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6922B - 气囊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气囊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26922B
CN101626922B CN2007800521007A CN200780052100A CN101626922B CN 101626922 B CN101626922 B CN 101626922B CN 2007800521007 A CN2007800521007 A CN 2007800521007A CN 200780052100 A CN200780052100 A CN 200780052100A CN 101626922 B CN101626922 B CN 1016269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gasbag
tether
outer plate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521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26922A (zh
Inventor
熊谷雅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26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69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269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69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 B60R2021/23538Sew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一种气囊的制造方法,其能够容易制造具有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而且各气囊相对面的开口周边部彼此缝合的气囊。气囊(10)由内片(20)与外片(30)合计两张片构成。将内片(20)与外片(30)使各自的气囊外侧面彼此面对的方式以对折状重叠之后,将相对边(61、62)彼此进行缝合,将内片(20)与外片(30)的下边部彼此进行缝合。接着,使右侧面(20R)与左侧面(20L)的气囊外侧面彼此面对的方式将内片(20)反转,从而将开口(18、18)的周边部彼此进行缝合。接着,将内片(20)与外片(30)的剩下的周边部彼此进行缝合。其后,通过内片(20)及外片(30)的后端侧的开放口(M)反转外片(30),封闭该开放口(M)。

Description

气囊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发生冲突等时用于约束乘员的气囊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分别在乘员前方的左侧及右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的气囊的制造方法。
在以下说明中,气囊的外侧是指产品即作为成品的气囊的外侧,气囊的内侧是指产品即作为成品的气囊的内侧。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发生冲突等时用于约束乘员的气囊,在日本特开2005-14522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244005号公报的气囊,其具有分别在乘员前方的左侧及右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且构成为通过同一充气机来使这些气囊膨胀的方式。在日本特开2005-145226号公报的图2中,表示了在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的相对面分别设有开口,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的开口的周边部彼此缝合的结构。
如此,通过彼此缝合相对面开口的周边部,在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之间产生的向乘员开放的空间部的深度即深入量变浅。并且,通过选择开口的位置、大小,能够调节该空间部的深度。
在日本特开2004-244005号的图9、图10中,记载了在左半侧气囊的左侧面与右半侧气囊的右侧面之间架设系绳带(吊绳)的结构。在上述图中,吊绳由连接左半侧气囊的左侧面与相对面的左吊绳、连接右半侧气囊的右侧面与相对面的右吊绳、及连接左半侧气囊的相对面与右半侧气囊的相对面的中央吊绳三根构成。这些三根吊绳配置成一直线状。
该气囊折叠后收容在壳体内,用罩体进行覆盖。当车辆发生冲突时,充气机即气体发生器进行气体喷出动作时,气囊推开罩体朝乘员的前方膨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52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44005号公报
在上述日本特开2005-145226号公报中,气囊由左右的外片、内片及底端侧片四张主要的片构成,因而缝合工序较多。
在上述日本特开2004-244005号公报中,由配置成一直线状的三根吊绳构成系绳带,因而系绳带的缝制耗费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制造具有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且各气囊相对面的开口周边部彼此缝合而成的气囊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缝制系绳带的气囊制造方法。
