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7586B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7586B
CN101607586B CN2009101461894A CN200910146189A CN101607586B CN 101607586 B CN101607586 B CN 101607586B CN 2009101461894 A CN2009101461894 A CN 2009101461894A CN 200910146189 A CN200910146189 A CN 200910146189A CN 101607586 B CN101607586 B CN 1016075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filter
air
secondary air
storage battery
typ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61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07586A (zh
Inventor
大高敏浩
藤山孝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1481528&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607586(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07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75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075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758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可以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具有不影响其他部件且考虑了空气滤清器所适合的配置部位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该鞍乘型车辆具有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构成为具有:利用发动机的进气负压进行开闭的二次空气控制阀、与用于净化被供给到发动机的空气的空气滤清器分开地配置于该二次空气控制阀上游的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该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在发动机的排出气体流路中途导入外部空气并使排出气体中的未燃烧成分燃烧,在保持蓄电池(131)的蓄电池壳(121)一体地设置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改良。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鞍乘型车辆,已知有与设于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空气滤清器分开地设置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用的第二空气滤清器的鞍乘型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427824号公报
根据专利文献1的图2,在发动机的缸17连接有排气消声器25,在该排气消声器25上依次连接有分支管27、下游侧二次空气导入管28、单向阀29、上游侧二次空气导入管31,在该上游侧二次空气导入管31的端部连接有空气滤清器30。空气滤清器30配置于座位10后部的下方且位于后轮16的上方。
如上所述,通过与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空气滤清器分开地设置二次空气导入用空气滤清器30,可以避免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空气滤清器的大型化,但因空气滤清器30而导致部件数增加。
另外,由于空气滤清器30配置于后轮16的上方,因此,例如需要考虑配置部位,以使其不影响后轮16向上方的移动。并且,空气滤清器30要求配置于难以遭受雨水或尘埃等侵入的部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可以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具有考虑了空气滤清器所适合的配置部位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第一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具有二次空气供给装置,该二次空气供给装置构成为具有:利用发动机的进气负压进行开闭的二次空气控制阀、与用于净化被供给到发动机的空气的第一空气滤清器分开地配置于该二次空气控制阀上游的第二空气滤清器,该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在发动机的排出气体流路中途导入外部空气并使排出气体中的未燃烧成分燃烧,该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在保持电气安装件的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上一体地设置第二空气滤清器。
作为其作用,通过在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一体地设置第二空气滤清器,不需要以往那样的与第一空气滤清器分开地设置的第二空气滤清器,部件数量减少。
并且,由于收纳蓄电池的电装件保持部件的周边为雨水或尘埃等难以侵入的部位,因此适于配置第二空气滤清器。
第二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具有:在一侧面具有开口部且收纳蓄电池的蓄电池收纳部、在同一侧面具有开口部的第二空气滤清器部、为了与蓄电池收纳部一起装卸自如地保持蓄电池而设于蓄电池收纳部的开口部的蓄电池盖,第二空气滤清器构成为具有:第二空气滤清器部、装卸自如地堵塞该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开口部的第二空气滤清器盖。
作为其作用,可以从车辆的同一侧面进行如下作业:开闭蓄电池盖而进行蓄电池的取放或维护,或打开第二空气滤清器盖而进行第二空气滤清器内的空气滤清器构件的维护。
另外,由于蓄电池收纳部及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各自的开口都设于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的同一侧,因此,在利用模具成形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时容易进行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的脱模。
第三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蓄电池收纳部及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都沿车宽方向配置。
