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4059B - 电池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4059B
CN101584059B CN2008800008010A CN200880000801A CN101584059B CN 101584059 B CN101584059 B CN 101584059B CN 2008800008010 A CN2008800008010 A CN 2008800008010A CN 200880000801 A CN200880000801 A CN 200880000801A CN 101584059 B CN101584059 B CN 1015840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over
battery container
cooling air
bypass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08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4059A (zh
Inventor
高崎静一
富樫宽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840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40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40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405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6Means within the gas flow to guide the flow around one or more cells, e.g. manifolds, baffles or other b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55Removal or replacement of the energy storages
    • B60K2001/0472Removal or replacement of the energy storages from below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电池组件(14)具有旁通构造(700)。旁通构造(700)具有在电池壳体(50)的第1端部(50a)、将从第1端部(50a)朝向形成排气口(555,556)侧的第2端部(50b)的第1方向(X)横切的第2方向(Y)的一端部上形成的旁通管流出(534),作为沿着电池壳体(50)的第1方向(X)的中央部分、且形成在沿着第2方向(Y)的中央部分的旁通管流入口(535),将旁通管流出口(534)和旁通管流入口(535)连通的旁通管(531),从旁通管流入口(535)将下游的冷却用气体(G)向第2方向(Y)的两侧引导的流路部(533)。

Description

电池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作为电动汽车的电源用的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搭载有作为行走用电源的电池组件。电池组件具有电池模块和收纳该电池模块的电池壳体等。
电池模块需要充电,作为其充电的方法,具有在短时间内充电的快速充电和使用家庭用电源以长于快速充电的时间进行充电的这两种方法。在快速充电的时候,电池模块会发热。因此,为了冷却电池模块,提出了一种在电池壳体上设置风扇以将冷却风吹入电池壳体内的冷却构造。
另外,对于电动汽车,如何延长行走距离是一项大的课题,因此,存在着要搭载尽可能大型的电池组件(具有多个电池模块)的倾向。因此,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多配置电池模块,要在冷却风流动的方向上将多个电池模块并列配置。
配置电池模块时,配置于流动方向前部的电池模块会与较冷的冷却风接触,但配置于流动方向后方的电池模块则会冷却前方的电池模块且与温度上升的冷却风接触。为此,配置于后方的电池模块很难被冷却,因而不能有效地冷却配置于电池壳体内的电池模块。
为此,在电池壳体内,形成将配置于流动方向前部的电池模块分支以将冷却风的温度保持较低的状态导入后方的旁通路。在这种冷却构造中,在电池壳体的前部且下方中央形成冷却风进入口。并且,旁 通路形成于电池壳体的上部。
此外,为了使冷却风朝向宽度方向也能均匀流动,要将邻接于宽度方向的电池模块间的空隙朝向宽度方向外侧逐渐扩开。如此,冷却风也能朝向宽度方向均匀地流动。这种构造记载于日本专利第3085327号公报中。
发明内容
在电池壳体内,冷却风很难导入到将从冷却风的进入口向排出口的方向横切的方向的端部,因此,存在着配置于该端部的电池模块很难被冷却的倾向。
对此,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调整在宽度方向邻接的电池模块间的空隙,使得冷却风朝向宽度方向的流动均匀,因此,冷却风也会向端部流动。
可是,采用专利文献1的构造时,必须将配置于宽度方向外侧的电池模块间的空隙设定成较大。为此,搭载较多的电池模块时,考虑到上述空隙,电池壳体就会变大。电池壳体变大是所不希望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加大电池壳体,能够有效地冷却电池壳体内的电池模块的电池组件。
本发明具有具备将冷却用气体流入内部的导入口、将所述气体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口的电池壳体,收纳并保持在所述电池壳体内的多个电池模块,将所述冷却用气体的一部分向在所述电池壳体中、形成所述导入口侧的配置于第1端部侧的所述电池模块分支的分支构造。所述分支构造具有在所述电池壳体的第1端部、将从该第1端部朝向形成所述排气口侧的第2端部的第1方向横切的第2方向的一端部上形成的旁通管流出口,作为沿着所述电池壳体的所述第1方向的中央部分并且形成在沿着所述第2方向的中央部分上的旁通管流入口,将所述旁通管流出口与所述旁通管流入口连通的旁通管,从所述旁通管流入口将下游的冷却风向所述第2方向两侧引导的流路部。
根据该构造,由于冷却用气体在电池壳体内无遗漏地流动,因此,为了将冷却风在电池壳体内无遗漏地流动,例如不将与第2方向相对的电池模块间的空隙从第2方向的中央位置向外侧逐渐扩宽。因此,不会加大电池壳体。
为此,根据本发明,不会加大电池壳体,能够有效地冷却电池壳体内的电池模块。
在本发明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导入口和所述旁通管流出口在所述第1端部以相隔尽可能宽的距离配置。
在本发明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电池壳体搭载于车体上的同时,所述第2方向为车宽方向。所述导入口配置于助手席侧,所述旁通管流出口配置于驾驶席侧。
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所述旁通管具有所述电池壳体侧开口的断面凹状且周缘在周向扩宽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电池壳体的外表面接触的同时,在所述凸缘部中、所述第1端部侧焊接到所述电池壳体上。
在比上述方式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凸缘部中、至少一部分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到所述电池壳体上。
在比上述方式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凸缘部中、与所述第1端部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比所述螺栓细、同时贯通所述电池壳体的小螺钉,所述小螺钉在贯通所述电池壳体的状态下通过焊接该小螺钉,所述凸缘部被焊接到所述电池壳体上。
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所述电池壳体具有载置所述电池模块的托盘部件和覆盖所述托盘部件的盖部件。在所述盖部件上形成所述导入口。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电池组件的电动汽车的透视图。
图2为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车架和电池组件的透视图。
图3为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车架与电池组件的侧视图。
图4为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车架与电池组件的俯视图。
图5为示出图1所示的电池组件分解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6为示出图5所示的前侧电池收纳部的放大的透视图。
图7为示出图6所示的F7范围的放大透视图。
图8为示出图6所示的电池模块分解透视图。
图9为示出在图6所示的前侧电池收纳室内收纳电池模块状态下、将前侧电池收纳部沿宽度方向剖视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0为示出将图6所示的前侧电池收纳部的上端部沿着前后方向剖视的剖视图。
图11为示出沿着图1所示的电池组件的前后方向的剖视图。
图12为示出从图5所示的盖部件拆下风扇罩和旁通管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3为示出图11的F13范围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14为示出从图5所示的盖部件分解了旁通管和风扇装置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15为示出图14的排气管组件分解透视图。
图16为示出将图15所示的管道沿着插入端部的插入方向的剖视图。
图17为示出将图1所示的电池组件的后端部沿着前后方向的剖视图。
图18为示出图17所示的盖部件与风扇罩的、与图17所示的部位不同的部位上的固定构造的剖视图。
图19为示出图14所示的排气风扇固定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20为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机与电池组件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参照图1~20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池组件。图1示出电动汽车10的一例。正如图1所示,电动汽车10具有配置于车体11后部的行走用电动机12和充电装置13,配置于车体11地板下的电池组件14等。电池组件14比电动机12还靠前方设置。在车体11的前部设有冷暖气用的热交换器15。电动机12并不限于设置于车体11的后部。电动机12例如可配置于车体11的前部。并且,电动机12也可比电池组件14还靠前方配置。
电动汽车10的前轮20通过未图示的前悬挂装置支撑到车体11上。后轮21通过未图示的后悬挂装置支撑到车体11上。
图2示出电池组件14被从构成车体11的下部框架的车架30上分解了的状态。图3为示出电池组件14固定到车架30上的车体11的侧视图。图4为示出固定了电池组件14的车架30的俯视图。