第一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制造如下气囊:通过配置在底端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所述气囊的前端侧向从该底端侧远离的方向膨胀,所述气囊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和连通该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的乘员相反侧的基端室,在该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的相对面分别设有开口,各个开口的边缘部彼此进行缝合,通过该开口连通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所述气囊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该气囊通过将一张内片和一张外片缝合而成,其中,该内片构成该左半侧气囊的相对面及右半侧气囊的相对面,该外片构成该左半侧气囊的左侧面、气囊的乘员相反面及右半侧气囊的右侧面,上述气囊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制造:重叠工序,使在该内片中构成左半侧气囊相对面的部分(左侧相对面构成部)与构成右半侧气囊相对面的部分(右侧相对面构成部)的各自的气囊内侧面重叠,同时使在该外片中构成左半侧气囊左侧面的部分(左侧面构成部)与该内片的该左侧相对面构成部的各自的气囊外侧面重叠,并且使在该外片中构成右半侧气囊右侧面的部分(右侧面构成面)与该内片的右侧相对面构成部朝各自的气囊外侧面重叠,由此将该内片及外片以对折状重叠;主缝合工序,接着将在外片的周边部中沿向所述基端室的一部分周边部彼此缝合,及将内片及外片的周边部彼此缝合;开口周边部缝合工序,在该主缝合工序的最初或中途、或在该主缝合工序之后,以至少使内片的左侧相对面构成部的所述开口的周边部与右侧相对面构成部的所述开口的周边部的各自的气囊外侧面重叠的方式,至少对该内片进行部分性的反转,接着将开口的周边部彼此缝合;反转工序,其后,通过在该外片的周边部中通过沿向所述基端室的余部所构成的未缝合部反转外片及内片;和封闭缝合工序,缝合该未缝合部以进行封闭。
然而,在主缝合工序的外片的周边部中沿向所述基端室的一部分周边部的彼此缝合,及内片及外片的周边部彼此的缝合的顺序任意。
第二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气囊设有通过所述开口连通左半侧气囊的左侧面与右半侧气囊的右侧面的系绳带,该系绳带由左半侧气囊侧的左半系绳与右半侧气囊侧的右半系绳的连接体构成,在所述重叠工序之前,将该左半系绳的一端缝制到在外片的所述左侧面构成部的气囊内侧面中开口相对预定区域,将该右半系绳的一端缝制到在外片的所述右侧面构成部的气囊内侧面中开口相对预定区域,在所述反转工序之后,将该左半系绳及右半系绳中的一方的另一端侧插通到所述开口中,接着将该左半系绳及右半系绳双方的另一端侧通过所述未缝合部朝气囊的外部伸出,将该左半系绳及右半系绳的另一端侧彼此缝合,其后使该左半系绳及右半系绳的连接体返回到气囊内部,其后进行所述封闭缝合工序。
在第一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中,将具有左半侧气囊、右半侧气囊及基端室的气囊,通过外片及内片即主要两张片的缝制进行制造,因而片的缝合容易,从而气囊的制造容易。
第二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将连接左半侧气囊的左侧面与右半侧气囊的右侧面的系绳带,由左半系绳与右半系绳即两根半系绳构成,并且使这些半系绳彼此通过气囊的开口,因此系绳带的缝合容易,并且当气囊膨胀时,系绳带自动从左半侧气囊的左侧面到右半侧气囊的右侧面展开成一直线状。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分别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3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4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5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6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7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8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9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0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1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2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3为通过图1a至图12的气囊制造方法制造的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图14为通过图1a至图12的气囊制造方法制造的气囊的垂直剖视图;
图15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6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7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8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9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0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1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2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3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4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5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6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7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8为通过图15至图27的气囊制造方法制造的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图29为通过图15至图27的气囊制造方法制造的气囊的垂直剖视图;
图30为通过图15至图27的气囊制造方法制造的气囊内部的部分穿透透视图;
图31为表示开口的其他结构例的气囊的垂直剖视图;