作为其作用,在沿车宽方向形成蓄电池收纳部时,蓄电池收纳部为了收纳比较大的蓄电池而需要在车宽方向确保空间,若将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长度方向与蓄电池收纳部同样地沿车宽方向配置,则也可以利用在车宽方向被确保的空间来增大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容量,并且,即便增大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容量,也可以将空气滤清器壳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抑制得小。
第四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第二空气滤清器盖在侧面具有取出二次空气的取出口,该取出口沿该侧面延伸。
作为其作用,用于在发动机的排出气体流路中途导入外部空气的配管,沿第二空气滤清器盖的上述侧面与第二空气滤清器的二次空气取出口连接,上述配管向第二空气滤清器盖的侧部的突出量被抑制。
第五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第二空气滤清器在车宽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二空气滤清器盖,在另一侧设有通向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空气取入口,该空气取入口从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突出端设于车体内侧。
作为其作用,设于车宽方向另一侧的空气取入口相比向车宽方向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突出端,不会向侧面突出,因此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的车宽方向的尺寸被抑制。
第六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配置于在座位下方设置的燃料箱的下方。
作为其作用,被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收纳的作为重物的蓄电池配置于车辆的低位置,车辆的重心降低。
第七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配置于侧面看为三角形状的空间内,该三角形状的空间由主架、支承座位的座位导轨、加强该座位导轨的辅助架形成。
作为其作用,对车辆而言当遇到飞石时,主架、座位导轨、辅助架遮挡飞石,从而保护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
第八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三角形状的空间构成倒三角形,在三角形的最低位置的顶点上方配置有蓄电池,靠近另两个顶点中的一个顶点而配置有第二空气滤清器部,并且,第二空气滤清器部形成沿着主架、座位导轨及辅助架中的两个部件的三角形状。
三角形的最低位置的顶点上方为上下具有很大高度的空间,在该空间内配置大的蓄电池。另外,在配置蓄电池后剩下的蓄电池前后空间中的一个空间,形成三角形状的第二空气滤清器部。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由于在保持电气安装件的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一体地设置第二空气滤清器,因此与设置单独的第二空气滤清器的情况相比,可以削减部件数量。
并且,配置有蓄电池的周边为雨水或尘埃等难以侵入的部位,通过将第二空气滤清器配置于这样的部位,设于第二空气滤清器内的空气滤清器构件难以被堵塞,从而可以延长空气滤清器构件的寿命,并可以减少维护次数。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具有:收纳蓄电池的蓄电池收纳部、与该蓄电池收纳部一起装卸自如地保持蓄电池的蓄电池盖、形成第二空气滤清器的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第二空气滤清器构成为具有:第二空气滤清器部、装卸自如地堵塞该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开口的第二空气滤清器盖,由于蓄电池盖和第二空气滤清器盖设于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的相同侧面,因此,可以从相同侧面进行蓄电池盖、第二空气滤清器盖的安装、拆卸、蓄电池或空气滤清器构件等的维护作业,可以高效进行作业。
另外,由于蓄电池收纳部的开口部和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开口部朝向相同方向,因此,容易进行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成形时的脱模,可以提高生产率。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由于蓄电池收纳部及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都沿车宽方向配置,因此,可以利用为了收纳蓄电池而确保的车宽方向的空间来确保增大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容量。另外,即便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容量增大,也可以减小第二空气滤清器部在与蓄电池收纳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可以缩短车辆的全长。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第二空气滤清器盖在侧面具有取出二次空气的取出口,该取出口沿该侧面延伸,因此,可以减小空气取出口及与该空气取出口连接的配管向车辆侧部的突出量,可以防止车宽变大。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第二空气滤清器在车宽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二空气滤清器盖,在另一侧设有通向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空气取入口,该空气取入口从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突出端设于车体内侧,因此,可以防止空气取入口相比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突出端向车宽方向突出,可以减小车宽。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配置于在座位下方设置的燃料箱的下方,因此,作为重物的蓄电池被设于低位置,从而可以降低车辆的重心。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配置于侧面看为三角形状的空间内,该三角形状的空间由主架、支承座位的座位导轨、加强该座位导轨的辅助架形成,因此,通过主架、座位导轨、辅助架可以保护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使其不受飞石等的影响。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三角形状的空间构成倒三角形,在三角形的最低位置的顶点上方配置有蓄电池,靠近另两个顶点中的一个顶点而配置有第二空气滤清器部,并且,第二空气滤清器部形成沿着主架、座位导轨及辅助架中的两个部件的三角形状,因此,可以在三角形的最低位置的顶点上方配置大型蓄电池,可以利用除最低位置顶点的另一顶点附近的空间配置第二空气滤清器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图3(a)~(b)是表示本发明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左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右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的第一右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的第二右侧视图;