正如图2~图4所示,车架30包含有沿着车体1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梁31,32,和沿着车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33,34,35。横梁33,34,35通过焊接从前顺序地固定到纵梁31,32的规定位置上。
图5为示出电池组件14被分解了的状态下的透视图。正如图5所示,电池组件14具有电池壳体50,收纳于电池壳体50内的多个电池模块60(图6示出了一部分)和进行检测出电池模块60状态的监测或控制等的电气部件(未图示)等。
电池组件14的上下前后左右与该电池组件14固定到车架30时候的车体11的上下前后左右相对应。即,电池组件14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与车体11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宽度方向是相同的。
电池壳体50具有位于下侧的托盘部件51,位于上侧的盖部件52。并且,电池壳体50的平面形状大致为矩形。在盖部件52的前端部52b上,形成向电池壳体50内导入冷却空气G的冷却风导入口86(后面将详细地说明)。另外,在盖部件52的后端部52c上,形成将电池壳体50内的空气排出的第1,2排气口555,556(后面将详细地说明)。冷却空气G在本发明中为冷却用气体一例。
另外,电池壳体50的前端部50a在本发明中为形成冷却风导入口86侧的第1端部一例。电池壳体50的后端部50b在本发明中为形成第1、2排气口555,556侧的第2端部一例。另外,前后方向X在本发明中为第1方向一例,宽度方向Y(左右方向)在本发明中为第2方向一例。
在电池壳体50的前半部形成前侧电池收纳部55。在电池壳体50的后半部形成后侧电池收纳部56。在前侧电池收纳部55与后侧电池收纳部56之间,形成中央电池收纳部57和电气回路收纳部58等。正如图3所示,电池壳体50为,相对于前侧电池收纳部55和后侧电池收纳部56,中央电池收纳部57和电气回路收纳部58为向下凹的形状。因此,在盖部件52中,与中央电池收纳部57和电气回路收纳部58相对应的部位向下凹。
另外,电池组件14将在后面详细地说明。首先,说明电池组件14对车架30的固定构造。
正如图3所示,电池组件14配置于地板70的下面侧。地板70通过焊 接固定到包含纵梁31,32的车架30的规定位置上。
正如图1所示,在地板70的上方设有前面板71和后面板72。在前面板71(包含驾驶席71b和助手席71a)的下方设有电池组件14的前侧电池收纳部55。在后面板72的下方设有电池组件14的后侧电池收纳部56。形成于前侧电池收纳部55与后侧电池收纳部56之间的地板70的凹部70a位于乘座在后坐72上的乘员脚下空间附近。
在托盘部件51的下面侧设有多根(例如4根)横梁部件101,102,103,104。正如图5所示,横梁部件101,102,103,104具有分别沿着车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本体111,112,113,114。
在从前起的第1根横梁本体111的两端设有紧固部121,122。在从前起的第2根横梁本体112的两端设有紧固部123,124。在从前起的第3根横梁本体113的两端设有紧固部125,126。在从前起的第4根(最后部)横梁本体114的两端设有紧固部127,128。
横梁部件101,102,103,104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固定到托盘部件51的下面。在托盘部件51上设有与这些螺栓螺合的螺母(未图示)。
这些横梁部件101,102,103,104由具有足以支撑电池组件14载荷的强度的金属材料(例如钢板)构成。更详细地说,正如图3,4所示,在从前起的第1根横梁部件101具有金属制成的下平板141,盒形断面的上平板142,设置于上平板142两端的前述紧固部121,122。由下平板141和上平板142构成横梁本体111。在紧固部121,122上均分别形成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插入孔143(图2和图5所示)。
在纵梁31,32上,与紧固部121,122相对的位置处设置带有螺母部件的电池组件安装部145,146。通过将螺栓147(图2和图3所示)从紧固部121,122的下侧插入螺栓插入孔143中,使该螺栓147与电池组 件安装部145,146的螺母部件螺合紧固,第1根横梁部件101的紧固部121,122就固定到纵梁31,32上。
如图3和图4所示,从前起的第2根横梁部件102具有金属制成的下平板151,盒形断面的上平板152,设置于上平板152两端的前述紧固部123,124。由下平板151和上平板152构成横梁本体112。在紧固部123,124上均分别形成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插入孔153(图2和图5所示)。
在纵梁31,32上,与前述紧固部123,124相对的位置处设置带有螺母部件的电池组件安装部155,156。通过将螺栓157(图2和图3所示)从紧固部123,124的下侧插入螺栓插入孔153中,使该螺栓157与电池组件安装部155,156的螺母部件螺合紧固,第2根横梁部件102的紧固部123,124就固定到纵梁31,32上。
从前起第3根横梁部件103具有金属制成的下平板161,盒形断面的上平板162,设置于上平板162两端的前述紧固部125,126。由下平板161和上平板162构成横梁本体113。在紧固部125,126均分别形成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插入孔163(图2和图5所示)。
如图3和图4所示,金属制成的载荷传递部件170,171分别通过螺栓172固定到纵梁31,32上。这些载荷传递部件170,171设置在与从前起的第3根横梁部件103的紧固部125,126的上方相对的位置处。一个载荷传递部件170被焊接到支撑后轮21的后悬挂装置的一个悬臂支撑托架40上。另一个载荷传递部件171被焊接到另一个悬臂支撑托架(未图示)上。
另外,载荷传递部件170如图3所示。载荷传递部件171可具有与载荷传递部件170同样的构造。一个悬臂支撑托架40如图3所示。另一个悬臂支撑托架(未图示)可与一个悬臂支撑托架40相同。
即,载荷传递部件170,171与纵梁31,32和悬臂支撑托架40,41结合。这些载荷传递部件170,171构成车架30的一部分。在载荷传递部件170,171上设置有螺母部件的电池组件安装部175,176。
通过将螺栓177从紧固部125,126的下侧插入螺栓插入孔163中,使该螺栓177与电池组件安装部175,176的螺母部件螺合紧固,第3根横梁部件103的紧固部125,126就被通过载荷传递部件170,171固定到纵梁31,32上。
从前起的第4根横梁部件104也具有金属制成的下平板191,盒形断面的上平板192,设置于上平板192两端的前述紧固部127,128。由下平板191和上平板192构成横梁本体114。在紧固部127,128上均分别形成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插入孔193(图2和图5所示)。
在纵梁31,32上,与紧固部127,128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延长托架194,195。延长托架194,195在侧梁31,32的向上弯曲部31b,32b的下方延伸。延长托架194,195构成车架30的一部分。在这些延长托架194,195上设置带有螺母部件的电池组件安装部196,197。
通过将螺栓198(图2和图3所示)从紧固部127,128的下侧插入螺栓插入孔193中,与延长托架194,195的电池组件安装部196,197的螺母部件螺合紧固,第4根横梁部件104的紧固部127,128就被通过延长托架194,195固定到纵梁31,32上。
如图3所示,横梁部件101,102,103,104的下面沿着托盘部件51的平坦的下面、位于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同一平面L上。第1根和第2根横梁部件101,102被直接在位于纵梁31,32的水平部分31a,32a上的电池组件安装部145,146,155,156上固定。
第3根横梁部件103和第4根横梁部件104被在设置于纵梁31,32的 向上弯曲部31b,32b上的电池组件安装部175,176,196,197上固定。
第3根和第4根横梁部件103,104处于偏置于向上弯曲部31b,32b的下方的位置上。为此,第3根横梁部件103通过在上下方向具有厚度的载荷传递部件170,171,固定到电池组件安装部175,176上。第4根横梁部件104通过在向上弯曲部31b,32b的下方延伸的延长托架194,195,固定到电池组件安装部196,197上。
本实施例的电动汽车10为,横梁部件101,102,103,104跨接于左右的纵梁31,32之间设置,通过这些横梁部件101,102,103,104使纵梁31,32相互结合。为此,电池组件14的横梁部件101,102,103,104作为相当于横梁的刚性部件的功能。
下面,对电池组件14进行具体的说明。
正如上述,电池组件14具有电池壳体50,电池模块60(图6中示出一部分),进行检测出电池模块60状态的监测或控制等的电气部件等(未图示),多个加强筋523,旁通管罩531,风扇装置550和电池护罩620等。
托盘部件51为在一体成形的合成树脂的内部注射成形补强用的金属板而成的模成形品,成形为上面侧开放的箱形。作为托盘部件51材料的合成树脂例如由纤维强化。托盘部件51的平面形状大致为矩形。
如图5所示,在托盘部件51的上面的周缘部形成罩安装面80。罩安装面80在托盘部件51的全周连续地形成。在罩安装面80上设有防水用的密封材料(未图示)。
盖部件52由靠纤维强化的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品构成。盖部件52覆盖住托盘部件51的上端开口。盖部件52形成托盘部件51侧开口的箱 形。盖部件52的平面形状大致为矩形。
在盖部件52的开口端的周缘部形成凸缘部95。凸缘部95在盖部件52的全周连续地形成。将盖部件52的凸缘部95跨在托盘部件51的罩安装面80上,通过螺栓96或螺母97,经过装于托盘部件51与盖部件52之间的密封材料,水密固定。
如图5所示,在电池壳体50内,形成前侧电池收纳部55,后侧电池收纳部56,中央电池收纳部57,电气回路收纳部58。
在前侧电池收纳部55上设有前侧电池模块群501。前侧电池模块群501由多个电池模块60构成。在前侧电池收纳部55上形成多个前侧电池收纳室502。各前侧电池收纳室502由多个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和前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形成。
各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形成于底壁部505上,在宽度方向相互隔开配置,从托盘部件51的底壁部505直立的同时,一端与托盘部件51的周壁部506的前端部506a连接着向后方延伸。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使用4个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
在底壁部505中,在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的后端附近设有前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前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从底壁部505直立的同时,从托盘部件51的车宽方向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且两端连接到周壁部506上,使各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的后端被连接。