图32为表示开口的其他结构例的气囊的垂直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至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图13为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的气囊10的水平剖视图,图14为沿着图13的XIV-XIV线的垂直剖视图。
并且,图1a及图1b分别为构成气囊10的外片30及内片20的正视图。图2、图4至图11为该气囊10的制造过程中的正视图及透视图,图12为该气囊10的完成时的透视图。图3为图2步骤中的外片30及内片20的分解透视图。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制造的气囊10(图12至图14)为用于汽车副驾驶座的气囊。
如图13所示,该气囊10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1、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2、与分别连通该右半侧气囊11及左半侧气囊12的底端侧的基端室13。在该基端室13的底面上设有用于插入充气机(未图示)的充气机插入口14。并且,在该充气机插入口14的周围设有用于插通螺栓的多个螺栓通孔15,所述螺栓用于将基端室13的底面固定在气囊装置的保持器(未图示)上。
如图13所示,当该气囊10处于膨胀状态时,在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的前端部彼此之间不存在连接板等架设部件,在两气囊11、12前端部彼此之间形成的空间部16朝乘员即朝图13中的右方开放。
当该气囊10处于膨胀结束的状态时,右半侧气囊11的最前端与左半侧气囊12的最前端的间隔优选为150至350mm,尤其优选170至330mm。
在右半侧气囊11的右侧面及左半侧气囊12的左侧面即后文说明的外片30的右外侧面40与左外侧面50上,分别设有通气孔17。
如图13所示,该气囊10在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的相对面即后文说明的内片20的右侧面20R与左侧面20L上,分别设有开口18。这些开口18、18相互以大致同心状重叠,各个周边部彼此通过由缝线等构成的缝合线H缝合。该缝合线H将开口18、18的周围以无端环状进行环绕。
即,该气囊10将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的相对面通过该开口18、18的周边部彼此的缝合相互连接,并且,两气囊11、12的内部空间彼此通过开口18、18连通。
并且,在本发明中,如图14所示,缝合线H优选在气囊10处于膨胀的状态下,在从右半侧气囊11及左半侧气囊12的上端面、前端面及下端面即图14中的A点到B点的面朝该右半侧气囊11及左半侧气囊12的中央侧分离30至200mm的范围内,以环绕开口18的周围的方式延伸设置。
接着,对该气囊10的片结构进行说明。然而,在以下说明中,各片的前侧即前端侧是指气囊10的膨胀方向的前端侧,后侧是指该膨胀方向的底端侧。
该气囊10由内片20与外片30共计两张片构成。
如图1b所示,内片20为略成葫芦形状的细长片,通过以左右方向的中央的折边线L1对折,形成作为右侧相对面构成部的右侧面20R与作为左侧相对面构成部的左侧面20L。该内片20使右侧面20R构成右半侧气囊11的与左半侧气囊12的相对面,使左侧面20L构成左半侧气囊12的与右半侧气囊11的相对面。并且,在该内片20的对折线L1的附近,构成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之间的谷间的最内侧部。
内片20由右侧面20R的下边28、前端边21、上边22、对折线L1附近的上边23、左侧面20L的上边24、前端边25、下边26及该对折线L1附近的下边27构成全周的边部。
在该右侧面20R与左侧面20L上分别设置开口18。
如图1a所示,外片30具有构成右半侧气囊11右侧面的作为右侧面构成部的右外侧面40、构成左半侧气囊12左侧面的作为左侧面构成部的左外侧面50、与构成包围基端室13的面的底端面60。
该右外侧面40及左外侧面50分别通过前端边41、51,上边42、52及下边43、53构成外周边缘。在该右外侧面40与左外侧面50上分别设置通气孔17。
底端面60具有右侧面60A、底面60B、左侧面60C、构成上部右侧面的右侧翼60D、构成上部左侧面的左侧翼60E。上述右外侧面40的底端侧与该右侧面60A连接,左外侧面50的底端侧与该左侧面60C连接。
并且,图1a的双点划线L2表示右外侧面40与右侧面60A的分界线,双点划线L3表示右侧面60A与底面60B的分界线,双点划线L4表示底面60B与左侧面60C的分界线,双点划线L5表示左侧面60C与左外侧面50的分界线,双点划线L6表示右侧面60A与右侧翼60D的分界线,双点划线L7表示左侧面60C与左侧翼60E的分界线。
该底端面60通过侧翼60D、60E彼此的相对边61、62,侧翼60D、60E的前侧边即侧翼前侧边63、64,侧翼60D、60E的后侧边即侧翼后侧边65、66,与该后侧边65、66相对的底面60B的后侧边即底部后侧边67,及底面60B的前侧边即底部前侧边68构成外边缘。
该侧翼前侧边63、64分别与右外侧面40及左外侧面50的上边42、52连接,底部前侧边68的两端侧分别与右外侧面40及左外侧面50的下边44、54连接。
接着,对该气囊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外侧是指产品即完成品气囊10的外侧,内侧是指产品即完成品气囊10的内侧。
首先,使内片20及外片30的气囊外侧面即完成品气囊10的外侧面彼此面对,以展开状态将这些内片20与外片30重叠。
接着,使该内片20的右侧面20R与左侧面20L的气囊内侧面及完成品气囊10的内侧面彼此面对的方式,将这些内片20及外片30沿着各个左右方向的中央折边线L1(图1b)、L8(图1a)对折。图2表示如此对折内片20及外片30之后的状态。并且,图3为将所述图2步骤中的内片20与外片30分离表示的分解透视图。
并且,分别将内片20与外片30进行对折,其后,在该外片30的右外侧面40与左外侧面50之间夹入对折状的内片20,使之处于图2的状态即可。
此时,右侧面20R与右外侧面40的前端边21、41彼此,上边22、42彼此及下边28、43彼此分别重叠,同时左侧面20L与左外侧面50的前端边25、51彼此,上边24、52彼此及下边26、53彼此分别重叠。并且,内片20的折边线L1附近的上边23与右侧翼60D及左侧翼60E的侧翼前侧边63、64重叠,内片20的折边线L1附近的下边23与底面60B的底部前侧边68重叠。并且,右侧翼60D与左侧翼60E的相对边61、62彼此,侧翼前侧边63、64彼此,及侧翼后侧面65、66彼此分别重叠。
接着,如图4所示,将所述重叠的右侧翼60D与左侧翼60E的相对边61、62彼此进行缝合。符号S表示缝合的缝合线。
