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1240A - 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21240A
CN101621240A CN200910139516.3A CN200910139516A CN101621240A CN 101621240 A CN101621240 A CN 101621240A CN 200910139516 A CN200910139516 A CN 200910139516A CN 101621240 A CN101621240 A CN 1016212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side
leaf spring
bearing
motor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951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21240B (zh
Inventor
下山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21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1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21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12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7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 H02K5/167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7/00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 H02K37/2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auxiliary mechanic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1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orm gear drives

Abstract

一种电动机,能提高耐冲击性。电动机(1)包括:具有转轴(2)的转子(4)、配置在转子(4)的外周侧的定子(6)、固定在定子(6)上的框架(7)、以及用于将转轴(2)的输出侧的端部(2a)朝反输出侧施力的金属制的施力部件(10)。框架(7)包括:底面部(7a);从底面部(7a)竖立形成并固定在定子(6)上的定子固定部(7b);以及从底面部(7a)竖立形成、与定子固定部(7b)相对配置并支撑转轴(2)的输出侧的端部(2a)的枢转支撑部(7c)。施力部件(10)通过焊接而被固定在枢转支撑部(7c)的输出侧面(7h)上。

Description

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成为支撑转轴的输出侧的端部的电动机。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使CD、DVD播放器等所使用的光拾取装置或照相机所使用的透镜组等移动的电动机,使用的是在从定子突出的转轴的前端侧形成有丝杠的步进电动机。作为这种步进电动机,已知有一种利用轴承和板簧来支撑转轴的前端部的步进电动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在专利文献1~3记载的步进电动机中,由固定在定子上的框架保持的轴承在径向上支撑转轴的前端部。并且,在这种步进电动机中,板簧与转轴的前端抵接而将转轴朝反输出侧(与输出侧相反的一侧)施力,该板簧在推力方向(轴向)上支撑转轴的前端部。在这种步进电动机中,轴承通过压入等而被固定在框架上。并且,在这种步进电动机中,在板簧上形成有与框架卡合的卡合部,利用该卡合部的弹性变形将板簧安装在框架上。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048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2697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6-98522号公报
近年来,步进电动机的用途在多样化。例如,步进电动机被应用于小型的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照相机等便携式设备,市场上需求耐冲击性优良的步进电动机。然而,专利文献1~3记载的步进电动机由于利用形成在板簧上的卡合部的弹性变形将板簧安装在框架上,因此可能会因冲击而导致板簧在框架上的安装位置产生偏离或板簧从框架脱开。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耐冲击性的电动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特征是,包括:具有转轴的转子、配置在转子的外周侧的定子、固定在定子上的框架、用于将转轴的输出侧的端部朝反输出侧施力的金属制的施力部件,框架包括:底面部,从底面部竖立形成并固定在定子上的定子固定部,以及从底面部竖立形成、与定子固定部相对配置并支撑转轴的输出侧的端部的枢转支撑部,施力部件通过焊接而被固定在枢转支撑部的输出侧的面即输出侧面上。
在本发明的电动机中,施力部件通过焊接而被固定在枢转支撑部的输出侧面上。因此,能将对转轴的输出侧的端部施力用的施力部件牢固地固定在框架上。因此,能防止可能会因冲击而产生的施力部件在框架上的安装位置的偏离和施力部件从框架脱开。其结果是,在本发明的电动机中,能提高耐冲击性。并且,由于将转轴的输出侧的端部朝反输出侧施力,因此安装在定子的反输出侧的端面侧的反输出侧轴承可以是不能移动的轴承,能简化定子侧的轴承结构。这种情况下,可采用如下结构:反输出侧轴承在轴向和径向上将转轴的反输出侧的端部能旋转地支撑。具体而言,可采用如下结构:上述反输出侧轴承形成为具有轴承凹部的有底圆筒状,上述转轴的反输出侧的端部被插入上述轴承凹部内并与上述轴承凹部的底面接触。