正如上述,托盘部件51的周壁部506与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以及前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之间所规定的空间成为前侧电池收纳室502。在本实施例中,前侧电池收纳室502在宽度方向并列地形成5个。另外,前侧电池收纳室502的数量并不限于5个。
图6放大地示出了前侧电池收纳部55。正如图6所示,在各前侧电池收纳室502内,收纳着电池模块60。在本实施例中,前侧电池收纳室502以长度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沿着前后方向收纳有2个电池模块60。另外,沿着前侧电池收纳室502的宽度方向的间隔具有收纳1个电池模块60的大小。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以随着朝向后方逐渐变低的方式倾斜。
前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的上表面的位置设定成例如与托盘部件51的罩安装面80齐平,因此,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的后端(与前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连接的部位)的上表面低于前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的上表面。
图7示出图6中的F7范围的放大的透视图。图7放大地示出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与前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的连接部。正如图7所示,在前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中与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连接的部位切口直到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的上表面的位置,该切口504a在前后方向是贯通的。
正如图5所示,后侧电池收纳部56收纳后侧电池模块群507(示出一部分)。后侧电池模块群507由多个电池模块60构成。在后侧电池收纳部56上形成多个后侧电池收纳室508。各后侧电池收纳室508由多个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9和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10形成。
各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9形成于底壁部505上,在宽度方向相互隔开配置且直立的同时,一端与托盘部件51的周壁部506的后端部506b连接着向前方延伸。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使用4个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9。
在底壁部505中,在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9的前端附近设有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10。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10从底壁部505直立的同 时,从托盘部件51的宽度方向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且两端连接到周壁部506上,各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9的前端与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10连接。
如此,托盘部件51的周壁部506与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9以及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10之间所限定的空间成为后侧电池收纳室508。在本实施例中,在宽度方向并列地形成5个后侧电池收纳室508。后侧电池收纳室508与前侧电池收纳室502同样地,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收纳有2个并联的电池模块60。另外,后侧电池收纳室508的数量并不限于5个。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9以随着朝向前方逐渐变低的方式倾斜。
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10的上表面的位置设定成例如与托盘部件51的罩安装面80齐平,因此,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9的前端(与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10连接的部位)的上表面低于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10的上表面。为此,在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10中与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9连接的部位与前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同样地,切口直到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9的上表面的位置,该切口510a在前后方向是贯通的。
前、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509和前、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510也作为托盘部件51的补强壁部的功能。因此,前、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509与前、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510的高度设定成可确保托盘部件51具有需要的刚性。可是,因前、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509在前后方向倾斜,因此将电池模块60中、由前、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509覆盖的侧面的面积抑制成较小。
正如图5所示,中央电池收纳部57和电气回路收纳部58配置于前、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510间。电气回路收纳部58在前方的左右两端各配置一个。中央电池收纳部57配置于电气回路收纳部58的后方,在左右两端各配置一个。
为了划分这些中央电池收纳部57和电气回路收纳部58,形成沿着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隔开部。其中,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前后方向隔开部511形成为低于前、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510。
并且,在多个中央前后方向隔开部511中的、配置于将前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04的切口504a与后侧宽度方向隔开部510的切口510a连接处的隔开部511形成为与两个切口504a,510a的下端齐平。即,如图7所示,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与中央前后方向隔开部511连续地齐平。同样地,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9与中央前后方向隔开部511连续地齐平。为此,两个切口504a,510a不会由中央前后方向隔开部511封堵。
另外,在中央电池收纳部57中不形成多个电池收纳室,收纳未图示的多个电池模块60。电气回路收纳部58收纳有进行检测出电池模块60状态的监测或控制等的电气部件等。
图8示出一个电池模块60。正如图8所示,电池模块60具有由锂离子电池构成的4个蓄电池组电池512,和保持这4个蓄电池组电池512的电池保持器513。另外,图中双点划线示出的范围放大地示出了一个蓄电池组电池512。各蓄电池组电池512由电池保持器513保持在相互串联的电连接状态。各电池模块60相互串联地电连接。另外,电池模块60的上下前后左右与该电池模块60配置于电池壳体50内的时候的电池组件14的上下前后左右相对应。
电池保持器513具有保持器本体514和盖部515。保持器本体514大致为矩形。保持器本体514的宽度方向侧面中的一侧(与托盘部件51的周壁部506或前、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509相对的侧面)开口。并且,保持器本体514的下端面开口。
盖部515可自由装脱地覆盖着保持器本体514的侧面开口。将蓄电池组电池512收纳于电池保持器513内或从中取出蓄电池组电池512时, 卸下盖部515。在保持器本体514和盖部515的壁面考虑到各电池的冷却,形成有多个冷却孔516。在保持器本体514的下端部和盖部515的下端部形成与托盘部件51的底壁部505接触的支脚部517。支脚部517例如形成在保持器本体514和盖部515的下端沿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上。
图9为沿着托盘部件51附近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9示出了电池模块60收纳于前侧电池收纳室502内的状态下、将前侧电池收纳部55沿着宽度方向剖面的状态。
正如图9所示,支脚部517朝向电池模块60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因此,在支脚部517中与底壁部505接触的位置成为底壁部505中、与电池模块60相对的范围A的内侧。另外,支脚部517由于成为向下方延伸着突出的形状,在底壁部505与各蓄电池组电池512之间限定了空隙S1。
在此,对前侧电池收纳室502的宽度和底壁部505与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的边界部518进行具体的说明。
前侧电池收纳室502的宽度具有在电池模块60的宽度上加上电池模块60的形状公差的大小。因此,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与电池模块60之间存在着如图中所示的具有若干空隙S2的情况。底壁部505与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的边界部518平稳地连续成圆弧状。为此,使用模具铸造或注射成形托盘部件51时,提高了在成形托盘部件51的模具(未图示)中、与边界部518相对应部位的树脂的流动性。