接着,如图5所示,将内片20与外片30的下边缘部彼此,即右侧面20R与右外侧面40的下边28、43彼此,内片20的折边线L1附近的下边27与底面60B的底部前侧边68,和左侧面20L与左外侧面50的下边26、53彼此连续缝合。
接着,如图6所示,将右外侧面40与左外侧面50分别朝外片30的底端侧挽起,从而使内片20露出,同时反转该内片20使右侧面20R与左侧面20L朝各自的气囊外侧面彼此重叠。之后,如图7所示,通过缝合线H将该右侧面20R及左侧面20L的开口18、18的周边部彼此跨越全周进行缝合。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内片20整体进行了反转,但是至少使右侧面20R的开口18的周边部与左侧面20L的开口18的周边部朝各自的气囊外侧面彼此重叠即可,因此在该内片20中,至少将包含这些开口18、18周边部的区域部分性地进行反转即可。
其后,如图8所示,使右外侧面40与右侧面20R的气囊外侧面彼此重叠,并且左外侧面50与左侧面20L的气囊外侧面彼此重叠的方式,重新重叠内片20与外片30。
之后,将内片20与外片30的剩下的周边部即右侧面20R与右外侧面40的前端边21、41彼此及上边22、42彼此,内片20的折边线L1附近的上边23与右侧翼60D及左侧翼60E的侧翼前侧边63、64,和左侧面20L与左外侧面50的前端边25、51彼此及上边24、52彼此连续缝合。该缝合的两端分别与右侧面20R与右外侧面40的下边28、43彼此的缝合部,和左侧面20L与左外侧面50的下边26、53彼此的缝合部连接。
图9表示将这些内片20与外片30周边部彼此缝合的结束的状态。按照这种缝合,可以将气囊10内外相反地构成(图13)。
如图10所示,在该步骤中,底端面60的侧翼后侧边65、66与底部后侧边67还未进行缝合,从而该未缝合部构成开放口M。
因此,通过该开放口M对气囊10进行内外反转。图11表示对气囊10进行内外反转之后的状态。其后,如图12所示,对侧翼后侧边65、66与底部后侧边67进行缝合从而封闭开放口M,以此完成气囊10。
如上所述,该气囊10的制造方法将具有右半侧气囊11、左半侧气囊12及基端室13的气囊10由内片20及外片30两张片构成,因此片的缝合时间短,从而能够容易制造气囊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右侧翼60D与左侧翼60E的相对边61、62彼此缝合,接着将内片20与外片30的下边部彼此缝合,接着将右侧面20R及左侧面20L的开口18、18的周边部彼此缝合,之后将内片20与外片30的剩下的周边部彼此缝合,但是各部分的缝合顺序不限于此。
例如,在本发明中,在将右侧翼60D与左侧翼60E的相对边61、62彼此缝合之前,或者将内片20与外片30的下边部彼此缝合之前,将右侧面20R及左侧面20L的开口18、18的周边部彼此缝合也可。
或者,在将内片20与外片30的周边部彼此缝合全周之后,揪出内片20的中央部附近,使右侧面20R的开口18的周边部与左侧面20L的开口18的周边部朝各自的气囊外侧面彼此重叠,从而将这些开口18、18的周边部彼此缝合即可。
右侧翼60D与左侧翼60E的相对边61、62彼此的缝合,与内片20与外片30的周边部的彼此的缝合的顺序同样任意。并且,内片20与外片30的下边彼此、前端边彼此及上边彼此的缝合顺序同样任意。
该气囊10安装到车辆发生冲突时用于约束汽车副驾驶座乘员的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上。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该气囊10以折叠的状态收容在壳体或容器内。并且,在基端室13的底面60B的充气机插入口14上插入充气机,该底面60B通过螺栓通孔15固定在该壳体内。为了覆盖该气囊10的折叠体,在该壳体中安装盖子,由此构成气囊装置。并且,该盖子在气囊10产生膨胀时受该气囊10的推压力而开裂。
该气囊装置设置在汽车副驾驶座前方的仪表板的上表面。
该气囊装置的动作如下。
在搭载有该气囊装置的汽车发生冲突时,上述充气机进行气体的喷出动作。由于来自该充气机的气体,首先基端室13膨胀,接着从该基端室13向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流入空气,从而该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分别向乘员侧膨胀展开。
在该气囊10中,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通过分别设在各自相对面上的开口18、18进行了连通,因此在膨胀过程中,气体通过该开口18、18在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之间相互移动。因此,即使在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中某一个气囊从基端室13流入的气体多的情况下,气体也会通过该开口18、18流入另一个气囊,因此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的内压略相等,从而该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略相等地膨胀。
并且,这些开口18、18的周边部彼此缝合,由此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在其膨胀方向彼此有部分性的连接,因此假设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中的一个气囊比另一个气囊先行开始膨胀的情况下,先行膨胀的一个气囊会朝膨胀方向牵引另一个膨胀迟缓的气囊,促进其膨胀,从而两者略相等地进行膨胀。
在气囊10处于膨胀结束的状态下,在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形成谷间状的空间部16,该空间部16朝向乘员开放。之后,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1阻止乘员的右胸,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2阻止左胸,该空间部16与胸骨附近相对。因此,当膨胀的气囊10阻止乘员时,从该气囊10施加给乘员胸骨附近的反作用力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开口18、18的周边部彼此缝合的缝合线H,在气囊10处于膨胀的状态下,在从右半侧气囊11及左半侧气囊12的上端面、前端面及下端面即图14中的A点到B点的面朝该右半侧气囊11及左半侧气囊12的中央侧分离30至200mm范围内,以环绕开口18周围的方式延伸设置。因此,当膨胀的气囊10承受乘员时,防止乘员过度深入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之间。
