]在此,如图3所示,布线26、27和电路部23形成在第一基板11的玻璃基板5上。此外,在玻璃基板5上形成有覆盖布线26、27及电路部23的绝缘膜28。该绝缘膜28是为了保护第一基板11并且得到开口率高的像素17而设置的。
[0051]在绝缘膜28上形成有像素电极16、主电极31a、副电极31c及密封部件13。主电极31a和副电极31c经由贯通绝缘膜28而形成的开口部29与布线27电连接。
[0052]补充说明一下,也可以用感光性树脂在第一基板11上形成具有高低差的绝缘膜,以得到具有凹凸反射板或多间隙(multi gap)液晶层的反射显示及透射显示兼用的像素结构。
[0053]如图1所示,用来向像素17供给控制信号的电路部23由电路部23a、23b、23c、23d构成,分别形成在沿显示区域20的四条边中的任一条边延伸的区域内。补充说明一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电路部23可以形成在沿显示区域20的四条边延伸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内。
[0054]例如,在图1中,可以将相向配置的电路部23a或电路部23c构成为扫描信号电路,并将电路部23b或电路部23d构成为数据信号电路或预充电电路。
[0055]补充说明一下,当将端子18形成在液晶单元10的左右区域中的任意区域内时,端子区域24形成在图1中的显示区域20的左右区域中的任意区域内。在这种情况下,电路部23a或电路部23c成为数据信号电路或预充电电路,而电路部23b或电路部23d成为扫描信号电路。
[0056]此外,也可以对形成有电路部23的沿显示区域20的四条边延伸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形成简易的电路。该简易电路也可以是下述简易电路,即:虽然在液晶单元10已成为成品的状态下不使用该简易电路,但是在制造工序的中途阶段中,即例如当进行将液晶单元10安装在产品主体中以前的点灯检验时积极使用该简易电路。
[0057]此外,也可以除了所述电路部23以外还将保护电路、电平位移电路、电源电路、传感电路或声频电路等至少一个电路作为电路部23x形成在所述四个区域中的任意区域或别的区域(例如液晶单元10的角部附近)内。也就是说,也可以作为电路部23x配置与扫描信号电路(栅极驱动电路)及数据信号电路(源极驱动电路)不同的电路或布线组。
[0058]能够例如由包括以低温多晶硅为基材的TFT的单片电路形成所述电路部23a、23b、23c、23d及电路部23x。此外,如果是简易的电路,就也能够用包括由非晶硅构成的TFT的电路形成所述电路部23a、23b、23c、23d及电路部23x。
[0059]所述电路部23a、23b、23c、23d形成为沿显示区域20的周围占矩形区域,该矩形区域的长边的长度与显示区域20的一条边的长度大致相等。
[0060]补充说明一下,不包括TFT等而多条总线配置为平行线状地排列的区域也占边框区域21内的一定程度的区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所以电路部23a、23b、23c、23d及电路部23x的形成区域中也包含该不包括TFT等而多条总线配置为平行线状地排列的区域。例如,该形成区域中会包含:数量与构成显示画面的点阵列的行数或列数相等的布线组、和已分成多种相位(phase-developed)进行处理的视频信号线组等。
[0061]-密封部件的结构-
密封部件13例如由热固化及紫外光固化两用型树脂形成。用分配器将该密封部件13描绘并形成为闭图案,在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12从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重叠的共通区域内,该闭图案包围填充液晶的区域。因此,当将液晶填充于液晶单元10内时,利用所谓的滴下注入法进行该填充。
[0062]这时,在图1中,将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12的共通区域中位于右上方的角部称为角部A;同样,将位于右下方的角部称为角部B;将位于左下方的角部称为角部C;将位于左上方的角部称为角部D。密封部件13的起点侧和终点侧例如在液晶单元10的角部A上交叉并接合起来。换句话说,密封部件13具有交叉部2,该交叉部2是使密封部件13的一部分和其它一部分从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交叉而形成的。交叉部2也可以说是密封部件13的接合部。
[0063]在未形成交叉部2的其它角部B、C、D,密封部件13的形状大致为圆弧状。因此,在密封部件13形成工序的过程中,能够在不降低用分配器描绘密封部件13的速度(即,工作台的移动速度)的状态下将描绘方向变更90°。
[0064]因此,在密封部件13的接合部即交叉部2中,密封部件13形成为宽度比密封部件13中沿液晶单元10的边框区域21的周缘描绘成直线状的部分的宽度宽,并且,密封部件13在该交叉部2上占进一步靠近液晶单元10的周缘部分的区域。换句话说,密封部件13占距显示区域20更远的区域。
[0065]该宽度较宽的交叉部2,是由于密封部件13的接合或交叉而更多地供给到基板上的密封部件13的树脂必然地形成的。因此,能够在不对基板进行特别的处理的状态下很容易地得到密封部件13的宽度较宽的图案。从能够确实地形成密封部件13的闭图案这个角度来看,利用交叉使密封部件13的图案变宽这一办法最佳。
[0066]补充说明一下,也可以在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12中与密封部件13接触的表面上有意形成凹凸,来使密封部件13的形成宽度变化,以在任意位置上改变密封部件13的图案宽度。这时,在有些情况下,凹凸图案会成为导致摩擦处理的不均匀或转印的不均匀的原因,或者液晶的单元厚度会成为不均匀,因而应该注意。在本发明中,因为利用以分配器描绘的图案使密封部件13的宽度变宽,所以不会出现所述问题。
[0067]在此,如图3中的右侧所示,在液晶单元10的角部A形成密封部件13的交叉部2的情况下,密封部件13的端面到达液晶单元10的端面。若这样将密封部件13形成为在液晶单元10的端面上露出,就会出现难以从母玻璃材切出液晶单元10的情况。
[0068]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进行薄膜化而使第一基板11的厚度和第二基板12的厚度成为不同的值以后,从母玻璃材切出液晶单元10。例如优选设定第一基板11的厚度为0.3mm,另一方面,设定第二基板12的厚度为0.2mm。再说,更为优选的是使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的厚度差更大,并使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12的厚度加起来的总厚度更薄。
[0069]-转移部的结构-
本发明的主要特征在于:形成在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的转移部的结构。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密封部件13的交叉部2形成有转移部。