图中,放大地示出了双点划线范围内的边界部518。正如上述,因支脚部517为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形状,即使在例如电池模块60在宽度方向嵌入前侧电池收纳室502中的状态下(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电池模块60成为与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2接触的状态),由于支脚部517避开了边界部518,因此也不会与边界部518发生干涉。
支脚部517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状况最好是不与边界部518干涉的同时,处于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不过分地接近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的位置。由于支脚部517在宽度方向不离开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抑制了电池模块60的重量对底壁部505的变形。
另外,底壁部505与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的边界部518尽管针对前侧电池收纳室502的宽度进行了说明,但底壁部505与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9的边界部也同样平稳地形成。另外,后侧电池收纳室508的宽度也与前侧电池收纳室502的宽度相同。并且,即使是底壁部505与托盘部件51的周壁部506的边界部(与沿着前后方向的部位的边界部和与沿着车宽方向的部位的边界部)也同样平稳地形成。
图10示出了前侧电池收纳部55的上端部沿着前后方向的剖面,示出了盖部件52的前端部52b与在前侧电池收纳部55中、配置于前侧的电池模块60的前端部。
正如图8,图10所示,在电池模块60的保持器本体514上、在前后端部上方的角部519上形成切口520而有切口。切口520是通过将冷却孔516配置于角部519上而形成的。
正如图10所示,在盖部件52的周壁部521中,前端部521a随着朝向上方向后方延伸,因此是倾斜的。为此,即使在电池保持器513的角部519与盖部件52的周壁部521的前端部521a的内面接触的情况下,也如图中箭头所示,通过形成于角部519上的切口520流通空气,不会由电池模块60阻碍电池壳体50内的冷却风的流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在电池保持器513的前后端部的角部519上形成切口520的情况为代表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上方的角部形成同样的切口。此时,即使发生盖部件52的周壁部521的左右端部的内面与电池保持器513的宽度方向角部接触的情 况,由于通过形成于宽度方向角部上的切口流通空气,不会阻碍电池壳体50内的冷却风的流动。
图11示出沿着前后方向的电池组件14的剖视图,同时示出了从冷却风导入口86流入的冷却风的流动。
正如图1所示,冷却风导入口86在盖部件52中形成于助手席71a侧端部上。另外,冷却风导入口86配置于助手席71a的下方。冷却风导入口86通过冷却风导入管道522,与配置于车体11前部的热交换组件15连接。
并且,电池组件14具有例如短时间内充电的快速充电和使用家庭用电源等花费比快速充电时间长的充电这两种充电方法。在进行快速充电时,电池模块60发热。为此,电池组件14要在快速充电的时候被冷却。快速充电时,冷却风从热交换组件15通过冷却风导入管道522送风。冷却风导入管道522配置于助手席71a的脚下。
正如图11所示,加强筋523固定到盖部件52的下表面52a上。具体地讲,在盖部件52的下表面52a处,与前侧电池收纳部55相对的范围内,在前后方向间隔开地固定2个,在与后侧电池收纳部56相对的范围内,在前后方向间隔开地固定2个。
图12为示出盖部件52的俯视图。并且,在图12中,后述的旁通管罩531,风扇装置550和电池护罩620被卸下。图12中用点划线示出加强筋523。配置于最前的加强筋523以不妨碍来自冷却风导入口86的冷却风流入的方式、从在前后方向不与冷却风导入口86重合的位置向宽度方向延伸。其他3个加强筋523从盖部件52的宽度方向一端向另一端延伸。
正如图11所示,加强筋523从盖部件52的下表面52a向下方突出, 与电池模块60的上表面接触。图13为示出图11所示的F13范围放大的剖视图。图13示出加强筋523与电池模块60的接触部。
正如图13所示,加强筋523形成为断面大致呈T字形,同时,由可变形的弹性体形成。作为加强筋523的材料一例,使用橡胶等。在盖部件52固定到托盘部件51上之际,为了使加强筋523与电池模块60的上表面可靠接触,正如图示,前端523a具有若干变形的大小。为此,加强筋523与电池模块60的上表面可靠接触。如图11中箭头所示,加强筋523具有在电池壳体50内将流向上方的冷却风导向下方的功能。
另外,加强筋523的数目并不限于4个。而加强筋523的断面形状并不限于大致T字形,例如也可以是断面为矩形。加强筋523为与盖部件52不同的部件。为此,加强筋523容易调整与电池模块60的大小相配合的形状。并且,加强筋523是固定到盖部件52上的,但也可固定到电池模块60的上表面(罩体514的上表面)且与盖部件52接触。
旁通管罩531具有将从冷却风导入口86流入的冷却风在前侧电池收纳部55中分支且向前侧电池收纳部55的下游引导的功能。正如图2,4,5所示,旁通管罩531安装到盖部件52的上表面上。图14示出旁通管罩531从盖部件52上分解了的状态。正如图14所示,在盖部件52的上壁部在与冷却风导入口86相反侧即驾驶席71b侧端部上形成旁通管流出口534。另外,例如旁通管流出口534位于驾驶席71b的下方。
旁通管流出口534贯通盖部件52。并且如图12所示,在盖部件52的上壁、位于比前侧电池收纳部55还后方的部位形成旁通管流入口535。旁通管流入口535位于盖部件52的宽度方向中央。旁通管流入口535贯通盖部件52。
旁通管罩531以覆盖住旁通管流出口534和旁通管流入口535的方式固定到盖部件52的上表面上。如图11所示,旁通管罩531成为盖部件 52侧开口的断面凹状,在与盖部件52的上表面之间,限定了将从旁通管流出口534流出的冷却风可流动到旁通管流入口535的流路。通过将旁通管流出口534配置于电池壳体5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上,冷却风向旁通管流出口534导入,因此,也流入电池壳体50的端部(在电池壳体50中,配置旁通管流出口534侧的端部)。
另外,如图12所示,配置于最前的加强筋523位于旁通管流出口534的后方。因此,从冷却风导入口86流入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配置于最前的加强筋523引导并导入到旁通管流出口534。
如图14所示,在旁通管罩531的周缘形成沿周向扩大的凸缘部536。凸缘部536与盖部件52的上表面接触。在凸缘部536中、位于前后方向大致中央的部位通过左右每2个共计4个的螺栓537和螺母538,紧固到盖部件52上。此时,螺栓537从盖部件52侧插入。
在盖部件52与螺栓537之间,装入金属制成的平板539。同样地,在旁通管罩531的凸缘部536与螺母538之间装入金属制成的平板540。为此,由于树脂性的盖部件52和凸缘部536通过由一对金属平板539,540夹持着的状态下由螺栓537和螺母538紧固,抑制了盖部件52和凸缘部536的变形。另外,在盖部件52上粘贴有覆盖平板539的未图示的绝缘胶布,因此,平板539和螺栓537不会向外部露出。
在凸缘部536中,由螺栓537和螺母538紧固外的部位通过小螺钉541的熔焊而固定到盖部件52上。对此进行具体的说明。在图14中,双点划线所示的范围内放大地示出旁通管罩531的前端部531a。
正如图14所示,在凸缘部536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以外(由螺栓537和螺母538紧固以外的部位)的部位形成向下方突出的小螺钉541。小螺钉541比螺栓537要细。在盖部件52中与凸缘部536的小螺钉541相对的部位形成穿过小螺钉541的穿通孔542。小螺钉541形成于凸缘部536 的整个区域(由螺栓537和螺母538紧固的部位以外的整个区域)。
图10示出了旁通管罩531的凸缘部536的前端部536a(宽度方向延伸的端部。在本发明中称作沿着第2方向延伸的部位。)与盖部件52的前端部52b的、用小螺钉541熔接而成的结合状态。如图10所示,通过穿过穿通孔542的小螺钉541的熔化,凸缘部536与盖部件52相互熔接。凸缘部536的其他部位中与盖部件52的结合也与图10所示的结合相同。
由于凸缘部536的前端部536a通过使用小螺钉541的熔接而固定到盖部件52上,凸缘部536的前端部536a的宽度最好具有形成小螺钉541的必要的大小。正如上述,小螺钉541比螺栓537要细。因此,可使凸缘部536的前端部536a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宽度较小。
结果,由于可使得从盖部件52的前端到旁通管流出口534的边缘部543的前后方向的宽度较小,抑制了冷却风通过旁通管流出口534流入旁通管罩531内的时候、冷却风与边缘部543碰撞所致的压力损失以及抑制了流路因边缘部543而成段状的现象。
另外,由于凸缘部536的后端部536b也通过使用小螺钉541的熔接而固定到盖部件52上,也可获得与冷却风从旁通管罩531内通过旁通管流入口535流入电池壳体50内的时候同样的效果。
如此,通过旁通管流出口534配置于前侧电池收纳部55的前侧的同时,旁通管流入口535配置于前侧电池收纳部55的后侧,从冷却风导入口86流入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将前侧电池收纳部55分支,流入到比前侧电池收纳部55还下游处。旁通管罩531、旁通管流出口534、旁通管流入口535构成本发明的分支构造700。
正如图14所示,在盖部件52中,在旁通管流入口535的后方形成风道部532。风道部532配置于宽度方向中央。风道部532在盖部件52中设 置于电气回路收纳部58之间。风道部532的断面形状向上方隆起,成断面凹形状。
正如上述,在盖部件52中,电气回路收纳部58附近,成为比前侧电池收纳部55和后侧电池收纳部56要下凹的形状,因此,在电气回路收纳部58附近,无冷却风流动的空隙。冷却风以不流向电气回路收纳部58附近的方式在风道部532内流动。这是因为通过冷却风与电气回路收纳部58碰撞,抑制了冷却风内的水分与电气回路收纳部58内的电气部件接触。
正如图4所示,在风道部532的上方,设有车架30的横梁34。因此,如图2所示,在横梁34中,与风道部532相对的部位,为了不与风道部532干涉,形成在内侧收纳风道部532的凹状部34a。另外,作为横梁34,例如可以利用为了通过螺旋轴而形成凹状部的横梁。
风道部532延伸到中央电池收纳部57的附近。在盖部件52中,在风道部532的后方,在电池壳体50的左右两侧形成分开的二分叉的流路部533。该二分叉的流路部533中、位于左侧的为第1流路部533a。位于右侧的为第2流路部533b。第1,第2流路部533a,533b与风道部532连通。
第1,第2流路部533a,533b为向上方突出的断面凹形状。并且,第1,第2流路部533a,533b的一部分位于左右配置的中央电池收纳部57的上方。因此,通过风道部532的冷却风在通过第1,第2流路部533a,533b的时候,将收纳于中央电池收纳部57内的电池模块60冷却。另外,可以在配置于中央电池收纳部57内的电池模块60与盖部件52之间,在第1,第2流路部533a,533b以外的部位限定冷却风流动的空隙。此时,通过风道部532的冷却风主要通过第1,第2流路部533a,533b。
第2,第2流路部533a,533b在电池壳体50内与后侧电池收纳部56连通。图12用双点划线示出了后侧电池收纳部56,形成于风道部532内 部的流路532a,形成于第1,第2流路部533a,533b的内部的流路533c,533d。