图15至图27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图28为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的气囊10A的水平剖视图,图29为沿着图28的XIX-XIX线的垂直剖面图,图30为该气囊10A内部的部分透视图。
并且,图15为构成气囊10A的外片30、右半系绳构成片83R与左半系绳构成片83L的分解图(正视图)。图16、图18至图26为该气囊10A的制造过程中的正视图及透视图,图27为该气囊10A的完成时的透视图。图17为图16步骤中的外片30与内片20的分解透视图。
由本实施方式的气囊制造方法制造的气囊10A(图27至图30)同样为汽车副驾驶座用气囊。
如图28所示,该气囊10A结构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气囊10中,设有通过连通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的开口18及这些气囊11、12而连接该右半侧气囊11的左侧面即外片30的右外侧面40与左半侧气囊12的左侧面即外片30的左外侧面50的系绳带80。并且,如图29、图3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两根系绳带80连接右半侧气囊11的右侧面与左半侧气囊12的左侧面。这些系绳带80、80彼此上下位置不同地平行配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8所示,各系绳带80将一端与外片30的右外侧面40连接的右半系绳81,和一端与外片30的左外侧面50连接的左半系绳82的另一端彼此用缝合线G进行缝合。
该气囊10A的片结构如下。
该气囊10A也由内片20与外片30即两张片构成右半侧气囊11、左半侧气囊12及基端室13。
该内片20及外片30的结构分别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气囊10相同。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的系绳带80的右半系绳81与下侧的系绳带80的右半系绳81由一张片即右半系绳构成片83R一体构成。即,该右半系绳构成片83R具有缝制到外片30的右外侧面40上的底片部84,从该底片部84的上端及下端分别延伸出右半系绳81。
并且,上侧的系绳带80的左半系绳82与下侧的系绳带80的左半系绳81也由一张片即左半系绳构成片83L一体构成。即,该左半系绳构成片83L也具有缝制到外片30的左外侧面50上的底片部84,从该底片部84的上端及下端分别延伸出左半系绳82。
该气囊10A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气囊10相同。在图15至图30中,与图1a至图14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接着,对该气囊10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外片30的右外侧面40的气囊内侧面即完成品气囊10A的内侧面中,在完成气囊10A的状态下,在与内片20的右侧面20R的开口18面对的区域R(图15)上,缝制右半系绳构成片83R的底片部84。并且,在外片30的左外侧面50的气囊内侧面中,在完成气囊10A的状态下,在与内片20的左侧面20L的开口18面对的区域R上,缝制左半系绳构成片83L的底片部84。
接着,将该外片30与内片20进行重叠使各个气囊外侧面即完成品气囊10A的外侧面彼此面对。之后,使该内片20的右侧面20R与左侧面20L的气囊内侧面彼此面对方式,将这些内片20及外片30沿着各个左右方向的中央折边线L1(图17)、L8(图15、图17)对折。
图16表示将内片20及外片30如此对折后的状态。并且,图17为将该图16步骤的内片20与外片分离表示的分解透视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内片20与外片30分别进行对折,之后在该外片30的右外侧面40与左外侧面50之间夹入对折状的内片20,以成为图16的状态即可。
接着,如图18所示,将以该状态重叠的右侧翼60D与左侧翼60E的相对边61、62彼此进行缝合。
接着,如图19所示,将内片20与外片30的下边部彼此即右侧面20R与右外侧面40的下边28、43彼此,内片20的折边线L1附近的下边27与底面60B的底部前侧边68,和左侧面20L与左外侧面50的下边26、53彼此连续缝合。
接着,如图20所示,将右外侧面40与左外侧面50分别朝外片30的底端侧挽起从而使内片20露出,同时使右侧面20R与左侧面20L朝各自的气囊外侧面彼此重叠的方式,反转该内片20。之后,如图21所示,通过缝合线H将该右侧面20R及左侧面20L的开口18、18的周边部彼此缝合全周。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内片20整体进行了反转,但是如前所述,至少使右侧面20R的开口18的周边部与左侧面20L的开口18的周边部朝各自的气囊外侧面彼此重叠即可,因此,在该内片20中,至少将包含这些开口18、18周边部的区域部分性地反转即可。
其后,如图22所示,重新重叠内片20与外片30,使右外侧面40与右侧面20R的气囊外侧面彼此重叠,并且左外侧面50与左侧面20L的气囊外侧面彼此重叠。
之后,将内片20与外片30的剩下的周边部彼此即右侧面20R与右外侧面40的前端边21、41彼此及上边22、42彼此,内片20的折边线L1附近的上边23与右侧翼60D及左侧翼60E的侧翼前侧边63、64,和左侧面20L与左外侧面50的前端边25、51彼此及上边24、52彼此连续缝合。该缝合的两端,分别与右侧面20R和右外侧面40的下边28、43彼此的缝合部、以及左侧面20L和左外侧面50的下边26、53彼此的缝合部连续。
图23表示将这些内片20与外片30的周边部彼此缝合的结束状态。按照这种缝合,可以将气囊10A(图27)内外相反地构成。
如图24所示,在该步骤中,底端面60的侧翼后侧边65、66与底部后侧边67还未进行缝合,从而该未缝合部构成开放口M。
因此,通过该开放口M将气囊10A进行内外反转。图25表示将气囊10A进行内外反转之后的状态。
然而,以上,从使外片30与内片以对折状重叠(图16)到通过由外片30的后端侧的未缝合部构成的开放口M使该外片30与内片20反转(图25)为止的工序,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气囊10的制造方法中图2到图11为止的工序相同。即,图16至图25分别与图2至图11对应。