并且,在本发明中,能防止施力部件相对于框架产生位置偏离,因此,能防止施力部件的作用点产生变动,能使转轴的作用力变得稳定。此外,在本发明中,不必在施力部件上形成以往那样的朝框架卡合的卡合部,因此,能简化施力部件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枢转支撑部是通过从输出侧面朝枢转支撑部的反输出侧的面即反输出侧面进行冲裁的冲压冲裁加工而形成的。这样构成时,在输出侧面上不会产生飞边(毛刺),因此,焊接时能使施力部件与输出侧面适当紧贴。因此,能将施力部件与框架更牢固地固定,能可靠地提高电动机的耐冲击性。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包括支撑转轴的输出侧的端部的输出侧轴承,在枢转支撑部上形成有贯穿枢转支撑部并配置输出侧轴承的轴承孔,轴承孔通过从输出侧面朝反输出侧面进行冲裁的冲压冲裁加工而形成,在轴承孔的内周面上,转轴的轴向上的剪切面的长度比断裂面的长度长。这样构成时,在轴承孔的边缘部分,在输出侧面上不会产生飞边(毛刺),因此,焊接施力部件时能使施力部件与输出侧面更适当地紧贴,并能确保比断裂面光滑的剪切面的区域较长,从而能抑制轴向上的轴承孔的直径的偏差,能抑制配置在轴承孔内的输出侧轴承的倾斜。因此,能使配置在轴承孔内的输出侧轴承在轴向上顺畅地移动。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施力部件是板簧。这样构成时,能简化用于将转轴的输出侧的端部朝反输出侧施力的结构。这种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板簧包括:将转轴的输出侧的端部朝反输出侧轴承施力的轴承抵接部、以及形成焊接部的平坦面部,通过将板簧的平坦面部焊接固定在枢转支撑部的输出侧面上,能利用板簧的轴承抵接部将输出侧轴承朝反输出侧轴承侧施力。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板簧通过凸焊而被固定在输出侧面上,在板簧与输出侧面之间形成有将板簧与输出侧面固定的多个凸焊部。凸焊时,不改变焊接用的电极的配置就能在存在焊接用的突起部的多个部位上进行焊接,因此,这样构成时,能简化电动机的制造工序。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在板簧上形成有凸焊时与输出侧面抵接的焊接用突起部的形成痕迹。即,较为理想的是,不是在焊接前的枢转支撑部上形成凸焊用的突起部,而是在焊接前的板簧上形成凸焊用的突起部。在枢转支撑部上例如形成有供支撑转轴的轴承进行配置的轴承孔等,因此,这样构成时,例如能防止可能会因形成焊接用突起部而引起的轴承孔等的变形等。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板簧是通过从固定在输出侧面上的一侧朝另一侧进行冲裁的冲压冲裁加工而形成的。这样构成时,在板簧上,在固定在枢转支撑部的输出侧面上的状态下,由于在枢转支撑部的输出侧面上不产生飞边(毛刺),因此朝枢转支撑部的输出侧面焊接板簧时能使板簧相对于输出侧面更好地紧贴。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板簧将输出侧轴承朝反输出侧施力,输出侧轴承以能沿转轴的轴向移动的状态配置在轴承孔内,在板簧上形成有防止输出侧轴承从轴承孔脱开的防脱部,将板簧与输出侧面固定的焊接部至少形成在防脱部的附近。这样构成时,能在作为力的作用点的防脱部的附近固定板簧。因此,即使是在板簧上形成有输出侧轴承的防脱部时,也能提高板簧的固定强度。具体而言,较为理想的是在板簧上从平坦面部以长条状突出形成有轴承抵接部,并突出形成有防止输出侧轴承从轴承孔脱开的防脱部,将板簧的平坦面部与输出侧面固定的焊接部形成在防脱部的附近位置以及以长条状突出形成的轴承抵接部的根部的两侧位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动机能提高耐冲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侧剖视图。
图2是从图1的E-E方向表示电动机的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框架的侧剖视图。
图4是从图3的F-F方向表示框架的图。
图5是图3的G部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输出侧轴承的图,(A)是主视图,(B)是(A)的H-H截面的剖视图,(C)是后视图,(D)是仰视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板簧的图,(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A)的J-J截面的剖视图。
图8是图2的中心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焊接用突起部的形成痕迹的示意图,(A)是表示焊接前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焊接后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电动机
2转轴
2a前端部(输出侧的端部)
4转子
6定子
7框架
7a底面部
7b侧面部(定子固定部)
7c侧面部(枢转支撑部)
7e轴承孔
7h输出侧面
7j反输出侧面
7k塌边部
8输出侧轴承
10板簧
10c突出部(防脱部)
10p焊接用突起部
25焊接部(凸焊部)
26形成痕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电动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1的侧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是所谓的永磁(Permanent Magnet)型的步进电动机。如图1所示,该电动机1包括:具有转轴2和圆筒状的永磁体3的转子4、在永磁体3的径向的外侧相对配置的具有极齿5的定子6、以及在转轴2的输出侧安装在定子6上的框架7。另外,电动机1包括:支撑转轴2的输出侧的端部2a(图1的左端部)的输出侧轴承8、支撑转轴2的反输出侧(与输出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2b(图1的右端部)的反输出侧轴承9、以及用于将转轴2朝反输出侧施力的作为施力部件的板簧10。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作为转轴2的输出侧的图1的左侧设为“前端侧”,将作为转轴2的反输出侧的图1的右侧设为“后端侧”。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上下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转轴2的输出侧的端部2a设为“前端部2a”,将转轴2的反输出侧的端部2b设为“后端部2b”。