正如图12所示,第1流路部533a内的流路533c在冷却风的流动下,将风道部532的下游侧的一部分向电池壳体50的左端部引导,同时,与后侧电池收纳部56的左侧前端连通。第2流路部533b内的流路533d在冷却风的流动下将风道部532的下游侧的一部分向电池壳体50的右端部引导,同时与后侧电池收纳部56的右前端部连通。
如此,通过风道部532配置于宽度方向大致中央的同时,第1,第2流路部533a,533b将流路向左右端部引导,冷却风在中央电池收纳部57内和后侧电池收纳部56内无遗漏地流动。
风扇装置550在盖部件52上,配置于与后侧电池收纳部56相对应的部位的上面。图14示出了分解了风扇装置550状态下的透视图。正如图14所示,风扇装置550具有排气扇551,风扇罩552和排气管组件553。图12是示出了排气扇551安装到盖部件52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在图12中的排气扇551上,装有排气管组件553。正如图12所示,排气扇551配置于盖部件52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心的一端侧,在本实施例中为配置于右端侧。
在车体1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尽管未图示,但通入停车制动器的电缆或电动机12的冷却液的管道(在与配置于车体前方的散热器之间设置的管道)等。另外,排气扇551上装有后述的排气管组件553。
为此,为了避免干涉停车制动器的电缆或冷却液用管道,以及考虑到排气管组件553的更换作业,排气扇551如上所述地配置于接近车宽方向一端侧的位置上。由于接近车宽方向一端侧,在更换排气管组件553的过滤器561之际,作业者的手容易触及过滤器561,因此,因无 需卸下电池组件14,提高了更换作业的效率。
排气扇551例如为西洛克风扇。排气扇551如图中箭头所示,从中心吸入冷却风。如图14所示,排气扇551的风扇排气口558朝向前方,因此,冷却风被朝向前方排出。排气管组件553安装到排气口558上。
如图12所示,在盖部件52上形成第1排气口555和第2排气口556。第1排气口555设置于盖部件52的后端部52c的右端部。第2排气口556配置于盖部件52的后端部52c的左端部。第1,2排气口555,556将盖部件52贯通,因此,电池壳体50内的冷却风通过第1,2排气口555,556向外部排出。
正如图14所示,风扇罩552以从上方覆盖排气扇551和第1,2排气口555,556的方式安装到盖部件52上。风扇罩552为下方(盖部件52侧)开口的箱形,内侧收纳排气扇551。另外,风扇罩552具有将从第1,2排气口555,556排出的冷却风导入排气扇551的流路功能。
在风扇罩552的周缘形成向周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557。凸缘部557以液密和气密的方式固定到盖部件52的上面。另外,在风扇罩552上,在与排气扇551的风扇排气口558相对的部位形成风扇罩排气口559。风扇排气口558和风扇罩排气口559向前方开口。
在后面将详细地说明风扇罩552与盖部件52的固定构造和排气扇551与盖部件52的固定构造。
通过风扇罩552液密且气密地安装到盖部件52的上表面,排气扇551经第1,2排气口555,556,抽吸出电池壳体50内的冷却空气G。此时,第1排气口555配置于排气扇551的附近,第2排气口556配置于排气扇551的宽度方向相反侧。
为此,第1排气口555比第2排气口556形成得小。第2排气口556形成为长度在宽度方向。这是由于第1,2排气口555,556到排气扇551的距离不同,作用于第1排气口555上的吸力比作用于第2排气口556上的吸力大的缘故。
由于作用于第1排气口555上的吸力较大,使第1排气口555设定成较小,同时因作用于第2排气口556上的吸力较小,使第2排气口556设定成较大,并且使第1,2排气口555,556的大小设定成吸出的冷却风量大致相等。
结果,由于在后侧电池收纳部56内,朝向第1,2排气口555,556的冷却风量(朝向后侧电池收纳部56的后部两端的冷却风量)相等,可均匀地冷却后侧电池收纳部56内的电池模块60。
另外,因冷却风导入口86沿宽度方向配置于与第1排气口555相反侧,提高了电池壳体50内的电池模块60的冷却效率。这是由于第1排气口555较小,因此利用了朝向第1排气口555的冷却风的流动要早于朝向第2排气口556的冷却风的流动的缘故。如此,因电池壳体50内的大致对角上的冷却风的流动快,冷却风可在整个电池壳体50内有效地流动。另外,冷却风导入口86并不限于设置在与第1排气口555相反端部(在本实施例中为前左端部)上。如将冷却风导入口86夹着电池壳体50的宽度方向中心,配置于与设置在第1排气口555侧的端部相反侧的范围(从上述中心到与配置第1排气口555侧的端部相反端的范围)内或者配置于宽度方向中央附近,则可获得上述的效果。
另外,由于朝车体11安装的部件(未图示)等,即使将冷却风导入口86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附近(此时,也包含夹着宽度方向中心,配置第1排气口555侧的范围),可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图15示出分解了排气管组件553状态下的透视图。正如图15所示, 排气管组件553具有排气管560,过滤器561,过滤器固定部件562和密封部件562a。
排气管560的侧面形状大致为L字形。排气管560的一端部563例如为筒状,通过风扇罩排气口559嵌入排气扇551的风扇排气口558内。图16为沿着一端部563的插入方向示出一端部563嵌入风扇排气口558内的状态下的剖视图。正如图16所示,一端部563在横切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嵌入风扇排气口558内。一端部563的前端开口,因此,排气扇551排出的冷却风导入排气管组件553内。
排气管560的一端部563形成沿周向扩宽的凸缘部564。在一端部563通过风扇罩排气口559嵌入风扇排气口558内的状态下,凸缘部564在风扇罩552的外表面与风扇罩排气口559的周围接触。
风扇罩552的风扇罩排气口559的周围的外表面为了与凸缘部564稳定地面接触,成为与凸缘部564相仿的形状,例如被平坦地形成。
如图14所示,在风扇罩552上,与凸缘部564重合的部位上设有朝向外侧突出的螺栓565。螺栓565与一端部563的朝向风扇排气口558的插入方向(横切上下方向的方向)相平行。在凸缘部564上、与螺栓565相对的部位上形成穿过螺栓565的螺栓穿通孔566。通过螺栓穿通孔566的螺栓565穿过垫圈567的同时与螺母568螺合,以将排气管560固定到风扇罩552上。在螺栓穿通孔566内,插入将螺栓565穿过内侧的轴环569。
另外,尽管未图示,但在凸缘部564与风扇罩552之间被液密密封,因此,水等液体不会从排气管560与风扇罩552的接合部进入风扇罩552内。此外,由于排气管560与风扇罩552的结合方向(插入一端部563的方向)为横切上下方向的方向,水等液体很难从排气管560与风扇罩552的结合部浸入。
上述的排气管560大致形成为L字形,因此,另一端部570朝向下方开口。另外,因排气管560配置于盖部件52的上表面,排气管560具有相对地面的规定的高度。因此,即使电动汽车10行走于水坑的情况下,排气管560的另一端部570的风道开口571也很难被覆上水。
此外,因排气管560的风道开口571朝向前方,即使在后轮21带上水的情况下,该带上的水也很难到达风道开口571。另外,因排气管560内的流路为L字形,水很难浸入风扇罩552内。因此,抑制了水通过风道开口571浸入风扇罩552内。
如图15所示,过滤器561从下方覆盖着排气管560的风道开口571的整个区域。过滤器固定部件562夹着过滤器561从下方可装脱地安装到另一端部570上。过滤器固定部件562具有与过滤器561的下表面重合的下壁572。在下壁572上形成多个贯通孔,因此,不会阻碍从风道开口571排出的冷却风的流动。
正如上述,由于电池模块60作为一例如在电池模块60充电时被冷却,因此,在电动汽车10的通常运行时,过滤器561的外表面(外部的表面)会附着灰尘等。并且,在电池模块60冷却时,冷却风被从过滤器561的内面(面对着排气管560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外表面排出。此时,因冷却风,附着在过滤器561的外表面上的灰尘等被除去,抑制了灰尘等堵塞过滤器561的发生。
另外,正如上述,因排气管560的配置和形状,风道开口571很难被覆上水。因此,过滤器561具有不用考虑水等液体的浸入,可防止灰尘等侵入的功能。为此,向外部排出的冷却风容易通过过滤器561,从而减轻了过滤器561通过时的流动压力的损失。结果,提高了电池壳体50内的冷却风的循环,使得电池模块60被有效地冷却。
在过滤器固定部件562上,作为将该过滤器固定部件562可装脱地固定到排气管560上的固定部的一例,形成了一对爪部573。爪部573以相互相向的方式配置。在排气管560的另一端部570的外周面上形成与爪部573接合的接合部574。
爪部573形成朝向内侧突出的爪575。接合部574形成阶梯状以钩住爪部573的爪575。通过爪575与接合部574接合,过滤器固定部件562的下壁572经过密封部件562a液密地固定到风道开口571的周缘。为此,风道开口571覆盖住过滤器561。
另外,正如图中箭头所示,一旦将爪部573向外侧施力,爪部573就以朝向外侧开启的方式变形。一旦爪部573以朝向外侧开启地方式变形,就解除了爪575与接合部574的接合,从而可进行过滤器561的装脱作业。
接下来,具体地说明风扇罩552与盖部件52的固定构造。正如图14所示,风扇罩552的凸缘部557与盖部件52的上表面接触。在盖部件52的下面设有金属制成的风扇罩板下部580。风扇罩板下部580为框架形状,具有通过盖部件52而与风扇罩552的凸缘部557相对的周缘部581。
风扇罩板下部580通过铆钉582,固定到盖部件52上,同时,焊接固定着朝向上方突出的多个焊接螺栓583。图17为穿过风扇罩板下部580的后端部580a上设置的焊接螺栓583的剖视图。另外,图中,省略了电池模块60。正如图14,图17所示,在风扇罩552的凸缘部557和盖部件52中,与焊接螺栓583相对的部位形成穿过焊接螺栓583的螺栓穿通孔584,585。
另外,在风扇罩552的凸缘部557的上表面上,形成螺栓穿通孔585的范围内,设有金属制成的风扇罩板上部586。风扇罩板上部586为分割成多个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第1~第3风扇罩板上部587,588, 589。
第1风扇罩板上部587设置于左端部。第2风扇罩板上部588设置于右端部。第3风扇罩板上部589设置于后端部。第1~3风扇罩板上部587~589在凸缘部557中,形成得与各自要配置的部位的形状相吻合。在第1~3风扇罩板上部587~589上形成穿过焊接螺栓583的螺栓穿通孔590。
正如图17所示,轴环591收纳于在风扇罩552的凸缘部557和盖部件52上形成的螺栓穿通孔584,585内。焊接螺栓583穿过螺栓穿通孔584,585,590的同时,穿过轴环591后,与螺母592螺合。
在螺母592与第1~3风扇罩板上部587~589之间、在螺母592的螺栓孔与焊接螺栓583之间和在风扇罩552与盖部件52之间,设有密封部件593,在这些构件的空隙中为液密式密封。为此,水等液体不会从外部侵入风扇罩552内。
铆钉582比上述的密封部件593还位于盖部件52的内侧。在盖部件52中比密封部件593还内侧,成为通过该密封部件593、液体不会从外部侵入的空间。为此,将铆钉582经垫圈582a固定到盖部件52上后,在盖部件52中,在穿过铆钉582的穿通孔的周围不必设置密封部件。另外,由于铆钉582焊接到风扇罩板下部580上,抑制了紧固到螺母592上的前面的风扇罩板下部580脱落于电池壳体50内的现象。
图18示出盖部件52与风扇罩552的、在与图17所示的部位不同部位下的固定构造。正如图17,图18所示,风扇罩板下部580的周缘594与风扇罩板上部586的周缘595在上下方向(螺栓583与螺母592的紧固方向)不重合。