图8(a)~(c)是表示本发明的辅助空气滤清器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及其周围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燃料箱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燃料箱的平面图;
图13(a)~(b)是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说明图;
图14(a)~(b)是本发明的排气装置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鞍乘型车辆(机动二轮车)            13主架
16、17座位导轨                      18、19辅助架
22发动机                            26燃料箱
47第一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        53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76座位                              111第二空气滤清器(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
113二次空气控制阀                   120三角形状的空间(空间)
121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蓄电池壳)     121A蓄电池收纳部
121D第二空气滤清器部(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
121R一侧面(右侧面)                  121c蓄电池收纳部的开口部
121g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开口部        121m空气取入口
121t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突出端    131电气安装件(蓄电池)
133第二空气滤清器盖(辅助空气滤清器盖)
133a空气取出口                  135蓄电池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优实施例。另外,附图是按照附图标记的指向看到的图。
图1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作为鞍乘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0构成为具有:构成骨架的车架11、设于前端的头管12、从该头管12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架13、安装于该主架13后端的枢轴板14、从主架13的中途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位导轨16、17(仅表示图中跟前侧的附图标记16)、分别连结主架13的后端及各座位导轨16、17的左右一对辅助架18、19(仅表示图中跟前侧的附图标记18),前叉21转向自如地安装于头管12,发动机22安装于主架13及枢轴板14,在枢轴板14上经由枢轴23摇动自如地安装有摇动臂24,在座位导轨16、17上安装有燃料箱26。
前叉21在构成其上部的转向杆31上安装有操作手柄32,下端安装有前轮33。
发动机22是如下的驱动源,即在后部一体地设有变速器34且前后较长呈大致水平地配置,在曲轴箱36安装有缸体37,在该缸体37安装有缸盖38。
在缸盖38的上部安装有进气装置41,在缸盖38的下部安装有排气装置42。
进气装置41由如下部件构成:经由进气管44与缸盖38连接的化油器46、经由连接管45与该化油器46连接的空气滤清器47,在化油器46上连接有后面详述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50。
排气装置42由如下部件构成:安装于缸盖38的排气管51、与该排气管51的后端连接的消音器52,在排气管51上连接有后面详述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3。
变速器34中,输出轴54从曲轴箱36的侧面突出,在该输出轴54上安装有主动链轮56。
在摇动臂24的后端安装有后轮58。
在后轮58一体地设有从动链轮61,在主动链轮56和从动链轮61上挂设有链条62。
在摇动臂24的后端和分别设置于座位导轨16、17的托架64、66(仅表示图中跟前侧的附图标记64)上,跨接安装有后缓冲单元67、67(仅表示图中跟前侧的附图标记67)。
在此,附图标记71是操作杆、72是前罩、73是前挡板、74是腿部遮挡件、76是座位、77是本体罩、78是尾灯、81是后挡板、82是主支架。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侧视图,在燃料箱26和化油器46之间设有蒸发燃料处理装置50,其使燃料箱26内的燃料因蒸发而生成的蒸发燃料吸入到进气装置41的化油器46中。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50是如下系统,即利用发动机的进气负压,使存在于燃料箱26内的蒸发燃料的成分即HC(碳氢化合物)与混合气体一并吸入到进气系统而使其燃烧。蒸发燃料处理装置50构成为具有:设于燃料箱26内的上部的气液分离器89、一端与该气液分离器89连接的上游侧排出管90、一端与该上游侧排出管90的另一端连接的下游侧排出管91、与该下游侧排出管91的另一端连接的滤罐(キヤニスタ)92、一端与该滤罐92连接的第一清洗配管93、与该第一清洗配管93的另一端连接的清洗控制阀94、一端与该清洗控制阀94连接且另一端与化油器46详细而言与构成化油器46的化油器本体96的侧面连接的第二清洗配管97、用于净化导入到滤罐92的新空气的滤罐用空气滤清器101、分别连接该滤罐用空气滤清器101及滤罐92的新空气导入管102、为了使滤罐92内和外部连通而从滤罐92向下方延伸且下端向外部空气敞开的外部连通管103。
上述气液分离器89是如下部件,即,即便在燃料箱26内加入燃料而达到上限时(所谓的满箱时),也可以进行上游侧排出管90及下游侧排出管91的蒸发燃料的排出。详细结构在后面叙述。
滤罐92是填充有暂时吸附蒸发燃料的活性碳的容器。
第一清洁配管93及第二清洁配管97是构成清洁配管98的部件,上述清洁控制阀94以使阀的打开方向成为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设于清洁配管98的中途。
清洁控制阀94是为了防止如下情况而控制蒸发燃料的吸入量的单向阀,即防止大量的蒸发燃料一次吸入到化油器46内而使混合气体的空燃比较大变动。当作用规定值以上的负压时,该清洁控制阀94允许蒸发燃料从滤罐92向化油器46流动,并阻止气体从化油器46向滤罐92的流动。
滤罐用空气滤清器101与空气滤清器47(参照图1)分开地构成设于后述蓄电池壳的辅助空气滤清器105的一部分。
接着说明以上所述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50的作用。