接着,如图25所示,将右半系绳构成片83R的各右半系绳81插通到开口18中,使各右半系绳81的前端侧在左半侧气囊12内移动。之后,如图26所示,将双方的半系绳构成片83R、83L上侧的右半系绳81及左半系绳82的前端侧分别从上述开放口M拽出到左半侧气囊12之外即气囊10A之外,通过缝合线G(图28)将这些前端部彼此缝合,并且将双方的半系绳构成片83R、83L下侧的右半系绳81及左半系绳82的前端侧分别从开放口M拽出到左半侧气囊12之外即气囊10A之外,通过缝合线G将这些前端部彼此缝合。
或者,与此相反,将左半系绳构成片83L的各左半系绳82插通到开口18中,使各左半系绳82的前端侧在右半侧气囊12内移动。之后,将双方的半系绳构成片83R、83L上侧的右半系绳81及左半系绳82的前端侧分别从上述开放口M拽出到右半侧气囊11之外即气囊10A之外,通过缝合线G将这些前端部彼此缝合,并且将双方的半系绳构成片83R、83L下侧的右半系绳81及左半系绳82的前端侧分别从开放口M拽出到右半侧气囊11之外即气囊10A之外,通过缝合线G将这些前端部彼此缝合。
由此,双方的半系绳构成片83R、83L上侧的右半系绳81与左半系绳82连接,并且下侧的右半系绳81与左半系绳82连接,通过开口18及右半侧气囊11及左半侧气囊12内部而构成连接该右半侧气囊11的右侧面与左半侧气囊12的左侧面的上下两根系绳带80。
其后,使各系绳带80返回到气囊10A内,如图27所示,缝合侧翼后侧边65、66与底部后侧面67从而封闭开放口M,由此完成气囊10A。
如上所述,在该气囊10A的制造方法中,将连接右半侧气囊11的右侧面即外片30的右外侧面40与左半侧气囊12的左侧面即外片30的左外侧面50的各系绳带80,由右半系绳81与左半系绳82即两根半系绳构成。但是,也可以使这些半系绳81、82彼此通过连通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的开口18。
因此,各系绳带80的缝合容易,并且当气囊10A膨胀时,各系绳带80自动从右半侧气囊11的右侧面朝左半侧气囊12的左侧面展开成一直线状。
并且,在该气囊10A的制造方法中,将该气囊10A的外面由内片20及外片30即两张片构成,因此整体上片彼此的缝合时间少。
因此,若按照该气囊10A的制造方法,能够容易制造通过各系绳带80连接右半侧气囊11的右侧面与左半侧气囊12的左侧面的气囊10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右侧翼60D与左侧翼60E的相对边61、62彼此缝合,接着将内片20与外片30的下边部彼此缝合,接着将右侧面20R及左侧面20L的开口18、18的周边部彼此缝合,之后将内片20与外片30的剩下的周边部彼此缝合,但是如前所述,各部分的缝合顺序不限于此。
具有该气囊10A的气囊装置的结构及该气囊装置的动作与上述图1至图14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气囊10A中,通过系绳带80连接了右半侧气囊11的右侧面与左半侧气囊12的左侧面,因此该气囊10A膨胀时,该右半侧气囊11及左半侧气囊1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分别受该系绳带80的限制。因此,作为充气机即使使用输出比较低的充气机,气囊10A也会迅速膨胀。
上述各实施方式不管是哪一个都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连通右半侧气囊11与左半侧气囊12的开口,设置了一个圆形的开口18,但是该开口的形状、个数、配置等的结构不作限定。图31、图32分别表示该开口的其他结构的例子的气囊10B、气囊10C的垂直剖视图。
在图31的气囊10B中,设有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细长微缝状的开口18A。该开口18A从右半侧气囊11及左半侧气囊12(在图31中仅表示左半侧气囊12)的膨胀时的上端附近到下端附近连续延伸。并且,该开口18A沿着该右半侧气囊11及左半侧气囊12的膨胀时的前端面,朝向各气囊11、12的前端侧弯曲成凸状。
在图32的气囊10C中,设有两个开口18B、18C。这些开口18B、18C分别在上下方向呈细长的长孔状,但是各个长度比图31的开口18A长度的一半还小。这些开口18B、18C略处于上下方向,并且沿着右半侧气囊11及左半侧气囊12的膨胀时的前端面的方向位置不同地进行配置。
当然,在本发明中,开口还可以为除上述以外的结构。
上述各实施方式为用于汽车副驾驶座的气囊制造方法的本发明的适用例,但是本发明还可适用于除此之外的气囊,例如汽车驾驶席用、后席用等的气囊制造方法。
并且,本申请基于分别在2007年3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2007-065246),通过引用援引其整体。

Claims (2)

1.一种气囊的制造方法,制造如下气囊:通过配置在底端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使所述气囊的前端侧向从该底端侧远离的方向膨胀,所述气囊具有:
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
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和
连通该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的乘员相反侧的基端室,
在该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的相对面分别设有开口,各个开口的边缘部彼此进行缝合,通过该开口连通左半侧气囊与右半侧气囊,所述气囊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气囊通过将一张内片和一张外片缝合而成,其中,该内片构成该左半侧气囊的相对面及右半侧气囊的相对面,该外片构成该左半侧气囊的左侧面、气囊的乘员相反面及右半侧气囊的右侧面,
所述气囊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制造:
重叠工序,使在该内片中的左侧相对面构成部与右侧相对面构成部的各自的气囊内侧面彼此重叠,同时使在该外片中左侧面构成部与该内片的该左侧相对面构成部的各自的气囊外侧面重叠,并且使在该外片中右侧面构成面与该内片的右侧相对面构成部的各自的气囊外侧面重叠,由此将该内片及外片以对折状重叠;
主缝合工序,将在外片的周边部中沿向所述基端室的一部分周边部彼此缝合,及将内片及外片的周边部彼此缝合;
开口周边部缝合工序,在该主缝合工序的最初或中途、或在该主缝合工序之后,以至少使内片的左侧相对面构成部的所述开口的周边部与右侧相对面构成部的所述开口的周边部的各自的气囊外侧面重叠的方式,至少对该内片进行部分性的反转,将开口的周边部彼此缝合;
反转工序,通过在该外片的周边部中通过沿向所述基端室的余部所构成的未缝合部反转外片及内片;和
封闭缝合工序,缝合该未缝合部以进行封闭;
所述气囊设有通过所述开口连通左半侧气囊的左侧面与右半侧气囊的右侧面的系绳带,