[0070]所述转移部由第一基板11的第一电极31(主电极31a和副电极31c)、第二基板12的第二电极32以及介于该第一电极31与该第二电极32之间的导电粒子15构成。第一电极31配置为与第二电极32的一部分相向。此外,导电粒子15例如由金属粒子或已进行金属涂层的粒子等构成。由此,第一电极31经由导电粒子15与第二电极32电连接。
[0071]主电极31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从第一基板11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与所述交叉部2重叠。优选主电极31a形成为:占位于密封部件13中设置于液晶单元10的角部A的交叉部2(接合部)的大致正下方的部分。这样,就能够将主电极31a配置在进一步靠近液晶单元10的外侧的位置上,能够使主电极31a及电路部23a、23d在角部A的附近相互不干涉。
[0072]通过如上所述配置并构成主电极31a,则能够在更小的边框区域21内配置好电路部23a、23d和主电极31a。此外,因为密封部件13在交叉部2形成为宽度较宽,所以能够使转移部中的主电极31a和第二电极32更为确实地电连接。
[0073]补充说明一下,无论是金属薄膜还是透明导电膜,都能够形成第一电极31。但是,当密封部件13属于紫外光固化型时,优选不用遮挡紫外光的材料作第一电极31,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由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锌(IZO:Indium Zinc Oxide)等透明导电膜形成第一电极31。
[0074]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优点,设想下述事例,该事例是:如图1所示,电路部23x设置在液晶单元10的角部B,使得电路部23a迫不得已设置在液晶单元10中进一步靠近角部A的位置(图1中靠近上侧的位置)上。
[0075]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回避主电极31a和电路部23a在角部A干涉。如上所述,因为主电极31a形成在液晶单元10的靠近外侧的位置上,所以即使电路部23a靠近液晶单元10的角部A,也能够一方面回避电路部23a和主电极31a干涉,另一方面抑制液晶单元10的边框区域21增大。在电路部23x配置在液晶单元10的其它角部即角部B、C或D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0076]也就是说,若电路部23x配置在液晶单元10的四个角部A、B、C、D中的至少一个角部,那么其结果是不可避免与电路部23x相邻的电路部23a、23b、23c及23d中的至少一个电路部迫不得已配置在进一步靠近液晶单元10的外侧的位置上。此外,也不可避免电路部23x本身妨碍转移部的配置。
[0077]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有效的是采用在本发明中所说明的结构,即积极利用密封部件13的交叉部2(接合部)作转移部的结构。在边框区域21中位于液晶单元10的任一条边上的部分配置有扫描信号电路、数据信号电路、预充电电路及简易检验电路中的任一种电路、电路部23x以及主电极31a这三种构成因素时,所述效果特别显著。
[0078]-导通部的结构-
第一电极31具有作为转移部及导通部的功能。导通部发挥使产生在第二电极32中的静电向第一基板11侧散去的作用。第一电极31中面积较大的主电极31a主要发挥转移部的作用。另一方面,面积较小的副电极31c主要发挥导通部的作用。
[0079]副电极31c配置在液晶单元10的角部C附近的位于密封部件13的大致正下方的位置上。在副电极31c的附近配置有电路部23b、23c或布线26、27,另一方面,副电极31c形成为面积比较小。从缩小边框区域21的角度来看,副电极31c如此形成为面积比较小这一点是优点。
[0080]补充说明一下,会有人认为,因为设置有主电极31a,所以不需要副电极31c。然而,设置副电极31c是具有下述优点的。
[0081]一般来讲,可以举出的向液晶单元10要求的可靠性之一是耐静电性。形成在液晶单元10的第二基板12上的第二电极32形成到密封部件13的外侧,因而该第二电极32容易受到来自液晶单元10外部的静电的影响。
[0082]在此,设想仅在液晶单元10的角部A配置作为第一电极31的主电极31a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静电产生在角部A的附近,位于角部A附近的电路部23a、23d和像素17不会被破坏。
[0083]然而,若静电产生在未设置主电极31a的角部B、C、D的附近,位于角部B、C、D的附近的电路部23和像素17就会容易被破坏。也就是说,根据角部A、B、C、D的转移部(或导通部)的有无,有可能由于静电而异常地造成破坏。可以认为其原因在于:在从第二基板12侵入的静电向第一基板11上的电路部23或像素17放电之前,电荷经过转移部(相当于转移部的导通部)和布线27向端子18散去,由此避免所述电路部23和像素17被破坏。
[0084]鉴于以上情况,当第二基板12的第二电极32形成到密封部件13的外侧时,优选在液晶单元10的四个角部A、B、C、D中的至少一个角部配置主电极31a,并在其它角部A、B、C、D配置副电极31c。优选通过上述措施设定为在液晶单元10的四个角部A、B、C、D中的所有角部都一定存在主电极31a或副电极31c(转移部或导通部),来在四个角部A、B、C、D确保从第二电极32侵入的静电的放电路径。
[0085]补充说明一下,将多个第一电极31中的各个电极的主要功能设定为转移部还是导通部,是不仅能够利用第一电极31的面积和形状决定,也能够利用下述因素决定的,该因素例如是:第一电极31与第二电极32重叠的重叠面积的大小,或者由于电极材料的不同而产生的电阻高低差。
[0086]通过将事先形成的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12夹着密封部件13及液晶层14贴合起来,制造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在第一基板11上形成电路部23a、23b、23c、23d、布线26、27、主电极31a、副电极31c以及像素电极16等等。例如能够与像素电极16同时形成主电极31a和副电极31c。
[0087]然后,用分配器在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上描绘密封部件13。对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从角部A开始描绘密封部件13,以在显示区域20的周围包围该显示区域20的方式供给密封部件13,然后回到角部A。由此,在角部A形成密封部件13的交叉部2,从整体来看,将密封部件13形成为闭图案。