流入到滤罐92内的蒸发燃料暂时被活性碳吸附。接着,当进气系统的进气负压作用于滤罐92时,利用由新空气导入管102导入到滤罐92内的新空气,蒸发燃料从活性碳脱离并被吸入化油器46内。
图3(a)、(b)是表示本发明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说明图。
图3(a)是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3的侧视图,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3用于净化从发动机排出到排气装置42内的排出气体,其构成为具有:设于辅助空气滤清器105的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经由橡胶制第一软管112与该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连接的二次空气控制阀113、从该二次空气控制阀113向排气管51侧延伸且具有耐热性的橡胶制第二软管114、一端与该第二软管114连接并且另一端与排气管51的中途连接的金属制管道116、分别连接二次空气控制阀113及进气管44的橡胶制第三软管117。
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与滤罐用空气滤清器101(参照图2)一并构成辅助空气滤清器105。
二次空气控制阀113是进行如下控制的部件,即,根据经由第三软管117从进气装置41的进气管44得到的进气负压,对从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到排气管51的二次空气的流路进行开闭,从而控制供给到排气管51内的二次空气量。
接着说明以上所述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3的作用。
当在二次空气控制阀113内不作用进气负压或作用的进气负压小时,设于二次空气控制阀113内的流量控制阀构成打开状态。
在排气管51内,通过开闭设于缸盖的排气阀,产生正压和负压反复出现的排气压力的脉动,当排气管51内成为负压时,二次空气从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供给到排气管51。
另外,若在二次空气控制阀113内作用较大的负压,则流量控制阀成为关闭状态,故二次空气向排气管51的供给停止。
由于在二次空气控制阀113内的出口,设有作为单向阀的簧片阀,故若排气管51内成为正压,则簧片阀关闭,可以防止排出气体向二次空气控制阀113内的倒流。
图3(b)是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3的主要部分平面图,二次空气控制阀113设于主架13的右侧,第二软管114和管道116在车宽方向利用排气管51连通内侧。
图4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左主要部分侧视图,图中的箭头(前)表示车辆前方(以下相同)。
鞍乘型车辆10在由主架13、座位导轨16、17(仅表示图中跟前侧的附图标记16)、及辅助架18、19(仅表示图中跟前侧的附图标记18)包围的三角形状(详细地说为倒三角形)的空间120,配置有蓄电池壳121,在该空间120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26,该燃料箱26利用前部安装部123及后部安装部124安装于座位导轨16、17。另外,在空间120的左侧方,以朝下前方的状态配置有滤罐92,该滤罐92利用滤罐用托架126安装于辅助架18。
蓄电池壳121具有:收纳蓄电池的蓄电池收纳部121A和形成前述辅助空气滤清器105(参照图2)的一部分的辅助空气滤清器部121B,在该蓄电池收纳部121A的底壁121a(在车宽方向为左侧的外壁)安装有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128。另外,附图标记121b为辅助空气滤清器部121B的底壁(在车宽方向为左侧的外壁)。
图中的附图标记129为一端与空气取入口121m连接且另一端在后面详述的遮蔽部121u的上方开口的空气取入用橡胶软管。
图5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右主要部分侧视图,在设于蓄电池壳121的中央部的蓄电池收纳部121A收纳有蓄电池131,蓄电池收纳部121A的前方配置有辅助空气滤清器105。
蓄电池131的跟前侧被蓄电池盖(未图示)保持,该蓄电池盖堵塞蓄电池收纳部121A的开口部。另外,图中的附图标记133是设于辅助空气滤清器的辅助空气滤清器盖。
如以上图1~图5所示,在具有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3的鞍乘型车辆10中,该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3由利用发动机22的进气负压进行开闭的二次空气控制阀113和作为第二空气滤清器的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构成,该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与用于净化供给到发动机22的空气的、作为第一空气滤清器的空气滤清器47分开地配置于该二次空气控制阀113的上游,该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3向发动机22的排出气体流路中途导入外部空气并使排出气体中的未燃烧成分燃烧,由于在保持作为电气安装件的蓄电池131的、作为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的蓄电池壳121,一体地设置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因此与分开地设置第二空气滤清器的情况相比,可以削减部件数量。
另外,由于在保持蓄电池131的蓄电池壳121设置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因此难以对其他部件的配置产生影响,不需要特别地考虑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的配置部位。
并且,由于配置有蓄电池131的周边是雨水或尘土等难以侵入的部位,所以通过在这样的部位配置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设于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内的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构件142(参照图8(c))难以被堵塞,从而可以延长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构件142的寿命,并可以减少维护次数。
另外,由于蓄电池壳121配置于在座位76下方设置的燃料箱26的下方,因此,作为重物的蓄电池131被设于低位置,从而可以降低车辆的重心。
并且,如图4所示,由于蓄电池壳121配置于由主架13、支承座位76的座位导轨16、17(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16)和用于加强这些座位导轨16、17的辅助架18、19(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18)形成的侧面看为三角形的空间120内,因此,通过主架13、座位导轨16、17、辅助架18、19可以保护蓄电池121,使其不受飞石等的影响。