转轴2是用不锈钢、铝或黄铜等金属形成的。该转轴2的前端部2a的前端和后端部2b的后端形成为半球面状。另外,前端部2a和后端部2b的直径比转轴2的其它部分的直径小。在转轴2的后端部2b侧固定有永磁体3。另外,转轴2的前端部2a侧为从定子6突出的突出部2c。在该突出部2c上形成有丝杠2d。丝杠2d例如与光拾取装置等被移动体螺合,使被移动体移动。
定子6包括第一定子组12和第二定子组13。第一定子组12和第二定子组13在轴向上重叠配置。
第一定子组12包括:第一外定子铁心14、卷绕有线圈15的第一绕线管16、以及与第一外定子铁心14一起将第一绕线管16夹在当中的第一内定子铁心17,第一定子组12配置在永磁体3的前端侧部分的外周侧。在第一绕线管16的内周侧,在第一外定子铁心14和第一内定子铁心16上分别形成的多个极齿5在周向上相邻配置。另外,在第一绕线管16的内周侧,形成在第一外定子铁心14上的极齿5和形成在第一内定子铁心16上的极齿5以交替啮合的形态配置。
第二定子组13包括:第二外定子铁心18、卷绕有线圈15的第二绕线管19、以及与第二外定子铁心18一起将第二绕线管19夹在当中的第二内定子铁心20,第二定子组13配置在永磁体3的后端侧部分的外周侧。在第二绕线管19的内周侧,在第二外定子铁心18和第二内定子铁心20上分别形成的多个极齿5在周向上相邻配置。另外,在第二绕线管19的内周侧,形成在第二外定子铁心18上的极齿5和形成在第二内定子铁心20上的极齿5以交替啮合的形态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定子铁心14的外周作为覆盖线圈15的外周的壳体部起作用。同样地,第二外定子铁心18的外周作为覆盖线圈15的外周的壳体部起作用。
在轴向的第一绕线管16与第二绕线管19之间的一部分上,朝径向外侧伸出的端子台21与第一绕线管16和第二绕线管19一体形成。在端子台21上固定有朝线圈15供电用的端子销22。在端子销22上卷绕着线圈15的端部。
反输出侧轴承9用树脂形成,并形成为具有配置在后端侧的檐部9a的有底圆筒状。在该反输出侧轴承9上,供转轴2的后端部2b插入的轴承凹部9b以从反输出侧轴承9的前端朝后端侧凹陷的形态形成,转轴2的后端部2b的后端与轴承凹部9b的底面9c接触。轴承凹部9b形成为从轴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圆形。轴承凹部9b的内径比后端部2b的直径稍大,后端部2b的径向的外周面和与该后端部2b的径向的外周面相对的轴承凹部9b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极小的间隙。另外,轴承凹部9b的底面9c形成为圆锥状或角锥状。
如图1所示,被板簧10朝后端侧施力的转轴2的后端(具体是形成为半球面状的后端部2b的后端)与轴承凹部9b的底面9c接触,转轴2的后端通过底面9c在径向和轴向上得到反输出侧轴承9的支撑。另外,由于轴承凹部9b的底面9c形成为圆锥状或角锥状,因此反输出侧轴承9具有对转轴2的调心功能。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中,由反输出侧轴承9对转轴2进行调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凹部9b的底面9c形成为圆锥状或角锥状,转轴2的后端相对于底面9c呈线接触。因此,能减轻转轴2的后端与反输出侧轴承9之间的滑动损耗。
在定子6的后端面(具体是第二定子铁心18的后端面)上固定有由不锈钢板等较薄的金属板形成的端板23。例如,端板23通过焊接而被固定在定子6的后端面上。该端板23使反输出侧轴承9固定在定子6上。具体而言,利用第二外定子铁心18的后端面的一部分和端板23在轴向上夹持檐部9a的一部分,从而将反输出侧轴承9固定在定子6上。
(框架、输出侧轴承和板簧的结构)
图2是从图1的E-E方向表示电动机1的图。图3是图1所示的框架7的侧剖视图。图4是从图3的F-F方向表示框架7的图。图5是图3的G部的放大图。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输出侧轴承8的图,(A)是主视图,(B)是(A)的H-H截面的剖视图,(C)是后视图,(D)是仰视图。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板簧10的图,(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A)的J-J截面的剖视图。图8是图2的中心部分的放大图。图9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焊接用突起部10p的形成痕迹26的示意图,(A)是表示焊接前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焊接后的状态的图。
框架7是由电镀锌钢板(SECC)或冷轧钢板(SPCC)等金属薄板形成的金属框架。框架7的厚度例如为0.6mm,框架7的厚度极薄。该框架7形成为矩形槽形状(截面呈コ字形状),包括:底面部7a以及从底面部7a竖立形成且彼此相对配置的两个侧面部7b、7c。另外,框架7也可用不锈钢板等其它金属薄板形成。
侧面部7b配置在后端侧,并固定在定子6上。即,本实施方式的侧面部7b是固定在定子6上的定子固定部。另外,侧面部7c配置在前端侧,支撑转轴2的前端部2a。具体而言,侧面部7c对支撑转轴2的前端部2a的输出侧轴承8予以保持。即,侧面部7c是支撑转轴2的前端部2a的枢转支撑部,并且也是保持输出侧轴承8的轴承保持部。另外,侧面部7b通过凸焊、点焊或激光焊接等焊接而被固定在定子6上。
在侧面部7b上,如图1所示,供转轴2插通的插通孔7d以贯穿侧面部7b的形态形成。插通孔7d的直径比转轴2的直径形成得大,在插通孔7d的内周面与转轴2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侧面部7c上,如图3、图4所示,配置输出侧轴承8的圆形的轴承孔7e以贯穿侧面部7c的形态形成。轴承孔7e的直径比输出侧轴承8的直径形成得稍大,配置在轴承孔7e内的输出侧轴承8能沿着轴承孔7e的内周面7f轴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侧轴承8能移动地被轴承孔7e的内周面支撑。即,输出侧轴承8被支撑成能在轴向上移动与侧面部7c的板厚相应的量。
另外,如图4所示,在侧面部7c上形成有用于使板簧10相对于侧面部7c进行定位的定位用凹部7g。具体而言,从侧面部7c的左右方向的两端朝左右方向内侧凹陷的两个定位凹部7g形成在侧面部7c上。定位凹部7g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端形成为半圆形的曲面状。