[0088]之后,使液晶向形成了密封部件13的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中的密封部件13的内侧滴下,来供给液晶。接着,使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相互贴合起来,再进行紫外光照射并进行加热,来使密封部件13固化,由此制造出液晶显示装置1。
[0089]-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因此,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因为将主电极31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该一部分与密封部件13的交叉部2重叠,所以能够将主电极31a在主电极31a和交叉部2重叠的状态下配置在靠近第一基板11的外侧的位置上。其结果是,能够缩小边框区域21。而且,因为主电极31a与配置在密封部件13的内侧的电路部23等不重叠,所以能够防止该主电极31a和该电路部23等之间造成漏电,由此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0090]也就是说,因为密封部件13在该密封部件13的交叉部2不仅向内侧(液晶层14侧)扩大,向外侧(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12的周缘侧)扩大,所以能够将主电极31a在主电极31a和交叉部2重叠的状态下配置在靠近第一基板11的外侧的位置上。其结果是,因为能够在密封部件13的内侧不设用来设置主电极31a的一部分的空间,所以能够缩小边框区域21。
[0091]再加上,即使在边框区域21中靠近内侧的部分设置有电路部23,因为如上所述能够将主电极31a配置在靠近外侧的位置上,所以也能够使主电极31a和电路部23从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相互不重叠。其结果是,即使异物在制造工序的过程中混来,也能够使主电极31a与电路部23之间不造成漏电,由此提高液晶显示装置1的可靠性。而且,因为密封部件13具有通过交叉形成的交叉部2,所以能够得到宽度较宽的密封部分,并能够实现确实的密封。
[0092]此外,将面积比较大的主电极31a配置为该主电极31a与交叉部2重叠,并将面积比较小的副电极31c配置为该副电极31c与密封部件13重叠。因此,能够主要使主电极31a发挥转移部的作用,而使副电极31c发挥导电部的作用。而且,因为将主电极31a及副电极31c配置为在显示区域20的对角线上相向,所以能够向第二电极32均匀地供给电荷,能够提高显示质量。
[0093]<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4是俯视图,放大并表示液晶单元10的一部分。补充说明一下,在以下各个实施方式中,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与图1到图3相同的部分,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0094]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作为第一电极31的主电极31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与密封部件13的交叉部2重叠,而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主电极31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该一部分与密封部件13的接合部3从第一基板11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重叠。
[0095]也就是说,密封部件13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地包括多个导电粒子15,并形成为闭图案,从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该闭图案是连接描绘起点和描绘终点而成的。如图4所示,在密封部件13中形成有将该密封部件13的描绘起点和描绘终点接合而形成的接合部3。因为描绘起点上的密封部件13和描绘终点上的密封部件13相互重叠,所以接合部3与所述交叉部2一样地形成为宽度比其它部分宽。
[0096]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第二实施方式,也能够将主电极31a在该主电极31a和接合部3重叠的状态下配置在靠近第一基板11的外侧的位置上。因此,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能够缩小边框区域21,并能够提高装置的可靠性。补充说明一下,接合部3并不限于配置在液晶单元10的角部。也可以将接合部3配置在沿液晶单元10的周缘延伸的密封部件13的形成区域内的任意部位。
[0097]<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5是液晶单元10的俯视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0098]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角部C配置了一个副电极31c。而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三实施方式中,在角部B、C、D分别配置第一电极31即三个副电极31b、31c、31d。副电极31b、31c、31d的设置数量在主电极31a的设置数量以上。补充说明一下,副电极的数量并不限于三个,而可以形成一个或多个。
[0099]如图5所示,副电极31b、31c、31d在从第一基板11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时的面积比主电极31a在从第一基板11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时的面积小。此外,副电极31b、31c、31d从第一基板11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具有与主电极31a的形状不同的形状,分别具有沿密封部件13延伸的形状。此外,例如副电极31b在角部B形成为沿密封部件13延伸的L字形。
[0100]如图5所示,所述副电极31c和主电极31a通过沿密封部件13延伸的布线27连接起来。也就是说,主电极31a通过布线27与副电极31b、31d连接。再说,副电极31d通过布线27与副电极31c连接。
[0101]在用于数码相机或手机等的显示画面比较小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只要具有少数转移部就够了。此外,因为重视可携性并要求边框区域21小,所以不应该设置过多具有大面积的主电极31a。
[0102]然而,若如上所述考虑到确保耐静电性,就应该避免仅配置一个具有大面积的主电极31a。也就是说,优选考虑着画面尺寸决定主电极(转移部)31a的数量x和副电极(导通部)31b、31c、31d的数量y。