另外,如图4、图5所示,三角形状的空间120构成倒三角形,在三角形的最低位置的顶点上方配置有蓄电池131,靠近另两个顶点中的一个顶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由主架13和座位导轨16、17形成的顶点)而配置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参照图6),并且,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形成沿着主架13、座位导轨16、17及辅助架18、19中的两个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主架13及座位导轨16、17)的三角形状,因此,可以在三角形的最低位置的顶点上方配置大型蓄电池131,可以利用除最低位置顶点的另一顶点附近的空间配置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从而可以有效利用空间。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的第一右侧视图,蓄电池壳121具有:在右侧面121R具有开口部121c的蓄电池收纳部121A、同样地在右侧面121R具有后述开口部的辅助空气滤清器部121B、装卸自如地堵塞蓄电池收纳部121A的开口部121c的蓄电池盖(未图示)。
蓄电池收纳部121A是设于蓄电池壳12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纵向长的凹部,在开口部121c的下缘设有安装有铰链轴的铰链轴承部121e,蓄电池壳被铰链轴自由开闭地支承。
辅助空气滤清器部121B由如下部件构成:滤罐用空气滤清器部121C,其具有与蓄电池收纳部121A的下前部邻接的纵向长的开口部121f;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其具有位于该滤罐用空气滤清器部121C的斜上前方的三角形状的开口部121g。这两个开口部121f、121g被共同的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参照图5)堵塞。
滤罐用空气滤清器部121C在底面121h设有空气取出口121j。
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在底面121k设有空气取入口121m。
图中的附图标记121p是拧入螺钉的螺纹孔,该螺钉将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安装在蓄电池壳121上,附图标记121q是为了固定配线束(ワイヤハ一ネス)而形成于蓄电池壳121的前端部下部的配线束固定部,附图标记121r是用于将蓄电池壳121安装在车架11(参照图1)的安装孔。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的第二右侧视图,表示在蓄电池壳121上安装有蓄电池盖135(为由粗线表示轮廓的部分)的状态。
蓄电池盖135具有:为了从下方与蓄电池壳121的铰链轴承部121e卡合而形成于下端部的铰链轴部135a、为了使收纳的蓄电池131的上部露出而形成于上端部的缺口部135b、插入螺钉137的螺钉插通孔135c,该螺钉137将蓄电池盖135的上部固定于蓄电池壳121上。
图8(a)~(c)是表示本发明的辅助空气滤清器的说明图。
图8(a)是表示辅助空气滤清器105的主要部分侧视图,构成辅助空气滤清器105的一部分的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在外侧面具有向前方延伸并且向前方开口的空气取出口133a,空气取出口133a与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参照图3)的第一软管112(参照图3)连接。
图8(b)是图8(a)的b-b线剖面图,表示滤罐用空气滤清器101的截面。
滤罐用空气滤清器101构成为具有:形成于蓄电池壳121的滤罐用空气滤清器部121C、堵塞该滤罐用空气滤清器部121C的开口部121f的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被夹入在这些滤罐用空气滤清器部121C及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之间而被固定的滤罐用空气滤清器构件141。
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具有滤罐用空气滤清器101的空气取入口133b(参照图8(a))。
滤罐用空气滤清器部121C为其长度方向沿车宽方向设置的部分。
滤罐用空气滤清器构件141的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侧的空间为不清洁侧143,滤罐用空气滤清器构件141的滤罐用空气滤清器部121C侧的空间为清洁侧144。
图8(c)是图8(a)的c-c线剖面图,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构成为具有:形成于蓄电池壳121的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堵塞该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的开口部121g的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被夹入在这些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及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之间而被固定的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构件142。
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为其长度方向沿车宽方向设置的部分,设于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的底壁121b的空气取入口121m,相比底壁121b的突出端121t而位于车体内侧。
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构件142的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侧的空间为不清洁侧145,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构件142的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侧的空间为清洁侧146。
图中的附图标记147是划分不清洁侧145内的分隔板,两个隔壁147a、147b被支承部件147c、147d支承,并且,连通管148安装于各隔壁147a、147b。
从空气取入口121m流入到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的空气,如两个箭头所示,流过两个连通管148而到达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构件142侧。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及其周围的立体图,在蓄电池收纳部121A的底壁121a一体地形成有向车宽方向突出的遮蔽部121u,在该遮蔽部121u的下方配置有ECU128。由此,通过遮蔽部121u,可以使ECU128难以遭受雨水或尘埃等侵入。
另外,由于设于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的底壁121b的空气取入口121m,相比底壁121b的突出端121c而位于车体内侧,因此,例如与在突出端121t设置空气取入口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的车宽方向的尺寸。
另外,即便在空气取入口121m安装橡胶软管并向车辆后方延伸,也可以防止橡胶软管在车宽方向从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向外侧突出。