该系绳带由左半侧气囊侧的左半系绳与右半侧气囊侧的右半系绳的连接体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重叠工序之前,将该左半系绳的一端缝制到在外片的所述左侧面构成部的气囊内侧面中的开口相对预定区域,将该右半系绳的一端缝制到在外片的所述右侧面构成部的气囊内侧面中的开口相对预定区域,
在所述反转工序之后,将该左半系绳及右半系绳中的一方的另一端侧插通到所述开口中,将该左半系绳及右半系绳双方的另一端侧通过所述未缝合部朝气囊的外部伸出,将该左半系绳及右半系绳的另一端侧彼此缝合,其后使该左半系绳及右半系绳的连接体返回到气囊内部,其后进行所述封闭缝合工序。
CN2007800521007A 2007-03-14 2007-11-19 气囊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269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65246A JP5286678B2 (ja) 2007-03-14 2007-03-14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JP065246/2007 2007-03-14
PCT/JP2007/072350 WO2008111260A1 (ja) 2007-03-14 2007-11-19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6922A CN101626922A (zh) 2010-01-13
CN101626922B true CN101626922B (zh) 2012-04-18

Family

ID=39759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5210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26922B (zh) 2007-03-14 2007-11-19 气囊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51722B2 (zh)
EP (1) EP2123519B1 (zh)
JP (1) JP5286678B2 (zh)
CN (1) CN101626922B (zh)
WO (1) WO20081112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2218B2 (ja) * 2008-12-19 2014-01-2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JP5440088B2 (ja) * 2008-12-19 2014-03-12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JP5458650B2 (ja) * 2008-12-19 2014-04-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KR101071740B1 (ko) * 2009-07-31 2011-10-11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쿠션
JP5493586B2 (ja) * 2009-08-19 2014-05-1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JP5362501B2 (ja) * 2009-09-18 2013-12-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30633B2 (ja) * 2011-09-01 2016-06-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JP5433494B2 (ja) * 2010-04-28 2014-03-05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クッションの製造方法
JP6021341B2 (ja) * 2011-07-25 2016-11-09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76453B2 (ja) * 2011-09-01 2015-09-0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DE102014016163A1 (de) * 2014-11-04 2016-05-04 Trw Automotive Gmbh Frontgassack
JP6706503B2 (ja) * 2016-01-26 2020-06-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EP3523163A1 (en) * 2016-10-10 2019-08-14 Key Safety Systems, Inc. Curved airba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JP7230748B2 (ja) * 2019-09-04 2023-03-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26734A1 (de) * 1997-06-16 1998-12-17 Toyoda Gosei Kk Airbag-Vorrichtung für einen Beifahrersitz
CN1456460A (zh) * 2002-05-10 2003-11-19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522211A (zh) * 2000-07-07 2004-08-18 美利肯公司 多室气囊及其制备方法