[0103]例如在具有较小的显示画面的液晶单元10中注意设定为符合x≤y,相反,在显示画面的纵尺寸及横尺寸中的至少一边的尺寸比较长的液晶单元10中注意设定为符合x≥y,考虑转移部的配置就可以。在所谓的四英寸型左右以下的液晶单元10中,液晶单元10的四个角部A、B、C、D是配置转移部的候补位置,因而可以设定为x+y=4,优选在这种情况下设定为x=1或2。
[0104]补充说明一下,当虽然画面尺寸小但是边框区域21内的空余区域比较大时,也可以不拘泥于上述规定x和y之间的关系的不等式,而设定为x=4且y=0或者设定为x=3且y=1。然而,鉴于近年来的边框区域狭窄化发展的状况可以推测,能够应用所述设定的事例很少。
[0105]此外,若能够在收纳液晶单元10的壳体侧采取什么静电对策,就并不一定需要在液晶单元10中的四个角部A、B、C、D都配置主电极31a或副电极31b、31c、31d。
[0106]然而,上述壳体具有下述缺点,即:上述壳体会成为增加成本的原因,或者多种型号的设计标准化很困难等等。因此,若要使设计的标准化容易,就优选如图5所示在液晶单元10中的四个角部A、B、C、D分别配置成为转移部或导通部的多个第一电极31(即,主电极31a或副电极31b、31c、31d)。
[0107]在此,角部A的主电极31a的面积Sa与配置在其它角部B、C、D的副电极31b、31c、31d的各自的面积Sb、Sc、Sd之间的大小关系如下:
[0108]Sa>Sb、Sa>Sc、Sa>Sd    ······(1)
因此,面积不同的第一电极31的种类在Sa>Sb≠Sc≠Sd时最多,有四种。
[0109]此外,能够根据周围的图案改变主电极31a和副电极31b、31c、31d的基本形状。如上所述,主电极31a主要发挥转移部的作用,因而从能够确保该主电极31a与密封部件13的交叉部2重叠的重叠面积这一角度来看,优选主电极31a的形状为圆形或长方形等。主要是为了静电对策而设置的副电极31b、31c、31d的面积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副电极31b、31c、31d与位于该副电极31b、31c、31d附近的电路部23a、23b、23c、23d、23x及布线26、27之间相互不干涉。因此,优选副电极31b、31c、31d具有能够回避电路部23a、23b、23c、23d、23x及布线26、27的形状。优选副电极31b、31c、31d的形状为具有沿密封部件13延伸的周缘的形状或者L字形。
[0110]例如,副电极31b的形状为L字形,以回避占长方形区域的电路部23x。此外,副电极31c中位于显示区域20侧的部分已被切掉,由此呈矩形的外形的一部分变成沿密封部件13的曲线延伸的周缘形状。此外,副电极31d的位于外侧及内侧的周缘部分形成为圆弧状。
[0111]也就是说,若仅在四个角部分别配置尺寸相同或形状相同的电极而已,就会导致下述情况,即:这些电极与配置在该电极附近的电路部干涉,或者很难为这些电极确保充分能够发挥转移部的作用的面积。再说,当仅在四个角部中的一部分角部配置电极时,有耐静电性不足的可能性。
[0112]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三实施方式中,因为在第一基板11上配置根据功能改变了面积或形状的多个第一电极31,所以能够用面积较大的主电极31a确保转移部的功能,并能够在副电极31b、31c、31d与电路部23a、23b、23c、23d、23x等不干涉的状态下,在液晶单元10的其它角部B、C、D配置为静电对策所设置的导通部即副电极31b、31c、31d。因此,能够得到边框区域21小且可靠性高的液晶显示装置1。
[0113]换句话说,因为减低了会成为增大边框区域21的原因的发挥转移部作用的主电极31a的数量,所以能够在维持耐静电性的状态下得到边框区域21小的液晶显示装置1。
[0114]加上,即使是边框区域21小的液晶单元10,也能够向第二电极32均匀地供给电荷,能够提高显示质量。
[0115]<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图6是液晶单元10的俯视图,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0116]在本实施方式即第四实施方式中,主电极31a和副电极31d的配置情况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配置情况不同。而且,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未设置电路部23c、23d。加上,在密封部件13中形成有液晶的注入口35,这也是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
[0117]也就是说,在电路部23如图6所示不占显示区域20的四条边中的所有边上,电路部23的数量少的情况下,能够采用其它实施方式。
[0118]图6的液晶单元10作为电路部23仅具有电路部23a、23b、23x。因此,电路部23未设置在角部D,因而空余区域比较大。另一方面,在角部A、B、C中都稠密地配置有电路部23a、23b、23x或布线26、27,因而空余区域比较小。
[0119]也就是说,在角部A设置有电路部23a,在角部B设置有电路部23x。而且,在角部C稠密地配置有从电路部23b引出的布线26。从电路部23b引出的布线26相当于已分成多种相位进行处理的视频信号线组。电路部23x例如相当于电平位移电路或保护电路。
[0120]此外,如图6所示,并不一定需要设定密封部件13为闭图案,也可以将密封部件13形成为具有液晶的注入口35的密封图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用热固化型密封部件13,因而也可以由遮光性导电薄膜形成主电极31a和副电极31b、31c、31d。然而,若考虑到抑制由于不同种类的材料在转移部相接触而造成的电极腐蚀,就即使在由具有遮光性的导电薄膜形成所述主电极31a和副电极31b、31c、31d的情况下,也优选用与第二基板12上的第二电极32相同的材料(即,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锌等透明电极)覆盖该主电极31a及该副电极31b、31c、31d的表面。利用所谓的真空注入法将液晶经过注入口35填充于液晶单元10内,注入口35由封闭材料36封闭。
[0121]优选在不包括电路部23的边框区域21的端部(图6中的角部D)配置起到转移部作用的面积较大的主电极31a,并在其它角部B、C、A配置面积相对较小的副电极31b、31c、31d。
[0122]在此,角部D的主电极31a的面积Sa与配置在其它角部A、B、C的副电极31d、31b、31c的各自的面积Sd、Sb、Sc之间的大小关系和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算式(1)所示的大小关系一样。