并且,蓄电池收纳部121A和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都配置成长度方向沿车宽方向延伸,这些蓄电池收纳部121A和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通过两个横壁121v、121w一体地连结。因此,通过这些横壁121v、121w,可以提高蓄电池收纳部121A和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的刚性,可以抑制振动。
如以上的图7、图8(a)~(c)所示,蓄电池壳121具有:收纳蓄电池131的蓄电池收纳部121A、与该蓄电池收纳部121A一起装卸自如地保持蓄电池131的蓄电池盖135、形成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参照图5)的作为第二空气滤清器部的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滤罐用空气滤清器部121C。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构成为具有: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装卸自如地堵塞该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的开口部121g的作为第二空气滤清器盖的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滤罐用空气滤清器101构成为具有:滤罐用空气滤清器部121C、装卸自如地堵塞该滤罐用空气滤清器部121C的开口部121f的作为第二空气滤清器盖的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由于蓄电池盖135和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设于蓄电池壳121的相同侧面,所以可以从相同侧面进行蓄电池盖135、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的安装、拆卸、蓄电池131或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构件142等的维护作业,可以有效进行作业。
另外,由于蓄电池收纳部121A的开口部121c、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的开口部121g和滤罐用空气滤清器部121C的开口部121f朝向相同方向,因此,容易进行蓄电池壳121成型时的脱模,可以提高生产率。
并且,由于将滤罐用空气滤清器101和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的罩作为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而设为一体,因此可以削减部件数量。
另外,如图8(a)~(c)所示,蓄电池收纳部121A和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都沿车宽方向配置,因此,可以确保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的容量大。另外,即便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的容量增大,也可以减小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在与蓄电池收纳部121A的长度方向正交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可以缩短车辆的全长。
并且,如图8(a)所示,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在侧面具有取出二次空气的空气取出口133a,该空气取出口133a沿其侧面延伸,因此,可以减小空气取出口133a及与该空气取出口133a连接的第一软管(参照图3)向车辆侧部的突出量,可以防止车宽变大。
并且,如图8(c)、图9所示,在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111中,在车宽方向的一侧设有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在另一侧设有通向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的空气取入口121m,该空气取入口121m相比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的突出端121t而设于车体内侧,因此,可以防止空气取入口121m相比二次空气供给用空气滤清器部121D的突出端121t而向车宽方向突出,可以减小车宽。
图10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在左右的座位导轨16、17的下方配置有蓄电池壳121,并且,蓄电池壳121相比左右的座位导轨16、17向外侧方突出。
例如,蓄电池收纳部121A的遮蔽部121u、辅助空气滤清器部121B的底壁121b相比座位导轨16向左侧方突出,辅助空气滤清器盖133的空气取出口133a相比座位导轨17向右侧方突出。
另外,滤罐92相比座位导轨16向左侧方突出。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燃料箱的侧视图(部分剖面图),燃料箱26构成为具有:安装于车架侧的下箱半体151和安装于该下箱半体151的上部的上箱半体152,形成于下箱半体151的周缘的下凸缘151a和形成于上箱半体152的周缘的上凸缘152a接合。
上箱半体152在上面具有加入燃料的加油口153和安装用于计测燃料的剩余量的计测器的计测器安装部154。
构成蒸发燃料处理装置50(参照图2)的气液分离器89配置于燃料箱26内的上箱半体152侧,上游侧排出管90的大部分配置于燃料箱26内,上游侧排出管90的前端部90a贯通下箱半体151的前壁而向外部突出。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燃料箱的平面图(部分剖面图),在气液分离器89安装有用于安装到下箱半体151(参照图11)的右侧壁151R的第一托架156,在上游侧排出管90安装有用于安装到下箱半体151的左侧壁151L的第二托架157。
回到图11,通过在下箱半体151安装设于气液分离器89的第一托架156和设于上游侧排出管90的第二托架157,在组装燃料箱26时,若预先在下箱半体151安装被安装于气液分离器89的第一托架156和被安装于上游侧排出管90的第二托架157,则可以容易地将上箱半体152安装于下箱半体151。
图13(a)、(b)是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说明图。
图13(a)是气液分离器89的剖面图,气液分离器89构成为具有:分离器盒161和插入到该分离器盒161的分离器管162,分离器管162是一体地设于上游侧排出管90的前端的部分。
分离器盒161构成为具有:筒部件164、堵塞该筒部件164一端的开口并且分离器管162贯通的第一盖165、堵塞筒部件164另一端的开口的第二盖166。
分离器管162的端面162a与第二盖166抵接,在从端面162a离开的位置的上部及下部,开设有连通内外的上部连通孔162b及下部连通孔162c。
筒部件164是安装第一托架156(参照图12)的部件。
第一盖165具有:分离器管162嵌合的内周筒状部165a、安装于筒部件164一端部的外周面的外周筒状部165b。
第二盖166具有:上部贯通孔166a及下部贯通孔166b、和安装于筒部件164另一端部的外周面的外周筒状部166c。
接着说明以上所述的气液分离器89的作用。
图13(b)表示燃料箱内的燃料170积存于气液分离器89的下方的状态。