风扇罩552通过焊接螺栓583和螺母592紧固到盖部件52上,但因风 扇罩552与盖部件52夹于风扇罩板上部586与风扇罩板下部580之间,抑制了因焊接螺栓583与螺母592的紧固力而发生树脂形成的风扇罩552和盖部件52等损伤和不能维持液密状态的现象。
焊接螺栓583和螺母592的紧固力从风扇罩板上部586的周缘595和风扇罩板下部580的周缘594输入到盖部件52和风扇罩552上。可是,因风扇罩板下部580与风扇罩板上部586的周缘594,595在上下方向(螺栓583和螺母592的紧固方向)不重合,在盖部件52和风扇罩552中,不会集中紧固力引起的载荷输入点。
另外,正如图18所示,风扇罩板上部586(第1~3的风扇罩板上部587~589)的宽度L1可以形成为小于风扇罩板下部580的宽度L2。或者相反,宽度L2可以小于宽度L1。如此,周缘594,595就不会在上下方向(螺栓583与螺母592的紧固方向)重合。另外,即使在图17,图18所示的以外的部位,周缘594,595的配置关系和宽度L1与宽度L2的关系也是同样的。
下面,对盖部件52与排气扇551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正如图14所示,在排气扇551的下端周缘部上,在3个场所形成排气扇固定部600。图19为排气扇551附近的剖视图。图19示出了排气扇固定部600的周边。另外,对于其他2个场所处的排气扇的构造也是同样的。
正如图19所示,排气扇固定部600具有从排气扇551的壳体601向周向延伸的腕部602和设置于腕部602前端上的筒状的吸收部603。
正如图14所示,在风扇罩板下部580中,位于排气扇551(吸收部603)下方的部位,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焊接螺栓604。焊接螺栓604焊接固定到风扇罩板下部580上。另外,风扇罩板下部580成为具有上述的周缘部581的框型,但也在吸收部603的下方以配置板部分的方式、也在周缘部581内形成多个梁部611。
在盖部件52中与焊接螺栓604相对的部位,形成可穿过焊接螺栓604的螺栓穿通孔605。正如图19所示,吸收部603为弹性体,焊接螺栓604穿过内侧。轴环606插入形成于盖部件52上的螺栓穿通孔605内。并且,在盖部件52与吸收部603之间,插装有内侧可穿过焊接螺栓604的圆筒状的衬套607。在吸收部603的上表面插装垫圈608。
焊接螺栓604在通过螺栓穿通孔605的同时,通过轴环606、衬套607、吸收部603和垫圈608后,与螺母609螺合。排气扇551借助于焊接螺栓604和螺母609固定到盖部件52上。
通过衬套607,限定了排气扇551与盖部件52之间的空隙。另外,通过设有吸收部603,由吸收部603吸收了排气扇551的振动。因上述空隙和吸收部603,排气扇551的振动很难传递到盖部件52上。
在衬套607的下部周缘上形成向周向外侧扩宽的平面圆形的凸缘部610。凸缘部610与盖部件52的上表面接触。风扇罩板下部580的宽度L1大于凸缘部610的宽度(直径)L3。换言之,凸缘部610收纳于风扇罩板下部580的板部分的内侧。此外,衬套607的凸缘部610的周缘613与风扇罩板下部580的周缘594在上下方向(螺栓604与螺母609的紧固方向)不重合。
为此,在盖部件52中,从衬套607的凸缘部610的周缘613输入的载荷与在盖部件52中从风扇罩板下部580的周缘594输入的载荷因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部位,这些载荷不会集中,可减轻因焊接螺栓604与螺母609的紧固力引起的对盖部件52的负担,此外,抑制了排气扇551的振动集中作用于盖部件52上。
图20示意地示出了电池组件14的后部与电动机12的位置的侧剖视图。正如上述,电池组件14位于电动机12的前方。电动机12通过托架 612固定到横梁900上。
横梁900为处于安装到车体11上的电池组件14的后方,位于电动机12前方的横梁。横梁900例如以横跨在纵梁31,32之间的方式形成,且构成车架30的一部分。另外,电动机12并不限于经托架612固定到横梁900上的方式。电动机12的固定构造没有被限定。
电池组件14作为补强构造具有电池护罩620和第3风扇罩板上部589。图5示出电池护罩620从电池壳体50上卸下的状态。正如图5所示,电池护罩620固定到电池壳体50的后端部50b上。
电池护罩620为朝向前方开口成凹状的形状,具有配置于盖部件52的凸缘部95后端部上的后壁部621,配置于凸缘部95的左右端部上的一对侧壁部622。后壁部621和一对侧壁部622相互形成为一体。在后壁部621和一对侧壁部622的下缘上形成与凸缘部95重合的护罩凸缘部623。
电池护罩620由金属的板部件形成。护罩凸缘部623通过将托盘部件51和盖部件52相互固定的螺栓96和螺母97而被固定到电池壳体50上。具体地讲,电池护罩620的下端部通过螺栓96和螺母97,固定到托盘部件51上。托盘部件51具有耐受所载置的多个电池模块60的刚性,因此,电池护罩620被牢固地固定。
正如图20所示,后壁部621相对于上下方向,随着朝向上方就向前斜着倾斜。此外,后壁部621为了提高该后壁部621的刚性,形成为沿上下方向的波形形状。后壁部621的上端延伸到盖部件52的上端附近。第3风扇罩板上部589大致为L字形。
通过电池护罩620的后壁部621向前倾斜,在万一例如因冲撞等使电动汽车10的后端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即使因外冲击,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电动机12和横梁900向前移动,横梁900也因由后壁部621引 导,而向斜前方移动。为此,即使因来自后方的载荷输入引起横梁900或电动机12向前移动,也可将横梁900与电池壳体50的冲撞抑制的较小。
另外,因第3风扇罩板上部589为L字形,提高了盖部件52的后端部52c的刚性。为此,抑制了电池壳体50的后端部50b的变形,因此,抑制了对收纳于电池壳体50内的电池模块60的冲击,从而抑制了电池模块60会发火等的现象。
另外,通过利用第3风扇罩板上部589,减少了部件数目。
下面,对电池壳体50内的冷却风的流动进行说明。
正如图1所示,电池模块60充电的时候,通过驱动排气扇551和热交换组件15,从热交换组件15排出的冷却风通过冷却风导入管道522导入冷却风导入口86。
如图11所示,从冷却风导入口86流入的冷却风的一部分由配置于最前的加强筋523引导,导入到旁通管流出口534。此时,如图10所示,冷却风能够通过在电池模块60的角部519上形成的切口520,从而不会阻碍配置于最前的电池模块60附近的冷却风的流动。如图11所示,从旁通管流出口534侵入旁通管罩531内的冷却风在前侧电池收纳部55中分支至旁通管流入口535。
没有侵入旁通管流出口534的剩余的冷却风通过前侧电池收纳部55。此时,冷却风由加强筋523引导,如图11中箭头所示向下方导入。流向下方的冷却风被导引到向后方且向下倾斜的前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3,同时,通过限定于底壁部505与蓄电池组电池512之间的空隙S1,流向后方。通过冷却风朝向旁通管流出口534流动,冷却风被导引至电池壳体50的端部(形成旁通管流出口534侧的端部)。
在前侧电池收纳部55的后端,从旁通管流入口535流入的冷却风(在前侧的电池收纳部55中分支的冷却风)与冷却前侧电池收纳部55内的电池模块60的冷却风合流。该合流的冷却风通过风道部532和第1,第2流路部533a,533b,冷却中央电池收纳部57内的电池模块60后,进入后侧电池收纳部56内。
由配置于宽度方向中央的风道部532集结的冷却风向左右方向分开,因此,对第1,第2流路部533a,533b分配大致均等的冷却风。
在后侧电池收纳部56内,因冷却风由加强筋523导引,如图中箭头所示向下方导入。流向下方的冷却风由随着向后方就向上倾斜的后侧前后方向隔开部509引导,同时,通过限定于底壁部505与蓄电池组电池512之间的空隙S1,流向后方。
另外,在配置于电池壳体50的宽度方向两端的第1,第2排气口555,556,受到大致相等的吸出力的同时,通过第1,第2流路部533a,533b连通两端部,冷却风在后侧电池收纳部56内无遗漏地流动。
通过第1,第2排气口555,556侵入风扇罩552内的冷却风通过风扇排气口558、风扇罩排气口559、过滤器561和风道开口571,向车体11的前下方排出。
在如此构成的电池组件14中,通过形成由旁通管罩531形成的旁通管流路,也可向电池壳体50的后部(中央电池收纳部57和后侧电池收纳部56)导入保持低温的冷却风。
此外,因旁通管流出口534配置于电池壳体50的宽度方向一端上,在电池壳体50中,冷却风可被导入旁通管流出口534侧的端部。
另外,因旁通管流入口535配置于宽度方向中央,同时,因配置于宽度方向中央的风道部532和向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开的第1,第2流路部533a,533b,冷却风被均匀地导入两个中央电池收纳部57内,同时,冷却风在后侧电池收纳部56内均匀地流动。
如此,由于冷却风在电池壳体50内无遗漏地流动,为了在电池壳体50内无遗漏地流动冷却风,例如面对宽度方向的电池模块60间的空隙不会从宽度方向中央位置朝向外侧逐渐变宽。因此,不会加大电池壳体50。
正如上述,也向中央电池收纳部57和后侧电池收纳部56导入保持低温的冷却风的同时,不用调整在宽度方向相邻的电池模块60的间隔,冷却风就在电池壳体50内无遗漏地流动,所以不用加大电池壳体50,就可有效地冷却电池壳体50内的电池模块60。
另外,通过将冷却风导入口86相对于旁通管流出口534配置于宽度方向另一端部,冷却风不仅会流向配置冷却风导入口86侧的端部,并且,也会流向配置旁通管流出口534侧的端部。
为此,在电池壳体50内,由于冷却风也向该冷却风很难被引导的两端部被引导,所以也可有效地冷却配置于该两端部的电池模块60。结果,可有效地冷却电池壳体50内的电池模块60。
另外,冷却风导入口86配置于助手席71a侧的同时,通过将旁通管流出口534配置于驾驶席71b侧,冷却风导入管道522被配置于助手席侧。为此,由于冷却风导入管道522不会配置于驾驶席71b侧,所以不会发生该冷却风导入管道522配置于脚下引起的驾驶不方便的情况。
另外,通过旁通管罩531的前端部531a焊接固定到盖部件52上,能够减小盖部件52中从前端到旁通管流出口534的边缘部543(能够缩短 沿着前后方向的长度)。
结果,由通过旁通管流出口534的冷却风碰撞边缘部543引起的冷却风流动的压力损失变小。此外,冷却风侵入旁通管流出口534的时候,在边缘部543迂回方式流动。为此,冷却风的流动曲折。可是,通过减小边缘部543,可减轻该曲折状况。
正如上述,由于边缘部543对冷却风流动的影响变小,从而冷却风可有效地流动,因此,可有效地冷却电池模块60。
此外,旁通管罩531通过焊接和螺栓537与螺母538所致的紧固而固定到盖部件52上。由于螺栓537与螺母538所致的固定防止了旁通管罩531与盖部件52的焊接部变形的发生,所以旁通管罩531与盖部件52可被牢固地固定。
另外,旁通管罩531和盖部件52通过使用小螺钉541的焊接而固定,因此在实现小螺钉541引起的旁通管罩531相对盖部件52的定位的同时,可实现由小螺钉541插入盖部件52的穿通孔542内并焊接而牢固的固定。
此外,通过冷却风导入口86形成于盖部件52上,不会有因将冷却风导入口86形成于托盘部件51上所引起的托盘部件51的刚性降低。因此,能够防止添加了多个电池模块60的重量的托盘部件51的刚性降低。
当实施本发明时,不用说,可以以车架、电池组件、横梁部件开始,适当地变更实施本发明的电动汽车的构成要素。
另外,冷却风导入口86并不限于配置于宽度方向上与旁通管流出口534相反侧端部。对于旁通管流出口534和冷却风导入口86可以尽可能地离开,在尽可能离开配置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冷却在冷却风导 入旁通管流出口534的过程中配置于途中的电池模块60。因此,冷却风导入口86例如可以配置于宽度方向中央或者中央附近。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不用加大电池壳体,就可有效地冷却电池壳体内的电池模块。