[012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即第四实施方式中,也优选根据配置在周围的电路部23和密封部件13改变主电极31a及副电极31d、31b、31c的形状。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一样,优选将主电极31a形成为圆形或长方形等,以确保主电极31a与密封部件13重叠的重叠面积很大。优选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一样地设定副电极31d、31b、31c的形状。
[0124]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第四实施方式,能够在未设置电路部23的空余区域比较大的角部D配置主要起到转移部作用的面积最大的主电极31a,并在其它角部A、B、C分别配置主要起到耐静电作用的面积较小的副电极31d、31b、31c。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于确保主电极31a的配置空间而导致的边框区域21的扩大,并能够在各个角部A、B、C分别配置副电极31d、31b、31c,由此提高耐静电性。
[0125]而且,因为设定副电极31d、31b、31c为沿密封部件13延伸的形状,所以能够在确保副电极31d、31b、31c与第二电极32经由导电粒子15连接的连接面积的状态下谋求边框区域21的缩小。
[0126]<其它实施方式>
在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在密封部件13中不形成交叉部2和接合部3的例子。也可以如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在密封部件13中形成交叉部2或接合部3,将主电极31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该一部分和所述交叉部2或接合部3重叠。这样,就能够一方面谋求边框区域21的缩小,另一方面以更为广大的面积确保该主电极31a和第二电极32的电连接状态。
[0127]在所述各个实施方式即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含在密封部件13中的导电粒子15,以让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电连接。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碳糊等其它导电材料。
[0128]使用碳糊时,将碳糊在描绘密封部件13的工序的以前或以后涂敷在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上,再使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相互贴合起来。这样,就能够使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以不过于宽大的尺寸设置作为静电对策发挥作用的导通部,因而能够得到电路部23和导通部不干涉且边框区域21小的液晶显示装置1。
[0129]此外,参照图1到图6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变形。例如,也可以不只在液晶单元10的一条边上设置端子18,而在液晶单元10的多条边上设置端子18。此外,也可以不是在液晶单元10的角部配置为静电对策而配置的导通部,而是在液晶单元10的边上(即,角部相互间)配置该导通部。
[0130]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驱动像素17的电路即扫描信号电路及数据信号电路都形成在单片的第一基板11上的情况,此外例如也可以设定为下述结构,即:以单片形成扫描信号电路,而用安装在外部的驱动集成电路作数据信号电路。
-产业实用性-
[0131]综上所述,本发明有用于一对基板夹着导电部件相互电连接而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别适用于尽量缩小边框区域并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可靠性的情况。

Claims (10)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及液晶层,该第二基板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向,该液晶层由密封部件包围并封入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包括多个导电部件,并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描绘成闭图案;
在所述第二基板中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侧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电极;
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有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相向,经由含在所述密封部件中的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与所述密封部件的描绘起点及描绘终点接合的接合部重叠。
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及液晶层,该第二基板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向,该液晶层由密封部件包围并封入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包括多个导电部件并具有交叉部,该交叉部是从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使所述密封部件的一部分与其它一部分交叉而形成的;
在所述第二基板中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侧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电极;
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有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相向,经由含在所述密封部件中的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与所述密封部件的交叉部重叠。
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及液晶层,该第二基板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向,该液晶层由密封部件包围并封入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基板中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侧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电极;