燃料170蒸发而产生蒸发燃料,若燃料箱内的气相171的压力增高,则蒸发燃料如箭头所示,通过第二盖166的上部贯通孔166a及下部贯通孔166b而流入到分离器盒161内,进而,通过分离器管162的上部连通管162b及下部连通管162c而进入分离器管162内,从而被输送到滤罐92(参照图2)。
例如,当燃料浸入气液分离器89内时,该燃料从下部贯通孔166b流出到气液分离器89的外部。即,下部贯通孔166b为排出用的孔。
图14(a)、(b)是本发明的排气装置的说明图。
图14(a)是排气装置42的平面图,排气装置42的大部分相对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体中心线175配置于右侧,构成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3(参照图3)的管道116从排气管51的上方朝下方且从内侧朝外侧延伸,并且与排气管51的内侧面连接。由此,管道116与排气管51的连接部从车体外侧方难以看到,从而可以提高外观性。另外,由于管道116不向车体外侧突出,因此在车宽方向可以使机动二轮车10(参照图1)小型化。
图中的附图标记176是为了支承管道116,跨接管道116和排气管51而安装的支承件,附图标记177、177是为了在消声器52的外侧面安装遮热罩(未图示)而设置的罩安装部件。
图14(b)是图14(a)的b-b线剖面图,消声器52构成为具有:与排气管51的后端连接的内管组装体181、和以覆盖该内管组装体181的周围的方式安装于排气管51及内管组装体181的外管组装体182。
内管组装体181从排气管51向后依次连接有第一内锥形管184、第一内管185、第二内锥形管186、第二内管187、内侧尾管188而构成,内侧尾管188利用隔壁189与外管组装体182连结。
在第一内管185内安装有第一催化剂191,在第二内管187内,从前向后依次安装有第二催化剂192、第三催化剂193。
外管组装体182具有从排气管51向后依次连接的第一外锥形管195、第一外管196、第二外锥形管197、第二外管198,从第一外管196的后半部分到第二外管198被遮热罩201覆盖。
如上所述,在消声器52中,利用三种催化剂即第一催化剂191、第二催化剂192及第三催化剂193依次促进排出气体的净化,因此,第一催化剂191最先与排出气体反应,特别是几乎全部的未燃烧燃料利用该第一催化剂191燃烧而变为高温,但对第二催化剂192及第三催化剂193而言,由于反应的气体成分减少,故第二催化剂192及第三催化剂193不会变为第一催化剂191那样的高温,因此,可以利用板厚度薄的保持部件保持第二催化剂192及第三催化剂193。
其中,为了不降低第二催化剂192及第三催化剂193的催化反应而将其保持于规定温度,因此,在第二催化剂192及第三催化剂193的外侧设有遮热罩201,例如,抑制因行进风而被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蓄电池壳121的蓄电池收纳部121A前方的三角形状的空间配置辅助空气滤清器105,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在蓄电池收纳部121A后方的三角形状的空间配置辅助空气滤清器105。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具有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及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鞍乘型车辆。

Claims (7)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具有二次空气供给装置,该二次空气供给装置构成为具有:利用发动机的进气负压进行开闭的二次空气控制阀、与用于净化被供给到所述发动机的空气的第一空气滤清器分开地配置于该二次空气控制阀上游的第二空气滤清器,该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在发动机的排出气体流路中途导入外部空气并使排出气体中的未燃烧成分燃烧,该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保持电气安装件的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上一体地设置所述第二空气滤清器,
所述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具有:在一侧面具有开口部且收纳蓄电池的蓄电池收纳部、在同一侧面具有开口部的辅助空气滤清器部、为了与所述蓄电池收纳部一起装卸自如地保持蓄电池而设于蓄电池收纳部的开口部的蓄电池盖,
所述第二空气滤清器构成为具有:所述辅助空气滤清器部、装卸自如地堵塞该辅助空气滤清器部的开口部的第二空气滤清器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收纳部及所述辅助空气滤清器部的各自的长度方向都沿车宽方向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气滤清器盖在侧面具有取出二次空气的取出口,该取出口沿所述侧面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气滤清器在车宽方向在一侧设有所述第二空气滤清器盖,在另一侧设有通向所述辅助空气滤清器部的空气取入口,该空气取入口从所述辅助空气滤清器部的突出端设于车体内侧。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配置于在座位下方设置的燃料箱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安装件保持部件配置于自车辆侧面看为三角形状的空间内,该三角形状的空间由主架、支承所述座位的座位导轨、加强该座位导轨的辅助架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状的空间构成倒三角形,在三角形的最低位置的顶点上方配置有所述蓄电池,靠近另两个顶点中的一个顶点而配置有所述辅助空气滤清器部,并且,辅助空气滤清器部形成沿着所述主架、所述座位导轨及所述辅助架中的两个部件的三角形状。
CN2009101461894A 2008-06-20 2009-06-18 鞍乘型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75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2330/08 2008-06-20
JP2008162330A JP5078769B2 (ja) 2008-06-20 2008-06-20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7586A CN101607586A (zh) 2009-12-23
CN101607586B true CN101607586B (zh) 2013-08-07

Family

ID=41481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618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7586B (zh) 2008-06-20 2009-06-18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078769B2 (zh)
CN (1) CN101607586B (zh)
AR (1) AR072179A1 (zh)