本实施方式的框架7通过冲压加工形成。具体而言,框架7通过冲压冲裁加工和冲压弯曲加工形成。例如,通过冲压冲裁加工形成底面部7a和侧面部7b、7c的外形,之后,通过冲压弯曲加工将侧面部7b、7c相对于底面部7a折弯大致90°,形成框架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部7b的插通孔7d和侧面部7c的轴承孔7e是通过形成底面部7a和侧面部7b、7c的外形时的冲压冲裁加工而形成的。
在框架7的冲压冲裁加工中,从框架7的弯曲方向外侧朝弯曲方向内侧(即从图3的框架7的外侧朝内侧)冲裁框架7。即,冲压冲裁加工时,侧面部7c通过从配置在输出侧的输出侧面7h朝配置在反输出侧的反输出侧面7j冲裁而形成。因此,如图5所示,输出侧面7h的端部(具体是输出侧面7h的上端部、左右两端部和轴承孔7e的边缘部)成为冲压冲裁加工时形成的塌边部7k。另外,反输出侧面7j的端部(具体是反输出侧面7j的上端部、左右两端部和轴承孔7e的边缘部)成为冲压冲裁加工时形成的飞边部(毛刺部)7m。另外,在图5中,为了方便,将塌边部7k和飞边部7m以夸张的形式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轴承孔7e的内周面7f上,如图5所示,冲压冲裁加工时形成的剪切面7p的长度(轴向(侧面部7c的板厚方向)的长度)比断裂面7q的长度(轴向(侧面部7c的板厚方向)的长度)长。例如,剪切面7p的长度为侧面部7c的板厚的70%以上,具体而言,为侧面部7c的板厚的90%以上。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轴承孔7e的内周面7f上,剪切面7p的面积比断裂面7q的面积大。例如,剪切面7p的面积为内周面7f整体面积的70%以上,具体而言,为内周面7f整体面积的90%以上。另外,轴承孔7e例如通过先开设预孔再进行精冲裁加工的所谓的修边冲压法而形成。
输出侧轴承8用树脂形成。例如,输出侧轴承8用PBT(聚对苯二甲酸二丁酯)、LCP(液晶聚合物)、POM(聚缩醛)或PPS(对聚苯硫)等树脂形成。另外,输出侧轴承8形成为反输出侧(后端侧)开口的有底圆筒状。该输出侧轴承8以能沿轴向移动的状态被插入框架7的轴承孔7e。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输出侧轴承8以输出侧轴承8的轴向两端侧从侧面部7c的输出侧面7h和反输出侧面7j突出的状态配置在轴承孔7e上。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侧轴承8的轴向长度比框架7的板厚长。另外,输出侧轴承8也可用滑动性优良的金属材料(例如铜系的烧结金属材料)形成。
在输出侧轴承8上,如图6所示,供转轴2的前端部2a插入的轴承凹部8a以从输出侧轴承8的后端面8b朝前端侧凹陷的形态形成。另外,在输出侧轴承8上,配置板簧10的配置凹部8c以从前端面8d朝后端侧凹陷的形态形成。
如图6(C)所示,轴承凹部8a形成为从轴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圆形,轴承凹部8a的内径比转轴2的前端部2a的直径稍大。另外,轴承凹部8a的底面8e形成为平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凹部8a的内周面8f在径向上支撑转轴2的前端部2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侧轴承8被板簧10朝后端侧施力,底面8e与转轴2的前端部2a接触而在轴向上支撑转轴2的前端部2a。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轴2的前端部2a能旋转地被轴承凹部8a的内周面8f和底面8e在轴向和径向上支撑。
如图6(A)所示,配置凹部8c形成为大致T形状。即,在输出侧轴承8的前端侧的外周部分,朝前端侧突出的三个突起部8g、8h、8j以在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形成。具体而言,三个突起部8g~8j以大致120°的间距形成。并且,在周向的突起部8g~8j之间形成有与轴向正交的平面部8x、8y、8z。另外,突起部8g~8j的外周面构成输出侧轴承8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如图6(A)所示,突起部8g形成为左右对称,并配置在输出侧轴承8的上端侧。该突起部8g的周向的两端8k形成为曲面状。并且,突起部8h配置在输出侧轴承8的下端侧的左侧。该突起部8h的顺时针方向端8m形成为曲面状,逆时针方向端8n形成为与由轴向和上下方向形成的平面平行的平面状。此外,突起部8j配置在输出侧轴承8的下端侧的右侧。该突起部8j的逆时针方向端8p形成为曲面状,顺时针方向端8q形成为与由轴向和上下方向形成的平面平行的平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8h和突起部8j形成为左右对称。
平面部8x形成在突起部8g与突起部8h之间,平面部8y形成在突起部8g与突起部8j之间。并且,平面部8z形成在突起部8h与突起部8j之间。
在配置凹部8c的径向的中心位置上,与板簧10抵接的弹簧抵接部8r以朝前端侧隆起的形态形成。具体而言,朝前端侧以大致圆锥状隆起的弹簧抵接部8r形成在配置凹部8c的径向的中心位置上。弹簧抵接部8r的隆起量比突起部8g~8j的突出量小。例如,如图6(B)所示,弹簧抵接部8r的隆起量为突起部8g~8j的突出量的大致一半。并且,弹簧抵接部8r的前端8s形成为光滑的曲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上,平面部8x~8z和弹簧抵接部8r与输出侧轴承8的前端8d之间形成的空间成为配置凹部8c。
并且,如图6(B)、(C)所示,在输出侧轴承8的后端面8b上形成有确认用凹部8t,该确认用凹部8t用于确认形成为有底圆筒状的输出侧轴承8朝框架7的安装方向。
板簧10由不锈钢板等金属薄板形成。例如,板簧10的厚度为0.1mm。本实施方式的板簧10通过冲压加工形成。具体而言,通过冲压冲裁加工和冲压弯曲加工形成板簧10。在板簧10的冲压冲裁加工中,从图7(B)的右侧朝左侧冲裁板簧10。即,板簧10通过冲压冲裁加工进行冲裁,以当将板簧10安装在框架7的输出侧面7h上时,冲压冲裁加工产生的塌边部位于后端侧,飞边部(毛刺部)位于前端侧(即,使得毛刺部不位于板簧10的与框架7的输出侧面7h相对的面上)。
如图7(A)所示,板簧10由大致圆形的平板形成,并在板簧10的中心侧形成有贯穿孔10a。并且,在板簧10上形成有:与输出侧轴承8的弹簧抵接部8r抵接而将输出侧轴承8朝反输出侧(后端侧)施力的轴承抵接部10b、以及防止输出侧轴承8从框架7的轴承孔7e脱开的作为防脱部的两个突出部10c。