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有多个第一电极,该多个第一电极分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相向,分别经由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主电极和至少一个副电极,所述至少一个副电极的各自在从所述第一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时的面积比所述主电极在从所述第一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时的面积小。
4.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及液晶层,该第二基板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向,该液晶层由密封部件包围并封入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基板中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侧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电极;
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有多个第一电极,该多个第一电极分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相向,分别经由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主电极和副电极,所述副电极在从所述第一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时的形状与所述主电极在从所述第一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时的形状不同;
所述副电极从所述第一基板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具有沿着所述密封部件延伸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电极形成为L字形。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形成为矩形的显示区域,和
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且为非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
在所述边框区域中,所述主电极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对角线上的一侧,而所述副电极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的该对角线上的另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电极的设置数量在所述主电极的设置数量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件包含在所述密封部件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描绘成闭图案;
所述主电极配置为该主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密封部件的描绘起点及描绘终点接合的接合部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包括多个导电部件并具有交叉部,该交叉部是从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来看使所述密封部件的一部分与其它一部分交叉而形成的;
所述主电极配置为该主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密封部件的交叉部重叠。
CN2007800524537A 2007-03-30 2007-11-02 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16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1928/2007 2007-03-30
JP2007091928 2007-03-30
PCT/JP2007/071391 WO2008129709A1 (ja) 2007-03-30 2007-11-02 液晶表示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34933A Division CN102062975A (zh) 2007-03-30 2007-11-02 液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1638A true CN101641638A (zh) 2010-02-03
CN101641638B CN101641638B (zh) 2011-05-04

Family

ID=3987524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34933A Pending CN102062975A (zh) 2007-03-30 2007-11-02 液晶显示装置
CN20078005245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1638B (zh) 2007-03-30 2007-11-02 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34933A Pending CN102062975A (zh) 2007-03-30 2007-11-02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21973B2 (zh)
EP (1) EP2138890A4 (zh)
JP (2) JP4887424B2 (zh)
CN (2) CN102062975A (zh)
WO (1) WO200812970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3256A (zh) * 2010-07-30 2010-12-22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WO2013029285A1 (zh) * 2011-08-26 2013-03-0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基板、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装置及密封胶涂布方法