Claims (7)

1.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具备将冷却用气体流入内部的导入口、将所述气体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口的电池壳体,
收纳并保持在所述电池壳体内的多个电池模块,
将所述冷却用气体的一部分向在所述电池壳体中、形成所述导入口侧的第1端部侧上配置的所述电池模块分支的分支构造,
所述分支构造具有:
旁通管流出口,其在所述电池壳体的第1端部处形成在第2方向的一端,该第2方向与第1方向横切,该第1方向是从所述第1端部到形成所述排气口的第2端部的这样一个方向,
作为沿着所述电池壳体的所述第1方向的中央部分并且形成在沿着所述第2方向的中央部分上的旁通管流入口,
将所述旁通管流出口与所述旁通管流入口连通的旁通管,
从所述旁通管流入口将下游的冷却用气体向所述第2方向两侧引导的流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口和所述旁通管流出口在所述第1端部以尽可能远的距离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搭载于车体上的同时,所述第2方向为车宽方向,所述导入口配置于助手席侧,所述旁通管流出口配置于驾驶席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管具有所述电池壳体侧开口的断面凹状且周缘在周向扩宽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电池壳体的外表面接触的同时,在所述凸缘部中、所述第1端部侧焊接到所述电池壳体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缘部中、至少一部分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到所述电池壳体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缘部中、与所述第1端部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比所述螺栓细的同时贯通所述电池壳体的小螺钉,所述小螺钉在贯通所述电池壳体的状态下通过熔化该小螺钉,所述凸缘部被焊接到所述电池壳体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具有:
载置所述电池模块的托盘部件,
和覆盖所述托盘部件的盖部件,
所述导入口形成于所述盖部件上。
CN2008800008010A 2007-09-28 2008-03-14 电池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40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6580/2007 2007-09-28
JP2007256580A JP5092657B2 (ja) 2007-09-28 2007-09-28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PCT/JP2008/054807 WO2009041089A1 (ja) 2007-09-28 2008-03-14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4059A CN101584059A (zh) 2009-11-18
CN101584059B true CN101584059B (zh) 2011-07-20

Family

ID=40510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080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4059B (zh) 2007-09-28 2008-03-14 电池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71865B2 (zh)
EP (1) EP2194595B1 (zh)
JP (1) JP5092657B2 (zh)
CN (1) CN101584059B (zh)
WO (1) WO20090410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7896B2 (ja) * 2006-05-11 2012-0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および車両
US8136618B2 (en) * 2009-01-21 2012-03-20 The Raymond Corporation Cyclonic motor cooling for material handling vehicles
JP5531626B2 (ja) * 2009-05-26 2014-06-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アセンブリ冷却構造、および、ウォータージャケット付きバッテリアセンブリ
JP5408441B2 (ja) * 2010-01-18 2014-02-0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ケース
CN102387928A (zh) * 2010-04-05 2012-03-21 科达汽车公司 具有结构性集成部件的电动车辆
DE102011102019B4 (de) * 2010-06-02 2014-05-2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atteriemontagestruktur für ein Elektromotorfahrzeug
FR2961443B1 (fr) * 2010-06-18 2013-02-15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Vehicule electrique equipe d'un conteneur de batterie renforce
JP5198522B2 (ja) * 2010-08-31 2013-05-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および車両
JP5648421B2 (ja) * 2010-10-26 2015-01-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5473954B2 (ja) * 2011-01-14 201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冷却構造を有する高電圧機器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FR2972143B1 (fr) * 2011-03-01 2013-09-20 Renault Sa Systeme de liaison d'une batterie d'alimentation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5861484B2 (ja) * 2011-03-11 2016-02-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用バッテリ
US8722223B2 (en) * 2011-09-01 2014-05-13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pack
JP5887883B2 (ja) * 2011-11-29 2016-03-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搭載構造
FR2985690A3 (fr) * 2012-01-17 2013-07-19 Renault Sa Batterie de puissance structurell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5880086B2 (ja) * 2012-01-31 2016-03-0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容器
JP5970870B2 (ja) * 2012-03-06 2016-08-17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電気部品取り付け構造
US8911892B2 (en) * 2012-05-21 2014-12-16 Lg Chem, Ltd. Battery module mounting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a battery module to a base plate
JP5790628B2 (ja) * 2012-12-04 2015-10-0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6097607B2 (ja) 2013-03-19 2017-03-1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ユニット
JP6070991B2 (ja) * 2013-05-14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蓄電装置
DE102013011894A1 (de) * 2013-07-16 2015-01-22 Audi Ag Aufnahmevorrichtung zur Aufnahme wenigstens einer Energiespeicherkomponente
DE102013011895A1 (de) * 2013-07-16 2015-01-22 Audi Ag Aufnahmevorrichtung zur Aufnahme wenigstens einer Energiespeicherkomponente
KR101688486B1 (ko) 2013-08-29 2016-12-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JP6171946B2 (ja) * 2014-01-22 2017-08-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JP6435582B2 (ja) * 2015-06-29 2018-1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保持構造
US9960465B2 (en) * 2015-07-30 2018-05-01 Lg Chem, Ltd. Battery pack
DE102015013533B3 (de) * 2015-10-19 2016-09-15 Audi Ag Hilfsrahmen für eine Fahrzeug- Hinterachse
US10029551B2 (en) 2015-11-16 2018-07-24 Kubota Corporation Electric work vehicle,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work vehicle and contactless charging system