轴承抵接部10b以从贯穿孔10a的下端侧的边缘10d朝贯穿孔10a的中心侧突出的形态形成为长条状。并且,如图7(B)所示,轴承抵接部10b以下端侧为支点朝前端侧挠曲形成。在轴承抵接部10b的左右两端侧,为了确保轴承抵接部10b的作用力,贯穿孔10a朝着下方以狭缝状扩大。即,在轴承抵接部10b的左右两端侧形成有构成贯穿孔10a的一部分的狭缝部10e。
并且,如图7(C)所示,轴承抵接部10b朝着后端侧在两个部位上折弯,由配置在下端侧的下端部10f、配置在上端侧的上端部10g、配置在下端部10f与上端部10g之间的中间部10h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动机1上安装板簧10后,如图1所示,下端部10f挠曲,中间部10h与弹簧抵接部8r的前端8s抵接。并且,上端部10g的上端配置在比输出侧轴承8的弹簧抵接部8r的前端8s更靠近后端侧的配置凹部8c内。
突出部10c以从贯穿孔10a的左右两端侧的边缘10j朝贯穿孔10a的中心侧突出的形态形成。如图7(A)所示,突出部10c形成为大致梯形。并且,两个突出部10c配置成左右对称。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10的外周侧的平坦面部10x被焊接固定在框架7的输出侧面7h上,突出部10c从被焊接固定的平坦面部10x朝轴承抵接部10b侧突出,防止输出侧轴承8从轴承孔7e朝前端侧脱开。
贯穿孔10a的、两个突出部10c间的平坦面部10x的边缘10k形成为圆弧状。并且,贯穿孔10a的、突出部10c与狭缝部10e之间的平坦面部10x的边缘10m也形成为圆弧状。
本实施方式的板簧10通过焊接平坦面部10x而固定在框架7的输出侧面7h上。具体而言,板簧10通过凸焊固定在输出侧面7h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簧10的平坦面部10x上形成有进行凸焊用的焊接用突起部10p。即,板簧10在被焊接固定在输出侧面7h上之前形成有焊接用突起部10p。
具体而言,朝后端侧突出的焊接用突起部10p形成在被固定于输出侧面7h上之前的板簧10的平坦面部10x上。如图7(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四个部位上形成有焊接用突起部10p。具体而言,在两个突出部10c各自的根部附近和狭缝部10e的左右方向外侧形成有焊接用突起部10p。另外,焊接用突起部10p是在冲压加工时形成的。并且,为了确保轴承抵接部10b的稳定的作用力,较为理想的是至少在狭缝部10e的左右方向外侧(即轴承抵接部10b的根部)形成焊接用突起部10p。
并且,在板簧10的外周侧形成有定位用凹部10r,该定位用凹部10r用于与形成在框架7上的定位用凹部7g一起,将板簧10相对于侧面部7c进行定位。具体而言,从板簧10的左右方向两端朝左右方向内侧凹陷的两个定位凹部10r形成在板簧10上。如图2所示,该定位凹部10r形成为与形成在框架7上的定位凹部7g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端一样的半圆形的曲面状。
如上所述,板簧10通过焊接固定在框架7的输出侧面7h上。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在输出侧面7h上的板簧10的轴承抵接部10b和突出部10c配置在框架7的轴承孔7e内所配置的输出侧轴承8的配置凹部8c内。具体而言,在配置凹部8c的、突起部8g与突起部8h之间以及配置凹部8c的、突起部8g与突起部8j之间配置有各个突出部10c,在配置凹部8c的、突起部8h与突起部8j之间配置有轴承抵接部10b(具体是中间部10h和下端部10f的一部分)。并且,固定在输出侧面7h上的板簧10的轴承抵接部10b(具体是中间部10h)与输出侧轴承8的弹簧抵接部8r的前端8s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突起部8h或突起部8j与突起部8g在周向上的间隔G1减去突出部10c在周向上的宽度H1得到的值(即突起部8g与突出部10c在周向上的间隙S1加上突起部8h或突起部8j与突出部10c在周向上的间隙S2得到的值),比突起部8h与突起部8j在周向上的间隔G2减去轴承抵接部10b(具体是下端部10f)在周向上的宽度H2得到的值(即突起部8h与轴承抵接部10b在周向上的间隙S3加上突起部8j与轴承抵接部10b在周向上的间隙S4得到的值)小。
另外,配置在配置凹部8c内的轴承抵接部10b和突出部10c配置在输出侧轴承8的前端8d的后端侧,在轴向上不从输出侧轴承8的前端8d突出。
并且,如上所述,板簧10通过凸焊固定在框架7的输出侧面7h上。即,如图9(A)所示,在使板簧10的焊接用突起部10p以规定的压力与输出侧面7h抵接的状态下配置电极进行通电,将板簧10固定在输出侧面7h上。因此,如图9(B)所示,在通过焊接而被固定的板簧10与输出侧面7h之间形成有将板簧10与输出侧面7h固定的焊接部(凸焊部)25。并且,如图2、图9(B)所示,在通过焊接而被固定的板簧10上形成有焊接用突起部10p的形成痕迹26。在本实施方式中,焊接部25和形成痕迹26形成在两个突出部10c各自的根部附近以及狭缝部10e的左右方向外侧这四个部位。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10通过焊接而被固定在框架7的输出侧面7h上。因此,能将对转轴2的前端部2a施力用的板簧10牢固地固定在框架7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防止可能会因冲击而产生的板簧10在框架7上的安装位置的偏离、板簧10从框架7脱开。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提高电动机1的耐冲击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10通过焊接而被固定在框架7的输出侧面7h上,能防止板簧10相对于框架7产生位置偏离,因此,能防止板簧10的作用点产生变动。因此,能使转轴2的作用力变得稳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必在板簧10上形成朝框架7卡合的卡合部,因此能简化板簧10的结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板簧10的外周侧形成有定位用凹部10r,该定位用凹部10r用于与形成在框架7上的定位用凹部7g一起,相对于侧面部7c对板簧10进行定位,因此能将板簧10牢固地固定在框架7的适当位置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部7c通过从输出侧面7h朝反输出侧面7j冲裁的冲压冲裁加工而形成,输出侧面7h的端部成为冲压冲裁加工时形成的塌边部7k。