CN103376607A (zh) * 2012-04-12 2013-10-30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中部 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9732B (zh) * 2010-02-23 2013-09-21 Anica Corp 可撓式顯示器
WO2011145258A1 (ja) * 2010-05-18 2011-11-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20138168A (ko) * 2011-06-14 2012-12-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US20130050631A1 (en) * 2011-08-26 2013-02-28 Chihhsien Li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Sealant Coating Method
KR101421168B1 (ko) * 2011-09-20 2014-07-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2508379A (zh) * 2011-11-07 2012-06-20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TWI497159B (zh) * 2011-11-10 2015-08-2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面板
KR101945948B1 (ko) 2011-12-30 2019-02-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3205504A (ja) * 2012-03-27 2013-10-07 Japan Display Inc 液晶表示装置
CN102591060A (zh) * 2012-03-28 2012-07-1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14112560A1 (ja) * 2013-01-21 2014-07-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KR20140095820A (ko) * 2013-01-25 2014-08-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4122711A (zh) * 2013-04-27 2014-10-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WO2015170700A1 (ja) * 2014-05-07 2015-11-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2210523B1 (ko) * 2014-07-17 2021-02-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4216165A (zh) * 2014-09-09 2014-12-17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2359607B1 (ko) * 2015-09-22 2022-02-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TWI582734B (zh) * 2015-10-28 2017-05-1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KR102491875B1 (ko) * 2015-11-26 2023-01-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17142032A1 (ja) * 2016-02-19 2017-08-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走査アンテナ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094230B (zh) * 2016-08-23 2018-07-06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2d/3d可切换的显示装置与其制备方法
US10964284B2 (en) * 2018-09-05 2021-03-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component board and display pan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34474B2 (ja) * 1995-03-06 2004-06-07 富士通ディスプレイ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シール方法
JP3634620B2 (ja) 1998-04-17 2005-03-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0199915A (ja) * 1999-01-06 2000-07-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
JP2001021909A (ja) 1999-07-05 2001-01-26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4387052B2 (ja) * 2000-10-13 2009-12-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TW525021B (en) * 2001-11-22 2003-03-21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its thin 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