JP6555107B2 (ja) * 2015-12-02 2019-08-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冷却部材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DE102016202909A1 (de) * 2016-02-25 2017-08-3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nergiespeichergehäuse, Fahrzeug mit einem Energiespeichergehäuse und Set aus Energiespeichergehäusen
WO2017163332A1 (ja) * 2016-03-23 2017-09-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蓄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0538166B2 (en) 2016-03-29 2020-01-21 Kubota Corporation Portable charger device, contactless charger system for electric work vehicle and electric grass mower machine
JP6515073B2 (ja) * 2016-08-24 2019-05-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機器ユニットのケース構造
US20180065461A1 (en) * 2016-09-07 2018-03-08 Thunder Power New Energy Vehicle Development Company Limited Cross member in the floor with special geometry for mounting the battery pack
JP6333350B1 (ja) * 2016-12-19 2018-05-30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組電池
US10003113B1 (en) * 2016-12-19 2018-06-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astening assembly and method
PL3346517T3 (pl) * 2017-01-04 2024-04-08 Samsung Sdi Co., Ltd Układ baterii
US10112470B2 (en) * 2017-01-11 2018-10-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tructural enhancements of an electric vehicle
JP6891675B2 (ja) * 2017-07-05 2021-06-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搭載構造
JP6541724B2 (ja) * 2017-07-10 2019-07-10 株式会社Subaru 自動車車両
JP6859933B2 (ja) * 2017-11-17 2021-04-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ケー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87648B2 (ja) * 2018-05-08 2022-06-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6670888B2 (ja) * 2018-05-31 2020-03-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の固定構造
DE102018209925A1 (de) 2018-06-19 2019-12-1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 mit einem Hochvoltspeicher
US10618425B2 (en) * 2018-09-10 2020-04-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igh voltage battery pack mounting systems for electrified vehicles
US11007899B2 (en) * 2018-10-23 2021-05-18 Chongqing Jinkang New Energy Vehicle Co., Ltd Mounting structures for battery packs in electric vehicles
US11165119B2 (en) * 2019-05-30 2021-11-0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US11312220B2 (en) 2019-05-30 2022-04-26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JP7224245B2 (ja) * 2019-06-24 2023-02-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電動作業車
CN210110904U (zh) * 2019-09-19 2020-02-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下箱体、电池包及车辆
CN115380426A (zh) * 2020-03-30 2022-11-22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
CN112599913B (zh) * 2020-11-16 2023-04-28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箱体下壳体挂点结构
JP7481235B2 (ja) * 2020-11-19 2024-05-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7501429B2 (ja) * 2021-03-30 2024-06-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7528843B2 (ja) * 2021-03-30 2024-08-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8185A (zh) * 2003-12-24 2005-07-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的冷却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85327B2 (ja) * 1992-06-18 2000-09-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JPH11329518A (ja) * 1998-05-21 1999-11-30 Toshiba Battery Co Ltd 電池装置
JP4415910B2 (ja) * 2005-07-12 2010-02-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8185A (zh) * 2003-12-24 2005-07-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的冷却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6-1150A 1994.01.1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94595A4 (en) 2012-01-25
EP2194595A1 (en) 2010-06-09
US20090197154A1 (en) 2009-08-06
JP2009087757A (ja) 2009-04-23
CN101584059A (zh) 2009-11-18
US7771865B2 (en) 2010-08-10
JP5092657B2 (ja) 2012-12-05
WO2009041089A1 (ja) 2009-04-02
EP2194595B1 (en) 2019-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4059B (zh) 电池组件
CN101569053B (zh) 蓄电池单元
JP5194687B2 (ja)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EP2241467B1 (en) Hybrid vehicle
US20130220719A1 (en) Cooling Device For Hybrid Vehicles
US9160042B2 (en)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vehicle and battery pack mounting structure
JP5125369B2 (ja)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US20140338999A1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battery pack on vehicle
US20220258586A1 (en) Energy Store-Floor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JP5109559B2 (ja)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US20140262573A1 (en)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vehicle
US20130122338A1 (en)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pack
US20100273040A1 (en) Vehicular power supply system
JP5109560B2 (ja)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CN103107375A (zh) 电动车辆用电池组
JP2017004919A (ja) 車両用電源装置
CN103625267A (zh) 车载电池包的冷却设备
US20210273275A1 (en) Battery unit
US20130228387A1 (en) Drive Battery Arrangement and Motor Vehicle Having a Drive Battery Arrang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21, No. 3, Dingmu, No. 1, Toshiba,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ENGINEERING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ENGINEERING Kabushiki Kaisha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