因此,在输出侧面7h上不产生飞边。因此,焊接时能使板簧10的焊接用突起部10p与输出侧面7h适当紧贴。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10通过从固定在输出侧面7h上的一侧朝另一侧(前端侧)冲裁冲压的冲裁加工进行冲裁,以当板簧10被焊接固定在框架7的输出侧面7h上时,在板簧10的与输出侧面7h相对的面上不产生毛刺部。因此,焊接时能使板簧10的焊接用突起部10p与输出侧面7h更可靠地紧贴。其结果是,能更牢固地固定板簧10和框架7,能可靠地提高电动机1的耐冲击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7的输出侧面7h和板簧10的位于输出侧面7h侧的面上不产生飞边,即形成为在反输出侧面7j侧产生飞边,因而能使板簧10与输出侧面7h适当紧贴(使它们呈面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10的贯穿孔10a比框架7的轴承孔7e形成得大,使板簧10不与轴承孔7e的边缘部分接触。因此,即使在输出侧面7h的边缘部分产生飞边,板簧10也不会被该飞边卡住。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10通过凸焊而被固定在输出侧面7h上,在板簧10与输出侧面7h之间形成有多个焊接部25。凸焊时,不改变焊接用的电极的配置就能在配置焊接用突起部10p的多个部位进行焊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简化电动机1的制造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在焊接前的侧面部7c上形成凸焊用的突起部,而是在焊接前的板簧10上形成凸焊用的焊接用突起部10p。因此,能防止可能会因在侧面部7c上形成焊接用突起部而引起的轴承孔7e的变形。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侧轴承8被板簧10朝反输出侧施力,以能在轴向上沿轴承孔7e的内周面移动的状态得到保持,因此,防止了轴承孔7e的变形,能使输出侧轴承8顺畅地沿轴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板簧10与输出侧面7h固定的焊接部25形成在两个突出部10c各自的根部附近以及狭缝部10e的左右方向外侧。因此,能在作为力的作用点的轴承抵接部10b的根部和突出部10c的根部固定板簧10。因此,能提高板簧10的固定强度。
(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较为理想的实施方式的一例,但并不局限于此,可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板簧10通过凸焊固定在框架7的输出侧面7h上。除此之外,例如也可通过在板簧10和输出侧面7h被电极加压的状态下对电极通电而使板簧10和输出侧面7h焊接的点焊,将板簧10固定在输出侧面7h上。另外,也可通过利用激光的热量使板簧10与输出侧面7h焊接的激光焊接,将板簧10固定在输出侧面7h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轴2的前端部2a配置在输出侧轴承8的轴承凹部8a中,利用输出侧轴承8在轴向上支撑转轴2的前端部2a。除此之外,例如也可像上述专利文献1~3记载的那样,使板簧10直接与转轴2的前端部2a抵接,利用板簧10在轴向上支撑转轴2的前端部2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输出侧轴承8被板簧10朝反输出侧施力。除此之外,例如也可利用压缩螺旋弹簧或碟形弹簧等将输出侧轴承8朝反输出侧施力。这种情况下,可将压缩螺旋弹簧或碟形弹簧等配置成与弹簧抵接部8r的前端8s抵接。并且,这种情况下例如可将保持压缩螺旋弹簧或碟形弹簧等的保持部件通过焊接固定在框架7的输出侧面7h上。另外,这种情况下,压缩螺旋弹簧或碟形弹簧和保持压缩螺旋弹簧或碟形弹簧的保持部件构成用于将转轴2的输出侧的端部朝反输出侧施力的施力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板簧10上形成有两个突出部10c,但形成在板簧10上的突出部10c的数目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Claims (13)

1.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转轴的转子、
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外周侧的定子、
固定在所述定子上的框架、以及
用于将所述转轴的输出侧的端部朝反输出侧施力的金属制的施力部件,
所述框架包括:底面部;从所述底面部竖立形成并固定在所述定子上的定子固定部;以及从所述底面部竖立形成、与所述定子固定部相对配置并支撑所述转轴的输出侧的端部的枢转支撑部,
所述施力部件通过焊接而被固定在所述枢转支撑部的输出侧的面即输出侧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支撑部是通过从所述输出侧面朝所述枢转支撑部的反输出侧的面即反输出侧面进行冲裁的冲压冲裁加工而形成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所述转轴的输出侧的端部的输出侧轴承,
在所述枢转支撑部上形成有贯穿所述枢转支撑部并配置所述输出侧轴承的轴承孔,
所述轴承孔是通过从所述输出侧面朝所述反输出侧面进行冲裁的冲压冲裁加工而形成的,
在所述轴承孔的内周面上,所述转轴的轴向上的剪切面的长度比断裂面的长度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部件是板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通过凸焊而被固定在所述输出侧面上,
在所述板簧与所述输出侧面之间形成有将所述板簧与所述输出侧面固定的多个凸焊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簧上形成有所述凸焊时与所述输出侧面抵接的焊接用突起部的形成痕迹。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是通过从固定在所述输出侧面上的一侧朝另一侧进行冲裁的冲压冲裁加工而形成的。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将所述输出侧轴承朝反输出侧施力,所述输出侧轴承以能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移动的状态配置在所述轴承孔内,