BR (1) BRPI0901735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7844B2 (ja) * 2012-09-24 2016-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238329B2 (ja) * 2014-03-18 2017-11-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制御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JP2017149165A (ja) * 2014-07-04 2017-08-3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756031B2 (ja) * 2017-03-24 2020-09-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WO2020136783A1 (ja) * 2018-12-27 2020-07-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CN112425513A (zh) * 2020-11-18 2021-03-02 王增辉 一种牲畜粪便清除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57855A (zh) * 1971-08-20 1974-06-26
CN1370914A (zh) * 2001-02-13 2002-09-25 铃木株式会社 轻便摩托车的二次空气供给系统
CN1093217C (zh) * 1997-04-24 2002-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向小型机动两轮车的排气系统供给二次空气的装置
CN1236198C (zh) * 2000-12-28 2006-01-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滤清器的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6161U (ja) * 1981-10-30 1983-05-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に対するエアクリーナ組立体の取付け構造
JPH065987Y2 (ja) * 1986-08-19 1994-0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バツテリ収納装置
JP3466383B2 (ja) * 1996-07-05 2003-1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3685897B2 (ja) * 1996-12-26 2005-08-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物品収納構造
JP4400804B2 (ja) * 1999-09-22 2010-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ークリーナー装置
JP2002303132A (ja) * 2001-03-30 2002-10-18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
JP3457303B2 (ja) * 2002-08-23 2003-10-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トップカバーの取付け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57855A (zh) * 1971-08-20 1974-06-26
CN1093217C (zh) * 1997-04-24 2002-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向小型机动两轮车的排气系统供给二次空气的装置
CN1239816C (zh) * 1997-04-24 2006-0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向小型机动两轮车的排气系统供给二次空气的装置
CN1236198C (zh) * 2000-12-28 2006-01-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滤清器的结构
CN1370914A (zh) * 2001-02-13 2002-09-25 铃木株式会社 轻便摩托车的二次空气供给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68733A 2004.03.04
JP特开平5-332132A 1993.12.1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R072179A1 (es) 2010-08-11
BRPI0901735A2 (pt) 2010-04-13
JP5078769B2 (ja) 2012-11-21
BRPI0901735B1 (pt) 2018-12-11
JP2010001843A (ja) 2010-01-07
CN101607586A (zh) 2009-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07586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1659297B (zh) 两轮摩托车的滤罐配置结构
CN101844600B (zh) 机动两轮车
JP5798491B2 (ja) 過給機付き自動二輪車
CN101683873B (zh) 摩托车
US10233873B2 (en) Motorcycle
CN101659302B (zh) 机动二轮车
US8210302B2 (en) Layout structure for canister in vehicle
CN100532798C (zh) 具有排气净化功能的跨骑型车辆
CN101152838B (zh) 用于鞍形座骑乘式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和电池支撑结构
CN101639006A (zh) 鞍乘型车辆
CN101545423B (zh) 机动二轮车用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EP2604829B1 (en) Intake control device
CN101545421B (zh) 自动二轮车用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WO2012011468A1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2009162054A (ja) キャニスタ構造
JP558184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026382B2 (ja) エアクリーナ
JP5691258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H08246859A (ja) 自動二輪車の触媒取付構造
JP352047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KR19990016560A (ko) 연료 주입시의 증발가스 배출장치
JP4018491B2 (ja) 運搬装置
JP2012092819A (ja) 多気筒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2016217275A (ja) キャニスタおよび蒸発燃料捕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07

Termination date: 202006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