EP1630044A1 (en) * 2004-08-24 2006-03-01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nd airba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4742B2 (ja) * 2002-05-22 2009-06-1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37519B2 (ja) 2003-01-24 2009-09-3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21228B2 (ja) * 2003-11-14 2009-08-2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051884A (ja) * 2004-08-11 2006-02-2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45374B2 (ja) * 2004-09-09 2011-03-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JP4678265B2 (ja) * 2004-09-14 2011-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JP2006088998A (ja) * 2004-09-27 2006-04-06 Toyota Motor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49734B2 (ja) * 2004-12-16 2010-04-1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22691B2 (ja) 2005-06-14 2011-02-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その製造方法、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JP4790350B2 (ja) 2005-08-31 2011-10-12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露光用マスク及び露光用マスク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26734A1 (de) * 1997-06-16 1998-12-17 Toyoda Gosei Kk Airbag-Vorrichtung für einen Beifahrersitz
CN1522211A (zh) * 2000-07-07 2004-08-18 美利肯公司 多室气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456460A (zh) * 2002-05-10 2003-11-19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和气囊装置
EP1630044A1 (en) * 2004-08-24 2006-03-01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nd airba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51722B2 (en) 2012-04-10
EP2123519B1 (en) 2014-06-04
JP5286678B2 (ja) 2013-09-11
US20100116186A1 (en) 2010-05-13
EP2123519A4 (en) 2010-03-24
JP2008222107A (ja) 2008-09-25
EP2123519A1 (en) 2009-11-25
WO2008111260A1 (ja) 2008-09-18
CN101626922A (zh) 2010-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26922B (zh) 气囊的制造方法
JP4321228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869548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4161705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460340B (zh) 气囊及气囊装置
US20070228709A1 (en) Airbag with gas diffuser
CN101513862B (zh) 护帘式气囊装置及制造该装置的方法
US20090020987A1 (en) Multi-chambered side airbag
JP2009023640A (ja) マルチチャンバ式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US8801030B2 (en) Curtain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CN102341277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2016030555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512368B (zh) 气囊及具备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US20010026062A1 (en) Protecting bag for the heads of automobile occupants
WO2019026663A1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50156413A1 (en) Side impact air bag with head protection region
JP2018070102A (ja) 後席用エアバッグ
JP2018008661A (ja) 後席用エアバッグ
EP2756999A1 (en) Passenger-side airbag, passenger-side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JP4466477B2 (ja) 後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0480107C (zh) 气囊装置
JP2018047845A (ja)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及びサブチャンバ
JP2015205584A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
JP5989788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6052865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kata Corporation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8

Termination date: 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