在所述板簧上形成有防止所述输出侧轴承从所述轴承孔脱开的防脱部,
将所述板簧与所述输出侧面固定的焊接部至少形成在所述防脱部的附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子的反输出侧的端面上以不能移动的形态固定有反输出侧轴承,利用所述反输出侧轴承在轴向和径向上将所述转轴的反输出侧的端部能旋转地支撑。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输出侧轴承形成为具有轴承凹部的有底圆筒状,所述转轴的反输出侧的端部被插入所述轴承凹部内,并与所述轴承凹部的底面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子的反输出侧的端面上固定有由金属板形成的端板,利用该端板将所述反输出侧轴承以不能移动的形态固定在所述定子上。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枢转支撑部上,贯穿所述枢转支撑部的轴承孔通过从所述输出侧面朝所述反输出侧面进行冲裁的冲压冲裁加工而形成,支撑所述转轴的输出侧的端部的输出侧轴承以能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移动的形态配置在所述轴承孔内,
所述施力部件是包括将所述转轴的输出侧的端部朝所述反输出侧轴承施力的轴承抵接部以及形成有焊接部的平坦面部的板簧,
通过将所述板簧的所述平坦面部焊接固定在所述枢转支撑部的所述输出侧面上,所述板簧的所述轴承抵接部将所述输出侧轴承朝所述反输出侧轴承侧施力。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簧上,从所述平坦面部以长条状突出形成有所述轴承抵接部,并突出形成有防止所述输出侧轴承从所述轴承孔脱开的防脱部,
将所述板簧的所述平坦面部与所述输出侧面固定的焊接部形成在所述防脱部的附近位置以及以所述长条状突出形成的所述轴承抵接部的根部的两侧位置上。
CN200910139516.3A 2008-07-01 2009-06-26 电动机 Active CN1016212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72376A JP5264323B2 (ja) 2008-07-01 2008-07-01 モータ
JP2008172376 2008-07-01
JP2008-172376 2008-07-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1240A true CN101621240A (zh) 2010-01-06
CN101621240B CN101621240B (zh) 2013-05-08

Family

ID=41463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9516.3A Active CN101621240B (zh) 2008-07-01 2009-06-26 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26646B2 (zh)
JP (1) JP5264323B2 (zh)
CN (1) CN10162124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0307A (zh) * 2011-05-09 2012-11-1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4079121A (zh) * 2013-03-28 2014-10-0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
CN104242594A (zh) * 2013-06-12 2014-12-2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4578623A (zh) * 2013-10-18 2015-04-2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马达制造用的冲切器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64323B2 (ja) * 2008-07-01 2013-08-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20110072927A1 (en) * 2009-09-30 2011-03-31 Gilbas Russel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ttachment of a lead screw to a motor shaft
JP2012235667A (ja) * 2011-05-09 2012-11-29 Nidec Sankyo Corp モータ
KR101329656B1 (ko) * 2011-08-05 2013-11-14 주식회사 모아텍 용접 영역부를 갖는 스텝핑 모터용 브라켓
JP2013211979A (ja) * 2012-03-30 2013-10-10 Nidec Sankyo Corp モータ
JP5977070B2 (ja) * 2012-04-18 2016-08-2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5980010B2 (ja) * 2012-06-27 2016-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552267B2 (ja) 2015-05-21 2019-07-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47737A (ja) * 1986-04-18 1987-10-28 Canon Electronics Inc ステツピングモ−タ−
JP2533191B2 (ja) * 1989-05-30 1996-09-11 株式会社テック ステッピングモ―タ
JPH0698522A (ja) 1992-09-14 1994-04-08 Sony Corp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H0767313A (ja) * 1993-08-30 1995-03-10 Tec Corp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US6317287B1 (en) * 1995-04-07 2001-11-13 Copal Company Limited Motor with output shaft having lead screw portion and pre-load generating mechanism