JP4020698B2 (ja) 2002-05-22 2007-12-12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スト・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50094088A1 (en) * 2003-11-03 2005-05-05 Kao Tsung-Yu Y. Method for form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CN101424810B (zh) * 2004-07-15 2010-10-06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屏板
JP4342428B2 (ja) * 2004-07-15 2009-10-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107239B1 (ko) * 2004-12-23 2012-01-2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650343B2 (ja) * 2005-07-15 2011-03-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896856A (zh) * 2005-07-15 2007-01-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07047507A (ja) 2005-08-10 2007-02-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7093686A (ja) * 2005-09-27 2007-04-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3256A (zh) * 2010-07-30 2010-12-22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CN101923256B (zh) * 2010-07-30 2012-01-18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WO2013029285A1 (zh) * 2011-08-26 2013-03-0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基板、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装置及密封胶涂布方法
CN103376607A (zh) * 2012-04-12 2013-10-30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中部 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US9329446B2 (en) 2012-04-12 2016-05-03 Japan Display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03290A (ja) 2012-01-05
US8421973B2 (en) 2013-04-16
WO2008129709A1 (ja) 2008-10-30
US20100118250A1 (en) 2010-05-13
JP5208259B2 (ja) 2013-06-12
EP2138890A1 (en) 2009-12-30
JPWO2008129709A1 (ja) 2010-07-22
EP2138890A4 (en) 2011-03-30
CN101641638B (zh) 2011-05-04
CN102062975A (zh) 2011-05-18
JP4887424B2 (ja) 2012-0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1638B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101108782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1713883B (zh) 液晶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2243405B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72080B (zh) 电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1533822B (zh) 安装构造体及电光学装置
CN101903823B (zh) 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纸张及电子终端装置
CN102193253A (zh) 液晶显示面板
US2013024221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shielding conductor
CN103048824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72079A (zh)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346988A (zh) 显示装置
US9013419B2 (en) Touch panel
US774642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CN109031800A (zh) 包括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
JP4495139B2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
US11397357B2 (en) Dimming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5223720A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整合型面板
JP5610710B2 (ja) 液晶装置、電子機器
CN109752892B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6434612U (zh) 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KR20090042093A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리페어 방법
CN103235433A (zh) 液晶显示面板的短接条结构及液晶显示面板
JP4765424B2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58130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04

Termination date: 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