JP3393001B2 (ja) * 1996-01-11 2003-04-07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3399368B2 (ja) * 1998-06-29 2003-04-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スクリュー付きモータ
JP2002327730A (ja) * 2001-05-01 2002-11-15 Ntn Corp 連接棒および軸受付き連接棒
JP2003323847A (ja) * 2002-05-07 2003-11-14 Koito Mfg Co Ltd アークチューブ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11744A (ja) * 2002-06-06 2004-01-15 Minebea Co Ltd 歯形電磁クラッチ・ブレーキ
TWI241568B (en) * 2004-02-10 2005-10-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Guiding mechanism
JP4523783B2 (ja) 2004-03-17 2010-08-11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モータ保持装置
JP4452154B2 (ja) * 2004-06-25 2010-04-2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4573626B2 (ja) * 2004-10-29 2010-11-0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4648732B2 (ja) * 2005-03-11 2011-03-0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4684689B2 (ja) * 2005-03-14 2011-05-1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4738909B2 (ja) * 2005-06-21 2011-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JP2007104849A (ja) 2005-10-07 2007-04-19 Tokyo Micro:Kk 小型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それを有する駆動機構、及び、位置決め機構
JP4727467B2 (ja) * 2006-03-17 2011-07-2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5264323B2 (ja) * 2008-07-01 2013-08-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0307A (zh) * 2011-05-09 2012-11-1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4079121A (zh) * 2013-03-28 2014-10-0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
CN104242594A (zh) * 2013-06-12 2014-12-2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4578623A (zh) * 2013-10-18 2015-04-2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马达制造用的冲切器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16923A (ja) 2010-01-21
US8026646B2 (en) 2011-09-27
JP5264323B2 (ja) 2013-08-14
US20100001600A1 (en) 2010-01-07
CN101621240B (zh) 201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21240B (zh) 电动机
CN101621241B (zh) 电动机
CN100508354C (zh) 振动波电机和镜头筒
CN101064445B (zh) 电动机
JP4493549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2412690B (zh) Dc电动机
JP4600886B2 (ja) モータ
CN101546952B (zh) 电动机
CN1937372A (zh) 电动机的制造方法及电动机
CN202565081U (zh) 电动机
JP2007202275A (ja) モータ
CN102780290B (zh) 电动机
JP6071317B2 (ja) モータ
JP2005204459A (ja) 小型モータ
JPH04248346A (ja) 小型モータのスラスト軸受バネ
CN211530921U (zh) 电动机
CN102684356A (zh) 电动机
CN102075061A (zh) 电动机
JPH10285858A (ja)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JP6711131B2 (ja) ロータ及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KR20130073386A (ko) 스핀들 모터
JP2018033241A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0158138A (ja) リードスクリュー付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KR20090035849A (ko) 스테핑 모터
JP2012055062A (ja) 振動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